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1

一、 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的与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班集体中的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少先队组织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四、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五、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篇2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创建规范化集体并让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做到德育到位,力求内容“新”,形式“活”,渠道“宽”,把少先队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良好风气的形成。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体现德育工作的开展,让学生寓学于乐,于玩乐中身心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德育工作尽可能地与其成长环境相联系,拓展到社会网络,开发学生全方位的接受教育的意识,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

二、抓早《小学生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教育

小学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规范》教育,每学期开始,各年级都要重温《小学生行为规范》内容。力求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人人会背《规范》、《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能按规范要求去做。定期对学生进行抽测,坚持不懈,常抓常新。在许多学校或班级,《规范》、《守则》形同虚设,教师并没有真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接受其教育和启发,殊不知,《规范》、《守则》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德育教材,其对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抓实养成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紧扣“小”、“严”、“细”,抓实学生的养成教育。“小”即从小处着眼,小处抓起,诸如随地吐一口痰,扔一片废纸也不放过;“严”即每项制度,每个要求提出后,严格执行,一抓到底,不形成习惯不罢休。可在校门口制定并张贴爱护公物“八不”公约:爱护墙壁,不摸不沾;爱护栏杆,不跨不翻;爱护桌椅,不刻不染;爱护花园,不攀不爬。力求做到人人会背会讲,各个班集体可把“八不”要求写在黑板的一角,时时提醒,强化训练,并一周进行一次评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细”即明确要求和细致指导相结合,如培养学生礼貌待人习惯时,教师从对教师、对同学、对客人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一一示范,让学生模仿着做,以保证学生“听得清,看得见,学得好”。

四、抓好自我教育

创设各种条件,开展各种广泛的自我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自治、自立的管理能力。如班级实行“轮流小班主任”“值周班长”制,设“纪律、卫生监督员”、“图书管理员”、“板报设计员”等,小学生从小学管理,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断增强。

1.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

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让小学生精神世界更美好,彻底感受德育教育带来的优越性。活动分订书报、读书报、评书报、写文章四个阶段进行,让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智慧,陶冶情操。

2.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活动

多年来,学习雷锋精神一直是从未间断的培养小学生乐于助人品德的号召。这就是说学雷锋活动得坚持,不能间断。可以学校为集体单位建立学雷锋送温暖小组,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让他们的足迹遍及大街小巷,温暖送至千家万户,这不仅展示新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更好地展示了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五、开辟“爱的教育”系列工程

针对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家庭的溺爱娇惯,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自私、任性、贪懒 等坏习惯的实际情况,开辟“爱的教育”系列工程对培养小学道德品质有很大帮助,开展“爱的教育”系列工程可从以下六个专题进行:

(1)爱同学―“我帮同学求进步”;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形成“互动学习、共求进步”的学习风气。

(2)爱老师―“我为老师献心意”;尊师重教历来都是教育系统的一大宗旨,此专题重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怀。

(3)爱家长―“我帮爸妈做家务”;让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动手、生活自理的好习惯。

(4)爱学校―“我为学校添光彩”;热爱集体也是德育工作教育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学生从小有“我是学校的一员,有责任为学校增光添彩”的思想意识。

(5)爱祖国―“我为祖国勤学习”;此专题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可通过图片或播放录像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妙,激发学生“为了祖国我要更加勤奋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篇3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小学德育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尚处于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发展与养成时期,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对孩子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如果这一时期对学生有错误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只重视成绩,忽略德育教育

传统教育在我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功能仍然会长时间存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教育有利有弊,其弊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不重视。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率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影响着学校的声誉与未来发展,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重视不用多说。从教师方面来看,学校施加压力,教师在无形当中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所占的比重,甚至忽略了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德育教育逐渐淡化。从家长方面来看,一些家长的德育教育观念淡薄,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孩子的课业辅导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德育教育。

2.德育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脱离现实生活是目前我国德育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大多数的德育教育的例子都是很多年前的,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不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例如,很多德育教育内容仍然是“舍身堵抢眼,舍身炸碉堡”等战争时期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是与现在的生活差距太大,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使得德育教育失去了基础的教育意义,难以发挥教育效果。另外,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行为的规范性指导,使得德育知识没有深入小学生的内心,与日常行为产生共鸣。

