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生态的现象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破坏生态的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破坏生态的现象

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问题保护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土地发生荒漠化或沙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中存储水分的因素遭到破坏,由此引起土壤中水分和营养元素含量不足,进而导致土壤荒漠化或沙化。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虽然得到一定遏制,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地荒漠化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如在东部生态较好区域,土地沙化发展较缓慢,但在云南、广西等地区因石灰岩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现象,在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因风蚀、水资源匮乏、土地盐渍化、草场退化、植被遭到破坏等因素引起的土壤荒漠化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目前,我国各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左右。

(二)土壤污染和破坏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中小微企业蓬勃兴起,这些企业大部分科技含量较低、处于产业链下游,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三废”未经检测和允许排入一些河道、农田,对土壤元素的构成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当地农民直接利用工业污水灌溉农田,造成农田重金属含量超标,对土壤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堆积如山的城市生活垃圾,在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也对空气和水源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带来严重的污染。此外,农业中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影响到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进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的最大问题,而人为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如乱砍乱伐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陡坡垦荒致使水土保持能力下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的植被承载力和再生性严重下降,等等。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严重恶化,进而会加剧一些区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例如,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区域的森林草原植被、自然生态环境等长期以来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会由此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从而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造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所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是经济活动,这也是导致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比如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由于人们过度放牧、乱垦滥伐等人为破坏,倒是土地荒漠化、沙化,由此引起土地的生产能力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纵观我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受单纯消耗资源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是以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为代价的,由此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其中以土地的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实行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分离的现状,必然会导致所有者与使用者二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对相关利益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为土地资源的颗粒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法制支撑。

(三)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不同的行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也与人们的意图和行为有关。长期以来,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总是从功利主义和眼前利益出发,忽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得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对自然资源采取了一种掠夺式的过度消费方式,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的生态问题,发挥好土地资源的最大生态价值。

三、加大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完善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制度规定,是杜绝土地开发利用违法破坏行为的治本之举。要结合我国土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形势,除在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基本法律之外,还要加快制定完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资源破坏与污染防治法》等专项法规,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发展提供法律保护。

(二)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国策,加大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做到依法管理、合理开发与科学保护三者相协调,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三)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很大成程度上与我国地土地资源生态产权不清晰有关,导致少部分人为满足自身短期利益,无视大自然的生态运动规律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资源巧取豪夺、肆意破坏、任意践踏,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的出现。为保证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同时积极倡导消费者地适度消费,增强生态环保理念,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强.浅论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J].现代农业,2009(03).

[2]张晓东.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3]鄢冬梅.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律研究[J].学理论.2009(12).

篇2

关键词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现状分析;策略阐述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102-02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越走越快,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河道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成为了我们不得不给予充分重视的情况,而城市河道与城市环境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给城市的整体美观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环境的破坏更是引起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环境的破坏而逐渐下降,城市居民由于环境的因素而患病的几率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城市河道生态的治理以及城市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不仅仅是有关部门工作成绩的问题,同时也是决定着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质量的社会性问题,作为这方面的工作者,我们应该首先给予这项工作以充分的重视,同时在工作中积极总结既往的工作经验,对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的现状做出客观的分析,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和保护措施,为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1 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生态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为水体污染严重和河道淤积、生态环境失衡,由于我国多数地区处于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的河流往往比较浅,河道相对于平原地区具有顺直和流量小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地区的河道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容易遭到破坏。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在发展之余城市河道的保护工作又很不到位,这就导致这些丘陵地带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活和生产的污水排入到城市河道之中,而污水的处理又处于监管疏松的状态,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讲解能力远远低于污水排入的速度,这就导致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另外由于这些丘陵地带的河道往往比较浅,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人工简称的水利设施以及人工开辟的河道等等都对天然河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天然河道出现淤积的现象,而淤积现象的产生必然会破坏天然河道内原有的生态平衡,而治理措施的不到位就会导致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处于不断恶化的循环之中。

2 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

2.1提高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效率

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污水排入是导致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方式,而对于排入河道污水的监测疏松是导致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最主要现象,因此为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污水处理效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途径。在污水排入城市河道之前要对污水中的富营养话成分进行讲解,减少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由此而产生的富营养化现象。在进行降解的时候要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建立氧化池或者是化粪池,并对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进行严格的水质监测,当污水水质达到标准之后再进行排放,这样河道的生态系统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其自我修复的能力也会逐渐的恢复,河道水体就会逐渐恢复其自我净化的能力。

2.2污水分流,降低河道生态压力

对于污染已经较为严重的河道,应该在对水质进行严格的处理和监测之外再进行污水的导流处理,而在导流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分析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避免由于污染河道的导流施工而对周边的农田和河道造成污染。合理的规划导流方案,对河道的水容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导流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的其他的河道进行严格的水质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个导流施工段的长度,选择水质情况相类似或者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进行导入,不得随意将污染河道导入到周边水质情况良好的河道或者是农田和水塘。

