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新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创新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创新发展

篇1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食用菌、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对工厂化新发展食用菌生产,年产100万袋以上,并配套安装变压器等装置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每新增50万袋增补2.5万元(包括老厂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在大、中型城市设立食用菌固定销售点且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对由村集体利用山地建设50亩以上、水电路配套齐全的新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且达到安全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贷款发展温氏养鸡,符合一定条件的,市担保中心和市农村合作银行分别给予担保和贷款,市财政给予其初次贷款50%的贴息补助,时间最长不超过2年;对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新发展山地蔬菜50亩以上、设施蔬菜10亩以上(不含大棚西瓜)的连片商品基地,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一次性100元/亩和200元/亩的补助;对利用钢网结构新发展特色渔业网箱养殖400平方米以上的,经水利、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80元/平方米的补助;对在新开发土地上新发展优质茶园5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150元/亩的补助。

2、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建立健全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开展地力培肥,坚决制止粮田抛荒,确保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并重点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对市内种粮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片、高产示范户,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粮食预购定金发放范围。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对购置列入省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的大中型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及配套设备,除享受上级规定补贴外,市财政按实际购置价格的10%给予追加补贴,单机追加最高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列入*市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的小型农机具,市财政按实际购置价格的20%给予补贴,单机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元。

3、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基地建设等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自确认之日起,五年内由市财政给予等额贴补,后五年减半贴补。农业龙头企业新建或扩建生产性项目需使用土地的,应优先保障用地。市里每两年确定一批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视其发展潜力列入重点培育对象,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动态管理。

4、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新评定的*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省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一次性1万元、3万元补助,并在农业项目及龙头企业申报、技改贴息安排、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优先扶持开展代育秧、代耕种、代插秧、代植保、代收割等“五代”服务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对统防统治面积达500亩以上的植保专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5元/亩的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对农机服务面积达2000亩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2元/亩的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不超过社员部分金额)生产和初加工的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的技术服务和劳务(包括机械化作业服务)所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5、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市财政每年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不少于30%。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有突出贡献的农业企业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农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按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在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对支持非关联的研发机构的投入资金,按有关税收政策法规扣除。

6、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国家绿色食品的农产品,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奖励。新制定一个农产品标准,经认定并组织实施的,按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县级地方标准等三个级别分别给予标准制定单位10万元、5万元、1万元工作经费补助。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7、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围绕城乡规划全覆盖,积极做好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对整治村的垃圾处理、村道硬化、户厕改造、污水治理等项目及环境提升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给予平均每个村不少于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加大以工促农力度,实行市级骨干企业挂联帮扶新农村建设制度,每年一次对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允许有条件的村集体实行“级差排基”建房,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村庄配套设施建设;允许有条件的村通过建设“民工公寓”、标准厂房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保障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住房问题,按《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2009〕56号)要求,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提高新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和引导“农家乐”旅游景区(点)建设、农业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旅馆、农村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具体奖励标准按江政发〔2009〕29号规定执行),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环境的提升。

8、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省“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产优质农田比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屋顶山塘水库的安全管理,整合灌区,提高防洪防台抗旱和农田排灌能力。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列入千里渠畅建设计划的项目,市财政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给予50%的补助。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抓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林区道路建设,实施好《*市千里富民林道建设规划(20*—2012年)》,对列入千里富民林道建设计划的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按平均2万元/公里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9、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引导和鼓励畜禽产业走小区化发展之路,对按照规划和建设规范要求新建的畜牧小区,面积在100亩以上水、电、路配套齐全,且搬迁安置面积已达50亩以上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对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立方米/个以上),经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核,给予每立方米50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中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新建造50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沼气池达标排放的,优先上报省财政补助。支持禁养区外的规模养殖场(户)应用零排放养殖技术,对新建或改造的生物发酵猪舍给予每平方米30元的补助。

10、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市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按7元/亩予以补助。扶持绿化造林,对连片新造林5亩以上,营造针叶纯林(松类除外)的补助50元/亩,营造针阔混交(阔叶林占30%以上)或阔叶纯林的补助60元/亩,营造马褂木(含马褂木密度达40株/亩以上的混交林)的补助80元/亩,杨梅的补助100元/亩,毛竹(含林中造毛竹)的补助150元/亩,良种油茶的补助300元/亩;对在疏林地、天然更新迹地上进行补植造林,补植量达常规造林密度60%以上且分布合理的补助40元/亩(保存率不合格的未成林造林地补植不享受);以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为目标林种的更新改造(含次生林抚育改造)和毛竹低改、油茶低改的补助100元/亩(杉木留萌不享受);对防火林带建设的补助70元/亩。

