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焊接技术;焊接成套设备;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032-01

一、现代焊接技术的特点

(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们在看到科技的日新月异时,也可以发现许多新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与生活的各个领域,焊接领域亦不例外。各种新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焊接领域里,这不仅奠定了焊接技术发展的基础,还使得焊接技术的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技术应用的范围获得极大的推广。因此我国中职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或者领域,而需要扩大焊接教育的应用领域。

(二)焊接方法各具特色

目前具有特色的焊接方法有几十种,被广泛的应用在交通,能源,机械,化工,电子,特种设备,石油,航空航天等诸多的领域。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日益改进和发展焊接技术的同时,焊接技术不仅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且还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焊接方法。为适应这种情形我国的中职焊接教育需要加快目前的教学方式,不能停留在曾经的缺乏特色的技术教学。

二、焊接技术与焊接设备的发展及趋势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科技都以一种一往无前的态势向前快速飞奔,我国的焊接技术和焊接设备也紧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国外的焊接设备相比,我国的焊接设备也在向高精度、高可靠性、高质量,智能化控制、数字化、集成化、大型化以及多功能化方面发展,虽然依旧以国外的焊接设备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这种距离正在以可见的速度缩短。然而我国的中职院校对焊接技术的教学并要跟上我国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国的弧焊设备已经慢慢接近国际水平,我国一直在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对产品的档次要求也一直在提高,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于大力发展逆变式焊接电源和自动或者半自动的接焊机设备。我国对高效节能的二氧化碳焊接的发展更是不遗余力。电阻焊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则是走大、中功率为主的研究方向。对于电磁兼容技术也在焊接设备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获得了有效的推广应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对生产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与生产设备的配套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焊接领域里,对成套的专业的设备需求量也变得非常大,这不仅在应用范围方面,也是技术的性能要求提出了挑战,因此我国的企业在生产焊接设备的时候将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生成更加高效的,更加成熟的设备和工艺,并要在设备的成套和专业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才可以。而我国的中职教育也应当在培养焊接技术人才的时候,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以适应将来的新技术变化。

三、电焊技术材料发展趋势

对于焊接材料的发展,我国的焊接材料产量是第一位的,但是焊接材料的产品结构却令人不容乐观,和发达国家的材料产品结构相比,其差距实太过明显。为了赶上发达国家的材料产品的生产结构,我国需要不断的调整材料生产结构,努力向而且必须向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以期赶上由美、日等国引领的生产发展潮流。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焊接材料发展情况来看,手工材料的生产逐渐减少, 而自动化材料的生产则在不断的增加,我国生产的接焊材料多是普通的焊接材料,在整个焊接材料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十分巨大,普通的材料由于对生产技术要求不高,我国面临着生产能力膨胀,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而企业也在这种局面中竟是采取了“低成本,低品质、低售价”的恶性竞争手段,造成了我国的普通焊接材料生产几乎没有任何的技术进步,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我国焊接材料的国外市场由于企业的这些做法也给我国的“焊材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

现在我国的焊接材料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埋弧焊实心焊丝的品种和气体保护实心焊丝的品质和品种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当然这种不能满足也存在于各种不同强度级别的耐热钢焊丝,低温钢焊丝,高强钢焊丝等。在研制方面,我国对自保护和堆焊用药芯焊丝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快脚步,以便能够在生产和应用方面获得更好的效果。目前世界上推出的无镀铜焊丝其实就是特种涂层焊丝,只是因为每个厂家的涂层成分不同,表面的处理上也存在许多的差异,所以性能也存在许多的差异。对这种工艺,如果涂层性能优良,表面处理工艺先进,这种特种涂层焊丝不仅能够防生锈和起到作用,还能够在焊接过程中不产生铜烟尘,这不仅减少了焊接过程中的飞溅,还提升了焊丝的电弧稳定性。

四、结合我国焊接技术发展对我国中职教育的要求

篇2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在商品和服务的数量、频率和范围上的扩大,必将带来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应扩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出口的明显利益,并且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教育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大增强。本文就目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和如何提高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思路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 竞争力 对策

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服务进口主要以境外消费(出国留学)、商业存在(主要指中外合作办学)为主,辅以迅速发展的跨境交付和自然人流动。当前,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要做大做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提升我国教育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还需要积蓄更多的实力。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教育的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服务正成为一项新兴的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特点

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额直线上升。据统计,2009年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额已超过300亿美元,数额相当庞大。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贸易出口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教育服务业出口年年保持顺差,教育在十大服务出口行业中仅次于旅游、运输和金融,名列第四。教育服务贸易同样在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服务贸易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发展不平衡。目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分布呈现出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首先,全球95%的留学生就读于美、英、法、德、俄、澳、日、加工业国,形成国际留学生市场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主要英语国家如美、英、澳、加等利用其传统的教育资源优势和语言优势,占据了境外消费教育贸易市场的绝对份额。其次,在这些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着不均衡分布,美、英两国遥遥领先,几乎独吞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其中,美国占33.3%,英国占17%。国际留学生流动的方向总是从经济不发达国家流向经济发达国家,这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最典型的特征。我国每年30多万学生出国留学,远远超过来华留学生人数,存在严重的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大量接受外国留学生为发达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而发展中国家却从中流失了大量的外汇,进一步加深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不均衡。

费用普遍较高。国际留学生正日益被东道主国家看作是收益的重要来源,尤其是英语国家,通过对其他国家留学生收取较高学费实现教育贸易创汇。一些欧洲大陆国家虽然收取较低的学费,或者根本不收学费,但对来自非欧盟国家学生收取的学费明显高于本国学生。我国也对留学生实行高收费政策。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我国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既有比较优势,也有相对弱势。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以及学术氛围而言,还不足以让我国教育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占有出色的地位,反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却存在很大的逆差。但应该辩证地看待这种状况,才能确定相应的贸易策略和发展战略。

(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无论在接收留学生数,还是出国留学生数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2009来华留学人数为7.215万人。但从资金流向看, 流出的教育资金远大于流入的教育资金。由于我国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许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处于追赶者和需求者的地位,导致现阶段成为教育服务和技术的净输入者,因此,我国教育贸易存在较大逆差。我国留学生生源输入主要来自亚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人数占到了94%。与之不同的是,我国留学生生源输出主要集中在美国、 日本和英国。2009年,全球六大留学目的国共接纳了留学生总数的67%,这6个国家及其接纳留学生的份额分别是:美国(23%)、英国(12%)、德国(11%)、法国(10%)、澳大利亚(7%)和日本(5%)。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贸易具有空间上的严重不对等性,即生源输入与生源输出分布不对称。

(二)相对优势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服务市场。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3648.98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000多万人,民办教育在校生1768.38万人。在教育服务供给方面,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个体系完善、质量良好、教育严格的教育体系,建有各类高中阶段教育学校3140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2236所,民办高校(机构)7.85万所,教育服务供给发展能力强劲。

产品优势。我国经济等各方面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汉语与英语一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日本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美国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超过700所,法国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我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提供和发展汉语教学服务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要素禀赋优势。

成本优势。我国高等学校生均运行成本目前维持在1.2万左右,而美国高校仅生均经常性开支一项即达18383美元。2010年我国高校教职工平均工资为25054元,而美国高校(2009年)全国教师平均工资达6万多美元。

(三)相对劣势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差,是制约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出口贸易发展的瓶颈,也是进口贸易规模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而且,高等教育中各个院校有权制订各自的录取标准,对于每一个国际学生而言,要顺利进入某所国外院校就读,仅有政府层面的资格保证是不够的,还必须达到该院校的具体录取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育服务仅仅视为公共产品,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使举办各类民办学校也主要是针对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不足。由于产权制度和竞争机制的缺失,在教育处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教育服务提供者就既无动力又无压力去提高效率和改善品质,是我国教育服务低效和优质教育供给匮乏的基本原因。

提升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把握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特点。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悬殊。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科学、技术、知识、人才等都是跨越国界流动的,倾向于流动到最有利于发挥他们效用的地方。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知识体系的中心,为这些要素提供了发挥效用的学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吸引了世界大量留学生。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高等教育质量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等。要想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我国还需积蓄更多的经济、文化实力,需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现阶段发展我国教育服务贸易要提高的地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挥比较优势和成本优势

