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数字媒体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一、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体制中的应用现状
1.数字媒体技术使幼儿教育得到社会大众的更多关注
在我国,幼儿教育受到的关注及重视较少。但是,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咨询了解幼儿教育的人增多,对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J识。在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幼儿教育体制的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得到了体现,幼儿教育的改革也被社会大众重视,不断优化幼儿教育体制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主题,也使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体制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需要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持,可以说,数字媒体技术成为未来幼儿教育体制发展的趋势。
2.幼儿教育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打开幼儿的思维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引用数字媒体技术,丰富了幼儿的课堂学习形式。教师在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时候,能够给幼儿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幼儿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使幼儿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从感官的角度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为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完善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体制中的应用措施
1.用数字媒体技术改善幼儿教育体制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幼儿的成长教育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幼儿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媒体激发幼儿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幼儿对于教师准备的学习内容也产生了更多的学习兴趣,幼儿教师使用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幼儿课堂的学习内容,利用数字网络资源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以及实用性。在网络媒体资源的支持下,幼儿的学习途径也变得非常丰富,幼儿不仅可以在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在家休息的时候,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可见,数字媒体的发展为幼儿教育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给幼儿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幼儿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幼儿学习到的知识更多。
2.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幼儿学习带来了更多发散思维的方式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幼儿接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教师能够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个角度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幼儿能够从多个角度体验所学知识,从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以及情感的角度认识社会,并且对于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这对于解放幼儿的学习天性有非常大的帮助,也使幼儿通过更多的途径与外界社会建立联系。
3.幼儿教师从数字媒体技术角度为幼儿选择教育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环境应当有全新的认识,也应当从更科学的角度设计幼儿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能力,对幼儿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创新,从幼儿的实际个性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幼儿教育内容,创新幼儿教育活动形式,为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幼儿教师应当学习及研究新数字媒体技术,为幼儿搜集更多有意义的教育资料,并且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适当地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使幼儿家长认识到数字媒体技术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配合教师,从多个角度在幼儿的生活中渗透数字媒体技术,使幼儿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时刻接触到媒体资源带给自己的优秀学习资源,这样有助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也使家长认识到如何科学地开展幼儿教育,幼儿教师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从更科学的角度设计幼儿教学内容,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幼儿对知识学习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更复杂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幼儿教育也面临着必要的改革,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有非常深的应用,在幼儿教育体制之中也应当得到重视,使幼儿教育体制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从更科学、更全面的角度探究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幼儿教育的完善作出贡献,使幼儿从小就接触网络技术,并且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心理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幼儿的学习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和电子信息化成为了当前艺术时展的标志。自此引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发展阶段。数字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从传播途径上对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角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艺术创作自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媒体也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信息载体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数字媒体艺术和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大的差别,首先从载体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品创造者不再通过简单的手绘和其他实际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是通过以电脑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创作,整个传播过程也由原来的口耳相传转变成为具有时效性的网络传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艺术品的宣传。数字媒体不但成为了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宠儿,同样成为了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数字媒体的性质来区分,新型的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分为四大类:传统的数字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是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早起产物;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艺术创作,这种创作是一般的文字图像,只是作为一般的信息载体出现的,并不具有美学角度来讲的美感;网络媒体艺术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观赏性,比如类型动画产品就是比较简单的网络媒体艺术作品;目前的主流也就是宽带交换式多媒体艺术作品是当今艺术品,这也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如可以进行全方位互动的网络视频游戏等。这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类通过结合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化输出的核心发展方向。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发展方向
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需要依靠新媒体的发展技术,需要将艺术本身的内容和技术水平进行有力的整合,以新型的数字化形式吸引受众,将人们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到艺术品鉴赏的双向互动。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在文化产品输出上,艺术品将和数字化技术进行更加良好的融合,从数字图书到多媒体互动性报纸再到可以进行双向交流的网络视频游戏等等;在传播渠道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将借助新的媒体技术进行再传播,同时在文化企业管理层面上也将出现更加深层次的改变,创新性技术将和媒体和艺术进行进一步融合以实现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经营。
(三)数字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丰富了创作形态,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提高了创作效率
