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30 0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it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it课程

篇1

统整之后的课程实施,每周两课时,两节连排,双教师授课,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一个长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在锡山高中的课表上,多了一门全新的名称为《基于IT的研究性学习》(后文中简称“IT研学”)的课程,唐江澎校长制定了“以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为统整平台,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基本学习方法,以项目设计和课题研究为学习过程,以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根本旨归”的课程开发原则。

在“IT研学”课程里,整合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和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为主线,仿佛小河潺缓流过,经过信息技术环节时,就挖个“坑”,把相关知识讲透、用好。例如:开题阶段,学生要先通过网络对拟定课题查新,还要使用学校统一购买的“知网”数据库或者“万方”数据库下载文献进行分析,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撰写文献综述。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习网络检索及其数据库原理,信息的下载、整理和加工等信息技术的知识。这里,既有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各个环节,又有了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下载与加工中的知识点。就这样,源自学校发展实际需求创设的课程给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新气象。

形成了稳定、专业的教师队伍。统整之后,信息技术组全员参与“IT研学”课程的实施,我们不但是技术指导老师,也是研究的指导老师。此外,非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要想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必须通过师资认证――不但能够胜任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教学,还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经过技能考核和技术测试的才能上岗。现在,我们的“IT研学”任课老师14人,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连续三年以上担任研究性学习教学任务的达到85%以上。高质量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然后,就是规范的教研活动,“IT研学”教研组每周固定在周一下午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要经历研究指导方法研讨、说课评课活动、读书交流,有时还会开展课堂观察、外聘专家指导、外出考察等新颖的教研活动形式。每次长达两小时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稳定的教师队伍、专业的教研活动形式,让来自不同教研组的教师,在全新的课程里拥有了学科归宿感,今天我们老师以能够承担“IT研学”的课务而更有专业幸福感。

提升了学科课题研究的质量。原来学生的课题研究过程很规范但难以深入,研究比较幼稚,而且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中人文类占比太大。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目标、研究品质上应该明显迥异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应该更多地开展深度学习,即学生借助真实的活动情境和充足的学习时间,能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源自学生真实的需求;两节连排,研究的时间有了保障;基于IT,研究有了更佳的平台。于是一大批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脱颖而出,例如《量子力学简明读本的编写》《鸿山遗址的口述史研究》《锡山高中学生理想的现象学研究》等等。在这样的学习中,可以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是在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两门课程的协同发展。原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学习很到位,但是学而不用,统整后,信息技术不但是被传授的知识,也是服务学习、支持学习的工具。而且,通过课题方向的选择,也实现了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学习。例如:《历史软件的开发》小组,就是由4名有编程基础的女生来完成,她们自己寻求专家担任学术顾问,访谈、调查进行需求分析,推广软件获得用户反馈。现在这个软件已经能够实现输入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关键词,即可弹出与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事件、背景知识,已被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篇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慕课课程;翻转课堂;个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080-02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产业发展及教育模式的变革。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的公共线上课程。2012 年是“慕课元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随着Coursera、Udacity、edX 等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 Coursera 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1]。与此同时,国内高等学府也纷纷投身 MOOC(慕课)大潮。慕课以其优质教学资源,带来了数字信息时代新型的革命性教育范式,受到了高等教育改革者的关注,尤其在中小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中应用广泛,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

翻转课堂关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从教到学的过程,而翻转课堂则是由学到教的翻转过程。慕课和翻转课堂应用在职业教育处于实践探索和研究创新阶段。高职院校同样面对机遇和挑战。

1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内涵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员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

学生课外线上自学慕课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则是课程实施阶段。教师主要负责教学交互、答疑和指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线上课程自学和线下教师课程导学相结合,实现了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3]。混合式教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兼顾了班级制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化学习,优势十分明显。

2高职IT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实施策略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LAMP网站规划与制作》课程为例,设计和实现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整合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2.1 树立问题意识和教学实用原则

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矛盾。如网上课程设计和线下课堂实施的矛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矛盾,过程评价的量化统计的矛盾等。采用拿来、自制、补录等形式逐步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及时沉淀教学成果,避免无谓重复,使得教师集中精力用于主导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上来。借鉴驾考理论考试模式,制作多种类型题目,完善题库,用于课堂交互、反馈、评价等。以教学实用为原则,对于功能,坚持专而精。对于视频资源和测试题目,坚持敏捷迭代,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教学需要的够用、适用为先,逐步提高质量,打造精品。

2.2 规范课程标准,打造混合式的教学环境

依托校园网环境、超星泛雅平台及配套的移动课堂APP,构建基于慕课程和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LAMP网站规划与制作》作为试点,规范课程标准和制作流程,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资源制作,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辅导答疑等方面。

