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理念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理念的作用

篇1

1打造出高素质教师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强;二是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言行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做人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哪怕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学生也会急于模仿,所以,教师就应该随时随地都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随时随地都要当好学生的表率,所谓“为人师表”就是对教师特殊的职业、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思想境界等的高度概括。这就不难看出,要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而首先得打造出知识渊博、思想过硬、素质高尚的教师队伍。

2充分发挥“学、启、练”新课改理念的作用,促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入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启、练”新课改教学理念为准绳,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所谓学,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氛围;所谓启,就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超越想象、大胆质疑,要充分拓展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敢想、敢说、敢疑,在学习上的探讨上完全无拘无束,我们教师也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要给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所谓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精准地训练。“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知识的复习巩固,对学科所设置的习题,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难易适中的习题让学生习作,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习作,凡是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可以免作,凡是学生不能作的可以引导学生集体作,发挥学习小组和班集体的智慧来作,也可以利用已经懂了的学生帮助还未搞懂的学生理解,分析,直至每个学生都能作;“练”就是练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学生从小就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习作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就能自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养成良好的思想情操,才能使素质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建立师生情感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2

主体性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一般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对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过基于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历史条件,主体性也就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其基本概念从实体主体到认知主体再到生命主体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更说明了人类从对外在物的探讨经意识的中介再向人本身回归的发展意义。但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形而上思维方式之上的,结果或者是割裂了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因而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也就是夸大了主体性本身,或者是把主体当作一个抽象的人,因而抹杀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也就是抹杀了主体性本身。

马克思克服了旧哲学的片面性与抽象的思辨性,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主体性的内涵: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放在一定的历史中去理解;时刻关注人的现实生存,把人类社会看成是人化自然的结果;从历史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从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即实践活动人手,是研究主体性范畴的最好视角,因此,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人无论作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还是评价主体,都具有这些根本共性;主体性包括三方面,其中,自觉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能动性是对现实世界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主动性;创造性则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对主体性的揭示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

将哲学精神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将主体性的哲学概念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应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即:在高校各项工作中都要以人为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维护和促进人的个性和发展作为根本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要践行在目的上为了人、在行动上促进人、在机制上保障人的原则。该理念的核心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其根本目的在于冲破束缚人发展的桎梏,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智慧与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

主体性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就体现为主体性教学理念,它认为:教学要以学习者为全部活动及过程的中心,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教学环境要以情感为主来营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并践行以下原则:

第一,要坚信学生需要学习并能够发挥潜能以达到自我实现。努力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给予其亲身感受、观察、分析和思考的空间,训练其想象力、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设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和独立性等。

第四,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努力在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主体性教学理念与高校专业课教学的内在契合性

主体性教学理念从根本上适合于高校各个专业及课程的教学实践.拿社会工作专业(下简称“社工专业”)教学来说,这种适合性表现得十分根本和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主题要求社工专业教育要坚持主体性理念,使得所培养的人才对其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具有自发的和格外的关注。

社工专业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技巧进行的助人自助活动。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主体性,并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才能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因此,社工专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奉献精神、高效的社会服务技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其次,社工专业的价值取向性特征与主体性教学理念有着内涵上的互动。

价值是人们在社会中对一切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或评价。在哲学意义上,它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追求;在社会学意义上,它是一种抽象而一般化的行为准则。价值对社会工作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工作存在和定义的重要基础。社会工作的核心活动――“助人”本身就带有十分明显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色彩,是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等价值追求而采取的必然行动。

再次,社工专业的基本价值观与主体性教学理念在内涵上有着高度的相通性。

崇尚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价值观是对主体自觉性的肯定与高扬,必然要求专业教学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着力开发学生的潜能。社会工作者相信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是不可剥夺的,因此在工作实务中对案主个人或群体的价值和尊严给予尊重、支持,以“人”“处于困难的人”“需要救助的人”来看待和接纳案主,并形成了一些具体的专业价值观。而只有自由发展的人才能予他人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主张社会正义的价值观强调了主体的创造性,因此也必然要求该专业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主张社会正义意味着要保证人们的平等机会和权利,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扩展机会和资源来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尤其是通过推动建立公正的社会和经济政策来提供充分的教育、扩大政治参与、实现经济自给、扩大福利保障。因此,在以优秀社会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社工专业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等,要给予学生亲身感受、观察、分析和思考的空间,并采取有效手段训练其想象力、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才可能具备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的能力。

