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形象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形象建设

篇1

关键字:工矿型城市;城市形象建设思路;形象设计

Abstract: The city image is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city of general impres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image important catalytic role in city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effect of mining city development by the city, city image construction is difficult to jump out of the original city of industr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ity image design, Hebi City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d mining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image.

Key words: mining city; city image; construction; imag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1 引言

21世纪初,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都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虽然带来了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文化中心的生产等积极要素,但同时引发了城市的无限蔓延,给能源、生态等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及影响城市社会、文化生活,造成大多数城市缺失自我认同,城市印象同质化,城市个性模糊。

由此,人们日益关注城市形象问题,把城市形象设计导入城市建设体系中,为城市起到对内提升建设理念,确立整体规划,加强管理力度;对外强化信息传播,提高社会认知力、信赖度和知名度等作用。

2 城市形象概述

2.1城市形象的定义与体现形式

城市形象作为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总体特征和风格的反映。它包括城市自然特征、经济水平、社会人文、历史文化、城市建设风貌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等要素,形成社会公众对某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

城市形象的体现形式在于城市的“软件”特征和“硬件”特征。“软件”特征以城市社会人文为取向,如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方面;硬件特征是城市总体环境的综合,如城市的空间形态、自然条件、建筑形式、道路框架及环境风貌等元素。

2.2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

进行城市形象建设,可以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等特质予以提炼、升华,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市建设雷同化、一般化的倾向,推动城市全面发展,创建名牌城市。城市形象设计推动并引导城市风貌、综合交通、人居环境等建设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竞争力。从而全面促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发展。城市形象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

3工矿型城市在城市形象建设上的困扰

工矿型城市一般指以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为主要功能的一类城市。它们往往因矿业开发而兴起,或原先已有城市,后因矿产开发而使其具有了工矿城市的功能。基于其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工矿型城市往往除产业印象被人所知外,其他优良的城市印象缺失模糊,使其难以获得人们良好的认同感,因此在城市形象建设上存在诸多困扰。

3.1固有工矿城市形象根深蒂固,城市形象更新缓慢

工矿型城市受城市发展历史背景的影响,“工矿”作为城市初期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工和矿密不可分,且分布于城市经济的多个主导领域,是伴随城市一同成长的城市居民最常态化且易于接触的城市形象要素。工矿城市形象相对极化地存在与人们脑海之中,这样一方面造成其他城市形象要素容易被遗忘淡却,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后期,新兴产生的其他城市形象无法被广泛接受,使工矿城市的城市形象更新较其他类型城市缓慢。

3.2以社会人文为代表的城市“软”形象建设不足

工矿型城市往往偏重城市产业发展,对城市固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等城市“软”形象建设缺乏重视,文化底蕴挖掘不足,甚至造成众多非物质文化逐渐流失。

3.3城市环境建设不力,城市空间缺乏特色

工矿型城市依托矿产资源为导向发展主导产业,其城市发展初期往往容易以牺牲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代价。早起发展遗留的城市环境问题往往未能充分解决。另外,在城市风貌建设上缺乏特色,城市空间品质不高。

4工矿型城市的城市形象建设的思路

4.1立足区域,寻找城市区位价值优势

立足区域层面分析是城市寻找自我特色形象的首要途径。把城市放在更大的层面下去衡量自我价值,就工矿型城市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同类型的城市进行资源类比,评判自身的资源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与周边关联度紧密的城市分析,在区域上扮演的角色与地位。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全盘考虑,寻找最具生命的城市形象特征。

4.2多角度挖掘自我特色,找准城市形象定位

城市形象定位必须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展示其自身拥有的独特性、突出性资源。工矿型城市往往在公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以城市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形象,城市其他形象元素发掘并不均衡,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城市空间等要素进行挖掘,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

4.3落实空间,促进城市“软”“硬”形象建设

城市空间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载体。城市形象建设不是一项口号工程,必须以城市空间为依托,把城市“软”“硬”形象建设落实到城市空间中。例如在城市“软”形象建设中,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建设城市文化形象;又如对城市上体水系进行环境重建,改造棚户区提升城市面貌等方式。通过城市空间的梳理,重新活化工矿型城市城市“软”“硬”形象。

4.4提升产业,拉动城市产业升级与转型

工矿型城市依靠矿产资源发展主导产业,产业升级是改变传统工矿型城市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改善工艺流程,对资源进行深加工等方式,提升城市工业环境意象,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工矿型城市要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依托二产拉动三产的纵横产业链,积极开拓现代服务,实现有工矿型城市向现代化的综合性城市转型。

4.5整合创新,增加城市形象的传播

城市形象建设还需借助于城市形象的传播,让城市走出去,让城市被更多人去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对于城市良好的城市形象元素进行整合包装,树立城市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品牌;另一方面,通过举行大型主题活动,如运动会、城市论坛、文化节等方式,通过策划创新活动的形式,宣传城市形象。

5 案例:鹤壁市山城区城市形象设计

5.1项目概况

鹤壁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接连,北、东、西与安阳毗邻,南与新乡为邻,中原经济区城市之一。鹤壁在元代以前就已形成集镇,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因煤建市,是中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

山城区于鹤壁市市域的北部,是鹤壁工矿发展的起源地之一,距南部的新城区约10公里路。随着矿源开采的完成,原采矿业已逐渐息微,煤电化材产业正积极寻求升级转型。

5.2城市形象特色的挖掘

通过对城市现状以及城市发展情况的分析,山城区的城市形象特点概况如下:

1、独特悠长的工矿发展历程;

2、正在崛起的新型综合工业基地;

3、广袤多姿的自然山水风光;

4、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

5.3城市整体形象定位

基于城市形象建设经验及山城区自身特点,山城区整体的城市形象定位为:

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宜居宜商的历史文化承载之区。

5.4城市形象建设实施方略

5.4.1区域形象提升——由边缘向前区的转变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区域发展空间相对狭窄。而且接受中原城市群的辐射较弱,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规划通过构建城市通道及打通城市区域性道路,使山城区成为通达京港澳高速的前区,提升山城区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快速可达区域地位形象。

5.4.2产业形象提升——由煤矿城市向现代化城市的形象转变

(1)产业调整,工业转型

依托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对旧城区的老旧厂房、经营不善的工业坚决取缔,将工业用地转变发展房地产业和商业,提升山城区的城市面貌;其次,优良企业鼓励集中进入园区,使企业规模化,实现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最后,应积极扶持发展循环型、创新型、节约型工业,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向更高档次发展。

