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技术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自2004年浙江大学首先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近几年,我国近五十多所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竭力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效果。
但值得担忧的是,国内高校对数字媒体类专业一窝蜂得建设,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众所周知,数字媒体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兼顾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培养,抛开学生本身的因素,需要高校对技术和艺术资源进行整合。由于国内各高校的定位和师资、硬件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高校其实在师资、实验室等专业办学软硬件方面还不成熟,出现了有的高校新专业已经开始招生了,但是人才培养方案却迟迟不能确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技术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的堆积,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体系,或者有的高校部分艺术类的课程或技术类的课程缺少师资,临时借用别的学校的教师进行授课,或者临时引进急需上课的教师,在教师的培养上也缺乏系统性,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初衷。
如何结合自身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已有办学资源,探索一条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办学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每个院校在新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考虑的问题。
一、专业办学背景
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07年开始招生,当时国内高校尚没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因此还不能分析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在调研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院校的相关、相近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日前社会热点数字媒体发展趋势,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决定以培养游戏开发为切入点,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数字媒体产业的需要: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包括动漫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游戏作为动漫产业的一个分支,根据不同的平台可以为单机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页游戏等。据艾瑞网调查,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30.4亿元,约占全球为网络游戏收入的27.1%,比07年高出5.9%。从全球网游的发展趋势看,预计到2012年,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将接近50%。据赛迪公布的报告,2007年底,国内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用户数量达到1亿,市场普及率将达到20%。中国新媒体产业在2008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市场规模达到634.3亿元,较2007年增长37.0%。可以看出,游戏成为数字媒体领域中一个新的增长点,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是浙江传媒学院的办学资源特色给专业建设提供保证。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院校,学院设有新闻、编导、影视文学、摄影、录音、动画、节日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跟数字媒体紧密相关的专业,同时拥有一批高技术的设备及实验室。
游戏的开发流程基本是游戏策划、架构、脚本编程,到游戏角色、道具、场景设计、渲染,再到游戏动画、灯光、音效,最后是游戏程序开发,这是一个循环、反复优化的过程。
那么,从游戏开发的整个流程看,除了游戏开发的最后环节――游戏程序开发,其他环节都可以有相关的专业资源进行支撑,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定位恰恰就在游戏程序开发上。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正是抓住这个契机,以培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开发人员为主线,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技术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办学特色的技术与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指导原则
综合我国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借鉴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相似、相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结合学院本身的特点,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师资、实验室资源,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数字媒体相关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知识,能在网络游戏开发、手机游戏开发、影视娱乐、影视动画制作、新闻传媒、电子商务、网络媒体设计、交互式数字媒体开发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网络游戏与手机游戏的制作与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重个性的传媒及相关领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浙江传媒学院各专业原则上继续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公共基础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_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学院本科专业原则上实行“1+2.5+0.5”三段式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年按照招生类别实施大类教学,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等;第二年进入专业学习,开设专业平台课程、各模块课程并完成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后一个学期不同专业学生混编组成各毕业实习小分队在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课程体系及实施方案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以游戏开发为主线,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充分体现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在确定人才培养日标之后,采用倒推法,设置所需要的课程,采用课程链、课程群的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按课程群进行课程建设,就本课程群课程的设置、知识点、学分安排、相互之问的内容衔接等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加强课程问的衔接与协调,获得整体优化。
同绕着游戏开发流程,兼顾数字媒体的其他方面,推导出人才培养的所需课程,这是一个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美术、动画的综合性课程,总体分为数学基础类课程、美术基础类课程、动画基础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游戏开发综合性课程以及专业拓展类课程等课程群。各个课程群群内的课程相关性较强,群问的课程相对独立,形成了课程的相互依托。
1 必修课的设置
数学基础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美术基础类课程包括美术基础、二维构成、数字图像处理、Flash交互设计等。动画基础类课程包括传统动画、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等。计算机类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JAVA游戏编程基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
机图形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页设计与编程等。游戏开发综合性课程包括游戏概论、J2ME手机游戏开发技术、游戏开发物理学、游戏脚本语言、游戏引擎原理、windows网络程序设计、游戏实战开发等。
这些课程将按照学院总体方针,被分散到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及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过程中。
2 实践环节的设置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应地,在课程实践上设置了JAVA游戏开发、J2ME手机游戏开发、FLASH游戏开发、三维游戏场景角色设计、游戏综合创作等围绕游戏开发的综合性实践。
另外,坚持实验室开发原则,开设学生创作室和教师创作室,鼓励学生成立创作小组,或者参与教师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
学院还同校外公司鉴定实践实习基地,有计划的输送学生到公司实习,另一方面,引入公司项目,聘请公司人员到学校讲学,使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3 拓展课程的设置
在第六、七学期安排了专业拓展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在某一个方向有更高的造诣c相关的拓展方向包括Java拓展类,有动态网页设计与编程、JAVA高级编程、J2EE框架技术课程;媒体设计拓展类,有流媒体技术、计算机卡通动画、手机动漫设计、Flash游戏开发课程;游戏开发拓展类,有游戏开发物理学、游戏关卡设计、高级C++编程、高级渲染课程。
另外,为配合学生知识的拓展,在课程体系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开设游戏策划与创意、游戏剧本创作、游戏心理学、游戏产业调研、人机交互优化界面、互动媒体开发技术、游戏品牌经营的讲座,即有目的、有选择的丰富学生的数字媒体知识,同时可以节约学习时间。
4 课程改革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一定要强调知识点的优化与授课方式相结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不论是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还是艺术类课程,都要跟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例如,操作系统课程在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理论之外,还要讲授目前流行的移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等内容,同专业中的手机游戏开发领域相结合。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形处理等原先纯计算机算法类的课程,不强调过多的理论问题,而是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中的应用来讲,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目的是与后面的游戏引擎想结合,在内容的取舍上侧重OpenGL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图像处理的应用手段上。同样,由于专业招生的对象是理工科学生,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因此美术基础、二维构成等美术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的教学方式,而是结合后续游戏开发的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后续游戏项目上的实例,在计算机上进行应用教学。灌输素描、色彩、构成的知识,起到快速培养学生专业艺术修养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
1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具体做法
