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时间:2023-04-02 03: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语文教材

篇1

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多程度上体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要以应用为主,在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当中是切切实实用得到的。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也毫不例外要打上以应用型为主的烙印。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实用性是指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学生今后会用得上的教学内容来讲授,一方面,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用;另一方面,这些实用性的内容大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它可以避免出现很多枯燥的、与他们专业联系不大的且难以用得着的纯理论的内容,这是三本学生很反感的。实践性是指通过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在课后通过各种机会去多实践,去锻炼自身,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这是学生很喜欢参与的内容。比如,讲完演讲与口才的内容后,学生可以借助学院展开的各种主持人比赛、辩论大赛和演讲比赛等去锻炼自己;讲完应用文写作之后,可以结合需要在学生会、在社团各种信息等。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要体现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不能整本教材都是属于文学鉴赏性质的内容,这不符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考虑到三本学生的语文基础还比较差,所做的作业,还有很多错别字,标点符号也有使用错误的地方等,以及所写的毕业论文通篇散文式的道来,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连说话都说不清楚,因此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材要有应用文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这两部分的体现。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而应用文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希望借助大学语文这个课堂想要学到的内容。或许有人会认为应用文写作应该另外开设一门课,但是真真正正在独立学院另设应用文写作课是很少见的,除非是应用文写作与本专业联系很紧密。而且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老师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将各种类型的文书,通过报纸、学院发的公文等讲1~2范例,其他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借助网络信息、多媒体、视频等自学。

演讲与口才,也是大学语文教材必须要体现的,尽管和应用文写作一样所占的比例少,课时少,但是不可缺少,这一部分重点在锻炼,通过课堂上的少许时间的讲述,让学生在课后抓住学院开展的各种活动去实践,去锻炼。市面上的教材很多都只有文学鉴赏部分,针对的都是本科院校,所以在独立院校的学生看来,这些教材不符合他们实际需要。教材的各大主体部分,要有主次之分,各部分前面要有一个总的概述,特别是文学鉴赏部分,哪个时期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及作品,便于学生了解整个文学的来龙去脉。文学鉴赏部分、应用文写作部分和演讲与口才部分,文学鉴赏要占大部分,而文学鉴赏中的现代文要占主要部分,古文占少部分。相比文学鉴赏部分来说,应用文和演讲与口才占小部分,但不能少,且在教材后面应当附有常见错别字、正音表等。这是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的重要体现。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尽管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都有体现,但是偏离了大学语文学习的主旨,主次不分,应用文写作和文学鉴赏处于同等地位等,这是在编写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时需要主要的地方。

教材在选材方面一定要新,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不能老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学的文学类的文章放到里面,特别是拿一些现实意义不强的文章放到大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本来,大学语文是一门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各大专业的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它具有大众性,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专业,要让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接受它,就必须做到在选材上与学生的生活相贴切,与他们的思想动向相贴切,所以选材一定要有新意,与时俱进。比如,可以选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一些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思想反应了当代“80后”“90后”的主流思想,也是“80后”“90后”崇拜的对象;同时,可以选入最具中国风的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等来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词的创作以及它是如何配乐的,从而学会这首歌。总之,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不能沿用本科院校的教材,内容要有新意,符合学生主流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有主次之分,各部分前面要有一个总的概述,特别是文学鉴赏部分,要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要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要附有常用错别字、正音字表等,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作者:钟柳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篇2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古典文学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Reduc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ollege Chinese Textbooks

WANG Hongmei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plight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ers proposed tools and the times of the strategy emphasizes language education, nowadays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batement all components of classical and ancient poetry, replacing practical writing, Pearls of Wisdom when text or network works. This trend despite an increase in university language operability, but also makes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rack toward the fast food culture, from its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al essence" of course positioned lopsided.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自1978年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在全国高校重新恢复至今,大学语文已走过了四十几年的历程,然而它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仍不确定,很多学校依旧徘徊于开或不开的抉择中,开设了这门课的学校也面临着它到底有多少功用和成效如何的质疑。大学语文进退维谷的命运,进一步说明了在重利益轻情感、重技能轻人文的时代氛围里,大学教育在传递人文知识、传统文化方面的失利。

大学语文需要改革,然则改革应何去何从?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要突出工具性和时代性,即语文教育要与专业学习、学生爱好、现实生活、地方文化相联系,才能找到出路。①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时下产生的一批大学语文教材,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自编教材,都大大消减了文言文、古诗词的分量,代之以应用文写作、时文选粹、网络作品、地域文学。以笔者所在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为2011年版校本教材,分学习篇、毕业篇、生存篇、情感篇、智慧篇、家园篇、娱乐篇和毕业生常用应用文写作八个部分,其中娱乐篇包括二人台剧目、小品、相声和歌词,而其它篇章的文章也有一半为网络作品和时文选粹,知名文学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只占到整本教材的四分之一,文言文和古诗词只能占到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的古文中又有一半不是必讲篇目。这样的一部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也隔断了学生与古典和经典的对望。

可以断言,如果继续循着“用什么,就学什么;不用什么,就摒除什么”的道路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短信、产品说明书、QQ聊天记录等大概都可能走进大学语文课本。

在经历了广泛的讨论之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已经基本确定下。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陈洪教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相关”、“它是在高校开展母语教育的主要方式”。②换言之,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伟大使命。

