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报告

篇1

一、落实责任,全面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市委农工办系统各部门、单位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工作,将其列入部门整体工作的重要日程,抓紧抓实。一是落实领导班子岗位责任制,在各部门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其他班子成员分头抓的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和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二是努力做好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各部门、单位按照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逐级细化分解责任,明确目标任务,与领导班子成员、科室和下属基层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基层单位把责任量化到个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级落实责任、层层设防把关的责任网络。三是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学习培训,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的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以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四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通过开展向郑培民同志学习和通报我市今年处理的少数党员干部案件,教育警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结合半年工作总结和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照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找准差距,看清不足,达到整改、提高目的。

二、认真履行职能,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市委农工办系统纪检监察组织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把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服务经济发展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职能,加强软环境建设,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发挥监督监察作用,促进依法行政。规范部门和行业行政执法行为,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利益。农业局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打击生产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很好地维护了农资市场秩序。农机局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文明监理、规范执法行为的通知》,下发到各下属单位。畜牧局加强对兽药、饲料的管理,提高对畜禽及其产品的监测、监管力度,从根本上保证我市畜禽及其产品的健康、安全。经管局对村级财务公开监督检查做到每月一次,并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

2、加大纠风力度,转变工作作风。各部门、单位结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认真查处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作风粗暴、执法不规范,以及吃、拿、卡、要、报等腐败行为,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和基层提供优质服务。农业局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考试考核、执法考评、持证上岗、监督约束等制度,农业执法队伍的服务和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开发办公室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从领导班子成员入手,结合召开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述职,摆问题、找不足,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经管局专门编印《农村经济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农经人员十项守则》小册子,下发到市、乡、村三级农经人员手中。农机局围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指导思想,规范了农机监理和农机化学校两个“窗口”单位的制度管理,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丝绸公司在生产关键季节,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与公司职工和蚕农打成一片,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3、加快政务提速,提高工作效率。水利局不断缩短取水、采砂、水保许可审批期限,严格水事案件处理时限,加快汛情雨情传递速度。林业局将林业行政职能全部移交行政审批中心,简化了审批手续。农机局完善了一系列联动服务承诺制度,并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规范和充实了服务内容。畜牧局对所有收费项目进行了细化汇总,并制成公示栏、公示牌,全部对外公开,实行“阳光收费”。气象局对我市建筑工程的防雷图纸全部免费审核,并为部分建筑免费安装了防雷电涌保护器。烟草公司下发了《关于推行企务公开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大宗物资采购和基建工程招投标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

三、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增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市委农工办系统各部门纪检监察组织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上级市)市委、龙州市委三级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开展了“如何更好地为实现全市农业农村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服务”大讨论,更新思想观念,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党委关于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上来。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实质。继续深入学习各级党委关于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进一步领会其实质,明确纪检监察组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新要求。采取集中学习、召开会议、个人自学、交流体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

二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密联系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对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中心意识、市场意识、软环境意识,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加快发展、扩大开放、保持稳定的大局中来把握。在工作中,要正确区分工作失误与渎职的界限,对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的要为其撑腰壮胆,对诬告陷害改革者的,要从严查处,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篇2

一、wto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框架

(一)wto农业协议

《农业协议》即1995年生效的《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该协议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农产品贸易的纪律与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市场准入条款

要求各成员将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并逐步降低关税,取消诸如进口数量限制、最低进口价格等非关税措施,以保证一定水平的市场准入机会。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减让可适当放宽,最不发达成员也列入关税化及关税约束,但可免于减让承诺。

2、国内支持条款

国内支持措施有两大类:一类是对农产品贸易有扭曲作用的国内支持,必须进行约束和削减。这类措施主要有“黄箱”措施,又称“黄色”政策或“黄色补贴”,是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牧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另一类是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不产生扭曲或仅有微小影响的措施,可免予减让。这类措施主要有:(1)“绿箱”措施,又称“绿色补贴”、“绿箱”政策,是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用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储备补贴、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等。(2)“蓝箱”措施,又称“蓝箱”政策、“蓝色”补贴,是在限产计划下给予的直接支付,包括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的补贴(如休耕补贴)、按固定牲畜头数给予的补贴,实质是免予减让的“黄箱”措施。(3)最低减让标准,《农业协议》对“黄箱”支持实行“微量允许标准”,即只要综合支持量不超过农业生产总值的5%(发展中成员为10%),就不须削减。(4)“特殊和差别待遇”,《农业协议》对发展中国家为鼓励农业和农村发展所提供的一些直接或间接援助计划也免予减让,如鼓励生产者不生产违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等。

3、出口补贴条款

《农业协议》不禁止成员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但要削减出口补贴。受削减承诺约束的出口补贴包括:视出口实绩而提供的直接补贴(含实物);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低价出售非商业性农产品库存以供出口;官方资助农产品的出口;农产品的出口营销补贴(发展中成员除外);出口农产品的国内运费补贴(发展中成员除外);对出口产品中所含农产品提供的补贴。如果在基期(1986-1988年)没有对某种农产品出口补贴,则禁止该成员将来对这种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最不发达成员不须作任何削减。

(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允许各成员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及其健康为目的,采取符合国际标准、准则或建议的正常的动植物检疫措施。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

技术性贸易壁垒通常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安全、卫生、环保、反欺诈、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理由,对某些产品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其内容包括:有关生产方法、加工过程的限制措施;有关包装物及贮运环境的限制措施;有关产品成分、性能及使用的限制性措施等。

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中国提出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根据20__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10国将于20__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降税进程,并从20__年7月1日起大幅降低关税,于20__年实现零关税。框架协议下的“早期收获”方案也于20__年初付诸实施,以农产品为主的600余项商品先行降税,并将于20__年降至零关税。作为第一块“试验田”,20__年10月起《中泰水果蔬菜零关税协定》正式实施,中国与泰国在cafta框架下提前实现双边水果和蔬菜产品的零关税。继泰国之后,20__年6月初,新加坡加入“早期收获计划”,将原有的中泰两国果蔬零关税协议扩展至中、新、泰三国,使三国农产品自由贸易先行一步。

三、中国加入wto的农业承诺及其影响

在加入wto谈判中,我国积极争取wto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各种权利,同时也作出了一系列承诺:

(一)“市场准入”承诺

中国在加入wto议定书中承诺,逐年降低农产品关税并对所有农产品关税进行约束,同时取消非关税措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从20__年的21.3%,降到20__年的15.5%和20__年的15.1%。通过谈判争取,中国可以在20__年前对粮、棉、油、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税率在1%-10%之间,配额外税率在9%-80%之间。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已基本降至承诺的终点(20__年15.35%),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配额应用也到了高点。

(二)“国内支持”减让

承诺将“黄箱”措施“微量允许标准”定为8.5%,介于发达国家(5%)和一般发展中国家(10%)之间。另外,还承诺将《农业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投资补贴和投入品补贴减免的“黄箱”政策计入微量允许。目前在中国整个国内支持政策构成中,主要为“绿箱”政策,其它需减让的国内支持总量较小,远未达到“微量允许标准”,因此不须减让且尚有空间。

(三)取消“出口补贴”

完全取消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实物补贴,并取消发展中国家可以享有的对出口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的补贴。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发达国家高出口补贴的竞争。

(四)“动植物检疫”限制

中国承诺遵守wto关于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方面的所有法律法规,解除长期以来对美国部分地区小麦、柑橘和肉类的进口禁令,允许美国农业部批准的工厂向中国出口肉类,同时,中方保留对美方工厂抽查的权利。目前我国尽管已本文来源:文秘站 建立以《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为主体的动植物检疫制度,但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过低,还 没有与国际完全接轨。

(五)逐步开放农业服务领域

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从事农业、林业、蓄牧业、渔业有关服务的合营企业;允许设立仓储服务的合营企业;允许外国服务企业从事化肥、农药、农膜、成品油的批发零售。

总的来说,自20__年底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壁垒已经基本消除,中国入世承诺基本兑现,尤其是从20__年开始,中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wto“后过渡期”,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四、农产品国际贸面临的技术壁垒

随着非关税壁垒的关税化和关税壁垒作用的弱化,各国为保护本国农业,技术壁垒的作用得到了强化,且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技术壁垒指标越加严格

特别是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金属含量,以及化学添加剂含量等安全指标越来越苛刻。例如,20__年欧盟对茶叶禁用农药要求从原来的29种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种,部分新指标比原指标提高了100至200倍,其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为0.1-0.3ppb,远超日本(50ppb)和美国(4-5ppb)。日本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为0.01ppm,大大超出美国、欧盟有关标准(0.05ppm)。

(二)技术壁垒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发达国家实施技术壁垒的范围覆盖大部分农产品,20__年欧盟以我国出口的小龙虾氯霉素超标为由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进口,日本则对蔬菜(如菠菜所含毒死蜱限量)、水果(橘小实蝇疫区和瓜实蝇疫区)、稻米(农残)、水产品等农产品广泛设限。

(三)技术壁垒禁令往往有扩散效应

一个或几个发达国家实施技术壁垒后,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20__年欧盟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产品进口后,日本、韩国等相继加强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沙特则暂停了此类产品的进口。

(四)技术壁垒的手段多样化

技术性壁垒形式多样,如检验检疫壁垒(如对入境木质包装普遍采取的严格检疫措施)、包装标签壁垒(如欧盟、美国和日本要求包装物要无废弃物产生、不污染环境等,要求包装标签有图形、图案和文字说明)、身份认证壁垒(如日本的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美国、欧盟要求所有农产品具有可追溯性)、知识产权壁垒(如20__年日本《种苗修正案》对国内登记的品种海外种植收获物实行进口限制)、食品反恐壁垒(美国针对食品及其相关产品企业实施严格的fda注册和通报制度)等。另外,部分国家的环保新要求、劳工标准乃至动物福利等新型贸易壁垒也不断出现,农产品的出口将遇到更多“高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问题。

