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4-11 05:0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 地理信息系统 规划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027-011 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循环经济一词(Circular Economy)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在我国已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并引起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循环经济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基础理论探索和示范实践阶段。
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循环经济、企业、工业园区和环境建设的静态、动态、分析决策等各种特征的统一数字化表述与认识。它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依据,采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循环经济从信息采集—处理—输出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系统,旨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防止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和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 本系统的简介
“柴达木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为“本系统”)是国家西部1∶50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支持青海省经济建设,2006年9月由国家测绘局与青海省政府签署了“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协议”,由青海省测绘局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
3 本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按照功能和栏目共划分为六个模块。
3.1?循环经济信息模块
本模块对海西州循环经济的总体进行了一个客观的描述。
3.2?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模块
本模块中包括了柴达木地区四个产业功能不同的工业园区的情况和处于柴达木地区循环链中相关的企业信息。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可以非常方便的从常规地图和遥感卫星影像图上查看四个工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与功能简介,并可对其中的企业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对企业的详细情况进行查询。
3.3?资源信息模块
资源是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资源就谈不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收集柴达木地区详尽的水利、矿产、土地、农牧业、风力、日照等重要的资源信息,在本模块中分门别类的加以详细的描述。可以方便的在本系统中查询有关矿产的采矿权与探矿权信息、土地利用的情况、水资源的可利用情况、风力和日照情况。这些资源的详细情况可以对企业的规划选址提供比较大的帮助。
3.4?基础设施模块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行,柴达木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相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显得有些不足,在此模块中,系统展示了柴达木地区重要公路、铁路、航空、电力等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对柴达木地区产业的布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5?社会经济模块
本模块展示了柴达木地区自以循环经济建设为主提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数据的收集都来源于青海省统计局和海西州统计局,数据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3.6?生态环境模块
随着柴达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在与日剧增,在本模块中我们收集了自2004年以来,柴达木各个城区环境的数据。利用本系统的分析功能,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这些年来,柴达木地区环境变化的一个总体的趋势。
4 本系统在柴达木地区规划发展中的辅助作用
在本系统中有几个功能是非常适合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规划与建设的,由于本系统的分析功能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的加以说明,所以通过其中比较重要的展示与分析功能加以说明。
4.1?宏观查询功能
本系统数据库中包含了柴达木地区2004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详细数据、规模以上企业的详细数据(包括企业个数与固定资产等重要内容)、环境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动植物数据等重要的各种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数据。通过系统的各种查询与分析功能,能够非常方便的查看2004年以来柴达木总体发展的一个趋势,以及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评估。在系统中我们还可以查询到各种交通设施的数据,方便投资者对于资源运输途径进行选择。
4.2?企业选址分析功能
在经过几次到柴达木地区实地调研和与地区的领导座谈与沟通,决定在系统中加入企业选址分析功能,此功能是以柴达木地区的坡度数据、交通数据、水资源数据、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进行企业选址分析的。以上数据我们先要进行入库处理,然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功能在后台调用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进行企业选址分析。系统可根据设定的以上各要素权值分析出符合要求的企业建设用地,辅助管理部门规划、决策。比如我们输入各项权值,可利用土地选择:裸土地、未利用土地。道路类型选择:所有道路、道路距离小于**公里、水源距离小于**公里,坡度小于*度、地块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系统可以根据这些权值进行自动分析,从而可从中选出适宜的地块,作为企业选址的备选用地。
4.3?人饮工程布局分析功能
在柴达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咸水湖与苦水湖,这对当地人畜饮水的安全性产生了相当大的威胁,这就需要决策部门来建设安全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由于柴达木地区地广人稀,对于工程的建设来说增加了不少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系统中加入了人饮工程布局的分析功能就显得很重要了,这在根本上可以减轻规划部门的工作,为他们能迅速做出正确的选址规划提供了一条比较快捷的道路。在此模块中,系统根据已有的人畜饮水点、柴达木地区的水源信息、人口居住信息等来进行自动分析得出最佳的建设地点,并能够分析出所建人畜饮水点所能辐射的范围及受益的人口数量。
5 结语
“柴达木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对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大的帮助,也为在其他地区建设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比较宝贵的参考。从本系统在柴达木地区的应用证明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发展规划.
