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5 05:2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管理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依然延用原有的本科教育模式压缩转型而成的高等专科教育的结构模式[1]:
第一,传统的线型课程教育模式延伸出的传统的价值导向,不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明确的目标,这就容易造成忽视课程自身所能够创造的新价值;
第二,课程教育体系结构不合理,出现课程内容深、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的情况,编制的课程划分过细,学科课程单一且学科种类繁琐、众多,课程时间长;
第三,模糊了专业公共课、专业课、文化基础课三者的界限,同时没有理解清楚本校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分清和明确不同地区的不同院校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教育特色,忽视了应该在进行教育时,注意不同学生的特色,从而进行特色辅导,培养学生各自在不同专业中发挥特长优势,并了解其应有的权利、义务,发挥创造性;
第四,传统的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应该发挥的核心地位与主体作用,更没有重视学生的主要地位和开发并调动学生在学习课程课程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充分的改革,导致传统的酒店管理课程没能够对其专业的结构布局进行全面的分析、梳理和整合,这就严重阻碍了酒店管理在专业教育方面突出特色。总而言之,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在设置上存在着严重弊端和不足,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改革方面应注重按照酒店行业对各种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以避免毫无目标地加大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的比例,从而减弱了培养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革新与重组
为了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为三星级以上酒店的大堂、餐饮、客房,娱乐场所、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公关部门等职位提供管理与服务工作。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要采取学校与酒店企业合作、学生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的方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方面重点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增大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课程的比例,在指导学生实践和培训指导学生取得技能凭证,证书等方面多下功夫。以下是改革和重组课程设置时须要重视的几个重点内容[2]。
第一,在传统的教育课程中往往设置过多的诸
如管理原理和管理概论之类的课程,而没有将实践方面的课程摆在突出的位置。为了顺应如今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现在的高职院校必须改革这样的教育课程安排,必须将与学生未来就业紧密相关的酒店实践课程设置成为重要的单独教授的课程,并保障这样的课程能够教授足够多的酒店管理经验以供学生更好地掌握。关于独立的实践课程的教授这里提供几点建议。
①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例如对《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学习资料有了充分的认识后,通过学校的课程安排,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可以进入星级酒店,通过实际操作、演习得到锻炼,从而使学生尽快熟悉他们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和他们所要承担的岗位责任。
②关于客房以及餐厅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课程,学校应该为学生们安排实际的操作课程,目的是在操作课上通过老师指引使同学们掌握餐饮和客房服务与管理所需要的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程序。
③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即在以教授专业课程为主的前提下开展有关旅游知识的比赛、学校礼仪风采小姐和礼仪风采先生大赛、酒店专业技能比赛,以充分调动和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课程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④在学生毕业参加实际的酒店服务和管理的工作后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实习情况,比如要加强对他们的毕业工作后指导,关心他们在实际的实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出现的各种状况,使毕业生在从事工作中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些课程的安排经过实践的检验,不但可使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进步而且可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取得专业课程证书的课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教授学生取得国家标准的专
业技能课程设置到教学中,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据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的酒店管理和服务的一系列考试大纲的要求,学校应设置有关这些考试所要求的课程,为同学们提供参考和指导。第三,坚持学习和就业相结合,即学校和相关的企业要保持合作关系,这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改革传统的课程安排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培养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手段,以实现学生就业为最终目的,使这种工学相结合的的教育模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院校革新与发展的的关键模式和重要方向。
第四,为了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进一步适应毕业生就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安排要有针对性地实行改革。首先,根据教育的层次定位,避免与本科的教育层次相似,应取消一些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其次,要根据实习酒店的需要——尤其是酒店管理的特色,在设置专业课程上增加与酒店相关的培训教育课程,使同学们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此同时,由于如今的社会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所以为了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诸如公关与社交礼仪课程、提高演讲能力与增强心理素质的培训课程、形体培训课程、食品营养学课程等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和公关能力等为侧重点,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的改革,学校的课程安排日趋合理化、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日趋规范化。由于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更加明确,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新常态;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是职业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从行业来说,市场对本专业学生一直保持强大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将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酒店专业热度有增无减。从宏观层面来说,党的十以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也影响到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跨界发展以及互联网+等发展变化对酒店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行业高速井喷的发展和调整过程中,为行业培养重要人力资源的很多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却缺乏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来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与重组势在必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落实到专业上,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等工作中。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注重层次划分
