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篇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对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375万t,粮食主产区地位得到巩固;油菜籽总产达到230.9万t、居全国第二,连续13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上升到第二,蔬菜产量上升到第三,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花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肉、蛋、奶产量稳定增加,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水产品产量达到132.6万t。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3元。

2四川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2.1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产业团队发展到12个,整合154名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60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二是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川委办〔2011〕29号)等重要文件,实施了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省9310个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总体要求,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三是强化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等标志性活动,形成了部门大联动、力量大联合的新格局。

2.2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省级审定444个,畜禽国家保护品种达到11个;创制育种材料3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240多项,研发新产品20多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及专利84项,形成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50多个;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0多项。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明显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1.8%,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2.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加快发展

加快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全省认定或达到认定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接近6万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9家,其中国家示范社462家、省级示范社1030家,入社的农户达到261.7万户;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89家。

2.5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应对得力

针对近年先后发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区严重干旱、川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稻飞虱等病虫害暴发等,及时启动应急科技服务预案,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坚持科技抗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6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打造川西20万hm2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6.67万hm2红心猕猴桃产业带、成都平原40万hm2稻菜轮作产业带和长江上游26.67万hm2晚熟柑橘集中发展区、川中6.67万hm2柠檬集中发展区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盆周山区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攀西地区热水性鱼类等优势养殖主产区已初具规模,农业科技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在农业生产进入“双高双紧”的新阶段,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突出矛盾,要实现稳粮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道路转变,坚定不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要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作为适应农业经营主体新变化的基本途径

当前,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为此,要进一步突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3.3要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纽带,把创新、教育、推广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3.4要把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化农业。农民仍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但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转变,改变传统农业“苦、脏、累”的形象,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推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4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路

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农业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41个、专职农业科研人员2000多名、各级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1746个、在编农技推广人员58573人,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大省。近年来,农业科技在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应突出解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4.1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的收益,科技人员和其团队应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立项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科研成果评价重论文轻转化的问题,农业科研项目要盯紧市场、瞄准需求,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建立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减少“争课题、跑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耗损。

4.2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一是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三是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4.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等保障性支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在产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探索农业科研院校与农技推广的对接机制,继续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增设牛、羊、小家禽、水产、蚕桑、小杂粮、花卉等产业创新团队,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倾斜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化作业、病虫害防治、耕种收等市场化的生产服务。

4.4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提高农业科技吸纳能力

一是借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型、广汉市粮经大户经营带动型,新津县“大园区、小业主”全程托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创业,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农业创业人员给予财政补助、创业项目和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村社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扩大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

4.5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

篇2

1.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现状

1.1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针对天然林是白山市整体生态资源母体的实际,坚持把森林资源的保护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其保障功能。改革旧的林业管理体制度,全面推行了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坚决依法打击滥砍盗伐和乱捕乱猎的犯罪行为;积极推行以灶代柴的烧柴改革,清理木材加工厂点,遏制木材资源过量消耗;全力抓好森防工作,全面消灭森林火灾隐患,高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性,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实施生态恢复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恢复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一是高质量地进行植树造林。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任务,同时,搞好绿色通道、美化城市、乡村绿化等工程。二是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推行林参间作,参后还林,营造速生丰产林,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三是强化境内江河干流防洪治理。加强了浑江干流、鸭绿江界河等重点江河的堤防维护和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四是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采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对小流域内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整治,把小流域的低洼处改造成水塘,发展渔业养殖,消除水患,提高小流域内的生态质量,改善小流域内的生态农业生产条件。