2.1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2.3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2)精心选择课程,优化整合知识结构。“卓越计划”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将各种课程“大拼盘”,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很少有融合的态势,从而使课程体系失去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卓越工程师。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够强、突出实践”的指导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运用系统的思想,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避免出现“拼盘式”课程所带来的“知识孤岛效应”;尽量减少课程的门数,以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组,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如在原有的培养计划中,对摄影技术与艺术、图像艺术设计两门课程单独开设,在这一次的培养方案中将其合并为数字摄影与艺术设计课程;将原有的摄录像技术、影视编导与制作两门课程合并为数字摄像与后期合成课程;将原有的艺术性专业比较强的课程进行删减、整合,将素描、构成、色彩整合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等。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进行差异化培养。以往的课程体系,讲究大而全,采用泛泛的整体施教模式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施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我们在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立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按照“按需设计、夯实平台、差异培养、分向发展”的新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一个“厚基础、宽方向、重实践、强个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该课程体系,采用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此提高整个专业的培养水平。所谓模块化,是指将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台+模块”[3],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平台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模块课程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按照课程与职业领域对应关系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修,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师资条件,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将后续的课程体系分为影视制作与特效、游戏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虚拟现实与仿真4个不同模块,不同模块执行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4)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如不重视实践教学,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我们注重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用结合”为指导思想,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从基础实验、综合实践到科研创新的3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实验实践教学模块为第一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理论学时数和实验学时数基本相同,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设计、综合性项目开发以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这一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产品设计、制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详细设计或制作、撰写设计报告等全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字产品开发过程。此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就是倡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企业能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供学生实习和实训,我校实习、实训等环节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与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青岛动漫产业园等企业合作。我校实行的短学期制(设专门的夏季小学期),为综合实践教学以及安排到企业去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可相对集中地开展项目和课题。第三层次的科研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以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种类型的专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自己组建团队、设计课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探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的比例,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2.4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满足教学需求,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工作室及实训等。对于基础知识和入门内容,采取班级授课的传统形式,在面向班级进行集体教学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将典型的小项目在课程中贯穿讲解,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形式来进行。成立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组成不同的工作室。在每个工作室中,具有相同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中,以达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实训则借鉴其他高校“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既可以在小学期期间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在校内实习基地中模拟企业环境,按照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实战,也可以在大四学年把部分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实习,跟进具体的企业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也设置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权威的、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的实习、实训进行认定,允许学生进行学分互换。
篇3
关键词:交互艺术设计;岗位需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岗位概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传媒行业和IT企业,包括广播电视媒体、出版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数字媒体制作中心以及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主要职业岗位为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岗位,包括平面设计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动画设计制作员、三维设计制作员、数字影视制作员等。
二、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开发的目的
(一)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新岗位对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依托数字化平台,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其内容涵盖面越来越广已经不仅限于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还包括一些数字产品,数字媒体的使用和传播环境等。在这些传播环境中人机交互设计与界面艺术设计作为提高产品效力与吸引力、强化品牌印象、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许多涉及人机交互的行业基于交互设计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包括产品策略师、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根据工作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这4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专业选取上也有不同。而这4个岗位中视觉设计师(交互艺术设计师)符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发展要求。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增加与新岗位对应的相关课程。
(二)教学理论和方法需要与市场对接
由于交互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稀缺,并且目前全国交互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仍然是沿用了平面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上简单地加上数字媒体技术。而交互艺术设计并不仅限于平面设计的图形图像、版式、色彩、文字的二维构成表现等;它是以数字媒体为媒介,版式相对平面印刷而言带有互动性,更侧重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与市场对接有针对性的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有益补充,开设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这门课程。
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目标与定位
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课程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交互艺术设计师。其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有较高的艺术创意与设计理论素养,掌握互动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收集和分析各种相关软件用户群的需求,提出构思新颖、有高度吸引力的创意设计;能对页面进行优化,使用户操作更趋于人性化。并能熟练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3DMAX等多种图形软件和互动技术完成软件界面和图标的美术设计、创意工作和制作工作。
因此本门课程必须开设在设计构成、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制作、Flas设计制作、三维设计制作等课程之后才能更好的使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结合前导课程所学的技能设计并制作出完整的交互艺术设计作品。
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思路
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这门课程内容开发时基于交互艺术设计师德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列举出信息图标,数字媒体界面的设计这两种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力图从信息传达、用户体验、视觉设计方法的角度出发,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配合各项设计软件,从简单的数字媒体界面和信息图标的概念与制作入手,分析了交互艺术设计的要素、原则规范、设计流程,并对数字媒体界面和信息图标的分类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详细介绍了信息图标,图形界面的设计方法、开发流程和具体设计的把握,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完整的交互艺术设计思路和过程。
五、 结论