二、数字媒体的发展性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数字媒体发展将会具有更多的层面,同时更加国际化。在充分结合本土化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求的发展,同时结合各种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各种新型的载体,从而设计出更加有吸引力的艺术创意产品。专业方向主要面向CG行业。大家通常能够联想到的是类型动画、影视、视频类游戏创作和广告设计这几个主要方向。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熟数字化媒体市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数字化媒体只是出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是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广大的消费市场,以此推出具有本土化和雄厚文化底蕴的新型数字化媒体艺术品。
三、结束语
篇3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一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媒介进化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图像拼贴与数字艺术,科学、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简史,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与信息化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作为典型的综合性学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不但包括数字技术内容的主要学习课程,而且包含广告、环境艺术、影视、动画、玩具、游戏和建筑装饰等艺术设计课程。另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还包含诸如材料学和数字存储等学科的相关课程。
目前,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学校没有与此相关的课程设置,又或者虽有相关课程但体系结构并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院校教师对此学科认识不足或存在分歧,数字媒体等学科的老师侧重于对数字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教授,而艺术类学科老师则坚持认为更应该注重学生艺术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两个领域老师之间所存在的意见不统一导致了该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一致,使得该学科的教学定位得不到统一,从而导致课程之间失去联系,结构不完整,体现不出该学科的综合特性。所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定位需要相应的改进对策。
首先,高校教师应革新教学理念。高等院校的老师应该消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在定位上的异议。数字媒体相关课程的老要明确艺术类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不可或缺和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同时艺术类相关课程的老师也必须明确只有将数字媒体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有机融合才是该学科的教学精髓,以大局意识认识该学科,体现其综合性,以当前市场发展情况为基础,对该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分析,合理地完善课程体系,找到该学科正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建立教学体系,推动学科发展。要深入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特征,并对其准确定位,这样才有利于该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学科知识架构的延伸。学科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含艺术设计类课程和数字媒体类课程,数字媒体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等应用技术类课程,比如网页设计、计算机程序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而艺术设计类课程则应该包含数字图像处理、视觉艺术、美术基础等,另外还应该包括大学语文、大学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篇4
关键词: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网络多媒体技术中游戏产业更是迅速的崛起,它作为老少皆宜的一种娱乐项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而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也就成为各大院校的一门必修专业,其课程建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们的就业。本文从游戏引擎的角度出发,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等各个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发一款具有娱乐性、知识性和刺激性的游戏项目来满足大家工作之余的生活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方向,而游戏的创意、画面、故事以及3D效果的呈现,则需要后台技术的支持,而这个强大的后台支持技术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游戏开发核心技术即游戏引擎。因此,在具体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专业老师需要加强游戏引擎技术中3D效果、人机交互以及模型处理等等方面的技术内容,让学生们通过掌握游戏引擎的结构形式来达到对游戏引擎设计模式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体系的构成分析
要想使游戏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够符合大众的口味,在对于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必须要保证其全面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据结构、C语言等等专业理论,而且还要学习计算机图形学,诸如程序设计等等。为了增加游戏画面的3D效果,还有必要开设3DMAX,让学生们去学习场景的设计。如果把游戏引擎作为软件的技术部分的话,学习OpenGL渲染管线将会更有助于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吸引,更能为其后序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使学生们对程序设计的思想认识变得更加成熟。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因为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形势下,游戏引擎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更是越来越多,更因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及课程的安排毕竟十分的有限,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组合和选择,才能让大家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且在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一些仿真技术,用虚拟现实的情景来进行案例教学。(一)对游戏引擎的选择。要想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编程技能,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引擎选择重要性的体现。因为不论什么样的游戏都需要若干能够起到控制作用的代码。当今的游戏引擎已经在不断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精炼,它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可以说不论是从建模动画直到光影技术、粒子物效,还是从碰撞检测到网络特性,都由十分专业的编辑工具或者插件来完成。另外,引擎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游戏世界环境的营造。因此,只有选择适合的游戏引擎才能为数字媒体技术行业做好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架构理解为基础、算法讲解为辅助,并且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每一款游戏都会有自己的主体思想,而引擎也是一样,每一款引擎也必然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意图,只有让学生们明白了教学内容的架构,才能使课程的讲解变得更具有易懂性。在进行具体模块的讲解时,老师一定要引入例程,可以以例程为引子来绘制场景关系图,达到对各个对象关系及各类之间关系等等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数字媒体的新技能。其次,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游戏引擎学习及运用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比如说:环境纹理映射、四元数理论等等,这些算法非常的复杂,可以用来开发更为高级的程序。老师在具体的算法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源代码的剖析,实现与封装接口的设计,为实现底层图形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的环节也就是最近来可好的实践环节,因为游戏引擎本身就属于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学生也只有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也才能将游戏引擎技术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并达到进一步的升华。而具体的实践环节不但包括最基础的实践,要针对游戏引擎的各个模块去进行设计和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核心代码去实现各种具体的渲染效果。而且还必须要进行实训项目的实践,只有进行了真正的实训,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从项目的调研及开发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够运用他们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自主开发、自主探究的过程总结与分析之后,更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游戏引擎设计的认识,达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质的飞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们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就必须要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将实践性环节渗透其中,并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综合性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嘉,文武,李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6,(12):103-105.
[2]蔡彪,吴静,柳丽召.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6,(07):78-81.
[3]刘罡,林姗,陈颉,肖亮.本科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4):9-12.
[4]魏宁.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游戏引擎技术”课程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05-106.
