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建设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建设规划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首善之区的总目标,以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成果,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线,全面推进人口计生法治建设工作,为我区在全市发挥排头兵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人口计生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时间的人口计生法治建设,使各级计生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普遍增强,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满意度高,杜绝群体性上访或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主要任务

(一)抓好计生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推进政务

公开、村(居)务公开。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短信、宣传栏等大众媒体、各级婚育学校,利用“5.29”计生协会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12.28”男性生殖健康日及“三八”、“六一”、元旦、春节等节日举办宣传活动,宣传计生法、省计生条例、流动人口条例等人口计生的政策法规。加强政务、村(居)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等。提高居民群众对计生政策法规的知晓率,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抓好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按照年区机构改革方案,配齐配强区、镇街两级的计生干部;按照市人口计生“十二五”规划,区局配备一名法学专业的计生干部。二是抓好政策法规知识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不少于1天的全区性的政策法规知识培训班,每镇街每年至少组织两次、不少于2天的培训班,全面提高计生干部的政策法规水平。利用区人口计生局及镇街计生办每周一次的工作会议,全区、全镇街每月一次的例会,以会代训,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开展经常性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具体业务能力。

(三)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等行政行

为。加强对计生执法行为的监督,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持执法证上岗率100%。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程序开展行政审批工作,组织好病残儿医学鉴定、计生手术并发症医学鉴定工作,抓好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抓好试点,以点带面,规范和健全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执法案卷。区人口计生局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镇街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活动。各镇街案卷自查率达100%。

(四)以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篇2

一、宣传重点

1、宣传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决策部署;

2、《法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赣发[2014]6号)及《深化平安建设行动方案》文件精神;

3、宣传各地、各单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五大民心工程”建设,全力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举措、经验;

4、宣传各地、各单位改善和保障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依靠群众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举措、经验;

5、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弘扬社会正气,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勇于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斗争的见义勇为先进事迹;

6、宣传全县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群防群治的重大意义、具体措施和经验成效;

7、宣传开展“严打”整治行动,排查整治社会治安乱点,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的成效;

8、宣传开展全民法制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的经验。

二、宣传形式

1、利用单位人防大屏幕和网站等形式进行宣传,切实做到有文字、有影像,不断拓展宣传途径。

2、利用标语、板报、挂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帮扶点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知晓率。

3、安排单位综治干部深入挂点帮扶干部职工家属进行宣传,征求对社会治安的意见,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4、在3月份组织开展一次集中宣传日活动,营造浓厚的综治宣传氛围。

三、活动内容

1、召开一次动员会议。单位要及时召开会议,传达县3月6日全县综治宣传月活动动员会议精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尽知。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Abstract: In the soci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 the city of our country changes construction step by step into a new period.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ought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of city functio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people living needs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city planning can not adapt to the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o change concept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in the age. This article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 for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for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ork of simple exposi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planning management;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原有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各项机能的滞后性影响,使其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发展上很难适应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土地利用率不高、国有资产浪费问题、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等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原有计划性与强制性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刚性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容易抹杀开发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开展。

(2)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选择应服从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建设方向,现阶段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规格水平低下,使得该职能部门对于协调经济协调能力大大减弱。

(3)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控制为中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其工作形态仅仅停留在了对实际土地资源的静态规划上,严重忽略了规划的可行性评估工作,从而导致规划工作与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相脱离,违法建设现象严重。

(4)原有的规划目标仅仅关注与对规划方案的现实转化上,从而使得城市建设土地开发过程中的调控力度大大减弱。

(5)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容易产生过分的盲目性,容易造成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现象,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原有体制运营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降低了社会整体公共利益的保障程度。

综上所述,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原有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不仅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需要,更容易成为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上的一项制约点。

2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现代化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

2.1现代化城市规划模式的转变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运营过程中,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责和内涵,在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布局,强抓基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承担起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教育、科研、卫生、社保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管理,简而言之,是指其城市管理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向“社会主导型”,在原有工作管理只能上更加强调对于现代化管理机制的引入,深化内部改革工作,并逐步完善工作业绩考核、民主评议与监督工作,创建良性的固话工作开展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其考核指标参照标准除原有的经济增长指标以外,还需要加上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教育、科研、卫生、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程度、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市民的满意度等重要评议参考指标,从而正确的引导城市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体如何将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影响带入到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从而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大力扶持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提升地方财政税收的增长值,更多的投入到城市基础建设上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资金引入氛围,共同为城市基础建设服务。