2.3加强河道底泥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在对河道进行疏通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河道的底泥进行疏通挖掘,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底泥,而这些底泥尤其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其重金属含量会比较高,这些污染严重的底泥将会对周边的农田和浅层的地下水造成二次的污染,因此对于疏通河道而挖掘出的河道底泥要经过严格的处理之后再行堆放,在堆放位置确定之时也要对堆放地点的环境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避免由此而造成的二次污染。另外也要对废弃底泥堆放地点的周边环境做好截水和排水的工作,并在堆放点的周边采用植被覆盖的保护措施,对废弃底泥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降解。

3 河道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3.1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固体废弃物是河道生态环境破坏的的主要危害之一,因此在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之时要加强对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力度,要对排入到城市河道的固体废弃物进行集中的收集和处理,减少由于固体废弃物而造成的河道水土的流食以及植被的破坏。

3.2生态化设计河道断面以及护坡

在河道的断面设计的时候,要尽量的降低其对于河道整体环境的影响,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案,注意与河道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而在长期化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将全部的河道断面进行统一的生态化标准处理,减少河道中拦河筑坝的施工,降低河道的水位,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3.3合理设置植被缓冲带

在河道两侧要合理的设置植被缓冲带,利用植被的作用来有效的降解排入河道的污水富营养化成分,并且利用植被缓冲带来有效的拦截进入河道的污染物。而这种植被缓冲带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城市河道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可以用于农村灌溉沟渠的保护,放缓地表径流的流量和流速,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径流中污染物含量,对其中能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机物进行有效的降解,提高水体整体质量。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水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基本条件,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利工程建设能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为了使人们使用水资源期间满足最大的发展需求,在施工过程中,就要避免相关物质以及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能改变地质变化以及地貌的发生,特别是一些规模性比较大、施工范围比较广的工程,不仅会造成地质严重破坏,还会给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灾害。主要是由于该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影响地壳变化,在断层中能够增加水压,从而形成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现象[1]。施工建设必然会影响自然环境,也会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生存能力,并缩小物种的生存空间。例如:城镇在建设交通线路过程中,就会侵蚀一些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还给各个物种的生存带来较大生存影响。

(二)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影响水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大坝施工会带来一定的生态问题。堤坝能对河流进行截滞,不仅会影响农业的耕地现象,还会减少物种种类。水流在堤坝中会减少流动的速度,并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成长。由于堤坝河流中会淤积泥沙,并阻碍了河流的正常输送,对水生生物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因为在水体中生存的一些生物在河流堵塞、阻碍下,不仅会影响它们的正常迁移,还会减少水生生物的生存种类,更严重的是,还会出现物种灭绝现象。

(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对社会人口、土地以及文物的影响

水利施工能影响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由于工程在修建过程中会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一些名胜风景、土地耕种以及人们的经济发展都带来较大影响。一些工业在该形式发展下,也会影响它的正常运营,并降低经济力量的发展来源。工程施工还会破坏一些自然名胜古迹,特别是一些具有文化价值与考古开发价值的建筑,不仅淹没了这些因素的发展,对社会环境也产生较大影响。

2.不良疾病以及灾害产生的影响

水利工程是在水生环境下形成的,它是在破坏原有的水生系统中建立的,也带来了一些疾病与灾害的发生[2]。例如:陆地形成沼泽地的过程会生成各种有害生物,并给人们带来一些疾病与灾害。而且,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形成复杂的环境变化,不仅会影响社会环境的规律发展,还会给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水利施工工程中利用的工业废水、废弃物的排放以及毒气的排放等,都会给社会环境带来较大影响,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二、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

(一)保证自然河道的天然功能

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要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做出工程实施的科学计划,无论在工程施工的地址变化、施工条件等方面,都要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3]。在施工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污染性比较高、高端技术的使用要尽量控制,保护好当地的名胜古迹以及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还要减少一些天然河流的开发与污染,保证该河流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自身清洁。只有维护一些自然性的生态环境,才能为我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开发科学性实施项目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耕地、占地以及移民等现象,并出现一些赔偿等问题,会加大该施工期间的运行成本。为了减少该现象的发生,施工过程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就要开发科学性的施工项目,不仅要选择正确的开发位置,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还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对项目进行开发。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要保证地下水的有利供应,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这种形式发展下,不仅能实现生态平衡建设,以全局的发展眼光进行优化,还要合理调整水域建设施工条件,禁止在中下游水域开发堤坝,从而实现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

(三)调整水生态系统

对水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调整,利用合理的方法进行修复[4]。水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紧密联系,它对水资源的合理布局、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都能产生条件。所以只有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与安全性,才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多种河流的存在,实现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在对水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不仅要利用现代化的实施技术,还要保证水生态系统调整过程中的协调发展,并实现水生态系统建设期间的和谐发展。

(四)科学安排受众迁移

为了减少对社会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还要对移民现象进行合理安置。不仅使他们能在受灾过程中享受补贴,还要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实施合理投资。在工程建设工程中,要对居民的房屋、土地等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实施补贴,使人们群众能促进工程施工建设的合理发展。

三、总结

水利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能促进我国经济力量的稳定提升,还能改善我国的洪涝灾害现象,并使我国在利用水利设施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所以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良好的经济效益,完善保护生态生境工作,还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工程形式,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建勋,李佳超.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4(17):108-108.