2.3 着重评价方式改革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坚持测试导向,任务考核贯穿始终。采用通关考核、课堂练习、期考和平行任务等多种评价考核方式相结合,尽力做到课程考核评价客观公正,同时不明显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发挥课程组集体团队力量,尽量以客观题型,设计四类题目。其中,通关类测试与课程单元视频直接相关,嵌套在视频播放环节弹出,完成后才能继续播放视频。课堂练习在课堂任务结束由教师现场,立即反馈,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仍以客观题型为宜。期考可以从题库中筛选不同难度和等级的题目,由客观题、主观实操题、调查问卷类题型组成。平行任务是团队任务,以案例模仿为主,可以采用公开答辩,项目审查等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通关测试,课堂练习,约占课程成绩比重40%;并行任务比重30%;期考成比重30%。

3 高职IT课程实践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为高职IT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IT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师资培养、创新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1 有助于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推进个性学习

高职学生受多种生源来源因素影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千差万别,在高职IT课程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受限于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条件、评价方式导致效果差强人意。通过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和监控。依托科学的日志数据,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课堂节律。慕课平台对通关测试、课堂练习等多种评价手段支持,结果统计直观有效,量化公平。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压力,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3.2 有助于培养师资团队、完善课程,统一课程标准

围绕课程建设提升师资团队水平。高职IT课程实践实战性强,课程内容随产业发展变革频繁,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高。通过组建课程组,合作建设慕课课程。基于课程,企业专家、专任教学联合开展课程设计、资源建设、题库建设、案例整理,凝结师资团队智慧,积累总结课程教学成果,及时补充产业革新技术,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在建设课程过程中,不断提高师资技术水平。通过教师共同备课,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提供教师导学能力和课堂节奏把控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3.3 有助于多种课堂结合、创新学习,扩展学习维度

基于慕课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和拓展学习。以选修课、技能竞赛和创新拓展课主题建设慕课课程[4],以学生专业协会或兴趣组形式,开展集体学习,自主学习,扩展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4总结和展望

在高职IT课程《LAMP网站规划与制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通过慕课课程建设,锻炼了授课教师团队的混合式教学业务能力,对产业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步提高,教师教学案例资源和题库资源丰富,课堂节律把控水平有效增强。依托慕课平台和在线练习,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任务完成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到达教学质量的预期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问题,需要后期实践中探索研究。如资源的碎片化和知识的体系化的矛盾如何解决,主观类、实操类任务如何客观评价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全英,丁玉波.基于MOOC教学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J].石油教育,2014(6):9-11.

[2] 吕静静.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新内涵探究――基于SPOC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3):72-80.

篇3

关键词: 数据挖掘; 课程内容体系; IT专业;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1-65-02

Course construction of data mining course for IT specialt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i Zhong, Li Shansha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ontent differences of data mining course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 for different specialty are analyzed. The content system and hours arrangements of data mining courses for IT specialty starting are given from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of data mining. Based on the last two years' stude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data mining course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raining content settings with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can improve learning interest, stimulate learning enthusiasm, improve operating ability and achieve trai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data mining; course content system; IT specialt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0 引言

毋庸置疑,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根据国际互联网管理机构2012年的数据,每天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1EB(即10亿GB),这意味着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可以刻满1.88亿张DVD光盘[1]。要想在如此浩瀚的数字海洋里寻找有用的信息,简直是大海捞针!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大概十几年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预言,数据挖掘技术将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事实也的确如此。

数据挖掘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知识发现、专家系统、信息检索、高性能计算、可视化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若干学科知识,在商业、金融、保险、体育、勘探、生物技术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也正因为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宽泛,要求知识面宽广、数学基础扎实等,前几年主要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本科生能力要求提高,知识传授的重心下移,很多高校已在本科阶段开设数据挖掘课程,以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2]。

1 国内高校本科数据挖掘课程开设现状

通过院校实地交流,结合网络搜索,我们已经收集了十几所高校的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大纲,开设专业包含有计算机类专业、经济统计类专业、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等,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试大纲等,其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其中985、211高校主要以英语授课,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课程内容涉及算法、编程较多;而一般院校多采用中文教材,根据专业不同,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经济统计类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数据挖掘,以及如何用数据挖掘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如何通过几种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数学模型,了解主流数据挖掘系统的特点,能够安装、使用,要求能够熟练使用典型的挖掘工具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具备从数据资源提取信息与知识并进行辅助决策的基本能力。

自动化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数据挖掘概念、原理、过程,学会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处理问题,了解有关数据挖掘算法原理,熟练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数学模型,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数据挖掘软件解决问题。

篇4

关键词:IT职业英语;IT国际化企业;课程建设

1 正确认识IT职业英语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是IT职业英语,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计算机专业英语主要学习计算机专业领域内的一些英文术语以及如何阅读英文版计算机资料和文献,适当的时候还得用英文撰写你想表达的专业观点,比如做论文的摘要,或者是在国外的期刊上发表计算机领域的文章。而IT职业英语则不同,它涵盖IT职业人士在国际工作环境下所需的商务英语、技术英语和求职英语三个方面的英语语言技能,表现为与工作紧密结合的听、说、读、写多项实用英语技能。