篇2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较权威的定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我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从上述概念中不难看出,城市规划与发展密切相关。
1.1良好的城市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规划必然涉及基本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点十分明显,从而为实现城市资本的竞争优势提供保证。良好的城市规划的结果是合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影响企业的投资选择和地区人民消费,再加之政府投入,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肯定的。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在吸引就业、引入外资等诸多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当然,如果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就容易导致“短寿建筑”的现象产生。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有多座“年纪轻轻”的第一高楼被拆除。2007年1月,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被爆破拆除,而建成仅仅只有13年;2009年12月,广西柳江路2号22层公寓进行爆破拆除。造成高楼短寿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目光的短视和节约意识的匮乏。
1.2合理的城市规划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合理的城市规划通过设计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合理的城市规划会考虑当地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是说如果一个地区在本地区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地区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地区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合理利用比较优势,能够制定出适合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规划。近年来,通过对地区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规划,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的重中之重。比如西昌作为卫星发射中心之一,就有“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的规划。又如,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中提出的,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具体为“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政府可以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合理利用城市规划,进行三大产业比例的调整和引导,从而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1.3节约型城市规划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节约型城市规划主要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进行整体规划。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必然要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美国诸多地区在制定地区规划过程中,都会依照节约型城市规划的理念进行。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立自己的生态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环境承载力”“、生态循环”“、生态功能分区”等理念,同时引入生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综合制定城市规划。而结果是,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都比较迅速、有效。这种较为成功、成熟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效应
2.1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为城市规划实施提供基本的保障。无论从地方财政或者人力资本上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为城市规划从设计到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良好的城市规划即使制定出来也无法实施。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口增长的影响,要从发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三是经济发展带动的工业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工业结构的改变往往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近年来,由于一些原因,如技术的开发,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等,部分日本工厂离开中国,重新搬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这就造成了本国城市和外国城市的重新规划的问题。以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为例,交通运输是生产的继续,对城市规模的影响重大。具体为对工业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它既是发展因素也是制约因素。其次,对工业的性质和规模有很大影响——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保证,而大量人口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十分全面。因此,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2区域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途径
区域经济增长得益于良好的城市规划,反过来,也通过诸多途径影响城市规划。下面将从时间与空间和需要与可能两类途径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除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外,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经济波动周期、经济加速期等等,不同时期对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从时间上看,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区域规划是一定地理空间的规划,因此经济发展下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就从空间上影响着城市规划。经济如何发展、由什么样的产业带动增长、如何合理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城市规划者在空间上做出适合的选择。以城轨交通网为例。现代城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需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很多城市在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应的道路网络系统同时,有机配合好综合交通规划,扩展空间、利用条件、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改变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的客运方式,引入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逐步实现了多层次、多平面、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大部分地区实施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分流行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设管理,保障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地区差异性。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如果照搬,而不考虑地区的需要与可能该途径的影响,可能会制约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其规划的需要,但必须考虑规划的“可能”。也就是说,要客观分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效益,不能盲目地规划谋求经济快速增长。
3成渝经济开发区中的城市规划问题
3.1成渝经济区介绍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讨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将涵盖重庆的31个区县和四川的15个市,总面积约20.61万平方公里;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开发区的规划中,具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规划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经济区经济发展。提出了要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成都及绵阳等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3.2成渝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规划;产业集群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area of natural condition and so on factor condition, plan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ource status. Discussion of China's regional planning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will b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Industry cluster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先后出台了13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间,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区域经济规划对我国经济带动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呢?
