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1:2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士生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报考条件
1.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是国家统招学历教育硕士生,且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已获得硕士学位(含专业学位)的人员(只有硕士学位而无毕业证书的考生在报名时必须已取得硕士学位证书)。
2.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 所报考的学科或导师同意招收同等学力考生(详见2016年博士生招生目录“备注”栏);
② 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报考专业、学科或相近领域连续工作满六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取得所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证明(必须由授课单位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
③ 近三年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正式发表过三篇以上内容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且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以上,排名为前五名)。
3.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必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教处同意,并将加盖公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资格确认表》于复试时提交给报考院(系)。
4. 原则上,我校理工科各院(系)只招收非定向博士生(不包括工程博士研究生和国家专项计划博士生);非理工科院(系)可招收少量科研或教学单位的在职人员攻读定向博士生(比例不超过院(系)录取人数的8%)。
二、报名
1.网上报名
申请者在网报前必须仔细阅读本招生办法和《东南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职考生报考前必须事先征得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和录取问题所引起的一切纠纷,与招生单位无关。在职人员报考非定向或定向博士生要求参见“东南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报考须知”。
9月25日--10月25日,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于登入“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注意:考试方式选择“公开招考”),按规定如实填写和提交报名信息后等待审核。
申请人必须保证所有申请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作伪并核实,将取消其考试资格、录取资格或取消学籍,且5 年内不再接受其报考。
2.资格审核
11月10日前,研招办网上公示资格审核结果。通过资格审核的申请者方能参加公开招考,请登入系统打印《报考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下载专家推荐信、《现实表现情况表》并按要求填写,按规定网上支付200元报名考试费;届时请考生密切关注网报系统审核状态和相关提示。
3.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名的考生,报名材料须经报考导师和报考院系审查并签署意见,送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审核批准后,方可上网报名。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名的考生需提供的审核材料如下:
① 本人书面申请和简历;
② 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③ 由授课单位研究生培养部门出具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证明及成绩单原件与复印件;
④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清单及获奖证书或鉴定证书的原件与复印件;
三、考试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1.笔试由学校统一组织。
① 时间:2015年11月28—29日
② 地点: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考场安排可于考前一周在研招办主页上查询)。
③ 笔试科目:外国语(题型包括词汇、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听力和口语安排在复试阶段测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考生网报时选定,科目代码和名称以网报信息为准,一经确认不得修改)。
④ 笔试成绩将于一周后在研招办主页公布,考生可自行上网查询,我校不单独寄发成绩通知单。
⑤ 学校根据前两门笔试科目成绩(单科和总分)划定各学科门类的复试资格线,第三门笔试科目成绩将作为复试的笔试成绩部分。
2.面试由各院(系)自行组织。
① 原则上,各院(系)在笔试结束后即安排面试,特殊情况以院(系)工作细则为准。各院(系)工作细则将于11月上旬在研招办网站上公布,请考生密切关注。
② 面试前,考生须向院系提交以下材料,经审查材料齐全的方可参加面试:
1)《报考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原件一份(请手工填写联系方式)
2)专家推荐信原件两份
3)《现实表现情况表》原件一份(本校跨院系报考的应届生和外校应届生均须提供,由所在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填写,签章并密封。往届生确有困难的可暂不提供。)
4)本人有效身份证、学生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英语水平证明及等材料的复印件,原件备查。
③ 由各院(系)成立专家小组(一般不少于5位导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重点考核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和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面试过程应严格进行记录并妥善留存备查,具体形式由报考院(系)决定。
④ 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在复试前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的硕士生学位课程和一门政治理论课程;加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复试,加试科目及加试具体安排请咨询报考院(系)。
篇2
朱学义从教31年,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上创造了以下九大体系:
1.在全国首创效益成本法。朱学义教授1990年创造了“效益成本法”。该成果1994年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被天津财经学院翟文莹编著的《高级成本会计学》、华南理工大学李定安主编的《成本管理研究》收录于“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为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成本及效益研究的新亮点。
2.在全国首次提出产权收益分配理论。朱学义教授1996年4月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企业收益分配制研究”项目,1996年5月15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鉴定为“国内领先”,撰写的“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1997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开创了西方产权理论研究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结合的新亮点。