1.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全市大面积推广了地膜覆盖、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药剂除草、等离子体处理、农田灭鼠、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旱育稀植、种子包衣、玉米大垄双行、中低产田改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农业增产增收技术措施,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借助农科技术推广应用平台,积极开展地力培肥,改善耕地质量。全市每年推行测土配方施肥达20万亩;推广根茬粉碎还田面积占全市耕地90%;推行留茬少免耕技术面积占全市玉米面积10%;大力推行沼液、沼渣培肥地力技术,全市共建设沼气池7000余个,秸秆气化站8座,使全市10%的耕地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积极集造农家肥,每年集造农家肥200万立方米,可培肥耕地 50 万亩。合理利用全市富余的林副产品和木材加工厂木屑、边皮的下脚料,以及农业生产玉米秸秆、玉米芯和豆秆等,生产高营养、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利用食用菌生产的下脚料经过接种有益菌发酵成生物饲料,发展养殖业,利用养殖业的粪便生产沼气或直接发酵成有机肥,实现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模式。

1.4实施林地综合开发,培育特色产业群体 充分依托长白山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培育生态资源型特色产业群体,形成了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体。以落实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契机,鼓励扶持承包户和广大群众向大森林母体进军,充分利用林下、地上资源开展多种经营,进行立体式开发,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截止2012年,全市林下种植人参达50万亩,标准化封沟养蛙面积达180万亩,林下中药材栽培面积达15万亩,林下合理密值、管护山野菜达6万亩,并以天祥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蜂业养殖,开发高档蜂蜜产品。

1.5实施绿色产业工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积极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特色品种、优质品种,大力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重点扩大拥有绿色食品品牌的鲜食玉米、毛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蔬菜安全生产面积,努力打造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完善浑江区七道江镇万亩产业园区、江源区红石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临江市新建街道和兴隆街道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县(市、区)无公害蔬菜发展。截止2012年,全市标准化棚膜面积已达1.3万亩,年均增长27%,“三品”累计认证数量达370个,年产量160万吨。

1.6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基本建设思路,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以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加快发展依附于林地资源的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特色产业群体,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建设,逐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重点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年来,全市共建设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09个,完成投资额达46亿元,带动七大特色产业板块发展,带动全市发展订单农业30万亩。

2.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瓶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山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虽然取得到一定的成果,但还存许多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投入不足。各地虽出台一些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扶持资金额度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二是科技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全市耕地多为坡耕地,平地地块小,山坡地地块呈零散分布状态,能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地块不多,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三是生态农业规模较小。全市农业优势是依附于长白山森林资源的参、蛙、菌、药、药、牧、果等特色产业群体,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能带动七大产业群体发展的强势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上不去。

3.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对策

3.1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加强良种繁育,提高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提高土壤的生产力,普及以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法,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广秸秆还田、玉米宽窄休闲种植、垄侧栽培等多种有效栽培模式,加快普及农作物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等技术;采用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技术等物理方法防治虫害。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和培肥改土力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破坏性土壤进行改造、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和综合产出能力。重点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加大中低产田造的力度,通过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和配套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高产稳产田。

3.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抓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三北防护林五期、林地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广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合理规划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治理养殖污染;加大力度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3加强林地综合开发利用 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大产业群体,以生产天然绿色林产品为主体,在龙头企业的牵导下,加强林地野生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推广有性繁殖、林下仿生栽培技术,实施有计划地轮采,推进资源良性循环的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时恢复野生资源基地的产出能力。大力发展以矿泉水、山野菜、参蛙保健品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质量检验检测,强化绿色农产品申报认证。加强野猪、梅花鹿、长白山黑牛良种繁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林业养。

篇3

我县农业生产潜力很大:一是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现有宜农荒地30多万亩;二是人均占有耕地较多,适于大中型农业机械联合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潜力很大;三是中低产田较多,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

克东农业生产的现状:一是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我县属半干旱地区,春季十春九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植被恢复缓慢,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水体受化肥、农药、农膜白色面源、点源污染严重,加剧了水危机。二是水利设施不足,防洪排涝能力低,全县仅有三个大型水利塘坝且都属病险水库,急待消险加固;三是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我县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冲击,出现了“网破线断”的现象,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四是农民科技素质低,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粮食安全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而全县农民中初、高中的比例还很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加之部分农户欠收,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向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五是大中型农机严重不足,全县现有大型农机保有量还不足100台套,而且很多农机年久未进行过更新,更新速度缓慢,不能满足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需要;四是受气候条件制约,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全县目前还是主要以大豆为主,其他作物的种植比重仍然很小。

