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is currently the country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promote a powerful engin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hould be fully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erspective, otherwise it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urban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urbanization in Lanzhou City for the analysis of samples, analyzes the current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exist, and how to better promote urbanization, and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zhou ; urbanization ;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 citizenship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24(4)
1 引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党的十提出的“新四化”之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拉动就业的巨大推动力,对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有效举措。
城镇化是一个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动态过程,其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农村人口不断向既有城镇的积聚,即人口在市场力量推动下的自然迁移;二是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即由政策拉动的结果。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也一再证明,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兰州市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概况分析
2.1 区域概况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是其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以及国家级兰州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共81个乡镇,734个行政村(其中涉农行政村715个),自然村3742个(其中涉农自然村3702个),市域总面积1.31万Km2。截止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369.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96万人,共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36个民族。
2.2 兰州市城镇化取得的成就
近年,特别是自2009年兰州市被甘肃省列入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以来,兰州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优化配置城乡资源为重点,着力推动“规划布局、产业和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城乡社会管理”5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基本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兰州特色的在“大城市大农村”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推进试点工作7年以来,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试点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实惠。城镇化水平从2009年的64%上升为2015年的80.95%,无论是按照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的经典城市化三阶段理论(1979),还是按照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报告认为的,从国际经验看,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有城镇人口、空间形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关系5个标准,按人口城镇化率进行阶段划分,城镇化率51%~60%为初级城市型社会,61%~75%为中级城市型社会,76%~90%为高级城市型社会,大于90%为完全城市型社会,那么兰州市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高级阶段或者称之为高级城市型社会。
3 兰州市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上所述,兰州市当前的城镇化水平确实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每年《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对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排名,兰州市虽然在城镇化率的排名较靠前,但在城镇化质量排名上却不尽人意,远滞后于城镇化率。在深入考察兰州市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笔者认为,兰州市当期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3.1 “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
兰州市除主城5区之外,还包括相对偏远的永登县、皋兰县和榆中县,相比前者,这3个远郊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人口占比数量较大且相对集中。据甘肃省统计局2015年底的《兰州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就业现状分析与研究》指出,兰州市三县五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数据显示,2014年兰州市安宁区、城关区、西固区城镇化率率先突破90%,进入完全城市型社会阶段,七里河区和红古区迈入高级城市型社会阶段,而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3个远郊县则还处在初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在51%至60%之间)以下,乡村人口比重大于城镇人口[1]。所以,兰州市的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困境,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3.2 “半城市化”与“被城市化”现象严重
在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半城市化”与“被城市化”现象相当普遍,笔者认为,这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半城市化”,即进城务工的农民及其随迁家属虽然进入了城市,并且工作、生活在城市,却在制度体制、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上被城市与市民所排斥,当这种排斥长期不能得到改善时就会使“半城市化”结构进一步固化并不断自我复制[2],他们因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往往在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当地户籍居民有较大的差距,在大城市内部形成了典型的新二元社会结构[3]。同时,“被城镇化”现象也存在,即农民因地方政府政策规划被就地城镇化或者因土地征用被迫进入城市,但相应的政策措施、制度建设、基础设施等却没有及时跟进。
3.3 城乡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且对接滞后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5年《公共服务蓝皮书》,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名,兰州市排名第36位,明显滞后于其他城市。究其原因,就是兰州市三县五区的城乡分隔明显,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此外,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以后,尤其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的对接机制不健全,严重滞后于城镇化水平。
3.4 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形势严峻
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的首要目标则是寻求就业机会,这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但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主要受以下几个元素影响:
一是供大于求且自身技能缺乏。随着当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而且这些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方面,普遍较低,缺乏竞争优势,增加了就业难度。二是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数据显示,2014年兰州市三次产业在GDP中的结构为2.80:43.34:53.86,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则为19.27:26.2:54.53,这意味着兰州市有19.27%的就业人口在从事最基础的农业生产劳动,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未来几年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会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随着国家经济迈入新常态,总体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重组,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在大趋势的影响下,兰州市的就业需求会有一定回落。
4 兰州市推进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城镇化的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4],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镇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融为一体的过程。要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强化顶层设计,使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兰州市应根据市域内不同区县的实际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镇,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1 加快城镇化步伐,科学规划城市结构,把城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引擎,并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兰州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土地资源紧缺,人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土地绝对量不足,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城乡用地缺乏规划和有效管理。
首先应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和公开性,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为兰州市的整体布局出谋划策。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在全力抓好老城区改造提升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和高新区、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开发区的增容扩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广阔平台。尤其要在城镇化水平滞后的永登县、皋兰县和榆中县依托当地特色,挖掘和发展特色小城镇,依托小城镇建设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破解“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局面。如对青城、什川、连城、苦水、阿干镇等重点小城镇,打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生态古镇”、“精品农家乐”等金字招牌,深入挖掘本土建筑、民俗和饮食文化,打造一批具有地域魅力的文化、生态、观光与休闲旅游的村镇,增强其吸纳能力,使其容纳更多的农民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4.2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经营方式,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等,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使懂农业、会经营、有想法的农民留在农村做强做大农业;积极从城镇引入先进技术、高素质人才并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4.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好相应配套安排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在五大发展理念下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做好这项任务,要实现好农民身份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和社会方式转变等“三个转变”[5],因此不但要改革相关障碍制度,还要跟进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对接等,充分解决“半城镇化”现象。
首先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打破和取消限制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性、体制,将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落实和细化用居住证制度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思路,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与城镇户籍人口的待遇差距。其次,要恰当处理进城务工农民户口变动与“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或林权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关系,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条件,并切实保障好他们的应有权益,解决后顾之忧,让农民愿意且敢于进城。最后,要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及其随迁亲属在福利待遇上的有效对接,如“新农保”与城居保的对接、“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对接、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的对接等。
4.4 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要改善当前兰州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的现状,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敢进城、愿意进城。依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建立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举措上,应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创新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文化等方面的“同权共享”,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等,让城乡群众共同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
5 结语
虽然兰州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客观障碍和困难,但做到科学规划布局和相关配套制度的改善,达到《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既定目标,力争到2020年,兰州市人口达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4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实现城乡互助共融、协调发展,走向高质量的城镇化,让兰州市域内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生活,城镇化的建设和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才能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从而更好的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统计局. 2015年兰州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就业现状分析与研究[EB/OL]. http:///www/HdClsContentDisp.asp?Id=31212, 2015,12,04.
