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工程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资源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土资源工程

篇1

关键词:一张图; 业务监管; 服务共享; 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67-001

一、概述

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建设国土资源“一张图”的总体工作要求。

江宁分局“一张图”项目就是在遵照部、省及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数据标准基础上,依托成熟的数据库管理、GIS、RS和GPS技术,整合、形成、完善能够全面、快速、准确反应全区各类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并同时兼顾与上级主管部门数据交互的要求;并在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集信息管理、综合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应用软件平台,实现对国土资源“征、供、用、补、查”全过程监管;在核心数据库和软件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完善全区基础数据共享机制,和政府办、住建局等单位实现全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共建共享,初步搭建“数字江宁”基础框架。

二、主要任务

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建成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本底数据库以及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软件平台。

(1)按照统一的标准整合各类地政、矿政业务信息,构筑全区国土资源“一张图”本底数据库,满足全区国土资源监管、宏观调控和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2)在国土资源“一张图”本底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系统进行分析、整合以及建设新的业务系统,打造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业务审批等一体化软件平台,通过这些软件平台促进土地、矿产监管的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实时监管,提供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对外服务等功能。

三、技术实施流程

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的建设在技术实施流程上主要分为以下几步:对业务部门的需求调研与分析,系统详细设计和各项标准制定,软件平台模块开发、数据整理和建库,软件平台模块集成与调试,系统整体测试、试运行,系统运行与维护、升级。

四、主要建设内容

1.本底数据库建设内容

4.1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全区1:1万基础地理数据(包括DLG和DEM),2005-2011年度已有的遥感影像、航摄影像资料,全区1:2000地形数据。

4.2地政数据。具体为: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权属调查、强度分析、潜力评价等)、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城镇权属)、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重大专项规划等)、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数据、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数据、建设用地数据(包括征地、供地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土地储备数据、地价数据、土地巡查、查处、执法监察数据、数据。

4.3矿政数据。具体为:矿产资源规划数据、矿产资源储量数据、矿产资源现状数据、矿业权数据、矿产资源监测数据、地质灾害监测数据。

4.4其他文档资料。

2.软件平台建设

2.1业务审批平台。“一张图”业务审批平台要求基于分局内网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的流程审批、属性变更、图形浏览三者相结合。

该平台将采用B/S架构,实现所有地政、矿政业务的审批和流转,要求平台支持动态表单修改和工作流程调整,支持表单、图形、附件的各种相关操作,给南京市国土资源局预留外部数据接口,实现业务的市级报批,实现灵活的数据导出机制,方便定期向市局、省厅上报数据,业务可扩展,便于更新维护和升级等。

2.2数据管理平台。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的数据管理平台是对所有图形数据操作的入口,实现对全区基础地理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土地规划、地籍权属、建设项目用地等专题数据的集中管理,同时满足入库数据的后期更新维护。

2.3综合监管平台。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主要利用GIS、RS、GPS、三维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时间、空间上直观展示土地开发利用“征、供、用、补、查”情况,以图表、专题图和三维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准确、动态地展示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信息,实现地政、矿政各类业务的综合监管。

2.4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提供全区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共享服务,是“数字江宁”数据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平台是江宁区其他政府部门(规划局、住建局等)以及公众用户登录、访问和调用数据服务的唯一入口,各类用户通过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可实现数据资源的在线共享。

3.系统软硬件支撑

3.1服务器配置。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本底数据库数据量庞大,在系统投入运行之后,每年还需更新遥感影像、地形数据、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加上日常管理业务办理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若干年后总体数据量将会非常庞大。为避免出现数据存储空间不够的情况,数据服务器的要求相对较高,应当采用数据工作站机型、大容量硬盘、高内存配置,以确保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应配备大功率UPS电源,确保数据使用可靠。

3.2客户端配置。相对于服务器来说,客户端配置相对要求较低,主要考虑在能够进行图形显示和运用系统其他功能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源配置,减少投资,避免重复建设。

篇2

白盾厅长指出,2011年全区国土部门在土地服务管理、地质勘查、测绘地理信息等五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第一,土地服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为自治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土地计划指标方面,通过积极协调国土资源部追加下达我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进行探索创新,制定了具有自治区特色的工矿废弃地调整、临时用地、区位调整、提前预下达下年度计划指标、统筹盟市城乡发展、加大批而未征和征而未供及供而未用土地使用、分类分年度解决卫片执法中发现的违法用地等土地利用政策,全年用地指标达到5.12万公顷,同比增长58%;土地供应方面,全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2.48万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1.2万公顷,占供应总量的50%。土地出让面积中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应土地1.4万公顷,占出让总面积的87%;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全区通过开展城镇土地整理、废弃建设用地复垦、清理整顿与盘活闲置建设用地,以及实施村庄整治和废弃建设用地复垦置换、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和投资强度、变外延扩展为内涵挖潜等管理措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地籍工作方面,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试点任务,建立了7个地区集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土地登记、基本农田等数据及地籍档案与一体管理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第二,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成果显现,为全区经济建设和资源转换战略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质勘查工作,全区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入58.46亿元。完成各类区域地质调查、重力测量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新发现各类矿化点230余处,新增矿产地71处。截止目前,全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62.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52.6%,区域重力测量79.79万平方公里,占67.6%;化探扫面面积79.1万平方公里,占66.9%(占可扫面积的97%);扣除区调、矿调区重叠因素1∶5万地面调面积42.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5.9%,(占可调查面积的49.8%),安排1∶5万航飞面积64.3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54.4%(占可调查面积的91.9%)。新增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73.61亿吨,其中提高级别资源储量7.85亿吨,使煤炭资源储量达到7703亿吨;新增钼金属量42.24万吨,增加37%;金金属量52.41吨、增加14%;银金属量999吨、增加2.3%,铅锌金属量191万吨、增加6%,铜金属量168.6万吨、增加25%;铁矿石量3.2亿吨、增加7%。地下水勘查成果显著,为地方成井66眼,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2.64万人、3.28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年内通过市场交易平台挂牌出让28个探矿权、成交价款1.5亿元;成功组织实施了东胜煤田转龙湾井田采矿权公开拍卖,成交价款78亿元,显示了矿产资源的财产属性,创造了全国首例采矿权拍卖最高价;经自治区同意配置和置换煤炭资源47亿吨,为实施煤炭转化项目提供了资源保障;矿山采矿权抵押贷款50多亿元,支持了矿山建设。全部完成了我区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和26个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5个矿种被国土资源部评为优秀;基本完成了两权许可证换证工作,进一步加强了稀土资源整合工作,启动了北方三省区稀土联合监管行动。鼓励支持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争取国家支持资金8.8亿元,设立了白云鄂博稀土、铁及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准格尔煤炭、高岭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及示范工程支持资金2.3亿元,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并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矿业基地。

