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治理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生态治理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生态治理报告

篇1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大同地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晋北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低、节约保护水资源意识淡漠、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洪涝、干旱、水污染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之间的矛盾突出,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那么,如何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科学实施,促进大同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当前,要在树立理念、转变方式、推进治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构建体系等方面做文章,不断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为大同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水,为万物之灵。水文明是生态文明之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大同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全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二、着力推动用水方式转变

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推进完成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考核指标,加快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制度建设,进一步严格水资源的管理。重点要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快健全和完善适合本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严格限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项目,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动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不断调整优化用水结构,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要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重点用水监控,促进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尤其要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节水项目;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制定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网建设及回用设施建设,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要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举措。近年来,尽管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面,我市取得明显成效,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7.3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44%。但是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水土保持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立足生态安全,采取更坚决、更强有力的措施,依法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水土资源,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要加快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四荒”拍卖治理,突出抓好京津风沙源、首都水资源水保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同时,要抓紧编制全市的水资源保护规划,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积极开展地下水监测和关井压采以及引黄水的配置等工作,大力推进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按期完成468眼井的关闭任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是推进工作的最大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着力构建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一要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招投标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二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明确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真正做到“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三要深化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四要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水利建设基金等投入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大力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五、不断加快民生水利发展

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以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水利工作的首位,继续抓好防洪减灾项目建设,加快中小河流的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提高全市防汛预警预报能力。“十二五”时期要全面解决规划内3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和改善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状况;要把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大力创新农田水利建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体系,推进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尤其要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力发展膜下滴灌工程,不断增加水浇地面积,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快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抓紧修复河湖水系生态,绿化美化河岸湖岸,积极推进城市周边河道治理工程,努力营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

六、努力构建法制保障体系

篇2

一、特殊的水资源情势决定了江苏必须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江苏水资源的特点

一是本地水资源不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达到9492亿立方米。二是降水量大,产水率比较低。江苏多年平均降水量994.5毫米,折合水量达1017亿立方米,但由于江苏属于水网地区,水域面积大,蒸发也大,实际降水所产径流仅为降水量的1/4,低于全国,也低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平均的产水模数。三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的利用效率不高。在江苏,汛期集中了全年60%—70%的降水量,流域上中游来水也主要集中在汛期,大部分排泄入江入海,形成弃水而不能利用。

(二)水生态面临重大挑战

一是水体污染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全国平均值的11倍,许多河湖水体超量纳污,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三分之二的水域因水质恶化,使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虽然近几年来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治理速度还跟不上污染物排放的增加速度。以太湖为例,2012年实际入湖污染负荷中,总磷为0.204万吨、总氮为4.8万吨,分别是全湖允许纳污量的3.0和2.7倍。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水生态环境退化依然十分严重。一方面,河湖生物种群锐减,并以耐污型种群逐渐成为优势种,湖泊普遍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持续大规模暴发;另一方面,河湖萎缩,水域面积锐减。同时,沼泽化趋势明显。由于长期围垦、淤积和养殖,大部分湖泊都存在沼泽化现象,生态调节功能日趋退化。大量污染物滞留河湖,在河湖内部沉淀,日积月累,形成严重内源污染。以太湖为例,污染淤泥淤积面积达到1960平方公里,占整个湖体面积的60%,严重区域淤积的污染底泥达1.5米以上,太湖湖泛生态危害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太湖严重的底泥污染有直接关系。

三是洪涝灾害和局部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尽管江苏跨流域调水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在沿海地区、淮北地区和丘陵山区水资源量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根据江苏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量为28.9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全省缺水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全省缺水10.3亿立方米。

四是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十分普遍。用水效率不高,2012年,江苏万元GDP用水量102立方米,高于发达国家50立方米的水平;现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5左右,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为7—9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城镇供水综合漏失率达2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降至10%以下。大量的水资源消耗直接导致废污水的大量排放,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加剧了水体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保障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江苏人口多、工农业发达,单位面积出产的经济总量大,排污量也大。据2012年资料测算,当年向河湖排放的废污水总量与本地径流之比达到1‥1.7,为全国平均的15倍多。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用水条件,河湖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家正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靠无限制的增加用水总量满足用水需要不现实,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要求。现在全省用水总量已突破5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约1/10,江苏必将是国家取水总量控制的重点地区。因此,要继续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通过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来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二、江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确立水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要求在城乡规划、工程设计、项目建设,工程调度和运行管理等各个方面,确立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比如城市规划上,要增加透水面积,包括规划理念和建设材料选取上都要考虑生态的需要等等。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要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和考核制度,严格水行政许可和节水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地下水统一管理,严格规范水资源费等规费征收,全面强化水功能区管理等。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从强化节水立法、健全管理机构、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深入推进载体建设和节水技改、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方面,将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切实转变用水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格水资源保护。要求从水资源保护的顶层设计入手,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制度设计,并从严格水功能区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加快水源地达标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健康工程、加大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推进地下水控采压采和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全面加强河湖水域管理。从实施河湖水域“占补平衡”,建立健全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河长制”,统筹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加大河湖保护执法、清水通道建设,开展重点河湖健康评估工作等方面,提出全面加强河湖水域管理的要求与措施。

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大力倡导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和水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建设城市活水清水工程,推进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小流域生态治理,大力开展生态健康河流、湖泊、水库、小流域和水生态文明乡镇、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大力推进退圩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积极开展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水生态文明能力建设。对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提出要求,包括加快推进全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生态监测评价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和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监测网络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共享平台,利用遥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水生态监测评估,加强水生态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等。