11、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给予每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一定的扶持资金,通过发展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小额扶贫贷款贴息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等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致富。每年要发展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特色村、低收入农户发展示范户、来料加工扩散基地,全面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到2012年,7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山区农户下山搬迁,加大对下山搬迁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加快完善下山搬迁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12、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开发整理。有计划开发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耕地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可申请立项土地整理。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加快低丘缓坡开发,满足全市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经济发展、村庄整治建设和下山脱贫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农村服务体系

13、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按照对新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的要求,加大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蓝领;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来样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抓好各种实用技术和农民道德法纪、文明礼仪、文化知识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对近五年内高中、初中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青年参加培训,原则上分别给予免费培训和减半补助,资金的发放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计算。凡是退役军人、低保对象、残疾人、失地农民、下山搬迁农民和贫困户,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培训的,一律给予免费。对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证书且有创业项目的,其贷款在3万元的额度内,由市财政给予三年的贴息补助。为缓解本地企业用工短缺,市外人员经市内培训机构培训并在市内企业服务一年以上的,其培训费可参照市内人员的标准予以减半补助。

14、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符合奖励扶助对象享受每人每年720元的奖励扶助金。实施和完善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在1980年9月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独生子女发生意外死亡而女方年龄未满49周岁,其父母并不再生育和领养,在女方年满49周岁时,一次性补助1万元;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死亡而女方已年满49周岁的家庭,只执行特别扶助制度,不再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而女方年满49周岁后,子女未康复的,只执行特别扶助制度,不再享受计划生育公益金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双方发生意外死亡,且最大子女未满18周岁的困难家庭,每年给予补助1000元至其最大子女年满18周岁止。对从事计划生育工作者因公发生意外伤害或伤残的,视情况给予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因公发生意外死亡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万元。对有其他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视情况给予补助。

1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构筑坚实的社会救助网,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因贫施救”。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信息平台,实现低保、医疗救助等工作网上运行;建立敬老院长效管理机制,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以上;规范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长低保评议制度、公示制度,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新建、改建、整合,在全市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15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8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着力推进社保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从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变;实现被征地人员“即征即保”,切实保障被征地人员的权益。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增加市财政投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实现参合率达90%以上。

16、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扎实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幼儿教育提升工程,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推动民办幼儿园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启动实施教育“新四项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对新认定省级文化示范村的,给予每个村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继续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完成全市行政村广播并网,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启动广播电视低保户实施工程,免费为覆盖区低保户安装有线电视。认真实施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并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报销向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加快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对集中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其进村入户率在6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村奖励2-5万元。对独立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其进村入户率在6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村奖励7万元,同时按受益人口数每人补助100元(行政村和人口数以2004年调查时为准)。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7、深化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机制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布局区域化、规模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切实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市级土地流转管理中心,乡镇(街道)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行政村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按照规范化操作标准,加强管理和服务。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出发点,探索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分配和监督管理体系;鼓励异地承租大田、森林资源等农村生产要素实行规模经营,其子女就学、生活用水用电等享受当地村民同等待遇。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全面盘活农村土地存量资源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试点,探索建立农民建房、建新拆旧、一户一宅、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通过宅基地置换、选位竞价,盘活存量,减少农民建房占用耕地。结合下山脱贫整村搬迁,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改造,鼓励农民自愿放弃农村合法住房,置换城镇住房,并享受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18、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扶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比例,力争“十一五”期间“三农”贷款有较大幅度增长。抓紧制定鼓励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建立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各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适合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方式,拓展有效担保物范围,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等权利质押贷款,探索开展农房抵押贷款,努力解决农业企业、农户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19、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落实乡镇、街道重心下移五项制度,扎实开展村(居)组织“五新争先”活动,积极创建“和谐创业型”班子;坚持完善民情沟通日和民生服务日制度,努力打造服务型组织;不断深化“万名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建设,培育一支创业型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实施村级五项规划,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按照“三年一轮审”的要求,每年安排100个以上的村进行财务审计。鼓励各地继续深化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加快资产融合进度,优化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篇2

关键词:电视节目;农村电视;传媒;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00-02

当前农村电视节目处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农村电视节目制作中,不仅要涉及养殖、种植等科技节目,同时也应结合国家农村发展战略,引导农民走城镇化道路,改变农村电视节目制作理念,调整农村电视节目内容。现实中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制作农村电视节目意义不明确,无法有效促进农村经济交流,同时在引导农村消费以及农村舆论方面,也未能给农民提供合理的城乡经济文化交流平台,故此,应该创新发展农村电视节目,改革农村电视节目现状。

一、农村电视节目现状

(一)专业度低

我国当前在农村电视节目编制中,电视台在农村电视节目中的投入不多,不仅农村电视节目播出频率低,同时播出时间也较短,多为20分钟,最长也不会超过30分钟(含广告)。不重视农村电视节目传播[1]。同样在农村电视节目中,也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在研究大众传媒与社会关系方面,农村电视节目往往忽视这一点,故此,导致农村电视节目的专业度大大降低,不仅无法吸引观众,也会降低农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二)忽视农村电视节目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中,农村电视节目倍受冷落,往往被人忽视,不仅农村电视节目的编排设置无法满足农村受众群的需求,同时也不能为发展新型农村给出正确的指导,降低农民观看热情。农村电视节目中,在上情下达中,不能有效实现,如在农村改革、城乡交流以及农业管理、养殖业等方面的节目,并不能有效的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关心农民对节目反馈的意见。

