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

篇1

以笔者从事设计教学的经验来看,在“现代标志设计”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强烈影响,所以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标志设计时,往往习惯首先从源于包豪斯基础教育体系的构成学出发,让学生去尝试作各种各样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并且在设计完成的最后也大多只是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这样一种忽略了传统图形艺术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处理标志造形时也只是狭隘地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形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这样设计的标志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会比较强,但多了也就让人感觉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因此,针对这一弊端,笔者想就“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我国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这一问题略陈己见,以期共同探讨。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让学生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焕有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标志。而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的结合,笔者认为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一、“形” 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如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中国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图形“太极纹”;由两个娃娃的头、身、手、足巧妙连接而形成的上、下、左、右都能看到四个娃娃的“四喜人纹”(图一);由五行、五方观念所形成的九宫格,米字格图形以及由鱼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鱼形文字和以车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车形文字等。

将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到标志的设计之中。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标志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

将传统图形元素衍生后,再运用到现代的标志设计中,香港的设计大师靳棣强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棣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理念的同导下,采用了代表“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其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至“方胜”,但靳棣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和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应以后的展开使用,这对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启示!因此,陈汉民在评价该司标时说:“我认为靳先生这一设计之所以成功,其一,是民族性和现代感的结合,且自然贴切,无牵强之感;其二,司标注重理念,内含容量大,富有哲理,供人联想;其三,形象可变异性,而且应用很好。当然,这首先是原标的‘功劳’。”

同样,首都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将传统图形与现代构成表现技巧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很好范例。首都精神文明标志的基本元素为“天坛祈年殿”和“心”形。“天坛祈年殿”象征首都,“心”形体现精神文明的抽象含义。设计师李林运用现代构成中“图底转换”的手法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在标志的顶部进行了形式美的处理,使“心”形凹处与“天坛祈年殿”顶部接合得自然而流畅,这样不仅使得标志的内涵得到了充分而又直观的表达,并且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

二、“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后面,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所以最初只是源生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崇拜的传统图形,经过时间的衍变,进而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许多美好象征意义来。

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教学相结合,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因为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

如,中国传统图形——“盘长”,在民间它常结合 “方胜”图案来使用,并以此表达人们四环贯彻、一切通明的美好意愿,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就是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同、处处顺畅之意;而标志中的10个空处则有圆圆满满和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流传的吉祥之气。

所以,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意”,沿用到标志所属公司的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标志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靳棣强先生为荣华饼家设计的标志,同样也是沿用传统图形吉祥寓意的一个很好范例。创业于1950年的香港荣华饼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它标志的基本元素是方饼、牡丹花和明月。在标志中,“方饼”这一元素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牡丹花”与“明月”都是传统图形,并且牡丹花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与明月一起也就有了花好月圆的吉祥意味。荣华二字是书法,这很重要,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中最辉煌的冠冕,它的构成不过是几种简单的墨色线条,然而确实是“造型之造型,抽象之抽象,动静之交汇,时空之凝聚,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现。”(李砚祖)。荣华饼家的"荣华"笔画有很多不规则的弧线,但很有特点,象牡丹花的花瓣。牡丹花图案通过修改、强化、重新造型,没有改变。金色的花,蓝色的饼,很中国,很传统,很吉祥,也很现代。

三、 势”的把握与承传

“势”通常指图形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统图形“势”这一点上,特别要提到的还是中国的国粹——书法。书法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如:大篆粗犷有力,写实豪放;小篆均圆柔婉,结构严谨;隶书端庄古雅;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活泼欢畅,气脉相通;草书飞动流转,风驰电掣。书法不仅有结构,更有笔势。结构仅仅是书法运笔的依据,而书法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

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势”,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结合的一个难点。对于传统图形艺术中“形”与“意”的沿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掌握,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研究传统图形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而深入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因为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标志。

倍受世界瞩目的北京2008申奥标志可以说是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一个经典之作。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籍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Long Island Aquarium是一个现代的水族用品公司,该公司的司标是由香港的设计师蔡永耀为其设计。因为是水族公司,所以标志的基本形便考虑为“鱼”的造型;又因为该企业是香港一家现代型企业,所以设计师便采用了公司名的首写字母“L”。“L”是运用中国书法中草书的技法书写而成,笔势所到之处,加上两点,便成了两条生动活泼,游戏水中的鱼。这样一种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在一起,十分具有代表性。

另外,中国邮政的标志也是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图形中的“势”。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入到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服务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最后,将现代标志的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相结合,教师还应该告戒学生,应用传统图形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因为:

第一、在传统图形艺术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好的。因为,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萌发于人类童年时期,成长和发展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以,它有着从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带出来的印记。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些传统图形也存在有迷信、落后的糟粕成分。要将传统图形艺术运用到现代的标志设计之中,就应该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让其具有民族性、现实性的一面得以弘扬光大。

篇2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11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48-05

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多系统性、炎性、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反复发作性、多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发病率高,国内成人患病率0.32%-0.36%,女性高于男性2-4倍。临床表现为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特征。伴有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麻木不仁、晨僵、关节屈伸不利等。本病属中医的“痹证”、“历节风”等范畴。是难治性疾病之一。

1 病因病机研究

1.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感染因子:虽尚无直接感染因子,但一些病毒、支原体、细菌都可影响RA病情进展。②遗传倾向:HLA-DR4某些亚型的B链第三高变区的氨基酸排列有相同的片断,称之为共同表位(shared epitope),它出现在RA患者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提示发病与遗传有关。③另外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关节扭伤、跌伤、骨折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由免疫介导反应引起的。

