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管理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管理的概念

篇1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企业非正式组织类型分析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SQ121024);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基于公共服务的河北电子政务Web2.0研究”(项目编号:HB12TQ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与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BJY005)。

[关键词]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群体 社会管理 公共管理

在社会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中,“非正式组织”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但人们对于这个概念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一下梳理和厘清。

一、语词“组织”一词

非正式组织不仅在国内还是国外,在具体界定上都存在争论,而且话语系统也不统一。在英文中指向非正式组织的语词有:Informal Groups、Informal Organization、Small Groups、Group、Potential Organization、Potential Group、Coterie等,通常用的是Informal Groups和Informal Organization。在中文中指向非正式组织的语词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群体”、“非正式团体”、“小团体”、“非正式小群体”、“小集团”、“小圈子”等,通常使用的是“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可以与Informal Groups和Informal Organization分别对应。

“组织”(对应于英文organize或organization)是一个源于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学中,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就称为组织。这是动词语义,组织也有名词语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同,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这样的细胞群称做组织。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许多器官联系起来,成为能完成一系列连续性生理机能体系,称为系统。例如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以及肝、胆、胰等一系列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组成了消化系统。此外,还有运动、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神经、感觉和内分泌八个系统。这八个系统就构成了“人的生命”,使人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生物学的普及,“组织”(指organization或organize)一词应用到社会科学中或社会生活中应该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我国古代汉语中的“组织”一词完全没有生物学的含义,主要是指“织成的织物”、“经纬相交、织作布帛”,尽管后来也引申为“安排”、“整顿”、“管理”等含义。大概是在西方文化传入我国的18-19世纪,我国已经开始普及使用“组织”一词了。

“组织”(指organization或organize)一词,最早可能是在社会学中被作为学术用语使用的,后来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普及使用了。

在管理学中,“组织”一词的涵义也有名称和动词两个方面。从名词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协调配合的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词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在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的和小集体的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1]

二、“群体”与“组织”

汉语中“群体”对应英文有二:colony、group。前者指“由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后者“同类人或事物组成的整体”。本文中的所谓“群体”主要是指后者,指“group”或“groups”。“群体”一词在汉语中很早就开始使用。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部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具有共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世界观或方法论等。[2]群体具有生产和维持。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的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3]在群体中,群体规范也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当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不一致时,群体成员不一定按照群体正式规范去行动、去行为。事实上,群体规范群体个体行为的制约表现为服从和从众。[4]群体规范通过内化-外化的机制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管理上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培养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据。[5]

篇2

社会管理在我们国家包含着若干复杂的价值判断,例如在政治学体系中社会管理所包含的价值判断就是在社会系统中进行合理的权力分配,进行适当的利益平衡。而用社会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管理则是要实现国家对社会过程的有效统治、国家对社会关系的有效处理,国家对社会角色的有效分配等。在行政管理学中,社会管理的基本价值则是强化行政对社会的干预和控制,强化政府行政职能在行政管理中的体现等。也许社会管理的诸种价值判断和理念是可取的,但是我们认为在现代法治国家社会管理的理念必须回归到法治中来。我们允许学术上有关社会管理理念的多元化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够容忍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同样赋予社会管理理念不确定的元素。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用行政法强化社会管理的理念,通过提炼和强化使社会管理理念与行政法治理念相融合,使现代行政法治理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理念。

2以行政执法重塑社会管理的意识

从概念上来讲,社会管理是一个涵盖内容较大的系统,在某种层次上讲还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其中所包含的事项众多,需要管理的内容比较繁杂。但是对于社会管理的意识来讲,从内涵的角度来讲,却有着与之较大的差别,相对来讲范围较窄。社会管理意识是一种主观上的认知行为,是一种意识领域的执行思维,主要表现在社会公职人员以及行政主体在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认知。社会管理的过程具有公众性,公职人员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严格按照国家所赋予的权利来参与社会管理,但是很多时候恰恰出现了相反的现象,破坏了这种和谐,过多的将自己的情感片面的带入工作中,为我国社会管理的意识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行为的出现,对于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大大的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制约了社会公众权利实现的职能,所以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公权对私权压制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以行政法意识构造社会管理意识,我们必须树立一种科学的社会管理意识,我们必须用行政法意识来统摄社会管理意识,我们必须对我国行政法意识中的陈旧部分进行更新甚至创新。这样便使行政法意识与社会管理意识予以统一。

