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技术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媒体技术内容

篇1

论文摘 要:数字图书馆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也就成为数字图书馆中的核心技术,因而在数字图书馆中引入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成为了必要。?   

 

1 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原理? 

传统的多媒体检索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多媒体进行人工分析,对多媒体物理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文字著录或标引,建立类似于文本文献的标引著录数据库,并通过检索这些数据库以获得多媒体编号,进而利用这些编号索取实际多媒体。这种检索技术存在不足:①特征不具有代表性,带有主观性;②人工处理速度慢;③特征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④结果信息提取慢。基于此原因有必要研究基于内容特征的检索(CBR,Content-Based Retrieval ) ,克服传统检索方法的不足,提高多媒体检索效率。CBR是指直接根据描述媒体对象内容的各种特征(如图像颜色,纹理,形状等)进行检索,它能从数据库中查找到具有指定特征或含有特定内容的图像(包括视频片段),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关键字的检索手段,融合了多媒体理解、模式识别等技术。一般说来,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主要是根据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开展;而对视频信息检索主要通过对视频分割、视频聚类、关键帧抽取、运动特性抽取、最后完成视频检索。数字图书馆拥有海量多媒体信息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才能挖掘海量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源,为广大读者服务。? 

2 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分类及检索方法? 

根据检索对象的不同,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又可以分为基于内容的文本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和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四种检索。? 

2.1 文本检索? 

基于内容的文本检索是涉及文档内容查询的检索技术。其检索模型的构造是基于内容文本信息检索的核心技术,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文档与用户查询的表示、查询匹配策略和匹配结果的相关度表示。典型的文本检索模型又分为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和概率模型3种。? 

2.1.1 布尔模型(Boolean Model)? 

该模型将文档中的特征简单地表示成二元变量,某特征词出现则为1,否则标识为0。文档的相似度则基于布尔量进行计算。该模型有点是简单、速度快,缺点是不够精确,不能反映不同“项目”对一个文档的重要程度的差异。后来陆续有学者针对布尔模型不足,提出改进算法即扩展的布尔模型。? 

2.1.2 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VSM)? 

该模型也称为词袋(Bag of Words,BOW)表示法,该表示法有一个关键假设,即文章中词条出现的先后次序是无关紧要的,个特征词对应特征空间的一维,将文本表示成欧氏空间的一个向量。该模型思想是将文档D(Document)看作是由一定代表性的特征项组成;而特征项t(Term)是指出现在文档中能够代表文档性质的基本语言单(如字、词等),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检索词。这样一个文档D就可以表示为?D(t-1,t-2,…,t-n),t-i(I=1,2,…n?)表示文档的一个特征项。? 

2.1.3 概率模型(Probablistic Model)? 

该模型考虑词项、文档之间的内在关联,依据关联信息计算文档类别归属大小,据此推算文档类别。? 

布尔模型和向量空间模型都将文档表示词条视为相互独立的项,忽略了表示词条间的关联性。概率模型则考虑到词条、文档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词条间和词条与文档之间的概率依赖性进行信息检索。其中二值独立检索模型(BIR)是一种实现简单且效果很好的概率检索模型。概率推理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检索模型,它模拟人脑的推理思维模式,将文档内容与用户查询匹配的过程转化为一个从文档到查询的推理过程。? 

2.2 图像检索? 

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主要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一般地,图像特征包括:①图像的画面内容特征(如图像颜色分布、纹理结构、形状等) ;②图像的主题对象特征(如图像所描述的人、车、建筑等) ;③图像的著录特征(如作者、时间、地点等) ;④图像的移动和组合特征(如影象中的场景) 。目前对图像内容检索研究比较多的是基于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开展的,下面重点论述此三方面的检索。? 

2.2.1 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 

颜色是一种重要的视觉信息属性,在图像索引与检索中是一种很有用的特征。相对于其他特征,颜色特征非常稳定,具有对旋转、平移、尺度变化、各种形变不敏感特性,而且颜色特征计算简单。因此,颜色特征成为现有检索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特征。较早从事颜色特征进行图像检索的方法是直方图,通过统计各不同灰度值的图像像素数量,达到对图像的信息描述。? 

2.2.2 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 

纹理描述了图像或图像区域所对应的景物的表面性质。包括表面结构组织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许多重要信息,纹理特征是一种统计特征,具有旋转不变性,并具有较强的抗噪音能力。一般地,体现图像纹理特征的具体指标有均匀度、对比度、方向,其中均匀度反映纹理的尺寸,对比度反映纹理清晰度,方向反映实体是否有规则的方向性。? 

2.2.3 基于形状特征的图像检索? 

基于形状检索基本上是从形状的轮廓特征和形状的区域特征来建立图像的索引,主要有形状轮廓特征和形状区域特征两重描述。形状轮廓特征主要包括:直线段描述、样条拟合曲线、傅立叶描述子、内角直方图、高斯参数曲线等。而形状区域特征主要包括:形状的无关矩、区域的面积、形状的纵横比等。? 

2.3 视频检索? 

视频检索实际上属于图像的检索。视频除了具有一般静态图像的特征外,还具有动态性,如镜头运动的变化、运动目标的大小变化、视频目标的运动轨迹等,所以视频又称动态图像,是一组图像按时间的有序连续表现,它的表示与图像序列、时间关系有关。视频数据可用幕、场景、镜头、帧等描述。视频序列主要有镜头组成;镜头由一系列连续的帧组成;帧是一幅静态的图像,是组成视频的最小单位;场景含有多个镜头;幕是由一系列的相关场景组成,表示以完整的事件。视频检索的前提是需要利用可视化特征视频数据建立有效的索引。? 

2.4 音频检索? 

音频就是对声音数字化后得到的结果。音频一般采用音量、音调、音强、带宽、音长和音色等属性来描述。其中音量、音调、音强、带宽和音长等属性易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建模,而对音色的处理却相对复杂,对其进行分析和捕捉较为困难。音频检索同视频检索相类似,音频特征随时间而动态变化,分析时计算不同时间段的声波信号的波形,并将波形的均值、方差和自相关系数等记录在波形数据库中。对音频数据进行采样、帧抽取后,运用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音调、音量、音强等音频特征进行量化,并在音频数据库中记录这些量化值,形成索引树,在检索时可以利用这些特征进行示例和指定特征查询。? 

参考文献:? 

[1] 黄如花,王梅,黄晓斌.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玉萍.基于文本的多媒体检索与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的比较[J].信息科学.2007(5).? 

[3] 管计锁,梁胜利.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技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4).? 

[4] 翟中文.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5).? 

[5] 罗德勇,明海.数字图书馆中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研究[J].情报检索.2003(1).? 

[6] 徐建华.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检索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J].情报学报.2000(19).? 

[7] 黄蕾.多媒体数据基于内容检索综述[J].情报探索.2000(4).? 

[8] 李敏.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技术[J].津图学刊.2003(3).? 

[9] 徐建华.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检索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J].情报学报.2000(19).?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技术 虚拟现实

* 基金项目:漳州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k07014)

数字媒体是一个应用领域很广的新兴学科,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软硬件与应用、电子、通信与广播技术,同时涉及到数字媒体内容管理、数字媒体的版权、传媒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电子等领域。数字媒体包括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影像和动画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数字媒体分为感觉媒体(Perception)、表示媒体(Presentation)、显示媒体(Display)、存储媒体(Storage)和传输媒体(Transmission)等。

1数字媒体及数字媒体技术

1.1 数字媒体的概念

2005年12月26日,由科技部牵头制定的《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据863计算机软硬件主题专家徐波研究员介绍,专家组以“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概括数字媒体的本质,白皮书重新定义了“数字媒体”这一概念: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这一定义强调数字媒体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网络,而将光盘等媒介内容排除在数字媒体的范畴之外。徐波研究员表示,这样定义是因为网络是数字媒体传播过程中最显著和最关键的特征,也是将来必然的趋势,而光盘等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渠道。

1.2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通讯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信息,实现数字媒体的表示、记录、处理、存储、传输、显示、管理等各个环节,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软硬件技术。

2数字媒体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图1所示。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研究与数字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其它基于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压缩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于数字媒体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技术,基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广泛应用于数字娱乐产业的计算机动画技术,以及基于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和显示等技术且广泛应用于娱乐、广播、展示与教育等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等也是数字媒体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数字图象处理技术

数字图象处理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相当水平后开拓出来的计算机应用新领域。它把原始图像信号通过取样、量化和编码后,对图象数据进行高效的压缩,转换成数据矩阵存放于计算机中。数字图象处理是针对性很强的技术,根据不同的应用、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其技术包括图象输入输出技术、图象分析、变换与处理技术以及图象识别与特征提取等技术。

