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技术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人说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继而产生有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视觉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以纸和笔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始使用电脑与数字科技来描述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一种被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在上世纪末获得了迅猛发展。是一个年轻、多元、高速发展着的新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不是特指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字平台创造出的多种媒体艺术形式。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 ,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2]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研究[C].艺术探索,201202(01).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人才培养 核心能力
数字媒体是近年来一个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其经济增长点仅次于IT产业,被誉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国各地高校为应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纷纷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但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专业方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拼盘化”现象,导致学生缺乏专业核心技能,大多数毕业生并不能够胜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作岗位。因此做好专业人才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能够切实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内涵与核心能力
《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给“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做出了解释:根据数字媒体创意设计,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像图形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支撑,主要研究图、文、音、像等数字媒体的捕获、处理、存储、传播、运营管理,再现各个环节相关的技术,就是数字媒体技术。根据以上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定义和理解,可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分为数字媒体认知能力、数字媒体创意能力和数字媒体制作能力三大类。
数字媒体认知能力主要是对数字媒体的艺术审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认知,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能力。数字媒体创意能力决定了数字作品的优劣,是数字媒体技术的灵魂。数字媒体制作能力包括媒体软件操作能力、程序设计与系统开发能力、媒体内容安全控制和相应的管理能力,是数字媒体专业的关键能力。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来的人是否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需要市场对人才进行检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下是对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制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的分析,如表1所示。
严格来说,底置教寮际跞瞬诺呐嘌目标应是从认知能力、创意能力和制作能力多层次角度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但是,如果不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进行人才培养,必然会导致学生核心能力不突出、泛而不精。目前,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可分为三类:理工类院校、文科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
(二)抓住核心能力,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行业是一个融合了人文、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新兴行业,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综合全国高校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多达50门以上。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模式,来构建具有核心能力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课程体系。
根据跨学科的特点,应整合课程资源,确定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基本教学指导方针。在对学生进行三种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开展数字技术、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人文修养、艺术创意等课程,如图1所示。
这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教学计划不是简单的课程堆积,而是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体系进行科学设置,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兼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中人文艺术、技术和创意思维三个能力,对于每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单独开设了课程,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这三种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能力均有相互的交叉,交叉部分也开设了课程,体现了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三者的交集为数字媒体创作与开发,着重培养学生将三者综合运用的能力,体现技术、人文艺术素养和创新性的统一。当然,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增加或更改其中的课程设置,使其适应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
(三)校企协同,实现核心能力协调发展
为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与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并与有较多联系合作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数字媒体企业机构里拥有大量成功经验的专家能手,高校要尊重他们的知识、技术,聘请他们为学生教学,指导学生实践,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数字媒体技能,也可使高校数字媒体教育与产业实现成功对接。
学校应成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并配备相关的设备、设施、师资和资金等条件,学生可根据项目成立研究小组,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借助企业的实际项目展开工程实践训练,了解企业项目的实际开发流程,可提高学生的项目意识和项目规范能力,最终实现数字产品创意和制作能力的提高。
校企实践的协同,能解决“眼高手低”的顽疾,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地,增强严谨规范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核心技能协调发展。
三、结束语
此种设计是基于核心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尝试,针对专业核心能力对课程进行设置,强调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改进了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核心能力培养模糊、交叉学科课程意识淡薄等现象。其制定了以核心技能为中心的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速,而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刚刚起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从第一所高校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至今已过去十余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希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能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琪.数字媒体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4):5-8.
