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4-06 17:1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8787

国内刊号:53-1149/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校本资源;教学研究

随着科学文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变化速度也日益加快。学校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以及教师培养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要积极对适于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意义

现行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能够满足学生有特色、个性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所以迫切需要进行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这些资源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需要进行整理和整合,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发展。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结合学校实际特点开发校本课程

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选题要注意可行性和实用性。所谓“可行性”即是我们的选题必须注意到两方面:一方面所需的条件是具备的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得到的,另一方面就是注意选题要适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负担状况。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安排不同的内容,工作量也不宜过大。实用性的考虑主要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内容相联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会谈等方式,让学生确定感兴趣的知识。从以上两条原则出发,结合学生课堂生物知识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生命现象,以“为什么”或“怎么样”为题,就能开发到大量的校本课程。

三、校本教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

可针对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问题的调查、分析,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促进高中生物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高中生物教学实事求是地说还是离不开高考。校本教材如果仅仅是学科兴趣活动的延伸,或者是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这样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展肯定会受到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能把校本教材和高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因此加强校本教材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

四、策略与实践

生物新课程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二)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 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成效与分析

我们发现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1、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2、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3、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执行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新课标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制订的。执行这个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教材编写者和课程的教师,都是全新的任务。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同一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可以说,教学活动也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但不管什么样的创造,不管什么样的个性,都应该是更出色地达到新课程的目标。

4、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

(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

(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

(4)适时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想应的校本练习资源;

(5)为适应新课程教材的改革趋势,经常在本校开展各种校本探究实验;

(6)在课余开设各种选修,在学生选择特长科目发展方向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等等。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使学校的生物课程体系真正适应学校中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与特异需求。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工作趋于完善,最大限度地显出它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王斌华 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王少非 主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3

关键词: 色彩构成课程 色彩原理 色彩认知能力 图形构成

大自然的颜色精彩纷呈、变化万千,人类因为有了色彩感觉,才能准确、完整地接受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人们的生活与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色彩造成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刺激感,不断影响着人们,从而色彩完全融合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色彩构成的教学环节,从对色彩的理性认识着手来提高学生的色彩认知力和色彩感悟力,显得尤其重要。

一、掌握色彩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色彩构成课程首先要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即三属性:明度、纯度、色相。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它包括纯色与白色、黑色相往复的单一色相的明暗关系。明度相对于色相和纯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用黑、白、灰的无彩色关系单独表现出来,而色相和纯度则是需要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示。明度是色彩的骨骼,是色彩的关键。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是颜色彼此相互区分最明显的特征。每一个色名都表示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如红、橙、黄、绿、蓝、紫,它们之间的色彩相貌就不同。色相是色彩的肌肤,是色彩的灵魂。

纯度是指颜色的鲜艳度或者饱和度、色彩的鲜浊程度和含色量的程度。纯度体现的是色彩的品质,是色彩的精神。红色加了白色就变成了淡红,我们就可以说淡红色的明度是比红色提高了,但是因为淡红色中的红色含量减少了,所以鲜艳度就降低了,换而言之就是淡红色的纯度比红色减弱了。一个颜色的纯度高并不等于明度高,它们并不成正比。当明度变化时纯度当然也在变化,不管明度是增大或是减小时纯度都会降低,只有明度适中,纯度才会最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了解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并能根据基本原理进行正确的应用,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如在服装的色彩搭配上,色彩如何搭配、怎样搭配合理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人,色彩的调配处理尤其重要,从整体上看它既要有对比又要有和谐统一,要表现出不同个体的内在气质,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掌握色彩原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及实践中同样能发挥明显的作用。比如我们对一幅画进行分析,它究竟美在哪里,我们首先要作具体的分析。首先就是分析它的色调,一幅画美不美要看色调是否和谐统一,色调是画面色彩总的倾向,它包含色彩的三属性。我们从色相上分析画面,有红色调、绿色调,有黄色调也有紫色调等。我们从明度上去分析,这幅画是暗调子(低调),那幅画是灰调子,或这幅画是亮调子(高调)。我们从纯度上去分析,这幅画是灰调子,或是鲜调子,它的饱和度是高还是低,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画面的效果。所以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对于分析图像就有了方向。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色彩的三属性进行色彩的对比分析,如从色相上分析有冷暖对比,有近似色对比、对比色对比、补色对比。从明度上分析有明暗对比,有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有中长调、中中调、中短调,有低长调、低中调、低短调对比。从纯度上来分析有色彩的鲜灰对比,掌握并学会运用色彩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进行色彩分析,进行作品创作。

二、通过课题训练提高色彩认知能力

在色彩构成课程中,可以通过课题训练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感受色彩带来的美妙视觉效果,从而真正掌握和运用色彩规律。

红花要靠绿叶衬。色彩的美妙之处在于对比,没有对比的色彩,画面就显得惨白。色彩有强对比,有弱对比,这样才能显出色彩的韵味。当然,对于局部色彩要有对比,对于整体色彩又要统一,需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色彩空间混合课题的训练,使同学们仔细观察色彩,加以分析,并进行色彩的调配。在调色的过程中,结合色彩的基本原理,进一步体会色彩的对比关系,增强对不同色彩特性的认识,从而完成这一课题的训练目标。有时,近看是一块块跳动的色块,远看一幅精美的画面才凸显出来。画面的色块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跳动。色彩有着微妙的变化。如在鲜灰对比中,仅灰色就有绿灰、紫灰、兰灰等多种色相,无论哪种色相的灰色都能使画面产生和谐之美,这就需要关注不同色相之间的微妙差异。在色彩空间混合课题训练中,通过对一块块颜色进行调配,正确感知不同的色调韵味,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了解每种色彩的特性,从而调出自己所需要的颜色以达到画面的完美和谐统一。