2.2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主要是采用数字音频压缩编码技术将模拟的声音信号经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为数字音频信号。数字音频压缩编码技术主要有:一是基于音频数据的统计特性的编码技术;二是基于音频的声学参数的编码技术;三是基于人的听觉特性的编码技术。数字语音处理技术也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语音合成、语音增加和语音识别技术。

2.3 计算机图形技术

计算机图形技术指的是用计算机生成、显示、绘制图形的技术。计算机中的图形也是以数据的形式表示的,要把图形显示出来或绘制打印,就必须把数据转换成线条。计算机图形技术不仅能快速、准确、规范地制作大量的机械图、建筑图、电路图和地理图等,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可以制作运动图形和三维图形,使原来绘图做不到的事得以实现。计算机图形技术包括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研究对图像的放大、缩小、旋转、变换、压缩存储等。模式识别主要研究如何从图像识别其所代表的对象。计算机图形学主要研究如何由对象的描述生成相应的图像。

2.4 数字媒体信息获取与输出技术

数字媒体信息的获取是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的基础,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声音和图像等信息获取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数字媒体信息的输出技术是将数字信息转化为人类可感知的信息,其主要目的是为数字媒体内容提供更丰富、人性化和交互的界面。主要的技术包括显示技术、硬拷贝技术、声音系统,以及用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显示技术等。

2.5 数字媒体信息存储技术

由于数字媒体对计算速度、性能以及数据存储的要求高,数字媒体对象数据一般都非常大,具有并发性和实时性,所以数字媒体存储技术不仅要考虑存储介质,还必须考虑存储策略。数字媒体对存储技术的存储容量、传输速度等性能指标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促使数字媒体存储媒介以及相关控制技术、接口标准、机械结构等方面的技术飞速发展,高存储容量和高速的存储新产品不断涌现,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媒体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

2.6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及传播技术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关键,主要包括模拟媒体信息的数字化、高效的压缩编码技术,以及数字媒体信息的特征提取、分类与识别技术等。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主要以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主。数字媒体传播技术为数字媒体传播与信息交流提供了高速、高效的网络平台,也是数字媒体所具备的最显著的特征。数字媒体传播技术综合了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其应用无所不在。

2.7 数字媒体数据库技术及信息检索与安全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数字媒体数据库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数据库,数字媒体数据库技术完成对数字媒体数据的组织、编码、分类、存储、检索和维护等数据管理。信息检索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是对数字媒体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存取、查询,以及确保信息安全性的关键技术。

3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3.1 主要应用领域

根据数字媒体涉及的具体内容及应用对象,将数字媒体技术分为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广播、数字广告、数字出版、数字存储、计算机图形与动画技术、虚拟现实等应用领域,如图2所示。

数字影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包括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流媒体视频技术、手机电视等。影视领域的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从影视创作、制作到传播各个环节都将更多地采用数字技术,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数字化所带来的技术上的便利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形式上的融合性。

“数字游戏”(Digital Game)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设计开发,并以数字化设备为平台实施的各种游戏。它以信息平台提供声光娱乐给一般消费大众。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游戏、PC单机游戏、电视游戏等。数字游戏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别吸引力和参与性的大众媒体,又是具有巨大能量的文化传播的工具,在数字媒体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数字广播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以及各种数据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随着数字技术迅速介入广播业务领域,数字广播已经进入了数字多媒体广播的时代,受众通过手机、便携式接收终端、电脑、车载接收终端等多种接收装置,就可以收看到丰富多彩的数字多媒体节目。

传统大众广告媒介的单向传播已经无法实现其对消费者需求信息及时与真实的收集和反馈,数字广告的分众化、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正好满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这种需求。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广告的制作技术与形式都得到了提高与拓展。

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出版的资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它采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数字出版是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具有信息容量大、形式多样、高效便捷、灵活互动、快速查询、海量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编辑以及更加环保等优势。

目前在数字媒体领域中占主流地位的存储技术主要是磁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和半导体存储技术。目前应用于数字媒体的存储技术主要有硬盘、硬盘阵列和磁带等。

图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表达与传递方式。计算机图形技术在所有的数字媒体内容及系统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图形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和处理图形的技术,主要包括图形输入技术、图形建模技术等。

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它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个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目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它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虚拟现实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人们对该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初,虚拟现实技术才开始作为一门较完整的体系而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3.2 发展趋势

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怀进鹏教授表示,数字媒体产业链长,规模巨大。《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的从整体上理清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将为国内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当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极为迅猛,已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亮点,前景十分广阔。国家863计划自2003年以来支持数字媒体技术的研发,已取得重要阶段进展。数字媒体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的革命和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应对数字媒体和数字产业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发展我国的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产业,已是摆在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政府面前的一件非常紧迫的任务。今后将主要从IT与TV产业的整合、媒体产业的分工模式以及未来数字媒体的内容形态等方面探讨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结束语

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突破产生的引领和支持。数字媒体产业是采用数字媒体技术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数字媒体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涉及制作、管理、传输、服务和交互等环节。国家最近把数字媒体产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来予以扶持发展,以网络游戏和影视节目、卡通动画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我国下一步重要发展的产业。在“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率先支持了通用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动画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长沙建立了四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

参考文献:

[1] 张文俊.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2] 刘清堂, 王忠华, 陈迪.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戴维.希尔曼. 崔晶炜 译.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 刘惠芬.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 李学明.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6] 刘毓敏. 数字媒体设计基础[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7] 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多媒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二是媒体,多媒体通常来讲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文本、图形、图象、视频、音频,包括文本、图形、图象、视频组合形式,目的使内容更加丰富,更便于交流。数字多媒体,以数字化形式表现的媒体,包括数字化形式的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媒体,以网络为主体来传播,并且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机动性等特点。

数字多媒体强调的是使用多种媒体、综合表达信息内容并进行交互式处理的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的特性:媒体的多样性,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的表现是多样的。第二集成性,能够针对一个主题来讲,能有不同媒体可以综合表达,一条新闻既有文字的新闻也可以有图片的新闻,也可以有音频的新闻也可以有视频的新闻。

另外一个特点有处理的交互性,可以通过交互式的方式或者通过互动的方式使人们获得和使用信息。数字多媒体可以按照感觉、展现、表示、存储、传输、信息交换等多种基础进行分类,通常认为是包括文本、图象、音频、视频等基于感觉的分类方式。多种视频格式,3GP,MPG、AVI、MOV、RM、WMV、ASM。应用广播电视,包括地面、卫星广播电视、有线电视、数字广播电视、交互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等,数字视频个人娱乐、录像节目、VCD、DVD。MAV、MP3、MIDI数字音频常见的格式,数字音频应用广播、通信、个人娱乐等。

动画例如二维动画、闪客,还有虚拟游戏、虚拟现实。复合媒体,超文本、超媒体、超视频。普通的文本利用超媒体的连接,允许顺序度曲的文本,包括文本嵌入图象、视频、音频等,超视频通过链接将视频集成到超媒体中,这么多多媒体或者数字多媒体内容怎么形成生产和消费链,文本、音频、视频、图象都是通过数字化采集经过媒体的集成,存储到多媒体内容管理里边,通过多媒体内容的管理,通过集成以后,通过网络的传输、分发给各种终端,包括像电视、手机、移动多媒体终端等内容。

通过数字多媒体的生产消费链,我们经常就发现,有两个在数字多媒体方面经常所用到的平台,数字多媒体消费链技术,数字多媒体内容管理平台,核心是中间画得源泉,多媒体内容管理下面有网络存储,支撑多媒体内容管理包括这样几项内容,内容上载、内容编目、内容检查、内容查看和内容的分发。多媒体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复合多媒体。来源是包括有限点落往事,互联网电视网等,虽然是移动网络,来源很多,包括从其他网络来的内容,也包括自己制作的内容,也包括从别的地方采购的内容。

