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

篇1

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由南京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机构——学前教育研究所会同南京市教科所田野课程项目研究所、《早期教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幼儿同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交流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进展,为全国各地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园所搭建与专家学者及姐妹园所进行广泛交流课程建设经验、深入研讨课程建设问題的平台。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共邀请了六位知名专家作了六场专題报告。香港教育学院蓝美容教授以“香港如何开展设计活动(方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为題,通过案例录像等形式,与大家分享了香港幼稚园开展方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同家督学成尚荣研究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命題“课程即幼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以“高宽课程模式与‘办好学前教育’”为題,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高宽课程的理念、目标、实施过程及评价方式等,并通过与我国幼儿同课程一般结构相比较,突出了高宽课程模式的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作了題为“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报告,她认为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是通过游戏进行的自主学习,并结合案例精准到位地分析了游戏与发展的关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效应、材料投放与幼儿行为的关系等问題。台湾政治大学简楚瑛教授对台湾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省思,她追踪溯源地阐述了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和理念,结合校本课程在美国、澳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诸多挑战。这启示我们,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会涉及幼儿园甚至幼儿教育系统的文化特征与权力结构的整体变革。最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虞永平教授作了“教育质量,在过程中……”的报告,他从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文件出发,阐述了他对有质量的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他认为,幼儿教育质量在幼儿实际的操作、交往及表达等行为之中,在不断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谈话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评价能力等专业能力的过程之中。

除了六场精彩的专題报告外,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与会专家和代表来到南京师范大学学前课程研究实践基地之一——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进行了现场观摩和区域活动研讨。太平巷幼儿园汪丽同长以“走进幼儿心灵的田野——田野课程发展”为題,向大家全面介绍了田野课程的内涵及发展,并重点介绍了田野课程近年来在区域活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太平巷幼儿园两位教师邱梅蓉和陆晓民分别就“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和支持”两个专題详细介绍了她们的研究成果。之后与会专家和代表到太平巷幼儿园各班级观摩了区域活动现场。观摩活动结束后,与会代表就各自对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困惑,与专家及太平巷幼儿园的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研讨。

此外,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16家园所代表将各自园所进行课程建设的成果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和分享。浙江师大王春燕、山东师大丁海东、山东省教研室方明、华东师大钱雨、江苏省教科院张晖及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邱学青、张俊、原晋霞等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各园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优秀经验,帮助各园提升了课程建设的理念,并精准分析了各园课程建设仍存在的主要问題,为各园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本次研讨会,各与会代表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精神、提升幼儿同教育质量的行动中将更加明晰方向。

篇2

一、园长眼中的“高质量”

1.上好的硬件是“高质量”的直观体现

园长选送的照片中有相当比例的是关于幼儿园新建的园舍、新装修的活动室、新添置的大型体育设施以及种类繁多的玩教具等硬件方面内容的。

近年来,省内新建的幼儿园大多占地面积大,规划设计较合理,各种设施设备也较齐全。许多老幼儿园也通过改扩建提升了硬件品质。从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崭新的楼房,宽阔的塑胶操场,绿油油的人工草坪,还有高档的大型玩具等。很多幼儿园还购买了较多用于班级装饰的材料和供儿童使用的游戏材料。看到这些,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幼儿园在硬件方面的巨大变化。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关注度的提升,幼儿园硬件条件得到改善是必然的。事实上,在经费到位的前提下,硬件条件的改善是最容易办到的,也是最能直观体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的,因此往往最受重视,落实也最快。

2.自上而下的积极评价是“高质量”的重要印证

园长选送的照片中关于行政部门领导来园视察、专家莅临指导的也为数不少。照片中,领导、专家往往正在参观幼儿园环境,观摩幼儿园活动,或在发表演讲,与教职工座谈。与之相关的是关于幼儿园受到表彰和获得荣誉的照片。有的拍了园长接受颁奖的情景,有的则直接拍了挂在幼儿园入口处墙面上的荣誉奖牌,还有的拍了教师参加活动设计或玩教具制作比赛所获得的各类奖项以及幼儿参加各种比赛所获得的荣誉证书。

这些照片反映的是自上而下的对幼儿园的肯定。领导、专家来园意味着对幼儿园工作的重视和认可,各种荣誉称号和获奖证书则是上级对幼儿园工作的肯定和嘉奖。一些园长认为,拥有这些积极评价,自然是“高质量”幼儿园的“应有之义”。

3.丰富的大型活动是“高质量”的集中体现

有相当一部分照片记录的是幼儿园大型活动热闹的场面。出镜频率最高的要数各种文艺汇演,其中又以“六一”节活动居多,也有毕业庆典、新年、万圣节活动或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庆活动。在精心布置的舞台上,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演出服,化着喜庆的妆容,整齐划一地在表演着各种动作。有时,镜头对准了台下的家长,他们专注地欣赏着表演,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也有一些照片的内容是反映幼儿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各种趣味竞赛的。

家长开放日活动现场也是出镜频率较高的。这些活动看上去都经过精心准备。活动中,教师格外投入,家长们也参与了亲子互动。与之相关的还有幼儿园教职工到社区或附近乡镇提供教育咨询的照片以及幼儿园保健医生面向家长进行儿童疾病防治宣传的照片。

另有一些照片呈现的是教师参加红歌比赛、手工技能大赛、舞蹈比赛、演讲比赛等的场景。园长们认为,这应该能说明本园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4.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质量”的内在支撑

有一部分幼儿园已经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一些园长选送的照片就反映了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情景。另外,有关幼儿园教科研活动的照片也是令人欣喜的。我们发现,不少农村幼儿园也开始把教科研纳入日常工作中。教师们会在一起研讨如何让幼儿在“六一”节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如何改变晚接环节的混乱状况,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环境创设,如何赋予园里的某些设施(如一株大树)以教育意义,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自然也有所提升。

也有小部分照片反映了诸如幼儿园对农村乡土资源的利用,班级主题活动、幼儿游戏或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某个情景以及幼儿作品等。这些照片真实展现了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本真面貌,质朴中蕴含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对园长质量观的反思