为了适应数字媒体交互艺术设计的行业发展,了解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数字媒体的发展方向。高职高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数字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行业的岗位需求将教学理论和方法与交互艺术设计工作流程对接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交互艺术设计课程。
参考文献:
[1]王波,吕曦著.数字媒体界面艺术设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李四达著.交互设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篇4
(赤峰学院 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教育技术专业曾是我校一个传统的优势专业,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该专业陷入发展困境,作为地方高校,我们该如何结合实际走出困境、促进专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文章总结了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剖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促进专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教育技术;信息化;困境;数字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03-03
基金项目:赤峰学院2014年双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
1 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经过15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在学生考研、就业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就,为赤峰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1.1 毕业生考研率比较乐观
自2004年我校招收第一届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教育技术教研室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学风建设,使学生逐渐形成严谨治学、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学生专业基础扎实,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考研率.近5年来,多名学生考取东北师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四川师大、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大、陕西师大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曾多次在全校考研率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
1.2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2015年1月27日,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这也是自治区首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内蒙古地区就业率较高的本科专业为:工程管理、教育技术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小学教育……这份报告有力地证明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区范围内属于就业率较高的本科专业.
来自我校招生就业部门的统计数据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近5年来,我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就业率一直未低于97%,不仅与学校其他本科专业相比就业率排在前几位,而且能够名列前茅——我校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2012年曾获得就业率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
2 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部相关高考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全国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规模达9000-10000人;仅内蒙古地区就有6所高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这既为我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势必带来挑战和竞争.目前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方面:
2.1 生源严重不足
由于教育技术专业在国内的发展只有三十几年的历史,它本身尚属于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专业,还不能被广大高考考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所熟知.而我们内蒙地区、尤其是农村牧区的考生对这个专业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考生无法像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一样仅从字面上就能大概了解专业,因此出现不敢报考陌生专业的情况.
另外一方面,自2013年开始我校实行学分制方案,新生入学后可二次选择专业,各个院系都会出现学生转专业的情况,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在不了解专业的前提下做出盲目跟风的选择.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因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暂停招生,2013级新生入学后面临“断代”,便出现了严重的盲目转专业现象.2014级生源较上年稳定很多,不论是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人数还是二次选择后的学生人数都大比例攀升.
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源,除了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外,稳定的连续招生,是学分制模式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时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教育技术专业而言,高年级学生更是新生获得初步专业认知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对于稳定生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培养方案的更新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速度
教育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化教育,那是以常规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介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年代,因此普通物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学科知识是教育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教学作用日益凸显,2010年以后,移动媒体则成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近两年微课、慕课更是教育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可以说一次次的媒体技术的进步带动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重心不断转移.然而,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常规媒体时代的传统课程还依旧存在,而适合新媒体时代的课程迟迟不能充实进来.究其原因,有制度方面的,如开课计划必须严格依据培养方案,2012年还在执行2008制定的培养方案,而这四年中教育技术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却无法及时更新到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
2.3 师资力量尚待加强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的知识,还需要涉猎诸如课件制作、计算机编程、网站开发等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电视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等影视方面的知识.面对如此庞杂的课程体系,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做到面面精通.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来实现,目前我校教师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中,还不能保证每位教师主攻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甚至部分当前主流的研究方向因无人能够胜任而开设不了相关课程.由于专业更新较快这种特殊性,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种现象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尤为常见,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教育技术专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首先就要勇于尝试,不断创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前沿信息,把握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
2.4 教学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我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仅有一个低配置的计算机机房,难以满足部分技术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由于资源的匮乏,很多课程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制约.
3 区内外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创新发展的经验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国高校纷纷扩招而带来的社会需求饱和给很多专业的就业造成压力,目前,教育技术专业同其他许多专业一样,在国内都面临着发展困境.现有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数量很有限,但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交叉性和教育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迅速向纵深发展,可以开拓的人才就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就是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一个很好的开拓方向.目前已有很多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在这方面做出改革创新:
3.1 区内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发展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我区最早开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在全国教育技术领域有着较高知名度,也是目前我区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领头羊.我校教育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与内蒙古师范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可以说,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为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最多的一所区内高校.然而,近些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为此他们做了改革和创新,目前他们除了招收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本科一批专业之外,还新增加教育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本科三批招生计划,已经连续招生多年,生源较好.
此外,区内的呼伦贝尔学院,也是与我校联系比较密切的兄弟院校,他们在教育技术专业所属院系下,新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招生计划,招生情况也比较乐观.而其他几所高校虽然没有明确将“数字媒体技术”列在招生计划中,但也都在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课程,逐步向这一研究领域拓展.