(一)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规划。在国家的宏观布局规划之中,各省区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相应的安排与设想。因此,对于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来说,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对外开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近些年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规划区域的自然状况等因素状况
自然资源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定规划时,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一定调查,规划和分析,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比如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棉花产地,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该地区的经济振兴,一定要在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做文章,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振兴经济发展。
(三)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在我们对某一地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看作是该地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对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们对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廉价的劳动力将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该地区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健康发展。
2、市场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和市场容量,将对该地区规划发展的经济产业部门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该区域的市场进行很好的调查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大力发展,使得空间位置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是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还是应该离市场越近越好。譬如,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需求。这些都是对市场有着强烈的依赖。此外,与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对于该市场的占有率通常会增长的越快,从而方便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月繁荣。
3、区域内以及周边的产业集群状况。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包括了某一产业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材料,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所需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生产一种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产企业享有这政府统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增强了集体的竞争力。另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下,也能促进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以达到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具有活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层次。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因此,正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对搞好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使之既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与以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我国的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科,杨敬.对制定合理区域经济规划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篇4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经济;经济实力
新世纪、新阶段,营口市发展进入了加快推进经济、科技大发展,提高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辽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新辽宁"的战略部署。营口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在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率先崛起而奋斗"的战略目标,营口市第十一届党代会确定了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实现"六个率先"的新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凝聚加快营口发展的巨大力量,加速实现营口率先崛起。营口市的发展必须从营口市的实际出发,把握营口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应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引导外资,向高新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投资,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营口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营口市处在环渤海经济发展区、营口市应当立于时代潮头,勇于创新,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建立高新企业工业园区,发挥港口优势,以港兴市,实现跨地区经济大发展,
一、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树立全局的发展战略,发展区域经济,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营口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发展减缓的趋势,如何把握发展瓶颈,解决好发展的风险问题,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的大环境与营口市经济发展的小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速营口经济发展转型是营口市委、市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营口市委、市政府能够根据营口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营口的资源和环境优势,用前瞻性的眼光,审时度势,权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对营口市发展的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利用外资,建立高新企业工业园区,发展区域型主导产业,实现跨地区经济发展。营口正在打造成科研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群,吸引外业资本和高科技人才,正在建设具有活力和独特魅力沿海经济产业带,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营口市开始规划辽宁渤海科技城,按照省委、省政府"北海新区的开发建设要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制定了科学可行的高新区的发展规划,利用沿,海废弃的滩涂、盐碱地,建设港口,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扩大城市经济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高新区基础设施总投资5亿元,起步区外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总投资约10亿元,2011年春季将全面开工建设。高新区科技城的建设正在有计划地推进,起步区内地上建筑工程全面启动,政府投资拟建设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6.5亿元,其中辽宁渤海科技城展示厅已经完工,研发中心A、B已完成桩基工程,孵化器7栋楼主体框架工程完工;项目单位投资拟建设总建筑面积68.6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已开工的重点工程有: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科技园营口孵化基地 、北京联合大学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能源研究所和营口恒新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3个项目。高新区科技城基础设施完善,工程质量很高,环境规划优美,结构合理,, 营口市委、市政府能够从营口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出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优势互补、合作开发、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原则,发展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合作化的发展;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外需与内需,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国发展高亲技术产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强对高新技术、生产、贸易领域的投资与合作,以高新技术牵动经济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
二、能够引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引进新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营口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是合作与竞争是主题,各地区之间在合作中求发展,在竞争中求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各地区经济发展是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了发挥营口地区的优势,实现营口地区的经济利益,我们必须同其它地区发展经济、贸易、科技合作与交流,创建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成为拉动营口经济成长的有力引擎,以发展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以发展高新技术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高新区已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60个,总投资91.1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47个,续建项目13个,亿元 以上项目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全区共有种类项目61个,总投资87.06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12个,,签约项目21个,在谈项目28个.。绕营口市六大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瞄准科研院所和"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服务于营口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以国家级工程中心为主,的包括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科研企业在内的科技研发总部基地,预计全年引进项目40个,入孵科技型企业 50户,总投资20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改选传统产业项目20个,实现投资20亿元。营口市政府掌握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动权,利用引进高新技术,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形成了资金、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体系,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带动了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了营口沿海产业带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篇5