1.2 传统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学虽无RA的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又可称为“周痹”、“历节”、“顽痹”、“骨痹”等。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三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体虚感邪是RA发生的内在因素。《素问・刺法论篇》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风寒湿邪是RA发生的外在因素。体虚感邪,固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内在因素,但是如果久居严寒之地,又缺乏必要的防寒措施或因其他原因;久住潮湿之地;睡卧当风,感受寒湿,日久也可致病。故《症因脉治》指出:“风痹之因”“饥饿劳役,风邪乘之,则风痹之症作矣;”“寒痹之因”,“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冒风冲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而湿痹之症作矣”。

痹阻不通是RA发生的主要病机。体虚感邪,风寒湿入侵,内外相因,痹阻经络,不通则痛,则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无论感风、感寒、感湿,三者均不离痹阻,而其所产生的痰、瘀又进一步成为新的病因而痹阻脉络,因此不通为其病机要则。故日:“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则经脉闭塞,气血不流,而痹斯作矣”(《顾氏医镜》)。

RA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正气亏虚为病之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之标。正邪盛衰的动态变化贯穿于疾病始终,反映了疾病不同阶段的标本特性。就病位来说,其病本在肝、脾、肾,其标在经络、筋肉、关节。

2 治 疗

2.1 西医治疗

2.1.1 药物治疗,目前,西医治疗RA药物的研究取得进展,用药范围扩展。一线药物:即非甾体抗炎药,包括水杨酸类和其他药物(NSAIDs),可以缓解RA症状,是RA的常用药物之一。这类药物对RA的免疫病理机制并无影响,对关节破坏没有治疗效果,副作用以胃肠道症状为突出表现,可以表现为消化道溃疡和出血。无成瘾性及依赖性。二线药物:即缓解病情药物,包括改变病情药(DMARDs)和细胞毒药物,为慢作用抗风湿药(SARDs)。适用于早期患者,能够改善关节症状并降低急性期反应。这类药物起效时间较长,除了改善症状外,还能抑制异常的免疫功能,及早使用可以控制骨病变,但是大多是药物有较大的副作用。三线药物:即糖皮质激素(SAIIDs)。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强的抗炎药物,对活动性、多发性关节炎或RA可迅速改善功能,但是不能阻断RA的病程进展和关节破坏,有明显的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如果使用不当,其危害甚至大于RA的危害。

生物药物:是新兴的RA治疗药物,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生物制剂具有药理作用选择性高和毒副作用小的优点,预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组织工程载体:此类药物可以缓解RA症状,有一定疗效。辅助治疗:如使用维生素。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围绕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的活性和血管翳来展开研究。同位素药品:目前主要为核素一云克,这种药物主要由微量元素锝(Tc)和亚甲基二膦酸(MDP)两种有效成分组成。作为一种新的抗风湿药物,它具有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小,消炎镇痛效果好,有效率高的特点。

从使用状况以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并无特效药物,在治疗RA中主要以减轻疼痛、控制病情发展为主要目的。传统的西医药物虽然见效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①毒副作用较大,②不良反应较多,③用药不够灵活,④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⑤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弹等不足;新近研究的药物,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够相对避免传统用药的弊端,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①偏重实验研究而使临床研究相对薄弱,②实验研究与临床用药相对脱节,③造价较高,④药价较高,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等。这些问题使西医用药及研究方面出现困境。

2.1.2 外科及其他治疗①关节病变手术治疗:外科疗法包括滑膜切除术、关节清理术、关节囊剥离及肌腱延长术、关节融合术、截骨术、关节成型术、关节切除术和人工关节。②免疫抑制性手术:双重血浆置换术即血液免疫净化治疗。这种手术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RA。③光量子血液疗法。对于多种疗法治疗无效和迅速恶化的重症类风湿病人,如Felty综合症患者,除了用免疫抑制药物外,还可进行胸导管和胸腺切除以及切除脾脏。

从外科治疗来看,现代医学仍然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传统的手术治疗只是对已经出现的单个症状的针对干涉疗法,进行手术治疗受到病情发展的局限,是对已经形成的病理变化和功能受阻的一种补救措施;新的手术手段在临床中的有效性仍然需要进一步论证,手术带

来的经济负担也是需要考虑的环节。另外,术后感染、运动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等生存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医学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面虽然存在成效,但是某些不足仍然不可避免;虽然外科、药物治疗双重人手,但是仍然只能缓解目前症状而不能彻底根治;虽然运用不同的手段介入治疗,但是还是不能脱离药物维持;虽然暂时缓解症状。但是患者的经济、心理、生理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现代医学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亟需摆脱困境。

2.2 中医治疗

祖国传统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祖国医学的很多文献古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有所记载,同时,对其治疗也不断深入。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展现中草药高效低毒等特色,可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有所收获,中医药界也正在从不同侧面为此努力。