3.2 区外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我校教育技术教研室多位教师曾在首都师范大学进修.虽然作为知名高校,但他们一样面临着专业发展的困境,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首都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做了调整,除了原有的教育技术理论、教育软件工程两大分类外,新增了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选择三个专业方向之一.
此外,还有许多高校也像内蒙古师范大学一样在本科招生计划中设有教育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招生计划,如南通大学,湛江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等.
数字媒体产业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个新的开拓方向,并已经在上述诸多高校取得了成功,这些学校的改革和创新也可给我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4 我校教育技术专业改革发展的思路
4.1 做好专业的宣传与推广,保持生源的稳定性
提高考生和家长对教育技术专业的认识程度是保证招生与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动员师生们参与招生的宣传工作,激发大家关心、参与招生宣传工作的热情,积极出谋献策,共同拓宽生源渠道.如利用专业优势制作各种形式的宣传册和海报,向考生和家长发放;利用各种手段向在校学生发出招生宣传信息;利用学院网站加大专业宣传力度等.另外,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二次选择专业前,专业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关爱并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介绍,让学生在感性上形成对专业的认同,稳定报到的生源.
除了在招生宣传季进行集中宣传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将教育技术专业介绍给可能的招生对象.如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便可组织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进行专业宣传,学生可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当地学校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或与当地教师合作,开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和实践活动等等.
如此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进行宣传,势必会提升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力,对于争取生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2 结合社会需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一直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是,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而造成的专业点设置在数量和规模上的超常规发展,使得昔日的热门专业成为今天的问题专业;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我校为例,自2008年版培养方案开始,教育技术专业将所有课程分为两个组:信息技术教育组和广播电视编导组,学生根据意愿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而近年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数字媒体技术,据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率处于85%-90%,毕业生规模约在3000人-3500人,从区内多所高校招生经验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生源与就业形势较好.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实现教育技术专业的创新发展,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把原有的分组改为:信息技术教育组和数字媒体技术组,这两个方向都属于师范类,可以授予教育学或者理学学位证.另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本着从就业需求往回找的原则,根据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而把那些过时了的传统课程逐步替换掉,实现了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
4.3 发挥专业优势,立足长远发展
2012年以来,全国掀起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研究的热潮,且已对传统高校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国内诸多著名高校如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都已经开设了自己的慕课课程,而其他高校相对来说就冷清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高校还处于体制内管理,在学分认定等慕课发展的关键点受到了限制.
但是,近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重点提到要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平台开展合作,为终身教育提供优质课程,以及推进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创新……由此可以预见,学分认定等问题的解决,将带来国内高校慕课建设的,换句话说,慕课平台或将成为高校的标配.
作为一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慕课与翻转课堂这股潮流还没有在我校掀起波澜,但我们不可否认,这是发展趋势.终究有一天,我校也将推出自己的慕课平台.而如何设计慕课,如何制作微课,如何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正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热点.因此,我们也需要看到自己专业的优势,立足长远发展,通过网络特别是已经推出的优秀慕课平台进行自学,将这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在条件成熟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参加微课设计大赛、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甚至由教研室组织进行慕课的设计与开发等.
5 结语
创建一个专业不易,任何专业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在困境中求创新,在困境中求发展,而不是轻言放弃,这是全国多数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选择.更何况,我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从起步到现在历经了15年的发展过程,经历过初建期的困难,也见证了专业发展的辉煌,到如今遇到困境,我们更愿意努力创新,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为专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方琦.新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2(2).
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技能;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 03-0092-01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Art Design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Li Xin
(Liaoning Modern Technology College Shenyang110164,China)
Abstract: Digital media art major is aimed to culture professional designers with higher art accomplishment and skillful ability to use computer for digital media creation. Under the current market requirement of art professional designers and the duty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detail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exploring a way to culture skillful professional designers.