篇5
探讨媒介融合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媒介自出现之日起,就不断交融、聚合,相互激励、竞争,共同发展、进步。媒介从上古时期的非语言媒介发展到语言媒介,从实物媒介发展到符号媒介,从纸质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后者超越前者,但又包容前者;前者孕育出后者,但又独立于后者。两者一直构成发展又并存的关系。媒介教育也在其中担任和谐共荣的角色。
“融合”一词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媒体间的整合”正是这一时期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整合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传统媒体在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时的竞争压力。
在充分利用自身既有的信息平台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传统媒体介入、整合新兴媒体是其必然的选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的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媒体特质开始得以不断彰显,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敏锐的大众传媒的弄潮者就已经感觉到了互联网技术对于媒介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多的传媒公司开始进人互联网行业,实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许多报纸都开始开设网络版,或者干脆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站,电视台也开始把部分视频节目上网,广播的在线节目也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受众市场也激发了与媒介相关的企业强烈的赢利欲望。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媒体整合浪潮的形成。“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的词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被大众传媒的从业者频频提及。
作为媒介融合的早期形态,不同媒体的整合已经发生并正在进行,即便如此,我们同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媒体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的压力所引致的融合并非媒介融合的本质,归根结底,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力量。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使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并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浪潮。
要对“数字技术”作出清晰的概念界定是很困难的,但是数字技术的本质特征却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兼容、共享、开放”,具体而言,不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等内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以“0”和“1”的数字形式进行处理,并通过不同的传输平台传播,而受众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不同的终端来接收。终端可以是收音机、电视机,也可以是计算机、手机、PDA等。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媒介内容的存储和共享提供了可能,并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上泾渭分明的媒体之间的界限。在数字技术时代,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传媒内容都将以同样一种数字格式来存储,从而最终都成为数字传媒。它表现为,传统的单一属性(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进化;以往只有单一服务的网络(如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可以不同程度地承担其他网络的职责;一直局限于特定业务的媒介组织也开始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尝试着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以广播为例,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广播开始由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由单向传输转为交互传播,由区域业务转为全国乃至全球业务。
数字技术的出现,所打破的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从大的平台来看,把语音、数据和图像信号编码成“1”、“0”符号进行传输,成为电信、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的共同语言。所有业务在数字网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1比特流,而无任何区别,允许语音、数据、声频和视频各种内容,无论其特性如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来传输、交换、选路处理和提供。这实际上打破了以往泾渭分明的电信、广电、信息三大领域,也就使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三网融合”成为可能。
社会的媒介化肇始自19世纪30年代大众媒介的出现,但媒介化的突飞猛进则自电视普及之后开始。电视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性,并大大增强了媒介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即便如此,在新的媒介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出现之前,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依然是有限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出现,媒介融合才实现了相较于数字技术时代的全新跨越。
相比于Web1.0而言,Web2.0以个人应用为核心线索,互联网的使用者可以自己提供网络内容并进行复杂的交互沟通,构造个性化的网络空间,其应用以博客最为典型。博客的兴起,使得媒介受众的“碎片化”开始发端,传统的权威的电视节目或者报纸专栏,不再是人们唯一的新闻来源。在美国,以博客为平台的个人电视台已经初具雏形,在未来,更多的博客将与媒介紧密结合在一起。
媒介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在真实世界之外,媒介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无限扩张的媒介世界,人们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信息来指导现实生活,这也恰恰验证了李普曼关于“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预言。但仅仅通过媒介营造的虚拟空间来构造媒介化社会是远远不够的,媒介化社会从其本质上讲,意味着人的媒介化,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媒介深刻影响下的“媒介人”,对于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不仅对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由媒介来构建,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
媒介化社会构建对现代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无论教育者、教育对象,还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都面临巨大的改变。媒介消解教育者的权威,媒介决定知识的存在状态,媒介解放教育对象的被动性,媒介进一步决定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的英语与计算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这正是媒介社会的必然选择。但这只是媒介的基础内容。如何进一步了解媒介特征、如何有效使用媒介、如何使用媒介促进高效率的学习,正在成为教育的主导课程。
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建议,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来讲。媒体教
育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1 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2 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 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 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
加拿大媒介素养协会理事、媒体教育学家约翰・庞甘特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大目标。这十大目标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以下是这十大目标的具体内容:1 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而又具有批判性和分辨力的听众、读者和观众;2 向学生介绍各种媒介的历史发展情况;3 讨论并辨析媒体的主要用途;4 辨析各种不同媒体运用的技巧和语言;5 辨析与媒体产品生产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因素;6 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媒体的操纵能力;7 使学生能够对媒体讯息进行评述、解疑、分析和评估;8 使学生理解媒体对社会的影响;9 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对媒体讯息加以选择;10 如有可能,使学生有能力通过媒体产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用LenMas-terman的一句话概括,便是“批判性的自主”――学生一遇到信息,便有能力自主地质疑和分析。
我国的媒介教育,首先是科学媒介传播观念的教育,包括媒介信息观、媒介组织观和媒介生态观的培养。其次是正确的受众观的培养,包括理解受众概念、了解分析受众行为、思考不同媒介接触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及管理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最后是培养负有责任的传播行为,包括传播行为的树立、媒介信息制作方法的获得、学习媒介信息传播途径及方法、学习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传播行为。
从教育学角度思考媒介教育课程,包括媒介教育学科内涵、课程实质、学习目标、课程及相关课程大纲、媒介教育的教学、教学模式和保障措施等。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必须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目前诸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大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丰富和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篇6
关键词:数字出版;美术类图书;MPR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69-02