篇3
从口头相传到文字传播,从大众传媒到分众窄播,传播媒体的更新改变着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进而影响着生活的状态与文化的形成。如果说大众传播以点对多的方式实现了形式上接受信息的平等、极大地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却忽视了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与信息源头控制的潜在单一性,那么建立在网络传输特点基础上的数字媒体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为新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至今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与概念解析。综合国内研究专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数字媒体的独特性质总结为以下几点:(1)元素化:数字媒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元素组成,它只有格式的区别。(2)互动性: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流通,数字媒体是以网络或者信息终端为介质的互动传播媒体。(3)智能化:数字媒体是软件化的元素组合,可以按照自动或人的指令操作。(4)文化的简洁化:传统的媒体需要我们在文化和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数字媒体更容易被接受。
基于数字媒体的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点,才有了其形式上的不断拓展,不断满足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目前比较常见的数字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
从数字媒体多样的形式不难看出,由于数字化的技术特点,数字媒体更为便捷,可以无地域性地触达,实现无时无地不存在。同时,数字媒体的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大量的信息中摘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制造信息,从而形成了流动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数字媒体在当下的信息争夺中显出其优势。近一两年大热的“微博”,就是对数字媒体优势的一个很好佐证。“微博”是博客的衍生品,最早出现在网络媒体上,以其短信化的风格方式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喜爱。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普及,“微博”逐渐成为了手机媒体的宠儿。从“微博”来看数字媒体,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它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的自媒体性。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
不难看出数字媒体在很多方面抢了风头,但却并不能简单地用“取代”来形容。数字媒体同样也具有不及传统媒体之处,虽然数字媒体可以在时间上抢占先机,但是对于信息的完整性、连贯性以及对于信息的深度挖掘是不够的。这也正是当下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从媒体发展的外部形态来讲,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自己的数字媒体平台。如《纽约时报》在报社平面媒体那层楼开办了一个电视台;BBC也开办了自己的电视台网站;中央电视台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平台。这样不仅使受众更加详细地了解到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而且还实现了信息内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拓展所带来的也是自身受众范围的扩展,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传统媒体的内容信息中。
篇4
关键词: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艺术风格;交流
0引言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我们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在向数字化的方向过渡,他们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开始渐渐具有了数字化的特征。这样一种新生代的艺术风格样式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特征。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艺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新一代的数字媒体技术包括传统的影视、广播、电视媒体向数字视音频、数字电影方向的快速发展,也包括日益普及的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1]。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形和图像进行的创作、设计和制作,从而产生能让人们感到无比真实的立体动画和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它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主体涉及到了三维虚拟场景、动态构图、角色形象、运动规律、音效、灯光照明等多个方面,这些审美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艺术要多很多。具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包括着以下的领域:数字图像(数字图形图像艺术创作、数字二维绘画);数字动画(数字影视后期艺术创作、数字三维动画);数字音频艺术(电脑合成音乐、声波艺术、数字音乐创作等);网络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虚拟现实艺术;电影、舞蹈、戏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看来,即使是同一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如果不同的艺术家来赋予它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了[2]。
2数字媒体艺术审美
在来谈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审美的概念。审美,指的是领悟和感受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本身呈现出来的美,它是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构建起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审美成为了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理智与情感的具体统一,从而能够追求发展,追求真理。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指的是人们通过观赏艺术家们根据数字媒体艺术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式创造出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从而感受到和领悟到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它的审美对象便是动态的或者静态的二、三维数字化图像作品。在高度的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对当前的艺术审美产生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深远的影响[3]。在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先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性。由于审美对象的不同,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感受,审美对象为现实的自然物和社会物,它们并不是专门为了审美而存在的。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对象为艺术作品,它们的存在则以审美价值为体现。不过数字媒体审美艺术和一般审美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审美都归根结底的指向了人类的审美精神,都归根结底的来源于现实。
3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3.1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技术之美
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大特点,技术与艺术作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技能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技术环境为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一次新技术的采用,都造成了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因此,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价值更多表现为技术之美。如著名导演卡梅隆创作的热播影片《阿凡达》,从它惊人的票房业绩就可以看出此片高超的艺术与科技价值。在全新的3D数字特效的支撑下,人们在影院中享受到了漂浮在云中的山峦、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一落千丈的飞流瀑布,这些拍摄手法和特技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些真实而脱俗的美妙视觉的背后,有着众多数字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持,他们搭配着全新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给电影增添了巨大的震撼力。另外,先进的动作捕捉设备、自主研发的数字拍摄系统和强大的CG制作团队都支撑了这一完美艺术作品的出现。
3.2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动态之美
数字媒体艺术体现着视觉元素在空间中的不断变化和运动,与传统艺术的静态画面相比,它不仅包含了光影、构图、色彩等要素,而且还具有空间、时间、运动等数字媒体所特有的艺术特点。它的艺术元素并不是固定某点,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在移动,时而加速运动,时而减速运动,有着丰富的变速运动,这就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表现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之美[4]。
3.3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
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作者和观众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沟通互动、角色换位、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在网络艺术的互动性数字平台上,不管你是任何人,处在何地,只要进入到数字网络系统中,就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艺术作品惊醒补充、修改和再创造,他们可以对这些“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造,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内容,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原创者和艺术家们扮演者向导的服务角色,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尝着艺术参与的和艺术家的荣耀,在此,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点的艺术作品,他们享有更大的修改权和选择权,形成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使艺术创作得到了换位思考和真诚的对话机会,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人们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满足。
3.4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未完成之美
在传统意义上,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创作者的目的,作者就会对作品进行收笔,而数字媒体艺术正在改变着这一局限,开放式的作品结构使得作品在共同参与和互动中可以随时删改、剪切和复制,这样就无限延续了它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期盼,在这种大众化的创作链接中,你很难看到终结,只要有人欣赏和接受,作品就会在互联网中无限创作,无限传播,永不会结束和停息,艺术家们永远在期待着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观的产生。
4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无比广阔的延伸,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也被重新定义和诠释着。只有力图把握住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对现代艺术进行正确和科学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022.
