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4-03 02:0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

篇1

关键词:引导文;专业教学法;设计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9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1]。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2]。当前,国内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教师多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开发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的引导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适应企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更新的需求[3]。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力电子技术》的引导文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设计引导文。

1 设计引导文的依据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题组成立专业调研小组对地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并结合地方经济确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面向岗位以维修电工岗位需求量最大,职业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确定维修电工为核心岗位。与企业专家一起分析岗位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2)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将维修电工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调光台灯电路等作为课程载体,开发形成学习项目课程结构,制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以学习项目为主线,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引导文,确定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2 引导文的构成

引导文的构成,决定着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织形式,教学媒体和教材等。不同职业领域,不同的专业所采用的引导文也不尽相同,电气自动化专业引导文应由以下几部分构成[4]:(1)任务描述:引导文中的任务描述,即一个项目或范围相当的工作任务书,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图表的形式表达;(2)引导问题:按照这些问题学生应当做到以下五点:想象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设想出工作的最终成果;安排工作过程;获取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3)学习目的的描述:学生应能从引导文中知道他能够学习到什么东西;(4)学习质量监控单:学习质量监控单的目的是使学生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以保证每一步骤的顺利进行;(5)工作计划:将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与教师讨论,写出该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以及必要的材料、时间、工具和设备;(6)检查:根据给定地质量标准,学生独立完成用检查;(7)专业信息:为更好地发展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教师不提供现成的信息材料,只提供能够打通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专业信息能力以及与这些信息占有者打交道的社会能力;(8)辅导性说明:相关工作过程、质量要求、劳动安全、操作说明书等。

以上组成部分中,工作描述、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检查表格是引导文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教师在对引导文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教学目的对引导文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

3 应用案例引导文

以《电力电子技术》的调光台灯电路工作任务为例,设计引导文如下:

任务名称:调光台灯电路分析与设计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自评总分:

(1)工作任务描述:识别检测晶闸管;制作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制作家用调光台灯,并选择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调试和检测;(2)提供资料:陈梓城《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与调试》;姚福安《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王兆安《电力电子技术》;(3)引导问题:用什么方法快速识别晶闸管引脚?晶闸管导通关断条件;根据电路图1,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说明主电路电源部分电路结构,分析并画出输入、输出电压波形;请分析一下控制电路的控制过程;熟练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设计电路的仿真,并用示波器观察其输出波形;(4)工作计划:完成工作计划,并与指导老师商量你的工作计划,记录调整建议;(5)任务实施:分组讨论,按确定的方案分工独立开展工作,完成工具及仪器仪表的准备、确定工具的使用方法、制作电路、电路仿真操作、调试硬件电路,最后汇报说明结果;(6)评价与总结:对照学习目标与评价量规,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评价本小组合作学习中各成员的贡献值。

4 小结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引导文教学法中合理地设计引导文,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就基础[2],这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

篇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专业 考核方式 改革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平时作业和卷面成绩为依据,以百分制为标准,不仅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错误学习方法的蔓延。

目前,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在构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获得了许多教改成果,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进程也得到大幅度推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进行突出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成为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尝试开展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方式改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1.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1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如下: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适应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全面的考核观,科学确定评价方式及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有效促进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基本原则。

1.2.1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考核并重

根据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要求,高职教育课程的考核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岗位能力掌握的程度,既包括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运用等岗位能力,又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等核心能力;其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及诚信意识等。因此,考核方式改革中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2.2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考核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考核,又要有实践经历的考核,二者密不可分。其中,实践经历考核既包括对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又包括对工作任务完成质量的考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与工作效益或实施成果相挂钩。

1.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相结合。

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及工作任务科学确定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构成要素,并根据构成要素的主次程度赋予其不同的分值,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课程教学的参与。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和素质,甚至是某个职业岗位的准入资格,其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1.4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

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一方面淡化了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学生及团队小组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考核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1.5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

由兼任校外实训基地各部门主管的实习指导教师,履行教师企业主管双重身份的职责,进行工作现场与考核,根据学生工作过程及完成效果,以及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等进行综合评定。

2.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从全面考核观出发确定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思路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大力提倡考核方式“三化”: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标准社会化、灵活化。

