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

篇1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首先体现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从其名称上可以明显地感到。其中:数字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如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编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等都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媒体是指设计及设计物的载体,包括材料学、数字存取技术等;艺术设计是具有创造性和符合审美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艺术设计、玩具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影视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或专业方向都属于艺术设计。

从应用和就业的角度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用和就业面广泛。像广告、动画、创意、音视频节目、模拟现实、网络内容、游戏等领域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其应用主要包括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等。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员的就业面,必然是广泛的。

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很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软件编程能力等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现状

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定位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目前,我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建立起了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命名的专业,归纳起来其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把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定位在计算机应用学科中,培养目标比较明确,所培养出的学生在网络公司、游戏创作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另一类,也是极少数或极个别的学校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类,归为这类所培养出的学生应该说基本上不适合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职业。由于这是极个别的情况,在此不进行分析了;第三类。是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设计学科中,这种归类占绝大多数,就目前情况看,以艺术设计为主导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但从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来看都不尽如人意,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特别是很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的教师和极少数的影视方面的理论研究人员为主,教师之间对数字媒体设计的认识分歧严重,如:有强调编程等技术的,有强调新媒体观念的,有强调影片制作的,也有强调创意和编剧的。这也就直接就导致了整个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混乱,没有一条主线。另外,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及其基础性,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各专业的关系及其密切,加之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不一致,致使专业建设无所适从,课程计划就像一个大杂烩,脱离实际,而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教学计划没有主线。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脱节,各门课程的教师各讲各的,每个教师都从自己的角度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2)师资构建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师资构建存在很大问题。具体来说,在构建师资队伍时由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艺术设计以艺术为主,忽略技术,所组建的师资队伍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主,强调艺术设计的表面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只会在表面做功夫,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无法让市场接受;另一种则注重技术,一味只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能直接投入市场的“工人”。无论强调哪一方面的师资构建都违背了数字艺术设计的本质。而对师资构建准确的定位是整个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在构建师资队伍时是考虑艺术与技术分离开,还是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技术又要有艺术设计的能力,真正能够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3)教学体系构建问题   基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就会出现偏差。一方面,以现有教师的能力、学术水平以及特长为基础建立的教学体系,这些教师能上什么可课就设立什么课,即便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也不去重视,去解决;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没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无法做到环环相扣,各门课程的教师各展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从以上的分析上来说,数字艺术虽然涉及面非常广,但对于培养来说还是有明确目标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1)定位要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

任何学科和专业,在设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让数学和物理都非常差的学生学习电子、通信、机械或工程等专业;安排对音乐或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学习表演、音乐、绘画等专业,即使上述所涉及到的人对所安排的专业感兴趣,由于基础和性格、生理等原因还是不适合为他们安排这些专业。

(2)要注重策划与创意能力的培养

策划和创意是一种选择。虽然,所有属于艺术设计的专业都要求学生具有策划和创意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也都包括了对策划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但策划和创意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和修养的基础上,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培养他们用艺术的视角,结合数字技术进行策划和创意能力是一种比较恰当的定位。

(3)要注重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后期制作的能力。这个目标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策划和创意能力: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要熟练掌握处理素材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及其处理技巧要掌握和比较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   (4)要注重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毕竟是一个高效、便捷的使用工具,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手段,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础应是设计者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艺术修养和完备的设计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字媒体技术软件的熟练操作,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5)要注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创意是一个成功作品的先决条件。但任何创意过程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理性的前提下,多接受外部信息,扩展眼界,结合实际进行创作。

(6)要注重与市场相结合

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本身来说,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与行业相关,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数字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不但要注重对艺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与数字媒体行业的联系,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定位

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由于其综合性强,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多,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师资情况和学校的特点来定位。学科定位如下表所示。

五、在艺术设计学科中构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思考

综上所述,如果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建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应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定位,及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要找到准确的定位就需要从整个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入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必须做到一环紧扣一环。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要打下良好的根基。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当中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来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础软件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做到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课程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整个教学体系服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怎样用简单的软件作出好的作品。以PowerPoint为例,首先这是比较简单的软件,以目前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控能力,要学会使用这样一个简单的软件是很容易的,有了这个前提,那么课程中重点介绍的不再是Power Point各个菜单、各项功能是什么,,而是要告诉学生Power Point可以用来做什么,通过什么样的色彩、版式、动画效果、字体字号等元素的运用才能做出好的演示文稿作品,而软件使用上的问题只是一带而过,更多的让学生通过项目的设计制作,自己摸索软件的使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新媒体”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Goldmark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后来,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提到“新媒体”这一概念。②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在不久以后影响了全世界。

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传播与媒体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新媒体的现状与趋势、发展与创新,整个学术界对于新媒体的探索与争论也在持续升温。然而纵观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关新媒体的很多基本问题都尚未得到解决。比如“新媒体”的权威定义的提出、适用范围的确定、具体研究对象的划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等等。一个准确权威的定义的提出不仅可以建立理论研究领域中系统性、全面性的基础,也可以为该理论领域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解除最基本的定义分歧。笔者认为,新媒体研究混乱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悬而未决的新媒体定义纷争,分众楼宇电视称自己“新媒体”;手机短信称自己“新媒体”;早已出现的都市类、财经类、时尚类、IT类等纸质媒体也纷纷改头换面,把自己扮成所谓的“新媒体”……鉴于这种混乱的持续和加剧,及时准确地定义出当今的新媒体,为新媒体的涵盖范围作以界定便成了当务之急,以为它直接影响着学术界今后对新媒体理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细致的探索。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W.Schramm)曾经预言:“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经知道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③诸多新兴媒体的产生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已经逐步显露出来。新媒体在占据大众心智资源上自成一派,在政府管理监督与宣传、社会经济参与、企业公关营销与品牌宣传等方面都表现出无可复制的优势,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无孔不入,用户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飙升。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介绍,近几年来中国读者传统图书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而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率却大幅上升。调查数据表明,国民图书阅读率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1.7%。然而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从1999年到2005年7年间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④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调查(CNNIC)显示,我国已经有2.1亿网民,成为世界上的互联网使用大国;⑤手机用户也已达5.75亿之众(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的我国电话用户发展情况统计)占全国人口的约44.2%。⑥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新媒体正在被大众普遍认可并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学习交流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新媒体”定义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对新兴事物的好奇,也不仅是新媒体理论系统全面的研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对于规范形势模糊、规则紊乱的传媒市场具有很必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新媒体定义的分析