[2] 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
[3] 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2007.
篇5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篇6
1难以展示全貌和细节
在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国画艺术展示时,一般都使用实物展示,以悬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展示空间以及画幅大小的影响,观众较难欣赏到作品的每一个部分,特别是对大幅作品的上部与下部。
2受时空限制
使用传统媒体的展览方式,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场所进行欣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严重。由于空间的限制,每次展览只能服务当前或是周边城市的观众,影响面受限。同时一次展出的国画作品也有限,无法将更多优秀的作品展示给观众。
3难以展示说明信息
国画艺术展示过程中,除了对画作本身的展示,还需要提供画作相关背景信息的展示,比如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创作时代背景、作品艺术价值等。传统媒体展示主要通过展板方式展示这些说明信息,但是这种方式无法平衡大量文字不便阅读和少量信息不足以帮助观众理解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具有时代背景或者反映历史事件的国画作品,如何让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观众较好欣赏国画作品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展示方式必须面对的挑战。4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展,人们逐渐改变了接收信息的习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接收信息,并且追求与信息传递者之间互动的效果。而传统媒体进行国画展览时信息传播是单向的、静态的,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
二、数字媒体技术特点及在国画展览中的优势
1展示能力强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国画作品,有效弥补实物展出时展厅空间、照明限制以及缺乏细节展示的缺陷。比如使用高清数字扫描技术将国画作品转化为数字图像展示给观众,可以对作品任意部位进行局部放大、旋转等操作,观众可以欣赏作品整体的同时品味每个部分的细节,特别是对于大型画作效果更为明显。又比如使用数字修复技术,将已经受损的国画作品进行复原,让观众可以欣赏完整的作品。
2不受时空限制
数字媒体技术由于其虚拟化和数字化特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展示技术的时空限制。例如故宫博物院将其馆藏画作的高清数字版本放到网站上,方便人们欣赏,观众不受到参观时间和参观地点的限制,可以对国画艺术作品进行更细致的观赏和学习。在网站上同时也提供了方便的查询功能,让观众方便地在大量作品中找到目标作品,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
3内容信息量大
传统展示技术因为受到展板或展厅面积的限制无法大量展示的信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容易的实现。将国画艺术展览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信息等录入计算机,构成信息数据库,在展厅中部署信息查询设备,让观众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画作相关信息。查询系统可以容纳大量数字信息,有效设计交互方式后可以高效地提供信息。同时极大地节约了展馆空间,也避免了大量展板引起的杂乱,帮助观众全面了解展览作品。
4互动性与趣味性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将传统媒体展示技术中单调的信息转化为视频、动画、游戏等丰富的展现形式提供给观众,增强了展示的趣味性与观众的接受度。使用数字媒体展示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展示的互动性,将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交互。观众在互动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将意见反馈给展览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国画艺术展览中的应用原则
1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首要原则就是形式与展览内容的一致性。传统媒体的展示方式是描述性的,而数字媒体的展示属于阐释性的。传统媒体可以先确定展示内容,然后根据内容设计形式。由于数字媒体可以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并且更具有交互性,因此在策划展示内容时就需要同时考虑展示的形式,并且根据展示形式的不同调节展示内容。
2科学严谨的原则
在使用数字媒体追求展示效果华丽的同时,必须坚持展览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所展示的文字、图片、影像都必须有完整的学术依据,系统地对国画作品相关信息进行展示。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场景再现时,要特别注意对场景历史真实性的把握,不能凭空臆造。设计的展示方式必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但不能是抛弃客观事实的纯粹的娱乐。
3合理适度的原则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必须确立展览的主体为国画作品本身,数字媒体技术是展示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手段,控制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范围和频率,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画作上,不可以喧宾夺主。合理适度的原则是指合理安排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比例,既不让观众长时间被动接受信息,也不能让观众把时间都花在多媒体展示项中。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多媒体展示项占据观众的参观时间大约控制在总时间的30%左右可以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四、国画艺术展览中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制作流程
1确定展示需求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使用数字媒体,首先必须确定展示需求,作为传统展示方式的补充,数字媒体应用主要满足以下几种需求:全景或细节的展示,大量背景知识与相关信息的展示,与观众互动的需求,网上作品展示等。根据国画作品自身特点与传统手段展示的不足,确定数字媒体展示方式,并且确定在数字媒体上需要呈现的内容。比如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展示《清明上河图》,其需求一是展示画作的全景和各部分细节,二是重现北宋繁华的景象,三是展示画作时代背景知识与作者相关信息。因此可以选择数字媒体技术,利用历史资料结合作品重现画作场景。明确需求是后续工作开展的基础,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才能确保需求的准确。
