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概况,措施;管理对策;东昌府沙镇。
中图分类号:TU99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沙镇位于东昌府区的西南部,辖119个行政村,耕地15万亩,人口10万多人。沙镇的群众长期饮用上层井水生活,井水苦涩还不卫生。2006年水务局和镇党委政府克服了种种困难,落实了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农村饮水水质,降低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率,减少农民医疗费用支出,解放和节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使其更多地投入到工农业生产。同时,可发展庭院经济和乡村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的饮水,是实施沙镇小城镇战略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社会次序,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效益显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关系农村生活健康和条件的民生工程,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沙镇面对新形势,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切实措施,下大力气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使人民群众喝上了干净的水,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提供了保障。
1 工程工程建设概况
沙镇位于东昌府区的西南部,全镇区域面积140万平方公里,辖119个行政村,10万人口。根据2004年初对全镇农村饮水现状和存在问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研究适合的工程建筑模式,总结出了符合农村新形势的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自2004年沙镇列入村村通自来水安全工程以来,镇委镇政府非常重视此项工程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采取科学规划、适度规模、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等措施,共解决了119个行政村,1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打配套水源井8眼,延伸管网100多公里,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
2 工程建设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搞好项目工程建设,镇政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任成员的沙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区、镇两级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2)|统一规划,严挌实施为了使规划合理,水利局多次组织人员到实地考察,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为工程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3)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了提高工程质量,从实施方案的编制、申报审批、施工单位的选定、材料和设备采购、资金支付、竣工验收、建后管理等都严挌按照程序运作。在工程建设中,严把水质关、材料设备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质量关、工程验收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资金、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料物采购供应;统一检查验收;抓好打井设施进场时的性能检查环节、井深控制环节、井灌滤网料滤料环节、上下水层密封环节、成井后控制环节、井灌滤网料检查环节、上下水层密封环节、成井后的洗井环节,确保了工程质量。
(4)严挌资金管理
在资金使用上,实行专户储蓄、专款专用。资金支出先由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经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工程进行验收,根据进度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后拨付资金。实行支票支付,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理,提高了运行管理对策。
3 工程管理措施
(1)健全管理体系
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公室,设在水利局,负责全市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各村由村民委员会选举一名有责任心、懂技术的水管员进行管理。
(2)落实管理责任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村的供水技术及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搞好安全用水、节约用水知识宣传、管好维修服务基金、制定管理制度等工作;用水协会负责汇集群众意见、监督水费征收、管理员的管理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供水管理员负责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维护、维修和水费征收等工作,保证安全、及时、足量供水到户,服务用户。
(3)完善管理制度
篇2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年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全区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表彰先进,激发干劲,动员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崭新的面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区农村工作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
会上,区委副书记杨保珍同志、副区长谢筱会同志分别对20*年全区农村党建和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回顾,对今年农村党建和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部分乡镇、村和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了很好的发言;会议还对20*年农村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最后,区委蒋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当前我区农村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对我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十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准备充分,组织严谨,主题明确,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各乡镇、村和各部门、单位一定要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通过多种形式,迅速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把会议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各项措施向干部群众讲清楚,切实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蒋书记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全力以赴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持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些工作创出了特色和亮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如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放在全省、全市的大格局中来审视,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比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特色产业规模不大、科技创新与推广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欠帐较大,等等。这与*在全省、全市所处的位置还不相符,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更要认识差距和不足;既要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更要考虑长远发展问题;既要全力以赴加快发展,更要保持农村社会大局稳定。我认为,在农业发展方面,我们*区至少有四大优势:一是我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发展农业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二是我区是全省农业立地条件最好的地区,农林特产质优品繁的优势比较明显,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三是近几年乡村两级做了大量工作,干了不少实事,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工作基础;四是乡村干部整体工作能力普遍比较强,干事创业的劲头很足。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深入挖掘发展的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以赴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果品产业发展上,要切实做好“花牛苹果”这篇大文章,城郊南山万亩优质花牛苹果基地要在通过两年建设实现三年万亩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强化果园管理,完善配套设施,以中心规划区主干道沿线为重点,力争今年新增建园4000亩,建成兴旺山提灌二期上水工程,逐步将其建成省市有较大影响的果品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和促进全区果品产业快速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上,要积极促进畜牧业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向规模要效益,要把重点放在三新阳地区,今年突出抓好中滩镇嘉信畜牧实业有限公司2000头荷斯坦奶牛生产基地建设,维亚实业有限公司2万头仔猪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促进三新阳地区及全区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在龙头企业建设上,要大力扶持培育长城果汁、康晟食品、众兴菌业等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效。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全力抓好“十村示范,百村带动”工程,突出抓好中滩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这一项目在我区布局,充分表明省、市对我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有关方面要精心组织,全力实施好这一重大项目,为全市、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探索经验、创造典型、树立样板。今年重点要实施好中滩镇张白、蒲甸、缑杨3村道路硬化、蔬菜大棚、新村住宅、校舍等建设工程,抓好中低产田改造、设施农业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编制村镇规划,确保完成550万元的国家投资建设任务。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突出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农田水利、退耕还林、流域治理、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项目,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思路,求真务实,全力促进我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今后五年,是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打造经济强区、构建和谐*的关键时期。