地勘单位改革。三个集团公司以保增长、保发展、保稳定为目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勘查开发市场,地勘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总收入110.8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利税18.09亿元,同比增长15%; 新增经营性净资产10.02亿元,净资产增值率达到124%;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6.5万元,同比增长14%。争取中央境外地勘基金补贴5600万元,为地勘单位走出去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改革,地勘单位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明显增强。

第三,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持续推进,为宏观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国防建设和工程建设提供了保障。

自治区安排基础测绘项目经费9000万元,其中:基础测绘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生产项目5830万元,其他测绘项目2270万元,“数字城市”省级匹配经费900万元。完成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外业2003幅、内业测图1841幅,更新测绘外业202幅、内业256幅;自治区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达到39.1%,覆盖面积为46.3万平方公里。购置了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移动三维扫描系统和像素工厂,以及航空数码相机和便携式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基本满足了测绘应急保障和信息化测绘的需要。开展了红色旅游地图编制、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回头看”、“问题地图”专项治理和测绘成果保密检查,进一步加强了对地图市场的监督管理、测绘资质管理和生产质量管理。编制完成了《基础测绘规划(2011-2020)》和《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填补了我区测绘规划的空白,为我区测绘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九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新农村(新牧区)测绘保障服务示范项目进展顺利。

第四,土地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卓有成效,国土资源收益大幅增长,推进了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有力支持了自治区经济建设。

土地整治。组织实施了农村土地整治国家重大工程和自治区重点工程,投入资金20.42亿元,建设规模166万亩,新增耕地16.5万亩,新增耕地率9.9%。有力推动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自治区粮食增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矿山地质环境。作为自治区政府2011年十项民生工程之一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实效,投入3.88亿元,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50个,恢复治理面积30平方公里,超计划完成治理面积10平方公里。经过治理,有效遏制和解决了矿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治理区域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因采矿引发的矿区地质灾害得到了有效治理,地质环境整治直接受益群众约8.2万人,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民生。全区90%以上的矿山己缴存了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缴存保证金达14亿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到位,全年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幅下降。全区地质公园接待游客522.44万人次,旅游收入33.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5%、29.3%。由于地质公园建设,成功地将地质旅游、科普旅游与草原和人文景观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旅游,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保障性住房。采取召开推进会、对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指标单列使用、建立“绿色快速审批通道”、挖掘用地潜力、加强监管等措施,合理确定了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和结构,实际供地1256.39公顷,确保了我区44.64万套、2752万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提供了土地供应。

国土资源收益。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收费政策,认真落实国土资源有偿使用规定。国土资源收益实现722亿元,同比增长36%。土地、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促进了各地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和地区总体实力的大幅提升,为自治区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财力支持。

第五,国土资源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重点落实了部门联合执法、公开曝光、问责制、动态巡查、联席会议等制度,制定了防范违法用地警示约谈和违法违规案件公开通报挂牌督办等办法,发挥了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的作用,在包头白云鄂博矿区开展视频监控试点,积极推进 “双保工程”,建立了预防、查处、监管和部门联动等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了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专项行动,组成督查组对各盟市进行了督导。按照自治区政府统一部署,利用16天时间,经过动员、摸底、排查、分析评估,对锡盟44个煤矿企业和在建项目、56个金属矿山,逐矿提出了处理意见,对呼伦贝尔市、赤峰市进行了督查,为两市一盟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等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展了和谐矿区建设,对矿山所在地农牧民矛盾纠纷进行了全面排查,建立了政府、企业与农民们的对话协商机制,搭建了矛盾化解平台,使100多起矿群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化解,既落实了农牧民的合理诉求,又维护了矿山企业的合法权益。全区共排查矿业开发及勘查项目9181个,排查矿业开发企业及项目5368个,现场取缔违法违规项目467个,责令停产整顿矿山887个,立案查处733宗,关闭矿山73个。

白盾厅长要求,2012年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与规范管理并举,统筹部署地质勘查、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工作,着力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健全完善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基础工作,严格执法监察,稳步推进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化改革,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和支撑能力,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要抓好七个方面:

