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学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学制度

篇1

关键字:教学管理;中学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其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新目标。本文中,笔者以自己所在学校作为参考对象,从目前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广泛存在的问题入手,浅谈如何才能完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1.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管理体制相对不够完善。课堂教学管理体制相对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单一、低效,在管理结构上,缺乏从上到下的分层管理模式,采取各个为政的形式,无法构建统一和谐的课堂教学管理网络体系。过于笼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容易造成管理人员相互割裂,还会出现由于缺乏对教师管理行为的监督而导致不严谨的课堂教学管理行为。

(2)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过分注重考核。据相关调查,我国相当一部分学校设立管理体制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是为了完成上级行政单位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过分注重考核的管理,完全忽略来了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忽视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平。新学期给每个老师指定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对教师进行量化管理,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得到一个好的量化成绩,在课堂教学中不敢大胆进行创新,长此以往,课堂就会变得死气呆板,缺乏活力,教师的个性被制约,不能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管理过分重视分数。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仍将分数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依据,将分数绝对化。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深深植入每位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蒙上一层功力的色彩,长此以往,学生如何得到高分就会成为教师工作的动力,教师和学生彻底成为分数的奴隶。

(4)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刚性与人文性失衡。目前,我国各个中学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强劲的刚性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学校的教学制度,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其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限制了教师们真正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出现。这种只重视规章制度不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培养的现象,完全忽视了作为施教主题的教师的人格尊严以及其应有的人文信任,使课堂教学管理沦为教师检查作业的机械工作,严重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课堂教学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2.如何才能完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德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韦伯在他的“理想行政组织系统理论”中主张任何组织活动都要按照职权等级,明确分工,明确相关职位的权利与义务。学校的管理层次应该是: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级教研组长、教师,在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要形成明显的立体网络。其中学校的可养教学管理领导处于关键的地位,在学校出台每项管理制度之前,领导都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充分调查,经过多次分析讨论后,慎重决定。

(2)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学校课堂教学管理者应该重视教师的创新教育,摒弃原有的依靠考核、规章、分数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观念。尽量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笔者所在学校就专门建立了一个教师评价网,由学生参与和建立该网站,每个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网上问卷和评教活动,这样管理者可以监控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实现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常态化管理;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评价网对课堂记录、授课环节、师生关系以及项目教学进行自己的评估,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评价网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估,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上述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3)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制度。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仅仅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笔者所在学校将以往的静止性、定性的评价方式过渡到发展性、期望行的评价方式,实现以分数评价为主,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辅的评价制度,这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动手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4)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讲,学生听,其实课堂授课中,教师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听听每个学生的想法,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辅导,建立一种注重彼此间对话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建立教师信箱,组织开展师生座谈会等方式,促进师生间的良性沟通。

3.结束语

追求完善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是管理者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理论上不断进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寻找更加完善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兴玲.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礼貌策略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 2010(6).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58―01

一、阅读数学教材的一般方法

数学教科书每一节的内容可以分成四类:概念、定理、公式、例题,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概念,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阅读定理,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同时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实质。最后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阅读公式,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阅读例题,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自己解题,并和课本解法比较优劣。在这个过程中,要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比如,对奇函数概念的阅读,课本上是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得到奇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y=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y=f(x)叫奇函数。经过分析认识到奇函数的性质:1.对于奇函数来说,x与-x都应该在定义域中,即奇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是对称的。2.自变量、因变量之间具有这样一种特定的对应规律,即自变量的两个相反的值x与-x,它们对应的函数值f(x)与f(-x)恰好是相反数。3.这种特定的对应规律反映在图象上是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二、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材的阅读方法不宜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教,而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渗透,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来确定阅读时机,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意识,渗透数学阅读的方法。对于较易理解的、不算太抽象的内容,安排学生先阅读再讲授;对于某些学生不易把握、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先进行讲授,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体会,以加深理解。如“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为: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砖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l、x2,1.若当xl

篇3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文本朗读 教学方法

语文是当代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本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朗读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在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仍旧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强化语文教学效果。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文本朗读的作用