2.1考核方法多样化。

即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论文、报告、调研等。如专业课程《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任课教师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精心设计了一个大综合考核方案。本课程的期未的期评成绩计算公式为:期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未成绩×50%。期未成绩采用百分制。该课程平时成绩考核包括:(1)项目准备前的文献检索。(每一个项目设计任务分配下到小组后,小组成员的第一个工作往往是确定项目的控制设计方案。要定出项目的控制设计方案,就必须要检索很多文献。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2)小程序设计考核。(由于该门课程现在已经采用项目教学,进行教学的每一个大项目一般会把它细分为一些小项目,学生在做这些小项目时所做的程序,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评分。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0%)(3)小组汇报+口试。(在每一个项目完成后,项目小组先派一个代表把项目设计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完后一般是安装接线并调试程序。让全班同学看他们的项目完成情况如何。调试完程序后,这时一般是由教师对项目组成员提出一些专业知识,可以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派代表来回答。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4)项目设计说明书的制作。(每一个项目完成后,一般要求制作一本项目设计说明书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5)考勤。(成绩占平时成绩10%)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过程学习,对于平时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可申请免考,期未成绩按照优良记。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

2.2考核标准社会化。

即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作为相应课程的考核标准。如专业核心课程《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机床电气维护》、《变频调速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等课程的考核标准就是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自2004年以来,我们就将这三门课程的考试按国家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证鉴定的标准,请劳动部门的专家、企业专家及行业专家联合组成考官组,共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或者直接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由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努力摸索一条与用人单位考核标准零距离的新路子。

2.3考核标准灵活化。

即可以采用部分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路、见解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生的实习考核评便采用了比较灵活的形式,在我们制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手册》中,规定了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不再是单纯的以学校教师的评定为最终结果。取而代之的是实习成绩由学校教师评定、企业现场管理员评定、学生小组互评和学生小组自评等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其中,企业现职管理人员从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出发,评价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真正运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职业岗位能力的程序,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等职业核心能力。它没有量化了的参考答案,有的只是文字性的考核标准;它也没有统一印制的试卷,有的只是学生不同的工作表现。

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所进行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有益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3.1要深化课程考核方式,前提必须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我院为了深化课程改革,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一方面,明确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标准,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

3.2建设一批与课程改革配套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

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的是对学生岗位能力及核心能力的考核,其依据是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效果。为保证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也将更多地选择在专业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在专业实训室建设方面,需要将完成校内课程教学任务与社会技术服务(培训)项目相结合,以保证专业实训室的仿真性;而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需要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企业效益相结合,以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从而将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3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

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动脑筋,不断钻研、创新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除了提高其专业素质外,还需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转变其原有的教育理念,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创新考核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的职业生活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老化,专业知识的更新周转越来越快。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似,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有一个生命周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采用的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被淘汰。因此,加工知识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与之相对应的,在考核方法上,需要改革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在考核评价体系的综合性上下功夫,创新考核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郭奇斌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3]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主流,该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和高校作为该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教学质量关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该行业普遍存在普通劳动力多,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少的现象,这就牵涉到教学质量问题。在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作用。高职院校只有认清人才培养形势,深刻领悟课程开发的内涵,才能形成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展课程开发和建设,既体现出本校教育特征,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1 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开发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与学生经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课程开发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的开发活动,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1.2 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经确定,就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环境差、开发系统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得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课程开发。教师的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效果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最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财力支持和时间支持,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课程开发工作。

第二,开发环境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的一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开发也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因此,课程开发人员不仅是专业教师,还有企业人员,但企业投入到课程开发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偏少,开发环境差。

第三,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3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3.1 发展趋势

3.1.1 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前文已提到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是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2 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评价是一种价值判定,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社交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既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评价结果则必须综合考虑各方评价主体的意见。评价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或是优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看到自己今后努力方向,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

3.1.3 开发内容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开发的内容从生产岗位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开发策略

3.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简单来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技能,面向冶金、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3.2.2 确定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训,重视实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习,在实习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进行生产岗位分析,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工作过程的四要素是劳动者、工具、产品和行为,所以在分析时就要注意: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产品是用什么工具制成的、生产何种产品、劳动者的行为。结合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向的生产岗位群,开展调研活动,深入调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比如说:电气维修工的典型任务有:电机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部件故障维修、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操作、总线控制设备操作等。

3.2.3 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典型任务,并将典型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归类,比如说,将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分成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理论知识和实习任务。

3.2.4 编制教学标准

编制教学标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校企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的原则;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以经验型和策略型知识为主、概念性知识为辅的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二为一原则,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原则。

3.2.5 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挥棒作用。如前文所说,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它是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4 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艳萍,赵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18-20.