[2]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3]杨继瑞,刘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第五届比较研究工作坊会议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6):205.
篇2
内容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从城乡一体化的含义、科学内涵、问题研究、思路和改革措施、城乡一体化内容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对策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了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发展的方向和应该把握的方法,保证我国城乡一体化健康向前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关系 对策
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含义和实质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产业互补,逐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大力推动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废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现代农村制度,给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建立城乡互动、体现公平、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实质是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农民市民化。
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一)空间一体化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乡经济社会本身就包含着空间经济社会活动的含义。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以提高城乡经济社会组织化程度为核心,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努力形成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形态。一般说,城乡空间结构是由点(城镇等点状设施)、线(交通等线状设施)构成的拓扑结构。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必须研究点和线如何布局,如何紧密相联,即如何解决城镇体系与交通体系的空间构建问题。形成科学合理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配置,形成通畅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连接,不仅有利于促进城镇繁荣,而且能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达到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预期目的,因此,调整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对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至关重要。
(二)人口一体化
这是指城乡人口自由迁徙,相互对流,城市人口社区化(扩散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城乡人口享有同等权利、同等待遇的过程。这意味着城乡居民流动和居住不受户籍限制,取消各种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城乡居民共享三大文明的成果,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目前,城乡人口流动趋势是,城市人口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享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需要,从城市迁住郊区或乡村,这是大城市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尽管这种趋势在目前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并不明显,但会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城市市民向郊区化扩展则是个明显的证明。我国东部一些沿海城市居民也已开始出现了这种趋向,中心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明显加快。
(三)经济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为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指发展城乡经济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和实现程度。
(四)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就是要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考虑,全面治理,彻底改变城乡生态现状,努力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格局,让城市与农村、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城乡一体化离不开生态一体化,生态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净化城乡环境,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必须破除把经济与生态环境对峙起来的旧观念,破除把城市与乡村对立起来的旧格局,这需要城乡形成共识,双向努力,强化城乡生态功能,以保全生态系统为重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对环境保护的实现机制,健全城市、乡镇、农村生态环境协调体系,加速推进城乡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建设。
(五)市场一体化
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包括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两大组成部分。所谓城乡市场一体化就是要消除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让城乡市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确保各种商品和服务、资源可以在城乡之间得到顺畅流动,满足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市场一体化作为一个过程,既是某一地域内城乡诸要素日益优化组合的过程,也是城乡发展协调度、融合度日益提高的过程。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城乡市场闻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城乡市场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大趋势。
(六)社会一体化
经济、社会、人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城乡一体化理所当然也应包括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就是要求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和文化卫生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使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社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趋向和理念。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关键是在城市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居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必须着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说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那么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差距更大。目前城乡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仍呈扩大的趋势。分区域看,我国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越往西则越大。
(七)制度一体化
这里的制度也包括体制,制度一体化是指凡涉及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的重大制度,必须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做到城乡统一。包括制度导向统一,要求统一,权利统一,预期目标的统一。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制度是内生的,并且是决定经济发展、经济绩效的首要因素。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城乡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人口、空间、生态等诸基本要素交融与协调发展的过程,而这种交融与协调都与制度相联系。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差距问题研究
(一)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近几年逐渐扩大,其中发展很不平衡的直接而重要的表现是农民增收迟缓、城乡收入差别过大。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 23 1,2004年稍降A3 21 1但是这还不能反映城乡居民生活的实际差距。首先目前统计农民收入是根据户籍来进行的,少数高收入的非村民掩盖了多数种田的真农民。其次,农民纯收入中包括生产资料的费用,扣除后生活费用只剩下纯收入的65%。最后,城市居民享有各种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产品等,农民享受不了。
(二)生活差距
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十年,并且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2.68:1扩大到了2008年的3.07:1。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066元,城镇居民该项支出则为11243元。中国农村消费当前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耐用品消费拥有量偏低。2007年,每户农村居民拥有的洗衣机、移动电话量不足城镇居民的一半。农村居民衣着消费也偏低,2008年其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12元,不足城镇居民的两成。此外,农村居民住房条件也有待改善,近千万农村住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
(三)教育差距
在城市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可升入高中或职校,教育质量也高于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远远多于农家子弟,而在农村有不少优秀学子即使考上大学也难以承受巨额学费的负担,有一半以上的初中生没有机会上高中,甚至有些学生因家境贫困而失学。这种日益扩大的城乡教育差距,将影响今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社会保障差距
中国城市失业保险覆盖率已达71%。而农村几乎为0。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而农村除部分省市外,尚未建立低保制度。城市除部分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外,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而农村除了“五保户”外,基本没有养老保险。
(五)公共产品供应差距
公共品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无论是城市公共品还是农村公共品,政府都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品提供体系相对完善,而农村公共品提供体系则相对滞后。一些农民被迫自掏腰包建基础设施,这无形中又减少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路和改革措施
(一)深化城乡流通体制改革
要坚持放开农产品价格和购销的改革方向,不能因为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正常波动而影响改革的进程。要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加快农产品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保护价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农产品储备和调控体系。在工业品方面,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把农村市场的开发视为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城乡流通环节和流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保证城乡物资交流渠道的畅通。
(二)深化城乡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有关要求,通过推行股份合作制和租赁、兼并、拍卖等改革措施,达到明晰产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人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三)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限制了城乡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为两步实施。首先要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落户,允许持地方“蓝印户口”的人在农村城镇之间迁移;其次是国家逐步取消城市居民的一些特殊待遇,改革劳动用工、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创造条件。改革的总目标是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要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以直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县、乡行政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的核心是解决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问题,协调管理部门对城乡经济实行一体化的间接管理。农业部门应从过去单一管生产环节转到统一管理,协调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县乡政府则应集中精力为不同所有制、不同经济形式的企业提供服务,并进行宏观的管理。
(五)设计社会激励结构