一、传统美术类图书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放眼望去,大部分读者不再是拿着一份报纸或者一本杂志进行阅读,而是在电子产品上滑动指尖获取信息与知识。与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化读物具有存储大、传输快、成本低、能互动等诸多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优越性,使得数字出版在近年来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作为图书出版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类图书因兼具专业性和大众性,相较于其他类型图书,受到新媒体浪潮的冲击相对较小,艺术教材、艺术作品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出版物依旧受到热捧。这反映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但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读者的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满足,传统美术类图书更应该主动与新媒体融合。
一些出版社很早前就开始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但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或者说是浅层的数字化。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出版社将纸质出版物制作成简单的电子出版物,或者开一个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对于数字化的认识不足,不了解或者不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知识。换句话说,长时间受传统出版思维禁锢的人难以“跳出来”,而大多数出版社也缺乏新时代下的出版人才。
二、美术类图书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
由于有新技术的参与,美术类图书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往往呈现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声音、视频的运用使得美术类突出跳出了平面的局限性,也让读者拥有更为形象化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除此之外,数字化读物还为读者提供了交互性的阅读体验,甚至可让读者直接与创作者进行对话,这是传统美术类出版物无法做到的。
(一)美术类图书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成功案例
不同类型的图书,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在细节上不尽相同。对于美术类图书来说,由于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因而有必要建立艺术数据库或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或者新媒体,让艺术的表现更为直观形象,让读者能够有很好的互动。例如,近年来雅昌文化集团大力推出 IT 化的艺术品数据和系统集成服务,依靠多年来与各家出版机构和艺术家的合作基础,利用长期积累的3800万张高清级图片数据,建成国内第一家艺术类专业电子书城“雅昌艺术书城”。不仅如此,该书城还将过了版权保护期的多种数字内容免费供读者下载,实现了数据服务收入的新突破,通过“艺+综合服务”和“雅昌艺术网”进一步整合国内艺术和出版资源,打造图书馆式时段,运用 IT 手段将全世界艺术图书系统化推送到精准人群,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出版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1]。
而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丝路遗技”项目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项目旨在保护丝绸之路沿线优秀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及相关优秀作品,是依托互联网及数字技术打造的线上线下综合互动平台项目。线上平台主要包括丝绸之路数字工艺美术馆、工艺美术数字教育平台、《丝路遗技》手机APP、MPR版《丝绸之路工艺美术品鉴》。 线下互动合作以线下用户交流中心为依托。定期组织沙龙活动、线下拍卖及讲座,组织线上用户及工艺美术爱好者到传统工艺美术的发源地进行游学等。该数字化平台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创新模式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拥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新技术在美术类图书中的运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新技术应用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领域,如MPR、AR等技术都可以应用到出版领域,而目前MPR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相对来说较为成熟。2012年12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珠海举行了“MPR国家标准应用推广工作三省试点启动仪式”,陕西、河南、广东三省被批准为我国运用这一标准的首批试点省份。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ILSI/MPR”复合数字出版技术领域,深度发展MPR点读技术。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全媒体资源管理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搭建了“ILSI/MPR”标准数字出版内容生产与投送平台。MPR版《音乐》教材与MPR《书法》复合多媒体教材在试点学校广受好评,市场前景良好。AR技术是实体与虚拟相结合,实现定向增强的技术。2014年初,一款名为“AR学校之神奇语言卡”的少儿识字产品,在国内某一众筹网站上创造了仅仅15小时即筹资成功的奇迹,迅速吸引各大媒体及相关从业者的关注[2]。近几年,许多出版社都在AR技术领域进行了探索,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在2013年的江苏书展上曾展示过一款《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号称国内首部采用AR纸数互动移动阅读技术的图书。浙江儿童出版社《孩子的科学》系列丛书也广受好评。当然,这种新兴技术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设备的稳定程度、市场的受欢迎程度等,因而对于出版商来讲,是否要投入到该领域还需要谨慎考虑。
(三)美术类图书与新媒体融合的方法
在选题策划方面,出版社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书籍的策划、出版。也可以根据新媒体便于交流互动的特点,根据收集掌握的读者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制出版”,同时,将手头的优势资源,拳头产品,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使得利益最大化,例如衍生商品的销售,组织从线上到线下的活动。
在销售环节,除了实体店之外,也应该创新模式,构建宣传平台,例如开通官方网站、微信、微店销售渠道,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销售渠道,通过注册会员、限时打折等形式增加读者的粘合度。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出版网络社区等传播载体,打通传统出版读者群和新兴出版用户群,着力增强黏性,广泛吸引用户。借力商业网站的微博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断扩大出版产品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3]。
最后,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出版社要特别重视版权问题。很多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权拥有期只有5年,传统出版社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电子版权资源,也使得数字出版物无法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三、美术类编辑面对新媒体的浪潮的办法
数字出版在国内仍属于新兴产业,技术资源、学习资源相对较少,存在着从业人员匮乏、相关知识薄弱、相关经验不足等问题。在数字化时代,出版社编辑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学习了解新技术,准确把握新科技新业态对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带来的变革与机遇,掌握开展数字出版活动的必备能力。传统编辑通过培训与自身学习,可填补一部分的数字出版人才空缺。
(一)需要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
编辑要懂得何为数字出版,并在了解有关知识后逐渐去掌握一定的技术,例如电子文档的处理、网页的制作、数据库的应用和网络设计技术。罗紫初教授在《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养》一文中指出,数字时代来临,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新的编辑业务能力,包括资源开发能力、资源质量把关能力、资源有效转化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多媒体转换能力;2.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包括市场预测能力,产品包装设计能力,宣传促销能力等;3.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4]。笔者认为,编辑们需要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机融合,数字化产品的质量并不仅仅与作者的稿件水平、文字编辑有关,编辑该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些,能成为能够胜任数字出版一职的复合型人才。
(二)需提高选题策划的能力
编辑要有读者视角,要能准确把脉读者或者消费者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等。而数字化时代为编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收集渠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火热与大部分读者喜欢“浅阅读”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对于数字出版物而言,有时候内容的精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信息可以为选题策划提供合适的切入口,做出受读者喜爱的图书。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针对性地推送信息或者进行宣传营销,做到有的放矢。
(三)与读者和作者及时进行沟通
数字化产品让编辑对于图书的即时修改和成为了可能性,编辑可通过读者的即时反馈认识到出版物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同时还可与作者进行即时沟通,完善产品,优化用户体验,编辑需要具有专业视角,而这种专业视角也是在当今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的新视角,即如何在编辑作品当中,能够“召唤”更多的读者。这就要求编辑要剔除掉劣质的内容,将优质内容进行筛选和融合,做出真正符合读者的心意的数字化出版物。
四、结 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出版行业正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延长了出版物的产品线,实现了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5]。数字化浪潮给传统美术类图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两者之间不同的特点,在融合时势必会产生一些问题。如何化解问题、并且更好的融合发展,是现阶段出版商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的。另外,面对出现的机遇与挑战又该如何应对,也是出版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和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管尤升.浅析传统美术类图书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J].新闻传播,2016(7).