一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要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耕地保护等目标纳入自治区对各盟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进行定期考核。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特别是对矿业用地加强监管,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要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在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旗县开展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试点,对保护耕地的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补贴,充分调动群众特别是农牧民保护耕地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拟投入4亿元,启动自治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建设工作,建设4-6个示范项目,建立适合我区的高标准工程定额标准体系,扭转自治区农村土地整治点多面广、标准低的局面。推动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大盟市旗县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上、政策上、技术上为盟市旗县完成重大工程建设任务提供保障;支持做优做强工业园区。支持现有各类国家级、自治区级开发园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扩区调位。依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支持有条件的自治区级开发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园区,引导和吸纳国内外、区内外企业向园区集聚;严格执行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推广基础设施节地措施,健全和严格执行行业用地控制标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土地利用情况跟踪制度和建设用地综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二是保障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用地,促进未利用地合理开发使用。

通过采取争取国家立项占用国家土地计划指标、加大增减挂钩试点规模、开展临时用地试点、转变废弃工矿用地调整利用方式、支持未利用地调整使用、充分利用先行用地等政策,缓解我区计划指标不足的难题,力争可使用计划指标达到6.8万公顷,比上年有大幅增加。

三是创新用地管理制度,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按照试点先行、保障发展、规范有序的原则,积极推进盟市政府所在地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工作。在总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旗县、市区推行;开展地表浅层等采矿用地试点;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开展重点地区土地制度改草试点。鼓励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满洲里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点地区组织有关部门在规划计划、土地审批、征地制度、占补平衡、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改革。

四是统筹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地勘单位改革。

2012年,根据国家确定的“358”战略目标,结合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矿产勘查规划,组织编制我区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实施方案,努力夯实基础,实现良好开局。今年全区计划投入非油气地质勘查资金60亿元,实现地质勘查投入高位运行。在自治区项目安排方面,基础地质项目安排1∶5万矿调面积6万平方公里、完成1∶5航飞工作剩余可测区的部署,同时加强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地质工作的综合研究;矿产勘查项目中非煤固体矿产项目,安排自治区紧缺的铁有色金属、贵金属以及有望成为大中型矿产地的矿产集中项目,提出新的国家级整装勘查区2-3处;煤炭项目以自治区近期拟配置资源区提高程度为重点,兼顾稀缺煤种、缺煤地区找煤工作。地下水勘查项目安排基础水文地质、缺水地区找水和地下热水勘查。

坚持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和产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增强活力,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推进地勘单位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大力培育以地质勘查为先导、以矿业开发为基础、以延伸产业服务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地勘单位适应市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支持、鼓励地勘单位走出去承担区外、国外业务,开展项目合作,建立内蒙古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资金。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经营行为,逐步完善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2012年三个集团公司争取完成经营性收入10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资产增值率110%以上。

五是加大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力度,构建和谐矿区。

拟安排3亿元,对乌海市、鄂尔多斯市棋盘井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包头石拐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呼伦贝尔大雁和宝日希勒矿区、通辽霍林河矿区等8大资源枯竭地区13个矿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采石和采砂坑、无治理责任主体的42个废弃区和33处治理区域范围内的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对重要采矿集中区域开展地质环境详查,编制区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建立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实施矿山地质环境遥感信息动态监测。开展山区丘陵地区地质灾害详查,加快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速度。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的研究和探索,加强对矿山企业执行保证金制度的动态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企业责任,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不欠新账。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大力推进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要以鄂尔多斯市为试点,积极构建和谐矿区,全面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制度和准入条件,实施矿产开发项目社会风险评估和听证制度,探索提高矿山所在地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建立矿地矛盾协谓化解机制、对农牧民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强化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依法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切实维护矿山企业合法权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地关系和谐型新矿区,实现矿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实现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统一、实现矿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统一。

六是加强基础工作,完善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

拟安排基础测绘经费1亿元,实施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通辽、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等侧区的1∶1万地形图测绘和巴彦淖尔地区1.8万平方公里1∶1万地形图更新,增加1∶1万地形图覆盖面积4.8万平方公里,增加覆盖率4%。建立5个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及时复测一、二等水准网和提高似大地水准面精度。开展1∶1万地形图和城市大比例尺成图绘制所急需的航空摄影工作。购置边界地区1∶1万地形图测制所需的卫星影像资料。加强数字城市建设、天地图平台建设和地理国情监测,为城市管理、社会和公众以及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以地籍售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为动力,以基本完成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为目标,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全面应用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地籍管理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年底前基本完成把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的任务,同时完成25%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开展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集遥感影像、城乡土地利用、基本农田、土地登记、地籍档案等于一体的自治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夯实国土资源管理基础。

篇3

    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土地管理工作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做好土地管理工作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最近,省委、省政府对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作出了部署,并对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服务于这一全局工作,近期我们对如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促进城市化进程作了调查研究,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确保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土地资源配置,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我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这个规划充分考虑了各行各业各部门的用地需求和我省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的省情,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编制的。各地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提供城市建设用地。因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化发展部门要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要求,认真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查工作,确保城市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协调。因城市规划调整,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依照法定程序及时随城市规划同步调整完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要向有利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做强、做大、做优、做美”的目标倾斜,积极支持中小城市发展,择优支持重点中心镇建设。对行政区划调整中被撤并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应调减建设用地范围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以重点保障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发展的用地需要,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规划调整还应向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倾斜,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二、合理安排供地计划,优先保险城市发展用地

    要认真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保护耕地与推进城市化的关系,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坚持“占一补一”,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级在分解安排用地计划时,除保证国家和省交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项目等重点项目用地外,应优先安排城市发展用地。建立以供给引导需求的供地机制,优化生产力和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大力提倡工业用地向开发区集中、乡镇企业用地向中心镇工业小区集中、农民住宅用地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通过复垦开发净增耕地可以用于补充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各地在当年实现耕地占用耕地补偿指标,可用于城市和重点中心镇的建设,也可以用于重点基础建设。各级政府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高办事效率,为加快城市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用地服务。