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明确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制订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出台管理制度和办法,指导市、县(市、区)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评审验收,对达到标准的命名为水生态文明城市。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水利厅已经成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要求市、县政府成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河湖生态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加强科技支撑。强调必须加强水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基础理论、宏观战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落实经费保障。要求各级政府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经费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和经费要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省水利建设投资切块专项用于水生态文明相关工程建设,省级水资源费重点支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化投入的水生态文明投融资机制。

强化监督考核。强调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保障、评价指标达标和重点工程实施等情况和指标纳入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要求市、县政府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每年要向上级政府报告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向省水利厅通报水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

篇3

关键词:滇池富营养化藻类水华暴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

1 概述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滇池水体理化环境随着水体污染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变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特征。滇池低纬度、高海拔,气温恒定,换水周期长,治理滇池蓝藻水华,成为世界性难题。滇池,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由于蓝藻水华泛滥,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2 云南命系于滇池

滇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为云南的经济,旅游,生态提供重要的保障,传承着云南名族特色,加强了云南人民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

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中心,有西山、白鱼口、郑和故里、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名胜古迹,海口、晋宁、呈贡、黑林铺等大小城镇考察风俗民情。滇池的岸边,游览胜景甚多:海埂湖滨公园、西园别墅、观音山等。这些名胜古迹及景点给云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入,促进云南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云南经济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促进云南跨入全国旅游大省。

滇池的特殊自然环境影响了昆明的自然气候,拥有滇池的昆明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少有的气候特征使得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良好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昆明成为云南省省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滇池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但为周边环境提供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同时也肩负为云南的电力事业,气候调节,水产养殖等产业,为云南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做出重要贡献。

3 滇池的现状规律与面临着严重环境问题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低纬度、高海拔,气温恒定,换水周期长,治理滇池蓝藻水华,成为世界性难题。滇池水体理化环境随着水体污染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变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特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孟波(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昆明650034)摘要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区自然生态特点,综合相关自然和社会因素,确定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土地垦殖率、坡地比、水田与耕地比、人口密度、平方公里产水量和干燥度为评价指标,并分别确定其标准。评价表明,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仅为中等水平,主要存在人口密度大、水资源缺乏、森林资源不足和土地垦殖率高等生态问题,应采取不同对策加以解决。

4 滇池环境的处理措施

4.1 治理与滇池相关的城市生活污染源

加强滇池流域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铺设污水干管,建造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配套清运系统。从而滇池河道可以实施以截污、清淤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整治河道环境有所完善。

4.2 加强控制重点工业污染源

针对滇池现状可以采取“零点行动”,实现重点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加强工业企业监控,大力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推进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源占滇池污染负荷总量比例逐渐减少。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从“九五”末的11%、4%和3%下降到9%、3%和2%。

4.3 滇池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开展节水和再生水开发利用,加强再生水处理站的建设,从而缓解了滇池水资源的供需压力,现已经建成西园隧洞。加强松-滇-螳水资源联合调度,使滇池流域内外水资源调配更加科学合理。

4.4 重点改观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

加强相关制度和开展滇池流域面山绿化和植树造林公益活动,加强大家的环保意识,使绿化和植树造林公益活动成为公众热心关注的问题。推广无耕作水稻,实施退塘还湖和生态湿地建设,使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4.5 针对滇池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藻类水华暴发治理

滇池面积297.9平方公里,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滇池低纬度、高海拔,气温恒定,换水周期长,治理滇池蓝藻水华,成为世界性难题。滇池水体理化环境随着水体污染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变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特征。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是一套以水华蓝藻环境生物学和富营养型湖泊稳态转换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技术。

4.6 完善滇池治理机制,科学综合治理

加强滇池治理的领导工作,云南省政府在已成立九大高原湖泊治理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省滇池治理协调领导小组;昆明市及流域县区成立了滇池治理保护委员会、滇池管理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并在沿湖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滇池管理所,形成了三级政府、四级管理、五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成立市滇池保护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为滇池污染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保障。实施了滇池面源污染控制、蓝藻水华控制、“863”水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成了《滇池流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等一批研究报告及规划工作,为开展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及滇池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个人认为首先要弄清滇池地理特征与生态特征的主要表现规律。科学的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等综合科技手段,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力度,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人文资源,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物力财力的投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例与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应于滇池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的科学方案。加强大众意识,加强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 滇池现在的治理效果与结果

在国家及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下,武汉水生生物研究,刘永定是著名的藻类学家,中科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云南大学、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治理,会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水污染问题,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使昆明的气候、居住环境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09年底,滇池治理累计投入资金一百二十亿元人民币,滇池流域主要地表饮用水源水质明显改善,二十六条入滇河道水质污染不同程度下降,治理成效初显。1988年制定并颁布了《滇池保护条例》和《滇池污染综合整治大纲》。1990年以来,滇池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省政府确定了滇池治理“分流截污、防洪调蓄、优水优用;疏浚清淤、减污增容,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引水济昆、开辟水源”的指导方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了“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资源调配、监督管理、科技示范”的工作方针,流域内工业污染、城市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控制和滇池生态修复的工作不断加强。通过截污治污和一系列综合措施,在流域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主要污染物总量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总之,滇池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6 浅谈个人的认识

作为当代学生,我时刻关注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知识。希望滇池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早日恢复昔日的光彩。为云南的经济,旅游,生态资源,人文环境继续发光发热,继续传承云南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2]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科学导刊》.

[3]baike.省略/view/5756.htm.

[4]席素芬.滇池的综合治理问题[J].云南环境科学.

[6]蓝红林.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初探[J].云南环境科学.

