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

篇1

文/本刊记者 高中伟

磨卡有限公司(Mirka,以下简称“磨卡”)主要为全球范围内9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无尘干磨系统及研磨材料的生产与销售服务,其总部位于芬兰。磨卡的分销公司位于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和中国等国家。

磨卡是研磨行业中第一个获得IS0 9001、OHSAS 18001、IS0 14001三项重要质量认证的公司。磨卡无尘干磨系统得到了多家知名汽车厂商和知名油漆供应商的推荐使用,在无尘干磨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

磨卡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于2008年在上海注册成立,并在北京和广州设立了分部,其在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地区拥有超过300家经销商服务于汽车售后领域,还有近100家经销商服务于其他工业领域。并且,磨卡在沈阳、哈尔滨、西安、济南、武汉、成都、深圳等地派遣服务代表为广大客户提供及时的供给、服务和支持。

记者:磨卡来到中国六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您如何评价如今磨卡在中国市场中的表现?未来三到五年,磨卡针对中国市场,有怎样的发展计划?

Nina:来到中国六年,磨卡从“小”到“大”。通过一系列积极的产品培训和市场拓展,针对现在的钣喷流程,磨卡如今能够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好的整体解决方案、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希望磨卡提供的服务和设备可以让维修工作变得简单、有效率。面对取得的成绩,磨卡不会停下脚步,而会继续不懈努力,以此推动品牌及行业的发展。磨卡会在中国推出更多的产品,其中包括耗材、砂纸和设备。在发展产品和技术的同时,磨卡也会完善培训计划,我们希望能够给市场和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培训,也有计划在中国开设新的培训中心。另外,我们愿意为汽车售后维修企业提供更多的整体解决方案。

我对磨卡在中国的业绩非常满意,今年磨卡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当然,评估一个公司的指标不仅仅是销售额,还应该包括它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等。原来,磨卡的主要产品是砂纸、耗材,现在还有打磨设备及相关服务等。我们在销售数字上有一个量的提升,而在产品线、服务和解决方案上则有一个质的提升。我们想通过各方面的提升,让磨卡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总而言之,今年磨卡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非常不错。

2014年,磨卡的全球销售额为212欧元左右,中国的销售额占全球总销售额的10%左右。当然,这些数字不仅限于汽车市场,还包括其他工业市场。201 5年,磨卡计划将业务扩展到电子行业,比如手机壳和与电子行业相关的打磨产品。

说到磨卡在中国市场未来三到五年的计划,其实非常明确,就是通过产品推广和培训,让越来越多的修理企业成为我们的客户。当这些企业成为我们的客户之后,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磨卡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我们计划与评估了很长时间,所以我们更加珍视磨卡在中国的发展。未来,我们希望在中国发展更多的合作伙伴,主要包括经销商、主机厂和修理厂等,我们希望与他们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以此促进双方的发展,促进磨卡的产品被更多的人认可与使用。归根到底,任何一个企业都要用自己的产品、服务和能够为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来证明实力。还有一点要补充,我们在寻找经销商合作伙伴的时候,企业的诚信度是我们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记者: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和发展至今,磨卡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Nina:磨卡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面对的最大困难是没有人知道磨卡(Mirka)品牌,那时的挑战是如何提高品牌知名度,让行业内更多的企业和人知道磨卡,了解磨卡,认可磨卡,选择磨卡。发展至今,磨卡依然注重品牌形象,从综合服务、培训及与客户和经销商的接触中,我们始终致力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磨卡如今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如何找到好的员工。我们希望服务于磨卡中国公司的员工能够深刻理解磨卡的理念、服务、产品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客户;能够更加贴近中国客户的需要,把磨卡的产品、服务、技术推广给客户。磨卡相信,只有好的员工才能构建更好的企业组织架构,才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记者:磨卡在全球其他市场表现如何?从磨卡的角度来看,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同的市场有什么特点?

Nina:除了中国之外,在欧州、北美、墨西哥、东南亚及亚州等市场,磨卡都发展得很好。现在欧盟的经济遇到了一些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磨卡的经济增长。磨卡今年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开设新的公司,但现有公司的业务都在稳步发展。

我个人对中国市场有两点评价。第一,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第二,中国维修企业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愿意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作出改变。欧州市场中,维修企业的员工大多观念比较固化,很难接受新的技术和方法,很难被改变。总之,在欧州和北美市场,很难改变汽车后市场中从业人员的观念和习惯,但在中国,大家更愿意接受好的、新的事物,并把它们运用到工作中。

记者:磨卡一直提倡关爱环境,近几年,中国的相关部门也大力推动绿色维修,今年九月,十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也提到了提倡和鼓励绿色维修,磨卡在中国将怎样继续将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Nina:磨卡是专业提供无尘干磨系统及生产和销售涂附磨料的公司,这些产品的作用是打磨汽车钣全部分,让它们更干净,所以磨卡是一个很“干净”的公司,我们也一直致力于营造更干净的大环境,绿色环保是磨卡始终坚持的理念。磨卡正在实施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计划,去年,我们在芬兰总部建立了一个工厂,这是一个绿色工厂,它融合了很多先进的环保技术。在这个工厂中,我们不仅能够生产出更环保的打磨产品,也将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程度降到了最低。磨卡对环保问题很重视,也很敏感,就像我们的产品,都是无尘打磨,有专门的装置来收集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灰尘,不会让它们飘浮在空中,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

记者:磨卡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上与同行业的其他品牌相比,有什么独到之处?您怎样看待同行之问的竞争?

