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只有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恰恰是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除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外,还要把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和依法保护纳入到农业发展任务之中,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两位同志的倡导下,通过召开“生态农业”研讨会,农业科技人员以户、村为单位进行实践试点,探索出生态农业的理论。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发展纲领,建有完善的试点网络,有大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但随着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经济面临着国际范围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及深入利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过去那种只靠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单纯增加食物链的某项环节,无法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项问题,更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只有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适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系统的基本动力,才能使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农业现代化进程前进。

2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端正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2 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而获取生物产品的一种活动。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

3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中,中国农业困扰经济发展的现象最为严重。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怎样选择其发展战略是当今主要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重生态、重经济为基本,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88):241-244.

[2] 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N].人民日报,2007-02-07第09版.

篇2

二、对**农业科技110工作的设想

第一,加强领导。县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要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整合各种资源真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科技部门具体抓、成员单位合力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农业科技110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二、要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结合起来。农业科技110要为我县文明生态村建设注入科技内涵,文明生态村建到哪里,就把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建到哪里,农业科技110要为文明生态村的经济发展,要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将农业科技110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项目立项和资金安排上给予支持。因为,加快建设农业科技110服务站,构筑农业科技服务共享平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农业科技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农科教学研产结合的重要实践。因此县政府应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第四、把农业科技110引入信息化服务。信息化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途径,使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手段。实现把农业科技110服务到千家万户的目标,也需要信息化来支撑。目前,**农村电话、手机、电视普及率较高,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已用上了电脑。下一步,我们要把农业科技110大造成一个集电话、手机、电视、电脑于一体化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篇3

关键词 早香柚;产业现状;发展对策;浙江永嘉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24-01

永嘉县是“中国早香柚之乡”,碧莲镇是永嘉早香柚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永嘉早香柚系碧莲镇当地土柚实生变异,20世纪80年代由县农业局选育。其主要特点是果型梨形,香气浓郁,成熟期较其他柚类提早近1个月。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名优水果推广良种,评为浙江省十大柑橘品牌,3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连续5年获全国柚类品质评比金奖。经过30年的发展,全镇几乎户户种植早香柚,并且辐射至大若岩、巽宅等镇。截至2015年底,全镇栽培面积近353.33 hm2,产量10 000 t,产值3 180 万元,已成为碧莲镇农业的支柱产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41.2%,对带动山区农民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1 永嘉早香柚的优点和发展前景

1.1 优点

一是成熟期早,永嘉早香柚于国庆节前后成熟,比四季柚提早1个月上市;二是香气浓郁,口感好,酸甜可口,风味独特;三是营养丰富,VC和可溶性固形物居柚类之冠;四是药用价值高,具有治疗高血压和降低血糖等功效。

1.2 发展前景

随着时展,市场对生态、绿色、优质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永嘉早香柚因具有以上特性,已在省内外销售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今后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永嘉县冠有“长寿之乡”的美名,楠溪江是国家级旅游胜地,具有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永嘉早香柚四季常青,依山傍水应运而生的早香柚基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春季柚花芳香浓郁,秋季果实累累,游客采摘观光体验田园生活乐趣无穷,随之而来的是柚农收入的倍增。

2 永嘉早香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标准化建设基地

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度与基地管理水平较低,主要实行农户分散经营,标准化应用能力不强,真正形成产业化的高效基地很少,导致产品品质良莠不齐,经济效益不高。

2.2 产业体系不全

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产供销一体化体系还未形成,品牌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电商市场起步迟。

2.3 基地被动建设

基地建设仍停留在靠财政补助阶段,重建轻管现象比较严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高。

2.4 合作组织带动作用有限

合作组织带动偏弱,虽然全镇有早香柚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但规范化程度不够,在组织农民生产销售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2.5 基层农技人员机制不够健全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滞后,新老交替缓慢,全镇从事基层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缺乏,中高级技术人员少,专门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更少。

3 永嘉早香柚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投入机制。根据永嘉早香柚产业发展基本条件状况,统筹发展,制定配套的投入政策,增加对早香柚产区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生产基地建设、设施农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等。二是明确建设方向。按照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排灌、水电配套设施,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增强基地功能。加快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保鲜机械。

3.2 推进人才素质培训

重点对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农业产业经营者和农民开展科学文化素质培训。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抓好主导产业区从业人员技术资格培训,推行农民执业上岗制度。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规模经营大户的以农业管理专项技能为主的素质教育培训[1-2]。

3.3 完善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化服务,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围绕早香柚产业建设,建立健全以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乡镇责任农技员为主的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创建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增强农技推广能力,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3-4]。

3.4 大力推行产业化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结合永嘉早香柚产业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购销大户、经纪人与生产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技推广、供销部门,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围绕设立登记、章程制定、股金设置、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加强规范化建设,引导合作社发展一体化经营,提高示范带动能力。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联合机制,不断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努力构筑合作社交流合作平台。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改造主体结构、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主体联合,形成以农业乡土人才示范为带动,专业农民、家庭农场生产为基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服务为骨干,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推动农业企业化、规模化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刘坚.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3(1):3-6.

