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范文
时间:2023-04-11 18: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9-01
1983年,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出台报告《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提出中学英语教学应该使毕业生“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象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1]
王爱娣老师的《美国语文教育》第7章“文学教育”第四节“高中阶段:文学专题教育”中介绍说:“一直以欧洲后裔自居的美国人同样把古希腊和英国文明作为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把《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戏剧作为古典传统来学习。11-12年级则是文学专题研讨,《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些教材都以时间和事件发展顺序编排,每本书都是16开本、一千多页的版面,相当于我国大学中文系的系列文学教材。” [2]仔细品味这番话,只是高中的11-12年级两年的时间,研讨《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世界文学》,每本书16开、一千多页,这容量远远超过我们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由此可见,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大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母语教材的重视。一个建国不足三百年的国家尚且把“文学遗产”提到重要日程,在母语教材的编写中匠心独具,这着实值得我们学习。
笔者也特意阅读了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陈元先生编辑、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一书,试图探寻世界教育强国的在母语传承上的独到之处。《序言》部分介绍美国多数中学会有《英语》《拼写》《文学》三部教材,这本《美国语文》是“较有权威的一个《文学》版本的中文节选译本” [3]。此部教材按照美国历史发展的线索,编排了六个部分的内容: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笔者注意到,其与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存在以下不同:
一、内容丰富、体系庞大
教材有六个部分,每部分都有《时代故事》,里面含有“历史背景”“本时期文学”两个专题,此类似于我们的“单元导语”,但内容更具体;每单元有6课,每课有多篇选文,每篇选文的正文之前都有与之相关“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正文之后又有“问题指南”“作品累计”,“问题指南”重在阅读理解、思考评价,“作品累积”重在联系现实进行写作练习、探究合作活动。比较而言,美国的母语教材比台湾的《国文》体系更庞大,内容更丰富。
秦健在《美国高中语文教材评介》中说“不管哪一套美国高中语文教材都注意选入相当分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4]可见其在古典文化传承上的丰富内容。
二、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套教材中正文后面的助读系统中有不少“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创新合作中完成活动,而且答案不唯一,有不少活动需要学生走出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从而立足实际评价文中的观点,既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关注社会,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台湾、大陆的教材,尤其是关于古典文化传承的,更多的是让学生动脑去向,动口去说,动手去写,而美国的教材常常需要学生走向社会,在人与人的沟通与交往中掌握知识,习得能力。哪怕在古典文化的传承上,也别有智慧。
三、注重公民素质的培养
“美国的教育家们认为,语文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考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5]因此其教材也贯穿着一理念。其不少文本都引领学生反观现实,思考公民的责任义务或权利诉求,培养公民的良好素质,引导学生尽早完成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并倡导多元理论,培养公民的独立思想。
当然,我们的教材在古典文化的编写上与美国教材在很多方面有共性,比如采取模块的编排类型、开设关注生活的活动课,进行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点击链接”,但在笔者看来,我们的学习还不够到位,有其形而无其神。笔者并不是倡导一味的模仿美国教材,只是希望能从他们的教材中获得一些启发,立足于我们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母语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2]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3]本杰明・富兰克林 等《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年8月
[4] [5]秦健 美国语文教育评介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篇2
下面就过去多次从事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教法,在二期课改新教材普遍推广之前与同仁共勉。
(一)分析台阶原因,探究克服方法
物理教材的改进,可谓“与时俱进”,但不论新教材编得多么完美,都不能踏平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台阶,这是学生和教师在诸多方面造成的必然产物。如何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分析台阶的产生机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我在过去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虽然面对的都是高中学生,但总收集、收藏各阶段的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对比阅读,总结出产生台阶的原因总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1)初中教材对许多物理问题只作定性分析,即使有定量计算也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教材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初中到高中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跳变。
(2)初中绝大多数的物理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而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绝大多数上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阶梯很高。
(3)不善于利用数学工具解题是形成台阶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数学工具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矢量等,让学生一下适应确实不易。
(4)呆板学法的“惯性”对高中物理难学的结论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背牢记熟,而情景建立、过程分析极少考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学法的飞跃,也是一种能力的飞跃。
我在教学中根据形成台阶的原因,合理有效地采取针对性教法,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误区,主要教法如下:
1)
(1)密切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师生之间不存在情感上的台阶。
(2)重视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动脑动手的,教师尽量少代替。开始时学生胆怯为难,怕失败,怕损坏仪器,怕老师埋怨,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我给予鼓励:“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重要的定理、定律的发现和验证都是通过实验来实现的……”,学生动手多了,实验能力也就增强了。对于重难点注重启发点拨,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这样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入门快,学习信心增强,充分调动了学生潜在的对物理知识的追求和探索的欲望,使思维能力得到渐进式的发展。
(3)化大台阶为小台阶,降低台阶的高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层次必须分明,决不能搞一步到位的教学法。我先用朴素的语言讲清基本知识,让学生通俗易懂,然后再利用严密的物理语言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高一物理的瞬时速度的学习中,我先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指明瞬时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分析比较引出反映瞬时运动快慢的描述物理量——瞬时速度,最后给出或讨论出瞬时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这样化大台阶为几个小台阶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
(4)重难点内容和解题方法的教学舍得花时间操作。如物体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教学进度尽量放慢,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增加基础训练;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指导解题方法。
(5)教学中应明确高、初中物理知识的结合部分,以初中基础为平台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如在第三章的“弹力”的教学中,初中教材有过零星的定性的论述,且学生对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比较熟悉,教学时我没有从形变入手,而是从对压力、支持力、拉力的认识入手,分析产生的原因,直观地讲清产生条件从而引入形变的概念,这样既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6)抓住教材线索,适当调节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又能克服学习台阶,不致于囫囵吞枣、疲于应付,可适当调节教材次序。如在上科版高一物理教学中,我将第三章的牛顿第三定律和第四章的力的等效替代、第五章的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进行超级链接,这样既加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为第四章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对合力、分力的理解也更加清楚。