篇2

美国曾发生过两起食品安全事件,值得反思。

2009年1月,美国的Peanut Cooperation of America (PCA)提出花生酱产品召回,召回的范围涉及到2007年1月1日后生产的400种产品,这些产品导致美国43个州的8人死亡和500多人生病,且病患半数是儿童。PCA位于乔治亚州Blakely的加工厂被认定是危机爆发的源头,检查人员发现现场很多方面不符合FDA的GMP要求,而最近一次来自第三方的检验,对现场GMP的评价极高。2011年9月至12月,美国受到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导致30人死亡,这是25年来因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美国联邦的调查结果表明,生产这些香瓜的农场(Jensen Farms)没有按照官方的食品安全指南操作。FDA官员在现场提出很多缺陷,而在最近一次的第三方食品安全审核中,Jensen Farms得到96/100的高分。这次是基于“检查表打分方法”的审核,而不是基于过程的审核。

这两个事件提醒我们,审核过程中,仅仅依靠“检查表方法”去关注现场的良好/最佳(GMP/BMP)的符合情况,是不充分的。要结合对管理体系的评价,关注体系的运行对现场状况的推动和维持作用,才能最终确信现场管理体系是稳健的,保障现有业务的绩效。管理体系的贯彻与良好/最佳操作规范的结合,才是帮助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的最佳选择。

对于食品链,基于过程的第三方独立审核,通常基于下列原则:

1 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

食品链组织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能力不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编制ISO 22000标准,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新思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风险管理,以落实对食品安全危害进行的有效控制。

近年来一些食品链组织协同编制了一些标准,例如由英国标准化组织(BSI)出版的有关食品安全前提方案的PAS标准(公共通用标准)。这些PAS标准,结合了相关领域中现场食品安全前提方案管理的经验和理念,为食品链组织落实ISO 22000标准中的前提方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ISO/TC34食品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SC17,全面采纳了PAS 220标准,经过一些编辑性改动,了ISO/TS 22002-1标准,即“ISO/TS 22002-1 Prerequisite programmes on food Safety — Part 1: Food manufacturing ”(食品安全前提方案——第1部分 食品制造)。

2008年,荷兰独立非营利机构“食品安全认证基金”开发了“Food Safety System Certification 22000”(食品安全系统认证22000,简称FSSC 22000)认证方案,该方案基于ISO 22000、PAS 220及ISO 22002-1,应用于食品制造业,已成为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的基准认证方案。2012年,基金会又推出了ISO 22000与PAS 223标准,即应用于食品包材制造的认证方案。

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2000/ISO 22000),中国认监委已对食品链的24个领域食品类别制定了认证规则,其他类别的规则正在补充,以完善对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领导和监管。中国认监委也正在与GFSI联络,推广中国HACCP(CHINA HACCP)被GFSI承认作为基准标准,促进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认证经验被全球接受。

2 基于过程的审核方法——第三方评估该如何工作

食品安全危害,是食品或食品存在状况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为了有效地消除或预防潜在危害,食品链各组织需要识别并管理风险。为达到此目的,“基于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就是有效的方案。

传统的审核方法经常是使用者在设计的检查表方框中打勾,对现场状况进行评价。前面的两个案例已经表明,这种审核方法是有缺陷的:仅能够告知今天您的产品中没有沙门氏菌——但是不能确定明天是否会有。基于过程的审核方法,能确保评审所有相关的过程,例如:

对现场与食品安全相关过程的识别是否充分和有效进行判断;

各过程接口的职责划分和效率;

危害分析是否覆盖可能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控制辨识已经识别的显著食品安全危害;

评审关于CCP参数的有效性,以及基于科学研究的确认;

询问偏差并提出纠正措施与预防行动;

对过程中的测量以及其他设备的校准进行评审。

根据审核发现,审核员可以跟踪有关的审核线索,包括偏差如何引起管理层重视、如何通过纠正措施推动持续改进等。

3 采用系统的方法管理过程“网”

应采用系统方法,管理所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不同过程。任何食品的生产过程都会牵涉到一些交互影响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

识别要求——顾客、执法者、相关方和组织本身的要求和期望;

产品实现——把原料转化成成品;

测量,分析和改进——“测量”监视所有阶段的危害;“分析”帮助组织建立要实施的标准;最高管理层使用这些活动的结果,推动改进;

管理职责——为开发、实施及其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的承诺提供证据;

资源管理——包括人员、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很多大型组织已经着手建立这样的管理体系,中小型组织则需要对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投资,但是这样做可以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总体上改进绩效,优化整个组织成本结构,降低能动体系运作成本,从而推动持续发展。来自基于过程的第三方独立审核,为评价食品链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4 可信的第三方独立审核——最后的证据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经建立,下一个步骤就是可信的审核。组织通过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评价基于过程的系统的有效性,以及控制识别危害的能力。

来自第三方审核员的外部独立审核也非常重要。独立审核的目的是对现场过程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结果是增强相关方的信任,包括食品链的合作方、顾客和执法者。第三方审核员通过公认、独立的管理体系评审,以及过程完整性和可靠性的提高,帮助建立并维持信任。

独立标准、认证机构以及第三方审核公司的审核发现,作为衡量一个组织对食品安全承诺的证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主管部门的信赖。从长远来看,最终可能形成一种模式,即执法者利用第三方的评审结果,作为风险已经受控的保证;而他们的目标是对那些没有通过第三方认证的公司进行检验。

独立可靠的认证,对开创成功的食品安全文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食品链上,相对于食品安全控制失败而造成的生命、品牌荣誉、金钱的损失,第三方认证的成本将是微乎其微。