目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但有一定影响而被普遍传播的主要是以下观点。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⑦这一观点一语道破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见解独到深刻,但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概念的定义,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句口号。首先,该“定义”的核心概念“传播”并不是“新媒体”的所属类而更像是一个动词,应解为“人类社会的信息流动过程和信息系统的运行”。形式逻辑学对定义的要求首先必须满足被定义项与定义项之间的所指对等,本质定义提出的前提是被定义项的所属类的确定,因此“传播”一词不具备定义“新媒体”这个名词的资格;其次,“所有人对所有人”概念不够清晰,过于笼统泛泛,不能准确界定新媒体本质特征,这只是其众多特质中比较显著的一面,不足以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彻底分离出来。

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媒体分析师VinCrosbie定义的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⑧他指明了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既包括人际媒体的“一对一”和大众媒体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还包括特质层面上的“多对多”的模式。这与《连线》杂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表述异曲同工,但显然要具体明确得多。可以说,在此之前,没有人对新媒体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定义。但仔细分析VinCrosbie的说法,在有关“个性化传播”方面表述稍显冗余,定义尚需提炼。而且对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信息表现形式、传播范围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质还是没有明确的涉及与界定。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学者也是各执己见、百家争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提出:“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⑨他的发言侧重于为新媒体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希望该定义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被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淘汰,所以提出“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的说辞。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尝试没有实际意义,正如很多学者讨论过的那样,“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任何人都无力掌控它今后的定义走向和效力范围。况且,定义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其中不应出现带有模糊时间概念的限定词,诸如“当代”、“今天”、“未来”等。另外,“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更像是“媒体”的定义,并没有界定出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而且,“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说法过于笼统模糊,所有传播活动都期望对受众产生预期的效应。显然仅用“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这一特征无法准确描述新媒体的概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⑩熊教授的定义基本上已经概括了“新媒体”概念的内容,观点清晰明确,但不符合形式逻辑学思想里本质定义的呈现形式。定义中“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范围过大,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都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使传统媒体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从而不能被定义为新媒体,例如电子杂志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它只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纸质杂志上的信息的存储形式,传播内容、模式和目标受众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用词晦涩难懂,不易理解;“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外延太广,这将各种户外音视频播放设备(如LED广告牌)也囊括在“新媒体”的范围内,笔者认为此观点尚需完善。

三、新媒体概念的定义方法与新媒体的定义

概念清楚明确是思想正确的先决条件,概念模糊浮泛则是探求真理的阻碍。现在,对新媒体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说法稍显混乱,但也不能仅因标准不同、观点不一等问题,把传统的类别和属差轻易忽略,形式逻辑学中定义本身需要这种层层剥离的过程。换句话说,对新媒体定义的研究离不开缜密的思辨性,“以偏概全”只能让我们在新媒体的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迷远。康德的“批判哲学”将世界分割为“感性界”、“知性界”和“理性界”,并提出了“感性——>知性——>理性”的事物认知过程。在已有的针对新媒体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我们要使“新媒体”的概念明确全面,应该从大众普遍的感性认知出发,培养自身在学术研究中理应具备的知性认识,进而将这种认识升华为对理性的深入探索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近些年新媒体的定义常是以推理论证的方式给出,在给出关于新媒体定义一般性要素以后,接着证明推断出有关新媒体分类的种种假设,最后被分离出来的若干似是而非的类别成了新媒体确定性的划分。这样的定义方式在新媒体研究领域俯拾皆是。由于普遍的新媒体论是由从具体形态的根据中推论出来的一套并不完善的系统,根据的本身又是来源于假设,因而其总是处于不断的争论与分歧中失去了根基,这种利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建立的体系在聚集了极端的可能性(不同的角度)后,已远离了新媒体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而事实上新媒体本身的问题却又是这些理论的进步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新媒体理论应该回到新媒体本身,只有确定了新媒体的本质定义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扩建,新媒体今后的研究才具有根基和支柱。本文对新媒体的定义正是回归本体的体现。

在纷乱的现代思维中,存在四种这样的基本形态:形而上,逻辑实证,结构主义,存在历史。而后三者都是对形而上的反判,三者又存在争执,逻辑实证否定本质和原则,结构主义在否定本质时却又坚持原则,存在历史肯定本质反对技术逻辑,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坚持某些必要的定义原则基础上运用形式逻辑学原理探求“新媒体”的本质定义。“本质定义乃是用基本特征去解释事物本身的句子。它只包含事物的本质要素,也就是说,严格的本质定义必须是类加上种差两个要素合成的。”所以在为“新媒体”下定义之前,本文主要从类和种差两个要素对新媒体进行界定。

“类是一个普遍概念,存在于多个不同种的对象上,表现出主体的和其他同类物体所共同具有的部分本质。”美国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分析师VinCrosbie在他的文章《whatis“newmedia”?》提到,大众媒体的特征为:完全相同的内容到达所有接受者;内容发送者对内容有绝对的控制权。笔者同意这一观点,因此新媒体显然不属于大众媒体。但从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出发,新媒体的传播无疑是一种大众传播,由此,在类概念上只能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视为两个平等的研究对象,它们共属“传播介质类”。

对于本质定义中的另一要素——种差,它是一普遍概念,表现出主体的部分本质,此部分本质为主体和其他同类异种之差异者。‘种差’加上‘类’就结合构成齐全本质的‘种’,这里的“种”也就是本质定义的定义产物。

首先,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而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人为管理因素的限制,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所的每个内容理论上都是面对全球所有的使用者的。就传播者而言,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这使得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传统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博弈场,无论如何受众在其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纸媒体的交互性还停留在读者热线、读编往来阶段,虽然以借助电子版本,但始终属于辅助手段,电视媒体交互性只表现在专题节目中,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载体。新媒体提供的一种可能是,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这种“全民DIY”式的信息与思想的传播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彻底颠覆,使新媒体内容传播模式呈现多根网状,原创性日益增强。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与传播精英对传播主体的把控。由于实现了个人成为传播主体的大众梦想,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所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广度、对各类问题所讨论的深度以及传播形式的多样性都是空前的。实际上,新媒体已经涉及和全面展现了人类现有的所有文化形态,并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个性化的精确传播,这种个性化的范围完全可以缩小到单个个体,使得“个人化精准传受”一词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分众时代新媒体的代名词。另外,传播技术发展到今天,由于传播载体发生了改变,信息的传播形态也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依托于数字技术作为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成为现代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方式更合适的区分词,“数字化”的字眼在新媒体定义中不可或缺。最后,新的传播技术在传播形态上产生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够在新的媒体平台上把传统媒体的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复合起来。在已有的大众媒体中,按照传播形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而网络和数字技术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主要的传播载体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同时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并且还能把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为受众提供闲暇时的信息消费。新媒体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大众媒体界限分明的媒体类型区分在新媒体阶段将不再具有意义,“复合信息”将在新媒体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综合以上特质,笔者将新媒体定义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