(三)缺乏多元化发展

在我国农村电视节目编排中,仅仅是教育类的农业技术指导,缺乏娱乐精神,农民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不高,不贴近生活,农民不会选择在固定时间观看农村电视节目,反而会选择娱乐节目、情感节目以及电视剧进行观看,并不会多在意农村电视节目;未根据农村受众分层,细化农村电视节目,降低节目受众分布范围[2]。农村电视节目中,在内容讲解、播报方式等方面,不重视包装农村电视节目表现艺术形式呆板,电视画面效果较低,不能有效发展农村电视节目。

二、创新农村电视节目的意义

在我国农村电视节目中,创新发展农村电视节目,不仅可以使农村受众群体通过电视节目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动态,同时也可以打通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问题,宣传推广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提高农民政治素养。还有就是,创新农村电视节目,接受农村受众群体心声,使农村电视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在娱乐轻松的氛围内为大家介绍农业知识,宣传推广农业新技术,并以切记农民生活习惯的方式,从精神层次上,提升农村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农村电视节目创新,可以通过舆论导向,沟通社会对“三农”的重视,同时在电视节目中也可以利用版面以及不同时段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创新农村电视节目形式,打造农村电视节目品牌[3]。农村电视节目创新,能够针对当前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围绕农村实际问题,开展新闻、服务、娱乐、科教等多种形式组合的农村电视节目形式,为农民提供农业发展信息。

三、发展农村电视节目需注意的问题

(一)节目受众问题

在农村电视节目制作中,应该认识到其节目的受众群体有哪些,多集中表现在农业劳动阶级、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阶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以及乡镇企业管理等多个角度,故此在农村电视节目编排中,应该可以根据他们对节目的需求[4],提升农村电视节目发展步伐。

对于农村电视节目编辑中,应在纪实性、专一性、持续性的特点技术上,电视节目编辑人员可以根据真实环境,根据社会发展内容,反映现实情况,形象地报道客观对象,产生共鸣。并且在农村电视节目中,还应该对编辑对象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详细解说,为观众揭示深刻内容。

(三)丰富节目内容

在农村电视节目中,不应该只是播报新闻知识内容,还应该引入娱乐、学习、实践有关的电视节目,不仅能够吸引农民的观看兴趣,还可以拓展节目受众群,使农村电视节目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四、创新发展农村电视节目的对策

(一)传承农村文化

做好农村电视节目素材、画面、稿件的工作,对于热点事件以及人物,做出系统评论,提升农村电视新闻的专业度;同时,还应该整合农村电视节目创作中的自身资源,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发展农村电视节目。在农村电视节目制作中,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可以引入专题类节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创作和生产为主体,以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发展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加快对农村文化的传承,使社会各界重视农村发展,强化农村电视节目,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种植与旅游相结合,发展第三产业链,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受益。

篇3

1 农村三资管理会计制度

三资管理会计制度是指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的制度,从而实现对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农村集体资产方面,要建立资产的清查、评估、承包租赁和台账制度,在农村集体资金方面,应该要建立财务管理、审批、预算结算、集中核算等制度,在农村集体资源方面,应该要建立资源等级分类制度、专项管理制度、承包租赁制度、协商招标制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是当前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农村三资管理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有利于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推进,随着农村集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理念产生的限制和束缚越来越明显,在新时期,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种资产、资源和资金的利用,必须要根据农村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对农村经济活动中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的对象进行确定,并且将农村的资源盘活,从而实现对农村三资的重新配置,使得农村三资实现增值。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农村和谐发展。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三资属于集体资产,通过对集体资产的充分利用、规范化利用,可以让农民体会到自己在三资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减少农民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纠纷,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农村三资管理中会计管理措施

2.1 农村三资管理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是对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确保农村三资得到充分、公平、公正利用的重要途径,包括财务预测、决策,资金的筹集、运用与分配等,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确保农村的经济建设工作顺利推进。随着农村不断发展,农村三资会计管理任务也越来越重,当前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的会计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村三资管理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人员的学历较低,与三资管理工作不相匹配。同时,在很多农村地区,部分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低,在会计管理过程中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依旧采用各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对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不够,还没有实现完全电算化发展。从会计管理的整体来看,农村三资管理会计制度的记录账本也比较杂乱,在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没有设置科学、明确、合理的会计科目,而且传统的会计查账纸质化的方法也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再查看某个项目的资金收入情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较多的分类,需要引出或者叠加,不仅容易出现杂乱,还会出现错误,加上传统的纸质化管理会导致三资账本在很多人手中流传,对账目的规范管理产生影响,有的账目来去不明。