2.2.1 内服用药①单味药物:研究表明,许多中药确有抗RA的物质基础,如雷公藤多苷、青藤总苷、昆明山海棠生物碱和总萜类内酯等,药理研究表明这些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镇痛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使中药对RA的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临床已经显示了一定的潜力和优势。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由此可以看出,中药治疗RA大有前景。②经方治疗:目前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方研究主要为:当归四逆汤、桂乌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四妙散和四物汤等。如当归四逆汤具有散寒除湿止痛、补益肝肾、阴阳双补之功,运用于RA病至后期,多表现为肝肾阴阳气血不足之证,疗效确切;桂乌汤在消除关节疼痛、缓解关节僵硬等方面有独到疗效;桂枝芍药知母汤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而改善症状;防己黄芪汤祛风除湿、清热通络、化瘀止痛、补肝肾强筋骨;四妙散合四物汤用以治疗湿热或热毒阻络的RA。从文献整理中发现,通过辨证加减使用经方治疗RA确有疗效,用药灵活多变,毒副作用较小,可以长期服用,能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是同时也存在不足:起效慢;实验室研究受限;仍然需要结合西药治疗;虽然对单位药物的药理机制等比较明确,但是对于整个方剂的研究不够等。③自拟汤剂治疗: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症状,病情的发展而因人治疗,与此同时,灵活的运用方药也是确保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随着对传统医学的逐步深入,很多医家不断探索,根据不同的病情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因素干扰、个体差异等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与方药,充分体现的中医药的优势。如自拟一白二乌汤治疗寒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基本方药为:白芍12g,制川乌(先煎)9g,制草乌(先煎)9g,当归10g,雷公藤9g,桂枝6g,防风12g,羌活12g,青风藤15g,乌梢蛇9g,伸筋草12g,生甘草6g。根据风寒湿实证与风寒湿虚证而灵活用药,随证加减。用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本方能改善本方能改善晨僵时间、关节痛数、关节肿数、疼痛指数、肿胀指数,能降低ESR,使得RF因子转阴。

自拟汤方的研究层出不穷,充分显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灵活多变,随证加减,与西药相比较疗效更好,但是在研究中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观察指标也存在差异;不同的医家存在不同的理论指导、治疗方向与侧重点的差异而产生分歧。

在剂型方面,除了传统汤剂以外,还有中药口服液、散剂、药酒、片剂、膏剂、胶囊、饮剂、颗粒剂、丸剂、注射剂等。

由此看出,各种剂型方便患者用药,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利用度,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医德;但是由于研究水平的差异,研究设计的不统一性,辨证用药的模糊性,疗效指标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医内服用药提出了问题。

2.2.2 中医外治除了中药的内服用药以外,中医外治也是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包括针灸治疗、外敷、药浴、推拿等手段,以下分述之。①针灸治疗:研究证明,这种治疗手段可以调节免疫机制,影响体内自身激素分泌,调节神经传导。文献整理使用方法有:单纯针刺,灸法治疗,温针疗法,蜂针疗法,穴位注射法,火针疗法,埋线疗法,特殊疗法,有耳贴压穴法,激光治疗法等。②熏蒸与熏洗:熏蒸,即让患者接触煮沸的中药蒸汽一定时间的一种治疗方法。熏洗,是通过蒸汽和热水的渗透途径经使药物之间作用于病变组织,发挥药物及物理温热作用,另外,药物煎煮中产生大量中药离子,以离子特性渗透皮肤,进入体内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③药浴。④外敷:热敷,即将中药熏蒸所用纱布与一定时间,再用这种纱布敷于病变部位,反复更替药袋的一种治疗手段。药敷,即将药物粉碎,用姜汁等将其调为糊状。均匀摊于纱布上而敷于病变部位或有效穴位的方法;也可以将药物经过处理,用胶布固定于有效穴位。热矿泥外敷。⑤推拿:推拿有一定的手法,运用揉拿法类可以消炎止痛,使炎症产物随血液循环而排出。搓抖法类能促使局部发热,起到通经活络、疏风散寒。⑥穴位注射。此外,还有新近研究的汽化疗法、烫疗等,与以上提到的外治疗法在原理上有相同性,不再做述。

中药的外治法可以使药物直接接触患者病变部位或有效穴位,可以起到内病外治的效果,使药物直达病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易于操作,充分调动机体内外环境,安全可靠,奏效迅速。但是由于RA疗效标准不够统一,操作范围较广,研究机理不够充分,所以,这些外治法很少单独使用,多配合内服用药治疗,这样就增加了疗效评价的难度。

文献整理中发现,传统医学多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手段治疗RA。中药内服加外治,可以更有效的加快、增强疗效,标本兼治,充分调动机体的积极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2.3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临床中也发现,RA的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而西药起效快,缓解症状迅速,可以较快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也存在:①需要长时期服药;②毒副作用比较大;③不良反应多;④存在药物依赖性;⑤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等弊端;中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用要灵活多变,毒副作用低,适合长期使用,但是直到目前为止:①中医在认识RA及RA的症状分型上仍然不能统一;②诊断不很明确、具体;③不管是外治还是内治,虽然各具特点,也还是因为诊断标准、观察指标、疗效判定标准的不统一性而影响推广;④实验研究较少;⑤重复性较差,缺乏足够样本;⑥近期疗效观察较好,远期疗效观察不足等不足。

近年来,不少同行清楚地认识到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各自的局限性,提出中西医结合或综合治疗RA。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尤为重要。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①要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②早期发现进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③早期联合应用病情缓解药;④注意新药物的作用;⑤中西医结合;⑥观察远期疗效。

3 辨证分型

在辨证分型方面,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仍然存在较大

分歧。

3.1 传统医学研究

目前中医对于RA的辨证分型不统一。依据将本病分为:①热毒内盛型,治以清热解毒,方用《证治准绳》犀角散加减;②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方用《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③寒湿阻络型,治以温经散寒,通络除湿,方用《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减;④正虚邪恋型,治以扶正祛邪,方用《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通过整理文献,辨证分型整理如下。

①活动期:风寒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苔薄白。脉弦缓或弦紧。治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等。代表方剂有防风汤、小活络丹等。

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肿胀、肢体沉重、恶风、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缓或濡紧。治宜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秦艽、薏苡仁、苍术等。代表方剂有蠲痹汤、七圣散等。