关键词:“柳来河”;区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体系;实践机制研究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使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培育出更多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对于广西地区来说是一种十分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柳来河”地区的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在此我们主要就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以及实践机制进行简单的论述。
二、“柳来河”地区使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现状
1.“柳来河”地区在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没有可依据的财政政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为了能够保证经济的发展,实施了“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虽然这个体制的实现已经使广西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政策。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相关的工作人员只是注重经济发展的状况,忽略了相关政策的发展,导致了“柳来河”区域经济体制在实施额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出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会导致有一些人抓着政策的漏洞赚取一些不义之财,严重的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2.“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
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一些谨慎的工作人员不愿意冒险实施这种经济体制,因此这种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得不到全部人民的支持,进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现象。要实现柳州、来宾、河池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体制,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要打通这三个地区的交通,而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仅仅是依靠柳州、来宾以及河池这三个地区政府的支持很难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进而就不能够实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3.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各个政府之间还没有实现利益的协调
在不同的地区,政府与政府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为了能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些政府经常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虽然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同时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但是在实行体制的同时各地的政府为了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在推进一些其他的项目,这就会导致在各个地区之间出现争夺资源的现象,过于不理智的资源争夺现象就会导致物价膨胀,并且会影响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而违背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初衷。
三、“柳来河”地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体系存在问题的方法
1.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出台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
刚才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依据。为了能够保证“柳来河”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一个准确的实行依据,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出台一些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使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额财政政策的支持体系,推动这三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另外,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还能够充分的调动这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落后的财政政策得到有效的提高。
2.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促进资金的支持
为了使“柳来河”这三个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体制,这三个地区的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但是仅仅靠这三个地区的资金投入很难真正的解决交通道路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使“柳来河”地区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一些一般性的资金来补助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政府还应该要争取中央政府对这三个地区资金的支持。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放开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让一些民营企业逐渐的发展起来,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要使各个区域政府之间的利益互相关联
如果“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一定的联系,那么不同地区的政府为了自己所处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是会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应该对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所建立的联系将这三个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使抢夺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各地区之间也能够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共同作出努力。除此之外,将这三个地区的利益连接起来还能够使各个地区的政府之间互相合作,不会出现本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而作出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而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任何时候,经济的发展都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国民的经济得到有效的保证,就要求相关的政府以及管理人员实施符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主要的经济体制是区域化的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柳来河”地区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虽然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的财政政策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经过相关人员的研究都能够得到解决,因此,区域化经济发展体制是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R].广西财政厅.2013.
[2]丁芸,张昕.财税政策选择与区域径济协调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2):21-26.
[3]广西财政厅办公室课题组.促进广西“两区一带”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23):14-20.
[4]贾敬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5):53-56.
[5]单亚东,郑学敏.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5(6)(下旬刊):193.
篇6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表示,近10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12%,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7.1%提高到2009年的18.5%。10年的西部大开发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弥足珍贵,而探索这一成功背后的规律和启示,运用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其他领域,将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他指出,西部大开发创造出的有益经验可以概括为五点:第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第二,坚持自力更生、多方参与。第三,坚持统筹全局、重点突破。第四,坚持调整结构、扬长避短。第五,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启动
4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在浙大召开《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启动会。
欧晓理副司长介绍了《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的相关情况。他指出,呼包银经济区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西部重点经济区之一,编制《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以开发重点区域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展《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对于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培育和形成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包括了呼包鄂经济圈和沿黄城市经济圈,是内蒙古、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增长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是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和大西北地区的最捷通道,也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是西部院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承担又一项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重大研究任务。
李子彬等再为西部大开发建言献策