以软件工程师为例,他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听懂同事或客户所讲的与技术相关的英语,同时也要具备商务英语口语、技术英语口语技能,还需要具备高效率阅读技术文档的能力和写作程序员文档、商务email和技术报告的能力[1]。所以,IT职业英语需要满足实际的国际化IT企业工作要求的全部。

2 国内IT职业英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的英语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学术能力提升为教学目的,和企业的实际应用接轨不多。而市场上的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则更多的是为了各种各样的考试,像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留学考试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不是为了在工作当中的应用所准备的。

事实说明,经过了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又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毕业生,仍然不能胜任在IT国际工作环境下对商务交流、技术对话和技术管理方面使用英语的技能要求。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IT行业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至少需要20%的人在英语技能上没有问题,而国内的这一数字还没有达到1%。所以,我国IT行业在国际竞争中遇到的巨大障碍就是IT人才外语能力的缺失。

我国的IT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和印度竞争的,那么语言这一关是一个瓶颈,无论是国际化的IT企业,还是向外扩张的IT企业,以及已经涌现的大量的软件外包企业,他们都非常需要精通英语和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在短期内让IT人才把英语说好,确实需要一个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它不是现有的任何培训机构为了针对各种考试和证书所涵盖的。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应该在IT职业英语教育方面历史地承担起应有的作用,担负起培养中国优秀IT行业人才的使命。

3 教材建设和语音实验室建设

在IT职业英语教学这一领域,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计算机英语”教材仅仅是“古典英语阅读”。文章难度对高职学生而言太长、太难。第二,通篇教材讲的是阅读、语法和翻译。这离实际的国际化IT企业工作的要求甚远。第三,学时远远不够。一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学时数最多不超过30(每周2学时)。事实上,有个别兄弟院校在这方面做得较为大胆。举个例子,文思(软件外包企业)每年要从江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20名学生,原因就是该校花70%的时间教授外语,只花30%的时间教授技术课程。因为外包企业对低端人才的技术要求并不太高,但是如果外语不行,就完全不能跨进这个门槛。再说,思远这样的培训机构也花900学时学习外语。第四,教学设施落后。我们不少学校目前只安排黑板教室,连多媒体教室都不能配备,更不用说语音实验室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无法有效地开展多媒体教学,听力训练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在选择IT职业英语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综合性、实用性、互动性和前沿性。即: 融合商务英语,技术英语和求职英语,提供涵盖听、说、读、写、语法和词汇的完整解决方案;教材内容源自国际IT企业场景和实例,专注IT领域,注重听力、口语、写作、求职等实用英语技能;教材贯穿角色扮演练习和各种模拟任务,增加学生参与性,注重课堂互动式学习;IT技术发展迅速,教材内容跟随IT行业最新发展每年更新。

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建立语音实验室和英语测试中心,加强运用CAI课件教学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由于IT职业英语的特殊性,需要进一步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一方面,可以加大聘请外教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尽量与外教接触,学到更多的活的语言,从实际的交往中掌握各种语言知识,锻炼各种语言能力。另外,注重课外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 IT职业英语师资培养

教好IT职业英语课程,确实需要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想的IT职业英语教师是这样一位教师,他/她做过很多软件项目,英语很好,又在高校教书。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一般而言,外语系的教师缺乏计算机专业背景和IT行业从业经验,那么他/她在讲授IT词汇、技术支持、软件开发过程、技术阅读和技术写作时会感到困难。因为专业词汇的听、说、应用没有一定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的;而且英语听力、口语和写作这些实用技能必须是在教授的时候就与IT技术交流结合在一起。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思维、语音语调、听力、口语表达方面要迎接巨大的挑战。

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是搞好IT职业英语教学关键的一环。学院应该把师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定期派教师出去进修和培训。对外交流和合作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可与国外的某些友好大学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承担IT职业英语教学的老师,平时要注意到自己的弱项,有针对性地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5 IT职业英语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实际上就是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师讲讲词汇和语法,将课文翻译一下就完成了。传统的考试评测体系中也没有考口语这一项,这是最大的弊病。

语言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练习当中学会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注重互动和表演,贯穿角色扮演练习和各种模拟任务,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注重课堂互动式学习。在交互式的英语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评委,学生的角色是演练者和表演者,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现场表演和老师点评。

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三个方面的时间分配上遵循3:2:1的比例分配,语法部分原则上以自学为主,课堂上不予以讲解。听力部分课后要求复习和背诵;口语以课上演练,当堂表演为主。阅读部分要求课前预习单词,课上记录笔记,课后复习单词;写作要求课上讲要点,课后务必要练习。

此外,在课程的开始就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帮助学生塑造英语思维,即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掌握思维差异是学习英语的关键。“用英语思维”是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6 结束语