3以行政执法设计和实现社会管理的秩序

篇3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而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管理机制下,合理的利用管理的经验、资源,进行管理活动的创新,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行政法是社会管理活动最重要的依据,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必须要在行政法的指导下进行,使得管理活动有据可循,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活动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行政法的指导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以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1.社会管理的概念界定

 

社会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城市的社会管理、农村的社会管理、社区的管理,还包括社团组织的管理、社保的管理以及流动人口的管理,这些社会管理的活动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不同领域的社会管理会面临不同的创新课题,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2.社会管理创新及创新系统的启动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管理的工作下,进行总结和改革的过程,依据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将一些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运用到社会管理创新的活动中,使得社会管理的工作方法得到改进和改革,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实现事前制定的创新计划,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只有存在社会管理时,才能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它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的秩序,保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

 

1.重视人民的利益

 

任何社会管理层面的创新,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照顾到群众的利益,减少管理活动给人民造成的损失,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将管理的目的进行转换,从维护社会稳定转换到维护人民的利益上来,使人民群众得到管理活动的好处。

 

2.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自治

 

以前的社会管理是将强权施加到群众的身上,造成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随着管理理念的更新,社会管理更加倾向于管理服务,这也是我国管理工作正在实施的理念,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下,服务的理念也会受到冲击,必须要进行转变,当前管理理念的转变要更倾向于培育社会组织管理的主体,尽量让社会实现自治,让社会处在一种自律的状态下,使得多元主体共同进行社会管理,同时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3.将管理理念制度化

 

在管理理念的更新环节中,除了要强调以人为本之外,还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制度化,将其落实到真实的各类法规和制度中,转化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切实可行的依据,便于具体的操作,这样在进行社会管理工作时,会更加有据可循,会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1.理顺管理各方的关系

 

当前,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部门较多,管理的权限还存在许多交叉重叠的部分,这种情况下就会增加矛盾纠纷,使得管理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让群众感觉到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较低,因此,要理顺社会管理各方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首先要坚持党和政府的主体地位,即使进行社会自治管理的方法,也要以党和政府的管理为基础,同时要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扶持社会自治、自律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作用,使得管理的效率提高。

 

2.提升管理效率

 

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严格以行政权利为导向,使得管理工作不超出行政法的范围,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的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的融合。

 

3.加强民生建设

 

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人民,人民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对民生的保护和扶持,这不仅是我国政府的职能要求,同时也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只有解决了群众的问题,才能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实施策略

 

1.解决人口问题

 

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多,这种情况下,使得社会管理的难度较大,社会管理经常处于被动和无序的状态。在创新工作中,要公平的对待流动人口,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在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环节进行帮助和扶持,减少他们的困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加强特殊人群的管理

 

在社会中还有许多特殊人群,他们包括服刑在教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等,而且青少年在其中的比例也非常高,对待这部分人群,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管理,要有良好的措施、有先进的方法、有完善的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加强重点区域的管理

 

我国的许多城市正处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城中村的居民逐渐成为市民,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还有一部分城中村的居民还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较差,其中的矛盾问题也比较突出,对待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特殊的地区,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健全基层管理组织、延伸公共服务的触角,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五、总结

 

总之,在社会管理的工作中,往往会面临较多的困难,陈旧的管理机制无法应对新的问题,因此,要适时的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在行政法的范围内,探索新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潮流中,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也符合当前的局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此项工作,让社会管理更加有效。

篇4

关键词:社会管理 社会治理 公众参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决议,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开始转型。社会治理是我国一直以来在管理社会事务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改革目标与方向,意义较为宽泛和富有弹性,对于解决中国现阶段的问题更具有可行性。