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界定。中国酒店业在新常态下出现的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由高星级酒店向中端非星级酒店的“结构调整”;由会务接待型酒店向旅游度假型酒店的类型转变;服务目标由满足客人共性需求为主的酒店转向以满足客人个性需求为主;分布结构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发展;酒店内部结构也将由原来的“大客房大餐饮”向“大客房小餐饮”、“小客房无餐饮”方向转变。结合酒店行业的这些变化,以及国际一流酒店管理院校和本土本科的竞争,作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再一味只针对国际高星级酒店培养人才,也应转向为有发展前景,利润率保持良好的中高端连锁型酒店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调整,注重素质培养
近期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及《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都提到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以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学院在企业调研时,也了解到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不再只强调技能,他们认为技能可以在入职培训中很快实现提升。他们最看重的就是应聘者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而这方面的养成不是短期培训就能完成的,需要院校教育的强力配合。无论是政策文件还是行业需求都散发着同一个信息就是要开设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加大职业基础课课时比例和研究。职业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重要体现,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时表现出的基本品质。酒店员工的职业素质是酒店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学习、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具有的酒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因此,院校教育需要结合实际研究增设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相关课程。再具体实施中首先以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引导为抓手,对于教育部规定了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引导教师将注意素质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爱祖国、爱企业、爱本职工作的道德品质。对于拓展职业素养的写作、人际交流、文化素养课程,我们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大学语文、经济数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四门职业基础选修课。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职业能力模块课程设置,降低理论基础课的课时,加大与岗位职业能力养成相关课程的比例。我院在改革中就降低了《管理学基础》、《旅游概论》的课时,增设了茶艺师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的《茶艺师基础知识》。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为突破口,改革课程标准,结合行业操作实际,更新教学内容,划分模块,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外语能力,我们进一步细化酒店英语教学模块,突出口语听力教学,多教师分模块实施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对于新常态中突出的互联网+理念的培养,开设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课程,在相关课程实施中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培训与教育。对于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结合旅游度假、定制服务、绿色环保、文化塑造等酒店发展的新常态以及学生岗位需求和素质能力提高,我院酒店管理专业选择了营养学、电子商务、中国旅游地理、会计电算化、服饰与化妆、会展节事策划六门选修课程与专业讲座、专项实训相结合拓展学生职业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最能体现“工学结合,职业导向”高职教育特色理念就是实践教学,也是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最容易切入的领域。但在具体实施中,一个可以落实、有实际效果实践教学体系是值得探究的。我院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个阶梯递进式的体系具体包含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三个层级。第一学期为了培养优雅的服务姿态与礼仪;和会议服务技能,设置会议服务技能实训;第二学期强化酒店服务技能,设置酒店服务基本技能实训(前厅、餐饮、客房);第三学期,为获取茶艺师、调酒师等酒店服务相关技能证书,设置资格证考试专项培训;第四学期,提高专业服务水平设置专业技能竞赛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包括第五学期安排专业顶岗实训,第六学期安排毕业综合能力考核。此外还安排了对实践教学入学军训社会实践等等。由此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对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
四、教学实施的调整
对于基础理论型课程,要求教师在实施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现状相结合,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对于技术技能型课程实施校企合作教学,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比如我院将原有的核心技能课《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整合为《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理论模块在校内实施,实践模块与该学期专项技能实训相结合,进入校企合作企业实施教学。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是目前酒店实际运行中所采用的,做到真正的无缝对接。再具体操作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对有意愿的实施教学的企业进行选择。综合考虑企业的培训能力以及在行业内的地位,以及薪资福利、发展前景还有地缘等方面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陕西旅游集团旗下的管理培训生基地唐城宾馆作为课程实施合作企业。其次,我们与企业沟通课程实施标准,保证学生进入企业教学模块的完整度,学生在主要实习岗位有指定的导师指导培训之余,由企业中层和培训师进行其他岗位的培训与介绍,短期参观观摩等活动作为补充帮助学生了解整个饭店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最后,校内保证有教师全程跟进实习过程。通过三年的实践与磨合,企业与学校、学生达到了共赢局面,第一批进入企业进行综合实训的同学有八名在毕业实习时主动选择在唐城宾馆实习,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并有两名进入宾馆管培生培训计划。此门课程的成功实施为我们下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1.程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相协调。
2.面对新形势,校内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上要结合行业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与提高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关知识的训练时间,提高学生相关技能水平。
3.在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选择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单位,其中企业的培训能力及意愿是考量的第一因素。
4.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要兼顾社会、行业、学校、学生四方的需求与利益。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是硬道理。新常态,新变化,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旅游业仍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适时的做出变革与探索。不断更新和优化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满足产业发展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4).