(2)运用多种资金筹措渠道,灵活调控资金筹集方式。城市建设资金筹集主要包括:集中收集城市建设配套基金、适当调整政府贷款额度、拓展外资引入渠道、强化融资环境、盘活国有资产使用率、加强对市政建设有偿费用的收取管理以及合理调控各项资金的建设使用分配情况等,以有效的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从而极大的增强城市建设规划的活力。此外,明确城市管理方式转变的还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制体系,“依法治城”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经阶段,以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来调整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各方面因素影响。

2.2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创新性要求

2.2.1严把城市建设的规划选址环节

作为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基础工作之一,“一书两证”中的选址意见书的发放在整体规划管理中最具有决定性价值,因此,必须严格加强对其的监管工作。首先,针对建设单位所提交的建设选址申请中内容,严格按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政府未来发展战略决策的标准要求进行逐一审核;其次,实地调研所申请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对选址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性考虑与分析,并结合其选址规划的未来实现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选址情况作出最后的决定性意见。

2.2.2严格控制规划设计管理工作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篇4

【关键词】村镇规划建设;建设;探索

Good the towns planning work to grasp the "four principles"; doing a good job and village plann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ork to do "five pl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一、前言

村镇规划建设关系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关系着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关系着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搞好村镇规划建设对推进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在心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体现。从我乡农村实际看,农村大部分房屋已经进入高标准翻建时期,这就要求我们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农村群众高层次的建设和审美要求,努力为群众创造舒适、惬意、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势必出现村镇建设上的杂乱无章和重复建设,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延缓小康建设进程,损坏农村形象。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由于一些农村规划意识淡薄,规划管理工作滞后,出现了无序建设的混乱局面,村庄盲目扩张外延,不仅占用了有限的耕地资源.而且还造成了村内大量土地的闲置浪费,有的村甚至成了“空心村”。因此,加强土地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增强规划和保护耕地意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纵观近几年我乡农村纠纷案件,有相当一部分是因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占地、道路排水、采光等矛盾。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落到实处。

三、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要把握好“四个原则”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中最重要、最美键、最基础的工作,是村镇建设的龙头,也是体现村镇建设特色的重要环节。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我乡地域分布有平原、丘陵、山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发展村镇规划建设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规划编制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各村(屯)根据自己的村镇现状、地域特点和资源条件,搞好村镇建设的规划布局。突出重点,突出特点,注重实效,防止不切实际,贪大求洋,盲目规划。

二是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编制必须突出保护耕地的主题,必须强化对村内空闲土地的充分利用,减少占用耕地。对村庄内有偿使用的大院、闲置院、空闲地,搬迁户旧宅基、无合法有效土地使用手续的各种临时性占地等都要纳入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使用,严格控制扩村外延。

三是立足现实、顾及长远的原则。规划编制要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发,着眼于满足群众现实生产、生活需求,注意村内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安排好近期修建项目。在设立农村养殖区、副业生产区时,要充分考虑村容村貌和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和采光。要在立足现实的情况下,既要考虑经济基础与发展速度对今后建设的影响,又要考虑长远目标与近期修建的关系。

四是互相衔接、协调一致的原则。村镇建设规划必须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必须与原村镇规划相衔接。努力避免出现互相脱节和“两张皮”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重复建设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

四、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要做到“五个到位”

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是农村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建设发展目标之一,在具体工作上要做到“五个到位”:

一是重视程度到位。在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上,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主管副职要亲自参与。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妥善解决。同时要把规划管理工作列入乡(镇)年终考核目标,列入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二是工作人员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抽调业务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正式人员组成规划编制队伍。所抽调人员的工作都必须与原单位脱钩,不得兼顾其他工作,垒身心投入规划编制工作,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是业务培训到位。为保证村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建设部门要组织好规划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搞好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业务学习,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四是政策宣传到位。要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村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使《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五是责任落实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在具体工作上,乡(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土管部门要负责提供乡域和分村土地利用规划图纸等有关资料,提前做好规划建设用地和企业占地的划界定桩工作。

五、结束语

篇5

现在,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之中,森林以其独特而强大的固碳、储碳功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京都议定书》等相关文件。为此,联合国将2016年“国际森林日”的主题确定为“森林与气候变化”。这一主题立意鲜明而深远,揭示了森林与气候变化的内在关系,彰显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全球对森林问题的关注和共识。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07年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把发展林业确定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4大目标之一;在2008年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将发展林业明确为我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内容;2009年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强调“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2009年国家林业局的《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目标和主要行动;2013年国家林业局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林业必须承担起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重大职责。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球作出了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并确定了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23%和151亿立方米的奋斗目标。为此,中国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一手抓森林保护,一手抓植树造林,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2014年,全国每年完成造林600万公顷以上。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中国森林资源连续30多年持续增长,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既定的林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应对气候变化。认真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突出抓好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江大河源头、沙化及石漠化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加强森林保护,扩大天然林保护工程,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等保护红线,依法严格保护各类林业资源;大力推进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全面深化林业改革,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着力加强林业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林,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女士们、先生们!