五、wto框架下××农业发展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市已大量削减一般粮食作物,有机食品、食用菌、三水产业、反季节蔬菜、草食畜禽、椪柑、油茶、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已初显成效,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越来越多,全市获得认证的绿色产品有20个,有机产品19个。万载县成为“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仅茭湖乡就有毛豆、木姜、百合、优质稻等14个农产品通过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国的有机认证,成为万载农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铜鼓成为全国第二大食用菌生产基地,袁州区为中国油茶之乡,宜丰、奉新成为中华猕猴桃之乡,以及上高“三辣”等,并形成了以青龙高科、万华科技为龙头的茶油加工,丰城华英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万载金源为龙头的速冻蔬菜加工,以及罗宾公司、奋发竹木等一大批竹木加工和青叶食品、锦江食品等有机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体系。20__年中央1号文件以及中央7部委《关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指导性意见》将农产品出口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农业进入“wto后过渡期”,××作为传统农业地区,首先应当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率,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竞争力,其次是要用好用足wto规则,促进本地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的名特优新产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并扩大其出口,培育优势产业。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中介为纽带、龙头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企业、基地、农户间的联结,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要扶持龙头企业。一是运用市场机制,外引内联催生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同时采取兼并、股份制改造、横向联合等手段,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龙头企业集团。如罗宾公司作为××竹木加工产业中的领头羊,应以适当的政策引导广大农民建造工业原料林,支持帮助其建立自身的工业原料基地。除了有重点地扶持1-2个龙头企业外,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把它们联合起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带动力。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素质,把企业做强。注重高科技、高技术与农产品先进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的引进结合,引导企业朝着深层次开发型的企业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大产业政策的引导力度,引导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全过程,形成种养、加工以及加工后的包装、保鲜、贮运、营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进一步引导财政、金融资金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支持龙头企业招商引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在技术改造、原料基地建设、申请海外注册、设立海外销售窗口等方面给予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要建立绿色基地。基地化的农业生产,既解决了规模问题,又易于实现生产的标准化。××类似万载茭湖乡的地方还有很多,许多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受化肥、农药污染程度很低,本土农业品种也较多,农村劳动力丰富,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具有开发有机食品的有利条件。应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意识,通过适当的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让更多具备条 件的乡村加入到有机农业实践中,建立起一批外向型绿色农业示范区,并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种养基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三要树立农业品牌。注重打造和培育××农业的精品和品牌,充分利用好“油茶之乡”、“百合之乡”、“猕猴之乡”、“竹子之乡”等有一定特色和知名度的农业品牌,并结合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依靠龙头企业,着力开发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进而发展为优势产业,形成××农业的精品品牌。

四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自我组织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分配原则等运作行为,保障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按照《农业协定》的规定,对农业技术、基础设施投资等“绿箱”政策是允许的,不必计算在需削减的综合支持总量中,应在尽可能继续采取并加大属于“绿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措施。首先,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基础教育和科技培训,通过科技活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次,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以水利建设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邮电通讯、能源、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间接减少农民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支出。第三,要继续落实中央有关农村税费改革精神,减轻农民负担。

(三)努力实现农业标准化

一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农民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建立适合××市情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推行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逐步实行有标生产、有标流通。二是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建立完善畜禽重大疫病的快速扑灭机制,加快“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健全疫情通报网络。三是提高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意识。积极推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实现原料生产(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有效地保证产品品质和安全。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检验检测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检测中的作用,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

(四)积极推进农产品相关认证

获得认证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打破技术壁垒的有效手段。从农产品看,目前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认证有两大类:体系认证,如iso9000认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014000环境管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gap(农业良好操作规范)、ssop(标准卫生操作规范)认证;产品认证,如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和减农药减化肥认证。目前很多农产品出口企业都是靠收购原料加工出口,质量控制在“末端”,不能从源头开始,而iso14000体系要求是从田头到餐桌,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清洁,种子、土壤、水源、肥料、农药都必须达标,因此iso14000认证是目前国际上应对“绿色壁垒”最有效武器,实施该系列标准具有保护环境和消除技术壁垒的双重作用。传统农业生产的水果、茶叶、蔬菜等农产品,使用的即使是微毒农药,或灌溉用水轻度污染,也不可能取得环保认证,这意味着我们的这些产品将被拒绝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应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企业在建立自身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国际性标准的认证,以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根据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及《原产地规则协议》等多边贸易规则规定,所有成员必须对有原产地标记产品给予共同的保护和认同。我国原产地标记认证是对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所生产的,质量、特色或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地理特征的产品进行标记认证,是从法律角度对名、优、特及传统工艺进行确认保护。如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作为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原产地标记认证却很少被企业重视和了解,××有地域特色的名特优农副产品众多,如袁州松花皮蛋、茶油,万载龙牙百合,樟树中药材,香田椪柑,高安腐竹等,应加大宣传,积极推进农产品原产地标记注册,促使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产品取得原产地标记注册,以获得农产品出口的“经济护照”。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扶持具备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积极申请认证,对获得相关认证的企业给予税收、信贷方面的补贴。

(五)多种措施化解农业风险

一要积极引入出口信用保险。wto要求对农业的保护必须由以政府直接补贴为主,转向国际通行的、以出口政策性金融工具为主的间接支持保障体系,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通行做法,已成为wto框架下世界农业保护政策的重要走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于20__年针对农产品出口中的风险推出了一项农产品出口特别保险,如果买方在农产品通关之时,进口国颁布禁止进口令、提高检验检疫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或突然变更许可文件致使农产品无法入关,则保险公司将对承保方所受损失予以补偿。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农产品出口企业经常存在季节性资金紧张问题,若企业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就可从银行获得无需抵押或者只需少量抵押的贸易融资。为贯彻落实20__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商务部、财政部将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水平提高到了40%。除了建立适当的灾害补偿资金外,××要充分利用这一支持政策,积极引进出口保险这一政策性保险,并建立符合××市情的农业保障制度,在农民收入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方面提供补贴和保障,对农产品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支出给予补贴,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出口风险防范和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二要建立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充分发挥本市各类媒体特别是××农经信息网的作用,及时跟踪主要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及各进口国家技术壁垒动态并向社会公布,在全市范围建立一套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帮助出口企业和农民规避风险,使企业把握市场动向。同时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为市内外企业搭建平台,将××农产品推介出去。

三要建立农业收入支持。《农业协定》在强调减少国内价格干预时,对收入支持政策的要求较为宽松。因此,我们还可以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强化收入支持来稳定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包括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如灾害补贴、差额补贴、农产品储备补贴、收入稳定计划补贴等。以及间接收入支持,如对农业的贴息贷款、生产资料投入补贴、农业保险计划、运输补贴等。

篇3

一、基本情况

耕地面积8.1万亩,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

大中小相配套”原则,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目前。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生态庄园、吉田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名典彩叶观光园、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强,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当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3科学实施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篇4

特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按照市委要求,为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根据市政协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常委会组成由昌旺主席任组长,陈玉旭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政协经科委、提案委及各乡(镇)州、市政协委员参加的调研组,于2018年8月28日至9月30日深入各乡镇,就全市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调研组重点了解了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在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特色经果、无公害蔬菜、中藏药、牦牛、阿坝中蜂、小家畜禽等种养殖业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入下。

一、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好发展。

(一)农村产业布局特色凸显。我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将农村产业布局规划为“两带两区”。一是东中部蔬菜产业带。即梭磨、卓克基、马尔康、松岗1乡3镇,地处梭磨河流域和国道317沿线,交通便利,气候适合反季露地蔬菜,且大部分群众蔬菜种植已有较好基础,重点发展反季大白菜、莴笋、莲白等蔬菜经济。二是西南部中藏药和粮食产业带。即党坝、白湾、木尔宗、脚木足4个乡,地处杜柯河和脚木足河下游流域,峡谷纵横、耕地多集中在河滩和高半山,重点发展白湾海椒、党坝莴笋、中藏药和青稞等粮食、经济作物。三是东北部和西北部高原畜牧业产业区。即地处脚木足河上游流域的草登、康山、日部3个乡的西北部片区和地处茶堡河流域的沙尔宗、龙尔甲、大藏1镇2乡的东北部片区。这两个片区海拔高,远离交通干线,气候相对较差,重点发展牦牛、藏香猪等畜牧业和中藏药、油菜等特色种植业。目前,全市在实施特色农业布局规划时切实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振兴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规划建设的“两带两区” 雏形基本形成。如梭磨乡马塘、砍竹、色尔米等村400余户、共1000余亩,以种植大白菜和莴笋等绿色蔬菜为主,建成秋冬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主要销往蒙阳、白家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松岗镇哈飘村、丹波村以“公司+基地+农户” 发展大棚蔬菜24.5亩,以土地流转模式,种植反季露地蔬菜500亩;脚木足乡利用浙江援建资金120万元,在巩固提升白莎村400亩青红脆李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利用河坝海拔较低区域扩展建立差异化特色水果基地400亩; 党坝乡在格尔威村投入资金151万元建设了花椒基地118亩;木尔宗乡投入70余万元,发展羌活、赤芍、秦艽、铁棒锤等中药材种植面积2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形式,建成中药材(羌活)示范基地1个;龙尔甲乡在干木鸟村投资50万元,建设青稞基地400亩,以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形式投入50万元在干木鸟村建设藏香猪养殖基地,现存栏达到300余头;日部乡在巴朗村、中热村投资150万元,实施豆薯基地项目1000亩;按照环保要求,采取集中育肥和种养循环的方式,支持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在松岗镇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以该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牦牛(肉牛)养殖产业成效明显;阿坝中蜂已初具规模,全市蜂群共计10864群,其中中蜂养殖合作社11家,大户(50群以上)11户,集体经济养殖阿坝中蜂15个村。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有三家:一是阿坝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牦牛肉、牦牛肉干,年收购牦牛18500头,年销售收入2174万元,培育形成30个订单基地,带动3500户农户增收。二是阿坝州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61万元,销售额2100万元,税收72万元,企业利润318万元,收购牦牛2700头,加工牦牛肉270吨,生产牦牛肉干48吨。三是马尔康蓝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是一家集果蔬生产、销售、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流转土地217亩,每亩1000元,季节性用工每天6至7人,每天每人100元,林下种植青椒、川红花等。公司全面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销”一条龙经营,从而带动区域内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经营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8个,年销售收入4266万元,净利润853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达5900万元。现有从业人员4000余人,入社农户4155户,带动非成员户数1700户,覆盖全市 10乡4镇105个村。通过招商引资、对口帮扶等措施大力发展反季露地蔬菜、特色小水果、大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全市共流转土地4982亩,在经营流转土地过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210余人,收入达7500余万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开始起步并加快推进。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阿坝州与成都市的农商对接活动。今年有一个企业、四个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的产品申报了“净土阿坝”品牌,首批被批准的“净土阿坝”品牌为雪源公司的牛肉干系列和羊肚菌系列产品。制定马尔康地区品牌发展规划并按进度组织实施,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目前我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农产品5个,地理标志1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取得较好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我市绝大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不畅、灌溉设施缺乏、各类生产管理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冰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沟内七个乡镇传统农业转型仍然比较难,农业有产出,但效益低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248个,但合作社成员平均才16.7户,远低于全国80户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已起步并加快推进,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二)特色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科技人才,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滞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品种等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信息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市及周边还缺少专门的农产品集贸批发交易市场,现有农产品交易只有依赖城区的2个综合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今年全市虽陆续在各乡镇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但由于网络基础、基站设施、人员培训等工作不能短期完成,此“短平快”体系还根本未发挥作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四)大部分乡镇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种养殖观念难以改变,同时还有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导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发展养殖业困难重重。全市各乡镇在发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小水果、阿坝中蜂、藏香猪、牦牛等特色农业方面虽取得较好效果,但都普遍存在广大农牧民接受能力差、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市特色农业规模化种养基地少、特色产品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底,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等先进技术推进慢,种植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根据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带、两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 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特色农家乐、自驾游营地、家庭农场等为载体,嘉绒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为元素,积极探索发展农牧业观光、体验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在加快改造提升市域交通主干道基础上,逐步做好成片产业区内的灌溉设施、农牧业交通路网、电力设施、土地草场围栏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流通信息等服务;用好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电商服务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抓住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成都市崇州市对口援建我市和省、州有关单位帮扶我市的大好时机,加强与援建、帮扶地区、单位的科级部门、企业、实体或经济成功人士、组织等密切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服务。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特色水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区域经营,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切实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