又如,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课题训练时,每个图形的明度对比的强弱不同,传达出的色彩感觉也不同。在明度基调中,各种对比色调所表现出的色彩性格和感情是不一样的。这一课题通过理论阐述和图像赏析,可以了解到明度对于图形的不同表现方法及效果,进一步把学到的色彩构成知识运用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和色彩相联系的图像中去。

三、把握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

色彩构成不仅仅强调色彩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还包含着构成的形式,也就是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比如蒙德里安的抽象图形构成,画面是由不同的格子组成,看上去很美,其实图形包含着数字的黄金分割率,具有标准美的感觉,并证明了许多造型物体与空间只要近似于黄金分割这个数字,在视觉心理上就能产生部分与整体的比例美感。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一是单纯美。单纯的含义是指色彩简洁明朗,并非是简单和单调的意思。因为简单和单调的图形缺乏图式语言和内涵,而单纯美的原理是将复杂的结构简洁化、秩序化,是一种极简表现形式。对色彩构成的要求简约,主要的色彩结构特征突出引人注目,增强视觉感。单纯美的形态能创造出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变幻莫测的图形,以凸显它的内在价值。如金鹰国际的设计,给人以简约之感,就是延续单纯美的意旨设计的。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二是平衡美。平衡美就在于平衡,其效果就是稳定的意思。在多种平面设计中都要求体现出这种美感。在色彩构成中更是要强调这种法则,色彩的轻与重、冷与暖在视觉上有平衡感,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三是节奏美。节奏美在音乐中就是节拍,有一种律动的美。而在色彩构成中就是秩序,有规律性变化的美。在节奏的强化之下色彩能产生情调,形成“韵律的美”。色彩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音乐中的节奏用色彩构成的形式去表现,从画面的色彩构成中体验音乐的节奏美。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二是平衡美。平衡美就在于平衡,其效果就是稳定的意思。在多种平面设计中都要求体现出这种美感。在色彩构成中更是要强调这种法则,色彩的轻与重、冷与暖在视觉上有平衡感,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三是节奏美。节奏美在音乐中就是节拍,有一种律动的美。而在色彩构成中就是秩序,有规律性变化的美。在节奏的强化之下色彩能产生情调,形成“韵律的美”。色彩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音乐中的节奏用色彩构成的形式去表现,从画面的色彩构成中体验音乐的节奏美。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四是韵律美。音乐上有大调、小调之分。大调庄重、激昂,表现雄伟、壮丽的主题情调;小调轻快、欢悦,表现优雅、抒情的主题情调。由此我们从色彩构成中通过点线面的色彩表现,把对音乐的韵律运用到色彩构成的图式中,如在画面中直线的粗与细的含义、曲线与斜线的含义。在节奏的约束之下,图式中表现出静态、动态的趋势,也就形成了“旋律”的美感。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五是对比美。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互对抗,在矛盾中相互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的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这就是对比美。色彩构成中,为了使形态生动、活泼、个性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的法则。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如图形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在色彩构成方面运用对比法更多。然而,如过于强调刺激缺少调和,形体空间就会显得杂乱。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所以要根据画面的需要使之真正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六是强调美。强调美含有夸张的意思,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重点,让视觉一开始就注意到最主要的部分。如在图形设计时,哪部分是主体,哪部分是陪衬,如何用强调手法突出重点,不能平均对待,否则会喧宾夺主,直至失去审美价值。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七是统一美。统一美的法则要求使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统一在一个完整、明快、圆满的意境之中。除了视觉上对造型的结构大小、色彩强弱、材料组成的整体风格分辨之外,还要在复杂的“感觉效果”上形成统一,以达成一种和谐的美的感受。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离开现有的色彩构成体系去开创一门新的传授色彩审美与运用的学说,但也不能拘泥于传统,新的时代和新的技术赋予我们新的观念,色彩构成教学也不例外,它必然要与众多新兴技术和知识体系发生关系,而快捷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的重要保障。高等学校教育不可能穷尽或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社会在发展,设计教育自然也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始终以此为目标与时俱进。

整理

篇4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课程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涵盖了常用建筑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天然石材、屋面材料、金属材料、木材、防水材料、绝热和吸声材料、装饰材料等。材料品种繁多,基本涵盖了土木工程中所用的常用材料,主要学习土建材料的基本组成、性质、应用及行业标准、检测方法、储存、运输和保管等知识。它为后续的专业课《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建筑材料》是一门应用技术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材料的采购、计量、验收、入库、台账管理、取样检测等技能,这些是今后从事施工员、质检员、试验员、材料员等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试验检测技能,以便在今后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是我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认真备课准备教学内容

开学前,我把所用教材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建筑材料》仔细阅读,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整本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全面了解教材的系统性以后,要进一步分清主次,明确哪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哪些是对学习某一部分教材有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抓住重点和关键。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出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内容、进度和时间。备课时务必采用按章备课、分节讲授的办法,不能备一课,讲一课。因为只有做好章节备课,对一个章节的教材作出全盘考虑,将知识加以集中归类,找出每节课的中心、线索和内在联系,体会其重点和关键,才能联系《建筑材料》的教学目标确定每章节和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材料》应重点突出水泥、混凝土、钢材等结构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并应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工程案例补充到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因此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与补充,以便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更好地使教学内容反映出当前建筑材料的新发展。总之,认真做好每节课前得备课,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合理安排好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讲授好《建筑材料》的前提。