认证证书是认证过程的结果之一,但并不是终点。认证机构将在整个认证周期内策划对组织管理体系的监督。对组织运营的风险进行评价和管理,确认组织内体系和过程的持续有效性,这就是独立认证的价值所在。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关系;政府监管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本质是食品原料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营销者、食品物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食品消费者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信任管理和风险监管体系等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但是,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和系统管理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事实上,近5年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我国的基础技术落后,主要是因为食品安全的外部监管、服务体系缺失造成的。当前我国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的诸多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信任缺失、法规条文不统一,导致食品链条成本和系统风险大幅增加,食品行业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国民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食品消费者时时处于担忧和恐惧环境中。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整个社会就无法和谐,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国内学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将目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信任关系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管理等三个方面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外部条件约束和保障下进行存续、发展、实现自我的一种必要追求,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利益追求和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们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编织全球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没有人们对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没有了社会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导致了利益问题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反映着人与其周围世界中对其发展有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积极关系,赋予了人们行为的目的性和内在动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导致了社会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着复杂性、统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个食品安全问题中,利益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个食品链条的剂,也是整个食品链条发展和延续的源泉,更是各类问题和矛盾的聚集体。各种利益主体在谋利活动中,都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强弱双方会不断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经济冲突和矛盾行为就产生了。有学者认为在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中,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且对食品需求弹性小,总体上只能属于被动接受者,其对食品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长健认为这种看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终端,对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动力,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度最为强烈。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对立和冲突,由此产生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利益博弈现象。但是,由于整个市场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不对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监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链条中间环节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实现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相关集团或个人会存在着具有差别性的动机和实现路径。在其路径的实现过程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会主义等行为应运而生。根据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结果,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食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驱逐出市场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隐藏或歪曲和误导食品安全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在市场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食品链条中的各方的逆向选择、不道德行为和投机行为会随着各方追逐利益预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监管部门失信、国民恐慌和社会动荡。事实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人为因素实质就是利益追逐的结果,生产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质,却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产。回顾近几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道德风险严重。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对于食品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和行为监控等急需监管部门予以重视。王虎、李长健认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复杂的利益矛盾运动态势主要表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为了实现食品领域的利益均衡与和谐局面必须重视对食品领域利益矛盾运动的分析并有效构建该领域的利益冲突与制衡机制、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利益代表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与利益保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门、法庭与私人多元共同参与的变迁。食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响着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运动态势和市场均衡的变迁,影响着食品链条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食品安全领域的利益追求不应该只是单个个体或群体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个食品链条中所有群体和个人集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需求虽无法使个别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最优,但能保障整个食品链条利益最优,使得食品链条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径选择,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道德水平和政府对国民生命安全的关注程度和对人民的热爱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径、方向选择和监控机制关系着食品行业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利益关系分析及其机制设计至关重要,既能为降低食品链条的各种成本和交易费用提供指导,也能为国家行政监管提供理论借鉴。

三、食品安全的群体信任关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食品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是食品安全链条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关系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关于信任,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尼克拉斯·卢曼把信任理解为“对产生风险的外部条件的一种纯粹的内心估价”,他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是一个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信任机制能降低特定情况下的复杂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个人已取得的正向经验、在获取正向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人际关系桥梁的沟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综合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五大认知过程:计算过程、预测过程、能力过程、动机过程、传递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认可程度将影响着信任关系演化的方向、路径和演变结果。信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认知过程,它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组织间信任是组织间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这种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

在人与人之间利益获取的过程中,个体的信任感知将左右个体的认知或感知结果,影响个体行为和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信任不仅能带来双方的利益分享和价值实现,也能带来资源的最优整合,促进整体利益和资源价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关系,将会节省利益相关主体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风险,进而增加双方的合作意愿,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

四、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与模式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为研究;食品生产者(供应商)行为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研究;食品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等等,但对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较少。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不经济以及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监管机制。AlanStone认为管制是“政府通过法律的威慑来限制个体和组织的自由选择”,其目的在于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企业食品安全行为、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与政府监管关系密切,政府监管法律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是基于对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行为的有效认知。研究表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采取的监管方式主要有:诉讼;消费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发放各类生产许可证;行政法规和命令;进行处罚和奖励。我国国内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比较方面。朱允卫介绍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3种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韩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现状,按照WHO的分类方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大体可以分为多机构食品监管体系、单一机构食品监管体系、综合食品监管体系三种类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结论指出: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宜少不宜多,应尽快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当前实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职责难以分清以致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均有表现的原因之一。当前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其系统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的实践证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分部门和分级管理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则和文件条款冲突,利益矛盾严重,往往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当前我国急需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统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统化,法律法规需要高度的一致性。

篇4

关键词 食品 安全 管理体制 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地被提到国务院的议事日程。那么,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笔者结合自身所从事的食品质量检验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主要表现形式

依据卫生部和质检总局的报告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食源性疾病依然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卫生部近年来对食物中,目毒发生的析报告,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极大一部分是由于微生物引起的。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第三条的规定,大量的肠炎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报告之中。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畅通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因此可以说,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

2、食品中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一是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和水产品中。一些地方在种养植中用激素药物以保收成,增加产量。如使用避孕药喂甲鱼、黄鳝等水产品;在草莓、番茄、香蕉、西瓜等农产品中使用催熟剂、膨胀剂等;二是农产品中残留农药等有害物质;三是食品标准陈旧落后。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1070项食品国家标准,1164项食品行业标准以及大量的食品地方标准。为适应进口食品检验,还有进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这么多的食品标准绝大多数却是在2000年以前制定的,最早的还是在1981年制定的,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仅为23%。