[2]朱霞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88-189.

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双证融通;双证书人才;职业资格证书

作者简介:李方园(1973-),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61-02

高职高专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属于制造业大类,它所对应的第一岗位就是电气设备及其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维护,对应的考证为维修电工(中高级)。本文介绍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创建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过程中,以“维修电工培训与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为理念开发一套双证融通系列教材的实践。该套双证融通系列教材是在全社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大环境下推出的,强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自动化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应知与应会的结合,将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版本陈旧、教材内容与相关联的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够。

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很多PLC等编程软件更新换代快,但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具体表现为:不能及时反映新的控制理论、自动化新技术、智能装备,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的电气制图规范、新的PLC规程、新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比如现在流行的三菱PLC教材中,某些国家级规划教材还在大量使用SWOP C-FX/WIN-C编程环境,甚至连编程器也在介绍,而实际工程中的三菱编程软件为GX-DEVELOPER,脱节非常严重;还有如现在流行的变频器应用教材,其实训或实验的对象还是以三菱的500系列变频器为主,但是实际应用中已经是700系列了,这两者变频器在很多实用功能设置上迥然不同,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将来的零距离就业。

同时,包括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内的双证制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所在,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人保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没有必要的衔接和实质的逻辑关系,甚至日常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人保部门的维修电工考证内容没有交集、不重合、偏离。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材进行重新梳理,以目前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为基础,将“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标准融入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改变原来学科性的知识点,要求本专业每一门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相衔接并对应。

因此,该专业教学计划在评价机制上,不仅能够做到完全融合学历教育与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还具有相当的职业拓展性(比如从事电气设计、施工,自动化应用与测试等)。使之既满足当地的制造业工业企业、各类工控行业的当前职位要求,又能充分体现出将来职位发展的迁移特性;既能确保当前迫切的就业需求能力,又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又保证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部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毕业生的学历培养要求,又符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所制定的“维修电工(中高级)”的特定要求。

二、开发双证融通教材需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

双证融通教材的开发首先得依据教高[2006]16号文,通过调研、学习与交流,在与相关企业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对双证融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开发,具体如图1所示,从专业调研出发到职业分析能力、确定职业群岗位,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需求来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最后将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有机分解,从而形成双证融通课程的新体系。

1.根据自动化行业职业能力分析来制订“双证书”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行业职业能力包括能用自动化产品来对相关机械设备进行电气改造、调试和维护;能用小型可编程控制器来改造传统继电器控制设备、用变频器来改造传统直流调速或机械调速设备等。根据这样的要求,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可编程控制设计师等人保部门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重新制定符合地方和行业要求的“双证书”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

2.从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出发将传统自动化课程体系改为双证融通课程新体系

在制订电类人才培养方案与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深入细致地考虑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摒弃落后的传统课程体系,而改之以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的新体系(即双证融通课程体系)。这就意味着,必须将维修电工的应知内容贯穿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或该课程的某个相关项目)中,同时贯穿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则是维修电工的应会技能。

3.以维修电工的应知、应会目标为主线开发双证融通课程

自动化的双证融通课程,需要以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应知应会目标为主线,梳理并分析相应的职业定向、工作范围、应会技能和应知内容,使得自动化双证融通课程的专业教学内容大体符合维修电工(中高级)的职业标准要求,从而使得专业课程和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标准在教学内涵上存在相对一致的涵盖性,或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与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形成符合维修电工职业标准的“双证融通”课程。

三、以双证融通教材为基础进行课程的重构

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共出版了七本“双证融通”教材,涵盖了大部分课程,分别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AUTOCAD工程绘图、电力电子技术、三菱PLC应用、西门子PLC应用和变频器应用等。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双证融通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资源进行如下重构:

1.以维修电工(中高级)考证为契机重构双证融通课程

双证融通的考核必须结合职业资格的“应知”和“应会”进行。如“电力电子技术”需要结合维修电工资格考证来重新组织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维修电工应知考核的有“熟悉晶闸管的导通条件和关断机理”等,维修电工应会考核的有“会用数字或模拟万用表来判别二极管、晶闸管的引脚极性”等。