新的五年,国家将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政策、资金、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这对于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加快发展,在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更加关注“三农”问题,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更加关注新农村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和农村工作基础,努力实现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突破。关于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蒋书记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谢区长也作了全面安排部署,请各乡镇、村和各部门、单位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几项重点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1、关于春耕生产。各乡镇、村要抓住春季有利时机,组织抓好小麦田间管理,适时追肥、浇水、喷洒农药,确保今年夏粮丰收。要早动手、早安排、早部署,尽快落实整地、积肥、种粮、化肥、农药调运等工作。农技部门要加强协调服务和技术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配合,保证春播物资供应,确保今年春季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去冬今春,雨水较少,气候干燥,火灾隐患较多,各乡镇、道北办事处、各村特别是林区、林缘区乡镇、村组和林业、公安、消防等部门、单位要切实做好春季防火工作,对一些重点区段、重点林带和景区景点要加大巡查力度,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不出问题。
2、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目前,天宝高速公路建设已进入实施的关键阶段,沿线各乡镇和各有关方面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协调服务保障等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社棠渭河3号大桥和元龙码头至石咀战备公路等重点交通建设工程,省、市已列入今年实施计划,有关乡镇和交通等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征地拆迁及协调服务保障工作,保证工程按计划开工建设,确保完成年度计划。石佛至中滩通乡油路改造工程,近期要启动征地拆迁,确保年内竣工。农村通达工程年内要全面完成市列通村公路156条350公里的建设任务。同时,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实施一批农村道路改扩建和新建工程,努力改善交通基础条件。
3、关于劳务输出工作。加强劳务输转,发展劳务经济,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各乡镇、村和各有关部门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产业和一号工程来抓,坚持以技能培训、组织输转、宣传引导、维权保护为重点,充分发挥当地能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和服务,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培育劳务品牌,促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分散型向组织型转变、由创收型向创业型转变,实现劳务输出的超常规发展。力争年内输转劳动力10.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68亿元。
4、关于小城镇开发建设。目前,全区建制镇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大部分已完成,但城市规划区内的马跑泉、社棠、花牛三镇和渭南镇及6乡目前还没有具体规划,要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并严格执行规划,保证小城镇开发建设有序进行。尤其要把天宝高速公路我区境内5个出入口的开发建设作为重点,年内完成建设规划,并按规划储备土地,尽早启动开发建设,确保天宝高速公路开通时沿线开发建设到位。要精心组织实施好花牛村二期、赵崖、曹埂小康农宅、玉兰市场搬迁等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的小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完成伯阳镇保安村和元龙镇佃儿村110户50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力争年内小城镇开发建设能迈出大的步伐。今年区财政将列支100万元,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年内30个市列、区列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必须全部完成,140个带动村中乡镇政府所在村、公路沿线村及重点发展村要完成规划编制,条件具备的村要启动建设。5、关于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切实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这项工作自去年正式启动以来,运行平稳,取得了初步成效,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今年初,区委、区政府又根据运行中的新情况,及时调整了《实施方案》,进一步降低了参合门槛,扩大了定点医疗机构,提高了报销比例,更加方便了农村群众就医。各乡镇、道北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乡村两级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政策,讲明程序,不断扩大农民群众的参合面,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切实实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真正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众救助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五保户”、特困户保障标准,启动实施好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五保户”财政统一供养。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认真组织实施好7所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确保秋季开学前竣工使用。
6、关于计划生育工作。针对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出生漏报和虚报多、节育手术及社会抚养费征收欠帐大、经常性工作开展不足等突出问题,各乡镇、村和计生等有关部门、单位要以落实计划生育全员管理责任制为手段,切实摸清新婚、怀孕、生育、节育等各种底子,进一步核准各种统计数据,减少出生漏报和虚报;要积极开展计划生育集中整治活动,突出一孩放环和二孩结扎,狠抓各项节育措施落实,提高节育措施落实率、及时率;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要大力实施关爱女孩试点活动,落实奖优免补政策,不断提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7、关于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区自然条件复杂,山川差异性较大,村与村、乡镇与乡镇之间经济基础、产业特点差异明显,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加之我区财政十分困难,能够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很艰巨,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突破,除了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外,更重要的就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要认真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要采取多种形式,以农村新型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切实提高广大村民的科技知识和创业本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二要积极推进政务、村务公开。让广大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新农村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要和村民充分协商,项目决策要经过村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群众监督,争取群众对各项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三要逐步建立村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等各种制度,通过民主议事,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真正形成政府、社会、村民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解决一些农村公益性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强化督查,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耕地保护;保护模式;崇信县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7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途径。耕地保护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但当前我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着耕地数量锐减、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而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建房占用。因此,如何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更好地保护耕地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有很多关于耕地保护方面的研究。从研究区域来看,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粮食产区,或东北老工业基地,对西北地区的研究较少。从研究尺度看,新农村建设和耕地保护的研究以宏观性的大、中区域研究为主,主要集中于全国和省(区)层面的研究,也有少量对地区(市)等中等区域题进行研究,但极少有对诸如县等更小区域的此类问题研究,使得新农村建设和耕地保护在研究尺度上不尽完备,缺少对微观、小区域的相关研究。而且把新农村建设和耕地保护两者结合起来,以小区域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研究更少。针对目前研究主要以大中区域为主的状况,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县级等更小区域的微观研究,以丰富研究区域类型,将新农村建设导向下的耕地保护推向深入。
崇信县耕地面积在2004~2011年间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52.8hm2,2004――2005年间减幅最大,达到2%。2006~2009年间基本维持平衡,2010年开始有一定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增幅不超过1%。柏树乡申家庄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与所在县基本一致。并且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在该区域具有普遍性,问题存在的根源也具有典型性。因此以该村为例,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和耕地保护关系分析,构建新农村建设导向下的耕地保护模式,以期能对现实耕地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同时,崇信县是西北地区欠发达县域的代表,希望研究结果可以为其周边区县或其他相似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1.1耕地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粮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安全体系的基础,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因此,保护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正常生存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的、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保护耕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