最后,在专业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凸显了价值主体的能动性――助人即提供利他服务,这种利他服务的特征是非营利;自助则是指受助者最终可以独立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或协助受压迫和处于危机中的人,增进这些人改变自己和社会的能力。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最具特色的基本价值观,必须始终坚持。因此,对未来的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中,教学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设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和独立性等;同时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努力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将亲身体会如何受助才能实现自助,才能在未来的实践中真正践行助人自助的价值观。

坚持主体性教学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及手段

将主体性教学理念切实结合到高校专业教学的实践和实际中,应该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打破传统模式,在教师作基本讲解的同时,大量进行观点交流、体会共享及讨论辩论等环节,将教学内容与实践、实际相结合,推动学生对理论问题的反思。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提问和质疑,达成师生的良性互动。这些方法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摆脱在纯理论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一切依赖教师、被动接受教导的状态,而将专业知识和理念融入自身原有的思想知识体系之中。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理论结合并指导实践和实际,这将充分发挥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尽早、充分接触专业实践,促使学生乐于、勤于、勇于和善于尝试专业实践。可以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有计划的课内外活动和适当构建相关组织等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力量与教师共同进行校外实践基地的考察、洽谈和建立的工作,并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等。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教师 地位和作用

自2010年重庆市高中阶段全面推进新课程以来,不少老师面对新教材感到非常迷茫与困惑。一是教材学期容量相对增大,而课时相对减少,感到一学期完不成教学任务;二是教材逻辑程度相对降低及系统性减弱,担心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教材难度降低,而配套资料和高考难度未降,感觉难以教学。根据笔者和接触到的教师交谈,发现之所以这些教师产生那样的迷茫与困惑,根本原因:①没有充分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②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③没有充分把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对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将粗浅的谈一点笔者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共同行参考。

1.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大纲、考纲要求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数学新教材的必修部分有好几个模块,哪个模块安排在前,哪个模块安排在后,教材编写者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需要教师根据自己面对的学生的基本情况,适当选择安排,只要保证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可。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化、取舍和补充。选修部分更是灵活,学生选什么,怎么选,都要老师作适当的指导,每个部分安排在哪个时间段教学,怎么教学,都需要教师作认真的思考和周密的安排。要达到以上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吃透教材,切实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排意图,对自己面对的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兴趣和基本志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只能是盲人瞎马,免不了迷茫和困惑。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必须是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应用者。再者,新教材中处处都安排了阅读内容、思考问题,这些内容并不是要老师面面具到,处处为学生讲解和给出答案,而是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指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学习、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当始终保持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处处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过程首先表露出来,更不要把从教参上得到的答案,轻易的直接告诉学生,教材的这种安排,实际上是想把老师从过去纯粹的“教”中,解脱出来,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如果老师不能充分理解教材的这种安排目的,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当然免不了产生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困惑。

2.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老师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大多数老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解惑主要是课外辅导的工作,而从新教材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内容来看,新课程理念是刻意要改变这一状况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力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式,达到新要求。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新教材中安排的阅读内容和问题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应用好。比如,概率部分中的阅读内容抽签中奖问题,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和思考到底抽签的先后顺序对中奖可能性大小是否有影响,还要指导学生实际体验,要求学生自己先动手做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理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把问题进行变化、延伸和扩展,让学生在问题研究中享受到乐趣,学习到知识,掌握到方法。新教材很多地方刻意涉及生活、生产实际问题,这不仅是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生产紧密相联,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但是要注意,有些问题的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教远,学生从中可能一下不能感受到多少乐趣,这种情况下,老师有必要作一些修改和调整,努力让问题接近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创新”,而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自主’,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握了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在现代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随意遨游,才能独立自主的去探索自然规律,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也才谈得上与人合作,才有可能创造出奇迹。因此,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材的内容,无论是阅读资料、问题思考,还是其他教材阐述得比较完善的定理、公式,法则等,首先都要让学生去自己阅读思考,归纳总结,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要注意哪些方面,从哪些方面人手,然后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困惑,再才是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讨论的情况,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给予帮助,最后达到比较完善、比较理想的效果。很多老师担心这种教学方法,会因为学生阅读速度的快慢,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师生讨论的七嘴八舌,而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课堂秩序,从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但是只要老师引导得当,指导得法,坚持这么做,不会多久,课堂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使教学进度加速前进,赶上甚至远远超过老师预期的设想。