促进教育出口价格优势在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中最明显,这一点对发达国家学生的吸引力会很大。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一般并不具有强大的经济支付能力,所以成本和价格是他们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利用价格优势应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市场上。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正日益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和向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首先体现在汉语教育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和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主要消费群体有:与我国有经常性贸易往来国家的学生、我国传统文明的崇拜者和海外华侨的子女。我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大规模接受来华留学的学生,还可以在海外设立语言学院。其次中医也是我国的特有优势,在我国历年的教育出口中成绩显著,我国应充分加以利用。虽然我国的专业学科水平整体上比较弱,但相比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我国比部分比较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要发展得快一些。我国可以利用技术上和专业上的优势,向这些国家输出具有相对优势的专业培训和技术培训服务。

(二)增强服务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教育服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优势和出口价格优势两方面。在专业优势方面,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再加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国际上学习汉语、中医药、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戏曲等传统学科专业和中国法律、中国体育等新兴学科专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提供和发展汉语教学服务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要素禀赋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扩大教育出口,我国还可以在海外设立语言学院。在出口价格优势方面,从总体上来看,由于我国教育服务生产要素在价格方面比较低廉,我国的教育服务出口价格远低于发达国家。从留学生的比较成本来说,我国占有明显优势。这样在第三世界国家扩大宣传,可以促进我国教育服务出口的增加。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之所以存在巨额逆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教育的产业属性,没有把教育和对外贸易联系起来。因此,应及时转变观念,在考虑到教育社会公益性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教育的服务化、贸易化、产业化上来。只有建立这样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才会不断地扩展我们的教育规模,发现新的教育需求,以及新的教育服务市场、方式和对象,提供各种令人满意的教育和培训服务。同时,要进一步改变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转变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新的行政管理机制,如质量认证机制、拨款机制、法制约束机制、评估机制等,积极推动中介机构的运行。努力构建良好的学校、社会环境和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

(三)提高我国学历学位的国际品牌建设

加快教育品牌建设,走教育服务品牌特色化道路是市场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名称和标志,更包含有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等丰富的含义。在这个商品日益丰富,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人们对品牌的认识甚至多过对产品或服务本身的认识,这使得品牌成为市场竞争中最有效的工具。在上个世纪某一个年代,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曾经做过读者的调查,就是请读者给美国最好的地理系排名,大概60%的应答者是哈佛大学,但是哈佛大学根本没有地理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民众对一所教育机构的认可,更多来源于教育机构的声誉,拥有良好声誉的教育机构往往被认为拥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民众对哈佛大学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好感,就是来自于对其教育品牌的认同。这样的品牌无疑是最难以模仿的,是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保障。由于教育服务的无形性特征,使学生消费者对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质量很难去衡量,这种信息不对称显示出教育品牌的重要性,因此信息越不对称,品牌越重要。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教育机构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在教育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教育机构加强对品牌建设和管理是在国际市场上维持教育机构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高晓清.世界主要国家大学市场行为国际贸易的现状及我国的对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王建香.开放教际化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9(3)

3.陈瑛.浅析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

4.张向丽.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6)

5.周满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及对策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6.尹玉玲.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冲击及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7(3)

篇3

[论文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国际学校 双语教育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一、国际学校在中国 

 

一方面,伴随全球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文化、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教育开启了国际化之路。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法律上确立了教育国际化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开宗明义:“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本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6章中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具体到教育或学校层面,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教材建设、教学评价、教师流动、学生流动、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领域展开了体现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系列改革与实验,教育已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国内走向了国际。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兴起了以引进国外课程与教学体系(a-level,ib,ap,igcse),使用外籍教师和国外原版教材,采取国外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国际教育的国际学校、国际班、国际部以及各类国际教育项目。如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国际教育项目、上海师范大学剑桥国际中心、北京中加学校、北京新英才学校、北京私立汇佳(ib)学校、深圳中加学校、青岛天山实验学校、烟台耀华国际学校、长春美国国际学校等等,层出不穷,不可胜数。这些国际学校因其引进国际课程和国际高中教育,提供优质国际教育,直通国际大学,而备受国人青睐。 

 

二、双语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何谓双语教育?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界定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景来理解双语教育,就会有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凡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都是双语教育,如汉语和英语、汉语和日语、少数民族语与汉语等。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一门外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内容(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起媒介作用的“教学语言”,而非单纯的“语言教学”。笔者本文所说的双语教育是指狭义层面的汉英双语教学,即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为了适应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都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本国国民的英语素质,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本领。同时实践也证明,掌握双语或多种语言的人在外交、外贸、学术交流或其他国际场合能够轻而易举地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相互交流,在国际交流与贸易中占有优势。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两种层面与形态的双语教育,即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和高校的双语教学。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上海中学等一批中小学为龙头,开展了针对传统外语教学“高耗低效”“学用脱节”的弊病,以开辟英语教学新途径,变英语“语言教学”为“教学语言”,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进而提高英语教学与学习质量和效益为宗旨的双语教学实验。随后,双语教学实验逐步在辽宁、山东、无锡、苏州、浙江、广州、深圳、北京、成都等省市得以开展。且上海市、辽宁省、苏州市、无锡市、成都市等省市正式颁布了开展双语教学实验的文件,大力支持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蓬勃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科技革命和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挑战以及研讨交流国际上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国高校开始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以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对话,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国际接轨。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打造国际化城市”成为很多城市追求的目标。而国际化的城市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人才需要国际化的教育,加之,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高校双语教学,以满足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的改革便水到渠成。自2001年始,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章程》等文件中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国际化人才作出了明确规定与要求。 

三、国际学校对双语教育的启示 

 

严格来说,国际学校的教学并非我们所谓的双语教学,多数国际学校的教学都是原汁原味的国外教学,即全英教学。但是,随着国际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出于降低成本、师资选聘以及适应中国学生群体等方面的考虑而进行的教育教学调整,使得现行国际学校开始选聘中国双语教师,并且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实行沉浸式或过渡式双语教学。由此,笔者认为,现行我国教育领域国际学校的教学与双语教学发生了联系,尤其在双语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双语教育模式、双语课程与教材体系以及双语师资建设等方面对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1 在双语教育理念上。双语在教育理念上应秉持多元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坚持语言与文化的一体性、互动性,加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融合、理解,注重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习得语言。培养学生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养成学生兼容并包、尊重、宽容的心态与品质。同时,在双语教育中坚持文化主体性、自觉性,在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倡导多元文化。 

 

2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和体现。双语教育中,一方面,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双语教育要学习国际学校,培养汉外兼通,中西文化兼容,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且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双语师资短缺的困境,双语教育还要肩负起培养能够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能够到中小学和国际学校用英语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高质量专业化双语教师的使命。 

 

3 在双语教育模式上。国外双语教育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学校的教育模式证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明显。20世纪60年代,居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学区的英裔单语加拿大人意识到,让子女掌握法语是他们未来就业和生存的必要条件。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向教育当局提交了一份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方案,方案被教育当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教学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先后被借鉴到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日本、瑞士、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当前,考虑到我国英语语言环境与氛围,以及教师、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我国应积极创造浓厚的英语环境与氛围,适时学习借鉴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让学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4 在双语课程与教材体系上。国际学校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完全引自国外,如a-level,ib,ap,igcse等,以开展国际教育,直通国际大学。双语教育从其浅层次来看,需要我们掌握英语,具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生物、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能力;而从其深层次来看,需要我们理解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历史、社会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国际理解能力、尊重、宽容、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以及具有全球责任感的心态与品质。而国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上述两方面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双语教育可适当引进国外原版课程与教材体系,加强国外课程教材与国内课程教材的融合与联系,建立“中西合璧”式的课程教材体系,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篇4

关键词: 跨文化视野 国际汉语教师 素质提升

一、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国际汉语教师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纽带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然而,我们仍需注意到,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国际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各项能力等都有待提高。与此同时,跨文化大背景要求我们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这对国际汉语教师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文化教学、文化传播与文化交际这三个方面。2012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国际汉语教师新标准》着重强调了语言文化教学、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三项基本能力。

(一)语言文化教学能力。

汉语课堂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国际汉语教师教授汉语、传播文化的课堂,以语言教学为突破口,从而推及文化教学。这对于学习者深入了解并正确认识异质文化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语言文化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能,语言文化教学能力是其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语言文化教学中,国际汉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知识需求制订课堂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授中国语言文化,并与学习者产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文化教学实质上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文化交流互通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要求国际汉语教师掌握学习者的文化需求,做到因需施教;遵循异质文化间的组织规范,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加工;吸纳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相关信息,结合中国文化民族内涵和当代特色,开展相关文化教学。