1.2新农村建设是耕地保护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完全按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来计划和实施;是从全体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农民生活宽裕、生产安定有序,权利及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农村、农业进一步发展,保护农村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更加强化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更有利于耕地保护有效实施。
1.3耕地保护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耕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民主要的衣食之源和社会保障,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至关重要。保护耕地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能够更好地保障农民权益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因此,耕地保护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1.4新农村建设是耕地保护的有力保障和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土地权力明晰、环境整治、管理改进、产业培育、农民技能培训等措施将会促进耕地利用效率提高、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户保护意识增强。因此,新农村建设是耕地保护的有力保障和重要途径。从长远来看,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性使耕地保护在制度、政策层面的保障更加有力。
2柏树乡新农村建设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崇信县柏树乡申家庄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非常突出的耕地保护问题,申家庄村位于崇信县北部塬区东段,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乡总面积7532hm2。2006至2010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613867hm2,平均每年减少153.467hm2,耕地面积减少数量多、速度快。新农村建设中对耕地保护影响较大。
2.1新村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申家庄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造就了具有陇东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窑洞。窑洞多位于塬边、沟头、峁墚等位置,从而形成了“人在山下住,地在山上种”的人文景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改变了这种居住方式,原来在山下住的逐渐搬迁到塬边,有的在原有窑洞附近建筑房屋居住,虽然居住形式发生改变,但村落选址基本保持在原来位置,向外有所延伸。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划定的新村址完全抛开原有的村庄,位于塬面中部的一条县乡公路两侧。而这些建设用地全部为原有农户长期经营的承包责任田,导致共占用耕地13.33hm2。同时,新农村建设对当地生产生活习惯考虑不够,一部分耕地周边的道路未得到改善,不能进行机械化耕作及收割。农户种植的小杂粮只能在新置打碾场进行打碾、晾晒,既浪费土地又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2.2乡村公路建设占地过多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最主要的基础设施,要与农村各项资源要素,尤其是与耕地资源统筹考虑、有效配置,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柏树乡一条乡级公路境内总长约27km,其中有9km路段路面宽7m,两侧路肩至两侧行道树外侧距离都在10.5m以上。有14km路段路面宽6m,两侧路肩至两侧行道树外侧距离都在8.5m以上。这条路占用柏树乡耕地39.648hm2,除去两侧路肩、路基和绿化带共3m。据推算我国单位里程公路和单位里程农村公路用地面积分别是1hm2/km、0.67hm2/km。与上述标准比较,柏树乡公路单位用地1.49hm2/km,远大于国家级公路用地标准。所以,公路建设占地过多造成耕地资源浪费。
2.3违规违法用地现象普遍
2.3.1基本农田规划不到位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条规定:“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对照该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位于塬区中部的县乡公路周边红色区域为村庄建设用地,土黄色区域是一般农用地,黄色区域则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实际位置远离主要交通线,处于塬区边缘地带,土地平整度、耕作条件和土壤条件相对较差,受水土流失影响大,不便于机械化作业。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但该村共在基本农田上种植果树666.7hm2,并且被要求不得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该村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政策落实和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相关规定,基本农田保护不到位的问题非常突出。
2.3.2宅基地超标严重
《甘肃省土地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农村宅基地按以下标准执行:农村人均耕地小于667m2,每户宅基地不超过200m2;667m2―1334m2之间不超过267m2;大于1334m2不超过330m2”。而该村已经建成的新村庄每户宅基地面积都在0.067hm2左右,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几乎所有农户门前都留有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不等的空地。同时,村民在修建时私自扩建、临时搭建的情况也较普遍。所以,该村宅基地实际占用面积是甘肃省标准的3倍之多严重超标。
2.4宅基地的整理和使用问题突出
2.4.1宅基地复垦滞后
宅基地复垦是增加耕地面积的途径之一。但是受多种因素限制,柏树乡宅基地复垦滞后。该乡“一户两宅”、“一户三宅”甚至“一户四宅”的现象较多。随着农户搬入新村庄,原村址出现大面积宅基地闲置、荒芜。很多农户不愿拆除旧宅,导致大面积宅基地不能复垦,浪费土地资源。统计数据显示,柏树乡2010年新建宅基地占用耕地41.2hm2,而全年新增耕地和宅基地还田面积均为0。
2.4.2宅基地使用率不高
宅基地使用率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户籍政策的改革,部分农民购买了商品房,但不愿放弃宅基地,致使这部分宅基地几乎常年无人居住,使用率不高。二是部分农民全家常年外出打工,偶尔过年时回家居住,这部分住宅也是常年无人居住,使用率不高。三是该村民小组的多数农户季节性外出务工,致使宅基地产生“季节性闲置”。此外,部分农户宅基地批而不建或中途停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宅基地的土地浪费和宅基地使用率不高。
2.5多种原因的耕地撂荒严重
2.5.1规划失当引起耕地撂荒
一是政府规划论证不充分,盲目上马项目,导致农户积极性不高,参与性较弱。柏树乡形成产量、具有商品效益的果园面积有限。二是成活果树增加了在果园里套种其他作物的投入和难度,并且不便于农户耕种管理,使得部分农户放弃果园管理和农作物种植,耕地处于撂荒状态。三是山区耕地撂荒严重。新村建成后距该村山地较远,生产道路崎岖,生产成本大,不利于进行生产。而新农村建设时未对此类山地合理利用或改善耕作条件,农户耕作不划算,选择山地撂荒。
2.5.2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劳动力不足引起撂荒
农业生产是以水分、土壤、热量三大要素为基础的人类活动。该村年降水量415.3mm,土壤以黄绵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低,易受侵蚀,耕作层浅薄,一般在15cm左右。全年光照时间为2296h,日均温度≥10℃的天数在178天以上,有效积温为3274℃。降水缺乏、土壤贫瘠及农业生产多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造成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无法从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自己预期的收入,致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出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使得单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面积增加;人口结构出现的老龄化带来的留守劳动力弱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半工半耕加剧了农业生产投入的不足;现代农业发展不成熟,单位耕地所需的农业生产要素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和补充,最终出现农民因无力顾及所有耕地,进行选择性撂荒。
3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模式及策略
3.1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建设,是我国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而耕地保护则是从我国国家粮食安全角度出发,为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两者都以“三农”问题的处置为各自内在要求,在“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既相互影响,又各有侧重。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和对待两者的关系,消化冲突,放大融合,建立新农村建设导向下的耕地保护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通过新农村合理选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权明晰、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产业培育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通过环境整治、管理改进、扩大民主,加强农民素质培训等措施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而新农村建设具体内容的落实从多方面推动了耕地保护。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选址为有计划、有原则利用土地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发展农地规模经营,控制耕地占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是改善耕地道路、水利条件,耕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是实现耕地面积增加的有力手段;加强管理、扩大民主、加强农民素质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大众对耕地保护的认识;相关制度、法规的落实、产业培育是实现耕地利用的专业化、高效化,提高耕地收益的必然选择。归结起来,新农村建设导向下的耕地保护模式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双向互动的动态系统。
3.2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策略
3.2.1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
土地产权制度的不明晰使得农民在征地中无法维护自己的土地权利。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农民的土地产权落到实处,明确土地归全体村民所有。同时将耕地产权尤其是耕地的收益权和处置权还给农户,并使之法律化。善流转机制,允许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土地经营权依法采取多种形式流转,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规模化经营。此外,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以便更好地保护耕地和农民权益。