篇6

为全面深化我镇河长制工作,切实维护好河湖生态健康,结合全镇河长制工作实际,制定本年度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一)清河。

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镇地表水水质优良(国考断面)比例达到国家目标要求,地表水无劣V类国考断面。

(二)护岸。

岸线管控力度增强,河湖“四乱”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侵占河道、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得到依法清理整治。

(三)净水。

集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黑臭水体基本解决,有效实现水环境污染源头减量,农村水污染防治能力明显提高。

(四)保水。

全镇用水总量更趋合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按照《XX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通告》,从2021年1月1日起,在全镇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止生产性捕捞。

二、工作要点

(一)聚焦重点难点,抓好总部署

1.为建设河湖管理保护示范县凝心聚力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幸福美丽新村和水美新村建设,持续推进我镇河湖管理提档升级。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实现辖区内河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目标。

2.深化跨流域跨区域河湖联防联控

贯彻XX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与毗邻乡镇的联合巡查,召开联席会议,持续推进跨界河流“三排”、“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做好联防联控工作。

3.完成年度河长制考核工作

制定2021年河(湖)长制考核方案,加强河(湖)长制考核结果运用,与综合表彰、评优选先相结合,激励河长履职尽责。

4.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

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召镇村河长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河(湖)长制部署要求,通报全镇河湖管理保护治理成效,交流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

(二)常态清河护河,健康水生态

5.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

根据镇情、水情和河湖管理实际,结合河湖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和服务功能等差异性特征,在全镇挑选1条河流(可包含水库)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工作,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

6.依法规范河道采砂监督管理

全面巩固全域禁采成果,公示重点河段、敏感河段河道采砂监管“四个责任人”,构建部门联合打击河道非法采砂工作机制,规范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砂石综合利用,打击非法采砂。

(三)依法治乱护岸,健全水体系

7.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

强化调查研究,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完善整治标准、明确工作责任,提升规范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日常巡查,坚决遏制“四乱”问题发生。推进智慧河湖监管,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手机app等技术手段加强河湖管护,提高河湖监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实现动态监管。

8.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基础

依托地理测绘信息技术,进一步规范完善河湖划界成果,构建全镇河长制“一张图”的基础数据,进一步提高河湖管护信息化水平。配合上级部门在6月底前完成规模以上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

(四)持续治水净水,提升水环境

9.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继续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不断健全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鼓励绿色生产方式,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秸秆利用等,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10.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现与国考、省级考核断面有效结合,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地表水功能区划修编工作,完善相关管控目标。全面启动河污口综合整治工作,编订印发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化管理平台。继续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提出差异化管控措施,提升精准治污水平。根据“十四五”新设断面,抓紧启动2021年枯水期管控工作,编制科学管控方案、督促采取强力措施,确保实现整体平稳过渡。

11.着力抓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

进一步摸排集镇污染严重的小区域,加强源头生态保护,组织实施一批环保专项行动,加快相关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12.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效

将三磷污染预防监督、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纳入到环保督察、日常执法检查、河湖长巡河等工作中,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制体制,推动新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提升污染治理成效

13.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和长效管护

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污水垃圾问题整改,持续巩固集镇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健全机制持续改善集镇水质,继续保持集镇建成区无黑臭水体、长治久清。

14.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大力推广农业绿色生产、种养循环、健康养殖等发展模式,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6%以上。

(五)从严管水保水,优质水资源

15.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全县2021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0.9亿m3以内总要求,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管理规范取水行为。加强主要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实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控。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工作。按照《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XX省节约用水办法》要求,强化节水评价工作,严格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建设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公共机构等节水载体。

16.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

集中整治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提升乡镇集中式饮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开展不达标水源地整治,推进水源地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17.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修复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非法矮围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日常管理,切实抓好护渔巡查工作;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修复;落实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整治行动。

(六)完善保障措施,凝聚新合力

18.强化依法治理

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认真落实“河长+警长+检察长+法官”工作机制,严格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19.加强暗访督查工作

强化河长制暗访督查,组建暗访督查人员库、建立河长制问题数据库及管理流程,实现“查、认、改、罚”闭环管理,使河长制暗访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20.高质量完成“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021-2025年)及年度“四张”清单编制工作

按照“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021-2025年)编制大纲,全面完成我镇主要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加快河长制年度工作清单编制,结合各流域、各行政村域实际,提出问题、目标、责任、任务“四张”清单。