(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介于具有不同特质的两种文化间的交叉点,是联结学习者和中华文化的纽带与桥梁,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和推广祖国文化发展的重任。神圣的使命和重任要求国家汉语教师这一具有自觉传播意识的文化主体需具备较强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让学习者体验与感受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组织开展中国文化推广活动更有利于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文化推广活动中,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不同文化平等交流的桥梁,需要通过一系列调研确定活动主题,设计策划具体活动内容,邀请相关人士和团体承担或参与文化推广,并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吸引公众关注,活动结束后根据参与者的反馈和媒体报道数量等相关指标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1]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充分利用媒体扩大文化推广影响的意识,文化推广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能力,这不仅能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还能让受众理解、包容、接受中华文化,增进中华文化与其他异文化的交流理解。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国际汉语教师新标准》中,加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此有详细描述: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2]国际汉语教师既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友好大使,其多重身份备受所教国的关注,其个人形象和群体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形象。国际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教授汉语的行为。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行为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际汉语教师履行语言文化教育、中华文化传播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深个体间的理解与认知,增进个体间的包容,从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这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教学水平;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功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超越文化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和对汉语的文化依附;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3]

二、国际汉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就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要具备能够帮助受众学习和认识中华文化,使其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通过对回国的汉语志愿者教师、在校授课的国际汉语教师、回国的孔子学院专职教师等访谈了解得出,国际汉语教师在思维意识、文化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一)缺乏国际化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国内大部分国际汉语教师还未形成大国际汉语教师的理念,仅仅停留在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层面,而缺乏国际化思维和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国际汉语教师新标准》提出国际汉语教师应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应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等;应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等。由此可见,树立国际化思维方式和培养正确的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二)缺乏扎实的语言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异域文化知识。

国际汉语教师是“适应国内外汉语教育教学环境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国内外多种汉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教学人才”,归根到底其实质是一种教学人才。然而,国际汉语教师这一群体中,大部分是“科班出身”或是专业的教授,但有部分是“半路出家”或是其他相关领域的教师,他们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博大精深,“班科出身”汉语教师并不一定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播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缺乏扎实的语言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异域文化知识是国际汉语教师走向专业化、高水平之路的障碍。

(三)缺乏充分的文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肩负着语言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可以说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是国际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课堂的基础,而文化教学技能则是其在课堂上出色完成文化传播任务的有力支撑。国际汉语教师处于中华文化与受众的本民族文化的交叉点,必然会遇到文化冲突,如价值观念冲突、新生语言冲突、文化忌讳冲突及语言和生活习惯冲突等,这都对国际汉语教师顺利开展文化教学形成了阻碍。然而,国内的汉语教师培养,包括高校的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都偏重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较少系统涉及汉语教师的文化教育学习,缺乏充分的文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汉语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国际汉语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对策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不断发展,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汉语教育界的空前关注。国际汉语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包括学校或培训机构对汉语教师进行的培养,而且涵盖国际汉语教师的自我素质提升。在当前全球汉语教学事业面临空前机遇与挑战的时刻,国际汉语教师应树立自我培养意识,坚持提升自身素质。

(一)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树立大国际汉语教师理念,培养中华文化传播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国际汉语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内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同时对中国与所在国的文化认知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风俗习惯差异、差异等有清晰认识,,树立大国际汉语教师理念。[4]国际汉语教师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的符号,其言行、举止、服饰、气质等都代表中国形象。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要具有自觉传播中华文化和接触西方文化的意识,与时俱进的跨文化传播和交际的理念,致力于将中国文化的民族魅力和当代特色传递给世界的信念,从而推动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

(二)加强语言文化教育知识学习,扎实语言专业功底和异域文化知识,采用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陆俭明教授曾提出,汉语教师应该对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音乐、民俗、宗教、哲学和某些科技知识,甚至当前时代特点、国际形势与发展趋势,都要有所关注与了解。[1]因此,国际汉语教师作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应加强语言文化教育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讲座培训和业余学习等扎实自身的语言专业功底和异域文化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手段,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如参与网络孔子课堂教学,观摩《快乐汉语》教学,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很好地加以运用。

(三)注重语言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个案的分析及实战训练,提高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可以学习古今中外语言文化传播经典个案,加以分析和讨论,充分领会其设计理念、传播特点和方式等,借鉴其成功经验。例如:北京奥运开幕式、上海世博会、迪士尼及其文化、圣诞节及其文化,这些跨文化传播的范例都为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多启发。[5]与此同时,国际汉语教师要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技能的实战演练,抓住每一个可以锻炼自身教学技能的机会,如参与某些高校开展的夏令营教学工作,主动打造为留学生答疑解惑的“周末课堂”等。文化传播离不开文化推广活动的开展,国际汉语教师要主动进行具体项目策划与推介的实战训练,可根据不同国别、不同教学对象设计相应的语言文化活动,在策划和实施活动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传播的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矫雅楠.传播学视角下的孔子学院教师培养[D].山东:山东大学,2010.

[2]刘菲.国际汉语教师新标准出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2.13.(第004版).

[3]胡清平.对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讨[J].语文学刊,2012(11).

篇5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中国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58 ― 03

自创立以来,孔子学院便被赋予“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 的意义。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激发了其他国家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汉语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也开始凸现。孔子学院的设立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一、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孔子学院由国家汉办负责,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与各国相关机构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是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支持当地中文教学为基本任务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构,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它是最正规、最主要的渠道。

2004年第一个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①我国首家广播孔子学院于2007年12月6日在北京揭牌成立,它以无线广播、在线广播等为载体,用38种语言向世界各地的学员教授汉语。由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网络孔子学院也在2008年3月20日开通试运行。

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龙头产品,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着实惊人。如此惊人的速度让我们不禁担忧着高速扩张之下的隐患。其设立目标中“提供中国教育、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是它当初最引以为豪的,而在目前推广过程中却面临着发展速度和效果不成比例、海外不利舆论的冲击以及本身师资和教育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二、孔子学院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还包括间接使用实力的方法,即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政策亲和力和以自己的价值观、制度和偏好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②。其中,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特别是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利益的交融和依赖逐渐加深,加强国家的软实力建设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

孔子学院承载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的重要使命。因此从孔子学院兴建的角度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教育国际化,增进文明间交流

孔子学院的建设是文明间的对话,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文化生命力,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国外设立专门机构推广本国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各国通行做法,如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同样,中国政府着力推广孔子学院,也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语言的推广将会对文化的传播起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不仅是一所语言教学机构,而且也一座加深中国与外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文化驿站与桥梁,促进着世界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

在众多的文化交流形式中,高等教育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高校合作办学,中国和海外高校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整合国际教育资源,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软实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壮大,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我们更应该有大国意识,重视并适时加快汉语国际化的推广进程,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认识与认同,以提高国际地位,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孔子学院虽然名字古老,但却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软实力的迫切愿望。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学院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① 它在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高中国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树立和谐新理念,传递和平发展观

和谐世界作为一种理念,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传播旨在通过展示中国优秀的文化,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话语权的时代,世界不可避免地存在对中国的误读。

中国的文化指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其文化本身就带有“和”、“礼”的特点。目前世界的主流舆论并非由中国主导,而这样的主流舆论恰恰在宣传“中国”这样的观点,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中国的持续发展。中国传统价值的主流始终都是提倡协商和缓冲,而不是通过强力的制伏来生硬地平息,因为和而不同才符合事物的本性。

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从而推动建设长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②对于建立孔子学院这项重要的文化外交手段,国外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2006年11月,《纽约时报》在《中国的又一热门出口产品:汉语》中说:“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联合早报》也指出:“孔子学院的推广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解。”③

三、孔子学院在实践中的问题

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虽然在软实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仍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要在西方话语霸权的环境下将汉语打造成强势语言,不仅面临着孔子学院自身发展的困难,同时将遭遇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速度过快,效果有限

孔子学院仅限于汉语教学的传播,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宣传,更多的中国“文化符号”有待挖掘。我们不能对孔子学院的发展盲目乐观,应认识到其无序与过快发展带来的相关问题。

2005年的规划是三年之内建成100所,但2005年7月的世界汉语大会召开之后,出人意料地有100多个国家提出要办孔子学院。如德国,原计划办4所,但目前达到12所。可见孔子学院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建立之初的预想,无序与快速的发展并不能保障质量的同步提升,这是关系到孔子学院能否实现其最初宗旨的重要问题。