3.在全国首创资本化方法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资本化方法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成果2005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全国首创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成果2005年11月获江苏省首届软科学成果一等奖。该理论目前已拓展到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5.构建了我国环境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1999年在《会计研究》第4期上发表“我国环境会计初探”论文,建立了我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2003年12月,该论文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6.构建了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2004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上发表“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论文。该论文不同于其他智力资本会计论文之处是:首次从会计确认、计量的角度划分了我国智力资本的三大内容和类别―知识资本、智能资本、拓创资本,其中,智能资本按业绩计价(文中称“才能评定认定法”)是一种创新;论文提出与此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此相关的资本回报模型。
7.构建了煤炭企业责任会计应用体系。朱学义教授深入煤炭企业调查研究,于1995年11月主持完成煤炭高校优秀青年基金“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在我国煤矿首次建立了责任会计应用系统。此后,朱学义教授将该项研究扩展到整个煤炭系统,于1997年9月公开出版《责任会计应用研究》专著,将该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114个煤炭企业。1998年3月,“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获煤炭部“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6月“责任会计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8.在全国首创民本会计改革体系。朱学义教授2007年发表“论基于民本经济的会计改革”、“论会计等式的演变与改革探讨”论文,提出了会计改革的新等式“资产=负债+民众权益”。
9.在全国首创智力投资支撑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发表“论智力投资效应”、“智力投资支撑理论研究”论文,结合企业管理层收购现实研究智力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篇3
学在北大,顶尖大学体验,留学过渡;北大结业证
一流师资,多种教学方法,多彩活动,精细化课程
国内+国外,课程量相当于2.5年,自然衔接,省时省钱
学生实际1.5年考入日本名校,留日时间规划
锁定日本一流名校,全日本升学率,签协议保障考入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简介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早在2009年就已成立。2012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整合各类国际项目,将韩日英澳各留学班归口,截止2014年2月底留学韩语春季班开学后,我院国际项目学生每届已达500余人。北京大学留学日语班与日本多所院校合作,为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提供留日通道。现已连续开办6届,学员结业时由外事专家亲自负责签证事宜,往届学生100%获得签证,全部成功入读日本院校。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系名校方向的留日班,入读本班的学员在北京大学接受为期半年的日语强化培训(实际900课时,相当于1年学制),将与北京大学统招生一同排课,上课、饮食及其他课外活动均在北京大学。“大师身边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学生能接受北京大学一流师资的教学指导,可自由参加名家名企讲座、学生社团,或到北大图书馆借阅图书、自习等。真实体验一流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为迈入国外大学做好准备,形成良好过渡。
为保障学员考入日本名校,北大日本留学班班还与日本升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采用科学教材,针对不同考试自编辅导材料,针对不同大学制定应考策略等。学员将在中日两阶段课程中顺利过渡,既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日本语,又能在最短时间内考入日本名校。
本班坚持高品质教学与留学,是众多怀有留日梦想学子的选择!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报名网址:pkupj.com/
联系电话:010-52881631 52881632
传 真:010-52881631
邮 编:100871
日本艺术留学概况
艺术生留学日本,选择最多的是动漫设计,原因日本是中国“漫迷”喜爱的动漫大国,这也就是学生学动漫的首选留学国家。津桥留学提醒,学习插画等专业也是学生成为动漫人才的一大捷径。日本动漫氛围浓郁,但日本漫画家却很少科班出身,而且日本漫画主要以精彩的故事内容和巧妙构架取胜,因此,除了学习比国内先进的制作技术外,也别忘了多学习日本动漫的故事策划的能力。
1、艺术设计类专业:A 纯美术(绘画,雕刻,工艺) B设计(平面设计(视觉传达,美术印刷设计等),环境设计(空间设计,装饰等) C建筑设计 D漫画(插画,漫画等)E影视(影视,艺术表现,摄影) F艺术学(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等-理论性的)G文化保护与修复。
2、留学费用:艺术类学费,国立的60-80万日元左右,公立70-100万日元,私立100-200万日元。
3、学校: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就一所);公立艺术类大学,私立艺术类大学,国公私立综合大学艺术学部(很多)。
4、考学:日语,小论文,实技,作品(本科还加上,文理科的科目)。
5、转专业:非艺术类转艺术类,首先确定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日本艺术类考试不像中国的艺术高考,中国的艺术高考基本就靠绘画+素描,但日本的艺术类,除纯美术要靠绘画+素描,设计类还要考设计能力,比如你要考平面设计,那就要拿出平面作品,而不单单只是绘画+素描。
艺术类学生想去日本留学,除了动漫专业还有很多优势专业如:
美术:建筑设计、视觉艺术、绘画(日本画、油画)、雕刻、工艺美术、设计科。
音乐:作曲、声音、管弦乐、打击乐、指挥、钢琴、民乐。
电影:导演、录音、灯光、摄影、影视。
北京大学留日班艺术留学概况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直录大学在
校考方面的优势,比如考试相对简单,优先与保证录取本班学生,1+4省时省钱等,因而非常适合有意留日攻读动漫专业的学生。而且,北京大学学生社团——元火动漫社,该社成立于1998年,是北大社团,14年的发展历程,在校社员就高达800人(总共2800人),分为技术部、COSPLAY部和动漫研究部等五个部门,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入读本班的有动漫基础的学生可以参加该社,能全面提升动漫技术水平,包括动漫理论等。目前,至少有四所直录大学开设有动漫专业,即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数字好莱坞大学和仓敷艺术科学大学。
日本动漫专业比较好的大学(可以入本科、插班):
数字好莱坞大学、京都精華大学、倉敷芸術科学大学、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
大手前大学、京都造形芸術大学、日本大学、多摩美術大学、武蔵野美術大学、別府大学
東京造形大学、東京工芸大学、名古屋造形大学、大阪芸術大学、文教学院大学
文星芸術大学、女子美術大学、神戸芸術工科大学、大阪電気通信大学
徳山大学、東京家政学院大学、創造学園大学、東亜大学、宝塚造形芸術大学
另外:数字好莱坞大学、京都精華大学、倉敷芸術科学大学、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是北京大学合作院校,有相应的学费减免制度(学费减免30%-50%)和奖学金制度。