事实上,由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更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发展。它是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的产物,又是全球化浪潮强大的造势引擎。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网状传播整体。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精准传播等特点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和消费观念,“全民DIY”既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颠覆,同时也是新媒体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自新媒体引起人们瞩目至今,国内外对于“新媒体”定义的研究百花竞放、争奇斗妍,本文对其的定义也只是一家之言,笔者期待各位学术同道的评论和高见,并希望这篇文字能为学术界对新媒体的探讨有所裨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服务大众的层面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看到,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将因为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与传统媒体的互利共赢而愈发丰富多彩。

注释

邬昆如:《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后互联网时代的大众传播事业》,/13171620/2054279/articledetail.htm

《中国人网上阅读率年均增长107%》,/2007-04/12/content_9772578.htm

《我国网民人数达2.1亿》,/news/2008-01-17/000003192711.html

《2008年1-3月我国电话用户发展情况》,/showdt.asp?sid=336158

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广告人》,2007(12)

郑治:《新媒体是什么?》,/s/blog_591eeecd0100085r.html

《岳颂东:新媒体产业的8个特点》./hy/20080519/17024884944.shtml

《认识新媒体》,/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新媒体;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们已经从原来的物质经济逐渐过度到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时代的重要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在计算机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新媒体得到快速迅猛的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成为当前时代下的重要产业;另一方面,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以电脑和手机等网络为基本载体的新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次主要是对新媒体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和产生的作用进行简要的阐述分析。

1新媒体基本概述

关于新媒体的标准定义,截至目前,学界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人们普遍把区别于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外的信息传播载体称之为新媒体,同时新媒体又是集传统意义媒体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创意完成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依托计算机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涵盖了所有的数字化媒体形式,比如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和数字报刊杂志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和拓宽了渠道[1]。

2文化产业基本概述

与新媒体的定义一样,文化产业目前学界同样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世界各地对文化产业的定义都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国家并没有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比如美国。2003年,中国把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的概念与文化事业相对应,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逐步完善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一种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又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所有活动的集合。”这个定义下的文化产业指的是所有文化娱乐活动的集合,与具有意识形态的文化事业存在明显的区别[2]。

3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比例越来越重,从文化产业诞生之初到如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重要产业,文化产业即将面临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这个重要的节点上,文化产业如果想要顺利的转型和进一步升级,新媒体的应用必不可少。在文化产业近些年的快速发展过程当中,新媒体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新媒体的支持,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都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同时,从文化产业的内涵上来看,因为新媒体的应用而得到不断丰富和扩充。新媒体在文化产业当中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高新技术、数字化技术为基本依托,包括各类文化内容、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数字内容和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正处在萌芽和发展的状态中。2)据相关部门调查统计资料显示,以报纸、期刊和杂志为代表的纸质媒体销售发行显著下降,与2008年相比,2009年同比分别下降了39.47%和16.05%。与纸质媒体的大幅下降相比,以手机杂志、网络期刊和电子杂志等为主的电子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其中2009年网络期刊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同比增长了75.4%,其增长幅度不可谓惊人。3)从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上来看,目前主要的市场份额除了46%的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和17%的教育培训产业之外,剩下的27%主要集中在以新媒体为依托的电子期刊文化产业为主。

4新媒体对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

从新媒体快速发展之日起,新媒体就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占领了传播市场,把触角伸向传播市场的每个角落,对于文化产业的影响之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众所周知,当前社会背景下,几乎所有人的沟通交流都是微信、微博,而微信、微博等电子化的聊天软件和微电影一样属于文化产业当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是近年来开始兴起的网剧、网综,与日渐式微和口碑质量严重下滑的电视剧、电视综艺相比,这几年的网剧网综可谓是风生水起,遍地开花。虽然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暂,但是因为其特殊的特性使得新媒体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在传统媒体产业链的基础上发展速度更是快了不少,新媒体的产业链能够形成硬件平台服务、内容传播服务和监测营销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相互之间的关联拉动整条产业链的运行模式,有了这样的产业链模式,文化产业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不管是传播的内容还是传播的方式,从产品到服务,从监测到推广,新媒体形势下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纵横交贯的产业结构群。新媒体文化产业结构群的形成,一方面拥有社会意义和技术意义上双重的文化优势和功能优势;另一方面,新媒体产业群的形成产生了以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内容设计开发为基础的上游基础资源型企业群,以网络服务和内容生产为主的中游资源加工型企业群,以软硬件产品、内容产品和平台服务为最终产品的营销、推广和反馈的下游资源推广使用型企业群[3]。从上述新媒体产业的影响力和资源的辐射范围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当前以文化产业为重要产业的知识经济时代下,想要进一步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想要让文化产业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占据主要地位,充分高效利用新媒体必不可少、不可或缺。

5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前景

新媒体要发展,单纯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设备是不可取的,欠缺了主体内容和产品的新媒体不足以继续走下去,因此,新媒体产业结构群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依托文化产业,同时也必然是在以文化产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下进行的。那么,文化产业下的新媒体未来应该怎样发展呢?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预估新媒体未来的发展前景。从当前的发展形势和趋势上来看,我国新媒体发展与改革的主旋律是移动化和融合化,在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融合的推动下,我国新媒体用户在不断的增长,新媒体的普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新媒体的应用上来看,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产业越来越活跃,同时也频上热点头条[4]。受高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如今的新媒体形式能够随时根据用户的需求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能够及时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新媒体形式下的产品其中就包括了时下流行的移动电视流媒体、数字电影电视、多点触摸媒体技术和重力感应技术等。有了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人们对于信息的抓取更加精准、深入,同时用户和受众的参与度得到显著提升,从当初的单方面接受到后来的热烈讨论、到后来的反馈、发表言论。把新媒体和文化产业结合到一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去寻找获取,能够最大限度的排除掉那些冗杂、无关的信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精力。从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的发展必然使受众用户与新媒体之间互动的层次要更加的深入,新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6结束语

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新媒体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这两种必然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不管是将新媒体应用到文化产业当中,还是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完全覆盖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都让人期待。作为与传统媒体相对的新兴媒体,新媒体以自身独特的快捷性、时效性和交互性让新媒体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我们要认清当前的形式,虽然传统媒体当前的形势非常严峻,但依然顽强的存在着,所谓“存在即合理”,传统媒体既然能够存在,就说明传统媒体还有新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在上文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整个文化产业中,传统媒体所占比例仍然超过60%以上,新媒体要想提升自己的比例,未来发展的方向必然是对传统媒体中优秀文化的整合、创新[5]。

参考文献

[1]唐戟.浅谈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数码世界,2016(7):25.