二、结合专业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能力低,没有学习学习习惯且存在消极逆反的自卑心理的问题。《建筑材料》课程具有专业知识多,文字叙述多,牵涉专业知识多,工程实践内容多,学生学习时无条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逐渐失去学习自信心。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强调《建筑材料》在整个专业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好第一节绪论课。中等职校的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的目的是学会如何应用材料,而不是深入研究材料,需要的知识面较广,但内容不宜深,所以对于教材内容可以讲解得浅一些、范围广一些,知识更新要快,以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传统材料如石膏、石灰、木材等不宜讲得过多、过细。各种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技术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与补充,以便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更好地使教学内容反映出当前建筑材料的新发展。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先进技术与新工艺在专业实际中的惊人之处,使学生耳目一新、眼界大开,这样让同学们对《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更加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建筑材料是有形、有色的实体,我们可以把一些便于携带的建筑材料带到课程上,教学效果更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到钢筋的时候,我带来了几根钢筋,通过观察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钢筋是光圆的、什么样的是带肋的。通过几根钢筋有裂纹、掉鳞、机械损伤等外观缺陷的引出钢筋混凝土的预制板产生的裂缝往往都是有缺陷的钢筋造成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材料性能,找出实际中出现工程问题的原因。生活中不乏与建筑材料有关的现象,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使用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砌筑砂浆时,就一个学生看到他们家用普通水泥砂浆在墙面上铺贴的瓷砖会脱落,巧妙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影响砂浆黏结强度的因素:(1)砂浆本身的抗压强度;(2)砖石本身的表面状态、清洁程度、湿润状况;(3)施工操作水平及养护条件。引导学生从这三个方面找出瓷砖脱落原因。这些现实生活中实例,促使学生主动对学习建筑材料产生兴趣。再如冬季混凝土浇筑完后要在上面覆盖草帘并洒水,为什么红砖用得越来越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一章的学习更加连贯,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遇到问题首先分析,然后通过分析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以后更好地将自己学习的建筑材料专业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多样化得教学评估

学习建筑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建筑材料知识,具有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建筑材料专业课的方法。当前的教学评估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学生的主要目的、最终目的都是应付考试,这种教育评估违背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因此,要改变当前的教学评估方式,改变当前的卷面考试方式,使学生将重心转移到能力培养上,使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注重自己个人素质的提高,使自己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成绩应该包括考试的卷面成绩、平时的作业、课堂讨论,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重视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主体作用;结合学生实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利用教学媒介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特点与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评估,准确判断学生掌握情况,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故该课程不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方法手段上都应紧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更新,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杨 单位:安徽省蚌埠建设学校

参考文献:

[1]李业兰.建筑材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04-02

近几年来,我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结构和层次进行了大力的调整,特别是对本科层次的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和研制、设计,以及生产第一线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检测和现场技术指导的工程技术人员[1]。

20世纪末,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的专业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对于机械类专业,制定了“宽口径、厚基础、少学时、精内容、宽适应”的指导思想[2]。基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学校对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这门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是《金属切削原理》、《刀具设计》、《夹具设计》、《机制工艺学》等课程的综合。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研究,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了将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课有机地整台为一门课程的内容;提出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制造工艺为主线,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兼顾掌握工艺装备知识,增加了先进制造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知道传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整合原来的机械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把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立体化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素质。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侧重制造工艺中的零件工艺分析,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3];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板书授课,即单纯的“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信息量少,教学难度大,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也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调整:一是,该课包括到许多金属切削机床的加工过程、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等,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以一些现场机械加工的视频资料,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教学更加容易,学生学习更加直观,更利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提高教学速度和质量。二是,改变“老师唱主角,学生只听”的单一模式,主要采用的有情境引导法、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提问教学法和讨论研究教学法等。对教学内容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精讲教材中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自学教材中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上台助讲知识相近的章节,然后教师在后面补充完善;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掌握不好、分辨不清的问题;最终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而老师只是自己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使学生在课堂中培养了分析、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源于实际生产并最终服务于实际生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采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和实际结构内容进行交叉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可以从实践中找到感性认识,在实践的时候能从理论中找到原理技术支持。比如:刀具的几何形状及参数这部分内容,先是专业老师讲解刀具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等基础知识,然后由实训老师带领学生在车间磨刀,在磨刀的过程中学会刀具角度参数的选择以及对刀具角度的认识;在普通车床、磨床、铣床、钻床与数控车床的现场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室的机床设备,让学生了解到了机床各个部分的内部结构,如机床的布局、传动、结构、操纵,同时给学生复述理论课程上老师讲授的相关内容,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在课堂上教师口授与多媒体等无法或很难讲清的问题,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大多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各占20%和8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组成,主要侧重于所理论知识,而对实践环节的检验不够充分。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我们应该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目标。因此,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的改革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实行全过程考核+综合设计开卷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减少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重点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开卷期末考试由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统一确定开卷内容,主要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为主;过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其中实验考核采用课堂限时实验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平时考核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情况、课堂提问及讨论情况等。期末综合成绩=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

四、师资队伍改革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近年来,在建设师资队伍方面,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学院在一些机械类相关企业中,建立了教师工程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在职进修或培训;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亲自带队每年的学生优秀工程师培训;学院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科研与技术开发;教研室直接从企业调入工程师作为教师进行培养。目前,学院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均具有至少一年的企业工作经验。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既使教师能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了自我的工程实践水平,又使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五、结论

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即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使教学更符合本课程的特点,按照课程目的,使学生具有运用理论联系实践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进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佐营.应用型高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0):688.