2策划与设计
根据需求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数字媒体技术,并且对展示方案和方式进行设计。在进行策划与设计时必须遵守上述讨论的原则,达到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的高度统一,并且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国画艺术展览来说,设计依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画作本身,任何展示技术都必须建立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其次是对该画作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采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丰富展览信息,帮助观众欣赏画作;再次就是画作年代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对画面内容做合理的扩充,以达到全面认知的目的。
3实施要点
篇7
目前,数字报刊已经呈现出以“原版原式”为基本特点的多种数字报刊应用技术,有关新媒体和报刊数字化的营销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
数字报刊技术现状分析
1997年,北大方正推出了第一个用于报纸信息的电子报系统,陆续提供了网页、版面图和PDF及CEB版式文件等在互联网上展现报纸内容的数字化技术。10年来,报刊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创新。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发展数字报业的目标。一年来,全国报业对数字报刊和新媒体的探索与尝试可谓精彩纷呈。以下对数字报刊及新媒体应用的四类典型技术做一个简要分析:
基于版式文件的数字报刊技术 用于展现数字报刊的版式文件主要包括基于TIFF/JPEG的版面图和PDF/CEB的版面文件等版式浏览技术。这类技术的共同特点是基于标准的数据格式,相应的浏览/阅读软件可免费下载/内置,便于应用与传播。这是最早应用的一种“原版原式”的数字报刊技术。
版式文件可以通过报纸排版或输出软件转换生成,制作方便;生成的数字报刊以文件形式在网站上,无须特殊技术平台,运营方式简单、成本很低。此外,通过集成DRM技术可以支持收费发行。但是,标准版式文件的阅读形式以版面缩放和鼠标拖动为主,与互联网的browse&click阅读模式相差较大、也有别于纸张报刊的翻阅模式,阅读体验一般;其互动技术和多媒体展现技术受版式文件格式的局限,扩展性较弱。相应地,报纸版面广告的多媒体化和替换更新比较困难,不利于数字报刊的增值运营。
基于版面图的HTML数字报刊技术2006年,以版面图导航、版面和稿件分栏显示的HTML数字报刊技术(以下简称HTML数字报刊)迅速在全国报社广泛应用。这类技术以通用的HTML格式展现数字报刊,并提供“原版原式”的版面图为基础的图片热区链接技术,点击文章区域即可阅读相应图文内容;也可以加入相应的视音频和Flash内容。因此,符合互联网的浏览习惯,便于传播。
HTML数字报刊数据量较小,且跨浏览器、跨操作系统,具有HTML网页的扩展性好、互动性强与多媒体表现力强等特点,阅读体验比较好。此外HTML数字报刊便于搜索引擎的索引和检索,检索结果可以精确定位到相应内容网页;对于数据量大的视音频、Flash数据,可以缓冲、延迟下载,先展现报纸版面的文字和图片内容,以保证网页展现的响应时间。
通过一个网站平台,就可以方便地展现以文字图片为主的HTML数字报刊,一期数字报刊的数据量也比较小,存储和带宽资源要求相对适中,运营成本可控;此外,HTML数字报刊的制作通过版面反解标引和自动转换生成HTML网页两个步骤即可实现,基于排版文件的反解和标引1~3分钟即可完成,制作成本较低。
HTML数字报刊支持访问控制技术,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基于版面、叠和日期的付费阅读和订阅服务,可以方便地实现数字报刊的收费发行。免费的数字报刊,对数字报刊的HTML版面和文章的点击可以大大增加网站的点击量,从而提升网站的广告价值,有利于互联网免费阅读、广告营销的业务模式。
基于Flash等多媒体专有格式的离线数字报刊技术 Flash等多媒体专有格式的数字报(以下简称离线数字报刊)主要继承和应用了电子杂志技术,可利用Flash等多媒体制作技术加工报刊内容,展现形式绚丽多彩,按报纸期刊打包所有版面,提供以离线阅读为主的多媒体数字报刊,也可以提供阅读控件实现在线翻阅。
离线数字报刊的多媒体展现形式多样、支持可动和扩展,有很好的阅读体验。但是,大量的多媒体内容容易导致数据量过大,带求了阅读体验、运营与制作成本等方面的消极因素,并制约离线数字报刊的应用规模。
例如,离线数字报刊一期30~50M的数据量,使其下载和在线速度受到制约,降低了阅读体验:且带来存储空间和下数带宽等运营成本的提高。此外,制作和审核这些多媒体新闻信息内容需要相应的编辑制作团队,人力资源和静作成本较高。
与杂志不同,报纸是每天制作发行、当天阅读的大众新闻出版物,随着读者和报纸数量等运营规模的扩大,离线数字报刊的数据量(以10万人每天阅读50M数字报刊为例)将成为制约其运营规模扩大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商业模式方面,专有格式的离线多媒体数字报刊,其下载和翻阅点击不直接带来网站点击率的提升,免费发行的广告收益模式不易见效。而基于Flash的离线数字报刊需要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才能够实现付费发行,但相关技术尚未成熟。
移动数字报刊技术 移动数字报刊技术目前主要有基于电子阅读器的数字报刊(以下简杯电子报)和彩信手机报两种形式。
电子阅读器是专用电子设备,支持DRM技术,可以实现数字报刊的收费发行,订阅下载之后可以像纸张报刊一样,方便地随时随地阅读。但是,由于普及率低,目前的设备价格还比较高,因此,电子报的大规模应用需要阅读器的价格降低和普及。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因其4.8亿的广泛用户群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彩信格式的手机报发现和阅读方便,包月收费的模式已经受到用户认可,应用前景广阔。例如,中国移动包月收费的移动手机报已经拥有1000万读者。
但是,目前的彩信手机报阅读体验还需要提高,尤其是实现形式单一、信息量受限且内容统一、单词。手机报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以便在数据量和屏幕的双重限制下,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精准的内容服务。
一年来,众多报社在应用上述四类数字报刊技术的过程中,对数字报刊的运营模式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分为收费订阅、免费发行加广告营销两种。
《广州日报》HTML数字报刊已经提供了1年的免费发行服务,其数字报刊的点击量占大洋网()的62%;而《广州日报》的纸报订阅量在同期还略有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在网络信息泛滥的今天,符合网民浏览习惯的HTML数字报纸可以依靠品牌和内容吸引大量网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字报刊技术促进了未订阅纸报的网民阅读数字报刊、并进而订阅纸报,是吸引网民(特别是已流失读者)回归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温州日报》、《健康报》、《中国交通报》等地方相行北类报刊,以提供有特色的区域性和专业类新 闻信息开展了收费发行服务。从国外来看,Newsstand和Newspaper Direct等网上数字报刊发行商分别发行数百份报刊,并全部采用了有偿发行数字报刊的服务模式。可见,有偿发行服务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运营模式之一。