2.3 参与学生讨论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提的比较得当,比较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有些问题可能有些浅显,甚至有些可笑,但无论如何,只要是学生认真提出的问题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即使有些学生为了哗众取宠,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要善意给以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切忌包办代替,不要轻易的将结果告诉学生,一定要体现出老师只能是参与,引导和帮助。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对于有些质量较高的问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在问题产生背景,发展方向,基本作用等方面多下功夫研究,不要仅仅停留在问题怎么解答,以及是什么结果。有些问题可能当堂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老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思考作业,让学生借助网络或者家长、同学、朋友的力量,得出理想的结果。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且学生大都没有大规模软件开发经验的现实问题,分析“做中学”理念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中的应用必要性,提出“做中学”理念指导的软件体系结构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方法,说明通过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教学,促进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并培养学生掌握切实可用的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能力。

关键词:做中学;软件体系结构;实践教学

0 引言

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 Architecture)是根植于软件工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已经成为软件工程研究和实践的主要领域。软件体系结构是一种抽象的软件系统规范,主要包括用其行为来描述的功能构件和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是研发较大规模复杂软件的基础和核心。完成有效、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够极大提高软件研发效率和最终软件系统的质量,并且,优秀的软件架构师也是我国软件行业迫切需要的高端人才,因此,在高校开设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使学生真正具备进行软件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对我国软件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软件体系结构是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通常在本科高年级开设。该课程知识覆盖面较广,依据软件设计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抽象程度较高,因此,面对刚刚接触软件项目研发、非常缺乏大规模软件实际开发经验的本科生,选取哪些内容进行本科教学,让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实际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完成抽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结合,是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已有高校教师从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经验分析、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方法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和探讨。为进一步强化实践训练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推进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笔者从加强软件体系结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软件体系结构实际分析和设计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做中学”教学理念在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中的方法优势,提出了“做中学”理念指导下的软件体系结构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方法,并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设计、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阐述了该方法的实施过程,有效改善了之前困扰教学的课程内容抽象程度高、教师讲授过于书本化、实验内容较复杂等实际问题。结合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做中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课程理论知识,掌握在实际软件研发中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的应用技能。

1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在软件研发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并掌握重要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然而,该课程涵盖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通常是对大量不同领域软件研发的共性特征和经验的总结与精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程度。当授课对象为非常缺乏大规模软件开发经验的本科生时,教学难度较大,很容易导致照本宣科、理论远离实际,使学生认为软件体系结构是高深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面临的具体困难和现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软件体系结构概念抽象,体系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和优势很难在设计阶段得以直观体现。如果单纯讲授体系结构概念和基本原理方法,对还没有接触过较大规模软件项目实际研发的本科生而言,没有任何感性认识,非常难以理解,势必缺乏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

(2)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更习惯于先理解课堂知识、再编些小程序验证的学习方法,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可以让学生直接编写示例程序,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可以让学生编程实现算法等。而学生在学习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时,很难做到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实现多个完整的较大规模软件系统来理解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并掌握各种不同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设计方法。

(3)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授为主,互动j生较差。课程教材缺乏贴近学生实际且趣味性强的软件案例库,学生对软件架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缺少正确的感性认识。

为克服上述教学难题,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必须立足于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和考核,防止课堂知识讲授与课后实践应用脱节。为此,笔者强化“做中学”理念对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的指导与驱动,在课堂结合实例对核心知识点的发展过程、原理及应用方式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有针对性、由实际案例驱动的课程实践环节,并控制实践环节的难度和实验工作量,使学生切实体会并掌握体系结构的实际分析和设计方法。

2 “做中学”理念指导的教学设计

我国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可见,“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教育方式,但将“做中学”的理念应用于高校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在于:首先,“做中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参与以思考和探究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学习知识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主动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被动过程,这恰可以有效改善因课程内容理论性和抽象性强而容易造成的照本宣科、理论远离实际等不良教学效果;其次,“做中学”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思考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非常缺乏大规模软件开发经验的本科生而言,利用课程实践环节辅助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培养切实可用的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弥补他们参与实际软件研发项目经验的不足,为学生今后的学术深造或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1 教学目标

软件体系结构是为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秉承“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强化对“3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2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理解“3种基础知识”,掌握“2种基本能力”。具体而言,课程重点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与作用及软件构件化的概念与应用方式、典型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及模型描述、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等3个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课程讲授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从软件体系结构的角度审视软件系统,培养学生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能力”,即能够对一个具体的已有软件系统分析其体系结构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培养学生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即选择适合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利用软件构件技术、设计满足软件需求的软件体系结构的能力。最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今后设计并实现较大规模的复杂软件项目奠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2 教学内容安排