3.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共同的积极配合。但很多家长由于时间紧张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有这个责任与义务把孩子培养好,这种意识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另外,教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也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关键,如果教师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学生德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也会造成德育教育漏洞。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水平的主要策略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阶段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美好的道德情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科的教育效果,根据各个学科不同的教学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活动的趣味性。Flas以其动态性、夸张性和生动性,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推崇。软件一般占用的空间比较小,动画效果非常理想,这款软件通常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以良好的动态表现向学生传授相对多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单操作便可以完成动画演示过程,并且授课过程通常采取交互式。Flas的交互式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避免传统德育教育中枯燥死板的教条主义,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记忆。

2.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行为举止模仿的榜样。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与家长定期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学校制定的德育教育目标,规范家长的教育方法,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其次,家长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够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成长中存在的德育问题。最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充分结合,两者互相促进,从根本上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落到实处。

3.加强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融合

德育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德育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领会德育教育的真正含义。教师应适当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也应定期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多与大自然接触,走入社会,亲自感受社会实践的乐趣。例如,开展夏令营,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们观察是否存在乱丢垃圾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将垃圾捡起,并扔到垃圾桶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假期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可以安排学生准备一些小节目,给养老院的老人们进行表演,让学生们养成尊老敬老的思想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德育教育不仅仅拘泥于课堂与书本中,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意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网络资源;德育教育;积极作用;发展

网络德育在近年来的信息化潮流中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德育现代化与自身突破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利用效率,

是当前德育教育开展中的重要课题。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本文将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网络资源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问题。

一、网络化和信息化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德育内容

网络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它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在内容上的限制,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分析,选取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教学内容中领会不同的美感、道德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技术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

网络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使得德育教学的形式开始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而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运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形式展开德育教育,保证教学质量。

(三)网络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家庭和社会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的出现,改善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流和结合,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网络深入家庭,使得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更为便捷,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家

长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与教师配合,共同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

随着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多重道德选择,而选择的正确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行为,让学生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而需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从基本道德教育入手,结合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内容和多样化的道德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这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德育教育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机遇,

我们要抓住网络资源所带给德育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发挥其在拓宽德育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网络信息库,增强学校与网络德育教育资源的联系和整合,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特别是对于信息库中的有害信息,要遏制其传播,加强监控,防止网络资源中的消极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三)创新网络德育的形式

1.合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积极作用

校园网作为学校当前最主要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校园网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师生交流方面,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通过校园网,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和心理成长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通过在校园网中的学习、休闲,大大减少了社会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当然,校园网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栏目,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掘乐趣,促进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多方位诠释,教师要将多媒体充分运用到德育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的双重利用,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网络环境,营造清新的德育氛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两面性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要发挥网络技术和资源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要优化网络环境,拒绝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和道德世界的侵蚀。

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从客观上进行努力。对整个网络环境的优化,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和管理,净化整个网络环境。而对于学校来说,通过优化校园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增强对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的意识,提高网络辨别能力。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要不断更新网络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上网,帮助学生回避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内容,并从中获益。

网络资源的丰富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大大推动了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网络无论是作为教育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还是教育重要的信息资源,都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网络环境是多样的、复杂的、具有两面性的,若应用不当,网络也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网络,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德育教育的发展因主观原因而受到网络资源的阻碍。

参考文献:

篇5

1 用爱心魅力润育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促使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把爱心洒向自己心爱的学生,与学生以心换心,真诚对待。通过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把学生的饥寒冷暖都挂在心上,就像他们的亲身父母一样用真心真情,再辅之以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等教育措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班级的德育工作便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班的王莉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举手发言。当我了解到这是因为父母离异的因素造成的,我就经常与其家长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并及时采取了交流教育的方法。我还注意观察她的一言一行,课间时以朋友的身份与她谈心,鼓励她和其他同学多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不再沉默寡言,经常举手发言,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2 用行为魅力塑造学生