通过形成台阶原因的仔细分析,采取克服台阶的针对性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打破了高中物理难学的传统观念。
3
利用认知心理,优化概念教法
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石。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目前在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不明确,忽视概念建立的背景和条件,忽视概念间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若能根据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根据现代的认知理论把概念教学分成三个步骤。
(1)首先让学生领会概念。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法激活学生认知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概念,并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促进选择性知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方法有:用实验的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如物体的惯性,通过人乘车时车子忽然启动、紧急刹车、转弯时的感受来说明“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含义,使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再如“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的理解最为困难,让全班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滑动或有滑动趋势,并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亲自感受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相关因素,从而对知识有具体的认识,教学效果显著。
(2)其次让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概念。巩固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而是通过概念的变式,重组学生认知结构;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组建概念的网络,促进新旧概念的综合是对概念的加深理解和提高。如在磁场的方向的表述教学中运用概念的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磁感强度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或受力方向”本质上是一致的。再如电势能的概念教学,首先激活电荷、电场、电场线等概念同时把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作为先行者,比较电场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特点,得出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关系等。因此在知识网络中激活任意一个网点都能做到相关的联想,将非常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3)熟练应用概念解题是概念学习的高级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编制针对性的习题,检查学生对概念应用的灵活程度,看其能否熟练地将实际问题概化为物理模型,并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强化应用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在同步卫星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在海南岛正上方拍摄的中国南海“中美撞机事件”的一幅卫星照片——“美机停在陵水机场。分析说明是极地卫星还是同步卫星拍摄的照片,从而使学生对同步卫星有更深入的理解。
物理概念的教学分成三阶段优点在于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使设计的教学过程具有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相适应的层次性。这种教法也适用于规律和实验的教学。
2)
(三)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教育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成定势。老教材的不断隐退,新教材的不断出现就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角色,切实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我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做法总结如下:
(1)教师的创造性是从事创新教育的前提。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均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不仅是名师所授知识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名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切教育因素都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个性基础上。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如变多讲多练为少讲精练,变注重讲授为注重活动,变学生被动为师生互动,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创新教育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渐进式的发挥形成显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知识与其教师竭尽全力地讲解,不如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更为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发现”;巧设问题激发“发现”;鼓励争议促进“发现”;演示操作帮助“发现”等手段扶植和巩固学生的发现愿望,只有这样进行创新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如在高一物理“单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到实验室去动手研究,设计变振幅、变摆球、变摆长等,测定对应周期发现影响因素,得出一般的体验性结论,然后我再给出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和周期公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意识,又有利于重难点知识掌握,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鼓励大胆猜想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古今中外,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起初都是大胆地猜想。因此,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发展逻辑思维外还要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我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电流周围磁感线形状后,启发学生把直线电流弯成环形电流时,周围空间的磁感线形状又会是怎样的?等等。
(4)加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多提一些不是只有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多做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收敛思维的培养,设计多题一解、多问一答等练习。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交错训练,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我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分组实验前,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哪些方法可用来测定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引导学生进行多方的联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会提出几种方法,接着让学生进行收敛思维训练,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进行比较筛选,从而找出测定本地重力加速度较为准确而又简单易行的“单摆法”。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材料 教学
Abstract: new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cess and methods, attitudes and values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course specific goals. This makes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ake physical student life, social contact close to the actual protrusions Kurt poi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cientific inquiry.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new 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根据新教材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教学建议。提出建议不追求全面,而是有针对性地强调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1、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 发展 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 自然 规律 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2、应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1、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科学探究的课题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吻合的。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3、要提高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把探究的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会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从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来构思探究的计划;学会查询相关资料并完善探究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