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管理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和社会动态逐渐开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多个组织、多个层面形成的网络管理模式,体现的是群防群治的思想。但是社会治理也离不开政府的管理,而是在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协调中,更多的体现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自治、自律的活动行为,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都是一种进步。

一、社会治理的提出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1.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社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在社会领域却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极不协调,并且这类现象越积越多,对经济社会的科学、良性运转有着一定的影响。国家对社会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管理,社会管理工作对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现状,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其管理需要,而需要有一种新的模式来取而代之,急需建立一种科学和完善的社会管理模式,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

2.传统的社会管理显现出一些弊端

我国社会管理工作应该是政府管理和社会自主管理的统一体,然而社会管理的行为理念在应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显得有些滞后。以往的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但是由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导致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如服务思想不够,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替代社会管理中的服务环节等。而社会组织由于长期在政府部门的影响和指导下开展活动,要么只有依赖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来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要么就显得开展工作的力度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仍然是政府部门在行使管理职能,无法促进社会组织更好的发挥社会管理的作用。

3.社会治理是更先进的社会管理模式

无论是以往的社会管理还是当前提出的社会治理,都是社会管理一种方式,社会治理并没有脱离以往社会管理的目标要求,只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根据客观实际,在以往社会管理的基础上,对当前的社会现状的治理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一种做法,是对以往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提升,消除以往管理模式中的弊端,做到既能维护社会现状,又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治理模式的提出并不是对社会管理模式的取代,更不是对社会管理模式的否定,而是我国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新成果。

二、社会治理比社会管理的优越性所在

1.体现出管理理念的提升

我国对社会治理在先前早已有所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也有所实践,虽然只是在近期才作为一种治国体系提出的,但也是在长期的社会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激励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并且从社会治理的实效来看,也能够提高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运转效率。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其局限性,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不仅影响了社会组织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科学性,更是不能有效激发各组织、各阶层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潜能,因此社会治理的提出体现了管理理念的提升。

2.更能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传统的社会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会显得不够,而社会治理的提出,更多的是强调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主体作用,体现的是为解决群众民生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协商来达成共识,这种方式避免了在社会管理中依靠政府的权力进行约束的管理,而是真真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对待,也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实现方式。通过社会治理理念能够让人民群众知道我国改革的价值理念所在,让大家看到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疑难社会问题并不回避,也体现出党和国家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3.促进民生问题更好解决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较之以往更多、更复杂,尤其是涉及到民生方面的问题是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笼统的社会管理并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而通过治理的模式则更能体现出在党和国家在管理社会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务实举措,较传统的社会管理来说,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可以着眼于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上。社会治理提倡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更多的是依靠群众的力量,将更多的关于社会问题的决定权交由社会组织去解决,这样的方式更能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开展工作,人民群众切实关注的民生问题就会显得更为突出和迫于解决,能够更好地促进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治理更能体现多元的参与性

在以往的社会管理中,虽然是有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但是由于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所占的份额和比重较大,而且政府在管理中较为强势,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就显得有些弱化,同时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政府则不习惯于借助市场的力量和通过协商的方式去管理,而擅长于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这就体现出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它不能有效激发社会上多种力量的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社会治理来发挥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更需要社会组织和群众之间通过平等协商和沟通的方式来听取群众意见,协调利益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平台更是可以吸纳众多的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去,这些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社会组织切实发挥力量进行实施。

篇5

思想政治工作的我教育使人们会认识到,一个发展的社会需要合法有效的社会管理,一个发展的社会需要良好的思想保证,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管理的优势,我们必须将这个优势继续发挥。让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其闪光点。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功能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重要保障、具有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管理提供思想保证,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具有导向作用。现如今社会在高速的发展,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多元化思想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形成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保证人们的利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在坚持主流意识时,倡导形成包容、多元、互补的文化氛围,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思想保证。

2.发挥社会教化功能,让社会拥有良好的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不断净化社会风气,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各种工作高效运转。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率,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多元给管理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当代的年轻人更加追求新鲜事物的刺激与享受,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因此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教化功能,教育引导年轻人的心态,减少人们因为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所带来麻烦摩擦,减少社会问题。