    三、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力度,积极为城市建设集聚资金

    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土地有偿使用的范围,通过实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有偿使用,增加土地收益,为城市建设集聚资金。今后新增建设用地除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实行划拨方式供地的项目外,一律以出让、租赁等形式实行有偿使用。房地产开发项目除教师住房、解危解困房等建设用地采用行政划拨方式供地外,一律实行出让供地。对现有划拨使用的国有土地,各地要区分用途,有计划分批次逐步转为有偿使用,对其中已转为经营性用途的,应通过补办出让和租赁等手续,尽快纳入有偿使用轨道。对发生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的,应同时转为有偿使用,分别办理出让或租赁手续。工业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在企业改制时要将划拨土地使用权依法处置,按规定转入有偿使用轨道。实行承包经营和有偿使用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可实行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或租赁、出让使用。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所有权上市交易,必须以有偿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为前提,交易所得中的国有土地收益依法上缴国家。

    加强土地收益的征收管理,各地不得擅自低价出让、出租土地使用权,不得随意减免国家土地收益。对违规低价出让土地听要依法追究责任。要按照规定合理使用土地收益。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净收益市、县留成部分,主要用于城市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入,除按国家规定用于耕地开发外,可由市、县统一安排用于城市建设。

    四、大力推行招标、拍卖方式供地,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

    加大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统一、完善、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大力推进土地招标、拍卖供应,建立起城市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土地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规范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确保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真正使城市土地收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土地使用权出让可采用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进行,其中商业、旅游、娱乐、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出让供地,通过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产效益,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加大土地登记和土地监察管理力度,加强对土地使用权转移行为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非法转让、炒卖土地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快建立完善与土地市场相配套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土地市场交易提供技术服务、地价评估、地籍测量、业务、法律咨询等项服务。

    五、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开展城市现有建设用地的挖潜利用,调整利用闲置土地,缓解土地供求矛盾,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城市建设凡能使用闲置土地的,城市建筑凡能使用闲置土地的,必须首先使用闲置土地。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凡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项目,不受用地计划指标的限制,优先办理有关手续。提倡城市建设走集约用地之路,避免盲目的“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按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规划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将城市功能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对占而不用、闲置超过规定期限无力开发的土地,要坚决采取措施,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由政府统一组织调整利用。

    六、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增强政府调控城市建设用地的能力

    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于调节土地供求关系,防止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和非法炒卖土地,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防止国有土资产流失,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以政策性储备作为切入点,将法律规定应由政府收回的国有土地予以收回储备,通过适度开发后,根据城市建设的要求和土地市场供求状况,将储备土地适量、适时投放市场,在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供求予的同时,获得土地收益,为政府积累资金。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对单位闲置不用、企业“退二进三”、破产企业的国有土地进行收购储备。为保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施,各级可成立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土地储备中心,具体实施土地使用权收回、收购和储备工作,通过土地收购(收回)--土地储备--土地出让的运作,适时调节土寺供求关系和价格,调控土地市场。对国有土地储备实行统一管理,政府高度垄断一级地产市场,规范运作二级地产市场。

    七、择优支持重点中心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要根据确定的城镇规划体系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按照规划、计划确定的用地规模、范围和数量指标,合理安排用地。在不突破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控制指标的前提下,认真抓好因乡镇撤并、小城镇规划调整等所涉及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并注意搞好乡镇其他专项规划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

    小城镇建设要坚持集约用地、合理用地和保护耕地。鼓励通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土地整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地等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要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择优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的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要适当倾斜。对以迁村并点和土地整理等方式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在建设用地计划中予以适当支持,需要占用耕地的,可在占补方案报经批准后先占后补。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可用于小城镇建设用地,缓解用地矛盾。

    小城镇建设用地,除行政机关和社会事业用地等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划拨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留给乡镇财政,统一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首先要用于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此前提下用于城镇建设。

篇4

一、检查范围及方式

(一)重点抽查。由区国土资源分局执法监

察大队牵头,矿管监察股配合,各镇(街道)参与。根据各中心国土所和各镇(街道)提供的在建工程项目,重点抽查了水务、交通、住建、国土等领域的部份在建工程项目。

截止2013年5月17日,共计抽查在建工程项目22个,其中,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项目2个;安置房建设工程2个;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项目2个,酒镇·酒庄建设项目4个;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5个;生态园建设项目1个;公路及道路建设项目2个;土地整理开发项目4个。

(二)全面普查。其余在建工程项目,区国土资源分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在建工程项目防灾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紧急通知》(市国土纳资发〔2013〕71号),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应由各镇(街道)区及相关部门完成自查并将情况反馈区国土资源分局。

二、检查结果

22家被抽查单位当中,5家单位有防灾责任书,17家单位无防灾责任书;2家单位有地质危险性评估报告,20家单位无地质危险性评估报告;13家单位有防灾避险预案,9家单位无防灾避险预案。对于存在的问题,检查组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责成责任单位立即整改。

三、整改落实情况

(一)限期整改。根据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关于开展在建工程项目防灾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紧急通知》(国土资执监总〔2013〕17号)文件精神,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区国土资源分局已将检查情况及时函告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指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出要求限期整改,并将整改落实情况书面及时反馈区国土资源分局在建项目防灾措施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建立长效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区国土资源分局本次抽查没有覆盖到的在建工程项目,由各镇(街道)及区级相关部门完成自查,全力做好在建工程项目防灾措施落实工作,并将自查结果于2013年6月15日前反馈区国土资源分局在建项目防灾措施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国土资源分局按照职责分工重点进行再抽查并将抽查情况上报区政府和省、市国土部门。

