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应当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其保证层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其基础层是有一个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境。因此,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安全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便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目前在我国社会众多的不和谐因素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最为突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能解决其他的不和谐问题。
生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环境问题同人口、资源问题一起构成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这其中尤以生态环境问题最为引人注目。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生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在生态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投巨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10大重点生态工程,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建成了一些保护功能增强、风险指数降低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稳定,必须以生态安全作保证。衡量生态是否得到改善的一个基本标尺,是看生态建设是不是真正进入了较为安全的时期。因此,生态安全作为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基本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极大。如果人们生存在一种不稳定不安全的自然环境里,就会为与自然抗衡和斗争付出巨大代价,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九八洪灾”除了让我们遭受惨重的经济损失外,其严重后果就是造成社会在一段时间内的不稳定,甚至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遗留至今的问题,除了仍在恢复重建的森林生态植被的繁重任务和巨大经济负担外,同样是社会问题依然在困扰着我们。这些灾难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安全是生态和谐的象征。因此,生态是否安全,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发展经济,除了要求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外,更主要的是要有丰富的资源。也就是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有些资源是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为它的存量是一定的、不可再生的;而有些资源则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因为它的储量是动态的、可再生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森林、草原、湿地等为主的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是生态资源量丰质优的外在反映,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前提。只有生态资源安全,才能保证生态良好;只有生态良好,才能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为和谐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
如果把和谐社会建设看成是一项可持续的工程,那么它就需要有一种可持续推动的动力,这种动力就必须在生态安全中得到保证。生态安全关系人类的生存、健康与发展,是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安全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由于生态系统的泛联系化,一旦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超过“阈值”,就会发生连锁反应,最后将会危及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所以,生态安全应该受到各国政府的格外重视。人与自然间矛盾的激化必将影响人与人、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没有国界的,生物圈的任何一个部分遭到破坏,都会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危及人类的安全。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生态危机成本和生态安全效益都会外溢,都会关系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的利益。因此,生态安全是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它多么强大都没有能力单独解决生态安全问题,这就决定了在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上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
绝大多数生态过程一旦超过“临界值”就不可逆转,大自然的报复往往不给人类纠正错误的机会和“重新选择”的余地。资源枯竭、环境退化造成的生态危机通常很难在一代人、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手里挽回,若要弥补或补偿,往往需要付出十倍、百倍于当时预防、及时治理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关注生态安全问题。而且生态安全的“效益”或治理生态危机的“成本”会发生代际“转移”。生态危机一旦发生,导致生态危机的诸因素的生成、作用和消除时间非常长,这就可能导致成本或效益的代际转移。也就是说,前一任的政绩,很可能是后一任的包袱或隐患;前一任承担了的成本,可能要到后一任、后几任、几十任才见成效。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以最大的努力致力于生态安全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条件。
生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是每一个国家政府最基本的职能。日益突出的全球环境危机,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恶化、土地退化、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所构成的生态安全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生态安全一旦遭到破坏,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直接威胁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生态安全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关系十分密切,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国家生态安全则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
篇2
剪叉式液压升降台(以下简称升降台)一般由机械结构、液压系统(包括液压站和液压管路)和电气系统三部分构成。液压系统中的液压站其安装方式分为内置和外置两种形式。在此,关于安全问题的论述从这几方面展开。
升降台的机械结构一般由底座、臂架和工作台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各部分的设计首先要达到足够的刚度与强度,在此基础上,才开始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合理设计。