3月下旬,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西部大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第八期“经济每月谈”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李子彬,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志宝、曹玉书,回顾了亲历的西部大开发十年,并积极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言献策。
李子彬说,十年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欠发达的状况不可能在十年内得到解决,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建议,实施西部大开发,首先要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其次,要继续支持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西部地区新一轮的大发展。第三,要继续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改革资源税。所得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补偿西部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牺牲。第四,要继续实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促进境外资金和东中部资金投入到西部地区。第五,提高资源使用费,使西部地区蕴藏的丰富矿产农业旅游等资源,更多地转化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王志宝说,西部大开发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作出的具有深远战略影响的决策,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西部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也积累了欠发达地区推进大开发的丰富经验和成功做法。对进一步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提出三条建议:一是要继续稳定地推进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在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的同时加大缓坡地农田基本建设的力度。二是要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三是有计划、分区域稳步推进防沙治沙工程。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10802
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3)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少数民族
地区仍是牛犁、人背、马驼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农民种、养出来的物资运不出去买,也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年份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自然灾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前期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状态,发展后劲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也只能勉强地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调研中有这样一种感受,山高坡陡路漫长,资多效低领导忘。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树立正确的民族发展观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只有体现到人的发展上才是真正的发展,这也是与目前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以人为本,才是发展的本质。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它整体追求的价值观念,如何才是民族自身价值追求,只有在该民族的族群当中才会理解。正确的民族发展观是作为一个民族族群的人们对发展的正确认识,作为一个民族他们既要在物质发展上获取利益,同时也在生产生活的发展方式上能予以接受,保持他们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目标出发,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是经济发展为主原则,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进一步发展根本的社会主体――“人”;二是民族价值取向指导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模式要和民族的价值取向结合,只有获得各民族群众的支持才能得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调查的决策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决策,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构建,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2.2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多元化的现状,以及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建立适宜的发展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涉及发展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民族群体人文类型的丰富性,还涉及到文化的价值评判。在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时,是为他们选定还是帮他们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这涉及到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否持有文化相对论的评价观。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现状,用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本无法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所以要分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既要把握原有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又要提倡创新引入新的产业,并通过本土化吸收提升区域竞争力,还要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个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1)总体上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依靠老工业基地,改革现有产业结构,发展深加工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无论是整个中国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走上工业化道路,只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有所不同而已。工业化进程的演变规律体现为:工业发展的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移,在重工业化阶段中又经历了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装配工业再向高加工度化转移的演变;最后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这种规律体现了工业对资源的开发由浅层开发到深层发展的进步过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要充分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优势的政策优势,以重工业为龙头,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创新,同时拓展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业。发挥重工业的波及效应,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
(2)根据各民族聚居点的特点,实施保护性政策,保护当地民族居民价值取向的所认可的生产方式。
工业化、现代化在发展的历程又有不同的路径选择,而民族群体对路径选择是现代化进程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一种生产方式来说,并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衡量,而是要结合人文社会中进行评价,并不是能带来效率的就是最好的,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都是人所进行生存与发展的手段而已,在人的群体中进行结合评价才能得到真正的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多聚居在比较落后偏远的地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保存相当完整,当他们所面对工业化中所出现的各种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时,他们并不能很快适应,而且还可能排斥,所以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关注这一事实,要有步骤地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刀切地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否定,针对那些适合当地民族生存的生产方式还要给予政策性保护。
(3)加强人才发展战略,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匮乏。民族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整个族群的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单个族人的发展上。发展经济是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经济是人的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大量现代化的资金运作与技术都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进行操作,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首先就需要与发展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少数民族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所以首先要解决就是教育问题,要加强人才发展战略,普及中小学教育,培育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民族间平等。针对民族性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应推行双语教学,既保持该民族的特性又添加现代因素,从而达到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
(4)循环经济与粗放型经济并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具体说来,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福利最大化。必须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基本生存需要(饱暖)、生活需要、发展需要,从低到高,只能有先有后、逐步解决。在科学发展观下,人的需要既是分层次的也是多样化的,环境质量同样是人的福利之一。经济实力、资源储备、环境质量都成为构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为稀缺资源,一切人类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都成为创造稀缺资源的活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偏远地方,存在电脑科技等高新技术与刀耕火种相并存的状况,进行产业选择时,首先就要从当地人的生存状况出发,进行人福利最大化评价。在还在为满足生存与基本生活需要苦苦挣扎的地方发展粗放型经济也是可取的,而在已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地方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发展问题的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只是从一个民族观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出发,引入了民族学的文化观,对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寻求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综合上述分析,少数民族地区要想使经济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树立创新的文化观念,认识到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就是创新,努力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作为经济细胞控制者的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卢铁城,张忠元.中国西部民族经济[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篇8