篇5

空心村土地复垦整理坚持“政府推动、村民参与、整合项目、多元投资”的原则,坚持以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空心村土地复垦整理为重点,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通过实施空心村土地复垦整理,挖掘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使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目标任务:年完成全县11个乡镇35个自然村2974亩空心村土地复垦整理任务。完成全县实施以工代赈、移民搬迁、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地质灾害点搬迁等项目整村整组搬迁以后形成的空心村内废弃房屋拆除任务。

二、实施步骤

(一)项目选择与申报。

1、各乡镇对辖区内年以来实施的以工代赈、移民搬迁、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地质灾害点搬迁等项目整村整组搬迁以后形成的废弃旧村调查摸底,逐村、逐组、逐项目建立台帐,汇总上报县国土资源局。由存在空心村的村委会向乡镇提出复垦整理申请,编制可行性报告。经初审合格的项目,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项目立项申请。

2、由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对各乡镇申报的空心村进行踏勘,将符合本年度实施的项目汇总后上报县政府审定。报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立项(300亩以下由县国土局批准立项),并报请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二)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

项目批准立项后,由项目所在乡镇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搞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工作。

(三)项目区地上附着物拆迁。

项目区地上附着物清理由各乡镇负责,村组组织实施;集体房屋由所有者自行拆除,群众自有房屋由户主自行拆除;房前屋后零星树木指标由乡镇申请,县林业局及时审批,群众自行采伐;电力、电视、通讯杆线由所属单位自行拆迁。

(四)项目组织实施。

土地平整复垦由乡镇负责,项目村具体实施。县政府对工程进行补助,补助标准按项目净增耕地面积计算,30-100亩之间(不含100亩),每亩补助500元;100-500亩之间(不含500亩),每亩补助800元;50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0元。乡镇要建立空心村复垦补助资金专户,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和移用。根据工程形象进度拨付补助资金,完成地上附着物拆迁土地复垦开工拨付30%,全部工程竣工再拨付50%,竣工验收合格后拨付下余的20%。县国土资源局对复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行业指导。县水利局对复垦项目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工程质量监理。

(五)项目工程配套。

农田水利、林网配套工程由相关部门整合支农项目统筹安排。发展计划、农发和水利部门整合项目实施水利设施配套工程;林业部门结合植树造林绿化完成林网工程。

(六)项目竣工、验收。

1、项目竣工后,由施工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聘请有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竣工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和项目工程竣工报告报县国土资源局,并提出验收申请。

2、由县国土资源局牵头,组织县农业、水利、环保、财政、林业等单位,逐个对项目进行初验,填写《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表》。县农业部门对土壤肥力质量检测并出具书面检测报告。

3、初验合格的项目,报市国土资源局复验,通过市国土资源局复验的项目,报请省国土资源厅复核认定。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空心村土地复垦整理工作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空心村土地复垦整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主任、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发展计划、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农发、电力、审计、监察等部门和东南镇、东风镇等有关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空心村土地复垦整理主要责任在乡镇,主体在村,各乡镇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组织专门班子,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发挥职能,配合协作,全力支持此项工作。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空心村复垦规划的编制和项目管理工作;林业局办理项目区林木采伐指标,并抓好田间林网建设;发展计划、农发、水利部门要整合项目,切实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政策 体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71-02

当今中国,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五化”的同时发展,能源需求已步入一个不断上升发展的通道,能源及重要环境资源与我国社会发展已表现出极其密切的关系,一旦缺乏,社会发展便很可能出现“停滞”。所以说,解决能源及环境资源问题已迫在眉睫,而发展国有资源事业则必须要有更高端的开拓创新型人才。

1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概况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主要以两院院士、专业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为代表,这部分群体专业知识较强,具有突出的个人能力。国土资源事业想要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牢牢依靠这些专业性人才。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部对人才的重视逐渐加强,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以营造一个适合高层次人才发展的环境空间。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管理措施及实施背景如下:

(1)研究制定《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纲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问题已被上升到了一个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兴旺发达密切联系的高度。为了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速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土资源部开始着手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纲要,同时在部内建立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

(2)适时出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所提出的相关意见》。

为更加紧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服务,加强国土资源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国土资源部决定打造一支具有高端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群体,解决国土资源人才缺乏的问题,从而引导国土资源领域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规划逐渐形成两院院士、“百人计划”、杰出贡献专家,培养一个具有高端技术和科技进步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群体,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缓解我部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保证我国国土资源能够持续做出技术创新及长足的发展。

(3)落实实施《国土资源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国土资源部在人才的长期发展规划中重点指出:建立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发展土地开发及找矿专业性人才,以十年为时间周期重点培养高端创新性科技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合理性的人才队伍,为国土资源的未来发展的做好人才保障。

1)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培养高端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实力雄厚的科研基地为依托,以此培养杰出的科技人才。截至2020年,争取能够培养出20个高水平的国土资源创新群体,自主培养造就和聘用高端技术人员300名,科学领军人物200名,青年高端科技人才500名。

2)制定国土资源管理及国土资源经济综合性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为目的,委托我国各大高校,争取在2020年前培养出5 000个具有综合性知识的高端国土资源管理及国土资源经济人才,并开展更大规模的培训教育以满足不断加快的国土资源建设的需要,以 20 000人/年的频率培训高端业务人才。

3)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百人计划”。为了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以适应要求日益增高的国土资源工作,就应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批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从2002年起,每年在全国国土资源内部选取前200名优秀学术带头青年以作为国土资源干部储备。