底座的安全
底座部分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两个:
①下滚轮行程与油缸行程的关系及其合理设计。在使用中,当升降台升至较高位置时,行程开关发挥作用使升降台停车;若高位开关失灵,油缸下腔继续供油,升降台继续上升,下滚轮会撞上轨道中部的高位挡块,系统压力升高,液压油就会通过溢流阀流回油箱,操作人员发现后断电停车,检查高位开关,排除故障,至各部分正常后再使用。当升降台下滚轮碰至高位挡块时(见图2底座),油缸活塞距缸头还有5~7毫米间隙,否则在高位开关失灵时,升降台继续上升,若在下滚轮碰到高位挡块前让活塞与缸头先碰,压力油就会把活塞顶出来,造成事故。
因此,安全的设计原则是:油缸的备用行程=油缸的使用行程+20毫米,20毫米是安全间隙。油缸的使用行程及备用行程与下滚轮的使用行程及备用行程一一对应。下滚轮的理论行程=下滚轮的使用行程+10毫米。正常情况下,快到高位时,先碰行程开关,再碰高位挡块。这时活塞与缸头仍有至少5毫米的安全间隙,确保了升降台的使用安全。
②下滚轮限位与端版的距离x取值有讲究。在图2中,限位既是横向限位,又是纵向限位。纵向限位的情况可分为三种,根据情况不同,设计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图3所示),第一种情况是限位在轴上边同时挡住了滚轮(下滚轮轴不会出轨);第二种情况是只挡住了滚轮,再增加局部挡块,沉头螺钉,可确保下滚轮轴在既定轨道上运行而不会出现意外(曾出现过下滚轮轴出轨,受限位挡块限制而变弯的情况);第三种情况在底架尺寸比较大时采用。
臂架的安全
臂架的活动范围是从0~5°转到45°~50°,内臂板和外臂板由中间铰轴联接固定。禁止人手靠近,否则运动状态下内外臂板会形成剪刀伤人,人与设备的安全距离最小为200毫米。
内外臂板上有油缸的上下支点定位孔,定位孔的数据是优化设计的结果。优化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安全原则,是综合考虑升降行程、油缸行程、滚轮行程、臂板角度和强度、油缸压力、电机功率和系统流量等各种因素进而制订的。
工作台的安全
工作台是托起货物的支撑板,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支架(只有框架没有面板)、支架板(有框架有面板)、支架辊道式、支架链条式等。工作台上面设置有上滚轮轨道、防翻板、铰耳、安全边、面板等。在使用中,要使平台面稳定载物,不能倾翻,否则货物滑落常常会造成事故。因此,通常将上滚轮轨道做成槽形的形状,既是滚道又能防翻。在多数情况下。升降台都要设计防翻板;个别情况下,小一些的工作台有时不设计防翻板,但也要确保无论怎样使用,台面都不会倾翻,即使有小角度倾斜,也不会造成危险。在某些安全性要求高的场所,台面四周边均要设置安全边。工作台是处于运动中的部分,一旦安全边碰上周围的操作者或障碍物,工作台立刻停止运动,保护现场人员的安全。
有的升降台台面四周设置防护栏,如高空作业升降台,人和工具箱的安全活动范围就在围栏内。在升降台台面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升降过程中,头、手、脚等禁止伸出去,否则作业人员的安全将受到威胁。这方面曾经有过血的教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这种升降台常配备两套控制装置,台面上、地面上分别设有一套。人在台面上操作时,出于安全考虑,应禁止地面上的控制装置进行操作,因此设置了切换钮,这也是从设计的源头上杜绝隐患。否则,当人在上面作业时,如果有其他人员在地面操作控制按钮,将使上面的作业被打断,并引发险情。
液压系统的安全
液压管路是连接液压站与油缸之间的管道部分,由接头、管和阀等元件组成。为了防止油管破裂发生失控下降,在进油(兼作回油)的管路上,串联一只由压力控制的“防裂阀”,在回油过程时,自动将油路堵塞(防裂阀在进油时或适量回油时不起作用)。当出现故障时,臂架立刻支撑在空中,使升降台停止运动。待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使用。
液压动力单元是设备的心脏,由能源、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阻元件、工作介质等组成。液压系统的典型工作过程(如图4所示)。油泵从油箱吸油,推动油缸中的压力油,在防裂阀和下降速度控制阀(流量调节阀或单向调速阀)的监控下,通过下降阀(支撑阀或球式换向阀)流回油箱。
当油缸过载时,油泵泵出的压力油通过溢流阀直接流回油箱。溢流阀的设定压力为安全压力,当负载压力小于安全压力时,溢流阀关闭,液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一旦超负载时,负载压力大于安全压力,溢流阀打开,泵出的全部油液通过溢流阀流回油箱。此时溢流阀起安全作用(如图5所示)。
电气系统的安全
电气系统的典型工作过程(如图6所示)。用以驱动油泵的电动机,由断路器、限位开关、过热保护(热继电器)串联控制。以防止电流短路、误操作和电机过载等情况发生。
篇3
城市生态安全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安全是指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模式,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最终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生态安全的城市运行系统。
因此,为提升世界各国城市生态安全意识,促进城市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联合国人居署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拟在2013年4月15日举办的联合国人居署第24届理事大会上共同启动“全球城市生态安全排行榜”项目。届时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大连国际生态安全研究所开发和设计城市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一并启动。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以国际城市为评价对象,指标的设计既要体现综合性、整合化的城市特色,充分覆盖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生态三个维度;又要充分体现生态安全健康性、脆弱性的本质特点,同时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生态安全研究中的关键要素因子,力争指标体系的城市特色凸显、安全味道十足,国际城市通用。运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国际城市间生态安全的横向比较提供标准,又能为目标城市辨识其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工具。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such as housing shortage, traffic ja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 shortage, urban floods and food security,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not only influence the people’s survival and living but also restr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makes people reflect deeply on the mod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our production and living modes, centering 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pursue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has emerged.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is a naturally,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compounded artificial system.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refers to establishing a rat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system by means of technologies and cultural patterns featuring ecology factors so as to improve the function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system, promote the cycle of materials and reasonable flow of energy,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coordinate the way and degree of utilization of c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afety and ultimately build an urban operating system with rational structure, high effectiveness and ecological safety.