[2]王美玉,傅生生,王寿良,等.企业全程参与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篇3
关键词:实践应用 酒店管理课程 改革计划
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使我国高校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到资金投入、教学设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一样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和地位,可谓教育界的共识,同样适用于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的酒店管理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实践性教学课程内容不足、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缺陷和不足始终影响着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上述原因,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深入研究酒店管理课程的改革。
一、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指导教师的职责、作用与工作方式没有明确。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对在酒店的实习生只指定了带队教师,而没有指定实习指导教师,问题主要出在体制上。首先,在学生专业实习及考核手册以及实纲上没有规定指导教师的职责、作用和工作方式。其次,指派指导教师有很大的困难。第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本身的课务繁重,分身乏术;第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也没有在制度上进行明确规定,教师没有积极性;第三,指导教师的作用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而难以发挥。指导教师在维护学生、学院和酒店几种利益的过程中处境相当尴尬。学生希望指导教师能维护他们的利益,帮助他们减轻劳动量;酒店希望教师不要干预酒店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制度;学院也希望教师能不辱使命,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指导教师需要较高的技巧来把握分寸,一招不慎,即会由一个寄托众多希望的角色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
2.“双证制”没有与培养目标直接挂钩。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够持有“双证书”,成为既有专业文化知识又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学校积极主动地与多方面联系,特别是与省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系,在校内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为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在教学计划中,职业技能证书没有与学士学位挂钩,因此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考核的积极性和证书的持有率都不稳定。
二、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酒店管理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计划
1.注意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任何一种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那种包罗万象的、适用一切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本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问答式教学法。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讲究学科性和系统性。在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某些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讲到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时,教师给出提纲,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解答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富于启发性和思考性,这样有利于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
(2)讨论式教学法。一些课程的某些内容可采用讨论课的方式进行。但以这种方式上课之前,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老师要把讨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告知学生,然后学生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做准备。上课时,围绕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最后,老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这样,学生不仅明确教学目标,而且了解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甜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它能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感官,让他们集中精力、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咨询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媒体将成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中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或协商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
篇4
关键词:工学交替;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酒店业保持着突飞猛进的趋势,但总体而言,各地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然而消费者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却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酒店业的服务人员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学校学习和酒店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其整个学习过程涵盖了学校学习和酒店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这种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酒店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使得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能够和酒店中的实践操作能够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2.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2.1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特点
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高职酒店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凸显高职课程的特色,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课程开发以酒店服务过程为导向,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以工作结构为前提,课程内容以酒店岗位技能为根本,从而能够通过建设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达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2.2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专门人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当在工学交替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其专业课程体系,在素质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的建设,以期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能够实现立体化教学。
2.3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目标
工学交替要求打破传统的以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脱离理论的教学模式,形成融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方式。此外,还需要改变原有的单一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进而能够将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4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内容
根据酒店实际工作的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将酒店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铺展开来。将酒店专业教师、酒店专家对各个岗位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并确立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针对历届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任务和岗位责任来由实践专家和酒店教师召开研讨会,建立相应的任务框架,进而确立酒店课程设计方案和课程标准。
3.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3.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模式项目化
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按照酒店的工作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 。
3.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涵综合化
高职酒店专业课程内涵综合化,就应当在开发酒店专业课程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技能与创新相结合,从而使课程内容与酒店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保持一致。
3.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
课程实施一体化,就是将教室搬到实训室或酒店现场,从而使教室和酒店融为一体。聘请酒店专家负责课程当中的实践教学,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
3.3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酒店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能力。将培养酒店各个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应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并设计科学的配套专业课程和工作过程。
4.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
4.1制定科学的工学交替实习方案
酒店具有淡旺季明显的特点,而实训基地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需求迥异,这就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工学交替的实习方略,编制实习手册、工作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秩序,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而协调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4.2运用好酒店经理丰富经验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学生在酒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让酒店部门安排较知识全面的部门经理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服务理念,以提升其观察视角,增加其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更重视对实习生的使用和培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素养
教师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其目的是能够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引导其在工学交替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服务能力。
5.结论
工学交替模式下酒店管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实施课程建设,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形成,促进自身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培育。(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10-12.
[2] 范智军.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18-20.
[3] 董鸿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6):47-50.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课程设置能否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能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直接影响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内容重复、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失调、缺乏对行业的动态性关注等,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求。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2]有鉴于此,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探究,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优化设置策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1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必要性
