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理念;新教学模式;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108-01
一、课改理念
课改的本质是对课程系统中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深层次的革新、改造,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重新建构与改造社会。
1.新课程改革的五大基本理念
《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提出:“展望 21 世纪将是一个资讯爆炸、科技发达、社会快速变迁、国际关系日益密切的新时代。因此,跨世纪的九年一贯新课程应该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这就是所谓的五大基本理念:一是人本情怀方面,指了解自己,尊重与欣赏他人及不同文化等;二是统整能力方面,指理性与感性、知与行、人文与科技的调和与统一;三是民主素养方面,包括自我表达、独立思考、与人沟通、社会服务、负责守法等;四是乡土与国际意识方面,包括乡土情、爱国心、世界观等;五是终身学习方面,包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资讯与语言的运用等。
2.教师是推动课改走向深入的中坚力量
课改实施的关键在第一线的教师。教师的个人教学理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在课改中的作用很大。教师需要用新课程的理念,给自己重新定位,积极投身改革,积极进行反思、探索课改新路,不断把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善于与同伴合作,吸取同伴的优势,让自己在课改中成长。
3.探索课改新路
课程改革必须同时改革其赖以实施的组织,否则只会流于表面,以失败告终。学校的内涵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为每一位成员提供继续学习和成长的组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每一个人都应该成学习者,拥有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每一位成员都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实现自我超越,发展批判思维和反省能力。在这个学习组织中,每一个人可以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地与人交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与同伴对话、沟通,让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探究和大胆创新
教室是建构知识的基地。社会是教学的大课堂。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倾听每一个生命的声音,关注每一个生命成长的独特,形成平等对话的舞台,重建新的教学规范和秩序。关心弱势和学生群体,走进他们的世界,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空间和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去争论、修正、共享各科知识以及求知的方法。
1.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观
教师的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已有的经验着手,教师备课就应该备出为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备学生的学法,而不是备自己怎么做。
2.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观
教师要改变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如你同意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等等。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关爱有加,而对学习有困难、思想品质不那么端正的学生只有批评与责怪。因此上课只提问好生,给好生很多机会,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觉得压抑,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其实这样的学生,他并不是天生笨蛋,只不过是这方面的潜能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只要教师给他机会,鼓励他,他是可以转化好的。
3.具有现实意义的教材观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新课程是体验课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奴仆,照本宣科,编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教科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无视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教材,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其知识点有没有应用价值,学生愿不愿意学,切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不适合本班的学生,就可以把此教材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教学实例,使学生愿学、乐学。
4.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以学业成绩给学生下结论,应该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等进行全面的评价。给予客观、激励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重结果,轻过程,这样不仅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评价应该是多元双向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评价的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评价的单方面性,也就是只有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而没有学生给老师的评价,现在应该强调,教师可以给学生评价,学生也有权评价老师,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共同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以此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汇报小组意见时,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这样便于借鉴别人的方法、经验来促进自己的发展,还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充分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心,找出不足之处来鞭策自己、完善自我发展。
第三,要有机地利用现有的评价手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探索与完善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这样对考卷进行具有人文精神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杨妍梅.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之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00,(01):73-80.