Keywords:Digital art;Innovation skills;Higher education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概述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全方位地进行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数字技术介入艺术领域,为我们勾画出又一幅更新更美的艺术图景,数字媒体艺术正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0”和“l”是数字时代的基本代码,正是这两个简单的数字,经过不同方式、不同序列的组合,打造出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数字艺术世界。
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开来,几乎进入所有与视听媒介相关的领域。从好莱坞的数字电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响电视,从计算机网络游戏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数字媒体艺术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崭新的艺术领域。
二、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为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保证传媒类人才培养质量,组建了“数字媒体教研室”,构建了文学、工学、管理学三类学科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形成了数字媒体专业的综合教育特色和优势。
(一)构建多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是国家根据数字传媒文化、科技迅猛发展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在近年来设置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新专业,专业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为了体现这一专业特点和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将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三个专业的教学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在共同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大目标下,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跨专业、跨领域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发挥了文、工、管各自学科的优势,增强了专业的交融与互补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进入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子中心和实践子中心,进行不同阶段和层面的学习,培养了实验与实践能力,增进了专业之间的相互了解,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形成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育人新模式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快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学校在“数字媒体教研室”的结构体系中,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两个层面和两个阶段,并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贯通、相连的新构架和育人新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培养方案的教学进度进入中心学习,首先进入第一层面和第一阶段的实验中心,在各功能实验室学习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理论、应用技术等。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作品在策划、管理、技术水平和艺术形式等方面上均体现出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特点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集数字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有关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艺术原理、创作规律,还得掌握数字媒体行业发展的各种动态,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力和创新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和不怕输,不怕吃苦的顽强精神。
(一)更加贴近人类观念的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系统能够处理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适合人类交换信息的媒体多样化特性。多媒体的实质不仅在于多种媒体的表现,而且在于媒体的可重复使用和相互转换。
(二)趋于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在数字媒体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必须得能进行实时的通讯和交换。这种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使反馈简单,一目了然。不同的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随时改变。
(三)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艺术,这为它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数字艺术无与伦比的可复制性,在艺术传播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立体交互式 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技术
一、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概述
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交互式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师、学生、实践环节多主体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1]。
根据浙江商职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及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途径,研究制定构建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二、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的研究
1.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现状的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特性分析
关联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覆盖面广,需要掌握的软件工具较多,学生们往往学了一个软件就忘了另一个软件。立体交互式教学将教师、学生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能将各课程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关联。
互动性: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为一人无法同时辅导多位学生,而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工具可实现教师对一个班级同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同时解答,并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激发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实际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们缺少学习热情。立体交互式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影像资料、互动练习,以形成完善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实施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为体现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特点,并解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一套具体的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基于互联网的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
利用互联网的立体交互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考虑学生对网络的热衷,建立网络论坛、专业讨论的QQ群、专业微博、微信,让教学气氛轻松同时随时可进行专业交流互动[3]。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完成很多的自学任务,在自主学习中找到乐趣,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如在《数字媒体视频后期合成技术》课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主动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找相关电子教材,跟着网络教程完成章节内容的学习。这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老师也通过网络、数字媒体设备和学生实时互动,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ftp、QQ群构建师生间的交流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会有新颖独特的想法,但往往因为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因素或是教师的疏忽而错失了。而网络的作用在此刻就派上了用场,同学们可以在QQ群众畅所欲言,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这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4]。
2. 基于项目的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的。因此建立基于项目的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有利于提高数字媒体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5]。
