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4 13: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

题目来源:真实 、 自拟 ■ (二选一)

结业方式:设计 、 论文 ■ (二选一)

主要内容:

本课题实际上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一些来源于日本的外来词。对这些外来词进行分类研究,并就外来词中翻译的不准确,有异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翻译建议。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词很多,有的是纯粹来源于日本本民族文化的外来词,像“歌舞伎”“寿司”“榻榻米”等。有的是词源来源于西方,经由日本翻译,后被中国采用的外来词,像“民主”,“科学”“大本营”等。如果统统作以分类研究的话,一来工作量繁重,二来枝杈太多,难下定论。作以本课题只就前一种情况,即来源于日本本民族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本文大体上拟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破题部分,即说明此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前提。主要是对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词作以归类,并指明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直译和和意译两方面的外来词分别举例分析。总结适用于直译和意译的一些规律。通过具体例子,指明意译中一些翻译不恰当,有歧义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第三部分将就翻译中还需要说明和考虑的一些其他问题作以探讨。众所周知,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本部分将从三章论述。第一,中日两国对于外来语的不同态度。第二,中日语汇间的复杂关系。第三,外来语的引入对于文化间的交流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

第四部分,对一些外来词的进行有趣的比较。如“日本料理”和“日本菜”,“章鱼烧”和“章鱼丸子”,“刺身”和“生鱼片”等。

第五部分为该课题的总结及展望,外来词的吸收不仅需要翻译技术的硬件支持,还需要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和了解的加深。

ps:任务书就主要内容和参考文献部分需要自己写,其他地方都差不多。

开题报告

先行研究

1.1日本国内における研究

日本では、多くの学者は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ついて論文を書いててきた。例えば大河内康憲編の『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では、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について深く研究を進んだとのである。また、遠藤紹徳は「日本語における漢語語彙及び中国語の同形語彙との比較という論文も発表しいた。外来語の面では、那須雅之は「外来語の受容と消化?吸収では、外来語をめぐって自分の見解を述べていた。前述の論文はほとんど言語の相違点の比較を着目し、外来語の訳し方について別に言及していない。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から外来語の訳名についての研究は日本にはまだないようだ。だから、本論文は主に中国国内の書物を参考資料として適当な中国語の訳し方を探索しようと考えている。

篇2

关键词:2+1 毕业设计 教学设计 专科 学前教育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采用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通常,仅对大专以上学校要求在毕业前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毕业设计,但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更有本质差别,毕业设计不能等同毕业论文。另外,学前教育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专科层次学前教师培养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有有本质的差别,如何能制定一套比较符合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方案,一直是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的内容之一。

一、传统的专科层次毕业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专科层次的毕业设计,所显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专业盲目效仿本科

以往专科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置都盲目效仿本科教育,忽略了本科与专科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和学制的的差别。

本科教学培养的是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而专科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一般学校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采用本科内容,毕业设计几乎都是撰写论文。专科学生研究能力较弱,缺乏对该领域及学科发展的研究能力,但对课堂教学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能力与本科生相差无几,另外,由于专科培养的目标所至,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具有一定的优势。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优于本科层次学生。

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较弱

专科层次学生与本科层次学生在入学时,其文化素养的差别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专、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培养的是学科理论扎实,知识机构合理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理论课程。而专科培养的是具有实际应用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实践课程。学制的不同,又加重了专、本科的这种分化。最终的结果,造成了本科层次学生理论全面而技能弱,专科层次学生技能全面而理论研究弱。

3、指导教师的单一和片面

由于培养目标和学制的原因,专科院校的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最终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放到次要地位。这种长期的技能模式教学也影响了专业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能力。另外,校内教师对学前教育教研了解相对幼儿园教师要晚,课堂教学所传授的教学法相对滞后。

二、2+1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传统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是2.5+0.5的学制,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是以论文撰写为主,,毕业设计过程难与岗位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依靠网络资源找来找去,拼贴而成的“杂文”,其抄袭的成分很大,不能检验学生学科的研究能力。2+1模式是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岗位实训,与传统学制分配相比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这种模式下不是单纯的压缩课堂教学课时,而是在原有的理论和基础课的教学基础上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实践过程中,去消化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在2+1学制基础上,依托实践教学所奠定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论文撰写的模式和调整。