3.2.2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制度落实执行
地方政府注重短期的财政收入和发展地方经济的政绩,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首先要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以约束地方政府的供地行为;其次要严格土地出让审批手续,尤其是农用地转变成建设用地的监督审查机制;将耕地保护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加强考核奖惩力度,落实问责制;建立人民意愿评价机制,充分考虑人民意愿;全程公开申报、批复程序中各项环节,接受全民监督。此外,增强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全民积极的参与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中来。
3.2.3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宅基地复垦
土地开发整理是保持我国耕地动态平衡的有效手段,要充分重视其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并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在保护耕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耕地后备资源,即宜耕荒山、宜耕荒地、宜耕荒滩;切实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努力恢复废弃土地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各类废弃土地的利用潜力,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
对于宅基地的复垦,要健全宅基地使用制度,加强执法力度,严格审批。采取多种手段,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首先,注重加强对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指导,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顺利进行,逐步调整村庄布局,要推进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体制和流转体制的创新与突破,逐步建立宅基地的退出和转换机制,避免由于村庄规划不合理导致宅基地浪费土地;其次,要加强宅基地整理,提高闲置宅基地使用效率。另外,要探索农村宅基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政策,提高各地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积极性,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从而提高整体的集约利用水平。
3.2.4发展农村生产,提高农民农业收入
发展农村生产最直接的就是向土地要效益,而水作为农作物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大大制约着广大地区的农业发展,发展和改善农村的水利设施就显得尤为迫切。发展水利设施满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同时也是服从于国家战略方针,落实国家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出产高端产品的高附加值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建立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种植、有选择性种植,调整种植结构,种出市场需求、农户收益高的农产品。使耕地产生经济效益,吸引部分外流劳动力回归到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
4结语
新农村建设与耕地保护相辅相成,统一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针对新农村建设中新村庄建设、违法违规用地、耕地撂荒等问题,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从新农村选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规划、环境整治、产业培育等方面入手,建立新农村建设与耕地保护双向互动模式,实现耕地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双赢。在下一步研究中,要进一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对耕地保护的落实效果及具体运作。同时,要注意微观小尺度研究与中观、宏观研究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方斌,吴次芳.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保护策略研究――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1):8891.
[2]唐健等.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刘伟,王利,杨春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耕地保护策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6):109114.
[4]郭文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路用地问题[J].国土资源情报,2007,(5):2125.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Z].2008.
[6]甘肃省实施土地管理办法[Z].1999.
[7]崇信县统计数据[Z].2010.
[8]吴天君.耕地保护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侯玉亭.浅议新农村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J].中国农垦,2007:4041.
[10]胡雪松,李爽.新农村建设中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2,(4):3941.
[11]刘枫.建设新农村视角下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J].北方观察,2009,(2):4142.
篇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不断投入,人们更加重视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农民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业生产得到了强大的保障。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庞大、复杂程度高、需要很多创新技术、投资甚大、建设的时间长、空间结构错综复杂。本文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讨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工程项目的实施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和相关的单位对农业水利建设,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导致农民对农业水利建设的盲目,工程建设得不到落实,很多工程也没有达到规范的标准。水利工程项目没能有效的实施和发展这些阻碍因素占了绝大部分因素,从而也没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解决用水困难的问题,因此造成了我国农业产出效率降低,农民生活的水平也没能有太大的提高。为此,在本文中着重探讨了有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从而提高我国农业在国家经济生产中占据的比例。
1强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意义
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必须条件,水利工程的各种设施如果没有完好,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有可能使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在雨季里雨水比较多的地方起到防洪、泄洪、灌溉等作用,使农业和农村减少洪水带来的冲击;如果把余下的水存放起来,还可以用它们在旱季的时候对农田进行有效的灌溉,使农村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1]。此外,对农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农村周边的环境和面貌也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将变得很好。所以,这就是新农村的发展方向。在此可以看到,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势在必行。
2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不足
2.1工程建设的质量方面
工程质量是水利工程建设重要的条件,盲目建设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农业生产能否安全顺利的进行,与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密不可分。因此,只要农业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得到了保证,才能使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农业水利建设的资金很庞大,很多水利工程部门为了得到资金,还没有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分析和计划,就开始对项目进行立项。没有全面的进行可行性计划的研究。同时,施工队伍管理不善,将使得人力和物力资源产生浪费,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工程建设的资金,大大降低了工程的质量。有的建筑工程队将工程转给其他的工程建设部门,这样就很难保证农村水利工程的质量。
2.2工程建设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普遍偏低,国内的很多农业水利工程建成时间较长。基于以往的建设标准偏低功能不完善,就使得很难满足先进农业的需求。目前我市(什邡市)已建成小(一)型水库,泉堰311处,山坪塘39座,蓄水池682口,灌排渠道(斗农渠)1874公里,提灌站16座,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大多是国家、集体投资建成的,为我市农业发展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农村水利体制落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之取消农村“两工”取消后,致使很多水利工程设施处于建、管、用脱节的状态。有的排水系统长年没有维修,雨季时就难以将雨水排出,或者旱季时,没有预存的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如果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较差,就很难满足农业农作物的需求,严重的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水利工程的加强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2]。
2.3资金投入不足
基于第三产业和工业企业发展较为迅速,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却日渐下降。由于地方政府的主要考核内容不是农业,致使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就很慢,地方政府没有较强的积极性,所以资金投入的少。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和农业生产收入,两者的比例在不断的下降。同时,随着生活和生产所需用品价格的不断上升,农业生产所需的成本也在不断的上升。农民的积极性受这些条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从而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的缺乏使农村水利建设工程,难以按照要求施工,施工的单位也就会对项目进行相对的缩小开支,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
2.4工程管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偏低