1)优化课程设置是缓解酒店行业人才供需矛盾的迫切要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布局中国的进程加快,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社会对酒店业的整体服务也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酒店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因此,适应全球酒店行业发展趋势,缓解酒店行业人才供需矛盾,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办出特色,一直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2)优化课程设置是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科学发展步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3],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从近几年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内在要求来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酒店管理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作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式,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优化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优化课程设置是实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一方面,我国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困难,专业不断萎缩,毕业生流失率高、专业对口率低,“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主要方式,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兴趣,进而留在酒店企业获得发展,是实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现状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公共任选课;专业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限选课。公共必修课部分包括哲学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国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训(含军事理论)课程。公共限选课则是学生在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社科类、科学与艺术类课程中限选两门课,共4学分64个课时。公共任选课则是面向全校,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教师开课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门课进行学习,每门1个学分16个课时,共2个学分32课时。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限选课,专业核心课包括英语类课程、经济学概论、形体与礼仪、前厅操作与管理实务、客房操作与管理实务、顾客关系与营销实务、旅游消费心理学实务、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餐饮服务与管理、酒水知识与调制、酒店督导管理、国际酒店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酒店财务会计、酒店信息系统操作和旅游、酒店及餐饮业概况,按照课时进行授课。专业核心课程还包括实训实践课程,如酒店管理专业资格考证、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基本是按照实践教学周进行统一授课,如酒店管理专业资格考证课程安排了2周,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则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共计35周的时间。专业限选课则是从中外饮食文化、酒店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西餐制作、宴会设计与管理、食品营养与配餐、酒店消防与保安六门课中选择三门,共计6学分,96课时。
2.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未能与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契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国际酒店业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具有实际服务技能和初级管理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未能进行有效的区分,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的特点,特别是对一些原先就读中职的学生来说,很多课程如职业基础课程是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在升入高职后,继续学习该门课的兴趣大减,对职业能力的提升有限。
2)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设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十分重视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现有英语类课程共包括英语写作与语法、英语演讲与写作、英语听力、英语会话、酒店专业英语五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设置较多。另外,管理学概论和酒店督导管理,专业必修课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实践课程酒店管理专业资格考证和专业限选课宴会设计与管理也存在同样的内容重复设置问题,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3)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调。根据调查发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重理论、轻实践”和“在校学理论、社会学实践”的传统教学意识还某种程度上存在,许多课程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实践课比例过低,沦为理论课的附属。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酒店一线服务部门进行10个月的顶岗实习活动。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过长,且往往在酒店一个部门实习,不能轮换工作岗位,学生对继续留在酒店工作的兴趣、愿望降低,很多学生实习后选择不再从事酒店行业,导致人才流失。
4)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消化吸收。从2005年开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进行深入合作,引进其行业课程体系与标准、教材讲义、师资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按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开发课程,以课程组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符合国际酒店业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探索符合国际酒店业职业标准的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其中的某些课程不适合中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应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旅游、酒店及餐饮业概况课程,旅游、酒店、餐饮三者存在包含关系,且范围过于宽泛。再比如酒店设施和资产管理课程不太符合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取消该门课程。
5)缺乏对行业的动态性关注。酒店行业是我国最早与世界接轨的行业之一,酒店管理专业与实践、行业、企业紧密联系,新技术、新技能、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必须紧扣酒店行业发展实际,不断开发与酒店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但目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对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调研和分析不够透彻,不能与酒店一线实践真正接轨,不能将酒店行业所需人才的新能力、新要求传递给学生,也尚未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专业培养目标无法随着酒店管理实践的发展而随之调整,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酒店行业发展的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6)师资力量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规模迅速增长,每年招生数量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数量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特别是自2010年起,专业师生比从以往的13∶1增长到38∶1,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专业教师负担过重,很多课程被迫采用大班合堂上课,且刚引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影响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3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建议
1)契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高等性、职业性上体现与中职、本科课程设置的不同,既要体现和中职教育不同层次上的区别,又要体现和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上的区别,使得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找到平衡点,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2)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避免内容重复设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突出课程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设置,将英语类课程整合为酒店专业英语和英语会话与写作两门课,将管理学概论和酒店督导管理合并为一门酒店管理基础课程,并适当加大课时量,为学生以后走上管理岗位、进行基层管理打下基础,保留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取消宴会设计与管理课程,将宴会设计与管理部分作为餐饮服务的一部分整合到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并将该课程的理论讲授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分离,实践操作部分和酒店管理专业资格考证进行整合,考取酒店餐厅服务员证书。
3)消化吸收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接轨酒店一线实践。美国饭店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业和酒店业行业协会,全世界有13000多家酒店集团认可其职业标准,全球有2000多所大学与学院使用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的教材,今后要进一步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教学成果,对课程进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并与酒店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对酒店行业、企业进行座谈、调研,根据酒店一线管理和服务实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设置,将国外先进教学资源、理念与中国酒店管理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开创业类、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聘请酒店企业管理和服务一线有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或担任兼职教师,选派优秀年轻教师到省内外高校和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组织教师深入酒店服务一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他们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改善目前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为课程优化设置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总之,课程优化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应当随着酒店管理实践的变化,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做出调整。我国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断优化自身课程设置,为培养更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促进中国酒店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20)[2015-08-20]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6-16)[2015-08-20]
[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4-03-05)[2015-08-20].
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34-02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旅游业正面临着新一轮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企业一线需要大量的能直接参加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都相继举办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2006年9月成立课题组,对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两个年级约560名在校学生和省内及京津地区多家酒店企业的主要领导和部分员工进行了专门调查。现以这次调查的基本结果为参考,就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略做探讨。
1 建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潜在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要求在总体上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专业水平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某一门课程的任务,必须具有前瞻性,全局观念,全面优化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一些前提的制约。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是什么。换言之,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既有较宽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人们达成共识的高职培养目标。它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在智能结构上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经济结构变化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转移化的要求,使学生不但会说,而且会做,能够运用新知识,操纵新设备,将设计、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能直接作用于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
1.2 与市场接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关起门来研究,还有一个与市场接轨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行业联系非常紧密。课程设计要按照行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进行,逐步提高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酒店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我国酒店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加以认识。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其他大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但又不能照搬照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饭店管理层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服务人员的意见,对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分解归类,从而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再从中提取具有核心地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部分。以此为依据构建起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智能结构,制定出自己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优势,才容易打开局面。