2.以反馈效果和实施意见来重新构建双证融通课程

跟传统课程的考核不同,双证融通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的通过率和具体成绩,以及考虑到“双证书人才培养”实施后的自动化毕业生就业率、起薪率等,并在“校企合作”的大环境下重构该课程,这种反馈机制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双证融通课程的结构优化。如“变频器应用”中可以聘请首席工人、技术能手等课程指导委员会定期审核课程标准,同时专兼职教师要互动,即专职教师要挂职下工厂、企业实习,兼职教师则要上课堂指导学生。有了这样的双向交流,才能更加确保学生的职业资格通过率较高,拥有更广泛、更有前途的就业空间。

3.从维修电工的职业性和可操作性出发进行双证融通课程的重构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性决定了双证融通课程必须结合维修电工岗位进行实施,这种重构要求将实际生产过程进行相应总结和项目提升,同时考虑到教学的实施步骤。如“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中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GSK数控机床进给与主轴控制”的单元设计,结合工作台进给的伺服或步进控制、主轴速度的变频控制,使得该单元教学内容不但符合维修电工在机床行业中的岗位要求,又能符合该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递进要求,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21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Take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ENG 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Nowadays, the talent of EEA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s urgent needed in society. Taking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ccords to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and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and uses the principle of "Thick foundation, Wide caliber, Strong practice, Emphasize innovation"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aims to trai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in education

0 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应用范围可以涵盖到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该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①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随之变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交界处,其办学目标主要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正式对外招生,该专业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其培养目标旨在为武陵山片区培养能够在电力行业、机械制造、企业自动化生产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产品与电气装置研发、设计、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其基础弱,底子薄。为有效实现我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该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满足新时期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深化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 原有的课程体系

原有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的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来的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我校刚刚开设,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开设门数过多,学生学习的负担较重,容易在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上分散精力。二是专业方向设置较少,仅有“电机及其控制”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方向,每个方向上所设置的模块课程数也偏少。三是实践教学课程偏少,且很多重要的方向课程(限选课和任选课)未设置实践教学活动。

1.2 学时分配不够合理

原有的课程体系要求总学时为2900左右,其中公共基础课892学时,占总学时的30.7%。这些公共基础课主要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开设,学时数过多,多半为政治类、英语类、体育类课程,而真正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仅有124学时,仅占公共基础课总学时数的13.9%。这种设置对该专业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有强烈学习专业知识愿望的时候,却很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且学时偏少;容易分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专业方向课的学时设置也不太合理,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42学时(含实践8学时)、发电厂电气主系统34学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42学时(含实践6学时)、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与远动技术36学时;这些课程的学时数总体偏少且均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学时较少。

1.3 课程安排不够规范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安排不够规范、系统。首先,一些重要的课程是缺失的,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供配电技术等。其次,一些课程的归属类型是混乱的,如:将电器学作为专业主干课而不是作为专业方向课。再次,从属于某专业方向的若干课程离散地分布于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如:本可构成楼宇自动化方向的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DSP原理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变压器技术、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技术分布于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任选课)之中,未归属于一个知识体系之中,专业特色不明显。

2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为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打造成一个合理、完备、高效、创新的有机整体,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实施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所谓“厚基础”是指要求人才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以便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提供保障。“宽口径”是指拓宽专业方向口径,通过在专业中设置多个不同的方向课程模块,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及就业。“强实践”是指强化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之具备较强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重创新”是指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按照上述原则对课程体系改革后,新的课程体系具有“强弱结合,信息技术与电气控制相结合”的特点。新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2.1 课程设置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打通了原有课程体系中不同专业课程类型间的壁垒,理顺了课程重要性与课程开设顺序间的关系,同时完善了专业方向设置,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优化了整个课程设置过程,确保了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总的来说,新的课程体系去除了一些冗余的公共基础课程,增加了缺失的专业课程,调整了一些专业课程的所属类别,同时在完善已有的两个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开启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并加强了课程设计的设置。如:归属于政治类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代史纲要”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被去除;在学科基础课中增加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在专业主干课中增加了“信号分析与处理”;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由专业主干课改为学科基础课。对已有的两个专业方向,在保持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以保证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如: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中新增了“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供配电技术”课程;同时通过融合原有课程体系中本属于“楼宇自动化”方向的若干课程,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计中,新增了“电机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等学科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的课程设计,并为每个专业方向分别新增了一门课程设计,如: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新增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2.2 学时设置的调整