4、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预先设定表格,让学生“照方抓药”。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思维品质,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假设相符的物理事实上,同样需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 交通 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例如:游乐场中的物理;车站、码头上的物理;超级市场中的物理等。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四、突出物 理学 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91-01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插入了大量的材料。笔者粗略统计发现,人教版的5本高中历史课本引用材料约有1000多处,这些材料使得历史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笔者认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材料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材料,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对文字材料的利用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一般是从文件、报告、专著、名人名言、历史文献、文学著作中选取的,主要作用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切忌将文字材料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教师可以利用文字材料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学会如何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其分析、归纳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材料: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针对这则材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思考题:①材料中的“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分别指的是什么时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的发明有什么不同。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科学研究”的影响。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先读懂材料,从材料中选取有用的信息,并将材料的内容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而归纳、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图片材料的利用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材料主要包括文物图片、人物肖像、历史地图、古迹图片、漫画等,其主要作用是再现历史现象,丰富教材,以更直观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怎样更好地利用图片材料呢?笔者建议,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来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材料,把静态的图片材料动态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时,笔者用动画将《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及“五胡”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五胡”的形象及其迁移的方向。这样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一目了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趁热打铁,笔者让学生思考:①这一时期,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个趋势(流向)?其流动的主体和成因各是什么?②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谈谈这一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样教学,既发掘了图片材料的内涵,又把教学中的视、听、思、说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对表格材料的利用
表格材料主要是以数据直观地展现相关历史内容。表格材料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易懂,但若要真正做到通过表格材料来理解教材,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把表格材料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并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
例如,针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表格材料“19世纪90年代分布情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分布在哪几种性质的企业中?(答:外商经营的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②哪一种企业人数最多?(答:外商经营的企业中无产阶级人数最多。)为什么?(答:因为外商经营的企业规模大,资金多,技术力量雄厚。)哪一种企业人数最少?(答: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中无产阶级人数最少。)为什么?(答: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这样的问题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理解表格材料的难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篇5
原左手定则一
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该左手定则之所以如此叙述是为了想满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用来判断通电导体所受力的方向。尤其是为了能满足例一中所描述的情况。
例一:请判断下面的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如图一。分析:由图中所给信息,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图中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是垂直纸面向外。然而,总结此左手定则的学者们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要保证安培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所构成的平面垂直。但是从原左手定则一中,我们并不能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去运用该左手定则。那么,在同一问题中我们或许会得到不止一种安培力方向的情况。
例二:请判断下面的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如图二。分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得出正确答案:该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方向是水平向右,如图三。可是,当有人得出像图四、图五这两种情况时,根据原左手定则一来判断时,我们并不能说它们错。因为图四和图五这两种情况很符合原左手定则一。具体分析如下:同样的,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只不过此时手掌的摆放方式是,由水平方向向上或向下侧翻某一小角度)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很符合原左手定则一。而我们知道,图四和图五这两种情况根本就不符合实际。如此一来,就可以说明原左手定则一是存在不足之处的。
原左手定则二
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 在同一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应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本人认为,该左手定则在叙述方面更是存在问题,因为它的适用范围受到“垂直”这两个字的限制。如果遇到像图一那样的问题,它就不适用了。因为此时我们无法做到既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又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所以,由此可以说明,原左手定则二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两种左手定则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为了使左手定则变得更加完善,笔者在此提出新左手定则。