京都精華大学仅仅需要留考的日语成绩,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入读。
数字好莱坞大学、倉敷芸術科学大学、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仅需要参加北大留学班结业即可入读。
其他合作机构
官方机构:日本驻华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日友好协会、日中友好协会、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保障大学:保障大学,是指符合本班录取条件的学员,入读本班后根据文化课成绩和日语水平等实际情况,可签署协议保障其考入的大学。根据往届成功案例,这些大学有:东京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一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筑波大学、横浜国立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上智大学、东京理科大学、神户大学、御茶水大学、首都大学东京、埼玉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千叶大学、金泽大学、 信州大学、名古屋市立大学、关西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明治大学、青山学院大学、立教大学、中央大学、法政大学等国公立大学和优秀私立大学。
学业计划
大学与专业。入读本班的学生,将在中日专家的共同规划下,选取多所本简章里的保障大学作为志愿,这些大学既有非常努力才能考入的,也有稍微努力和正常发挥就能考入的。学生只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学业,基本都能考入理想大学。在选择专业方面,决定之前会有科学分析,一旦确定好专业,由于一些名校有面试、校考甚至小论文,我们还将提供专门的课程,加深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和理解。这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考取该大学,更多的则是在帮助其着眼于未来,做好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计划。
学业时长。参加留考的高中生,北大0.5年+日本5.5年本科毕业,其中北大的0.5年为高三下半学期。国内大专毕业生编入日本大学的,根据其编入大学层次和专业课开学时间等情况,分为日本阶段2.5年、3年或3.5年毕业。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部分师资
一、国内阶段师资
安炳浩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入选世界名人录,出版专著多部。曾获韩国总统奖,安氏发音法的创造者,在北大从教近50载,桃李满天下。安教授精通日韩双语,现任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班教师,并兼任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顾问。
金满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日语翻译,1977年留学日本,多次多年在日本讲学,且自1984年起至今曾多次担任国内及日本的大型
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工作,是我国日语教学领域专家,长期从事高端日语教学。
孙晓勇 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在天津科技大学执教10余年,后入职某日资公司和某日语教育研究机构。现为本班专职教授,教学之余,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长期与北京市一线日语教授交流互动,每月都参加教学研讨会。
鲁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硕士,熟练掌握日语和蒙古语,高级教师,教学特点为思路清晰、严谨认真。现为本班班主任,兼负责与日本大学联络交流等事务。
其他日籍教师,均为北大、北外在读日本留学到中国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中日语言功底深厚,教学认真负责。
二、国外阶段师资
张 成 日本留考(EJU)日语科目主讲老师,曾在华中师范大学日语系任教,现被教育部公费派往日本一桥大学,言语专业博士在读。
薛 扬 留考数学主讲老师,高中曾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后保送南京大学数学系,现在就读于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评价9.6分(满分10分)。
姚韫一 留考数理化全能讲师,当年参加留考物理和数学都获满分,现就读于东京工业大学国际开发工学科。
马 赛 留考化学主讲老师,国内高考化学满分,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职化学老师六年,曾编写高中化学参考教材,现就读于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
孟驰也 留考文科综合主讲老师,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本科在读,曾连续三次综合科目满分。
刘云龙 留考英语主讲老师,拥有上海市高级口译资格证,曾在新东方任教并被评为年度优秀教师,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教育博士在读。
篇4
关键词:高校;行政法治;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097-02
法治原则触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近现代社会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1999年以“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为标志,以及后来的“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法院对两案采取了积极、开放的态度,受理并认定这一教育纠纷的行政法性质,使司法的阳光照进了大学的殿堂,引起了教育界、法学界的普遍关注,为后来的很多类似案件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也为学生依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将行政法治引入高校学生管理,也让高校以法治的要求评价和改进现行的管理制度。
一、高校在行政诉讼的地位评析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代表国家行使教育权的行为引发的争议应当属于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两类。高等学校属于事业法人,一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如果法律法规授予其一定的行政权,其就有可能成为行政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第21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第22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8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可见,依据《教育法》、《学位条例》的授权,高等学校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时,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作为行政主体,其相对人(在高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第25条“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的规定,对高校提起行政诉讼,高校也必然成为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
二、行政法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适用