1.看重硬件,更要看重软件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园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各种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设备与空间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硬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与教育质量相关联。但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中所提到的,经费的提高并不是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唯一或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当硬件达到了基本要求时,软件水平成了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单纯重视硬件是有失偏颇的。

根据新近的调研数据,过分重视幼儿园硬件甚至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来,上好的硬件可能会遮蔽大家发现问题的眼睛:家长因为幼儿园硬件条件的极大改善而“不好意思对幼儿园再提其他要求”,人员可能仅凭“幼儿园漂亮”就对幼儿园感到满意,最终会使很多幼儿园教师乃至园长沉浸在对幼儿园质量的盲目自信中,而不再去深究在非硬件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二来,一味重视硬件可能引起幼儿园之间对硬件的攀比以及整个社会尤其是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硬件要求的不断攀升,从而迫使幼儿园花更多精力、财力在硬件条件的升级上。

有鉴于此,在政府着力改善幼儿园硬件条件的今天,园长和教师们更应该在加强幼儿园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研究幼儿特点上多下功夫。因为在以前说幼儿园教育质量低,尚可以往硬件上找理由,而现今真的到了要拷问幼儿园软件水平的时候了。

2.重视从幼儿的角度来评价质量

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是学前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幼儿园的工作唯有对得起领导的重托,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关注与投入。此外,获得相关专家的认可也的确很重要。但这远不是我们在评价教育质量时所应关注的全部。

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中提到幼儿园质量评价有五个视角,其中由上而下的评价是我们当前较为重视的,而由下而上的评价是我们常常忽视的。幼儿作为教育的对象,对幼儿园教育质量有着最直观深刻的体验,因此从幼儿的角度来评价幼儿园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可以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变化、与教师的互动情况、与同伴的相处情况等间接了解幼儿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等,其中所揭示的教育质量问题更为质朴,也更为真实。

3.看到寻常时刻的价值

幼儿园的大型活动大多经过精心策划与准备,活动形式往往丰富多样,常发动幼儿、家长、社区居民等共同参与,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兴奋程度和参与积极性一般都很高。然而轰轰烈烈的大型活动在幼儿园毕竟不是常态,用以体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不全面的。而且,大型活动中幼儿的高度亢奋、教职工的紧张疲惫和大量的经费支出也远非教育的本意,教师应更看重寻常时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正如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所提到的,我们要“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餐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所以,幼儿园千万不能只关注把幼儿放在聚光灯下的那一刻,而应把提高日常活动的品质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回归教育的本真,把握好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与组织,着眼于每一个幼儿在寻常时刻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潜能。

4.师资水平的提高亦要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

在我们所关注的幼儿园的软件条件中,师资水平无疑是最重要的。除了传统的外出学习、参与培训外,园本教研活动也已受到很多幼儿园的重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用教师参与培训及园本教研活动的照片来反映园所教育质量是恰当的。

篇3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保障机制;运行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3-0018-04

有调查显示,我国中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66.67%),以公办幼儿园(11.83%)和公办性质幼儿园(12.9%)为补充。〔1〕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的典型代表,为此,本研究对河南省民办幼儿园的运行保障机制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依照经济发展水平面向河南省各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4份,回收有效率为91.3%,所调查的民办幼儿园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政府保障机制:制度体系的不够完善导致政策绦械牟恍同

研究者将河南省有关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进行了梳理,从中抽取出12条主要的扶持举措。在这些扶持举措中,奖励经费、教职工培训补助、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的力度较大,而对幼儿园的减免租金、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派驻公办教师等的力度较小。将其与已落实到位的政策进行对比发现,教师培训这一举措执行力度最大,其他方面的扶持举措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详见图1。

研究者认为,虽然政府关于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要对象,但现有制度的保障性并不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也不清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因此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加之学前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客观存在的壁垒以及经费投入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在执行相关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过程中出现“乏力”现象。

(二)经费保障机制:经费支持的不足导致资源分配结构的失衡

本调查显示,83%的民办幼儿园并没有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从园所等级来看,政府对优质园的经费支持大于对合格园的经费支持。从城乡园所来看,政府对城市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支持大于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支持。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地区民办幼儿园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最多,中等地区民办幼儿园次之,欠发达地区民办幼儿园最少,详见表2。

目前,河南省各地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无法拿出较多的教育经费来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不用说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了。而且,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区县采取倾斜式的教育经费分配体制,即对公办幼儿园、示范幼儿园作重点资助,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供一般性支持,对于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幼儿园给予补偿性支持,对一般民办幼儿园几乎没有支持。久而久之,导致了不同等级民办幼儿园形成“马太效应”:优质民办幼儿园借助政府提供的帮助与扶持,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保教服务,在幼教市场中获得长足发展;合格民办幼儿园尤其是小规模的民办幼儿园只能迎合家长需求,提供相应的保教服务,易偏离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三)教师质量保障机制:存在教师准入机制的“无为管理”“无能为力”以及教师权益保障的“有为不足”问题

1.教师准入机制的“无为管理”与“无能为力”

如图2所示,55.1%的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持有率达80%以上, 26.2%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持有率达80%以上。方差分析发现,城乡民办幼儿园在教师资格证持有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

“无为管理”体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不参与民办幼儿园教师聘用的任何环节,也不会对民办幼儿园聘用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尽管《河南省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民办幼儿园的举办者递交教师资格的相关证明,但政府部门重在审查教师的资格证,并未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师德修养等进行审核。

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对民办幼儿园降低教师准入资格的做法表现出“无能为力”。很多民办幼儿园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降低教师入职标准。若政府部门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准入制度进行严格审查,多数民办幼儿园将面临更加艰难的生存处境,甚至面临“倒闭”风险,由此可能导致“入园难”的问题更加严重。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民办幼儿园的师资问题,不得不屈从民办幼儿园,降低教师入职标准。

2.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有为不足”