3.思想政治工作能提高社会管理的应变性

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人,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性格特点,在社会中每个人之间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不同人的生长环境,文化教育程度高低,思想水平状态都会影响人的社会行为。而社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思想教育恰恰相反,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相对比较柔和。思想教育是将良好的社会观念,社会观、人生观、价值的判定在无形中传播给人们,让人们自己先进行判断什么是对与错,这样无形中的传播不会让人反抗。而且也可以填补社会管理中规章制度所带来的局限性。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就像是一把尺子,能很好的丈量社会道德,社会规范。思想教育能提升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人们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回报社会,让社会良好运转,不断发展。

4.思想政治工作能促进社会管理的公平公正

我国拥有广大的人口数量,人是社会动物,在一起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社会公平、公正是最主要的,要想社会正常发展,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人人都希望可以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部分体系可能还在完善当中,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普遍让人们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时候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人们从认知思想上得到根本的改变,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让人们拥有幸福感,不会出现消极的态度,所以必须由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5.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协调社会关系

社会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必须有长久的眼光,从全局出发,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一隅,看问题不能片面。思想政治工作会拖动社会管理的有序运行,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了解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生活,民俗现状,尊重不同地区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调整发展的方向及目标,让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体现。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完善到社会的机制当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们对于社会当中存在的一些事情的诉求,从而使社会高速有效地运作,让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篇6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完善和发展的“主发动机”。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要确保其始终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构相应的系统机制予以支撑。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念等往往是引发启动该系统的机会或者契机,通过建立、组织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系统,形成、改进或者不断发展社会管理的机制或者制度,这又为下一轮社会管理创新系统的启动准备了条件。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管理是统一系统的两个侧面。社会管理创新依赖于既有社会管理,同时又是既有社会管理充实完善的动力;决策科学化和实效化有赖于社会管理创新,而社会管理创新有助于确保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有机结合,助推社会管理决策科学化和实效化。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社会管理创新包括有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

1.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实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基础。

从新的管理思想或者观念的产生开始,直至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机制和制度得以运用转化,整个过程既是社会管理创新,亦是既有社会管理的运行和发展。

树立新的社会管理理念,应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树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理念、关注社会困难群众的理念、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理念、实施科学有效社会政策的理念、实现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转变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理念,以敏锐的眼光洞察现实,以宽广的胸怀放眼世界,以高远的眼界谋划未来。

2.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或曰启动点,往往是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亦即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来看,社会管理整体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以充分全面而客观准确地掌握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对相关要素的要求则相对要宽松得多。当然,从实效性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手段创新同样须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的支撑。要避免“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尴尬,必须依托于明确规定了各方主体的职能任务、权利义务和职责的法规范。唯有在法规范和制度支撑下,才能使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会事务的管理。

在目前阶段,社会管理方式与方法创新即是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转变。

3.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各类创新的支撑和保障。无论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创新,都必须有法规范作支撑、制度作保障。因此,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解决好权、责、利的统一问题,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变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管理的基石。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指导原则——要形成并健全四种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注重对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完善;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力。

所有这一切,都要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建立一种能够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和难题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三、检察机关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涉及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关系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法机关没有什么用武之地。相反,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无论是法院依法判决、裁定,还是检察院的依法抗诉监督,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提高其制度化、法制化乃至法治化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规范、促进和监督制约作用。而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把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保障工程来抓,有助于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

“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国家,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不断提高执法办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执法办案是履行一切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宿,也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共同任务。政法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担负着重要职责任务。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特别是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最终要靠一支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来完成。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政法部门要“在提高执法能力、细化执法标准、强化执法管理监督、加强政法机关党的建设上取得新进步,进一步提高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队伍建设的纲领,也体现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了能力和水平、标准和规范,又包括了管理和监督、目标和途径,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又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是政法机关最紧迫的工作任务。