[2]卢元.浅谈文化产业中新媒体的实际应用与发展前景[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2):59-60.

[3]薛志宏.浅谈如何发挥新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学之友,2012(17):152-153.

[4]周世明,吴昕阳.浅谈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数码世界,2017(1):42.

篇4

关键词: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 定义 特点

一、定义

1、多媒体

对多媒体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对各种定义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进行定义:多媒体是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应明确以下几点:

(1)从功能上看,多媒体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与电视、报纸等所具有的传媒功能相当。

(2)从运行程序上看,多媒体是人与机器的交互。机器主要是指计算机,抑或是有微处理器控制的其他终端设备。在运行程序中,多媒体和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实现了“交互”,对信息进行处理,这是其他媒体所不能完全具有的。

(3)从处理形式上看,多媒体信息都以数字形式而呈现,不是以模拟信号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传输。

(4)从构成种类上看,凡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图形等只要是两种以上的媒体进行整合便构成了多媒体。

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实质上就是运用多媒体的技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片、动画等媒体进行整合,让它构建起逻辑连接,并能对它们进行获取、编码、处理、存储和展示。

由于多媒体依靠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进行信息处理的的技术,使它具有了以下特点:

(1)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多媒体使用的载体其实就是计算机,这就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多媒体是把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空间进行拓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数值、文本。计算机所带来的信息,并不能被人的大脑所全部接受,只有通过转换后方能达到更高的接受水平。多媒体其实就是将计算机处理的信息更多样化、更直观化地呈现出来。

(2)信息载体的集成性

由于多媒体是对文、图、声、像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使之具有了集成性,集成性也可以成为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集成和设备的集成两个方面。对信息集成而言,集成是对多种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将多个单一的媒体信息进行组织后,使之以并生的形式呈现。如教学中常用的幻灯片,同时能进行文字和图片的展示,其实就是对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进行整合,让文字和图片同时呈现在接受者面前。对设备集成而言,硬件设备需要能进行高速运转及并行的CPU系统,存储设备需要适合媒体的输入与输出;软件设备需要保证对媒体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和应用。

(3)信息载体的交互性

信息媒体的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标志特征,这一特性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由被动转向主动,交互性让信息更加的直观、形象,使信息的保留时间得到延长,更利于获取和使用。

交互性时多媒体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特点,特别是在教学中,人机回话使得多媒体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多媒体的构成

由于多媒体是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生意和图像信息,而由声音和图像信息的特点所决定,多媒体的构成应包括:

1、计算机:包括个人的计算机或是工作站。

2、视听接口:声卡、视频卡、图像处理卡和多功能处理卡等。

3、输入设备:话筒、摄影机、扫描仪等。

4、输出设备:耳机、显示器、合成器等。

5、存储设备:光盘、U盘、硬盘等。

6、应用软件:系统软件(windows等)、开发工具包括创作软件工具和编辑工具,如编辑制作的工具powertpoint和photoshop等。应用软件是多媒体硬件平台和创作工具上开发的应用工具,如演示软件、游戏等。

三、多媒体技术简介

多媒体依托于计算机而成为了一项崭新的技术,其应用领域逐渐广泛,先做以下多媒体技术的简要介绍:

1、音频、视频处理

这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处理系统,对音频和视频进行处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

2、数据处理

在多媒体计算机的处理过程中,传输和处理文、图、声、像等信息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压缩和解压,而这也正是多媒体运行系统中的关键,只有对信息能进行高效的压缩和解压,方能为信息的处理带来便捷化。

3、软件开发

多媒体的使用需要软件进行支撑,这也促进了软件技术的发展。在多媒体操作系统上有很多的开发工具,如flash、3D Studio等,他们为使用者提供了对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便捷、制作、合成的功能。

4、通信技术

多媒体技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和方便信息的交流,因此,多媒体技术书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多媒体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视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通信基本上走上了数字化道路,这也正是多媒体作用于通信技术的表现。

5、超文本和超媒体

篇5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文物保护;数字展示;虚拟现实

一、传统博物馆的现实状况

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数字化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也会对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的博物馆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完美发挥其应有功能。以中国为例,据中国数字博物馆研究项目课题组介绍:总的来说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但人均享有有限,且分布不均衡;其次藏品量大,但展出量少,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第三是在文物中存在大量易损文物,如纸类、织绣类、漆器类、石窟壁画类文物等,在自然的长期腐蚀下,难以保持其文化价值的长久性。著名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品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实现。

二、数字博物馆的定义

数字时代带动了新媒体的出现,作为新兴载体,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新的方式,带来了区别于传统展厅实物展示的文化展示平台虚拟展示――数字博物馆。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奇越博士的定义,数字博物馆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构造出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超越时空限制,为文物提供永久的数字化保护,以及各种修复、管理和展示手段。数字博物馆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欧洲国家陆续开始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比较突出的有以色列戴维森展览中心重现古耶路撒冷项目,东京博物馆的唐招提寺项目,大英博物馆古埃及项目,以及中国的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数字博物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须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消除了时空限制,同时可以扩大服务对象的数量,提高文物展出率,改善展示效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的藏品信息。它使传统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合理,更是有效摆脱实物博物馆馆藏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局限。

三、数字博物馆的结构组成

依照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陈刚的定义,数字博物馆应用技术的五个环节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输出。而一个完整的数字博物馆的技术组成,有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内容,藏品数字化得到的藏品数字内容以及人们的数字创造作品,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是数字博物馆的核心内容;2.数据库,用于保存、保护数字内容资源,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藏品库房;3.展示平台,体现数字博物馆的最终表现形式,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展厅。

目前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内容主要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3D模型等等,通过在博物馆内辟出专门空间,建立相对独立的数字展厅、数字画廊或数字演播厅等进行文物展示;或者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解决博物馆藏品保护与藏品利用之间的矛盾。

在数据采集上主要是从档案采集文本,高清摄像采集图形图像,三维重构等。其中三维重构主要有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直接根据资料建模两种方法。进行纹理映射后,然后利用各种虚拟平台和软件实现对藏品信息资源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任意延伸,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陈列展示和研究分析结果。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海量存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图形图像检索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的基础之上。由于目前带宽有限,硬件支持不足,想要立刻实现在个人电脑上任意浏览数字博物馆还不太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为基础,向各级文物保护部门辐射,逐步建设具有模块化、开放性、互联互通且稳定可靠、可扩展的计算机网络与存储体系。