[2]张树仁,刘薇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65-66,32.

[3]于英华,张兴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94-95,124.

篇6

一、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可能性一般认为进行案例学习的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由于MBA学生来源于企业,具有实践知识,所以在MBA课程教学中能够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开设案例课程。而本科学生由于缺乏实践方面的知识,学习财务管理案例课程超出了其认知能力,对本科生开设案例课程有比较大的难度。本次案例课程选择和编写了8个财务管理案例进行教学。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完成本次案例课程学习任务的总体感受是任务量适中,对案例难度的总体感受是比较难但能接受。这说明本科学生虽然缺乏实践知识,但只要能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的案例,教师对案例课程进行有效的组织,他们还是有能力完成案例课程的学习任务。

事实上,由于案例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同于其它课程,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兴趣。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选课学生在课后都能自觉地对案例进行研究。根据问卷调查,学生课后花在每个案例上的研究时间平均为5至6小时。本科学生对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学习热情部分地弥补了其在实践知识方面的不足。这也是本科学生能完成财务管理案例课程学习任务的主要动力。

(二)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对本科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点讲清楚。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一般也只注重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对某一学科的认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全局性。在本科阶段,我国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学习工具主要是教材,吸收理论知识也主要是来源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缺乏感性认识,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差,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希望能有一定的了解,并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案例一般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事件为背景编写,比较大的案例往往还包含了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内容,反映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因此从学习内容上看,通过对这类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对已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建立起一定的感性认识,也能提高已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表2是对学习财务管理案例课程收获内容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该项问卷统计表明:通过对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学习,确实可以达到上述目的。除此以外,也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由于财务管理案例课程能弥补现阶段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学生可以学到现有课程体系不能学到的知识。因此选修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财务管理案例课程有比较大的收益,在本科阶段有必要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

二、财务管理教学案例的编写与选择

给本科学生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编写、选择多大难度、什么类型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因为如果案例内容太少,难度太低,无异于让同学做比较复杂的思考题和计算题。从而失去了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意义。而如果案例内容太多,难度太高,学生不能完成案例的学习,也难以达到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目的。

(一)本次案例课程使用案例介绍本次案例课程教学编写和选择了8个案例。案例1:青鸟天桥财务管理目标案例;案例2:东方汽车制造公司筹资决策案例;案例3:武钢股份增发新股收购钢铁主业筹资方案案例;案例4:HN集团放弃新建厂战略规划案例;案例5:WK大学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案例;案例6:WG(集团)公司利润分配管理案例;案例7:武钢(集团)公司集团出售资产评估案例;案例8:案例设计。案例1、案例2、案例4来源于王化成教授编写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教材,这些案例的内容与对学生的要求参见该教材(王化成,2001)。案例3、案例5、案例6、案例7是专门为本次课程开发的案例。案例3是以武钢股份2004增发新股方案为基础编写的,要求学生总结该筹资方案的特点以及包含的资本运作方式(与宝钢股份、TCL发行股票筹资相比较)。案例5是基于某大学建设新校区的全套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该案例中只是将现金流量表和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过程与计算结果删去,要求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资料编写出现金流量表和计算出评价指标,并对该校区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案例6是以WG(集团)公司2004年制定的利润分配管理制度为基础编写的,要求学生根据目前的法规以及已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案例7是根据武钢(集团)公司集团2004年出售资产给武钢股份时的资产评估报告编写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背景材料总结资产评估方法。案例8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上市公司资料,或者利用有关新闻信息资料编写一个财务管理案例。

就上述案例的学习难度来说,问卷统计结果表明,选修这门课的大部分同学认为,从总体上看案例比较难,但能理解、接受,部分同学认为案例难度适中。而对学习这门课程任务量的看法是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任务量适中或者比较重。

在上述8个案例中,问卷统计结果表明,难度最大的案例是案例5,其次是案例3,对案例难度的看法。而就学生的收获程度来说,难度最大的案例5、案例3也是学生收获最大的2个案例,然后依次是案例6、案例7、案例1和案例2。

(二)对案例选择、编写问题的讨论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案例类型问题。案例可以分为示例型案例与研讨型案例,全局性案例与局部性案例。涉及全局性和研讨型案例适合于有丰富管理经验的MBA学生,但可能不适合缺乏财务管理经验和行业知识的普通本科学生。相反,示例型和仅涉及局部财务问题的案例教学对本科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胡志勇、邵国良,2003)。但是,局部性案例由于反映的是局部实际问题,只涉及局部理论知识,难以反映财务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学生对这类案例的学习,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相反,那些信息量大、能反映财务管理等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综合运用的全局性案例,更容易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这类案例的学习,收获更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如与其它案例相比较,案例3、案例5的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而学生学习这两个案例的收获也

最大。

二是案例难度问题。从学习效果方面考虑,用于案例课程教学的案例应该要有一定的难度,即学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案例的学习任务。因为,案例涉及的大部分理论知识学生在其它课程中都已经学过,如果案例比较简单,仅仅地重复已经学过的知识,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能吸引学生深入地探索、研究案例内含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只有当案例有一定难度时,才能吸引学生去研究它,在案例研究过程中,达到案例课程的学习目的。学生对本次开设的财务管理案例课程在难度方面的主要看法是比较难、但能理解、接受,而在收获方面的主要看法是有比较大的收获,从而印证了上述观点。就个别案例而言,案例5、案例3难度最大,但学生的收获也最大。个别案例难度与收获的关系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三是案例内容问题。本次案例课程用于教学的案例1至案例7包含了财务管理目标、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管理、资产评估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属于财务管理范畴。通过案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为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只包含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而应该更广泛地反映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体系的内容。对学生的问卷表明,财务管理案例还应该包含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等方面的内容。