我国信息产业与国际化接轨需要大量既懂英语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国际IT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应该在IT职业英语教育方面担负起培养中国优秀IT行业人才的使命。本文围绕着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建设,澄清了“IT职业英语”的真正含义,分析了国内IT职业英语教学现状,然后在教材建设和语音实验室建设、IT职业英语师资培养、IT职业英语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篇5

关键词: ITSS; 项目实战; 项目研发; 工作过程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0-64-03

0 引言

由于国家和行业协会对ITS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tandard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的重视,促使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流程化、模式化;企业对一线的员工素质和能力要求更加具体化、标准化。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对接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对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也使我们必须将ITSS嵌入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中[1],以达到培养具有ITSS操作规范、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的目标。本文主要讨论基于ITSS、项目实战和项目研发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编写模式和流程,并进一步探讨在这些特殊要求下高职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

1 高职教材存在的弊端

高职院校经过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教学基本都实现了项目化教学,一般的高职教材也都体现了项目化和任务驱动的形式。但是经过使用和研究这些教材我们发现,多数教材都只做了表面文章,将理想化的案例称之为项目,将工作步骤和示例称之为项目或任务,教材组织形式混乱,不断混淆概念,所谓的“项目”并没有贯穿知识和技术,而是将项目和知识零散地分成不同的部分并强行组合,项目没能形成为真正的项目,任务还只是工作步骤,教材模式和流程,更不能体现教学“产学并行”特色[2],这样的教材很少能够针对并行项目对学生进行技术强化训练。

2 基于ITSS和项目实战、项目研发为主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设计思路

我们将ITSS标准对软件研发、程序设计类岗位进行了标准化流程规定,对代码规范和软件质量给出了明确说明;项目实战要求教材内容以实战项目为载体;项目研发是通过设计一个实用项目完成学习过程,以真实、可用的实战项目作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将ITSS融入教材流程中。

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思路:采取工作过程项目化的编写模式。也就是在教材设计中遵循课内主讲一个实战项目,课内训练一个实战项目,课外训练一个研发项目,建立符合ITSS标准的“产教融合、产学并行”的流程,最后通过一个综合性实战项目整体训练学生的核心技能[3]。编写教材时,根据程序设计技术和工作流程,将整本教材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都采取“产教融合、产学并行”的教材编写模式和流程,如图1所示。每个单元一开始通过“工作场景导入”营造项目场景,引出完成项目需要解决的工作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和技术准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一个实战项目为载体,教师通过示例的形式将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需要的技术和方法;接下来回到工作场景,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课内训练实战项目;最后给出一个类似的研发类项目,研发项目或是教师的“产教融合”项目,或是实际服务项目,或是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此进一步巩固和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职业素养和ITSS操作规范[4]。

3 以《C#程序设计》教材为例基于ITSS的高职程序设计教材编写与实现

9.3 回到工作场景

通过以上过程,可以看清该教材的编写模式和教材流程,限于篇幅,我们主要给出整体框架和各部分要点,省略了具体内容。该教材完全体现项目选取的实战性和研发性、内容编写的ITSS保准化、“产教融合、产学并行”的实训教学理念。

4 专业教师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项目实战经验,项目研发能力以及ITSS师资力量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好的教材能够反映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研水平。所以,为了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材和软件项目,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而高职教师培养的瓶颈就是实践生产能力问题,如果能够提高教师应用实践能力,就会提高教师自身水平,那么教学改革就会顺利一些,开发“产学并行、项目实战、项目研发、嵌入ITSS标准和规范”特色的教材就会顺利一些。我们认为,专业教师队伍培养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 加大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力度。加大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专业实践力度,通过3-6个月一线专业实践,使专业教师真正了解到企业一线岗位流程、ITSS规范和标准、实际项目操作和编码流程,不断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将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⑵ 鼓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结对子研发项目。实际上,专业教师缺少实践创新的机会,造成了实践应用能力低下,要为专业教师创造一切机会,鼓励他们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一同开展技术服务、项目研发、软件设计与编码等业务,积累实际生产和研发的经验。

⑶ 鼓励专业教师开办软件公司。通过教师团队开办软件公司,进一步推进学院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这样,教师可以无障碍参与到生产实践中,使他们全方位体验企业化操作规范、业务流程、技术重点、项目管理、编码与测试等各项业务。这可以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

⑷ 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先进企业的培训。挑选专业优秀教师到国际知名、港澳台先进企业参与手机游戏开发,接受嵌入式编程技术、物联网技术、高新软件编程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

以上四条途径,相信能够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师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工作过程项目化教材编写设计,详细设计了基于ITSS和项目实战、项目研发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的编写模式和实现流程。我们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采取了这种模式进行教材的编写与实践,目前该教材被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并被列为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了适应教改的要求,本文还探讨了师资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翠苗.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标准化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1.19(6):64-67