21.加快河长制信息化进程

按照水利部“一数一源”的管理原则,规范河湖数据的管理使用办法,加大遥感技术在河长制及河湖管理中的应用,完善巡河APP,同步巡河数据,深入推进河湖信息化建设。

22.强化河长联系单位职责

协助县级河长和县级有关部门编制、落实相应河湖“一河一策”方案;落实县级河长专题工作会议议定事项;开展所负责河湖管理保护推动情况和重要动态的调查研究;定期督查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参与考核评价;完成县级河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篇7

*区是*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先行一步,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较突出,城乡结合部、农村片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潜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仍然制约*的发展。特别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大幅度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繁重。*区委区政府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围绕构建和谐*、文明*、效益*的目标,落实加快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实施固本强基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召开农村、城郊、城区三个片区现场办公会,从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各方面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促进了农村稳定和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领导,科学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早抓紧抓实,力求实效。一是明确思路,落实责任。行政区域调整后,鉴于农村人口占的比重大,全区又出现了纯农、城乡结合部、市区三个片区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组织人力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又于20*年上半年召开三个片区现场会,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同时根据各个片区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区财政连续三年拨出6000多万元完善三个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解决民心工程等。去年下半年,我区便紧锣密鼓地做好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并组织涉农部门到佛山、东莞、惠州等地区取经,学习新农村建设先进经验。在学习借鉴珠三角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明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思路,并于去年底召开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一位区委副书记任组长,一位区委常委和二位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各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做到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区各套班子还分别挂钩各个镇、街道和村居,区直各单位也到村居驻点挂钩,为基层和群众解决了各种问题,化解了不少矛盾。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经费安排上给予倾斜,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制订方案,分类实施。区委组织人力在对全区农村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订《*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分类指导,按照启动、实施、提高发展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和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村居干部管理的若干意见》、《农村基层干部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关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典型带动,营造氛围。我区在各街道、镇选择5个村(居)作为新农村建设先行单位,并从项目的引进、村镇建设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在去年召开的全区新农村工作会议上,还推出了8个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分别从经济发展、固本强基、村居规划、社区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还组织村居书记到先进村参观学习,互相交流促进,使各村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今年以来,我区借助媒体,大力宣传典型,先后推出了自解放以来没有发生一宗犯罪案件、乡风淳朴的铁洲村,村班子带头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的凤美村,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村办工业跻身“亿元村”的西南村;推广了*街道广兴村治保主任陈平北二十多年坚持当“和事佬”,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近千件的先进典型。外砂、新溪两镇结合农村先进性教育,在各村居开展“党风带民风、共建新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全区上下掀起建设新农村的新,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区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区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做到“五个坚持”,致力建设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坚持规划先行,改善村容村貌。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切实做好村居建设规划。区委、区政府在城区片、城郊片率先进行详细规划,合理控制用地,并投入200万元对原*片列入规划编制任务的41个村居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划调整后,外砂、新溪两镇积极配合市东部城市经济带规划编制,村居规划工作也全面铺开。按照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思路,规划建设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中心村,形成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外砂镇大衙村将全村规划为工业区、农业区、生畜区、住宅区,并通过开展创建生态村活动,从一个脏乱差的传统型乡村,逐步演变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农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街道筹资300多万元,对妈屿岛已平毁墓地进行全面绿化和开发利用,建成观海长廊和文化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更多的游客上岛旅游。在加强村居规划的同时,加快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网络建设,抓好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五改”和农村脏乱差综合治理工作,改善村居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年以来,各街道、镇筹资4627.9万元分期分批建设80多个“五改”项目和文化广场。

(二)坚持统筹兼顾,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我区探索建立挖掘农业潜力促农民增收机制,调整优化产业,全面加快发展效益农业、现代农业。一是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策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商品基地,誉为“百禽之乡”的五香溪村种养业、蔡社糖果、万石金鱼、蓬中毛织、大衙玉米、李厝疏菜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得到扶持和发展,全区通过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带动型、加工型、科技带动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区拥有绍河珍珠等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雅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9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051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三是提高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通过开展创名牌、创品牌等活动,提高农产品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全区已通过农业部质量安全认证的农产品14个,绍河珍珠、“玉蕾”橄榄菜等被认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雅园亚热果酒和“玉蕾”橄榄菜、贡菜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原产地标记产品认定。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心工程。区委区政府明确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就是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的指导思想。三个片区现场会召开后,区、镇(街道)已连续三年投入8592万元解决农村危房修建103户、群众饮水难11890户、新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等“一保五难”问题,推动一批民心工程建设。针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的解决辖区内内涝成灾问题,多方筹资约1000万元,通过连续两年的集中整治,基本解决了内涝问题,增强了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同时,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改、小区道路建设及路灯、消防配套等25个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去年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居民1916户5275人,全年发放低保金493.83万元;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多次举办送岗下乡活动,免费举办电脑、电工、裁缝等技能培训,帮助农村青年解决就业难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900人,登记的“零就业家庭”9成以上得到援助实现就业。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及因病致贫的问题,全面推行区办区统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5.8万人,参合率78.3%,村(居)覆盖率90%,居全市首位。