如在《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们完成一项广告项目的策划实战练习。要求学生们自行分组,每个小组需要同时承担客户商和广告制作组的双重角色。实际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们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们的特长,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学生们也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四、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及建议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浙江商职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已获省级以上比赛奖项达15项,开发真实企业项目达8项,受到委托企业方的好评,大大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推广,体现专业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还可进一步增强实践性资源的建立与完善,大大增强实践环节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
参考文献:
[1]弋英民.多主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J].教学研究.2012,1(1) (68-74)
[2]刘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J].计算机与网络.251
[3]Louis Abrahamson. What IS Interactive Teaching [OL] 2010.9
[4]李变霞.浅谈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187-188)
篇7
将富媒体进行到底
提到互动通,不得不说到富媒体。从2002年互动通制作的中国第一个富媒体网络广告——摩托罗拉赞助的电影《英雄》的片花,借助iCast技术在新浪进行投放开始,互动通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广告的新时代,iCast成为富媒体的代名词。2005年,互动通策划的第一届富媒体广告趋势论坛在北大举行,在国内打响了“富媒体”这一口号,并通过与知名门户网站合作,为大量广告主、广告公司,提供完整全面的富媒体广告解决方案。
2007年,iFocus内容精准匹配广告面世,并开始研发iMocha。2008年,iMocha手机富媒体开创富媒体技术无线终端应用的先河。2009年,三屏合一成为网络行销新的风向标,互动通推出hdtMEDIA,打造数字富媒体整合营销。2010年,以最新技术制作的富媒体视频广告完成在iPad上完美流畅的播放,宣告互动通成为首家支持iPad平台的富媒体广告集团。2011年,互动通推出hdtMobile,打造中国领先的移动数字广告平台。
今年3月份,互动通隆重举办“富媒体10周年”大会,回顾了富媒体广告在中国走过的10年征途。“2012年,是富媒体10周年”,邓广梼介绍,“今年互动通也推出数字广告交易平台hdtDXP,进一步实现广告投放的高回报(ROI)、高效率和高透明度,至此,互动通旗下的广告平台发展为三个:hdtMEDIA,hdtMobile和hdtDXP。而hdtMobile平台也于今年推出了国内第一款专门针对iPad设计的富媒体广告产品MoCast,以及与地理位置(LBS)相关的移动端广告产品MoCity。”
注重培养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互动通一直以来依靠技术制胜,人才是公司的核心。说到人才培养,邓广梼表示:“我本人从2001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互动通发展的十几年时间里,我们也一直坚持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为此,我们特设立互动通学院,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讲师,定期为各部门负责人及新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互动通在行业内的专业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及广告人才,被业内亲切地称为互联网广告领域的“黄埔军校”。对此,他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互动通培养的人才有一些已经离开了公司,他们现在有的在媒体,有的在广告公司或者竞争对手公司。但是,我不会因为人才的流失而懊恼,相反我感到自豪、欣慰。正是这些人才,在效力各自所在公司的同时,也在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之前互动通培养他们所耗费的人力、财力都是相当值得的。”
以人为本快乐工作
篇8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媒体技术在世界各个国家飞速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掀起了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并作为一种独特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抽象思维与其所产生的空间实体间的联系问题。
一、数字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一)明确设计的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行为是有明确的设计意图的,设计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设计出一部好作品。数字媒体是辅助工具,通过软件表现设计意图,是一种既能形象生动地表现设计主题,又能美化设计主题的一种思维、技术活动。
(二)新颖的艺术形式
数字媒体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机交互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方便的、基于自然的技能,还可以在设计时从各种视角观察和评估设计的风格是否统一、色彩搭配是否协调,从而比较实际效果,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三)集成性与交互性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数字媒体技术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四)科学性与真实性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对象的真实数据的,是真实景物的再现。数字媒体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修改某个特定的局部。
二、数字媒体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数字媒体技术虽然有三维空间表现能力,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其数据库的建立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的。其中模型就要求按空间比例1:1进行绘制,绘制之前要对实体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测量,再按测量结果绘制模型,绘制好后进行存储,以备以后调用。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水平的提高,模型库也要与时俱进,需要随时更新。材料库的建立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材料类型广泛,如金属、木材、石材、织物、皮革、树木、花卉等。而且每一类材料就有成千上万种,所以采集材料的信息与图片并进行修改、整理与存储费时费力。灯光光域网库的建立更具难度,需要对实际灯光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其照明度、色温值、辐射范围和墙面光影,再建立灯光光域网,并进行存储。只有建立了这些基础数据库,在今后的设计中设计师才能直接在3DMAX和VR中调用,才能高效率地制作出效果图或三维仿真动画。
(二)数字媒体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利用数字媒体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是首先将真实场景抽象化,然后通过设计图纸、规划图等提取数据,用多边形构造三维模型(如场地、建筑、室内、家具、树木、花坛等),然后进行纹理贴图、参数控制。但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场景组织不复杂、多边形数目比较少的,较规范、较简单或简化的场景绘制。因为数字媒体的应用是建立在计算机的基础上的,复杂的场景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比较高,计算机会运行不顺。这就要求设计师合理运用场景管理技术。必须在保证建筑物外形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模型的面片数量,也可以用纹理代替模型的细节,不仅可以提升细节水平和景物的真实感,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场景中的多边形数量,提高刷新率。绘制三维实体、剪裁视域、剔除遮挡面也可大大提高场景绘制的效率,从而可以实现快速的场景绘制,达到实时的效果。在漫游系统中,需要计算机的配置更高,更需要设计师整体规划场景,规划路径。在虚拟建筑环境实时漫游中,需要及时检测物体的运动和物体间经常可能发生的碰撞,并计算相应的碰撞反应,更新绘制结果,否则物体间会发生穿透现象,破坏虚拟环境的真实感和用户的沉浸感。
(三)数字技术与环境艺术建造的关系问题
建立以多维信息空间为基础的人机环境,实现人与计算机和谐而自然的信息交流,一直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追求的目标之一。有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撑,使这一目标的实现成为现实。设计师可以通过它向客户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客户可以在观看过程中针对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应用数字媒体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即设置灯光、设置路径、控制漫游过程中观察相机的运动等,同时完成场景调度、碰撞检测与响应、地形匹配等,最后渲染输出,并进行后期处理。但环境艺术设计的关联性和前瞻性要求较高,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设计对象与周围的环境是否和谐相融,整体设计风格是否新颖、是否统一。这些问题数字媒体技术并不能解决,是需要设计师解决的,所以设计师要在掌握数字媒体技能的基础上,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三、数字媒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可视化要求越来越高,数字媒体技术的市场不断扩大,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设计之中,使得设计有了新的生命,艺术表现手法也有了更丰富的手段。各种复杂空间形式和风格的创造,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
(一)数字媒体技术弥补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不足
设计需要更为直观和方便的实体模型表现。传统设计的图示思维方式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自身也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如抽象的设计作品和具体现实的设计内容之间容易出现疏漏和不同,设计元素的使用不够精确,欠缺灵活性,设计信息的表现容易造成时间的较大损耗,效率也低下,并造成大量材料的浪费。数字媒体技术承担了新的角色,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化表现方式的运用,可以更大范围地共享信息,可以调用统一规范的信息模型,可以加强设计者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弥补传统图示思维的缺陷,使得设计更加多元多维、丰富多彩。运用数字化表现技术,可以减少设计工作中的重复劳动,有利于提高效率、减少错误和降低设计成本,而且便于保存和留档。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使设计师减少大量重复繁杂的事务,把精力用于构建信息模型、绘制设计方案图、处理三维建模上,使设计师的才能最大限度得到发挥。