[2] 朱翠苗.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1:23-26

[3] 郑广成.高职计算机课程创新实践教材建设与师资培养[J].计算机时代,2009.12:75-77

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特色课程 IT前沿技术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和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建设”(批准号:10JGXM-MS02)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4-02

软件学院培养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满足技术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大规模系统或应用软件研发企业不仅要求新员工有较好的软件基础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也要求他们了解IT前沿技术和最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将从事的相关行业的特色、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与行业有关的软件开发的特点。

为了让软件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在相关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软件学院必须改革现有的软件通才培养体制,培养出能满足21世纪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如何和业界领先的IT企业合作,开设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如何面向特色行业,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解决这些问题将大大提高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水平,满足国家对软件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此为目的,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与著名IT企业合作,开设了系列IT前沿技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IT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趋势。同时,软件学院针对行业软件开发的特点,重点强化与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备较强的行业专业知识,从而缩短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我们认为,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的研究工作为软件学院研究生培养找出了一条新路:以和特色行业的典型企业或机构共建“研究生教育行业实践基地”为基础,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

一、软件学院特色课程建设现状

软件学院是一个较新型的办学模式。2001年教育部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育部文件“教高[2001]3号”)通知后,全国各重点高校都建立了软件学院,积极探索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软件学院作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的摇篮,受到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软件学院纷纷对合作办学模式进行逐步探索与实践,希望各走出一条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之路[1]。这些典型探索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的“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以改革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教学体系[2]。2009年,中国惠普公司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将惠普的经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引用到高校教学中去,创立更符合企业需求、“方向培养”与“工学结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突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院―企合作,加强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通过院―院合作,加强Computer+X和X+Info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体系,实现了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该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及时掌握IT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人才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4]。深圳大学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合,注重实践”为指导方针,大力发展与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创造了软件学院办学新模式。该院通过课程认证、联合办班等合作形式,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5]。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探索性工作还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业界还没有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影响作系统的研究。

将行业专业知识引进到教学中也开始得到重视。已经有些教学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此办法展开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李儒、王克亮等在“跟踪提高采收率前沿技术,搞好课程教学工作”论文中提出,“在高等院校应该紧密跟踪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有的放矢,搞好《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为石油工业提供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6]。傅延勋等在“对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的思考”中指出,“在理科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中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拓宽这方面的知识面及其一些最新动态,掌握分离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7]。汪琨等“在立足教学改革,瞄准学科前沿―“基因工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强调了“在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瞄准基因工程技术的前沿,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8]。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在以上领域已经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校企共建IT前沿技术课程系列”的建设已经展开。其中“SOA原理与实践”课程获2009年度“教育部―IBM精品课程”、“服务工程与实践”课程获2011年度“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Web 2.0程序设计”课程获2010年度Google Research Awards (Education Innovation)等。我们在软件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中,与行业特色企业合作,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的工作得到了重视。

篇7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复杂过程。阅读课教学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领会文章大意和作者意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Unit 5的第一课时,包括Warming-up,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四个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及阅读方法,能找出文中重点词句,揣摩出文章的中心。学生在学习时,因生活环境,知识阅历,阅读技能,可能会对文章所出现的倒装句难以理解,应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习积极性,恰当的交际策略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1.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jobs in newspapers and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2.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3. Have students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四、教学难点

1.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 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五、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 Get students learn about jobs in newspapers and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3. Hav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and know about Zhou Yang's first work assignment.

能力目标

1. Develop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and let them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2. 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jobs in newspapers and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情感目标

1.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in newspapers and the basic procedure of making the news.

2. Develop students'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六、教学方法

Discussion,Reading,Listening,Cooperative learning

七、教学活动

Step 1.Warming-up(热身)

1. Ask the students to show some information about famous journalists in China or in the world, and the names of the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found on the Internet or from the books.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了解有关新闻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Let the students link the words to the phrases which have the same meanings.

Photographer A. interviews people or finds out about events from onlookers

reporter B. prints the newspaper

editor C. takes photographs of important people or events

printer D. makes sure the writing is clear and accurate; checks facts

designer E. lays out the article and photographs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预习,丰富学生的新闻知识。

Step 2.Pre-reading(阅读准备)

讨论:What are the qualities a good news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Put the students into pairs to have a discussion. After discussion, ask them to choos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 a good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发散思维。

Step 3.Reading(阅读)

1.Predicting(预测)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itle,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may be about.

设计意图:预测文章的大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Fast reading(速读)

1)Read the text quickly to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2)Have the students to go through the text, and find out the questions that appear in the text.

探讨:What are these questions about?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对话和文章的组篇模式。

3.Careful-reading(细读)

设计意图:通过听,让学生独立判断,获取信息,学会捕捉关键词、辨别语音语调,领会说话者的情感态度。

探讨:How to become a journalist?

设计意图:模拟采访活动,体验新闻采访真实的过程,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

Step 4. Homework(家庭作业)

Underlin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especially the phrases and grammar in the text.