(四)坚持素质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区把今年定为农村基层文化年,扎实开展以“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文化科技“三下乡”、举办农民文化节、农村基层电影巡回放映、村居流动图书室等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针对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区委区政府先后两次召开青少年德育工作会议,开展青少年“成长路上法同行”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队赴农村基层为老年人、妇女、青少年讲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民遵纪守法,“知荣耻、树新风、促和谐”,用先进的文化培育现代农民。按省一级文化站标准建成的新溪文化中心等建成投入使用,全区107个村居中有6成以上建起文化室或文化广场。

(五)坚持民主管理,维护基层稳定。落实“四民主、二公开”制度,开展以“五个一”为载体的普法活动,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外砂镇蓬中村、南社村分别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加强村居班子建设,以去年村居换届选举为契机,把一批素质好、能力强、懂经济、威信高的能人选进村居领导班子。根据省委“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工作部署,抓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分二批派出110名干部分别进驻32个村和23个涉农社区,投入资金480多万元,帮助发展一批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为提高村居党员干部发展经济、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的能力,先后组织村居书记、主任到市委党校集中培训学习,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上辅导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推行村务公开,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保证。近年来,通过“三个回合”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力推进大调解、青少年与法同行、老年人和刑释解教人员安帮“四大工程”,同时做好群众来信来访,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及时排查影响稳定的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区在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新路子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得到了张德江、等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去年在*区召开全省刑释帮教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我区的经验做法。根据德江书记的指示,省委办公厅还印发*区构建和谐社会系列做法的典型材料。

三、着眼未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篇8

关键词: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培养

全球化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来临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医疗服务观的改变,医疗行为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转化,使医患双方传统的“被动式”医疗服务关系逐步发展为“参与式”医疗服务关系;因而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方不再享有绝对的权利,而在类似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患者享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权。这就在客观上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不仅要充分理解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而且要保证患者对整个医疗过程的充分知情和积极参与;不仅要改变传统的医患双方不对等的权利义务观念,而且要对现行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保持着理性的认识,在医患纠纷发生时,自觉地运用多种方式解决纠纷。早在2006年,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医疗服务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加;而造成医患纠纷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当前,面对医患纠纷数量逐年上升的现实背景,客观上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问题,也关系到医务人员合法权益能否充分得到法律保护的问题。因此,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任重道远。

一、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的现状

“法律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于现行法律及有关法律现象的心理态度、观点及情感的总称。[1]作为社会意识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律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现行法律的解释和评价,对现行法律的法理内涵、功能、作用的理解,对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某种社会行为合法与否的评价等。长久以来,受传统“以疾病为中心”医疗观念的影响,医务人员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主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解决患者的病痛问题,更多地注重诊疗过程中的知识与技术,而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相对于整个社会中法治氛围的不断浓厚、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敏感性及法律意识却显得滞后不足,缺乏合理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的意识,对诊疗过程中所可能引发的医患纠纷相关因素缺乏必要的认识,比如,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具有法律证据意义的医疗文书存在不规范书写或不及时完成书写,对病程记录存在记录不全、不使用规范医学术语、虚假记录,对手术风险及患者知情的告知不详尽、敷衍了事及“患者及家属签字即可”存在不规范操作、瞒报、漏报传染病,对涉嫌伤害事件或非正常死亡不按规定及时报告,泄露患者隐私,对患者及家属态度冷漠等等问题,这些都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2]

二、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思维能力不足

法律思维作为法律工作者的特定行业思维方式,一般指运用法律的逻辑、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当前,医务人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尚未养成,不具备运用法律思维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表现为对纠纷隐患的认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违反诊疗操作规范、病例不规范书写、侵犯患者隐私权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或间接导致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身的证据意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患者及家属的各种提问,告知病情及提醒重要细节问题时往往没有形成完整的记录,对病历中关键信息书写错误等情况时有发生,在发生纠纷时往往无法证明自己的告知行为,对后续的纠纷解决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医学生法律教育不足

长期以来,高等医学院校“重医轻法”的现象一直存在,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医疗技能,而忽视了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现有课程也只单一的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且往往作为公共课开设,课时较少,对医学课程任务繁重的医学生来说,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关,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法律含义及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因此,造成这些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疗行业从事医疗活动时,缺乏维护自身权益、防范医患纠纷的法律意识。