篇4

【关键字】水生态文明;生态保护;水资源;生态文明

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是指水资源与人类和谐发展,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该节约用水,大力保护水资源。

1.2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难题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是水,但是我国目前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淡水资源中,部分地表水受到轻度污染,部分河段受到重度污染,在我国无论是河流还是湖泊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海洋的水资源质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水质极差。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成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应该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位,对水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管理,将水资源的利用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界潜能的意识

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资源,壮丽山河、崇山峻岭、广阔草原都展现出自然界独特的魅力。但是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利用,对森林进行大面积砍伐,严重破坏空气质量,造成水土流失,工业生产排出大量废水、废气、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在人类的生产建设中缺乏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对于自然界蕴含的巨大潜能不能合理的利用,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给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2.2水利工程建设没有合理运用自然界的修复和调蓄功能

如何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是当下人类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需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经济和自然共同进步。改变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寻找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结合的切入点,将生态要素融合于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自然界的水资源具有调蓄和修复等功能,将这些功能与水利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将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水资源不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但是由于宣传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够重视,任意地浪费破坏水资源。

2.3没有真正贯彻落实人水和谐思想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人与水资源和谐发展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思想,并且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水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献计献策,但是由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没有被贯彻落实,人们对于水生态文明认识不足,导致人水和谐的思想未能被落到实处。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当中。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始终贯穿生态文明理念,服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水利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水利工程的方方面面,服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3.2 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服务,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水资源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水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积极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人都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其中,生态文明建设速度将更快。

3.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并且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功能,树立人水和谐的思想理念,推动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

3.4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和谐发展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内容,包含一些基础科学问题,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水资源保护理论方法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些对应的技术手段,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优化技术、工业节水技术等。另外,还可以加强对水资源的使用管理,制定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目标

一是认真落实党的十精神,制定规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的开发和治理中,使水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保护。

二是构建节水型社会,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杜绝浪费水的现象。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报刊、互联网络、宣传画册等途径向社会大众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呼吁大家节约用水。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这一天可以举行节水活动,唤醒公众的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使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对于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活动,很多人存在侥幸心理、不自觉。政府应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加大处理力度,可以对他们进行罚款处理或者通报批评处理,对他们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有效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改善水生态质量。

四是建成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修复脆弱的污染河段,政府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对水资源管理加大投入,建立长期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增强防洪保安能力,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能力,保障水资源不受污染。

五是理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使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机制,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合理控制水土流失现象,强化水污染防治,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

结语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高社会大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树立水资源节约和水资源保护的思想意识。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

[2]张建云、王小军.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4

[3]姜善立.浅谈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4

篇5

关键词:除险加固;水环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柴河水库

中图分类号:S942.3 文献标识码:A

水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江河、水库的水质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在满足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美化环境、改善库区水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概况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县柴河中下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355km2,总库容6.36亿m3,兴利库容3.36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7430kw。坝址区位于东经124°24′,北纬24°24′。冬季寒冷干旱,夏季温热多雨,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干湿季节分明。多年平均气温8.1~9.3℃,多年平均年降雨737mm。流域内多低山丘陵,属长白山余脉。以松、柞、桦、杨等天然次生林为主。20世纪7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森林面积遭到大量破坏,森林涵养水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1.1库区水环境状况[1]

水库局配合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水文局对柴河水库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根据各年度监测结果,对柴河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八五”期间,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十五”期间,五年均值超标项目有总磷,五年中PH一次值超标率54%,溶解氧一次值超标率13%,高锰酸盐指数超标31%,总磷一次值超标率56%,生化需氧量一次值超标率15%,2000年石油类监测一次值超标率100%。水生生物状况检测,“八五”期间共见到藻类28属,隶属于6个门; “十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6种。水生生物评价结果,溶解氧很高,化学需氧量低,底质不呈黑色,无硫化氢,植物有硅藻、绿藻,优势种为小环藻、颤藻等,动物以鲢鱼、鲤鱼、螺类为主,属轻污染。

1.2污染源管理和污水治理情况

柴河水库上游原有污染源在水库局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水质影响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已被取缔或关停。库区内原有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也在水库局和环保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经说服、教育,最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大程度减少了入库石灰水的排放。随着绿色农业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化肥的使用,旅游船只、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3柴河水库除险加固

自建成蓄水以来,柴河水库虽经多次补强,但主体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仍没有彻底解决。2006年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并于2007年7月开工。这次除险加固对柴河水库的工程状况、监测设施、管理手段、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的改善。并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旨在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环境[2]。

2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

2.1广栽树木、退耕还林

柴河水库拥有自管荒山5000余亩,在开山造田的年代,很多林地被开垦种植。后来,由于“地”多人少,曾对外承包。尽管收入很少,但掠夺式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水资源涵养功能严重降低,水土流失加剧了对水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国家提出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以后,水库局各届领导对库区的水环境建设非常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封山固土、植草育林。如今,当年开垦起来的“粮田”已全部被果松、落叶松、油松等人工林取代。据林业部门测算,柴河水库库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了99.5%。

2.2坝址区旧石场处理

水库坝址区上游旧采石场面积约2.8万m2,岩石,严重影响了环境美观。而且,的石灰岩被雨水冲积进入库内,对PH值的影响很大。

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对于岩石、风化严重的部位,进行削坡清除,尽可能使山坡放缓到可栽植树木的程度。然后,凿坑换土,栽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松树、杉树等树木。达到恢复植被、改善库容库貌、降低冲刷、减少入库泥沙和石灰岩水进入库区,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对于相对平坦的部位,在彻底清除石材残渣的基础上,填入可供植物生长的壤土或富含壤土的复合土。然后,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2.3大坝两端山体的处理