篇4
征信体系乃防范金融风险之基
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是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所谓征信就是信用信息服务,由第三方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满足从事放贷等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客户信用信息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服务。征信系统是征信体系的核心,它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收录的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自征信系统建设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积极努力下、在各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提升系统功能。目前除了主要收录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外,还将收录企业基本信息、案件强制执行信息、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费用和住房公积金信息、已公告的欠税信息、缴纳电信等公共事业费用信息等。
征信系统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我国的企业征信行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秩序规范发挥了积极作用。征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对银行、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日显突出。
对银行来说,首先,征信系统不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核实客户身份,还可从信贷活动的原头杜绝信贷欺诈、保证信贷交易的合法性;其次是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帮助商业银行确定是否提供贷款及贷款金额大小、利率高低等因素;再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约调查成本,提高决策和服务效率,提高贷款的可能性。世界银行提供征信国家的经验显示,一家在加拿大的银行借助征信系统,处理贷款的时间从9天减少至3天;一家在荷兰的银行对小额贷款的时间由8小时降至15分钟;一家在美国的银行小企业贷款的平均处理成本从250美元减少到100美元。
对企业来说,由于纳入了社会信用体系,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从而提高了银行和企业贷款的可能性和决策效率,这有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的透明度,使更多的企业受惠。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首先,利用征信系统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络及其对企业信贷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提高法院、税务、工商、海关等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其次,通过征信系统的约束性和影响力,培养和提高企业及个人遵守法律、尊重规则、尊重合同、恪守信用的意识,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关注信用记录,打造“经济身份证”
篇5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建设经验;会泽县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38-02
一、会泽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概况
会泽县地处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是云南省国家重点扶持的73个贫困县之一,为革命老区。全县国土面积5 854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7%,坝区面积占4.3%。最高海拔4 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集深山区、石漠化区、冷晾地区、干热河谷地区于一体,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质、地貌,地理条件差异大。全县水资源总量24.6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38亿立方米,占50.3%,地下水12.26亿立方米,占49.7%,人均水资源量2 632立方米。至2010年底,已开发利用水资源7.8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1.86%。会泽县核定不安全饮水人口36.01万人,其中,水质不安全21.14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14.87万人。自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006年9月实施以来,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投资建设资金8 875.61万元,建设集镇供水工程213件、净水厂12座、管引工程917件、集雨水窖721件,安装管道4 351.47公里,解决了19.7131万人、21.1389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用水问题。目前,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16.2969万人,不安全人口涉及21个乡镇297个行政村,占农村总人口的19.3%。通过健全建设机制和各方支持,预计到2015年可顺利完成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技术措施
(一)水资源论证[1]
水资源论证是落实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选择项目的具体措施,不仅需要技术部门进行勘察、调查、走访,还需要公众参与,增加合理化建议。常流水类型中的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采用管引、沟渠工程,集雨类型采用塘、坝、水窖(柜)工程。考虑生态需水安全,普遍观点认为,生态需水应不低于区域水资源总量的40%,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对水资源的需求具有时段性,仅取用部分水资源,对生态安全不会造成威胁,能满足水资源承载能力。
(二)确定用水定额
确定用水定额,以规范用水,合理进行水资源配置、调度,引导群众提高用水效益,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以供定需”和“以需定供”的对立与统一。用水定额微观上以家庭为单位,宏观上以地区为单位,以现有人口为基数,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牲畜养殖能力、工农业发展预测方面,需体现因地(时)制宜、以供定需、公平和效益相统一、与时俱进的原则,形成本地区特定条件下的用水定额体系。所以规范、标准要求定额并不一定适用,原因是要考虑水资源的客观实际,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为出发点和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常流水取水工程水量充足,需水与取水大致均衡,避免水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局部水资源失调和以工程投资增大,需水大于水源水量。但需强调严格的配水方案。集雨工程蓄水与用水大致相等。