2 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既不能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以“小打小,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进行。而应根据培养目标,设定一个适合高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通盘计划。依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选定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组建教学体系。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实用性、稳定性,又要反映课程的创新性、灵活性。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总体布局,分层定位,突破一点”。所谓“总体布局”,就是不以孤立的、割裂的方式,而是结合学生接受酒店管理教育的全过程来思考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性质。所谓“分层定位”,就是根据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学生入学第1年采用“宽基础”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管理概论、品德修养等课程。第2年则要分层次,强调专业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3年进行模块选择,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培养的学生既是酒店通才,又是具有强项的专才。所谓“突破一点”,就是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突破点,本着创新精神,针对日前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市场、行业要求,结合高校的课程设置,制定出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
3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方案
3.1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不是指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时的操作或动手能力,而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这种认识也得到了被调查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肯定:有86.4%的学生和90%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酒店人才。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首先要求课程设置具有职业针对性。比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酒店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酒店公关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公共关系课程。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职酒店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来。本次调查的资料也说明,酒店礼仪与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饮食文化等具有酒店职业特性的课程大多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和认同,选择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比例基本都在65%以上。
3.2 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人曾形象而深刻地说,当前教育是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课程内容陈旧,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改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的内容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开设酒店信息系统、酒店市场营销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是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专业,它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据调查,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专科3年的教学时间里,要上全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课程的综合化。比如,可以将“管理学”“酒店概论”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形成旅游管理专业适用的“酒店管理概论”。通过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的机率,达到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篇7
关键词: 酒店管理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各种星级酒店、商务酒店、主题酒店、度假酒店等酒店经营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酒店管理人才除了有数量上的迫切需求外,同时对酒店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该适应行业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实行“学做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突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原则
新课程体系以具备酒店管理岗位综合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出发点,形成体现酒店职业素质要求的理论体系,并与实践能力相互融合、全面支撑的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的外延建设上,坚持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完善作为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形成全面建设的思想。
从培养职业能力入手,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分析为依据,运用丰富的方法,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如《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主线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重新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探索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系统。课程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模块和技能实训模块。其中理论教学模块主要以前厅部的业务特点、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任务要求,以及涉及的管理理论及相关知识为内容,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前厅部的业务知识;实训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完成客房预订、入住接待服务、住店服务、离店服务实训内容,使学生掌握客房服务与管理中的基本技能。2.通过项目构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就业岗位(群)能力分析,在酒店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按照目前国内高星级酒店从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重新设置课程结构。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中的每一教学模块,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确定行动领域,创建学习情景及相应的课程模块体系,体现能力与岗位相对应的专业课程特征。构建“认知―体验―领悟―历练”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认知岗位环境和要求、体验岗位任务和技能、领悟工作方法和要领、历练职业能力和素质。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每个课程模块教学对应相应的实训内容,在实训中贯穿岗位角色和工作职能训练,做到“讲练结合”。使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45%以上,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之中,使“双证书”制度落到实处,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建立训练题库。课程开发时融入技术含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评价体系的建立融入技能鉴定考证标准,逐步实现职业资格取证与综合实训考核接轨。
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根据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完成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为了完成某些能力的培养,或者某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多个项目反复强化、共同完成。这些设定的项目既可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又可以来源于能力培养的需要。
根据项目要求配置项目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核心课程与项目要求的能力直接相关,在课程中表现为直接服务与项目操作过程,辅助课程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起职业能力拓展的作用,这是由于一个项目不可能完全实现全部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在项目课程之外另设个人发展课程和选修课程,它们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如在前厅接待与管理岗位(方向)课程教学模块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即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地点、内容、教师一体化。将教学课堂从单纯的理论教室搬进酒店实训中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在同一个教学单元时间、同一个教学场所内进行;使课程的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客人入住酒店要求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项目为教学内容,重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的角色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把学生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和真实的服务情景设计酒店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如对中级前厅接待员的考核,将其按考核工种不同划分为若干单元,对每单元的技能点、知识点提出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多媒体、模拟仿真及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设计开发
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态度完成工作任务,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特色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把课堂教学分为紧密结合的“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训”两部分,不仅在每一理论知识点的讲授中借助案例分析和简单任务加深理解与应用,而且在每一单元知识讲授完成后都借助任务情景设计小型实训项目。把课程内容从原来的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为载体;把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
如在“前厅接待与管理”课程教学中以前厅接待核心技能为主体的“住店服务模块”组织接待流程,实施课堂授知与实训传艺相结合、课堂研讨与现场演练相结合、实物操作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录像、VCD、现场实物、校园网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首先由酒店管理专家和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设置校企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根据酒店前厅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订课程开发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大纲,组织配套教材的编写、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并根据顶岗实习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让课程更能够反映出酒店前厅的岗位核心能力。
其次,根据行业对酒店前厅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的确定,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酒店前厅岗位工作能力为目标,以酒店前厅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内容为驱动,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校内实训与酒店情景的一致性,实现课堂与实训室(中心)一体化,达到在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一体,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再次,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紧扣酒店服务内涵,从客人立场出发,通过不断强化的“客我”角色扮演,深化学生服务意识。在校内实训中,在实训室内以酒店前厅为场景,设计对客情景剧本,通过老师示范、学生分组演练等学习过程,把酒店前厅情景教学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外实习观摩与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理实教师引导、实训酒店师傅的现场帮带,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做中会,会中懂,懂中熟”,校内校外二者生动结合,使学生在熟能生巧的学做过程中,加深对酒店前厅工作岗位“管理”一词的理解。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行业发展是紧密结合的,酒店行业高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酒店行业的更高要求,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充分体现行业特点,突出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郝俊.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项目课程的思考――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2,11:89-90.