在展示平台上面有之前提到的数字展厅、数字画廊或数字演播厅等,无外乎文字、图片、视频,例如北京数字博物馆(beijingmuseum.省略)等。在新媒介形势下,虚拟现实与网络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字博物馆。虚拟技术主要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显示、三维定位跟踪、高速计算与并行计算等关键技术,以此模拟人物和场景,使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阶段,利用虚拟现实展示方式主要设想有双眼液晶头盔式系统、CAVE系统等。这些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是基于观察者的知觉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四、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诉求

数字博物馆有优于传统实物展示博物馆的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数字博物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可以修复、再现已经损坏的文物和藏品,同时具有真实性更高的虚拟现实演示,互动性更强。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流落海外的文物,或者毁于战乱的古迹等等,通过三维技术重现在世人面前。既兼顾了藏品利用和藏品保护,又教育了世人。不足是展览界面和元素单一,缺乏统一的数据结构规范。新技术的进步,人们渴望新感觉。在现今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我看到什么”,而是追求“我想看什么”。而且对于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安排展品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结合web2.0技术和语义网技术设计了个性化数字博物馆(My Museum),可以自行设计展厅、展品,也可多人共建,专业性更强,基本实现“我看我想看”的目的。全国各地都在建立数字博物馆,仅以北京为例,就拥有20多个虚拟博物馆,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数据存储标准。这样就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文物的数字信息可以相互交换和展示,实现南京博物馆展出故宫博物馆展品。不仅实现了全国互动,甚至可以实现全世界数字博物馆的交流展览,最终实现文物资源共建共享。

五、总结

数字博物馆给人类带来了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新模式,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数字博物馆将向着更加大众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同时在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形势下,数字博物馆在建设中加强沟通,统一规范,避免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随时把握数字展示与展示内容紧密结合,以多样化的感知手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郭立平、韦凯.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新模式研究[J].艺术

与设计.2009-12.

[2]刘学荣.基于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元数据研究[J].软件导

刊.2009-04.

[3]罗葆森.从传统博物馆到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N].中国

文物报.2002-02.

[4]刘刚、郑新.敦煌石窟壁画大型数字展示技术选择[J].敦煌

研究.2005-10.

[5]陈刚.数字博物馆与数字展示[R].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艺术设计 艺术媒体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以电子科技舆生物系统相关的生物学混合的创作,科技成为艺术表演的媒介。新媒体艺术敏感尖锐的感知介面,以装置影像、声音、光、网络空间呈现人在科技文明的潮流中不断流动的位置。它将书法、绘画、音乐、动画、文学等艺术融合。所谓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

1、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连接性

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份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渗透到各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现在的艺术家在虚空中、网络中密切地合作联系。

互动性

无论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关系能够参与其中。

2、聚焦几种新媒体

(1)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但是,手机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

(2)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的功能。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

(3)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从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2005年对博客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样化。2005年8月,上海还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对于“播客”的研究始终避免不了与“博客”的对比。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3、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变革

艺术和技术作为设计的两个重要属性都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技术。当今的社会,人类对各种技术的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每一个新技术的产生可能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产生改变和影响。作为创造和完美人类生活的设计师,必须对整个时代的变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同时,很多新技术为设计师带来了更多创造全新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3.1 新媒体艺术对广告的影响

以广告为例,广告图形语言的演变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媒介技术的发展又同科技的变革同根而生,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印刷广告迅速成为那个时代广告的主流。而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体的出现和其他各种新媒体的涌现,广告的繁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广告中的视觉语言的运用也日益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又带来了一场新的传媒革命,这场传媒革命也给广告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为图形语言也提供新的视觉传达方式。

3.2 新媒体艺术对艺术媒体的影响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期之后,现在又迎来了一个依靠全新技术的信息经济时期。数字化时代促进了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包括数字化印刷出版媒体、数字声音媒体、数字影像媒体、网络数字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传播媒介形式,这种变革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促进,使之成为了科学与艺术、媒体与设计、各媒体形式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的创新教育,打破了传统学科专业的划分。数码媒体设计是随着20世纪末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引发的一个崭新的交叉课题,它同时兼备工科和文科两种学科性质,跨越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国家一级学科。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码媒体设计”的诸多称谓及学科内容的设定来看,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人机界面、多媒体、网络、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方面,它基本涵盖了21世纪数字化设计的科学范畴。

4、新媒体艺术的展望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媒到多媒以及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的探索。1996年在杭州美院举办了名为《现实与影像》的国内第一个录像艺术展,1997年北京出现了纯粹的个人录像艺术展。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90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编辑设备的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更多的艺术家开始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在各种大型艺术展览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新媒体艺术的身影。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连结并融入其中,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新媒体艺术也是将本土化与全球化进行融合的渠道。21世纪,影像与媒体必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和理解方式。没有媒体艺术家的存在,中国的艺术就无法真正进入世界,无法为世界艺术带来新鲜血液。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电子杂志;手机电影;微博

中图分类号:TN9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342-01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传媒技术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变化下,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多媒体等结合,产生了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媒体技术,引导人们步入了新的传媒时代[1]。传统时期,人们仅仅能够依靠广播、报刊、电视等途径获取传媒信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日趋数字化、前演化,承载新媒体的信息工具已经被手机、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车载移动传媒等取代,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盛宴[2]。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新媒体的内涵和应用,分析了新媒体在我国新媒体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便能够为媒体发展提供契机,为有效监管新媒体提供参考。

2 新媒体内涵

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讲,新媒体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多媒体发展而形成的,新媒体能够以瞬息万变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人们多变的信息需求,已经从边缘走向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新媒体定义包括很多种,最为经典的定义描述为: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逐步发展演变出的新媒体形态,其可以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相关的智能手机、笔记本、数字电视等终端,为用户提供娱乐资讯、生活服务信息的新的传播媒体形态[3]。

新媒体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车载电视、数字广播、楼宇广告、网络流媒体电影、手机电影、触摸媒体、微博、博客和播客等多种形式,新媒体已经成为即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种新型媒体形式。

3 新媒体技术应用

与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新媒体技术在传播速度、传输范围上都比较快速和广泛,超越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地球村,实现全球化的信息传输,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和肤色,均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极大的颠覆了传统媒体地域范围窄、时效性短的局限性,并且能够实现用户与传媒信息进行交互,具有延展性和融合性等特点。

交互性是指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够让用户收看各种新闻信息,并且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用户进行有效的交互,从而进行各种互动;即时性是指新媒体信息的迅速和快捷,能够及时的让用户获取最新型的消息;延展性是指可以以多方面和多渠道传递消息;融合性是指各种媒体形式得到大融合,实现了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模式进行融合,实现内容交互。未来时间内,我国需要持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摆正现代媒体三大平台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更多的新媒体。