大坝左右两端山体在水库兴建期,由于爆破,留下了很大的切痕。特别是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长200m、高20m的范围内,岩石严重,由于风化,时常有岩块脱落。不仅严重影响环境美观,而且给管理人员、游览观光的客人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经除险加固,对大坝左右两端山体进行了彻底的处理。首先清除风化严重的山体,然后利用钢构骨架进行加固,再放上钢网,填入壤土,最后根据山体走势和地形特点,栽植树木,种植花草。达到既美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又封盖了石灰岩体,截断石灰水入库途径。从而,降低库水PH值,改善水体质量。

2.4引济柴明渠的改造

引济柴工程渠道总长2.1公里,肩负着1010万m3的设计年引水任务,为水库的兴利供水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采用明渠引水,渠道穿过乡村,被附近村民用作垃圾场,把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到引水渠道,对入库水质产生了较大影响,水库局、市环保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利用这次除险加固契机,对引济柴工程进行改建。把已破损严重,原来用干砌石护砌的梯形明渠,改成全封闭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暗渠。整个渠道从引水闸,经节制闸,至入库山洞口,除预留检修井外全断面封闭,彻底解决了引济柴渠道水污染问题。

2.5墙后填土植生挡土墙的设计与应用[3]

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上游山体长200m、高20m的范围内,山体接近垂直或倒悬,无法采用固网客土固化技术。经研究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高挡土墙外侧填土植生,内侧做壁画、浮雕工艺的方法,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这段山体。2007年采用墙后填土植生挡土墙设计方案处理,现已运行近4年,整个结构运行非常好,没有任何变形、裂缝,墙后填土除在第一年汛后不同程度正常下沉外,栽植的树木、花草长势良好,很好地改善了库区环境。2009~2010年冬春季节,柴河流域遭遇近40年来最恶劣的低温、多雨雪、反复冻融破坏的天气,很多露天混凝土面、楼房防水等工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这段墙后填土植生挡土墙工程没有任何损坏。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提出了在本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植物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成为当今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域的热点。柴河水库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利用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完善库区水环境。

参考文献

[1]铁岭市环境保护局. 柴河水库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报告[R]. 辽宁 铁岭:铁岭市环境保护局, 1996、2000、2006.

篇6

关键词:水库水资源现状保护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于桥水库基本情况简介

于桥水库位于天津市蓟县城东,是国家重点大型水库之一,后称翠屏湖。水库坝址建于蓟运河左支流州河出口处,控制流域面积2060平方公里,占整个州河流域面积的96%。总库容15.59 亿m3。上游主要入库河流为淋河、沙河和黎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06 亿m3。正常蓄水位21.16米,兴利库容4.21亿立方米,自1983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通水以后,于桥水库成为引滦入津重要的调蓄水库,并和引滦沿线上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一起被列为天津市重要的城市水源地,其主要功能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该库始建于1959年,1960年7月完成第一期工程,1965年续建开挖溢洪道,水库大坝为一级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最大洪水校核,抗震按8级设防,最大泄洪能力4138 m3/s。

二、水质现状

营养盐状况及水体化学环境在库中心的值明显高于其他几个监测点,库中心的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差,影响于桥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氨氮、COD、水温、及溶解氧。相关文献也指出水库中心由于上游地区营养盐随着地表水过度流入以及库区底质等对营养盐的释放等导致库区营养盐相对很高,并且畜禽养殖和农业用地等人类活动对其流域内氮磷等非点源污染物的贡献量是最为显著。本文以水库中心监测断面,7、8、9月份每个月监测两次的均值说明水质年度变化情况。

(一) PH值和总磷的变化趋势

PH 均值 最高 总磷 均值 最高

2011 8.57 8.76 2011 0.0406 0.081

2012 8.6408 8.86 2012 0.0404 0.093

2013 8.648 8.8 2013 0.0382 0.04

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的几率最高,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大流量入库水流对于桥水库库区的底质形成的水动力作用,加速了水体的离解反应,造成水草对营养盐的加速吸收,水体流动也加速了水体水解反应的速度,加快了pH值的上升。同时气温变化对pH值的影响也非常突出。于桥水库1959 年建库,近50 年来累积的污染物逐渐在库底聚集,并已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层,淤泥的污染物水平已处于饱和状态,基本失去吸附污染物的能力。丰富的营养物质使水库部分优势种群的水草如菹草的生长量极大。

(二) COD与氨氮的变化趋势

COD 均值 最高 氨氮 均值 最高

2011 18.665 29 2011 0.1481 0.268

2012 20.4998 26.8 2012 0.2507 0.562

2013 23.033 29 2013 0.1007 0.275

水库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差, COD 和氨氮、总氮主要反应的是水体中有机物及氮营养盐的多少,与藻类生长密切相关。有机物含量高会直接促进藻类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氨氮、COD,也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

三、水环境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现有措施

于桥水库流域面积2 060 km2,其中约80%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内。水库有3条入库河流,沙河、黎河、淋河,其中沙河流域面积887km2,河长70km,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1.355×108m3。淋河是3条入库河流中流域面积较小的一条,流域面积252km2,河长仅47km,年均入库水量0.28×108m3。黎河流域面积488km2,河长55.5km,黎河入库水量包括引滦入境水量和本流域自产水量两部分组成,黎河年平均自产水量0.71×108m3,引滦水年均调水量5.58×108m3。

水库周边与水库水环境密切相关的村庄有129个。其中,在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与水库有直接联系的村庄有77 个,水库周边村庄的主要特点是密度大、人口多。水库周边种植业产生的大量残留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都是污染水库的主要污染源。近几年,受天津市蓟县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在水库北岸七里峰村至夏庄子村和水库南岸苏庄子村至青池村的旅游产业区,开办农家院、鱼馆饭店、机动船只观光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进行非法旅游活动。