(三)医务人员法律知识考核及培训不足

面对当前医患纠纷的复杂形势,医疗机构内部在注重临床质量与科研任务之外,未将依法执业所需的相关法律知识实质性地纳入医务人员定期考核的范围中,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与法院等司法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知识学习与交流互动,严重阻碍了医疗质量的提升及医患纠纷的风险防控。

三、培养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是现实的必要需求

(一)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需要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2009年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和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能力,加强落实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律普及工作,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法制环境。当前,随着医患纠纷数量逐步增多,医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医疗法律法规,面对医患纠纷时,将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更不能通过自身法律意识的增强来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为避免在医患纠纷及处理中出现盲目性,医务人员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自身“法律至上”的观念,十分必要。

(二)是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需要

2009年医改方案提出要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明确规范医疗机构各级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层级化、职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团队。因此,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是契合新医改方案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性、服务性很强的学科。医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高超的诊疗水平,还应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如果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法律意识淡薄,不按照诊疗操作规范进行诊疗活动,将很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尤其是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医务人员确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依法行医,成为技术高超、素质全面的卫生人才,以利于救死扶伤、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服务。[3]

(三)是加强依法执业、保障医疗安全的需要

党的十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医疗机构经历了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现已经进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为保障医疗安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必须树立法治观念,认真学习卫生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依法执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依法执业意识。

四、培养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法律思维能力,强化证据意识

法律思维作为法律工作者的特定行业思维方式,一般指运用法律的逻辑、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有效防范医患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医务人员在整个诊疗活动过程中应当养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按照法律逻辑来分析、解决问题。一方面,强化对纠纷隐患的重点防范意识,严格按临床操作规范开展诊疗活动,规范病历书写,保护患者的隐私,强化与患者的充分沟通,建立可靠的医患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强化自身证据意识,加强对法律中有关证据知识的学习,努力培养自身在临床工作中识别潜在证据的能力,必要时对于患者沟通时的关键信息进行录音,以保证各种记录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为日后发生纠纷时预留证据资料。[4]

(二)加大对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的力度

医学院校应当针对现有医患纠纷的特点,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时及授课人员,邀请医患纠纷方面的法律专家定期对医学生进行医疗法律法规讲座,努力提高医学生的法律信仰,逐步使医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从而丰富医学生的法律知识,强化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为以后进入医疗行业从事诊疗活动奠定基础。

(三)加强对医务人员法律知识的考核力度

医疗机构应当在医务人员的定期考核测评中加大对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考核,形成级别管理,使不同级别、不同年资的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及法律素养。结合医疗活动实际情况及医患纠纷发生特点,积极开展卫生法律知识培训、竞赛、演讲等多元化的法律知识培训活动,并将培训、竞赛等结果纳入医务人员职业考评、晋升考评的评价范围。同时,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医患纠纷案件的庭审观摩,提高医务人员依法执业、防范医患纠纷的能力。

五、结语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人类关于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通过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达到迅速、真实的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的良好效果,通过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达到有效防范医患纠纷发生的良好效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切实可行的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博,先德强.从法律意识的层次结构看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1):296.

[2]王瑾.加强卫生法制教育[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5):313-315.

[3]徐玉梅,刘宪亮.加强医务人员法制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22(8):47-48.

篇9

一、整治目标

1、饮用水源地得到全面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亚湖水库等)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

2、东溪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90%以上。

二、整治工作

(一)养殖业污染整治

1、制定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和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功能区划,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编制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在年上半年制定出台本辖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计划,对养殖业发展规模、布局、污染治理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引导养殖业科学合理发展。

2、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位于禁建区外符合规划、有条件治理、能够实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的,抓紧制定分期分批治理计划,并落实到具体养殖场。对于不符合规划或无法治理达标的,要限期搬迁关闭。畜禽养殖场必须建到养殖业发展规划区,并配套治理设施,同时,要加强跟踪管理,防止出现二次污染。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于年底前全部治理达标,未按期达标的一律搬迁或关闭。

3、加强农村散养户沼气化建设。组织家庭散养户的畜禽养殖舍(点)按照村镇规划要求,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快“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推广。鼓励散养户种养结合,实行相对集中饲养、污染集中处理。

4、积极引导和鼓励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进行技术指导、建立示范点,推行畜禽粪便综合加工利用,从源头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治理养殖污染,促进畜禽粪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积极推广“猪—沼—果(草、菜)”等生态养殖模式,鼓励粪便污水处理后上山、下田、入塘,变废为宝,做到零排放。

(二)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县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省、市政府要求,放开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市场,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步伐。县城城区要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不断提高管网覆盖率,增加污水收集率。加快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早日投入使用,降低流域污染总量。

2、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步伐。重点启动一批乡镇垃圾中转项目,年底前基本实现垃圾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做到日产日清。