古典作品无疑是中国语言的根基之所在、民族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中国文献,99%是用文言记载的。说得直白些,中国文化本身就存在于文言之中。文言文使用的本身就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几千年来,口语不断变化,而记载文化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永远不变,用文言文写出的文章,世代传承,千百年之后看到,还是能像跟古人对话一样清楚明了。这样的语言,避免了对文化传统的继承的中断或者误解,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一样,高等教育的受教者和施教者可以都无视文言。现在的大学生古文功底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次“古代文学”课程的监考让笔者记忆深刻,其中有一道题是要将“求,无乃尔是过欤”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同学答成:“乞求,我和你谁对谁错?”有的同学答成:“我错了,求你原谅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尚且如此,更遑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讲,文言文比外语还郁闷,因为字基本都认识了,可却还是不知所云。可以推想,如果任此下去,再经两代,文言文将有失传的危险。

五四催开了民族主义之花,也彻底终结了文言文的历史,其中之利弊得失,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群星璀璨,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黯然失色?为什么民国时期一个小学生的作品,今天的大学生都看不懂?为什么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每况愈下?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当代国人失去了“文言”的浸染。没有了文言,我们的语言和书写变得游离无根、进退失据。网络语和流行语的夹击使语言芜杂而贫薄,而语言一旦芜杂,智力与创造力,顿成空谈。

笔者在求学期间,有幸做过词坛大家叶嘉莹教授八十寿辰词学研讨会的听众。与会期间,九十岁高龄的数学家陈省身赋诗一首,并饶有兴趣地与诗词学专家们就李商隐的《锦瑟》进行切磋;八十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也用英语献上陆游的诗句表达庆贺。在这些大师的身上,我们看不到文理的、古今的、中外的截然的界限。也许正是这样的情怀,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汉语又是一个整体。自古以来,识文断字与通晓文言从来都是一个涵义,不通文言也能称会汉语,是现代人偏颇的定义。

大学生已经错过了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时期,但是如果因为他们基础不好或不愿意学,所以学校就不教了,那就是讳疾弃医。我们应当做的是亡羊补牢,站稳大学语文这片语文教育的最后阵地,也许我们并不能通过为数不多的几节课就让学生们在文言文里自由徜徉,但至少要向他们传达出文言的重要和可爱。有了这个意念,以后的岁月都是弥补的时机。所以,大学语文教材里必须保证文言文的一席之地。

当然,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学生不爱学文言文最关键的原因出在老师身上。大多数老师中国历史不通、古文修养也差,只能是照本宣科,解释字词语法,死板而凝重,又怎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之情呢?

笔者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也有这样的感受,笼统地去说一个作者很伟大,一部作品很神圣,并不能让学生去亲近他(它)。比如讲李白,学生都知道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是大家对他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可是当你详细介绍他的身世,诉说他的飘零,他的孤独,他的高傲,而《静夜思》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家乡在何方的人在思念梦中的家乡。当你有些哽咽时,学生的眼里也泛着晶莹。

讲授文言文更需要感情,在经历了千百年之后,唯有感情的线,才能建立起今古的关联,让不同时代的人去相知和相通。在大学语文的文言文讲授中,我们应该注重这种感情的传达,因为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后一站,琐碎的语法学习和字词解释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对古人、古文有了兴趣和感情,他们长期以来对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才会逐渐释然,也才可能尝试着主动去阅读,而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字词语法的障碍也就不攻自破了。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做的,就是把学生领上这条去繁就简的路。

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言唯一的生机。大学语文教材必须给文言文以足够的重视,而大学语文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向学生传授古典文化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课程定位。

注释

篇3

随着我国有关部门对大学语文的日益重视和各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蓬勃开展,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有媒体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如同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启[2]。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出版已经达到2000种之多[3]。面对琳琅满目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少教育专家和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和研究。刘年喜在《大学语文教材的世纪变革》一文中对现行的几套大学语文教材的特色进行了评介。文章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是人文主题的弘扬,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编《大学语文》是文学史编排体例的新探索,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是文化专题讲座形式的尝试,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美文荟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入[4]。这些教材的编撰出版彰显了编写者锐意变革精神和勇气,对创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着重要启发和示范意义。李小琼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问题研究》中对我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现状、影响因素、编选原则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5]。

姚莫诩则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方向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方向要注重人文性、时代性和地域性,要坚持“文学思路”与“人文思路”的统一,坚持传统文学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文化的统一,坚持总体规范与文化特色的统一[6]。李康德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价值追求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建构性的天然存在关系,而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性关系是文化不断地建构教材,教材不断地建构文化,教材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实体性”“关系性”到“建构性”的转变[7]。对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体例问题,乔根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思考》一文中做了较好的归纳,“大学语文教材,其编写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主题•文选模式。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体例上强调以主题为线索,较为全面地介绍我国语言文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第二种是专题•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和周金声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为代表,体例上以不同专题来编排文选,较之前一种模式更为细致,从不同角度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第三种是作家•文选模式。以钱理群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为代表,体例上完全突显个人化的语文主张,以文学替代语文,创新性极强。第四种是文史•文选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为代表,体例上打通文史,回归传统。第五种是对象类型•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中国语文为代表,体例上根据学生、学校、专业等对象类型来确定文选,因材设教,适应性广,选文难度较大”[8]。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特色教材,该教材分为《大学语文》(大学版)、《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两种版本,教材“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9],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本土文化中最优秀的因素提炼出来融进教材建设中去,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汉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爱国、爱乡、爱人的美好情怀”[10]。