在规模过大的同时,孔子学院传播发展的效果却很有限,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上键入“孔子学院”进行搜索,共得到12,000,000条结果。但在英文搜索引擎Google上键入“Confucius Institute”则仅得到3,460,000条结果,足见中国国内报道远超海外的报道数量,表明孔子学院并未得到国外的高度重视。

(二)宣传过度,招致非议

在各国兴起的“中国热”代表了中国软实力的显著提升,而欣喜的同时还要警惕“中国”,“软实力威胁”成为“中国”的新版本。

约瑟夫・奈于2005年发表了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强调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了美国利益,并呼吁美国采取措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认为忽视中国软实力的发展是“愚蠢”的。《联合早报》在《中国的新生软力》一文中称:全球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中文,且其发展趋势“相信还会加快”,④并于2013年再次发文《孔子学院代表中国软实力》⑤对中国软实力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无疑体现出对孔子学院发展情况的关注。但孔子学院在赢得世界关注的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带来了世界各国的恐慌。中国的复兴之路是和平发展之路,这是孔子学院一向的对外宣传,保持交流的低姿态是海外文化推广的重要方式。

(三)水平参差,有待提高

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孔子学院的成败,因而对外汉语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他们的言行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师,除了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外,还有大量汉语教学志愿者,他们只要求本科毕业,所学专业并非汉语教学,也无明确的教学经验要求,短期培训即可上岗。这样低门槛的确令人担忧。

孔子学院同时面临着优质教材短缺这一问题,现有教材主要是为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设计的,法、德、意等教材已少量开发和编写,但适合其他小语种的教材却数量有限。在教材内容上也存在着落后于时代气息,忽视跨文化交流等问题。而2012年5月,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要求部分教师离境,此举更是引发舆论热议。①

四、孔子学院的提高与改进

面对孔子学院在发展与提高方面的三大问题,通过比较和分析,本文认为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理念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化提升。

(一)放缓速度,理智发展

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这与有着悠久历史稳步发展的歌德学院等一系列文化传播机构相比后,让我们看出孔子学院发展进程问题所在。极短的时间,与极快的发展速度,一方面应为孔子学院的发展而喝彩,另一方面也应思考其是否能够做到延续传统,开拓创新。以汉语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更让孔子学院当前发展方向与一开始的“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②的理念有所出入。

孔子学院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力争整体平稳发展。本文认为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应秉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发展方向,放缓速度,平稳发展,做到办一个孔子学院就办好一个。在利益导向型的社会背景下,努力做到把孔子学院的功利性变小,把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中国历史精髓作用变大。孔子学院的发展须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改变目前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格局。要深入调研国内和国际情况,系统全面地制定对外文化发展规划。

(二)适度宣传,化解非议

发展孔子学院时我们应注意发展的方式与节奏,做到平和的进行文化传播,而不是强加于人。西方人关注中国目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经济影响力扩大,但是我们希望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丰富文化能够更加为人所知,这不仅可以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助于改变世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看法。

若想真正降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就要做到适度宣传,化解非议。孔子学院应该重视向外国人教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以及礼仪等,中国的古文也很有魅力。由于受到意识形态偏见、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了解还是很欠缺的。所以,中国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就很有必要,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应该让中国文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发展,以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赏。

(三)因地制宜,完善教学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结构做出不同安排与培训。通过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的需要。国内外派教师要扭转传统习惯,适应每个国家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还要熟练使用外语以保证与校方的有效沟通。在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方面,面对现有教材主要是为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设计的状态,更要加强法、德、意等语种教材的编写。

在教材内容上,努力做到开拓创新,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步伐。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善,如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历史问题,如何面对外国留学生提出的政治问题等。老师教学过程中不能被自己的传统思维禁锢,要培养自己面对问题多角度解决的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学院在提升中国软实力中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并非完美无缺,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担当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这项重任时,孔子学院的力量还略显不足。然而,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背景赋予它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本文认为以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以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作为前锋,相信孔子学院历经曲折后必将走出一条传播历史文化、彰显中国魅力的璀璨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秦榆.孔子学院〔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2〕 李菊.中国多边文化外交的新形式:孔子学院〔J〕.理论观察,2008,(02).

〔3〕 张西平.简论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 2007,(03).

〔4〕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5〕 约瑟夫・奈.软力量〔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6〕 艺衡.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 卡赞斯坦.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9.

〔8〕 沈蓓蓓.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贵州大学学报,2013,(03).

〔9〕 李松林,刘伟.试析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04).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2文化领域理论热点回眸〔R〕.

〔11〕 国家汉办官网:http:///.

〔12〕 光明网:http:///.

篇6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贸易逆差;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8-0023-04

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表现

(一)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与派出留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对境外消费未作任何限制,对过境交付未作承诺,允许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教育服务提供者来华工作。由于以上承诺,加入WTO后,我国赴外留学人数增长迅速,吸收国外来华留学人数有所增长,但远赶不上前者的增长势头,因而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我国大多数年份出国留学的人数要大于来华留学的人数,呈现“逆差”状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达2000万,居世界第一。以OECD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外国留学生占本国在校大学生人数3%标准计算,我国每年招收的留学生可以达到60万人之多。即便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2006年,也仅仅达到了此标准的27.12%,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外汇流入与外汇流出也存在巨额逆差

除了人员“流出”与“流入”的“逆差”外,从资金的流向上来看,我国赴外留学的费用要高于来华留学的费用。虽然近几年来华留学人数,特别是自费来华留学人数的增加给我国教育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与我国留学生付给其他国家的费用相比,差距很大。我国1997年修订的《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为:以人民币计算,文科类专业:(1)本科大学生:14000―26000元/学年;(2)硕士研究生:18000―30000元/学年;(3)博士研究生:22000―34000元/学年;(4)短期生,学习时间约为一个月的,3000―4800元;学习时间约为三个月的,8000―10000元。(5)理科和工科类专业比照文科相应类别学费标准上浮10%―30%;(6)医学、艺术、体育类专业比照文科相应类别学费标准上浮50%―100%。专科生和普通进修生比照本科生标准收费;高级进修生比照硕士研究生标准收费;研究学者比照博士研究生标准收费。加上生活费、旅游费和其他费用,每个留学生每年大约花费5―6万元人民币,以年均10万在华自费留学生的高限计算,由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带来的外汇收入也仅为每年50―60亿人民币。

而在欧美,留学生的学费是本国学生的2―4倍,普遍在15000-25000美元/学年之间,哈佛大学更是高达30000美元/学年。从我国各类留学咨询机构了解的情况来看,以人民币计算,自费留学去英国需要8―18万/年,去加拿大需要12―15万元/年,去澳大利亚、新西兰需要8―10万元/年,去日本需要14―17万元/年,去美国每年需要20万元以上。而且近年来各国学费标准还有上涨的趋势,按照每人每年12―18万人民币的低限来计算,我国平均每年有近10亿人民币的教育资金流向国外。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性原因

1.我国现有的留学生激励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现有的留学生奖学金种类及金额较少。纵观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做法,奖学金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一种重要杠杆。发达国家为了扩大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额,纷纷设立各种奖学金来吸引留学生。美国的奖学金有联邦奖学金、私人基金奖学金、学院内奖学金、系科奖学金、假期奖学金等种类,而且金额和享受奖学金的人数比例也较高。目前,我国的留学生奖学金主要由政府提供。主要有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长城奖学金、HSK奖学金、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外国汉语教师短期研修奖学金等几种。金额低,种类少,覆盖范围小。只有少量公费留学生可以获得政府奖学金,对高达90%的自费留学生则很少有相应的激励手段。而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及民间团体、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知识,很少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二是相关规定缺乏弹性。通常来说,能享受到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留学生需要边打工边筹措学习费用。但我国相关法律却对外国留学生打工进行了严格限制。200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六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外国留学生在校学间不得就业、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费留学生的进入。而教育服务发学生合法打工。如法国为了解决留学生打工难的问题,内政部和就业部于2002年1月两条政令,允许外国留学生在学业中进行半日打工,学业结束后,只要提供雇用证明,就可变学习居留为工作居留。德国政府修改后的《外国人法管理条例》也允许外国留学生勤工俭学,给每年在本州毕业的约11000名外国留学生中的前1000名以无限制的工作和居留许可。