(2)建设新区,提升商业

重点建设城市形象新区及红旗街商业核心区,将城市商业地位与档次往高端拓展,并使之成为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

(3)完善配套,开拓旅游

对目前尚未发展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殷商皇家鹿场遗址、汉代冶铁遗址、后营汉墓区等历史遗址进行旅游建设与推广,加强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利用,并完善城区的各项配套服务水平,拉动旅游业发展,打造城市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形象。

5.4.3文化形象提升——由文化洼地向文化多元之区转变

(1)以旅游为载体弘扬山城区的深厚历史文化

区内包括殷商皇家鹿场遗址、汉代冶铁遗址、后营汉墓区、宋元古瓷窑遗址、赵国古都遗址、石林法隆寺军事会议遗址等众多历史文物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通过文化旅游的旗号将众多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成为山城区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2)划定历史文化地区的保护控制线

通过与地方文保部门的沟通,对山城区内的重要历史遗迹活动文物保护线。此外,区内还保留别具豫北特色的传统民居,对位于泗水河北岸的寺湾村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风貌控制,维护其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

(3)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宣传

对区民间文化艺术,包括殷商时期的民歌,锣鼓曲、吹奏乐曲,唐代民间器乐曲、小戏音乐和寺庙音乐,近代的秧歌、民间艺术和众多的民间故事进行宣传,打造山城区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5.4.4空间形象提升——由产业围城向山水绕城转变

(1)全面盘活城市土地价值

对区内用地结构进行调整,将城区内规模小、效益不佳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释放出来的土地用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并且重点打造红旗街城市综合商圈,提升城市活力。

(2)重构城市生态廊道

对贯穿城市内部的汤河、泗河河道环境整治,清除沿河破败工业,还原河道的滨水生态空间。此外,利用城区内外山体自然资源,结合铁路、环城路等生态绿带,构建城市集聚间有离析的生态安全格局。

(3)修复采空区,建设城市公园

山城区内部分地质因采矿完成后成为采空区,地质情况不稳定。面对区内的实际情况,对城市内部的采空区建设成为城市公园,采空部分自然成湖,既能成为调节城市内部小气候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曾经采矿地的主题公园。

5.4.5品牌形象提升——由被动宣传到主动出击转变

(1)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重视城市的园林化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结合城市形象提升的要求,将本市的绿化建设指标与绿地品质提高到新的水平,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生态的、宜居的”城市形象,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工矿城市的环境形象。

(2)策划主题活动,增加城市吸引力

通过争取地区性的主题会议,举办大型运动会,文化主题展览等方式,主动增加城市对外宣传力度。

5 结语

城市形象建设是一项涉及城市众多层面的综合性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领域。对于工矿型城市而已,城市形象建设需要跳出城市原有的发展思维,多角度挖掘自身的城市形象特色元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形象建设的具体方式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鹤壁市山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10.

2仇保兴.优化城市形象的十大方略[J].浙江学刊,1996,(4 ).

3万敏.城市C卜城市形象营造的新方法.第一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36~59

4亚历山大.加文.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对与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姓名:沈超杰性别:男出生年月:1985年09月最高学历:本科

篇2

1.1户外广告的数量和质量户外广告形式各种各样,达到了量变的过程,但是没有形成质上的突破,缺乏对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大型广告牌,LED广告屏,灯箱,路牌广告和店面招牌等没有合理的使用,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大量商家的店铺招牌上,部分商家过分追求广告牌的形状大小,以至于影响了行车人的视线,还有部分商家只顾及广告牌显眼,使用特别靓丽的颜色,用强光照射,质量较低,缺乏基本审美,不仅没有美化城市形象,还成为了城市的牛皮癣。

1.2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户外广告管理起步较慢,加上部分广告牌早期粗制滥造,有的广告牌已使用多年,过了安全保障日期,能在广告牌基座明显地看到锈蚀的痕迹,看上去摇摇欲坠,这些都是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市民的生活有严重影响。

1.3户外广告不能与城市环境协调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广告公司见缝插针地在这些设施上户外广告,数量越来越多。公交站台,公交车,导向牌等城市公共设施的户外广告问题尤为明显,脏、乱、差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完全是一种视觉污染,与城市环境完全不相称。

1.4户外广告与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的问题城市功能分区可分为商业街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文教区、休闲区等,每个功能区有不同的功能要求,例如商业街区要繁华热闹,展示城市商业气氛浓郁、富有活力的一面,从而对户外广告数量的要求较大;生活居住区则要求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生活安宁,从而对户外广告的需求较少,这些区域本身的特性使它们对户外广告的布局有不同的要求。然而,不规范设置户外广告的现象较为严重,有待进一步合理规划。

2利用户外广告加强淮安城市形象建设的对策

2.1将户外广告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将户外广告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建立常规化管理和监督机构,来控制户外广告的发展,让社会和相关部门一起监督,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效果。

2.1.1户外广告的规模与城市规模相适应城市的规模是城市发展好坏的具体表现,户外广告数量的多少与城市规模密不可分,发展较好的城市,规模较大,有明确的城市功能分区,受众数量多,文化和商业水平较高,为户外广告提供发展的空间。而淮安这种较小的城市,城市功能分区单一,人数较少,消费水平也有限,户外广告的数量应该与城市实际情况相适应。

2.1.2提升户外广告的艺术制作水平户外广告飞速发展的同时,广告的内容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大量相似的广告被投放,虽然起到了反复宣传的效果,但是却难有新意,很难再引起受众的注意。同时户外广告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提升户外广告的艺术水平是必要的,从审核上对户外广告的创新性和独特性要有更高的要求,杜绝低俗广告的出现,让户外广告做到宣传的同时,又能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承载体。

2.2发挥户外广告的文化价值现代广告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构成部分,它同商业文化、新闻文化、审美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形态一样,作为现代文化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户外广告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追求商业价值,另外一个责任就是公益教化,因此挖掘区域文化价值也是户外广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其特有的文化特性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而淮安也有特有的一些文化,比如运河文化、淮扬菜、精神、西游记等,将其融合到户外广告中,对其进行传播,可以进一步宣传和丰富城市内涵,对构建城市形象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2.3户外广告的合理规划与布局通过对户外广告的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户外广告对公共空间资源及设施的使用原则,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及不同用途户外广告的设置原则,为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与管理提供依据。合理的规划使户外广告的设置统一于城市的功能系统规划,与城市发展相协调,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环境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创造优美城市景观,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突出城市的个性特色,并促进户外广告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淮安市不同功能分区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设置户外广告的适宜程度,从以下方面进行规划:

(1)商圈区。商业繁华圈是各类产品集中买卖,产品沟通渠道繁盛,消费场所集中地,这里人流量巨大,商业机遇高,顾客密度浓,是适合投放广告的最佳地点。(光州,今信阳一带。)这里适合投放年轻化、流行化、大众化的产品广告,例如最新服装、食品等。所涉及区域及路段主要包括万达广场及其周围,金马广场等商业中心,还有淮海路,交通路,健康路等主要交通干道。商业区户外广告要求能体现其区域繁华、绚丽、辉煌的风格,利用人流量集中展示户外广告,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2)居民区。居民区是百姓生活居住的地方,环境要求是交通发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温馨舒适,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户外广告投放,比如生活用品,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等,淮安的亿力未来城,富豪花园,茂华,绿地等居住区都可投放。

(3)文化区。科研与技术外发机构、各类学校、博物馆、历史名胜等是城市文化体系的主体。立化区户外广告的设计构思提倡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绚丽纷呈的现代文化中吸取营养,从丰富的科学文化技术和历史文化中吸取养料。淮安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借助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文化包装、文化倡导等策略,围绕增强人文气息以布局和设计,使城市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将文化转成形象进向与公共生活产生关系,提升公众的精神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4)休闲娱乐区。主要指广场、公园、体育馆、旅游景点等。淮安城市整体生活节奏较慢,可以在公共休闲娱乐区,结合市民休闲活动,设置天气预报显示、大气污染显示、导游设施、阅报栏等亲民的公益性广告及其他信息交流设施,突出广告的公益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与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谐相处,使休闲娱乐区的户外广告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同时户外广告在形式上可追求自然活泼的风格。

(5)市政设施区。市政设施是指由市政府出资有规划建造的服务于人们的公共设施。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市人口数量、商业繁华程度等因素出发,规划户外广告投放地点、投放量及适合种类。

3结论

篇3

关键词:城市形象;媒体;传播设计;整合营销;原则

大约半年前,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开展了一项名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征集”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仔细看了前十名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多数作品无论从名称上还是内容上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相同的意象。就作品名称来说,有《和谐之都》、《田园成都》、、《田园茶韵》、《崛起展望》……而logo的图案多采用熊猫、竹叶以及流畅欢快的线条。很明显,在成都人的心中,成都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已经有了一个相似的答案。而这样一致的认识本身就是成都形象设计的一大成功之处,也实现了最初主办方的目的,“进一步提升成都城市品牌形象,精确表达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历史定位……激发市民对成都的热爱之情,并以此建立成都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

什么是城市形象构建?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明确提出"城市形象"概念的第一人。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60)在其《城市形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指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感知。他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以及形成的心理意象(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

在国内,众多学者都对“城市形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汤正刚(1997)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其中,广义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座城市富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明数值和特色风貌,也是给予社会公众或来访者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狭义城市形象是指由城市规划等城建部门的工作状态和质量塑造的有形的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和人工建设风貌的复合展示。董力三、吴春柳(2006)认为,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

在综合和提炼这些学者的理论基础上,笔者个人更偏向将城市形象理解成,城和人的外在实体表现与内在精神面貌。笔者认为,文化内涵不只局限于某座特定城市的历史、习俗、文化,更在于身处其中的市民的“感受”或者说“满足感和认可度”。也就是说居住在城市里的普通市民比任何人都更有发言权,他们的满足感才是衡量城市构建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他们的精神状态才是最能体现城市形象是否美好的深层因素。

在此理解基础上,我们再来考虑如何传播与设计城市形象。上海大学的薛敏芝(2002)认为,城市形象的构建涉及五个方面:文化形象,市政形象,传播形象,经济形象和市民形象。而媒体形象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形象构建,它涉及媒体本身的形象和媒体传播的内容。比如美国三大报以及《华尔街报》、《时代周刊》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形象展示,其中又以在纽约出版发行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尔街报》最能体现。这些报纸在向全球传播信息的同时,也直接点缀并丰富了纽约这个城市的文化内容,塑造了与时俱进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和荣耀,同时直接培植了市民阅读报纸、看待新闻事件等报道的审视角度及文化修养,形成了与主流媒体基本风格相符的“纽约民风”。值得一提的是《纽约时报》独树一帜的讣闻报道(obituaries)。从每期讣闻集受欢迎的程度来看,可以发现社会人士对普通平凡人人性光辉的关注和认可,从而形成身为其中一员的欣慰和骄傲,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内在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在城市形象构建中的重要性。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信息传播的三大要素是传者、信息和接受者。媒体就是传者。笔者认为,媒体必须迎合大多数市民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在多元化中、整合并提取城市最主要的形象特征,在传播信息时以多种渠道(包括电视屏幕、印刷品、广告牌、灯箱、徽章等易于识别和宣传推广的传播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反映这样的城市形象讯号,再接受广大市民的反馈,进一步修改和调整,最终形成与公众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城市形象。比如说起“浪漫之都”就知道是大连,说“天府之国”就一定是成都。这也符合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的认同性原则和优势性原则。

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则,还有文脉性原则和比较性原则。所谓文脉性原则是指城市形象的传播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方文脉。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将地方文脉界定为“地方的山川灵气、地理背景、文人心理交相感应的文化积淀……是地方文化的生命基因”。城市地理历史、发生在城市的重大事件、民间流传广泛的城市文化故事对城市影响巨大。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是距离我们很近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地震使四川人民对生命和家园有了新的体会和感受,有一种连接彼此的情感纽带在每个四川人的心中荡漾,这种团结一致、互相扶持的力量让整个社会多了一份重量,让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底蕴焕然一新。以此为背景的一部电影――《好雨知时节》是在震后一年之后推出的,虽然由韩国导演编剧执导,但非常巧妙地将成都的文化特色和地震的大背景结合了起来。杜甫草堂、竹林、嘈杂的夜排档、肥肠粉、雨街、恢复中的废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美好真挚的“成都因子”,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电影告诉我们时间会淡去曾经的伤痛,希望是真实存在的,它就在那里安静地萌芽,同时也向全国乃至世界大声宣告:成都会好的,四川会好的。总而言之,城市形象构建的传播和设计永远需要将人放在第一位,永远要将人和城的精神糅合,才能取得人神合一、真正和谐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形象构建的意义与内涵。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城市;垃圾箱;形象