1.正当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其应当包括事前通知,事中说明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事后送达、告知相对人救济途径等。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正当程序原则,才可以更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推动高校的人性化管理。
在“田永案”中,对田永“按退学处理”,涉及被处理者的受教育权利,从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原则出发,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应当将该处理决定直接向被处理者本人宣布或者送达,允许被处理者本人提出申辩意见。只有严格遵照正当程序作出的行政行为才能保证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而该高校对于这次处分行为既没有向相对人田永送达,更没有听取被处分人的陈述和申辩,处分程序上存在明显瑕疵,这也是本案高校败诉的主要原因之一。
2.依授权而行政的原则
在民法领域,只要是法律没有禁止的,人们就可以去自由地实施任何民事行为,即:“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在行政法领域,贯彻的是“法无授权不可为”,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的规定,高校处分权属于法律法规授予高校管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处分权的行使是代表国家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能,以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
有些高校制定的内部规范文件在涉及学校成员的某些权利义务时,对权利作限制性规定,对义务作增加性规定,与法律、法规、规章抵触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刘燕文案”的审理中,北京大学为提高学校博士培养水准,规定博士生只有在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批准,授予其博士学位后才能获得博士毕业证书。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确立了学位、学历分离制度,要求博士生只要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即可获得毕业证书。高校制定的内部规范与其上位规范发生了冲突。高校却能够依据内部规定,对学生实施纪律处分,并且无须与学生协商,即能够直接引起学生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并且,高校的处分决定一经作出,在没有被有权机关宣布为违法无效之前,对高校本身和学生以及其他机关都具有拘束力,学生必须服从,这势必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在高校被授权的学生管理范围内,贯彻依法行政更彰显出其重要性。
3.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有适当的比例。它要求高校在规定学生的纪律处分时,应兼顾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必须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处分时,应注意把对学生权益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2条规定了高校享有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处分权,该规定第54条对作为五种处分种类之一的“开除学籍”规定了七种适用情形,对第53条规定的其他四种处分种类:“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的适用情形却未做出规定。并且,第54条关于“开除学籍”处分的几种适用情形的规定也都是原则性的,其处理程度需要高校自行把握。因此,各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注意设定的处分与学生的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认错态度等相适应,做到过罚相当。
在“田永案”中,田永在参加课程补考过程中,中途去厕所,掉出随身携带写有公式的纸条,被监考老师发现,停止了田永的考试。北京科技大学根据该校“068”号《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第3条第5项的规定,认定田永的行为属于“夹带”的性质,决定对田永按退学处理。按照该通知对田永的处理明显过重,违反了“比例原则”,最终被司法机关认定无效,而撤销了该处理决定。
三、正确处理司法审查与高校自主办学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对于法律法规、授权以外的其他教育管理行为,高校并不必然成为行政主体,其在自治范围内实施的教育管理行为也不是行政行为。
1.行政诉讼中的合法性审查
合法性审查,是我国行政诉讼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只有在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情形下可进行合理性审查)。在高校行政诉讼中,对于受教育者是否达到毕业水平、是否授予相关学位的问题,涉及对学生学术水平的判定,也关系到高校的自主管理,法院不会对该类问题直接作出代替性裁判。法院审查的是高校颁发证书及不颁发证书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经过了法定程序以及实际所采取的程序是否合法。“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包括对颁发毕业证书还是颁发结业证书,是《教育法》规定学校可按照其章程自主管理和依法行使的自由裁量权,不属于法院裁判的主要内容。
在“刘燕文案”的判决书中,因程序瑕疵,判令“撤销被告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不授予原告刘燕文博士学位的决定;责令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于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对是否批准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的决议审查后重新作出决定。”至于该学生符不符合学位授予的条件属于学术评价,这是高校的自治权,属于学术自由的范畴,法院只能对其进行程序合法性审查,至于学生的学术水平是否达到授予其学位的标准,司法的评价不能代替学术的评价,司法审查不应介入。
另一方面,高校制定的章程本身有违法嫌疑、违反以授权行政原则时,也应该接受合法性审查。“田永案”中北京科技大学下发的“068”号《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对于考试作弊学生的处理,重于当时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而被法院判令无效。
2.处分权的外部监督
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高校对学生的处分权,应进行外部司法监督,但并不是将所有的处分行为都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而将对学生影响重大的、足可以改变学生身份的“开除学籍”、“退学”等处分提起行政诉讼,对于其他处分类别,例如“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不需要进行外部司法审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可视作高校内部纪律处分,它并未实质改变学生的身份,对学生的受教育权未构成重大影响。学生可通过申请校内救济,或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扩招及学费等问题的研究颇多,对高校的法律定位、法律责任的承担少有论及。这也是对高校提起行政诉讼案频发的原因,不仅损害了各方的利益和权益,也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加强高校法律地位和职能研究,准确地把握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等问题,真正实现依法治校、自主管理,保障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我国高校教育纠纷的法律类型及其解决机制探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8,(11):214-218.