篇2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
中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新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特点,在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教师要改变数学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树立新时期教育观和教学观,创建为“创新性而教”的理念;在向中学生讲解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大对学生的创新潜能挖掘,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重要任务。
一、更新理念,科学认识与评价学生
创造性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并不是某些专家所特有的。创造过程是指在新事物产生中具有个人独特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个人的独特性为显著特征,肯定了大多数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广大中学生也具有创造性,只是在创新层次和水平上各有不同罢了,这种教学理念对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都能创新,都能成才,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学习的创新力,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下练习,常常都有创新的火花闪现;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处处都有他们创新行为的表现,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积极发现、有效引导、科学培养。
二、科学、全面地认识中学生
把握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思维特征,是落实创新教育的首要前提。近几年来,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具备创新潜能的学生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个性特征和良好行为。
1.创新性学习的个性特征。第一表现为好奇心强和好动手;第二是兴趣广泛,对多种形式的学习充满兴趣;第三是有时学习行为会逾越常规,甚至会被认为“不可思议”;第四是积极发言提问,敢于质疑,有一些“牛角尖”,还常想把我们问住难倒;第五是充满自信心,但不偏执;第六是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怕失败和挫折;第七是虚心好学,充满想象力和联想力。
2.创新性思维特征。①细心观察事物,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②对问题反应快,启发性较强;③勤于动脑,对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答,喜欢从多种角度积极思考,深入探究;④善于假设推理,能运用推理的办法,开拓思维,寻求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⑤不拘泥与思维定势,勇于创新;有主见,但不偏执,乐于积极动脑和动手;⑥喜欢用创新性的方法解答问题,理解问题有创新,乐于自主学习;善于主动探讨问题,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⑦学习思维敏捷和开阔。
3.创新性学习实践行为表现。①学习踏实,努力认真,能够有效利用时间;②在数学学习中效率较高,实效明显;③积极实践,不断创新;④对解答数学问题不仅满足于“会”,更追求“熟”和“巧”,能够有效贯通,灵活运用;⑤在数学学习中,喜欢一鼓作气,不成功绝不罢休的劲头;⑥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对学习认认真真,同时自理能力较强,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引导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探究创新相结合
知识技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制约中学生创新成就的重要因素,它们虽然在创新中的作用有所不同,但缺一不可。现在,广大数学教师对知识技能、智因素是认同的,并有一定研究,但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因此,我们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力,重视知识技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引导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探究创新相结合。
培养创新能力,就要求中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勤于思考是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中学生勤于立思考,大胆质疑,细心论证,标新立异,勇于探究。只要学生提出疑问,我们就要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勤于思考,及时给予指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接受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思考和行为的重要性。
四、重视中学生实践活动
数学是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其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观察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运用教学,尤其要加大学生应用,提高应用的探索性;鼓励中学生多做一些课外实践,积极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中学生的实践意识,让中学生通过组织实践,不断探究创新,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数学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同时,我们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时,尽量不要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指导中学生学会自己观察,充分发挥他们的探究性和创新性。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可多可少,只要他们积极参与,就应该多多鼓励和支持,重视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最重要途径。
五、积极挖掘教科书中的创新教育内容
篇3
关键词:高职德育 教学理念 创新
课 题: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五年制职业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高职教学为例”(编号2015324)的部分研究成果。
德育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教育强调职业道德素养是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必备要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成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完成高职教育使命的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又取决于德育教学水平,德育教学水平又取决于德育理念。旧的德育教学理念必然有太多的缺憾,所以,我们必须重塑高职德育教学理念,帮助高职院校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
一、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涵
《辞海》对“人”的释义为:①人类;②指某种职业身份的人;③每人。对“本”的释义为:①事物的根源或根基;②重要的,中心的。以人为本的“人”引申为所有的人、各种各样的人。以人为本意味着,相对于其他事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把人本思想延伸到德育教学领域,就意味着要把学生视为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因素。简单地说,以人为本即以生为本,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围绕学生开展工作,让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所有学习都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实现。所以,学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要求。所以,我们要遵照中央的指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把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的一切发展服务,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2.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思想的实施