在保证总学时量不变的前提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在课程间进行学时的调整。通过减少公共基础课的部分学时,②增加到学科基础课中,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专业基础学习,从而更好地打牢其专业基础。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占总学时的72%,较好地在“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了“厚基础”的原则。

对于政治类课程,如: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学时由90减为64,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学时由64增为72。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公共基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大一、大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学时为64;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开设学期不变,每学期教学学时减为56,同时,新增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学时设为32学时。对于“大学体育”课程(公共基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大一、大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学时为32;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开设学期不变,每学期教学学时减为24。

对于学科基础课来说,将公共基础课所节省的学时空间有效地进行了利用。如: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学时由54增为64(其中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24),将“复变函数”课程的教学学时由34增为48,将“电机学”课程的理论学时减少4个,同时增加其实验学时4个等。

经过对学时设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也更加突出了专业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核心知识。

3 结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本文以吉首大学为例,探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上的教学改革。相比原有的课程体系而言,新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得整个专业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合理和完善,也体现了 “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特色,符合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注释

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课程融合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GB210):“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转型研究

TM76-4;G64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提出,目前许多地方大学已经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在高教转型模式上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未形成体系,尤其以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更少。

2.国外转型相对成熟

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类型应运而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应用技术大学实践课程与实际项目结合紧密,这些优良经验恰恰为地方高校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本。但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有自己的特点与问题,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现阶段的问题与研究价值

1.现阶段的问题

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类人才,所以教育部号召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而多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受精英教育的影响,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上的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以《电气控制》为例,大部分高校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分配接近5:1,且多为验证性实践,此外,多门主干实践课程衔接不紧密,各自为政的问题也是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中的障碍,致使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还存在电气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各个课程实践教学各自为政等问题;最后,生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也是民办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障碍。

2.研究价值

基于民办高校背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地方大学有很多,民办高校是其中的一类,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出适合其转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然后,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应用”的重要体现和学习方式就是“实践教学”,该研究突出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将主干实践课程衔接的更加紧密,以实践带理论,提高了实践教学地位,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外,该研究将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慕课应用在课内教学是现今教学研究的前沿,但是将其应用在实践教学的并不多见,是一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益尝试,最后,可以令“双师型”队伍得以建设,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作为其他院校可以借鉴的版本。

三、研究内容

要完成上述的实践教学转型定位,就需要针对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转型改革,本研究提出的方案就是“课程融合”,所谓“课程融合”指的就是“课上融合”与“课下融合”。

1.课上融合

课上融合是将电气控制类的主干实践教学课程进行融合,以解决专业主干课程存在实践课程结构纵向衔接不紧密的问题,提高实践教学地位,以“怎么用”来引导“为什么这样用”。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目前都是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去验证大量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失去了实践的意义,此外,原有的实践课程各自为政,经过一个或多个学期的间隔,之前学过的内容已有所遗忘,在知识的连贯性上出现断层,导致四年毕业时学生不能对专业有完整认识。

我们通过“课上融合”解决以上问题。利用“项目式”教学,用一个项目或实例将主干实践课程融合在一起,例如自动门实例,首先,门要动起来需要电机的拖动,选用什么电机来拖动就是《电机与拖动》的知识,在安全的范围可以尝试多种电机拖动,在错误中寻求理论解释从而积累使用经验,从而选择合适的电机,最终的结果是学会如何使用电机而不是记住公式,通过实践指导学习理论才具有实践教学的意义;之后,自动门以什么方式动就需要《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知识,在同一个实例中学习《电气控制》会让学生对实践课程形成系统化的认识,主干课程学完的同时一个项目也完成了。

2.课下融合

课下融合是将微课、慕课等网上交互式课程融合到实践课程中,以新颖的方式、灵活的学习时间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想学就学利用课下时间夯实基础,与课上融合相辅相成。

针对民办高校生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等问题,我们利用“课下融合”来解决。目前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在理论教学中刚刚兴起,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还很少甚至没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和Adobe Captivate、Camtasia Studio等软件构成交互式教学,即学生在网页当中可以通过点击自主选择理论知识补习内容,还可以进行模拟仿真操作,甚至可以配合3D操作提高学生对实践工具的直观认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与课上融合配合相辅相成。