在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与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是以适应高职高专的“职业性”、“实用性”基本特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命名、编排体例、作品的选择等方面也凸显出了自身的独特性。如很多大学语文编写专家为区别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区别,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取名为“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高职语文”、“实用语文”等;在教材编排体例上打破传统以“文学史”或“文学体裁”为教材编撰逻辑的惯例,而是选择以“人文主题”或“文本模块”为编撰体例;在教材作品的选择上,其内容和难度也尽量契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和水平。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不少研究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如彭新竹在硕士论文《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中较为全面的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具有必要性以及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内容选择等问题[11]。周文在《对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反思》一文中,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的理念、体例、选文等方面进行的思考,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以培养高职学生语文操作能力为主线,以模块组合为框架[12]。舒立辉则指出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编写存在着“重古轻今”、“重经典轻发现”、“重共性缺个性”等问题[13];韩向阳从教材编写的原则、体例、内容设计等方面探讨了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问题[14]。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研究

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语文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少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教学实践体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做出了深刻学理阐释。南开大学的陈洪教授对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定位的研究境遇,曾这样描述到:“目前开展大学语文教育还遇到一个困难,甚至是尴尬之处,就是其学科归属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理方面的,即就其学术内涵而言,‘大学语文’无疑要提高学术水准、教学水准,但朝哪个方面努力,似乎比较模糊,没有定论。二是从实际处境来说,一位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法定的’学科作依托,似乎就没有明确的专业归属感。”[15]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学语文”决不是大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的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强调在注重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阶段应是重要的‘通识’性课程,贵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16]。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则强调大学语文教育重在培育大学生的语文素养[17]。

朱恒则认为学术界将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能力说”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说”,都是不准确的,“前者看轻了大学语文的应有作用,后者又过于沉重,大学语文无法承受,真正的定位是在这两极之间取其中,即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18]。李景强认为,根据《大学语文》的改革趋向和大学课程设置原理,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文”的工具性,突出文学、人文或文化的理论知识性,“《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思想为学科基础,以人文基础理论为课程定位”[19]。贾莹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全面研究和思考,她认为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来看,大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从大学语文的课程类型定位来分析,大学语文应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应是一门必修课;从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来考察,大学语文不仅传承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而且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也是启迪智慧,实现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20]。

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杨定明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导致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并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学科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公共课程体系以及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地位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21]。陈嫣嫣则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具有人文性、职业性、母语性等学科品质和复合型教育功能[22]。纵观学术界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通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母语性,职业性、综合性等性质特征的探讨与研究;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论述,研究者主要认为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课”、“公共课基础”、“公共必修课”、“母语教育课”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和完成教学目标而诊察作出的、并随情境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狭义的教学策略仅指教的策略。”[23]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问题就是探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朱媛指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国外的“汉语热”也日益兴盛,然而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下,我国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却呈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势。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课程定位模糊不清、教材建设质量悬殊、师资构成参差不齐、学习主体过于功利等多重困境,面对“母语教学”日益式微的窘境,他认为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定位,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积极革新与整合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加快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24]。

吴素萍认为在当前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师要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注重网络语言文学和规范的语言文学的比较分析,适时改变授课模式,丰富学生文学课堂形式,进而推进高校大学语文的有效教学[25]。蔡继莲针对理工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实,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从目标的确定、习惯的养成、学法的优化、阅读引领的角度来提高高师院校理科大学生人文素养[26]。杨坤道在硕士论文《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中认为,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学科边缘化、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陈旧缺乏特色、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育质量滑坡等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师学者化;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考查办法,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赵卓则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语言文学的基点之上,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育成三个层面实施教学策略,三个层面协调发展,大学语文才能完成教学使命[27]。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效开展大学语文教学也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刘春芳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走知识性和素质性平衡的考核之路[28]。

篇4

关键词: 工科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 人文素质 教育边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对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人才竞争和选取机制的逐渐改变,迫切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高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度,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弊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对于工科类院校,大部分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同时学校开设的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就只有《大学语文》。但是现在的大学语文本身就存在着人文缺失,[1]很明显大学语文不能担此重任。在教学内容上人文的缺失,它包括教材内容、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古文在其中所占比例最大,教材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过于强调政治因素;二是偏重于儒家思想;三是内容枯燥乏味、选文重复率高;四是读物类型的广泛性不够、知识面窄。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方面能给予学生人文引导的内容就更少了。学校教学方法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他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效果。高等院校重视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并非危言耸听,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内容,但不是全部。

二、工科类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当今工科类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受重视、大学语文教材混乱等问题都导致《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走向边缘化。

(一)工科院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上不够重视。

高校在大学语文教学上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课时与学分的萎缩,授课师资的不足,授课教师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缺乏等四个方面。在一般工科院校中,《大学语文》一般只开一个学期,每周2―3个课时安排,有的甚至作为选修课开设。很明显,这种课程设置并非出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而只是一味应付教育部门检查做出的决策,于质于量都是不够的。同时大部分高校仍不会安排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则显现出学校本身对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不重视,经常是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兼任,并且时常会安排刚工作的年轻教师任课,这样必然就会使大学语文的课堂缺乏专业性,如此的安排也会让学生不重视这一课程。