2.招收外国留学生主体资格的缺失。目前,我国只有500多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民办教育机构均被拒之门外。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留学教育服务出口规模的扩大。以汉语教学为例,目前全球共有2500万外国人学习汉语,而我国却仅有400多家从事留学生短期汉语教学的教育机构。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由于政策的限制,无法开展对外汉语培训,从而影响了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我国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教育机构性质过于单一,数量过少,制约了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张。

3.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对于没有收入或收入微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教育服务出口国能否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是决定其选择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系统己比较成熟,如在英国,只要留学超过六个月,就可以享受国家健康体系的免费服务,无需购买医疗保险。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设立了“外国留学生医疗补助制度”,留学生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可持医疗费收据与国民健康保险证到留学生科申请补助,将会获得个人支付医疗费80%的补助。而我国教育部从2000年起才开始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购买医疗保险,对自费留学生只是规定其可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保险。这种做法显然对大多数自费留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微观原因

1.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规模较小,导致教育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一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越大,所能吸收的外国留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就越多。我国虽然在2003年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美国的5―6倍,因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接受高等教育对大多数青年人来说仍属于奢侈品。这种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服务出口比较优势的形成,形成了进口大于出口的贸易态势。我国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但高等教育仍处于卖方市场。同时,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高等层次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的情况下,很多人宁愿花费较大的代价到国外去接受优质的高层次的教育,这就引发了出国留学的人数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的社会地位和国际知名度己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不具各大规模招收留学生所需的资源,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接受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也是我国在教育服务中处于逆差地位的重要原因。

2.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不高,国际化程度低。一国的总体教育质量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一流高校还未能挤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这自然制约了来华留学的高质生源的数量。从我国科学论文在国际三大权威索引(SCI)、工程文献索5l(El)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lSTP)所占总数的世界排名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排名在稳步上升。2005年科学引文索引(SCl)、工程文献索引(El)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ISTP)分别排世界第五位、第五位和第二位(见表2)。尽管中国近年来科研产出数量增加很快,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然很小。从占世界SCl论文的比例来看,美国基本上稳定在30%左右,英国在8%左右,日本、德国也在7%左右,而中国仅占5%左右(见表3)。从在国际上的引用率来看,我国与美、英、德、日等国的差距较大,只与中国台湾和韩国接近。

据相关资料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已占到学校总人数的15%以上,如斯坦福大学为21.8%,哈佛大学为20%,麻省理工大学为21.7%,牛津大学为22.5%,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部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更是高达60%之多。而我国留学生人数只占高等学校在籍人数的0.5%左右。即便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北京大学也仅为10%,清华大学为5%。

3.专业学科要素票赋和优势分布不均衡。我国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较少,且主要局限于汉语言、中医、戏曲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专业,理、工、艺术、体育等专业相对还较少,商业和新兴技术学科还很薄弱。而美国各大学针对留学生设置的专业高达5000多种,日本也有3000多种,英国更是高达8000多种。

三、改善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方面的对策

1.进行制度创新,有效解决留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我们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扩大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额度,提高资助额度,在现有的以国家拨款为主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各省级财政也可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基地”奖学金,同时鼓励民间团体、企业设立面向外国留学生专项奖学金。

即便是扩大奖学金的覆盖范围后,能获得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也只是少数。大多数留学生仍需要通过课外打工来筹措学习费用。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在读外国留学生己经超过10万人,面对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议对有关法律做一些适应性的修正。可以考虑允许在我国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兼任一定的劳务,允许外国留学生经过合法的申请程序在我国的产业、经济、文教等部门做一些兼职。这样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在华留学生的学习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具有一定的语言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外国人的临时需要,节约了成本。

2.放宽对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优秀民办高校参与招收留学生。根据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本地竞争会迫使厂商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并创造新的产品和工艺。为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一些实力强、质量好、口碑好的民办高校招收留学生,扩大高校之间约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如果允许民办高校每年招收1―2万留学生,将会拉动近百亿的教育消费。

3.完善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的合作协议》,规定教育部将在未来5年每年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投保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团体险)”,最高赔付金额高达51万元人民币。该协议在完善来华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万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其对象只是针对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如前所述,来华留学生中90%以上是自费留学生。目前我们应完善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可在适当的时机把参加医疗保险作为外国留学生入学的一项必备条件,为更多的自费留学生提供这万面的服务和保障。

(二)微观主体对策

1.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发挥联合办学的放大和汇聚作用。要素票赋理论,国家所拥有的要素票赋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一国如果能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使用其充裕的便宜的生产要素,就会在该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适用于教育服务贸易领域,一国能否提高其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的份额并从中获益,不仅取决于该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而且取决于其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要素组合是否具有竞争力。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国共有500所左右高校可以自主招收留学生,但目前存在着留学生云集少数名校,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为了避免名校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考虑区域内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把各大高校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按学科和专业来联合培养留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创造“1+1>2”的效果。各高校可以从联合办学中获取比其单独活动大得多的利益,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性合作模式,有效扩大我国留学生的整体招生规模。

2.加快教育品牌建设,走教育服务品牌特色化道路。品牌是市场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甚至多过对产品或服务本身的认识,这就使得品牌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有效工具。对教育服务贸易而言,由于教育产品的无形性特征,使得消费者对教育服务的质量很难进行衡量,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就显示出了教育品牌的重要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教育服务竞争力较弱,但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资源禀赋方面也有一走的优势。目前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项目一是汉语言文化教育,汉语言文化教育在我国有着绝无仅有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需求日益高涨,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办给我们提供了汉语言文化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绝佳时机。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这一领域的优势,创设名牌课程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二是中医药学教育。据统计,多年来,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一直居自然科学中留学人数的首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在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产学研万面有许多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学习其精华,为我所用,提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与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打响中医药教育品牌,从而扩大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王亚飞,《论“后过渡期”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1):10-14。

[2]茹宗志、朱苏飞,《论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5(5):49-53。

[3]陈文芳,《发展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8-31。

篇7

关键词: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63-03

随着经济全球化从经济领域逐渐向文化、价值领域渗透,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话语,并逐步发展成为整合教育目的、功能以及传递多元文化和全球理念的重要进程[1]。留学生教育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融入世界的重要措施;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留学生教育工作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实现教育强省的重要途径[2];留学生教育是加深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友谊,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来华留学研究生占来华留学生和来华留学学历生中所占比例稳步上升。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里,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的增长仍将是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3]。

江苏是一个教育大省。为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江苏普通高校接受教育,2014年江苏省政府特设“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提出“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及资源条件,努力建成3个区域外国留学生规模增长极:一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增长极(辐射镇江、扬州和泰州),形成3万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二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增长极(辐射南通、无锡和常州),形成1.4万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三是苏北增长极(涵盖连云港、徐州、宿迁、盐城和淮安),形成0.6万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

在这样背景下,加快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留学生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分析已有的研究可知,影响国际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由于国际学生具有“外国人”与“学生”双重身份,他们必须面临跨文化适应问题,具体表现在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体现出国际学生面临文化情境转变时个体心理内部调整、个体与留学国家的社会文化的融合和适应、个体与留学高校相互调整适应的过程与结果[4]。那么意味着留学生教育必须要克服这些因素。只有以留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模式改革,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培养优秀的学生,提高国际化水平。高等院校如何加强留学生招生管理工作,统筹设计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课程,加强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交流与融合,满足留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5]。本文将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作为本案的案例,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之一。学校2002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2003年设立了“校级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2005年开始招收“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生”,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招生院校,2008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研究生项目”自主招生资格。2005年留学生仅54人,2014年达到706人,其中研究生194人(博士生135人、硕士生59人)。留学研究生规模发展较快,发展趋势很好,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学习专业主要分布在农学院、动物医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学校本着“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工作方针,不断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招生选拔和培养方式,使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多渠道招生、多元化投入、多层次培养”的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

(一)健全选拔机制,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1.大力开展招生工作宣传,充分展示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6]。学校充分发挥网络、国际组织、友好院校、在校留学生和毕业留学生的作用,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展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条件。

2.争取优秀生源。学校充分发挥援外专家和校级友好院校、在校留学生、毕业留学生的作用,为学校推荐优秀生源。学校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有正式的校际关系或项目合作关系,这些外国友好院校积极为南京农业大学校推荐优秀生源。来自荷兰、肯尼亚、埃及、喀麦隆、韩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在校留学生和毕业生极力为学校推荐优秀留学生。

