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学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训教学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训教学制度

篇1

一、实习学员应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把全科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工作主动,责任心强,操作认真。认真完成病历书写,自觉遵守培训站和实习医院的规章制度。尊敬师长,互相友爱,尊重病人,关心体贴病人。培训学员实习目的不明确、实态度不端正、不尊重医院领导和职工,不讲礼貌,不参加学习和劳动,不注意清洁卫生,工作马虎,不虚心,医疗作风差等情节轻者,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者,给予从严处理,社区培训中心可做出停止实习的处理。

二、实习成绩主要依照实习学员全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诊疗技术,政治思想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定,实习成绩评定有大于等于一个科室不合格或医院鉴定不合格,实习成绩记零。

三、实习学员必须认真履行《实习生职责试行规定》,实习学员填写的处方、检验单、证明单等必须先签字带习教师审阅签章后生效。男实习学员在给女病人做体格检查时,应有第三者在场。

四、实习学员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得迟到、早退,无故不上班。生病、有事请假须经全科医学培训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同意,并履行请假手续。实习学员上班考勤由社区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实习全过程中,累计旷习超过一周者,病事假累计超过5周,该实习学员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补足实习时间,并将实习鉴定意见交回学培训站管理办公室。否则实习成绩记零。

篇2

关键词 阅读策略 策略培训 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一、引言

高职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所占的比重最大,然而教学成果却并不十分理想,学生的阅读速度、对文章总体结构的把握和对细节的理解能力等都有待提高;而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教师、同样的教学进度,不同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却有较大差距。

二、实验假设

(一)通过英语课堂阅读策略的培训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测试的成绩。

(二)学生对不同的阅读策略掌握程度会有所不同。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非英语专业的专科类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首先通过高考入学英语成绩选择了水平相近的几个班级,接着对这些班级进行了阅读理解测试(前测),从中选定了阅读理解测试水平差异相对较小的两个班级。实验班有43名学生,对照班有44名学生。培训使用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英语,每周课时量均为8课时,为期12周。

(二)测量手段。

1.为确保阅读理解成绩的有效性,前测、后测均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4篇阅读理解,满分40分。

2.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了解学生阅读策略使用的情况。该问卷包括23道关于阅读策略使用的问题。

问卷采用Likert记分制,被调查者需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每一选项分别代表:(1)根本不使用此方法;(2)很少使用此方法;(3)偶尔使用此方法;(4)常使用此方法;(5)总是使用此方法。

3.针对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特例,采用个案访谈法。

四、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是将五个阅读策略融入课堂教学中:计划安排、预测、略读、寻读、猜词。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生成对策略使用的意识,训练学生提高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具体采用了五步法:

(一)识别。让学生认识到使用该策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运用该策略。

(二)演示。用大声思维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该策略。

(三)模拟。教师将请个别学生按照教师前一步的演示来进行模拟练习。

(四)练习。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材料,在教师的从旁指导下或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反馈。

(五)自我评估。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检测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总结经验,进行调整。

五、结果与讨论

本次实验的数据来自于前测、后测和调查问卷。在策略培训之后,对调查对象进行了第二次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目的是确认调查对象在阅读理解测试中阅读策略的使用是否发生了变化。调查问卷87份,均为有效问卷。

下面是对两个班阅读理解前测、后测的比较数据: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两个班前测的平均成绩比较接近,实验班是26.37而对照班是25.82,标准差的差异比较小,分别是7.12和7.09,证明两个班的学生在阅读策略培训前的阅读理解能力无明显差异。经过12周的教学,两个班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对照班的变化不是十分明显,这说明正常的英语教学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实验班的学生后测有了明显的进步(30.37 vs. 26.37),因此策略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短期的培训中,如受训者英语基础较差,猜词策略应当慎用。

六、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表明接受了阅读策略的培训之后,实验班的学生比对照班的学生更频繁使用培训过的阅读策略,阅读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通过本次研究得到以下启示: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阅读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阅读策略与阅读材料紧密结合,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从而有意识地迁移到其他阅读材料中。

(二)将策略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策略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当学生在阅读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直接将英语翻译成汉语,而应结合背景知识,通过上下文,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扩充背景知识。课外加强广泛阅读,即使多读一些汉语的文章,对于扩大知识面,增强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6.

[2]纪康丽.外语学习中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2002,(3).