水库库区由于人多地少,周边一部分村民长期从事渔业。村民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电鱼、扣鱼、地笼诱捕等非法捕捞方式滥捕现象严重,造成水库鱼类的数量大量减少,使于桥水库的水体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几年来,菹草①生长面积除州河主河道外,基本已经覆盖了整个库区。菹草的生长量极大,2008 年从库区水面打捞出菹草9.5 万m3,充分说明了于桥水库的水生态系统出现了问题。

于桥水库属富营养型水体,冬季稍好,夏季处于营养化初级阶段,主要超标物是被污染的河流带入大量氮、磷。水库周边与水库水环境密切相关的村庄有129个。其中,在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与水库有直接联系的村庄有77 个,水库周边村庄的主要特点是密度大、人口多。水库周边种植业产生的大量残留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都是污染水库的主要污染源。近几年,受天津市蓟县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在水库北岸七里峰村至夏庄子村和水库南岸苏庄子村至青池村的旅游产业区,开办农家院、鱼馆饭店、机动船只观光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进行非法旅游活动。

此次搬迁还田还林,欲将水库周边建成108千米铁丝网隔离带,实行库区封闭式管理。南岸还田工程目前看缺乏低面护坡,一旦雨季地表径流加大,表层土和大量泥沙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并且部分渗入填埋在地下的建筑垃圾缝隙中,使水体污染加重,还田遭毁。

四、治理措施

(一)、治理原则及目标

于桥水库污染治理的核心在于源头控制和流域内总体污染防治。建立生态修复系统,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协调,要以于桥水库的纳污能力为基础,减少污染物的入库量,促进流域的农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治理工业污染源,开展底泥疏竣和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源管理体制,建立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机制。通过系统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治理,确保于桥水库不发生水草和水藻的爆发。

(二)、工程性措施

1、以前置库工程净化上游高污染来水

河流入库口处污染负荷集中,相对而言易于控制,采用前置库技术是截留入库污染负荷、控制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前置库可建在于桥水库东侧河流汇入处,其工程规划、实施、管理均在天津市范围内,可以避免跨省市实施的难度,可将外排汛期上游高污染来水引入兰泉河,经兰泉河进入蓟运河,实行优者留污者弃的方案。并可以起到防洪、水资源利用、改善水库水环境等作用。

2、入库河口湿地建设

在水库周边建成规模化环库绿化带,形成湿地净化系统,提高入库水质,这是一种有效的治本措施。入库河口湿地的建设主要是栽种高等水生植物,当上游来水时直接由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或者作为前置库的二级净化措施进一步削减来自水营养物质的浓度,同时削减河口地区长年积累在底泥中的污染,减轻水库内源污染,达到控制水藻爆发的目的。

3、水生生态系统修复

水生生态系统修复主要是恢复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两个大系统。水生动物系统主要是保护鱼类资源,建立平衡的鱼类种群,利用鱼类的生长抑制草类和藻类的爆发,达到改善水库水质的目的。水生植物系统主要是抑制菹草的过分生长,达到多物种的平衡,使水库在每年6―9 月份有大量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长与藻类竞争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光照,来抑制藻类的爆发。

4、环库截污沟建设

在水库周边入库沟渠河道前建立引领截污沟,控制库周面源污染,直接拦截库周带有大量营养物质的农田沥水对水库的直接污染,利用小型前置库作用和湿地净化功能使农田沥水首先进入截污沟并经过沟内水生植物一段时间的吸收净化后再进入库周绿化带系统进行二次净化后再流入库内,大大降低库周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水库富营养化水平的影响力。

5、合理规划库周鱼池

目前,于桥水库南岸的鱼池随着搬迁进度逐步纳入规划管理,北岸的鱼池逐步退出到库周绿化带之外是必要的管理措施。作为北岸人民的生活来源,有些鱼池与水库仅仅一堤之隔,而渔业喂养的营养化水质伴随着降水量的偶然增大会直接进入水库,退出到库周绿化带湿地之外可以相对减少污染几率。并把废弃的鱼池推平建立湿地系统,拦截库周农田沥水,建立湿地系统,净化入库水。。

6、底泥疏竣或钝化

由于多年来的积累,水库已经形成某些底泥的高污染区域,底泥吸附污染物能力饱和,并开始释放部分污染物,为了去除内源,进行底泥清除或钝化很有必要。对重点治理区域,利用挖泥船作业对底泥的主要污染层进行清除,或者钝化处理,有效减少底泥污染释放,能增强水库的自净能力。

五、非工程性措施

(一) 建立完善水库流域管理条例,创新管理机制

于桥水库流域跨越2个省市的5个县,管理难度大。因此,需要制订于桥水库流域管理条例,规定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原则、管理制度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环境补偿机制,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实行按流域统一管理。

造成水库污染是多方面的,以保护饮用水源为第一原则,建立高效监督机制,坚决打击各种非法活动,加大政府重视力度、实行社会参与管理。

(二)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低污染的工农业生产模式

在库区周边,由政府引导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耕地方式和生活方式,减少化肥使用量,推进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多部门管理使管理秩序混乱,管理目标不一致。明确各部门职责,进行统一管理。

(三)控制水库周边畜禽渔业养殖

目前,在水库保护区内有大量的畜禽养殖且畜禽粪便随便堆放,畜禽粪便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和细菌。亚行工程实施街道硬化后,有关部门要求不能在村内进行养殖和堆放畜禽粪便,致使村民将养殖地点和畜禽粪便转移至村外离水库更近的位置,一旦降水形成地表径流,使污物更直接冲到水库,造成水库污染。建议在大沽高程22 m外1 000 m内不允许养殖畜禽和堆放畜禽粪便。