设计意图:为下一个课时做好准备。

八、Assessment(教学评价)

在评价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反思。评价让教师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达到共同进步。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Unforgettable”, says new journalist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交流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活动。此教学设计力求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学习理念,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在知识运用中理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必修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2006

篇8

关键词:AppInventor;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各种高层服务和应用层出不穷,加之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将手机的综合应用功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鉴于目前Android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带动了Android应用开发行业,人才的供应也就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兴目标,为此,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与需求将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逐步开设出Android相关课程。

一、AppInventor技术在Android类课程中的应用

1.AppInventor技术介绍

AppInventor是Google实验室的创新项目,AppInventor开发环境支持在线版和离线版,环境搭建成功后,在线版需要输入gmail邮箱账号密码后进行全云端开发,所有项目保留在云端服务器,无需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单独备份,操作起来简单,容易上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校园局域网络等因素影响,实训室40台学生机和教师机同时访问AppInventor开发网站,往往会出现网络堵塞或运行缓慢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离线版开发环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在本地配置服务器,可免去对网络的依赖,电脑在不联网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AppInventor开发,这在教学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AppInventor作业模块

AppInventor开发环境包括三大作业模块,分别是Designer(设计师)、Block Editor(块编辑器)、Emulator(模拟器)。

(1)Designer(设计师)

如图1所示,Designer主要完成界面设计,所有开发中需要的组件(可以相互调用的功能独立的基本功能模块),都可以从Palette中选中拖入到Viewer中,并可以对其Properties(属性)进行设置,完成用户UI界面设计。

在Designer中单击 Open the Blocks Editor按钮进入,主要功能是通过拼图的方式对各组件间的逻辑功能关系进行设定,从而实现不同的应用程序功能。如图2所示,其中块编辑栏中具有所有能控制组件的代码块拼图,可以将其中的图块拼图拖出来,不要的可放入回收站中删除。

(3)Emulator(模拟器)

在连接并将应用下载到Android设备前,可先用模拟器来进行测试。可以在块编辑器中单击New emulator按钮创建一个模拟器,并通过单击Connect to Device按钮,选择emulator-5554选项将程序加载来运行观察结果,如图3、4所示。模拟器可以模拟真机的实际运行环境,用其来测试程序具有方便、节省开发成本的优势。但对于具有对外通讯功能的程序(如照相机、传感器、USB连接、WiFi通讯、蓝牙通讯等),模拟器则无法代替真机来进行程序测试。

3.AppInventor教学实践

针对编程零基础的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每个教学任务都按照“任务描述―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任务操作―任务总结―自我实践”的结构组织。整个过程学生将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逐步体验软件工程的编程思想,完成任务的同时建立起一定的编程逻辑思维。

AppInventor技术是一种针对编程零基础的学生学习Android应用开发的工具,全程以搭积木的形式来进行,非常适合用于教学。笔者已将AppInventor技术应用于全校选修课及文科类学生的拓展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学生因Java语言枯燥编程而带来的畏难及厌学情绪,培养了学生学习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9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丰厚素养。着眼学生的未来素养,要求教师首先是一名素养的示范者,一名人文的关怀者,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超专业素养”。他(她)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有积极友善的生活态度,澄净明澈的心灵世界,独立思考的自信睿智。而实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课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课程素养的提升,每一个老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必须是课程的建设者,课程的创生者。基于儿童发展的师本课程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一、起步:自明自断,寻找自己的专业乐趣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老师的工作跟着教材走,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跟着上面走,每天疲于应付,人云亦云,如黄牛般耕耘,工作没有乐趣。09年开始,我校启动一师一卷评价制度,将评价权还给老师,让老师们放下包袱,真正审视自己的教学。两年后,学校设立了“教师小微课程奖”,只要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自身有两年及两年以上具体做法和良好实绩的教育教学成果,即可申报“教师小微课程奖”。申报材料突出实践性和创造性,主要形式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实施方案、研究报告、教材、课件、论文、著作等,利用暑假进行集中展示交流,并邀请专家现场答疑,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培训。

这个奖项的设立主要是让教师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自己,在同伴、专家的指导下,逐渐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自明自断起来,找到自己的专业乐趣。所以,我们非常强调这一评审的过程性:初审与后续交流、评审与指导、讲述与答辩,将评审与学习、反思联系起来。一年一个轮回,能够持续研究,持续跟踪,确保出成果。

在评审的标准上,我们强调两点:实践性、创造性。这两点无法用量化的标准来评定,只能用定性的描述,所以我们采用专家投票的方式,或者商议的方式来确定质量。借此为教师找到发展的着力点,并为他们提出发展建议。这是我们推进教师小微课程奖的核心要义。我们希望老师们能够有自己的课程,成为某一点上的专家。这个奖项的价值在于课程取向,为我校教师发展建立的一个持续的激励机制,内在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变革。