德育课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掌控者,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人,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德育课教师尤其要注意,不应该冷冰冰地传授那些陈旧的理论,而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德育故事、德育素材,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德育课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激发出学习兴趣,挖掘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从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德育课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克服自卑心理;教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以及相信他人;塑造高职学生遇到困难不退却、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会学生与他人同心协力,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以取得事业的发展。德育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启迪学生的心智,让学生早日爱上德育,爱上德育教学。
二、从外化到内化的德育教学理念
旧的德育教学理念强调外化教育,教师扮演学术思想输出者的角色,强调一元价值观导向的绝对性。学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和意识。教师把学生当做容器,把各种各样的知识都往里装,不管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教育的效果如何。结果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听课率、到课率、逃课率都极高。俗话说:“拯救一个人,首先要拯救其精神。”这句话可以延伸一下,就是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改变其精神;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教育其内心。教育本来就是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这就是笔者强调的德育教育的内化作用。德育内化教育适应了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内化教育本身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情境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情感,教师要做有心人,认真搜集生活中的多种素材,适度地强化学生的情感。例如,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名人名言、散文、诗歌等,或教师真实地表达、传递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德育课的目的就是发展人、陶冶性情以及铸造人。德育教学还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形象吸引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引领学生,以自己的故事感动学生,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感化学生,以自己的话语激励学生,真正让德育工作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差距,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进步的渴望,那么德育教育就有了希望,德育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三、社会“大德育”的德育教学理念
教学本来就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德育教学更是复杂的工作。教育人本来就难,改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养就更难。德育课教师不是神仙,不可能光靠德育课教师独自完成德育教育教学的任务。高职学生的德育素养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德育教育,帮助高职院校共同完成德育教学的使命。德育课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先进的德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探讨德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称职的德育课教师。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要把德育教育真正放到首位,切实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德育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教师从事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加大对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大对德育教育的资金投入,从宏观上为德育教学铺平道路。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要帮助学校完成德育教育的任务,帮助学校监督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延续性的工作,在德育教育中,家长的作用功不可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要多做社会公益事业,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多传递社会正能量,多提供鲜活的德育教育素材,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上的其他人员也要积极加入德育教育的大军中,努力为德育教育做出贡献。
篇4
作者简介:王晓威(1968- ),女,满族,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硕士,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
李宗堂(1963- ),男,汉,天津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
Sing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with Thinking Innovation:Four-dimensional Teaching Idea and Its Application
WANG Xiao-wei, LI Zong-tang
思维是指高等动物及人类对事物反映和认识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是否有发展潜力的标志。本文借用物理概念“四维空间”来阐述声乐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长:教师应具有深远谋略
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一定要具有谋略意识,谋略的产生和实现需要具备责任心强、学识广博、业务突出、思维敏捷等优秀品质。责任心和学识是培养人才以至于贯穿因材施教策略的保证。
(一)鉴定声部、长远目标、阶段性任务
教师的谋略要在第一次见到学生那一刻起实施。谋略思维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多用于战争或一种激烈的对抗。谋略也是系统的观察,得到知彼知己的材料为未来设计蓝图,谋略要求教师为学生鉴定声部、计划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在实施以上策略前,教师要了解学科当前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学生要有远大理想、必胜的信念,要勇于克服困难。声乐教学是一门需要精雕细琢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这种特殊教育方式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条件取得第一手材料,也为后期实现培养目的创造了条件。
(二)声乐作品的配比