三、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材料力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59-02

材料力学课程是研究工程结构或机械的各组成部分正常工作条件下,所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条件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既是后续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又可以直接解决一些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员的工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教员一直努力的方向。本文首先分析材料力学教学的现状和案例教学的优势,然后结合课程内容,从生活、运动、工程、装备中选择案例或实例的做法。

一、材料力学教学的现状

(一)专业需求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员,要树立基础服务专业的理念,有必要列举专业课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布置作业时也可以结合武器装备课程中的零部件,进行适当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这可以让学员直观感受到力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材不足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二年级大学生,没有任何工程背景和装备知识,更谈不上经验,所以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是脱节的,学员感到理论枯燥乏味,作为教员有责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原教材中简图的实际原貌,使学员对力学知识的用途有更深层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力学建模能力。

(三)学习效果

学员目前完成作业的状态,主要停留在简单的套用公式上,因此学员觉得没有必要做,完成时也不认真,稍难一点就去找习题答案看,而不去动脑思考,有的学员甚至拿来抄,显然这很难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效果。作为教员有责任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具体实际问题,供学员进行分析,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近年来对我国的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都开展了案例教学。[1] [2] [3]材料力学的发展遵循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因此案例教学是将材料力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形式之一。[4]

因具体案例本身有着实际的工程、生活背景,首先能够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想要搞清楚事故的原因,学习也就由被动变主动了;然后建立力学模型,分析所需理论知识,听起来也就不再那么枯燥了;最后用理论定性或定量来分析事故的原因,学员也就会有一种出乎想象、原来如此的感受。学员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材料力学理论不再抽象,真正做到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还可以从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养成思考习惯。

案例教学不仅激发学习兴趣,其分析也不再是停留在公式的简单套用上,而是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强调在实践中抓主要矛盾而略次要矛盾的思想,很好地弥补了教材例题和习题的不足。另外,案例的合理选择也可以服务于专业,所以说案例教学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材料力学案例的选择

(一)生活型案例

基本变形内容是材料力学课程中后续组合变形等内容的基础,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可将空调外机支架的安全性问题分析布置给学员完成,让学员自己查找空调外机和支架坠落伤人的事件,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原因,并给出分析报告。讲到压杆稳定时,请学员看银枪刺喉的视频,认真观察、思考其与所学内容的关系,建立力学模型并定性分析,理解杂技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演出,其中包含一定的力学原理。

现在新闻中经常会报道司机由于酒驾造成的交通事故,为了让学员能有理性的认识,可列举2014年某市一司机酒后开车撞到人行道上碗口粗树上的案例,对保险杠的强度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学员体会到力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例如有的学员就提出学术报告厅、教室里投影仪的悬挂构件的受力、变形、应力等问题。

(二)运动型案例

学员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喜欢运动和刺激,讲到动载荷时,播放2011年12月31日,津巴布韦一位蹦极者由于安全绳索断裂,坠入波涛汹涌的“鳄鱼河”中的视频,还有安全绳索未断但由于太长,蹦极者被鳄鱼咬掉头的视频,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分析事故的可能原因,课后请学员自己上网查找蹦极设施中绳索的要求和规格,理解蹦极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让学员选一项自己喜欢的项目,建立抽象力学模型,应用材料力学知识来做定性分析。

军校学员每天都要有一定的体能和军事训练,一些受伤时有发生。在400米障碍训练中,学员很容易腿受伤,列举医学上小腿骨折的三种类型:单纯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从强度不足的角度定性分析骨折原因,然后结合训练中的体会,从力学的角度总结科学训练的要点,为学员减少训练中的受伤提供一点帮助。

通过分析运动型案例,学员会感受到力学的魅力所在,也就更加喜欢力学。有的学员还可以还原教材上外伸梁受集中载荷的实例,正是每天都要训练的双杠,然后查阅资料进行分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工程型案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的保护,过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高大烟囱,由于烟尘的直排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需要对废旧烟囱进行拆除。讲到动载荷内容时,播放国内外拆除烟囱的视频,请学员观察倒下过程,注意二次折断的现象,建立抽象力学模型,指出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并定性分析其原因。

讲到提高梁弯曲强度措施时,列举某展览馆工程曾因梁内漏放附加的钢筋,承载能力不够,当附加荷载,比如隔墙的空心砖砌上后,梁上出现裂缝,引起砖墙裂损坍塌的案例,分析在钢筋混凝土梁中钢筋的关键作用和钢筋的合理配置,理解设计和施工中按照严格的规范要求去做的重要性,否则就会酿成严重事故。

近两年学院内先后进行了训练中心、综合教学楼和学员宿舍楼的建设,一些施工设备就在工地,如打桩机、脚手架、塔吊等,是学员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和工地负责人联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员到现场参观,请工程技术人员介绍一些和力学相关的结构和设备的特点及施工时的注意事项,学员感受到了力学的广泛应用,也对施工人员充满了敬意,结束后要求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选择一个相关题目进行建模分析。

(四)装备型案例

材料力学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学员没有专业背景,但二年级学员在新生军训时都打过枪,因此列举部队射击训练或试验中,弹壳、击针出现的实际现象分析。比如讲拉压变形时,分析弹壳出现横断的原因;讲应力状态时,分析弹壳纵裂、炸壳的原因;讲动载荷和稳定性时,分析击针出现折断或弯曲变形的原因。