这么多内容像文档包括多种格式,TXT、DOC、DOCX、PDF、THML,图片包括JPEG、BMP,视频包括3GP、MPG等格式,要想统一管理起来考虑这样几个内容,内容集成中间件,这么多类型多媒体,同种类型还有这么多种格式,怎么样把它统一管理起来,需要通过内容集成中间件统一描述起来,集成到内容管理里边。包括手机电视、IPTV和WAP、移动Web、手机报等这么多内容,集成以后,通过内容分发网络传送分发给各个终端,像内容聚合、格式转换、统一资源描述、内容检索,包括分布式内容检索,包括P2P,包括单播、多播和广播。有些内容还需要像高性能计算支撑,多媒体生产和消费从技术角度来讲,涉及到内容的集成和内容的分发和存储,内容的分发、内容的管理等几个内容,支撑这些技术包括格式转换、统一资源描述,内容检索,高性能计算这些内容。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平台,一是数字多媒体内容的集成制作平台,数字多媒体内容移动网络分发。数字多媒体内容的集成平台,核心是多媒体内容的管理,包括网络存储,用得核心技术像统一资源的描述、版权的管理、内容的检索等,上面会支撑资源采集整理、内容的编目、内容的检索和查询,内容审看和内容分发输出,除了用于上载和存储以外还用于内容编辑制作,来源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进入到中间件存储到内容管理里边,用于短信、彩铃、图片下载、WAP、手机报,这些内容还要通过内容的分发中间件分发到各个终端。

这些内容集成起来怎么分发到各个终端,即数字多媒体内容移动网络的分发。分布式数字多媒体内容管理这一块就相当于内容集成平台,它是分布式的,可以分布在网络各个方面,中间是内容分发网络,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智能边缘服务器实现内容的分发,智能边缘服务器包括这样几个内容,版权的管理、交易的管理,以及分发控制,最终通过分发网络分发到各个终端电脑和手机等。针对数字多媒体和移动网络有很多关键的技术和研究热点。

第一统一资源描述,第二是内容聚合,第三是内容转马,第四是内容检索,内容管理、版权管理和内容的收发和传输,高性能计算等,对于文本、图片和音频和视频,我怎么样通过统一的格式或者统一的标准描述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内容的聚合考虑的热点和关键的技术是异构内容对象特征聚合框架以及推送接口以及内容搜索接口。

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推送重点关注的内容。内容转马技术,文本图片有多种格式,在管理的时候不可能存储所有的东西,所以说在存储之前要通过内容的中间件实现各种转码。内容检索,内容检索基于文本的检索,如何实现音频、视频、图象的检索,或者说综合这些内容多媒体的检索,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内容。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基于媒体的分析和检索,包括特征提娶语义提娶索引组织。

篇4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化;报业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14-02

一、数字化时代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媒介生态理论指出,“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1]。媒介、社会和受众是媒介生态系统的三个要素,这三者密切关联,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今强大的数字技术正在深深地撬动着原有的适于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一)数字化下媒体格局的异变

在数字技术催生下,媒体大家庭急速扩容。20世纪末之前由三大传统媒体所主宰的媒体界,在之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被众数字技术的产物新媒体所颠覆,尤其是互联网,成为继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其他数字媒体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成熟,比如手机。当下,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技术的推进使手机进入了媒体行列,而其庞大的使用群体也必将注定着它作为媒体的巨大潜质。另外,还有移动电视、物联网等等数字新媒体,纷纷进入了媒体大家庭。新媒体的剧增,媒体大家庭的扩容,必然会引起媒体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化。过去传统媒体是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而现在的新媒体是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

(二)数字媒体影响下受众的迁移

对于任何媒体,受众的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没有受众,媒体失去了传播对象,也失去了它的经济基础。因此,受众的任何变化都可以说牵动着媒体的“中枢神经”。而新媒体的涌现,强有力的拉紧了传统媒体的这根“神经”。

首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向新媒体转移。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是完全具有主动性的。他们不仅对媒介有选择,对内容也是有选择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大大增强了受众媒介消费的选择性。同时,新媒体的数字化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下内容的时空“束缚”,使其在内容形态、内容来源以及内容信息上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大大丰富了受众的信息可选择度。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受众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数字化网络带来海量信息的互动传播,意味着传统人际传播得以在数字媒介平台上全面还原并提升,即人们可以超越时空进行点对点的信息沟通与实时交流,且不必再拘泥于传者与受者、大众与小众之间的明晰界线”[2]。在新媒体种种优势的夹攻下,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向新媒体转移。

其次,受众细分化和碎片化导致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在过去,大多媒体把受众看作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提供的是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但如今,“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3],而不同群体的受众需要不同的精神粮食。因此,单一媒体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喜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技术的崛起,媒介的种类和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媒介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态势日趋成型。加之新媒体诸如自由选择、双向互动等突破传统媒体局限的独特优势,为细分受众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媒体、信息成为可能。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必然引发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

(三)数字化下传统媒体优势资源的劣化

一直以来,内容生产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优势,依赖于内容生产,报纸等传统媒体稳稳的立足于传媒产业链的上游。但是“数字技术使得一切信息都可以用0和1来表达,数据库技术使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而多媒体技术使得计算机可以处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4]。因此,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不仅仅简单的转载传统媒体信息,有机的组合以及再生产,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无成本约束性使得其拥有的信息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内容资源的高度同质化以及过度化,使传统媒体一直以来以此作为自身优势的内容资源迅速贬值。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所说,报纸所处的是以采编环节为利润重心的完整价值链,但现在被拉长了,利润向发生转移。

二、媒介融合――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的发展之道

数字化时代,面对新媒体重构的媒介生态环境,面对恶劣的媒介竞争形势,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单纯依靠改版增容已似“隔靴挠痒”,如今必须依靠媒介资源的相互整合,喻国明教授称之为“碎片化时代的多重整合”,也就是学界和业界所提倡的媒介融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道。

(一)媒介融合是报纸媒体变革的关键举措

不可否认,报纸已经进入衰退期,这其中既有新媒体冲击的影响,也有报纸自身发展瓶颈的问题。如今的报纸仅仅依靠改版增容已基本失效,与互联网浅层次的结合也没有大的意义。报业需要的是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报业从内容生产到终端呈现,从形态到结构,从利益增长点到经营管理,都有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报业的涅重生。媒介融合正是这一壮举的关键举措。“新媒体革命的方向是数字化,其运营模式是媒体、网络、通信三者整合,汇流成传播的大渠道。报业只有超越印刷时代,走多媒体融合之路,弥补自身无法具备的传播特性,才有可能发挥综合优势,作为一个蜕变更新了的产业存在并发展下去。”[5]

(二)媒介融合是报纸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时代,报业价值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报纸的产业链得不到延伸,将来可能被迫沦为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但媒介融合促进了报业集团化,而集团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为报纸产业链的延伸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媒介融合带来了内容产业链的延伸。媒介融合,数字技术可以将任何形态的媒介内容转化为可以用0和1表示的数字形式,而数字形式的内容消融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的内容形态的界限,从而不同类型媒介的内容可以交换和再生产。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的低成本性和通用性使得媒介的内容生产具有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这对于以内容生产为优势的报纸媒体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集团下的各类媒体可以依据各自受众的特点以及内容所需,对报纸内容进行再生产、销售,大大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实现了报业内容链上的规模经济。

其次是媒介融合带来了终端产业链的延伸。终端是媒体与受众的直接接触点,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终端的规模决定了媒体的受众规模以及其竞争优势。媒介融合带来的终端产业链的延伸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媒介融合形成的报业集团化大大增加了集团内部所拥有的媒体量以及媒体类型,媒体的数量和类型越多无疑涵盖的受众也会越多;其二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趋势,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融合媒体有了规模化、差异化内容生产的可能,从而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越是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体自然越受受众欢迎。终端的拓展为报业带来的是最为宝贵的受众资源。

(三)媒介融合是满足“个性化”受众的不二之选

首先,媒介融合迎合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受众媒介需求。如前所述,受众的不断细分化、碎片化,使得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更显个性化。如今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更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由此可见,一贯以内容见长的报纸,其单一的表现形式,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已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化、需求多样化的受众。而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为报纸媒体适应“个性化”受众带来了机会。数字化技术使得各种媒体产品有了标准端口,从而可以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市场中的产品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如此,媒体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信息、形式和渠道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个性化的选择。

其次,媒介融合满足了受众传播地位变化的要求。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大大制约了受众信息传播者角色的发挥,而媒介融合为受众地位的改变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优势,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也正好满足了受众日趋强烈的信息传播者或者内容提供者角色的扮演。另外,媒介融合也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内容的多样化,渠道的多元化,观看时空的可控性等等的媒介融合后产生的新特性都使的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和主动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

(四)媒介融合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上策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补偿理论”指出,任何新媒介的产生都可以看作是对此前旧媒介缺陷的一种“补偿”,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6]基于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以各种传统媒体所无法具有的优势赢得了受众的万般宠爱,而传统媒体自然备受冷落。但是数字技术创造了众多新媒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创造了与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既可以进军新的领域,也可以探索和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受众的选择和需求。如此,传统媒体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行业发展极限的约束,减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新资源的获得,在融合后的新领域获得一席之地。这也许正是如今全球传媒集团井喷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受众资源、广告资源被新媒体分流,内容资源失去了它原有的优势,加之受众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加强,报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而,报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数字技术给报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其涅重生创造了机遇。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生共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产业价值链;也达到了传播致效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媒介融合是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亦是各大传统媒体涅的关键之道。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笑.重构中的媒介价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8.