篇5

关键词:准政策性;贷款;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15-05

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是由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自行承担贷款风险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是现有信贷产品中一类特殊信贷业务,介于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之间,既具有政策性贷款刚性需求特征,又具有商业性贷款自担风险特征。在现阶段,开展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主要是为防止出现区域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表明,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以其特有的职能和优势,在履行支农职能、实现有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当前粮棉油市场形势不断变化、信贷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重视和研究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问题,对于做好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推动全行业务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基本特点

由于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的特征,准政策性贷款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贷计划优先安排,信贷资金足额供应,实行基准利率。

2.承贷主体多元化,包括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集团客户等。

3.对借款人要求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

4.实行封闭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统一,把风险控制放在突出位置。

5.财政不兜底,自负盈亏。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作用与成效

(一)鸡西市2006―2008粮食年度粮食生产情况与总体趋势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鸡西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和商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详见图1。

(二)近几年准政策性粮食收购情况

2006粮食年度收购准政策性粮食72万吨,占商品量的28.57%;2007粮食年度收购44万吨,占14.33%;2008粮食年度收购16万吨,占5%;虽然受2007粮食年度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2008粮食年度国家全面启动托市收购等因素的影响,准政策性贷款发放逐年减少,但其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视。

1.政治作用巨大

前几年粮食丰收,物价连续上涨,粮食销售市场价格低迷,受产业政策、出口退税等因素影响,外地粮商少,市场销售不畅,企业利润空间狭窄,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鸡西市分行迅速确认辖区内收储企业的贷款资格,核定最高额度,及时发放准政策性贷款,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保证了农民利益,保持了社会稳定。正如虎林市市长所说:“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使广大农民可以坐在家中甚至田间地头有选择性地售粮,并能卖上好价钱,从中获得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为农村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使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好地方经济建设工作”。

2.社会作用突出

粮食企业季节性收购明显,融资量大,有效资产少,融资困难,不采用全额抵押担保的方式,很难在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农发行顺应粮改的需要,在推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了准政策性这一贷款品种,填补了“政府想办的、农民所需的、商业银行不想涉足的”特殊领域的需求。仅鸡西地区2004―2006粮食年度在国家没有启动政策性收购的情况下,累计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2.31亿元,共支持43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收购粮食145.77万吨,收购辐射46个乡镇、459个村屯和11个国营农场,受益农户19.3万户。2006 年以来累计为地方增加税收达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 000余个。农发行也是当地各金融机构贷款增幅最高的银行,充分发挥了支农领域的骨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经济效益显著

2006―2008年鸡西市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0.23亿元,支持收购粮食131.62万吨,帮助企业实现收入22.28亿元,获利1.05亿元,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农发行也实现收息7 459万元,间接带动了存款、中间业务等全面发展,为完成全行利润计划等各项经营指标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三赢。

(三)准政策性贷款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非传统购销企业所占的比重稳步提升

2006年,将收购贷款的对象明确界定为在农发行开户并具备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首次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和转化企业以及其他具有相应资格的企业纳入了准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享受准政策性贷款政策的多元化局面。

从以上数据看,随着粮改的进一步深入,准政策性贷款支持的行业覆盖面有较大的拓展。

(四)准政策性贷款效率较高,杠杆作用明显

从鸡西市情况看,准政策性贷款占全口径贷款比的7.27%,虽然占比不高,但是其作用是高效的,特别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加工企业经营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以质论价。有的还采用订单方式收购,如鸡西市兴达、海泰及农垦爱邦等公司均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购粮食全程参与,这样就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企业也获得更高收益。企业效益提高,带动了地方税收的增长,企业规模扩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仅鸡西兴达制米有限公司一家,在2004年接收鸡西市第一粮库下岗工人就达110余人,同时,对农发行经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三年来,鸡西市分行此项贷款累计获得利息收入4 000多万元,中间业务收入50余万元。

本次调研重点针对连续三年得到鸡西分行信贷支持的5户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资产总额保持增长的有4户企业,占比80%;所有者权益保持增长的有5户,占比100%;实收资本增长的有1户,占比2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有4户,占比80%;利润总额增长的有3户,占比60%。可以看出,通过对加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空间得到稳步提升。如鸡西市兴达制米有限公司,在农发行信贷支持初期,是单一的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几年来,通过农发行信贷支持,成为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仓储为一体的中型粮食加工企业,是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重点出口企业,企业经营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再如,黑龙江农垦爱邦实业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发行支持初期是年加工原粮3万~5万吨的小型加工企业,通过几年投放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现已成为年加工原粮近15万吨,集粮食加工、麦芽发酵、稻壳发电、城镇供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资产也由原来不足5 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亿元以上,由过去抗风险能力较低转化成现在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资保证充足的优质企业。

三、准政策性贷款是政策性贷款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续

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主要特点体现为:政策性强、制度规范、管理成本低、贷款份额高。

(一)目前政策性收购存在局限性

1.保底收购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政策性收购是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调控市场等需要,而实行的国家及地方各项储备的粮食收购,也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具有保底收购属性的最低价收购、托市收购和国家临时储备粮食收购,是政府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必要手段。2006至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鸡西市收购中央储备粮共46.36万吨。2007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水稻42万吨,启动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市场价格比国家制定价格(0.82元/斤,国标三等)低,而玉米未启动最低价预案,原因是当年玉米市场购销活跃,市场价格高。2008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国家粮食调控政策,指标218.4万吨(含佳木斯桦南县、七台河市),在鸡西地区实际收购160.8万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经济动荡,粮食市场价格起伏较大,国家推出临储粮收购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利益。从几年来的粮食购销实际情况看,政策性贷款应对粮食市场特殊情况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市场的常态下,发挥的作用受自身先天特性的制约,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

2.严格的质价政策性有其局限性

一是质价政策性强。2008年度粮食质量较好,2009年度粮食质量较差,等外粮多,农民如何销售手中的等外粮将是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二是国家临时储备收购定价限量存在片面性。2008年末,在水稻市场形成稻强米弱的格局,加工企业不敢轻易入市收购,国家及时出台了临时储备收购政策。但计划指标分批下达和政策宣传不到位,既给相关部门协调运作增加了难度,又引起了大量农民恐慌性卖粮,使本来能保护农民利益的、较为合理的定价,却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大部分利润被粮食经纪人等中间环节侵占了,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真正起到作用。三是扭曲市场价格。当政策性粮食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较多时,指导价格占据了主导地位,价格信号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丧失调节和引导种植结构的能力,会使某一品种产量居高不下,收储压力增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各粮食品种价格定位的合理性进行调研,以达到通过利益驱动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目的。

3.代储企业的被动投入容易转化成农发行贷款的隐性风险

有些企业原有条件差,为了达到临储库点的标准,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临时储存时间的不确定性,极易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最后形成新的亏损或外欠债务的增加,直接给农发行贷款造成隐性风险。

4.实行政策性收购对加工企业乃至下游产品的冲击

一是政策性粮食大量收购后,对加工企业和相关的农副产品冲击加大。政策性收购启动后,市场粮食价格会被硬性提高,增加了加工企业的收购成本。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成品价格无法相应提高,形成了不收购、不生产、不亏损,收购越多、生产量越大、亏损越严重的怪圈。以2008粮食年度大豆收购为例,国家收购临储大豆的价格为3 700元/吨(三等),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为3 300元/吨左右,差价400元。为了减少亏损,有的油脂加工企业被迫采购进口大豆进行加工,这对我国的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二是“国进民退”的情况更加严重,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和粮食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政策性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而指定的收购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粮食企业。因此,其他企业低于政策价格入市收购,根本收不到,高价收购又要亏损,由此,导致粮食大部分都流向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这也是造成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投放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完善政策性收购的必要手段

1.农发行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履行自身社会职责的需要

一是受政府财力的限制,以增加政策性储备规模来保障收购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国际国内粮食起价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较小,即便能够启动,客观上存在着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限制;三是粮食产业属弱势产业,利润率低,季节性收购明显,资金需求量大,商业性贷款业务受到资金和计划的双重约束,难以对粮食收购提供有效的支持。总之,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都难以有效解决收购问题的现实情况下,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

2.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支持民族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粮食价格也形成对接机制,国际粮商和跨国公司正陆续进入中国粮食市场,对我国民营粮食加工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如在“2004年大豆危机”之后,国内近70%的大豆压榨企业停产,大量企业倒闭,国际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和参股。目前,我国80%左右的小包装食用油控制在国际大粮商手中,而且还有继续向其他品种扩张的趋势。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将会造成我国粮食定价权旁落,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多家粮食加工企业,2009年在鸡西市也进行了相关布局的调研和运作。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大对国有或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是多年来农发行对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和管理已经形成了贷款投向的清晰化、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化。我们认为,这项业务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二是随着粮改深入,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将逐步健全,粮食物流将会逐步顺畅,国家除掌握必要的储备外,市场流通将成为主导,这是准政策性贷款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三是通过多年来的信贷支持,已发展了一批有实力、有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客户群体,继续支持,可把他们打造成大型的粮食骨干和支柱企业,实现农发行贷款业务持续有效的发展。四是通过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对农发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4.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促进加工企业发展的需要

对粮食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是农发行拓宽粮食收购渠道,积极支持多种形式收购的重要手段。鸡西市分行2006―2008三个粮食年度累计对16户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7.72亿元,收购粮食46万吨。

在实际操作中,加工企业真正能够提供优质资产进行抵押的并不多,为方便粮食收购,企业多建于县(市)郊区,部分经营用地的取得方式为租赁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按农发行现行规定,设定不了抵押价值或抵押价值较低,直接影响到地上建筑物的价值。受此限制,农发行投放抵押贷款的额度也较低,职能占到企业贷款总需求的10%~30%,个别甚至连10%都达不到。同时,加工企业自身流动资金不足,原因为:一是大部分自有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二是粮食原料收购季节性强,短期内需要大量资金;三是粮食产业利润率较低,完全是靠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盈利;四是企业多采取先货后款的经营方式,这样就形成一部分结算资金占用,影响了资金的周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商业性贷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①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准入门槛较高,信用等级需达到A-级以上,一般要采取担保的贷款方式;②加工企业可办理有效抵押的资产较少,以全额抵押方式投放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无法满足企业收购资金在量上的需求;③找专业担保机构担保,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原本利润率就较低的加工企业获利能力将更加有限;④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收购粮食的,农发行仍采取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必须做到购贷销还,不能周转使用,这与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着明显矛盾。所以说,加工企业迫切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