[2] 邓东京,铙异伦.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6):108-110.

篇4

[关键词] 食用菌 高科技 产业链 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58-01

中国大农业的发展是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果蔬),蓝色农业(海产)和白色农业,而白色农业,就是我们的食用菌农业,它不仅能解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质,而且还能用于医药上,解决与人们生命相关的重大疾病问题。近年来,我国市场上对食用菌的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广大消费者对这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材赞不绝口,面对一片大好的市场前景,食用菌产业需要在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食用菌的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食用菌及其产业的深入认识

1、食用菌的认识

1.1食用菌,在学术上,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目前,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其中,大部分菌类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我国南方地区就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理想地域。

1.2食用菌的价值体现在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两方面。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磷、钾、钠、钙、铁、锌、镁、锰、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有以下几点:第一,抗癌作用:食用菌的多糖体,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机硒,可作补硒食品,若长期食用,几乎可以防止一切癌变;第二,抗菌、抗病毒作用;第三,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第四,健胃、助消化作用;第五,止咳平喘、祛痰作用;第六,利胆、保肝、解毒;第七,降血糖;第八,通便利尿;第九,免疫调节。

2、食用菌产业的现状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非常有前途的致富途径,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经济效益好,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我国南方的菌农率先转变思想,树立起食用菌是“小作物大产业”的认识,利用南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生产。

温暖湿润的南方环境适合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野生资源的保护和人工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即在野生竹苏多发地区,加强对野生食用菌生长竹林环境的保护,防止人畜践踏林地,有条件时给林地添加必需的养料,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这是一种简便,有效地获得优质食用菌的一种生产方法;二是人工栽培,包括室内床式、盒式栽培、室外畦式、坑式栽培及温室大棚栽培。食用菌栽培选择优良菌种非常重要,这对食用菌的品质风味和营养含量有着重要影响,较高的市场价格会带来较高的利润;人工栽培虽然在一开始较难掌握,但经过了长期的养殖,使得食用菌的栽培简单化、管理较系统化,产量也比较高,风味稍有不及野生食用菌,然而价低廉的价格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南方地区所产的食用菌占据了大半江山,其生产技术、工艺,产业链的管理也较为合理,但仍然欠缺一定的农业科技的注入,管理的科学性,相信在加强食用菌产业的农技后,该产业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二、食用菌的农业科技

在当今科技化生产的时代,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往往会影响到农业收入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该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传统食用菌产业当中,我国南方的菌农,在生产技术方面已经日趋熟练,但是很难达到新的突破,所欠缺的就是农业科技的投入。众所周知,福建古田所生产的银耳和香菇驰名全国,其所依托的技术支持就是来自福建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及福建省的高等农业院校,如福建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的投入,有利于食用菌产业链的紧密化,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有利于突出各个不同地域的特点,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对食用菌的质的提升,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有着明显作用;有利于该产业的规范管理,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加科技投入的比重,利用科技可以科学合理的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及其优良菌种;增加农机设备的投入,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使食用菌的生产从季节性转向全年性,栽培从平地转向立体化生产;在温度、水分、通风、肥料、病虫害、设备等等,各方面的技术投入,对食用菌的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调研当地生产原料,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该产业的进步。

三、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农技发展的建议

加强农业技术在食用菌产业的推广,提高广大菌农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着力研究无公害、绿色、有机的食用菌,并加以推广。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与菌农的经验技术交流会,推广技术,普及经验。将网上资源和销售平台与广大菌农紧密联系,在产、储、供、销这四大环节努力做到灵活机动。建设食用菌生产标准园,并宣传环保意识,自行建设“清洁田园”。在生产因素和市场调查方面也要加强技术的投入。根据南方各地的气象条件,能否生产,生产原料和来源是否合格,价格高低,距市场的远近,土地情况,劳力资源是否充足,及各个方面的生产要素,综合以上情况来确定生产与否;在食用菌生产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和生产因素的调查,而后科学分析调查情况,核算成本,对市场有所预期,计算出大致成本和收益,再开始生产。