通过社会激励结构的调整节约城乡合作的交易成本,形成导致工农合作、城乡互促的激励和治理机制。为此,需要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化,实现中国工业化的良性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市场的分隔,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小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开放式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城乡联系提供高效率的活动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提供能力条件,也能为外来企业、乡镇企业提供本土化的劳动力;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到农村地区建厂。可采用政府贴息贷款和一定形式财政补贴。增加企业技术改革投入,通过减税或特殊行业免税政策吸引城市工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人才向乡镇企业转移。
参考文献:
1 夏安桃.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5)
2 坤明,嘉兴,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J]今日浙江,2004(9)
篇3
摘 要 建
>> 大城市轨道出行45分钟时空圈与交通一体化策略研究 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得出的10个结论 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研究 莆田市城厢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研究 宁德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 海口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阜阳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矿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研究 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探讨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城乡差异的忻州市城乡一体化研究 兰州市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 桂林市阳朔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江苏省扬州市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 探究桂林市城乡一体化 台湾城乡一体化对安徽城乡发展的启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32.
[3] 常州市政府办公室.常州市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的通知(常政办发〔2012〕15号).
[4]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校体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6.
[5]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21.
篇4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37-02
先行试点、由点及面的渐进改革方式是中国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攻坚克难、成功推进的重要经验。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城乡差距明显,是制约河南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中原崛起的重要因素。在中原城市群设立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体制,探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可以促进中原城市群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发展,而且可以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速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中原崛起,同时对全国其他城市群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中原城市群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河南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提供典范
河南省地处中原,有近1亿的人口规模,是全国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等交通通讯枢纽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畜牧生产基地和能源矿产、重化工业、食品纺织、商贸物流等产业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伴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和航空运输网的完善,河南作为国家交通运输枢纽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中原崛起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国家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多年保持全国第五的地位,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009年,河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 367.28亿元,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 477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 704.65亿元,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 746.38亿元,增长19.1%。但是,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究其原因,河南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从根本上破解河南三农问题,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相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之一,在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其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明显,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与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虽然处于发展的“起飞”阶段,但从河南经济甚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此时,设立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中原城市群城乡发展中的制度障碍,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进程,来引领和带动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有利于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具有强劲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和城市在不同区域的发展、完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严重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化发展滞后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河南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支持城镇化动力不足。建国以来,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化工业化加大了中国城乡二元分化,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城乡二元分化更加突出。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二元结构尤为明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和初加工,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发展乏力,农民增收困难,城乡贫富差距加大,推进城镇化后劲不足,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长期影响。
此外,河南城市对农村集聚作用大,而辐射带动效应不足。工业有着强烈的聚集需求,需要人、财、物高度集中和健全的公共服务系统,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可利用的人才、资金、技术贫乏,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工业大多停留在原材料粗加工等方面,难以完成乡镇工业化的资本积累。而城市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人、财、物各类资源在行政集权或市场的调配下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由于缺乏城乡转移支付等结构性政策措施,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对农村的优势资源聚集作用明显,辐射带动效应严重不足,城市与农村之间仍未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机制。
河南省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城镇化模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而设立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不仅有利于探索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产业、人口集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中原城市群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构筑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具有强劲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而且对于全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探索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机制,形成投资强度最大、人口和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区域
目前,中原城市建设虽有较大发展,但是,各城市间功能定位不清晰,城市优势和特色不鲜明,产业同构现象比较突出,城市之间尚未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首先,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确,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区域内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是形成系统合力、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基础。而由于长期发展行政区经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相对自成体系,城市间产业互补性较弱,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同类工厂重复建设,造成投资和生产分散,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各城市间缺乏合理分工,城市特色功能不突出,各个城市难以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
其次,城市定位不清晰,城市建设缺乏特色。由于缺乏科学缜密的分析,尤其是缺乏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中原城市群城市建设缺乏地域特色。一是城市的定位不够清晰,虽然目前九个城市有一定的发展定位,但特色不够显著。二是城市在建设当中缺乏长远规划,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在中原城市群设立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在中原城市群内率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设施服务联通机制、要素高效配置机制、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促使城市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加速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对于中原城市群地区探索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机制,形成投资强度最大、人口和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区域,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利于转变中原城市群及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集约节约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河南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以年均11.2%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最初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张,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分配制度不够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亟待解决。这说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再单纯强调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解决结构、质量和效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进一步转变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从河南实际来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维持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增长。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化,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转变河南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紧迫。2009年的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河南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中原崛起,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带动全省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龙头,中原城市群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设立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本身就含有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等科学发展之一,这不仅是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篇5