因此检察机关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要切实担负起管理创新的职责,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检察管理创新,提高检察工作质量和效率,树立检察机关公信力,并通过检察职能延伸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去,找准检察管理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合点,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广东公安管理创新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系统提出“六项创新”的工作要求:即创新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强力推进“大情报”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监管机制,强力推进“大网监”格局;创新打击犯罪举措,强力推进网上作战;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强力推进“一证通”制度;创新队伍管理载体,强力推进“工作执法一网考”;创新和谐警民关系途径,强力推进“服务措施一网办”。以建设“一个平台,三个系统”(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五个一网”(视频监管一网控、办案办公一网通、情报信息一网综、服务措施一网办、工作执法一网考)为重点,在构建现代警务运作模式、实施情报导侦、加强流动人口和外国人服务管理、推行网上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检察机关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我国检察机关职能是实施法律监督,有效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但目前检察职能在制度和机制上不够完善,需要创新,适当合理地延伸检察职能,对于推动我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过去,我们过于依赖成文法的作用,从一种理论构建一个制度,再从这个制度来形成一定的成文规则,法律实务者则根据这个规则进行各类法律实践。现在,这样的一条路径已逐渐被突破。从执法困惑、改革试点、全面推广到形成理论,推动司法改革,形成法律法规,这样一条路径更加体现了法律流动和鲜活的本性,诠释了法律的生命是经验并非是逻辑,也能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公众对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避免法律理论走向不符合中国实情的误区。

近年来,检调对接机制、刑事和解、刑事被害人救助、涉罪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新模式、成立案件管理中心等一系列检察创新举措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基层检察工作者在没有成熟的理论,没有既定的框架,没有统一模式的情形下,自下而上进行的检察工作创新,这些创新举措都很好地顺应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司法工作的实际需求。

又如荷泽市牡丹区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成立了“农民工检察维权服务中心”,以及“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家属、被害人救助中心”,探索建立救助制度。

天津北方网讯:今年3月,天津市检察机关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中,主动探索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并在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决定全市检察机关都要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立检察工作室,推动法律监督工作向基层延伸。通过这个检察工作平台,加强法律监督、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有效提升检察机关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区县级领导和基层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据了解,为了稳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今年3月,市检察院首先在河北区检察院率先开展了社区检察工作室试点工作。今年4月,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市检察院下发了《关于开展“法律监督工作向基层延伸”活动实施意见》,要求区县检察院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建立检察工作室,并明确了社区和乡镇检察工作室的职能定位、工作方式和创建要求。截至目前,全市各区县检察院已创建检察工作室60余个,有100多名检察干警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忠诚履行着检察职能,为最基层人民群众服务。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运用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抓住着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这主要包括: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管理、特种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社保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联合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四方力量,多措并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联合机关,推动依法行政。联合企业,防范经营风险。联合社区,共建和谐社会。联合学校,强化法制教育。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篇7

一、都安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效

(一)服务保障工作取得成效。作为县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安检察院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确保都安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在县委的统筹安排下自觉融入大局。牢记检察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是县委统筹领导社会管理中的一分子,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县委工作大局。县委的统筹为检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检察工作又是县委统筹指挥的有效手段之一。二是围绕县委重点工作履行职责。都安检察院紧紧围绕县委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指示和安排,积极参与到重点工作中去,适时通过专项行动来履职。去年以来,县委重点部署了平安都安建设工作,按照县委统一部署,我们立即行动,明确分工,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社会治安形势的根本好转。三是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每办理一起案件,对办案人员来说,可能只是一项工作,对当事人而言,却关系到其切身利益。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避免相同案件不同处理的不公正情况。

(二)内部管理方式取得成效。内部管理的创新是检察工作的力量和源泉,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职权和资源配置,统筹形成合力,达到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一是推行精减机构改革。根据检察院内设机构的职能,将机构设置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体现内设机构的“小而精”,使权责分明,精简高效。二是设立大控申格局。为加强涉检案件管理,我们确立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工作方针。所谓“关口前移”,即将工作提前融入两项自侦、批捕公诉、民事行政及刑事申诉等案件办理工作中,体现“大控申”;所谓“重心下移”,即从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涉检案件,化解潜在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大预防体系。将预防工作与检察院已开展的“一案一建议”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全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一体化”建设。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化建立快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检察信息的互联互通及网络舆情应对。