篇3

关键词:消毒供应;讨论式教学;专业素质;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21-0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需要,CSSD已经从以往的辅助科室逐步转变为把好无菌物品质量关键的重要科室,它不仅要保证各类物品的供应,更重要的环节是要做好灭菌物品的监测工作,以保证质量和临床安全使用,从而达到预防院内感染的目的。要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而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普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缺乏积极性,而传统的培训方式形式单调,无灵活性、系统性及针对性,培训效果差。因此,如何在教学培训中最大限度调动工作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尤为关键[1]。

1讨论式教学法的定义和应用依据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特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对所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主动探寻知识的教学模式[2],其教学环节大概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

许多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法是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最有效方法,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讨论是促进思考和领悟最有效的途径[3]。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可以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医学素质[4]。如果就不同观点和看法对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工作人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使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也适合使用讨论式教学法。

2教学方法

2.1教学设计:如何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是讨论教学模式成功的保证。由于现阶段科室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对新知识缺乏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工作中的实际为题,又要新颖有趣,问题难度适宜,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讨论的教学环境中。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1实用性原则:设计问题应针对工作中的常见、重点、难点问题,要具有讨论的价值和一定的实用性。如“CSSD与临床科室物品交接问题的改进”。因为CSSD实际工作中与临床科室存在最突出的问题为物品交接不清析,直接影响临床物品的供应效率和服务满意度,因此讨论其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1.2适宜性原则:设计问题必须考虑CSSD人员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执行能力等,选择那些难度适宜,既能激发工作人员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问题,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管理知识、消毒灭菌遵循法规知识、标准预防知识、职业暴露正确处理知识等[5]。如“CSSD与临床科室物品交接问题的改进”,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或角度,对交接过程中工作流程、服务意识、沟通技巧及责任心等提出有理的观点,从而在讨论过程中掌握了出现交接问题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2.1.3启发性原则:设计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工作人员一定的思维空间,基于问题的讨论教学其效果不仅是授课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而是由此激发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6]。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分析、改进、评估的持续改进模式,培养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切实开展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把“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于临床”作为工作目标和行动指南。

2.1.4兴趣性原则:通过引导工作人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往往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对器械清洗质量评估和清洗方式的改进”,通过细小环节问题的质量控制,激发人员对清洗方式的讨论,提升工作质量。

3教学讨论

讨论过程是该模式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对培训人员水平和组织能力的考查。因此要求培训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讨论过程中要以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培训人员为主导,工作人员为主体,围绕相关题目展开讨论,培训人员应注意听取发言,根据他们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引导和讨论,以求达到一定深度,可适当加入些相关最新进展,激发工作人员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4教学总结

讨论结束后,根据讨论的内容,应及时抓住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提炼教学重点和学习目标。如“CSSD与临床科室物品交接问题的改进”,通过对问题讨论的归纳总结,改进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最终促进消毒供应中心专业化发展。

5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科室,在改进质量管理流程使之符合各种管理规范的同时,又要配合新时期医院发展需求,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素质培训起到决定性作用[7]。讨论式教学法在CSSD的应用能激发工作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茜,陶兴卫.集中管理模式下的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培训[J]中外医学研究,2011,12(36):169-170

[2]崔怀岱.探究式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4):66

[3]孙跃.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讨论式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54-56

[4]庞辰珠.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92-93

[5]向锦.消毒供应室人员的素质培训[J]现代临床护理,2009(6):72-73,76

篇4

甲方: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

乙方:XXXX职业技术学院

甲方为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从事XXXXXX、XXXX及XXXXXX工作的管理人员,特委托乙方对甲方员工进行培训,现双方就委托培训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培训对象:甲方公司员工XX人,其中XXXXXX人(学制一年),XXXXXXXXXXXXXX人(学制半年)。

二、培训时间:XXXX年XX月__XXXX年XX月。

三、培训内容:见附件培训计划。

四、培训地点:XXXX职业技术学。

五、培训形式:全体学员全日制脱产在校学习。

六、双方职责:

1、甲方职责:

(1)负责拟定培训要求;

(2)负责参训员工的组织;

(3)配合乙方搞好参训员工的日常纪律管理;

(4)按本协议书约定向乙方支付培训经费;

(5)甲方指定从事多年工作经验和管理水平的人员担任本合作项目的甲方负责人,全面主持培训工作,负责参训学员日常学习、实习之外的管理工作。

(6)甲方应严格遵守综合治安管理协议,约束其学员不得与乙方或第三方学员发生冲突。如有发生,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并向乙方保卫处及时通报,合力构建和谐校园。

2、乙方职责:

(1)负责按甲方的培训要求设计培训方案(计划),并按双方确认的培训方案(计划)组织实施;

(2)乙方必须严格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并报甲方备案。乙方对其所招收的甲方学员承担全部教学责任、管理责任和安全责任,切实保障学员的合法权益,并对学员、家长及社会公众负责;