扶助革命老区的呼声,自改革开放伊始就没断过。一些老、老干部,目睹了革命老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反差,通过各种渠道,发挥影响力,希望能“把水端平”。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前,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同时,无数来自老区的劳动者正奔赴沿海,加入经济建设大军,也享受了经济腾飞的果实。但仅从地域上对比来看,反差是悬殊的。
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央的财政能力有限,“先富起来”的盘子不过尔尔,对革命老区的政策倾斜、财政倾斜,心有余力不足。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一体化的迅速推进,“革命老区”的主流色彩也不那么鲜明,其作为区域经济政策考量的主体地位,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
近一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概念在经济政策里的权重又开始变强。与世纪初“红色景区”等狭义文化概念相比,如今的“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更为实在,也更全面。这一变化,与目前主流政治话语的取向,无疑也是相符的。
只要“地区经济竞争”的总体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地方经济官员的政策嗅觉就永远是敏锐的。在争取项目与政策安排时,“红色历史”的相关概念,越来越无法忽视。
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媒体评价,该《意见》给予的全方位扶持和优惠“堪比特区”,原中央苏区迎来史无前例的好时光。作为原中央苏区,江西省赣州市、福建省龙岩市都以此为契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今年9月,一位到赣州的朋友,惊异于那里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对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中央苏区的强大人脉”印象深刻。而后者,也是很多老区的共同优势。
2013年9月27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在湖北省黄冈市召开。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同意将黔西南州整体纳入《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苏区振兴计划”渐成“星火燎原”之势,中国经济的红色主基调更显浓厚。
经过几十年发展,各苏区老区的现实状况也差别很大。像赣南原中央苏区的条件,就显得一枝独秀。无论是区位优势、人脉优势、资源优势,以及苏区基本在江西一省带来的协调便利,都是其他老区难以相比的。
相较而言,“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是较新的一个,规划的规格也很高,其资源禀赋较差,除非能藉此机会,与中部三省协同整合,否则,能不落于人后,已属难能。
篇9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蝴蝶效应”进一步显现。珠江三角洲(即珠三角)地区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蝴蝶效应”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珠三角共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珠三角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1)珠三角、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概念界定。“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本文中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3个市、县(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 高要市、四会市;而泛珠三角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2009年1月8,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提出:到2012年,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
(2)珠三角的自然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
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2.珠三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珠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15.4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16.2%。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200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540.85亿美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22%;实际利用外资151.88亿美元,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3)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的机械电子项目中,约半数以上为劳动密集型。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难以消化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关的生产要素成本,导致珠三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渐消弱。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广东省近日宣布,全省08年1-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关闭企业数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
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并影响到珠三角整体经济的增长
金融危机恶化了全球经济,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进出口方面增长明显放缓,2007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3%,2008年前三季度却只有1.2%。珠三角地区对出口的严重依赖使得出口下滑必将带动整体经济下滑,2008年上半年广东地区GDP增速只有10.7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较2007年低约4个百分点,这是广东省多年来的最低增长,不再继续多年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历史趋势。
2.大量企业倒闭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压力凸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压力。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型企业,靠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来获取微薄利润,但缺乏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加工贸易企业依靠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空间有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又在不断上升,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海外企业给予加工贸易企业的代工费用的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企业利润微薄难以为继。很多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破产倒闭,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的破产无疑将伴随大量劳动力的失业。
受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影响,关闭的企业绝大多数因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没办法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企业停产关闭。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提升产业档次的需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有意识地将原有企业进行转移升级。
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在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资源匮乏和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这个时期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中心—外围理论等出发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原因如下:
第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珠三角地区具有市场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其他省区拥有资源优势但工业化进程相对较低。那么优势互补的原理是以珠三角的市场优势再结合其他省区的资源优势,以珠三角的经济带动能力促进其他省区的发展,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内部的资源合理配置,在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其他省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布局出发,泛珠三角区域要进行区域分工和合作。而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线。目前珠三角地区要加强核心层的整合和提升,就必须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因此要以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且合作水平较高的珠三角经济为基础,加大其他省区与珠三角产业的对接力度,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目的。
第三,根据“中心—外围”理论,由于“珠三角”缺少天然的内陆腹地,建立中心区域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固定的“中心-外围”的关系,就是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澳门组成的大“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地域,以广东其他地区和加入(9+2)合作的八个省区为外围地区,在社会发展、产业合作、环境治理、人员流动、能源供应等多个方面形成固定的联系,实现共赢,缩小差距,树立合作典范。
而根据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九市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到2012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政府的政策导向中,我们也看到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看到了政府在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发展中所给出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苏生: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8(11).
[2]刘梅生: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
[3]万哨凯、夏斌.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因素及一体化发展方向研究[J].改革与发展战略.2007(12).
[4]尹 科 彭晓春:构建珠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圈[J].循环经济.
[5]赵艳丽.解读珠三角区域一体化[J].大经贸.2009(2).