(三)执法办案工作取得成效。一是深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体现在执法办案的每起案件上,始终坚持区别对待,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同时对重罪案件,尤其对犯罪主观恶性大、社会危害大的案件,适用检察量刑建议,建议法庭重判,以示严惩。二是着力在化解社会矛盾上下功夫。去年以来,我们注重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到执法办案的全过程中去,通过探索刑事和解、促进民事和解与调解、化解涉法涉诉案件、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等方式,促进社会矛盾的消除而不是积聚。三是积极探索提高司法工作效能。一改过去的轮流办案制,即在全科设立大案组、内勤组、轻案组,实行专类案件、专人办理,分工明确、责任突出,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四是努力促进执法办案效果的最优化。以“法律眼”冷静观察社会事务,洞悉每一起进入司法领域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利益与矛盾,明辨是非,定分止争,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二、都安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当前,都安社会矛盾的纠结点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与缺乏制约、监督并拒绝“被驯服”的公权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伴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社会管理任务较以往更加繁重。随着都安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现,这就迫切需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水平,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

(二)交叉错位和断层缺位现象并存。由于目前政府自身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相关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各类主体的职责界定不清,各自分工不明,相互对接困难,甚至严重脱节,导致社会管理中交叉错位与断层缺位的现象。

(三)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影响社会管理效率的提高。都安县社会管理理念、内容、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现阶段,束缚都安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手脚,一是部分检察人员思想守旧,工作中延续着以往套路,按部就班,缺乏工作创新意识;二是部分检察人员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好像与检察机关没有太大的紧密联系,有那么多社会组织、行政机关、党群组织,是他们的事,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三是都安检察院属于法律监督机关,因为身份的特殊,就要注意其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时要在不脱离检察职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如何恰到好处,缺乏具体的尺度。

三、完善都安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始终立足办案中心工作。都安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办案为中心,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坚持以办案为中心和发挥服务职能之间并没有冲突,倡导服务绝不是淡化检察职能,而是要解决好方法和策略的问题。只有更严格地坚持有案必办原则,更高质量地办好每一起案件,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

(二)切实强化服务都安职能。管理与服务是密切联系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的工作对象和实施效果在某些方面虽差异不大,但角色定位和工作思路却完全不同。

(三)努力创新检察工作方法。近年来都安检察院深入推进检察改革,探索出许多创新性较强的工作方法,但频繁和持续的创新活动有时难免出现程式化、模式化的倾向。

(四)加快内部管理方式创新。内部管理的创新是检察工作的力量和源泉,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职权和资源配置,统筹形成合力,达到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篇8

关键词 实有人口 实有人口管理 上海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5-0169-09

一、实有人口管理及其意义

“实有人口”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存在的人口。以上海为例,实有人口是指应该纳入“上海市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登记管理,并实际现居住在上海市的人口,包括户籍常住人口、外省市来沪人口、境外来沪人口,但不含户籍在上海但实际居住在市外半年以上的“人户分离”人口。实有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区别在于,实有人口不仅包括常住人口,还包括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下、三天以上的流动人口。

“实有人口”是一个相对居住地的人口概念,和过去以户籍管理为主的静态人口管理模式相比,体现了动态化人口管理理念。实有人口管理通常和实有房屋管理相联系,也被简称为“两实”管理。“实有房屋”特指所辖区域内所有的可供人居住的建筑物,包括各类产权住房、居住公房、部队家属住房以及其他实际用于居住但性质、权属关系不明确的房屋以及地下空间、违章建筑等。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一个城市的实有人口,必须和实有房屋管理联系起来。因为人口总是要在一定的房屋中居住,把房屋登记与人口登记结合起来,交叉关联,可以更好地掌握城市实有人口的真实情况。