3.严格考核选拔。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学校成立了专家考核小组,该小组由三个层次组成(学科考核组、学院考核组和学校考核组),层层把关,严格考核。留学生申请材料统一由留学生管理部门收集,留学生管理部门在规定时间将材料送学院,学院将材料按学科送各学科点进行审核,然后学院考核组根据各学科点的意见进行择优选拔,最后报送学校考核组,学校考核组决定录取名单。

(二)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1.“趋同化”管理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探索“趋同化管理”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突出学校学科优势与特色,开展英语授课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国际化和师资国际化进程,确保培养质量。“趋同化管理”是指学校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上,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与中国学生相同的学习条件与服务,推进了中外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在学业上,针对留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辅导”,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技能技巧训练,以弥补学习能力与水平的不足;在汉语学习方面,安排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组成“一帮一”,帮助留学研究生解决汉语听和写的困难,提高他们汉语水平。在课余时间,学校组织留学生参观、游览和考察活动,并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 “爱在南京 国际文化交流日”和“同乐江苏”等系列文化活动;同时,学校已举办七届“国际文化节”活动,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并培养“友华”、“爱华”“亲华”之情。

2.加强内涵建设,确保教育质量,以适应国际留学市场需求。众所周知,规模的形成和效益的取得都是以质量为前提的。市场是无情的,是优胜劣汰的,要保证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保证教育质量是关键。因此,学校针对培养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留学生培养质量。(1)国际课程建设:世界各国争夺国际生源趋势越来越强劲,许多非英语国家纷纷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吸引优秀国际生源。从国际留学市场需求看,国际学生,特别是高层次学生,他们有到中国学习的愿望,但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和财力用于入专业前的汉语学习。为了适应国际留学市场需求,南京农业大学决定以建设研究生学位课程为起点,结合教育援外短期课程,带动本科学分课程,学校整合优势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投资力度进行了英语或双语国际化课程建设。2014年提出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决定按“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生物与环境”“食品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五大学部分类分步推进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工作。(2)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从招生环节就充分考虑培养过程的问题,如学校对报考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生,优先录取,然后考虑省(部)级重点学科。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同时通过留学生教育,提升学科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并对其他学科以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其二是可以满足留学生的需求,培养有发展前景的国际性和将来可以为中外友好做出贡献的高级人才。(3)加强队伍建设:“师生互动”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教育活动的本质[7]。学校选拔外语好、教育教学效果优的老师成为留学生的指导老师和授课老师,同时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如鼓励青年教师国外访学、合作研究、国外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逐步提高现有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形成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梯队,从整体上提升学校教师、学者的国际学术背景、国际视野、英文授课和科研创新水平和能力。学校还非常重视 “引智工作”,将海外智力作为学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注重科学研究大师、教学大师、企业家和管理大师的结合,注重语言类专家与专业类专家的结合,短期专家与长期专家结合,发挥外国专家科学研究、课程教学、研究生指导、论文写作和学科建设的综合效益。

二、创新来华留学研究生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拓展招生宣传渠道,增强信息透明度

我国多数高校英语版的网站是急需完善更新,提高信息透明度。国际学生在来华之前,主要通过学校网站、我国驻生源国的使领馆以及在校留学生和毕业校友了解高校信息,但全面了解高校的师资情况、学科专业发展动态、高校的优势特色等主要是依靠高校网站,目前,很多高校都还没有英语版的全面展示高校信息的网站,这是急需完善和健全的,这有利于扩大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完善入学考试制度与专业能力考核机制

严格入学考试制度和专业能力考核机制,从招生的源头把关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严格考核留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以质量的提高达到规模的稳定与持续发展。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授课语言为汉语或英语,无论是汉语授课还是英语授课,都必须达到专业学习的汉语水平(HSK等级)或英语水平(雅思或托福)及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同时加大校内信息资源的英文建设,减少语言障碍,这有利于来华留学研究生能够自主享有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生活。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来华留学生培养中,导师是关键。一方面,导师指导留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留学生进行学术性互动。曾有一项实证研究显示,研究生与导师间的亲切合作将会对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产出有重要影响,近两年中国76.19%的热点论文均为导师与研究生合作刊发[8];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帮助留学生适应在华学习,在生活上的良师益友。目前我国高校整体英文环境偏弱,导师的作用更明显。我国农业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导师制的经验,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可以选拔专业基础好、学术水平高、外语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外国留学博士生的副导师,以协助导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指导工作,从而提高外国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9]。

(四)推动来华留学市场社会化发展

目前来华留研究生培养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与我国的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高校只管培养,没有从企业需求出发,而同时对外投资企业又面临缺乏人才的困境。来华留学研究生同我国研究生一样,最终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因此在培养上应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为我国有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与国家国际化战略结合,同时也可以为留学研究生创造部分就业机会。

(五)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可以通过鼓励来华留学研究生在学术研讨会上

作报告,互相交流信息。2.还可以不定期举办论文创新报告会、创新实验竞赛等活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导师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参加国

内、国际学术交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也支持他们出席国际会议,并为他们筹措出国参加会议的费用,为开阔他们的思路和及时了解国际科技新动向开辟更广阔的路径[10]。

本文着重考察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笔者认为,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招生工作很重要,应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强化语言要求;第二,要积极开设全英文课程,留学研究生主体工作语言为英文,加强国际课程建设是关键;第三,通过重点学科重点突破;在师资不足情况下,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可以集中建设,加强导师、软环境建设,同时推进国际一流学科建设;第四,继续强化大环境建设。在当前笔者认为,不同于我国高校的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具有其特点,在快速发展同时,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强招生宣传,加大软环境建设,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生源,真正推动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1]RIALP A,RIALP J,KNIGHT G A.The phenomenon of

early internationalizing firms:what do we know

after a decade(1993-2003)of scientific inquiry?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14(2):

144-166.

[2]刘慎军,李元栋.江苏省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问题

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8).

[3]郑刚.新世纪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4]郑燕如.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对留学生教育的启示[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

[5]李琼.依托学科优势,发挥自身特色,拓展留学生教育

――发展我校留学生教育的思考[C]//中国高教学会

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2012学术年会,2012.

[6]栾凤池.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水平

[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

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4.

[8]袁本涛,王传毅,胡轩等.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外高水平

学术的贡献有多大――基于近两年ESI热点

论文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

[9]强百发,王晓燕,郑粉莉.农业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

工作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

教育,2015,(1).

篇8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133002)

摘 要:近年来,民族高校融入教育国际化潮流,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舞台的竞争。文章从民族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出发,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成效,并提出民族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之策略,旨在推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民族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38-02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金永灿(1972—),男,吉林永吉人,延边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改革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高校以及我国高校已极大地推进了此项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民族高校亦面临着如何积极主动响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重要挑战和机遇。本文重在概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状况,并概述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办学所取得的成效,进而提出民族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办学之策略,旨在加快推进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民族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近40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将其概述为如下三个阶段:(1)恢复和萌芽期(1978年—1984年);(2)探索和发展期(1985年—2000年;(3)深化和成熟期(2001年至今)。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广泛吸取精华、借鉴外国先进高等教育经验和成果的同时,注重对外传播本国高等教育和文化的精华,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具体表现为来华留学、出国留学、聘请外国文教专家、中外合作办学等。

目前,我国民族高校留学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国别”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出国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亦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渠道。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学习世界各国之长,拓宽我国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出国留学主要采取公派出国与自费出国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提高了访问学者的派出比例。民族高校出国留学工作不仅很好地宣传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还提升了各民族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进了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另外,来华留学形式主要为语言教育方面,包括汉语长短期培训班、中国文化夏令营、参观交流等形式。民族高校留学生来源国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韩国、日本等周边国,而且其群体主要是以语言生为主。

为了加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各民族高校还积极主动聘请外国著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为了讲求实效,在引进时不仅考虑到人数、质量,而且还考虑到聘请领域、聘请形式及待遇等诸多因素。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已先后与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还围绕着各民族高校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成功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展示了中国民族高校在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推动了对外学术交流,提高了民族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尤其“入世”后,民族高校更加认识到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了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效益,也纷纷坚持走校际合作办学道路。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民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多样化,使民族高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对民族高校薄弱学科的建设和原有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适应社会对人才更高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成效