1 国内垃圾箱现状分析

1.1 大理石垃圾箱

大理石垃圾箱总体造价要比之前所用的分类垃圾箱低,较普通塑料垃圾箱固然有既无人偷又摔不碎的优势,但是由于过于结实导致搬运困难,且容量小,无垃圾箱盖。垃圾箱内的塑料口袋泄漏之后垃圾箱底部无法清扫、清理。因此,大理石垃圾箱暴露了其容量太小,清运不及时,没有盖子等缺点。垃圾箱及时清运需要人力,而且其也应起到本身优美环境的作用。

1.2 地埋式垃圾箱

箱盖露在外,箱体埋在地下,这种可以防止塑料袋乱飞、捡拾人员乱扒垃圾的“地埋式垃圾箱”被大众认可。垃圾箱盖子为踩踏式的,扔垃圾时,人们只需要用脚踩一下,箱盖就会自动打开,即可扔进垃圾。垃圾箱的盖为双层,被扔进去的垃圾非专业人员不能掏出。地埋式垃圾箱内的积水排放、如何清扫是严峻的问题。

1.3 “突出”型垃圾箱

设计教育是全民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我们许多市政管理部门为了突出自己的成绩,把垃圾箱漆成红。“红色”是色彩中给人视觉冲击力最为强烈的颜色,这与环境格格不入,既不协调,又不美观。

1.4 “隐蔽”型垃圾箱

同“突出”型垃圾箱相反,“设计巧妙”的某旅游景区观光山上的垃圾箱,隐蔽在石道上。垃圾清理困难、工人作业危险,背面就是的陡峭的悬崖……领导在想如何隐蔽垃圾箱时恰恰忽略了安全性问题。

1.5 忽视科学、过于强调艺术的垃圾箱

(1)狮子造型垃圾箱。狮子造型垃圾箱曾在中国极为常见。狮子原本在门两侧,却被设计者设计成“垃圾箱”后,不但没有“一举两得”反而影响市容。设计者注重垃圾箱的美观,却忽视了垃圾箱的基本功能。水泥制成的垃圾箱,垃圾根本无法搬运。看守大门的北京狮子是城市的镇宅之兽,将他作为垃圾箱有反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人把狮子吉祥物做成垃圾箱,这种不尊重中国传统的设计不被世界接受,所以狮子类垃圾箱设计是最大的败笔。

(2)“花蕾”造型垃圾箱。“花蕾”造型垃圾箱,忽略了垃圾箱的原本功能是既要储存垃圾又要易于装卸。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用垃圾箱来美化城市,形成垃圾箱怪异造型的流行事态。请问此“花蕾”型设计垃圾箱能容纳多少垃圾呢?

(3)“信箱”造型垃圾箱。金属信报箱型垃圾箱,造型固然很好看,但实在很难清理,且不易于垃圾存储和搬运。

1.6 新型可移动式垃圾箱

胶封不漏水,加盖不跑味,容量两吨多,小车拉着走——这就是可移动式垃圾箱的特性。其优点有:可移动、容量大、封闭好。封闭性好是这种垃圾箱的最大优点,箱体四周没有任何缝隙,除了残土外,任何垃圾都可以收集,包括液体垃圾。由于它的底部是锰钢材质,所以耐腐蚀性特强。有诸多优点的垃圾箱却失掉了最重要的功能——垃圾分类。我国的垃圾箱设计一直在努力真正实现垃圾分类。

1.7 “分类”垃圾箱

恐怕只有生物工程硕士以上专业毕业生才会了解有机物投放口和无机物投放口的投放垃圾的区别。所以,有机物投放口和无机物投放口分类垃圾箱注重材料,而忽略社会学。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垃圾分类,却在在垃圾箱设计改进的路上跋涉。

2 可行性建议

(1)垃圾箱实现体量大、口很小、密封严的设计。口小不易于有害气体的挥发、扩散。

(2)民众要有良好的分类扔垃圾的习惯,每年法国80%的废弃包装类垃圾都得到了循环处理。63%的废弃包装类垃圾经再处理后被制成了纸板、金属、玻璃瓶和塑料等初级材料,17%被转化成了石油、热力等能源。

(3)实施可燃、不可燃、玻璃、宝特瓶、铁罐等垃圾分类,实现彻底而仔细的分类标准。例如,日本分类垃圾箱的第一个箱子里是玻璃瓶和易拉罐;第二个箱子里是塑料瓶;第三个箱子里是塑料袋和餐盒;第四个箱子里是废纸和杂志。图示即可。日本也经历过从垃圾分类配文字时期,最后彻底演变成只用世界人民都可看懂的图像说明。

(4)垃圾箱把世界各种酒瓶由电子分码将瓶子分类,回收垃圾形成产业。回收垃圾会有很高的收入,可以考虑将此收入分给“城市美容师”。

(5)全民环境健康教育。环境卫生靠市民的自觉性,发达国家的环境卫生既是靠自觉性,并非环卫工人的庞大队伍。中国付出的人力和物力是由于中国市民从小学无环境健康教育,导致给国家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造成负担。全民环境健康教育应从孩子抓起,全民族的意识必须从小学、中学做起,要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机关。

3 结论

篇5

[关键词]合同结构 工程造价 总包 平行承包

一个工程所需费用的多少,除了工程自身建设难度的限制之外,还取决于工程承包商、工程承包形式、建设管理能力等多个不确定因素。而通过一定的科学管理手段,可减少这些不确定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从而降低工程建设费用。这也是所谓的造价控制。以建设成本预算为标准,以造价控制为手段,合理安排工程承包形式,加强合同管理,并监督建设部门及时、节约的着手建设。其中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可以从根源上有效的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可预算的合理范围之内。

一、常见的工程合同形式

工程项目合同形式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需要考虑工程建设各部门的施工作业详细情况,海需要把工程进度、造价、材料供应商、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袭系列因素考虑在内。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一个综合评价,才能为每个工程量身打造一个专属合同,才能免去工程建设中的不必要的材料、费用、时间等因素,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耗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完成既定的工程建设目标。在影响制约工程合同形式的所有因素中,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对其造价影像作用最为显著。由此,按着不同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工程合同形式也可对应的分为不同的类别。总包模式、平行承包模式、总包与平行结合的承包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工程管理模式。因此,可根据不同的工程选择不同的工程管理模式,最终来确定其合同形式。现对常见的三种工程合同形式对应的工程管理模式介绍如下:

1.总包模式

顾名思义,总包模式即业主将工程建设所覆盖的所有环节、工序、施工内容承包给指定的承包商,按着既定的合同约定,由承包商全权处理工程建设。该模式适用于工程规模较小的工程。一般而言,由于一个工程建设是一个工程量强大的项目,承包商与业主签订合同约定过后,会将工程进行分割,继续寻找分包承包商对口负责。因业主只是与总承包商约定合同,而与分承包商并无直接签订合同,所以对业主而言,采用总包模式,一方面其工程造价可提前预定确立,业主所承担的风险较为稳定;其工程合同结构较为简单,管理模式也叫为简约。但另一方面,总包模式的工程项目依赖于总承包商的程度相当大,如果双方发生争议时导致业主受制于总承包商。但是对于总承包商而言,其所需招标的分承包商选择就较为狭隘,总承包商所需分配给分承包商的工作量及风险责任较大。

2.平行承包模式

与总承包方式相反,平行承包方式指业主自行将工程进行分割,再寻找不同的承包商负责每个分割单元工程建设与风险。对业主而言,采用平行承包方式,可在源头自主寻找适合的承包商,承包商可选择的范围就较大,但是由于与各分包商都有签订合同,因此需分散精力兼顾每个承包商的工程进度及完成质量,并且不断的和各承包商协调工作进度。对承包商而言,平行承包合同所囊括的工程量少,灵活性强,可在完成此工程后迅速转移至下一个新工程。

3.总包与平行承包兼顾模式

由于总包与平行承包的的操作模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大型、重型工程建设强度严要求。因此二者的结合体逐渐得到业主的青睐。总包与平行承包结合的承包模式,除了广泛流行于大型、重型工程外,由于其实际可操作性高、灵活性高等特点,也广受小型工程业主的喜欢。在此承包模式中,业主多将工程建设的主体结构承包与总承包商,总承包商可自行分配主结构建设中的部分工程。业主可将主体结构工程以外的其他专业工程承包与不同的专业承包商,比如电梯安装可承包于专业的电梯公司,空调设备安装也可寻找专业的空调设备公司。总包与平行承包模式虽然较为灵活,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青睐与喜欢,但是在运行此模式时,业主要把握好总承包与平行承包所占的比例,切忌一头独大,否则兼顾模式则会演变成单一模式,也就失去了该模式的意义。

二、建设工程合同收费细则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不同的工程规模、周期、承包方式对工程耗费费用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为工程、规模的不同,人力、财力等硬件元素耗费的程度是不同的。需要指出的是,业主与承包商所在的立场不同,各自对工程所期待要求的标准规格也是不同的,者就可能造成承包商在交工后,出现业主对其工程不满意的情况。而这些差别的改善,可能仍需要额外费用来支付,这些不定项的软因素都因考虑其中。

1.不同的工程建设团队对费用的影响

总包模式工程一般而言规模较小,业主无需组建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只需支付给承包商劳工费,由此可省去项目管理团队的人力费用、管理费用,以及效果差别改善等多项费用。

平行承包工程适用于有着固定合作工程项目管理团队或者拥有自己的管理团队的业主。此类业主由于频繁经营工程项目,对项目管理团队的驾驭力较高,工程完工效果差别发生的可能性小,由此不定项工程费用的耗费较少。其大部分支出费用还是放在了支配各分承包商的劳工费,以及组织协调各分承包商的管理费用上。

总包与平行承包兼顾模式费用的耗费和平行承包工程类似,集中在承包商的劳工费,以及组织协调各分承包商的管理费用上。

2.总承包管理费对工程项目费用的影响

总承包管理费对工程项目费用的影响,是以竞标承包商是否有能力承揽该项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如果该承包商可以胜任此工程,则其管理费用的多少则取决于承包商管理项目的多少。如果业主给予承包商管理范围大,则管理费用就会增多。反之,若业主自行管理工程,则管理费会降低。

3.微小费用的交叉收费对工程项目费用的影响

所谓积少成多,一些微小费用的交叉收费也可影响工程造价。比如工程建设所需设备的购买要缴纳一定的营业税,而我国有关部门有明确规定免受部分产品的营业税,比如电梯、消防泵等。所以应及时掌握国家政策规定,避免不必要费用的花费。再如,工程建设中设施安装、拆散等费用多包含在工程承包费中,则不应再另行收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并行工程;专业教学;机械加工准现场;项目教学;工程能力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落实,工程教育逐步实施校、企结合,校内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中,在校内学习阶段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所以落实卓越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实现在校内学习阶段对工程能力培养的强化。人才培养是项系统工程,工程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环节所能完成的,要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全部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再有,如同生产目标的实现依靠生产过程(包括工艺过程和管理过程)一样,教学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以系列课程为视角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在各教学环节体现工程内涵;二是注重能力培养过程的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建设充分的工程能力培养环境。我们针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装备设计能力培养所需的专业系列课程,进行了整体、系统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基于并行工程思想的系列课程教学过程

1. 系列课程构成与五段式教学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装的设计能力(以下简称工艺与装备设计能力)”是从事机械制造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基本工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专业教学过程,通过理论、实践多环节的系列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系列课程一般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按不同教学环节的性质,可以把系列课程分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工程现场的感性认识教学、工程项目的设计性教学。按照时间顺序,教学基本过程一般为三段顺序式,如图1(a)所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了课程调整,增加了现场实习,教学基本过程成为如图1(b)所示的五段式。经过这样的调整,加之实验内容的工程性改革,课程大作业的增加,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加适时,更好地发挥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知方法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实际作用。

图1系列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串行教学过程

2. 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改建设

并行工程原是一种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集成化处理的系统方法和综合技术。并行工程强调全局性考虑问题,其最大特点是把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作业转变为同时考虑和尽可能同时处理的过程。采用并行工程的最大效益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实际上,并行工程的思想不仅可应用于制造生产,也可应用于非制造业的管理以及专业教学的管理之中。

基于上述的启发,我们可以从生产的广义上去理解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具体到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就是:“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生产”,生产产品是“工艺与装备设计能力”,生产过程就是“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生产过程由不同的阶段构成,生产过程直接影响生产产品质量;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如前所说由不同的教学环节构成,所以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质量也就取决于系列课程教与学的过程。图1所示的教学过程不论哪种,总体上仍然是“串行工程”。