[2]王克勤.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3]智来姝.浅析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4(11):221.

[4]王茂华,王泽.浅谈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4(2):51,78.

篇4

作者简介:李国平,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通讯作者:郭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区生态补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编号:12&ZD072)。

摘要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支出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补偿费偏少的问题。煤炭企业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约为11.12-12.9元,最多只能补偿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1/3,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低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的水平要求。能源资源富集区地方财政的生态环境支出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所占比重偏小,限制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的支出;另一方面,现行财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地方财政增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地方财政支出资金来源不足,造成地方财政不能满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要求。最后,从明确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的原则、改革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税费体系、增强地方财政的增收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完善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费来源渠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补偿费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4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7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采,往往都是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为了有效地矫正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通常采取生态补偿的手段使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环境补偿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践多属于“抑损”型的生态补偿,是获益的经济系统对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补偿[1]。恢复治理因资源开采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作为保障。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来自来两个途径:一是资源开采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二是政府财政拨款。但是补偿费远不能满足资源开采带来的巨大生态环境破坏[2]。生态环境补偿费的不足,直接导致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本文以榆林市作为研究对象。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随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截止到2010年,榆林市煤炭采空区达499.41 km2,每年新增70-80 km2;已塌陷118.14 km2,每年新增30-40 km2。至2007年,榆林市因煤矿采空区塌陷造成2 805户、9 585人受灾,损毁房屋4 500多间、耕地2.4万多亩、林草地65 800多亩;湖泊由煤田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79个。目前,榆林市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未达到治理的要求,其中生态补偿费不足是影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榆林市的实际情况,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偏少的问题及对策。

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分析1.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我国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有两类,一是生态环境治理费,二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生态环境治理费属于事后行为,能源资源开采企业缴纳生态环境治理费后,政府将代替企业承担起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征收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属于事前行为,该行为一方面能够激励企业认真履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以获得保证金的全额返还;另一方面,约束企业规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的行为,使其为忽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付出代价。虽然,生态环境治理费体现了“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使得能源资源开采企业为自己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买单,但是,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往往治理难度大、周期长,甚至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治理费可能不能满足整个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的费用开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作为生态补偿费的有效补充,能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行为。生态环境治理费和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能够从事前、事后两个阶段,有效地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的完成。

根据各级政府部门的规定,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涉及以下名目:水土流失补偿费、煤炭矿井废水处理费、煤矸石排污费、地表塌陷补偿费、煤炭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具体标准见表1。

综上,榆林市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11.12-12.9元。

李国平等: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1.2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水平

李国平等[3]根据煤炭开采给当矿区大气、水、土壤、植被等造成污染破坏的统计资料,以2003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出陕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约为34.63元。茅于轼、盛洪和杨富强[4]以2005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全国开采1 t煤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约为69.47元。吴文洁和高黎红[5]从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两个方面对榆林能源资源开采的环境代价进行估算,得出,2008年榆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炭会带来约 78元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

本文以2009年为计算口径,分别对李国平等、茅于轼等、吴文洁等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折算,得出他们三人的估算值分别为:41.40元/t、78.52元/t、77.45元/t。需要指出的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估计的复杂性、计量数据收集的难度和计量方法的差异,是引致以上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

1.3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与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价值的比较从当前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标准来看,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小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价值。如果以李国平等估算的生态环境破坏

表1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Tab.1Compensation paid by coal mining

enterprise in Yulin City

项目

Item征收标准

Collection

standards依据

Basis生态环境

治理费水土

流失

补偿费5元/t2009年实施的《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得知陕北地区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的标准:原煤5元/t、石油30元/t、天然气0.008元/m3。矿井

废水

篇5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甘南州;生态立州

Abstract:Nuclear and Radiation in Gannan Prefecture of Gansu Gannan, supervision and monitoring of the management station 747,000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creasing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ng, natural ecosystems continue the destruction of increased pollution sources, pollutants increased gradually expand the scope of pollutio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armers' income, and destruction of 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has shaken the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Gannan Prefecture due to its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is equally worrying. 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the the Gannan Prefectur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cing the main problem, and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region.Keywords: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annan Prefecture; ecological statehood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甘南州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在1100―4920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在1-13℃,森林覆盖率约22%。