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的权利和利益。〔2〕在本研究所调查的274所民办幼儿园中,38.5%的民办幼儿园表示在园教师可以参加职称评定,61.5%的民办幼儿园表示在园教师不能申请职称评定。在可以参加教师职称评定的105所民办幼儿园中,有74所民办幼儿园认为教龄是幼儿园教师参与职称评定时要予以考虑的主要条件,其次为教师的学历和教研成果。22所民办幼儿园将职务作为幼儿园教师参与职称评定的主要条件。这种“论资排辈”的职称评定制度一方面会阻碍新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加大优秀教师的流失。

(四)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存在治理结构不平衡问题

在本研究所调查的274所民办幼儿园中,87.1%的幼儿园表示幼儿园有质量督导与评估工作要求。其中,3.3%的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评估参与人员由幼教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幼教专家组成,2.5%的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评估参与人员由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幼教教研人员、幼儿园管理者组成,39.4%的民办幼儿园完全由幼儿园管理者自我进行教育质量评估。

由此可知,目前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治理中呈现出“一强一弱一边缘”态势。“一强”是指在教育质量保障中,市场的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一弱”是指政府在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保障中作用较弱,“一边缘”是指民办幼儿园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出现边缘化倾向。这使得市场的作用被放大,民办幼儿园逐渐将专业自让位于市场选择,从而导致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低下。

三、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有关民办幼儿园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法制建设

目前,尽管河南省各级政府在促进民办幼儿园发展方面做了诸多努力,然而本调查发现,民办幼儿园的多项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研究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民办幼儿园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同,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因此,政府加强有关民办幼儿园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法制建设,建立督导检查与问责机制,将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管与政策落实纳入到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通过法规规章形式保障民办幼儿园的权利与义务。

(二)对民办幼儿园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应遵循适宜性与效益优化原则,以保持区域内学前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有效提升区域内学前教育质量。首先,应协调好民办幼儿园各个办学层次的比例。地方政府应以鼓励中等规模民办幼儿园发展为主,扶持小规模民办幼儿园,限制高档次、高收费民办幼儿园。一般来说,中等规模的民办幼儿园收费合理、生存与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是多数家长的选择,理应成为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流;高档次、高收费的民办幼儿园资金投入较多、经营风险较大,且家长及社会对这类民办幼儿园的需求有限,政府应根据区域内的教育需求和居民消费能力进行适当调控。小规模民办幼儿园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家庭的首选,也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主流形式,政府要加强对这类幼儿园的扶持,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

其次,应协调好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在“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与“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应采用渐进式方式,控制好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及其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避免采用方式过度发展公办幼儿园,排挤民办幼儿园。在幼儿园过于集中的地区,政府应控制民办幼儿园数量的发展,以提升民办幼儿园的质量为工作重心。在幼儿园较匮乏的地区,政府应努力协调好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给予民办幼儿园一定的政策倾斜。

(三)减少行政干预,以师资管理为重

首先,省级政府应联合地方政府建立幼儿园教师信息库,对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其次,地方政府应采用逐步推进方式将民办幼儿园的师资招聘纳入到事业单位招聘计划。最后,地方政府应逐步打破原先按照幼儿园性质与等级分配教师职称比例、评优评先的壁垒,尝试建立以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专业发展水平等为标准的职称比例分配、评优评先等评价体系,促进幼儿园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民办幼儿园自身建设

首先,民办幼儿园应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现实中,许多民办幼儿园将发展寄希望于政府,希望政府能多扶持,少干预。但是,在市场竞争机制条件下,政府的权利与义务是有限的。因此,民办幼儿园管理者应以政府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为幼儿园生存的依据,以市场为依托,加强“内功修炼”。

其次,民办幼儿园应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尽管民办幼儿园的投资者会将幼儿园作为一个投资项目加以经营,但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中,产品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冯婉桢,2015)。民办幼儿园应重视自己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最后,创新师资管理模式。民办幼儿园可以借鉴优质幼儿园的师资管理模式,如需要管理模式、赏识管理模式、阳光管理模式、成功管理模式等(皮军功,2008),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强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参考文献:

篇4

一、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现状的分析

本文中的幼儿教育资源主要指以幼儿园教师、儿童及其家长为使用对象,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运行且具有可重用性的教育、教学信息材料。

我国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目前主要有四种实现途径,分别为:(1)各级教育部门统一配置的教育资源。(2)幼教机构自行购置的商业性教育资源。(3)通过互联网获取的教育资源。(4)幼教机构自主开发建构的园本教育资源。前两种以企业或教育部门为资源建设主体,通常通过搜集、整合、转化或自行设计开发形成,具有普适性特点,以出售或免费配置的方式供幼儿园使用。这种发展模式可称为自上而下的幼儿教育资源发展模式,它在当下幼儿教育资源建设中占较大比重。但这种发展模式在资源建设、资源组织以及资源应用等方面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建设方面

资源建设上往往追求普适性。难以满足幼儿园的个性化需求:建设团队通常以技术人员为主,幼儿教育的专业性相对较弱,缺少有关资源建设及其运用的理论支持(如为什么要用、如何用、何时用这些资源)。

(二)资源组织方面

目前,大多数幼儿教育资源是按照主题、单元、知识类别、资源形式等线索进行组织的,虽有一定的分类,但结构相当封闭,缺乏开放性、可塑性。各类资源之间缺少关联性和层级性等系统化组织特征。

(三)资源应用方面

现有的幼儿教育资源大多供单向使用,资源的建设者与使用者之间很少对话。资源发展较少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与意愿,缺少对使用者反馈意见的消化利用。使用者难以通过对已有资源的删除、添加或重构来满足个性化的使用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单向性特点也阻碍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当前幼儿教育资源建设难以满足幼儿园的个性化需求,也很难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幼儿教育资源发展战略的重构与契机

在面对上述幼儿教育资源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时,我们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既要充分认识幼儿教育资源发展战略重构的必要性,也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发展契机。