四、实施步骤

首先,组建研究队伍后确定课题实施方案,虽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分工,制定实施可行性计划,然后广泛收集实例,制定包含两年的完整的电气控制专业“课程融合”教改方案以及配套的实践教学大纲并以一个学期为试点单位,实施“课上融合”进行尝试和调整,其次,选取难以理解和需要动态演示的教学内容,利用慕课软件制作成交互式课件上传校园内网,学生经过学习后进行调查问卷,进行第一次意见建议采集以便于完成“课下融合”;最后,整理各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及时找到不足并进行修改,形成全面而深刻的具有可推广性的成果。

五、结语

作为地方高校中一支特殊的队伍,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发展方向是民办高校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特色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结合社会、教育政策、自身情况才能建立起来,实践教学转型正是这三者的结合处之一,“课程融合”的研究正是针对实践教学转型实行课上、课下双向融合。该研究在课上融合引入的“项目式”教学、在课下融合引入的“交互式”教学,利用微课、慕课等新的网络教学手段,为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不仅可以发挥实践教学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更是提出一种以实践带理论的新思路,是实践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引领实践教学新风尚。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2015高招调查报告》

【3】 杨栩,顾修斌,肖蘅.转型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

【4】 许青云.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

【5】 张今朝,谢林明,朱耀东,潘安远.高校转型期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研究.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年

篇7

>>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自动化系统设计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体系构建与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单片机与传感器课程联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职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实习实践与成效 浅议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电气自动化专业双证融通教材的开发与课程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多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研讨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与管理实践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2-11-06).

.

[3]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EB/OL].(2012-11-13).

.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维修电工(2009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5].高职高专教材评价指标体系[EB/OL].(2010-06-07).

http:///link?url=BDIfFA8PsLs5YaIGNgIOor

fuFdmtewO5MHoaA7kFw9R9L6uAvaTQA0SG9y-d6-9o7r

CXciscG-G7inCD5gD7axjFkLCx7YtzuRdpWboAFrC.

篇8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 天津 300222)

摘要:企业岗位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电气自动化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能力需求问卷为例,对比分析了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提出优化建议,得出了依据行业岗位群的需要对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行业岗位群;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优化;电气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52-03

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和办学目标。因此,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活动如何与企业对接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关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技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非常注重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对应。为此,我们对本校毕业生工作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相应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并对本校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职业院校如何根据企业需求合理安排设置课程的建议。

调查实施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

本课题组设计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评价和对应岗位对人才规格需求情况。被调查的企业有天津深基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华利汽车有限公司、威斯特(中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发放问卷55份,回收51份,回收率为92.7%。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从事工作的情况 在各企业的工作岗位中有我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比例如下(学生身兼多岗,分别计算):电器维护占52.9%,电路维护占41.2%,企业管理占37.3%,设备调试占33.3%,电力系统设计占31.4%,PLC编程占21.6%,仪表监控占11.8%。

企业缺乏电气专业人才 在企业短缺的电气专业人才方面,被调查的企业选择设备管理维护占49.0%,自动化仪表监控维护占35.3%,电气CAD设计占31.4%,安装配线占29.4%,工业控制及PLC运用占25.5%,变频技术与电力拖动占17.9%,单片机控制占15.3%,Protel电路设计占13.7%,建筑水电安装占5.9%。在“贵单位急需的技术岗位”一题中,选择生产一线操作人员、较高级设备维护人员、电力系统设计人员、车间管理人员、电气仪表技术员、水电安装人员的企业分别有58.8%、45.1%、39.2%、35.3%、33.3%、9.8%。在“总体而言,贵单位需要哪类电气人才”一题中,有58.8%、52.9%、41.2%、19.6%的企业选择了技术型、生产操作型、市场开发型和管理型。对以上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天津地区的电气行业岗位群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一线生产操作型人才最为缺乏;仪表监控维护人员缺乏;电力系统设计人员较为缺乏;车间管理人员需求总量并不大但缺口较大;建筑水电安装人员需求量缺口小;单片机控制和Protel电路设计有一定的需求量。

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评价及要求 有35.5%的企业认为我校电气专业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不足,这说明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学有待加强。另外,有54.9%的企业对电气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要求较高,有60.8%和29.4%的企业认为开拓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可见创新能力是电气行业岗位群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共同素质要求。高达76.5%和74.5%的企业决定取舍应聘者的重要因素是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远远超过“技能证书”17.6%的选择率,这表明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顶岗实习的经历非常重要。

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都应根据行业岗位群的需求而设置,根据需求变化而更新。通过分析发现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或教学效率偏低的专业课程,进而对其整合、删减和扩展。将前文数据与我校高级电气专业高级工的培养方案结合分析可以发现,要想让毕业生更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能够做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就要围绕企业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调整优化课程设置,主要是课程门类和教学时序。