谋略实施的第二步是声乐作品的选择,作品选择的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稳步向前迈进;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度,还会使学生对自我产生怀疑。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作品时,既要适合学生个体的声音条件,又要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为例,给其唱什么样的作品适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要唱艺术歌曲,有的认为应该唱意大利歌曲,也有的认为多发声少唱歌。笔者的观点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总的声乐作品比例,要涵盖其四年学习的历程,当然这个计划不是死的,随着学习进度的改变还要做适当调整。拿美声唱法教学来说,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民歌各占比例,但是比例要因人而异。比如对一个音量相对小、声音暗淡的学习者来说,可能更适合唱艺术歌曲,那么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就要大些,但是咏叹调也要唱,要选择抒情性强的、音域不宽的,而威尔第、真实主义时期的作品显然不适合这样的学习者。
二、宽:各种声乐教学法的应用
佛学上有句话叫“法无定法”。声乐教学除了需要教师明察秋毫外,还要具有多种方法以配合因材施教的策略。
关于思维创新声乐教学法――前期曾经谈过形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这里不再赘述。下面要谈谈辩证思维法、集中思维法和发散思维法的运用。
(一)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老子,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可以说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矛盾与统一,他指导我们声乐教学要做到平衡。如:专业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平衡、技巧与乐感的平衡、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模仿与创造的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等等。拿技巧与乐感来说:教师要保持两者的平衡,不能唯技巧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技巧,容易使学生养成一唱歌就想位置、气息、穿透力等,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最终目的反而忽略了,这样的声乐人变成了歌唱的匠人。反之,过分强调音乐感觉也不行,再好的音乐感觉要是没有良好的方法来支持,所谓的音乐感觉也只能是业余水平。因此,声乐教师的授课要两者兼顾,既相互促进,又共同提高。
(二)集中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集中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收敛思维。集中思维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在众多的现象、线索、信息中,向着问题的一个方向思考,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或是通过对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集中指向一个中心问题。如:声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现象,或者说螺旋式上升。根据不同的人反复现象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很少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反复。针对这个问题采用集中思维法训练能得到迅速解决。笔者采取以下步骤:1.回忆,演唱过去唱过的状态最好的作品;2.变换角度,采取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法教学,刺激学生的兴奋点;3.理论充实,有指向性的布置学生看理论书籍;4.回到基本功训练;5.启发学生自己找原因;6.保持勤奋、思考与练习同步记忆;7.视觉联合听觉刺激,观摩名家、聆听名段。经验证明:按照以上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学生恢复程度并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三)发散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既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三、高:创造力的培养
“一个国家没有创造力,就等于落后;一个人没有创造力,就等于平庸”。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声乐教师的主要目的。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科学的依赖,比如对人脑的了解,越是研究的具体越能运用好我们自己的“零件”。
(一)开发大脑潜能
经科学研究,人类的大脑在处理外界声音信号时是有分工的。通常左脑在理解语义时占优势,而右脑在理解音乐时占优势。一般来讲左脑以逻辑思维等为主,右脑为辅。反之,在进行想象力的艺术创造时,应该以右脑为主,左脑为辅。左脑是理解记忆的大脑,属于慢速记忆;右脑可以不加理解的速读速记,右脑所储存的信息是左脑的10万倍,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通常我们所使用的是左脑,但是欣赏艺术、获得灵感是右脑其作用的结果。根据科学家研究测定,当人们处在不同状态时大脑就出现不同电波:
D波:兴奋时出现的脑电波
β波:日常工作时出现的脑电波
α波:清醒安静专心时出现的脑电波
Q波:困倦时出现的脑电波
δ波:熟睡或无意识状态出现的脑电波
科学家们发现,脑电波中的α波的频率是8-13HZ,如果脑电波的频率太快,大脑就会进入β波,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焦虑、精神紧张的现象;如果脑电波的频率太慢,大脑就会进入δ波,就会出现脑疲劳。因此,脑电波的频率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学习,而在α波状态下,身体放松、情绪稳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效率高。所以,α波被认为是最佳的学习状态。
首先,声乐学生要在大学四年保持钢琴的学习,因为弹钢琴可以充分锻炼右脑,提高音乐感觉和想象力。其次,要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和兴趣,为未来个性化的创作积累素材和感性认识。再次,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睡眠质量,为学习提供最充分的体力和精力,这样思维才能活跃以至于灵感源源不断。
(二)情商的培养
戴尔•卡内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事的能力。”可见情商在个人成功上扮演着主导作用。
中国计划生育执行以来,孩子的体格、智商都较从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情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下,把孩子把当成学习的机器,而对于为人处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许多孩子成了笼中鸟,在家上网代替了与其它孩子在生活上的沟通,因此,现在学生惟我独尊思想严重,也缺乏协作精神。教师的教学要把传道和授业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并行发展。
(三)模仿与创造
创造需要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艺术上的成长离不开模仿。声乐也一样,在课堂上模仿老师,课下模仿声乐大师的音像制品。尤其是对于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模仿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由于我们没有西洋文化艺术生活氛围,因此,模仿可以说一条捷径。通过模仿了解西方艺术的表达方式及文艺思想。通过模仿对比东西方思想文化差异,以便为自己表现西洋音乐确立一个正确的风格。每一代声乐艺术家都是经过这样代代相传使音乐延续下来。模仿能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为自己确立个性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基础。创造力依然是通过观察、模仿、研究、运用、以至最后达到创造的目的。
四、时间: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每秒30万公里。比光速快的速度有没有呢?有!那就是人的思维。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效率,要从思维的角度去改变,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教学方法去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创造一个恰当的情感氛围