2.2 农村三资管理会计制度的发展

2.2.1 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的重视

当前很多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对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观念还比较传统,使得三资管理会计工作缺乏系统性管理制度,工作比较分散,没有达到三资管理核算的目标。在新时期,三资管理的会计核算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在三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对各种财务会计项目进行规范化设计,还应该要注重预算管理,预算编制和执行是实现会计规范的重要途径,可以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对农村三资进行充分利用,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2.2.2 加强会计集中核算

在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步步实践出来的,会计集中核算对于农村三资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要对三资进行清算,然后建立统一的账户,实现对三资的规范化、集中化管理,防止传统的分散管理对三资利用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另外,在三资管理过程中,还应该要注重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同步进行,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的同时也要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完善,从而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例如在三资管理内部要加强控制制度的完善,首先应该要明确相关部门的内部人员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尤其是一些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工作,必须要采取集体负责制度,一旦出现问题,所有人员都要承担责任,从而使得单位内部的人员而已相互监督,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对三资管理的各个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三资管理的资金用在相应的工作中,并且要及时对三资管理的会计信息进行核查,减少会计失真现象。另外,三资管理还应接受外部的监督,要及时将农村三资的使用情况公示出来,接受社会与农村群众的监督,体现出农民的主体性,防止三资管理中有的人员出现违规和暗箱操作。

2.2.3 培养人才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我市农村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现就促进全市农村金融发展和金融支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鼓励在农村新设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鼓励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管理有效的前提下到县(区)、乡镇设立具有信贷功能的营业网点,鼓励引进股份制银行到县(区)、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加快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和农村金融市场充分竞争。

(二)鼓励各地组建经监管部门和市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年6月以后新设立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含分支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办公经费补贴,并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享受当地招商引资政策。为鼓励引进村镇银行和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财政按照其实际到位注册资金0.1%给予引进机构和牵头负责单位奖励,奖励资金由市财政与所在地县(区)财政各负担50%。

二、加大涉农信贷投入,进一步增加农村有效信贷供给

(一)市财政局会同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局等有关部门,每年度对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入进行统计,并以市级分行为单位进行综合考评,对于涉农贷款投入较多、增幅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市级财政性资金存款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县(区)政府也应制定财政性存款与涉农贷款挂钩办法,让服务“三农”贡献大的金融机构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鼓励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对于以农村地区贷款担保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新设担保公司,在1年内涉农担保额占其业务总额50%以上的,市财政按其注册资本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现有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县(区)财政按其上年度涉农担保月均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具体办法由各地区自行确定。农村地区贷款、涉农贷款统一按人行统计口径确定。

(三)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市财政设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上一年度新增农村地区贷款产生的风险损失给予一定比例补偿,对担保公司提供涉农贷款担保所发生的代偿部分给予一定比例补偿。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首期安排200万元,后一年度及时补足上年度发生的补偿数额,并根据需要进一步增拨。金融机构之后追偿回来的贷款损失和担保代偿应按比例退还财政,用于充实风险补偿基金。具体补偿及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三、促进金融支农业务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市财政局每年会同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局等部门,开展金融支农信贷产品和业务创新评选活动,对推出新产品、新业务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鼓励建立涉农保险和农业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农贷模式,即财政部门提供保费补贴以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参保农户可持保单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实现以保促贷、扩大放贷。根据“银保互动”业务开展情况,市财政对金融机构当年发放的保单质押贷款,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30%给予利息补贴。

(三)鼓励实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程,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行等相关部门,对实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程进行联动推进,在全市选择相关金融机构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市财政设立20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担保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贷款提供担保,并给予一定财政贴息。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及财政支持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四、支持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优化,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运行质量

(一)落实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自年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5万元以下农户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自年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算收入总额;自年月1日至年12月31日,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二)鼓励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对农户及其它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建设工作突出的县(区),由市财政给予牵头组织及主办单位一定奖励,具体奖励标准和办法由市财政局制定。

(三)支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鼓励开展信用乡镇和金融生态县(区)创建工作,市财政对新创建的信用乡镇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奖励,对新创建的省金融生态达标县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对新创建的省金融生态示范县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金融稳定工作协调小组制定。

(四)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土地房产抵押及动产和其他权利抵押等相关事务,原则上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应积极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尽快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开放银行征信系统,降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运行成本和风险。积极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应进一步提高单笔小额贷款额度,最高标准由原来的20万元调整为注册资本金的5%。

五、实施农业保险综合奖补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实施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对主要种植业保险,各级财政补贴70%;对能繁母猪保险,各级财政补贴80%;对奶牛保险,各级财政补贴60%;对农机保险,各级财政补贴50%。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防范机制,市、县(区)两级政府分别建立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并不断扩大准备金的规模。