由于专业水平高的人的工资和专业水平低的工资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有些水利建设部门为了节约开支,宁愿用一些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导致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偏低的状况。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公益性质与开发经营的综合性质,其实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不是特别的高,但是管理人员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素质不合格,仍然会多少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3]。
3改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策略
3.1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多级指导
由于新时代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措施,因此,一定要对综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训进行加强,满足和适应新时代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应该是新型综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明确我市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权限,即小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集体、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水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应该说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和管理主体。
3.2加强对农业水利建设的监管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工程建设的资金方面的管理和建设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二是,工程建设的设备、材料和人员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避免在施工队伍中的管理人员计划不周、管理不善、分工不明等问题的发生,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应该及时对问题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将损失尽量降到最低。同时,提高员工的素质也有助于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日常的巡查工作要做到位,日常检查时,很多员工都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能规范完整的填写相关记录,导致工程施工没办法反应真实性,从而严重影响工程水平的提升,所以一定要加强平时的日常检查工作。
3.3合理投入建设资金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资金必须做到合理利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需要对资金的合理利用,需要在各个阶段把资金进行合理的投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做好预算。同时还要对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并对工程施工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确保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能够稳健顺利的进行。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通过采取民办公助政策,充分发挥了农民在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确保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合理。此外,还可以建立维护的费用,不定期的对已完成的工程进行保护和维修,保证之后的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也保证之前的工程的质量。
3.4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
牢固树立“民生规划”意识,坚持规划顺应民意,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由面上建设,由分散投入到集投、由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明确建设主体为村集体和农民用水户协会,节省了工程投资,提高建设质量,激发群众“当家做主”的情怀。政府要对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进行改革制度,并会给与指导和意见,这回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类问题[4]。有一个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同业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4结束语
本文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对农村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和策略进行了分析,不仅分析了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中经常发现需要解决的一些现状,同时也以这些为基础提出了相应得一些措施。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提出了改善农村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的一些措施:主要有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加强对农业水利建设的监管、合理投入建设资金、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等。各农村农业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也同样可以参考这些措施对当地采用农业水利工程进行更完善的管理,促进中国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作者:朱琪 单位:什邡市水务局
参考文献:
[1]程玉彬,王庆芳,胡传志,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3):20-21.
[2]王秋凤,宋兵.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5(3):127.
篇5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篇6
为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推进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民生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统筹考虑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生产、服务等要素;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压煤村搬迁为抓手,突出解决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使用、资金来源、拆迁复垦、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拆旧村庄、建新社区;以公共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就业平台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居住向社区集中,项目向园区聚集,土地向规模集中,逐步实现居住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满足、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进一步推进4个镇试点,全面铺开城市建成区外全市所有乡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1+X”模式,突出小城镇建设,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增强承载能力,最大程度地吸附聚集人口,力争10年内各镇区人口均达到2万人以上规模,有条件的建成镇级市。同时,合理设置镇区外新型农村社区布点,各乡镇选择1-2个基础好、吸附聚集能力强的村或社区布点,先期集中,稳妥推进,逐步形成镇区吸附聚集为主、镇区外新型农村社区居住为辅的建设格局。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推进迁村并居,力争10年内使全市50%以上的村庄完成整村迁建,对拆旧区全面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和复垦。
二、工作重点和要求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紧密结合,与区域承载能力、农田保护、生态建设、地质资源、农村习俗、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有机衔接,同步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承载和辐射能力,在突出镇区“1”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农村社区“X”的数量和规模。综合考虑各种要素,科学论证布点选址。压煤村庄迁建社区的,布局选点原则上不占压或尽量少占压新煤田。规划设计中要结合农村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特点,合理确定安置区容积率和住宅高度,合理划定生活区、养殖区、贮物区和服务区等,鼓励建设大社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古迹文物、古树名木的保护。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配套好水、电、路、医、学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镇区外的新型农村社区要首先建成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社会公共服务。
(二)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精心谋划,耐心引导,细心操作,用心推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决杜绝强迫命令、强行拆迁等行为。坚持公开透明、公正民主,做到规划布局、式样户型、评估折价、回迁安置等全过程公开,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惠及迁居村民,确保群众搬得进、住得起、安得下。
(三)镇区先行,稳妥推进。充分发挥镇区吸附聚集和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优势,率先推进镇区公共居住区建设,吸引镇驻地周边村民及全镇有条件的村民向镇区聚集,集中做大镇区规模。强化镇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为城镇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留出空间。充分考虑各村班子情况、群众基础、经济条件等因素,因村施策,不搞一刀切,确保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四)以挂钩促建设,拆旧建新、节约土地。坚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推进,走腾空土地、迁建安置、拆旧建新的路子。大力度推进挂钩试点,全面落实好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到建得起、拆得出、搬得进、占有补、多腾地,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原则上应通过拆旧建新、腾空补换的方式取得。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加强对挂钩周转指标的下达、使用和归还全程监管,规范运作,从审批实施到指标归还一般不超过3年。
(五)严把工程质量关,建设精品工程。坚持适度超前、高起点定位,严格执行国家建筑标准规范,强化质量监理和监督,派驻迁建村民代表盯靠在现场,确保建成精品工程、“百年社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进度,确保施工安全,坚决避免因中途停工引发建不完、搬不进、配不齐等各类问题发生,确保每个社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按期完工。
(六)严把土地性质关,严禁违规操作。凡用地是通过招拍挂出让方式竞得的国有土地,所建住房可向社会销售。凡土地是集体建设用地或国有划拨的,不得进行商品房开发。严禁未经批准在农用地上乱建住房,严禁借用增减挂钩政策进行“小产权房”建设,严禁向不符合条件的村民、城市居民出售在集体土地或国有划拨土地上建设的住房。新型农村社区所建住房只用于迁建安置、需要宅基地等符合条件的村民居住。