根据调查数据,课题组对我校电气专业高级工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五点调查结果:

加强自动化仪表监控维护课程 现有课程是75课时,而调查显示此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需要增加课时。

生产作业管理的课程应延后开课 车间管理人才需求量较大,而现有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所属的文化基础课模块集中在第一、第二学期授课。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应该在学生学习了各种生产技能,参加过生产实践后再进行学习,故此课程应调整到第五学期顶岗实习一段时间之后。

专业理论课程需要整合 以往有观点认为“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应坚持‘够用为度’原则”,但这样做的后果是35.5%的企业认为我校电气专业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不足。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在理论学习方面兴趣较弱,对理论课程的整合就显得更为重要。就电气专业来讲,“电路技术”和“电子基础”两门课有较多关联,可以整合为一门课程;“工厂电气控制”可以和技能模块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编程与应用”整合为一门课程。

单片机、Protel可作为选修课开设 企业对这两类人才有少量的需求,但现有课程安排中没有这两门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增设。

可增设“自动化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的课程 这门课程在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还很少见,但是41.2%的企业需要“市场开发型”电气人才是不容忽视的。此课程应安排在技术基础课模块中,讲授时段以第三或第四学期为宜。

通过这种有可靠数据的企业岗位需求调查和学校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来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可以使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更贴近实际需求、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更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

结论

通过上述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分析,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优化设置可依据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按照企业岗位需求选择应开设的专业课程门类

在分析企业岗位需求之前应首先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将所有课程分为若干模块。近年来职业院校多数专业的课程都是按照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课或强化课、专业实践的维度来划分模块的。

各模块内具体应包含哪些课程门类,则要依据企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在调查分析企业岗位需求时,要具体细致,要考虑其中包括哪些具体的岗位,完成各岗位的常规岗位任务所需的专业能力有哪些,依此确定与这些能力对应的专业课程有哪些。只有准确分析企业岗位需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满足市场就业要求,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还能让学生具备在行业内进行岗位迁移的能力,在就业时拥有更多的选择。

(二)按照企业岗位对各种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决定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序

课程安排的顺序、教授的时间段和课时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安排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确定了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门类之后,对企业岗位在各种能力需求的质量、各类人才的数量需求以及缺口数据等方面的精细分析,可以为职业院校对各门专业课程进一步调整优化提供有力依据。比如,对于难度要求较高的专业能力,相应的课程就应该安排较多的课时。当然,在优化课程设置时也需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对于需要一定专业基础才可以学习的课程,要安排在相关课程之后进行;有些课程在学生对真实的生产工作过程有一定了解之后学习效果更佳,则应安排在顶岗实习或参观实践之后。

(三)企业岗位需求量较小或能力要求较高的对应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将需求量较小、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难度稍大的一些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可以使有足够精力和能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深造,使其专业能力在“广”的基础上还可以“精”,不但能够适应企业岗位,还能在某一岗位上做到精深和专业化,甚至拥有该领域的创新、研发和技术革新能力。选修课的学生容量通常比技能竞赛大,可以满足较多学生的技能深化学习需求,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有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考虑,针对部分学生、具有个性化教学方法的选修课是满足企业岗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特殊需求的最佳方法。

(四)要按照地区行业特点和产业发展变化趋势灵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的教学直接面向就业,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灵活地调整专业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技能能够满足岗位发展变化的需求。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行业发展水平不同,行业岗位群的需求必然不同。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固然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依据本校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找准自己的定位才是最关键的。职业院校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行业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去主动、灵活地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行业岗位群的需求,是职业教育满足其功能的有效手段。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前瞻性也是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岗位的能力所必须的,陈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总之,对企业岗位需求精细、深入、全面的研究,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最重要的依据。职业教育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企业岗位的需求和变化趋势,结合相应的教育理论,科学、合理、及时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门类和教学安排,让职业院校毕业生有能力做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

参考文献:

[1]杨泉良.岗位群对高职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要求[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2]黄宽,纪静波.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3]杨云英.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

篇9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cuses 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China.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Key words: the work process;the curriculum system;learning area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318-01

0引言

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大多数院校和专业仍然处于“学科理论型”的课程体系中,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人才培养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对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成果推广应用价值。