2.2.1 课堂教学内容

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采用张友生等编写的《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式与实践》作为课程教材,杨芙清等编写的《构件化软件设计与实现》作为主要参考教材。为更好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做中学”的理念,课堂教学将按照表1所示的课堂讲授内容及学时安排对核心知识点的发展过程、原理及应用方式进行重点讲授,并通过后续实践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

2.2.2 实践环节设计

实践环节是“做中学”理念的核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心。表2给出了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及用时安排。实践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课堂知识,掌握切实可用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

从表2所列的实践环节内容设计可以看到,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具有知识点覆盖广、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学生易上手等特点,并且课程实践活动贯穿了整个学期的16个教学周,更利于学生持续、全面理解抽象的课程理论知识,并切实掌握如何对一个具体的软件系统进行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中“3种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和“2种基本能力”的实际培养。

2.3 考核方式

“做中学”理念指导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强化了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所以在学生成绩考核方式上,同样需要突出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体系结构课程考核中,学生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0%)+实践环节考核成绩(70%)。其中,实践环节的考核方式、要求及成绩所占分值百分比如表3所示。

在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表3给出的实践环节的总成绩是按照“基础分+提高分”的方式进行评定的,其中基础分对应于该项实践内容的基本要求,而对完成情况好的学生作品可以适当加上提高分,但总成绩不超过该项实践内容基础分的1.5倍。例如:对实践内容p3,如果实现了一个基本的Struts+Hibernate的软件系统就可以得到基础分,而如果实现了完整的基于SSH的软件系统就有机会得到l。5倍的基础分(超出基础分的部分就是提高分);对实践内容p4,如果实现了demo例程就可以得到基础分,而如果自行编写了实现新功能的软件就有机会得到1.5倍的基础分。此外,程序代码规范、课堂汇报精彩、文档结构合理且论述有条理的学生作业都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提高分。这样既可以要求所有学生完成“3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2种基本能力”的锻炼,又可以使思考深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培养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能力。

2.4 教学效果分析

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已连续多年为三年级本科生开设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并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入和完善本文提出的“做中学”理念指导下的软件体系结构课堂讲授和实验环节的设计方法,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教”的角度而言,教师通过实践环节的实训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哪些知识和方法需要详细讲授(如:基于构件的软件运行机制、MVC的工作原理、CORBA标准等),而哪些知识学生可以以自学为主(如:C/S和B/S混合风格、EJB环境部署、体系结构评估等),这样使课堂讲授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含金量,而不会导致照本宣科、理论远离实际。

从“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在实践环节作业多的压力下,在灵活考核机制的激励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的软件作品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技术含金量。实践环节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平均1/3的学生能够获得至少在一次实践作业中得到1.5倍的基础分,而将近80%的学生能够至少在两次实践作业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分,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此外,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发现,在实践环节得到高分的学生,课程总成绩也较高,这也说明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在课堂上讲授、在期末考试中考察的抽象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作品交流和讲评能够发现学生确实掌握了有用的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极大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即便他们暂时缺乏大规模软件开发经验,但也为今后的学术深造或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3 结语

在为缺乏大规模软件开发经验的本科生讲授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时,为防止学生产生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错误认知,笔者从加强软件体系结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切实可用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在“做中学”理念指导下的软件体系结构课堂讲授和实验环节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具体教学目标、课堂讲授内容和实践环节安排以及成绩考核方式,并在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实施了该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做中学”理念指导下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更利于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更深入、全面地掌握实际软件研发中所需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设计并实现较大规模的复杂软件系统奠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逐步加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更新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切实将“做中学”的理念贯穿于软件体系结构的完整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梅宏,申峻嵘.软件体系结构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06(17):1257.1275.

[2]路纲,裘国永.软件体系架构课程本科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24):128-131.

[3]陈长青.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22):134-135.

[4]覃征,邢剑宽.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抽象与实践的协调与统一[J].中国大学教学,2009(7):14-15.

[5]路纲,刘侍刚.软件体系架构案例教学:连珠软件开发[J].计算机教育,2011(16):81-85.

[6]朱鹏程,管致锦.基于能力本位的“软件体系结构”实践教学环节[J].计算机教育,2011(17):39-42.