实施“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有人口全覆盖管理”是对居住在所辖地区内的所有常住人口、寄住人口、“口袋人口”、①暂住人口、境外人员实行全面的信息采集、登记、核对和数据运用。“实有房屋全覆盖服务管理”,是对所辖地区的所有居住房屋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登记、核对和数据运用。将实有人口与实有房屋联系起来进行人口管理,是总结以往人口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的。在过去的城市社会管理中,“管房”与“管人”是分离的,管人的不管房,管房的不管人。“两实”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把人口管理落实到实有人口的居所管理,通过对全部产权房屋和租赁房屋的集中排查、编码登记,实现全覆盖纳管,通过核准本地或外来人员的实际居住地或落脚点,做到“见人验证”,做实基础信息采集、登记,达到“以房找人、以人找房;查房知人、查人知住”的服务管理效果。

早在上世纪末,实有人口概念已经被公安部门提出并进行了初步的界定。1997 年公安部“苏州会议”提出了“实有人口”概念,1998年4月上海市公安局社会治安防范局在下发文件中将实有人口界定为在公安派出所(警察署)辖区内现居住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以及居留的境外人员,概括起来可分为四类:一是“人户一致人员”,即户籍地址与居住地一致的人员;二是“人在户不在人员”,即实际居住在某一区域,而户籍地不在此地的上海籍人员;三是外省市来沪人员,即户籍地在外省市,而实际居住在上海的人员;四是实际居住在上海的境外来沪人员。以上四类人员相对于其实际居住的区域,都称之为“实有人口”。

实有人口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人口管理概念是近年来才受到重视的。2005年,按照公安部转变工作思路的要求,实有人口管理问题再次引起各地公安机关的重视。人口管理的视野开始从过去的“常住人口”、“外省市来沪人员”、“境外人员”,统一到实有人口管理上来。但上海提出“两个实有”全覆盖的人口管理理念是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相联系的。全面推进“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是构建平安世博、平安上海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做好“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工作,才能为举办一届精彩、难忘、平安的世博会提供最基础的安全保障。

2008年10月,上海开始在虹口区凉城新村、江湾镇街道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全纳管试点工作。在试点街道建立实有人口和房屋数据库,逐步建成“以房找人”、“以人找房”的双向互联信息网。2009年3月,又在全市选择地形地貌复杂、房屋类型多样的35个街道(乡镇)扩大试点。所有试点街道(乡镇)都完成了辖区建筑物信息、门弄楼号纸质地图定位采集,GIS地图门弄楼号信息录入,居住房屋信息核对、补缺、录入,人与房信息关联,实有人口信息核对、采集等,基本建立了“两个实有”全覆盖工作框架。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全面推行“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工作。截止2010年3月的世博会前夕,完成了“两个实有”基础信息排摸,共录入门弄牌信息256.9万余条,登记房屋信息1145.7万余条,实有人口信息2142.4万余条,其中户籍人口信息1400.5万余条,来沪人员信息711万余条,境外人员信息30.9万余条。通过对“两个实有”基础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全市实有人口的分布和构成情况,为构建社会联防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上海实施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并非仅止于世博安保,而是着眼于长远,将其作为城市社会管理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因为它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全面、及时地分析人口数量波动变化和空间分布,能够合理调整并优化幼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与人口数量、结构相契合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各类资源利用的效率。同时也为政府规划人口布局、常规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维护,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服务部门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等等方面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二、实有人口管理面临的突出难题

篇9

关键词 社会管理体制 创新 时代背景 重点领域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内涵

1.1社会管理

在我国,“社会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其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不同领域的学者分别试图从自身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综合各家说法,笔者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理解: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狭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其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

1.2社会管理体制

近年来,学界关于社会管理体制的概念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在这里笔者倾向于借鉴何增科的见解,他认为社会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就各种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而制定的一系列富有约束力的规则和程序性安排,其目的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协同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运行,维护社会秩序。

1.3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36年的历史进程,实际上也是我国不断进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真实写照。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要更新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要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要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从而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公共服务,实现社会事务的有效管理。