甘南州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境内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比较复杂。西北部碌曲、玛曲、迭部三县及夏河县、合作市、卓尼县部分地方地势高亢,相对平坦,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长冬无夏,草场面积大,是黄河、大夏河、洮河等河流的主要水源补给区或发源地,畜牧业相对发达。其中在碌曲、玛曲、夏河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为41.8万公顷,是黄河上游的“蓄水池”和绿色生态屏障。东南部舟曲、迭部两县山大沟深,海拔在1100―4920米之间,气候特征明显,白龙江贯穿全境,水能资源丰富,是甘肃省的主要林区之一。东北部临潭、卓尼及夏河三县部分地方,丘陵起伏,气候温和,农牧林交错,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

二、甘南州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湿地环境恶化

湿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湿沼旱化,冻土消融、冻土层变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减少,并伴随着超载放牧,鼠害破坏等原因,甘南湿地面积逐年萎缩,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趋于干涸,沼泽低湿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盐碱化严重,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直接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森林和草地植被破坏严重

甘南藏族自治州属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林牧交错区,境内草原面积达到70%以上,林地面积达到25%,是甘肃省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但由于长期农村能源短缺,农牧民生活燃料的大部分依靠砍伐森林、焚烧畜粪、秸杆、草皮,对草原和森林植被的破坏日益加剧,林线后移,森林面积和蓄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加剧农村生态破坏

一方面,地表失稳、地表水资源失衡、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与泥石流,以及土地资源的理化结构和生产力造成的严重破坏等。另一方面,公路建设环保措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尤其是在水电、矿山、公路开发项目中,企业重建设、轻环保,重经济指标、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四)农牧区环境卫生差

农村环境卫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突出。居住环境没有实行人畜分离,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和处理场所,垃圾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农村居民的集聚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

(五)化肥、农药污染加剧

我国农药利用率仅为30%左右,有的还不到10%,大量的农药进入大气、土壤和水体。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甘南州也存在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引起污染的现象。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带来了明显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危害也很大;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所含化学元素比例失调,打破了原有平衡。

三、甘南州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甘南州自然条件恶劣,能源短缺问题突出

有史以来,由于甘南州大部分地区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信息闭塞,主要以农牧、林业为主,经济结构简单,加上干旱、霜冻、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天然林保护、游牧民定居等工程实施后,从根本上还没有解决农牧民群众放牧难、燃料难、建房难、增收难的问题。

由于长期农村能源短缺,农牧民生活燃料的大部分依靠砍伐森林,由此也造成了森林和草原植被的严重破坏。

(二)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

甘南生态地位重要而独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已经发挥,受益地区主要在下游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但长期以来,投资、担责及建设管护任务均由上游承担,形成了“公众受益,少数负担;下游受益,上游负担”的不合理现象。

(三)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滞后形成反差

由于甘南州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上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的政府购买机制等尚未形成,这对国土面积大、经济总量小、生态脆弱、环保任务繁重的甘南而言,必然会面临巨大的资金瓶颈制约。

(四)公众环保意识亟待进一步加强

甘南州属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收入门路少,加上农牧民科技素质较低,环保意识淡薄,致使群众偷砍盗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滥铲滥挖藏中药材、冬虫夏草破坏草原的现象屡禁不止,牧民群众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现象日趋严重。

(五)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难度大

农村环境问题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困难。甘南州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而且如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立法处于空白,现行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有的管理体制很难对农村环境实施有效管理,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管理机构和队伍。

(六)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充足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 农村环境保护社会整体投入不足,大多数乡镇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沟, 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 特别是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缺乏投资渠道, 政策上缺乏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加上农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强、回报率低的领域, 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 而甘南多为国家级贫困县, 无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大力推行生态立州战略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其中包括:

对重点领域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启动实施国家天保二期和藏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加大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全面提升甘南林业生态价值与服务功能。加强玛曲、尕海等重点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切实抓好舟曲灾后重建生态恢复治理。

推动全州国民经济向生态经济方向转型

促进高原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和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限制化肥农药使用,严禁违规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严禁高污染企业进入甘南。重点强化格萨尔、忠曲、早子沟金矿等尾矿坝及废弃物综合治理。

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培育和发展生态林业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推进以确权发证,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把林权落实到林农,建立“林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推进果园,种苗,木材,森林旅游产业工程建设,力争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特色鲜明的林产品基地,构建品种丰富,规模可观,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

(二)集中力量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是导致农村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能妥善解

决农村燃料缺口问题将会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的恶性循环,无法实现既定的封

山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要积极深化甘南藏区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从藏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出发,以太阳能开发、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解决项目户生活用能短缺的问题,逐步改变项目户生活用能方式,优化用能结构,提高项目户生活质量,促进项目区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帮助农牧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国家正在研究起草《生态补偿条例》,根据《生态补偿条例》,我们要进一步细化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开发、流域和生态功能区等各领域的实施细则。区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补偿范围。对于跨地区、跨区域,关系到全国的公共产品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由中央政府提供补偿经费。对于地方性公共产品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由省级政府提供补偿经费。以流域生态补偿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助、对口支援和项目协作等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最终实现。农村生态环

境建设对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31.