(二)数字媒体技术开辟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领域
环境艺术设计是个与时俱进的学科,当今社会设计领域迫切需要能够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导致传统教学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个特殊学科的需求。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把数字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当中,能够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能够把众多信息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交互式三维场景考察、比较和方案修改,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能够达到节省时间、方案交流便利、传授内容多的目的。可见,数字媒体技术走进环境艺术设计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进步,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体来说,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建立了以多维信息空间为基础的人机环境,实现了人与计算机和谐而自然的信息交流,有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和学生进行整体构思、体会设计的空间感受、加快设计速度。
篇9
一当前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生源与培养方式的问题
高职生入学的整体素质较差,不少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艺术潜质较差,家庭条件也不优越,客观条件难以满足专业要求,需要正视现状。与本科、美院、高专相比,高职学生专业面向太广,一专水准不高,多能强化不够,导致专不胜任,多能不能的现象普遍。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视频作品呈现为主要成果的专业,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在专业大方向下注重“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只开设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方式上以项目带动实践,在实践中积极的去学习理论知识。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更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现在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一般都会经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缺少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经验,在实践动手能力、实训教学方面都处于弱势。影视多媒体技术的人才需求比较高,设计专业的教师设计感强但技术能力有欠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追求技术的同时会有审美的脱节,这也是师资方面不尽完美的原因之一。因此,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系统理论知识的强大师资团队,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设备、技术方面的不足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对教学设备要求很高,需要电脑设备、摄影摄像设备、非线性编辑设备等,各方面的设备资金投入都较大。这样较大的设备投入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承担的。没有教学设备的支持,专业的开办就会受到制约。由于数字设备与技术更新较快,对技术的要求也就较高。大量一线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教学岗位,一方面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相关教务工作,没有时间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有力的机制保证教师进修。因此,在教学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最终也会影响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二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路径
(一)客观分析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大多是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体系,艺术类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发展的经验有限,理论上的茫然和实践上的一昧盲从突出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拼凑和嫁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打造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走出“模仿、抄袭”本科教育甚至专业艺术院校的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无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资借鉴。
当前高职艺术教育由于客观要求的必须性,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培养的轨道。面对众多农村生源、专业能力较低状态和三年短暂的培养周期,如何彻底改变夹在各艺术、本科院校培养出“高精尖设计人才”和各艺校、职业中专培养的“基础实力型人才”中间尴尬的就业处境,怎样避免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的缺陷导致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今时展和市场需求较大的错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理性分析影视多媒体人才的职岗流向
影视多媒体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兴起的新兴行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广电媒体为基础的影视广告产业和综合型影视传媒行业中摄影摄像行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需要有扎实的平面、影视广告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实际应用动手能力的摄影摄像和剪辑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正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会展经济、平面广告媒体、影视广告媒体、二三维动画等产业,极需大量平面设计、动画、影视特效等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数字媒体人才。省、市级本科院校影视专业工作者的主要职能最主要的还是面向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及高校教育工作,高职毕业生往往因为学历而局限就业范围。因此,高职层次的培养可以针对地方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影视公司、摄影摄像公司、婚庆公司等,仍应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岗位需求。
三创新高职院校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思路,即“四方向模块阶段设置+双证书条件式培养+纵条式课程组合”。具体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通过模块阶段设置和双证书条件式培养来解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易变性与学校教学相对稳定性的基本矛盾;其二是通过纵条式课程组合构建课程体系调整职业性教育与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
依据对社会需求与高职“职业化、技能化、实践化”的办学特色综合考量,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可归纳为四个方向:影视后期包装制作类的技术型人才;摄影类的技术型人才;摄像类的技术型人才;二维flash多媒体、短片制作类的技术型人才。本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的原则是将专业素质高、外在条件好而培养难度最大、成才人数最少的塔尖层目标压缩;扩展就业率高、职业岗位面积大、发展前途广阔的中坚层和基座层人才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四个方向阶段式模块设置,即将专业的培养体系按照专业方向的一致性分别设置为影视后期包装制作指导模块,摄影类指导模块,摄像类指导模块,二维flash多媒体、短片制作指导模块。围绕每个模块构建阶段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影视后期包装制作指导模块的培养重点是:掌握三维动画制作、非线性编辑、配乐、节目包装、后期特效等技术。摄影类、摄像类指导模块的培养重点是:掌握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的基本知识、摄像专业技术、摄影专业技术。二维flash多媒体、短片制作指导模块的培养重点是:熟练运用平面图形与图像处理、二维flash多媒体等技术软件、掌握短片创作技能。
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证条件式培养”,即针对不同模块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取毕业证书外的相关职业资格类证书或受社会认可的行业准入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并将此列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强调双证的关联与并重。实施“双证条件式培养”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应争取相关培训与鉴定机构的认可,提供证书的获取途径,促进证书的获取率的提高。
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纵条式课程组合”是指在构建四模块阶段方向化、目标化、职业化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深度延伸。课程体系是根据每个模块阶段的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以及最终的培养目标,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序列性纵条式课程体系,每一条线的教学目标都体现了其职业特性与要求,如影视后期包装制作指导模块的“设计软件技能”、摄像类指导模块的“摄像技能”、摄影类模块的“摄影技能”、二维flash多媒体、短片制作指导模块的“短片制作技能”,每个方向的阶段专业课程也形成了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纵深排列发展体系。
(三)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1正确的培养目标