3、新生物技术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产品领域已显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如番茄、大豆油等制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这种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仍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存在潜在的未知的危害。

4、不法行为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一是使用劣质原料加工食品;二是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添加剂);三是人为投毒等利用食品犯罪的形势严峻。

二、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在我国,食品安全是一个跨越了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和农产品质量等多个范畴的领域,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职能交叉的模糊混乱局面。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在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多个部委局,这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形成了“多龙治水”却“难成重拳”的局面。这种分散的、权限不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高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加重了企业负担,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2、食品安全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根据目前现行的《食品卫生法》、《标准化法》规定,卫生部制定卫生标准,质监局制定质量标准,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本行业标准。这就难免使食品标准政出多门、交叉重叠、指标不统一。对食品生产者来说,是否执行标准,执行什么机关的标准,卫生、质监、各行业主管部门都有权监管,导致企业对执行哪个标准无所适从。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落后,财政保障不够。一是检验技术设备、人员分散在卫生、质监、农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数量不少,但由于各部门相互独立搞重复建设,因此在构成和布局上不能满足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和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二是财政保障力度不够。目前大量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在基层,由于基层财政困难,基层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总体比较落后,有个别地方的检测甚至还停留在凭感观的层面。

三、加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对策

1、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总结《食品卫生法》及《产品质量法》实施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尽快使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先进、实用、配套的原则,加速与国际接轨。

2、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要改变当前食品安全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变分段管理为统一管理,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树立“大卫生”的观念,从利于卫生、防病、产品质量安全角度出发,依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规定,由一个部门主管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其他部门在食品管理工作中的权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推进综合执法的要求,结合现行的食品监督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代表国家专职行使食品监督管理权,其管理可由质检总局代管。

3、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网络由卫生部门所属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门所属的农产品检测站、质监部门所属的检测中心和各类高校、科研机构所属的实验室组成。其中以质检部门所属的各级检验测试中心网络最为健全,力量最为强大。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分工的原则,必须尽快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职能明确、力量强大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登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13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13-02

1构建食品安全的现状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响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能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到国家和政府在世界舞台的形象。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规范的食品流通环节管理秩序。食品流通环节的管理秩序的不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相当多的食品经营企业都有小而乱的特点,导致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及其难,对食品的包装水平也很低下,有些小企业甚至不顾法律的规定使用未经检验的合格包装物;(2)一些小的企业在食品的收购、运输和存储过程,还存在滥用保鲜剂和防腐剂的问题;(3)一些经营者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牟取利润,销售的产品是变质的产品或者假冒伪劣食品。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市场和校园周边甚至还有兜售无出厂合格证、无厂名厂址的假冒伪劣食品和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

1.2由于新技术、新资源应用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新添加剂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的食品资源、新工艺等资源出现,加上酶制剂和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涌现,导致了能够直接应用在食品上的和间接与食品接触的人工化学物质不断增多。

1.3随着食品研发出现的新问题。食品安全科技在不断地发展,由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食品也不断地被食品安全检验机构发现有安全隐患问题,例如:油条中会有铝的残留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不被人知晓的,但是当检验结果出现时,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消费者对能否迟到安全食品的信心。

2食品科学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思考

2.1引入ISO22000标准帮助食品企业提高食品质量。 ISO22000标准在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下,基于本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可以通过对其有效性的自我声明和来自组织的评定结果,向社会证实其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能力,持续、稳定地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终产品,满足顾客对食品安全要求;使组织将其食品安全要求与其经营目的有机地统一。因此ISO22000提供了一种帮助生产企业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制度,有效履行其主题的责任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构成,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相当滞后。我国已经有企业、地方、行业和国家等不同等级的食品标准,总共的数目已经超过了前项之多,其中国家标准又可能分为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这样就使得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基础标准为本、产业标准和行为标准为辅,以检验的方法标准为主要依据的国家级食品标准体系。

2.2提高检测水平。当前我国的检测水平任然较低,不能满足大众对食品安全检验的需求。由于卫生部、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结是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主要分布的政府部门,这些部门的管理方式大同小异,这就是本来就缺少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捉襟见肘,比较严重地影响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所能取得的震慑威力和监督能力。对于由于新技术、新资源应用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较为先进的、灵敏的检测方法有多聚酶链反应、基因探针等法师已经被应用在食源性病原体的检验,但是这种检测还是主要用于研究单位,没有在食品安全上进行推广使用。因此提高检测水平对于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检测手段的选择可以依据分级原理进行。国家的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要进行广泛而全面的检测能力的掌握,对于地方检测机构和企业而言就要正对地方生产的食品或者企业的产品,统计其品种,正对这些产品的特性和长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检测能力的提升,各地部门不能轻视此事,每年要投入部门资金进行此项工作的研究。

2.3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进行食品安全的检验。 根据襄阳市的食品相关企业进行检验,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产生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主的食品安全意识差。根据对襄阳市的3000余家的小作坊加工点和食品加工企业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是:襄阳市有5家大型食品加工厂家,主要生产大米、食用油和面粉等食品,生产设备比较完善,生产的条件也满足,而且都进行了生产功能的区分,还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各种生产场所也相当齐全;而28%的食品加工企业是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仅仅获得政府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规的基本要求,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但是管理基础相当薄弱,也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另外还有60%的任然采用传统的以家庭生产为主要方式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的工作条件差,生产工艺也很简单,为了降低成本,这些企业往往不重视食品安全。因此对于检测监督的人员而言,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检验标准,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要发出警告或者惩罚,并且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3小结