4 新媒体在我国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规模维持在40%以上,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涉及到各个智能领域,比如智能手机客户端,其已经承载了互联网电视、微博、博客、播客、QQ、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工具,因此新媒体开拓和发展,已经涌现了一大批的传媒市场优秀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盛大网络和阳光文化集团等,2013年底,新媒体产业总值达到64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的同比增速达到76.4%,随着技术的相互融合与技术的不断调整,迫使原本分离独立的三大产业--- 传媒、互联网、电信之间的边界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一条信息产业链上的不同突出角色与作用。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经济效益最高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和网络电视三种,具体描述如下。

(一)数字电视

有线数字电视指的是基于有线网络环境下进行观看数字电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用户都是借助机顶盒进行收看数字电视。但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内数字电视将很快普遍开来,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清晰、及时的了解。按照目前的有线数字电视的普及情况来看,仅能基本满足人们一般的精神需求,而更深层次的有线数字电视,如高清电视、超清电视、付费频道等尚未普及开来,对于有更高精神需求的电视用户来说,则无法满足其需求,将会影响有线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

(二)移动多媒体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由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针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等终端,利用国家无线卫星技术发射无线电视广播等信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新媒体。相比较3G视频业务来说,它的业务对象更加广泛,不再受制于终端,可移动或固定终端均可。它的最大优点是用户无需顾及数据流量限制,主要因其视频信号是借助卫星数字信号传播,且用户所获得图像更加真实、清晰。但多媒体广播技术当前仅是单方向信息传输,基于用户双向交互的数据传输形式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距离商用普遍仍有段距离。不难看出,如若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作为国内新媒体主流技术仍需时日。

(三)网络电视

IPTV是最具代表性的网络交互式电视,针对大众家庭用户,综合有线网络、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提供有线数字电视等多种服务的新型网络交互式电视媒体。所谓的交互式,表现在用户可以网络中得到较高质量的多媒体服务,同时还可在视频、资讯等有自由选择,实现了用户与多媒体信息提供商之间的互动,在保证用户高质量视频服务同时,多媒体提供商也可在用户的不断反馈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5 新媒体应用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新媒体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新媒体的大众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移动计算和物联网等代表的新型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新媒体的驱动力为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和移动数字技术,新型媒体技术已经将其推动了其走向大众化。

(2)互联网服务趋向逐渐细化,走向精细化发展方向。每一次的新媒体科技进步,都对新创意的诞生和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并且更是有艺术的作品发展。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对于同质化的新媒体产品热情将会逐渐下降,因此新媒体的主流产品将会向个性化或多样化发展,单一的媒体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大众的口味,因此未来新媒体的产品发展逐渐细化,走向精细化新媒体发展道路。

(3)新媒体应用角色编号。目前,多数新媒体依然沿袭传统媒体的发展思维和道路,随着智能终端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手机客户端可以实现多用户、多媒体进行交互,新闻媒体的接收者也变成了传播者和参与者。

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深入发展,电影、电视、网络已经逐渐走入普通大众的工作生活中,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相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技术而言,新媒体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具有实时、高效传播的特点,已完全改变了以前以纸张为介质的传播形式。新兴的微博、微信、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传播途径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呈现出百家峥嵘的局面,更加能够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凸显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宏.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6):31-32.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展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84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应具备前瞻意识,意识到将新媒体渗透到博物馆展览系统中,实现对展品的数字化展示,提升整个展览设计的创意性,也能加强对展览品的保护,让博物馆中的展项与展品变得更为“活泼”,实现对展品资源的科学利用,对展览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进而追求时代潮流,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运用此种方式可实现对产品进行更高的展示与价值挖掘。借助新媒体,能够将展品的相关数字化信息进行更为生动、直观的传播,凭借计算机、网络系统、手机等即可实现对电子数据的传输与分享,使整个展览变得更具创新性与独特性。

1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一种开展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信息传播的重要介质。博物馆是现代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记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对文明建设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今,为了能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藏品展览效果,博物馆应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科学性应用,借助新媒体资源为参观者传递一定的展品信息,以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在学术界,未对新媒体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计算机以及系列产品,使用电子语言来实施对藏品的科学性展览。结合新媒体的基本定义,使用到博物馆中的新媒体资源有视频、语音服务与投影等,且在展品展览时以图像的展示形式为主,该种图像展示方法和传统的媒介存在差异。而今,新媒体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一种或多种电子语言、光学语言而展示藏品,运用虚拟视觉影像传递给观众一定的信息,进而达到数字化展览的效果。

2 新媒体在博物馆展览中所表现出的特点

2.1 媒介多元化

目前,我国在媒体领域取得了卓越的发展,且呈现多种形式,实现了媒体的多元化,这些新媒体被应用到博物馆展览工作中,实现了对产品的数字化展示。在博物馆展览工作中,传统媒介以复制品、展柜与展板等为主,展览方式过于单一、落后。多种高科技、先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新媒体种类,如,交互媒体、投影、多媒体、影响艺术等,可营造出更为丰富的新媒体环境。

2.2 展览数字化

新媒体技术是强调计算与交流,即Computing与Communication。新媒体背景下,表现语言也变得多元化,注重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对博物馆展览提供数字化服务,实现展览的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展览数字化的实现,主要包含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也就是实体藏品展览与虚拟藏品展览两种形式。

在数字化实体展览上,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实现展品信息的传递,这能保证参观者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利用数字化技术制造出的光效、音效与影像等效果,通过对受众感官的刺激,增强受众的心理与情感体验。为了营造更为融洽的展览环境,增强感官效果,可将3D虚拟成像技术与交互技术进行相互结合,进而解决以往无法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虚拟展览上,即数字化博物馆,是现代博物馆不断关注与探索的新领域,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处理,借助计算机模拟一个三维的虚拟空间,为受众提供一定的感官模拟,让使用者深度感悟博物馆展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受众进行情感体验,能让受众没有限制地对展品予以观察。

3 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运用

3.1 注重有效信息的科学传播

博物馆属于一个面向公众的非正式性的教育组织,主要为受众提供一些传统的文化资源与知识点,以满足受众对古文物的敬意。为提升展览效果,应借助新媒体资源实现对有效资源的传播,受众在接收资源时,接收效果会受到信息源组织模式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博物馆展览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新媒体所产生的价值与作用,其关乎信息传播的效果,最终会影响信息传播的质量。从受众的认知角度出发,在不改变功能与对象的条件下,禁止出现对象的复杂性处理。博物馆中涉及的信息较多,且每个人接受的信息量都是存在一定限度的,因此,一达到限制值,就不会M行深度的阅读。再加上,博物馆的受众都是不断走动的,在展品接触上的时间较短,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可遵循简化的原则,让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足够的信息。