结合装备热点问题,收集相关例子分析。比如,2012年11月23日,舰载机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降落航空母舰“辽宁舰”,标志着我军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拦着舰等飞行的关键技术。着舰时舰载机的拦阻钩连杆作为其中的主要承力构件,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因此讲到组合变形时,请学员观察图片,分析连杆的受力,推测连杆横截面的形状,课后请学员查阅资料,和实际的拦阻钩连杆进行对比分析,理解设计的理论依据。

根据教学进度和学员的专业,和专业教研室联系,带领学员参观相关专修室,有针对性地观察零部件,比如观察履带板的构造和连接,并特别提醒学员注意有的履带板中有橡胶衬套,有的则没有。这样讲到剪切与挤压变形,分析连接履带板的履带销的剪切和挤压问题时,学员就有直观认识,更容易理解。讲到扭转变形时,在学员理解圆轴扭转的强度、刚度分析后,请学员分析履带板中橡胶衬套的变形,从结构和受力分析中看到与所学的圆轴扭转问题不同,因此不能运用所学结论,这时引导学员重新从方法的源头上分析,通过观察变形,提出假设,然后建立几何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关系,请学员自行推导应力和扭转角的计算公式。从这些例子的分析中,学员切实体会到学会知识很重要,掌握分析方法更重要。

四、结语

在材料力学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服务专业,补充教材,激发兴趣。然而案例的收集和分析是一个经常性的工作,作为教员要思维敏捷,多关注生活、工程中的焦点问题,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找准武器装备课程中的相关问题,提炼适合材料力学课程的案例或实例,让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充满活力,这样才能让学员喜欢力学课程。

[ 注 释 ]

[1] 窦庆峰.结合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科教文汇,2009(12):7.

[2] 郝俊才,赵春香,盖芳芳.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案例教材的编写方法探讨[J].价值工程,2013(23):234-235.

篇8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主动适应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按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要求来确立小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实践环节等,确保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走出知识传授的传统目标取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构筑体现生活意义的学习内容;突破“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形式,营造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改变单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对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师职前培养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培养目标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过度注重学术性,强调培养有学问的教师,不重视教师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只重视精通单一学科的专门人才培养,忽视了适应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师资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这就需要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适应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

2. 课程设置与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前沿及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均有脱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思想观念陈旧,比例不协调,存在着脱离人才培养目标、脱离高等师范教育特色、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的现象,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轻创新,缺乏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的意识。多数教学内容缺乏时代特色,深度有余,广度不足。理论课一统天下,缺少可操作性课程。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弱,知识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3. 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习惯按自已预设的教学轨道按部就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缺少生气和活力。按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学生即使把教师讲的都学会了,仍然不会灵活应用。在考试指挥棒的高压下,他们也不会太多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现象重复发生。可见,严重滞后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已很难适应蓬勃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 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前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将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简单拼凑而成,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没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现实中表现是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职业能力培养得不到保证。目前师范教育实践课时普遍偏少,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育见习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疏于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结果是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适应课程改革的高等师范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倡导“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理念,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专科),应增强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服务意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的需求有效对接。

1. 体现综合性,建立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课程观。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区别其它专业的重要特点。小学阶段课程的综合化特征符合儿童活动的未分化的特性,也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必须顺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突显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小学教师职业的需要。

2. 突出教育性,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职业专业素养结构的复杂性。这就表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专业化教育课程的学习,才能成长为具备教师职业素养的专业化教师。实现这种培养目标,就需要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适当调整学科专业课的比例。一方面,目前的学科专业课需要从传统课程设置比例过大进行压缩精简,适当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数学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强化基础的原则,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3. 注重实践性,落实实习实训环节。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的职业。积累实践性知识、形成个人教育特色和理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性知识积累的程度往往是专家型教师不同于新教师的关键。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实践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积累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灵活处理各种教育问题,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实践课程的建设,整体设计教育见实习课程,缩短教师入职的适应期。

根据上述特点,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以教师职业标准为蓝本构造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建立高校、行业、小学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专业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相结合、把大学和小学相结合、把专业导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相结合,和小学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将课程体系设计成五个模块:素质与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业素养活动课程。素质与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提高学生通用能力、基本应用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为主线设计,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大学文化底蕴,为将来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选择数学学科作为主攻方向,夯实专业发展基础,为将来成为该学科的研究型小学教师,逐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奠定基础;专业拓展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拓展知识结构,选修一些课程,在某个方面具有比较熟练的技能和特长,提升自己在某个方面的工作能力;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真实环境,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理解教育、研究教育、逐步形成教育能力和专业情意。以下就数学部分模块说明设计思路:

(1)专业必修课程。必修基础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小学数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适应小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相对浅显易懂。但其知识背景深厚,渗透了近现代数学中集合、对应、函数、极限等概念,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以上内容。由此可见,高等数学应是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中的核心基础内容。

作为高职高专学制时间较短,不宜照搬本科数学基础课程,可将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课程“高等数学”。 内容上要删繁就简,突出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穿插数学发展史及数学家传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新课改小学课程变化比较大的内容。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而且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

(2)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根据小学综合性课程及实践活动的需要适宜安排科学技术概论、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数学的四大学习领域专门设计了实践活动领域,强化情境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数学。因此,高等师范专业课开设上述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小学教材一改过去数学应用题简单应用模式,突显数学建模应用思想。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打通数学应用渠道。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各种数学方法综合应用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打下基础。