寒湿痹阻证: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遇寒则痛剧、硬僵屈伸不利、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治宜疏风散寒,除湿通络。常用药物如桂枝、白术、乌头、独活等。代表方剂有乌头汤、麻黄加术汤等。

风湿热郁症: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治宜疏风清热。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黄柏、薏苡仁、生地、赤芍等。代表方剂有宣痹汤、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等。

寒热错杂证: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有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但发热恶寒、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治宜温经散寒,清热除湿。常用药物如生石膏、黄芩、栀子、桂枝、麻黄、制附片、生姜、芍药、知母等。代表方剂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三妙丸等。

热毒痹阻证: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便秘小便短赤,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常用药物如水牛角片、生石膏、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丹皮、生地、玄参、紫草、板蓝根、桑枝等。代表方剂有清瘟败毒饮、银翘散、白虎汤等。

痰瘀互结证: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舌质紫黯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赤芍、香附、当归、地龙、白芥子等。代表方剂有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桃红四物汤、桃红饮加减等。

此期病理特点是邪气盛、病势急、关节症状明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化指标如: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等多表现为明显异常。

②稳定期:病情虽然好转,但因病人本身气血不足,或肝肾亏损,再加上活动期的攻邪治疗,使邪气未尽、正气更虚,因而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症状复杂多变的表现,其各项生化指标可轻度异常改变。

痰浊痹阻型:证见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疼痛固定不移,肢体重着。伴胸闷、痰多、困乏无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治则:化痰通络,佐以活血止痛,予蠲痹汤加减。

气血亏虚型:证见肢体肌肉酸痛乏力、活动后加剧、或关节变形僵硬,伴面色无华、头晕、心悸、气短、自汗等证。舌淡舌体瘦,或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脉细涩。治则:补气养血、通经活络,予独活寄生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证见久痹不愈,关节热痛,昼轻夜重,伴有腰膝萎软无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嫩无苔。脉细数或弦数。治则:滋补肝肾、养阴通络,予虎潜丸加减。

肾阳虚衰型:证见久痹不己,关节筋骨冷痛、麻木昼重夜轻,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伴面色咣白,腰膝酸软,四肢不温,小更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则:温补肾阳、宜痹通络,予金匮肾气汤加减。

③缓解期:此期病人一般无典型症状与体征,偶因天气变化、而关节再次出现疼痛。其病机主为正虚为主,因而治则应以扶正固本为主,肾虚者补益肝肾,血虚者养血益气,方药以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丸、人参养荣汤之类。

在辨证分型方面,由于两种医学有着不同理论基础,于是临床分型上始终不能得到统一,就使得诊断标准、试验病例标准、观察指标、疗效判定标准方面的不统一。现代医学主要侧重于实验室研究,而传统医学侧重于临床表现,二者在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向方面各有不同,也增加了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的难度。

3.2 现代医学研究

目前比较承认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略,不再作述)。

对于RA的临床研究,不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且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不论是西医治疗还是中医治疗都存在自身所不能克服的弊端,于是,中西医结合疗法呼之欲出。在不断的研究与比较中,已经慢慢摸索出治疗RA较为全面的方法,两种不同理论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并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讲,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地解决了彼此的难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确诊、早期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RA的最关键的问题。

4 突破口

目前,中医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由于缺乏比较统一的标准,给研究和比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研究文献不难发现,2003-2005年这段时间中,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研究层出不穷,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就其水平而言,有辨证论治的疗效分析,有相关病例的报道,有专方、验方、自拟方及病案分析,也有实验研究。虽然也有部分研究采用了对照的方法,但是却没有比较严谨的科研设计、随即分组、盲法的前瞻性研究,这样就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性与可比性的相关评价。于是,尽可能的应用盲法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前瞻性研究意义重大。

4.1 实验研究

在实验设计方面,有学者研究已经研究出适用于中医药评价的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即分层随机化、单个病例的随机对照试验、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和集团随机试验。其中,分层随机化与单个病例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于RA的中医方面的研究意义比较大。

随机临床试验的方法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药的实验设计与实验研究提供了相关思路,这也是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对话的一个切合点,为中医药的现代化铺路。

4.2 评价方法

4.2.1 证候诊断证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据,也是中医认识生明机体的方法。中医证候诊断,能够体现中医的特色,也是进行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医始终是一门经验的临床学科,所以,其主观性也就不能避免、消除,只能尽量降低。

因此,证候诊断标准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证、不同的发病阶段、不同的病理表现而制定、修改。

4.2.2 证候计量方法 目前,证候计量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主症+次症法,②症状积分法,③综合评分法:将证候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评分。将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结果均进行评分,最后综合后进行计量。

同时,为了减少计量方法的人为偏倚,国内外都在探索临床症状计量诊断的新方法。

篇3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正处在一个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相碰撞,西方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现代医学模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挑战传统医学教学的时期。眼科学在临床医学各学科中是属于小科,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其课时往往偏少,而教学内容则繁多复杂 [1] 。传统教学采用的集中大班理论讲授为主,见习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眼学教学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适应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眼科临床教学,如何进行传统临床眼科教学改革,这便成为眼科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1对传统医学临床眼科教学进行改革的思考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在进行传统医学教学改革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尽管我国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现代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但传统医学教学方法沿用了几十年,经过中国几代医学教育人的实践和改进,现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学模式。西方医学教学先进的国家采用的某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ning,PBL) [2] 是被国际医学界广泛推崇的临床医学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使学生早期、长期接触临床,以临床病例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成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医学人才 [3] 。无疑这是一种最有希望的教育模式之一 [4]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我们联系实际,结合PBL,根据长期医学教学的实践并参考了国内外医学教学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对传统医学教学与现代医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作对比分析,结合本院实际,在眼科临床教学上,实施一种改良的 PBL临床课程和见习教学模式,即案例综合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ase-besed learning,CBL)。