篇6

关键词:林业资源;现状分析;对策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林业在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推进金湖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金湖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森林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全县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效益低下,一些地方过度依赖森林资源,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偷砍盗伐、乱砍滥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薄弱,不能适应当前林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打赢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攻坚战,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1.现状分析

1.1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

全县通过“三林”并举,强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实施,加大了林业管理力度,提速了国土绿化进程,但是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仍然突出,一些地方以工程造林、土地平整、占补平衡、低产林改造为名,破坏森林植被,违背客观规律,忽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1.2群众对森林保护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违法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

各级领导和群众对林业高度关注,都希望保住树林,留住绿色,各级党委、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多年来想尽办法,进行大量的探索,但是社会的期盼与林权所有者的经营理念相脱节,农民经营林木,在林业中的劳动成果就要在商品交换中用货币表现出来,并力求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导致林农随意处置林木资产,出现违法现象。

森林资源管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方面,利益驱动,刺激了森林资源的破坏。林改后,一些林权所有者急功近利,为了将成材林急于变现,一度出现了为砍而卖、一买就砍的现象。大量财富被木材贩子掠夺,出现了砍树的不种树,种树者不砍树的怪现象。

第二方面,打击乏力。行政案件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后,违法相对人不执行,林业主管部门没有很好的强制措施,出现执行难的问题;刑事案件从立案到侦察终结,移交检察院提起公诉,存在侦察环节取保候审,公诉环节保释,法院一般对涉林案件都判缓刑,只是走程序而已,起不到打击震慑作用。

第三方面,人为因素。一是存在取证难的问题,由于农村留守人员一般是老幼病残的弱者,一旦发案,他们既不敢报案,也不敢举证,害怕个人受到伤害;二是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从提供举报线索的情况分析,凡是举报的,一般都是双方有意见、有过节的对象。

2.对林业管理的建议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民爱林护林的社会氛围。

(2)积极探索适合县情的林业发展之路,用办工业的理念发展林业。更新理念,正确处理群众的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3)走适度规模之路,实行业主化管理。①积极培育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实行互助合作,缓解势单力薄、财力、人力不足的矛盾。②通过林业招商,形成公司化经营、大户经营的格局。

篇7

关键词:淄博 鸟类 问题 发展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04-01

鸟类的保护与发展是我国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在鸟类的保护中还专门成立了鸟类保护协会,鸟类保护协会的成立,有利于对我市鸟类的良好保护。根据我市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对鸟类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由于我市的城市化发展较快,对自然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我市的森林覆盖面积也缩小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使我市的鸟类明显的减少,这对于鸟类的良好保护,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根据这种状况,必须做出必要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对鸟类的栖息地进行保护,鸟类的栖息地建设首先要着眼于恢复植被,建立人工的自然保护生态系统。建立好栖息地,才有利于鸟类的生存与繁殖。促进我市鸟类的良好保护。

一、淄博市的地理位置与鸟类的生存发展关系

淄博的地理位置是在我国的山东地区,总面积在5938平方公里,这里的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并且气候适宜,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在一年四季各季节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年平均温度在13.9摄氏度,这样的气候条件很适宜鸟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利于鸟类的良好繁殖。

二、淄博鸟类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从我国鸟类的发展主体来看,鸟类的生态学研究发展是在1990年开始的,在研究中充分的体现了生态建设与鸟类保护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对濒临灭绝的鸟类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如何有效的保护鸟类是鸟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鸟类繁殖中的问题

鸟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鸟类的良好繁殖,在鸟类的的繁殖中,一直是鸟类研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根据我市的现在发展状况来看,在鸟类的繁殖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没有良好的繁殖场地,原因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生态的破坏,使鸟类的栖息地受到一定的破坏。在这种状态下,鸟类的生存都存在问题,就更不要说鸟类的繁殖了,根据这一现象也充分说明了为什么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会减少的原因。繁殖是保护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唯一解决办法,在鸟类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破坏,鸟类还能怎么繁殖呢?