2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时代背景

2.1社会发展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同志曾经提出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多元话的社会必然会充满活力,但是同时也容易走向“碎裂化”的极端。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来建立对话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扩大社会认同,实现良性互动。

2.2利益格局复杂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同质的单一型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过渡的阶段,社会各方利益相互交织与重组,造成利益格局日益复杂的局面。为了解决人口结构、消费结构、阶层结构中显现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协调社会矛盾。然而,由于地区、行业、群体间天然存在的差异性,这些政策措施在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同时,难免会使少数群众的利益受损。加之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其政治诉求、权利诉求、文化诉求也被激活,而现有的社会制度难以有效满足公众需要,难免出现对部分利益诉求的处置失当。因而,日益复杂的利益格局正在挑战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威胁政府公信力。

2.3政府职能有限化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大包大揽”的思维方式也延伸到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当中。直至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各级政府部门才逐步开始转变管理思路,不再成为事无巨细的“管家婆”,而是将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积极发挥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当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权力归还给市场。

3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途径

3.1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不稳定状态”频发的阶段,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不断挑衅着公众的神经,也大大增加了政府部门的预防和控制难度。因此,各级政府要在完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以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重点,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2强化社会保障体制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管理而建立的各级各类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及规定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的总和。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出现了诸如监管不力、政出多门、覆盖面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强化社会保障体制,制定系统详尽的社会保障政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其落实;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建设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网,与群众的流动性相适应;细化社会保障机构的分工,加强部门间的联动与配合,降低社会成本,提升运行效率。

3.3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社会管理体制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其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质的社会环境。因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准则,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在稳经济、调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将人力、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倾斜,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篇10

(一)资金不足,融资难

针对当前的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融资困难等诸多现象进行分析与调查。当前在我国现代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极强的成长欲望,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存在一些不顾本身技术以及自身开发能力发展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仍然会盲目地扩大企业,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企业自身的资金周转情况存在困难的情况,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进步。如果新的投资项目不能为企业的成长带来进步,那么企业原本从事的内容和项目也会受到更大程度上的失利。所以说,在当前情况下,融资困难与担保困难这两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两个严重问题。

(二)投资管理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存在很多投资能力与科学建设较差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当代社会的正常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新形势之下,经济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与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一些企业在财会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无法有效地实现对财会管理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举例来说,当前我国有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的视野比较短浅,对一些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能及时掌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营活动的进步与发展。另外,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中的个别人员素质较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掌握情况较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企业财会管理不规范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有一些企业采取的方式导致集权效果恶化,而且企业制度化和规范化等内容都不具备较为完善的管理程序。这样一来,导致企业财会管理比较混乱,监控情况也产生失真。

另外,企业自身的财会管理水平比较低,这个因素也是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容易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内容就表现在:多数企业的财会专员对自身的业务并不十分精通,对当前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的财会管理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贫乏。企业财会管理的内容与章程并不十分健全,并没有对财会管理这一项工作进行必要的掌握与学习。以上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当前财务管理不利于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对策

(一)科学管理企业财会

第一,应当对当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思想与意识上的管理与培训,对财会人员的管理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一改过去陈旧的基础型,向当前的发展型进行转变。之所以要这样进行发展,主要原因就在于发展型的管理观念主要看重对人自身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加强对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的强化与管理。只有不断强化人的作用与发展,加强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发展,才能有效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进而有效地保证了企业自身的科学化管理与发展。

第二,务必在企业财会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开放、合作、创新等相关的意识与观念。正是因为有了开放,才更有效地实现了交流与沟通;也只有合作、加强对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掌握,才能不断地创新并自我完善,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相关技术的创新。

(二)企业财会管理中对风险的规避

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现代企业财会管理中一定要加强对风险的规避。这些作为企业经济方面的管理与收益都能够为企业自身的财会管理带来一定的促进与发展作用。所以说,企业自身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对风险的防范与避免,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危险情况进行避免,这样一来,能有效减少企业自身的损失。与此同时,还需要企业自身加强对新人的培训与教育。只有拥有有实力的员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对风险的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