篇5
【关键词】 中医; 师承教育
中医药学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中医人才的培养是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而始终存在的,在中医院校教育之前,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于学术的耳濡目染、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使弟子慢慢感悟中医的深厚内涵,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遗憾的是,现在传统师授家传的方式已日渐减少。所以,在以院校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今天,提倡重视师承授受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医教育中就更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问题抒其管窥之见,就教于同道。
1 实行高层次的师承制
在20世纪以前,中医师承教育(通常称为师带徒)一直居中医学教育主导地位,为传统中医“原汁原味”的传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叶天士等中医大家,皆是通过师授家传的形式获得医学理论和诊疗技能。现代也有许多著名中医专家通过师承方式成为中医名家,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其严父关月波即其严师;南京名医叶橘泉,17岁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沈阳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曾先后拜过4位老师。由此可见,名师耳提面命,是成才的捷径。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成才者外,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1]。由国家科技部的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江西中医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对当代百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82%的名老中医有启蒙老师,只有3%是无师自通。有家传、从师经历分别占44,72人次[2]。为了继承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人事部1990年联合召开拜师大会,实行高层次师承教育,为1607名全国老中医精选高资历继承人,到目前已出师了3批学徒。第四批学术继承工作在2008年已启动。弟子出师时要求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技能技艺水平,还要求能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第一批研修已于2007年底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继续开展第二批研修项目,拟在全国继续遴选200名优秀中医临床医师实施培养。研修项目明确提出“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这个法宝。通过精读四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与本专科相关的医籍,师徒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加之弟子临床实践,掌握各个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用药思维和特点。许多高徒出师后已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2 中医医疗机构成立名医工作室
全国许多中医院得益于“师带徒”的培养人才形式,形成连环的“集体带、带集体”模式,并相继成立了名医工作室。广州、上海、成都等中医教育历史较悠久的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医院校,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以建立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的方式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发掘、整理和继承工作。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于2001-07,首批成立了胡建华、邵长荣、施祀、邹菊生等名老中医领衔的四个老中医工作室。2005年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黄浦区卫生局和黄浦区中心医院共同主办“名中医石仰山工作室”,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曾致贺信,表达了国家政府对老一辈名老中医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关爱及对专家工作室这一形式的肯定。2006 年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该院在四川省唯一获得中国医师奖的的张廷杰主任成立了“张廷杰专家工作室” [4]。 名医工作室将名医的学术成就、经验、学术思想、专题讲座、示范诊疗过程及手法技能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全程记录,将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尽可能全面、有效、真实、客观地保留。同时,工作室还将名医的临床诊治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使其上升为理论、科研思路及学术著作,供中青年医生随时查阅、学习,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并利用名医经验,提高中医的整体临床水平。随着我国各省名医工作室的开展,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于2007-10分别成立了12个名医工作室,通过发挥名医工作室的信息功能,发挥名医工作室的教育功能,发挥名医工作室的研究功能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研究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及借鉴的平台。因此,建立专家工作室,是进行师承教育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亦能很好地实施师承教学、临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3 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
中医师承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各有利弊,现代中医教育应该融合两者之优势,克服各自的不足[5]。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教育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及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长春中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了中医师承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将传统中医师承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进行有益尝试。导师不仅有本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还特聘全国名老中医任继学教授担任师承班导师组组长。师承班学生一方面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进行毕业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正常毕业并获取学位,另一方面通过师承班的结业考核,可获得学院颁发的师承班结业证书。按照学课程、做临床、跟名师的培养思路进行人才培养。导师采取言传身教和理论讲解等形式,使研究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习领会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绝技,使中医薪火原样传承。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开始与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相结合。继承人通过精读古典医籍、跟师学习,做好跟师笔记、随诊医案或操作记录,并细心揣摩、仔细领会,撰写心得体会、月工作记录,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继承人在出师后可以申请临床医学(中医师承)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在高层次中医师承培养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将传统中医师承培养与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是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是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模式[6]。
4 中医传统班制及本科导师制
中医教育必须注重中医自身规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医培养目标必须锁定在“培育中医传统文华根基”这个根本点上,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方式”的人才,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才能真正培养出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名家[7]。深入研习古医籍是中医成才必经之路[8]。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随后,湖北中医学院开办中医教改实验班,广西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传统班,福建中医学院开办本科生师承班,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开展7年制传统班。传统型人才培养试点班的总原则是“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读经典即研读以中医四大经典为首的经典著作;做临床即从第二学年开始在医院上临床课,长期大量地直接接触病人。师承教育试点班的临床教学,以中医药为主体,突出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从门诊到病房,严格遵循先中后西、能中不西,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跟名师即拜名医为师,试点班的教师皆是院校顶尖级的临床尤为突出的教授[9]。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即确定一对一的导师,通过随师应诊,领悟中医理论精髓,继承导师学术精华,以便掌握较高的中医特色诊疗水平。这些尝试取得了可喜和令人振奋的效果。
总之,师承制教育方式,在中医教育的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形势的发展, 师承教育培养也将不再拘泥于单一传统的民间师承方式。实行高层次的师承制、中医医疗机构成立名医工作室、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中医传统班制及本科导师制,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师承教育培养形式,对中医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必将产生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丛 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
[2] 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3] 邓华亮,田思胜. 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J].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3):186.