文本朗读是将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展现出来,在朗读过程中应该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并且带有阅读情感,这种文本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种作用体现在教师对课文的范读上,在进行新文章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范读,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感情,使其与文章的阅读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含义。在朗读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感情常常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从而带动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有感情的文章朗读,在此过程中,无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1]。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技能,这种技能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之中,对学生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有着巨大的帮助:在目前企业在学校中的招聘活动中,往往都会进行现场招聘,这种现场招聘需要学生在现场进行口语表达,在这个环节往往会给企业的招聘人员留下较深的印象,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如今,口语表达能力不仅仅作为一种沟通能力,体现更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提高,通过坚持文本阅读,就可以提高相关标准的口语表达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课文的有感情阅读,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章内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2]。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文本朗读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朗读时间。在目前的中职教学中,由于文化课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语文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中,传授大量教学内容,忽视了课文朗读这一环节,这是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朗读的方法过于单一。在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在朗读过后没有具体的教师分析环节,对于文章感情的把握没有具体的分析,这样就导致朗读的作用大大减少,减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3]。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文本朗读的具体方法

1.合理安排朗读时间。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学生朗读的时间,做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朗读,这样的时间安排需要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进行妥善安排,对于语文教学的环节进行合理布置,对于那些不必要的教学内容要摒弃,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进行课前预期,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文章,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有感情地对所学习的文章进行朗读,教师的课文朗读可以对学生形成更直接的影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之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探讨研究。这样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在对文章进行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朗读的技巧和方式,首先,对课文的朗读需要吐字清晰并且声音洪亮,对文章的朗读要带有感情,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这份感情融入到文章的朗读中;对于文章的轻重音、节奏和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教师应该多加示范,使学生体会文章中语句的变化方式,达到把握朗读技巧的目的。对于文章中的不同角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色间的朗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体会不同角色代表的不同感彩;最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朗读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错误,应该避免以自身的朗读作为标准,应该从文字感情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学生的朗读效果,这样才能实现朗读指导的意义[4]。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能够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掌握好朗读教学的课堂形式,从合理安排朗读时间、对文章进行范读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等方面出发,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艳红.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成功(教育版),2012(7):112.

[2]毛艺.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语文论坛,2013(06):14.

篇4

关键词 朗读 示范 形式 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在爵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朗读又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专业人士都指出应还语文课以本来的面目,让课堂上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教学的地位开始逐步回归。我本人也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的指导,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做好示范朗读,发挥范读的带动作用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优化朗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朗读水准

1,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2,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三、培养朗读兴趣。重视朗读的指导

教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首先是教师范读引路,其次是创设情景激趣。小学生的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诱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师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善于创设情景,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如《第一场雪》中关于雪后美景的一段,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雪后大地银装素裹,那亮晶晶、沉甸甸的银条,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五光十色的玉米儿,那雪地上打雪战、堆雪人的欢畅,会激出学生对雪后美景的热爱,会激起对朗读的兴趣。

篇5

关键词:审题 解题能力 解题思路 解题策略 回顾与探讨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产品使用说明书,股市走势图,贷款计算等不断出现在百姓生活之中,足见社会生活数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此,仅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似乎越来越难以融入现代生活。数学是语言和科学的结合体,是描述科学的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也曾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数学语言的学习则是通过数学阅读来实现。可见数学阅读在数学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而新课程的初中数学教材中,也把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项心理活动过程,看似简单,却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手段,人们认识世界主要都是通过阅读完成的。不会阅读的人就是不懂得学习的人,一个人会学习就是会阅读,在素质教育的现阶段,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开展数学阅读教学实验研究和形式多样的数学阅读活动,这不仅是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数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迫切需要,更是终身学习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体现。

一、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为审题为探索解题途径提供方向,为选择解法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①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目标,并能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②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③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④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

以上具体要求中,前两项是基本的,后两项是较高的。事实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

例1 已知 a, b, c都是实数,求证;2a-(b+c), 2b-(a+c), 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少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地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2 已知ABC,试求作一点P,使得PAB、PAC、PBC的面积相等。

如果在审题中不注意P点的任意性,就会片面地、不自觉地增加条件“P点在ABC内”,从而求得唯一的一点P,即ABC的重心。这就改变了原题的题意。事实上,若在平面上,P点的位置还可以有三个:分别以ABC两相邻边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顶点。若在空间,P点的位置就更多了。

例3 在实数范围内解方程:|x-2|+ =3

审查题意就要从题目的特征――含有绝对值和算术根符号――中,善于发现隐含条件。即 1-x≥0, x≤1.