声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对声乐教师来说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情感是开始的关键。 “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如果学生在练唱时萎靡不振,思想不集中,缺乏应有的创作激情,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声音。因此,与其说用喉部来歌唱,还不如说是用智慧来歌唱。”①。教师在教学中是导演,他的行为、语言、策略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反应相对慢,教师此时不要着急,如果教师表现的很急躁,学生会更茫然,严重的会以为自己笨从而变得紧张,最后对声乐失去信心。教师耐心的鼓励能够使学生放松神经,并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思考中,问题就容易解决。正像凯萨利所说:“谁具有耐心,谁就有可能在任何事情上获得成功”。
(二)变的哲学观
“变”、“通”是不可分的整体,变不仅要改变过去不适应时代的方法,也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例如:在技巧上敢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除了过去经常运用的示范法、肌理法、声门冲击法等,还要探索新的方法。比如:仿生学教学法、肢体运动教学法、冥想法等。多种教学法的运用为丰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供坚实的基础。改变方法不仅能刺激学生右脑发达,还能提高其注意力。因为人们对新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愿意去体验。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道德形象;民族自豪感;创新精神
一、通过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迫切使命。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中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不管是战争前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是林肯总统的作为,都是善待生命、种族平等思想的体现,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在导入部分我结合实事热点,即黑人总统奥巴马的一段话:“在我们纪念第16任总统诞辰200周年之际,我要说我对这位伟人怀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是他让我的故事成为可能,是他让美国的故事成为可能。”让学生感受南北战争在种族平等上的深远影响。在讲述战争过程时,以林肯为主线设计四个章节,让学生通过林肯的历程中感受到种族歧视下的美国黑人的生命遭到严重践踏,人格尊严更无从说起。黑人奴隶制的废存关系到国家命运,而这一制度的废除让黑人的生命得到尊重,也让美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也可以让学生列举熟知的黑人杰出人物,不仅了解他们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也通过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的愿望。中国各地远古人类都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这些地域性的远古文明各具特色,在漫长岁月中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教师应该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情感因素。例如,在中国古代史《明朝的对外交往》这节内容中,以郑和下西洋这段内容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1)开放的民族精神。开放与交流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这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是我们当今应该继续和发扬的。(2)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郑和不畏艰险七下西洋,展示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和刚强,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精神。(3)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未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郑和带去的是友谊和瓷器、工艺和文化,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撒下的是友谊和文明种子,架起的是与世界沟通的友谊桥梁。不仅展示了一个强盛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还建立了一种和平友好、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模式。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与信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族之间战争是暂时的,融合才是趋势。
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其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如,讲述蔡伦的事迹时,课本用文字和插图介绍了他的事迹,这只是传记而不是本人,蔡伦本是独立于教材之外并曾经活在世间的一位科学家,教师讲课是要通过课文内容让学生去了解活的蔡伦并在思维中出现这位科学家,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教材内容的含义,进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又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形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课堂是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历史教师只有营造一种宽松、民主、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积极愉悦的良好历史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历史内容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努力加强中学历史德育的实效,注重德育渗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6
一、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创新意识
1.具有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教育观。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增长经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2.鼓励创新性学习。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不盲从,不惟上,不惟书,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3.尊重学生个性。要积极引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4.重视实践。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践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离开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创新教育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判性的追根到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能在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构建适合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
1.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育以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具有个性的个体提供广阔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激活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的内动力,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动力源。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才将世界装扮得如此美丽。”有的学生个性沉着冷静且善于思考,有的学生个性好动且热情开朗,有的自尊心特别强等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培养和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心理生理上被给定了的,并且必然会以精神的方式把自己表现出来,因而对个性的任何严厉的压抑便都是一种人为的扭曲。大量的事实表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将来在事业上会很有发展前途;而缺乏个性的学生,尽管从小循规蹈矩、成绩优秀,甚至表现出“早慧”,但是一旦走上社会,可能业绩平平。古今中外,大凡事业有成的人物,在他们的创业史、成功史上都留下了独特个性的印记。