3.2 应用数字化展示技术

为不断提高博物馆的展览效果,可将数字化展示技术应用其中,借助巨幕投影技术进行呈现,以提升整个展览效果。巨幕投影技术属于一种显示类系统,其是由多个投影系统通过组合而成的,且使用该种技术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显示尺寸更大,且内容呈现更为丰富,分辨率也会更高,其所产生视觉冲击力很强,能满足受众对视觉感的追求。在实施投影操作时,若投影光线与画面具体内容相互重叠,可应用边缘融合技术,以适度减少重合所带来的亮度不均的情况,并及时对不同投影机所呈现的色差进行调整,进而保证整个画面的无缝设计,提升画面色彩与亮度设计的均匀性与统一性。另外,使用数字展示技术还能充分突破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及时将整卷书画的基本形态进行展示,并将展品的具体展示细节进行科学、合理的放大。此外,还可充分联系人、物与景,能实现对展品的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能让受众有一种穿越之感,有利于提高展览效果。

3.3 强调新旧手段的相互融合

在新媒体背景下,为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应重视展览工作,把握好展览技术,强调新旧手法的紧密结合,及时将以往的藏品与现代时空相互结合。尽管新媒体在不断革新,但以往的展品展览模式也能全部摒弃,为达到更为理想的展览效果,必须强调新旧手段的相互结合,发挥好技术手段的重要优势,很多展示项目还要以实物展示为主,要将新媒体作为辅助手段,通过新旧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媒体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产物,为了充分发挥好新媒体技术,还要不断进行探索与挖掘,进而取得更为优质的研究效果,以求最大程度提升博物馆在展品展览上的效果。

4 结 语

新媒体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对博物馆与新媒体行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能将传统的实体展品转变为虚拟模式,注重电子数据的有效传递,相比于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模式,得到了展览方式的不断革新。新媒体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应充分利用数字化展示技术,实现对展品电子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还要强调对新旧展览手段的相互融合,以提高博物馆展览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涛.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6(17).

[2]李绚丽.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博物馆,2015(2).

[3]冯伟夏,黄迅.浅谈新媒体与在博物馆数字展示中的应用[J].包装世界,2015(2).

篇9

关键词:工程测量;GIS;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测量,是指工程项目各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包括测量数据、方法和技术在内的总和。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已突破了传统静态的测定,逐步向着动态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与光学、机械学、自动化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中,产生出了一系列数据采集、处理、监控的测绘新技术,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其中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数字化成图技术。目前,工程测量的服务范围相当广泛,其应用领域除交通、城规、农林、水电、资源外,还广泛应用于环境评估、国土管理、通讯、公共管理、统计和金融商业等领域。从上个世纪后期到现在,随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提高,GIS技术的不断成熟、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数字工程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化,同时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要求信息更加具体和细化,因此第三维的高程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对信息的广泛性、精确性、实时性以及综合性上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地理信息系统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 GIS技术的概念

GIS技术主要有三种定义:①基于工具箱的定义,认为GIs是一个从现实世界采集、存贮、转换、显示空间数据的工具集合;②数据库定义,认为GIs是一个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里的大多数数据能被索引和操作,以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③基于组织机构的定义,认为GIs是一个功能集合,能够存贮、检索、操作和显示地理数据,是一个集数据库、专家和持续经济支持的机构团体和组织结构,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决策支持。基于工具箱的定义强调对地理数据的各种操作,基于数据库的定义强调用来处理空间数据的数据组织的差异,而基于组织的定义强调机构和人在处理空间信息上的作用,而不是他们需要的工具的作用。

2 GIS技术的发展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以地理信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作支持,集空间科学、环境科学、遥感科学、地理学、地图学、信息学管理学于一体建立起来的综合技术与学科。自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许多学科领域获取、存储、查询、分析、管理地理空间信息重要工具。GIS的核心是基于实测数据的数据库,除具有优良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外,还具有超强的数字化制图系统,以及通过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后的辅助决策功能。2006年2月我国GIS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0000数据库通过验收,这是我国目前比例尺最大精度最高的GIS系统,目前该数据库已在国土规划、农林水电、交通国防等部门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三维GIS技术的特点

在三维GIS技术中,可通过X、Y、Z三个坐标轴来定义空间目标,且与二维GIS的平面目标有完全不同的区别。三维GIS技术在客观世界的表达更能体现出真实感受,以立体造型技术将地理空间现象呈现在客户面前,既能表现空间对象的平面关系,也能描述并表达垂直关系。另外,对空间对象的三维空间分析与操作也是三维GIS技术的特有技能,与CAD等计算机可视化软件相比,它具备独特的管理对象能力与空间分析能力。三维空间数据库作为三维GIS技术的核心,三维空间分析更具独特能力。与功能的增加相对应的是,三维GIS技术的专业理论研究也比二维GIS技术更复杂。在三维GIs中,空间目标通过x、Y、z三个坐标轴来定义,它与二维GIS中定义在二维平面上的目标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在目前二维GIs中已存在的0,1,2维空间要素必须进行三维扩展,在几何表示中增加三维信息,同时增加三维要素来表示体目标。空间目标通过三维坐标定义使得空间关系也不同于二维GIS,其复杂程度更高。二维GIs对于平面空间的有限互斥完整划分是基于面的划分,三维GIS对于三维空间的有限互斥完整划分则是基于体的划分,因而,通过分析基于(单一)体划分的三维矢量结构GIs几何成分之间的拓扑关系,李青元提出五组简化的拓扑关系。三维GIS的可视表现也比二维GIS复杂得多,以致于出现了专门的三维可视化理论、算法和系统。

4 GI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4.1 数据获得

地理数据的测量最基本内容就是屏幕显示地理数据,也就是用户选择视觉变量(色彩、尺寸、纹理)的前提下,实现全要素显示、分区显示、分图层显示等。但是这种表示不同属性地理数据大多以色彩、尺寸及纹理的不同来区分,不能达到形象的效果。因此,数据符号是三维GIS测量的重要方面,利用工具软件实现强大的地理数据符号化功能,并加以图例说明,这样就可将地理数据活灵活现地搬上屏幕,实现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另外,将屏幕地图上标好注记,就能获得简单的电子地图,电子地图是三维GIS技术进行工程测量的产品之一。

4.2 科学计算

将各种各样经过处理的模型进行分级分类数据,并将统计数据以专题图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以不同的色彩或者纹理来显示分类图;以同一个色相中的不同饱和度表现分级图;以直方图、圆饼图等体现统计的数据等。科学的计算可视化数据可充分表达人们对信息的深入理解。