(一)幼儿教育资源发展战略重构的必要性

作为幼儿教育资源最主要的使用者,幼儿园真正需要的是符合本园需要,能为当下所用,并能支持其持续发展的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幼儿园的幼儿教育资源不能仅依赖外在发展,幼儿园自身也要参与到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来,通过资源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质量,并积淀园本文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幼儿教育资源发展应当将普适性追求让位给个别化需求,幼儿教育资源的发展既来源于幼儿园。又服务于幼儿园,并伴随幼儿园的发展而发展。总之,幼儿教育的资源建设应根植于幼儿园的园本需求。

幼儿教育资源的发展应以园本教育资源建设为起点,即由幼儿园园本需求推动,以幼儿园为主体进行组织和规划,在专业研究人员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的参与下共同加以建设和维护。在园本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园际的群建共享、优势互补,深化和完善幼儿教育资源建设,最终形成园际的资源共享平台。这种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知识服务的理念,即资源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幼儿园的具体需求,为有效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的契机

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建设将起点定位于满足幼儿园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个性化需求。本文以园本教研为切入点,分析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之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如何将《指南》制定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相关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明的教育过程有机结合,并使之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常态,以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郭力平,周晶,俞芳,2012)。

《纲要》与《指南》的有机结合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能够准确理解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对幼儿的学习作有效的观察、记录与评价,并结合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家园互动;能够根据《纲要》所提出的教育过程理念与《指南》所制定的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具体目标来设计和实施课程;能够结合对幼儿的评价以及对课程实施的反思,持续改善教育教学实践。

园本教研是当前幼儿园在《纲要》和《指南》的指引下,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教育质量,进而形成园本特色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如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发展教与学的资源、记录幼儿的学习、积淀教学经验,并把园本教研成果提炼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就能促使幼儿园有效利用资源、形成园本教研经验、建设幼儿园文化。

三、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发展战略实施要旨

以园本教研为切入口,实现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发展战略,要重点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园本教研中的作用,园本教研资源发展的实现途径,从园本资源到园际共享资源的实现途径。

(一)信息技术在园本教研中的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延伸了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与功能。结合面对面研修与在线交流的混合式研修,已经逐渐成为园本教研的主要方式(Bonk&Graharn,2012)。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园本教研的时空范围,提高了园本教研的效率。

其次,借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生成图文并茂的动态化课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记录方式还能够生动记录并保存幼儿的学习故事、教师的教学故事,能够在传统的文本方案中融入教学过程、师幼互动、幼儿作品等图片或视频片段。这些资源既可以成为园本教研的对象,也能成为园本教研的目的。这些资源的提炼与长期积淀,能够帮助幼儿园形成各种类型的园本教育资源库。比如,分享一个图文并茂的幼儿学习故事,有助于提高教师研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且通过教师的反思和进一步实践,发现更富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故事。在园本教研过程中,针对《指南》特定领域的学习故事的积累与提炼,不仅可能形成特定领域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行为观察资源库,还可能形成有效师幼互动的资源库、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资源库等。园本教研的方向是具体的、有选择的,任何一个方向都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园本教育资源库。

(二)园本教育资源发展的实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技术已经不是园本教育资源发展的瓶颈。确定园本教育资源发展的方向,把园本教育资源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使园本教育资源发展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负担,确保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是当前园本教育资源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尽管园本教育资源的发展可以依托园所本身的力量来实现,但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发展同时强调幼教专业研究者和信息技术人员的支持。一方面,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有助于园本教研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有助于明确园本教育资源发展的方向。促进资源的有序发展与科学提炼。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人员的支持则能弥补幼儿园资源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短缺,并有助于优化园本教育资源库的框架建设和资源的表现形式。

(三)从园本到园际再到云端

基于园本教研的资源发展是自下而上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的起点,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一步是实现园本资源的园际共享。当然,幼儿园园本教育资源是否可共享,要尊重幼儿园的意愿。应当看到,优势互补、群建共享是时展的潮流,是资源建设与发展的大势所趋。幼儿园在分享资源的同时,往往也能从其他园所的经验中汲取精华,发现价值,获得启示。幼儿园共享部分园本教育资源,有助于学习共同体的进一步扩大,对幼儿园自身以及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云服务平台的资源共享是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的终点。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有赖于幼儿园园本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完善,强调以幼儿园为单位的生态式的良性发展。从幼儿园园本教育资源出发,通过园际共享层层向上发展,在资源共享的智能化、专业化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坚守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实用性特点,有效服务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云资源建设的可行之道(郏一丁,2012)。

四、小结

篇5

 

一、田林县幼儿园师资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是重视多元化培训,构建了基本符合发展需求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是遵循幼儿教育的科学规律,准确把握保育教育的质量内涵。

 

三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迅速成长,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二、田林县学前教育师资状况存在的问题

 

田林县的学前教育近年来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的质量正在受到广泛关注,老百姓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学前师资不管是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层次和结构上,都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田林县学前教育师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师资的数量不足,有待增多。

 

二是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三是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有待提高。

 

四是管理观念亟待更新。

 

五是保育教育质量内涵尚待提高。

 

学前班和有些民办园受到市场趋利性的影响存在着小学化倾向,如某些幼儿园热衷于珠心算、还有一些名不符实的双语教育,艺术教育,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搞特色,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的科学规律,影响先进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施。难以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的内涵品质,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田林县学前教育课改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由此可见,田林县学前教育师资的现状,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本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田林县学前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造就一支专业化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任重而道远。

 

三、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对策思考

 

为了提高田林县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的的规格,必须实行相应的培养对策。

 

(一)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公办园教师的编制,稳定教师队伍

 

当前,政府十分关注中小学义务教育以及有重大影响的高中教育,但对学前教师编制问题重视不够。许多公办园教师只退不进,零时招聘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保育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从战略层面上重视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力争让每乡办一所公立幼儿园变成现实。

 

(二)加强对民办园、农村园的引领和管理,引导其健康、规范、科学发展

 

1.完善审批程序,适度提高办园门槛

 

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在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程序上,对新申报的幼儿园,教育部门应按新标准严把审批关,确保民办教育机构在师资力量达到标准。

 