老师们申报的课程精彩纷呈,低年级的绘本阅读,高年级的整书阅读;家长开放活动的实践和思考,交友护照传递的精彩;科学笔记应用的分析研究,版画教学的设计开发……老师们认真梳理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教学的生长点。

著名教育媒体人李振村老师在他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追问》一文中,建议老师们追问自己:我的教学个性和特色究竟在哪里?我的优势和专长究竟在哪里?我如何从教学的个性和特色出发,寻找到专业发展的宽广路径?教师小微课程的评比,让老师们从自身出发,追问、审视,寻找自身的价值,获得认同感。

二、持续:共同研究,寻找生长的实践土壤

小微课程奖第一年的申报,非常火爆,全校获奖项目超过老师人数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我们比较理想化地提出“系统”“层次”“评价”三个评价维度。系统即依据项目年段特点,形成比较系统化的课程;层次指课程各小项能体现层次推进和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是建构评价体系,不同类别主题有个性化评价,体现评价促进梯度上升,不再某个年段急求一步到位。除了原有的实践性、创造性,还要求顾及到课程的影响力。老师们觉得很为难,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来,经年的研究成果,第一年基本上都展示过了,第二年,仅仅一年时间,不可能有更新的研究;其次,原有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支撑和后续指导,仅靠教师日常实践,无法深入。一线老师,更多的还是草根式、实践类的积累。如何深入持续?成了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思考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申报的小微课程,有许多相同处或共通处。学校教师是按照学科年级分组的,同组老师,往往就是一个研究团队。它具有合作性,团队教师拥有共同的兴趣与需要,在相同问题上进行探讨,共同成长,互相影响,最终在耳濡目染中触发其余教师的研究欲望,形成学校新的团队研究文化。

于是,我们从不同角度,借力聚力,让一线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意愿自行组织团队,借用共同研究的合力,帮助教师成长。

1.项目协同

2012年9月,学校研发出台了《吴江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关键素养”指导手册(试行)》,开始了素养研究之旅。素养,与知识能力不同,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属于非学科、非量化、非智力因素,但它也要通过一定的路径实现,蕴含在学习过程之中。

以三语为例,在习作起步阶段,我们设定的关键素养项目是“写童话故事”,并将要点放在“写好人物对话”上。怎样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使故得更生动具体。三语组的老师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寻找语文书中的对话;认识积累表示“说”的词语;学习几种提示语在作文中的混合性使用,循序渐进,学习将故事写具体。期末,每个学生们都有一本自己创作的童话小书,内容具体,情节生动。三语组老师齐心协力,将一学期积累的实践汇成了“写童话故事――写好对话”教学系列课程,颇有成就感,也为后面的年级做了引领示范。

2.名师带动

学校几位特级教师,在阅读、写作等领域各有特色,他们有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同时也是所在学科年级组的教研骨干,通过他们的辐射力量,带动一大批教师成长。

年过四旬的叶惠琴老师,原本一直嚷着自己老了。自从加入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作文团队,研究写作课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在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下,不断摸索,撰写了《作文教学让我找到自信》《故事力作文课程》,获得学校小微课程一等奖。她在研究过程中,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青春。

3.志趣相投

学生素养的养成,既有教师的专业引领,更有非专业的熏陶。一个老师的兴趣爱好、特长特点,往往会影响到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几轮小微课程的评比交流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喜欢小古文,有的老师爱读沈从文;有的老师擅长演讲朗诵,有的老师唱歌很专业……于是,我们依据教师个人生活工作实际,在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志趣相投的老师组成小团队,开展集体研讨,既探究自己的研究内容,又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效果和风格,在问题解决中追寻教师工作的意义。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提升,更有针对性地研究,我们还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团队导师,引领成长。

三、提升:素养至上,创生独有的师本课程

基础课程专家张华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学生和鼓励学生独立思想的教育。”同样,尊重和鼓励教师独立思想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当老师们逐步明晰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成了课程的创造者、领导者、开发者,工作就变得更有乐趣。它彻底改变了教和学的方式,让教学成为研究,唤醒教师内在的激情和热情,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它具有草根性,教师的教学或工作本身是一种研究;它具有生长性,能够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篇10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课程的文本和缘起,课程本体,实际应用中的课程。涉及了课程领域的不同方面,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在章节结尾处提供了现实的课程分析问题,以引导读者对课程进行反思。通读全书,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对课程进行分析时所把握的核心思想――反思性的折衷主义。

课程领域是如此地复杂,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会导致教师不同的行为,进而会影响到对课程的选择和调整。因此,只有在不同的视角下理解课程背后存在的种种假设,才能够批判地看到课程倡导者的主张。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提供课程分析的多重视角,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课程的概念以及对课程进行分析的原因和方法。对课程进行分析的必要性在于,教师需要判断出一门具体的课程是否与要应用的情境相符合。教师所接触到的课程,更多的是官方课程,而官方课程的特点就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而无法照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需要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理解这些课程背后所隐藏的现实目的,它的预期假设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针对特定的目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方式教学,力争达到最好的效果。