孩子是天真浪漫的,在他们心灵深处可说是有一片净土,因此他们极具可塑性,所以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日常小事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孩子们的进一步成长,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孩子面前没小事,小善可以铸为大善,同样,小恶也可以铸为大恶。量变引发质变嘛!前者不可不扬,后者不可不防。基于此种认识,在养成教育中结合班集现状采取了如下举动:孩子毕竟是孩子。要指望他们每件事都做得十分妥帖,恐怕有点要求过高,但应该相信他在教师的积极推动下会做得愈来愈好。农村孩子沾染些农村坏的习俗那是自然的事,但这绝非是可以谅解而不加制止的事,如:骂人、说脏话、衣冠不整,甚至在班级内就光膀子、随手就扔果皮纸屑等,这些事虽小,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据此,我采取两种做法:一是教师穿戴整齐,语言上管住自己的嘴,不骂、不损、不挖苦人;除了要管住自己的口,行动上要管住自己的手,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影响。二是对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孩子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其产生轰动效应,触动有这些缺点的孩子。黑板擦得不干净我就拿起抹布擦,冬天教室门没有关好,我就下意识的把门关严,地下的赃物,看到后随手把它捡起,日久天长,开始是部分学生看到教师做,他们就自觉参与,逐渐发展到成为全班同学的自觉行动。

3 用语言魅力启迪学生

实践证明,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班主任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推动力,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

有一次,我上语文课。正讲得起劲,一个纸“飞机”朝我飞来,恰好落在讲桌上。同学们哄笑起来,我怒形于色。大家都眼睁睁的看着我,只有坐在最后一排的赵飞飞同学低着头,脸红红的。我猜想一定是他搞的恶作剧,我本想训斥他一顿,但又觉得不妥,因为他的表情已告诉我他知道自己错了,如果我简单的批评他,不但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也会使本来紧张的气氛更加紧张,那样,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无法顺利的完成了。想到这里,我平心静气的说:“同学们,这里是教室,是大家读书的场所,希望同学们像飞机一样翱翔在辽阔的天空,而不是小小的教室。”接着又是一阵笑声,这样做既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教育了赵飞飞同学。下课后赵飞飞主动就来道歉了。其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班级工作就便于开展了,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自然形成了。

篇6

【关键词】区校共建;小学生价值观;德育教育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有较强的进取心,但在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偏见和误区,比如:有的学生都喜欢当“官”,认为当“官”就可以管着别人、当“官”后很威风,自己很满足;有的学生做事不考虑班集体和其他同学,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高兴的就做;有的学生总能发现其他同学的缺点,却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自己不具备的优点;还有少数学生爱占便宜、不能吃亏,平时欺负同学时洋洋得意,受了委屈就来找老师哭诉等等。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这些现象呢?通过我们与家长交换意见,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对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了明确地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社会主流、非主流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在思想上、行动上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我们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是积极的、主动的,是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是教育的大生态,学校所在的社区和学生居住的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仅仅是这个生态中的一个小小的“群落”。作为社会的人——学生,是不可能脱离这样的“生态”而生存的。正是这一生态系统内的社会风气、教育、思想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交互作用和共同培养来完成。

一、区校共建的必要性

1.传统的学校式德育教育存在死角和缺陷

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虽然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育方法,引入了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接受德育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就是教学形式改变不代表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德育教育并没有摆脱单纯的理论式教育,还是表现为“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机械性“灌输”模式。体验和实践是人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需要让他们更多的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就达到了开展好德育教育的目的。

2.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可以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外部环境。小学生的种种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往往是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习惯的影响,而社区中的老、老党员和先进模范人物有很多,让小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一群体,可以得到生动的正面教育。这不仅大大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资源,也有效地消除和抵消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此外,现在街道下设的社区居委会中,大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这些部门可以通过清查非法网吧、个体书摊、娱乐室等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

社区可以为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小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必要途径,而社区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社区可以落实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劳动等活动的场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品德,显著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学校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门,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理论层面上夯实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的协调全面发展,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必要补充,可以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开阔眼界和思路。只有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区校共建的初步尝试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学校德育教育,开展多项活动,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共同协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区校共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国庆将至之时,我校举行了“祖国爱我我爱她”活动。我们带领小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与学校所在的街道联合共同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今年9月,我们组织学生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一起,开展“祖国爱我我爱她剪切画”大赛。每个小学生和一名社区人员组成一个小组,由小学生构思,社区人员协助,共同完成以“庆国庆过中秋”为主题的自制剪切画。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得小学生开阔了自己的思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锻炼了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他们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他们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的交流互动,也使得他们进一步了解到:社区中、社会上有许多不当“官”,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普通人,他们也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快乐。

今年暑假期间,我们带领中年级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寸草难报三春晖”演出活动。活动中,6名学生用朴实、稚嫩的语言,怀着感恩之心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了情感交流,浓郁的挚爱亲情感动了在场每个人。社区文艺乐团和幼儿园的老师及小朋友们还同台献技,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并将活动推向了。通过此次演出活动,使小学生充分体会到爱的无私和伟大,理解做父母的艰辛,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也使家长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长。