本文从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基于这些导致食品科学与安全管理体系很难构成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制度来规范食品生产企业,毕竟食品安全问题紧靠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呼吁是不够,最主要的还是食品生产企业意识到食品安全制度的重要性,在引进规范的标准后就需要进行分级式地提高检测水平,从实际出发,统计自己需要的食品检测方法,然后进行引进相关技术,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保证食品检验的基础上不会出现资源的浪费,从而构建成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关系;政府监管

一、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本质是食品原料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营销者、食品物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食品消费者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信任管理和风险监管体系等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但是,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和系统管理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事实上,近5年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我国的基础技术落后,主要是因为食品安全的外部监管、服务体系缺失造成的。当前我国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的诸多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信任缺失、法规条文不统一,导致食品链条成本和系统风险大幅增加,食品行业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国民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食品消费者时时处于担忧和恐惧环境中。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整个社会就无法和谐,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国内学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将目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信任关系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管理等三个方面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 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外部条件约束和保障下进行存续、发展、实现自我的一种必要追求,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利益追求和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们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编织全球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没有人们对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没有了社会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导致了利益问题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反映着人与其周围世界中对其发展有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积极关系,赋予了人们行为的目的性和内在动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导致了社会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着复杂性、统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个食品安全问题中,利益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个食品链条的剂,也是整个食品链条发展和延续的源泉,更是各类问题和矛盾的聚集体。各种利益主体在谋利活动中,都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强弱双方会不断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经济冲突和矛盾行为就产生了。有学者认为在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中,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且对食品需求弹性小,总体上只能属于被动接受者,其对食品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长健认为这种看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终端,对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动力,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度最为强烈。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对立和冲突,由此产生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利益博弈现象。但是,由于整个市场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不对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监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链条中间环节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实现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相关集团或个人会存在着具有差别性的动机和实现路径。在其路径的实现过程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会主义等行为应运而生。根据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结果,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食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驱逐出市场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隐藏或歪曲和误导食品安全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在市场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食品链条中的各方的逆向选择、不道德行为和投机行为会随着各方追逐利益预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监管部门失信、国民恐慌和社会动荡。事实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人为因素实质就是利益追逐的结果,生产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质,却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产。回顾近几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道德风险严重。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对于食品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和行为监控等急需监管部门予以重视。王虎、李长健认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复杂的利益矛盾运动态势主要表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为了实现食品领域的利益均衡与和谐局面必须重视对食品领域利益矛盾运动的分析并有效构建该领域的利益冲突与制衡机制、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利益代表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与利益保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门、法庭与私人多元共同参与的变迁。食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响着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运动态势和市场均衡的变迁,影响着食品链条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食品安全领域的利益追求不应该只是单个个体或群体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个食品链条中所有群体和个人集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需求虽无法使个别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最优,但能保障整个食品链条利益最优,使得食品链条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径选择,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道德水平和政府对国民生命安全的关注程度和对人民的热爱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径、方向选择和监控机制关系着食品行业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利益关系分析及其机制设计至关重要,既能为降低食品链条的各种成本和交易费用提供指导,也能为国家行政监管提供理论借鉴。

三、 食品安全的群体信任关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食品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是食品安全链条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关系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关于信任,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尼克拉斯·卢曼把信任理解为“对产生风险的外部条件的一种纯粹的内心估价”,他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是一个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信任机制能降低特定情况下的复杂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个人已取得的正向经验、在获取正向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人际关系桥梁的沟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综合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五大认知过程:计算过程、预测过程、能力过程、动机过程、传递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认可程度将影响着信任关系演化的方向、路径和演变结果。信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认知过程,它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组织间信任是组织间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这种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

在人与人之间利益获取的过程中,个体的信任感知将左右个体的认知或感知结果,影响个体行为和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信任不仅能带来双方的利益分享和价值实现,也能带来资源的最优整合,促进整体利益和资源价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关系,将会节省利益相关主体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风险,进而增加双方的合作意愿,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

四、 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与模式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为研究;食品生产者(供应商)行为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研究;食品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等等,但对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较少。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不经济以及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监管机制。alan stone认为管制是“政府通过法律的威慑来限制个体和组织的自由选择”,其目的在于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企业食品安全行为、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与政府监管关系密切,政府监管法律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是基于对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行为的有效认知。研究表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采取的监管方式主要有:诉讼;消费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发放各类生产许可证;行政法规和命令;进行处罚和奖励。我国国内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比较方面。朱允卫介绍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3种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韩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现状,按照who的分类方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大体可以分为多机构食品监管体系、单一机构食品监管体系、综合食品监管体系三种类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结论指出: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宜少不宜多,应尽快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当前实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职责难以分清以致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均有表现的原因之一。当前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其系统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的实践证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分部门和分级管理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则和文件条款冲突,利益矛盾严重,往往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当前我国急需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统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统化,法律法规需要高度的一致性。(下转第87页)

五、 结论

经过对国内外经典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制已经严重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当前食品安全中的利益问题、信任关系及系统管理模式等急需要迫切解决,研究需要进一步以下三个经济学领域深入:食品安全中利益演化和规制设计、食品安全中利益主体之间信任关系与信任机制、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和模式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个领域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三个关键点,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全和谐的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 李卓.利益语境下经济法的价值分析.当代法学,2006,(5):119.

3. 王虎,李长健.利益多元化语境下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以利益博弈为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44-152.