为了尽快扭转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循环不良的现状,我个人觉得克东农业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

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思路要本着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促进农产品品种改善和质量提高,增加科技含量,以增加经济效益为根本,并注重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要紧紧把握飞鹤乳业落户克东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全县畜牧业,大力发展青贮种植,实现以农养畜,以畜补农的良性互补。

三、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完美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尤其是抗旱水源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合理引导农村节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加大整治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粮田。

篇4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相对紧缺。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中,暴露出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对短缺资源缺乏科学而有效的利用。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1 新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出现诸多的利用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率低,并伴随有大量的资源污染,已构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瓶颈。

1.1 水资源污染严重,存在较大的浪费

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十分不足,农业水资源暴露出的污染问题,已造成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大难题。我国雨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南北降雨量不均衡的情形。其中,在55%的重要农业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到总量的14.4%,也就是说,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存在水资源短缺的利用问题。同时,在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尤其是大面积江河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农业水资源的利用,而且造成水资源进一步出现短缺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

1.2 耕地较少,土壤出现日益严重的污染

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均耕地少,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8%。耕地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不断增加,造成人与耕地的紧张关系。同时,耕地在利用的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污染问题,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都对土壤造成了持久性污染,特别是土壤肥力下降及酸化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过程中,科学保护好土壤资源,是利用好农业资源的基础。

1.3 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之多,但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耕地日益减少,人力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问题。由于农业人口素质偏低,造成农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并且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也致使农业人力资源发生流失,大量务农人员选择外出务工,耕地出现荒废等问题,进而造成耕地利用率进一步降低。

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资源实施可持续利用战略,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需求。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应该确保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实现农业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2.1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大量乱砍乱伐的行为造成森林面积锐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平衡,出现虫鼠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要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杜绝出现乱砍乱伐的问题。同时,要强化耕地的维护,这样才能确保耕地的肥力,较好的发展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应该立足长远,加大科技及资金的投放,改善土壤耕种环境,并对荒山、荒地进行有效地管理,严格禁止出现抢夺开垦的问题。

2.2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农业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同时在利用中伴随有严重的污染问题。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尤其是提高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切实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对污染水资源的恶劣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处理,营造出和谐的水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放,强化相关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以上举措得当可以有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3 发展农村人力资源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是发展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增加农村人口就近就业的机会;强化农村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要从思想教育、农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务农人员的农业效率;政府出台相关的保农政策,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广泛推广农业新技术。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需求。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暴露出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所以,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解决了当前出现的资源利用问题,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英鹏.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

[2] 王向辉.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 冷凉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97-02

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境内气候自东向西由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冬长春旱,夏短秋雨。海拔1 720~2 942 m,年平均气温5.3 ℃,无霜期124 d,降水量550 mm左右。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环境无污染等自然优势,具有发展冷凉蔬菜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抓设施蔬菜,建核心基地,兴特色蔬菜,创知名品牌,增产业效益”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打造渝河、甘渭河流域蔬菜产业带,通过引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冷凉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不足2 666.67 hm2,2012年以六盘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联财联财、恒光、赵楼,神林庞庄、辛平、双村,沙塘清泉,温堡吴川,观庄姚套,城关星火等示范园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发展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 466.67 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 666.67 hm2,露地蔬菜面积1 800 hm2,总产量22.9万t,总产值3 083.2万元,实现了面积、产量、效益三增加的目标。