4.3 查询

主要通过对地理信息语言的查询,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内容或相关图标等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操作查询,也就是说查询结果中既包括数据,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字、表格及图形。

4.4 可视化

三维仿真地图主要通过仿真技术,以三维立体形式直观表现空间现象信息,让用户体验到真实环境的感觉。因此,三维GIS技术是地理信息可视化的主要潜力产品形式之一。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可视化相结合,能有效改善传统的地理信息仅通过文本、表格、图形等方式表达并传输空间信息的单一方法,而是以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及视频一体化的多媒体空间表现内容,极大丰富了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形式。

4.5 描述空间分析结果

三维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及叠加分析。通过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结果更形象、更直观地表达出来。例如以通视分析方法对地形进行测量,可通过间断或者连续的线段来表示地表中的通视或者不通视。即使时间或者空间发生了改变,例如在不同时间、不同图幅中任一要素的缓冲区等,都可以通过三维GIS技术方式描述。

4.6 采集地图动画

前面提高的可视化方法是对测量数据的静态表示,地图动画则是一种动态表达形式。地图动画是在传统的二维空间或者三维空间事物的前提下,加上时间维,让有关时间的地图内容等随着动画的改变而改变。地图动画能有效弥补静态地图表现方法的不足,让观察者更自然、更直观地理解时空数据,常用的地图动画表现方式主要有:开窗的放大与缩小、拉缩镜头、闪烁强调、漫游平移及有关运动动画等

5 结束语

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正全面地推广和普及开来,而工程本身对工程测量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我们应该把握好现代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接受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迎接工程测量的新挑战。GIS测绘技术的提高,GIS技术的不断成熟、必然促使现代工程测量朝着测量数字工程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展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将是测绘单位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和创造经济效益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数字多媒体;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4-0015-01

1 数字多媒体的定义

数字多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与信息科学为主导,以现代艺术为指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把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各行业中。数字多媒体包含了各种形式,比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在传播的时候传播形式和内容都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数字化。数字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最新的信息载体,按照不同的分类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果按照时间属性来分的话,数字多媒体可以分为静止媒体(Still media)和连续媒体(Continues media),静止媒体指的是信息内容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比如图片和文字,连续媒体则指的是信息内容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音频和视频信息。如果按照来源属性来分的话,数字多媒体可以分为自然媒体(Natural media)和合成媒体(Synthetic media),自然媒体指的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景物、声音等,经过专门的设备进行数字化和编码处理后得到的信息,像用数码相机拍的照片、用摄影机拍的视频、用录音笔录的声音等都属于自然媒体,而合成媒体指的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特定的语言和算法等生成的文本、动画、音乐、图像等,比如用3D制作软件做出来的动画角色就属于合成媒体。

2 多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早期报纸到当代电视、广播,再到现代的音视频处理等,多媒体从单一性到多元化不断发展。多媒体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路径,提升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便捷性,也让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变得更容易实现,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产物,目前在我国很多行业中广泛应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网络进行各种活动,通过计算机网络互连,信息互通变得迅速而又方便,这也代表了多媒体的发展趋势的网络化。多媒体技术的到来实现了无障碍、无距离的沟通,给人们带来了更完善的信息服务。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发展也在不断突破,比如利用多媒体感官技术,通过数据手套和跟踪手语信息来提取人的面部特征,然后合成表情和动作,通过这样的人机交互,实现逼真的虚拟现实。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数字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当信息数据量变的庞大,对信息数据的要求也势必会越高,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是今后我国多媒体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所蕴含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也会不断提升,多媒体又会朝着智能化发展,多媒体技术功能繁多,可以处理各种音视频、文字、图像等,所以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举动,也能够突破计算机技术发展,提升我国网络科技的发展。

3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

数字多媒体可以在很多行业中应用,比如在教育行业,因为数字多媒体技术功能比较多,图像、音频、视频、文字都具备,所以在我国教育行业中,被广泛应用,辅助教学。数字多媒体利用投影仪、屏幕、幻灯、电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和相匹配的软件集成一个教学体系,计算机作为综合处理器,把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等进行信息数据处理,然后通过屏幕、幻灯、投影仪等相关联,建立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在教育行业采用数字多媒体辅助来辅助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冲击,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化,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数字多媒体还可以应用到媒体事业中,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更趋向于快速、真实,希望在第一时间掌握到真实的信息,所谓眼见为实,体现信息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就是视频、画面。在我国新闻媒体视野中,就可以采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利用其中的录像、录音等对新闻现场跟踪报道,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关注度,提高新闻传播的价值。

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也被大量运用,数字多媒体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会导致电影的艺术风格受到一定影响,但是电影的拍摄难度相对就会简单。传统的电影制作是胶片拍摄,胶片摄影机非常笨重,而且拍摄过程中要配合灯光等进行,这些都导致电影制作有一定难度,但是数字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影视制作中极大的提升了效率,数字多媒体的存储设备便宜、存储方便,拍摄设备也比传统胶片摄影轻便,所以拍摄中可以很便利的移动。而拍摄后期的制作也让拍摄难度降低,可以调灯光、修图、虚拟场景等,让电影质感更精美。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应用广泛,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展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比如可以运用大量的特效,比如可以调节清晰度,数字多媒体的便捷性、多功能性也可让很多小成本影视作品可以应用,让影视作品呈现更多的美学效果。

我们了解数字多媒体的功能,认清数字多媒体的应用,那么就可以将数字多媒体应用到生活工作中,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进行视频电话会议,给客户远程操作;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进行远程互联网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社交软件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通过App进行视频聊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数字多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利用数字多媒体进行创新,不断推动数字多媒体技术发展,并且要把握数字多媒体特点,抓住机遇,才能够互联网时代取得 先机,因此我们要对数字多媒体有自己的认识和解读,利用好数字多媒体的优势来实现价值。数字多媒体技术是新兴的技术,是多种信息技术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能够给传统的企业带来创新和突破,当我国的技术发展不断进步同时数字多媒体也在不断的走向成熟,取得更前沿的技术,也能够给更多的行业带来积极影响,让更多的行业能够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走的更长远。我们只有不断的研究数字多媒体技术,让数字多媒体技术不断突破和成长,才能够应用在更多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才能够更快的促进各事业健康发展。

4 结论

数字多媒体可以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也可以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我们要利用数字多媒体的特点和优势,让数字多媒体技术能够更有效、广泛的应用,让数字多媒体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不断促进数字多媒体的发展,使其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我国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龙裔.浅析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1):210.

[2]王国栋.底侄嗝教寮际醯姆⒄购陀τ[J].科技传播,2016(9):56-57,90.

[3]范倍.技术与文化: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第11期“电影学博士论坛”综述[J].当代电影,2010(7):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