4. akerlof, g. a.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5. arrow k. j.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bearing. chicago: markham pub. co.,1971.

6. 王虎,李长健.利益矛盾论视野下食品安全治理的一种模式变迁.经济体制改革,2008,(5):19-25.

7. 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55.

8. doney, p. m., cannon, j. p., mullen, m. 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acade2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3):601-620.

9. morgan r., shelby d. h.. the commitment- 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7):20-38.

10. alan stone. regulation and its alternat- ives. washington: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1982.

篇7

关键词: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迁移污染、危害分析、预防控制措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是高发频发,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危害。造假、非法添加行为一旦查实,将受到法律治罪。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问题也应受到食品安全体系管理的高度重视,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控制已经从食品接触材料的清洁卫生向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安全性进行控制,制订了一系列限量标准和迁移限量标准,我国近年也出台了部分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限量和迁移量的标准。但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关注度还是不够,重食品接触材料的清洁卫生控制,轻污染迁移控制,缺少有效的危害分析与控制措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反复出现。最近我们也从监管过程中发现了几批食品接触材料有毒有害物质迁移污染食品问题。为此,笔者想从食品安全体系管理的角度,从食品安全问题分析、现有法规标准状况、生产过程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分析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反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的迁移污染。如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白酒塑化剂超标,也出现了白酒使用添加剂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我们专项监控中也首次发现了几类食品被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迁移食品的案例,有塑化剂残留超标,也有重金属残留超标的。经分析,一是企业对使用食品接触材料进行风险评估不够;二是对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迁移认识不足;三是体系管理和监管部门没有明确要求。

二、法规、规范、标准要求的缺陷导致污染物污染食品失控

首先是法规对食品接触材料没有迁移控制的要求。如食品安全法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禁止生产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1]。

其次,食品生产卫生规范中对食品接触材料要求:凡接触食品物料的设备、工具、管道,必须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吸水、不变形的材料制作。设备、工具管道表面要清洁,边角圆滑,无死角,不易积垢,不漏隙,便于拆卸、清洗和消毒。生产设备、工具、容器、场地等在使用前后均应彻底清洗、清毒。维修、检查设备时,不得污染食品[2]。

最后,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中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了最大使用量大部分添加剂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3]。

从上述法规、食品生产卫生规范、食品接触材料添加剂卫生标准中控制要求来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食品相关产品(包括食品接触材料)明确了管理要求,但只强调了食品接触材料的卫生清洁,防止外来污染而导致二次污染食品,未能关注到食品接触材料本身带有污染物的迁移污染。二是法规规定了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包括食品接触材料)。但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有害添加剂最大使用量实际没有限量,与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规定存在自相矛盾,这样采购或者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接触材料,也有可能生产出不安全的食品。三是在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中对食品接触材料要求是采用无毒材料,而特定迁移是与生产产品、工艺相关的,同样的食品接触材料,使用在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上,会出现是无毒的或是有毒的两结果,对材质安全难以界定。四是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说明,仅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不得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用的材料,那么食品生产企业采购用的食品级食品接触材料应该是安全的,通过高温或酒类食品接触材料塑化剂迁移超标就难以解释。由此看来,法规、规范、标准中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三、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现状

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生产体系运行正常,通过第三方认证和监督审核,是有效的。但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出了,让我们了解一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体系中描述:组织应考虑和利用适当信息。在制定这些方案时,组织应考虑设备的适宜性,及其清洁、保养和预防性维护的可实现性;应在文件中对所有原料、辅料和与产品接触的材料予以描述,其详略程度应足以实施危害分析。适宜时,描述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组织应识别与以上方面有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应描述现有的控制措施、过程参数和(或)其实施的严格程度,或影响食品安全的程序,其详略程度足以实施危害分析。识别应基于收集的预备信息和数据;经验;外部信息,可能与终产品、中间产品和消费食品的安全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在识别危害时,应考虑:特定操作的前后步骤;生产设备、设施和(或)服务和周边环境[4]。由此体系中对食品接触材料要求已关注到其适宜性、清洁、保养和预防性维护,相应的标准要求,但并未关注到一般食品接触材料对特定食品生产过程污染物迁移危害的分析与控制,存在分析不到位现象、导致缺少控制与预防措施,从而引起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而找不到原因。

四、加强对食品接触材料适宜性的危害分析,完善体系管理

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完善体系管理,解决食品接触材料有毒有害物迁移污染食品问题。

1、完善对建立体系特定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完整性管理,收集与使用原辅料、食品接触材料使用材质情况、生产工艺特点三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收集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信息、食品接触材料迁移限量信息,风险预警信息,充实原料、辅料和与产品接触的材料、成品特征信息,供食品生产过程危害分析作参考。

2、在危害分析过程中,除考虑投入本工序原辅料带入的危害、本工序可能产生的危害分析中除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食品接触面的清洁卫生情况,还要考虑到本工序中的温度、湿度、产品中是否含有影响食品接触材料容易迁移因素,几种因素结合起来,突破标准、规范和传统观念的索迫,进一步应用好与本产品有关的风险安全信息,引入体系有效管理。

3、将与本食品生产有关的食品安全信息、舆情信息引入到危害评估中,实时完善和修改控制体系,一旦控制措施的作用失效,要针对性地建立并用于消除或显著降低危害水平新的控制措施。

4、作为认证部门或国家体系管理主管部门,要作针对性、有效性、适宜性的认证管理改进,要将食品生产过程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污染控制引入体系管理中并强调执行重要性,这样就有可能会消除一系列系统性食品安全危害问题,使体系管理更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管理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14881-94