新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拇指与磁感线方向垂直。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笔者在原左手定则一中加了一个限制条件为“拇指与磁感线方向垂直”。如此一来,修改后的新左手定则既能保证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决定的平面垂直,又没有限制磁感线与电流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即新左手定则仍然可用于解决图一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都对左手定则作了很详细的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正确地运用左手定则,但是笔者认为,修改后的新左手定则,叙述更加严密准确,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便于学生对左手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维善.物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1.部分文字被错译
错译是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比较常见的问题。例如,在文言文《祭十二郎文》中,有一句“然后惟其所愿”,新版教材中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有些不妥。教材中的翻译是“指让奴婢们按照他们各自的想法离开或者留下”,然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针对这句话的翻译却是“这样办了,才算了却了我的心愿”。显然,对于这句话,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是翻译出了错误。因为,“然后惟其所愿”其中的“其”是代词,然而却不是指代“奴婢”,而是指代作者本人“自己”。更何况,韩愈写的这篇祭文的重点内容也不是描写奴婢的去留,奴婢的去留并不会产生什么变化和影响,祭文全篇的主要人物都是“吾”和“汝”,也就是我和十二郎之间的谈话,若在其中突然插入一句关于奴婢的去留问题,必然是十分牵强的。因此,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译文是错误的。
2.部分文字为硬译
在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中,硬译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例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有一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界为之天门云”,其中,对于“崖限当道者”的翻译也是颇有争议。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的翻译是“崖壁挡在道路上”。然而,通过对于全篇的语境以及作者所描绘的泰山特点,以及作者正在登上这一举动来看,如果真的如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所翻译的“崖壁”“挡在登山的路上”,那么作者还能够继续登山吗?而且,对于文言文来说,其翻译必须将每一个字都翻译出来,达到通顺、不丢字落字才可以。然而,如果逐字的翻译检查一遍,可以发现,新版教材中对于“限”字并没有翻译出来。显然,如此翻译是与原文相违背的,所以教材中的翻译必然是硬译的、错误的。根据查阅资料,以及分析语法和语义,整句话的正确译文应该是“现在人们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的那些崖壁挡在路上,人们将它称作为天门”,如此才能符合文章的情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的方法
1.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变更的规律
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在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中,我们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学起,都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分别进行深入学习,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对于文言文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改从“文言文词语”入手,在了解和读透每一个词语的含义之后再对文言文句子、乃至文章进行学习。如果对于“文言文词语”的掌握没有良好的基础,便不可能学习好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前提,便是要为学生们讲解古代汉语言文化的演变过程、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规律等等。所谓的“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标志便是指“词语”所出现的顺序规律。每种语言的出现以及发展都有着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在这个方面,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并没有体现出对其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们不能够完全的理解文言文篇章的含义以及文言知识的趣味性。
2.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的全貌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载体,它记录着中华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只有将文言文的各项知识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方法向学生们有效的传授,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发展全貌的机会与能力。因此,在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中,选取适当的、能够直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特点的文言文是十分关键的。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文化思想的熏陶与引领,对于高中生的文化思想的建构都是十分关键的。在原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对比下,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对于文言文的注释与参考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可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例如汉语文化的充分展现,不仅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感悟到传统的辉煌。在学到《劝学》这篇文章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优秀马与劣等马行走的路途为依据,比喻人们要锲而不舍的完成某一件事情。学生认识到文本蕴含的哲理,也体会到马在当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此拓展了古代文化认识。
三、总结
篇7
类型多样,作用鲜明
美国高中核心理科教材《地球科学》中,每个章节都配有“实验室或家庭实验室”板块,并且在每一章节开头,都有一个导航实验。其中,“实验室或家庭实验室”这一板块设置,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对相关内容的探究。导航实验的设置主要让学生把握本章节的学习方向。
在《科学发现者・地理》一书中,共有实验124个,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现实意义,均是通过实验形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进行探究,激发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及其地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并且,每种地理实验在教科书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如每章都设有一个探索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用以介绍本章概要,易激发学生对本章地理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全面学习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美国高中地理教科书实验设置可以看出,编者很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地理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展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这种设置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对地理内容学习的网络体系。
体现关怀,注重科学
美国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实验都包含安全警示这一项,如在“制作晶体模型”实验中,就直接提示,明矾溶液能引起皮肤过敏,第一次倒入培养皿时会很热,如果溅到皮肤,要立刻用冷水清洗;实验的过程中要一直戴安全手套和系围裙。类似的安全警示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整套教材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美国高中地理教材一直倡导一种理念: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与实验。所以实验设置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地学实验中,主要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和结论与应用等环节。其中实验准备这个环节又包含问题、实验器材、目标、数据记录表以及安全警示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目标这一项中,明确指出了具体的学习程度,如确定、描述、推断以及应用等行为动词。这就有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实验的科学化设计上应着重考虑三方面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否紧扣课标内容标准、是否有利于地理实验综合效果实现。首先,实验设置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要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或者教师的启发引导便可以得出结论。其次,注意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学习的内容是理性还是感性,对学习内容所用的行为动词如何要求。最后,还要考虑地理实验综合效果。地理实验设置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贴近生活,高于生活