四、当前准政策性贷款业务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社会敏感度提高,政策刚性增强

2010年以来,受物价上涨过快、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支持粮食收购已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全局,关系到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是国家宏观调控、长远规划的重要一环,政策性十分突出。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市场环境复杂,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一是粮食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加大。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市场放开后,各类市场主体为争夺粮食资源而展开的“收购大战”频频发生,导致市场供求扭曲、价格波动频繁。二是部分农产品的国际化程度提高,突出表现在大豆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三是企业经营的一体化程度提高。目前,大部分市场主体实行“购加销”一体化经营。生产经营环节增多,市场风险点也在增加,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四是市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程度提高。从市场交易的方式看,目前,除了现货交易之外,还出现了期货交易、电子撮合交易等新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这在规避传统风险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三)准政策性贷款的对象基础薄弱,倒逼贷款现象使农发行监管责任加重

目前,一方面,由于市场主体发育缓慢,导致准政策性贷款投放缺乏足够的市场载体。几年来,受应急、应季缓解局部性农民卖粮难问题的制约,择优投放贷款的空间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末,鸡西地区全辖4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中,A级以上客户13户,只占31%。全市16%的国有粮食企业的贷款资格是由地方政府推荐取得的,实际达不到农发行的认定条件,因而贷款的发放存在着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不到位,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其贷款主要用于委托粮食收购,导致贷款的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如果市场价差超出风险保证金,委托客户续存难度大,就会将风险直接转嫁给企业和农发行。粮食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一年一度集中收购,分期销售,光靠对报表、现金流、产成品的监督远远不够,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因此,只能靠加强粮食库存监管来保证贷款安全,农发行监管责任日益加重。

(四)准政策性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安全措施无法覆盖风险全部

粮食购销类企业一般以贸易为主,流动资金多,固定资产较少,因此,企业第二还款来源较弱。截至目前,占用农发行贷款的粮食企业有效资产值仅为3.7亿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2.82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0.88亿元,有效资产抵押值为1.85亿元。而鸡西地区年均粮食收购贷款需求量为30亿元左右,有效资产抵押值仅占贷款需求的6%,而且变现难度较大。大量的信用放款仅靠10%~20%的风险保证金来覆盖,贷款风险难以防控,一旦发生风险,安全措施无法到位。如果要求企业实行抵押担保的方式,一是抵押率不足,难以满足贷款需求;二是贷款费用支出较大,企业难以承担,并且个别企业也难以落实担保公司的条件。

(五)准政策性贷款的发展定位尚不够清晰,在操作中存在两难选择

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作为农发行收购信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准政策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对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来讲,如果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增加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就会使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增强,市场价格上扬,导致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下降,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并通过准政策性贷款向农发行集中。相反,如果采取从紧的信贷政策,压缩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削弱,市场价格下降,国家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上升,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增加,但同时政策风险增加。

(六)准政策性贷款承贷主体的多元化,使信贷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客户结构复杂。目前的贷款客户,既有购销流通企业,也有产业化加工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股份企业,也有上市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需要农发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实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二是客户贷款种类复杂。有的企业在农发行既有准政策性贷款,又有政策性贷款,有的还有商业性贷款,各种信贷资金相互交织,分类监管难度较大。三是客户市场复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涉农优质客户渗透,客户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新型市场主体增多,但发育不完善。不少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或合作组织通过自身积累、民间借贷等方式逐步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但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客户营销与培育方面有所突破。

(七)准政策性贷款性质界定的不足,限制其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范围界定偏窄,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农发行把准政策性贷款仅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贷款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副产品收购也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二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范围与个别商业性贷款业务存在交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收购粮食所需的资金,目前,既可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即收购贷款,也可使用商业性贷款,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由于对准政策性贷款允许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使得准政策性贷款所承担的风险要高于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综上所述,准政策性贷款在制度设计上需更加完善。

五、结合鸡西地区实际,提出推动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全局的高度,明晰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战略定位

一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收购信贷业务的发展战略,应该围绕“因地制宜、防控风险、力争多投”的指导思想,来确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二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应有助于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从综合效益来讲,政策性贷款要优于准政策性贷款。对于粮食收购应尽可能地促成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以提高调控贷款在支持收购中的比重。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为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对既符合准政策性贷款条件,又符合商业性贷款条件的,应尽可能地选择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如加工企业就更适合使用准政策性贷款。

(二)强化管理,准确把握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中心环节

在经营管理中,鸡西市分行始终严格执行“钱随粮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要求,抓好贷款发放、贷款使用和收贷收息三个重点环节,明确工作职责:客户经理负责贷后管理,行长、主管副行长承担相应管理和监督责任,层层签订库存监管责任状。按程序操作,依制度管理,规定动作不得简化或省略,关键环节的制度执行必须有据可查,杜绝在坚持基本制度上走过场。支行承担贷款发放并按进度供应资金,监督收购,市行抽调力量监督库存和法人代表,并严格执行库存动态监管、企业法人离城报告制度。

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对粮食库存的监管力度,鸡西市分行创新了检查方式,成立了贷后督查大队,重点履行粮食库存督查职能。2009年1至8月份,督查大队对全辖13个新粮库点进行每月两次巡回检查,采取倒查法,直接深入到企业专职检查库存,如发现问题一查到底,直接追责到基层行行长、主管副行长、驻库信贷员,有力地保证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为全市粮食贷款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如虎林市农垦庆丰粮油加工厂异地储粮,督查大队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追回了1 000多万元粮款,避免了贷款风险的升级。截至2009年10月末,鸡西市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实现本息“双结清”。2010年,为加强对2009年度收购的新粮管理,在各基层营业机构正常监管库存的前提下,市分行组建了三个库存监管小组,配备专车,坚持每月50%的时间深入到基层检查库存。粮食库存是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库存有保证,准政策性贷款的风险就可规避。

(三)通过信贷手段创新,破解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两难”的问题

1.监管手段的创新

在加大库存监管的同时,鸡西市分行还加强对企业法人进行全方位的道德风险监管。一是在资格认定时,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查看法人代表出差票据,根据出差日期看前后有无可疑资金流出或流入,通过企业纳税情况来判断企业法人代表是否真正遵章守纪。如法人代表道德不过关,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在日常库存监管时,定期对企业法人代表的道德行为进行跟踪监管,并由支行行长最后做出判断,出现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报告。如2009年,在对某企业监管时,发现一户重点贷款企业法人有做期货交易的传闻,市行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最后发现是竞争对手制造的传闻。三是在贷款全过程中,重视并建立与“法人代表面谈”制度。四是在贷后期间,通过在粮食企业中开展“信用企业”和“信用法人代表”活动,形成讲究诚信经营、防范法人道德风险的良好氛围。

2.贷款方式的创新

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时,鸡西市分行在实行有效资产抵押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基础上,还采取了浮动资产抵押、保险和与法人代表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敞口。目前,鸡西市分行正在探索加工企业联保制,这是一种区域内加工企业联合会的形式,是在企业内部规范行为,形成互为制约的一种模式。

(四)引入准入与退出机制,净化信贷整体环境和提升客户竞争力

鸡西市分行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营销原则,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发展潜力以及对农发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在逐步收回存量贷款的前提下,稳步实施客户退出机制,对市场竞争力差、经营效益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弱、资信不好的企业逐步使其退出鸡西市分行的支持范围。2009年1至8月份,累计强行退出7户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差、抗风险能较弱的粮食加工企业;逐步退出6户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历史包袱重、内部管理混乱、不配合信贷监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确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对象时,始终坚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或遍地开花。特别是经过2008、2009两个粮食年度的审慎经营,明确重点支持:一是大中型加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原料;二是有常年固定合同的军供粮加工、外省地储粮收购等粮食企业;三是大型集团客户进行委托收购。禁止:一是对纯贸易类企业收购贸易粮赌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二是对国有购销企业自营收购发放贷款;三是对政策性与准政策性混收的企业发放贷款。通过实施分类排队和客户退出机制引入,进一步优化了客户和贷款结构,使鸡西市分行掌握了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调整的主动权,有效的预防和化解了信贷风险。

(五)立足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继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范围。准政策性贷款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产品特性,体现的是国家政策和公共利益,受惠的应当是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因而不能把准政策性贷款简单等同于粮食收购贷款。建议根据农发行支农职能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内涵和外延。二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健全自我补偿机制。鉴于准政策性贷款的特殊性,应该建立比其他贷款业务更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认同和认可,在财政不承担补贴责任的情况下,允许农发行提高对准政策性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比例,以区别其他商业性贷款业务。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从执行政策和防范风险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运作成效,要将考核结果纳入到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工资、费用以及其他资源分配挂钩。

参考文献:

[1]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篇6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据光明日报报道,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

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这次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的调整。第一,矛盾的层次深。这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再仅仅是“多了少了”的问题,而是要适应温饱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需要;不仅是农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农村、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全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要适应面临加入wto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第二,调整的要求高。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已不再是调整面积、产量的问题,而是通过调整生产出既满足多种社会需求又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农产品。第三,调整的难度大。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既存在着资源、环境的约束,更存在着技术和市场的约束,既存在着体制方面的约束,更存在着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的约束,既存在着现有农村产业结构运行惯性的约束,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的约束。因而,调整难度较以往加大,仅靠单项突破已难以奏效,需要综合地、系统地把握和解决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农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再次,把农业作为可以发挥我国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产业来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化重组。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第三,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再单纯依靠原有的四级推广网已远远不够,还应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千家万户”的网络,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网、广播网,以及电视、电话等网络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第四,健全农业种苗、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的检测体系。这是农业走向标准化、精准化、高效化、国际化的必要保障。传统的依靠眼看、手摸、牙咬的质量监测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较大,需引起重视,及时赶上。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举措

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首先要认清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化,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深层次、大规模、大力度的调整。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调整任务,必须克服直线思维、惯性思维、传统思维方式;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小农意识;克服重眼前,轻长远,急功近利的短视毛病。树立可持续发展等新观念,培养居安思危,奋力拼搏,主动出击,抢抓机遇,想大做大,敢干实干的新意识。

发挥优势,超前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自然秉赋、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超前的眼光,审时度势,瞄准市场需求,并不断以此为基础发现、创造和发挥新的优势。

突出特色,改善布局。只有发挥优势,才能形成特色,才能造就优势。各地依据和寻求优势、发挥优势的过程,往往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又是形成其经济特色的过程。现实中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即是这种特色经济的雏形。伴随众多地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宏观经济结构布局也会随之改善。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科学分析各地优势、特色和市场潜力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和引导,逐步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态势,从而改善整体结构布局。

科技创新,勇立前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有赖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广大科研人员乃至全社会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发展民办科研事业。其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先进适用高效的农业高新技术,包括引进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技术。第三,积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高等院校兴办农业高新技术实验开发基地,以缩短科研与生产的时空距离。第四,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办好现有的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把这些园区办成农民学得会、学得起的示范样板,切实发挥其社会示范功能。第五,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第六,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广。