2.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在采取“走出去”方式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实行了“请进来”的教育方式。一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的学习讲座。今年,我们再一次地聘请了一名社区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开展了以法治和安全知识为主题的两次学习讲座活动。讲座的重点涉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护和维权能力、安全知识等方面内容。通过法制副校长生动具体的讲座,提高了小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充分了解了一些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二是我们积极争取社区居委会支持,利用暑期在社区成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我们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小学生参观社区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图片展示、现场宣讲等方式,向小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用贴近生活的大量鲜活的事实教育小学生,充分弥补了学校此方面教育的死角。

3.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共建“结对子”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学生的“国际化”趋势日趋呈现,不少外国学生来到我们学校学习。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我们针对外国学生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即一名外国小学生与一名居住社区的同龄学生结成对子,定期(每月一次)在社区居委会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使外国小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同龄人的帮助下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到班集体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逐年增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产生的影响,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状况,这对我们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一新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单亲家庭子女与社区中的残疾儿童编成对子。让这些单亲家庭子女能够理解和体会残疾儿童生活的艰难,进一步坚定他们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的信心。同时,也使他们明白互助友爱和关爱他人的道理,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观念和人格。

三、进一步加强区校共建的工作思路

我们开展区校共建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与社区共建举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打破了单方面以学校教育为主题的传统形式,迈出了区校共建的关键性一步,学生们每次参加完区校共建活动都兴高采烈,都反映到了社区,体会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我们在开展区校共建活动中感到:拓宽区校共建的模式,真正使社区教育成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校外组成部分,我们仍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区校共建整体框架

区校共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存在把学校德育教育与社区教育分开看待的思想和做法,这样无形中就减弱或割裂了两者互补互助的关系。我们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固定的整体框架,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

2.依托区校共建,探索个性化教育

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要求每一个小学生完成或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养是存在差异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现代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因此,我们要充分以区校共建为依托的基础上,探索针对不同个体的自主管理,在学校和社区中都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成立特色小队、特色中队,开展竞赛活动、科技创造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德育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3.利用区校联动,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推动着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优化。针对当今小学生不断出现心理问题的新情况(患多动症、厌学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小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单纯的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担负起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任,需要社区教育辅助解决。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和社区开设联动的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以向教师倾诉,也可以向社区的长辈咨询。在此基础上,建立区校一体的小学生心理档案,能够使学校、社区及早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辅导,帮助学生彻底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从而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进一步影响了其发展水平。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针对小学生教育而言,其德育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弊端,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缺乏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爱国意识,但却不能更深层的理解含义。例如:某校做了一项调查,而调查的内容主要针对爱国主义影片,小学生对影片的态度,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一个选项,即“遵照班级要求”;而只有10%左右的学生,他们选择“自觉做”。

2.诚信意识并未付诸行动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小学生的思维中基本上都具有诚信意识,但是很少有学生将诚信付诸于实践,他们会因为不同的理由进而影响其诚信行为。例如:针对小学生的作业问题,40%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选择直接抄袭其他学生的答案;而对于借物归还问题,有20%的小学生表示在借完东西之后,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归还,或是忘记归还。

3.礼貌待人意识缺乏

据调查显示,小学生在学校遇到教师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同一选项,即不会与教师打招呼;而其中只有30%的学生,他们在遇到教师时会打招呼。这足以说明小学生礼貌意识较差,连最基本的尊师都没有完全做到。

4.孝敬父母行为较差

相关调查显示,小学生具备孝敬父母的意识,但很多小学生并没有其付之行动。在调查当中,50%以上的学生具备上述观点,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孝敬父母,而只有20%的学生表示,他们会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针对性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而言,我国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学生道德品质较差的原因,然后积极采取改进措施,上述观点只是介绍了小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一小部分。

1.爱国教育落实到位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较为单纯,但纪律性又较差,难以真正认识到爱国主义的精髓。因此,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拘泥于课本,还要通过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而具体落实。例如:某市的一所小学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并且在观看之后要求学生对影片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关的演讲比赛,学生通过演讲逐渐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如下活动,引导学生观看优秀图书,组织学生演唱爱国主义歌曲,举办专题讲座等等,通过以上措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具备爱国主义情怀。