作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依托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能力的递进过程,所以知识内容的“串行”是必须的。正如机械产品的加工过程要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循序渐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加工质量就需依靠具体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装设备条件。所以,为提高系列课程的教学效率、保证工程能力的培养质量,在确定了各环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就要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往往还需建设必要的工程实践环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 以系列课程为整体采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能力。② 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前伸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开始,最后集中安排的课程设计是项目设计教学的最后阶段,实现课堂知识积累与工程设计应用的相互推动。③ 在校内建设了机械加工准现场,以随时进行现场教学和工程实践。机械加工准现场在系列课程教学全过程中的充分利用,实现课堂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适时结合,提高专业知识的认知效率与培养质量。

采取以上措施,专业教学所形成的“理论学习、现场实践、工程设计”交互,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其中,机械加工准现场的具体建设、整体式项目教学的具体设计是达到改革目标的关键问题。

(1)机械加工准现场建设。我们先期建设的机械加工准现场是以实际加工现场的视频、图片为背景,由成品、加工半成品和专用夹具的实物以及图纸、工序卡等技术资料,按照实际生产流程构建而成。为应用于系列课程的教学全程,在内容方面涵盖了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装设计的知识;场地环境方面具有课堂教学的一般条件;管理形式方面采用时间上的开放。机械加工准现场建设的具体内容可见参考文献[1]。

(2)整体式项目教学设计。选择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系列课程教学全程的主要依据是:①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与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相一致。②工程项目包括机械产品开发,其开发过程即是工程项目的完成过程,开发内容一般都包括对产品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装备进行选择或设计。系列课程就是围绕“工艺与装备设计”的专业知识而展开教学,其最后的“课程设计”内容就针对典型零件的加工进行工艺与装备的设计。所以,具有课程学习与项目实施同步进行的可能性。③系列课程的知识内容源于工程实际,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项目教学过程体现的就是为解决工程问题而设的“按需施教”特点。

总之,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是完成工程项目的基础,又是工程项目内容的分解。以系列课程为整体进行项目教学的方法,可以做到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完成课程的学习。

按照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了系列课程整体式的项目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学生通过各阶段的“课程”学习,完成各阶段的“项目”工作,获得分阶段的项目成果,在阶段性的验收通过后,提交完整的设计资料,并以报告和答辩的形式进行项目总结。

二、并行教学过程的实践与效果

在上述两项关键问题(机械加工准现场建成和系列课程为整体的教学设计)完成后,进行了系列课程全行程的教学实践,下面仅以一个典型零件为例,叙述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以典型零件汽车转向节作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绪论的开始,以实际工程案例贯穿课堂授课始终,同时下达“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然提出:“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加工出来?”等问题,而这些正是课程陆续要讲的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带着项目开始了课程的学习。

然后,随着课程的继续,以专业知识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为单元,进行授课与实验结合的现场教学,如:“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定位原理、专用夹具结构”等内容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单元形式将课堂教学与夹具实验结合,在准现场完成[2]。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知识的学习置于工程实际环境,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操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快了专业知识的掌握效率。

再后,课程中的大作业,同样以“项目任务”的典型零件为对象,要求进行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夹方案的初步设计,再结合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随时进行的准现场实习,进行方案对比分析,完成“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机械加工准现场”展示的是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涵盖的是专业知识。同时,“准现场实习”所能实现的“充分讨论、共同研究与决策”,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最后阶段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时,除了学生可随时到准现场外,我们把准现场的部分内容(实物与展板)搬到课程设计的教室,提供更便利的比较、分析的条件。基于前面的知识积累,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更详细、更全面的分析,完善设计,最后参加答辩,接受对项目的验收。以这种课程设计的指导方法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设计作风和良好的职业素质[3]。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认为:以系列课程为整体采用项目教学法,依托机械加工准所实现的交互、并行的教学过程,学生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是切实落实卓越计划,强化校内学习阶段对工程能力的培养,提高校内专业教育有效性(效益、效果、效率)的创新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娜君,李旦.准现场实习教学模式与实践[A].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0)[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减刑;假释;程序;重构

引言

长期以来,减刑假释程序都是由刑罚执行机关启动并充当提请主体,法院裁定,检察机关事后监督。近年来,随着人权保障理论和程序正当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传统减刑假释程序的种种弊端也日益凸显,而因减刑假释引发的各种贪污贿赂案件更进一步激起法学界对目前减刑假释模式的质疑,对减刑假释程序进行重构,增强利害相关人的参与性,增加程序的对抗性与权力的制衡等呼声也越来越高。从诉讼化角度对减刑假释程序进行设想,兼顾司法资源有效利用,提出减刑假释之重构程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重构减刑假释程序之必要性

(一)司法活动诉讼性之形式要求

减刑假释活动属于司法活动。司法活动的诉讼性决定其具有对抗性、直接言词性等要求,但目前的减刑假释程序以书面审查为主,极其类似于行政活动中的审批程序,刑罚执行机关提请,法院审核的流程近乎工厂的流水作业,这是与司法活动的诉讼性要求相违背的。

(二)权力制衡之逻辑要求

当前法院仅依据刑罚执行机关报送的书面材料做出裁定,检察机关仅依据生效裁定书行使法律监督权,这使得拥有拥有行刑权、管理权、程序启动权的刑罚执行机关对减刑假释起到近乎绝对性作用;相比之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法院裁定权都显得过于弱小,这与权力制衡原则严重相违背。

(三)程序正义之应然要求

当前与该程序利益相关的服刑人员与被害人完全被置于程序之外,而由刑罚执行机关一方操控,漠视利益相关方的感受,权利得不到救济。这严重违背了程序正义的法律精神,更不符合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之程序性要求。因而,重构之程序应将利益相关各方充分吸呐到程序中来,这是程序正义应然要求。

二、减刑假释重构程序之设想

(一)减刑假释重构程序应坚持的原则

1.刑罚执行主体与诉讼主体逐渐分离的原则

刑罚执行机关是行刑机关,负责对判处监禁刑罪犯的关押、改造、教育、转化等一系列行刑活动,不宜再把持减刑假释程序的启动权,而应由行刑机关之外的独立主体行使减刑假释活动提请权。依据目前减刑假释适用率及司法资源的配置情况,将所有减刑案件的提请都交由独立主体完成似乎不太可能,因而可实行刑罚执行主体与诉讼主体逐渐分离的原则。

2.对等监督的原则

对等监督原则是层级上和可获取资源上的对等。即在重构模式中需明确刑罚执行机关向检察机关报送相关材料的义务。在刑罚执行机关向检察机关报请假释或向法院提请减刑同时,向检察机关报送法院做出减刑假释裁定所需的所有材料,以实现真正的对等监督。