1.2 扶持政策得到加强,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 “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蔬菜基地建设优惠政策,对现代农业基地生产所需种苗按成本价格的30%予以补贴;对日光温室、大中拱棚等政府按实际建成的日光温室数量,给予建设成本60%的补贴,对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营销进行以奖代补政策,同时对第1年的土地租赁费予以补助,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冷凉蔬菜产业建设。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特点,发展沙塘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神林双村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城关星火、沙塘十八里供港蔬菜基地等蔬菜生产园区(基地)6个,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为隆德县蔬菜市场供应和蔬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近年来,含竺花卉果蔬合作社、加记(中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兰州介实农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订单农业方式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以及产、销一体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隆德县蔬菜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1]。健全县、乡蔬菜科技推广网络,特别是蔬菜生产重点乡镇要建立一批蔬菜技术员和蔬菜示范户;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知识的更新培训,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素质,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全方位科技服务[2]。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用水供应不及时

部分园区、基地水利配套设施不齐全,水源不足,不能及时供应生产用水,影响蔬菜产业的发展。

2.2 经营管理措施不善

部分投资者管理理念落后,缺乏配套资金,或者配套设施跟不上,管理不到位,造成产量低,效益不高。

2.3 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

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没有建立快捷的市场销售渠道和平台,盲目生产,产地批发市场管理滞后,不能及时销售,产业发展不稳定[3]。

2.4 辐射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带动辐射能力较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4]。

3 对策

3.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县乡要进一步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各乡镇、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共同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3.2 创新模式,促进辐射带动

充分发挥蔬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蔬菜生产、加工及流通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引进、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科技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园区)+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5]。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承包和成立合作社,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共赢合作体。通过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园周边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区域辐射带动效应。

3.3 强化科技,提高经营水平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同时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其传统观念,培养市场经济意识。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和“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进驻园区或基地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服务。

3.4 整合资金,加大产业扶持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企业落地建设,鼓励农户广泛参与,为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补充,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捆绑整合农牧、林业、科技、水利、扶贫及农发办等项目资金,加大补贴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园区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日光温室等设施作为抵押,协调农行、信用社等农业金融机构为企业和种植大户贷款,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对领办、创办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和流通销售组织给予相应的项目支持和资金补助[6]。

3.5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喜凉蔬菜知名度

通过以“六盘馨”商标为品牌的隆德喜凉蔬菜,打开粤港蔬菜市场,名牌带动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现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7-9]。

4 参考文献

[1] 李斌.甘肃榆中县冷凉型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5):54-57.

[2] 张志斌.我国夏秋冷凉蔬菜的发展[J].中国蔬菜,2012(15):4-6.

[3] 郝玉莲.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2):22,29.

[4] 蒋学勤.宁夏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6(3):43-44.

[5]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科学技术局.原州区冷凉蔬菜产业提质增效[N].中国特产报,2011-09-28(A04).

[6] 张明丽,魏兴国.寻甸县夏秋高山冷凉蔬菜发展前景初探[J].云南农业科技,2008(S3):36-37.

[7] 秦小军,李孝仁.宁夏南部高山区冷凉蔬菜发展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5-16.

篇6

[关键词]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区域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13-02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新时期农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科技创新方面,农业科技也得到大力的发展。在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在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中,农业科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整体上看,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精准扶贫工作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推动扶贫工作的稳步进行,不断实现农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1 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

在新时期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发展观的引导

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发展,农业在新时期发展受到工业、第三产业的冲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农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扶贫工作中农业科技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可以说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2 农业发展自身的要求

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也是如此,其自身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发展。在此过程中,针对农业精准扶贫工作问题,要求农业不断的向前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的进步。同时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要求相关科技不断的进行创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推动扶贫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实现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 新时期农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现状

在新时期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在新时期受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发展现状可谓是喜忧参半,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虽然说受到工业等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冲击,但是就整体上来看,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是农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使整个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不断提高。对于农业扶贫工作来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此过程中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前景十分光明。

2.2 农业精准扶贫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在新时期虽然发展前景光明,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充分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受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扶贫工作中,不少人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在科技创新方面畏手畏脚,没有大的作为,导致在新时期农业扶贫工作仍然处于落后状态,长此以往制约了农业在新时期的发展。

2.2.2 缺乏创新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其发展历史悠久,而且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比较落后,对于科技创新来件,无论是创新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农业仍然无法提供合适的条件,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进程缓慢,对于扶贫工作来讲也受到一定的制约,限制了农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