1、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内容改革

由于学前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学前儿童,幼儿教师活动场所主要是在教室,所参与的教学都以活动为主,游戏成为课堂活动主要的载体,传统的论文撰写不切合实际。对此,我们把毕业设计内容确定以教学设计为主,一是,教学设计与学生岗位实习紧密相连。另外,教学设计更能反映学生从业能力。设计一堂好课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切入点,也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有力手段,是对学生即将走入学前教育领域、独立完成学前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的综合检验。

2、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形式改革

毕业教学设计材料包括开题报告、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录像、辅助教学课件、指导教师指导评语、毕业设计答辩记录、成绩单等。

指导教师采用双轨制指导,指导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组成,由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期(开题)的指导,由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负则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的后期指导,包括指导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课件制作、录像课等。毕业教学设计必须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实地完成,录像课为带生实录。

3、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改革

毕业设计的评价采用3方评价制,首先由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给出指导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其次,是由校内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最后,由专业答辩教师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观摩录像课并提出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答辩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40%。3方评价分值相加,满分为百分,最终折算成五级记分制计入档案,优(90-100分), 良好(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59分以下),此成绩也是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

三、改革后的学生毕业设计效果

从毕业设计改革后两年的实际来看,效果明显,不论学生教学设计的完成过程还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都是在积极和主动的心态下进行的,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几点改变。

1、确定教学设计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选题上有的放矢,不再为毕业设计内容煞费苦心。命题贴近学生岗位实习经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学生选择空间变大,可操纵的选题能激发学生对所选题目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

2、学生能依据学前教育原理及规律,利用多种教学因素及手段,对课程设计过程操作起来更切实可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的进入教研层面,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完全摆脱了网络抄袭的尴尬局面,教师指导也变得轻松而实际。

3、指导教师不再是以单一的校内学科教学教师承担,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介入,使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有机的整合,双方指导更全面和具体,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终点在教研。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最终完成要提供开题报告、完整的教案、对应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反思等,信息量大,能客观的反应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认知和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教师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

篇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门关键的学科,它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就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计算机人才,然而,一方面各大计算机公司常常感叹很难招到令人满意的员工;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不善于基于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大学教师,我们也应该努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清华大学的王宏教授和吴文虎教授通过“赛课结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理论教育是计算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单纯的课堂讲授与个别化教学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引入了混合式学习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国家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上海交通大学的郑益慧等老师提出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关于计算思维的研究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启发下,根据多年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经验,结合在南京邮电大学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提出一种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cascadeprogressive-likepracticeteachingreform,简称CPTR)。

1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为了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这个基本思想,我们采用递进式的教学任务分解方法,在实验教学的3个环节中进行具体的实施,其步骤是层层叠加、逐步深入,目标是最终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思维能力的专业人才。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首先,课程设计环节主要是通过给学生讲解能够反映计算思维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相对独立地求解一些案例,从而培养学生对基础计算理论的应用能力;其次,STITP环节主要是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一个能够反映计算思维应用的、相对完整的子集,在实践中体会计算思维的理论;最后,第3个实践环节是毕业设计,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这是大学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课程,教师从校内的科研项目和校外的企业需求出发制订毕业设计的任务书,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相对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能力。

2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具体实施

2.1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课程设计环节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经过计算机导论、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是一个运用计算思维求解问题和设计系统的很好机会[8]。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有一门课程设计是算法与数据结构设计,16学时。为了贯彻计算思维中利用“抽象和分解的方法”控制庞杂的任务[7],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把16学时的上机实验分为5次课。5次课的总任务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考查学生实际的分析、编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每次课程又细分为教师任务和学生任务,两种任务相互交互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环节的抽象与分解如图2所示。由于采用了任务分解和团队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小组成员的任务相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在“问题剖析和疑问交流”部分,学生有了相互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大作业的问答与验收”部分,指导教师根据提交的作业,对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一题多解点评,扩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与广度。