(三)管引工程和集雨工程的应用
1. 管引工程
(1)正确选择输水管材。塑管在会泽县得到大量推广和应用,因为具有良好的卫生性能、无结垢层、耐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耐冲击性好、连接性能可靠、施工性能良好、管道阻力小(PP-R管糙率仅为0.007)等特点。高水头、岩漠化地区,选择镀锌钢管,且少用明管铺设。在工程造价上,优先选用塑管,其次采用镀锌钢管。近年来,会泽县塑管使用量约占80%。
(2)正确选择管径。通过水力计算,正确选择管径,以实现水量管理、水资源配置与投资控制。管径选择大则投资增大,造成浪费,水资源利用率低。管径选择小则出流小,达不到用水要求,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输水管阻水。由于地形的限制,管线布置会出现连续“驼峰”,常造成气压阻水,需要在驼峰处设置排气阀,采用三通接头或排气阀排气。尽量避免高水头处开口减少整管压力,造成尾段出流小或不出流,影响尾段供水。埋深均应大于70厘米,使其不易破坏。安装采取分段安装、分段隔离和分段冲洗,克服阻水现象或把阻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流顺畅,检修方便。
(4)调压水箱的应用。由于居住环境地势高差不等造成,一是高处无水低处有水现象,存在用水时间差,不能自由用水;二是分配水管径单一,难于实施变径安装,造成用水不均;三是水头高,有掺气现象。采用“调压水箱”来解决以上问题,其优点是防止产生水柱分离、均衡分配水量、降低压力、延长水嘴使用寿命。
2.集雨工程[2]
(1)工程选址。正确的选址可避开污染源、防止水退化、实现重力供水和节约投资,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工程选址尽可能利用自然沟、冲沟、自然坡面作为集流场,蓄水工程高于住址位置。集流场远离耕地、畜禽活动场所,或者直接用屋面作集流场。自然沟、冲沟集流场面积大,蓄水能够多次交换、对流,对防止水质退化极为有利。坡面集流场其坡度300~600,且面积应适当大些或是作硬化处理,以保证有足够的径流积蓄和水量交换。屋面集流场面积有限,但水质污染小。蓄水就近于住址,以缩短输水长度。选址不当,则因蓄水补给、水质处理等间接费用急剧增加,单从塑料薄膜集雨防污角度看,塑料易老化,更换次数多,得不偿失。
(2)完善工程使用功能。完善工程使用功能可延长蓄水保质期、消除安全隐患、节约劳力、减轻妇女儿童劳动强度、用水方便。自然沟、冲沟、坡面作集流场需建设沉淀、过滤设备,水池需设立排沙(排水)管和安装一定距离的输水管,工程投资相对较高,但水体透明无异味,且使用方便。实现重力供水,避免使用机械设备和能源消耗,充分体现经济性、实用性和高效性。利用屋檐水积蓄的水窖,采取适当重量的井盖密封和保证防渗严密,确保小孩、畜禽安全和生活污水、异物、昆虫不渗(进)入水窖。利用屋檐水存储的水柜,完善给排水措施,水柜严密、恒温,水体避光,严禁阳光爆晒。
三、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会泽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饮水安全工程,加强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
为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搞好协作,政府发挥了主导、引导和指导的作用。由县政府牵头,成立了水利、发改、财政、扶贫、卫生、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合组成的会泽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协作有力,负责组织协调项目实施。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察组,形成以部门协作为动力,以乡镇政府为责任主体,以村委会为实施单位,以农户为实施单元的工作格局。建立财政资金办水绩效评价机制,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收益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量化考核,强化群众利益指标,提升政府各服务部门的服务职能和约束力,完善相关部门决策支撑系统,加强能力建设,增强服务职能。建立群众参与验收制、工程回访制度和工程质量追究制度,作为项目建设的保障。通过群众自我监督和对他监督,强化建设工程质量,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建立可操作的工程运行管护体制是工程验收的核心内容,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总结项目得失与责任追究,加强技术储备与改进,增强责任心,提高群众满意率。对工程技术人员落实了包技术、包质量、包效益的“三包”责任制,督察组对项目实行查进度、查质量、查技术服务到位情况、查资金的“四查”制度。
(二)创新建设机制,激发群众建设热情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需要广泛宣传和充分发动群众集资和投工投料,正确处理和引导农民群众建设与减轻负担的关系,使群众自愿建设。为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建设,会泽县在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中成功应用在“长治”工程建设中实践总结的“三项建设机制”(群众投工承诺制,群众参与规划制,工程建设公示制),激发群众建设热情。“三项建设机制”是取消“两工”的突破口,沿袭和继承了“民办公助”和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拓宽投资渠道,解决投入缺位的互补关系。其核心问题是解决了对群众赋权本质,群众有决策权、实施权、管理权。实践证明,“五小”水利工程是解决山区、半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普遍工程措施,虽点多面广,但技术简单,资金和劳力投入较少,而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力,通过国家扶持给予必要的材料和费用,群众自愿投工建设,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建设进程。
(三)创新资金构成模式,破解地方配套资金难题
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投入占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摊,受益户自筹,即资金的“三点”(国家出一点,地方配套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构成模式,但市县级配套资金缺口大,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机制,破解地方配套资金难题。
1.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建安营业税征收后,由财政专项安排作为地方配套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将征收的水利水电工程建安营业税全额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以解决地方配套资金困难的难题;从征收的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费(两费)中每年按排20%~30%左右的资金,专项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地方配套;由县政府财政承保向金融机构贷款,贴息补助,解决水利工程地方配套资金问题;通过政府引导发放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2.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遵循“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各投其资、统筹使用、形成合力”的支农资金整合原则,严格建设内容的约束性和严肃性。支农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多个渠道,如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含国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和财政部门直接安排支持农村生产、扶持农村产业化、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资金等集中起来,加强支农资金的整合,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补助标准,加强监管,充分发挥资金的“加总效应”和使用效率。设立专户、专款专用的项目资金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具有长期投入的特性,2005年1月1日建立了会泽县水利建设基金,专户管理。根据普遍调查结果,富裕或相对富裕地区,饮水安全投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5%,而筹资适度的把握一般不高于人均纯收入的1%;2007年10月15日成立会泽县成源水利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48万元,在国有资产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鼓励经营性投资者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组建经营性的法人实体,由经营性实体融资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以高于银行同期贷款的利率,进行村办、户办、联办形式的民间集资,坚持“量力、适度、自愿、有偿”的原则。