(3)数学教育类课程。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数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展示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4)职业素养类课程。职业素养类课程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学习”,通过体现职业素养的活动课程培养作为“准教师”的职业素质。课程设置包括小学数学竞赛指导、三字一话比赛、模拟课堂、课件制作等。这些活动课程与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紧密联系,有很强的活动性、竞争性、参与性,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三、构建与新课改相协调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根据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新课程的需要,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重点定位在提升学生的三种能力之上: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课程研发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意味着新型的课堂必是一个开放互动的课堂,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各种班级活动,做到收放自如,对师范生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挑战。这对于师范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就是作为教师的三字一话和课件制作等基本能力;第二,具备综合课程的教学技能,能上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第三,就是具备一定的智慧和策略,在师生互动中,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况。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

(3)课程研发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以研促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条途径。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繁重,小学教师及领导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基础较好的小学专门设立教育研究室,组织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但是相对而言,传统由中等师范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科研素养不高,不少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较低,当前绝大多数的小学急需补充具有初步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新生力量。

2.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结合上述实践教学的三个主要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计为三个模块: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见习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及小学课程开发实践模块。

(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技能训练、教学研究技能的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等。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实践、小学教育教学诊断实践等。这些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来完成。

(2)见习实习模块。小学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实习是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对确保教学质量和使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毕业实习采用顶岗自主实习的方式进行,可较好地将实习与就业接合起来,能有效增强毕业生实习的动力和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3)科研训练及小学课程开发实践模块。规范的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科研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目的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作为培养小学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与小学深度合作,组织师生参与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深入小学课改第一线,一方面帮助解决小学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制定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的高等师范课程新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师资,是师范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只有真正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树立基础教育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的衔接、互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和管理人才。

目前的学科专业课需要从传统课程设置比例过大进行压缩精简,适当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数学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强化基础的原则,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篇9

关键词:学前儿童;游戏;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38-02

人才培养,幼教为本。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起点教育。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不重视早期教育。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学要游戏化,要以“做”为中心,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开展游戏教学 。他指出,只有让儿童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游戏,才能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进步。卢梭说:“儿童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儿童主动自愿参与的、追求快乐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始终处于“无意识的主动学习者”状态,他们一方面在游戏中生产快乐,另一方面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生活。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最适合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代儿童发展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表明:游戏在个体幼年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应该成为组织和开展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策略与方式。

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学前教育,在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为适应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基石。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按照当前幼教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课程设置,使用优秀的教材教法,快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此,我们必须尽快改变传统师范教育教学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寻找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完成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学前教育,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阳光般的爱心、健康的心理、鲜活的艺术审美修养、系统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全面的游戏教育素养,包括组织、指导游戏活动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

《幼儿游戏》课是高职高专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幼儿教育要全面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学习科学指导幼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我院开办学前教育专业8 年来,不断地在教材开发和教法研究上下功夫,通过学生在全疆各地幼儿园开展见习和支教实习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来看,《幼儿游戏》课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幼儿园教育的组织与开展怎样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衡量和评判这种教育实践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

一、国外儿童教育专家对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各自有不同的观点:

1、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在游戏指导策略中应体现出多种多样的身份。如:教师是儿童游戏过程中的的舞台监督、艺术家学徒;在游戏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起到调解人和监护人的作用;是儿童游戏时的旁观者、参与者、游戏者;同时还是游戏的介绍人、故事讲述者和游戏导演者。

2、日本学前教育家和田实主张幼儿教育应采取游戏诱导的方法,即通过游戏,在无意识中去诱导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涵养其德行。由此出发将游戏分为经验游戏、模仿游戏、练习游戏三种。

3、英国的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更重视户外游戏的开展,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他们注重户外游戏环境的布置与设计,重视游戏场地区域的划分与布局,减少大型的固定玩具,注意安全防护设施,保障让儿童有效利用户外环境条件。

二、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各类游戏教材分析与探究

1、适合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理论性指导为主的教材

(1)丁海东编著的《学前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详尽阐述了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在幼儿园设计、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策略和方法,为从事幼儿园教育实践奠定基础。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基本技能,确立科学的游戏观、儿童观、教育观,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郑名编著的《学前游戏论》内容分为上、下两编,由十章组成。上编是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原理。该部分明确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介绍了研究学前儿童游戏的方法;回顾了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与主要的理论流派;阐明了游戏的本质与特征、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下编是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实施与指导。该部分论述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实践模式与设计的基本要素;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分类与指导,以及幼儿园游戏评价;简介了玩具与游戏材料发展、类型与作用。

(3)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系统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有关游戏的有关原理、结构和实践操作等问题,在介绍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同时,展示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机构中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适合幼儿园教师参考的可操作

(4)丁海东著《幼儿园游戏与指导》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于2013年3月1日出版。内容共八章,主要包括:幼儿游戏概述、幼儿游戏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游戏的教育目标与计划、幼儿园游戏环境与条件的创设、幼儿园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幼儿园集体教学与自由活动中的游戏及指导、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实施与指导、幼儿园游戏评价。《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幼儿园游戏与指导》紧密联系幼儿园游戏的实际,实用性强,条理清晰,文字通俗,案例丰富。

2、适合高职类学前教育专业注重职业岗位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教材

(1)霍习霞主编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学前儿童游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主要内容是:游戏的概念与理论、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促进儿童游戏的条件、学前儿童游戏环境规划、指导儿童游戏的策略、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游戏观察与评析、其他游戏资源简介。这套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问题导引,探微知本,从现象的提出到揭示问题的本质,娓娓道来;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对照,引导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内容阐述系统而不枯燥、实用而不琐碎。