2.2.3 缺乏人才支持

人才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也是如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农业科技创新缺乏专业素质的人才,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一方面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工作,为农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落后的现象。

3 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在新时期发展面临一定的问题,但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大宣传力度,扫清思想障碍

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相关部门要充分使用新时期的媒体设备,从思想入手,将科技创新与扶贫工作全面的进行宣传,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使一些相关人才可以扫清思想障碍,从而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之中,为农业发展服务,推动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农业的长久发展。

3.2 提供政策倾斜,提高自身实力

在新时期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政策倾斜,在实践中不断的鼓励相关人员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同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对于农业自身而言,要紧握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提升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才可以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之中,促进扶贫工作的深度开展,促使农业实现在新时期的新辉煌。

小结

扶贫工作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关乎社会公平。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从实践出发,追求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扶贫工作的健康运行,促进农业在新时期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宇文;基于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韩作生;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价值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吴科举;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探索及经验[D];东北师范大W;2015年

篇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与西方国家所面对的现代化进程差异性

众所周知,14世纪末,欧洲文艺复兴成为世界文明史的起点,而同时期,由培根在1620年的《新工具论》对西方现代化农业起到了很好的奠定作用,进入20世纪后,在诸如《物种起源》、《孟德尔杂交实验》、《有机化学在农业级生理学上的应用》等著名文献的正确指导下,西方国家开始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同时期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农业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而后在1958年“左”倾思想的错误带领下所发动的、农民公社运动,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起了副作用。

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取得的进步

2.1 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更加逐渐完善

随着十六大的召开,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成了发展农业的主要作用点。随着这些措施的有效推广,农民的外出务工率逐步降低,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工作者老龄化的问题,并且提高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性。

2.2 中国农业科技稳步发展,现代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初步建立

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影响下,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科技发展的投入率增加,促使我国的农业科技成绩年年攀升。

从数据中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确认的农业类科技成果5万多项,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9485项,其中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2008项,农业科技的发展有目共睹。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3000亿kg跃上了5000亿kg的台阶。

而在2012年7月24日,中国农业部公布数据表示,过去10a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2003年46.55%上升到2011年53.5%,提高近7%。

过去10a,中国农业科技稳步发展,现代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农业重大灾害防控能力有效提升,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及GPS、遥感等技术广泛应用,农产品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基因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平差距进一步缩短。农业科技进步支撑了中国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了肉蛋奶的有效供应。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5500亿kg,实现连续8a增产,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世界第三。

3 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科技发展的局限性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在面临着由数量型发展走向质量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而与之同时,中国对于农业科学研究局限性成了发展矛盾的主要性因素。虽然中国每年有近万农业专利问世,但是真正能转为实际性应用的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在于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研究缺乏长远眼光,科研单位通常以获得奖项为目的研究农业科技,而有关测评单位无法立足在人民的根本需求上,长久下去,我国对于有关农业科技的缺乏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出来。

3.2 现在中国对农业的推广体系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不适应性

目前我国农业投资方面以国家出资为主,而国家对于农业投资的保守性在一定层面上抑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技术本应该走发明――推广路线,而却在投资缺乏的情况下走偏,演变成如今的发明――出售发明的路线,不否认说科技买卖的方式亦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形式,但是显而易见,这种形式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相径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重点突出发展个人、发展名族,立足在对中国农业本身的彻底改善,及将农业科技逐渐推广于日常生活中。而科技公司则重在发展高科技经济,在没有全民农业的彻底发展前提下发展科技经济,将本应该完善的农业体系弱化。

3.3 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水土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水土资源相互依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快、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就越密切。由此,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资源、农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水土资源被挤占成为了基本不可逆的趋势,而我国对资源问题的解决缺乏有效途径,可见,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