篇5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和普及,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农业本质的基础环节薄弱、发展推动力不足和农民谷物产量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富的更富、贫的更贫,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优化农村发展方式、用现代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助推农业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更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创新农村发展方式和经营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为农业生产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增长而努力,最终实现农业的绿色、高产、优质化生产目标。

一、用科技的动力推进农业,用现代的视角规划农业

认识到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弊端,积极转变生产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明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做到以农村为立足点,以机械化科技化设备和思维指导农业,以农民自由竞争、政府积极引导的理念组织农业,以最新的视角和管理模式优化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在发展过程中强化对重点产业的扶植力度,富带贫,创建产业品牌,提升经营水平。在生产粮食的本质任务上,还要积极创新农业,优化生产结构,建设有特色、有水准、有规模、有品牌的农业生产基地;紧跟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潮,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农场、休闲旅游农业等。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精细化“包装”,实现由农产品简单的生产工作、粗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的转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力求农产品附加值的最大利益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农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使农业在更少资源耗费基础上生产出更高产的农作物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并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将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生产模式转向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机械化水平的设备来增加产量。注重研发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建立一个有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相融合的农业科研投资渠道,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力量来源组织的建设和农业公共服务职能的更新换代,达到农业科技高研发率、高推广率和高应用力。倡导全体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检测,尤其针对最常用和最基础的科技知识。从生产力上确保科学农业技术的落实,积极将农业高新技术运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工作中,为新一代农业培养出与之相符的文化知识达标、技术水平牢靠、经营管理理念先进、有创业潜力的新一代农民,并依靠他们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从创新发展体制出发,建设新型经营主体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统分结合双层面的农业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形态,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根本立足点。我们必须要在坚持此发展策略长期稳定不改变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大户或者合作单位等新时代下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更新和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各个方面鼓励农民自愿自觉的让出对土地的承包权力,促进土地的大规模、集群化经营。鼓励农民合作经营,集体致富,增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实现土地向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方式的快速转变。始终瞄准最终目标――创新型、现代型的农村建设目标,从立体的角度,多维的空间和微宏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层次上改革农村发展机制,切实为城乡协调发展拼出全力,使工业、服务业、农业三个产业齐头并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尤其是要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国有资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提倡并鼓励农民多接触科技人员或者工商管理企业,增强交流,加大合作力度,使农业创业主体的数量逐年增多。

四、坚持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资源的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传统资源的高消耗走向现代低碳科技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使资源的利用率和低碳的农业技术得到提升。以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推动生产制度革新,使稳定的粮食来源、高效的生产、绿色的生态循环和水源、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加大新能源(如:沼气、农业废弃物等)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优化并丰富农村能源的使用结构。

五、结语

归根结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有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高的配备根本不够,因为这些都是需要农民去操作去利用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科学技术和实际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与科技才华兼备的新一代农民,在此基础上不断投入科技创新力量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发展模式的创新步伐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危朝安.明确目标 把握重点 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

篇6

大庆军分区司令员赵海金检查指导县民兵应急分队演练,着力提高应急分队“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两应能力。

文/钱现成 摄/张伟军

大庆军分区政治委员魏峰检查指导县人武部党委民主生活会,通过民主测评、谈心交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了党委一班人创新、团结、干事的思想境界。

文/朱树志 摄/顾会兵

人武部严格落实党管武装制度,组织协调县四大班子领导到部过军事日,图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人武部第一书记薛志伟同志为部全面建设作指示。

文/朱树志 摄/顾会兵

为大庆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郭立昌带工作组到县人武部进行基层民兵政治工作调研,探索新形势下民兵政治工作特点规律。

文/顾会兵 摄/顾会兵

县人武部组织召开全县民兵整组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民兵整组“六个优先、一个从严”,确保民兵队伍政治合格、精干管用。

文/钱现成 摄/顾会兵

县人武部政委带领相关人员到肇州县双发乡参观见学基层民兵政治工作经验做法。

文/顾会兵 摄/顾会兵

县人武部在县“第一中学”举办“国防教育大课堂”活动,让学生们树立“国无防不安,国无防不立”的意识,图为人武部领导为一中学生集中授课。

文/韩建国 摄/韩建国

县人武部为破解征兵难题,积极开展进村入户、进校入厂动员活动,图为人武部领导为蒙古族应届高中毕业讲国防、话使命。

文/赵中国 摄/赵中国

县人武部组织全县民兵集中开展政治教育,图为人武部政委在为民兵进行授课辅导。

文/张伟军 摄/张伟军

近日,县人武部针对全县沿江线路长、防汛任务重等特点。加强全县民兵防汛演练,为遂行应急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文/钱现成 摄/顾会兵

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开展军事训练,提高民兵军事技能、打牢军事基础。

文/钱现成 摄/张伟军

县人武部组织民兵为第一中学高一年级1500名新生进行军训,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增强国防意识,图为民兵在为学生讲解队列动作要领。