篇10
关键词:西部地区;工业园区;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西部城市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引擎。已成为城市积聚发展资源、发挥集群效益、积累长效财源的重要载体,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带动和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发现,西部地区大部分工业园区在项目引进、资金管理、土地利用、投资效益、产业布局、拆迁安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与国家提出的“摆脱资本短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内外资本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等要求相悖。比如一些工业园区基础性投资已经完成,但是,引进的工业项目占用的土地利用率非常低,导致园区整体的投资强度低下;有的工业园区缺乏科学的建设规划,部分企业大量土地闲置。因此,要想保持西部地区工业园区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和制定科学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在规划中,应当进一步做到工业园区与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园区功能配套与产业配套建设相统一,立足长远规划工业园区的战略发展空间。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明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注重特色并防止产能已经过剩、涉及重复建设及单纯为增大规模而引进落后淘汰产能。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的功能规划,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城市与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与园区建设“两张皮”的问题。
二、切实转变园区的单一发展方式
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在前期发展过程中,过多注重规模效应,单一谋求引进项目速度,导致土地出让价格过低、招商引资的项目质量不高,在后期出现园区的发展受到土地、资金等瓶颈的制约,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实现从重视招商引资项目数量向追求招商引资质量转变。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向依靠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要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地方政府从服务企业的项目建设为主,向服务产业培育的长远发展方式转变。在园区自身管理机构的建设上,要从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部门,确保投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三、科学合理地调整园区产业布局
(一)要立足城区长远发展,科学合理调整园区发展规划
西部城区周边一些开发较早的园区出现了与城市发展争地、园区企业与城市功能相悖、土地存量不多、产业亟待升级等问题,这类园区不宜再扩大规划面积,特别是不宜过多地引进工业企业,避免影响城市的长远规划布局和造成城区扩展后企业迁移的问题。
(二)突出园区特色,不断做大做强园区产业
应当结合园区的产业基础,合理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引进企业的资源相互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统筹做好城区范围内工业企业的搬迁外移
缓解园区土地开发压力,建立本地企业入园区的土地置换制度,分别对园区土地与企业现有土地进行评估,实行土地置换,缓解园区的资金压力。应当严格控制和禁止技术落后、持续发展能力差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搬入园区。
四、对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实行切实可行的统筹管理
为了加强园区的统筹管理。应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对工业园区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和指导协调,防止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管理机构要负责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监管检查园区在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土地开发、政策扶持等方面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负责对园区进行绩效考核,科学评价园区发展状况,并为党委、政府加强园区建设提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及考核指标体系。提高招商引资指标的考核标准,对已经签约但未建成的项目不得纳入招商引资指标考核;将投资到位情况、税收所得地方分成、环境保护、企业能耗及征地拆迁农民安置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坚持由政府主导,统一制定土地招拍地价,严格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要制定严格的工业用地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将供地标准与投入、产出、税收等情况挂钩,实现扩容与挖潜相结合,提高园区的投资强度。
五、全面提高土地效应
要清理和防止园区土地闲置,严格禁止园区土地的商业和房地产开发,采用强制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一)依法处置闲置土地,盘活已停产企业用地;
(二)加大土地款的清收力度,缓解园区建设资金压力;
(三)对土地招拍挂进行清理,防止土地收入流失;
(四)针对部分园区的大面积土地协议出让导致协议圈地的问题,要依法取消违规协议。
六、严格防范园区发展中的风险
(一)创建新园区土地出让模式
应当以当前的土地成本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出让价格。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向开发商收取现金,另一部分以园区开发投资公司名义向企业入股,如果企业无法持续经营,则由园区收回土地使用权。
(二)创新被征地农民安置模式。
利用农民生产用地引进企业兴办商业和服务业,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可解决园区在征地拆迁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慎重建设一般性的产业园、物流园
因其项目占地面积大,投资见效慢,特别是土地成本投入大,导致增加园区债务。对引进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和审查,防止园区土地转让过程中出现以项目开发为名变相圈地,最终导致政府买单而个别企业或个人从中谋利现象的出现。
总之,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是事关"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加快发展、富民强区目标实现的重要问题,科学地进行工业园区的选址、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合理的工业园区规划和管理的组织体系对现代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