(3)甲方学员在乙方培训期间,在长沙城区范围内发生纠纷,乙方应积极配合甲方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4)保证授课教师按本协议书规定按时授课;

(5)为甲方带队负责人免费提供配套公寓一间,作为甲方带队负责人办公、住宿场所;

(6)经培训后,甲方委托培训学员合格率应不低于85%.如合格率低于85%,每少一个百分点,甲方少支付乙方培训费总额的%;

(7)学员考试合格,发给结业证书。

七、培训经费:

1、培训费(含教材费):

学制半年,2800元/人;学制一年,5000元/人。

2、住宿费:

学制半年,500元/人;学制一年,1000元/人。

3、甲方在培训班开始十个工作日内先支付50%培训经费给乙方,余款在培训班结束前付清。乙方提供行政事业单位正规收据给甲方。

八、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九、本协议书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自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公章): 乙方(公章):

甲方法定代表人(签章): 乙方法定代表人(签章):

篇5

关键词:学分制;民办高校;人事管理

学分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制度。随着知识总量和类别的无限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日益广泛,高校需要教授的知识与来自社会职业、学时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与限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协调好知识与社会之间、知识与学时之间、知识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学分制是能够较好地协调上述三大关系的高校教育教学制度。人事改革作为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自主选择,但要真正发挥出学分制教学的特点,确保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体现学分制的创新之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平台来支撑,这个平台就是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必将引发机构优化设置、人才引进、师资培训、薪酬激励、职称评聘等等一系列人事管理的改革。因此,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探索人事管理的改革,将促进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一、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率先在柏林大学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学习自由”的理念,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学习进度、学习顺序以及学校与教师,产生了选课制;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将选课制引入美国,从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经历了实行限制学分制时期和实行弹性学分制时期。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和研究,美国基本实现了因人而异地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教育理念。学分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五四”前后,我国开始引进现代意义上的学分制,主要是学习美国的学分制,但之后又学习前苏联的学年制;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此,关于学分制改革的深度思考、深入研究学分制改革进程、探索学分制改革实践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现状

2014年10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颁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实施目的、基本思路等内容,这个意见公布后,各民办高校如何贯彻落实,如何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管理改革机制,省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在政策层面上支持高校实施学分制及其配套管理改革机制的创新,这些问题显得尤迫切和重要。纵观省内民办高校,大部分高校实施了学分制改革,并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比较多的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教学管理改革,但在学分制改革配套管理机制上,特别是人事管理机制方面,改革意识和改革措施相对滞后,目前只是对学分制改革触及的敏感、迫切环节进行被动式的改进,比如被动地增加教师数量,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数量的需求。显然,这种被动式、被迫式的“改进”,不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系统、科学的人事管理改革,长此以往,将使得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更让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无改革和创新可言。

三、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一)机构设置无活力。

在实施学分制改革后,各民办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均有较大幅度的改革措施,但在行政、教学机构设置上,基本沿用传统的机构设置结构和层级管理,难以主动适应学分制实施的横向、纵向协调机制,从而制约了学分制改革的有效推进。

(二)优质教师资源紧缺。

学分制的推行,需要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而目前实行学分制的民办高校均是在沿用学年制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资源不足,进而导致课程资源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同时,部分教师还满足于“一本教案走天下”的状态,没有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也使得学分制背景下的学生自主选课受到限制,甚至变为被动选课,从而失去学分制的真正意义。[1]

(三)师资培训内容和形式没有及时更新。

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在心理素质、知识文化素养、教学研究水平等各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各民办高校在师资培训上还停留在原来的单纯业务培训上,没有针对学分制改革后教师的心理和观念的转变、业务知识和教学研究的纵深发展需求来更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因此,培训就只停留在“为了培训而培训”上,不能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也无法满足学分制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四)绩效考核和激励管理针对性不强。

虽然不少民办高校都推行绩效考核机制,也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但将这些制度和指标体系放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审视,就显得有点断层,即它们不能实现“学分制改革后的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主要体现在相关考核指标体系没有紧贴“学分制”,基本是学年制的考核标准,因而不能较好地针对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进行恰当的激励,从而抹杀教师进行学分制教学改进的激情。

四、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机制优化建议

(一)理顺、整合、优化机构设置结构。

纵向而言,理顺、优化院、系二级和三级教学(教辅)机构的结构设置,为学分制的推行奠定框架基础;横向而言,打破学院之间、系部之间各自为政的藩篱,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学分制管理下的学生选课、教师团队的组合、教学实践资源利用等拓宽通道。