[7]马健、“做中学”: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高等理科教育,2009(3):9-12.

[8]黎忠文,向兆山.“做中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6(10):30-32.

篇5

一、概念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是由学生活动、探究到对象、图式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性。为此,数学概念教学应采取以下策略:

1.教师要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活动上

教师为了给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应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第一,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第三,适当数量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活动体验;第四,注意趣味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引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

2.体现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知识产生的灵魂。把握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展开思维、建构概念的主线。学生学习中要给予提示、建议并在总结中归纳。另外,教师要设计能引起学生反思的提问,如“你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得出的?”“你为什么怎样做?”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由“活动”到“探究”,“探究”到“对象”的过渡。

二、概念的引入

教材中数学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注意了知识的衔接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数学中如何引入概念,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引入要亲切自然

新概念的出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引入时应明确引入的目的和原因,使学生感到对新概念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引入要以旧启新

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已有的数学概念,以服务于新概念的教学。例如:引入“线段”概念可以和直线联系起来,引入“平行四边形”就要和四边形联系,而矩形、菱形、正方形是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的,这样即使新概念的引入不突兀,又注意了前后一贯的相互衔接,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由具体到抽象

数学知识越贴近生活,学生接受得越快,新概念的引入也是如此。新概念的引入要联系实际,用学生熟知的具体事例,如“相似性”概念在引入时,可举例学生看同一版、尺寸不同的图片,从而引出现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作“相似性”的概念。

二、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数学概念没有直接的现实原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数学概念进行认真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领会语义内容,教师要在关键字句上下功夫,细心分析概念的定义,剖析定义的要点

例如:对“A/B是分式”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1)A、B是整式。(2)B中必须含有字母。(3)B≠0。再如: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可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3)是整式方程。通过对概念的细心分析,培养学生讲究科学性和严格性的习惯,以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2.明确定义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应明确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三角形的内涵是“三条首尾相接的线段”,外延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通过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使学生对概念的实质有更深的了解。

三、概念的巩固和加深

篇6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79-02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育目标。可见,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因此,不断探索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的实践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效课堂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已被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因此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生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理论依据――小组合作学习与生本教育理念对照

1.合作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宗旨,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使学生学的更加主动积极、生动活泼,促进学生在良好的互动和友好氛围中自觉进行知识建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运用多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展现自我,在愉悦中学习历史,推动高效课堂的积极建构,最终达到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尝试、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搭建一个平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助推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的过渡,最终推动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①生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生本教学是专门为学生而设计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本教学不仅要求在教学方向上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更加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下,学生除了是教学的直接对象之外,更加是教学的最大资源。学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个体,需要对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天赋、潜能以及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②生本教学的载体是活动。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生本教学属于开放型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并强调将学生当作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因此,活动是使学生得到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二者在教学上的原则共性

1.生本原则。教学目标和问题的设置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自主学习和探究。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将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

2.开放性原则。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置于一个宽广宽松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去,让学生敞开思想,主动确立结合,进行互动交流,开放合作,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3.鼓励性原则。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探索,又要借助小组合作的平台去拓展自我提升的空间;同时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怕犯错,敢于发现,不断创新。即为“先学后教”、“先做后教”的原则。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仍包括教师的前期准备、组织教学、教学反思三部分。但合作W习模式的焦点已不在教师身上,而是着重于小组的建设上。

(一)前期准备

1.分组:合作学习是经由小组合作完成的,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合作学习分组基本原则是小组具有异质性,从性别、成绩外、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社交关系及人格特质等因素考虑进行分组。

2.角色与分工:小组组成后,进行编号和分工,以便活动有序高效开展。

3.准备学习材料:包括前置学习问题、导学案、评鉴标准等,于教学过程分配给各小组使用,以便有效学习。

(二)组织实施教学

1.明确任务: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具有方向感、责任感。

2.学习与指导:将合作学习的目标明确地指陈出来,让学生自学、讨论,而后分享答案,再由老师及时指导,使学生确实了解和体会,明白实现的方法,在小组学习中去行动。

3.适时评价: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的动态观察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

(三)教学反思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观察小组学生的互动状况,评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形,以及在人际交往和小组竞争上的表现。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中收集整理反馈意见,并酌情制定出相关的评鉴表格予以监测。

五、结论

生本课堂教学,就是要大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均会得到有效增长。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历史生本课堂有机结合教学呢?