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地球科学・人类的生存环境》一书中,“评估防晒霜效果”“穿什么”“拥挤的世界”等实验,以及在美国中学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一书中,“自流井是如何工作的”“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等实验都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类实验设计不仅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而且可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需要特别强调,实验材料尽可能简单易得;安全须知要结合实验的材料和环境进行必要提醒;实验分析尽量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尽可能让学生设置图表分析;在实验结论与实验的应用环节,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递进性,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对学习内容的迁移。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实验的设置与数学、生物、物理、化学、语文、历史以及信息技术等科目密切相关,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这一特性。如在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一书中所设计的技能实验部分,就是以数学为基础,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可涉猎其他科目,这种设计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完整而联系的思维方式。
启示
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一共3本:必修地理1(偏重自然地理知识)、必修地理2(偏重人文地理知识)、必修地理3(偏重区域可持续知识)。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地理实验设置共涉及模拟热力环流小实验、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观察实验、模拟山前洪积扇形成小实验,主要特点如下。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必修课程“活动建议”板块明确提出地理操作实验的活动只有一个: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地理观察实验有两个:天象观察、地质地貌等野外观察。地理教材是以课标为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实验的数量直接影响教材中实验的设定。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多样化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97-02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课程改革与重建正处于探索完善阶段,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建设无疑是对传统固定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最大挑战、突破和超越。“较之以前出台的有关选修课的规定,它具有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完全可以说,它颠覆了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我们对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它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选修课程可以称得上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史上的亮点。”它既可以是现有高考课程的必要补充,又可以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大语文”观念的平台。因此,如何处理选修教材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如何让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真正实现“选修”的初衷,更是一个重大难题。
语文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语言学习应该是无处不在的。过去有学者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实在很有道理。中外语文教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将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课、精读课,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利于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当语文改革出现选修教材后,我们也不能把语文的外延阅读止步于规定的几本选修教材,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进行个性化、多样化选择,以此来避免固态化与一元化。
针对当前中学教育的“校情”,结合现阶段高中生实际状况,实行完全自主选择、自由学习的“走班制选修”的方式不是完全现实的。在当前“统一选修”的背景下,在已经形成的选修课教材体系提供选修可能的前提下,教师则应努力探索学生选择权的实现途径,并在这个选择、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使学生的收获最大化。如果要达到“多种选修教材选本,多种交流方式,多个受益方向”这一目标,就必须从教材中跳出来,开拓一个更大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更大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将语文教学中也处于探索阶段的阅读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资料,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尽可能多的选修方向,从而实现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教学实践中资料的选择,除去学生自主广泛阅读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参与引导、控制、检查的推荐引导阅读可以用两种模式进行:①联系法。教材的资源是有限的,薄薄一本,它只有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补充,被丰富,被创造,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而,我们教学选修课时,不能束缚于一个单元,三篇课文,这样就又回到一元化的老路上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兴趣和基础,选择与教材相关的篇目,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以补充和优化教学。例如,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包含三篇课文,分别是《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老人与海》。这是三篇审美风格完全不同的文章,所以学生的喜爱程度也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推荐阅读也相应地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推荐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回或读全本。第二部分:推荐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部分篇目或全本。第三部分:推荐阅读《老人与海》全本及海明威其他作品及作家评传。推荐工作完成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实际情况,自由选题,自由结组,出成果后通过组内交流以及组间交流的方式,沟通,评价,整理,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这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阅读,都是课堂内容的必要的补充,它们不仅加深了对课堂知识课本内容的理解,也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个性与愿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把选修的理念扩大了,真正体现了“选”,真正能够让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并且“选”之后,有自主修习的过程,使选修理念得以实践,使语文教学得以丰富。②补充法。把名著的阅读补充进日常的学习,拓展选修的空间。老师要做到阅读书目选择的自主与统一。如果在阅读课进行时,对于阅读书目教师不进行任何干预,那么学生的阅读必然不能达到在交流中行进的目的,而对于教师来说,阅读的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必然降低。而过于统一,又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可能会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不能体现“选修”之“选”。所以在书目的选择上,应该是自主与统一相结合,即在固定时间段内,教师给学生2~3本书的阅读任务,书目与导读材料同时下发。学生可以通过导读材料或快速阅读的方式确定自己的本阶段书目,来完成相应任务。
当然,作品的推荐应该有相应的原则,要照顾到学生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能有明确的选题方向,尽可能使阅读与应试的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相结合,尽可能使作品对学生的良性影响达到最大化。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教材特点 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新教材具有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起着基础性作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利用对模型的求解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高考数学科的命题原则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了综合性。这就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试卷的题型更新,更具有开放性。所以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和方法尤为重要。
一、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的特点
传统数学教科书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密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定理(或性质、公式)――范