1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成立时间较长,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勿庸置疑课程设置体系现状是继承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也作了一些改革与探索,比如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案例化课程体系等,遵从了学以致用的宗旨,积极迎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使得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在短期内胜任岗位需求,但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覆盖了越来越多的领域,这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宽泛,而不再单单的局限于原来的简单操作。针对这样的市场需求,本专业迫切需要开发适合该多元化形势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界提倡的改革主流方向,其强调的是课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实践操作能力要体系化的同时,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同时体系化,实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势在必行。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工作过程理念提炼

我们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以创新和求实的精神,逐步摒弃学科化的“三段式”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构筑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特征、以学习领域为载体的专业课程结构。按照“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步骤,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的重新序化,实现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整合,确保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过程性合一和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程序性统一。

3根据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

我们根据前一阶段成果,即电气自动化技术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并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初步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确定了10多个学习领域,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结构进行重组,体系架构与课程路线见图1,其主要特色如下:①结合传统学科知识体系课程的优点;②根据企业工作过程环节设计学习领域;③各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按工作过程导向设置学习情境;④课程体系能及时反映行业企业最新发展趋势;⑤课程体系是动态的,可根据发展的要求,更改学习的内容,但体系本身相对固定;⑥解决了学生感觉学不到实际技能的缺憾。下一步我们将设定一个个能涵盖学习领域知技要求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设置按照人的认知能力的特点结合工作过程的实际构建,达到正在学习的和正在练习的目标高度统一,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发展相吻合。

4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大多数职业院校都设置的一个专业,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支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本文旨在针对笔者所在院校的实际条件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以求为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开发、电气自动化类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展职业教育研究、课程开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篇10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13

1 引言

以风电开发利用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河北张家口地区的并网容量达到了550万千瓦。在风电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风电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尽快培养专业人员满足新能源产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通过风电生产企业走访,调查企业员工的专业背景和企业员工的工作岗位,发现从事风电行业的人员大多数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技术的学习背景。企业急需的人才素质要求与我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示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方向进行调整,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尽快培养满足风电行业需要的人才。

2 课程体系的建立

2.1 把握的几个概念

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必须把握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过程”、“学科课程体系”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课程大纲编写内容。

2.2 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课程体系的建设基本思路是:通过企业行业专家走访、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和岗位工作任务,同时结合岗位职业能力,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实践专家讨论提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同时参照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和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标准形成课程体系。

2.3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我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电气设备安装运行维护工作和从事企业供配电企业的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工作。对于风电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属于供配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按照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好课程,同时兼顾职业能力分析。

2.4 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方向)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科系统化知识系统,按知识逻辑顺序排列课程,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是缺少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内容与职业联系不紧密。显然学科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行为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织课程,真对性较强。由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条件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将二者有机结合,建立了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按照课程的特点、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分为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工作过程特性的课程和集中实践的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英语、数学、体育等课程;工作过程特性的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PLC系统的编程与调试、供配电系统的维护、风力发电机的运行与维护等课程;集中实践的理论课程包括电力拖动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独立实践课程、工作过程特性的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组成。独立实践课程包括金工实习、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践课程;工作过程特性的课程是培养职业能力的主要课程;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比如电子工艺实践、CAD实践等课程。

3 课程体系的特点

3.1 公共课程、职业课程交融互补的课程体系

公共课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公共课程是为职业课程服务的,可以将公共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机结合,改变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例如:将英语教学过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突出英语在专业课中的应用,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

3.2 将职业资格内容课程化的课程体系

将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之中,将职业资格内容课程化,并以课程方式进行组织教学。

3.3 以实践与理论交融的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针对性较强,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但是目前的教学条件都是从学科课程体系发展而来,还不适应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要求。为此兼顾两种课程体系的优点,形成了实践与理论交融的课程体系。

3.4 具有工作过程特征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课程的教学条件,将职业核心课程确定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的六要素建立课程标准,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实施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

3.5 以工作对象的结构开发课程的课程体系

由于新能源发展的起步较晚,可参考的资料少,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为依据,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素质满足风电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风力发电机的结构。根据风力发电机的结构涉及的知识开设了风力发电机的结构与维护课程,同时开设了新能源概述课程。

4 总结

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结合学科课程体系的优点,建立了具有工作过程特征的课程体系,为尽快培养满足新能源行业需要的人才,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3]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7).

[4]马树超.职业教育大发展需要新的理念和行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