(二)大学语文教材混乱。

据统计,目前市面上有关大学语文的教材可谓是数不胜数,不仅有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著名学府编纂的《大学语文》或《高等语文》等教材,趋于多种原因,其他高校也纷纷编纂教材供自己学校使用,造成这一学科领域出现至少几十种教材的现象。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04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2]

(三)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

通过对多数工科院校考察,了解到这些状况:学生上课完全是靠学校和老师考勤纪律来约束,听课懒散、文化素质低,导致作文无话可写,全无文采章法可言,完全回到了中小学水平,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无动于衷。[3]

(四)考核机制力度不够,课外实践活动不足。

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大学语文》课的考核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两部分,而平时成绩可由教师对平时布置的作业批改、上课回答问题情况和平时上课考勤等决定,而决定期终成绩的考试多由选择、填空、默写、阅读和作文等题型组成。这些考核内容和办法同中学基本相同,和大环境下的大学教育相背离。此外,多数题目来源于课文后的评析及教师上课时的讲述,老师在考试之前也会给学生划重点,致使考试只是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感悟。有的学校甚至做不到这些方面,更趋于简单。课堂中过于专注讲授抑制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并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联系现实生活,从生活中体验人生百味,缺少寓教于乐的机会。

三、改善大学语文教育,从而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改革”提升工科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度,从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只有对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取得质的飞跃,只有改革才能增加其内容和内涵,才能提升其在高校的重视度。要改变当前大学语文所存在的人文缺失,就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角度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4]

1.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教材良好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从教材内容的角度看,教材编写应重视教材内容的人文化,呈现课本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功能。通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让学生在自主的有个性的语言学习中得到独特的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同时,教材选文要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大学语文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选文就要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兼顾时代性和实用性。在内容上,它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文化,另一方面,要反映当今的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具有时代气息。

2.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语文教学应当有开放的内容,可以在信息上拓宽,充分体现时代的最新成就和重大事件,包括科技、文化、政治等各领域。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出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其次,加强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应用,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具有敢想、敢做、敢说的精神,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加工、深造和应用。另外,需要注重情感、意志与人格的陶冶。

3.改革教学要求

考试对整个教学活动有导向作用,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不变,那么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两方面都难以有突破性的改革。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应尽量减少语言文学知识方面内容的考核,取消死记硬背的内容;从方式上来说,除了笔试外,还应增加口试。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更应该注重它的人文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考试的目标也应是考核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要把考试与平时的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增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都可以作为考评内容。

(二)按需调整,增加人文教育因素,取诸种教材之长。

目前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100种左右,现有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品种虽多,但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只是在其他版本上进行重复。大部分教材是以作品在文学史或政史上的影响来编选篇目的,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且篇目的编排选取上也各有千秋,难以一应俱全。所以要充分结合本校教学性质,调动学生和老师一同参与教材的选取,增加人文教育因素,按需调整,取众之所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与关注的内容。[5]

(三)注重《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教师从关注个人的发展着眼,重视平时课堂评价的教育引导功能。

改变《大学语文》教师观念陈旧的现状,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关心学习效果。在大学课堂上我们不能照搬高中教学模式,应从中取得突破,让学生更加容易融入课堂学习。首先,在教学考核机制中加以完善,可以把试卷考核所占比例和平时考核所占比例相互调换,注重平时学生课堂及课外的学习和表现,突出语文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增加课外实践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和促使学生将思想付诸行动,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和感悟,提高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质。最后,教师从关注个人的发展着眼,重视平时课堂评价的教育引导功能,尽量减少班级的概念,注重每个人的发展,让学生得到关注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课堂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摒弃求全责备的做法,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工科高校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推广到其他同类别或不同类别的学校,促使各高校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莉.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缺失[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

[2]刘海涛.《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探讨论[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3]张镜如.《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5).

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 国学教育 缺失 重构

“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共同积累的优秀文化道德“学术”,涵盖哲、史、文、礼、宗教学、伦理学等。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对传统文化道德有较深了解。试想一个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道德都不甚了解的人,一个在道德上不完善的人,又如何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弟子规》说得好,一个人首先要“孝”,其次要“谨信”、“爱众”、“亲仁”,然后 “有余力,则学文”,可见道德人格教育比其他教育更重要。

一、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以其自身魅力唤起人的灵性,完善人格,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除中文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理应担当起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任。在大学语文课中加强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文学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电脑网络了如指掌,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国学”更是非常陌生,很多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了解仅限于高考时候的那一点点常识,除此之外根本不了解李杜诗篇、屈原精神,也没有读过诸子百家,在国学知识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高等学校一直在推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其中大学语文加强国学教育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语文加强国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学、文化、道德的认知,而且也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理念在不断消失,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文学课或者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写作课,甚至有的学校或者院系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没有实用意义,对日益严峻的学生就业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而不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多年,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学科定位偏向实用性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一般有“工具说”、“能力说”、“文学说”、“文化说”、“人文说”等,其中“工具说”与“能力说”得到了较多人的认可。特别是自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多样化以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一些高校甚至把学生就业率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标准,导致了高校许多课程都围着就业转。于是乎,大学语文就首当其冲成为了“工具说”与“能力说”的牺牲品。高校过分地追求学科的实用性,注重学生的就业率,针对这样一个特点,大学语文课就成为学生就业实践的一个手段,教学上只注重了语言文学特别是实用性文体写作的学习,课程内容也注重强调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包括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