2CBL教学法的设计

CBL教学法的设计是基于我们传统临床教学的模式,结合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的实践经验,采纳了西方发达国家医学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而提出来的,其基本思路是:采用大班课堂讲授与个人理论自学相结合;中班案例讨论与讨论小组轮转见习相结合。其教学目标是:建立医学生的眼科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医学生有效地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医疗卫生问题的能力;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扩大知识外延,具备解决可能面临复杂环境而产生的新问题的能力。它的教学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部分:①案例+问题+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②临床诊疗思路及方法教学;③创新思维培养教学。

CBL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的步骤是:①压缩大班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强调学生自学:②开设中班病例讨论课,由学生报告病例,老师参与共同讨论并评定学生病例报告的质量;③改传统的小班“套餐式”见习为小组“轮转式”见习。由相应临床医疗带教指导教师负责,每组学生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并作为学生考核的依据之一。把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基本技能集中在某个病例中使之成为一个理想的、综合性的典型病例,把整个眼科临床见习阶段分为几个典型病例讨论。这些病例或许是临床见习中遇到的,或许是理想构建的。例如,某眼干涩、有异物感、视物模糊,角膜上皮荧光染色阳性、皮肤干燥的60岁的女病人,以角膜炎治疗15d不见好转。针对本病例,教师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某些基础理论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和方式方法。通过此病例临床分析,明确诊断为干眼症。以前未能认识的主要原因为病人表达不明或医生临床分析、检查的缺陷。分析眼干-口干-皮肤干等病症,确诊是一种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自身免疫病。通过讨论促进学生联系相关的学科医学基础知识并用它们来解释临床的各种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也煅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及表达能力。

以往一般病例讨论课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解答者。形式上学生是参加了讨论,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CBL教学法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并以学生思考、研究为主,教师指导解答为辅。在案例问题的选择时学生就参与并直接投入其中。案例的讨论安排在学生的见习过程中,病例问题的选择是联系实际的,可以由某见习小组学生提出来,经教师加工后使每一个案例的问题讨论能分几个专题进行,包括的知识点、问题的重要性、普遍性、特殊性都有丰富的内涵。而临床案例的选择和编写其内容相对独立但又有案例间的联系。案例通常是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或者是经改编或虚拟的问题,选择的案例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具有典型性、较复杂、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CBL教学法采用大班课堂讲授与个人理论自学相结合;中班病例讨论与讨论小组轮转见习相结合的形式。整个临床教学过程包括大班理论课、理论自学、中班病例讨论课和小组轮转见习课四个阶段。各阶段教学形式分配时间(以课时计算)如下:大班理论课18%,中班病例讨论课30%,小组轮转见习和理论自学52%。它以自编的综合案例为教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分析、提问和讨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探索注重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

一项教学改革的进行,其内容应是综合性的、全面的。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同时,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的考核方式也应随之进行相对应的改 革。CBL教学法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评价时不能以过去的一卷定终身的方法,而是采用各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能从多角度评估学生的整体能力,特别注意学生在临床见习中综合能力表现。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能获得老师正确、全面的评价,这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已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认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应包括3部份:①知识内容的考核;②临床技能考核;③综合能力的持续性评估。其中持续性评估分数包括上课记录、CBL小组讨论的表现及参与情况、临床研习和病例报告、临床见习期学习记录手册等成绩。临床教学的学生成绩组成:成绩=(出科理论考×30%)+(临床实际能力综合表现×30%)+(中班病历质量及病例报告×40%)。

在教学方法改变的同时探讨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考核方式,从而全面、实事求是地评估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临床技能和分析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中还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医患沟通的能力和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小燕,杨棉华,何萍,等.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6):589- 592.

2Par landM,NobleLM.Learning comparedtotraditional teachingin under 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11): 859-867.

篇4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从形态学到功能、分子影像学,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从定性诊断到定量诊断,从单纯诊断到诊断、治疗并重,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传统医学影像学相比,有许多新特点、新领域。如何改革与完善医学影像学教学,使之更好地适应临床、科研以及教学的需要,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1,2] 。

1 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现代医学影像学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人体内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其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与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放射学科无法比拟的。实习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内容,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计算机知识,有扎实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仅靠四五年系统学习与实习很难系统掌握全部内容。在现有学制的情况下,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必然影响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反之会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少,一时难以适应影像科工作,又会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声誉,甚至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本身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和突出重点,需要组织医学影像学专家、老师、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影像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是否参考国外做法,改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学制与培养方法需要探讨 [1~4] 。

2 医学影像学发展与教学内容更新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放射学形成到现在,影像专业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其发展着实令人惊叹。不仅CT、MRI软硬件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影像给普放、介入崭新的发展机遇,现在几乎人体每个系统都与影像有着密切的关系;DSA、CT、MRI、USG等导向下的治疗更使介入治疗“无孔不如、无孔也入”,各种微创治疗在国内外开展得正是如火如荼;现代影像学已不在单纯是反映人体的解剖和病理改变的经验学科。它不单可提供质的诊断,还可区分量的差别,已深入到活体功能研究(脑、心、肝、肾等功能成像)、反映活体生化代谢及分子生物学改变等领域,分子影像学已经悄然兴起。现在世界上每年都会涌现许多新的影像成果和专著。而我们的影像学教材,尽管不断改版与更新内容,仍然明显落后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一些内容没掌握已经过时,一些内容学了临床已不再应用,一些临床常用的内容反而没学的现象经常遇到 [1,2,4] 。因此,医学影像学教师加强学习与交流十分重要,这样既利于及时补充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内容、删除过时内容,也利于启发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 基础理论学习与学习能力培养