(二)构建满足学分制需求的优质教师资源系统。

以“内培外引”为主要抓手,既注重加强教师数量的增长,也注重教师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积极“外引”,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形式,首先,在社会公开招聘和到一流学府觅贤相结合,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其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等方式,邀请社会大家和知名大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有效扩大兼任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加强“内培”,梳理整合现有师资队伍,实行学科分类管理,形成合理梯队,根据现有师资的教学、科研情况,根据“补齐短板”、“总体拔高”的指导思想,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资助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和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并积极创设条件,允许他们以各种形式参与教学,引导教师开出更多高质量的课程,保证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广度和深度。

(三)加强教师思想观念和业务培训。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学分制的推行,对师资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过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状况转变为“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同时教师要有宣传意识,对自己开设的课程,在课程具有较强理论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前提下,要学会自己宣传,吸引学生来听课。其次,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及时更新业务知识。高校推行学分制后,在课程的开设上会有很大程度考虑学生的要求,虽然学生不选的课程并不代表这门课不好,但如果没有学生选,该门课程的开设就没有意义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及时吸收外界信息,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开出有价值、能吸引学生的新课,而不至于被淘汰。[2]最后,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分制的推行,使教学组织和管理难度加大,需管理的学生打破了年级、专业、学科间的界限,有的甚至跨专业乃至校际选修,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不仅管理工作量增加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现实问题都对教师能否驾驭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改革薪酬、考核管理制度。

学分制背景下,薪酬制度要跳出职务职称固有的工资模式,注重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以教师的综合能力来衡量其价值,并配套制订合理的激励工资,促使教师潜心教学、关爱学生,保证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水平。[3]如此,才能做到从“学分制”的角度出发,促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注重师德修养,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从而满足学生的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

五结语

学分制改革是广东省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改革目标,为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推行的重大举措。但学分制改革不是单一的教学管理的改革,它的有效推行需在人事管理改革的“护航”下才能破浪。

参考文献

[1]曾明,袁柯明.以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4(09):58-59.

[2]胡霞,我国高校学分制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74-75.

篇6

一般说来,世界医学教育体系分为北美模式和欧洲模式。北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欧洲模式以英、法为代表。

1.1美国医学教育体系

美国医学教育体系以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为主要特征,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即完成综合性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实行八年制培养模式,建立分级和四年制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即“4+4”模式,先四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四年医学院校学习,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实行精英教育,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入学必须参加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联考(MCAT),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同时必须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面试。同时有相应的行业组织制度——全美医学院校资格认证委员会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CME)评估认证医学教育资格,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NBME)组织全美医师执照考试(USMLE),美国医学学科理事会(ABMS)负责颁发全美统一的各专科住院医师培训与资格证书。

1.2英国的医学教育体系

在英国,医学委员会(GMC)负责管理高等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高等医学教育,而且医学教育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医师注册制度、对学校的医学教育、学位授予和行医必备条件都有明确的规定。英国医学院校实行自主招生,规模由政府宏观控制。根据学生的入学申请、高中毕业成绩(A-level)、面试表现等录取学生,特别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考察要求较高。英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通常为5年,毕业授予内科、外科学士学位(MBSS),经过1年实习,实习合格者再完成2年的医学轮转,然后接受2~3年的专科培训,才可称为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英国医学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的知识技术、工作态度、临床技能、以及学术水平等都有严格的考核程序,考核结果作为遴选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的依据。

1.3法国的医学教育体系

法国医学教育学习难度大、竞争性强、淘汰率高,属于“精英教育”。重视临床实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法国的医学教育学制最长,为9~11年,分为三个阶段。其第一阶段是两年时间,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期末,各门课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根据全年成绩再进行排名,平均下来仅取16%的学生进入第二学年学习,正式成为医学生。第二阶段由4年组成。4年结束后,医学生基本具备了住院医师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能力,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自主选择专业,进入专科医学学习。第三阶段为3~5年。全科医学教育是3年,而专科通常为5年。本阶段结束时,通过论文答辩,获取医学博士学位。综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均有统一、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学制在5年以上,有相应完整的制度或法规体系进行制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规范的医师职业准入制度,而且比较完善;学校教育与毕业后的住院医师培训、注册前医师培训连接。