(二)教材内容缺乏国学精品

基于对大学语文的错误的学科定位,近年很多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也陷入了误区,致使教材内容单一,选文没有代表性,以现代文、应用文、实践实训教学为主,忽视了大学语文的国学教育意义,硬生生把一本大学语文教材编成了一本工具书。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由魏饴编写的《大学语文新编》为例:课本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九个单元。上篇:阅读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中篇: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实用文体教学与写作,内容涉及商务、新闻、学术论文等文体;下篇 :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教育指导学生在日常交际、职场辩论等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全书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教材,虽然关注了学生的汉语言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却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国学教育意义。

(三)课程缺少专业教师

除了学科定位与教材的缺失之外,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还体现在专业教师的缺失这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是却很少有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在大学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一般是中文系教师,但他们很少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只是在专业课较少的时候,教师才去上大学语文课凑凑数,授课的教师可能是语言研究方向的教师,也可能是文学研究方向的教师,师资来源不稳定,不够专业。由于非专业的教师授课,所以教师上课一般也比较随意,往往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去授课,于是乎大学语文课要不上成了语言文字研究课,要不就上成了文学欣赏课,更谈不上国学教育了。

三、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重构

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国学教育的缺失,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重构大学语文的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重新定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应该是一门人文素质课,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根据大纲精神,大学语文应该加强国学教育理念,保护传统道德文化,重拾传统文化经典,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精髓,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课程定位上,不能一味地强调课程的实用性,更要关注其人文性,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身心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不是学生就业的指导课,也不是学生就业的“工具”,它应该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枯燥的专业学习、紧张的实践教学之余得到文化的陶冶,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大学语文课程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就业,只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而摒弃国学教育,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必然会培养出一部分高分低能、道德缺失、是非颠倒的学生,进而带来许多不良的社会问题。

(二)教材应多角度体现国学教育思想

大学语文课应该是一门内容丰富、思想性艺术性强的课程,因而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可以丰富多彩。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之教材编写受到课时与版面的限制,在内容选择上又不可以过于自由散漫,应该有所侧重。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遵循文学史或者文体模式,但不管是哪种模式都必须要以文学为主要内容,通过不同体裁的作品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了解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提升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健康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大学语文教材肩负着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任,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应该多角度体现国学教育特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在尊重我国的历史、文化、文明基础上,适当配合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编写。教材应该能够反映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应该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彰显学科个性、开拓创新思维的作品,这些作品应该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更应该是凝聚着古代先贤的处世智慧和哲理思索的作品,是对大学生加强国学教育的重要学习材料。

(三)加强专业教师培养,课堂教学融入国学教育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和科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主动融入国学教育理念,注重挖掘国学中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努力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将国学教育普及化,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了解、喜爱和掌握国学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及道德素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它肩负着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任。如何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掌握古代文化精髓,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以致用,把传统国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才是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卢玲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 赵颖.大学语文教材五种版本的比较与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

[3] 聂翔雁.国学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

篇6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的教学也面临着教学的新形势,相对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以下新的形势:

1.知识内容的现代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知识传递速度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在网络上更新的文化知识甚至比课本、书籍等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也更加容易查找。因此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掌握,还要通过网络搜索查找适应时展的相对应的资料。另外,针对于网络知识的不断扩展,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素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多媒体与电子化

技术网络时代在教学上的体现是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化教学的应用。因此,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语文教学知识融入进去,进而展现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对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学会合理地运用。

3.拓展化和互动性

网络时代下的教学对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教学组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网络要足够熟悉,这样才能在现代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全面的眼光来进行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身在网络世界的语文教师,也要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现代生活进行基本了解,从而找到与教学内容想结合的点,使知识的拓展既有紧密性,又贴合实际。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面对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网络时代下,青年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力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来进行改革,以下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选用合适语文教材,贴近时代潮流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选用的教材是非常丰富的,但在教材内容的编制上,虽然各有不同,却又都偏向于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赏析,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各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应用不同层次的语文教材。另外还要结合网络时代下的文学网站上的时代文章特点,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潮流的文学作品,并且适当应用在教材的编制内容中,增加大学生关注和熟悉的内容思想,这样才能拉进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才有更大的兴趣和能力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思想,培养时代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传统语文教学多为语文教师一人讲授式,只有教师在领略文字的艺术魅力,而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从根本上让学生参与到文字的品读中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3.培养网络平台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网络时代下必须进行改善,也就是说,现代教师要抛掉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原来纯粹的接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让教师的角色从原来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启发人,师生相处转变为相互探讨学习的一种模式,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启发性思维的引导,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的相互交流过程中,不再以垄断者的身份来跟学生交流,在课堂下,可以跟学生相互分享跟语文学习有关的网站,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4.运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转变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考核的方式也要进行改变,在网络时代,大学语文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纸质试卷为平台的语文文章赏析的考试方式,要从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两个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可以采用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博客文章或者征文情况等进行大学语文平时成绩的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则可以采用纸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平时所学知识和语文网站平台下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考核,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结语

篇7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要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