现代医学影像学横跨诸多学科,在知识时代不仅本身随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在有力地推动着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时代再长、学生再用功,掌握的内容仍然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这就使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影像的基石,而且知识更新相对较慢 [2,4,5] 。只有医学基础扎实,自学与终生学习能力较强者,才能最终成为医学影像学科的佼佼者。

4 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为 各大院校采纳。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为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种,前者教师先讲授基本原理、概念、定义,如龛影、充盈缺损的定义及影像征象,附以图像、文字说明加深基本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后者教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影像教学系统及手头资料,进行检索、学习,教师可及时回答个别问题,也可通过投影仪呈现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时易控制,适合基本原理、概念和定义等内容的学习。启发式教学应学生主动、教师引导,注重学习过程,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知识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及运用能力 [6~8] 。实际教学过程中那些内容适合讲授式教学,那些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如何相互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尚需在影像多媒体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

5 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

传统的考核多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不是学习知识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学习技能能力的高低。学校以此判定教师工作的好坏,医院以此评价学生的优劣。这种考核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学结果,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难以适应医学影像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法陷于陈旧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有效锻炼和培养 [1,2,7] 。因此,如何传统的考核知识与技能与考核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相结合,也应已成为学校和医院教学中关注的问题之一。总之,现代医学影像学涵盖学科领域广,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任务重,目前确实有必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近期和远期效果综合审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的与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 Luckett DR.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topics for a changing environment inmedical imaging.Clin LeadershManag Rev,2002,16(2):103-108.

2 吴恩惠,白人驹,刘望彭,等.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3 Casady WM,Dowd TA.Staff retention and recruitment:“one great deˉpartment”.Radiol Manage,2002,24(5):18-25.

4 Scheiner JD,MainieroMB.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stanˉdardized radiology clerkship lectures:a comparsion between resident and attending radiologist performances.Acad Radiol,2003,10(1):87-90.

5 Pretorius ES,SolomonJA,Stribling C.Medical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of a research year within diagnostic radiology residency:a surˉvey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2002NRMP match.National Resiˉdent Matching Program.Acad Radiol,2003,10(1):77-82.

6 Goldberg DJ,DeMarco JK,Parikh T.Internet-based interactive teachˉing file for neuroradiology.AJR Am J Roentgenol,2000,175(5):1371-1373.

篇5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篇6

1.1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

现实性。临床医学研究和今后服务的对象是现实的人,临床医学教育要培养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人才。这就意味着临床医学教育不能仅是象牙塔内形而上的思考,或对理论模型和假设的操作,它必须关照社会,关照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必须将自身置于社会性的环境之中,处理好对于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关系。

综合性。临床医学教育的综合性源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性。第一,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一环,必然要与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其他医学学科相互交融;第二,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和进步的推动;第三,现代临床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要求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相容并蓄。

实践性。临床医学是一门医学理论导向的技能性学科,需在现实的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临床医学教育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得以完成。

持续性。复杂多元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着的人类疾病使得临床医学教育必须采用终身教育模式,其教育体系包括: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

1.2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规律

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除遵循高等教育普遍性规律之外,仍有其特殊规律。

就普遍规律而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需关注社会、群体和个体这三个层次。因此,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首先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优秀临床医学人才,促进医学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其次应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为医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和学习层次;最后应关注个体多样性,为医学生创造自由宽松,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研究环境。

就特殊性来说,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关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几个结合,即医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与医学科研的结合,临床医学与相关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结合,在校教育和后续教育的结合。

2多元环境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

医学教育理念从“关注病”到“关心人”的转向。现代医学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临床医学关注点已不再停留于疾病层面,而是结合患者个体心理和群体社会环境进行医治和保健。因此,临床医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多维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人的精神、生理因素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和把握病因,从自然、生物、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对疾病进行诊治和研究,进而提供更有效、更富同情心的医疗服务。在“关心人”的医学教育理念下,患者不仅是单纯的疾病载体,同时又是各具特性的沟通对象、可能的心理问题人群、情绪急躁者等;医生在诊断和医疗之外,还需对其进行语言沟通、心理辅导和情绪排解。

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的转向。教育理念的转变对现代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要求,在使学生成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临床技能的医学专家的同时,还赋予其更多角色身份一作为沟通者,他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强化沟通技巧和咨询能力;作为合作者,他必须通悉与基础医学专家、药师等的协作,具备组织团队、把控全局的能力;作为健康倡导者,他必须关注疾病预防、家庭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医学问题;作为学者,他需要掌握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前沿,积极展开探索研究,推动医学发展;作为专业人士,他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人才培养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传统医学教育强调教师根据教材设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结构化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学生群体本身的多样性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仅强化了学生记忆知识的技巧,但对其思维和实践却鲜有裨益。现代医学教育转向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病例问题和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实践和自学能力,从而能灵活运用知识,并能紧跟医学发展趋势,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

3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中的临床医学课程

3.1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重视人文知识和沟通技能教育。临床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培养,医学生除了掌握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之外,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医生和患者、医师和药师等人际关系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的又一基础。因此,欧美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沟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整个过程中,贯穿对医学伦理、道德价值、医患关系、面谈技巧、咨询技巧等课程的学习,以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开展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学习和问题讨论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如今,PBL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等整合式教学已被广大欧美医学院校所共识,国内部分院校也开始在课程改革中引入整合式教学。实践证明,整合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有显着帮助。比如,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医学生能够对整个系统器官有立体和直观的认识,并要求在短期内掌握涉及生理系统的各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系统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与此相应,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普遍采纳的有效方法。