[2] 王健. 由3D小熊看AR技术在童书出版领域的应用[J].出版参考. 2015(10)
[3]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出版,2015(8).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151-2
当前,数字媒体艺术已成为各高校开设的热门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艺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开来,几乎进入所有与视听媒介相关的领域。从好莱坞的数字电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响电视,从计算机网络游戏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数字媒体艺术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崭新的艺术领域。可见,正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艺术的数字化,催生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的艺术品种。
一、数字媒体及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但通常意义下所称的数字媒体常常指感觉媒体。简单来讲,“数字媒体”一般就是指“多媒体”,是由数字技术支持的信息传输载体,其表现形式更复杂,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有互动特性。
如果按时间属性分,数字媒体处理器分成静止媒体(Still media)和连续媒体(Continues media)。静止媒体是指内容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数字媒体,比如文本和图片。而连续媒体是指内容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数字媒体,比如音频、视频、虚拟图像等。
按来源属性分,则可分成自然媒体(Natural media)和合成媒体(Synthetic media)。其中自然媒体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景物,声音等,经过专门的设备进行数字化和编码处理之后得到的数字媒体,比如数码相机拍的照片,数字摄像机拍的影像,MP3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电视等。合成媒体则是指的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特定符号,语言或算法表示的,由计算机生成(合成)的文本,音乐,语音,图象和动画等,比如用3D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动画角色。如果按组成元素来分,则又可以分成单一媒体(Single media)和多媒体(Multi media)。顾名思义,单一媒体就是指单一信息载体组成的载体;而多媒体(Multimedia)则是指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数字媒体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如语言数字化、表现多样化、制作高效化、艺术大众化等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作为技术基础,传统的艺术生产工具和材料由电脑设备、数字软件和编程语言所代替。数字技术将艺术语言数字化,这也带来了艺术表现上的多样化。数字媒体艺术使用数字化的创作语言,对任何内容都可以进行反复修改和恢复,为高效化的制作奠定了基础。数字媒体艺术使得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大众化成为现实。
二、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不单指某一传统艺术种类,而是指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创作出来的多种媒体艺术样式。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无限复制,广泛传播,成为数字技术、艺术表现和大众传播特性高度融合的新兴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包括数字电影艺术、数字电视艺术、数字动画艺术、数字游戏艺术、数字图像艺术、数字装置艺术、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设计艺术、数字音乐艺术等诸多艺术形式。对于该如何称呼这种艺术,我们虽然还在“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中不断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的艺术,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提升了艺术的表现力,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
语言数字化: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作为技术基础的。“数字技术”是一项与计算机相伴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播、还原的技术。数字技术可以将一切艺术要素数字化,无论什么样的声音、色彩或线条,无非都是“0”和“1”的排列组合而已。
在传统艺术的世界里,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工具和材料,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比如,提起中国画,我们马上就能想到笔墨纸砚和各种颜料;说到雕塑,离不开大理石、泥土、木头等物质材料以及各种刀具;而音乐更是离不开各种乐器的协调配合。正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工具和材料,形成了各门类艺术不同的艺术语言。在数字艺术的世界里,传统的艺术工具和材料由电脑设备、数字软件和编程语言替代,操作方式也由手工技巧变为计算机操作或运算,不同门类的艺术语言得以数字化。
表现多样化:数字媒体艺术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能被无限复制,广泛传播,这为其在表现上的多样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我们以戏剧表演为例。戏剧是一门舞台表演的艺术,在方寸之间上演人生的悲欢离合,演绎世界的五光十色。在数字艺术的时代,这一门传统艺术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如何将传统舞台演出融入现代信息特征,如何以高科技视觉效果来吸引观众,如何丰富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是国内戏剧界一直在探索的重大课题。“新媒体卡通戏剧”的诞生就是这一探索的成果。传统的戏剧舞台艺术与现代的数字技术相结合,带来戏剧表现的多样化。但如何将演员实景表演与动画虚拟表演准确切换和衔接,成为舞台效果优劣的关键。
艺术大众化:伯恩海姆曾经说:“计算机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艺术观和现实观。这种观念认为,为了认识现实,人必须站到现实之外,在艺术中则要求画框的存在和雕塑的底座的存在。这种认为艺术可以从它的日常环境中分离开来的观念,如同科学中的客观性理想一样,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计算机通过混淆认识者与认识对象,混淆内与外,否定了这种要求纯粹客观性的幻想。人们已经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日益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伯恩海姆的话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生活越来越艺术化,艺术也越来越生活化、大众化。
制作高效化:资料表明:一件艺术品从最初的构思到作品完成,修改的比例大约是70%以上,全部推倒重来也屡见不鲜。数字媒体艺术使用数字化的创作语言,为创作者提供了修改的便利并且“所见即所得”,对任何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改和恢复,为高效化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需要调动舞美、装置、焰火、表演等多专业、多部门多工种的团队协作与配合,难度极大,未经过现场测试很难预料最终效果,但是在创意阶段,动用大规模的实际排演又很不现实,一方面因为想法还不成熟,势必导致排演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排演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耗费不起。因此,如何逾越想象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成为创作中的一个难题。
数字媒体艺术究其本质而言,是属于大众文化的。数字媒体艺术处在这个电子化信息化的时代,其传播最大程度地普及到每个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电视机、电脑、网络等无处不在,它的发展必然依赖大众的审美趣味。而数字媒体艺术的生产者也是依靠普及的数字媒体工具制作大批量的视觉文化产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和娱乐需求,艺术大众化已经成为事实。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和表现特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研究是探讨其艺术表现特性的重要理论前提,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涉及到数字动感、数字音效、数字特技、数字肌理和数字色彩五个方面来展示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数字动感使得画面调度更加自由;数字音效带来高效的音响处理、真实的声音设计和多样的音乐创作;数字特技丰富了画面处理、造像和合成效果;数字肌理既能够真实模拟自然肌理,也会有计算机自身的独特创意;色彩的数字化使得创作者可以自由地对其进行调整和再创造。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是众多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从具体的表现元素到抽象的表现特性,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论文注重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是对艺术表现元素的提炼和总结,主要有虚拟性、交互性、奇观性、融合性和可变性五个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建立在多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多艺术门类,形成了金字塔型的艺术表现系统。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媒体艺术形态的日新月异,笔者的研究旨在摸索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规律,以期推动创作实践。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艺术,这为它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数字艺术无与伦比的可复制性,在艺术传播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然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无与伦比的可复制性容易使艺术表现走上模式化的歧途。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应当积极吸纳传统艺术精华,突破模式化的误区,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厉先锋.反思我国数字媒体发展现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
[2]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J].视听界,2009(1).