目前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一,多数学校使用高职高专院校国家规划教材,少数学校使用校本自编教材。并且各个院校各专业往往使用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我校的大学语文就是各专业通用的一本自编的语文教材。就内容而言,由80%的古典文学作品和20%的现代文学作品构成,忽略了学生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本校学生专业特点,针对专业,认真慎重选用或精心编写教材,突出专业特色。

首先,教材选用或编撰要有针对性。现行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特点,忽略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因此,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既能体现专业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的需要。如我校语文教材的选用或编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医学生的专业特点。高专生的语文能力普遍不高,语文基本功较弱,他们在作业或广告栏写作中错别字屡见不鲜,语言表述不当或语法错误司空见惯,文史知识匮乏,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缺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材的内容应把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材里既要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又要安排口语交际、实用写作等专业需求的基本内容,使教材内容尽可能接近专业需要,如医学专业的大学语文应适当增加中外现当代文学中对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生的职业修养、职业道德能直接产生影响的作品,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自觉地增强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把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当代流行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等纳入到教材体系中来,进行有选择地个性化讲解,给语文教学内容注入时代气息,相对语文素质不高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易学而又感兴趣。

其次,教材选用要突出实用性。高职语文教材范文要贴近社会生活,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就高职高专生语文技能的培养而言,主要在口语交际、实用写作能力方面。应用写作应该选出本专业需要学习的应用文体,一方面为学生将来求职、应聘做好准备,更重要地是要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医学类高职高专护理生要结合护士岗位的需要,重点培养其与人沟通能力,以及护理文书的规范写作能力;临床医学的学生写作训练重视医学实验报告,医学论文写作指导;口语训练注重培养学生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等。药学、中医等专业在教材内容上要适当增加优秀典范的医古文和文言常识。这种切合学生实际与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突出了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吕叔湘先生曾说:“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易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有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能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1]所以,教材编写或选用要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注重实效性。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要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相融合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生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在高职高专生的培养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职业道德导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1立足语文的人文性,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立足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在“成才”的前提下,必须“成人”。当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不肯吃苦,不愿奉献,责任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亏失,自我意识强盛,缺乏合作互助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之外,还要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因为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高专道德教育应贴近行业、职业的具体要求。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始终渗透着对医学生职业品格、职业修养和职业行为的教育。如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让医学生树立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伦理观。用孔子“仁者爱人”的价值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培养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从而成长为一名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医务工作者。

另一方面,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2]如屈原以身殉国、虽九死而未悔的爱国之志;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和澹远宁静的生活态度;杜甫“宁苦身以利人”的大爱胸襟和人道主义精神;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坚毅的人生信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范仲淹“先忧后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先贤的高尚品行和人格操守犹如春风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荡涤着他们的灵魂,引领着他们的人生,促使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形成,也促使其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的养成,使之成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医学技能型人才。

2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将语文的实用性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相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将来从事职业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应从学生职业生涯和职业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其工具价值,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我校90%的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较差,方言浓重,不善交流,写作基础较差,这对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影响。本人在教学中立足课堂,拓展课外,围绕教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地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说”主要通过朗读和开放性题目的设置来培养。语文课中的精美篇章,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律教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根据课文特点,或整篇朗读,或重点段落朗读,老师认真听取并纠正其错误。使平时不爱开口的同学开口说话,不说普通话的同学尽量说普通话。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口语表达兴趣;或利用课前3到5分钟演讲,进行口语训练;或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点评,提出改正意见以便学生改进。这不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必须把课外和课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如护士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的演讲,以及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恐惧紧张心理,提高心理素质训练,最终让他们在公众场合能谈吐大方得体、自然从容,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写”通过实际指导、训练来提高。除教会各个专业学生都需要掌握的通用文体之外,主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选取最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与专业相关需重点掌握的文体,有针对性对他们进行指导。护理系的学生必须要严格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书、体温单、医嘱单、病程记录中的手术清点记录和病危、病重患者护理记录。在课堂写作训练中,针对每一份护理文书,都必须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医疗系的学生训练医疗文书的书写,如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处方、各类申请单及报告单等,病历的书写必须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课堂训练,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要设置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写作,然后互相交流,督促改进提高。使应用文写作活动最大程度地接近于实际应用,接近学生职业需要,让学生感到有用而不乏味。

三大学语文的作业设计、考核方式要与学生专业需求、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相一致

语文学习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指导和实践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知识的拓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大有作用。语文作业要针对学生专业需要精心设计,如在每讲完一章内容后,结合不同院系学生的专业特点,给他们开列书目,如我校临床、护理的学生必读《癌症楼》、《最后的尊严》、《教授的戒指》、《红处方》等以医学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医药系学生书目有《大医精诚》、《华佗传》、《李时珍传》等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感受,或就喜爱的作品进行赏析,可以用来课堂交流,也可将其纳入期末成绩中。其目的让医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受到感染、触动和思想启迪。另外,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如作品赏析、人物评论、时事评论、观后感、口头表达等等,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考试的过程变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提高的过程。一方面促使学生加强课外学习,另一方面扩大了阅读,拓宽了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大学生普遍出现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够深刻、感知欲望不强烈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务必要想方设法有效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借此持续提升大学生的母语素养,以及人文精神。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决定结合实际集中化探讨论证现代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功能落实,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学人员关注。

关键词:

大学语文;传统文化;传承功能;落实举措

社会持续改革发展期间,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工作同步面临深刻的挑战危机,因此需要针对传统教育规范体制加以持续深入性地创新改革。须知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多元冗杂等特征,改革起来自然不会那么容易,往往会涉及到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师资完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规划认证等诸多问题。而截止至今,还有一类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且高效率地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

一、高校领导应不断强化对大学语文传承传统文化功能的关注力度

尽管说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语文课程在国民教育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用,不过因为诸多因素限制,使得其当前面临诸多挑战困境。现阶段许多高校学生都长期经受社会诸多消极思想影响,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使命产生全面忽视迹象之余,更加丧失了对语文课程的钻研兴致,通常状况下只是将这部分课程当作获取学分的必要途径,如此一来,预设的高校语文教学指标便更加难以达成。再就是国家和高校领导,本身对于语文课程关注度不够高,特别是在教学定位严重模糊背景下,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实效持续骤降,与终身学习的大学语文教育理念渐行渐远。长此以往,便不利于全面改善大学生语文素质和传承发展中国优质的传统文化。面对上述状况,作为高校领导,要在积极推动传统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力度。如此一来,便可以在日后将大学语文独特的传统文化传承功能予以有机凸显,同时在素质化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工作中获得理想化的进展成就。

二、沿用合理化大学语文教材,展现出传统文化多元完善的魅力特征

想要更为有效地布置拓展大学语文教育活动,第一要务便是选取可靠的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性指导媒介,所以高校在开展语文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理当将教材建设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归结来讲,想要愈加顺利地贯彻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使命,就必须要编辑沿用内涵丰富且可以深度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大学语文教材。因此,作为现代高校专业化语文教师,便有必要结合诸多实际状况和经验进行深入性改革、探索,进一步编订出完善化的大学语文教材,借此持续改善大学生群体的语文素质并督促他们树立起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至于这部分教材内容的编排原则,便是确保兼顾古今中外前提下,选录一些普遍受学生欢迎的经典影视欣赏篇章。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苏轼的《前赤壁赋》等,表现了作者悠闲自然的生活情趣和放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之余,闪烁着传统文化精华的光芒,能引起学生深刻的思考,使学生深受其益。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这部分文章之中必然要清晰化标注自学提示、思索训练、高等级层次知识链接等细节,如此一来,便可以确保现代大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可以挣脱课堂有限的时间、空间条件约束,之后实时地将已学知识点拓展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去。在日常生活期间,学生则可以联合教师引导、教材自主研究、现实生活动态观察等途径,进行持续深入地学习,最终切实达到借助大学语文教育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

三、大学语文教师要时刻提升文化素养,保证课堂上将传统文化魅力展现完全

想要切实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可持续传承并且发展传统文化,便需要语文教师精细化的指导和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适应媒介。因此,大学语文教师理当定期接受更高等级层次的教学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为其日后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于相关处理细节将表现为:

1、大学教师要全面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实时拓宽自身知识和理论结构层次须知教师始终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大学语文各类教学目标贯彻,都需要教师优质化的素质和理论作为支撑。所以,便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做到与时俱进,即时刻依照时代最新规范要求进行个人知识结构层次修缮。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全面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关键使命,因此更加有必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保证长期进行各类文献阅读、名家名作赏析,在确保自身语文文字表达和文章欣赏能力大幅度改善之余,进一步深入性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唯独如此,才可以承担起大学语文教育如此重大的职责。

2、组织起高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层次的大学语文师资团队决定大学语文教育事业合理化发展前景的另一类基础要素,便是师资团队的建设质量。因此,不同高校都要适当加大投入来构建起实力高超且数量稳定的语文教育、科研团队。唯独这样,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更为顺利地贯彻预设的各类目标,包括传统文化的有机传承和拓展等。第一,令一些资深教师持续深入性地介入到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将这类人员的教学优势予以有机发挥。这部分教师通常都须经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这样才能保留完善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保证为年轻教师树立起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之余,更好地带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传统文化传承等工作进程。第二,引入一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充实既有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这部分教师必须保证预先接受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指导,并且已然获取传统文化的妥善熏陶结果,这样才能保证这类群体能够更加理想地胜任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不过这部分人员在教学实践经验、教学管理技巧等方面,自然不能和资深教师相提并论,因此需要持续地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争取借助长期教学探索和实践,逐步成熟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理当涉猎诸多领域,特别是在素质化教育、学分制度、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活动布置拓展期间,有关大学语文教育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功能特性,有必要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为了确保这部分功能特性得以有机落实,高校领导要不断强化对语文课程重视力度基础上,组织各类优质化教师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参与相关培训来提升个体人文素养,并且实时性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长此以往,使得民众文化传统得到全方位继承拓展,为今后大学生合理化职业和人生发展前景绽放,提供丰富可靠的指导经验。

作者:龙秀光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燕.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4(10):77-89.