2.确保民办园教师数量,是幼儿园发展的前提

 

为此,田林县应制定民办园教师编制标准,严格控制师生比例,规定每班应最低配2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确保保育教育工作规范进行。

 

3.幼儿园要落实自聘教师的合法权益

 

在培训、奖惩、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保证民办园教师享有与公办园教师同等的待遇,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为保证教师质量,田林县应建立教师持证上岗制度

 

通过设置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以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加强民办园教师培训及其保教质量认定工作。应制定《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保教能力评价标准》,并将之应用到民办园的等级评估、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之中。

 

(四)办好田林县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学前师范教育质量

 

学前师范生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前师范教育的改革,鼓励支持县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明确培养目标、细化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现代教育理念的培养方式等多种途径去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建议幼师在人才培养上,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与实践相结合。

 

(五)建立和完善田林县的学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学前教师的质量

 

当今,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前教师队伍的建设,既依靠职前学前师范教育的培养,又有赖于职后继续教育的培训。开展多层次的学前教师继续教育;加大经费投入,落实保障措施,依法保障学前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提高学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稳定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学前教师的素质。做法如下:一方面,设立田林县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保证每年有稳定的经费投入,在保障全员培训的同时实施分层培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对不同岗位的幼儿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与利用广西区内地方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资源,建立优质幼儿教师培训机构,鼓励田林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门通过联合办学,参与中师层次幼儿教师培养。

 

田林县幼儿园的规模在今后的几年里将继续扩大,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来源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何使优质的师资队伍向民办园和农村园辐射,如何在扩大幼儿园规模的同时保持住现有的教育质量,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

 

总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通过实施教师整体素质提升计划,构建现代学前教师培训体系,重视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等具体的措施,通过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和数量,才有可能真正地提升田林县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

篇6

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判断应该是既关注自然属性也关注社会属性、既关注合规律性也关注合目的性、既关注事实判断也关注价值判断。学前教育质量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学前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学前教育物品分配之中。其中包含三个问题:分配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物品、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以及这种物品分配是否达到学前教育物品受惠者的目的。第一个问题属于事实判断,称之为学前教育质量的耐用性或自然属性问题,后两个问题属于价值判断,称之为学前教育质量的优劣性或社会属性问题。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公共政策学的政策分析基本框架和政策评估框架,[1]269~271,371~374提出本文三个省的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的政策评估框架如下:1.学前教育质量的耐用性政策取向评估。基于学前教育质量表现为学前教育物品分配的观念,学前教育质量的耐用性指标有:①师资的充足性,②设施设备的充足性,③经费投入的充足性。2.学前教育质量的优劣性政策取向评估。优劣性指标有:④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⑤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性,⑥学前教育价值的体现程度。3.耐用性与优劣性政策取向比较性评估。⑦比较性指标反映政府在评估时更倾向于哪一个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政府对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时的政策取向,如效率主义、管理主义政策取向等。

二、对三个省的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的政策评估

(一)样本抽样方法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我国23个省(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本研究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随机抽取一个省作为样本。经分类随机抽样,分别选取福建省(东部地区)、江西省(中部地区)、甘肃省(西部地区)。三个省的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均来自该省教育厅网站正式公布的文件。福建、江西、甘肃三省的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在政策文件表述方式(依据教育评估学制定表格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一级指标(主要有园舍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教学、保育与安全、儿童发展等)、指标体系的运用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因而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对样本的政策评估

1.耐用性评估

①师资的充足性。三省都将师资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规定,包括师幼比(以及保育员、保健员、厨师等其他人员)、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资格证、培训、教师素质等关键指标。从以上关键指标归类分析可以看出,师资充足性方面,三个省在量的6个指标上(师幼比、其他工作人员、班额、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几乎惊人的一致,具有充足性导向。除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两项指标外,均执行国家标准或高于国家标准。仔细分析三省对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两项指标要求,发现高学历、高职称是示范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教师学历要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0%以上(江西省对本科毕业学历要求占20%以上);甘肃省要求在园高级教师占40%以上,一级以上职称教师占80%以上。三个省在质的指标上只有2个(教师素质与培训)存在质的差别。三省在质的指标上的共同性“教师素质”表现为教育观、儿童观以及不得有违法行为。只有福建省提到了幼儿教师的五个教育教学能力。在如何提升教师素质方面,三省都强调了培训的重要性,仅有福建省规定通过课题研究、园本教研等手段提升教师素质。可以看出,在师资充足性方面,三省基本都呈现为量化指标清晰、操作性强(特别是甘肃省教师学历与职称的规定尤其显著),质性指标模糊、操作性不强。这种对师资充足性量化指标的具体要求会导致两个不利后果:一是教师的纵向流动不合理,优质教师向示范幼儿园流动集中,损害了其他幼儿园和儿童发展的利益;二是学历主义与职称主义泛滥,忽视了能力与素质建设。从三省的师资充足性指标分析,除福建省外,另外两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不够重视。

②设施设备的充足性。根据对文本的指标分析,三省在设施设备充足性方面全部执行教育部的最低标准规定,主要涉及到幼儿园环境(绿化、美化、儿化、教育化、安全化)、户外活动场地、各类教室活动室等构成、教育设备、保教书籍等,全部表现为量化指标。在设施设备充足性方面没有考虑地方的特殊性,如福建、江西两省空调设施、甘肃省的取暖设施等。③经费投入的充足性。三省在经费投入充足性上均采用“稳定增长“”加大投入”等模糊表达方式处理,没有明确的公用经费、基本建设经费、人员经费等规定。如福建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通过主办单位拨款、家长合理缴费、社会及个人捐助等多种渠道,能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师资培训、设施设备、环境创设等方面的需要”;江西省“:地方政府和主办单位加大对省级示范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做到逐年增长,保障公办幼儿园正常的运转;社会力量办园收入的30%须用于幼儿园基本建设”。另外甘肃省仅规定举办者在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期间要投入50万元以上。因此,可以说经费投入充足性的政策导向不明确,弱化了举办者的经费投入责任以及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2.优劣性政策取向评估