中国的农业发展有着悠久长远的历史,但是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中,传统农业的辉煌过去却反倒起了抑制作用,在外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日新月异时,中国却仍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滞后性可见一斑。自改革开放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势头逐渐迅猛,在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方面尤其突出,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回想过去,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迎来了辉煌的第9年,展望未来,相信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会迎来更辉煌的成就。

篇8

关键词: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改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农业信息服务就已迈入网络化时代。2002年,辽宁农机设计了推广信息网,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平台,设置了专业的办公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1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楼已经建成,相应的农业平台也加大了建设。迄今,辽宁省的电信光缆总长度已达24万km[1],而全省规范的行政村也保证移动及固定电话的接通率能达到100%。“农民上网工程”能同时使200万农民应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工作,尤其是网上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已达到50亿。目前,在开发信息资源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辽宁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服务队伍也在持续扩大,农村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农村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今日,辽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2辽宁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问题

2.1服务对象

以往农业信息服务一般是服务农业科研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因此信息上升非常多,出现下沉的情况比较少[2]。但由于科技进步及农业发展,为领导提供数据统计的农业信息服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已经不再适用。现今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严重缺乏服务农村及农民的主动性,特别是农民对供求以及生产等信息的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2.2服务意识

针对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来看,运营商不愿投资,农民也不愿意选择成本较高的信息服务形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服务在农村的发展。现阶段,农民最满意的服务方式是专业技术组织。

3辽宁农业信息服务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业

在我国的现代农业中,农业信息服务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融合电信、电视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3],也是未来我国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中的特点。现在农村信息服务中对服务内容最为关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此能从各个角度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给农民,使农民能因此获取更多市场、技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上移平台,下移服务,给农村提供最为便捷的智能化信息,这也是目前农村发展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

3.2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

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运作的高新科技,我国必须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以及传统媒体,以此形成一个多层次、形式的信息窗口。还要相应配合网络,有效提升信息的工作效率。

3.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形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非常需要的一种形式。目前,网络广告、推广以及信息的等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农产品的信息需要达到标准化,以此形成一个农产品管理系统,为农产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交易平台与渠道,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对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需要从扶持政策以及加大投入资金量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农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快。

3.4农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责基本是由几大重要农业单位承担,而在这4个单位中也会有自身单位的信息服务范围以及服务的优势,所以会存在资源分散及重复等问题,所以,全省中农业信息资源必须要进行相应整合,形成人才、信息、农业科技以及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网络共享,不断提升辽宁农业信息中资源共享的功能。

3.5应用简单服务途径

辽宁省农业信息发展中还存在农民对信息及路径的获取存在困难的情况,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应用一些网络技术,建立一些简单的服务途径,使各大网站数据库中的信息能轻松进行统一处理与整合,关于登录也可设置单一的登录系统,使全部用户能获取信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持续加快信息农业的发展速度。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今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再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使辽宁农业信息化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春艳.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作用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12)

2张明.辽宁省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6)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对策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

1.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整个农业的上档升级。周边地区在示范区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手段。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三、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发展与现状的分析后,提出应从5个方面加强对其的发展。建立一个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有创新特色的开放式园区运行机制。

另外,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要考虑园区的土地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是以科技支撑,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如今园区土地利用尚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首先是园区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土地产权的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合理将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影响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是园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多功能开发的研究不够,缺乏规范的用地结构标准,将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第三是园区土地利用效益,它是园区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只重视产值的高低,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与核算,将造成园区生产高产值、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园区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园区土地产权关系与收益分配,土地利用效益与评价指标多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烜,《撑起老区农业科技一片天——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走出新路子》,当代广西,2010:16

[2]白玉华,陈阜。龚元石,《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4]孙君生,《木兰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篇10

[关键词] 新形势 植保工作 发展思路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53-02

1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发展遇到的问题

1.1 农产品销售困难

最近几年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在农业方面的科技发展也非常迅速,衍生出很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农产品受到市场经济调幅控制,导致销售农产品变得困难,农民无法获得利益,劳动积极性也同时受到影响。