4)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了培养更多的与国土资源相关的卓越人才,应当加强国土资源行业与我国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设立与国土资源关系紧密的新型课程,设立综合实验室,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改革,以期培养出符合国有资源事业的“卓越工程师”作为国土资源一线工作的储备人才。截止2020年,固定以1 000名/年的数量向国土资源系统及地理勘察部门输送全日制工科大学生及研究生,其中60%能够在国土资源系统重要岗位任职,这些高端人才中,主要是以两院院士、学术专家、杰出贡献专家以及拥有超高水平的发明人员为代表。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创新离不开这些高层次人才的推动。一直以来,国土资源部都在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以提供高端人才良好的学习条件。

2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的作用解析

总结国土资源人才政策在人才计划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归纳并解析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做好现代化人才发展准备,对于高层次国土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为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增添新的内容

2003年12月,全国人才讨论会在京举办,这是我国自解放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人才讨论会议,会议表明了“人才由党管”的基本思想,并在此思想上对人才工作顺利开展做出了新的安排。国土资源部以最快的速度,前后颁布了一连串的新规以解决当前人才建设问题,为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增添新的内容。 国家做出的一系列举措吸引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让我国高端科技人才得以 “择木而栖”,为他们营造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才建设工作的进行。

2.2 高度重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2002年初,基于“百人计划”的方针政策,国土资源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到2010初,在“百人计划”的实施下共产生了青年科技领军人物110名,同时产生了163名掌握领先科技水平的基层技术工作者。在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下,共有1 085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并及专著共计1 566篇,并有10多人获得了国家级别的奖项,150人获得了省部级颁发的科技奖。其中,全国劳动奖章共4人获得,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新时代百千万人才工程共有6人获选。

2.3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逐步加强

由于土地和矿产资源在不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土资源部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地理特征及地质特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外学者。尤其在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国土资源部人才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培养,杰出人才层出不穷,素质水平不断攀升,逐渐的改变了国土资源部内的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氛围越来越浓厚,这对国土资源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 人才发展的制度框架初步建成

虽然我国自实施国土资源人才政策以来,高层次人才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在部内还有很多问题。

国土资源部高层次人才总量较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仍需更进一步的完善;世界一流科学家相对缺乏,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及任用政策存在不足;老龄化问题严重,在政策方面需要加强青年人才的选择等等。只有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政策,加快国土资源的人才培养政策的创新,才能为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国土资源的人才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3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

政策的制定是用来解决重点问题的,没有相关重点问题就无需政策,没有实质性的政策便不会有新体制的诞生。推进政策改革,必须要先解决思想上的束缚、锐意改革、对症下药,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增加政策 “含金量”,让人才能够“择良木而栖”,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3.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立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原则,实施重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快人才发展的体制创新及政策创新,建立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联系院士及后备人才制度,应当做到党委听取专项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和在党委成员内部建立起专家联系制度。做好重大人才策略和人才工程的部署工作,使高层次人才制度能够真正做到培养人才的作用。

3.2 重点培育年轻一代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青年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重点培育年轻一代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青年人才不断成长,为国土资源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人才保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多数情况下年轻科研人员的思维都较活跃,更可能实现科学创新及科学突破。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效益,就应当使年轻一代有更多的话语权及主导权,将重大科研任务交予他们,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3 为人才成长提供人文环境氛围

一个健康向上且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能够营造出强烈的归属感,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人才政策制定应不断加强 “软环境”营造的强度,创造一个人文氛围与科学氛围和谐共存的环境,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提供精神粮食,为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使人才始终处于一个和谐、激励、尊重、理解与充满凝聚力的环境中,这能够更好的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人才引进及保留人才的问题。

3.4 加强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以保证我国高层次人才能够走在世界前沿

国土资源部的高端人才应当具有国际化视野,应当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创新能力,必须能够随时跟踪把握世界最新技术的动向,与国际同行之间保持积极的技术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国际人才蓝皮书》中指出,那些走在国际前沿的高层次人才,更具有科技创新的竞争力。由此看来,想要培养核心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就必须要与国际接轨,扩宽眼界,寻找核心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结合之道。因此,应当制出台相关政策,以满足高层次人才能够接触国外先进学术交流的条件,以保证他们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位,使得我国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能够具备全球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晨光.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叶志斌.建设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4,6(6):55-57.

[3]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R].2010.

[4] 海立.用好人才,政策为要[N].人民日报,2010-12-17.

[5]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赵丽珍,李普者,杨文顺.当代中国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 董志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政策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8] 姜洁,潘建伟.发掘“潜力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N].人民日报,2011-08-15.

[9] 傅昕.大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软环境[N].中国国防报,2005-09-06.

篇7

【关键词】 高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相关行业与产业背景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土资源系统的摇篮,其所属专业国土资源调查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大国土,包括国土资源、地矿系统、测绘行业的基层一线单位,主要从事资源调查、国土资源勘察、土地测绘、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管理与评估等工作。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高职专业的开设瞄准的是市场,市场常常需要行业和产业来支撑。如今市场经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有哪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土地调查、地理信息、土地数据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等等,这些都是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正是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为了进一步掌握更加详实而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和数据变更、土地数据入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人员。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涉及专业门类较多,专业知识也较复杂,因此就业面非常广。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大多学生在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地矿局下属地质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测绘与测绘公司、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土地估价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的规划设计、土地调查、地理信息等相关工作。近年来,本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先后与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工作。湖南省先后陆续开展了基本农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居民宅基地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通过调查,国土资源调查行业及相关产业刚性需求较大,湖南工程学院所培养的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适应市场需要,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农村土地流转和管理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1]

三、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国土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涌现很多新的技术工作,从单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与开发,逐步走向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各种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土地这一主题而进行。根据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和岗位需求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跟着市场走,才能走出一条灵活多样、适合市场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结合学院“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国土资源行业发展前沿,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主线”、“双循环”、“三平台”、“四技能”、“五岗位”。