【关键词】加强 城乡图书馆 一体化
一、城乡图书馆发展的战略意义
图书馆事业作为城乡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社会发展的环境下使县、乡、村图书馆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图书馆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近十年,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据调查了解到地处山区的一些学校不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和其他普通学样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山区学校只有一间小型图书馆,馆藏仅1000多册,图书馆没有正规化的管理,利用率极你。可以说,图书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图书馆的功能。农村学生的阅读渠道非常有限,加上贫困地区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对孩子阅读方面不够重视,家长不愿意花钱专门买书供孩子学习或阅读。因此农村学生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课外书可以阅读,这导致农村学生的阅读面非常窄。
2、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着力提高农村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增强广大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城乡图书馆事业发展一体化不仅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更要与农村教育、科学普及等各种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通畅的城乡文化交流通道。在城市繁荣的同时,促进、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 乡镇文化建设也同城市图书馆一样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乡镇图书馆更成为增强乡镇文化品位, 提高当地居民和农民素质, 促进信息流通和科技进步, 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因此, 协调发展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日趋突显。
1、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深层次意义上说, 城市化并不是简单地指越来越多的农民演变为城市的居民,其内涵是城市文化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是城乡人民联手激扬先进文化, 创造先进文化的过程。图书馆信息服务协调发展正是这一过程的先导活动。不论是城市图书馆还是乡镇图书馆, 都是地区性的文献信息中心, 也是当地专门从事信息服盏牟棵牛 若能加大信息服务协调发展的力度, 努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使得城市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向农村快速扩散、渗透, 这必将大大加快城市化进程。
2、有利干农村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的长期战略方针,一乡镇图书馆围绕这一方针, 借助城市图书馆的优势, 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如通过城乡图书馆信息网获得全国各一级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 调查了解农业生产需求, 不失时机地传递实用科技信息和技术资料、市场信`岛以乡一镇(村) 图书馆(室)为支点, 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站, 编发信息快报, 开展定题和跟踪服一务, 为农村经济服务。
三、城乡图书馆发展的对策
1、加强城乡文化交流
(1)开展捐书活动。城市学生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学校图书馆馆藏量大,而且学生自身的课外书多,图书馆的很多图书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捐到农村去,充分发挥其作用。
(2)乡村老师授课活动。开展乡村教师授课活动,授课内容为乡村学生的日常生活片段,反应乡村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体现乡村学生好学奋进,但学习条件艰苦,特别是课外阅读难开展等问题,突出图书馆对乡村学生的重要性,号召城市师生积极捐书。
2、开展农村图书馆基础设施。农村文化的开展离不开图书馆基础设施,城乡图书馆建设一体化首先应该从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入手。在馆舍、设备和文献资源建设中要本着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建设方针,配合通信、广播电视等“村村通”工程,综合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城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按照城乡图书馆建设一体化的目标和合理配置、集约知识资源的要求,完善和优化县域村庄图书馆、文化站的规划,在中心村建设中心分馆,小型村设立文化站的星型结构。按照体现地方特色、秉承文化传统、突出按照农村生产、生活的要求,科学编制好每个村庄文化站的建设规划,进一步丰富村庄文化站的服务内容。
3、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要注重研究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图书馆专业教育定向培训,增加实用性课程的设置,进行人才贮备。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使乡镇图书馆专业人员有条件、有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献身农村图书馆事业的积极。利用假期让乡镇图书馆员到城市图书馆参观、学习、交流,甚至亲身体验。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进行培训和提高。
近年来,有的地方突破体制约束,实现各级图书馆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团结、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优化了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了农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总之,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要加快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体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要切实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工作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志愿都到农村从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努力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图书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全国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经验交流会 2009-04-05。
[2]杨之光.乡镇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与情报,2007(5):123―125.
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观
一、导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大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成败。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试图通过城镇经济的张力或者单纯从农村内部发展来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是行不通的。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新阶段。在目前情况下,城乡一体化无疑是我们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本文正是循着以上这样的思路进行的,以广西为例,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经济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试图找到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二、理论基础
1.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般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为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关系。也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3.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三、发展现状
广西县域经济虽然在今年来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很弱。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广西无一县(市)入围,说明广西各县(市)综合竞争力很弱。
2.发展失衡。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居前10位的县市GDP总和是经济总量居后十位的县(市)GDP总和的10倍。
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虽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二产业超过了第一产业,但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没能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
四、方法建设
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但是应尊重农村居民意愿,目标是让农村居民受益。在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中需要统筹好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经济上增长与农民收入增加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中小型的企业和农村人口,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考虑在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增强财政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的农民能够真正的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半工半农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途径,因为很多农业活动并不需要经常管理,农民在农业劳动之余到乡镇企业打些零散工。
2.工业上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指工业上的发展,也不能以农业的衰败为代价。工业上的发展要带动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以工业上好的理念去规划农业方面的发展,依托本地农产品的特色,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3.突出特色的关系。经济发展因要受到多方面的原因,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发展模式。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充分依托自己所有的资源,从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产业。
4.城镇扩张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适当扩大城镇的规模,以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从而实现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
5.地方性保护与共赢发展的关系。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局部利益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持续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共赢发展的格局,具体途径首先是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鼓励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积极探索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鼓励人才流动,实现知识资本和人才资源共享来转变,打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开展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从而发挥产业纽带作用等。
参考文献:
[1]姚士谋,崔功豪,许学强.按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城镇建设的大局[J].经济地理,2009,29(1)
篇7
[关键词]城乡文化;互动式;一体化;渐进式;多元化;云南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17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1 云南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之互动式模式
云南城市文化是一个区域文化的高势能区,它对区域之间次级文化的低势能区具有吸引作用,使区域携有或具有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朝向城市文化中心区集聚,促进区域内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及民族文化与区域城市文化的融合。在云南城市中心向农村区域输送物质流、信息流的同时,大量的城市文化信息也被带到了农村地区,加快了农村地区提高文化水平的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差距,逐渐消除云南文化“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因此,城乡文化互动发展对于边疆区、民族区的云南而言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2 云南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之一体化模式