3、加强河道管理和整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流域污染源监管。沿河各乡镇、村(居委会)要加强河道保洁工作,禁止在东溪各主干流两岸堆放、倾倒可能造成水体污染和河道淤积的废弃物。继续开展河道清淤清障、河滩地绿化美化和水葫芦专项整治行动,改善河道景观。加强东溪采砂管理,禁止乱挖滥采。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继续组织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治理山体,切实减轻水土流失危害。

2、加强流域生态林建设与保护。继续组织实施生态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生态林建设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

3、继续开展“青山挂白”专项治理。组织实施流域内矿点的整治,加强矿点开发管理,严禁乱采乱挖,坚决取缔关闭非法矿点。对整治的矿点,特别是沿溪、沿路关闭的矿点要限期进行复垦造林、植被恢复等。

(四)工业污染源整治

1、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流域内工业污染源监管,采取有力措施控制BOD、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总量。要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未领取许可证的,要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补办的,要依法予以处罚。

2、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废水治理。积极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工程,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列入市级重点污染源名录的单位,一律要求安装在线自动监测、监控设施;凡列入市县两级重点污染源名单的企业,一律要求建立档案,做到一厂一档。

3、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格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做到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利。

(五)饮用水源地保护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制定实施《亚湖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定》,明确划分其保护范围,设立标志牌,对亚湖水库饮用水源地实行重点保护。

(六)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监督和管理

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编制或编修工作,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水电开发、采矿、采砂等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必须符合流域规划,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办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禁止无规划地盲目开发。各水电站必须落实最小的下泄流量,满足下游生态用水的需要。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强化各部门、乡镇在整治工作中的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将年度工作任务一级一级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乡镇,强化各级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整治工作局面。把整治工作列为县长环保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抓好各项整治工作的落实。

2、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政策,落实具体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加快建设进程。

3、突出重点,狠抓整治任务的落实。结合各自实际,突出重点,强化整治项目的落实和监督管理,积极向省、市各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扶持流域水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实施,着重抓项目进度特别是要保证乡镇垃圾中转站项目落实到位,对逾期未完成任务的,应责令其采取措施限期完成。

4、落实配套资金,强化整治资金管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投资主体,抓各责任单位配套资金落实。同时,不断加大其他整治资金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在年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

5、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全力以赴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污染整治,加大对沿溪污染源的执法力度,控制污染反弹。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加大乡、村一级的环保宣传工作,对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予以曝光,主动邀请人大、政协对整治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篇10

一、创新安全生产规划制定实施机制,切实提升规划引领、约束和服务安全生产大局能力

1?完善规划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规划与城乡规划衔接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作为地方重点专项规划,以省级政府文件实施,强化与当地城乡规划的衔接。二是制定《安全生产专项规划管理办法》,统筹做好总局或总局和其他部门联合编制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监管监察能力、道路交通安全、职业病危害治理、安全生产立法、科技、信息化、应急管理、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培训、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等13个专项规划工作。

2?强化规划执行引领

一是大力推动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落实,并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通报。二是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相关工作,深入研究安全生产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提出规划基本框架,编制完成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推动国家发改委将安全生产重点任务和相关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争取将规划纳入国家专项规划范围,助推安全生产摆位。三是会同国家发改委启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中长期发展任务和重点工程,力争将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执法机构纳入能力建设规划实施范围。

3?实施规划考评约束

一是将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指标纳入《纲要》指标体系和国家、地方业绩考核体系。二是将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4项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三是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安监部门每季度向组织部门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更严格的安全生产规划指标政绩业绩考核。

二、创新监管监察执法保障能力建设发展机制,切实提升依法治安的执行能力

4?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

一是落实总局2015年中央投资计划,重点加强省级煤矿安全技术中心支撑能力建设,提升事故调查、检测检验和职业危害专业能力。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执法能力建设,争取2015年中央补助地方投资,突出加强50个煤矿、50个非煤矿山、60个危险化学品、22个烟花爆竹重点县的安监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三是注重薄弱地区监管监察基础能力建设,2015年争取落实中央补助地方投资5?18亿元,加强新疆、西藏、兵团和四省藏区执法能力建设。

5?大力加强执法条件标准化建设

制定《煤矿安全监察装备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修订《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支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标准》,实现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和工作条件、现场执法、检验测试、监测监控、应急处置的“五位一体”发展。