(四)建立项目前期经费投入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会泽县高度重视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储备工作,建立前期工作经费管理机制,县政府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前期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年度预算,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保证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做到科学规划,为科学建设、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发挥规划的决策和指导作用。严格水资源论证,落实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选择项目,采用管引、沟渠、塘、坝、水窖(柜)工程蓄水和供水。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尊重地带性规律和地质地形类型、经济承受能力进行规划,选好水源、选好工程型式、确定合理规模,符合因地制宜、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体现经济性、实用性和高效性。通过新建骨干蓄水工程和山区“五小”(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沟、小泵站)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配置和增大水资源蓄积量,发挥水资源的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把“库、塘、渠、窖、井”串、并联起来,达到“散水集用、小水大用、丰水枯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在党的十七大中将生态文化建设列入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中,随着对生态的建设和保护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也体现出了党对林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其次,森林是我们文明的摇篮,它在建设中起着支撑的作用;最后,森林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为生态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积极的改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建设良好、有序、和谐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它标志着人与社会的进步。因此,生态的建设是基础,生态的文明建设是目标,生态的安全建设是保证。林业属于一种纽带,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它担负着生产物质产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的重要职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的引导着文化的建设。
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林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的建设,而且还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只有加快速度发展林业,才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才可以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资源和能源的安全、食品的安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自然客观规律下,积极开展林业的建设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其适应的条件和环境,例如《晏子春秋》里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从这句话就直接应证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因此,林业种生态文明的建设一定要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一定要保持生态的原生性,做到相互的协调、彼此间的适应。其次,加快林业工程的建设。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命脉,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目标,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的生态系统;规范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建防护林、治沙防沙、城镇的绿化建设、沿海的防护林建设、保护自然湿地等,加强治理石漠化。科学性的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能不断的提升资源的功能和质量。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强林业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的转变林业的发展方式,由资源型向生态型的转变,是生态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林业。现代化的林业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行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运用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让先进的目标将林业做大,并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林业,努力提升林业的信息化、科学化以及机械化,从而构建完善、发达、繁荣的生态文明体系。
篇7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生态风险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大多数学者对我国自然生态风险的解读仅拘囿于
>>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及出路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及策略探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措施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生态消费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出路 全球化的困境与出路 论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策略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全球化视域下的生态幸福观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足球赛事中归化外籍球员的困境与出路 学科门类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伦理困境及出路 金融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新趋势的对策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及防范策略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及出路探究 论视域下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 全球化竞争下的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716msc-worldnuclearreport2013-1r-v4.pdf,pp.16—20.