(七)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建设格局。鼓励支持经济实力强的企业、个人或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挂钩指标可优先用于企业或开发商的项目建设。积极鼓励煤炭企业参与对矿区村实施整村迁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参与建设的企业或个人,在乡镇政府主持下,与迁建村签订建设协议,并进行公证。
三、实施步骤和工作流程
(一)各乡镇根据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镇区先行、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村“两委”拟定搬迁初步意见,压煤搬迁村庄需与矿方商议,经乡镇审查后,交由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征求全体村民意见,形成搬迁意见。#p#分页标题#e#
(三)乡镇要委托有资质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单位编制新型农村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征求村民代表意见,组织专家评审,经市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委员会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
(四)市国土资源局编制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和实施计划,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分期分批组织挂钩试点,报省政府审批,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五)村“两委”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拟定搬迁补偿方案,压煤搬迁村庄搬迁补偿方案由矿方与村“两委”协商确定,经乡镇审查后,交由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征求全体村民意见,经市民政局审查后,报市农工办审核。
(六)进行拆迁公示、公告,聘请评估公司或镇村组织力量对农民现居住的自建房屋进行丈量、评估、测算,并公示结果,征求意见,由乡镇或村“两委”与被搬迁人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乡镇备案。
(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参照城中村开发改造工作流程,由乡镇统一到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有关手续,由乡镇或村“两委”依法通过招投标确定监理、施工单位,乡镇或村“两委”与被搬迁人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后,列入挂钩项目区的土地可采取先占后补方式办理相关手续,组织建设施工。
(八)对拆旧区进行拆迁和土地复垦,可实行边拆边复垦,也可集中拆迁,集中复垦。新型农村社区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组织村民回迁、完善服务管理,办理土地、房产等手续。同时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相关部门对腾空土地复垦情况进行初检,并申报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终验合格后,全面返还和落实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和资金。
四、政策扶持
(一)设立专项资金。从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设立不少于1000万元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按照标准和时限完成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完成拆旧区复垦的村庄,经上级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根据复垦面积大小,给予10-50万元奖励;对已经市政府批准的新型农村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增减挂钩方案,群众有真实建新拆旧意愿,手续完备,并开始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旧房拆除工作的村庄,经核查属实,给予100-200万元的前期启动资金,此项资金抵顶挂钩指标使用后形成的土地级差收益返还,待土地整理挂钩项目完成后,兑现返还资金时扣除。
(二)土地级差收益返还。通过挂钩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形成的土地级差收益部分返还提供节余指标的村庄,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对拆旧区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形成挂钩指标的,原则上对村集体每亩返还12万元。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据投资规模,对形成的挂钩指标,合理确定用地性质指标比例,所形成的土地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
(三)信贷支持。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农行印发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省分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积极协调农行等金融部门对有资质、有信用、有实力参与组织实施挂钩项目的企(事)业法人提供贷款,所贷款用于搬迁户安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及拆旧区土地复垦等,还款来源为挂钩指标收益。在充分发挥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投融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各乡镇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投融资主体建设,积极扩大融资规模。各金融机构要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授信平台,创新联户担保、集体土地、农房、林权、大棚、养殖场地、承包地抵押等新型贷款方式,推行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按揭贷款,研究制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多渠道为农户提供让利贷款,确保满足农民迁居资金需求。
(四)收费减免。新型农村社区回迁安置楼、社区服务中心及相关公益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抗震设防标准检测费、建筑垃圾处理费、墙体材料节能费、散装水泥专项基金、房产登记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及基金类收费,不再收取。其他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有幅度的按下限收取,无幅度的按规费的30%收取。
(五)产权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镇村通过房地产开发方式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拆迁土地需按规定征为国有,经招拍挂方式进行出让,市财政将土地出让总价款中政府收益部分扣除上缴和提取的有关费用,全部返还所在乡镇;在新型农村社区范围内,按规定比例为社区配套确定的商业用地可征收为国有土地,实行土地招拍挂出让,取得的土地纯收益扣除上缴和提取的有关费用,全部返还所在乡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列入挂钩村的土地复垦。对新型农村社区内符合居住条件的住房,由市政府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六)人口流动政策。凡拆除旧房交回宅基地,跨社区、跨乡镇、进城区购房居住的,享受所购社区的所有优惠政策,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七)严格乡镇建设项目审批及验收。建立乡镇建设项目报批制度,农村所有建设项目要由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联合审批,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对现有村庄新建住宅用地实行扎口管理,一律停批农户新建住宅,今后农民初婚建房不再审批一户一宅的宅基地,一律到新型农村社区购房。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执法,每个乡镇成立不少于5人的执法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和市直执法部门委托,在本辖区范围内依法严查违法建设,严禁乱搭乱建,对违章建筑物及设施一律停建拆除,对乱批宅基地、乱搭乱建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八)整合财政资金,集中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市政府要整合利用现有土地政策及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电力、交通、农业、水利等各类涉农资金和公共资源,集约投入、集中使用,优先投向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今后涉及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资金,一般不再投向被撤并村庄。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调整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指挥,市农工办、考核督查、国土资源、发改、住建、规划、公共行政服务、监察、审计、财政、民政、农业、工农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广、教育、卫生、计生、商务、金融等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农工办,抽调人员建立联合办公机制,具体协调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要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分管领导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土、建环、民政等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组织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有压煤村庄的乡镇要建立地企建设推进机制,成立煤矿塌陷区、压煤区协调委员会,采取协议搬迁、造地搬迁、跨区域搬迁等方式,积极引导压煤村庄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p#分页标题#e#
(二)明确责任,协作配合。市农工办牵头负责全市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协调优化审批流程,精简手续办理事项,高效率搞好行政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和增减挂钩规划的编制报批,新区供地和旧村复垦验收,制定腾退土地的配置方案,同时会同乡镇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发改部门负责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好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项目和资金审计、监察监督;财政部门负责安排专项资金,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奖补资金和项目资金工作;住建、规划部门负责城乡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加强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监管,做好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把关评审各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类规划;民政部门负责村庄整合后的区划调整,指导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功能布局;工农办负责协调矿区压煤村庄迁建;农业部门负责置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区迁居村民的低保和就业培训;人民银行负责协调金融机构对农村土地整治挂钩的资金支持;文广、教育、卫生、计生、商务等部门负责有关公共服务与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布局衔接和工作指导。
篇7
大家上午好!