城乡一体化模式是指城市概念和农村概念的消失,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是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经途径和关键性标志,它充分说明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城乡一体化表现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异质系统在经济、文化、生态和空间等要素上的交融与协调发展。其中文化城乡一体化是整个城乡一体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云南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两大系统及各个小文化系统内部在发展程度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即使同一文化系统在不同的时期文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随着区域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云南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也将不断得到提升。
3 云南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之渐进式模式
云南具有多样性的城市文化,如古滇文化、昭通朱提文化等;民族城市文化,如南诏文化、楚雄彝族文化、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等。同时,云南还有许多区域村寨乡村(土)文化。这些文化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是渐进的,根据距离衰减的原理可知,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在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力会逐渐减弱。根据文化传播等级扩散的原理可知,云南城市文化属于区域先进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由省中心城市―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乡村递进式进行传播。同时,农村文化作为区域文化中经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提炼才能融入城市文化中。因此,可以看出云南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模式主要是渐进式的。
4 云南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之多元化模式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云南省的城市文化及农村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及民族差异。云南省主要的文化有昆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近代工业文化与外来文化;玉溪市的江川青铜文化、新平花腰傣文化、通海回族与蒙古族文化;而纳西和东巴文化是丽江地区典型的代表文化;陆良沙文化、和青铜文化等是曲靖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典型文化代表;苗文化、壮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文山州地区的重要文化内容;广为人知的西双版纳文化中,包含多种类型,如边地文化、贝叶文化等,同时也拥有小乘佛教文化的内容;美丽的大理市在长期的发展中,被道教文化所影响,佛教文化在当地也是十分受欢迎的,并在此基础上,该地区城市文化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土司文化、傣族文化在德宏州地区的存在,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普米文化、怒族文化等在怒江州地区至今为止仍然非常大的影响力;乌蒙文化、名人文化等是昭通市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重要文化内涵和形式。除此之外,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和思茅地区等在长期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在该地区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对当地的人民、经济、社会等产生影响,推动这些地区的进步,当地人民为文化的传承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云南区域文化的多元性是云南城乡文化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这样的发展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区域文化的整体发展,将云南文化发展在新时期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5 云南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要实现“四化”目标
除了上述内容,“四化”可以有效概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其内容包括文化行为生态化、文化成果共享化、文化资源资本化以及文化身份职业化。
第一,“文化行为生态化”。在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该方法主要是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发展模式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意义进行了表达。它要求云南省政府在对生态价值观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和引导功能,促使人们的文化消费和文化建设活动能同自然保持和谐相处的关系。生态化在文化行为中的体现,要求和谐互动关系充分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一方面,从云南省政府的角度看,在经营管理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地避免过于注重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而忽视对文化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另一方面,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看,人们日常生活中,会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不单是商品交换,还体现了人们尊重、敬畏祖辈和大自然的创造能力,因此文化和大自然、人类之间,始终是友好的、平等的。
第二,“文化成果共享化”。在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该种方法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并将一定的政治意义赋予其中。因此,文化成果共享化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人类确保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整个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促使社会文化成果能更有效的服务人民,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对城乡居民文化利益的发展和维护功能。民主正义和文化公平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体现需要实现文化成果共享化。
第三,“文化资源资本化”。在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该种方法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在积极进行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云南省不同地区所体现出的不同历史文化、民间工艺及民俗风情等内容进行综合的利用,从而形成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本。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创新、规划等原则进行充分的应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同文化产业经营协调发展的局面。
第四,“文化身份职业化”。在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该种方法主要是从建设的角度出发,它要求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云南省相关负责人能坚持不懈的对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进行开辟,并在这一过程中,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旅游、休闲及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加大对农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促使其真正成榕┟裎幕的管理者和农民文化的经营者。
文化发展模式一旦构成,就具有自组织性、自生成性、自内在的张力和活力。其作为一个系统,能全面渗透和融入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通过观念性转变、制度性解放,释放出文化发展模式的内涵和作用力,整体推进城乡一体统筹协调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Now city planners are paying a good deal of attention to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and its planning. The concepts of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and its planning, the goal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are approached. Then, the framework of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planning, such as planning range, level,deadline, goals, principles, tasks and contents is emphatically discussed.
1 我国城乡一体化及其规划的提出
与城市相区别,乡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严格地说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空间地域系统[1].城乡两个地域的人口分布、职能、景观、土地利用特征及相对隔离程度等背景差异,引起了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发展.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城乡关系必然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2].第一阶段,乡村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这是乡村支援城市,城市的扩大再生产有赖于乡村生产剩余的阶段;第二阶段,城市与乡村各自独立发展,这是城乡矛盾已现端倪且日趋扩大的阶段;第三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活动开始超越城乡两个相对隔离的单元而相互渗透,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城乡界限模糊,城市与乡村融合的时代[3],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乡一体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已进入第三阶段.而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目前多数地区已进入第二阶段(少数地区正在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乡矛盾日益成为当今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其一,城乡三大差别有重新扩大的趋势;其二,城乡经济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化;其三,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化;其四,城乡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其五,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其六,城乡结合部矛盾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借鉴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城乡的不同优势与作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通过城带乡、乡促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持续、稳定且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目的.在我国,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从提出到现在已持续了10多年(发达国家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则持续了50年),正值城乡一体化研究方兴未艾之时,“城乡一体化规划”又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城乡一体化规划主要是结合城市规划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控城乡土地的使用,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或通过把农田、水体和森林作为绿地景观引入城市,并建立区域基础设施,使城乡融为一体.有学者认为,诸如此类的规划,“事实上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而编制的一种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将其直接称为‘城乡一体化规划’似乎不甚妥当”[4].的确,这两种规划均有其必要,亦均有其局限.城乡一体化本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城乡社会、经济及自然等大系统,涉及城乡社会制度、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物质环境建设及城镇体系等20多个子系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起码应该从城乡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技术、信息、住房和土地空间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且开放的规划.但鉴于城市规划人员的精力和知识面之局限性及其专业特长,目前只能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或迫切需要,希望通过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对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作用与调配能力,来引导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达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目的.目前一些地方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其内容过于简略,除简单地描述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之外,仅从地域空间形态上分出城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或分为城镇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风景区及山林保护区,达不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目的.