其中,手机报作为已经成熟的收费发行服务,除中国移动之外,《人民日报》手机报、浙江手机报、《广州日报》手机报等已经形成了有稳定客户群和规模收益的手机报运营服务。
在互联网发达、二十年内纸报发行不断下滑的美国报业,《纽约时报》2006年数字运营总收入达到2.74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8%;其中,在线广告收入增长41%。《华尔街日报》首创收费网站运营模式,网络报纸发行达80万份,收入达1.5亿美元,在线订阅已超过印刷版发行收入。这两种分属大众类与专业类的报刊采用了不同的运营模式,但都获得了成功。而日本以特有的I-mode技术实现了手机报的普及和大规模商业服务。
如果说200份数字报刊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数字报刊的“播种期”已经基本结束,那么,中国数字报刊的“成长期”已经到来。
这一时期,如何实现数字报刊的健康发展,即实现数字报刊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持续盈利是当前在发展数字报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也是报业成功转型、实现数字报业战略的关键课题。
在报社探索数字报刊盈利模式的过程中,面临收费订阅和广告营销两种可能的运营模式,数字报刊技术又将如何发展和演变?
数字报刊的技术发展方向
简要地说,数字报刊技术将向提高生产与运营效率、降低制作与运营成本、提供更好用户体验、支持传统和数字业务的良性互动和全面发展的方向演变。可以预见:
数字报刊制作将与采编/排版系统集成,提供高效、准确和自动的数字报刊制作技术。
数字报刊广告将与报社广告系统集成,共享广告业务资源和管理技术。广告技术集成具有重要的应用背景和现实意义――当前报业每年数百亿的广告收入已经拥有广告市场的较高份额,依托纸报的广告优势实现传统报纸和数字报刊广告的互动经营,才能保证数字报刊广告营销模式的良好发展,相应地,报社将是经营数字报刊广告的主体力量。
数字报刊制作将与报社检索系统集成,快速形成历史数字报刊资源;并提供数字报刊图书馆技术,实现数字报刊的B2B营销模式,作为B2C发行的有效补充。
在线数字报刊将与网站平台整合运营。一方面,改善在线数字报刊的多媒体表现力,利用数字报刊的点击量提升网站影响力;另一方面,形成数字报刊与网站新闻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的整合互动,减少数字报刊多媒体内容制作的重复投入。
数字报刊将与移动技术充分结合,全面提升手机报阅读和运营技术。
北大方正最新研制的手机报技术,可以提供链接跳转功能的目录导读和图文混排的阅读体验。此外,还提供了全文检索、好友转发、语音朗读和书签标注等改善用户体验的阅读技术。相关技术创新将使手机报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此外,改变网民的阅读习惯,提高数字报刊的影响力也是数字报刊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北大方正近期推出的“爱读爱看”数字出版平台(.cn),提供了聚合的数字报刊发行和内容服务,将提高数字报刊的公众影响力。
从数字报刊的展现形式上看,依据第一部分对现有四种数字报刊技术的特点分析和上述数字报刊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个人认为以下三种形式将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特点,相互补充,形成数字报刊发展阶段的主要盈利模式:
在线数字报刊服务 将以HTML数字报刊技术为基础,结合网站平台,形成面向大众客户的大规模阅读服务模式,并以阅读方便、快捷且互动性强的用户体验为特色。既可以提供大用户量的数字报刊收费订阅服务,又可以与网站平台相结合,实现免费发行和广告营销的盈利模式。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媒体艺术 作用 发展 应用
1 概述
媒体广告的作用是介绍给大众媒体产品的新款式,新变化,新价格或新的服务,并且帮助他们在众多的市场同类型产品中选择某项特别的产品或者服务。它在宣传别人的商标、产品、服务、构想时,其实也是在宣传自己的品牌。换言之,它是一把双刃剑,广告可能成为一种提高产品竞争力、强有力的销售推广工具,也可能只是在浪费资源,所以,我们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有目标和周详的计划。一个好的媒体广告,不仅能宣传自己的形象,也能让投放广告的单位增加利润和财富,从而壮大公司和销售网络。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广告客户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一般都会要求媒体广告能快速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那么何为信息技术呢?一门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的高新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广义的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对各种信息所进行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信息包括数据、文字、语言、声音、图画、影像等,特点是超速度、网络化、信息流、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传统的媒体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世界经济体制和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社会需求了。尤其是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许多的艺术家在绘画作品的时候开始使用计算机,表达创意的时候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
2 媒体艺术研究发展
多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纯艺术”,也是多媒体电视、电影、音乐、广告等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它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多媒体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推进,计算机技术是多媒体艺术的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让传统艺术有了新突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多媒体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使其更具交互性、虚拟性、大众性等特点。多媒体艺术的网络传播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多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创造多媒体艺术的虚拟性,营造多媒体艺术的大众化。