篇8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任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都应依法申领卫生许可证。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食堂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要组成部分,其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职工、学生饮食安全,直接影响到广大职工、学生的身体健康。如管理不到位,易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必须依法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后方能从事职工膳食服务。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从构建幸福的高度,充分认识食堂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将做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统一思想,从根本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全镇企事业单位食堂安全管理工作。

二、落实责任,规范经营。

加强企事业单位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必须强化企事业单位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单位法人代表是食品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意识。各单位要加大对食堂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自身管理,保证食堂环境整治、从业人员卫生健康、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等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其守法、规范经营。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按《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求,积极组织应急处理,同时,立即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或镇政府报告。

三、明确职责,加强合作。

一是开展调查摸底。各行政村、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将职工食堂日常管理作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开展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食堂普查,督促其办理相关证照,促使其合法经营,并将企事业单位食堂调查表交镇卫生科。

二是开展检查。重点对企事业单位食堂进行大检查。对已获得卫生许可的单位,对食堂中食品原料采购证、贮存、加工、餐具清洗消毒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检查;未获得卫生许可的单位,立即停业整顿,按标准整改,达标后方可运行。

三是开展培训。对全镇企事业单位食堂负责人、厨师长组织培训,针对不同季节,重点培训食物加工等环节及菜单选择,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四是加强日常监管。对全镇企事业单位食堂,要以预防食品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为工作重点,加强日常监管,限期改正提高。要把食堂安全管理作为日常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消除食品中毒隐患,确保广大职工的饮食安全。

四、加强监管,消除隐患。

防保科应加强企事业单位食堂的日常监管,对食堂中食品原料采购索证、贮存、加工、餐具清洗消毒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管;要加强对食堂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员、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取得有效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须及时同食堂管理人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要创新工作思路和监督方法,把加强食堂安全监管与深入推行量化级管理制度相结合,积极探索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结果公示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篇9

近些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政府加大了惩治力度,不断对食品安全法进行完善,明确不同监管部门所承担的管理责任,将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进行落实,对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进行协调,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最大化的保证食品安全,为人们提供健康、绿色的食品。而真实高效的档案记录管理工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一、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安全管理法不够完善

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法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法中还存在很多漏洞,无法发挥出法律效应,不能对食品加工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作用,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反而互相推卸责任,经常出现“踢皮球”的现象,造成群众投诉无门。部门之间的工作缺乏统一协调,食品监管环节存在较多的漏洞,对违规生产的食品商打击、惩处力度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威慑作用,各种不正规的小作坊还比较常见[1]。

2.食品生产商缺乏职业道德

食品的生产是由食品加工商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食品加工商决定了食品的质量,很多商家缺乏自律能力,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逾越了职业道德底线,生产加工食品的原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商家缺乏应有的诚信道德,消费者在花费了一定的金钱之后,没有购买到同等价值的食品,且商家对生产的食品不负责,当食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没有做出合理的处理措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食品质量检测不到位

在当前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定期检查、突击检查以及专项抽查三种,检测面覆盖不够全面,存在很多漏洞,检测力度有待提高,检测方法有待完善和改进;检测部门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待上级安排的工作比较敷衍,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懈怠、放松现象,导致检测工作趋于形式化;食品质量的检测标准比较落后,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标准,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需求。

4.食品安全宣教引导亟需加强

食品安全的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对食品安全常识及相关法律不够了解,在选用食品的时候,缺乏自我分辨能力,容易出现误买、误食现象;没有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及科普作用,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只是对事件的具体经过进行了报道,并没有利用舆论作用对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宣传,人们无法清楚的知道引发食品安全的根本原因,还容易发生类似的情况;政府与媒体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只能被动的应对舆论压力,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相关信息缺乏透明化和公开化[2]。

二、我国食品安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是一项极具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等的工作,必须要让各个监管部门意识到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在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监管效能的最大发挥。

1.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档案管理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很大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写、保管等事务性工作,和别的工作相比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或者说不能给单位创造直接性的经济效益。因而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始终认为无关紧要,只要做到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随时查档就可以了。虽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几乎都有配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但是他们往往都没有真正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单位工作的重点,也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有效的档案管理机制很难形成。

2.档案室硬件环境设施比较差

整齐、统一和规范的档案保管室是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要求。但是很多没有设立专用的档案管理室,甚至还有部分单位的档案保管室如同杂物室一般,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可言,而杂乱的环境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查档是不知从何入手,存档也不知存往何处。食品安全部门也没有重视对档案保管室的设施配备工作,认为档案管理无需太多设备设施,有人来看时有个地方找就可以,所以对于老化的设备和设施也不进行及时更换。对档案管理必备的条件解决落实也比较差,档案保管室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加之工作人员没有良好的设防意识,更没有明确严格的管理机制,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及完整,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部分档案文件在管理过程中受损,并给单位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3.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人档案盒,没有及时整理归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

三、解决当前食品安全及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

结合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修订,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对不同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确保食品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做好风险预警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将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进行落实,全面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整顿,关停不合格食品加工厂。

2.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食品的安全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只有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与政府部门形成有效配合,才能最大化的保证食品安全。建立举报有奖机制,调动消费者监督的积极性,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开展相关的排查工作;利用媒体舆论力量,将不良商贩进行曝光,同时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工作,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3.食品安全档案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成果及技术的应用,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目前,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的部门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4.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我们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 召回 食品安全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也愈来愈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前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不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管理贯穿于食品生产、物流、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针对每一个环节,都提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详细的法律及法规,建立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办法。