2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无论是作为过程还是结果,城乡一体化都应建立其长远而明确的目标体系.
a.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Regional entity).
b.城乡功能结构的高度互补.“一体化并不等于中心———外围经济的消失,仅意味着二者高度相互依赖”[3].首先,在功能上,城市向乡村传输商品、资金、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则分担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以及风景旅游基地等部分职能;其二,在产业上,乡村围绕城市的主导产业而发展配套工业或直接为城市服务的交通运输、仓储修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其三,在市场上,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乡村是城市的生产资料、技术、资金、工业品市场,而城市则是乡村农副产品、郊野旅游、建筑材料与劳动力的广阔市场.这种互补性关系,既使乡村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也使城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相互争夺资源.
c.城乡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通过建立前述的区域综合体,统筹安排有污染工业的布局,协调城乡环境保护与整治,并在各城镇之间以大片的农田保护区、观光农业和绿化带相间隔,既明晰城镇建设的用地范围,又为整个综合体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田园城市”.
d.城乡基础设施的高度共享.主要是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通过全天候的交通线路、舒适的交通工具、廉价的收费及周到的服务,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5];同时,也建立高度灵敏的网络信息服务,把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空间以及人口、经济的融合.
e.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通畅.我国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模式作为一种封闭的、限制性的户口管理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工业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但它阻碍了城乡合理的、必要的人口迁移与流动.而人口流动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益;从长远来看,它还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扩大社会交往、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尽快进行全面的、实质性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向县城以上的城市转移,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畅通.
f.城乡政治文化的平等.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都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文化权利.因此,要尽快消除我国工业化初期所形成的城乡社会分化及伴生的城乡对立状态,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关系,通过各种社会扶助活动和义务教育渠道,培养乡村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素质与能力,尽快消除城乡居民在参与政府决策方面的差别.要使乡村居民从“乡下人”的阴影中走出来,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真正融入社会大家庭.此外,还要大力保护和继承广大乡村地区的优良传统文化,以保持其发展的延续性.
g.城乡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促进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的不断改善,使乡村基本达到城市生活状态且共同提高,也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之一.它主要表现为:乡村居民在收入水平与就业机会方面达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程度;乡村居民接受与城市居民相等的教育;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健、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障;拥有同样的文化娱乐条件.
3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框架内容
3.1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层次与期限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分割的规划观念,把城乡居民点、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网络作为区域整体来进行统一规划,从城乡全局来协调与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突破地域界限,覆盖城乡所有土地.具体而言,其规划范围应该包括中心城市建成区、郊区以及市行政管辖的广大乡村地区与小城镇,使城乡人口、土地、空间、水源、能源、信息、景观与基础设施等城乡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与控制保护.为此,其规划层次当属宏观或中观层次.
与此同时,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性工作,它可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或以单个或多个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规划或城市郊区规划范畴(可以作为专项规划单列).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城乡一体化规划要求,城乡一体化规划也要与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以便及时反馈彼此的要求.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期限上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它是对未来长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战略规划及原则性指导,因此,它有发展时序,但没有具体年限,既可以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时修编,又可根据动态需要因时修编.
此外,它与城市经济区规划(一种按经济区域属性分类的区域规划)的区别,除了它的规划范围
通常小于城市经济区(可能等于以单个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以外,其目标追求也有所不同,城乡一体化规划还特别关注城乡政治文化的平等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它与郊区规划的区别也有一些类似,郊区规划所追求的是其与市区的双向互补和互为依存的关系,通常建立在农副产品、生态环境、土地空间等方面为市区所提供的支持,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把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标及相关内容纳入城市郊区规划,则可以大大弥补当前城市郊区规划之不足.
3.2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理应以前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体系为目标,尽管不一定能全面实现,但如下规划原则仍应注意.
a.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谐文明的新的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一体化规划应保持规划结构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城乡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可能的节约,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延续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使城乡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持续、有序且协调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
b.共同进步的原则.即充分重视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跳出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树立城乡共同进步的发展观,确立城乡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建立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c.长期性、整体性与地域性的原则.即立足于长期渐进的发展,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避免短期行为,注重各城乡地域的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地提出城乡物质环境建设的整体框架.
d.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即根据动态需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同时采用系统方法区分轻重缓急,着重研究经过选择的关键问题,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3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鉴于当前城乡规划的重点仍在于物质环境建设规划以及规划人员的精力和知识面的局限,作者拟从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角度选取下述可操作的主要规划内容.
a.城乡规划结构.积极调整城乡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各城镇可作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轴线、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作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地区则为“面”.
b.城乡用地布局.在明确城乡功能结构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把县、市域所有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进行统一的区分和原则性的布局,使城乡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最大的节约,真正体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建设用地中,着重进行各级城镇及开发区的用地布局,应将所有的用地规划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确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和用地强度.要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通过用地布局积极引导与宏观调控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行业选择和拓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区域内耗,同时也防止城市的无限蔓延.