[3] 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对于传统报业来说,挑战的出现意味着机遇的降临:我们有了可以改变自己、突破自我的机会。我们要向先进技术“借力”,依靠技术的革新解决信息共建共享的难题;我们也得有“定力”,应在“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中提升和超越自我,垒实数字基础;我们还需频频“发力”,将核心技术和各自优势结合,促使新媒体终端产品浮出水面,以满足网络时代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打造媒体内容提供商的盈利模式。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是内容数字化报纸内容是报业集团产业链最上游的产品制造,它每天都在进行着。如何让丰富的内容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式的需求,实现内容整合、内容再造、内容增值,形成新的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则须在提升报纸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实施内容“数字化工程”。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文中简称文新集团)是由《文汇报》、《新民晚报》两张大报组建而成,已走过了10年,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8个媒体,11个文化公司,以及具有10多亿资产的印刷产业群。这些丰富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构成了集团事业拓展的重点和关键。

实践证明,推进数字报业和数字出版,不可忽略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设。打造统一的数字技术支持平台。依靠硬件和软件的相互作用,建立一个能够全方位互相交换,兼容通畅和全天候支持的技术平台是保障“数字化工程”实施的首要条件。在技术平台上,报刊内容可进行数字处理、组织、存储和管理。在同一数字空间中,能将内容进行分类、聚合、整序和创新。在统一标准的数据库中,实现信息资源形态的转换,将单一的媒体纸质形态演进为多种形态,既可放到网上浏览、传播、传递、下载,也可成为手机内容。

9年前,我们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子排版技术(方正文韬采编系统),之后又与方正集团联手开发,提升了集团采、编、图、排流程为一体的数字化生产平台。近年来,还引进了移动、便携、互动、多媒体应用等四大新媒体技术。新技术的跟踪与应用,以及相应资金的投入,搭建了一个能保障集团网络、通讯,全天候正常运作的技术平台,为手机发稿、发图、短信提示、自动校对、流程监控、统一门户和VPN远程办公等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制作形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积累了数字资产。

连接集团6幢大楼的网络管理基础平台,构成了速度达千兆的内部局域网主干部分和速度达百兆的桌面部分,总出口达到180兆,9根专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文新大厦,虚拟专用网构建到位;安全防御系统集防御、管理于一体。在这个技术平台上,集团建立了文新网站,打造了多张手机报,并相继创办了呼叫中心、票务中心、图片中心,开辟了对外服务热线等。《新民晚报 海外版》也通过这个平台成功地在28个国家落地,为创新传播方式开辟了道路。

数据库建设推动报刊内容数字化。内容数字化是数字报业和数字出版的基础,是内容产品增值、保护、创新的前提。数字资源的积累,形成了数字资产和资本,也促进了报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文新集团数据资源(仅文本部分)已达90G,其中集团两大数据库,囊括了《文汇报》1938年1月25日创刊以来、《新民晚报》1946年5月1日至今的全部图文数据。集团不少报刊内容也进行了实时同步数据处理,为新闻信息资料的多次开发、盘活利用,以及新媒体诞生、商业模式形成奠定了基础。最近文新集团组织实施的数字奥运联合报道行动,将充分发挥这些数据库的信息服务功能,使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端口”对接,优势互补,在大型综合报道中大有作为,达到最佳状态。

建设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新媒体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必将重塑报纸出版形态,数字时代将打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行业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集聚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之下。品牌是生产力的反映。当竞争从以“产品为主”步入以“客户为主”的时候,就意味着品牌竞争开始走向平台竞争。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必须创新传播方式,热情拥抱新媒体,积极推进报网互动,使报纸品牌在网络传播平台上呈现新业态,拓展新形象。

这些年来,文新集团在新媒体建设上,一是促进集团文新传媒网整合各报刊内容,并展现在该网站32个频道、数百栏目、近千个专题上,发挥其门户网站和对内信息服务功能。二是以延伸和扩大报纸品牌为目标, 推动“报网互动”,大力扶植《新民晚报》、《上海日报》、《东方早报》等网站建设。2006年创建的新民网通过论坛、博客、播客迅速聚集人气,成为有影响力的新闻门户网站之一。《上海日报》是一张英语报纸,目前该网站80%的访客来自海外,成为上海市访问量最大的英语新闻网站。其电子报还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一起登陆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成为亚洲第一家入选亚马逊KINDLE计划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实现了内容在北美的零成本落地。三是充分运用新的传播形式,整合集团资源,培育面向市场、具有成长性、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先后创建了呼叫中心、票务中心、图片中心等。四是发挥集团独到优势,在数字印刷上积极开拓,通过技术攻关,承接保险数据、古籍典藏、海外出版物以及个性化印刷,布局数字印刷网点,争取世博会的数字印刷项目等。

提升数字技术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发展的基石。从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数字出版转变,要求我们掌握核心内容,把握核心技术。文新集团在数字报业发展和数字出版领域的探索实践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最近两年,集团有多个数字媒体领域的科研项目入选市科委的攻关计划。其中“上海日报科普双语导游播客系统”、“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知识库系统”、“印务ERP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移动电子票证安全核心技术”、“太阳能发电及雨水综合利用示范研究”等多项成果已通过科委验收并投入运行。还有多项在研项目,如“平面媒体版面数据安全与防篡改关键技术”、“传媒印刷业图片数据协同和标准化应用平台”等。

研究、开发、应用新技术,对接上海市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提升了集团在新媒体开发、数据库建设、出版流程管理等领域的技术能级与装备水平,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制定数字报业发展规划。数字化建设是个过程。在强调技术平台统一性的时候,应鼓励各子系统培育各自特色,展现多样性。在推动各媒体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提倡集成创新,适时制定发展规划,进行阶段性整体推进。2007年底,文新集团推出了“1+4+X”新媒体发展规划:将文新传媒网定位为集团综合和信息服务平台,把《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日报》和《东方早报》四个媒体网站的错位互补发展作为重点工作,还将拓展手机报、上海影像网、962288呼叫中心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和衍生产品列入发展计划。2008年初,又细化了“OA+3” 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加大办公自动化,建立财务、人事、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实施力度,促进管理创新。并设立“成长基金”,对符合媒体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性的项目给予资助和奖励。在集团的新闻品牌培养、领军人物的选拔方面,也特别关注来自新媒体领域的人才和项目。

建设数字报业需破解三大难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把“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列为总署“十一五”期间第一号工程,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举措,有助于新闻出版单位将数字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本,有利于新闻出版的繁荣与发展。在此结合文新集团的实践谈几点思考。在网络自由传播与数字版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众所周知,网络传播的特性之一就是互动。互动使传播流畅自由,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网络版权意识的淡漠。版权保护是数字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产品生产与营销的核心与基础。目前已有的传统版权保护制度对数字作品是否依然适用,值得探讨。如果存在不合时宜的情况,那么在发展数字出版时,需要健全完善一套适应网络功能、具备技术支持的法则、规定与办法。否则就会影响一批拥有核心内容的媒体开发数字产品的动力,不利用商业模式的建立。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是一对矛盾,网络上部分编辑权被网上读者所拥有,去中心化趋势逐渐呈现,这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面对网络的共享与免费环境,如何建立友好的版权意识和版权保护法则,是需要创新的。数字出版与数字印刷相辅相成。

当前我们聚焦数字出版较多,其实数字报业与数字出版是相辅相成的,是复合数字出版的共同体,数字印刷则是数字出版物的重要呈现方式。上海是印刷产业的发源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文新集团控股的上海印刷集团目前正利用青浦9.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应对数字出版的需求,投资引进、配置数字印刷新设备,积极开拓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数字印刷。可以预见,构建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的数字生产状态,能对数字出版发挥“倒逼”作用,为迅速打造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出力。

我们认为,数字化在印刷业推进缓慢的瓶颈,既有印刷业自身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存在出版单位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的传统思路和传统作业模式等问题,以至于影响与数字输出方式接口和规模经营。