④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在三个省的政策文本中,只有福建省专门设立一个一级指标“幼儿发展”,用以评估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江西省仅在一级指标“教育与教学工作”中列有一个二级指标,谈到儿童身心发展,分值仅为12分(该一级指标总分为140分)。甘肃省在二级指标中也没有提到儿童发展问题,仅在办园理念一级指标中散见。福建省按照五大领域以及小、中、大班三个层次分别评估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指标内容清晰,具有可操作性。⑤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性。按照课程设置、教育活动目标、教育活动内容、教育活动实施、教育活动评价等五个要素对三省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性进行政策取向分析。福建省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评价,江西省与甘肃省两省基本上是从幼儿园管理和政府评价角度进行指标设定。这体现了儿童发展本位主义与管理本位主义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前者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后者缺乏匹配性。⑥学前教育价值的体现程度。发展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必须关注这种价值的源起是3~6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福建省的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价值,努力回归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江西省和甘肃省的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学前教育的管理价值和幼儿园发展价值。

3.耐用性与优劣性政策取向比较性评估

⑦比较性指标。比较性指标直接反映政府在评价学前教育质量时的政策取向,即耐用性政策取向,或优劣性政策取向,还是二者取得某种程度的平衡。因为三个省均采用赋分法进行评价,只需要计算这两类指标的权重比值就可得出政策取向。既关注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中的耐用性指标(权重占全部指标的0.3),更关注优劣性指标或者说儿童发展(权重占全部指标的0.41),二者的权重比为0.73:1。江西省和甘肃省两省关注耐用性指标甚于优劣性指标。特别是甘肃省,其耐用性指标的权重与优劣性指标权重之比是2:1。三省在学前教育质量的政策取向差异性一目了然。三省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政策取向自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呈现为由关注优劣性为主向关注耐用性为主发展。这种现象可能与三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观念等有关。

三、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毫无疑问,学前教育质量即学前儿童的发展质量!这个观点必须予以明确。现代学前教育的两大使命是“发现儿童”和“发展儿童”,而学前教育就是从“发现儿童”出发,唯有“发现儿童”才能“认识儿童”,缺少了对学前儿童的发现、研究和认识,就无法称其为学前教育,也便无从谈及学前教育的质量、质量评估及政策取向。

(一)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尊重学前教育的本质

3~6岁儿童的天性是“玩”,是游戏,其本质是主体参与的自主的模拟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假想性的属性,其目的是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游戏对于3~6岁儿童来说,是他们快乐和幸福的存在方式,作为人的本质在他们的游戏活动中生成,并完成此阶段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同时游戏也是他们进行交往与表达的重要形式和方式。幼儿园游戏活动是根据3~6岁儿童身心与年龄发展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具有连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全面性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3~6岁儿童主体参与的过程。学前教育本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3~6岁儿童主体参与的游戏活动过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应该在了解和认可3~6岁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应依据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3~6岁儿童自发的活动提供适合的、适当的指导,以促进3~6岁儿童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体现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3~6岁儿童发展的价值,且这种价值的源起是3~6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对此,庞丽娟等人总结最新脑生理、心理研究成果对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进行了科学证明。7~10、3~6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和表现方式。因此,在提高和评价学前教育中忽视以自主性和假想性为本质属性的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而以课程、教学、识字、算术等代而替之,以耐用性指标代替优劣性指标,必然导致学前教育本真价值的迷失,必然导致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成为办园质量评估、教师质量评估而不是儿童发展质量评估,必然导致管理主义和效率主义至上以及工具理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而不是儿童发展为本和价值理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

(三)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转向儿童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学前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物品(园舍、经费、师资、课程、环境、机会、对弱势儿童的关爱、营养、卫生、安全、健康、学前教育过程、保教方法、评价等都属于学前教育物品)分配的结果,包括分配什么样的物品、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分配的效果如何,即由资源配置、实施过程、终极关怀构成的统一体。分配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物品由现实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分配的效果如何属于未来的期待,由现实的分配什么样的物品和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决定。当一个社会能够分配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物品一定时,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就成为分配的效果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由社会、幼儿园、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以及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等多种因素决定。其中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对于是否合理分配学前教育质量起主导性作用。

四、总结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人才成长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学前教育,让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便对幼儿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当尽快建立一套能够促进孩子发展且与新课改目标相一致的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启蒙教育,这对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水平的提升均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理念

(1)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的日常教学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相关规定有序进行,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并且幼儿的基础教学务必要达标。除此以外,幼儿的发展性目标也不能忽视,同样要制定相应的目标。作为幼师,要认真研究教学中目标,制定出高效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思想从玩中适当转变过来,展现幼儿在学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同时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要达到“以学论教”的要求。

(2)促进教师成长。新课程的评价目标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构建的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还必须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成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幼儿教学评价体系面向未来的特点。评价体系中指出,对教师发展的重点不是在教学结果上,而是更加看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幼儿教师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发展的迫切要求。

(3)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教师的“教”要通过孩子们的“学”来体现,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参照幼儿的学习状况,真正把幼儿发展是根本这一思想彰显在幼儿园教学评价中。这样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的以教论教的思想,把教学评价的中心由教师转换成幼儿。新课改背景下的幼儿教学评价标准中涵盖了所有的教学全新理念,从幼儿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好坏程度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绪、目标完成度,还有思维四个方面的状况。要想准确地评价教学效果,就必须确保以上四种状态的协调统一。

(4)体现发展的教学评价观。有关的教育文件指出,要对教学评价中出现的过分强调和选拔的功能予以改变,真正发挥出评价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的实践能力。关于幼儿发展和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要一点一点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才能更好地确保教学评价体系的可实施性,大力推广发展性教育评价观。若要真正体现出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则需实现以下几个方面:“质化评价”要代替“量化评价”“多方评价”代替“单方评价”“形成性评价”要代替“终结性评价”。