2.增强学生诚信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他们的诚信教育大多来自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占据主要地位,因为小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因而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其诚信意识非常重要,而思想品德课中涉及到这方面的教学,但是课堂教育较为浅显,学生只是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意识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学校应该针对这种现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而教育的层面不仅仅是理论层面,而且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例如:学校可以制作诚信系列宣传图片,贴在学校的走廊上,教师还可以通过特殊的教学活动,如以小品、相声或是舞台演出等形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德育教育意义,学生只有身临情景才能切实了解诚信的重要性。

3.学会礼貌待人

小学生身处于无忧无虑的年纪,他们的行为意识尚未成熟,而且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如果他们受到正确的指引,将会具有积极的效果,但是如果反之就会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发挥教育的优势力量,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礼貌待人意识,从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课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礼貌待人。例如:教师正在上课时,一位家长敲门打断教师的讲课,而教师对家长的态度并没有恶化,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使用了文明用语,如“您好”、“请稍等”等词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教师这样的言语也会使学生遇到同等情况时,他们与人交流过程中,学会礼貌待人,这就是言传身教的意义所在。

4.增强学生孝敬父母意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同时是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从古至今百善孝为先。因此,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一方面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因为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待老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在这方面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道德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播放相关教育影片,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例如:某校思品教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她在课前准备了影片,而内容基本上有关于孝敬父母,当她进行教学时,首先提问学生在家里都会帮父母干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帮助父母收拾屋子,有的帮助父母洗碗等等。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进而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教师播放课前准备影片,而影片的内容是黄香为父母温席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很久,但是其教育意义永远符合主题。教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小学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而学生只有在孝敬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善待周围人,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三、进一步强化学生道德教育

1.构建德育网络

对于小学德育工作而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光靠学校德育教育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依靠社会与家庭的鼎力支持,三方共同努力才会更好的促进小学生的德育品质的提升。第一,学校道德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摇篮,因此在以上三方面中,学校应该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其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逐步渗透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要在学生的生活中适时渗透,并借助一些活动深化学生道德意识,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且能够实现质的飞跃。第二,家庭教育。家庭是小学生除学校之外呆的时间最久的地方,因此小学生的家庭德育教育也非常重要,而且学校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及时沟通,进而反馈学生的表现情况,而“家访”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而言,学生在校表现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在家庭中的表现也应该列入德育范畴之内,教师应该从整体上掌握学生的德育情况。通过家访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家庭中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借此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并就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家长进行探讨,进而达成教育共识,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树立学生自信心,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够落实到每个同学心理。第三,社会教育。社会是学生继学校与家庭之后接触最多的地方,因此学校应该借助这样的机遇,充分运用社会资源,通过不同渠道以及形式开展德育教育,而校外活动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平台。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做一些事情,让学生学会关爱老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并深入社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小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能够进一步的了解社会,进而远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吸收积极健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现代社会中,单亲子女不断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困难。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借助三方力量共同努力,即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的有效协调,并组成道德教育网络,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意识,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养成。

2.抓住机遇,掌握时机

篇8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探究

小学作为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用满腔的挚爱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慧眼细心观察他们的成长环境,捕捉孩子纯洁的心灵,贴近他们的生活,赋予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品德与学识并进,塑造生命的精彩。

一、擦亮慧眼 捕捉生活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组成的,它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不可能一次完成,它是通过交往活动,在不断的解决道德要求与个体意愿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由于他们年龄和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理性的认识,不能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因此,对小学德育教育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体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引导他们从小处着眼,用身边的事和人影响和带动他们,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挖掘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因素,精心寻找德育素材,以情感教育为契机,突出道德情感与道德品质的萌发、养成和巩固,使他们在主动生活、自主发展的同时,其道德素养也得到同步的发展与提高。

二、播洒雨露 倾注爱心

现在的小学生是父母、爷奶眼中的宝贝,掌上明珠,过于娇惯、溺爱,俨然家中的“小皇帝”。其实,孩子小,缺乏爱心,错不在孩子,主要是成人,成人没有让他们学会感激他人、关心他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做榜样,经常做到言传身教。作为教师更要用满腔的爱赋予每一位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生活情况都要铭记在心,特别对一些特殊家庭和特困家庭的孩子更要了如指掌,用绵绵春雨般的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不歧视冷落,不放任自流。在爱心感化的同时,通过故事、儿歌、歌曲等丰富形式让他们认识;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以及重大节日进行爱的教育,来体会爱、表达爱。并不断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三、精彩活动 装点童年