(2)刘焱专著的《实践取向型学前教育专业精品教材:幼儿园游戏与指导 》共八章,分别为:幼儿游戏概述,幼儿园的游戏与教育,区域游戏活动 ,户外游戏活动,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玩具与游戏材料的选择与利用,游戏活动的观察、分析与评价,有关儿童游戏的理论。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讨论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关键问题,介绍了有关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的基本方法。

(3)韩宏莉《学前儿童游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这套教材的特点是按照高职高专模块式教学的特点,在每一章节都精心设计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环节,还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附上了许多适用的小游戏,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4)杨枫《学前儿童游戏》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2006年6月1日出版。《学前儿童游戏》的特色在于突出技能型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将幼儿教师与游戏相关的基本职业技能具化为游戏技能、游戏指导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三个板块,通过若干实训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力求体现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游戏指导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内容涉及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数学游戏、音乐游戏、美术游戏、集体娱乐游戏,以及0~2岁婴幼儿游戏等内容。

(5)周世华主编的《幼儿园游戏精编1》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4年7月1日)。共分模块,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教学游戏、亲子游戏、民间游戏和手指游戏,每一类游戏又包括若干不同种类的游戏。书中的每一个游戏都详细介绍了游戏的目标、材料准备、玩法与规则、指导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既有助于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幼儿园儿童游戏实践研究的现状,也为实施者在游戏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以及指导游戏提供了策略和方法。这套书目前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已定为2013级教材。

三、继续探索《学前儿童游戏》课与五大领域教学的关系

1、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2、掌握多种幼儿游戏教法,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游戏规则、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活动组织与设计方式。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更新观念,在开展角色游戏时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幼儿的自主控制是游戏最内在的本质,在角色游戏中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3、挖掘整理民间游戏,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传统的民间游戏,同样也能给幼儿带来童年的欢乐,这些游戏在今天的幼儿园同样有推广的价值。从幼儿教育的层面上来看,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体能、语言、感知方面的发展一般都能从现代游戏中得到体现,而民间游戏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幼儿民间游戏蕴含着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游戏》课的开设,将会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的课程设置,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游戏课程教学大纲、适当的教学进度,整合学前教育教学法,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遵循教学要游戏化,做到以“做”为中心,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开展游戏教学。

参考文献:

[1] 丁海东著《学前游戏论》山东人名出版社2011-11-1

[2] 刘艳珍.刘正正.主编《学前游戏论》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8-1

[3] 周世华主编的《幼儿园游戏精编1》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4年7月1日)

[4] 《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版)邱学青.著2008-12-1江苏教育出版社

[5] 刘焱专著的《实践取向型学前教育专业精品教材:幼儿园游戏与指导》刘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9-1

[6] 《游戏与儿童发展》:约翰逊等著.华爱华等译

篇10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一、教学方法研究

传统理财课的教学方法是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一味的在讲授理论上的理财方法和观念,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较为薄弱。目前的职业教育倡导的是追求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建构自己所认知的学习框架。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布于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中,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最终被模拟成在客户需求中完成特定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这种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的理念与金融事务专业的《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特点高度契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财能力。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融入个人理财课程中进行课程的创新研究可以培养金融事务专业学生的理财职业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考评研究

本课程教学实践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包括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安排、模拟项目的设计、学习小组的分组情况、专项教学的设置、教学资源的整合,教材内容的处理等。

由于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整,我们修订了原有的考评方式。情境性项目教学需要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价或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综合式测验,让学习中对项目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反映学习效果。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按照事先划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与讨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了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强化了其综合学习能力。我们还根据个人理财课程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改变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模式,变为“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为主导的成绩评定模式,结合学生在情景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与项目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

三、教学资源的汇编研究

在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中,需要精选理财案例,建立教师教学的理财案例资源库。选取案例可以从教材中直接拿来,但更多的案例需要教师从网络、图书馆,身边的案例等进行搜集,并进一步加工整理,选取适合中职教学需要的简单案例。我们可以选择从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中删减一些教学中未涉及的内容,突出案例所要体现的某两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理财知识,注重案例难度的适度性和综合性,同时要保证案例的生活性,如果能针对学生的理财能力有直接应用的价值就更好了。教师也可以从已有的几个简单案例进行整合,将不同客户遇到的理财问题放到同一个假定的客户中去,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理财规划的整体逻辑性,设置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应该是既能回顾已学知识,又能将学生引导到新学的理财知识上。

四、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

(一)实践教学力度得到加强。

个人理财课程的教学最主要的还是着眼于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改善个人理财课程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途径有四条:一是结合学生自身和家庭的消费和理财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理财知识的案例探讨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制定相应类型的理财规划,并通过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理财信息,提高实际理财能力;二是开展个人理财的模拟大赛,以赛促学,促进学生理财学习的兴趣;三是邀请行业知名职业理财规划师或者金融投资界专业人士举办理财规划讲座,使学生对实际的、前沿的理财业务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四是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多参观学习,实际感受理财业务的操作流程,切身体验投资理财文化,加深自己对目前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切身感受与领悟。

(二)学生自身专业综合理财能力得到提升。

在实施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发现,通过该课程模式探索的实验改革,学生的自身专业综合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由于学生在本课程的结业考试中需要完成一份理财规划书,而学生要想完成这份理财规划书,需要拥有金融、银行、保险、证券、财会等多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同时他要学会团队合作,小组共同完成理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