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往往看不到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只看到完善的结论,新课标教材在更适合学生阅读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了难度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课标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 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标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二、新课标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改进教学方法,按《新大纲》的要求进行,控制教学难度,确实从“应试教育”转变到贯彻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应试,但应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上下工夫。
2、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1) 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如各章头图及引言加入了引入课题的实例及阐明学习本章的必要性及意义,教师应该尽力去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是人类基于实际需要,不断探索发现而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数学学习摆脱枯燥、抽象和脱离实际的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 重视基础,淡化特殊技巧
教学中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将最基础的东西讲透彻。当学生做出某一题时,他都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而这些成功都是靠他对基础的基本知识的正确理解或深刻理解后得到的。部分学生总是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课上能听懂,而课后作业或考试却解答不出,实质是学生并未真正搞懂基本原理。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不会作出一个正确的反应,更不会对某一类知识和题型产生长久的正效应。所以把最基本的东西讲深讲透,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影响很重要。数学是靠概念和公式的公理化体系,弄清概念和公式、公理才能有应用自如的前提。相反,热衷追求解决深难题,教授一些学生难于接受的特殊技巧,对多数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益处。
(3) 研究课本例题,发挥例题功能
课本例题是经过编者反复论证精心设计的,具有典型的范例作用,蕴含着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通过例题的典范作用,学生才初步学会了怎样进行数学思维,怎样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因此,处理好例题是落实知识到位的关键一步。比如在函数单调性的证明中,通过例题,应要求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是:①在所证区间内任取两个不相等的变量(通常情况下)②作差③变形(通常化成几个因式的乘积或商的形式)④判断差的正负⑤得出结论。通过这一解题过程让学生对照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强调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必须严格按照这个解题规范来解答。通过这个例题,可以让学生明白,用定义解题是体现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
挖掘例题功能,贯通知识方法。教师讲到的题目是有限的,而数学题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题目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因此在例题教学中就要对一个例题的题干创设不同的情境,一题多变:改变题设背景、设问方式、引申新问题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常就要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围绕例题已知、求解中的信息,组织变式、拓展。在变式训练中,学生可以自己去想象、琢磨,从而有机会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论等方面去认识知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思维活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解决一个例题,如果能够辐射一类知识、方法以及类似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 加强备课环节,提倡双向备课
老师在备课中不但要备课本知识,也要备学生实际,更要备好整个课堂的思维过程。除了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策略,还要分析本节数学课包含的数学思想,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思维品质;其次,要分析师生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思维过程,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只有这样分析到了,认识到了,老师方能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深度,去开发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仅仅讲授知识。
总之,在新课标下,为了更好的进行教与学,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2] 简洪权. 新课标高中数学策略[J].数学研究.2008.9
篇10
一、适度调整重组,优化教材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新教材主要按照生活逻辑,并辅之以学习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以相应的学科知识为支撑,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遇到的问题,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反思生活、创新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建构的。这一教材建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教材特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所以,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从而优化教材结构。具体要做到: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内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调整重组,形成合理、清晰、流畅的教学结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某一框题内部内容的调整重组;同一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例,其逻辑结构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规范市场秩序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教学中笔者把这一逻辑结构做了两处调整:一是调整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规范市场秩序”教学逻辑结构。这样调整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市场调节,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市场经济;突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强调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逻辑更为严密。二是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联系起来,都作为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调整也要有所侧重,本课时着重教学“规范市场秩序”这一内容。
二、促进意义建构,内化教材内容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已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或直接或间接的知识经验。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对新知的某种理解,建构意义。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当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目标之间找到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恰当的情境探究活动促成这种相互作用的发生。
设置情境探究活动应做到:一要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用现实生活呈现问题、把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之中的思路设置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要。二要考虑问题设置的思考价值,使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问题的设置还应具有梯度性、启发性,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循阶而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情境探究活动,能让师生围绕情境共同探索,相互交流、质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意义,达成内化教材知识的目的。
三、挖掘德育功能,深化教材价值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基本观点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具有多学科知识兼容性、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统合性、德智共生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等主要特征。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