[3]袁萱.影视创作互动思维之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结合电视剧《战争目光》谈数字媒体交互的创作[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9(1)
[4]刘桂荣,谷鹏飞.数字艺术中的美学问题探究[J].河北学刊,2008(6).
[5]邱秉常.新媒体和艺术大众化的传播[J].鄂州大学学报,2008(4).
篇8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产业链发展方向
一、数字电视发展问题的认识
1.1政府对数字电视发展的扶持
国家对于数字电视产业的可持续投入可以提高政府地位和扩大影响,同时丰富人民的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和谐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性。完善数字电视相关的法律政策,为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供法制性保障,同时向向大众传播普及更多的法律信息。
1.2数字电视产业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突破
数字电视产业在发展过程之中,加大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让每一个从业人员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为社会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利用高新技术提高我国数字电视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1.3数字电视产业市场化
数字电视产业目前也逐步市场化,竞争将越发激烈。对于我国数字电视而言,有了危机意识。有了市场竞争可以促使其不断的发展,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也加强了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实现“强强联合”。最大限度的调动各领域的积极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数字电视产业链发展
稳固基本业务同时,向增值业务和扩展业务发展,是构建有线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基本思路。包括:(1)付费频道模式。通过大力引进适合于观众收视习惯的专业频道并对价格定位进行合理化分析,逐步扩大付费用户数量群。付费频道虽然利润空间不大,但是由于用户基数可观,仍可实现数字电视产业稳定的效益,并可持续增长。(2)节目点播模式。从国外的资料看,节目点播是有线数字电视中最活跃的部分,尤其适合城市观众的消费需求,如果经营得当,有望超过付费频道的收益。(3)网络电视。以互联网入户为对象的视频服务,重点是公务和商务方面的内容,宽带用户大量增加,会使网络电视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4)移动电视模式。针对流动人口的移动电视,比如城市公交车、商店、车站码头等场所,电视需求也是一个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南方有些城市已经成立了专门公司开展这项业务,发展前景看好。(5)手机电视模式。随着手机性能质量日益完善,手机电视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由于手机电视具有独特优势和用户群体巨大,又可与节目点播、移动电视等业务兼容,这个领域最具发展潜力,若干年后很可能成为业务量最大、收视最频繁、效益攀升最快的增长极。(6)虚拟专网模式。专网市场容量大,面对的是集团用户,因而可以形成稳定和大宗的业务,作用举足轻重。(7)“媒资”系统。在信息社会,资讯是第一资源,向多种媒体和平台提供视频服务,空间自然十分广阔。
三、未来数字电视的技术发展方向
1.高清化发展。随着高清节目源的增多,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800线的高清数字电视(HDTV)越来越成为数字电视的主流,相应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以及编解码芯片也要适应这一发展的要求。2.互联网数字电视技术。数字电视的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连接互联网,未来的消费者不必再为了检查邮箱、发送电子邮件、在线玩网络游戏、下载和播放网络视频、甚至收看流媒体视频(即IPTV),而必须跑到书房去独自呆在PC或笔记本电脑之前,他将可以直接在客厅舒适的沙发上用无线鼠标或无线键盘体验上述PC的所有功能。3.DTV+PVR。PVR(个人视频录像机)也是未来数字电视的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未来的数字电视集成DSP或多媒体处理器,PVR功能将逐步融合到未来基于硬盘或微硬盘的数字电视产品中。4.支持更丰富的互联接口。未来的数字电视还将支持更多的互联接口,如USB2.0、USB On-the-Go、SD卡、MMC卡、1394和Wi-Fi等,以无缝实现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硬盘、PC、笔记本电脑、PMP、智能手机、数码打印机等数字设备的连接,共享相互之间的音视频信息。
四、结语
总之,在这个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数字技术为电视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深刻影响并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向越来越清晰化和明朗化,以卫星电视直播、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和网络电视这四大标志趋向为代表的数字电视技术必将对电视市场带来革命性的震撼,更好地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百川.国际数字电视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CATV,2002-10-24.