3.广泛参与及开庭审理的原则

即在启动阶段、审理阶段充分吸纳利害相关方。在启动阶段,将刑罚执行机关单一启动模式变成由利害相关人等组成的多启动模式,在审理阶段,将纯书面审理方式变成由刑罚执行机关、检察机关及利害人参与的多方参与的开庭审理模式,并有选择性地在监狱开庭审理。

(二)减刑假释重构程序之具体要求

减刑、假释的目的是为了贯彻我国教育与改造相结合的刑罚政策,强化监狱对罪犯的改造功能,调动被监管人的改造积极性,实现刑罚经济的目的。①重构减刑假释程序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启动程序

(1)减刑程序的启动

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可以向刑罚执行机关提出减刑要求,待刑罚执行机关审核同意后向审判机关提请;刑罚执行机关认为符合减刑条件的,可以主动向审判机关提请;服刑人员认为自己符合减刑条件而刑罚执行机关不予同意的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检察机关认为符合减刑条件,可以向审判机关提请,对于检察机关决定提请减刑的,刑罚执行机关应移送相关证据材料。

(2)假释程序的启动

服刑人员认为自己符合假释条件,可以向刑罚执行机关提出假释要求,待刑罚执行机关审核同意后向检察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检察机关认为符合假释条件应向审判机关提请,认为不符合假释条件的应依法驳回,认为刑罚执行机关材料不齐的可以要求补全;服刑人员认为自己符合假释条件而刑罚执行机关不予同意的,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检察机关认为其符合假释条件的应通知刑罚执行机关移送相关证据材料并向审判机关提请,认为不符合假释条件的应依法驳回。

2.审理程序

(1)开庭审理与书面审理的范围

对于一次减刑幅度为2年以下、刑罚执行机关与检察机关无不同意见且服刑人员本人及其它服刑人员无异议的减刑案件,可以实行书面审理的方式;对于假释案件、减刑幅度为2年以上(含2年)、减刑案件存在检察机关与刑罚执行机关意见不一致、服刑人员本人或其他服刑人员对减刑有异议的案件应实行开庭审理方式。

(2)开庭准备

法院在开庭审判前应: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对于检察院决定提请减刑的案件,法院应开庭十日以前将提请书送达刑罚执行机关及服刑人员;对于刑罚执行机关决定提请减刑的案件,法院应在开庭十日以前将提请书送达检察机关;对于假释案件,法院应在开庭十日以前将提请书送达刑罚执行机关和服刑人员本人外,还应通知该服刑人员户籍所在地社区矫正机构,该服刑人员原判罪名有受害人的,应通知受害人;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三日以前通知相关人员。

(3)开庭审理程序

对于检察院提请的减刑案件,应由检察机关宣读提请书并提交相应证据材料,刑罚执行机关做出不提请理由说明;对于刑罚执行机关提请的减刑案件,应由刑罚执行机关宣读提请书并提交相应证据材料,检察机关有不同意见的,应做出理由说明;对于假释案件,应由检察机关宣读提请书并提交相应证据材料,刑罚执行机关有不同意见的,应做出理由说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或受害人有不同意见的,应作出理由说明;对于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服刑人员本人或其他服刑人员有异议的,可当庭提出。

(4)宣判

减刑假释案件应于一个月内审结完毕,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审理,经本级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半个月。对于减刑案件,宣判结果应送达服刑人员本人、刑罚执行机关、检察机关;对于假释案件,宣判结果应送达服刑人员本人、受害人、刑罚执行机关、检察机关;法院裁定假释的案件,假释裁定还应送达被假释人户籍所在地社区矫正机构。

3.救济程序

对于减刑案件,刑罚执行机关、被提请人不服法院减刑裁定,可于收到裁定十日内提出上诉,检察机关认为法院审判确有错误,可与收到裁定十日之内提出抗诉;对于假释案件,除上述主体外,被害人认为被提请人不应假释而法院裁定假释的,可于收到裁定十日内提出上诉;对于上述上诉或抗诉,法院应开庭审理。②

结语

减刑假释程序之重构,涉及到开庭审理,带来巨大司法资源需求。但尽管这样,一味追求司法高效性而不考虑司法程序正义之要求也是不可取的。因而,在考虑司法效率的同时兼顾程序正义的要求,逐步实现公正与效率有机统一才是可取之道。

注释:

①刘方:《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程序监督的立法完善》,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篇8

本文主要由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当中的实践经验当作前提条件,研究出采集竞赛信息,竞赛和教学结合,以及任务实施的竞赛教学方式和基本的思路,从而给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当中的长期发展提供便利,促进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方面的整改。

关键词:

竞赛教学;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实践

以往企业形象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但是,和市场对于视觉传递艺术设计对于人才方面提出的要求作比较,发现其还比较落后,没有办法达到企业以及市场的真实需要。教学过程中使用竞赛这种教学模式,拥有比赛特有的竞争性,和生产实际集合起来的极高的密切性,和市场需要统一的适应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适应市场要求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在竞争的过程中的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一、实践目的

要求做到真题真做,不要做哪些虚拟化的题目,引领学生贴近市场和品牌,使用创新的设计凸显品牌的核心,推荐设计新人,提高教师和学生视觉设计教学以及设计创新方面的能力。

二、实践的具体内容

1、采集竞赛相关的信息

让学生学习企业形象设计的根本理念知识,构建并且塑造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让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采集有关竞赛的信息,其内容必须和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企业和各种类型机构征集标志以及吉祥物还有卡通形象的设计等。采集竞赛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专业期刊,教师要把采集到的信息分成几种类型整理出来,并且,把竞赛的内容依次设置到对应的章节当中。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详细的比赛要求和题目的种类,同时在开始比赛之前要审核题目,对于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开展比赛。

2、比赛与教学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把CI设计实例导入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经过分解案例,让学生开拓思维,经过设计内容当中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流程,掌握必要的理论方面的知识,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导入竞赛,重点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培养其随机应变和统筹规划,还有团体合作的能力,这个过程必须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有关领域的阅读量。对于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将其整理出来,使用探究方式学习课程的内筒。针对比赛的规定选择本地或者外地的龙头企业,有纪律的进行调研,熟悉环境,然后,明确是要做总体规划或者是简单的形象设计。基于此,再在意念上进行延伸变化。整个设计的要求,必须要凸显出形象,具有创新性,其色彩方面的搭配必须符合企业设计方面的要求,风格没有特别的限制。