二、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

(1)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参与。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娱乐的过程中,都要让孩子生活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这是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在能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做到让孩子自主成长,多开展一些锻炼自主能力的活动,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尝试行为切勿轻易制约,这样能有效地开拓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教师接受专业训练。幼儿园教师关系到孩子学前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孩子年龄相对较小,需要教师给予特殊关心。这样的关心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有过专业技能培训经验的教师,知道怎样做能够真正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能够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教育。

(3)教师要随着幼儿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兴趣爱好也会出现明显变化。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变化,新课程提出,应准备不同的材料和玩具等用品来充分地满足幼儿的兴趣变化,这样更有助于幼儿智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孩子兴趣爱好的不同,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变化。当然,教师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适应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情况。所以,应切实根据幼儿的年龄增长,适当调换任课教师,这样才能适时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并且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及成长。

(4)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幼儿园教学中,教学课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一个好的教学课程,除了在幼儿对形状和色彩等认知上有所帮助,还能提升幼儿的发散思维,教会孩子怎样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孩子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最后的答案,同时能教会幼儿怎样与其他的小朋友相处,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5)经常邀请家长参加评价。幼儿生活及学习中最亲近的,除了教师就是家长。家长从小就陪伴在孩子身边,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也是最为了解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孩子的深入了解,幼儿园应该定期邀请家长参加孩子的教学评价,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对有文化差异的家庭,教师应该充分地给予尊重。

结语:总而言之,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应当从小锻炼孩子的各方面发展能力。幼儿园作为孩子参加学前教育的必备机构,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迎接新时期所带来的诸多新挑战,并且完善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的评价体系,以便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打好学前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俊燕.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

索,2010(10).

[2]王月嘉.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中的发展性评价研究[J].文教资料,

篇8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管理;精细化职责;规章制度;过程;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由最初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逐渐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精细化管理直接影响着一个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服务水平,有助于提升幼儿园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实现打造精品幼儿园的目标。精细化的幼儿园管理模式需要管理者把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周全,精心设计每一个步骤,并让全体教职工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念,把这些理念渗透到幼儿园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一、让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规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要实现幼儿园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我们需要深入幼儿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护航。孩子们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我们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幼儿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教师的关爱,并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要让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形成精细化管理的共识

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首先,管理者要让每一位教职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成为精细化管理的一份子,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做出明确的划分,比如说班主任要负责自己班级的一切事物,谁组织校级活动谁负责活动的全部环节和内容等,使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成为一个有凝聚力、团结奋进的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团队。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激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成就感。其次,倡导各位教师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工作当中,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学习和研究,将这些理念知识大胆地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实践,并通过实践过程不断地反思、总结、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实现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目标,使教师的保教质量不断提升。

(二)从小事入手,明确每一名教职工的具体职责

幼儿园管理无小事。无论幼儿园的规模大小,我们都要有长期的发展规划、短期的教学目标以及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等。作为一所幼儿园的管理者,进行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教学目标入手,细化每一个目标,把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职责明确到位,层层签订责任状,使幼儿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每一个教职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各负其责,团结在一起,通过默契的配合,共同实现幼儿园的蓬勃发展。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一个成功的管理模式需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所以管理者要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制定出相关的考核方法来保证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使整个幼儿园的管理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比如我们可先通过岗位需求来进行考核,竞聘上岗,然后在全园实施岗位自荐、班主任选择教师等优化组合形式,使每个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和责任,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为做好全园的保教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制定奖惩制度。不管你在什么工作岗位,只要有工作就要有明确的考核奖惩办法,用考核来保障制度和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落实。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让制度成为搞好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的依据,而不是一纸空文。比如在每个学年的年度考核和评优活动中,我们都会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每一个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业绩张贴出来,采取自评、互评和领导、家长推荐相结合的形式,推举出真正优秀的教职工,从而让干得好的教师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让没有获得优秀的教师自觉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继而不断改进自己,提升自己。

二、重视精细化的过程管理

幼儿园的精细化管理除了制度上的责任到人之外,还要注重过程上的管理,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所以,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们也要重视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一)对教职工工作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是繁琐而细致的,教师对幼儿一整天的生活都要进行细致周密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位,环环相扣,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同时管理者也要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公示和记录。另外,管理者还要抓好教师开展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以及课后的总结和反思,每一个环节都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全面和谐发展。把教育教学的每一步都做扎实了,教育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二)对幼儿常规生活学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要加强对幼儿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生活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对孩子们一天的生活和活动的开展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让幼儿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发展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对幼儿进行卫生教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和别人共用毛巾;教育孩子们讲礼貌、学文化,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要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我们必须用精细化管理的先进理念武装自己,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幼儿园管理的要求、标准和目标,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投身到幼儿教育工作中,让孩子们因为精细化的管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让幼儿园工作质量因为精细化的管理而不断提升。

作者:高素环 单位:中国人民92676部队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创业.浅谈如何做好公办农村幼儿园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7).

[2]姜冬玲.加强幼儿园管理,提高教育质量[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20).

[3]陈红江.浅论幼儿园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篇9

《课程教学研究》2012年第8期刊发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任杜德栎教授的《我国当代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元素与启示——基于四位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摘要如下:魏书生、窦桂梅、李镇西、崔其生等当代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分别是: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优异成绩;以教学大赛为突破口,精于教学;以教学改革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整体改革。而爱心是根、育人为首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科研是本、精于教研是发展的标志,教学是生命、成效显著是名师发展实践价值的体现,酷爱读书、乐于反思是发展的基本方法。这说明名师专业发展以“提升专业性”为核心,以高尚的人格修养为基础,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提升品德课教师专业素质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4期刊发河北省教科所杨今宁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提出要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摘编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以其综合的教学内容,德育、社会化多元的教育功能,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程观念上,要求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标准,从综合的角度对待其中从属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从原来只会处理单一学科局部知识,发展到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处理,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此外,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还在以下几方面对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淳厚的个人修养。小学生正处于情绪感受性最敏感的时期,是道德情感形成的最佳期,他们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言谈举止,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对于德育教师来说更要求其自身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二是广博的知识。品德与社会(生活)是综合课程,涉及的课程领域众多。任课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否则教学中容易出现驾驭不了教学内容或出现知识性错误之类的教学事故。三是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课程体系中对社会生活反映最敏锐的课程。新闻、时事等社会事物需要及时体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中,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动态。