[2]邱晓红. 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商务英语”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8
[关键词]酒店管理高职院校课程建构
[作者简介]赵建春(1971-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安全与职业教育。(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33-02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理论与实践的失衡。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建构没有完全依据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完善,影响了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度,导致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降。
2.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偏差。高职酒店管理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主要集中于课程体系不合理、理论课时安排过多,体现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显示:学生需要学习公共必修课14门,专业基础课12门,专业必修课14门,专业选修课8门;采用2+1的培养模式,在校4个学期,平均每学期学习10门课程。
3.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差距。目前高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比较注重知识纵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未能充分体现职业岗位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层次需求,与酒店现实发展需求的差距太大。
4.课程内部缺少协调综合。各门课程从各自的学术逻辑出发,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缺少满足某个专业岗位需要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内容重叠,教师缺少酒店实践经验及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在教学上很难适应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趋向。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构
1.课程内容建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指向学生的发展,应涵盖知识和技能,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过程和方法中蕴含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指向学生的发展,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整体提升。课程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能提高智能素质、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一是除了酒店专业课程,要抓好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管理学等课程的设置。二是为了加强学生潜能的开发,安排旅游心理学、服务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打好服务客人的根基;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心理训练和理念灌输,不断提高认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认知他人和人际协调的能力、忍耐力及自我安慰的能力、自我激励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服务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有积极解决问题的信心。三是要积极推进和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建立以学生专业技能为框架的课程模式,进行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的改革。
课程改革要与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相结合,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与考试改革相结合,重在突出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技能实训在整个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2.课程框架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三个大模块,即普通文化课(人文素质)模块(包括入学教育、英语口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着眼于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基础课模块(包括礼仪与公关、英语口语、形象设计等),着眼于酒店行业乃至服务类行业岗位群的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课模块(包括鸡尾酒调制、茶艺花艺、专业实习、餐饮客房、人力资源、财务、市场、英语口语、毕业设计等),着眼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这三个大模块又分别有自身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实行“串行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整个酒店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四个串行,具体分为“观摩实践”“同步单元模拟实践”“综合模拟实践”和“社会顶岗实践”。“观摩实践”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带领学生到校内模拟实训室及校外高星级酒店等实训基地进行实地观摩,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及其主要内容,初步熟悉酒店工作的基本职责。“同步单元模拟实践”是在各个学期针对每个知识点开展单元模拟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通。“综合模拟实践”是一项综合性实训教学,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今后进行具体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社会顶岗实践”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学生到酒店中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酒店具体岗位的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模块实施中,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课程性质的安排及顺序要合理。针对高职教育“2+1”的特点,在学生大一及大二的上学期,主要安排普通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必修课模块;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技术课、选修课模块。这样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酒店行业有了全面的认识,第四学期选修课的选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避免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尴尬的情景。
第二,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效结合。实践课要紧随理论课之后,一来可以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二来可以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三来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记忆所学知识。实践课模拟要真实,技能讲解、服务标准、设施设备都要与行业接轨。
第三,讲解内容的内部整合。教师授课时不能以某门课程的系统性为目标,要以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为目标;在进行内容讲述时不能只为了讲解知识点而讲解,除了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外,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树立一个全局的观念。
第四,拓宽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高职课程改革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围绕拓宽学生基础、扩大就业范围而开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机械技能为主的劳动形式被淘汰,逐步由心智技能为主的劳动所取代,职业工种由单一化向复合化方向发展。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综合素养的提高、就业理念的提升、从业心态的调整。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保障
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些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没能体现酒店市场当前和发展的需求。一部分课程设置太过宽泛,针对性不强,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实践环节,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眼高手低;另一部分课程设置偏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导致培养的人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偏离行业要求的现状。
从整个酒店人才市场上看,不仅在人才质量方面存在结构性的矛盾,而且存在数量供求方面的矛盾。酒店行业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上都迫切需要提高,将来酒店人才市场的竞争也将最终成为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作为高职教育的教育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上应该具有前瞻性,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更新相应的培养模式。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指标就是就业率,其他评价指标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指标,从不同的侧面、角度进一步辅助说明就业的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有3个指标:一是学生的就业率。这是衡量一所学校特别是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只有毕业生的出路畅通,学校才能有较高的美誉度,吸引更好更多的生源,走上良性循环。二是就业收入。指本学校与同类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相比工资收入所存在的状况,以及自己现在的工资与过去相比的增长情况。就业收入指标可分解为初始工资、工资率以及工资增长率。三是学生教育投资效益。这个指标主要是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说明学生教育总投资的效益情况。通过比较不同学校的投资收益率,能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
3.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2000年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定位之后,各出版社纷纷以高职的名义出版了一系列教材,普遍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原因在于:一是编者、出版社为追求利润,控制出版时间,教材质量不能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吻合,适用性差;二是许多编者并非有教学经验的高职任课教师,而是从事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工作,缺乏对高职基本情况的了解,教材理论厚重高深,高职学生不适应;三是有些编者对高职教育认识片面,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教材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即可,最终编写成了本科教材压缩版。高职教育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首要问题就是要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体系。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内部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二是外部引进行业内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生产或科研一线工作经验;三是把握大环境,制定政策和措施为“双师型”转变创造有利条件。工作重点要放在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上,并出台配套政策和相应措施:首先,建立实训室。可以根据主要课程设置实训室,也可以鼓励教师在校内建立个人实训室,让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得到提高。其次,制定激励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断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及条件。最后,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一方面可以给学校带来新工艺、新技术,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与现任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促进学校教师的“双师型”转化。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应根据自己的层次定位和专业特征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框架,并从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教育教材、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保障配合。文章在对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应用进行了尝试性开发研究的基础上,由点到面,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界课程的改革产生了三点想法和建议:第一,高职教育应该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应用性及适应性。第二,高职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心理素质由“被动服从型”向“敢于创新型”转变、学生技能上由“单一适应型”向“综合技能型”转变、学生的职业能力上由“规范标准型”向“个性特色型”转变,这个三个转变需要用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来实现。第三,能够面向未来并体现发展性原则。
[参考文献]
[1]高振凤,张玉科.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2]句连云,王晓莺.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设置的探索――以医学营养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09(24).