(一)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明确个体目标,展示个性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有竞争的互助学习。作为老师肩负着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既要发挥个性特长、又要紧密合作,既要配合、又要竞争,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既有探索、又有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合作学习的角色中,使每一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合作组中不可缺的一员,其他组员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要学会“分享”与合作;自己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合作的质量,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合作组是自己大展个性的用武之地;合作组中有分工、有责任,自己要经常变换角色;合作学习有合作探究、也有竞争探究,所以其中也有竞争后的荣誉。在合作小组中,应该对每个个体布置明确的目标,让其展示个性,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二)精心O计,统筹安排

即确定小组学习的规模、划分学习小组。其中,划分学习小组时,应注意把学习水平不同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以便于成绩好的帮带成绩差的。我们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但需注意的是: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做好如何“导”。精心创设某种情景或途经,引导每个层次的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角色,才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才能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层次互动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体会到自己的成就感,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制定评价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

(四)精选精编,高效练习

在合作学习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层次的“自助餐”型作业题,以满足学困生、中间生、优秀生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能力去选择,作业量和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实际以甲、乙、丙级分层布置,以期分类同步推进,整体提高。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同时也展示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成绩与技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生本教学”理念。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oncept of Health Education

ZOU Hong-mei

(Junior High School of Honghuatao Town,Yidu,Hubei 443302,China)

篇7

一、巧用说话,激趣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苦役。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若是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小学每本语文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说话训练内容。教师们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将说话的题材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小品表演、游戏、讲故事等),让学生畅所欲言,把生活融于教学和写作,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把自己想说的类似经历说出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果写事,在动笔前,也先说一说,使写作兴趣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产生。

小学生往往活泼开朗,愿意交流,爱说话。学生把说变成写,把爱说变成爱写,把能说变成能写,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其实作文就是一个说写结合的过程,说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尽力减少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烦心理,真正地喜欢作文,这也为学生自由表达,真实写作打开通道。

二、拓展空间,积累素材

有些小学生平时活泼可爱,表现欲很强,但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无话可说。除了说话和写作有较大的区别之外,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心中写作素材基本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曾有一位写作水平较高,获得市小学生作文一等奖的学生,暑假为了写好五篇小作文,去了五个旅游景点,其中,为了写黄果树瀑布,特意到贵州黄果树瀑布景点仔细观察了一天。教师要善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展开丰富的想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还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的欲望,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扩写仿写,厚积薄发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在练习中,老师要支持学生想说想写的热情,挑选一些简单容易的词语让学生自由扩展,鼓励他们敢说敢写,促使他们乐于表达。

在指导学生扩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仿写句式,就是根据特有的语言情景,按照指定的参照物进行仿造。老师们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加强练习训练,如《桂林山水》的写法,通过与泰山、香山的比较,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象老人、象巨象、象骆驼”,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它的表现形式、手法,并应用于作文中来,使之成为学生写作的知识和技能。

四、积极评价,水到渠成

篇8

关键词:教育;目标;以人为本;学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与拼搏竞争,终于金榜题名。这些蟾宫折桂的“天之骄子”带着现实的喜悦和梦中的遐想,犹如“鲤鱼跳龙门”般踌躇满志地闯入了静谧的大学校园。但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当最初的惊喜与激情逝去,开始实实在在的大学生活时,不少同学在这全新的环境面前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作为基层管理工作者,只有及时了解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才能帮助学生们渡过“适应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而高校学生管理干部工作的质量,对于推进院校改革,培养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作为管理者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又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基层管理者为本。俗话说:“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这就是基层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更多的事情都需要在8小时以外去完成。所以需要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如确确实实提高学生辅导员的地位、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专职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管理人才到学生工作队伍来,加强院校的校风、学风建设。

(1)作为学生管理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要想胜任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认识水平及工作水平,才能在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提高自身素质必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学生面前要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要有乐观向上、心胸豁达的心理品质;要善于化解矛盾,提高自身的教育影响力,用自己的人格风范去感染学生。

(2)作为基层管理干部要做到“三个换位”思考。一要换位到广大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做好工作,二要换位到基层管理干部的角度思考并安排好工作,三要换位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角度思考并开展好工作。做到三个换位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一是对后进学生不歧视、不排斥,而是宽容相待,为他们提供宽容的心理氛围,这样就会找到诱发他们进步的触点,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二是在工作中学会克制、学会理解。学生普遍反感的是在做工作时迁怒于人,向学生宣泄自己的不满,强调自己的权威。应对学生充满信心、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三是在工作中要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要协调好各部门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支持。