按照省政协统一部署,我向大家简要报告我省农村教育发展情况。省政协"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资政会选择教育厅作为听证汇报单位之一,这是对我省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发展的省政协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农村教育在我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20*-20*学年统计,我省有小学6736所,其中农村小学6422所;有初中1263所,其中农村初中11*所。全省小学在校生1536733人,其中农村1217931人,占全省小学在校生总数的79.25%;初中生在校生941553人,其中农村734453人,占全省初中在校生总数的78%。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省农村教育发展很快。我们始终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断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以适应农村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努力推进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重点解决农村教育中的师资、经费和基本办学条件等问题,农村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理顺管理体制,增加教育投入,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1.实行新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2002年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二是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同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各项投入。"*"期间,全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信息教育等专项资金31.9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10.6亿元,省级安排5.3亿元,地方配套16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64万平方米,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校3*9所。通过开展对口支援活动,改造农村薄弱中小学校3*2所,援助资金和物资总计1.61亿元。20*年起,我省全面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新一轮危房改造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年我省在延边州和东丰县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前期试点工作,按小学每生每学年280元,初中360元的标准补助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延边州免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资金总额为6191万元,由中央和省、州(县)按比例分担,按西部政策分担比例为80:12:8,其中中央承担4953万元,省742万元,州(县)496万元;东丰县免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资金总额为618万元,由中央、省、县按60:24:16的比例分担,其中中央承担371万元,省148万元,县99万元。两地的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从20*年春季学期开始,我们在全省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了农村(包括县镇、县级市和城区农村学校在内的)232万名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省共落实了10.3亿元资金,用于免除学杂费、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的补助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同时,我们还安排4250万元资金为44万名家庭困难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3.顺利完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20*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编办、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省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我省在编制核定工作中进行了大胆创新改革,将国家教职工与学生比的编制核定办法调整为按在校学生数、标准班额、班周课时数、教师周授课时数等参数综合核定教师编制,根据职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所占比例,核定辅助人员编制,针对寄宿制普通中小学、示范性学校、山区、湖区、牧区等边远地区学校和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适当增核编制,最后确定学校编制。20*年底,省政府将中小学编制核定到各市、县。全省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46276名,核减编制24682名。
4.理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管理体制。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小学教师管理权已经全部上收到县,统一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聘任。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制度,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由市、县财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通过银行直接发放。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一般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校长选拔引进了竞争机制。
5.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科学考核、合同管理"以及"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学校法人代表或其委托的人与教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实现了全员聘用制。建立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实现了用人制度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单位与人员的关系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的人事主体关系转变,用人主体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通过公开招聘新教师,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比较高的年轻人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保证了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我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得到教育部、原人事部的充分肯定。
二、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1.率先实现"两基"。1998年,全省60个县(市、区)的"两基"工作全部通过国家验收,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当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6%,15周岁少年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7%,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6.71%,17周岁少年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1%。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01%,小学生年辍学率0.77%,初中生年辍学率3.01%。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3%,初中达到88.5%。生均建筑面积小学3.35平方米,初中4.97平方米。中小学"三室"建设、生均图书、教学仪器配备等均达到国家标准,基本满足了教学要求。1988年至1997年扫除文盲55.71万人,青壮年文盲率0.73%,复盲率2.8%。相继制定并出台多个文件,巩固"两基"效果。2001年我省召开了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20*年初我省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确立了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从2001年起,我省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实验,重点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教学管理、课程与课程管理和考试评价体系。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我们对农村初中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配套改革。积极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将"绿色证书暨初级职业资格教育"纳入初中教学计划,制定了26个普通初中绿色证书教育暨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计划和68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68门专门技术教材,进行了"全程渗透职业教育,全员选修初级职业技术,分班、组进行教学"的改革实践。从不同方面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既增强了农村初中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又起到了控制学生辍学的作用。20*年9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对反映我省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九台经验给予高度评价,要求教育部加以总结、宣传、推广。2005年9月,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现场会,向全省推广了九台经验。
3.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对到农村支教教师在晋级、评优给予一定照顾等政策措施。实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应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稳定农村教师队伍。20*年,省委组织部与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了《*省人才支援农村教育项目》,每年从县镇以上学校选派50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从农村中小学选送1000名教师到县镇以上中小学研修;选取300所县镇以上优秀中小学对口支援300所农村中小学;选派优秀教研员和城镇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服务团队,到农村中小学送教下乡。省、市两级财政每年拿出350万元经费,对支教教师进行补助。每位教师每月补助500元。各地纷纷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活动,扩大了支教范围,惠及了农村教育。
4.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把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我省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做好这项工作,我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努力协调省市县三级配套投入。在20*年到20*年前三期工程建设上,已经投资18635万元。第四期农远工程正在验收,涉及40个县(市),国家投资1705万元,省投资1100万元,地方筹资2500万元。现在,我省已有8675所农村中小学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一样,通过网络实现了师资培训、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备课、讲课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了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三、以服务农村为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促进