作者重点介绍了五种不同的课程视角:传统的视角、经验主义的视角、学科结构的视角、行为主义的视角和建构主义的视角。在作者看来,不同的视角导致了不同的课程,并且一种课程可能受到不止一种视角的影响,教师要分析课程受到的是哪种或哪几种视角的影响,这些视角的优点是什么,盲点又在哪里,以及如何突破局限。以往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鲜有对已有课程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课程讲授容易成为一种按部就班、人云亦云的缺乏创造性的教学工作。通过对不同视角的探究,可以扩展教师对课程本身的研究,对不同的视角做比较可以使课程背后的假设凸显出来。

二、案例使课程回归现实,现实促使读者发现课程本质

作者沿着课程本体的结构,从目的、内容、课程的组织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列举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课程难题,然后进行阐述。这种思路对一线教师很有启发意义。有些教师认为,课程分析是课程开发者或者政府部门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忠实地执行课程就可以了。但通过阅读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读者会发现课程分析的需要离教师是那么近,而教师在这些问题面前并非束手无策。作者为读者提供的是一种分析的理念。现以“课程评价”部分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作者在开篇引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即学区的副主管需要对已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价,因此需要通过一些举措来保证评价的顺利进行。从这里开始,作者将读者引入到课程评价的领域中。

1.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因此,对于课程的不同理解决定了课程评价侧重点的不同

作者认为课程评价可以从对文本、经验和目标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从文本来分析课程评价,可以从文本的体系、内容的完整程度以及覆盖面等进行;从经验来考虑,就要分析课程提供的经验是否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发展,是否考虑到了不同背景的学生发展的公平性;从目标来考虑,则要分析学生到达预定目标的程度,是否能够利用学习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对这三点进行分析都是为了判断某种课程是否值得教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没有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从这一点来看,当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评价,评价的并不是课程,而是教师的教授是否达到了已有课程的目标。评价并没有对课程的价值进行分析,所用的测量工具都是为了测量已有的课程与学生学习程度的一致性。因此,我国的课程评价,最多只能算是对课程实施及实施后效果的评价。作者行文至此,清楚地阐释了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明确概念是有效地进行课程评价和改进的前提。

2.为什么要进行课程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那么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是为了什么?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在课程领域内,所有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都是为有关个人或课程的决定提供信息。这应当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在进行价值判断后作出决定,课程评价才有意义。而这种决定又分为两种情况,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如何进行评价

现在大多数课程评价使用的都是标准化测试。标准化测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高效统一的评价,并且可以以一种便于整体分析的方式加以记录,它依据的是一种标准化的等级或者数据,如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它忽略了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也就是学生的起点能力,容易使得对于课程的价值判断出现偏差。标准化测试无法让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知道学生所学的内容是不是他们想要的,课程内容的可理解程度是多少,学生达到一种预期的效果需要花费多少精力,等等。

作者认为课程从开发、实施到最后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编制课程的目的也绝不是简单地任由教师选择教授一些内容而舍弃某些内容,这样做,浪费了形成这门课程的重要资源。为此,在进行以结果为主要关注点的评价方式上,必须要有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以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课程。在这种全面的角度下,可能会发现其他与评价相关的领域,而这恰恰又为合理、全面地分析课程提供了思路。

4.课程是一个各方利益的妥协体,因此无法从单一的角度来衡量课程是否成功

作者谈到,一般来说,有五种角度可以衡量课程是否成功:传统的视角,强调事实的回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经验主义的视角,通过富有教育性的经验使学生获得持续的发展;行为主义的视角,测试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课程所致力达成的技能;学科结构的视角,强调学术性学科的结构;建构主义的视角,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思维技能的发展。在评价课程时,应该分析出课程内容、课程构成等方面的哪些部分依据了哪一种视角;以这样一种视角来审视课程,它的优点和缺点又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如何使优点最大化和缺点最小化。由于课程的妥协性,在看待不同视角下的课程时就要遵循一种态度,那就是本书作者自始至终坚持的核心态度:反省式的折衷主义,即要理解在每一个课程决策背后的两难选择,能够明了在每种方法背后默认的假设。

本书内容安排合理,行文通俗易懂。粗略查看目录,读者就能够发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独具匠心。作者并没有按照课程领域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简单地进行排列,而是考虑到读者的实际应用,将课程分为本体和实际运用两个部分,并且每一个章节都用可实践的问题作为引子,这使得本书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另外,作者没有将历史背景简单地作为一个章节呈现给读者,而是贯穿在全书的各个章节,这既避免了急功近利者忽略历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又能针对不同章节进行系统回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综观全书,作者都是以一种比较的方法来分析课程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分别阐述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概念后,作者都提供了案例,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种冲突和比较的角度来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