文/张黎辉 摄/张黎辉

县人武部积极开展“五做贡献”活动,图为人武部组织民兵为美化油城义务植树。

文/朱树志 摄/顾会兵

县人武部积极发挥协调作用,部长邀请畜牧专家到当地养猪场为农户传授饲养、防疫工作技术与经验。

文/顾会兵 摄/顾会兵

县人武部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兵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图为大庆市优秀民兵、烟筒屯镇和光村养牛大户马庆雨。

文/顾会兵 摄/顾会兵

县人武部持续组织民兵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图为烟筒屯镇民兵撑杆助旅游。

文/顾会兵 摄/顾会兵

为营造拥军爱武氛围,人武部领导利用“八一”前夕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友忠。

文/顾会兵 摄/顾会兵

县人武部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图为人武部部长为一心乡一心村贫困户李洪军送去慰问金。

文/顾会兵 摄/顾会兵

县人武部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图为人武部与县民政局、县文化广电体育局共同举办《军民情、草原歌》庆“八一”军民联欢晚会。

文/朱树志 摄/顾会兵

篇7

关键词:林农;科技培训;模式;成效

0 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农村成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主战场,而农村林业是我国林业战略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农则是六大林业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林农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对于加快林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林农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国务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出发,决定退耕还林工程转入巩固成果方向,确定了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和林农技能培训等六大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退耕地区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

镇巴县林业站2009~2010年相继承担了陕西省发改委、财政厅、林业厅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农技能培训项目。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充分结合林农文化程度、需求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特点,本着“立足县情、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推广技术、建立基地、培养人才、致富林农”的原则,在教材组织编写、培训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增加了林农收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  林农科技培训措施

1.1 制定培训方案

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人员一是年龄偏大,二是妇女多,再加之农活忙,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特点,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经济林示范项目建设和培训计划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将林农技能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工程乡镇,由乡镇林业站负责落实、登记培训人员,与农户签订培训协议,重点培训50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核桃、板栗、茶园等经济林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技术,中药材、养殖业等相关栽培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林改和林业政策法规相关知识培训。

1.2 教材器材准备

1.2.1 教材准备。组织林业、农业方面熟悉经济林栽培、茶叶无公害生产、中药材种植、畜牧业养殖、农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培训教材,力求通俗易懂,适宜林农阅读。培训教材共有30项林业、农业实用技术,分为常用林业术语、特色经济林实用技术、农业经合类实用技术三大组成部分,命名为《农村实用技术资料汇编》,印刷15000册,是林农非常适用的技术手册。

1.2.2 器材准备。一是采购嫁接刀、修枝剪、小手锯等园艺工具3000套,供现场示范使用,一部分发给农民。二是采购笔记本电脑、投影机、音箱等教学设备一套,供课堂培训使用。三是购买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丰产栽培管理VCD光盘,供县乡两级教学使用。四是组织授课老师(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学习效果。

1.3 培训模式

1.3.1 课堂培训。以县林业站、县农广校、乡镇农技校为培训基地,一是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采用多媒体课件对林农传授科技文化知识和农、林业实用技术,这种方式图、文、影像并茂,直观、形象、生动,能增加培训效果。二是播放核桃、板栗、银杏丰产栽培管理经典的VCD科教片,引起林农的兴趣。三是培训教材发到林农手中,供林农按需学习。

1.3.2 现场培训。林农科技培训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现学现用。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中,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培训、指导、咨询、示范推广一条龙服务,对项目的各个关键环节现场讲解、示范。通过这种方式,既推动了工程项目建设,又达到了培训的目的,林农也掌握了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

1.3.3 专家组咨询。为了做好林农科技培训工作,县林业站成立了专家指导组。聘请汉中市林业工作中心、汉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4名高级工程师与县林业站的3名工程师,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审查经济林栽培技术方案、审定主栽品种,深入简池、大池、三溪三乡镇现场确定板栗低产经济林的改造技术措施,现场解答林农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结合“科技之春”、“十百千”科技推广活动,向林农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开展各种科技咨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培训成效

2.1 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009年以来,举办各类林农技能培训班146场次,培训林农7644人次,发放培训资料8000册,技术咨询2000余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民,他们分别掌握了2~3门农林业实用技术。他们学会了茶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大棚蔬菜种植,食用菌新品种袋料栽培,林下种植魔芋,银杏环剥倒贴皮促花促果,核桃、板栗经济林园低产改造、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2.2 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通过林农技能培训,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观音、兴隆、巴庙、碾子、小洋、渔渡等乡镇建设了4600hm2优质无公害茶园基地;210国道5乡镇建设了1000hm2银杏基地;永乐、大池、三溪、青水、长岭等乡镇建设了4000hm2 核桃基地,青水等8个乡镇规范化种植中药材7000hm2,仁村、青水、简池等乡镇建设了180万袋代料栽培的食用菌基地,城区建起了大棚蔬菜基;有3户以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入住绿色产业园区,带动了干杂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