四、结语

食用菌的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应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寻找对适合本地的品种和技术,摸清产品的销售行情,紧盯国内外市场,扬长避短,实现增质增产增收,走出一条以高科技为基础,以食用菌产业化为中心的新型食用菌产业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魏艳骄.河北省平泉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32)

[2]. 林惠娟.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2(08)

[3]. 广忠勇;陈朋;严晓娟;郭天力;胡先望;梁宁.甘肃康县野生珍稀食用菌资源应用开发前景与展望[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03)

篇5

1.1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研究的理论基础1.1.1信息不对称理论“经济人”是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基本假设。经济人及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还拥有完全信息,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难做到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谋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对信息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较多的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掌握信息较少的人,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1.1.2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原是生命科学的术语,现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标准的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市场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目的在于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找到与其特点相适应、并能不断促进其发展的特定组织结构形式,使得企业可以从内部管理方面找到一个相对较优的模式来保持企业的发展能力,并能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进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1.3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1.2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理论研究过程中,逻辑起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逻辑起点是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是把握理论整体结构的关键,逻辑起点的内涵应贯穿于整个理论发展的全过程,并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1]。目前研究存在着以假设、目标、环境、本质作为研究起点的观点。哲学方法论指出,“本质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相对稳定的、决定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本质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本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认识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起点,从本质出发,可以把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理论结构中各要素有机统一起来,且有利于更好认识和使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使风险投资行业得到健康的发展。本研究将以本质作为研究农业科研风险投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2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本质和特征

2.1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本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是风险投资在农业领域的拓展,是农业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是在一定制度背景下,由专门的投资机构向具有潜力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获取资本增值的行为。其本质属于风险投资的范畴,是风险资本针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所提出的相应金融服务活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主体、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运作机理和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外部环境三方面。2.2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特征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除了具备一般风险投资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收益等特点外,还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2.2.1对政策的依赖性强风险投资在选择投资企业或项目时,重点关注的是其可控条件下的高成长性及其带来的预期商业价值。通常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性也较高,但这种成长性往往体现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这与风险投资追求商业价值的单一目标有冲突。因此,农业科技企业要想获得风险投资支持就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包括政府对一些基础性的农业科研项目的直接拨款、对能够带来商业利润的农业科研项目提供引导基金、建立农业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对接的长效机制、对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获利给予税收减免和再投资优惠等。2.2.2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性高国外风险资本的来源包括大企业或大财团的资金、保险基金、银行资本、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以及具备风险偏好的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剩余等。政府也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参与到特殊行业和领域的风险投资之中。农业科技企业作为风险大、公益性强的特殊企业,很难直接吸引大规模信贷资金和风险资本的支持。因此,政府资金要给予高度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需要政府资金的前期注入,降低农业科技企业的运行风险,这样才能引导风险资本投资于农业科技企业。2.2.3对中介服务的依赖性高农业科技企业在自身管理提升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依然存在管理模式原始、财务管理混乱、核心竞争力缺乏等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改变。同时风险资本要想投资于农业领域依旧存在着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迫切需要有第三方中介机构给予双方提供有效、及时的信息服务,搭建双方交流的平台,推动两者合作,满足各自的需求,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2.2.4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性更大、周期更长(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风险大,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化进程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2)农业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农业科技进步相对缓慢,在以效益为原则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制度的缺陷使得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风险很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除了要面临一般风险投资的运作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风险、农业生产自身的风险、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等特殊风险,风险程度更大,投资周期也会更长。

3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理论框架

借鉴其他学科和国内外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以本质为起点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理论框架,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4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理论体系要素剖析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互联网+”模式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得到了改善与创新,其服务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言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互联网+”农业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业发展趋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不再成为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农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而言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模式,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阶段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估也并不全面,然而就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言,该模式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中,该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能够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成果,使新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培训,促使其职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2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将移动网络传输设备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以上传,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搜集与整合,基于此对其采取专业处理措施,就可以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支持政府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高公众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3推动科研、教育与推广相结合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科研、教育以及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农业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推广人员的角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搜集相关信息,而农学院则可以基于信息需求,对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在学习与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即可,并且还能够通过基层推广结构,将这些技术手段提供给农民学习,如此一来供需对接问题就得到解决。

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强调的是生产的精准化发展,并且需要对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加以运用,使环境感知、实时监测以及控制自动化得以实现。其次,在精准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耕地生产潜力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就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民的角度,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在云系统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有效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压力。

2.5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

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污染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农业思想得到巨大转变,农民可以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进而使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6有利于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得以建立,该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例如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等,并使农业发展趋于“订单化”。与此同时,在云数据的支持下,农作物生产情况得到完整记录,消费者对农作物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此一来,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就得到解决。此外,基于农民培训教育平台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教育与学习。并且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将视频或照片上传给平台,就会有专家为他们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农业科技也得到普及,对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在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现状,采取有效运用对策,促使“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喻利春.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新农村(黑龙江),2016,(10):21.