篇9
一、酒店客房成本的费用构成要素
酒店客房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人工费用成本、能源费用成本、餐饮费用成本、物资费用成本等。
1.人工费用
人工费用成本,即是于酒店的工作及其相关人员的薪水、津贴等费用成本。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因而人工费用成本占很大的比率。所以,对人工成本费用的控制十分重要,应及时进行核算,尽量降低人工费用成本。对人力成本在客房的人员配备上要有新的用人拆算公式,如非全日制用工方式等。
2.能源费用成本
能源费用成本,即是客人于客房期间所需要的由酒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费用成本。能源费用成本主要包括水费、电费、供暖费和供气费等等。如今世界能源供应紧张,因而十分有必要加强对能源的使用控制,从而有效地控制能源费用成本。
3.餐饮费用成本
餐饮费用成本,即是客人于酒店期间在饮食方面所消耗的费用成本。据调查,这一部分费用成本在酒店的整个费用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酒店要深入调查研究这一部分费用的消耗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尽量减少餐饮成本。
4.物资费用成本
物质费用成本,即是酒店的固有资产,这些固定资产在客人入住酒店期间会产生折旧费用。
二、酒店客房成本控制策略
1.建立健全成本费用管理体系
酒店客房成本的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注意的要点有:其一,酒店的领导阶层应该适时召开有关客房成本控制的会议、总结效果和经验,及时发现漏洞,及时休整,健全成本费用管理体系;其二,成本管理体系要实现具体的细化,具体要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成员。
2.制定工作重点
2.1人工费用成本。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费用成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这一部分费用成本的控制,首先在保证客房服务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劳动力的数量,从而使得客房成本尽量减少。那么,要做到准确设岗、科学定薪和合理提成。针对酒店客房的每一个员工,都尽量为他们选定最为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不同的岗位,也应该制定合理的工资和提成标准。例如:根据员工负责的客房数量和级别不同来确定不同的工资和提成等。目前,很多酒店为了节省人工费用成本,会雇佣一些兼职人员。对于兼职人员和全日制的在职员工,应该有差别的对待。对于兼职人员,要尽量也按绩效来发薪,要在“质”和“量”上都比较全面地进行考核来核定薪水。对于全日制的在职员工,则要制定一个系统的核薪标准,例如:每日被单的洗换量,房间的打扫洁净程度等等,要对这些进行量化和细化。此外,要加强对在职员工的职业素质培训,提升职业素养,杜绝员工私自带走酒店用品这一类低级错误。
2.2能源费用成本。能源费用成本主要包括客人住房期间所产生的水费、电费、供暖费、供气费等等,对这一类能源费用成本的缩减目标主要是通过加强员工的节约节能意识来达到。当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确立起节能节约的意识时,便能够合理有效地控制好水电用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于水电的浪费。例如,在使用空调时,员工可以灵活地控制开关的时间,当空调不用时就要关掉,而不要一直开着,那么,这些都有助于成本的节约。对于水电费,可以每月对水电的用量进行统计、比对、核实,以此来发现用电和用水的不合理之处,并及时发现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处理。
2.3餐饮费用成本。对于采购的严格把关和数额登记的认真核实是对餐饮费用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根据酒店的调查分析结果得知:对酒店日需的各种物资数量进行明确,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数量和明细采购责任,禁止浪费,采购过程中要尽量购买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此外,比价单要科学认真的记录,务必严格遵守报价制度等等。
2.4物资费用成本。物资费用成本包含固定资产以及物料的消耗,这里的物料消耗主要是指客房里的一次性消耗品,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来控制物资费用成本。其一,严格规范采购程序,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其二,严格制定入库标准,做好入库记录,认真核对是否与合同所记录的相符,并严格监督物资的质量水平。其三,严格控制支出。每一间客房都有固定的物资准则,不可多领、冒领,禁止由于员工私自带走而产生的损耗。此外,洗涤费用等基本费用也要进行把关控制。要制定量化标准,规定洗涤的次数、时间和洗涤质量等等。这样做有助于避免因员工不停洗涤而造成的洗涤用品的浪费,以及给床上用品带来的不必要的损耗,也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因洗不干净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3.建立健全成本考核体系
其主要就是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是保证宾馆客房成本管理工作更加积极有效的基本途经,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主要通过“工资与效益相连”的方式来实现。酒店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来制定不同的成本费用标准,以此作为考核的标准,并用其来比对每一位工作人员对资金的支配情况的差异,实现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具体如下:对每一位工作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控制标准,并且将在工作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与工资相联系,当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其所控制的金额较少,就实现了对成本的节约,就应该给予必要的奖励。反之,如果超过了拨付的资金,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并警告或者通告批评。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酒店管理;茶艺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酒店中高端客人在康乐消费和餐饮偏好上越来越追求时尚绿色,古朴归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对“本真”的追求。因而在酒店行业中对懂茶艺的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茶艺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茶产地及其周边的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较为普及且历时已久,不少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体系。然而作为不产茶的地区,包括笔者所在的城市,茶艺课程只是近几年在少数学校开设,教学硬件和软件方面也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酒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要。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茶艺服务在酒店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茶室、茶吧、茶座等服务设施在酒店中随处可见。为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发展,丰富酒店的服务内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业服务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文化、茶艺服务等相关技能,以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2.提升酒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需要。中华茶艺是酒店行业接待世界各地客人时提供的精品服务。了解茶文化、掌握茶事礼仪、茶艺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酒店服务技能、提升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从而帮助提高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3.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作为现代服务业翘楚,企业招聘人才的热门,是高职院校设置的重要学科。酒店管理专业在延续传统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等核心课程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有利于促进整个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更加完善。茶艺因其自身的性质和魅力,受到学生的欢迎,该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二、现阶段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1.茶艺实训室硬件设施不完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是茶艺实训顺利达成的有效保障。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茶艺课程,却没有专门的茶艺实训室,学生只能坐在普通的教室听课,缺少实践操作机会;有的实训室建设水平滞后,只有简单的茶具摆设,设施数量、种类不能满足上课需要,茶艺室装修简陋,缺乏茶文化氛围,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茶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制约茶艺教学的长期发展。