加强临床实践和学术科研的结合与互动。除了医学基础教育、临床实践、实习等环节,一流医学院校非常强调科研对临床医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科学研究,有助于医学生巩固基础医学知识、拓展学科视野、锻炼逻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医学研究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发现者,由此获得的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堆积,而是基于问题探究的系统性认识和方法,切合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流医学院校在不断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根据学生学习的直接效果对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适时调整,提供最佳课程教育。比如,一些医学院校根据经验和研究发现,传统教育模式在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方面有其优势,因而进一步对原有完全PBL模式进行改革,采用传统教学与PBL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型或杂交型课程。

3.2若干课程实例

Patient,Physician,andSociety课程(PPS)。“患者-医生-社会”是一门将患者与医生、疾病治疗与群体健康相联系的课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贯穿四年临床医学教育之始终。该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实际临床诊断能力、医患沟通技巧和伦理价值观念,并综合介绍公共健康知识与社会保健政策。PPS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多处理医患关系、诊断患者的经验性学习机会,并在医疗实践的同时,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社会伦理、公共政策,符合临床医学中医生与患者互动、医疗与预防并举的实践原则。

BodyandDisease综合课程。“人体与疾病”是一门按器官系统教学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围绕生理系统和临床常见病组织教学,打破临床与基础学科的硬性划分,对医学学科进行整合,弱化学科特点和基础概念,让临床教学回归临床。相比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普遍采用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分科教学和实践方式,国际一流医学院校更青睐于在医学基础课程之后,按器官系统进行跨学科综合教学模式。例如,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自第一学年末开始,按肾脏、心血管、肺、胃肠(包括营养学)、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五部分展开“器官系统”课程教学。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在为期1年的医学基础课程教育中,先后设置“分子与细胞”、“普通人体”、“大脑与行为”、“人体与疾病”等系列综合性课程。其中,“人体与疾病”占近一半的课程时间,整合了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课程,针对临床疾病开展系统教学。

Problem-BasedLearning(PBL)。准确地说,PBL是一种教学方式,区别于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倡导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临床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以具体病例为基础,旨在提高医学生处理实际医疗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等,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缺憾。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也陆续开始实践这一教学方法,加强了医学生经验认知与理论学习的结合融通。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考察借鉴国外医学院校PBL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秋季正式开设PBL课程。经过1年来的实践,学生在收集分析资料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思维、探究思维等方面都获得了提高和增强气

篇7

味甘,性平,又称青瓜、胡瓜、刺瓜等,原产于印度,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黄瓜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尼克酸、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同时黄瓜还含有丙醇二酸、葫芦素、柔软的细纤维等成分,是难得的排毒养颜食品。

黄瓜所含的黄瓜酸,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毒素。维生素C的含量比西瓜高5倍,能美白肌肤,保持肌肤弹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黄瓜还能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对肺、胃、心、肝及排泄系统都非常有益。夏日里容易烦躁、口渴、喉痛或痰多,吃黄瓜有助于化解炎症。

2.蜂蜜

味甘,性平,自古就是滋补强身、排毒养颜的佳品。《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蜂蜜富含维生素B2、C,以及果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优质蛋白质、钾、钠、铁、天然香料、乳酸、苹果酸、淀粉酶、氧化酶等多种成分,对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排毒养颜有显著功效。近代医学研究证明,蜂蜜中的主要成分葡萄糖和果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常吃颐寿园蜂蜜能达到排出毒素、美容养颜的效果,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等症也很有好处。

3.荔枝

味甘、酸,性温,有补脾益肝、生津止渴、解毒止泻等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常食荔枝,补脑健身……”《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荔枝甘温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滋心营,养肝血,果中美品,鲜者尤佳。”现代医学认为,荔枝含维生素A、B1、C,还含有果胶、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铁、磷、钙等多种元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荔枝有补肾、改善肝功能、加速毒素排出、促进细胞生成、使皮肤细嫩等作用,是排毒养颜的理想水果。

4.胡萝卜

味甘,性凉,有养血排毒、健脾和胃的功效,素有“小人参”之称。胡萝卜富含糖类、脂肪、挥发油、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花青素、胡萝卜素、钙、铁等营养成分。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胡萝卜是有效的解毒食物,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而且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果胶,与体内的汞离子结合之后,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加速体内汞离子的排出。

5.木耳

味甘,性平,有排毒解毒、清胃涤肠、和血止血等功效。古书记载,木耳“益气不饥,轻身强志”。木耳富含碳水化合物、胶质、脑磷脂、纤维素、葡萄糖、木糖、卵磷脂、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蛋白质、铁、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被誉为“素中之荤”。木耳中所含的一种植物胶质,有较强的吸附力,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的灰尘杂质集中吸附,再排出体外,从而起到排毒清胃的作用。

6.绿豆

祖国医学认为,绿豆性味甘寒,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对重金属、农药中毒以及其他各种食物中毒均有防治作用。加速有毒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向外排泄,绿豆汤是最好的解毒水剂。经常接触铅、砷、镉、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多吃些绿豆汤、绿豆粥、绿豆芽。

7.海带

中医认为海带性寒、味咸,功能软坚散结、清热利水、去脂降压。现代医学认为海带中的褐藻酸能减慢放射性元素锶被肠道吸收,并能排出体外,因而海带有预防白血病的作用,对进入体内的镉也有排泄作用。