全媒体的关键在于流程再造。我们在谈“数字出版”时常常会引入“全媒体”一词,而往往一谈“全媒体”,就是各类终端新载体的全面开花。其实,终端创新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的深层改革。作业方式变革,制作与传播流程再造,都离不开采编人员的信息素养。

篇6

7月4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了全国首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从读者体验的角度对我国335份数字报纸进行了测试,这是我国第一份全面、深入、细致的数字报纸研究报告,对报业单位的数字报纸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推动数字报纸的发展,《传媒》本期摘录了部分测试结果,以飨读者。

――编者

一、测试背景说明

测试对象 该测试以有独立域名的在线网络版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为对象(选取爱读爱看网和Xplus两个数字报刊发行平台上的444家报纸,测试当日由于部分网站无法打开,实际有效测试对象为335家数字报纸),从用户角度对多媒体数字报纸的使用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指标是以读者在浏览阅读多媒体数字报纸时,是否方便、快捷、人性化等方面进行设定的,其特性主要包括:功能性、易用性、互动性、效率等。测试指标 本次测试指标共有13个功能分类,其中包括40个测试指标(略)。

测试方法 采用人工手段进行单项功能测试。单项功能测试是指对每个单项功能进行一一测试,测试人员依据测试指标,打开所测试的多媒体数字报纸,点击按钮并查看其是否具备某一项功能。

测试时间 本次测试从2008年

1月14日开始到2008年3月27日结束,由于历时较长,在测试期间和测试后进行的更新因无法跟踪,故不在本次测试的统计范围内。

二、测试的基本结论

1. 八成多媒体数字报纸导航功能完备目前大多数多媒体数字报纸在导航功能设置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完备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导航方式,如版面导航、标题导航、时间导航等,从而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同时具有这3项导航功能的有272份,占总数的81.19%。

2. 近四成多媒体数字报纸不具备

简单检索功能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具备关键字检索功能的多媒体数字报纸有200份;具备高级检索功能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仅18份。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将近四成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不具备简单搜索功能。这使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方式来快速获取信息的年轻读者不易接受和使用多媒体数字报纸这种阅读方式。

3. 绝大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更新周期与纸质报纸一致

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新闻内容进行实时更新的仅有1份,即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播•报》;同步更新的多媒体数字报纸有322份;数据显示,虽然超过九成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已做到与纸质报纸更新的一致性,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数字报纸的技术和传播途径的巨大优势来彰显新闻报道的及时性,进行内容的实时更新;更为遗憾的是,有少数报社因担心纸质报纸的发行量受到影响,而有意推迟了其多媒体数字报纸的更新时间,这明显忽略了多媒体数字报纸的传播优势,使其沦为纸质报纸的点缀或附属品。

4. 半数以上多媒体数字报纸有两种在线浏览格式

目前,多媒体数字报纸主要通过四种格式来展现数字内容,分别为:Html格式、Flash格式、PDF格式和CEB格式。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不能在线浏览的有2份,占0.60%;具有一种在线浏览格式的有146份,占43.58%;具有两种在线浏览格式的有185份,占55.22%;具有三种在线浏览格式的有2份,占0.60%;没有一份多媒体数字报纸同时具有四种在线浏览格式。超过一半以上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具有两种在线浏览格式。

5. 近半数多媒体数字报纸用户控制功能设置不完善

本次测试主要从七个方面来考查用户控制功能,即翻页、返回上一级、退出、字体缩放、自动滚屏、帮助功能、相关文章链接。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不具备用户控制功能的有22份,占6.57%;只具有其中一项功能的有41份,占12.24%;具有其中两项功能的有95份,占28.36%。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在用户控制功能设置方面不完善。这七项基本用户控制功能的完善与否,将影响读者在阅读和使用多媒体数字报纸时的最直观感受。在使用一种新的阅读介质时,只有其用户控制功能人性化程度高,读者才会继续通过使用该阅读方式来获取信息。

6. 绝大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没有真正实现多媒体化

数字媒体的特点是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在线直播于一体,从而使信息得到全方位的传播。本次测试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具备视频播报功能的仅有5份;具备语音播报功能的有30份,这些数据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多媒体数字报纸在这一方面的欠缺,而网络媒体在使用多媒体形式播报方面却有着很强的优势,它很好地利用了视频、语音、电视、FLASH等多媒体形式来传播内容信息。所以,我国多媒体数字报纸在这方面的功能设置有待于大幅度提高。7. 1/3多媒体数字报纸读者交互功能差,不太重视与读者的沟通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不具备在线评论、在线订阅、在线投稿、在线调查、RSS订阅、网上论坛六项读者交互功能的有110份,占33%;同时具有其中一项、两项、三项、四项、五项读者交互功能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各占总数的15%、11%、19%、22%、1%,没有一份多媒体数字报纸同时具有这六项读者交互功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1/3的多媒体数字报纸没有设置任何读者交互功能,忽视与读者间的沟通交流,这可能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报业都是以自行采稿的作业方式为主,缺乏与读者互动的习惯和意识有关。

8. 仅有1份多媒体数字报纸是无纸版的原创数字报

本次测试显示,只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播•报》是原创数字报,不存在相关纸质版报纸;其余334份多媒体数字报纸,均是以纸版报纸数字化形式存在。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多媒体数字报纸的形式多以其纸质报纸为基础,进行生产和制作;仅有的原创数字报宁波《播•报》,为每日4版,包括精华版、时政版、社会版和生活版。它是通过精选《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及中国宁波网最新资讯组合成的一张新的互动多媒体导读报。据此,我们可知该报也是以其他纸版报纸的内容为基础来生产和制作的。换句话说,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数字报,这一点不同于现阶段数字期刊的发展模式,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报纸内容的实时性、权威性等特性有关。

9. 多媒体数字报纸均未采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是以数字加密技术为基础,结合一系列软硬件技术,来实现对数字化内容的保护。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没有一份使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这也许与多媒体数字报纸的特点有关,毕竟新闻媒体不同于电子书,过度保护可能不利于信息的传播。

10. 多媒体数字报纸的多媒体广告形式未得到广泛应用

广告目前很可能是多媒体数字报纸获得收益的主要方式之一。多媒体化有利于扩大广告的冲击力、影响力,更利于读者理解广告的宣传内容,而超链接技术又为实现即时交易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广告的价值得到极大地提升。受众范围的扩大,传播效果的增强将有助于报社提高与广告商谈判的筹码,收取更高的费用来增加多媒体数字报纸的收益。遗憾的是,测试结果显示,在我们抽样点开的页面里,尚无一份多媒体数字报纸的广告内容是以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展示的,虽然有多家多媒体数字报纸在使用说明中指出其具备这项功能,但测试期间并没有看到任何多媒体形式的广告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多媒体数字报纸完全具备把广告形式多媒体化的能力,但其加工成本、社会认知程度、运营等种种原因终使各家多媒体数字报纸并没有真正广泛地利用起这项功能。

11. 仅有4%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为

付费浏览,盈利模式尚在探索中收费阅读是多媒体数字报纸增加收益的主要方式之一。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需要付费浏览的有14份,占4%;免费浏览的有321份,占96%。不过,本次测试发现,许多多媒体数字报纸,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收费系统的调试改造并向着收费发行服务的方向发展,有偿阅读发行很可能是未来多媒体数字报纸非常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只有盈利模式不断成熟,才能更好地促进多媒体数字报纸的健康发展。

12. 绝大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依

托报社综合门户网站而存在目前很多报社和报业集团的网站已不仅是一个新闻平台,它们已成为包括各种实时新闻、资讯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资讯、信息服务等。多媒体数字报纸通常会被安排在这些报纸综合门户网站首页的某一位置,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读者,以便于读者进行阅读。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以报纸综合门户网站的形式展现的有286份,这表明超过4/5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存在于报纸综合门户网站。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共享、更新速度快、内容涵盖面广,而互联网读者对信息的渴求与时间的投入形成矛盾,所以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更全面的社会信息成了一般读者最突出的需求。很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综合性网站比特定的一份多媒体数字报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13.多媒体数字报纸排名情况

(1)按测试指标数进行排名

此项排名是按照多媒体数字报纸在本次测试中所具备的使用功能的多少进行排名的,参与排名的使用功能指标数共有7个功能分类指标,即:导航功能、用户控制功能、检索功能、多媒体功能、读者交互功能、在线浏览格式、下载格式。这些功能分类指标共含26个测试指标。按测试指标数量多少进行排名后的排名情况见表1(只列出前五名)。