创新整合性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年第3期刊发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的《聚焦与创新整合性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一文。文章指出: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悄然来临,但是,其质量评价的新问题也快速地凸显出来。检视国际儿童发展事业,2011年出版的两份文献格外引人注目。一份是儿童发展研究学会(SREC)出版的专题社会报告《全球幼儿教育质量》,另一份是国际儿童教育协会的《全球指导性评估量表》(第三版),这两份文献昭示我们,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强烈诉求,创新整合性幼儿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已经成为有效推进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新型方式。

国际儿童教育协会集合了许多国家的顶尖学前教育专家的智慧,经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验证与修订,开发出了全球适用的整合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工具——《全球指导性评估量表》。其整合性主要体现在内容领域的系统性、指标结构的层次性和实施策略的整体性三个方面。首先,它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内容领域,包含并区分出“环境与空间”“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幼儿教师与保育人员”“家庭—园所—社区伙伴关系”和“关爱特殊需要儿童”五个维度。其次,它形成了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由从概括到具体的三个层次组成。一级指标按照前述五个维度建构了五大内容领域,二级指标包含且区分出了“激发儿童发展的环境”“课程内容”“个人与专业品格”“家庭与社区参与”以及“服务的便捷性和公平性”等20个子类内容,三级指标一共76个项目,并采用可感性词语对幼儿园教育的优质标准进行了描述性规定,也就是76个具体的题目。最后,它研制出了整体性的实施策略。这些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制了简单明了的评估操作手册,让学前教育者自主评估与专家外部评估有机结合;二是研制了等级选择及其实例描述评估方法,让量化评估与质量评估有机结合;三是建立了家庭—园所—社区伙伴关系机制,让“家园互动评估”与“园社互动评估”有机结合;四是凸显了特殊儿童关爱机制,让评估有效促进全纳学前教育。

篇10

一、开展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作为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相对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幼儿身上;集体备课还能有效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失误。

1.活动之前有准备

在每次教研活动前一周以年段负责的老师为主设计活动第一稿教案,并让其他老师了解教案的内容,根据内容寻找相关的文章、书籍等,使教师预先有准备,做到有话可说。

2.活动之中有主题

在教研活动中组长要注意调控整个活动的节奏,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偏题,不离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形成争论、辩解的氛围,做到有话善于说。

3.活动之后有思考

经过激烈地辩解、讨论后,组长要归纳总结,把教师中的零星观点汇总、整理成本次活动的讨论成果,在第一稿的基础上进行整改,形成第二稿教案。

通过集体备课,集中集体教学智慧,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资料共享,让老师工作起来省时省力,工作效率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园本教学研究,优化教育行为

园本教研的目标是找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且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是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实现。教师只有真正掌握并相信那些具体做法,才可能在以后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提高教育质量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以区域活动为主的园本教学研究。

1.优化区域目标的制定

在学期初由园教研组主要成员结合五大领域幼儿发展目标分别制定各年龄段、各领域的区域核心目标,各班老师再根据目标制订班级区域材料投放计划,确保材料投放的目标性、系统性。

2.优化区域材料的投放

每月组织一次区域活动的集中研讨,研讨的内容是针对材料投放的有效性,让每个老师介绍自己这一个月投放的材料中操作性比较强的,或由业务管理人员拿出几份在检查当中发现的操作性比较差的材料,让老师们当场研讨可以怎样整改,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对材料的优化进行深层次探究。

3.优化区域环境的创设

以前开展区域活动我们大多在教室内,经过研讨,我们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各个空间,走廊、转角处、洗手池都成了孩子开展区域活动的空间,这样做可以给孩子相对独立的空间,也便于孩子的区域操作,如科学区设置到洗手池边,需要用到水的材料就比较方便操作与收拾。

4.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

观念影响着行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我们首先通过园级培训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什么?教师是怎么理解的?”这个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收集、资料整合等让老师明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与性质,通过集中观摩、研讨、改进、优化等教研方法,全面提升教师在区域组织过程中的观察、指导能力。

三、园本教师培养,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实践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园所的保教质量。作为管理者应该像教师对待幼儿那样,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每一位老师的实际经验水平,努力寻求教师的需要,满足他们的需要,建立相对应、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园本教师培训机制。

1.“新手教师”帮带扶

新手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是幼儿园建设发展的希望所在。新手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打基础的阶段,基础坚实则成材迅速。我园从园骨干教师队伍中精心选拔一批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实施一名行政、一名骨干教师带一名新手教师的“二合一”帮带模式,带教时间为一年。要求带教老师与新教师每月观摩对方的半日活动组织,新老师吸取带教老师的优秀经验和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则通过观摩,找出新教师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现场做出纠正和点评。学期末,新教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公开课的展示,课后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2.“经验教师”争成长

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将在幼儿园园内工作超过五年且发展比较成熟,在教育教学某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自身专业特长的教师确定为“经验教师”。经验教师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十分重要的群体,对于这一个群体的老师,幼儿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幼儿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找出经验教师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把结果反馈给他们,与其一起制定改进方案。同时,鼓励这部分老师多参加各级别的教师比武、对外观摩活动等,为他们搭建进一步成长的平台,促使其早日向骨干教师转型。

3.“骨干教师”求发展

骨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一所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幼儿园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幼儿园要以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其可持续发展力、优化其专业为重点。我们通过“强化内需”“方法引路”等,鼓励骨干教师把自己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为他们创设交流的平台,让他们通过为园内的老师讲座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帮助骨干教师加快其专业成长的步伐,实现其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引领骨干教师逐步走向终身发展。

园本教研是每个老师获得知识、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合理研讨,一定能充分发挥园本教研的有效性,解决问题。让我们从“园本教研”出发,走符合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之路,开展符合教师实际的园本教研活动,让每位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过程中得到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