有了这一条件,就可以将原方程转化为:

2-x+ =3, 即 =x+1.

这样就成为标准的无理方程,它的解法是学生熟悉的。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利用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朗读教学;有效教学手段;训练方法

任何语言学习的本质就是要求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这也是制定“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一语言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从这句话看似乎我们的英语学习与朗读没什么关系,而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从而导致英语教学水平整体低下,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初中阶段的考试还未进行口语能力测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朗读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语法的掌握、笔试考试的训练。

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言手段,清晰、响亮地把单词、句子、文章等语言材料念出来。朗读的心理活动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它不仅有视觉上的要求,同时要求朗读者仔细阅读语言材料,又具有思维和发音上的要求,朗读者的大脑要想着发音,然后大声、准确读出来。

1.朗读是学生记忆单词、句型的重要手段,从而增强记忆力

众所周知,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记忆单词,但效果往往很不好。这是因为独立、抽象地记忆单词,在无任何语境中“记忆”变得枯燥无味,即使背熟了也不会运用,而且很容易遗忘。朗读却可以同时做到眼见、口说、耳听、脑思,所记的东西要比只看或写所记忆的东西牢固得多,而且借助朗读句子、文章,在语境中记忆单词,可以使枯燥的单词富有生命,帮助学生了解单词的用法,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因此,用朗读的方法记忆单词和句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的过程是:准确地认读单词――经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音。这个过程全面地调动了视神经、脑神经及发音系统。因此坚持长期的朗读训练可以促进记忆力的提高,可以使人们对新知识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2.朗读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是阅读的形式之一,进行朗读训练,必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文章时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看了半天,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云。此时不妨把句子读出来,这样可以集中注意力,促使继续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英语课文中有许多有趣的对话和句型,只有大声朗读、反复消化,借助长期朗读建立起的良好英语思维方式及英语语感,才能理解其深意。因此,准确无误的朗读,对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朗读能够提高口语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很多英语学习者的通病就是开口难,而让学生开口说话的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训练学生大声朗读的好习惯。眼到、口到、心到的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取牢固的英语知识体系,更能培养语感,很多复杂的语法规律,费解的句式,固定搭配等等,一经反复的朗读“迎刃而解,其意自现”了。朗读对口语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朗读是说的前提,只有读得通畅,才能说得流利,到需要时才能脱口而出。学生从最开始的羞于开口,到通过大声朗读赶走胆怯;从最开始的大声读、模仿说,到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自如表达思想,学生们不断收获和提高,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4.朗读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英语教材所选文章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学生们通过朗读甚至背诵,可以牢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而且随着长期不懈的朗读训练,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式,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并具有一定的语言感知力和想象力。因此,学生们想用英语表达思想时,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了。

二、如何有效进行朗读教学训练

1.切实抓好基础语言教学,注重循环巩固

牢固掌握26个字母和48个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和基础。学生们在小学已接触了英语,七年级教材没有再安排基础音标教学,但教师非常有必要在七年级入门阶段自主安排好这一阶段的教学。26个字母教学以5个元音字母为主线,按字母的顺序逐个教,逐个学字母的读音,规范的书写。音标教学注意元音和辅音相结合,如教授爆破音[p]、[b]、[k]、[g]、[t]、[d]的同时,教授[u]、[u:]等元音,并精心挑选相应的单词教授音标拼读,如同时教授put[put]、good[gud]、book[buk]、cook[kuk],以及句子、词汇good book,good cook,I put a good book。学生们通过元音、辅音及单词、句子相结合的音标学习法,更容易牢记音标,并且能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出一些拼读规则,获得自主发音和拼读的初步技能,这对于学生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有极大帮助。在学生们牢固掌握了字母及音标知识,能够完全独立拼读单词的前提下,要强调单词和句子的重音、意群的读音、语调和节奏。学生们通过运用所掌握的语音知识和基础技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才能,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坚持示范,强调模仿