2.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且也是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表现其个性、创造性。作为教师,尤其要转变“师长”的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要不拘泥于教科书或教师的标准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让学生多一份激情、多一份自信,让学生自由地驰骋于创造思维的天地。
其次,激励学生探索的积极情趣。要切实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师生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和谐共振、形成共鸣,教师就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学生只有具有了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大脑皮层中有关学习的神经中枢才能处于兴奋状态,并能通过高效率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来完成对知识信息的吸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标新立异,在师生质疑、释疑、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得到激发、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
篇7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渗透
引言
创新教育又称发散式教育,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得以提出并广泛应用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新性原则,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下,创新教学理念为我国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但在实践教学中,我国中学政治教育仍存在教学设计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氛围压抑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保障中学政治教学的多元化、开放性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教育教学学科,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性、思想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体系与教材内容中占有重要比重。例如,中学思想教学中的“唯物主义哲学”相对于其他内容而言,所占内容相对较多,加之唯物主义哲学的知识体系具有复杂性,知识内容具有驳杂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政治教学增添了难度,同时,传统教学政治教学中单一性的概念与内容解读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其教学内容,形成思想认识,不利于学生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1]。因此,教师在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创新教育理念实行的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方法的改变。即,教师在针对“唯物主义”内容的讲授时,通过设置具有探索性的引导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 与此同时,教师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也需要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以及思维判断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活动,让学生针对辩论主题进行资料收集与辩论分析,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开放性建设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严谨性、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以及传统教学中呆板、单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中学政治教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教学氛围沉闷,致使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产生。因此,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的渗透则需打破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开放性、多元化设计,从而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自由、新颖的课堂教学氛围,推动学生全面性发展。例如,教师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基于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发展特性,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发散性问题,并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与指导,从而在多重角度上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2]。 与此同时,由于中学生政治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基础知识与基础教学理念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人文、科学、社会现象、事物本质、世界发展、政治政策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性拓展,将思想政治教学与文学、科学、心理学、艺术审美学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创新教育理念的最优渗透[3]。例如,在“自立自强”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影视艺术资源,结合电影《勇敢的心》引出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探讨意识,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合政治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性,对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将多样化、生动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自我发展、社会现象、自然本质具有充分的认知[4]。例如,教师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真实情景模拟教学”、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以及专题演讲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问题实际解决能力、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等综合思想政治素养。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中学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精神、综合素养、综合品质,提升学生社会意识的重要学科。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不仅有助于提升政治教学现代化创新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推广,强化中学政治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高素养、全面性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利.新课改视域下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亚太教育,2015,03:28+20.
[2]田鹏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的哲学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8:92-94.
[3]郭淑清,纪晓丽.论创新教学方法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37-138.