篇7

一、园区建设初显规模、高效农业正在显示

我县有“江苏省*外向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级园区),“*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位河设施蔬菜示范园”、“*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苗湾设施蔬菜示范园”、“*蔬菜示范园”、“*镇*村建设千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台上草莓示范园”、“*镇*村大棚葡萄、樱桃采摘园”、“*镇*村8000多亩的时鲜果菜园”、“*300亩双孢菇示范园”、“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如:20*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面积3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30%,而园区设施菜仅占10%左右,日光温室仅占总设施面积的10%。造成我县蔬菜抗风险能力显著低,农民种蔬菜增收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产业化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

1、产业化基础不牢,基地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园区发展的基础问题。如:园区内田间基础设施水平不完善,沟、渠、桥、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不强,每年都因风雨灾害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

2、龙头企业竞争力较弱。*作为全省较大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工品出口市场单一,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集团优势。

3、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尽管目前已经发展近50个蔬菜产地市场,但是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现有蔬菜品牌的知名度较低。蔬菜营销组织和经纪人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

(三)、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弱,活力不足。

通过调查我县园区蔬菜小型简易设施比重较*0年前下降约20%以上,设施结构趋于合理、设施内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日光温室、大棚、中小棚等不同设施类型的配套栽培体系。日光温室越冬以及日光温室、大中小棚春提前、秋延后、夏季遮阳网越夏栽培等四种主要茬口基本确立。栽培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的叶菜类、茄果类、瓜类发展为现在的茄果类、瓜类、叶菜类、根菜类、甘蓝类、食用菌类、水生菜类、多年生蔬菜类等十二大类*多个品种。但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引进、试验、筛选、推广相对薄弱。而弱光、耐低温、耐湿、耐病、耐热良好的适于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更新周期长;设施农业无公害栽培、绿色食品栽培、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等推广应用步伐缓慢;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如一些制约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大棚、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缺乏量化指标,科技含量不足。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工作不到位。

我县尽管进行了镇级农服体系的一系列改革,但因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有部分人员脱离了农技推广岗位转为它业。另据统计,现有的镇级70名左右农技术人员中,蔬菜技术人员全县仅有5人,与我县迅速发展的园区建设极不相适应。

总之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数量偏少、水平有限、档次低、科技含量小,带动能力还没有明显显现出来。

三、建设农业开发园区、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为发展园区建设,我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如:*5年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镇,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当年就有5家蔬菜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蔬菜4000多亩。相继建立起了以代楼、苗湾、肖楼、石楼、*等村的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形成了“一园、二线、三片”的新格局。此外,该镇以设施菜、创汇菜为原料的生产加工项目近两年也开始提档升级,继港资企业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入驻后,又引进*华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瑞杰食品有限公司、*润禾种苗中心等10家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订单制,即:先与农户签订“定品种、定时间、定面积、定规格、定品质、定收购”合同,并先期向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等,收获后再付款。成品蔬菜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不仅解决了园区及周边菜农的销售问题,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园区的建设提高了土地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现在园区已带动周边县、镇发展出口蔬菜基地5万多亩。

在房村镇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发展黄冠梨项目,引进优质新品种王秋、秋明、若光3个,在核心示范区高接换种10亩;采用渠慎春教授的“Y”形整形修剪技术,使得树冠形成快和早期丰产。同时给果园管理及机械化操作带来方便;采用绿色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提高了果品的质量;推广采用压力管道喷药、灌溉和液体施肥技术,解决了果园喷药中用工量大,施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房村镇与市土肥站合作对项目区土壤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根据土壤营养状况,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不仅壮大了园区经济,实现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房村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已经形成了以采摘、认养、垂钓、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的发展模式。

四、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统筹规划建好农业综合开发园区

(一)、项目整合、资金统用

我县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带动为平台,将每年县级财政和争取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高科技示范园区聚集,同时吸取社会资金对园区建设的投入。建立“一资带三资”机制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园区建设;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集体、企业、农民收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对高效农业产业开发的金融信贷服务,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高效农业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用于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标准化配套种养技术集成和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与到位率;农产品质量建设经费用于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优势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品认定、认证和品牌建设;农业资源开发资金用于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园区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园区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向园区倾斜,重点加强园区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攻关经费以培育科技主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重点,针对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技术需求,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园区的技术改造,提高高效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及园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外向型农业资金重点扶持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园区基地建设。

(二)、选好地址定好点、规划布局高标准

我县积极加快板块园区基地链接。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几镇一业,规模连片,跨区域发展”的思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规模、有特色的原则,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庭园大户带动、合作组织带动等多种措施,突出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把已建的特色板块园区串起来、连成片,把小基地示范园拼接成大板块示范园。同时采取“县抓示范带、镇抓示范方、村抓示范大户”的典型示范方法,狠抓了52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并重点培育了“*镇位河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镇苗湾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镇李村棚室双胞蘑菇栽培示范点”、“三堡镇久久示范园和台上村设施草莓示范点”、“精艺成养殖加工示范区”等等。重点建设标准节能日光温室,突出推广应用专用和特色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使我县的园区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强化管理机制、突破创新体制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

围绕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重点培植优质农产品品牌为契机,开展争创农产品绿色品牌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园区基地活动,加快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进程,推进农产品有标生产、有标流通、有标上市,进尔把我县示范园区的生态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实施发展开放型农业战略

借助外力,吸引“三外”客商投资我县农业开发,启动内力,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园区带动战略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重点扶优、扶强、扶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示范园区。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做强一批,借助外商外资发展一批,鼓励工商企业举办一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嫁接一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民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搞好我县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为农民提供看得见、学得到的现代农业样板

(四)、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规划布局

1、在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区的建设。积极扩大伊庄镇优质玫瑰花栽植示范基地,扩大栽植优质玫瑰苗木,经济林果及观赏苗木面积。目前该项目已与当地吕梁山、圣人窝、倪园水库等自然人文景点连成一体,成为*东部重要的旅游观光区。

2、*、*、*等乡镇建设并重点发展高科技开发园区。如:*、*镇的李村、跃进、魏河、运城等行政村均有设施蔬菜种植习惯和技术,年产时鲜蔬菜数亿公斤。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的“维农”牌、“琅溪”牌、“雪莲”牌等各类瓜菜。

3、今后以发展: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并重点解决设施种植用水,发展节水灌溉,疏通沟、渠、路,完善沟渠配套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壮大合作园区经济,促进农业高速、高质、可持续发展。

六、建议和意见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在农业开发园区建设上应坚持:

(一)将建设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中去,加强对开发园区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机制,完善实施机构的建设以及加强生态建设任务的干部目标责任和政绩考核制度建设。

(二)政策支持甚有必要,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农业投资在税收、金融、技术引进、设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首先应兑现;县级投资环境改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发展;要支持建立农业综合商业社等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优先在建立农业产品生产风险基金、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科研基金等方面探索;应该享有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设施引进、农业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和国内外高层次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的优惠。

(三)要依托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加强农业科研交流、农业开发与市场销售、产品展示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联系与合作,聘请这些单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加强自身的科研队伍、专业人才建设,在完善地区现有的农业研究单位基础上,引进人才和科研设备,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四)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措施。一是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建设的资金支持,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经济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民众投资于建设。三要侧重于投入生态农业的示范、适合实际、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确保投入的回报率。

(五)必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的优质服务体系。应健全建设项目,引进配套服务;建立农药、肥料、油料等供应服务和农业机械的供应维修服务;建立金融、保险的服务,建立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建立气象、地质等服务体系,努力把其建设为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园区。

(六)坚持政策导向与市场取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好设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七)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切实加强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集中精力,加大投入,扶优扶强,加快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方向性、前瞻性技术与设备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搞好技术储备,发展基础。

篇8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和法规,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了历史的高度,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机化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20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20__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普遍存在,有力地推动了,特别是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加快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步伐,如何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节支,进一步提高农机使用效益,成为当前研究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课题。3月8日-10日,四川省农机局科教处一行就此问题到__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了近6个乡镇6个村社,4个农机大户,两个农机站点,特别是对__现有农机大户(拥有农机资产15万元以上的农机户)近10人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活动,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了解,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认为目前大力扶持和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时机已趋成熟,国家应根据丘陵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不失时机地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节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努力。现就调查情况及相关问题形成调查报告,以供决策参考。一、县域概况及农机化发展现状

县域概况:__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我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带。东邻广元市中区和剑阁县,南接梓潼县和绵阳市涪城区,西界安县、北川县,北连平武县、青川县。全市幅员面积2719.3平方公里。按地貌主要类型分,平坝占8.6,丘陵占49,山区占42.4,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全市共辖41个乡镇,481个村民委员会,3433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8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8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2.7;农村主要劳动力37.63个,外出务工16万 人,务工人员占农村主要劳动力42.52。全市总耕地面积58.67万亩,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9.3万亩,常年种植水稻40万亩,小麦30万亩,我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农机化发展现状:近两年,__市农机部门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市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强化农机科技宣传,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截止20__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5万千瓦。现已拥有联合收割机282台,耕整机(含微耕机)380台,机动脱粒机9000台,小麦播种机32台,机动割晒机28台,水田埋草旋耕机56台,高性能插秧机1台,稻种催芽机8台,稻种精量播种机2台,气流式抛秧机20台,电动风车300台,秸秆工业化燃气站一处,供气用户180户。全市机电提灌设施总装机容量达5.045万千瓦,其中:有固定电力提灌站1124处1260台3.28万千瓦,其它移动柴油机和微型抗旱提水机具近8000余台套1.8万千瓦,平均一个自然村有2—3处固定电力提灌站;全市常年提水量达8500万立方米—1.3亿立方米,年提水灌溉达到20多万亩水稻、14万亩旱地,并能较好地解决在旱灾中人畜饮水的困难,确保了本市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20__年完成机耕作业63万亩次,机电提水92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7万亩,机收稻麦12.5万亩次,机脱18600万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节支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仅联合收割机收割稻麦一项就为全市农户增收节支1000余万元。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态势

1、劳动力转移后,大量土地腾出,使土地向农业集中成为可能,而“两减三补”减免税费的出台、种植业主集中和种植规模化土地,其土地转让成本为零、这两个因素促进了土地被留在农村的种田能手集中,种植业主渴望拥有农业机械,需求旺盛。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点加快了城市经济建设,农业基础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和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上个世纪末至最近两年,国家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和措施,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又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作为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愈来愈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机化促进法》)的颁布,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都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良好机遇。近几年,__抓紧贯彻实施《农机化促进法》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全市农机化发展进程,特别是三合镇、太平镇、中坝镇等平坝地区乡镇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村村“无牛”化耕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平坝地区的农业机械已逐渐趋于饱合,不再成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主流,过去“农机化易在平坝地区发展”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使农业机械更广泛地更直接地为“三农”,特别是丘陵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服务始终是国家和大众认为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首先要解除丘陵山区不能发展农业机械的误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打开了这个瓶颈。