2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现状

2.1多层次、多学制并存

我国医学教育层次多,多种学制并存,高素质医学高级人才不足,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在我国,通过全国高中毕业考试即可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有三年制大专、五年制本科、七年制硕士,还有八年制博士。医学教育学制层次多,五年制本科教育是主流。目前,除部分西部地区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少量三年制医学专科教育以外,医学生培养主要是五年制本科教育,作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比较规范成熟的模式。五年的本科教育按照国家学大纲,包括两年半基础教育、两年半临床专业教育(专业课程需学习含临床见习、1年的毕业实习期)。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各校基本一致。近年来,参考国际医学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家批准在一些学校陆续开设7年制或8年制医学教育。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决定将八年制医学教育试点由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开设)、北京大学(2001年开设)扩展到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至2009年,国内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共有12所大学。

2.2完善中的医学教育体系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但是,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仅仅以学生的高考分来决定,毕业时,只要所有课程的成绩合格,就能够从事医师职业,没有规范的医师职业准入制度,可以说医学教育是“宽进宽出”。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规范了医师准入制度,对医学教育起到了导向作用。但是,缺乏毕业后住院医师培训或注册前医师培训与学校内教育严密对接。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2014年2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启动,决定2015年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在全国推行。届时,中国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包括五年的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包括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和X年的专科医生培训及终身学习阶段的继续医学教育组成,进一步与国际成功模式接轨。同时,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人们更关注于专业技能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共同的高等教育,与其他专业高等教育之间缺乏融通的接口,人文社会和行为科学的课程薄弱,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欧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体系的启示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卓越医师”的教育培养。我们应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博采众长,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教育模式,完善中国医学教育体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3.1构建现代化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统一体,必须反映并服务于社会需求,以医学院校为载体,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通过制定、完善各类医师培训制度及建设培训基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连续统一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医学教育体系。具体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体现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学教育,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必须明确设置全国统一的培养目标与要求,能够反映医师职业的岗位需求。

3.2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据了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已建立了政府主导的、较为成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效地保证了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临床医疗质量。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培养临床医生的必经阶段,严格规范的培训可使医学生转变为素质能力有保证的合格医生。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大改革。卫生部、教育部高度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工作,协同多个部门,一直在进行不懈的研究探索。建立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我国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3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每年招录规模达两万余人,全国数百家医院开展了住院医师培训工作。今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接着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

3.3加强人文综合素质培养

如何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富有人性、情商、具有良好医德医风、“以病人为中心”的优秀医师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医学教育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开展以职业精神为主线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把医德与医术的教育培养结合起来,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升人文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未来医学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创新思维与研究潜质的综合性医学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分支,医学教育同样分享现代教育原则,并在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得到尊重和贯彻。如现代教学观念和策略正在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学方法的改进及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培养应作为核心任务。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创新的基本素质,是医学创新的根源之一,因为临床和科研是两个相互促成的主体,科研的发展促成了临床的进步,而临床发现的实际问题要以科研来解决。医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精神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加之大量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医学领域,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服务的同时,对医学人性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反思医学教育,对医学生教育培养必须重视并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形成坚实的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医学生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注重避免理论说教,避免单纯采用医德和思想教育形式,结合学生的临床见习或实习等实践活动,以角色扮演、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

3.4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篇7

第一,在国民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领域,升学及考试制度有重大突破性发展,不仅中职学校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数量限额有了较大突破,而且学制体系中的中、高职衔接制度设计也为毕业生的成才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专科层次“3+2”“3+3”学制和五年一贯制学制,本科层次“3+4”和“5+2”等多种学制的探索形成了体系性的改革态势。与此适应的考试方式也同步形成多样化格局,对口升学考试(知识+技能考核方式)、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等模式应运而生。现代职教体系为中国教育走向“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实质公平阶段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第二,面对当代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若干重点问题,如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加快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采取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方针,促进职教体系建设转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建构。

第三,实行国家级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制度。这是为大国工匠精英队伍持续发展进行后备人才早期发现、培育、评价和聚集的关键举措,是一种具有劳动预备制度和教育制度双重性的制度。在教育内部,这种制度已从前期的单纯竞赛制度进一步扩展到结果分析、教学反馈、校正质量的动态闭环管理全过程,在兼具提升质量和促进公平两大职能过程中趋向完备。

第四,现代职教体系需要现代体制机制的配套治理。在国民教育内部,需要一个与升学制度并行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需要打破现行中、高等教育分而治之的局面。教育部把高职高专调整到职业教育司统筹管理,从而在全国改革实践中打通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贯通设计的政策和制度通道。在教育外部,综合改革进入产教结合、校企结合的深水区探索;围绕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双重性制度建设,探索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办学体制的特色框架;在国家、省、市多层面以及中外合作试点领域,在项目、政策、立法各方面多梯度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篇8