小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以活动为契机,将德育目标融入小学常规活动中去,用多种主题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如每周升降国旗仪式,“三八”、“六一”、“十一”、“元旦”等主题活动,促进德育教育。在升降国旗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三八”节时,开展“我的好妈妈”主题教育;利用五一、六一、七一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了解其历史由来及风俗习惯,突出民族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在楼房过道两侧和教室外墙上,悬挂名人画像,设立“校园文化墙”, 还通过古诗文大赛、文艺汇演、主题讲演会、元旦灯谜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德育成长元素,力求德育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生活化。

四、强化常规 健康发展

学校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要明确认识常规活动中潜在的德育目标,注意合理挖掘活动的德育价值,合理有效“渗透”,力求学生易于接受,对其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在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不断渗透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无论是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还是户外活动,都把德育教育放在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去,始终从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着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幸福快乐的成长。

五、家校互动 共建乐园

篇9

关键词:教养 小学生 人格 意义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大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这种畸形的社会意识也让教育变得功利和世俗,成为迎合社会生产的训练工具。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与内在素质的提升背道而驰,形同虚设的素质口号,唯分数论的教育文化,最终导致学生的教养在一定程度上流失。随地吐痰,不讲礼貌,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人比比皆是。

小学生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教养的缺失将直接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造成影响。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在发展小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他们的人格发展,教养具有励学敦品、陶冶情操的“净化”功能。进行小学生“教养”教育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教养”教育的含义

严格来讲教养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养关注人品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是素质问题,常用作形容词和名词。对它最为贴切的表述是德语Bildung,意指个人内在精神的塑造与道德品质的充实完好。教育则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多体现在动词上,是一个过程或者过程导致的结果。

“教养”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小学生“教养”教育就是采用间接熏染的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养”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根据小学智力发展状况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小学生“教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2.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3.诚实守信的待人原则。4.懂得守时、惜时、遵守秩序。5.学会关怀、尊重与感恩。良好的教养不是天然生成的,它需要一个不断成熟成长的人生过程,一个不断学习、充实、进取、失败、振作的过程,它需要家庭熏陶、学校教育、个人修习共同作用。

二、“教养”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意义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总是与人形影不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生活与成长。乌申斯基曾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对于事物他们喜欢模仿,具有很强可塑性,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较容易被不良行为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心理学的研究可知,负面情感对人的影响总是比正面情感大。在面对不良行为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常常会不加思考全盘吸收且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第一步是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必要性。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培育,它需在小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将正确的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让小学生主动利用自己拥有的道德知识来判断,控制自己的行为。中国古时《三字经》有阐释,教养是人从小习得的规矩,是人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教育首要内容就是培养个人从小的行为习惯,训练人言辞有礼、举止有度、谈吐有节的行为方式。“教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教养决定着个人品质的高低。提高小学生的教养程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形成健康的公共意识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公共意识,对于中小学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重点实现的德育目标之一。公共意识的培养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按照现在小学德育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软肋,学校德育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完成这项工作。按照实际情况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教养”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手段,对于现在无法打开的困局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要培养的公共意识,不是要将每个学生都变成无私奉献的人,并不要求他们按照利他主义的原则来做每一件事,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原则。“教养”教育在促进小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最简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教养中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达到让小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体会的目的。最终,是要在无形中培育、训练小学生如何运用已有道德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从而能够自我约束,懂得尊重,学会关怀,做人做事都为自己和他人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公共意识在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中自然出现。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49-01

新课标明确提出: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课前备课――挖掘德育内涵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 《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歌曲, 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在卡吉德洛森林里》、《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另外,在备课时特别要备好作曲家和作词家,要把作曲家、作词家的高贵品质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历史、关注文化、感悟人生。伟大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主要是这些作品或凝结着不屈的民族气节,或展现出作者高贵的人格品质。可以说,聂耳、冼星海、、肖邦、贝多芬的作品所展示的,就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因此,在备课时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只有学生读懂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们的人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有效地受到教育。

二、课堂教学――充分整合德育内容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在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拉起手》、《歌声与微笑》、《欢迎你》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战胜利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三、课外引领――引导合理德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