2.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越来越快,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城市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扩大建设,在建设中,就要扩大对土地的利用,并且还要对植被进行清除,这样才能为城市建设更多的建筑物,在建筑中,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还造成了城市的建设垃圾。生态环境不仅为人们的良好生活有促进作用,还利于人们可持续的发展,但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仅使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就连鸟类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破坏,鸟类主要都生长在植被较多的地区,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才是它们的家。但是生态遭到了破坏,也就是鸟类的家园受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鸟类的数量一定会减少,一些受不了自然环境变化的还会导致死亡。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在人类的不断发展中,科技化、信息化逐步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人们不断的多自然的开发,造成生态的破坏,在工业的大肆发展中,不仅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加速了全球的气候变暖现象,气候变暖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人们在发展中,没有注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而造成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状态下,鸟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威胁。直接导致鸟类数目的减少和种类的减少。

三、在鸟类的生存发展中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我市认识到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对鸟类造成的巨大不良后果后,对鸟类的保护及生存发展制定出了可行性的计划,针对现存的问题,也制定了一定的解决方案,根据下文的简要阐述,会让大家了解到如何进行鸟类的良好保护。

1.加强鸟类资源的保护,对稀缺的品种进行科学的研究。对稀缺的鸟种进行科技的投入,实行科学的繁殖,在繁殖后的幼鸟管理中,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对幼鸟进行科学的管理,在其长大后在放回到大自然中,这样有利于鸟类回归自然塑造本性,在对鸟类的繁殖中,一定要利用科学的先进技术,良好的进行繁育,促进我国稀缺鸟类数量的增加。

2.对自然环境进行良好的改善,是鸟类生存的关键,在鸟类生存的栖息地中,一定要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对破坏的植被进行良好的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植被幼苗的管理,保证植被的建设质量,这样才有利于鸟类栖息地的建设,使鸟类能够安心的生存,这样建设,不仅保护了我市的鸟类的生存发展,还促进我市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为我市构建文明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在鸟类的研究上也要做一定的工作,加强专业的人员进行对鸟类的研究,在鸟类的生存发展史中,还有许多的未解之谜,需要人们去研究,这样更有利于人们对鸟类的生存发展更好的了解。加强研究方法的探讨,20年来我国开展了许多内容的鸟类生态学研究,但却未见有专门从鸟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讨方法学的研究论文,少量的有关方法学的论文也均为介绍性的文章。而国外学者非常关注鸟类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学探讨,在许多国际性重要学术刊物上均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著。提倡长期的系统研究 纵观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长期积累甚至于几十年的积累,例如英国对大山雀的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发现一些理论问题或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但国内鸟类生态学研究中最缺乏的就是对某一对象进行长期研究方面的工作。

4.提倡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是现代生态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并由此生了许多颇具活力的前沿性分支学科,如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虽然国内鸟类生态学的研究均已涉及上述领域,但多数只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学者应积极开拓鸟类分子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探索鸟类生态学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内在分子与进化机制及其理论。采用先进的行为观察与记录手段、科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注重在基因水平上探讨行为生态学机制,特别是行为、生态和进化的相互关系,并将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引入到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之中。重视群落生态学理论与概念的探讨性、创新性与发展性研究,加强群落形成过程、群落稳定性、群落内物种共存持续性和景观群落生态学等鸟类群落生态学重要领域的研究工作。

四、总结

根据本文的介绍,对鸟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存在的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始终是自然界发展的主旋律。在鸟类的保护中,本文虽然介绍了几种保护的方法,但在实际的保护工作进行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利用科学的办法,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进行良好的解决。鸟类的生存发展关乎着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鸟类的保护中,一定要遵循鸟类的生存原则,营造适宜鸟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制定保护鸟类发展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良好的促进我市鸟类保护工作的开展。

篇8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着交通业的飞速发展,从而使公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发达,汽车总量和公路公里数的持续增加使社会的经济带来了繁荣一新的景象,使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公路工程发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污染环境、古文化的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问题,植物的大量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在生态发展的理念中,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尤为重要。

二、公路工程建设中环境问题体现和问题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的公路总里程数由最初的652Km发展到现在的2.52万Km,公路的总公里数以发展到世界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但是公路密度和公路总里程数的指标却比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相差甚远,由此可见虽然公路总里程数位居世界第二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后,公路工程建设不论质和量都有了很大的飞跃。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距离有了很大的缩短同时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方便。但是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和地址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一定的损坏。高速公路建设期间,由最初向山区延伸,地形和地质的复杂也要求道路设计标准越来越高,公路建设中对原有植物和水系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导致了神态环境的不平衡。

1、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污染。公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在公路工程建造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和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公路施工最大的特点为开挖土基,在挖土基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对环境有着严重的危害。公路通车以后大量的汽车开通,汽车的尾气主要由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组成,这些有害气体混合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的“温室效应”对空气和大自然有了严重的污染。大量汽车的增加,汽车尾气以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越来越人性化的公路在道路旁设置加油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但由于人类的随意丢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对周围的河流水质严重影响,这些行为可能给附近的村民带来疾病,严重危害村民的日常生活。

2、公路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的影响。公路与自然景观的不协调成了公路对自然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如何与景点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显得尤为重要。在高速公路向山区发展过程中,对树木的任意砍伐、岩石等,对大自然进行了严重的破坏并影响了其美观。公路工程建设中随着公路的延伸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古迹,此时文化古迹必定不保,但是被破坏的古迹往往无法挽救,成为人们最大的遗憾。公路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损害,公路工程建设中大量开挖将地表值破坏,使其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在水流冲刷和风蚀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在隧道建设中如有对弃渣进行处理不当,对产声水土流失的现象极高。水土流失导致了大量土地的贫瘠化,加剧了洪水对人类的灾害。