一主线: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近年来,因“土地”所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城市内部如何合理利用好每寸土地,更好地集约节约土地是我们土地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掌握一手的土地数据,土地数据的获取以及如何规划和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本专业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

双循环:理论与实训循环;学校与企业循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循环交替;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循环交替。

三平台:人文素养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人文素养平台:注重课程的学习,提高和培养个人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通过开设的两课教育及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专业基础平台: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国土资源所需要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并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谋得一席之地。专业核心平台:立足国土行业,突出教学特点,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国土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能利用专业知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技能: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通过对国土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能力的调研,本专业开设了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技术、土地整理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数字化地籍测量、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核心能力[2]。

五岗位:土地调查员、土地管理员、地籍测绘员、土地规划与整理技术员、地图制图员。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资源系统及行业,主要从事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等岗位。

四、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往往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更是立足于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因此,每年学校都组织专业老师开展市场调研,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结合学生从生产单位带回来的《企业用人单位需求表》、《企业对人才调查表》等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措施的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从毕业生带回来的就业信息和市场调研来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人才刚性需求量大,立足于湖南省内的具体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国土专业知识和测绘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有比较强的识图、判图、绘图、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是要有比较好的与人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四是要有比较强的吃苦精神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院校训和“三光荣”精神的理念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图件的识别和数据处理上也要注重训练,使每个同学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加各种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4.

[2] 李玲,冯新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70.

【作者简介】

篇8

一、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及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1、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国土资源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办公效率,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强行风,树形象,增服务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普遍增强。

2、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开通了与省厅的网络连接;建成了国土资源视频会议系统;新建了市国土资源局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站;对局域网进行了更新改造,对国土资源网站还将进一步完善,使土地招、拍、挂进行上网公告,增强土地招、拍、挂的透明度,增强社会公开监督,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们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全市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现状不容乐观,和全省及其它地市信息化建设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1、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不够完善

全市只有市局成立了信息中心,目前只有一名技术人员。各县局、分局目前只是局内部成立了信息中心。

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全市各县局和分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软硬件投资较少。

3、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知识不够,经验不足,并且多是兼职,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很不适应。

4、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县(区)、科室对国土资源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还不能与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相适应。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变革,这些问题将显得日益突出。

二、“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目标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信息化建设总体工作部署,市国土资源“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安全稳定、监管有效、服务全面,覆盖全市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管理的网络化运行,增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效能;形成网上双向互动式的国土资源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一支稳定的国土资源信息化队伍。具体目标如下:

1、基本形成全市国土资源网络体系。完善市国土资源局机关局域网;逐步建立和完善县级国土资源网络,保证与省厅网络运行畅通,基本满足数据远程交换,网络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

2、政务管理业务逐步实现网上运行。基本完成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市、县级国土资源政务管理网上运行。

3、逐步完成市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任务,逐步完成一批全市国土资源主要业务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数字化信息的积累取得明显进展,数据库更新机制基本形成。

4、信息资源基本实现共享,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县局对外网站全面建立,各分局依托市局网站建立独立页面,由县局、分局指定专人负责各自网页的更新管理,政务信息。实现市、县和分局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信息共享程度明显提高,网上双向互动式的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5、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信息化组织机构更加健全,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成效,市、县级信息化机构(信息中心)确定,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结构比较合理的信息化队伍。

三、工作任务

(一)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

1、以电子政务为重点,建设以业务为主的政务管理系统。针对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基础薄弱,县区电子政务建设相对滞后实际,加快以业务为主建设应用系统,适时推广跨越发展,把县区和科室独立的业务应用及数据库系统建立和集成到一个可管理的环境中。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的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机制、统一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统一业务规则管理机制和可视化集成的管理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技术框架和运行环境,进一步推动全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的规模化发展。

2、建立市、县业务网络化运行体系,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和主要业务系统上下联动,规范市、县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主要业务系统的业务关系和数据逻辑结构,建立上下级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系统交换机制,形成市、县业务网络化运行体系,并省厅相关业务系统联结,实现各级业务数据间的交换共享和主要业务系统间的协同联动。以“金土工程”为重点,以耕地保护为目标,通过数据共享和系统交互机制,完成市、县级建设用地申报和土地供应等业务系统,与地政基础数据库和相关地政业务系统联通,形成建设用地申报、审查、审批、供地于一体的网络运行体系,实现上下级数据的互运响应,随时掌握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和土地供应信息。推广应用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网上直报系统,实现国土资源综合信息自下而上的全面、准确、及时的获取。

(二)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

1、加快“金土工程”基础数据库建设

加强统筹规划与组织落实,加快“金土工程”基础数据库与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建设、管理、运行、服务机制,明确数据库建设、维护职责。市局和县局要加快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城镇地籍、基准地价、土地市场、土地监察等方面的数据库建设。

2、推行政务公开,加强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与制度,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向社会和决策管理部门提供形式多样、实时快捷的信息服务。完善市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建立县级国土资源独立网站。设立政务公开、举报、网上办事与网上交易等栏目。建立国土资源违法、违纪网上举报系统和电子系统,接受社会监督。利用网站体系推进政务信息开发利用。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以国土资源网站体系为平台,增加政务信息公开查询和网上办事功能,充实网上信息内容,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网上申报、电子等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相关学科知识与文化,增强全社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意识。

(三)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

1、建设市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市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是市国土资源数据有效存储、管理、运行和维护的中心,为全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是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共享交换及服务的中心。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为核心,依托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网络和信息交换技术,按照统一标准,在全面总结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和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建设与完善市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建立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模式。建立集中与分布式管理相结合多级备份、相互印证、相对独立的数据管理机制,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维护和服务。确立数据在线和离线服务方式,针对不同的数据服务方式采用相应的数据存储、管理模式。