[关键词]注册入学;国际贸易教学;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为了保证相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国贸专业的注册入学招生制度。和以往高考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档次,分类投档的制度安排不同,注册入学制具有更大的弹性: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降低了学生的入学标准,大批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得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适应了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趋势,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谋求摆脱发展困境,实现自身转型的重要途径。但是注册制学生的学情复杂,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因此研究如何开展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贸专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实现注册入学新形势下国贸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贸专业“注册入学”学生的学情分析,以镇江高专为例

近年来,镇江高专财经商贸学院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着严重的招生危机,为了打破生源减少,招生不利的困难局面,学院开展了入学制度改革试点,国际贸易专业实行开放弹性的注册入学制度,缓解了生源危机。但是国贸专业注册制入学的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学情特征,在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性格行为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与普通统招入学生源的诸多不同。比如: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普遍较低,但同时又具备思想开放,认识超前,不受传统思想约束,脑子灵活的特点;其次,学生性格特征复杂多样,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较多,注册入学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团队责任心差,责任心不强,普遍存在自傲与自卑共存的心理落差,少数学生还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第三,行为方式的多样化,随意性强。注册入学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多样化、随意性,对当前的学习机会普遍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学习和评分考核制度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和不适应;在学习方式上他们更多地依赖网络途径,厌恶考试,渴望社会实践,并对经济收入有着强烈的兴趣。上述种种复杂的学情现状对学院的学生管理、课堂秩序维系,教学质量监控都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初探

(一)消除社会各界对注册入学办学水平的质疑

由于注册入学降低了入学门槛,一些家长对这类文凭的含金量、学校的学习氛围、育人环境等表示担忧,把小孩送来的家长大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为了消除家长的疑虑,学院在招生时主动开展相关的政策宣讲,介绍国贸专业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学生的招生标准和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注册入学环节,国贸专业以多元化方式考查学生,尽可能挑选一些好一点的学生,可谓“矮子里面挑高个”,确保学生的整体质量,以利于今后的学习环境的塑造;其次是执行宽进严出的培养策略,学生的学业标准、技能水平、品德要求不降低;让家长发现来高专三年,学生能学好,学到东西,保证注册入学毕业文凭的含金量。

(二)完善“注册入学”国贸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机制

“注册入学”学生的学情较为复杂,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较多,不爱学、不听话、难管理的“问题”学生会批量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学院首先有针对性地对注册入学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融入学院集体。其次在日常管理模式上,学院对对注册班的同学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党员教师、教研骨干定点联系具体学生宿舍,以网格化,高频率的态势把不稳定不安全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加强对“注册入学”的学生的人性化关怀,学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对注册制的学生予以重点帮扶;学院学工系统的老师以及学生社团的主要成员主动加强与注册制班级的联系,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文明行为管理三个方面加强对注册制入学学生的动态管理。

(三)注册入学制度背景下国贸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对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而言,注册入学制度有利有弊,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一方面它可以缓解学校的招生困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有持续发展的机会;办学有特色、学生美誉度好,培养质量高、就业出路广的院校将会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胜出;另一方面当质量良莠不齐的学生被招收入学,让那些基础差、素质不高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必然对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要化弊为利应对挑战,学院也得与时俱进,对自己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降低注册制学生课业难度,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注册制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在生源的分数普遍很低的情况下,本着“面向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实行分层次教学,国贸注册制学生的课业难度可以大幅度降低,比如课程考核可以用开卷考试加平时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日常纪律养成与动手能力,淡化纯理论知识的考核。在教学质量要求上,可以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开展各项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活动和顶岗实习,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可以增加弹性学分制度,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鼓励注册制国贸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模拟创业,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上如能顺利开店就可以核算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外贸行业各项技能比赛,以赛促学等等。在课程建设上可以将外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证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实现“课证一体”,将考证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有机地融入国贸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外贸跟单员证书等等,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充分利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推进校企合作,解决注册

制学生的实训实习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注册入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路径的转变。目前外贸领域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猛,速卖通,敦煌网、阿里巴巴都非常重视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国贸专业主动与这些电商平台接洽,请外贸跨境电商平台对国贸专业的实训室进行冠名,比如建立速卖通实训室、敦煌网实训室、跨境通实训室。学院提供场地、机房、网络,利用这些跨境电商强大的资源,建设高校实训基地和考试培训机构。跨境电商平台可以作为注册制学生的实训基地,这样学生不用出校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开店做生意,进行跨境外贸电商的实训操作。如果学生能够成功开店并销售外贸商品,更可以给以一定的学分奖励和创业支持。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生源管理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鼓励专任教师在职进修,有计划选派教师到企业工厂实践、考察,鼓励教师考取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除了这些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手段之外,学院还要加强教师的生源管理能力,特别强化心理疏导和咨询能力,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全程管理。

三、结语

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关系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生存大计。除了要实现“以知识的系统性组织教学”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变的课程建设目标,高职学院还要更多的考虑注册入学学生将成为教学主要对象这一变化趋势。教育管理改革要以“岗位引领、项目任务”为指导,坚持将“知识+能力”落到实处,重点对考核方式、实训体系等进行改革,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适合注册制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

作者:尹昕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财经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光明.江苏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8).