3、公路工程建设中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到处损坏草木、乱倒沙石等现象,在修路切坡时,由于大量的挖、填将原有的地形完全破坏了,经常导致崩塌现象。在施工时如果有超挖及排水不畅的问题会发生滑塌和滑坡现象,而在高路中因为压实力不够产生的沉降现象时有发生。公路工程建设中因为切断了水层或者是揭穿隔水层,经常出现水上升或下降等不稳定情况,产生一系列的水文地质问题。

4、公路工程建设中占用耕地问题。如果有大型的工程项目,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占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公路建设占用大量的农田现象,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和附近农民的生活。

5、公路工程建设对动植物种的影响。公路工程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方便。但是在公路建设中常常因为修进了深山老林或草原等相关地点,才有可能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大量破坏了森林及神态环境。在森林破坏的同时,大部分的野生动物因为活动通道受到阻隔而逐渐减少甚至是濒临灭绝。

三、公路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合理规划,优选线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根据当地的现况,反复论证后得出最优化的施工路线。

2、精心设计,保护环境。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各种情况下的问题点均已列出,在设计施工路线时,应把所有的问题点考虑在内,将所有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的重要责任。

3、科学施工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将所有的废弃物区分放置,并合理利用。这样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在无形中也保护了环境。

4、精心养护,安全运营。在公路工程建设结束后对环境的保护依然重要,对于噪声污染和环境污染人人需要注意外,相关部门也要及时控制,将环境保护到底。

5、完善法律、法规,学习经验,培养综合型人才。制定关于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相关额规程和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对不符合生态发展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学习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并采纳合适的相关对策,更好的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篇9

 

引言

 

目前,环境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存造成的威胁和影响。林木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造成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大量开采和过度砍伐造成林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对此也更加重视,逐渐转变传统的山区经济建设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的林业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发展绿色林业。

 

1、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逐年在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经济结构与基础因素,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林业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做好林业生产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向前看,创造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经济意义

 

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物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树木森林属于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的经济建设或者工程建设都需要木材。比如,工程方块、室内家具等。对于山区来讲,木材可以带来很大一批收益,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通过对实际调查发现,山区的林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品种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生态失衡,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成片的森林被破坏,不仅使林业在生产能力上有所减弱,而且大大降低了林业的其他效益功能。

 

2、 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林业的生态保护要把经济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应该进一步明确人工林的管理与天然林管理的政策界限,即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也要依据林业管理技术要求对人工林做好管理和保护;尊重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要充分体现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后,林业部门对林业采伐的数量以及采伐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加工企业与林农之间建立密切关系,减少企业灰色支出,同时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提高林木加工企业和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

 

3、 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仅仅重视本身的木材资源,但是林业可以提供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森林旅游、花卉、果实等等。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是林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扩大内需。森林资源是林业旅游的基础,,林业旅游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可以开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交通、餐饮、旅行社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一些辅助服务机构或者组织,这些都是促进林业旅游非常好的途径。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相应的林业产品,使林业副产品更加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林业副产品有林木的果实、花卉、家具、以及一些木制成品等。还可以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其它林下经济建设,比如,在林区周围可以养殖一些家禽、在鱼塘里养一些鱼类,或者在空余空间种植一些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等,这些都充分的利用空间,减少了对自然破坏程度,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前提。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山区林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发展中,首先还应该继续开展全民义务种树等活动,进一步推进林业工程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如防护林建设、速生林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等工程。其次也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4.2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做好山区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减少了城市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而且使城市的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要确保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园林城市的发展协调一致。首先要以绿化为工作重点,我国正在开展以环境建设为中心的模范省市、县乡发展等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广泛参与到造林绿化活动中。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其次是我国有关生态圈绿地的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存在任意侵占用作建设用地的行为非常多,所以要采取合理方法阻止这些行为,进一步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加强保护措施。

 

总结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出现泥石流、山体坍塌、空气质量低等现象越来越多,这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必须将林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协调,逐渐提高森林覆盖率,解决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其共同进步。

篇10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问题;策略

Abstract: Highway construction, is our country'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a rapid, it 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played a key rol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due to improper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n, affect the balance of the whole ecosystem in China, to the environment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future, the hidden troubl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concerns,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ensure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wo not mistake.