现在是计算机电子信息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多媒体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对媒体,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人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其实,一个好的多媒体作品可以是各种内容组合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字、图片、视频,还是声音、动画、计算机图形等,但都并不是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在现代社会中多媒体因其自身涵盖的多种媒体优势,成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新媒体。交互性是它的最大特点。顾名思义交互,就是用户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通过操作,改变某些元素的特征,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用户在某种程度上的参与就是交互性,从某种方面来说,多媒体就是用户、硬件、软件和设计师的参与这四项来共同实现的高技术艺术作品。
3 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新专业,是计算机专业与传统的动画专业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目的是培养一些复合型的应用设计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懂得技术也要懂得艺术,能在进行设计或者创作的时候自如的使用新的媒体设计工具。新一代的传播媒体已经产生,它们是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结合,传统的广播数字媒体艺术、电视、电影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媒体艺术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新媒体艺术(外教授课)、电视画面编辑、电视艺术美学、视听语言、造型艺术基础、动画运动规律、雕塑与三维造型、数字音视频制作、三维动画、数字摄影与摄像、计算机图形学、数字高清原理与应用、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电视制作新技术、电视频道与栏目包装、数字影视特技、数字影视合成技术、数字影视作品创作等。该专业通过教学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一些专业的技术人才,比如具有很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设计能力,能使用新的数字媒体工具从事平面设计、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人才。
4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3的媒体正在使用数字策略,在硬件方面开发了移动端App应用程序,在软件方面制定了数字新闻政策,如果数字化趋势持续加速发展,那么我们至少会看到以下两方面的变革。首先,移动设备上的触屏界面让媒体和传播行业不得不思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例如对图片、大数据和文字重新编排,让他们更具有交互性,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其次,新闻生产将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在移动屏幕上的“短快频”和转发,确保实时消息的及时性,另一方面通过传统的新闻渠道,例如纸媒、电视和门户网站进行深入报道。
数字媒体的优势是只要消费者需要获取信息,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可以满足要求。新媒体的特性是能植入消费者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广告行业必然要以其作为经营理念,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随之改变的也有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模式。
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信息需求应该是广告公司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广告公司也随着该理念的产生而变得多元化。UGA(User Generated Ads)凭借传播样式多样、渗透性强的特点,成为未来广告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在新媒介环境下,随着SNS网站的兴起,社群好友间的病毒式传播、媒体口碑传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增加了用户的互动度和参与度,拉近了品牌和受众之间的距离,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以视频网站为例,虽然业界不看好它当下的盈利模式,但是它一定会成为最具发展性的广告空间,专业人士预测在未来的五年内,视频网站的盈利的量一定会超过目前所有的数字化媒体,它的传播价值会被完全的开发出来。视频网站是一种具备媒介终端的逆向生产功能的媒体,它创造出来的内容能够聚集注意力,使投放广告的新空间,受到许多广告客户的欢迎。此类视频上传网络充分调动了融合终端的内容逆向生产能力,广告公司凭借独到的内容资源,自身优秀广告作品的获取渠道得到开发,坚持广告产品创作和的模式优化转型,得到竞争优势。
5 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传播
新媒体艺术――当前的动画数字化主要指动画制作数字化,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数字化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动画这个综合性的视听艺术领域中。数字技术的介入让动画摆脱了技术条件的制约,让艺术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新媒体艺术在目前来说主要指动画制作数字化,即指的是计算机技术对包括前期创作、实际拍摄乃至后期制作在内的完整的工艺过程的全面介入。新媒体技术正在给影视动画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正在目睹视听奇观。在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受到了以往任何技术都难以企及的深刻影响,产生了深刻变革,并且该影响仍在深入和加快。艺术家的想象力被实现的可能性会随着新媒体制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的加大。
参考文献:
[1]丁江.浅谈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
[2]王彦富.浅谈多媒体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
[3]朱建群.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管理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
[4]罗红华.计算机技术在科技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硅谷,2011(19).