[2]马婷.浅析新形势下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

篇9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要努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积极探索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要对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进一步明确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实行教学制度改革,逐步深入推行学分制改革。

2000年我校就开始了一系列学分制的改革实验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的研究实验工作,获得教育部科研项目成果一等奖。作为实验研究的延续,2007年1月根据长教发[2007]20号文件《关于开展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试验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通知》精神,我校参加了项目试验投标,《就业导向下的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的实验研究》项目中标,就此立项。

二、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学分制的定义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其核心是选课制和弹性学制。

(二)教学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教学机制、考核机制等,为实现教育目的提供组织制度保障。学分制是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而言的教学制度,经济领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引发教学内部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这种变化所涉及的范围、领域极为广阔。

(三)学分教学量或学习量的计量单位。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的,学分制是以一课时为计量单位的。计量单位的划小,有利于编制多样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四)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机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扭转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 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以就业为导向倾斜。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

(五)课程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并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在各级各类学校所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六)选修课选修课是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而选择的深化、拓宽的课程,分为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七)课程模式依据某种教育观,选用某种教育思想,对课程内容、进程和空间方面的一种特定的课程结构形式,或称课程要素的时空组合方式。一种教育观、教学思想可采用多种课程模式,一种课程模式可以体现不同的教育观、教学思想。

(八)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及课程内容排列顺序等。具有课程的外延特性。

(九)重修与免修重修是指允许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重修该门课程,重修的时间在课程间衔接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自行确定。免修是指具备相关条件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免修某门课程,经考核通过后可直接获得学分。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索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素质全而提升的教学管理制度。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探索、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理论探索中注意吸收、借鉴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课程模式、建立具有我校特色和幼师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式。在研究中强调实验的典型性和可控性,实验在06级和07级新生中展开。本课题的研究路线。职业教育的教学制度改革、课程改革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比较多,且无现成经验可借鉴。本课题从研究国内外课程模式入手,选择“多元整合型模块式”课程模式为切入点导入上位研究,即市场分析—职业分析—培养目标分析—任务分析—职责分析—教学分析;以弹性选课制的实施为切入点,导入下位研究,即学分制管理—弹性选课指导—弹性选课教学评价,最后形成弹性选课制的模块课程体系和弹性选课制、学分制教学制度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工作经历

(一)近几年我校学分制研究工作概述

我校从2000年起,即着手于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工作,引进了国际劳工组织MES(Mokulesof Employable Skillss—技能培训模块)和北美流行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的教育)教育思想,借鉴其符合我校实际的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开发一个课程)课程开发思想,用于我校幼师专业的课程改革,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验,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成效和学生个人成效。通过实验,我们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深入开展“模块”课程模式、弹性选课制、学分制教学改革实验奠定了基础。

2001年在市教科所立项《弹性选课制下多元整合型模块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为“十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项目(立项编号105AX0120),并于2005年结题。

2002年《中职幼师专业学分制与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在吉林省教育学会立项为 “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立项编号为0538),已结题。

(二)《就业导向下的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的实验研究》在教育局立项后的工作情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07年3月——2007年6月)

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模式;制度

作者简介:李华伦(1962-),男,云南省玉溪市工业财贸学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周爱华(1964-),女,云南省玉溪市工业财贸学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11-03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是我国西部一所地市级中等职业学校,从2003年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理念,探索半工半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107所半工半读试点学校之一。2007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研究》之子课题《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学生管理制度研究》的任务。学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探索出了一条半工半读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一、半工半读的实践意义

半工半读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企业,把教室搬进车间,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做到学校和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确保学校培养出思想品德好,身心健康,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确保企业招聘到能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由于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相应理论知识,懂得职业道德规范,能运用职业技能进行生产实践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半工半读制度自然就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今天赋予了更广、更深的重要意义,抓职业教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抓扶贫工作,抓社会治安工作,是实施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办好大教育的关键,是新农村建设、新农民培养、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及产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尽管中央政府十分重视,投资力度空前,但由于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现状所决定,困难和问题仍旧很多。更为突出的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没有能力缴费上职业学校学技能,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中职助学政策以来,入学率大幅度提高,又显现出职业学校资源严重不足的新问题。这都说明,职业教育必须要从传统的办学模式走出来,寻求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源相结合,走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路子。