[4] 王晓峰,周 云,蒋 华. 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 新疆中医,2007,25(5):101.
[5] 夏 蕾,郭建刚. 建立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1):14.
[6] 戴恩来.关于中医教育模式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甘肃中医, 2005, 18(3): 37.
[7] 王新陆.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J].中医教育, 2005,24(5):1.
篇6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历经百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排头兵。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给予中国农业大学更大的期望。2005年9月15日,总书记在祝贺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的贺信中期望学校“更好地为我国亿万农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2009年5月2日,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们共迎”五四”青年节,殷切希望全校师生继续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篇:产学研结合“五章经”
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方针,产学研紧密结合,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曲周精神
2009年5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曲周县白寨乡揭牌。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决心与曲周人民一道为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目标而努力。36年前这里是一片盐碱滩,20年前这里变成了米粮川,今后这里将出现高产高效的万亩示范田。
河北曲周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历史最长、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治碱实验站”,开始了“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伟大事业,不仅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今日的米粮川,而且取得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培养造就两位院士、两位校长以及一大批专家,教授,博士、硕士;也创造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地方政府30多年长期合作典范以及和当地人民水融的感情。几代农大人献身曲周造福人民的传统,已经形成了铭刻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和曲周人民心中的“曲周精神”。
近几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进一步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市校、县校合作,在曲周建成了全国首家农科教联盟培训基地,3万多人次的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建设全县科技示范户达500个,培训农民技术员5136名。2009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与学校专家一行赴曲周考察,双方又启动了“劳动务工输出”,“共建万亩”双高“示范基地”和“农大3号小型节粮蛋鸡繁育”等三项新的合作。曲周已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典范。
开封模式
2009年,开封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市校合作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六年来市校合作探索和实践了农业高校服务中原农区、破解“三夜”的新途径。
开封市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校市积极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技术优势,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联系紧密优势,通过市校合作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六年多来,北京汇源集团,中农大朝来农产品技术开发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开封,挂职教授牵线争取到农业部畜禽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引进了新型杀菌剂和除草剂两条生产线;合作项目“4HSHW”型大蒜,花生收获机样机改进予以实施并推广应用;“花生蛴螬生物防治产业示范”、“花生低温榨油与高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了活力。
市校合作还带来了科技惠农效应,中国农业大学联系学校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赴开封开展调研考察,技术讲座和培训,实现了对大蒜。花生、玉米、食用菌、养鸡、养猪等农产品种植、养殖和产后加工与商品化利用的新项目新技术进行对接和技术培训。中国农业大学牵线搭桥引进食用菊新品种,攻关食用的四季开花,周年生产技术,开发生产食用菊产品和饮品等,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带动开封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认为,开封与中国农业大学走出了一条农业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市校共建六年多来,中国农业大学先后有三届共18名教师赴开封挂职工作,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博士13人。通过挂职实践参与产业发展,不仅使学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更加深刻,也在地方工作交流中通过学者的参政议政发挥了学者的专业优势,给地方带来了新思想、新思路与新理念。青年教师赴地方挂职的开封模式也成为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新途径。
广西范本
2007年8月31日,“中国农业大学一广西现代农业高级研修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礼堂举行结业典礼仪式,360名学员获得结业证书。至此,广西壮族自治区500多名县处级以上农业领导干部接受了中国农业大学培训。
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条件优越,特色农业明显,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全面提高农业干部队伍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春,广西农业厅提出用2~3年时间,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区县级农业局长以上农业领导干部进行一次轮训,这一计划得到中国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从2006年到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现代农业高级研修班。中国农业大学选派10余名专家、教授赴广西为学员们授课,并为研修班设置了“和谐社会”、“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对外开放”等11个专题讲座。中国农业大学把培训班办到广西,使更多的基层领导干部有了专业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他们掌握了不少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前沿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了科学管理的能力。
广西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表示,广西农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是重要的基础,农业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是支撑。以农业管理、科技人才培养为基础,中国农业大学与广西建立起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努力使双方的“亮点更亮、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2007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与广西正式签订了农业合作协议和联合办学等3个专项协议,学校在广西开始首批试点招收博士生;2008年初,中国农业大学与广西开始了共建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合作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意向,进一步深化双方在生物质工程方面的合作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与广西就甘蔗收获机的开发现状和技术难点进行了共同研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09年5月,广西防城港市政府考察团专程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希望
借助学校的科研优势和智力资源,引进先进科技,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寿光突围