(3)作为基层管理干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作为工作目标。建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将思想工作落到实处,避免空洞的说教;将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保证相结合,使思想工作更有成效;将管理、服务和教育结合,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①转变教育观念,变管理为引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既奉献社会,又完善自我;要积极筹备策划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并以此带动校风、学风建设。

②树立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努力维护广大学生的正当利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二、作为教育者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还要以学生为本。建立感情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当真诚相待,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互相理解。在教育过程中,管理教师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价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

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是尽职于学生的“侍人”。在进行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应做到“望、闻、问、切”四个字,“望”就是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将学生中的种种“不适应”现象尽收眼底;“闻”就是广开言路,听取学生的感受和来自各方面的反映,对学生中的思想倾向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问”就是主动询问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切”就是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解决根源,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攻心方案。

(1)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核心。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这种变革对跨世纪人才的急切呼唤,能否在充满竞争、充满挑战、充满机遇的大学生活中发展自己、奋发进取、拼搏成才,关键在于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成长的核心,也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教育重心。坚持正面教育,开展多种活动,有的放矢,常抓不懈。从学生入学开始,坚持政治学习,教育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古人云:“才者德之资,德者才是帅。”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注重对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掌握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开展重视自我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道德榜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改正不良言行,端正品行。

(2)从严管理,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度是组织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行使有效管理的需要。遵纪守法是大学生成才的保障。教育大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法律修养和纪律观念对于自己成才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觉学法、懂法、知法,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考核有标准可依,奖罚分明,推动严而有序的管理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严格执行制度,以制度管人,令行禁止,并以此来约束和处理各类违纪人员。

三、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1)要做好疏导工作。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他们不要做“人上人”,而要做“人中人”。后进生的言行往往对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全面工作影响很大。对于上进心不强,缺少服务精神的学生,一般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同学们热情帮助即可解决;对于自控能力差,不守纪律,自由散漫的学生,主动接纳他们,给予温暖和关心,切忌冷嘲热讽,失去教育良机,这类同学常有反复,但当他发现辅导员老师的真心、爱心时,总是趋于进步的。

(2)要做到“真爱、执著、包容、肯于接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爱”就是用心去感化学生;“执著”就是强烈的责任心;“包容”就是学生以前的错绝不追究;“肯于接受”就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接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由于思想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尽相同,一些学生遇到挫折往往是情绪低落,态度消极;或是破罐破摔,不求上进;或是万念俱灰;或是玩世不恭。遇到这些情况,要掌握工作方法和态度,对违反制度的学生要严肃处理,不回避、不姑息,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但一定切忌只管不教,只处罚不摆明道理的做法,应做到严慈相济、循循善诱,一视同仁,才能服众。

总之,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针对当代世界的迅速发展,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教育目标既包括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也包括情意的发展,它是对整个人的教育。教育目标还包括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在早、恒、细上下工夫。所谓早,就是在学生入学时扎扎实实抓班风、学风建设;所谓恒,就是持之以恒;所谓细,就是制度定得细、思想工作做得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基层学生政治思想和教育管理工作唯其平凡、辛苦、烦琐,却是净化人心灵的工作,责任重大,绝不容忽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参考文献:

[1]陈大柔.思想政治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P键词】 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3.089

Effect by health education in senile hypertension nursing HE Xiang-hong. Guangdong Yunfu City People’s Hospital, Yunfu 52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by health education applied in clinical nursing for senile hypertension.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senil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service,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Records were made on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comparison. Results Before nursing,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decreased SBP and DBP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before nursing. The research group had DBP as (86.33±8.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and SBP as (132.17±12.75) mm Hg, which were all much better than (89.99±7.89) and (138.24±12.95) mm Hg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enile hypertension;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nursing; Application effect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患者仅可终身用药控制机体血压,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1]。本文为提高高血压患者疗效及预后, 特选取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应用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90例

老年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47例、女43例, 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1.34±5.22)岁, 病程4~28年、平均病程(11.42±