2.2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STITP环节

这里的STITP是指南京邮电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通知展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是通过实施该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与课程设计环节不同,STITP环节是课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环节。STITP的具体实施分为3级的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体系,即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以2012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南京邮电大学共有37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包含国家级40项、省级45项和校级293项,其中40项国家级的STITP是南京邮电大学首次获得国家资助的项目,笔者依托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申请的项目(0700412017)也是40项国家级的STITP之一。这种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的尝试有利也有弊。弊在于这些课题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本科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少,同时兼顾学业和STITP项目很有挑战性;利在于项目的申请结合了当前计算机研究领域的热点,使得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继续深造。以笔者2012年指导的STITP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研究压缩感知理论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项目组的3名学生在2012年6—7月开始学习压缩感知的基础理论知识,在2012年9—11月对压缩感知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有了一些理解。虽然每周都有多次的交流(包括每周的研究日志、读书笔记、文献讨论等),但是他们有时对理论和算法还是不理解,不知道如何下手作研究。经过查阅国内外的各种文献,参加学术会议,聆听学术报告,他们逐步学会了计算过程的形式化描述、函数及其计算等相关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模型,体会了计算思维在实际科研项目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共同努力出色完成了该项目,并将研究成果WSNsDataAcquisitionbyCombiningHierarchicalRoutingMethodandCompressiveSensing发表在SCI期刊上。从目前的实践教学改革情况看,虽然STITP项目实施过程有一些困难和曲折,但是笔者指导的所有STITP项目均成功结题,学生通过STITP环节的锻炼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2.3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重要实践环节。作为指导教师,在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强调“学以致用、围绕应用”,分3个阶段指导毕业设计。首先是前期阶段,我们结合校内的科研任务和校外的企业需求制订毕业设计任务书,给学生提供参考文献,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其次是中期阶段,我们根据中期考核表检查学生的文献调研情况、进度等是否符合要求。目前,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就急着直接编写程序代码,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因此在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阶段是后期阶段,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撰写毕业论文,进行答辩验收。考虑到毕业设计是一个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我们实行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在兼顾大部分学生课题难度的同时,鼓励一部分学生在CPTR第2个环节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团队研究。以2013级的毕业设计为例,笔者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团队的毕业设计从百度公司等互联网企业的需求出发,在这些学生前期积累的大学生创新项目STITP基础上,选择大数据领域中相互关联的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的存储、分发、分析、挖掘和实时处理”,包括基于Hbase的实时读写方案、大数据领域中的大规模快速分发问题、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分布规律、面向互联网平台的推荐系统、通过分析淘宝等现有网络技术研究分布式实时流数据的处理策略等。这是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很有挑战性,但是学生的兴趣很高。经过大家的努力,团队成员不仅参与SCI期刊学术论文SemanticOverlayNetworkforLarge-ScaleSpatialInformationIndexing的相关实验,还成功申请专利“一种基于P2P网络技术的计算机集群快速扩容方法”,整个团队还获得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团队毕业设计奖。

3相关的应用实例和分析

我们从3个环节对上述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CPTR的实践成果进行统计、评估和分析,对于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笔者前后指导了6期算法与数据结构设计的课程设计,共157名学生,通过对学生“提交课程设计的大作业”部分书面作业的验收和口头的问答交流,判定最终获得优秀的学生比例为15.29%。虽然优秀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这说明: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改革仍然需要继续,可以采取增加师生的比例等措施;另一方面,整体成绩的好坏和学生群体的水平相关,需要教师在新生入学之后就贯彻和执行计算思维教学改革。从总体上而言,CPTR实验教学的方式值得尝试,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协作性,这与何克抗教授的教学改革理念也是一致的。对于STITP实践环节,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共指导了11个小组的学生进行项目申请,获得了5个省级以上的项目,其中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2项。按照表1的统计,我们实践改革获得“优秀”的比例为45.46%,这里的“优秀”数目是指成功申请并顺利结题的江苏省级STITP项目数。以2012年为例,全校立项的STITP总数是378,其中省级以上的项目数是85,此处的“优秀”比例约是22.49%(因为立项的85个项目不是都能顺利结题的,这里取最高值作为近似计算),低于我们实践改革取得的成绩45.46%。改革成功的原因是在项目申请之前,我们以正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科研项目为背景,尝试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通过约简、嵌入、转化、仿真等方法,对科研项目中的任务进行划分,把划分后的一些子课题作为STITP的任务交给大学本科生,让学生在项目驱动的应用实践中得到提高,取得理想的成绩。毕业设计是CPTR的最后一个环节,以笔者指导的毕业设计为例,总共参与的学生人数为34人,获得院级、校级、江苏省级的优秀比例为58.82%,远远高于同等级平均的优秀比例。例如,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13年共有395人参加毕业设计,其中成绩优秀的为47人,优秀率仅为11%。CPTR的毕业设计环节情成功继续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学生人数为17,占50%,同时也有多名学生成功进入一流IT企业工作,如阿里巴巴公司、百度公司等。由于在实践指导过程中贯彻了计算思维的改革理念,强调了“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因此,无论是从毕业设计的成绩,还是从学生后续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有成效和值得推广的。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