Key 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要经过天然草场,如果施工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给当地及周边的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而必须予以重视,并加强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才能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当地经济的目的[1]。

一、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定义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环境界定为:能够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或者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它既可以包括土壤、水、大气、草原、森林、矿藏、野生动植物等,也可以包括生活居住区、自然保护区、疗养区、温泉、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等。对于环境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如果按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划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的对于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并使其得到更为充分、合理的利用,以避免由于自然资源受到破坏和污染而产生出的严重后果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而对于已经遭受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则要进行综合整治,以创造出的更为适合人类居住、工作的环境。

二、公路建设阶段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1、公路建设阶段,由于废弃物、生活垃圾处理不当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目前,由于采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公路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工程和技术项目需要施工工人来完成。在人工作业中,民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量的民工居住在施工现场,产生了许多的生活垃圾,而对于这些垃圾,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销毁、掩埋,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白色垃圾,由于其不易降解,因而,所产生的污染是永久性的、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生态环境恢复的。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工程材料,也会产生出废弃物,例如各种材质的编织袋、塑料薄膜等,这些垃圾,也会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公路的施工建设,由于材料运输线路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自然景观破坏

公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施工材料的运输问题,并且材料的运输,大多是采用汽车运输方式,由于汽车运输具有快速、灵活、方便的特点,因而,在公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采用汽车运输施工材料。采用汽车运输方式,要慎重选择施工便道,尤其是在牧区,公路的施工建设,大部分是在草原深处完成的,在运输材料的过程中,擅自穿越天然植被和草场、人工网围栏,会给草原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这种破坏,在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由于草原地区的腐殖层较薄,草场由于植被的破坏而又缺乏腐殖层的保护,就会容易发生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春秋极易发生沙尘暴的季节,最为明显,给施工公路沿线的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3、公路建设所采用的措施不当所造成的滑坡、路基塌方等现象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

通常情况下,公路施工选在夏季进行,而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在夏季雨水充沛,若在施工过程中,不注意工程的排水问题,则会引起路基滑坡、边坡崩塌等现象发生,造成严重的问题。由于路基土会随着雨水流入附近的耕地、农田中,因而,给当地的居民造成经济损失,给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2-4]。

4、在公路建设时,没有制定出较为稳妥的取土计划和植被恢复计划,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公路施工过程中,需要破坏掉一定的草场。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平行作业的施工方式,即边绿化、边平整、边开挖,有计划性的、科学的、合理的选择取土场地。而在大多数的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平行作业的重要性,在施工中沿线的自然草场、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的数不胜数,由于大面积的露天取土所引起的植被破坏状况,使得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坏,而所需要的恢复周期,又是十分漫长的,当地的自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三、公路建设中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标准

在公路施工时,工程施工数量增加不大时,要尽量采用高技术标准,而不是降低指标或者采用极限指标。当然,也不能忽视工程量增加的情况,此时,不能够片面的追求高指标,而忽视了公路的施工质量。路线的设计,要在保证行车快速、舒适、安全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工程施工效益好、运营费用少、造价低、工程量小,从而有利于公路的施工和养护。

2、公路选线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锡林郭勒盟草原由于自然草原的生态性,其对于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公路的选线,一定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才能够达到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虽然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公路的设计任务所规定的公路的等级、路线走向,及该公路在道路网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客观因素,则是指道路所经地区的原有的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状况、交通布局、工矿企业资源的状况、水文、气象、地质、地形地貌等基本的情况。主观因素对于路线的选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客观因素,则对于路线的选定,起着调整和补充选定的作用。公路路线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路线的设计和选定时,要充分的结合主、客观条件,才能够确定出较佳的选线方案,继而,保证公路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3、公路建设时,施工作业要采用平行作业的方式

在路基及附属设施,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平行作业的施工方式,边施工,边绿化,边开挖,边平整,以达到有计划的平整、开挖、取土,做到及时的还牧、还草、还田,及景观的恢复再造工作。

4、公路建设时,要做好施工排水工作

锡林郭勒盟草原在夏季多雨水,因而,在公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天气情况,避开雨水较大的天气,在天气晴好时,抓紧施工;在施工作业区,弃土场要及时的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以避免由于滑坡、边坡崩塌所引起的环境破坏。

5、公路建设时,要处理好施工场地

公路建设时,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处理好施工场地。施工单位在进入到施工现场后,首先要对周围的施工用地的元表层土进行集中堆放,并做好保管工作,待施工结束之后,再将元表层土推平,达到恢复原地貌的效果,避免由于施工而造成的地表土层破坏。

6、公路建设时,要做好路基的防护和加固工作

路基的防护工作,可以使路基免受雨水冲刷,从而减轻湿度、温度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路基保护工作,能够延缓软岩表层的剥落、风化过程,不仅能够增加路基边坡的稳定性,而且,能够使得路基与周围的景观协调一致,达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

结语

总之,在公路施工建设及后期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都涉及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因而,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路的施工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造福人民,创造出适合人们出行、工作、生活的美观、协调的公路生态景观环境[5]。

参考文献

[1] 姜翠英,白雪岩. 试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8).

[2] 武威. 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理论界. 2006(09).

[3] 陈士钢. 浅谈县乡公路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勘察设计.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