5.53)年。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1. 2 方法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接受临床对症治疗,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服务, 如遵医嘱实施各项检查及给药、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①组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小组, 组员由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护理人员组成, 上岗前给予必要培训, 使其了解健康教育方法、意义,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②接诊后给予简短自我介绍, 服务热情主动并注意礼貌用语, 全程保持面带微笑[2-4];③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咨询家属掌握其实际情况, 如本次就诊病情、受教育程度、现阶段心理状态等, 根据上述资料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④选择适合患者受教育程度的语言实施本次健康教育, 如高学历者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可适当增加专业术语, 而低学历者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需提供通俗易懂的语言;⑤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可通过告知遵医嘱用药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意义以及未遵医嘱治疗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提高其用药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⑥不了解病情、过度担心疗效、不信任医护人员者, 可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使其了解高血压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条件允许者可聘请既往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返院举行座谈会, 传授高血压疾病治疗相关经验并给予适当语言鼓励;⑦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选择宣传册、版画、加微信等形式实施健康教育, 宣传品内容涉及高血压相关知识并应具备一定趣味性, 提高患者接受教育兴趣[5];⑧准确告知各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 给药初期应监督患者准确用药, 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⑨告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身心愉悦避免情绪大幅波动[6]。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前、后血压[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变化情况、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护理满意率于本次研究结束后, 指导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独立填写自拟满意度调查表(护理相关), 评价其对本次护理服务是否满意, 该量表由本科室护理人员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共同参与制定, 内容涉及本次提供护理服务的方法、效果及态度等方面, 总得分范围0~100分, 其中80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血压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BP、DBP测量结果较护理前均显著降低, 且研究组血压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82.2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率较高, 患者一旦确诊需终身用药控制机体血压稳定。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均呈下降趋势, 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将伴发各种机体疾病从而增加身体不适感[7-11]。研究表明 [1], 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因不了解病情、对治疗失去信心、过度担心疗效、生理不适等因素, 将对其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造成严重影响, 不利于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因此提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仅提供常规护理并无法获得满意疗效, 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12]。

篇10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现状;行动导向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工学结合强调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关键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此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改革迅速展开,内容涉及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标准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应用文写作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工作中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这一课程,甚至部分高校都将这门课作为大一、大二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可见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总感觉教学效果甚微,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以我院为例,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应用文写作》课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文种的概念、分类特点等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学完一个学期的应用文写作,往往还是不会写一些规范的应用文。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有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都基本都带有普适性,忽视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实际的工作需要,如我校曾使用过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张文英主编的《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这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全国各高校中使用范围极广,全书分为绪论、党政机关公文、事务文书、日常文书、经济文书、、诉讼文书、科技文书、礼仪文书、传播文书九章,包括公告、通告、请示、函、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36个文种,这本教材较为全面的涵盖了当前社会各个领域中所需的应用文文种,但是由于当前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周期仅为32个学时,因此学生基本不可能掌握所有内容。同时,教材中所列举的案例也往往不能和学生所学专业真实的职业情境相匹配,例如:财经文书、诉讼文书这类文书专业性较强,文秘、护理、光伏、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也不太会用到。对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教材中财经文书的种类较少,范文和案例不够充实。因此任课教师必须结合所教专业对教材进行整合、优化。

(二)教学过程中实训写作环节有效性不高

以我校为例,《应用文写作》的课时设置为32个课时,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在课时分配上为1:1,在教法上一般采用理论讲授一种文种,实践写作一种文种。在实训方式上,一般采用课内实训的方式完成,如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之后对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点。在未进行课改之前,基本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一本教材,设置相同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无法体现写作与职业的关联性,学生对教学内容热情不高。第二教学时间与实际学情不符合,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一节课的写作时间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写作要求。笔者曾对6个班310名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对简报这种应用文,有60%的学生基本不能在一节课45分钟之内完成。所以一节讲授课理论、一节课写作实训的教学模式的确在可行性上值得商榷。

(三)应用文写作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应用文写作课教师一般来自文秘教研室,笔者对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教师的学历、专业、年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文秘教师的师资存在着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等问题,比如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文秘专业教师的专业都为汉语言文学,而且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只占文秘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比例偏低。同时文秘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企业一线的行业知识,真正参与过企业顶岗活动的只有2位教师。在职称方面,写作教师高级职称人数过少(仅有1人获高级职称)、中级以下职称人数偏多,这说明大部分的应用文写作课教师专业科研成果不够丰富。

上述问题导致了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热情不高,写作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激发,直接引发了对写作课程的消极、抵触情绪。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公共限选课,但又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目前,我校基本各个专业都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课题组尝试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将职业情境教学融合到课堂教学任务中,积极倡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优化教材、任务驱动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

二、基于职业情境,以行动导向为中心的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为改变当前应用文教学的课堂现状,在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通过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情境确定教学内容,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