目前,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给予了不同的看法和表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可归纳出如下五个特征:一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意识的开放型人才;二是高等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以及在已有课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三是高校师生间的国际化交流;四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五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30年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独立设置模式,它包括项目的模式和二级学院模式;另一类是独立设置模式,它指独立设置的法人办学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管理、金融、财会等专业成为合作办学的热点。截至2014年2月,我国共有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2个,合作办学项目760个。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文化、教育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在学位授予上,本科项目既有授予中方学位的,也有授予外方学位的。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然也包括民族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我国民族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组成,要敏锐地面对时展的要求,调整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略,切实融入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开拓更加有利于自我生长和发展的空间。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亦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诸如:外事接待工作日益频繁;出国访问交流形式多样,人次逐年增加,领域不断扩大;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越来越多,引进外国智力成效显著;来华留学质量和数量大幅提高,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出国留学快速发展;与国外高校的校际合作日益频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与日俱增,大大提升了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是,与一些重点高校、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民族高校合作办学项目规模有限,数量较少,层次较低。

三、推进民族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策略

如前所述,虽然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在诸多方面成绩斐然,但仍然存有如下问题:(1)其规模有限,须进一步扩大;(2)效益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3)留学生教育层次偏低;(4)国际型课程比较薄弱;(5)合作办学力度不大。所以,我国民族高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就必须顺应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体现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以培养适应全球发展需要的人才。其具体策略设想如下。

(一)增强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同时也是一种办学理念。然而我国民族高校的国际化意识薄弱,对其认识还只停留在一般的规划中,其措施流于形式。

民族高校应注重制订国际化办学规划,把国际化办学的理念融入高校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际化办学作为高校发展的有力保障和重要任务,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国际化办学乃学校未来发展之必由之路。

(二)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彰显民族高校的品牌课程

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培养学生国际化策略的基础,民族高校可通过借鉴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念、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造现有的陈旧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可根据民族高校的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开发自己独具一格的双语教材,打造自己的品牌课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足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独有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学校的发展亦靠主打课程来支撑,民族高校要树立自己的品牌课程,比如延边大学就应以朝韩民族语言、朝鲜族民族舞蹈为自己的办学主打品牌特色,形成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民族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往中确立应有的优势地位。

在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有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就可以树立自己学校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吸引国外名校主动加强联手办学。

(三)建立合作办学资格认证与质量认证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保证质量,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国际质量认证必不可少。但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认证是非常复杂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各要素在不同国家体制下有着不同的特征,有的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有的学校没有。办学方式不同,有的是公立,有的是私立。教学模式不同,学制有长有短,师生比有高有低。由于影响因素的不同,各国对教育质量的定义也不同,质量评估的方法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评估指标也不可能一致。但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功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找出可比较的质量因素,从个性中找出共性,建立我们自己的完善质量体系,包括办学过程的规范、教学质量的评估,管理体制的完善等,进而在国际教育中得到认可。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校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成效显著。但纵观民族高校校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情况,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民族高校只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且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中外合作办学,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从长远考虑,从国际化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避免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出现,就一定能够使中外合作办学得到健康发展,进而推进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达云,刘晓红,李俊杰.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233-270.

[2]欧以克.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7-154.

篇9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发展趋向

最近几年,教育出口属于一种服务贸易的研究方法,其逐渐受到经济和教育这两个领域的高度关注。怎样在世贸组织体系当中开展教育服务国际沟通和协作,同时加入到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当中,不断加强我国教育服务国际竞争力,这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坚持的艰巨任务。因此,下面将进一步研究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1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实际情况

1.1教育服务贸易整体情况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环境背景下,在整体国际服务贸易的组成当中,教育服务贸易逐渐加大其所占的比重,慢慢变成了服务业出口的主要构成内容。由境外消费模式当作核心的教育出口已经成为了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同时,我国由境外消费的模式进口教育服务,尤其是高等教育服务,已经很多年在世界上占据首位,促使大量的外国学生到我国留学。由于科技革命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教育服务贸易在世界化演变中凸显出高科技的特点。远程教育服务利用网络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商业存在模式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国外教育企业到我国联合办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教育领域工作者国际流动数量急剧增多,增加了和国外人才培养机构之间的沟通。

1.2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优势

学科方面的优势,因为我国拥有别的国家缺少的特殊的学科,比如,中文和建筑以及中医等多种学科,力量十分雄厚。在全球教育市场当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我国在国际科技教育这个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年来始终吸引大量的国外需求人士。这样隐匿的留学教育需求量极大。所以,必须要最大限度利用我国在国际教育市场的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国际教育市场,加大教育出口。成本方面的优势,教育产品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的价格不是全部取决于市场供应需求的,实际上其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是受到每个国家劳动力价格和消费水平情况的影响。第二个是受到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影响。针对教育产品价格而言,我国存在着极大的优势。我国留学生生活费用和其他国家相比,价格较低。虽然对于外国留学生收费比本国学生高这个政策,但是和别的国家比较发现,我国存在着极大的价格优势。区位方面的优势,实际上区位因素是留学生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观察流向,能够发现,其受到周边和同属东亚文化圈优势很大的影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比如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学生都希望到我国留学。近些年来,亚洲一直是我国留学生的主体,同时表现出持续增多的势态。而亚洲地区存在很多世界留学生输入大国,我国对于招收亚洲留学生方面拥有极大的区位优势。

2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

2.1教育投入明显不足

针对教育投入方面,我国始终采取科教兴国这一战略,对于教育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但是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我国在教育投入方面明显不足。在2016年的时候,教育投入GDP只有6.5%左右,和国际上别的国家相比,相对较低,甚至比非洲部分国家还要低,比如,南非的是8%。而部分发达国家,比如古巴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高于13%,这就说明了我国针对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师资力量薄弱,通过对比我国和美国高等教员,能够发现,美国高等教员中,教授占据35%的比重,而副教授占据大概24%的比重,仅仅教授和副教授占据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59%。而我国高等教员中,教授和副教授所占的比重还没有接近半数。并且美国针对教授和副教授评定时间以及要求方面更加严格,美国的教授和副教授的含量比我国的相对要高。例如,国际上比较有名的诺贝尔奖获得人数去看,美国在这个奖项设立之后,先后已经产生超过300名的获得者,而我国寥寥无几,而导致存在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师资力量薄弱。

2.2教育产品需求不均衡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需求,从字面上理解,其实就是消费人员对于教育服务产品提出的需求。因为每个国家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文化信仰不同,学校规模也不一样。对于国家高等教育服务产品提出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若这个国家政策对于教育发展采取支持的态度,那么这个国家对于教育水平方面提出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促使教育水平能够快速地提升。其竞争力也会不断地加强。反过来说,若一个国家缺少支持教育发展的政策,对于教育需求要求较低,那么这个国家教育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导致不具备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

2.3缺少有关产业的配合

高等教育发展是不独立发展的,其与经济和文化以及语言等多个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能够给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方面的保证,而文化和语言发展能够加快教育产业发展。例如,英语,因为英语使用范围较大,很多国家将英语当作重点学习的语言,而这样的优势,让出国留学生普遍喜欢选择由英语当作母语的国家。所以,我国应该出台有关政策,增加汉语在国际方面的使用和沟通,让其更加广泛地使用。并且,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悠久的文化历史,吸引国外的学生,进而加快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速度。

2.4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有待加强

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若一个国家政府给予教育方面高度的重视,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那么教育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为了获取到高质量的生源,大部分国家均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在很多省市设立地方留学奖学金,并且还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奖学金资助标准,但是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到我国留学,加快教育服务贸易发展。

2.5民营高等教育支持不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教育始终是政府进行支配,有关规则均是政府制定的,并且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情况。例如,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现象。不仅是资金支持方面不公平,师资力量和学生机遇也不是十分公平。而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同时,我国政府针对民办学校没有给予应有的支持,政府对于民办和公办高校扶持方面存在极大的差距。而在美国,公办和民办高校二者是公平竞争的。比如,哈佛这些比较有名的高校均是民办的,而我国民办类的学校很少拥有较强知名度的。所以,我国必须要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市场,要求必须要放宽对于教育市场方面的制约,给予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同样的支持,给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制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进而加快其发展的速度。