食品召回制度是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减小食品安全风险,保证食品安全体系健康平稳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相对于欧美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我国食品的召回与退市制度目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关键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 我国食品安全召回制度关键问题的思考

几个发达国家的食品召回制度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食品召回有法可依。颁布了统一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并建立健全了食品召回法律体系。第二,监管有效进行。各部门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第三,执法力度大。严厉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使得管理效率高。第四,建立了完善的食品信息溯源系统。由此告诉我们,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1 强化立法

我国目前已经对食品安全予以立法管理,但是目前依然存在着法律不完善,缺乏系统性,部分领域立法缺失,部分条款立法不明的现象。目前我国缺少一门具有权威性的食品召回管理的法律,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在食品召回管理中,部分法律条款不明晰,执行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很有必要针对食品召回进行专门的立法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制定一部具有权威性的法律,对食品召回的法律规定,监管主体,召回级别,召回种类,召回程序,召回惩罚制度等内容统一予以明确详细的规定,使食品召回真正有法可依。

1.2 明确监管

食品安全管理不是一个行政部门就可以全面监管的,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共同管理,相互协作。卫生、质检、工商、食品药品、农业等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比如农业部要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环节,确保农产品来源安全;卫生部门负责食品经营者的场地的卫生达标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督管理安全,并组织实施国内食品的强制检验及出入境食品的卫生检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负责市场上的食品安全监管;商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流通领域中的食品安全。

由于食品召回管理过程涉及到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而多部门监管导致职能不清,在食品召回的监管与执行上缺乏效率,同时存在着食品安全管理权限配置不合理,执法部门定位不清等问题,由于行政权限划分界限不明,多头执法与行政不作为现象并存。同时因为监管部门的不统一,导致了监管执法缺乏持续性和规范性。

目前已经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为主任的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但是依然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建议国家成立一个食品行业监管委员会,类似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电监会这样的行政管理机构,统一执法和管理,制定统一的管理法规和条例,统一执行,赋予机构相应的监管权和执法权,跟公安部门建立紧密的执法关系,对于严重的的食品犯罪,予以坚决的查处和执法。

1.3 明确法律界定,加强执法与惩罚力度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关键手段是加大食品安全犯罪的执法,提高法律打击力度,提高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目前明确定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条文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这些法律为食品安全的执法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但是这些法律条文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1)未能明确监管层面的法律定义,单纯的食品事故只能由受害个体进行维权处理,对于批量出现不安全食品,未能明晰法律条文。(2)食品安全量刑太轻。《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对于违反的行为,行政处罚力度才3万元罚款。从经济层面无法起到处罚作用,相对于违法行为的牟利,实在微不足道。(3)食品召回执法的执法力度不明晰。

为了从法律层面加大食品安全的查处力度,必须在当前的《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处罚细则,明确食品安全的主体:生产者,消费者及监管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对于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食品安全违规与犯罪行为,定义详细的处罚方法,以”食品安全无小事“的原则去定义处罚力度,要执行高标准严要求。对于重大的食品安全犯罪,不但要处罚相关的犯罪分子,对于相关的执法监管者,也要定义明确的行政处罚及犯罪处罚。

1.4 食品信息系统的建立

1.4.1 物联网技术的食品溯源

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首先需要做的是,切断不安全食品的流通,检查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扩展。基于物联网技术食品溯源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当出现任何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食品溯源,及时禁止不安全食品继续流通,同时可以追回不安全食品,另外最重要的功能是查找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给监管者和执法者提供法律依据。目前我国已经有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等研究机构已经开始研究物联网在食品召回体系中的应用,通过RFID、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技术,初步实现了物流链溯源。

1.4.2 基于移动网络和互联网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目前可以通过建立食品监管网络,结合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及时食品安全信息,定时公布官方对食品物流检验的结果,将安全食品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公众。同时任何不安全的食品因素,都及时通过网络,保证食品体系的安全。

1.5 食品安全保险及补偿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关乎公民健康,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目前针对食品安全事故带来的公民损失,还没有很好的方法,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大多数无法及时得到责任主体相应的补偿,不但承受了身体上的折磨,同时承担了一定的心理上的打击。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应该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保证公民在意外状态下的安全,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保险和补偿制度,应该成为食品安全召回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食品安全保险金应该由食品生产制造企业定期缴纳,作为食品安全保险的基金,由专门机构管理运营。

在食品召回体系中,增加保险评估赔付的阶段,一旦发生食品召回,在制定召回计划的时候,就制定保险介入方案,根据食品安全保险的详细细则,及时提前赔付受害主体的损失,之后由保险公司对相应的责任主体收取相应的费用,保证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受害者在第一时间能拿到赔偿。针对严重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在召回的处理阶段,必须依据保险的相关条例,除以对应的罚款,罚款进入保险基金,保证后续基金的稳定运行。

2 总结与思考

本文针对我国今年频出的食品安全事故,对于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进一步分析了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召回体系,针对我国在食品安全召回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立法和监管的建议,列举了当前立法的不足,给出相关立法和执法的建议,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化食品召回办法,最后提出了在召回体系中增加食品安全保险补偿制度的方案。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这是一个大的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去不断完善该制度,使之能真正成为保障公民食品安全的一道屏障。

参考文献

[1] 王宇.《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探析》[M],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3月.

[2] 苏保涛.《对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若干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9,(68).

[3] 朱晓东.《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困境与法律对策》,中顾法律网.

[4] 史林谦,向恒阳.《不合格食品处理方法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