此外,还要相应确定电厂、变电站、高压走廊、大型水厂、污水厂、煤气厂、垃圾填埋场及墓地等区域性市政设施的位置.在不可建设用地中,又可分出永久不可建设用地(包括所有的一级保护高产农田、生态绿地、水源地、隔离绿带、防护林地、风景林地、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用地等)和规划期内的不可建设用地(一般农业区,含二级保护农田、菜地、副食品基地、林地、园地、水产基地等),在重点保护前者的同时作好后者的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c.城乡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及防灾抗灾规划.在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交通体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强化了城乡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了城乡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结构形态得以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主要包括公路、水运及铁路,其中与城乡一体化关系最直接的是公路网络,它可分为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各城镇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有机高效的公路路网,可大大便利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它包括城乡联网供水(建立村级管网,将自来水分送到各村),污水相对集中、分片处理(每镇或几个镇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经兼村并点后的乡村居民点可建立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镇一变,一村一线”的供电网路,杆线电缆到村的电讯网络,水利工程以及学校、公园、运动场等设施建设[6].这样,按城乡一体化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联网,既能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又可避免设施不配套或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深入研究城乡各种致灾因素,合理规划城乡生活空间,建立城乡防灾体系,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提高城乡抗御灾害的能力,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d.城乡环境保护与景观生态规划.环境污染是影响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当前,第一,要根据城乡环境的合理容量制定污染物排放指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第二,要优化城乡工业用地布局,把同类污染源集中到同一工业小区进行集中整治,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排污大、能耗多的企业发展,使城乡企业向高效、低耗、无污染方向发展;第三,为防止各级城镇出现失去控制的、摊大饼式的用地蔓延现象,要制定合理的绿色空间指标,严格保护和大力建设城区周围的环状或楔形生态绿地,并使其与城区内的绿地相互融通,共同形成完整的城乡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第四,开展农业景观建设,在保护山林水体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坡洼地、路网水系进行普遍的大地绿化和林网化,使多样化的农业景观既作为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而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成为重要的城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资源.
e.兼村并点规划.村庄兼并是我国农业集约化、乡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因此,要按照既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方便,靠近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且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中心村,兼并其周围零散的自然村落,以彻底扭转目前我国乡村居民点密度大而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服务对象分散、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局面,为乡村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政管理、经济手段、政策体系等调控机制的作用.因此,城乡一体化规划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宏观管理、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关于动力因素、发展时序和资金投入等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4):52-55.
[2]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5):41-43.
[4]薛德升等.有关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概念的辨析[J].城市问题,1998,(1):2-4.
篇9
当前,随着我国燃油税改革和二级公路收费站的取消,不仅较大幅度地降低了道路旅客运输经营的成本,而且彻底打破了公路收费站这道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天然屏障。同时,交通大部制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客运多头管理、政令不统一、利益分割的矛盾,为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城乡客运一体化不仅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理顺城乡客运管理体制、规范城乡客运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的客运竞争环境、保障城乡客运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必然选择。但是,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在这方面,河南省社旗县早在20xx年就探索出了一条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成功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xx年,由于当时社旗县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参与农村客运经营的车辆多、车型杂、车况差、档次低、服务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经营者之间恶意竞争,争客源、抢线路、欺客、宰客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农村客运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彻底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体制,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经营。经过10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一种成熟的、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客运经营模式。
如今,当你走在河南省社旗县的乡村公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一辆辆“新农巴士”——城乡公交车,在绿树掩映的村镇之间忙碌地穿梭着,它们就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寂静的乡村带来了盎然生机和活力。目前,社旗县已开通23条城乡公交客运班线,投入营运客车143辆,日发班次586个。从6:30—18:30每隔10—15分钟就有一趟班车。农民群众从家门口乘车可直达县城,中途不用换乘。现在无论你走进哪个村庄随便问一位农民朋友,他们都会很高兴地和你说,自从“新农巴士”开到村口以后,进城既方便又省时,票价也比以前便宜不少。
社旗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引起了河南省、南阳市多家媒体的关注,河南省、南阳市的电视台和报纸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也吸引了外地许多县市有关部门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是政府主导,城乡统筹规划,“路、站、运”协调发展。社旗县委、县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始终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客运的建设和发展。在制定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时,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客运站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保证路通、车通、站成。
二是大胆创新,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xx年,社旗县在河南省率先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体制,将城乡客运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成立了两家客运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对开通的城乡客运线路实行“十统一”:即统一车型、统一颜色、统一标识、统一进站、统一调度、统一排班、统一价格标准、统一结算、统一服务标准。在车身上统一喷涂“新农巴士”标志和宣传标语,采取公交式运营。这一经营模式可以说是开创河南省农村客运改革之先河,也走在了全国农村客运改革的前列。
三是优化运力结构,合理布局线路。该县始终坚持实用、方便、经济、安全的原则,积极引导客运经营者尽量选择适合在农村公路上行驶,且价格低、能耗小、效率高的车型,对车况差、能耗高、安全性低的车辆强制其退出客运市场。在审批客运线路时,本着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延伸线路、冷热结合、捆绑经营的办法,合理布局班线,另一方面对农村道路通行条件差、客源分散、经济效益低的线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农民群众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
四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坚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树立 “安全第一、信誉第一、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并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创文明班线、文明客车、文明司机等活动,增强从业人员的文明意识、服务意识和法规意识。
五是加强对农村客运市场的监督管理。农村客运点多、线长、面广,在监督管理上存在很大难度,但是社旗县运管所,克服种种困难,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坚决打击农用三轮车、四轮车、摩托车、微型小客车非法参运现象,并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不断优化农村客运环境。
由社旗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出:
一、推进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必须打破多头管理、政令不统一、利益分割的不利局面,建立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新体制。近年来,虽然各地交通部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 改革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依然存在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不统一,相互缺乏有效衔接,公共客运场站资源不能共享,税费政策不一致等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给百姓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而且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不断优化整合交通资源,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从而确保城乡客运的有效衔接和一体化发展。