2、健全信息化规范与制度

在已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建立与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制定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形成较为完善并符合我市实际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对各种已有标准的指导培训和推广应用。

3、保障信息安全

加强网络系统信息安全建设,重点实施物理隔离技术,在物理传输上、物理储存上隔断网络或非网络。完善网络攻防安全子系统,如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主机保护系统等,同时采取适时备份和定期备份结合,进一步提高网络系统信息安全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制定计划,明确年度工作任务,落实职责,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年度考核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二)健全体制,完善制度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工作机构和组织保障。市国土资源局要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市、县级国土资源局要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机构(信息中心),分局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省厅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数据汇交、信息公开与、网络安全、信息化管理与监督等相关制度,使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与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稳定投入,适时跨越

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扩大资金来源,确保稳定可靠的信息化资金投入

篇9

一、工作目标

根据全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及工业、交通、水利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等用地需求,加大土地申报力度,力争新增建设用地2000亩,其中:工业用地1500亩(重大项目建设用地500亩、一般性工业用地1000亩),城市建设及商住用地500亩;实现土地收益1.6亿元;继续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全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全面实现耕地整理1500亩,新增耕地1500亩,新增土地储备500亩,盘活存量及清理闲置土地300亩,全面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实施“金土工程”,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监管工作,治理整顿整合矿产资源秩序,规范用地及矿产资源管理,实现矿产资源收益2000万元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完成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科学合理规划用地

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积极服务新建设。今年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充分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要。科学合理规划用地,进一步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依照规划把好项目用地预审关,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化管理,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顺利实施。

(二)积极做好用地申报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经济发展用地需要

一是积极做好各类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用足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全力争取上级用地计划指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开辟建设用地新空间。对符合立项标准的建设项目,力争挤进省里的项目笼子,使用上级用地计划指标,增加我县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减轻县内用地指标压力。根据我县2008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依法组织农用地转用、土地报批。今年拟报批用地2000亩,其中:工业用地1500亩、城市建设及商住用地500亩。二是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完成全县“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项目的验收。按要求认真做好国家投资的艾城镇土地整理项目施工的监督指导,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今年拟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耕地开发规模1500亩,并积极做好申报立项,争取早日实施,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三)进一步强化土地储备功能,积极盘活存量及清理闲置土地

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不断强化土地储备功能,做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按照“严格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积极运用政策、行政、经济手段,收回、收购包括工业用地在内的一批闲置和低效率利用的土地,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科学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积极盘活土地资产,缓解经济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今年力争新增土地储备500亩,盘活存量及清理闲置土地300亩,为我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四)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土地最大的效益

继续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动摇。严格落实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用地和破坏耕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加强耕地保护,坚持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决不能逾越。

有效地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规范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和工业园区入园企业供地程序。加强对房地产用地总量的控制,注重房地产供地结构。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审批,严格规范农民建房,坚持“一户一宅”;坚决杜绝城市规划区、景区及国道两侧违法用地建房现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有偿使用。有效地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保障土地供应,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规范健全经营性用地的公开交易制度,切实搞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实现土地收益1.6亿元。着重开展推动乡镇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工作,不断加强政府对乡镇所在地国有土地资产经营管控,为地方财政增收创造条件。

(五)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按照“依法调查、依法解除合同、依法申请探矿权、依法开采、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的原则,全面完成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的各项任务。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全面整治矿业小、乱、散和资源粗放型经营,实现从单纯开发型转向规模效益型,从简单加工型转向精深加工型,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大做强矿业经济,重点抓好金属钒矿区的整合工作。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暂缓我县境内探矿权审批工作,加快我县矿业公司成立运作的步伐,摸清全县矿产资源分布和开采情况,抓紧制定出台全县矿产资源治理整顿整合工作方案,确保3月底前开始组织实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实现矿产资源收益2000万元以上。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强矿业权出让管理,规范矿业权出让行为。打击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以采代探的违法行为,规范我县矿产资源开采秩序,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正常的矿业秩序。不断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储量动态监测,按季足额征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积极配合做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体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坚持汛期巡查制度,严格岗位责任制,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切实加强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引导群众采取避让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

(六)健全执法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联合执法机制,提高依法管理能力

篇10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天,我局隆重举行办公大楼乔迁庆典。首先,请让我代表××市国土资源局向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带动××开发区建设,我局办公大楼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于××年×月正式动工兴建。在办公楼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筹划,确保建设资金到位,先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做到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设计,把国土资源大楼建设成华新开发区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市规划部门、建设部门、质监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为依法依规按程序操作,我们自觉接受监督,公开、公平、公正招标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工程预算、核算方案,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肯定。为不增加财政负担,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足额完成财政上缴任务的前提下,既求生存,又图发展,秉着厉行节约的原则,紧缩开支,保证了建设速度,保证了安全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尤其是后期工程建设,为加快建设进度,施工单位克服重重困难,加班加点,日夜苦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象无形,润物有声。经过艰苦努力,国土资源大楼现已正式落成,总建筑面积×××m2,总造价××万元。可以说,国土资源大楼的落成乔迁,倾注了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的热情关怀,体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的英明决策,得到了相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凝聚了建设施工单位的艰辛劳动。

国土资源大楼的落成乔迁,改善了我局的办公条件,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必将给我局带来光辉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局工作来势很好,在耕地保护上实现了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土地收益上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在资产管理上实现了市场运作经营理念;在业务工作上实现了国家级先进单位零的突破。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决不辜负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以崭新的姿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我局文明建设和全市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做出更新更大的成绩,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