8.茶叶

茶叶的解毒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现代医学认为,茶叶具有加快体内有毒物质排泄的作用,这与其所含茶多酚、多糖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是分不开的。

篇8

关键词 中医药教学;传统思维模式;现代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80-02

Contact of Thinking Mode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in Teaching of TCM//Li Hanbing, Diao Qingrui, Li Genlin

Abstract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building a suitable thinking mod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s. In this paper, the thinking mod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modern medicine we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systematically. 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to the beginners in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s and the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CM.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modern think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China 50008

思维模式的构建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一个必然环节,是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中医学作为一门富有活力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两者也有不容忽视的共性。因此,在教学中构建一种适宜的思维模式对于“教”与“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思维模式与现代思维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也有不足之处,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对其内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才有利于将二者取长补短并进一步使之结合与升华,从而有效促进中医药知识的继承、传播以及提高与发展。

1 中医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

1.1 什么是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指在中医药学知识背景下,对人类生命活动及其相关联问题的思考。中医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长久稳定的思维定势,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1]。

中医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征。

1)整体观念,即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器官、组织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辩证,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体征,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医形成“重整体”“重直觉”“重形象”等特征的思维方式。

另外,中医思维模式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地结合抽象思维方式,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2]。这可以说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统一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药的配伍、机体健康状态的和谐平衡等方面。

1.2 中医思维的文化内涵

中医药学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留下了璀璨的中医药文化瑰宝,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其中《黄帝内经》是体现中国古代医药文化最主要的奠基之作,其所融汇的众多学科知识,如天文、地理以及文字学、语言学、哲学等,均是以医药知识为载体予以表达的。

中医思维方式、方法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建立的,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所以,中医学科的核心是生命理念。如果中医思维方式和方法脱离了生命观的内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实践中,怎样通过中医思维找到解决方案,怎样使中医学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创新与发展等问题,都需用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予以思考、解决。

中医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具有相对稳定、自发及惯性特征,后者是中医学在实践中遇到某些具体问题时,通过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归纳的过程中,先哲探索总结出经验思维、取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7种思维方式。中医思维所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个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等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3]。

2 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特点

篇9

随着人类对健康定义的完善,对健康追求的日益迫切,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黄帝内经提到“上工治未病”,传统医学在预防疾病、养生延寿等方面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何做到未病先防?国内外传统医学都有较多的研究,其中通过调整个体体质,从根本上阻断疾病的侵袭成为大多数医学研究者的共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体质调整来保持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平和。有鉴于此,中韩两国的传统医学的体质学说较有特色,值得研究。现分析如下。

一、体质概念与分类比较

体质概念上中韩医学没有太多的差别。中国对体质的认识比较统一,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病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并表现为与心理性格的相关性。韩国传统体质医学界认为体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个体生理、心理特性和病理特性。两国对体质认识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即韩医偏重于遗传的决定性,而中医则偏重于遗传与环境并重。中韩体质特征认识的差异在于:中医体质用病理特性说明生理特性。在现代中医体质研究中中医从病态结构角度将体质区分为正常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淤血体质等等。韩医体质重视个体的生理特性,以脏腑功能强弱来说明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性。如:肺大肝小体质(太阳体质)、肝大肺小体质(太阴体质)、脾大肾小体质(少阳体质)、肾大脾小体质(少阴体质)。这里的大小主要指个体脏腑功能的相对强弱。

二、体质形成与特征的比较

中医认为体质是可变的,体质的可变性不仅表现在年龄增长过程中,导致体质改变的因素还有饮食因素、生活条件、疾病及药物因素等,当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超过了该个体所具有的维持体质稳定性的调节承受能力的限度时,则会导致体质改变的发生,尤以疾病和药物因素为明显,如湿热体质,由于大病、久病或长期过用苦寒药物,往往可导致体质改变,或成阳虚体质,或成寒湿体质。阳虚体质、寒湿体质如果不改变饮食,不积极调整生活方式的话,“血遇寒则凝”,久则会形成瘀血体质。但韩医强调体质的不变性,症候随着年龄而多样或复杂,如韩医的少阴体质,即肾大脾小体质,这种体质在生理特征上脾胃功能虚弱,导致消化机能差,常有腹胀、食滞。由于脾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少阴人体型较矮小,不喜欢运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不按体质摄身的话,少阴人脾胃功能日益减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水谷难化,则容易得胃下垂,腹胀;脾失统血功能,则易出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虚血弱,肠道无力,则便秘。因此一旦判断个体为少阴体质,不管这个个体出现何种疾病,都以补脾和胃为主要治疗原则。这与中医的异病同治不谋而合。:

篇10

绿豆 祖国医学认为,绿豆性味甘寒,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对重金属、农药中毒以及其他各种食物中毒均有防治作用。加速有毒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向外排泄,绿豆汤是最好的解毒水剂。经常接触铅、砷、镉、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多吃些绿豆汤、绿豆粥、绿豆芽。

猪血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猪血有利肠通便、清除肠垢之功效。现代医学证实,猪血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能产生一种解毒、清汤的分解物,这种物质能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生化反应,然后从消化道排出体外。

海带 中医认为海带性寒、味咸,功能软坚散结、清热利水、去脂降压。现代医学认为海带中的褐藻酸能减慢放射性元素锶被肠道吸收,并能排出体外,因而海带有预防白血病(血癌)的作用,对进入体内的镉也有排泄作用。

茶叶 茶叶的解毒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现代医学认为,茶叶具有加快体内有毒物质排泄的作用,这与其所含茶多酚、多糖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