篇9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形式,和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相比较来说,网络时代下的语文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种新的形式:

1.现代化的知识内容网络时代的来临预示着知识传递变得更加速度,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网络上更新出来的文化知识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同时还便于人们查找。所以,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同时还应该利用网络对适应时展的相对应的资料进行搜索和查找。此外,为了应对不断扩展的网络知识,语文教师还应该将学生正确的网络素养有效地培养起来。这对于广大大学语文教师来说,也算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2.多媒体和电子化在教学上,计算机网络时代主要体现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化教学方面。所以,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及设备进行充分利用,有效地将语文教学知识融入其中,进而将其展现给学生。这样看来,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充分了解并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

3.拓展化与互动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熟悉网络,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进行现代大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利用全面的眼光来展开知识的拓展,促使学生在对教材文本知识加以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到更多和更丰富的知识。此外,身处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利用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现代生活做出基本性的了解,最终找到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点,使得在拓展知识的时候既具有紧密性,又和实际相贴合。

二、网络环境下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思考

1.选择合适的语文教材,与时代潮流相贴近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用的教材是极为丰富的,在编制教材内容方面,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基本上都偏向于品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基于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材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差异性形成重视,应该将不同层次的语文教材运用到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当中。此外,还应该根据网络环境下文学网站上时代文章的相关特点,找出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相适应的文学作品,并适当的将其应用于教材的编制内容当中,促使学生能够关注和熟悉更多的内容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和教材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更强的兴趣及能力去学习文学作品的思想,有效培养他们具有时代性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将信息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方法有效建立起来改变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就预示着教学方法也要发生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讲授,这样就只有教师能够对文字的艺术魅力进行领略,学生的参与度一般都不高。所以,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对网络平台进行利用,优化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文字品读进行参与。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充分利用,在信息环境下将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建立起来。

3.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当前这种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得到改善,换句话说就是,现代教师一定要将传统的教育观念抛弃,在语文课堂中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内容,同时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从原来纯粹接受者的身份转变为学习参与者的身份,促使教师从原来组织者的身份转变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身份,师生之间相处的方式要变成一种互相探讨学习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性思维进行引导,对待专业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相互交流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再以垄断者的角色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后,也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和语文学习相关的网站,促使双方的语文素养共同提高。

4.运用符合时代特征的考试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考试应该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对当代网络时代特征形成适应性,可以选择平时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在网络上发表博客文章或者是征文的具体情况考核他们大学语文的平时成绩,当然在进行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可以选择纸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日常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在网站平台中积累到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和考核,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预科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学

“大学语文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母语经典及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读,进一步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健康。”[1]笔者任教预科多年,发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多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写作能力较弱。那么如何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对于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课程,其教育目标是在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诸多方面的探索,使其真正起到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一、教材处理注重灵活性

近年来,从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对预科教育的研究大都是对教材的研究和探讨,教材的适用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其中对预科大学语文教材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教材的编写问题,更鲜有人关注对教材灵活处理的问题,再完美的教材都有待“完善”的地方,大学语文教材亦如此。目标院校的性质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兴趣、需求不同,这必然导致对教材的需要、要求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还要有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层次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尽管使用同一种教材,但对文本的解读水平有不同层次。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对文理科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周课时数量、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适当调整,对语文素质偏低的预科生,可依情况适当降低教学目标和难度,适当增加周课时量,因材施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2、整合性。所谓整合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材内容。预科教学时间有限,仅有一年或两年的教学时间,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和教学时数实际情况,依托教材,有理有据地、科学地对文本进行整合。人教版大学语文教材(上下册)依时间顺序,以体裁为板块设置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是5篇以上选文,因此进行整合很有必要性。

3、现实性。现实性指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置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解读文本就应着眼现实,要认识到目标院校不同,学生层次不同的实际,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都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宜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模式讲究新颖性

教学模式既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使教学理论具体化。笔者认为,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效率就是教学模式的新颖性。

1、巴特勒学习模式的运用。该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在此笔者对“设置情境”的类别进行阐述: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其作用是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二是创设故事情境。研究表明饶有趣味的故事能引领学生进入新课。三是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景能使知识形象生动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达到身入其境的效果。四是设置游戏情境。在游戏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实践不仅仅是操作,而是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思考问题、制订计划、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理论探讨、撰写文章等等,都是实践。”[2]P82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巩固、拓展与迁移”环节可以这样设计:资料搜集———文字阐释———问题讨论———热点争鸣—思想共鸣等。教授《棋王》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何为英雄?当代社会中平凡人能否成为英雄?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争鸣:人可否一味追逐功名?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这些实践活动都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

2、现象分析模式的运用。现象分析模式属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其基本教学步骤是,出示现象解释现象结果分析方法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进行解释说明。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3、传递──接受式的运用。该模式的目标之一为传授系统知识;二为培养基本技能。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为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这种模式,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使学生主动接受、乐于接受。综上所述,笔者的理念是直击现实,结合教学实际,有效地采用多样教学模式,以求优化教学效果。

三、教师素质的综合性

首先,作为一名预科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渊博的知识。与中文专业重在某一领域做深广研究的专业课程不同,预科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如下几点:知识维度上涉及古今中外;知识内容涉及文学作品、语言文化,此外教师还得具备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和高规格人生素养。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尽可能地学有所专,学而多专。其次,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也是预科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因为教师良好的语言艺术能优化课堂效率。良好的语言艺术包括:语言的创新、语言的活力、语言的魅力等,因此教师应用精彩的教学语言艺术来熏陶学生,最终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能力。最后、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情感也是预科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教师对生活、生命、人生、艺术和工作要充满激情,并通过传递这种激情来感染学生,这才是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久远的。

四、预科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要注重实效性

考核的形式应在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上,紧扣教学大纲,采用多种考试和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不断加大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Z].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