(2)按测试指标的赋值排名

本次测试指标的赋值评价采用百分制,是按照多媒体数字报纸的特点来设置的,仅对涉及多媒体数字报纸本身的用户使用功能进行赋值并排名,旨在客观地列举出在使用功能设置方面比较突出的多媒体数字报纸。赋值标准如下:多媒体功能是网络媒体相对于平面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导航功能、检索功能、读者交互功能、内容实时更新、在线浏览格式(Flash)、下载格式(Flash)等都是体现了互联网特点的功能,为比较重要的衡量指标;用户控制功能( 字体缩放、自动滚屏、帮助功能)、在线浏览格式(Html、PDF、CEB)、下载格式(PDF)等都是多媒体数字报纸的辅助功能,为一般重要的衡量指标;内容同步更新、用户控制功能(翻页功能、返回上一级、退出功能)等具有与纸质报纸相同或相似特征,为普通衡量指标;内容滞后更新设置为0。

所有赋值均按统计学原理所得,具体赋值见表2。按照上述赋值分配情况,计算出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的分数,并进行排名(见表3)。在此只列出排名前十位的数字报纸。

三、多媒体数字报纸发展趋势

(一)提供服务项目将增多

通过本次测试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多媒体数字报纸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多数多媒体数字报纸仅仅是其母报的简单翻版,与其报纸内容相关的服务信息提供得少之又少。地方报业的真正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区域性,只有充分地利用区域优势,即本地的政治、新闻、品牌、受众优势,才能把新闻做好、做足、做透,形成自身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将积极转化本地优势,为本地消费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将读者转化为消费者,从而促进网络广告和其他网络增值业务的增长。

(二)将成为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载体

调查中发现,目前多媒体数字报纸还不能做到同网络媒体一样集各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网络媒体的便利性以及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使纸媒体的读者产生分流,逐渐流失。未来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将成为整合视频、音频、流媒体、FLASH、电视、广播等多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最佳载体,通过插入广播、电视、FLASH等信息形式,即可实现多介质、多平台、多层次的媒体组合,强化其传播优势。

(三)个性化定制服务将得到加强

网络时代突显个性化需求,读者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依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制特定的新闻,不必再为不感兴趣的文章花费时间,所以个性化定制服务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RSS订阅就像订报纸一样,它可以把读者所关注、感兴趣的新闻内容第一时间送到读者的计算机上供读者阅读。如读者订阅关于沈阳的新闻,RSS就可以通过所订阅网站的新闻供应,可自动、定时地更新新闻标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相关的动态信息送到读者面前,从而省去每天登录新浪、搜狐、网易等新闻门户网站,满世界找新闻的时间。

(四)阅读载体携带将更为方便

测试中发现,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开通了手机报订阅功能。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多媒体数字报纸的阅读载体不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终端,还将呈现在手机上或可折叠、有纸质阅读感的电子阅读器上,使携带和浏览将变得更加方便,以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多媒体数字报纸。

(五)将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

目前多媒体数字报纸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只有一少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采用收费阅读的盈利模式,而大部分的多媒体数字报纸盈利点并不明确,目前仍以免费形式进行赠阅。多媒体数字报纸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数字出版技术和阅读群体的不断成熟,多媒体数字报纸将探索出成功的盈利模式。

(六)广告形式将不断创新

本次测试发现,现阶段的多媒体数字报纸的广告形式尚停留在与纸质报纸相一致的层面,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来制作和宣传广告内容,以扩大其影响力,给广告主带来更多的效益,从而获得广告主更多的青睐和资金投入。随着多媒体数字报纸的不断探索和成熟,多媒体广告形式将会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特点。

篇7

关键词:信息环境;讲解技巧;提升

0序言

在现代科普展览展示中,借助LED显示屏、投影机、电视机、球幕、环幕、VR眼镜等多媒体设备,利用互动投影、虚拟现实、幻影成像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多种不同的观看效果及体验模式,如此一来,将科学知识融入到丰富的感官体验中并借鉴现代媒体作为常用推广手段,达到更好的展览展示效果,实现科普教育的目的。本文重点研究多媒体数字内容和显示媒介。

1多媒体数字内容在科普展示中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多媒体数字内容是指在多媒体展示系统中,集合图、文、声、像所作的动画或视频。多媒体技术在观众体验过程中相当于人体的骨架,内容则相当于血肉和肌肤。观众首先感知到的是肌肤包裹的形态,是可观看、可触摸的,而技术却是无形的,无法直接观看和感受的。多媒体内容在科普展示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交互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展示方式中,信息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给参观者,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参观者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具备了更多的交互性,与参观者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从而达到较好的科普效果。

(2)深刻的感官体验。数字内容不仅让观众能看到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图像,还能通过宏大的造景,结合声、光、电等技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提升人的体验。例如上海世博会沙特馆的巨幕影院,将数字内容投影在巨幕上,简明直接地传递想要展示的内容,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和音效震撼让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3)场景再现。无论是远古的猛龙飞禽,还是近代的变异生物;无论是复杂的光合作用,还是难忘的月食现象;无论是微小的原子结构,还是浩瀚的宇宙星空,都可以用数字内容完

整的模拟再现。将“微观”事物放大,将“宏观”事物变小,结合生动活泼的形式起到宣传科普知识的效果。

(4)可移植性。数字内容可以方便的进行复制、下载、传播,数字内容一旦制作形成,再次复制基本无成本,大大增加了科普教育的途径以及范围。由此科技展馆可以提供免费的数字内容供观众下载,在家也可以享受科普教育。

2科普展示中常见的多媒体数字内容

在科普展览展示中,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数字内容其特点及适用环境有很大区别,即便是同样一个数字内容在不同展示媒体下其表现效果也各不相同。因篇幅所限以下仅介绍5种常见

多媒体数字内容的特点。

(1)视频。视频文件存在多种格式,例如AⅥ、M P4、RMvB、MOV等等,每种格式有不同的优缺点,其中AⅥ格式应用最为广泛,可以算是Windows操作系统上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媒体文件格式。其主要优点是兼容性好、调用方便、图像质量高、压缩标准可任意选择,因此多被用于音视频捕捉、编辑、回放等应用程序中,通用性非常强。虽然AVI优点明显,但也存在压缩比小、文件比较大的缺点。数字视频在展馆适用于制作宣传片,以及借助其它设备进行场景的渲染。

(2)flash格式动画。Flas作为互联网催生的新兴视觉数字内容,从诞生至今十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网络上最流行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师生与数字环境、媒体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科普教育中应用十分广泛。Flas以流控制技术和矢量技术等为代表,能够将矢量图、位图、音频、动画和深一层交互动作有机地、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从

而制作出美观、新奇、交互性更强的动画效果。因此Flas具有的交互性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展览展示的需要,让欣赏者的动作成为动画的一部分,有助于人机交互体验。

(3)3D/4D电影。3D电影即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例如2010年风靡全球的阿凡达3D电影给人类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真实的立体感觉将潘

多拉星球的美演绎的妙不可言。4D电影又称四维电影,是由3D电影和周围的环境,如震动、吹风、喷水、烟雾等模拟组成的四维空间,通过给观众以电影内容联动的物理刺激,来增强临场感的效果。3D/4D格式数字内容的优点是视觉表现力强,但制作不易,成本高,且必须配戴特制眼镜才能观看。

(4)虚拟现实成像。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世界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

界进行体验和交互。虚拟现实技术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沉浸感极强。这种数字内容适合展现需观众动手参与的主题及场景里。

(5)全息投影成像。全息投影技术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在该技术下制作的数字内容不仅可以展示立体的空中幻像,还

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憾的演出效果。但这种数字内容在展示时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需在极暗的光环境下才能达到较好的展示效果。结合本文所述案例展馆宣传前沿科普知识的特点,在实际案例中使用了AⅥ格式的视频和flash格式的交互动画。

讲解者综合运用以上常见的讲解技巧,与受众群体达成良好的互动效应,集成各种讲解类型开展的讲解活动,给听众一个全面、多层次、完美的感受。这种讲解类型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讲解者熟悉各种讲解方式,巧妙发挥不同类型的讲解特点,围绕讲解重点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讲解,就会给受众留下更直观、生动、印象深刻的讲解效果。

3结语

本文探讨了多媒体数字内容在科普展示中应用的特点,研究了几种常见多媒体数字内容以及演示媒介的特征及其适用环境,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在科普展示中进行多媒体数字内容创

作的过程,以及如何利用不同数字内容的特点来达到不同的展示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给科普展示也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如何更好的推进多媒体在科普展示中的应用,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谈云兵.多媒体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及实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123

篇8

(湖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针对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分别从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角度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一种创新的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思路,使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社会需求以及地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校2014063)。