2.3 创建品牌促进标准化生产

茶叶、畜牧业、魔芋、干杂果、中药材已成为绿色的富民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逐年不断上升。2011年产茶1502t,其中名优茶693t,先后获得国内金奖30多个;生猪饲养量达到70万头,“镇巴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叶、大黄等分别获“后稷特别奖”,11种农副产品取得QS认证,核桃、板栗喜获丰收,产量达到5194t。

2.4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实施农业、林业产业建设项目,推广良种良法,普及实用技术,促进了镇巴县农村经济发展。据镇巴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3.7亿元,比2008年增加14.2亿元,增长42%,农业总产值达到19.46亿元,比2008年增长7.46亿元,增长38.3%,财政入1.24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687元,比2008年增加1674元,增长36%,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

篇8

1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1.1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

过去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较为落后,组织管理方法也并未建立科学全面的管理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农村地区经济组织事物决策应当反映经济组织内部农民群众的意志,但大部分农民群众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对很多基础性的组织管理知识也无法透彻的理解,当前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农村经济组织各项事务决策以及变成了少数领导干部的“独角戏”。

1.2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国家财政资金需要支援各方建设,很难面面俱到,而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发展就更加力不从心,加之现阶段的政策优惠比较少,进一步加深了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的减缓,也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最终实现。

1.3农村经济组织管理体制混乱

目前农村组织管理有着多头管理的问题,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职能交叉或管理空白的问题。要想成立一个农村经济组织,必须通过在很多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在建立农村经济组织时,要经过以上部门加以实现,并且不同机关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由于管理机制的不明确,增加了组织运营的难题。在今后发生问题后,需要确定承担责任的部门时,这些部门通常会以法律为规定为由拒绝承担责任。

1.4经济组织管理人才不足

因为历史遗留的城乡教育差距,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置严重不足,教育条件十分落后,导致生源大量外流,大批农村优秀学生进入城市发展,学成之后回乡率较低;农村地区原有的青壮年劳动力资源也越来越多的流向城市发展,他们很多人在城市定居,很少返回农村,也极少过问农村经济组织的相关问题,这样一来就让原本发展力度不足的农村经济组织问题更加困难。从农村经济组织开始发展,人才短缺问题就以及存在,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2完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对策

2.1完善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功能

要从农村三级经济组织构架入手,即政府、经济组织和农户,对以往中间小、两头大的结构模式加以改善。要让政府与农户间的中介组织联系得到加强,实现农民组织程度的提升,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组织构架进行完善,并以此为基础让农村与农民更加现代化与组织化[1]。要加大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培育与发展,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并发展中介服务型、企业经营型、技术协作性、专业合作型的各类经济组织体系。

2.2提高财政投入力度

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村经济组织,要加大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简单来讲就是对于农村经济组织投入不足而实施的惠民政策。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式,让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有良好的资金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此外,要加快财税改革力度,让对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支持作用得到增强,以减少农村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税负负担的方法,开展营改增的试点,保证对农村经济组织征收的税收能够反哺于农村经济组织。

2.3完善农村经济组织运行机制

管理上要对组建的地位、作用及条件进行明确,在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构建中,必须明确发起人及相关成员,要有共同专业生产经营项目与具体内容,应具备较好生产经营基础条件。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在满足规定条件后,农业行政主管管理部门要组织业务指导,并对其进行登记与备案。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有经营行为的,要在税收部门、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为其经营活动与财产收益提供法律保护。在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农户签订订单、合同,以及组织农民开发产业、组建协会组织等方面,应为其跨行业、跨区域开展活动给予支持[2]。此外,要积极对农村经济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完善,让农民充分了解组织内部制度,要安排专人进行讲解,保证每位农民都明白组织运行机制,并给予农民更多参与组织事务决策的机会,避免出现垄断事务决策的情况。

2.4多渠道充实人力资源储备

只有保证农村经济组织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储备,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组织的稳定长远发展,从而确保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要对农村教育软、硬件进行完善,从而培养更多的农村经济组织人才,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的农村人才,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储备基础。此外,要加强宣传与引导的力度,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发展,把在外学习的丰富经验运用到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中,加快农村各项建设发展。并且要适当提高对回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待遇,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才。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强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并让更多购买公共服务的岗位向农村经济组织倾斜,以此留住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以此推动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3结语

篇9

1.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地区摆脱贫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农村和城市、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仍然呈现着较大的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就会造成农村体育区域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用于体育的经费投入、体育健身意识等方面。另外。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在那里的农民还在为低层次吃、穿、住而奔忙,更谈不上说进行体育锻炼了。所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农村体育多方面的不平衡。