二、推进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必须由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均衡协调发展。在审批线路时,交通主管部门必须进行实地考查,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扩张运力。对农村的支线、冷线,政府要给予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提高道路运输经营者参与农村客运的积极性,保证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思考
城乡统筹规划发展,需要建立劳动力流动、有效资源、信息的畅通渠道,注重城乡之间的互补与协作,要有在建立城市的过程中带动农村发展,工业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农业发展的长远发展理念。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其目的要将城乡规划管理领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彻底打破,积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机机制。其实城乡规划属于一种动态规划,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这些也就决定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与经常性,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充实自身知识,进一步促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更好的实施。
1 关于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新认识
新时期,为了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进一步贯彻,就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去分析,并从新的理念角度来对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行分析与对待,将城乡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复合系统,对整个领域内的中有利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与整合,对城乡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进一步落实城乡协调互补的产业体系。
1.1 关于城乡规划体系与规划范围的变革
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时,首先要改变规划体系。传统的城市规划重点一般放在城区规划方面,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涉及的程度比较低,仅仅只有职能分工、规模预测等等,而关于整个区域统一的规划比较少。通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领域的统一规划,基于土地类型的划分、用地预测等方面,导致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方面力度不足。因此,城乡规划体系有必要进行创新,将整个行政地域覆盖,实现总体规划,要就按照乡镇规划的内容纳入整体规划中,进一步扩大规划的范围,为乡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规划指导,为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变革
既然是城乡管理一体化工作,就需要落实到具体领域中来切实进行。我国城乡土地所有权归属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这个因素,真正执行一体化规划管理的实际操作并不强。因此城乡规划中,使用权与土地权需要分离,并且要保障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大前提下,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对土地的具体使用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利用。对乡镇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利用,力求保障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最大限度覆盖整个领域,并开展统一用地相关的审批与监测。另外,关于部分乱用土地、乱收费等等现象,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都必须有对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进一步保障农村土地在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更加规范,也是为城市扩展留下更多的空间。
1.3 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链接
在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推行过程中,必须对城乡交通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考虑,如何推进城乡发展需要构建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与顺畅的要素流通渠道。传统规划中重视城区交通建设,要改变这个现象建立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最大限度保障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与有效衔接,让广大乡镇能够及时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与新农村主义建设的理念充分结合起来,进一步对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进行改善,营造良好的人文发展环境与居住环境。关于公共服务设施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才能保障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实施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现代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拉近城乡发展的距离,保障城市健康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就必须切实执行城乡统筹规划的策略。城市与乡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城乡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城市体系规划与村镇规划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衔接,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与城乡规划管理势在必行。积极开展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才能将各个乡镇建设活动进行综合部署,以保障城乡内部各个系统与地区之间能够协调发展。
2.1 培训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
当前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而小城市、乡镇地区专业规划管理人员比较少,关键是专业素质比较低,无法真正胜任这项重要的工作。首先,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让专业人才及时掌握现代城乡规划的主要技术与要求,尤其是要熟知管理标准存在的差异性,将相关管理政策落实到细节上,加快实现现代城乡规划管理。其次,相关部门有必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如:优惠政策、条件等等,吸纳更多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到工作领域中来,为县级与镇级城乡规划出谋献策,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2.2 整合当前规划体系
对当前规划体系进行整合,构建覆盖全乡的地区规划系统。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当前城乡规划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可以从城乡规划编制的办法入手,从规划上将农村与城市发展综合考虑。对当前规划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尤其是侧重城市建设的习惯必须得到改善,在制度上加强创新,尽快构建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而执行管理权由城市政府统一实施,对整个行政地区的统筹规划进行统一安排,将整个行政地区当作一个互相联系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对城乡各种资源与生产要素进行充分开放与利用,实现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有关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需要深入研究与制定,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得到村镇的重视,进而进行规划与引导。与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针对建设中心存要加强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要做好空心村的改造工作,其中需要关注城乡之间的交通衔接与基础设施共享,力求尽快打造城乡快速通道。还有,不同地区必然存在不同的问题与一些利益上的矛盾,此时需要专项城乡统筹规划进行对应的解决,集中将本区域内的突出问题解决。
2.3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较大,对土地要求非常强烈。并且部分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农民自身圈地乱用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使用、处理信息大部分都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从动态管理到服务社会,对现状研究到规划决策,都与空间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RS与GIS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方便快捷,通过地图化与空间分析可视化的形势,为城乡规划管理所需要的分析、统计、查询、动态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必须得到积极引进,例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代遥感技术等等,切实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动态检测,对违法违章建设行为进行及时调整。
3 结束语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必须切实执行。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规划管理权下放与统一的关系必须得到重视与处理,这样才能保障城市规划与管理能够有机衔接。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形势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一些弊端,需要从区域层面加强对空间发展的统筹协调,积极构建能够超越城乡限制的空间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负娟.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2] 城市规划通讯记者.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认为:全国城乡规划中存在五大问题[J].城市规划通讯,2011,(09).
[3] 程茂吉.从城乡统筹再谈城乡规划全覆盖[J]规划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