(四)建立社会公众参与制度和联防体系

实行违章举报制度,从库区周边聘请巡视员,发现问题,迅速报告,及时处理,同时向社会公布违章建筑情况。

篇7

    哪种修复方法适合松花江的水生态修复,要根据松花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

    1)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把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完全复原意味着对所有上下游及滨河带的输入输出(水质、水量、泥沙、生物有机体)的改变、复原,由于河流和流域的联系,只有在对整个河流系统和绝大部分流域都进行完全修复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在松花江多年的治理实践中,修建了大量水资源利用工程、防洪工程等(如取水口、排污口、拦河坝、堤防、河流裁弯取直、渠化等),加之各种人为破坏和干扰,河流原始形态和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不可能再建立过去的那种原始条件。

    2)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是在保持动态平衡时,不断发展演化的。河流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稳定性。正相反,河流系统必须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洪水、侵蚀和水质变化的扰动,来保证其多样性。河流的退化正是由于河流生态系统失去了动态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生态系统在自然力与人类共同作用下,已经形成了新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没有必要让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因此,松花江水生态修复的目标应该是结合防洪、河道整治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工程规划,对河流系统恶化甚至丧失的(或即将要恶化和丧失的)必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修复,完善河流自调节机制,并使其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2松花江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任务

    2.1松花江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恢复河流的纵向连通性、横向连通性和竖向连通性;对松花江而言,就是要保持其纵向蜿蜒性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实施退耕还湿,恢复滩涂生态系统;加强沟通水系,增强过洪能力;加大恢复植被力度,增强滩涂生态功能;修复缓冲区,控制人为干扰和过渡利用;采用生态型护坡,避免河道直线化和河岸的混凝土化,使其具有作为河流的自然形态。

    2.2水质、水量、水文、水力条件的改善水质条件的改善要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生态技术治污、源头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水量条件的改善是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最低生态水位)和最大流量(最高水位)。水文情势和水力条件的改善是尽量保持自然河流丰枯变化的模式,使河流两岸水陆交错带以及滩涂湿地有适当的洪水的干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3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包括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等。

    3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3.1社会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修复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在满足防洪、供水、发电、旅游等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

    3.2与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该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要与松辽流域和哈尔滨市的防洪规划相协调,还应与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市政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等规划相衔接。

    3.3自然自我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松花江水生态修复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当外界干扰未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可以按照自组织功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目标。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则需要辅助人工干预措施创造生境条件。然后,充分发挥自然修复功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某种程度的修复。

    3.4确保生态系统用水需求应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用水,应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确保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

    3.5确保河流水质达标污水达标排放,控制面源污染,确保河流水质达标。

    4松花江水生态修复措施建议

    目前的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江段,现有江道形态已失去天然河道的特点,这是哈尔滨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的。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应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修复,建议如下:

    1)虽然受两岸堤防限制,整个江道形态固定,但江道内河流的蜿蜒形态依然存在。同时,鉴于现有堤防是多年历史形成的重要防洪体系,而且目前还达不到100年一遇标准。因此,建议两岸堤防位置不变,保持现有江道水流形态的蜿蜒性以及两岸堤防的非自然形态。

    2)江道内已有不少滩岛、浅滩和深潭,地表景观较为丰富,具有多样化的水生环境和动植物栖息地,不易再造浅滩和深潭,而应结合《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防洪规划修编报告》,清除主江道有碍行洪、恶化航道及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淤积滩涂,增强河流的泄洪功能。

    3)现状堤防已将江道严重缩窄,最窄处仅有1.5km,不宜为了土地开发利用或顺直堤防。将堤防向江道内推进,进一步挤占河流的空间和洪水的行洪空间,不利于河流的防洪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修复。

    4)鉴于现状堤防、大坝等人工构筑物破坏了江道水流的横向和竖向连通性,可采取措施恢复或改善,修复松花江两岸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使该江段河流廊道成为具有生命源泉意义的百里生态长廊。

    5)由于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建设以及松花江7个规划梯级的建设,河流纵向连通性修复困难,但需加强河流水生鱼类等生物的生态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生生态问题的趋势,及时进行科学研究并采取适当修补措施。

篇8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华县最大的名片,是华县独有的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华县的宝贵财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党的十精神的指引下,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三城一县”联创、华州大地园林化建设、渭河综合治理等为抓手,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投入,努力建成实力、人文、宜居、和谐东大门中心城市“桥头堡”,打造山水生态华县。

一是打造秦东水乡。华县水资源丰沛,年平均降雨量578.7毫米,年保守水资源总量3.3亿立方米,但水资源并未有效转化为华县发展之“利”,反而给华县人民带来更多的“患”。因此,必须做好防、治、用三篇“水”文章,逐步化“水患”为“水利”,着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秦东水乡。加快推进渭河综合治理,完成剩余9.45公里渭河大堤加固加宽和罗纹河、石堤河、遇仙河3条支流堤防移堤退建及加高培厚工程,使渭河、南山支流成为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惠民河。全面开工建设华县应急蓄滞洪区工程,退田作湖,根治渭河洪水水患,改善区域气候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人民群众致富。围绕城镇用水,引水入城,建设城市水景,打造“山前有城、城中有水、水旁有绿”的山水园林城镇。加快工业、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好城乡安全饮水工程,狠抓水污染治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是建设绿色华县。今后,我们要以建设绿色华县和创建生态模范县为目标,全面推进华州大地园林化建设,按照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村庄林阴化、渠道林带化、农田林网化、出入境口优美化、秦岭北麓生态景观化的要求,广栽绿竹,“大树进城”,重点抓好城区、农村、道路、堤坝、景区出入境口等绿化和苗木花卉繁育工程,大幅提升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景观。在机关和社区开展创建绿化模范单位活动,通过拆墙透绿还绿于民、见缝插绿和补缺补漏等方式增加可绿化的面积,提高绿化美化的档次和品位。在镇村开展绿化美化家园活动,对进村道路、巷道、宅前屋后及村旁空闲地,大力植绿造绿,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美化效益。年内,全县要完成造林2.73万亩,恢复绿竹500亩。