以__市战旗镇为例。该镇全市农村人口共6200余人,20__年外出务工4100余人,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儒,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个别种田能手 和技术骨干抓住机遇,大量租用荒芜田块,形成较为广的包田现象。战旗镇近100户包田户所租赁的土地均在10亩以上。如该镇梨园村四社农户唐仕华,20__年租用土地6亩,20__年租用16亩,20__年租用了近30亩。这种现象在__市各丘陵山区已普遍存在。这部分农户将较大数量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耕种,成为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雏形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同时也使农业机械在丘陵山区的大面积推广和运用成为可能,并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农户唐仕华为例,20__年底,该农户已拥有抽水机3台、耕整机1台,农用三轮车1辆,微型联合收割机1台,20__年,又计划投入3.8万元购置水稻育插秧机1台,这些机具基本属自用型。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的相对集中,农村种田能手的出现,包田现象的广泛性等,都对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加速发展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若不加以重视,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安全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速度。

2、农民对农机化服务要求增加,购机补贴政策催化了农民购机热潮。农村劳动的转移后,留守在家中的老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粮食收割与耕作环节,这部分家庭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市场环境,部分农机经营专业大户抢抓发展机遇,首先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不仅解决了收割耕作难的问题,也为农机经营者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前农村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__市三合镇阳合村七组农机大户马志勇的发展历程为例。该农户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做豆芽生产与经营,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后初见成效,占领了__市一半以上的豆芽市场。1997年,马志勇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的现象日益明显后,决定用做豆芽生意积攒的资金经营农机,从事农机耕作、收获作业经营,积极参加跨区作业。20__年又购买了新疆2号联合收割机1台。经过9年的辛苦经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20__年,马志勇决定放弃市场已非常成熟的豆芽生意,转而专心经营农机,在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积极影响下购置了一台价值23.9380万元的日产久保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仅20__年大春一季净收入就达6万余元,并计划3年内收回购机成本。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大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渴望程度,激发了农民自用和经营农机的热情,而购机补贴政策的及时出台,刺激了农民的潜在需求,使农机具的大面积推广和使用成为可能并已初见成效。这是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机遇来临的一个重要信号,是解决丘陵山区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折的重要时期,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国家和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看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完成发展丘陵山区经济、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这一历史性的战略任务。

3、种植业主使用农业机械是增收节支,其优势明显,生产成本降低。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大部分田块荒芜。以__市重兴乡为例。重兴乡农村人口10350人,耕地17860亩,劳动力7000余人,20__年外出打工者4700人,占总劳动力的67以上,近3000亩田地待耕种或转让。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增收节支效益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收割水稻成本为13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85元/亩;人工收割小麦成本为12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70元/亩;人工插秧成本为140元/亩,机械化插秧为100元/亩。由此可见,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了劳动强度,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机户及农民增收与节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三是农业机械化弥补和解决了因劳动力转移而使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实问题,促进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是种田能手抓住机遇,采取承包和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据统计,种植业主平均拥有可种植经营土地面积均在10亩以上)。这部分种植业主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利用农业机械增收节支的需求日趋明显,使中小型农业机械在种植业主中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这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中的重要方面。

4、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增强,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扩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稻麦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园艺业(如茶叶、花卉)、种植业(如农业、蔬菜、水果、药材)、农副产品加工业(如产品成品加工、包装)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这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扩展了农机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农机化向纵深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各方面对丘陵山区农机化投入甚少,山区农机化基础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主要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出现的新状况。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平原和平坝地区,各种优惠政策也主要针对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倾斜,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也主要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机化发展速度较快,且已基本趋于饱合,如__市中坝镇、武都镇、三合镇等平坝乡镇已基本实现无牛耕作。丘陵山区因地形复杂,田块分散,坡多路陡,一直是农机化发展的难点,各个方面也未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对这些地区的农机化投入甚少,包括近两年出台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也主要是以补贴平坝及大型农机具为主。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与丘陵山区复杂地形地貌的客观限制,使山区的农机化基础愈来愈薄弱,与平坝地区的差距也愈来愈大。

近几年,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外出务工增收的迫切要求,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城市,简单而繁重的传统生产耕作方式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家扶持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研制、开发、试验、示范的力度十分薄弱,特别使山区农机化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现实需要。建国以来,国家积极扶持研制和开发农业新技术,农机新机具,特别是大中型农机收割耕作机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适宜山区丘陵地区收割耕作的农机具研制、开发、试验和示范的力度却十分薄弱。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不够。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山区农民的需求,使研制和开发的种类不适宜或者不完全适宜山区农业生产,在农民中存在“想用而不知道用什么”的问题;二是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及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的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在丘陵山区进行试验和示范,在农民中存在“想学而无从学”的问题;三是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力度不够。__农机部门在培训农机操作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平均每年培训人数均在800人以上,但由于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培训工作不能深入开展,特别是对新机具的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技术培训相对较弱,致使农忙季节农机户不能有效实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影响了农机具发挥最大效益。这些因素使山区农机化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

3、适用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具品种少,性能质量差,价格高,不能满足农村需要。近几年,一些厂商看到了丘陵山区对农机具的潜在市场,纷纷上马开始研制和生产小微型收割耕作及其他农业生产机具。一方面,由于是启动新型市场,所以品种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益的趋动及技术成熟度不高,新生产投放市场的农机具价格较高,性能质量较差,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供求矛盾。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以满足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

4、油料涨价太快,作业费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近 年来,油料价格波动较大,农用油料补助甚少,使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相当部分农户因油料价格居高不下而“望机兴叹”,甚至出现农忙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象。

5、服务体系人员流失,无财政支持,服务功能偿失,不具备基本的服务手段。一是乡镇机构撤并、人员遣散,资产平调,使原乡镇农机站及所属企业资产及人员严重流失,各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难以开展;二是乡镇村社农机行政性职能弱化,行政性收费大幅度减少,履行公益性职能的人员经费难以为继。各乡镇政府在撤并农机站时只重视接收财产、现金、企业,而对如何妥善解决站内管理人员及职工的待遇和后顾之忧采取消极态度,已造成部份乡镇原农机站职工集体上访等不稳定因素;三是部份经营管理效益较好、目前存活下来的乡镇农机站人员知识结构较低,观念陈旧,管理落后,经营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萎缩,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业务和效益大幅滑坡;四是一些乡镇农机站为解决职工待遇、安置费和养老保险,变卖集体资产,造成经营和农机业务停顿。

四、发展目标及措施

1、积极引进、示范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确保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持续快速稳定提高。至20__年,计划在丘陵山区推广小型、微型联合收割机800台,年机收稻麦面积20万亩,机收稻麦作业水平提高到80;推广小型拖拉机和微型耕整机10000台,机械化耕作水平达到85;示范推广小麦播种机200台,机播小麦1.2万亩;机械化插秧机100台,机插水稻1.5万亩;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示范推广播种催芽设备、粮食烘干设备、油菜收割机以及铺膜机等。

2、大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二是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三是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广小麦播种机、铺膜机等技术。

3、树立农机经营大户典型。农机大户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农机大户指拥有农机固定资产在5万元以上,带动至少3人从事农机生产、作业、经营的农机业主,对农机大户的扶持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各乡镇农机协会,各农机合作组织在“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要在购机补贴、农机作业燃油补贴、作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贷款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已经到了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刻不容缓的地步,将山区机械化投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否则将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经济水平。

2、调整政策,小型机具进入国家目录,山区只适用小型农机具,山区农民享受国家购机补贴优惠政策的权力应得到充分保障。就现行的国家农机购机补贴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适合平坝地区生产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对丘陵山区的小型、微型农业机械补贴政策相对较弱,补贴资金相对较少,特别是对1500元-5000元的小微型农业机械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而这一类型的农业机械才是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需求点和重点。据__市战旗镇农机站站长倪大贵同志介绍,20__年,该镇农户共购买3200-4000元的小微型耕作机械49台,其中仅4台享受了购机补贴(农机部门向市政府申请补贴给扶贫对象的机具),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该型号属小型农业机具,不在国家购机补贴目录范围内,二是购机补贴项目资金少不能满足农民购机要求,分配指标有限,致使战旗镇的购机农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权力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另外,该镇还有相当部分准备购机的农户正在翘首以待,期望在20__的购机补贴机具目录中,列入适应丘陵山区的微小农业机械。因此,国家对农机化购机补贴政策应作适当调整,应根据各地农机部门调查研究的结果,通过申报确定补贴机具目录,同时根据各个丘陵山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总额度,在最大范围内满足农户在购买机具中享受到国家的扶持政策,加速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国家应加大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在政策以及资金上向丘陵山区倾斜,适当增大丘陵山区农机购机补贴比例,建议提高到40。以__市农机大户马志勇为例。马志勇,__三合镇洋合村农机大户,现拥有农业机械资产30余万元。20__年,抓住农机购机补贴机遇,购买价值24万余元的久保田联合收割机1台,并配套运输汽车长安轻卡1辆价值7.5万余元,仅20__年大春一季就净收入6万余元,实现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效益。在调查中,马志勇谈到,目前愈来愈多的农民看到了农机化发展的前景,使用和经营农业机械的热情日益高涨,如果农机购机补贴额度能增加到40,不仅自己将再购置1台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周边也将有更多的农户参与到购买使用和经营农机的队伍当中。国家及农机政策研究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过去“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无对策”的任其自由发展的观念,要及时了解、看到和抓住客观上已经存在的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新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提高农机购机补贴的额度,有力地促进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使农业机械在发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效益重要作用的同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之一。

4、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农用油料供需矛盾,增加用于农业生产的抗旱机具及其他农业机械油料的补贴额度,进一步降低农机使用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机械拥有量的稳步增长。据调查,丘陵山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目前油料价格高,稳定性差,上涨幅度过快过大,形成“买得起用不起”的客观问题;而且,主要农业耕作、栽插、收获和加工机械的使用和经营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农忙以后,大部分农业机械闲置,通过油料直补和提高直补额度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机械使用成本,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先进农业新机具新技术在农村的快速推广和运用。

5、高度重视和建立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开发、研制及生产,为其提供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丘陵山区的小型微型农机具。

6、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和示范推广的长效投入机制。

7、尽快出台燃油补贴政策,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篇9

一、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贫穷,逼出来的富民之业。穷则思变。焦岗湖之滨的*,地势低洼,为全县“锅底”,“三年两头干,三年两头淹”,种植常规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灾年甚至颗粒无收。老人们回忆70年代前的生活就一句话:“苦得没法过”。住的低矮破漏、穿的粗布“补丁”、天天食不果腹,“蛇皮袋”装上麦草当被盖,小孩老人病了没钱医……迫于生计,很多*人不得不外出闯荡,干些小本生意。炸馓子卖就是该村的一项传统,老人们回忆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逐渐兴起“一根扁担两只桶”,四处叫卖臭豆腐卤。上世纪80年代初始,到处摸爬滚打的*人适应市场的变化又卖起了小麻花,“脚踏车托着两只篓”,叫卖到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在叫卖小麻花的过程中,一些顾客提出能不能把麻花炸得大一些、好看一些。经多见广、头脑好使的*人从中嗅到了新的商机,90年代初,一些敢吃“螃蟹”的*人开始尝试炸大麻花。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由一两、半斤、一斤一个逐步炸到二斤多一个,*人炸大麻花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炸出的大麻花越来越符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人们的口味喜好,也有更多的人掌握了这门手艺,积攒了丰厚的家底。*年始,经营户们看上了安全舒适,能进城市的“昌河”车,越买越多,代替了原来的三轮摩托车,*人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越走越舒心。