[2]汪发元.中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15,(6):21-24.

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探讨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2] 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安徽合肥

自2001年合肥市第1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合肥经济技术开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以来,合肥市已经先后有合肥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合肥市大圩乡葡萄基地科技示范园等20多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起来,这些示范园解决了一批影响安徽省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转化了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促进市场繁荣、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合肥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有必要进一步端正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正确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园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促进园区健康、持续发展。

1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高新、高效和龙头带动”的基本思想,以高新技术转化应用为先导,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龙头带动为纽带,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支撑。在战略部署上,以科技带企业,以企业带园区,以园区带农户,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技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在经营模式上,由科研单位、地方财政、实施单位以及企业经营者共同投资,组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股份制企业[1]。在开发方向上,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园的模式。

2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优惠政策

建议合肥市各级部门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和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并在土地使用、税收、进出口权、进口关税减免、投融资机制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有效的保障措施,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主要包括:园区建设用地与土地流转政策,税收与金融扶持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园区创业政策,设立农业科学园区建设专项经费[2]。同时,政府应通过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

3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

要鼓励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科技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员,根据园区发展建设的需要,到园区做兼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建立新型的人才聘用制度,大胆进行产权体制改革,吸引科技成果入园,以提高园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加大园区企业自主开发应用性技术的资金投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农业科学园区急需管理人才,做好科技的对接、信息的对接、市场的对接,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名、优、特、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使园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各地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服务。

在运行机制上,要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进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试点;在建设内容上,可以是“专业性园区”、“综合性园区”或“开发区式的园区”;在建设的组织和建设主体上,可以是“政府兴办型”、“民间兴办型”或“民办官助型”,同时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经营;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好各类园区尤其是民营科技园区的合法权益。

4加强特色园区的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园区的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园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应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具有区域特色,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意义重大,是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和扶持的名、特、优产品进行挖掘和开发。园区主导产品选择不宜过多,以1~3个为宜,太多了难以集中有效配置科技资源,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推广。可考虑优先发展设施园艺、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以花卉苗木、特色林果和种草养畜的产业,也可兴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科普文化、加工贸易、生产科研等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等。总之,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园区,以“农业科技园”为平台,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升级。

5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的发展将有力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如山东龙口、广东新兴等实验区,均有自己的龙头企业。

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各园区应结合自己的资金、产业化水平等实际情况,大力培植相关企业,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同时,通过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植龙头企业,并通过其带动作用,逐步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产业化[3]。

园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必须加强对园区的品牌建设的意识,利用园区的品牌效益,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做好园区产品和商标的命名及注册工作,积极参与申请iso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以名牌促销售,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园区示范的功能。

6与农业推广体系相结合

建议在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的人员、基地和网络,加入政府的扶持,组建农业科技园区。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同时逐步推进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的联合与沟通,面向市场,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合肥作为我国教育基地之一更应发挥各大院校和人才的优势,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使农业科研、示范、推广融为一体,还能起到龙头带动的作用。

7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立项审批、中期监测、后期评价与管理的办法,形成系统的园区建设审批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规则,使未来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4]。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园区在促进合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效果、潜力和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和考核,有利于形成园区工作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园区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向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省情、农情,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针对性、动态性和可行性的基本原则。

8参考文献

[1] 黄学群,李瑾,陈丽娜,等.滨海新区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构建[j].天津农业科学,2010(1):27-33.

[2] 彭建雄,梁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以江油市九岭镇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为例[j].重庆建筑,2010(1):24-27.

篇9

关键词 品牌农业;定位;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51-01

1 品牌农业生产的组织、品牌、技术定位

1.1 生产组织定位

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组织引导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大米行业,把种植业、收购、贮藏、加工等集中化、企业化、规范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民间、民营、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沟通信息、监管生产及加工质量、平衡各方面经济利益、协调与环境中各种关系的重任。龙头企业牵头,银行、交通、运输、工商、税务、农残检测、技术监督、生产资料等部门制定各种章程和品牌的标准。

1.2 优质品牌定位

优质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品种自身所具有的优质特性或是优质品种培育出来的品牌。从广义上讲,除产品特性外,优质食品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和栽培优质品种。