1.推进"百强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突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能力建设。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近年来,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过程中,资源的制约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为此,我省把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点问题,着力加以解决。目前,全省已有33个县级职教中心进入省级重点学校行列,职教中心校均在校生近1400人,是2003年以前的3倍多,校均固定资产、设备总值、建筑面积都翻了一番。省政府于20*年12月召开了全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工作现场会,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意见》,要求县级政府按照"政府统筹、整合资源、集中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统筹职能,整合县域各类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中心,使之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创业孵化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建设标准上要求达到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水平。预计到20*年底,41个农村县级单位都将完成或基本完成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2.改革办学模式,推动城乡之间职业学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为推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进程,省教育厅、劳动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发出通知,推动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实行合作办学。全省50%以上的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以协议办学、分段培养、"订单"招生等多种形式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以动态的培养方式弥补静态的学校布局的局限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3.扩大"订单"培养培训的范围。一方面安排专人负责劳动力转移安置工作,与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良好的劳动力转移合作关系,签订包学员实践实习、就业安置等内容的劳动力定向输出或委培协议,保证学员培训合格一个,转移安置一个;加强与实力强、信誉好、就业多的北京、上海、武汉、广东、浙江等地用工单位联系,建立密切的劳务协作关系。另一方面改革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适应转移培训需要,强化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形成学分互认机制,为学习者跨地域、转专业、分阶段参加学习或培训创造条件。组织开发"模块式"课程,确保农民工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培训、就业有效链接。
4.转变观念,重心下移,组织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政府导向,把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补充的着眼点放到广大农村、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量劳动力上。制定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推动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致力于建设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村两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及培训网络建设。在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扩大城乡合作在农村招生,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总数达到70%。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进城务工比例的增加,不仅对农村家庭脱贫、而且对日后其家乡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都将产生影响。
四、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总体上看,我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形势是好的,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经过全省教育等有关部门多年的努力,农村教育取得较大进步。但是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省农村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农村教育相对薄弱的地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的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切实保证教育投入。目前我省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与发达省份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还与农村学校实际办学需要有差距,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不能得到完全改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2."普九"欠账问题。我省是在全国率先"普九"的8个省(市)中唯一的欠发达省份,目前全省"普九"仍有25.6亿元,其中多数是乡村学校建设欠下的贷款和工程款。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乡村两级不再承担对教育投入的责任,而县级财政担负着保证现有学校正常运转和偿还债务的双重压力。县级财政薄弱,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尚且困难,目前难以承担这些债务。
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实际困难,教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教师培训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有的县(市、区)根本没有培训经费。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难以开展正常培训工作。中小学校际间在教师数量、学历层次、学科结构等方面差距较大。个别县(市、区)财政紧张,录用新师资有困难,使用代课教师顶岗,教师待遇偏低。
4.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生辍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各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个别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一些社会原因导致的新"读书无用论"使个别学生失去上学的动力。个别家长观念错误,不愿意送子女上学。
5.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从目前县域范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资源对比、初中毕业生走向看,中等职业教育还很薄弱。农村职业教育不发达,也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原因之一。
五、下一步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意见
1.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努力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落实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来源。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撤并学校的资源继续用于教育,或变现后用于新学校的建设。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切实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预算内投入,按决算口径,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2010年力争达到4%。
2.加大"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力度,努力完成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阶段性任务。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20*年我省将努力清理化解"普九"债务。清理化解的范围是从1993年至2005年12月31日止,县乡政府、村级组织、国有农村林牧渔场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完成"普九"目标而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育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由省农委牵头,由教育厅、财政厅、审计厅、农经站、农村审计站等部门参加的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领导小组(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全省化解"普九"债务的分二批进行,第一批是列为试点的32个县、(市、区),其他列为第二批。化解"普九"债务分五个阶段:一是制定方案,培训人员,培训到县、市、区级,在20*年11月13-16日已完成;二是清查摸底,分清类别,在20*年3月底前完成;第二批在20*年8月底前完成;三是审计确认,锁定债务,第一批在20*年4月底前完成,第二批在20*年9月底前完成,四是规范操作,偿还债务,第一批在20*年6月底前完成,第二批在12月31日前完成。从目前的工作进度看,32个试点县(市、区)能在20*年6月底前完成。
3.实行"两免除、三提高",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一是继续免除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32万名学生学杂费。二是为农村232万名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落实资金为2.54亿元;各地选用的地方教材由省财政负担,落实资金为3438万元,已全部纳入政府预算。三是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的补助标准。小学生由原来的每天每生1元提高到2元,每年每生500元(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下同),初中生由原来每天每生1.5元提高到3元,每年750元。全省补助额为0.6亿元,8万名学生受益,占寄宿学生总数的40%,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承担50%,另50%由省财政和县级财政各分担50%。四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的保障水平。20*年农村中小学生均保障水平,小学由280元提高到290元,初中由360元提高到430元,所需资金由国家和省级按6:4的比例分担。五是提高校舍维修改造的单位造价的资金补助标准。我省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由每平方米造价300元标准提高到每平方米8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按5:5的比例分担。各地原渠道用于校舍维修改造的资金不应减少,要用于学校公用经费的补助,提高保障水平。
4.推进"两基"巩固提高计划,有效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两基"管理机制,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切实控制中小学学生辍学,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和学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构建具有*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加强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
5.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生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助学政策,落实省、县配套资金。从20*年下学期开始,所有农业户籍和县镇非农业户籍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都享受2年的国家资助,每人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使更多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成为现实。20*年,我省已发放国家助学金近20万人,其中70%是农村学生。
6.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实施"阳光工程"。适应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明确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落实培训任务,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转移就业的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服务。
7.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继续推进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加快农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发展培养培训实用人才,为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服务。实施创业经营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把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结合实施,加快孵化创业人才、资本和项目,整合资源,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