篇8
1、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实行以来,明确指出了我国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素质能力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体育基础教育,将课程改革落实到基层课堂教学中去,提升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创新教育经验和方法,体育教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最早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上世纪从前苏联引进的,然后又学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方法,结合了我国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这也是我国体育教学的最早开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未曾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仍然采用着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主,经常采用直观法、分解与完整法、游戏法、比赛法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这些方法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持久性却不强,而且忽略了学生的自身感受,很多学生都没有深刻理解体育教学的意义。从上世纪至今,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经过了多次改革,接受了时代新思想,更换了教学设施,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理论教学课程较多,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必须要保持身心愉快,要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但是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学生自主性较差,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且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与时展所需的体育人才差距较大。
2、创新教育理念的基本涵义
2.1、创新教育具有整体性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现状较为不理想,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了体育特长生身上,忽略了对普通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而创新性教育就具有整体性,针对的是所有学生,旨在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创新教育的成果和福利,这对于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十分有利。
2.2、创新教育具有综合性创新性教育其实是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培训的结合,也是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创新教育理念下,必须要加强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要增强体育课外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体制和智力的最佳教育方法。
2.3、创新教育是传承与发展的结合创新教育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知识的传承,吸收传统体育教学中的优点,然后结合每个学校的不同实际情况,形成了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是坚持以学生体育素质提升为目的,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有效应用,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热爱,也是对体育教育的更好发展。
3、创新教育理念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加强了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了创新教育理念,这虽然有效提升了我国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创新教育经验较少,正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接下来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解一下。
3.1、体育教学理论中的问题想要实现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务必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创新,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健全的体育理论教材,很多体育知识都较为陈旧,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只要加强学生的户外锻炼,让学生缓解下学习压力即可。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学校教学中,体育教学课程安排较少,学校将大部分课程都安排在应试考试课程方面。而且体育教师缺乏理论教学目标,不知道该教到哪种程度,教师根本就没有领会创新教育理念的真滴,没有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3.2、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没有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创新,同时也没有加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同,许多学校都没有健全的体育实践器材,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没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忽略了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学生被教师强迫去参加体育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时还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反感,教师在体育实践课堂中无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更没有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导致体育教学实践效率无法提升。
4、创新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多门课程中都开始应用创新教育理念,无疑体育教学课堂中也要加强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尤其是在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4.1、创新教育理念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的应用(1)开创了体育创新教学的理念。在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改革体育教学手段,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教学课堂氛围也较为和谐,开创了体育创新教学的新理念。(2)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体育教学。现代体育教学中,更为注重的是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加强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进行协商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体育教学。(3)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现代体育教学要加强对体育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要确保教材内容符合时展步伐,教学研究人员也要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要从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对体育实践教学知识进行创新,要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创新变革方法途径
中国分类号:G623.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新的教育理念逐渐的被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理念全面更新。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及时的、积极的做出反思,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及时的思考,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挑战积极的应对,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全新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观,使小学数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全面的走向创新的道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新课程理念小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变革做出探索。
一、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针对的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根本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增强其自身的探究意识,将探究式学习逐渐的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探究掌握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让学生子自己思索圆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学生就会合作交流,互相探讨,有的学生利用圆规画出圆,有的学生按照圆形物体的边缘画出圆形,有的同学利用绳子与铅笔画圆……学生集思广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在给与相应的指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高效的小学数学学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 教学内容开放多元,不仅仅的局限在教材内容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数学的教学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现实性与探索性的学习。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开放,需要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教学理念开放,在教学中能够以广阔的视角搜索有利于教学的各种数学知识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开放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的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题,课外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所熟悉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并且解决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与探索性。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内容部要局限于教材内容,还要从生活实际,已有知识等方面选取可学习的材料。因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全满的创新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引进相关的具有创新性的知识,促进小学生的视角广阔,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数学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全面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抽象无形的东西,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根据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世纪问题的能力,将生活中碰到的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理解与应用,学生在消化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观察生活,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不断地裂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时候,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分数的相关知识。例如“爸爸买了一个西瓜,分成20块,我从中拿走两块,用分数表示为十分之一”,“鸡舍里有30只5只鸡,我拿走2只,剩下五分之三”,这种看似是表达分数的意义,实际上没有表现出“平均分”的有关含义,西瓜分的不够均匀,小鸡也是有大有小,这与实际的教学内容是不相符的。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给以相应的指导,而不是一味的肯定赞扬,在学生出现概念的模糊的时候就要给与相应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四、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合理处理生成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需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进步。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和谐的气氛,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所思所想进行教学活动,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合理的预设与处理生成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处理生成关系,首先要给学生的生辰创造氛围,尊重学生的生成,在教学中档学生有了创造性的火花的时候,教师需要全面的指导与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造。其次,在预设中给学生流出充足的空间,预设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个整体的规划与计划,教师在上课之前对于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预设中,需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为学生的生成留下充足的空间。
总之,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新课程改革走入小学教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的内容,对于小学数学中进行创新变革,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床在能力,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学礼.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3).
篇10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