篇9

水资源不仅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尤其困扰着大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大连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难题。大连市水资源量匮乏由来已久,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31.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33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我市水资源重度缺水,为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地区之一。

大连市河流水系比较发育,大多为独流入海的山溪性河流。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2条,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61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33条,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和管理好这些宝贵的水资源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水务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大连市重点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37%的河流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受监测的河段以复州河和大沙河污染尤为严重,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造成生物物种减少,首先是多种鱼类减少,各种水鸟因为缺少可捕鱼虾为食和安全栖息繁延场所,也比以往大为减少。

十七大以来,我国将水生态保护、人水和谐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对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环评法》、《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实施,对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社会大众对水环境恶化的危害有了深刻认识,对改善水环境产生了强烈的愿望。特别是国务院已经批准武汉“8+1”城市圈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将对水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借此契机,应尽快对大连市重点河流进行水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制订“大连市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按照规划争取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实施水生态修复、保护。

二、国际水生态系统监测现状

随着水环境管理的发展,河流水生态系统监测已经在国际上成为河流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反映河流对于人类影响的表征,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河流对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可提供食物、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还具商业、交通、休闲娱乐等诸多服务功能。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河流生态系统还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主要通道之一,很多营养盐及污染物在河流中得以迁移和降解。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大量污染物的排入和森林及河岸缓冲带的乱砍乱伐严重影响了河流水环境状况,其结构受到极大破坏,诸多生态功能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逐渐丧失。在1999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组织的“面向21世纪水资源委员会”对流域面积最大的25条世界大河进行调查后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世界的大江大河水质欠佳,多数河流水量日益减少,而污染程度则日渐加重。

如何维持现有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修复受损系统,促进河流及其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重点河流的水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与研究不仅可应用于对河流现状的客观描述和评估,而且有助于管理决策者确定河流管理活动,对于河流的可持续管理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10多年来,河流水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已在很多国家开展,其中以美国和英国的实践较具代表性。

美国环保署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完善,于1999年推出了有关河流的快速生物监测协议,该协议提供了河流着生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的监测及评价方法和标准。英国关注河流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河流生态环境调查。通过调查背景信息、河道数据、沉积物特征、植被类型、河岸侵蚀、河岸带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等指标来评价河流生态的自然特征和质量,并判断河流生态现状与纯自然状态之间的差距。

三、主要攻关内容及技术路线

以大连市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一个物理、化学、生物单元和社会经济单元进行流域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在流域内选择不同生态特征、不同河流、不同污染特点的点位,对水质理化指标、生物指标及栖息地环境调查,并通过相关的水质监测资料,对大连市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水生态的演变趋势、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主要技术路线如下:

(一)河流水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对大连市主要河流进行水化学与水生生物监测与调查。分析大连市河流水体的污染特征,并通过对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水生细菌的测定、分析,研究水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建立大连市河流水生态综合评价方法。

(二)建立河流B-IBI(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

对大连市主要河流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和定性分析监测,根据监测的数据,使用B-IBI评价水体生物完整性的基本原理,经过底栖动物指数筛选,建立适合大连市河流的B-IBI指标体系。

(三)建立河流水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选择大连市主要河流的水生态监测数据(理化指标、生物指标、栖息地环境质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计算水生态综合评价指数,以反映大连市主要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四)建立河流生态系统监测信息数据库

存储大连市主要河流采样断面的图片、数据、资料、评价结果等信息数据库,提供可视化界面,从而方便对各个采样断面基本信息的查询,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

四、实施方案

1.首先对大连市重点河流水质及水生生物进行调查,确定水质类型及生物种群,并确定相应监测方案。

2.对大连市重点河流主要断面进行为期一年的水化学与水生生物监测,以便掌握其规律及基本信息。

3.根据前期监测数据(理化指标、生物指标、栖息地环境质量),建立河流评价体系,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立河流水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4.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计算水生态综合评价指数,以反映大连市重点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5.建立河流生态系统监测信息数据库,存储大连市主要河流各个采样断面的图片、数据、资料、评价结果等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可视化界面,从而方便对各个采样断面基本信息的查询,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

五、预期成果

通过对大连市重点河流的水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分析出重点水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重要生物要素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循环过程,人为、自然因素干扰下水生态系统的响应,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健康状况及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一套适合大连市的水生态指标体系和一系列水生态管理标准,为我市未来的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奠定基础,为重点河流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提供基础和依据。