所以为了推进茶艺学科的发展,提高茶艺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加强茶艺实训室建设。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茶艺属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新兴学习方向,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出身的茶艺教师,尤其是北方非产茶地区的院校,担任茶艺教学的一般都是酒店管理专业其他学科教师,他们或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的茶艺知识,或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被安排上茶艺课,缺乏接触茶的实践机会,对茶文化、茶道精神的理解也相对浅陋。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茶艺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茶艺师资培训,提升茶艺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刻不容缓。3.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过程有待完善和提高。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教学实践取得成效的前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向就出现问题,教学实践也就偏离了轨道,进而影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影响茶艺学科的发展。一些院校针对这样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经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轨,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学习兄弟院校茶艺教学之长处,潜心研究探讨适合本校的教学思路及教学实践,从而形成完善的茶艺教学体系。
三、茶艺教学实践研究
1.确定“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和茶艺的特点,明确茶艺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引导学生树立“我们是高星级饭店和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岗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出发点,并逐步实现“高素质餐饮企业茶艺服务经营管理者”的职业追求。2.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取消319项职业资格许可,2016年12月又取消114项,而茶艺师资格证书得到保留,由此可见该资格证书的珍贵性和可信性。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之一,在完成茶艺的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学生要参加茶艺师资格证的考核,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学生毕业时既获得作为敲门砖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作为上岗通行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课堂,加强职业情感,提高职业素养。传统茶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美的元素,人美、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能够理解和展现这些美,对学茶之人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教学,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除此,在茶艺教学中加入美育元素,引导学生在泡茶、品茶中感受真我,感悟人生,消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实现以茶育人的目的。4.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要使职业教育与社会无缝接轨,教学就要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茶艺课程上总结提炼出与茶艺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生的学习领域,并在教学中将每一个学习领域内容根据茶艺职业标准的要求模块化,即把教学内容分为茶艺理论模块、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模块、岗位操作实践模块,详见图1。茶艺理论模块主要是以学习茶叶知识为主,重点突出对学生“知”的培养,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事茶艺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认识,拓展专业思维和视野;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教学是以职业训练为主,重点突出学生“行”的培养,在本模块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模拟和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从事茶艺服务的流程和实际操作方法,从基础的服务学起,逐渐增强岗位工作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为从事基础管理岗位奠定基础;岗位操作实践教学是以参与酒店服务及茶相关岗位工作为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辅助指导下为客人提供服务,从而使学生“零距离”接触行业,学以致用,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5.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节茶艺课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适合运用在泡茶服务、茶叶介绍与销售等环节,即将工作场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服务过程;自主探究法是课前教师将学习任务发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课堂上将自己或小组习得的知识相互交流,这种方法可运用在茶叶、茶具、茶俗等知识的介绍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师演示、案例分析、视频影像资料、PPT等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能力。6.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考核的反馈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赛代考”是非常适合茶艺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它打破了常规的考试形式,将考场变身赛场,以竞赛成绩作为该科目的考试成绩,同时评出单项奖给学生以奖励。“以赛代考”不但考核了平时的学习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从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从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将茶艺职业资格的获取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既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从事茶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资质认证。另外,在考核评价上还要重视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评价。把学生工学结合的表现,企业的鉴定,指导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总结报告作为工学结合成绩的量定参考,最终按照一定的比重,将“工学结合”的考评成绩纳入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7.重视第二课堂教学。茶艺教学要想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在校园里形成爱茶、学茶的氛围,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走出课堂,多多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开设茶艺社团,参观茶企业,在校内校外组织茶会,定期开放茶艺室,让学茶学生自主经营,为全校师生服务等。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组织茶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
四、结语
茶艺教学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突显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茶艺教学的日益精进需要院校、师生的重视和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希望通过茶艺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茶、爱上茶文化,让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传播。
作者:王雪莲 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吴航.高职茶艺职教的特点及教学方法[J].文学教育,2016,8.
[2]卢常艳.《茶艺》课程教学初探[J].价值工程,2015.
[3]石增业.浅析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质[J].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