篇9
关键词:数字技术设计艺术观念
设计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最终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现实的物质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处理数字所组成的虚拟概念,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数字化观念已经悄悄地渗入到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一、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对多媒体、交互式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设计艺术的形式也由以往媒体形式上的物资化、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工具与媒体形式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改进了设计的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虚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甚至还改变了产品开发及销售模式,从而引发了设计模式及设计生产划时代的变革。
最早的设计艺术是从大美术中衍生出来的,这使传统的设计主要以技法表现为中心,而传统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也使得设计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可视化,使设计变得更为直观;交互式的人机交流方式和用户参与的全新人机界面,改变了设计与生产分离的传统被动式的设计模式;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与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缘间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数字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真实的表现、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迅速的交流、更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许多在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观念的形成、市场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张,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多种媒体综合表现在一起的视觉、听觉的互动传达新技术,对过去概念上的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形式。数字设计、数字动画、网络艺术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的设计形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设计艺术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设计正以几何算法和参数描述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将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这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二、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体,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上看,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可能程度,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MarcoDiani指出的,“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数字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的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控制,而设计者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使设计者开始以数字化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念进行设计创作,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成为现在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并和谐地交织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当代设计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所创造的主观虚拟“世界”。
在传统设计概念中,设计师是靠物质媒介进行思考、感受乃至创作,物质是构成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质性”设计,而逐渐趋向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虚幻现实”(Virtual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并导致了人们视觉信赖的丧失。而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与空间形式,将视觉设计艺术推向到另一个高峰。正如原《时代》杂志平面总监奈杰尔·霍姆斯所说,“这是一个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时代。这是一场革命。”
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改变,现实与梦幻交织,人们开始沉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审美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开始转变,理性与感织。而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等。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够求新、求异,更关注自我心理层面上的需求。“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
三、数字科技的发展在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时,带来了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发展,新的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
当代艺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艺术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
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由此开始了“数字艺术新时代”。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设计者们措手不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未像现在这样迅速,现代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设计艺术数字化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它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崭新的数字艺术。“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沟通了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它在现实中发展,又改变着现实。”许多艺术家从科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科学技术中找到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反之,许多科学家又从艺术中得到启发。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必将走向高度技术化与高度艺术化的统一。
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得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掌握技术与创造艺术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艺,在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方式必然朝着高层次和高技术手段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并将构成新世纪的主旋律。在今天,电脑辅助设计、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的表现手段,对于设计师而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数字设计带来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设计师对数字化科技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数字化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设计者甚至将艺术设计的创造和工具的表现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时代的设计创作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始终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思维,不能代替人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仍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关系上非常关键的一点。
注释:
①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55.
②廖军.视觉艺术思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p264.
③(法)马克·第亚尼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2.
篇10
(泸州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也同时进入了一个科技不断变化和革新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软件以及新产品被不断的开发出来,并快速的占领市场,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作为新兴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逆向思维作为设计中一种常用方法,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对逆向思维以及其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逆向思维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研究,以供人们参考.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逆行思维;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09-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和互联网、数字电影以及虚拟现实等事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新奇的思维、多变的造型以及先进的技术得到了广大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其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新奇的体验,而且还能够对反思信号进行有效的传达.随着人们审美、消费等观念的不断变化与提高,其对事物的要求也有着时尚化、个性化以及新奇化的全新改变,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将逆向思维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1 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应用.人们利用高端网络以及数字通讯两种先进技术的结合使用逐渐将传统电视、电影以及广播媒体替换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向视频、电影以及音频数字化方向发展.所以,包括数字产业、电脑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等在内的信息产业逐渐在新形势下形成了先进的、新兴的数字传播媒体,而且到现在为止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在知识经济产业中,数字媒体艺术所占据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与突出.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形势来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开始接受并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虽然人们的个人观点有所不同,但是大致的理解方向还是保持一致的.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指的是在数字科学和现代传媒两方面技术的基础上,对人和艺术的所分别具有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以此形成一个新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就是指创造和形成艺术的一种过程.其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及目前所具有的图像、信息等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在进行艺术加工之后使用现代化的传媒对其进行传播,这一过程就可以称为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过程,其主要的使用方法和手段就是数字科学技术.另外,在作品设计中应用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现阶段的形势而言,在艺术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是不可限量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具有的魅力和个性还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的发展.
2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应用逆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
逆向思维也被称为反向或是求异思维,主要指的是一种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或是观点进行反方向思考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俗语所说的“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思维对立面对问题进行相反面的深入研究.人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通过事物的正方向来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但是对于某些无法从正方向来进行思考和解决的特殊问题,就需要进行从结论开始反方向思考,进而对问题进行简化并从中得出所需的求解条件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逆向思维的例子非常多,例如愚公移山、司马光砸缸以及电磁感应定律等.
数字媒体艺术在信息时代中可以对全新的艺术思维、技术以及美学进行完整的体现.在视觉艺术中已经开始逐渐对传统美学中的时空和审美观念进行反思,开始对客观世界以外艺术世界进行探索.数字媒体艺术有时为了更好的艺术效果,可以从事物的侧面或是反面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丰富的想象,对其进行更为深刻的强调,增强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为此,我们需要在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对包括结构、属性以及方向等多个方面的逆向思维,以及缺点型、反转型以及转换性逆向思维进行充分的利用,并对新奇、超乎人想象的情境进行良好的创造.本文将对数字媒体艺术中逆向思维的应用进行从一维到二维的多平面、全角度的分析,从数字广告平面设计、数字摄影艺术以及数字影视艺术设计三个方面来对逆向思维的应用进行研究.