6?有序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落实矿用新装备新材料安全准入分析验证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剩余投资4?9亿元,加快专业设备购置与研发工作,2015年底前建成煤矿高压供用电系统等13个安全准入分析实验室和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系统,实现矿用产品安全准入分析验证能力达到100%。二是争取落实2015年度中央投资2亿元,启动国家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建设,启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及有毒物质泄漏、热防护和职业危害4个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三是争取落实2015年中央投资1?5亿元,开展华北、中南、西南3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综合实训基地建设,2015年完成实训楼主体工程建设。四是会同应急指挥中心做好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会同河北省人民政府完成演练基地可研报告评审批复,联合向国家发改委报送资金申请报告,申请中央投资0?94亿元,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完善国家和区域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和实训演练功能。五是向国家发改委报送矿山与职业危害事故分析鉴定实验室建设项目可研报告,会同国家发改委做好项目评估评审工作,争取项目早日批复,为相关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制修订、技术装备适应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7?进一步深化项目投资审批改革

一是依据新颁发的《楼堂馆所管理条例》和《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制定《总局楼堂馆所建设管理规定》,严格控制楼堂馆所,规范办公业务用房标准。二是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关于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细化竣工验收程序、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控。

三、创新安全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机制,切实提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能力

8?强化“科技强安”制度体系建设

制定《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执法能力的指导意见》、《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科技技术服务信息管理办法》、《淘汰落后与强制推行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管理办法》等;推动落实《安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管理办法》、《同类多发事故技术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研究管理办法》、《安全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用制度规范项目研发、转化、推广、应用。

9?继续做大做强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

积极推广已有项目中针对性、普适性强的成果,适时新一批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将第六届安全科技成果奖的先进项目择优纳入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创新丰富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实施内容;2015年度安全科技攻关指南,研究制定好矿山物联网、金属非金属矿山灾害防治科技发展对策,引导社会优势资源参与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等攻关。

10?建立科技项目滚动发展机制

组织凝练“十三五”安全重大科技需求,提前做好项目储备,积极协调科技、财政等部门,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加强对已立项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管理,及时验收,并强化成果评估,择优推广。

11?加强安全科技服务创新

积极促进安全科技服务业发展,探索安全生产重点县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的实现形式;结合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与布局,在高危行业重点地区建立一批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试点示范,扶持创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安全科技产业,服务安全生产大局。

四、创新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切实提升信息技术对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的决策支撑能力

12?加强已建业务系统的整合与应用

一是组织协调各业务司局分别制定各司局已建和新建业务系统的应用整合方案,形成每个司局一个统一的安全生产基础信息采集平台,减少多头、重复采集报送,提高系统应用成效。二是配合办公厅加快推进总局综合政务办公平台使用,进一步修改完善业务流程、功能,确保2015年2月底前在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机关及应急指挥中心全面正常运行使用,实现全员网上无纸化办公。三是执行好《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强化对系统应用情况的考核通报,推动系统应用,明确事故报送、行政执法等一批必须通过信息系统网上运行的业务目录,明确运行的时间和要求,切实加快推进网上办公。

13?完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编制并印发《关于做好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通知》,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技术框架,指导各地区有序、高效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编制《信息资源规划报告》,启动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制定并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总体技术要求、网络基础环境技术要求、企业信息采集报送规范、元数据标准、数据字典标准、资源共享目录等10项与地方各级安全监管局和煤矿安监机构数据共享交换的标准规范;制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技术要求、接口规范、管理办法等6项与信息化工程各共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规范与制度;制定完善物联网远程监管监察系统及产品检测验证标准规范。

14?创新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机制

一是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三年推进行动计划”,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方案,2015年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年”、2016年开展“系统整合应用年”、2017年开展“成果交流推广年”。二是选择信息化基础好的城市,开展“30个安全监管信息化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以点带面、辐射全国;组织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做好“矿井安全监管物联网示范工程”系统集成平台、物联网网络平台和7个示范矿井子系统建设;做好安全生产物联网检测认证平台建设。三是研究制定政府购买信息技术服务的制度和目录,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产业联盟,发挥科研院所和优质社会资源作用。

15?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和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研、初步设计等工作,力争2015年下半年启动项目建设。二是继续协调国家发改委加大对总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政策资金支持,配合办公厅(财务司)协调财政部将安全生产信息化资金列入年度专项资金,加大建设和运行维护投入力度。

五、创新专业机构规范发展机制,切实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和防范事故支撑能力

16?改革完善专业机构监管制度

顺应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修订《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制定《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规定》,制修订《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和《在用矿用产品检测检验目录》等标准和目录。

17?编制评价与检测机构发展规划

按照“总量控制、宏观布局、结构调整、规范发展”的原则,结合各地经济总量、高危企业数量、现有机构数量、专业覆盖等情况,制定评价与检测机构区域发展规划,提高机构行业覆盖和地域布局的科学性。

18?开展诚信体系创建活动

建立专业机构诚信等级评价制度、不良信用记录制度、违法违规“黑名单”曝光制度,完善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评价与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服务信用记录,完善专业技术服务征信体系。

19?深化专业机构从业行为专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