[5]李锐.屏面中新媒体技术对信息传达的品质提升[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黎映川.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导视系统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7]郑良斌,程明智,刘华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探讨[A].第一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张梦晓.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3).
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分析
0 前言
数字媒体技术在诸多领域中得以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渗透到文化、教育、商业经济、社会交往、影视娱乐等领域中,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基础上,符合社会发展步伐,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对于其技术优化具有较为一定研究价值。
1 常见的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对比,具有较大的差别。该种媒体形式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比较大,在进行媒体内容传播环节中借助计算机网络将数字媒体作品传播到终端上或者是用户平台。从发展形式上分析,该种技术与传统媒体发展的媒介载体不同,数字媒体传播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其信息传播面更加的广泛,实现了无纸化的信息传播。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技术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
(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数字媒体技术中最为基本的技术,该种技术针对数字媒体传输内容M行处理。如针对数字信号进行取样、量化处理、编码等。该种技术处理能够将大容量的数字信息进行压缩,当数据信息转化完成之后,将数据信息进行统一化的整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关键在于数字信号的输入、识别、提取以及图像输出等[1]。
(2)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在数字媒体中包含了大量的声音信号,为了提升数字媒体作品传输质量,需要通过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对于这些信号声音进行综合化的处理。首先,进行数字音频的取样、量化,其次进行数字信号的编码,将声音信号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音频编码技术关键在于能够针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与管理,在音频编码技术中包含了三种技术:声学参数、模仿人类听觉特性以及声音统计。
(3)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当声音信号、数字图像等通过数字信号的方式进行传输,在用户终端中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图像、声音进行处理,保障数字信号传输下的图像清晰。计算机图形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具备准确、高效的特点,力求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对于数字媒体信息的要求[2]。
2 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其技术优越性,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应用。如,在教育领域、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以及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2.1 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数字媒体技术通过课堂上的远程教学、多校联合教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其中最为典型的数字媒体教育系统为“慕课”,该种教育模式使得全球的学生都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了教育质量。同时在数字媒体技术引导下的教育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了课堂组织形式[3]。
2.2 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对于文化娱乐类的媒体内容格外关注。在新时期,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影视领域中,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数字媒体技术所呈现的载体越来越多,人们能够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车载电脑、便携式接受终端等了解影视信息。数字媒体技术的接收端变得丰富多彩,并且逐渐的丰富了数字多媒体节目形式。如,3D电影、数字全息影视等效果呈现,都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性研发。如,全息技术在3D成像的基础上,广泛的应用了测量、存储、加密、防伪等技术,该种技术能够应用于需要快速处理信息的三维信息测量记录、图像识别等方面,此外也在科研的显微成像中广泛的应用。
2.3 数字媒体技术在游戏领域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游戏娱乐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充分的实现游戏环节中的人机交互,其中体感互动的AR技术设备就是数字媒体技术在游戏领域中的杰出代表。该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运用体感识别与手势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与人体肢体语言的交互,实现体感动作识别。当人凌空做手势时便可以与游戏大屏幕之间进行交互,并且不需要佩戴任何的感应设备。参与游戏的人能够轻松的控制内容,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AR技术增强现实的含义,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下,通过计算机系统,为用户提供比较真实的视觉感知,换言之,该种游戏技术能够将虚拟信息转变为现实画面,产生极强的视觉效果[4]。
2.4 数字媒体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逐渐加快,新时期,城市建设也渐渐的实现了现代化、数字化。数字媒体技术以其覆盖面广的特点,在城市建设中也有应用,一种“数字城市”应运而生。数字城市实际上就是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以互联网发展体系为核心,针对城市建设进行定位、遥测、虚拟、仿真等。在这样的技术应用下,城市建设能够符合城市发展要求,还能够完善建设流程。数字城市在城市信息大数据库中,挖掘到有助于建设发展的数据信息,为实际的建筑工程提供数据依据。
3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是新时期科技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技术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其技术优越性,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应用。如,在教育领域、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以及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庆悦.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应用[J].电子世界,2016(08):165+167.