1.3 生产技术定位

真正的优质大米,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外,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问题[2-3]。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优质品种、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技术和加工包装技术。因此,生产技术的定位要把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过渡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营养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2 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

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以及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目前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竞争优势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虽已具备一定名气的农产品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这种有名无牌的现象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价格的形成,同时也制约着规模的扩大。产品缺乏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包装和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其价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销售也完全受控于他人,从而难以形成产地市场的价格。

2.2 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市场开拓宣传不利

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没有开展理顺,虽然也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品质好,但规模还小,只能自给有余,外销不足,流通不畅,经济效益不高。由于广告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开拓也不到位,使有些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虽质量优良,但没有销量,品牌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2.3 技术含量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

品牌农业应包含的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以及绿色无公害、健康安全等现代经营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品牌多,精品少,一些品牌规模小或产量少,使品牌农业的技术含量仅仅处在较低的水平[4]。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转化增值能力很低,不仅使得品牌农业多局限在农产品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发展,长此以往,品牌农业支撑将显得很脆弱。

3 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树立品牌意识

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树立注册品牌思想,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由注重速度向速度效益转变,由注重行政命令向引导示范转变,真正跳出农业抓农业,以举办科技大集、发放光盘等形式抓产品的宣传,通过市场的开拓来开创自己的品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实现培育品牌,兴起产业,发展经济,使农民增收致富[5]。

3.2 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品牌农业,开拓市场是关键。依靠优特开拓市场,依靠品牌占领市场,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可从国内外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同时要注意树立全局观念,做到一种产品,一个品牌,避免农产品注册商标过多过乱,从而实现共同开拓市场、合力占领市场、发挥品牌规模效应的目的。在创新品牌的同时把已有的牌子推出去,逐渐做到让市场接受,让消费者喜爱。消费者满意,产品就有市场,才能成为名牌产品,产生品牌效应,使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种植区域化、加工产业化的合理布局。应根据要求和规模,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面向市场、技术依托、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争取依托市场创品牌,围绕品牌创特色,形成特色基地。要根据每个农作物制定的标准化进行研制和生产,提升产业组织化、品牌化水平,依靠典型引路,率先示范,辐射周边地区,以拉动经济增长。

3.4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对生产的发展和前景也至关重要。发展品牌农业就是要把技术进步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推广科教兴农,创造名牌产品,提高品牌农业的科技含量。在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5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与保证,同时也是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龙头企业[6]。凡是有市场、有前景,对农业的发展有带动力的企业就给予支持,使其更好地走下去,促进品牌农业的发展。

3.6 政府保驾护航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和生产环境中逐渐壮大的。首先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的稳定性,科技部门向农民提供技术的连续性,企业订单收购的可靠性,银行提供贷款的及时性,生产资料供应的防伪性等核心问题,需要政府有硬件规范环境,为品牌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孙强,张三元,张俊国,等.中国绿色食品的特色及其开发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60-361,365.

[2] 张朝辉.浅谈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7):80.

[3] 韩俊,罗丹,谢扬.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J].科学决策,2005(5):19-21.

[4] 倪桃香.浅析有机水稻的发展前景[J].上海农业科技,2011(3):26,33.

篇10

公司供应大樱桃吉塞拉矮化砧,大青叶、马哈利砧各50万株。

“晓文一号”(专利品种):2013年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公司创始人张晓文历经10余载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品种。该品种质优、早果、丰产,自花授粉,树姿半开张、叶片浓绿、树势旺盛,以短、中结果枝结果为主。在秦岭北麓地区5月中旬成熟,果实生育期约50天,盛果期亩产可达1 500 kg左右。

果实肾脏形,果顶平或稍凹陷,缝合线明显。果实整齐美观,平均单果重10.5 g,最大单果重15 g;果实鲜红色,肉质较硬,果核较小,完熟后离核,果肉黄色,质细,味甜爽口,风味浓香,品质优,含可溶性固形物15.7%,总糖11.4%,总酸0.47%,维生素C 11.05 mg/100 g,货架期较长;抗逆性强,抗穿孔病、抗晚霜冻害;市场前景好,解决了大樱桃品种结果晚、自花结实率低的问题,是极有发展前景的大樱桃更新换代品种。

另供早大果、红灯、岱红、美早、雷尼、拉宾斯、萨米脱、吉美等10余个大樱桃品种。

欢迎广大客户5月前来考察,观果品尝,预订苗木。

公司新出版《大樱桃栽培实用技术五十问》,欢迎选购。

公司基地:1.陕西省岐山县大营乡八角庙村

2.陕西省眉县齐镇党家寨村

经理:张晓文 电话:(0917)5676010 手机:(0)1389175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