根据遵循高职高专的办学规律,结合高职教育的生源特点,确定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在数字摄影、摄像、二维flash多媒体制作及影视后期领域的实用型专业技能型的人才。
2强力推进技艺培养标准
在饱满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管齐下,将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合格毕业生的重要条件,目标性地提高培养规格、有效地提升社会认可度,并促进提前学习相关技术,缩短上岗适应期的良性循环。
3强化教风学风
加强管理队伍与骨干教师的观念更新和教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力避少数教师在教学中的故弄玄虚、压课缩水、随意脱岗、漠视责任岗位、看重个人创收,导致局部教风下滑,学风不振诟病的发生,打造重课堂、重实践、重创新、重奉献的严师团队。
4加大实训推动就业
在管好用足现有的硬件设施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基础上,争取学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投入支持,在全能训练上增加教学实训投入,加大校企合作、行业共建的培养力度与推介力度。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要做好专业定位,加大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而且在设备配置,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克.高职多媒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非线性编辑技术;建设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4-02
精品课程建设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建设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建设模式也在实践过程中被探讨和归纳。总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非线性编辑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纳出“点、线、平台”结构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点”就是首先找准有专业特色、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先进建设目标,从而确立课程建设的核心点;“线”就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做主线,按顺序贯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等环节,从可操作性的由易到难进行建设;“平台”就是教学环境平台化,把学校的传媒教育大环境作为特色教育背景,组合校内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物化资源,形成课程的教学平台。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点是确立先进的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是制定本课程的建设目标,而目标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对课程建设成败有决定意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先进性体现在:贯彻“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有新成果”的战略思想[1],课程建设要能够体现专业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为正处于改革发展攻坚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科技贡献。
专业建设带动精品课程建设。“非线性编辑技术”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目标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这一项目的申报以“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曾经邀请电视台制作部、技术部的高工、视频技术公司和软件公司经理、学生代表和家长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原来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对实习生、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做出评价和反馈,并且通过研讨形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的培养方案,然后在新的培养方案的框架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面向传媒业界和数字创意产业培养人才,而业界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向性:电视台既需要懂得电视技术和艺术,又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了解软件开发的人才;视频技术公司的管理层则强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要能够看懂工程图,了解项目管理知识,能依照客户的项目需求设计非线性编辑系统和虚拟演播室系统;软件技术公司希望学生用C或JAVA程序设计语言或VRML进行创作(动画、游戏、虚拟场景制作的编程),成为掌握编程技术又懂得视频合成、在线包装的复合人才。所以课程建设目标还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把先进的建设目标融入课程大纲,实现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整体优化是课题组首先把握的核心点。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还对教师进修和教改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主线贯穿各个建设环节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做主线,从可操作性的由易到难进行建设,贯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等各个环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门课程都是艰巨任务。2012年教育部下达的全国教育工作要点第24条要求“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还提出了“科研创新、协同创新、产学研用创新、项目创新”的要求[2]。这是对我国多年来创新教育经验的总结。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贯穿各个建设环节和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自编并出版非线性编辑技术教材,教材中讲述国产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创业过程和创新设计,学生通过实践对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和教师“走出校门寻找课题和项目”,贴近现实更好地参与创新。
学习资料的数字化与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培养学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教材、教学参考书、实验设计、实习实践指导,加上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逐年积累。本课程的数字化建设以非线性编辑技术网络课程为中心展开,自行设计的网络课程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大赛并获奖。
三、组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搭建起特色的立体化的教学平台
教学环境平台化,把学校的传媒教育大环境作为特色背景,组合校内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物化资源,形成课程的教学平台。
作为传媒院校,各专业构成的传媒教育环境是精品课程的背景和平台。传媒院校设置的编导、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媒介管理、播音主持、电视新闻、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都开设非线性编辑课程。各专业的非线性编辑课程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务部组织了非线性编辑平台课,平台课教师研讨和共享教育资源。校园内有大量的相关课程可供学生自主选学。
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教学环境的构建坚持综合性、开放性、兼用性。课程实验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类,其中创新实验包括电视台内制播业务网站与网页设计制作、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设计、DV原创短片创作、动画与游戏编程、电视形象包装、课程资源开发等。与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相关的实验、实践条件组合成实践平台。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条件还包括电视演播馆、虚拟技术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综合实验室、网络原理实验室。可以开设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相关的综合类课程设计、数字影视项目设计以及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类型主要有电视台业务运行网站设计类、媒资系统类、虚拟现实技术类、游戏开发与设计类、电视形象包装类等。
结合社会资源搭建教学平台,联系电视台、影视传媒公司、动画游戏软件企业、计算机软件培训机构,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在校外校内教师共同指导下,学生作品“《One-piece》海贼王”获得过亚太动漫协会最佳造型奖(AYACC),在新华网报道、在优酷网展演的实习作品“农民工”等电视片;在工信部、教育部信息技术应用和就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院系组织学生科研立项、建立创新学分制度,使课程由单纯教学变为应用、开发。对、原创作品、获得专利、培训证书、参赛获奖给予创新学分;以学生为主体开办校园电台、电视台;成立学科竞赛指导组、组织学生工作室。这些活动都是非线性编辑技术实践机会,是课堂之外的课堂和考场。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高等院校各门类、各专业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逐步形成。2012年教育部仍然把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举措之一。因此,继续探讨更好的建设模式,建设更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才能更快地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EB/OL].(2011-01-25).
http:///ldhd/2011-01/25/content_1792264.htm.
[2]教育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EB/OL].(2012-01-20).
http:///20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