[2]李莉.浅谈数字媒体技术及其主要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9):224.
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民族文化;传播方式
一、数字媒体传播的兴起与特点
数字媒体传播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一种传播方式,与旧的传播方式的被动性有所不同。数字媒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在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等基础上与数字媒体相结合的媒体形式,这种传播方式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而其传播具有单向性特点;二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下的如新浪、百度等网络媒体;三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构建的如手机移动终端。这三种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具有传播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性,在内容上具有可编辑和复制性,传播速度在有的方面比传统媒介快。数字媒体传播在传播内容上不仅限于我们所看到的内容,还伴随着声音甚至是交互,具有传播方式多元性特点,通过声情并茂的展示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去了解自己喜欢的方向,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尊重受众的个性,双向互动性和超越了一般文本的信息表现形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因此在社会商业活动中被广泛实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发者和投资者正是看中这些优点,把产业和数字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当然许多博物馆以及民族文化开发也会运用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资源开发与保护。
二、数字媒体在民族文化中的体现――以皮影为例
手工皮影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随着传统技艺的渐渐流失,保护和传承显得越发重要。运用新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在数字管理方面可借鉴敦煌数字壁画数字化技术,该工程包含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三部分,集文化保护、教育、旅游为一体。对于手工皮影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在传播方式上对皮影进行数字化数据整理、分类、保存、展示等,方便人们了解和继承。
皮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皮影为载体向人们讲述故事,所以在应用数字媒体传播大多也是通过展示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皮影艺术在表演时是集讲说、乐器演奏、皮影表演为一体的,和数字媒体传播方式多元化相交集,以影视展现的传播方式将会是皮影艺术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不仅如此数字博物馆也在近几年兴起,人们可以从网络上直接观看馆内的展品,照片拍摄精度的提高也为数字博物馆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上三种关于皮影艺术传播方式在当今已经有了技术上的支持,更多的还是要我们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指触传媒公司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对传播进行了改变,推动AR技术在中国博物馆和各类历史文化景区领域的发展。很多大型博物馆被注入了新的血液得以在当前的窘境面前又一次地以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已有1800多年历史的兵马俑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只能隔着冰冷的玻璃和隔离带来观赏这个蕴藏着中国古老文化的艺术品。这只能让我们从视觉方面去感受它,也只有去秦始皇陵才能观赏到这样的奇观,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指触传媒公司发行的指触磨卡兵马俑系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较强的交互方式,这样有趣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这款带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产品。该系列卡片利用文物三维模型配合声音、文字和特效来生动的展示馆藏文物,这种较新的视觉与互动体验突破了传统文创产品缺乏创新的本质,其优点是能突出展品的直观性、多维性、较强的知识性同时克服了博物馆硬件设施的制约。与指触魔卡相似的还有故宫出品的《紫禁城祥瑞》、《胤G美人图》、《皇帝的一天》、《每日故宫》。近年来,随着政策以及技术上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出。
三、数字媒体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环境支持
(一)时展的需要
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断的冲击,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与商业化社会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急速消亡,在这同时国外早已利用数字技术对本国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播。将数字媒体技术赋予到中国特色文化中,汲取国外先进技术并树立创新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得以更远更广的传播。
(二)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有着促进的作用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旧的文化传播手段有的已经不能符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民族传统文化和App的结合等数字传播手段的出现,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了解民族文化。3D漫游、虚拟仿真等能让人们置身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海洋。
(三)环境支持
对于传统文化的再生,以目前技术水平来说,要想让人们获取传统文化知识大多数是通过展示的形式呈现,成本低、传播速度快。通过纸质媒介、数字媒介等二维平面来展示,现在还出现了沉浸式体验的3D电影、4D影院、VR眼镜等,这些都无不体现出数字媒体发挥的优点。然而要想让这些技术在国内发展壮大首先政府应该给予鼓励,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模式。其次还应鼓励老旧的具有深厚文化的企业,他们毕竟有较深的文化传播经验。最后还应建立完善的专利法律法规,保护产品专利,严防山寨和侵权行为的发生,营造和谐、快速的竞争环境。此外,数字媒体的发展还和数字媒体教学、研究、展览等相关学术和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在大众普及程度上应建立以民族特色为基础的教育研究体系。(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逐原.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视听产品的开发[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