3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策略

3.1明确政府职能

在我国高等教育当中,政府和高等教育二者相当于是从属关系,还有高校的有关规定和制度都是政府制定的,这样上级和下级直接实行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高校的自由发挥发展将会造成一定的阻碍。而高校需要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所以,政府应该适当放手,让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管理方面的优势,由传统的对于高校进行管理转变成支持。另外,政府还要给优质民办办学发展方面提供良好的条件,帮助民办学校发展,这样能够促使公办和民办学校构成一种有利的竞争关系,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不是让公办学校凭借政府保证不思进取,同时也不会使民办学校丧失发展的动力。

3.2加大国家经费投入力度

一个国家的教育想要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和充足的经费当作支持,每个高校只有拥有必要的资金,才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制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科研和学习环境,才能够不断强化师资力量,提升学生质量,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及竞争力。要求教育经费投入,必须要均衡,不可以明显偏向一些重点高校。原本普通高校知名度就无法和普通高校相比,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也不及重点高校,所以,政府更要在确保重点高校的基础上,投资大量的资金到普通高校中,促进其发展,提升普通高校优势学科,进而让我国高校综合水平获得有效的提升。

3.3优化教育服务贸易机制

我国教育产业属于公共服务产业中的一种,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偏向于服务。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法当中的产品是商品的一种,应该利用其获得相应的利润。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没有给予其应有的重视,没有达到教育市场化。有些发达国家对于教育产品的态度和其他商品是一样的,在贸易市场上充分体现其价值。所以,我国应该制定有关的贸易机制,让教育能够朝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慢慢脱离政府的限制及管理。除此之外,还要改进部分和留学生待遇相关的政策。比如,可以给留学生制造大量打工机会,提供高质量的留学条件,加大奖学金额度,增加留学名额,进而让更多的国外学生想要到我国留学,加快教育服务贸易发展。

4结语

通过本文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趋向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想要加快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可以采取明确政府职能,加大国家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教育服务贸易机制的方式,吸引大量的国外学生到我国留学,进而促进我国服务教育贸易发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廖万红,王新哲.中国与东盟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05).

[2]张悦.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01).

[3]蒋达利.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2015.

[4]曲军朋.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及影响因素识别[D].江苏大学,2016.

[5]吴祖义,戴琪.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策略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篇10

[关键词]东北剪纸 剪纸特色 剪纸发展 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88-02

一、影响东北地区剪纸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民族心理对东北剪纸特色的影响

民族心理对东北剪纸特色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观东北剪纸的作品,无不反映着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对神的信仰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满族是东北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人多信奉萨满教,由于他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有非常多的鬼、神的形象出现,比如求晴的“扫天婆”、求雨的“独女倒棒槌”,在辽宁的一些满族剪纸中,发现了“财神、龙母娘娘”。同时,东北人还认为他们最尊崇的始祖是喜鹊、乌鸦,这些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除了对神明崇拜之外,东北人民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拜也体现在他们的剪纸艺术之中,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要数努尔哈赤了,人们把努尔哈赤叱咤风云的面貌生动地展现在剪纸之中。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民族心理对东北剪纸特色形成的重要作用。

(二)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对东北剪纸特色的影响

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东北的剪纸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有着自身独特的形态。

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初级生产要素如土地、淡水等资源相对充分,这不但使农耕经济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东北人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生存条件,只要稍事劳作,便可自给自足、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状态形成了东北人民具有不拘小节、豪爽大方的性格特征,就是这样浑厚简朴的东北人民造就了东北剪纸的气势磅礴、刚劲有力的特色。

此外,东北人们的祖先一般都生活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之中,它们以狩猎为生,这里终日严寒,白雪就是在狩猎之时最好的掩护,所以有满族的“色尚白”一说;而红色则容易被野兽发现,所以他们喜白厌红,这与汉族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在东北生活的满族人民所信奉的天神之中,绝大部分是女神,这是满族母系氏族留下的遗迹,这些都体现在了他们的剪纸作品之中。所以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对于东北剪纸风格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二、东北剪纸的内容及特征

在以上的叙述中,我们总体了解了东北地区的民族心理、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这些因素对东北剪纸的内容和特征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东北剪纸的内容

东北剪纸主要表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习俗,而且起到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作用。从户外的灯笼杆、幌子、灯门上的挂签和门神、窗上的窗花、窗角花,到墙上的壁纸(东北称为窝纸),天棚上的边角、气孔和中心,屋内的箱柜炕琴,从妇女的鞋尖、围裙、针线篓、枕头顶,到殡葬的寿材、纸人纸马、各种花蟠等,可以说这样的剪纸在东北随处可见。

东北剪纸的内容可以从四个角度分类:

(1)从装饰上分:贴于其他物品上来增加美感的剪纸,如窗花、壁纸。

(2)从民俗上分: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的剪纸,如门神。

(3)从稿模上分: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鞋样。

(4)从设计上分:能够增加美感,渲染艺术特色的剪纸,如点影或电视的片头。

(二)东北剪纸的特征

对于剪纸文化,我们通常会想起淳朴粗犷的陕北剪纸、富丽堂皇的岭南剪纸或秀丽缤纷的蔚县剪纸,提起东北剪纸的却少之又少。其实,在中国剪纸文化的大洪流中,东北的剪纸文化也和这些地区一样,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区特征和艺术特色。

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孕育着粗犷豪放、不拘一格的东北人民。民间的剪纸艺术家们把他们的性格、生活融入到他们的剪纸之中。这些作品不像南方剪纸那样细腻妩媚,体现更多的是简约深厚、气势磅礴之感。东北剪纸的风格强调黑白块面对比下的虚实安排和线条变化中的节奏与韵律感。

三、东北剪纸的发展

中国剪纸简单说就是纸上的剪刻功夫,其实它脱胎于植物纤维纸出现之前的片状物镂刻,如商代“谧箔镂”、西周“桐剪”。随着纸的产生,剪纸文化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国的剪纸逐渐走向成熟。在当代,随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实施,让古老的中国剪纸文化走向现代化。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东北的剪纸艺术必定随之做出相应的改造,以赋予剪纸这个古老的文化以生命力。

(一)东北剪纸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转变

东北的剪纸作品一直是用于装饰的,传统的东北剪纸在功能上一直用于喜庆的节日、婚庆、寿宴等场合,而在媒介上主要是张贴在喜庆场所的墙上、床头、窗户等地方。然而随着东北剪纸的发展,在材料上也出现了新兴的剪纸材料,传统的东北剪纸的主要材料以红色彩纸为主,以纸质材料为基本材料,而新型的剪纸材料出现了塑料剪纸、布艺剪纸等多种材料。剪纸的功能上也并不单一出现在喜庆的节日,而更多地被用于房屋店面的装饰上、产品广告的宣传上,甚至商务产品的包装、装饰图案上。在国际时尚的舞台上剪纸作为特殊的中国元素,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印象,出现在了时尚的服装上、艺术书籍的图书插图上等。中国剪纸已经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元素为世界所认识和熟悉。在我国的国际教育中,剪纸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之一。

(二)东北剪纸文化在商业价值上的发展

传统的东北剪纸往往只是作为民间妇女的“女红”技艺,并没有多少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因而也就很少产生商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一些民间剪纸作品也逐渐进入了商业流通之中,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又出现了新的设计、制作和销售体系,剪纸文化逐步走向了商业化。

(三)东北剪纸作品在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更加多样

民间剪纸主要是以纸为材料,用剪刀剪出各种艺术形象,它继承了我国剪纸的镂空纹式,有一套独特的表现程式。这些表现民众生活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并不追求写实,而是人们心中意象的表现。东北民间艺人大都延袭了这种传统的创作手法,他们的作品粗犷、淳朴、雄劲。其创作题材也往往是根据东北人民生活中的不同需要,以实用为主剪出各种各样的剪纸形式。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一些东北民间剪纸作者的素质还很低。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他们往往急功近利,缺少经典的作品。提升东北剪纸文化在中国剪纸文化中的地位与特色。并且进一步拓宽剪纸的应用领域,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同时我们要积极增进国际文化交往,提高剪纸在国际上的名望,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剪纸,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在这片黑土地上孕育着独具特色的东北剪纸。

【参考文献】

[1]陈文彦.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传承景观的多维可视化方法[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李旺.中国剪纸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朱艳辉.剪纸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申恒.延安木刻与陕北剪纸的图像化分析[D].西安美术学院,2013.

[5]刘艾莹.满族民间剪纸装饰纹样造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6]刘也.对岫岩满族自治县满族剪纸艺术的考察与研究[D].沈阳大学,2013.

[7]康向荣.闽东畲族剪纸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