长期以来,被称作蔬菜产业“芯片”的种子,一直是我国蔬菜生产的一大软肋,即便是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农民种植的蔬菜品种2/3也是来自国外种子公司,每年菜农购买进口种子花费达3亿元。为打造蔬菜种子“中国芯片”,2006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与寿光市联合成立蔬菜研究院,旨在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教学单位和高科技企业,建设管理一流、科研一流,逐步在蔬菜产业中有积极影响的蔬菜高科技开放式平台,不断提升寿光乃至全国蔬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三年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条件建设方面,建成了135余亩的蔬菜育种、示范基地,配套建设了500平方米的办公区,8栋高标准目光温室、6栋大棚和10个网室等研发设施组织举行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的现场观摩和推介会,向社会宣传介绍蔬菜品种研发方面最新成果目前已在农民温室试种、推广的辣(甜)椒、番茄、甜瓜等蔬菜新品种表现良好:合作开展了“温室蔬菜生产养分管理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研究,受到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会议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与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蔬菜品种和技术研发项目启动,与英国华威大学HR学院、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山东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拜尔作物科学公司等合作项目也纷纷落户寿光。
2008年4月,寿光蔬菜研究院传出喜讯:研究院完成的“甜瓜雌性系选育及应用研究”项目进行了鉴定,专家们对该项目完成情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厚皮甜瓜雌性系材料的创制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对这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甜瓜新品种加大推广力度,更好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截至2008年4月,寿光蔬菜研究院育成的这4个厚皮甜瓜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284万亩,果实商品性达到了同类型进口品种的水平,比同类型进口品种增产10%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北京经验
农业推广教授制度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创新:一是在乡镇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二是对农业推广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中国农业大学的这一设想已在京郊大地开花结果,并以此为样本向华北地区辐射。
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肉鸭养殖在华北地区起着龙头作用,也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调查发现:以当地两个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每年应能加工肉鸭5000万只,带动几千个农户;但实际每年只能屠宰1500万只。企业吃不饱的主要原因:一是孵蛋的种鸭存栏不足;二是养殖户饲养技术不过关,鸭子死亡率、发病率高。于是,学校推广教授们采用人工授精、老龄种鸭强行换羽等措施提高产量,仅这两项就为当地肉鸭企业天鸿顺公司节省成本20%推广教授还带去了鸭子防病方法、饲料配方,使公司年收入增长了50%。
在延庆张山营镇,中国农业大学推广教授经过对气候,土壤和周边社会经济环境的调研,认为以松山南麓沿线为核心的延庆县,是全国发展葡萄酒庄园产业最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但这一带的传统是只生产鲜食葡萄。为了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帮镇政府作出规划:招商引资,沿松山南麓建12座、每座一二百亩的葡萄酒庄园,形成一条集种植、酿酒、旅游三位一体的葡萄酒庄园产业带。
下篇:服务新农村“七利剑”
作为一所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始终认为“能否始终坚持服务农村建设”是衡量农业高等院校是否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的根本标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决定实施服务新农村建设“七大行动”,这七把利剑成为科技兴村富民的尖兵利器。
科技兴村富民行动
科技兴村是中国农业大学实现科技成果服务“三农”,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举措。行动以”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地校合作、兴村富民”为原则,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重点围绕“高效种植、健康养殖、环境治理、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乡村环境规划”等领域,通过技术成果的实旋与示范,使示范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保持粮食稳定高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数字显示科技兴村富民初见成效“玉米系列品种”推广面积保持在3000万亩左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保护性耕作机具与技术”推广面积1500万亩以上“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体系”推广面积达600万亩以上:“农大褐3号”小型鸡年推广4000万羽以上;“猪饲料抗生素替代技术”与多家企业合作,新产品累计推广200万吨,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3亿元……
教授进村入户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建立农业推广教授制度和新农村建设特岗教授制度,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业推广人才使用机制和学校与“三农”结合的长效机制,探索新时期知识分子服务农村的途径,向全国范围推广。
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配合,启动新农村建设推广教授制度,公开招聘20名具有高深理论与研发水平、能够领导推广团队进行系统的大范围技术推广、解决新农村建设实际问题的专家,进入首都新农村基地开展工作。
2007年起,逐步在全国其他基地选派推广教授或者新农村建设特岗教授,每年选择100名专家教授服务于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个教授按新农村行动基地设置,每个新农村行动示范基地特聘教授岗位1~2个。
农村信息网盟服务行动
让农民享受综合信息服务,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北京延庆郊区,中国农业大学为农民开发的综合信息服务载体“乐农家”,为农民带来致富的希望和丰富的文化生活。
“乐农家”是一个小小的数字资源包。它把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务工技能、法律知识、文艺节目等类2000多个视频节目集成在一个硬盘点播器里,只要接上电视,就可重复点播自己需要的内容。延庆县作为使用推广“乐农家”数字资源包的试点县,去年一年在15个镇76个村进行了试点,8万多人次收看了其中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研究生“红色1+1”行动
2009年5月26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电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第十八支部一同走进密云县太师屯上庄子村,开展以“把青春豪情与汗水欢笑洒在京郊农村大地上”为主题的“红色1+1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红色“1+1”活动开展以来,校地双方紧紧围绕党建创新这一核心,从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整合资源、形威合力,服务大局,带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科技行动中,同学们很好地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锻炼相结合,调研与钻研相结合,坚持党建创新与支部建设相结合,用自己的知识和青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大学生村官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根据有关部门实施村官计划的精神,重点选派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使大学生在农村的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使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具备解决“三农”问题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从2005年到2008年,“村官”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青年先锋。在北京市“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有300多名毕业生服务在平谷、密云、朝阳、怀柔,通州、门头沟六个北京郊区县的村镇,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知识和力量。作为“村官”的坚强后盾,学校多次与选报“村官”的毕业生座谈,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学校教师还在技术资源上给予”村官”们多方支持,帮助他们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行动
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行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五大任务,充分发挥多学科共生交叉的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为政府宏观决策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建议与政策咨询。
中国农业大学依托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以及“985工程”中国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基地,进行重点政策和发展模式研究,为各界提供研究、推介与咨询服务。在北京、河北等省选试点村,在县级、乡级和村级三个层次上进行新农村建设综合政策试验。