六、推广及应用前景

篇10

一、西安市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1.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基本情况西安市境内有水生野生动物26种,其中鱼类21种、两栖类3种、爬行类1种、哺乳类1种。目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名录》(下称《名录》)的属二级保护动物的有水獭、大鲵和秦岭细鳞鲑等,列入《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保护动物有太白山溪鲵、秦巴拟小鲵和中华鳖等。为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西安市先后建立了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黑河多鳞铲颌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辋川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与救护情况2002年,西安市渔业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大鲵生态繁育及种苗培育研究”课题组,在周至县就峪大鲵驯养繁殖基地修建大鲵仿生态养殖池,对大鲵驯养、亲鲵培育、人工、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幼鲵培育及大鲵常见病防治等环节进行了专题研究,开创了秦岭北麓人工繁育大鲵的先例。该课题被西安市政府授予200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西安相继建起了陕西梦园大鲵有限公司和西安康雁星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大鲵驯养繁殖场,繁育大鲵苗种逾5万尾。2009年以来,市渔政部门先后查处非法运输、销售、驯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案件50余起,登记保存没收大鲵近100尾、秦巴北鲵307尾,没收玳瑁和绿海龟10余只、鳄鱼10余尾,还救护大鲵和秦岭细鳞鲑逾1000尾,报请公安部门依法刑拘近10人,认真履行了法定职责,对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实施了有效保护和救护。

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现行法律法规已相对滞后,不适应新形势下野生动物保护要求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下称《保护法》)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虽于2004年对第26条第2款作了修改,但许多方面已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对新时期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也没有相应的规定,使有关规范管理工作难以推行,清理整顿常常难以达到预期成效。与此同时,《保护法》的配套法规、规章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也相对滞后。(1)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范围小,监管乏力。《名录》自1988年颁布以来,未作任何调整和修改。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状况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濒危程度也不断加剧,《名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下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需要。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水生野生动物达400多种,相当于现在《名录》中水生野生动物数量的4倍,形势非常严峻!如秦巴拟小鲵和山溪鲵等陕西省省级保护动物,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但由于非法捕捞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濒临灭绝。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因这些保护动物及其产品既不是国家重点保护品种,又没有相应价值标准,导致处罚力度较轻,对违法分子根本起不到震慑和惩戒作用。这样既挫伤了渔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又使违法分子逍遥法外,结果是违法行为更加猖獗,资源受破坏程度更加严重。(2)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监管漏洞。野生动物保护是集技术与行政措施为一体的专业执法行为,其行政行为是以法律为准绳和以专业技术措施为依托的,工作人员应当以熟悉法律法规的野生动物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而作为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在流通环节监管主体的工商部门,却缺少熟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野生动物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与之相反,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环节执法权却受到限制。“有权管却无力管,有力管却无权管”的管理体制,明显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

2.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化,资源量锐减(1)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减少。西安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而目前,除干旱少雨,河水减少外,因工业与生活污染使多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使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减少,遭受直接伤害的危险与日俱增,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破坏。(2)水利水电设施的兴建,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生态习性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秦岭黑河上游兴建多个水电站,直接造成了河流大面积断流,将大鲵、秦岭细鳞鲑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限制在极其有限水域空间内,索饵场和越冬场遭到挤压或者破坏,还增加了被非法捕捞和猎杀几率;对这些动物的洄游通道也形成破坏,使集群产卵受到制约。陕西珍稀鱼类贝氏哲罗鲑原在西安境内的秦岭山区有一定产量,现已经濒临灭绝。

3.经费投入有限,基础性研究工作严重滞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资源分布以及受环境条件变迁影响的程度等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经费投入受限等原因,这方面工作还做得很不够。

4.违法行为趋于隐蔽,监管难度大(1)非法运输更加隐蔽。非法运输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一般选择汽车和飞机运输。汽车运输时,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经水果箱类包装箱伪装后由私家车直接运送至餐饮场所或与一般水产品同样包装并混杂其中后由专线货车运送至水产品市场外再经小车运送至餐饮场所。空运时,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与名贵海鲜被同样封装并混杂其中运输,收货人常常并非真正货主,而提货人则可能是受雇于货主、与被偷运的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没有任何关系的第三人。上述情况在未得到可靠线索情况下,很难查处。(2)非法经营加工手法越来越隐蔽。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消费市场的高额利润刺激经营者不惜铤而走险,在与渔政执法人员的长期较量中,其经营手法越来越隐蔽。最初,经营者将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放养在餐饮大厅鱼缸里公开让食客挑选,甚至打出广告招揽食客;后来,将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藏到店内上锁的储藏间、暗室水族箱里;再后来,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被藏到店外,只在菜单上写出野生动物的菜名,须是熟人或经熟人介绍方可消费。经营者往往经营了数十次,才有可能被查处一次,执法难度可想而知。

三、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一是对野生动物保护有关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建议对管理权归属问题做出修改,增加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在野生保护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权;对法律责任部分做出相应修改,增加对违法运输野生保护动物承运人的处罚条款。二是扩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国家有关部门在资源调查、摸清底细以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新的专门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并建立起《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更新机制,把这种更新机制纳入到法律的规定中去,纳入到生物多样性常规管理中去,以不断加大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分别及时对新的国家、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价值进行论证和确定,使相应行政、刑事处罚有据可循。三是出台禁渔措施。保护区建设是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要建设好还需要一定过程。相对而言,在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情况下,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等不失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一种行政成本低且简单有效的措施。就西安市目前情况而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在有关河流设立禁渔区,使公安机关能介入部分非法捕捞案件,以对非法捕捞和销售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2.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职责,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一是从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明确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与职责,划清管理界限,避免各行政管理部门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出现交叉管理、重复管理的现象。二是各渔业部门应配备专职干部,负责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法定职能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做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三是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掌握水生野生动物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高执法水平。

3.加强栖息地环境的保护管理,加大对水域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一是保护水域环境,减少水污染。水域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水生野生动物的生长及生存。对重要渔业水域环境应进行经常性的调查监测监视,积极协调环保等有关部门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对违法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的肇事方要从严从重处理。二是完善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资源补偿修复制度。对包括采矿、挖沙、采石和水利水电等工程在内的建设项目,应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处理好资源养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应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批准或核准相关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应征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减少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确保遭受破坏的资源和生态得到相应补偿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