1.2 粮食安全和产量面对强大压力

国家社会发展稳定,市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这样的形势能够使农产品生产量增加,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性难以保证[1]。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量非常大,这使粮食产量问题有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粮食需求大,在生产方面就容易忽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再加上现在倡导退耕还林,这使可以利用种植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了,为粮食产量、质量以及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1.3 防治病虫害工作面对新难题

当下农业生产运用新型科学技术的同时,在结构上也发展了很大的变动和调整,使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机率大大降低,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也产生了新难题。在防治病虫害时由于大量使用农药,使很多虫害产生了抗药性,也将农作物的安全系数降低了。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严重下滑,气候变换也不稳定,这些因素都能导致防治病虫害工作受到影响[2]。

1.4 植保工作体系无法得到完善

首先,植保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现在虽然也有做一些病虫害方面的预警工作,但是宣传的手段过于传统和单一,宣传渠道不够多元化,导致信息发生滞留,流通速度也过于缓慢,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对于植保宣传工作不能加以重视,农民得不到最新的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也使得很多农民不了解最新研发的农业科学技术。其次,植保工作中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且能够长期稳定从事植保工作的人员也非常少,人员流动量大,新聘请过来的植保工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足,对很多农业科学技术都不了解,再加上植保工作中需要的设备供给不足,设备不够创新,无法满足植保工作的需求[3]。最后,没有给植保工作提供充足的经济条件,导致植保工作者因为资金问题无法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在研发新技术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进而使植保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发展新思路

在社会发展和经济不断迅速提升的新形势下,我国植保工作应该继续保持原有的工作方针,继续以预防为主对农作物进行综合性防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坚持方针同时要加强对工作进行创新。

2.1 要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问题上做出一套有效的预报体系,并且要充分了解全新形势下发生的不可控病虫害。

2.2 在对农作物使用农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严格的规格和程序进行,并要不断研制出无公害药物,将无公害药物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让农民用科学性的农药对农作物进行防治病虫害,延长抗药性时间[4]。

2.3 要对农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将粮食安全性提高上来,使粮食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餐桌这一过程都经过严格的检查,确保粮食安全性。

2.4 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力度,并使宣传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将植保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充分将新研发出来的技术得以运用,使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和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让农民得知。

2.5 对植保工作人员要经常进行培训和学习,强化植保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上来,积极引导员工不断进行创新,保证植保工作高效率进行。

3 新形势下促进植保工作良性发展的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植保工作体系

植保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发展方向应该做到不断创新,在工作方法和新技术研发上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植保工作的体系也要进行完善,面对当下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对植保工作需求程度制定完善、科学的体系。将原来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加力度,传播渠道也要更加多样化,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进行预报病虫害消息,植保工作中的指导策略和最新研制出来的新科技也要通过这些渠道进行传播,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在植保工作建设上也要加大投资,将设备进行完善并匹配充足,这样才能保证植保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3.2 重视使用农药技术的方法

在以往对农作物使用农药技术时,因为不够重视配比量和实施流程,导致农作物没有得到很好的防护,使病虫害提高了抗药性,针对这种情况植保工作应该加大管理农药使用方法,使农药技术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喷洒农药的机器要及时更换,要不断引进最新研制出来的机械让农民使用,并指导使用方法,充分利用新机器喷洒农药,得到防治病虫害效果[5]。在农药的运用上也要注意合理配比,用量方面一定要严格按照规格来调配,使用时间也要格外注意,进而使农药技术真正发挥出价值。

3.3 坚持做好植保工作

通过植保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在工作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植保工作要始K坚持工作方针,将植保工作发挥出最大价值,植保人员也要不断自身能力,促进植保工作良性发展。

结束语

总之,植保工作对于农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保证植保工作良好发展,才能使农业发展更加健康,要切实对植保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完整的植保体系,加大新技术宣传力度,使植保工作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军.新形势下做好植保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江西农业,2016(8):86.

[2]陈永男,华玉峰,王立平等.基层植保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5(4):47-49.

[3]方志鹏,王良吉.合肥市植保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73-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