三、任务实践

教师必须要重视总体设计过程,要求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必要的知道,在课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qq群或者是微信群的方式,和学生之间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互动,以便能够及时的给学生设计方面提供宝贵的意见,相互探讨设计的体会。例如,在参加2014CtripDoodle设计比赛的时候,比赛核心内容就是对于企业所的品牌标志进行延伸设计,企业想要得到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将携程或者是Ctrip当作基本条件,加入节日或者季节等特色元素,应用到携程今后的宣传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当中。第一,必须要让学生知道Doodle这个词是源于德语,那个时候这个词的意思是傻瓜。直到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这个词才获得了新的意思也就是涂鸦。目前说到Doodle这个词,大部分值得是门户网站标识创意,属于其网站标识艺术的再现,能够有效提高品牌形象。大部分网站把自身标识跟随时令和节日制作为艺术涂鸦,并且采取形象窗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比赛的规定,将携程或者是Ctrip当作根本,融入旅游元素并对其进行创新,结合节日等相关联。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主要讲解设计的方式,并且针对比赛的具体内容,将百度的Doodle当作例子进行分析和欣赏。要求学生学会最根本的标志设计方式,之后让其做好设计的草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再对其进行完善,学生应该尽可能的发现自身的主动性,在设计上进行创新,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逐渐完善学生的设计。最后,教师需要核对作品提交条件等,从而保证作品能够符合比赛的规定按期提交。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使我们了解到采集竞赛信息,竞赛和教学结合,以及任务实施的竞赛教学方式和基本的思路,从而给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当中的长期发展提供便利。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何佳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篇9

一、指导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原则。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引领;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坚持资源节约、生态优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二)工作目标。争取到2012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加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考核内容、方式及步骤

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每年考核一次,2012年进行总评表彰。

(一)考核内容。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考核分为和谐城市、和谐乡镇、和谐村庄(社区)三个层次。考核内容包括工作实绩、组织保障和公众满意度三部分。工作实绩主要考核城乡规划、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城乡管理、节能减排、房地产业和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人口和计生管理等内容;组织保障主要考核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政策措施和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主要考核公众健康度、舒适度、便捷度和安全度。

(二)考核方式。对工作实绩、组织保障和公众满意度三部分考核后,三部分考核得分累加即为最后综合得分。

1.工作实绩进行定量考核,各项考核指标先按现状(考评年度的指标绝对值)和改善情况(考评年度较上一年度增加或减少的指标相对值)分别进行排序打分,再按照现状情况占40%、改善情况占60%计算总得分。

2.组织保障实行定性考核,主要采取查阅资料和随机抽查等方式进行。

3.公众满意度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三)考核步骤。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行市、区(市)两级考核,按以下步骤进行:

1.区(市)级考核。由各区(市)自行组织,对照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自评,并负责对辖区内城镇、村庄(社区)工作情况进行逐项逐条考核,形成区(市)和谐城市、和谐乡镇及和谐村庄(社区)考核材料。

2.市级考核。由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

(1)审核评分。各区(市)按要求统一报送区(市)、乡镇、村庄(社区)考核材料,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考核材料,对工作实绩和组织保障材料进行评分。

(2)实地考察。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各区(市)进行实地考察。同时抽查各区(市)和谐乡镇、和谐村庄(社区)创建情况。

(3)公布成绩。根据审核评分和实地考察情况,形成各区(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考核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次序由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领导小组以适当形式公布。对虚报、瞒报考核材料的,一经查实,该项指标按零分计算,并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四)汇总上报。根据各区(市)和谐城市、和谐乡镇及和谐村庄(社区)创建情况,汇总形成全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自查报告,报省和谐城乡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10

[关键词]旅行社 运行实务 项目化课程 开发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41-01

随着旅游业日渐成为吉林省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的实现,每年新增旅游直接就业1.7万人,依托吉林省22所旅游院校同类专业每年7000多名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通过对吉林省30家旅行社、20家酒店、5家景区的市场调研显示,旅游企业专科学历层次是企业一线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主力军,该层次人员可达企业59%,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市场,得到的调研结果却不容乐观,大多数旅游企业反应,培养的不是所需的,毕业生职业素质差,知识老化,实践操作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和可持续发展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甚至越走越远。

1.课程建设背景

《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原名称为《旅行社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国内,本课程的建设是伴随着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而逐渐完善的。从1986年至今,也仅仅是20余年的时间,本课程在专业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是本科、专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大都为知识体系的科目课程,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本课程建设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同时,近年来,国家推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精品课程的内容设计多以旅行社岗位为主进行课程设计,虽然能使学生明白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但就目前旅行社的用人情况来讲,需要的是能独立操作一整套团队业务“多面手”,此外,此类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学完后仍无法胜任旅行社的具体岗位,还需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因此,无法满足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原有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材方面均采用本科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也就是重视理论研究,而不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化”痕迹明显,与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极不相符。同时,《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家,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设计与企业人力资源的职业能力要求严重脱节,不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核心课程的作用。课程讲授方法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建设单一,主要依靠笔试的考核方法,不能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造成了考核结果的误差。

而目前,随着吉林省内乃至全国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旅行社行业的不断规范化管理,旅行社对人力资源的规格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通理论、懂知识,更要能动手去做,独立完成一套业务,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此外,由于旅行社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低成本引进人才”成为了各旅行社所追求的目标,即:毕业就能用、上岗就能行,面对这样的用人需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旅行社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因此,《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

2.课程建设内容

2.1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由5名校内专业教师和1名企业教师组成,合作完成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其中5名校内专业教师具有5年以上旅行社实战工作经验,4名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1名企业教师为来自省内知名旅行社的专家,从事旅行社经营管理业务8年以上。

此外,通过参加培训,使团队教师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思路越发清晰,开发和建设能力不断增强,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2.2课程的设置

《旅行社运行实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项目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间在第3学期,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运用旅行社运营相关知识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计调和接待服务,能够灵活处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和问题,能够做好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反馈工作,县有良好自主学习、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组织控制等职业核心能力。本课程是在旅游政策法规、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概论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项目课程,并为其后续课程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教学顶岗实习打下基础的重要作用。

2.3教学内容开发

课程组首先选择了吉林省内30家优质旅行社进行了调研,找到了旅行社中最核心的几个工作岗位,对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后,总结了从事旅行社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在融入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全国旅游计调师》的内容和标准后,设计了七个学习项目。

2.4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组首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开发,按照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完成相一致的原则,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课程构建了“一主线,两加强,三结合,四开放”的“1234”教学模式。

其次,综合运用情景视频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独立工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操作平台实施教学,运用金棕榈旅行社管理(教学)操作软件,使学生学会到最前沿的操团方式,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