第一作者简介:刘罡,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演化算法、图像处理,lg0061408@126.com。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4-0009-04

数字媒体产业目前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发展速度迅猛,但专业数字媒体人才缺失却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年较多高校新增专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专业,很多本科院校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认识不足,对专业人才培养缺少明确的规划和目标[1]。

数字媒体需要的专业知识涉及技术、艺术、人文社科等学科,其主要相关专业分为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大类,它们在数字媒体类软件的开发应用领域中互有交叉。其中,技术学科涵盖了媒体素材数据采集与处理、媒体创作软件开发,以及媒体创作过程中的脚本设计、提高效率或实现特效的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等;艺术学科包括美术基础、动画等设计软件的应用、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等;人文社科主要包括传播与文化、视觉传达、影视动画艺术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不只是简单为学生开设相关技术和艺术课程,而是在明确该专业主轴的情况下去融合技术与艺术。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析

我国本科院校中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主要分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基础专业课程相同,最大区别是其着重于开设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媒体处理,以及软件交互式设计、网站设计、游戏编程设计等数字媒体相关计算机开发技术的课程。数字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细化,其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理论和编程的基础上,对于数字媒体具备比较深入的理论知识、编程和设计能力,可从事数字图像、视频、音频相关技术的开发,以及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游戏程序制作等工作。

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差别比较大,其着重于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艺术创作,核心课程仍然是艺术创作类课程,对计算机理论和编程的课程要求不高。因此,本质上数字媒体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类专业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的革新和扩展,是艺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新型专业。其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可从事网站美工、游戏场景及人物设计、数字动画剪辑制作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艺术类工作。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各有侧重,但又有联系,两者很容易混淆。由于认识不足,部分本科院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规划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只是简单地在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中增加艺术类课程。同时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增加艺术类课程使得部分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停止开设,但艺术类课程也难以开设完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开设在计算机学院,而计算机学院缺少教授艺术类课程的教师,这也使得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达不到要求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过杂,缺少系统性,学生缺少完整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同时对艺术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同其他计算机专业或者艺术专业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生对该专业没有认同感。本科院校如何认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尊重专业教育发展规律,培养有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属于数字媒体的两个方面,无论是从选拔过程、培养目标,还是就业方向来看,它们都有很大不同。一般而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工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于艺术学。

目前国内外不少院校开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都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本科教育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 它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其中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 University)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设两门与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一门是设立在计算机学院的以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发展专业,另一门是设立在媒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以新媒体创意艺术为目的的互动媒体制作专业[2]。

浙江大学在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也探索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主要依托其实力雄厚的CAD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与众多游戏公司、影视集团、创意企业的合作,面向企业培养定制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实现以艺术创意为目标进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研究。游戏相关课程多、校企结合的实践机会多是浙大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的一大优势和特色[3]。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依托,把面向新媒体平台进行艺术再设计作为培养目标。由于学生普遍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数字媒体只作为表达艺术创意的平台,数字媒体技术即各种数字媒体软件,仅仅是进行艺术设计的工具。其专业培养目标上倚重于艺术,因此课程设置上既有诸如美学等比较传统的艺术类课程,又有如音乐视觉化等很有新意的课程。其本科教学的目标可以理解为在新媒体平台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为打破艺术感知界限而进行艺术创新活动。

以上学校在技术或艺术的专业方向上有明确的培养模式,但是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而言,无论是从培养目标还是主干课程来看,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在计算机学院,设置该专业的目的是从技术、艺术、创意、制作以及学术研究等多方面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社会急需、市场覆盖面大的,涉及影视娱乐、动画制作、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开发等行业的,具有创新精神、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制作、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一类是艺术基础及制作类课程。从该专业开设学院可以看出,其重心应该是计算机技术,然而其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所占比重基本持平,没有明显重点,同时两类课程之间联系很少,没有形成融合的态势。

此外,艺术类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艺术基础,但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此基础,导致艺术类课程缺少创意教学,最后成为对某个软件的操作学习。由于艺术类课程学时有限,与专业艺术类相比,学生所学的软件操作也极为有限,缺少相对应的创意思维。除此之外,计算机学院内能教授艺术的教师人数很少,师资严重不足,和同行也缺少交流。

由于总学时的限制,艺术类课程挤占了技术类课程的学时,导致应该开设的技术类课程无法开设,学生所学技术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同时又缺少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完全没有融合的思维,对技术类和艺术类课程学习容易陷入混乱,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而言,艺术类课程比技术类课程难度低,因此部分学生会完全放弃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只学习艺术类课程,但又因教师教授有限,无法和艺术专业类学生相比。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仍从事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类岗位,没有显示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色。

3 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由上述现状可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开设的课程过于宽泛,导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与专业,包含了许多发展方向,而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成功,需要在诸多可选的专业方向中确定主要方向,课程应该围绕主要方向进行开设,并适当地兼顾其他方向。

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对已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艺术修养类课程进行精简,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尽量改变过去内容宽泛、面面俱到的情况,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4]。考虑到实际情况,建议培养方式以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学为专业技术方面的主轴,以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如游戏程序开发)为中心,以作品创作为辅助,在此基础上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2个递进的步骤:第1步,将学生首先培养为数字媒体方面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如从事数字图像处理、图形处理等的技术类编程人员;第2步,在此基础上,将相关艺术作品的创作软件或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作为技术的需求驱动和应用点,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无缝对接,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优点是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重点,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有自己技术上的特色;同时,学生对所学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也有清晰认识。

据此,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将也分为2个递进部分:作为技术基础的普通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以艺术为应用方向的应用技术类课程。普通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等基础技术课程,建议在第1—4学期开设;而应用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网站前端技术、游戏引擎基础、游戏人工智能、计算机游戏程序基础、3D计算机图形学、数字视音频处理等以艺术为主要应用方向的技术类课程,建议在第4—7学期开设。此外,可以在第6—7学期开设艺术辅修课,如:艺术基础、动画概论及工艺流程课程。总体课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应用技术课程是基础技术类课程在艺术应用方面的扩展,基础技术类课程是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根基。同时,3D图形学、游戏引擎基础等课程中的内容也可以用于媒体制作软件的插件开发,而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用创作软件来制作自己的个性化创意作品。

在教学方面,须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特别是应用技术类课程,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仿真案例、项目驱动、问题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内容教学的开展。在集中实践的教学环节中,建立“以作品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机制[5]。作品要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社会所期望、有利于地域经济发展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6]。

参考文献:

[1] 杨哲. 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分析与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12): 81-82.

[2] 鲍枫, 王以宁. 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38(12): 44-49.

[3] 耿卫东, 陈根才. 挑战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回顾[J]. 计算机教育, 2008(13): 38-39.

[4] 邱德红, 肖来元, 方少红. 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11): 67-68.

[5] 黄成云.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6-47.

篇9

一、媒介理论是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核心

从媒介演化史上看,数字媒体艺术应该属于广义的媒体艺术(mediaart)的一种。媒体艺术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的诞生。区别于传统绘画、雕塑等手工艺术,媒体艺术依附于技术、商品和传媒,通过摄影、电影、海报、招贴、广告、印刷图像、机械装置等非传统艺术形式,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也由此启发和影响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未来主义招贴(见图1),杜尚的动力装置,罗钦可、汉密尔顿的摄影拼贴,利希滕斯坦、安迪·沃霍尔的丝网波普以及白南准的录像装置等都是这种艺术形式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战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兴盛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媒体艺术无论是基于印刷媒介、光学媒介、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通常都蕴涵了机械、技术、大众、民主、传播、通俗、解构、恶搞、拼贴、时尚、商业和娱乐等要素。因此,理解数字媒体艺术必然要追溯媒介艺术的观念和技术史。曾经撰写过《电影的虚拟生活》、《数字的解读》和《新媒体诞生后的哲学》的新媒体研究知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罗德维克认为:“从当代的角度来看,电影应该仅被作为源自19世纪的媒体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复杂的各种媒体技术发展的整体历史中的一支。它包括计算技术的系谱学,以及扫描、电子记录和传输的系谱学。”他进一步指出,“每一种艺术的媒介都是不断创新的,我们就可以通过提供一种新的材料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概念,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艺术媒介。”同样,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学者邱志杰等人也从艺术媒体演化史的角度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他通过考察录像艺术的四个发展阶段——从乌托邦到语法阶段,再从诗学阶段到它的边缘化时期,由此归纳和暗示了一种更为普遍的媒体艺术发展规律。邱志杰指出,新媒体艺术产生于现代主义对技术的矛盾:一方面,现代主义对于新技术、新世界充满着乌托邦的热情,由此产生了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和立体派的技术崇拜美学;另一方面,出于对机器的恐惧和对原始乐园的怀念,则产生了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梦魇。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MarshalMcLuhan)关于新旧媒体演化的观点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和意义。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技术都要改变人的整个环境,并且包裹和包容老环境。它把老的环境改变成一种艺术形式。”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后浪推前浪”,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包括既排除(新媒体使旧媒体成为老旧过时)但又包容(新媒体以旧媒体为其内容)的演进历程,从口语、书写、印刷到电子媒介莫不如此。麦克卢汉的这一贡献使人们认识到:“媒介即讯息”,所有媒体的“内容”便是另一个媒体。借用麦克卢汉的思想可以看到,当代社会的数字媒体正是在利用、改造、解构、拼贴和重构传统媒介(如文本、影像、图像、版画、电影、动画、音乐、戏剧或表演)的过程中,将旧媒介作为内容或艺术形式,并由此建构出自身的“数字化”媒体艺术特征和体系。因此,媒介理论是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艺术本质的钥匙。