中国农业大学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结合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开展大量的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开展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为地方政府培育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管理人才。运用学校提出的“参与式村级扶贫开发规划方法”,科学地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从事项目咨询和社区发展活动,以及实践教学和农村产业化、村镇规划、扶贫等新农村发展建设的工作。
农村能人培训行动
篇7
高等药学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由两部分组成,即对内继续教育和对外继续教育工作,对内继续教育是对外继续教育的基础和动力,同时对外继续教育工作又促进对内继续教育工作的不断提高。对内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和水平,确保药学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对外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不断提高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广泛接收进。研修人员,深入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及认真做好执、从业药师的继续教育等工作,来提高全社会药学人员队伍的素质。
一、高等药学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既要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技巧
我院教师的继续教育按两个层次进行,即院级继续教育和系 (室)级继续教育。院级继续教育主要集中在大药学学科内的新知识、新进展和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新技术等内容,而系(室)级继续教育集中在二级学科内进行。根据院系的实际情况,每年年初设计和制定出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激发兴趣,拓展工作。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高校要不断提升学科优势,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将学科前沿性知识及时贯穿到理论与实验教学中,才能使教学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大学药学院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每年有计划地派送3-5名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或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为教学科研刚起步的青年教师提供启动基金,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科研年会;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短期学术讲座;积极从国外引进人才充实到各二级学科,同时要求各系室对教师开放新开设的理论与实验课,鼓励教师学习本专业内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督促教师提高讲课水平,教研室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活动,学院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青年教师上岗前要进行试讲,主讲教师要通过讲课比赛竞争上岗。随着院系两级继续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使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稳步提高,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基础。
(二)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着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承担着继续教育的组织工作。教学管理人员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否高效、科学地组织管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是否严格管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新信息,每年有计划地向教学委员会递交教学改革的提案;教学管理人员还要不断了解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同时关注国内、国际继续教育的新趋势,对内、对外组织有创新性的继续教育活动。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继续教育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北京大学药学院对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围绕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指导思想进行,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都是由药学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员承担,并有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熟悉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样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做好桥梁纽带工作,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使教学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对这些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在加强本专业新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加强了管理学、心理学、信息学的学习,不断补充办公自动化知识,把现代计算机知识应用到科学管理中,并给他们提供机会参加培训班,学习教学管理的新理念、新知识,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认识。
(三)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技能是保障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我院针对实验技术人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不稳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充分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问题,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爱岗敬业教育,支持专科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接受夜大学专升本学历教育,同时组织实验技术人员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及实验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逐步使实验技术人员达到本科学历,为更奸的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二、高等药学院校要做好对外继续教育工作
高等药学院校对外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药学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我院对外继续教育的方针是“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工作的重点在于改进和提高我院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一)注重进、研修人员的能力培养,为相关院校培养师资
我院开展进、研修人员的培养工:作已有20多年的历史,学员主要来自各兄弟院校,少数来自各省市药物所、药品鉴定所及一些医药公司、制药企业。进、研修人员的培养工作已经成为我院与兄弟院校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进、研修人员教育培养模式,为兄弟院校培养了高质量师资,促进和提高了我国药学教育的水平和层次。
在进、研修人员指导老师的遴选上我院实施双向选择的原则,入学时向学员介绍我院副教授以上教师近期科研研究方向,根据学员的意愿和指导老师对学员的要求,实施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老师。学院规定进修人员的指导老师由副教授以上教师来承担,研修人员的指导老师均由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授来承担。
在进修学员的培养上,要求每个学员每学期至少听三门课,其余时间随导师进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的比例约是3:7;在研修人员的培养上,要求导师在学员入学时写出培养方案、执行计划,进修中期学院检查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结业时要求学员提交待发表的论文。
(二)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龙头,对外举办各类讲座、学习班
我院承担着4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国家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的任务,通过多种渠道结合社会力量联合办学,举办讲座、学习班,将每年药学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法规及时介绍给药学同行,并组织药学人员就当年药学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将我院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服务社会,获得了药学同行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