(二)时代,催生出产业化经营。伴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大麻花也日益走向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适应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新期待和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要求。出于对“大麻花”的热爱和发展前景的关注,原村支书*同志毅然辞“官”下海,当起了“龙头兴业”的开路先锋,于*年底组建了“颍上县管仲大麻花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年初投产,日产4吨,年销售额500多万元,解决了村里20多人就业。由于产品质量可靠,证件齐全,便于外出销售,利于经营户们多卖多赚,来厂进货的络绎不绝,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公司生产份额不到全村总产量的40%(散户每日加工量约为7吨)。为进一步“强龙头、带产业、促增收”,县、乡两级政府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支持老宋的公司做大做强。

(三)诚信,打开全国大市场。开拓广阔市场,来源于风雨同舟、锲而不舍地奋斗。*人打开市场的诀窍就是两个字:诚信。他们虽然大多流动经营,却从不欺诈消费者,不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去哄骗其他消费者的“一锤子”买卖。他们知道诚信是生存之本,消费者是上帝!只有赢得“上帝”的认同,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他们竭力满足顾客需求,顾客喜欢什么样的就做什么样的,头天晚上提的要求,第二天就能把“量身定做”的大麻花送到顾客手中,始终做到质优价廉、不求暴利、送货上门、招手即停。他们自觉商定销售区域,交流经验教训,彼此关心照顾。比如,有时他们采取抱团销售的方法,几人结伴一起在路旁摆摊,但不管谁卖多卖少,最后平分销售收入,卖少的再把产品匀给卖多的。同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平时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哪个地方的大麻花好卖了,在当地的亲友会及时通知其他地方销售不好的亲友赶过去,从不吃“独食”。他们一路走来,虽屡历艰辛,但凭借着血缘、乡情、友情结成销售网,使大麻花这朵特色经济之花越开越艳、越开越香。多年来,他们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除台湾外都留下了他们辛劳的足迹,甚至远销到中缅、中越边界,有的还手持边防证跨国经营。

(四)创新,赢得持久生命力。*人多年奔波在外,对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较为了解,有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善于倾听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能根据各地各类顾客如南方人、北方人,老人、儿童、青年人……的不同口味、喜好,创新工艺,不断更新产品结构和花色品种,推出令其满意的产品。能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选择销售地点,春天开始往北去,秋天来了往南赶。能根据市场的特点和自身的情况,创新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有自产自销的,有进货代销的;有在当地现做现卖的,有从村里加工厂买货到全国各地跑着销售,在当地好卖再通过物流企业从家乡厂家配送的;有常年在外经营的,有3-4个月回来一次的。敢于变通,如在受灾之年从家乡民政部门开上“灾民证”带着,以便得到当地市场管理部门的理解与照顾,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二、发展贡献和效应

(一)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大麻花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就业,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仅*不完全统计就有5000多人从事大麻花的生产销售,由其带动的其他产业也解决了很多群众的就业问题。*朱连清书记介绍说,有的经营大户一家就有3、4辆“昌河”车,一部车每年少的赚个4、5万元,高的能挣10万元。经营户张登元说,他家四口人,*年卖“大麻花”纯收入9.8万元,*年稍差些,也挣了8万元。香香脆脆“大麻花”真真正正成了群众的“金娃娃”、“聚宝盆”。*年*民人均纯收入8600余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的2倍多。当前我县165万人口中有农民近150万,如全县大多数农民都能象*人那样,通过特色产业发家致富,那将会是一个何等壮观的景象!

(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进现在的*,一座座别具一格、造型各异、错落有致的别墅彰显着主人的富有和幸福,令人赞叹。走进群众家里,室内装潢考究,家具时尚新潮,冰箱、彩电、太阳能一应俱全。原村支书*同志说:仅去年到现在全村就有70户农民喜建新房。现在上级党委、政府正帮我们修路建桥,建设体育、文化、科技等公益设施。现在群众手里有钱了,谁不想住好点、住舒服点。只要路一修好,全村95%以上农户都会建好自己的“小洋楼”。很快,一个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农民群众自发自主创建的新农村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惊喜与自豪。

(三)促进了农民观念的转变。一是农民不再把土地视为唯一的依赖与眷恋,真正摆脱了千百年来几亩薄田的束缚,不再羡慕“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在更广阔的市场大潮里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磨练摔打成“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信息多、人脉广、眼界宽、头脑活,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是一个飞速变化、充满生机的时代,其眼光早已不再仅仅聚焦于“麻花”之上。他们有的是资本和实力,有的是追求和梦想,只要条件允许,机会合适,他们当中一些人必将开拓新的产业,谋求更大发展。二是培育了农民婚育新风新观念。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儿女不再是养老的唯一依靠。大家是一门心思抓经济,少生孩子多富裕。三是培养了现代人居观念。他们长期奔走在祖国各大中小城市之间,强烈地感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气息和熏陶,对家乡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想的是创业、想的是发展、想的是富裕,全村到处都呈现一派车来车往、修路建房、麻花飘香的动人场景,没有一个闲人。大家都在忙生意、数票子,社会安定祥和,群众精气神十足!昔日的穷争饿吵,变成了今日的见面问好。同时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上升,对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公益事业的关注与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他们关心家乡的发展,关心后代生存发展环境的改善,积极向党和政府反映他们的心声和建议,敢于呼吁党和政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动议,积极参与全村大事小情的谋划。这对于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理念,进一步改进亲民、爱民、为民的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大麻花产业是我县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打拼出来的成功创业典型,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发展粗放,组织化程度不高。仍在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手段,生产过程技术落后,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没有引进高科技全自动麻花机,不能实现优质生产、集约经营。产业链短,导致产业经济效益和潜力难以很好发挥和提高。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难以做到户户制作考究、料精货实。生产环境差,没有实现全程全封闭无菌化生产,存在卫生隐患。三是品牌培育不够。自有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四是政府服务不优。群众反映在颍上、阜阳办理流动营业执照、灾民证和车辆年审、保险等事项繁、难、慢、贵(全村1200多辆昌河车大多挂*牌照,因为*的服务快捷方便)。五是新农村建设欠缺统筹规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医疗、卫生、文体等公益设施不完善。虽有以上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但它推动全民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的鲜活实践带给我们震动、启示与思考。*的实践证明,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富民强县的基本途径,是解决我国县域、镇域经济结构趋同,实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的正确选择,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想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21世纪什么最贵?创业精神最贵!*人那种不守穷、不抱怨、不怕难、不恋家,自力更生闯市场,艰苦奋斗建家园的自立自强精神,*那种全村一体、全员参与、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热烈的渴盼。当前,我县正处在加速跨越的关键阶段,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来自民众、植根基层的不等不靠、敢闯敢干的内生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经验、推动全民创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强化广大干群的致富欲望,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对比*,我县其他一些地方,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安于现状,心如止水,认为贫困是命运,富裕是梦想,从来不做创业实践的尝试,甚至从来就没有创业的想法和念头;还有一群人虽然已经走上创业之路,但容易满足,浅尝辄止,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只满足于好过邻居街坊。原因就是习惯于纵比朝后看,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横比找差距自我加压,长此以往,就逐步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错过了调整发展的良机,很多事情就始终做不大、搞不强,面临着困顿萎缩的严重危机。我县有些地方、有些产业也曾红极一时,但后来就凋零衰败,原因也在于此。因此我们要引导鼓励那些有志于创业的人敢于迈过创业第一道门槛,投身创业第一次实践,收获创业第一桶金,以此为起点,认准目标,奋发前行,成功创业;不仅努力做到创业有成,并且立志成就大业。

(二)要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动效应。当前,我县大部分农民养成的痼疾是,怕吃亏、不出头、不敢为先、“小农意识”强烈,对新鲜事物始终处于观望状态。他们一门心思想致富,但祖祖辈辈形成的习俗,使他们想富又找不着门路,天天巴望着有人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老百姓最信的就是身边的典型,尤其是那些摸得着、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典型。纯朴的本性,使他们一旦认为某种事情是好事,或者一旦认准某人,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跟着干。面对这种情况,发展能人经济不失为引导农民致富的一剂良方。要通过能人的典型带动,让农民“跟风”致富。*大麻花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成为我县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该村涌现的一批批能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有这些致富能人,敢闯新路,敢开先河,开放协作,“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才引导着群众走上发展特色产业之路。今后,我们要结合创建行业协会,重点加强特色产业营销组织建设及经纪能人培育工作,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要通过政策激励,鼓励“乡土专家”、“土秀才”、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大中专学生等致富能人在家乡创业,着力营造发展特色产业的浓厚氛围,使“能人带动农民富”的大戏越唱越红火。

(三)要创立安全放心的质量体系。质量就是生命,安全责大如天。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产业发展套上了“紧箍咒”: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义不容辞!我们要想把*大麻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必须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首先要将质量工作贯穿于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逐步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减小难以监控的“家家点火”式的作坊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其次要把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采取多种方法,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再次,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监控机制,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部门,制定监控部门的工作职责、运作系统以及工作程序,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始就做到高起点、严要求,精益求精,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篇10

一、粮食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近三年来粮食生产状况

20*年我场粮豆作物播种面积7*公顷,平均亩产399.1公斤,总产实现42575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570公顷,单产500公斤,总产19275吨;玉米播种面积2218.7公顷,单产540公斤,总产17971吨;大豆播种面积2292.3公顷,平均亩产153.3公斤,总产5272.29吨;小麦播种面积30公顷,平均亩产126.7公斤,总产57吨。

20*年我场粮豆作物播种面积7*公顷,平均亩产380公斤,总产4*1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公顷,单产5*公斤,总产19429吨;大豆播种面积1*公顷,单产132公斤,总产3722吨;玉米播种面积2*0公顷,单产442公斤,总产17238吨;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公顷,总产120.4吨。

20*年我场粮豆播种面积7*公顷,单产398公斤,总产4247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公顷,单产520公斤,总产20*6吨;玉米播种面积1*公顷,单产553公斤,总产16384吨;大豆播种面积2*公顷,单产167公斤,总产5977吨;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公顷。