二、符号学和语言学是建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工具

人们对当今时代有着形形的命名:全球化时代、消费时代、后现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读图时代、影像时代、视觉文化时代……或许可以概括地说,这是一个数字媒体文化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和跨国资本主义语境中,电子传媒和数字媒体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凸显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新特征导致一种迷宫式、镜像式的“碎片文化”特征的浮现,传统的文化传媒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有“新麦克卢汉”之誉的“后现论

先锋”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ard)指出的那样:当代的社会是一个“拟像的社会(societyofthesim-ulacrum)”,其文化特点就是传媒符号的激增,其结果造成表征与现实关系的倒置。鲍德里亚借鉴了索绪尔语言学和符号学,并对媒介符号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鲍德里亚认为,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对于产品或艺术品的复制,现代社会的复制则是一种无本无源的符号意象的增殖;艺术和传媒用符号来使实在消失并掩盖它的消失。在他看来,“在符号统治一切的社会中,一切存在应该是符号物的存在,真实、原件和原初都已荡然无存,虚拟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存在。”数字媒体艺术正是当代社会“虚拟化”的写照。这种艺术形式(如虚拟现实、多媒体互动装置、软件艺术和网络艺术等)无一没有虚拟、沉浸的美学特征和超现实体验,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构建符号或虚拟的能力已经大大超出了艺术再现的议题,使艺术创作不仅不再局限于“再现真实”,甚至也不再需要真实的语境。例如,2010年的电影《阿凡达》凭借强大的数字建模、数字3D虚拟摄影和“表情捕捉”创造了潘多拉星球美轮美奂的奇观和异族纳美人的形象,这种完全凭借概念设计和数字技术创造出的虚拟存在,恰恰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符号学与虚拟美学上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艺术理论家列夫·曼诺维奇(LevManovich)指出:“在计算机时代,数据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而起作用。被某个程序所使用的信息就是使用者认知过程的输出。”

他还提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实质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存在。非物质性(nonmateriality)或符号性是这种存在方式的基础。从这个最基本的性质又可以推导出数字媒体物质层面的其他一切特性(图像思维模式、非线性表达、正在进行时的时空特性以及交互性的艺术体验)。曼诺维奇进一步认为,数字媒体有五个原则: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和编码译码。其中数值化是首要的原则。数字媒体可以描述成数字函数,可以用数值来计算或编程。而数据化使现实世界“分散、重组与合成”成为可能。正因为这种数字特性,使得数字艺术的虚拟存在和交互成为可能。正如大卫·罗德维克在《电影的虚拟生活》中指出的,虚拟的含义远远超过了人们在一般语境下认为理所当然的意义。建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必须理解虚拟的含义,而符号学和语言学正是人们借以理解虚拟世界的工具。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

根据媒介理论、语言学、符号学以及传播学、艺术学的原理和观点,可以进一步梳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课题。其内容应该包括:①数字媒体艺术本体研究。包括该学科的界定、门类、特征、美学、交叉领域、表现规律等内容。数字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包括历史、事件与发展趋势研究,探索媒介和“媒介艺术”的演化规律。③数字媒体艺术创意方法学的研究。包括广告、影视、媒介公司的案例研究,创意思维、作品分析、调研与统计、受众行为和心理研究,以及设计步骤与流程研究等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应用领域研究。其重点在于理清学科与就业的关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特别是要注重其交叉和重叠的应用领域的研究。此外,国内的一些新媒体艺术研究学者如许鹏教授等还建议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民族特色内容纳入研究范畴,提出“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艺术理论。”该建议从另一个视角拓展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方向。

为了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数字媒体艺术在应用领域中的分支和相互关系,结合目前国内外高校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设置的资料,本文通过信息视觉化的方法归纳和总结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介产品的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学科内容如下。

(1)时基媒体领域,数字电影、电视广告、动画、动态媒介(片头、栏目包装、MTV等)、Flash、DV等归于此。按照新媒体研究学者、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兰迪·克鲁福的观点,该领域属于叙事逻辑的领域,与视听语言、蒙太奇理论、戏剧结构、角色造型、场景、表演、剪辑、媒介艺术史等课程相联系,它们同样具备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并更侧重观赏性。

(2)交互产品领域,包括网站设计(博客、购物网、体验馆、视频网、SNS社区、游戏社区等)、

手机软件设计、iPad内容设计、电子出版物、多媒体产品、交互设计、信息设计、UI界面设计等。其知识体系属于数据库逻辑,克鲁福认为:“在叙事逻辑中,控制权在讲故事的人手里;在数据库逻辑中,控制权在接受者手中,……所以是用户控制导向的。”因此,该领域更侧重用户的需求性以及交互性的研究,包括信息架构、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用户体验、界面设计和社会学-人类学方法等。

(3)互动娱乐领域,主要指电子游戏、网络游戏、装置艺术、交互动画、虚拟漫游、交互墙面艺术等,既有“时基媒体”的特征又有“交互性”的特征,并属于更侧重观众或玩家“体验性”的艺术。这部分内容同样与上述两个领域存在相互重叠区域。

(4)传统媒体延伸领域,主要指基于纸媒或户外展示的平面设计、摄影、广告、插图与漫画设计、

信息导航设计等。该领域往往更强调数字设计工具的高效率和丰富性。此外,在图2中,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传播中的计算机创作语言、工具或平台用虚线表示,其与媒介产品设计的重叠可以表示这些创作工具所涉及的领域。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数字影视技术、游戏动画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到影视制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新闻媒体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教育与培训机构、大中型企事业等相关行业,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

1.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新兴学科,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等领域,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

1.1新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以数字形式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进行获取、记录、加工、处理、传播与管理的媒介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1.2新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交互的一种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信息的获取与输出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传播技术、数字信息管理与安全等。其他综合性技术,有如流媒体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1.3新产业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又称数字媒体创意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其范围涵盖了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动画、游戏、教育、工艺、时尚设计、广告、建筑设计、视觉艺术、互动休闲、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等。近年来,数字媒体产业在世界各国都受到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

2.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现状

“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精髓。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2.1政策技持

国家863计划率先支持了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2发展概况

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高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演艺业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演出网络建设。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及相应的创作理念,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多媒体软件业、电视台、电影公司、广告公司、出版发行业、游戏制作公司等从事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制作、音视频数字化、相关技术研发、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数字媒体管理、广告、影视动画、大众传媒、房地产等产业的演示动画片制作,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各类企业(特别是教育IT企业)从事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或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3.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基本应用技能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之上,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经过学习和实践后,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练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媒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技能。

(3)熟练掌握影视图像的采集、剪辑和后期编辑的方法与技能。

(4)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基础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解决多媒体设备常见软硬件故障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艺术创意能力,能够独立设计与制作各种广告平面效果图及游戏效果图。

(6)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英语),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自学本专业书籍的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简化为“四个一”要求,具体见上表。

3.2专业主干课程

数字媒体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动画速写、数字图像处理、数字摄影技术、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数字音视技术、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DirectX动画编程等。

3.3专业培养特色

(1)在“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形成完整的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知识结构。

(2)增加实验课比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分为数字影视技术、动画与游戏技术二大方向进行培养,拓宽学生就业面。

(4)邀请学术界和IT界知名人士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使学生了解相关前沿信息和业界最新动态,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5)每学期组织网页设计制作、主题广告设计、DV制作、多媒体课制作等技能比赛,并组织培训学生参加院校等更高级别大型专业比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