3 在数字广告平面设计中应用逆向思维
数字媒体的改革与创新为广告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新奇的广告创意能够为消费者呈现一场良好的视觉享受.与传统广告相比,数字平面广告所彰显的活力和个性要更加的鲜明和突出,更加能够为人们的视听感受带来冲击,这主要是由于其没有采用正方向的悖逆视觉图形,而是利用逆向思维来进行具体的表现.
例如环保广告,人们利用逆向思维将传统的文字标语“禁止乱扔垃圾”改成“留下的如果无法变成美好,那么就请您将他带走吧”,这种拟人化的反向方式增加了广告语的亲和性,使人们不忍心将“无法成为美好”的事物留下.又如护肤品广告,在同一个平面中,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护肤品使用前如大地般干枯、皲裂的皮肤和使用后的光滑、湿润的皮肤进行对比,由此来反衬该款护肤品的使用效果,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效果非常显著;香水广告也是如此,将人体皮肤和丝带联系在一起,由呈现S型律动飘逸的丝带来代替女人在香味衬托下的神秘与美好.这两则广告中应用的都是属性的逆向思维,对广告形象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反向思考,使广告更加的吸引人,宣传效果极佳.与具有强制性色彩和毫无新意可言的电视和平面广告相比,通过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方式来对广告进行设计和制作所产生的宣传效果要更加理想.
4 在数字摄影艺术中应用逆向思维
传统的绘画艺术讲究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来自大自然的灵感源泉是取之不尽的,而在数字摄影艺术中可以将这些真实的场景进行完美的再现还原,对人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产生强大的吸引.例如克里斯托弗·吉尔伯特所创作的创意摄影作品,就对逆向思维进行了充分的合理利用.在奔驰的汽车作品中,摄影过程对结构逆向思维进行了良好的运用,将处于奔驰状态的汽车倒置过来,进而在视觉和空间上面呈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矛盾冲突,形成一种新奇的感觉,对人们产生更加强烈的吸引力.又如在路灯与汽车作品中所应用的则是转换性逆向思维,通过人性化、拟人化手法,打破传统路灯固定为行人和车辆进行照明的思维方式,使摄影作品中的所有路灯像人一般“弯腰低头”,为汽车进行主动照明,为汽车提供直接的服务.
5 在数字影视艺术设计中应用逆向思维
计算机所具有的美学意义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它能够使我们对古典、传统的现实观与艺术观产生质疑,此观念认为要想对现实进行充分的认识,我们就必须处于现实之外,而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则是对画框和雕塑底座的存在有所要求.此观念认为艺术需要与其自身的日常环境相分离,这与科学领域中客观性的理想大同小异,都是需要经过文化积淀的.计算机利用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的混淆,对其内外进行混淆,并对单纯的客观性幻想进行了否定.人们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日常生活和艺术条件的同一性正在逐渐的显现出来.由此可知,新媒体的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也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例如上文所介绍的数字广告平面设计和数字摄影艺术均和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设计影视艺术的过程中,则更加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后期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视频编辑软件的运用,具体包括After Effects、Adobe Premiere以及蓝图抠像等,通过特效处理及剪辑合成等操作对视频进行后期制作,使视频呈现出各种奇特梦幻的场景,增强影视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在此过程中,逆向思维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影视艺术是将时间和空间两种艺术进行完美结合的一种综合体,它可以在二维平面中进行三维空间的立体展现.在科技和影视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数字电影也可以说是数字电影的视觉特技,可以增强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其已经在现在的影视艺术创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广受人们的欢迎与好评.影视后期制作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剪辑化以及合成化方向发展,这为人们对传统影视艺术的感受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数字电影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画面和音乐享受,而且还带来了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场景特效,这正是数字化影视后期制作魅力的具体体现.不过,数字化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再先进,特效再炫目,若是缺乏创意,人们仍然会感到审美疲劳,因此,在数字化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逆向思维,可以将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充分的挖掘出来.
例如,在电影《无极》中,为了展现“满神”的神仙形象,通过结构的逆向思维使演员的头发打破自然下垂的常规,反而向上飞扬,像漂浮在水里一样飘扬在空中,这样的形象更加突出了“满神”的与众不同之处,为观众带来了奇特、新颖的另类美感.又如,在电影《盗梦空间》中,更是对逆向思维进行了大胆的应用.在梦境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利用结构逆向思维创造出了多种视觉悖异、结构奇特的空间,通过数字特效处理,使梦境空间中的事物可以随着造梦者的想法做任意的改变,完全脱离和颠覆了各种原理和性质,为观众呈现一种荒谬、离奇的感觉.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和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就对人们进行设计的思维方式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改变与创新,逆向思维的应用可以使我们对普遍和共性的东西进行打破和摆脱,以便我们通过更加独特和新颖的方式来增强艺术设计的吸引力,为人们带来更强烈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体系的探索[J].装饰,2011(04).
〔2〕武斌.数字媒体艺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02).
〔3〕郑芳蕾.浅谈逆向思维在图形创意中的运用[J].当代艺术,2011(01).
〔4〕陈凌.浅谈逆向思维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J].理论与创作,2011(02).
〔5〕张梦晓.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3).
〔6〕段雪.浅谈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8).
〔7〕吴亚倩.新型传播方式的风靡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时代变迁下的艺术传播[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8〕杜娟.新媒体艺术之审美范式论析[J].艺术探索,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