我校是西部落后地区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2003年探索半工半读教育教学模式,2006年全面推开,近五年的探索和总结,充分说明了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架起了学校与市场、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多赢”。一是对企业来说,不但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而且学生顶岗进行生产实习,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二是对于学校来说,较好地解决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三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四是通过半工半读,有利于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实践证明了这条路子是正确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半工半读的主要形式

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及我国已有的半工半读模式基础上,我校在实践中探索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半工半读的模式。

(一)“三段式”教学模式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第一年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年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校内进行实习实训;第三年进行校外实践性教学,在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2006年我校先后组织750多名学生前往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及省内昆钢集团、大红山铁矿等多家企业顶岗实习。2007年又组织了1000多名学生赴长三角、珠三角、青岛与环渤海经济区及当地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在生存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快速地得到成长和提高,“三段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整合了教学资源,加快了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速度,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由用人单位制定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由企业提供岗前实训,并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最后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对学生成绩做出评价。订单培养模式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引导招生,以“订单”主导教学,以“订单”指导就业。自2003年至今,学校为20多个企业完成了400多人的培养订单,使大多数学生在完成实习后,企业即招即用。“订单培养”弥补了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使企业参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学校的培养目标、企业的用工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发挥了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产教一体化模式

“产”与“教”的关系是以教为主,以“产”促“教”,从而实现产与教的共同提高、和谐发展。产教一体化模式使学校既实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又可用生产收入来冲抵已提高的教学成本。学校在依托校办工厂、校办实习超市进行生产教学一体化实习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把学校的实习基地建在企业,充分整合与优化办学资源,与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平等、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分别与玉溪机床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元江电力有限公司、玉溪水力发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昆钢集团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由企业委派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指导学生实习。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使实习基地既是学校的实训课堂,又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变消耗型实习为生产型实习。

三、半工半读的保障制度

为确保教学计划完成,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提供了一个灵活而又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半工半读制度的推广,各种半工半读模式的选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做到不因模式的不同而脱离半工半读制度的要求;不因模式的不同而降低学生培养质量;不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分而失去统一的要求;不因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之分而失去统一的标准。具体做法是:

(一)基于半工半读下的学分制

学生取得毕业学分的要素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及学业完成情况决定。

德育学分:学生学习(含实习)期间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行为规范、文明礼貌、职业素养、军训等方面综合评价,德育学分由班主任考核评定。

智育学分:学生在完成专业体系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岗前综合模块培训、顶岗实习取得必修学分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兴趣,自主选修专业拓展类课程、兴趣类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比赛获奖等方式可取得选修学分,智育学分由课任教师考核评定。

职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证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学生毕业必须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由劳动部门鉴定中心考核鉴定合格后发证。

学生毕业学分的构成图示如下:

(二)基于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

固定学制下的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在半工半读模式下受到了冲击,它已无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制的弹性化要求,因此,在构建了学分制的前提下,自然地外延了学制的弹性化管理功能,以适应半工半读学习管理的需要。

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图示如下图。

(三)基于弹性学制的管理制度

面对选派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上,建立专职班主任制度,就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每一个企业,学校按学生数量派驻班主任,对学生的实习、学习和生活进行全程服务和管理,以保证实习教学和顺利进行。

首先,严把质量关。选派条件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师风良好,思想觉悟高尚,在校工作时间三年以上,且担任过班主任工作一年以上的教职工,具有较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当班主任。

其次,明确专职班主任工作职责。要求熟悉并遵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配合企业做好学生岗前培训及安全生产教育工作,要求学生服从工作岗位安排,每天须与实习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实习生产状况,及时沟通交流,并做好工作记录(备查),确保学生实习顺利进行。

第三,落实专职班主任的考核。专职班主任管理考核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为辅,须服从实习单位的生产时间,一旦学生有需要,第一时间到场处理。

最后,重视专职班主任待遇。专职班主任工作量按行政坐班人员计算,课时津贴及各种奖励按行政人员计算,同时按学校每学期的最高课时计入档案,纳入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的依据。专职班主任住宿由学校负责与企业协商解决,企业不解决的,专职班主任租住房屋,由学校补助房租的2/3。省外专职班主任工作超过半年的,每半年休一次探亲假(15天,于休假前半月向学校提出申请),往返车(火车硬卧、汽车)费用由学校据实报销,使班主任待遇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