2.体育设施的缺乏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

近些年,国家在投资新建了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但为老百姓提供的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有些场馆的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使得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场所限于一些露天的地面。当农民想要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时,因为设施的缺乏而不能进行锻炼,这不仅不利于农民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削减了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他们不进行体育锻炼了。所以说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影响和制约着当前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和体育事业发展。

3.体育人才资源的缺乏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

3.1体育社会指导员的缺失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所谓体育社会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据统计,我国有接近45万社会体育指导员,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4.5万人;而在拥有9亿农民人口的广大农村约每2万人中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想而知,其数量之少已经成为农村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难题。3.2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阻碍着农村体育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的外流,老人、小孩成了农村人口的主力军,从而缺失了在农村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强有力的组织者、倡导者和管理者。这也是农村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障碍。

4.乡村体育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

我国的农村人多地广,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导致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体育部门的行政职能被大大的弱化了,管理者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直接指导农村体育的开展,这大大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进行重组。村庄重组带来了乡镇机构的改革,村乡镇在“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约开支、解决财政人员供养问题”的过程中,使得以前乡镇文体中心不复存在,只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属于社会服务性组织。另外,村庄的重组也带来乡村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以及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化,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新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

5.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的缺失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

在农村,农民的思想非常的封闭和保守,他们对新鲜的事物难以接受,这些都不利于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形成。另外,在农村,农民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在这样一个大的集体中,农民的从众思想也很严重,使得他们缺乏主体精神和独立自主的意识,这都不利于农民自主的参与到农村体育建设中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农村,农民认为生产劳作和体育活动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在这样一个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农村体育受到长期的冷落。

二、中小学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优势

1.人才的优势

在中小学学校里,他们拥有很专业的体育教师、教练和在体育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的教育专家。另外,目前各个中小学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都拥有很专业的各项专业训练队,比如说:田径队,篮球队、羽毛球队、健美操队等等,每个队员都掌握着全面和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锻炼的方式方法。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人才资源,来弥补乡镇农村体育管理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不足,这样做既解决了农村体育人才匮乏的问题,促进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2.体育场馆、设施的优势

目前,在中小学,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还是比较齐全的,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基本上是出于闲置状态的。因此学校应当积极的创造条件,向周边农村社区开放体育设施。中小学校不像一些高校,离农村社区较远,而是基本上都置身于农村社区之中,农民出家门就可以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然,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时可以采取和农村社区联办的方式,为学校周边的农村社区居民办理实名制的健身卡,持卡健身。这样,一方面杜绝了闲杂人员危害校园安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组织管理也简单易行。

三、农村体育借助中小学优势发展的对策

1.政策、制度的保证

在发展农村体育过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支持和鼓励各级体育部门充分利用学校优势来建设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同时,利用传统节日或是农闲季节的时候,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等,并使之形成制度。在制度的保证下,切实发挥中小学校在农村体育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利用中小学的人才优势,培养农村体育骨干

利用中小学的人才优势,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一些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对农村体育骨干进行培训,把他们培养成集管理、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于一身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学校统一授课的方式,也可以学校体育教师深入农村,面对面地与农村体育骨干和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念。

3.发挥学校的学生优势,增加农村体育人口比例

篇10

关键词: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0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众所周知,农村经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且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农村还是处于家庭化种植状态,并且这种生产方式效益极其低下,导致了农民收入很低,农村发展缓慢。第二、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村建设缺少规划,随意性很强,发展方向模糊,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第三、我国农村的发展大多还是小农经济,农民收入比较低,城乡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第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反而对农村人口形成了很强的迁徙式掠夺,城镇化的成果没能够更多地惠及农民。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加强现行政策和制度的推广,还要努力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加快城乡经济上的融合,加快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加快农村发展的进程,具体做法:

一、创新农村经济,推进产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面临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竞争,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既面临资源、人口、食物、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又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安排和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发展农村经济。而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开展,如何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造适合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的土地,成为我国政策制定者们的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应该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村在发展思路上,应该求新求变,加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加快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

二、发挥组织作用,扩大生产规模

目前农业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农民分散经营,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和竞争优势。我们在创新农村经济组织中,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规模和途径,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通过农民自办、官民合办、能人领办、嫁接联办等多种形式改造传统组织,发展民间组织。要按照自愿、自治、民主管理的要求,尊重群众的意愿,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在组织创新中,还要团结广大农民,利用市场规则,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体经济组织,合理合法地开展经贸活动,帮助农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需要。

三、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组织凝聚力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必须在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培育农村龙头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创新和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来抓.重点引进和推广规模大、环保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其次,实行企业整合。坚持采取优胜劣汰的思想,把现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环保发展潜力的规模龙头企业集中,逐步将小型企业改造为实体性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完善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环境

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涉及到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从全局出发,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的体系。通过健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健全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特别要注意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户和企业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户、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

五、建立保护机制,促进经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