学高方能为师,教师自身纯正、优美的语音语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切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模仿的欲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坚持听课文录音,欣赏一些简短有趣的朗读材料,然后模仿练习,激发学生们的表现欲。

3.要求用心、放声朗读

篇7

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作业一片空白;教室里看似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热热闹闹,配合默契,课后反馈学生却所学甚少;下课铃声早已敲响,教室外人声鼎沸,老师依然在讲坛辛苦耕耘,不时转身在黑板上费力书写;忙忙碌碌一节课到底重点是什么学生茫然不知,只是笔记倒是记了两三大页;一堂课下来学生生物学知识倒是学了不少,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种种问题都出在我们的老师身上,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出现了问题。大家知道,语文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学过程的安排、语文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用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施的准则和指南,它的确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与败。

《新课标》初中段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内容。即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大方面,亦即“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我们的培养目标就非常明确了: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 的人文精神(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的品质等)。

一、阅读教学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 。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的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

二、制定阅读教学教学目标应考虑的要素

1.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可以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如果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那么“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不管教学如何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

2.目标的分层设定要符合教学上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本人曾分三个层次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①作者怎样叙说藤萝花的景象?②写藤萝花的景象与文章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什么关系呢?③在灿烂芳香的藤萝花中,作者为何加快脚步呢?三个问题逐层深入,先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为何在此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后使学生真正理解到文章的主题。这样逐层深入,让学生易于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勇于思索与创新的精神。

3.整体性原则是基于三维目标的关系思考,尽管课程目标是从三个维度陈述,其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桥梁、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但它不能独立或直接进行,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4.各类阅读文本的“教学目标”都在《新课程标准》中,并有具体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兴趣;关系;课外阅读;教材范文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常将写作与创作视为同义语。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它属于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范畴。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方面了解,我了解到,学生之所以不愿写,写不出,那是因为没有表达的欲望,没有可写之物,即我们所说的素材。而有的学生有表达的愿望,也选好了素材,却没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学生选材得当,语言运用也恰到好处,却没有开阔的眼界,高远的眼光,捕捉到社会的敏感信息,导致文章平平,没有深意。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方法,运用了一年觉得效果不错。

一、培养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抓住了兴趣,那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在平时,经常指导学生读优秀作文,读接近学生生活的书籍,在阅读中体验、分析、研究生活,然后对照自己分析,刺激表达的欲望。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主要应向范文学习,向范文借鉴,从阅读中学习写作。这是古今中外初学写作者的不二法门。之后,就动手写,字数不限,写出自己想写,最渴望表达的,然后在班上有针对性地讲评,尤其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觉得作文如绘画、跳舞一般,是在表现自己,只是采用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二、认识并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读和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文字工作、精神劳动,更需要从书本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营养。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读可以给写以更多的启发。能读然后才是会写;善读并好读之人,才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笔者认为能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是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加强课外阅读

提到阅读,许多人往往只注重课内阅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阅读相当重要。我们不讲许多名人回顾自己青少年时的收获,大多得益于课外的阅读,光从写作界的例子来看也是举不胜举。古往今来,书浩如烟海,岂止“万卷”,何限文、史、哲、经,从何读起呢?要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笔者认为首先要多读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作品,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是写作的范本,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地读;不仅要理解它,而且对有些名篇,精彩的段落应该能够背诵。我们知道,、鲁迅都是能背诵大量的名篇佳句的。可见,熟读、精读以至背诵对学习写作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多读名著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同时代人的作品,特别是学生习作。因为同时代的作品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用的是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读起来吸收快。如果说,读经典著作能提高写作能力的话,那么,多读当代人的作品以及学生习作,可以启发文思,提高写作的兴趣和勇气。因为他们所思考的,所表现的往往正是“同龄人”所思考,所要表现的问题和事件,读了往往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启示,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当然只要学生没有目标的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这一方面我通常是按这样的步骤:即“读―赏―写―评”。