根据近三年粮食产量的不均衡性,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的制约,香兰地处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上限,年际间变化较大,土质大多为岗地白浆土,品种选择的空间比较小,土壤肥力不高是导致作物年际间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主观因素影响,一部分农户只追求高产,不按自然规律及气候条件选择品种,盲目种植晚熟品种,导致产量低、效益差。还有的农户购买的生产资料无“三证”,又不按农艺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投入高、产出低,再有就是小四轮机车作业,根本达不到农艺要求,使原有的耕作体制遭到破坏,整地质量差,苗势弱,土壤肥力下降,单产不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粮食产量,一是提高农户科学种田的意识,遵循自然规律,不盲目选择品种;二是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三是农艺和农机相结合,走大型机械联合作业的路子,搞区域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降低作业成本;四是加快科技示范的带动作用,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使新技术得以全面推广应用,同时加大服务意识,杜绝以包代管的现象。

二、粮豆作物规模经营情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场在粮豆作物规模经营方面还处于封闭状态。从近几年规模种植情况看,单户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仅有10户,大多数单户种植面积约在40-50亩左右。主要原因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职工承受风险的压力比较大,同时没有足够的积累资金,无力扩大规模种植。

我们认为解决的途径主要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促进土地流转,让有种植能力的且农艺技术掌握比较娴熟的一部分人,扩大种植规模,使流转者有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行多种形式经营。

三、关于农工家庭收入

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后,农场推行了责任田加机动田的两田制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的主体由农工承包向以农工家庭为主体承包转变,所有农业人口都分得了责任田,农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承包责任田兼营机动田。香兰农场现有农业职工1339人,其中承包土地职工1*2人,占79%;承包土地家庭1728户,其中农工家庭758户,无农工家庭970户。据20*年末调查,农工家庭户均收入17232元,人均收入4361元,比上年增长30%,20*年没有大幅度增长。

从收入结构上分析,种植业收入占73%,养殖收入占4.1%,打工收入占22.9%。农户收入全部依靠承包土地收入的占34%,兼营养殖业收入占12%,把打工收入做为重要来源的占34.1%。

从家庭结构看,户均3.1人(其中农工1.4人,家属劳动力0.7人,子女或无劳动能力1人)。全场单职工家庭占60.9%,双职工占39.1%。农工家庭户均承包责任田44.5亩,人均14.5亩,兼营机动田的占61%,户均承包58亩。农户家庭最高收入37000元,人均12300元。最低收入3000元,人均1000元。

*农场农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别很大,收入也不够稳定。制约职工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农工本身缺乏勤劳致富意识,生产经营不够规模,不想走出去开拓新的增收源。二是从社会环境上看,农场就业门路狭窄,吸纳劳动力产业缺乏。

据抽样调查85个劳动力中,可提供劳动力22875个(劳动力资源),但实际投入承包土地上的工日6690个,占30%,投入养殖1980个,占8.6%,打工工日5147个,占22.5%,总利用创收工日13817个,占61.1%,剩余工日9*8年,占38.9%。部分人员认可打麻将也不愿投工挣钱。要加快农场人均收入较快增长,就香兰农场现状而言,应走以下途径:

1、为农工家庭种植业走上规模经营营造宽松环境。一是以每个农户经营水田60亩或旱田120亩为模式,鼓励农户在承包责任田的同时兼营适量的机动田。二是在机动田发包时尽可能地为农工承包创造条件,可以低于市场竞价价格发包给农户,也可以以培植几个示范户的方式,逐步加以引导。

2、发展畜牧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我场仍是种植业单一经济,养殖业所占比重大小,农场应加大思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力度,利用生猪市场短缺机遇,加快种猪、母猪繁、育、引步伐,把闲余劳动力引导到畜牧生产上来,改变农户收入单一局面。

3、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剩余优势,做好打工(劳动力输出)经济,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劳动力市场,有效进行劳务输出。

4、搞好科技指导、科技咨询服务,建立粮食市场营销网络,为农户提供粮食市场信息,促进农户种植从盲目性向市场指导性转变。

四、加快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是针对土壤现状,缺什么补什么,防止无效投入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场此项工作尚未开展,但借助20*年农业开发的有利契机,预计今年底把此项工作开展起来。现已联系到测土施肥仪厂家,待考察论证后即可购入实施。

从长远看,应在东部三场建立一个测土实验站,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能够享受国家政策的补贴。

五、农机具购入和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

为加强农机标准化建设,推进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大马力机车作业优势,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动土地经营规模化,种植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场与汤原县农机部门沟通,通过农机补贴形式个人购入大中型农机具4台套。20*年9月,按照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部署和要求,在我场二大队建立了股份制农机合作社,组建工作由二大队牵头,入社主体为二大队农工、及其子女,每股定价500元,入股资金100.5万元,股东86人。国家扶持、集团公司和农场配套资金共100万元。共计总资本200.5万元,作为合作社的资本金,已按程序要求上缴省指定专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相关政策制约及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当地工商部门拒绝给予注册登记,故使合作社成立无合法手续,相应的财务管理亦无章可循。

2、集团、农场对于如何扶持农机合作社问题,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管理措施,尤其是农机作业市场如何管理,土地资源如何配置等,都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我们认为,集团公司应根据农场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机具和相应规模的农机合作社,农场也要按着配置农机具规模制定措施,保障农机作业量,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科学耕作制度,为种植业规模经营打好基础。按香兰农场土地资源规模,农机作业合作社不宜各队都建,划好作业区域,按区域配置,确保农机具配置结构合理,拥有量适度。

3、农机作业合作社是在国家资金扶持力度较大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必须按规定提足折旧费后再计算经营成果,所提折旧费基金要专款专用,进行专项管理,只能用于设备有序更新,才能确保资金不流失。

六、畜牧业发展状况

*农场畜牧业是传统产业,有较丰富的饲养畜禽的经验,曾一度使许多家庭受益。但近年来受市场等各方面的影响,目前全场生猪存栏3656头,能繁母猪582,奶牛存栏594头、羊290只,家禽2416羽,特色养殖梅花鹿75头,狐狸30只,貉435只。从调研情况看,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二是饲草饲料不足,草场退化;三是品种退化,没有良种繁育基地;四是畜牧业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职工养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较少,大多为分散饲养,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制约着畜牧产业化发展。

根据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农场的畜牧业要根据产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区规划,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养殖小区。现已与当地县畜牧部门取得共识,把香兰农场畜牧业纳入汤原县一个乡镇来管理,争取上级投资,准备建一个800-1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

七、如何推进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监企分开后,农户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旱田作物的选择上,大多是玉米、大豆和极少数经济作物。连年的重迎茬种植,加之小型农机作业,标准低,质量差,种植结构极不合理,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本着土地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及合理轮作的原则,制定“两扩、一稳、二压”的调整方针,即:扩大经济作物及麦类作物种植,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压缩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根据方案要求,部署基层大队各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落实种植结构的调整,力求实效。农场加快考察引入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利用示范园区及科技示范户进行试验对比,旨在探索、发现总结各类经济作物的最佳栽培模式,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和生产部局,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根据我场的地域特征,发挥水稻生产优势,引进高产、优质的品种,打造高产、高效的产业效应。

八、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我场现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即农机合作社一个,其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待组建,主要是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的扶持政策。

解决途径:培养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使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开拓市场经验的人员脱颖而出,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招商引资等领域创建符合农场特色的专业经济组织。

九、洁净能源发展状况

目前,我场住户所用生活能源仍是以秸秆等薪柴为主。开展清洁能源沼气试点虽已历时3年,但效果不好,只有*户,且只能在夏季利用。利用太阳能势水200户左右,只用做洗澡、洗衣等。

农场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1万吨左右,推进秸秆能源化的主要瓶径是资金和技术,其发展途径必须依靠政府财政扶持上马后,再依靠市场化发展,需要政府扶持主要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农场以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在项目成形后,交由社会按股份制管理。

十、农场职工家属外出务工情况

农场外出打工农工160余人,农工家属130余人,人均年收入9000元,总收入253万元。多数是投亲靠友,打工地点比较分散,以力工为主。农场在20*年与汤原县政府有过协议,把我场列入外出打工劳动力来源范围。20*年农场对清河林业局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初步达成议向用工协议,但由于农工、家属的打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未能实行。但农场已经将开拓职工外出打工就业,促进其尽早从土地中走出去列为今后农场工作重中这重。一是与汤原县政府沟通,把我场职工、家属纳入其农民技能培训范围,以提高我场农工、家属劳动技能,为外出打工准备条件。二是进一步与清河林业局协商,争取更为优惠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促进我场富余劳动力前去打工就业。

十一、农场经济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农垦系统按“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实施场县合作共建,促进场县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和作法,对于我们有着极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场据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发展原有优势农产品(水稻、大豆、玉米)的同时,应按着区域特点,大力发展以奶牛为重点的养殖业,充分利用汤原县境内的大米加工企业、光明乳业品牌、生猪屠宰加工优势,按照市场原则,以龙头企业+基地的利益联结方式,争取与*县共建水稻、奶牛、生猪生产产业,使我场成为上述产业原料生产基地。争取与汤原县取得共识,汤原县主要投资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农场加大完善农业基础建设、良品培育基地建设和科学种田投入,双方共同开发建设,沟通场县间联系,建立起场县共赢发展的联合体。

十二、落实惠农政策情况

党的惠农政策惠及农场的比重很少,农场享受不到农机购置补贴、测土施肥改良土壤沃土工程补贴、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补贴,同时农场还担负着本来应是政府行为的费用。为此,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精心准备各类涉农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争取国家有关提高耕地综合质量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三是争取国家加强科研、防灾减灾、动物疫病防治、气象服务等政策和资金扶持。

十三、明年农业工作思路

2009年我场农业工作思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创建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加快新技术引进步伐,争取更多的惠农政策,努力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力争实现粮豆总产4300吨。

1、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在现有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不断壮大科技示范户的队伍,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完善各种农业生产试验检测手段,新增水稻育秧大棚150栋,购置测土配方施肥仪一台,推广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水稻“三超”栽培,富晒稻米等试验项目。

2、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深入基层,对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确保培训人员达到90%以上;二是建立稳定的销售和流通渠道。通过市场调查、网上信息反馈等多种手段,努力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三是对职工购置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真伪识别知识讲座,减少风险。四是根据国家对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进行补贴的政策,多方沟通协调,帮助职工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省将继续加大奶牛发展,未来五年将投资295亿元,实现千万吨奶战略工程,安置富余劳动力5.5万人,以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在奶牛品种选育、生产基地建设、饲料供应、奶牛粪便处理等项目上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实现奶牛存栏年均递增12.1%。结合我场实际,把握机遇,积极引导职工向奶牛养殖业发展。同时加强畜牧业的防检疫的服务工作,保证畜牧业安全有续发展。

3、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

多年以来,农田基础设施一直是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管理难度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为一方面积极争取农发投资,另一方面按照“一事一议”有关规定,发动职工积极参与。特别是我场水库已属严重病险状态,坝体和坝基渗漏加剧,急需投资加以除险,以确保水库安全度汛,正常蓄水,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提升农机作业标准化。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农场区域划分情况,在妥善解决好现有农机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资金,筹建农机合作社1-2个,切实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和诚信服务,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