(1)适当介绍一些课外名著或同时代作品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读,要求读后作些摘录。(2)让学生读后再组织学生说说某些作品中精彩感人的情节或片断,在课上交流,学生互相讨论最精彩的地方,学习其方法。(3)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如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之类。或者仿写精彩片断,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对照。(4)在课堂上,教师摘其优劣简评之,或让学生交流,自己评议讨论。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把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的水平。

四、利用好教材中的范文

篇9

一、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直接因素,兴趣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很少的差距,那就是对事物有无兴趣,这种很小的差距所形成的结果却是非常大的,那就是兴趣可能使你通向成功,无兴趣可能使你通向失败。”课本内容如能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往往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与激情,从而产生对课本知识兴趣,激发他们对课本的阅读。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就是要善于用好课本,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促使他们阅读课本。如:教学《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为了使学生产生对课本的求知欲,我编制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路经火焰山,悟空为了解渴找来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也就是每人吃它的4份之1,贪吃的猪八戒说:我要吃它的5份之1。你说猪八戒聪明吗?到底4份之1与5份之1谁大呢?于是,学生充满了好奇,对这一知识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奥秘。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会阅读

1.以“读”理解

古人推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作为数学的阅读则应该是不理解不罢休。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对平行线的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同一平面内”这是前提,“互相平行”告诉我们平行是互相的不是单开看的。另外在解决问题时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如: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这辆客车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次要多少小时?往往有学生列成算式:400÷80。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常常是初略地读题,忽略了“往返”这个词。试想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抓住重点仔细多读,认识到“往返”也是一个要求,那么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了。像这样抓住数学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读”质疑

以“读”质疑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①为什么说在除法里?乘法里行吗?②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③为什么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同时扩大或缩小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通过琢磨、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3.以“读”比较

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后,出示这两类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长200千米,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几个小时?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反复读,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解题错误也随之减少。

三、合作交流,促进阅读指导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重要性;重视;指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其是在小学阶段。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风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悟意,在读中培养情感,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通常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议论、甚至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对语文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对此,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语文课堂上缺乏朗读。著名作家曹文轩在《朗读的意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的世界渡到文字世界。”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文字的节奏美、音乐美、形式美更直观地呈现出来,更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中获得怡然畅快的审美感受,进而对阅读生发浓厚的兴趣。著名作家魏巍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读诗,多年后魏巍仍然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蔡老师的诗意的诵读引领着魏巍接近文学、爱好文学,并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2.通过朗读来更好地理解材料内容

朗读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我们正是借助朗读时的生动音调和丰富表情去理解词句和课文的。因为它可以使无声的、抽象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多具体形象。学生朗读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有感情朗读,,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以《乌鸦喝水》为例。第一节中在读“到处”一词时要读出乌鸦急需喝水解渴的样子。以说明水很不容易找到。第二节中读“可是”一词把声音延长一些,以表明后边情况起了较大的变化—有水可喝不着。读“怎么办呢?”时以疑问的语气读出,加上思索的神情。第三节以兴奋的心情读“想出”一词。第四节以慢读读出“一个一个”和“渐渐”。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就更能理解乌鸦找水和喝水的过程。

3.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当学生朗读时,声音传人大脑,能够引起大脑的紧张,促进注意力的集中,大脑会迅速做出反馈,哪儿读错了,哪儿处理不当,及时做出调整。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加深,记忆更加牢靠,所读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技巧不知不觉就自然转化成自己的了、平时说话和写作时会下意识地对照和模仿。所以,多读读背背,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如在读《颐和园》中“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时,要求学生了解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智慧和技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了基础。坚持有计划地进行朗读训练,时间长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将更准确和流畅,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1.以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朗读

范读,即教师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而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的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不过,教师范读时要把握停顿、语速、语调、节奏、情感等,也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缓和急,让学生进入意境,领会到朗读的妙处。

2.依据材料文体、特点的不同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固然非常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把它当作“克敌制胜”的唯一法宝,不管文体,不分课型地滥用、误用。而是要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首先是要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二是要结合文体、篇章进行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要正确地停顿和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这样,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