B1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B12韩文科、杨玉峰:《中国能源展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9月,第13页。
B13王浩等:《水土资源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3期。
篇8
世界气象日宣传标语【1】
1、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2、20xx年世界气象日主题——xxxxxxx。
3、极地气象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4、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5、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6、加强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7、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8、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9、提倡简朴的生活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0、准确预报天气与气候变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1、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12、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13、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1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
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6、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世界气象日宣传标语【2】
1、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2、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3、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4、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5、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6、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7、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8、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
9、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
10、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11、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12、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1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4、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15、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16、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17、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18、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世界气象日宣传标语【3】
1、施放气球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2、无施放气球资质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施放气球活动。
3、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4、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5、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6、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
7、依法加强我市防雷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
8、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依法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篇9
2014年全镇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创新机制,以“产业升级、保障强化、服务到位、环境优化”为重点,以“六加一”农业产业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为开创临湖经济社会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全镇农业工作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镇政府重点实事工程,美化镇区、村庄生态环境;完善农业区域化布局规划,加快陆舍水稻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完成区政府下达的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9000亩;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规模化种养面积;“三品”农产品的申报认证有所增加;观光旅游农业有所突破。
二、2014年全镇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
(1)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永久性保护水稻种植面积9000亩以上,机插秧面积3600亩以上。
(2)加快生态绿化建设。新增林地、绿化150亩,建设生态河道绿化3公里、村庄绿化3个。
(3)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在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三品”上有所突破,扶持重点农业项目快速发展。
(4)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开展农药、兽药、鱼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监督,确保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免疫密度达100%。
(5)推进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建设步伐,配合区农发公司做好临湖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完成环镇路沿线的陆舍农业水稻示范基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确保2014年6月底前建成。
三、2014年全镇农业工作的重点措施
(一)稳定粮油面积、强化工作措施。根据全镇永久性水稻面积9000亩种植任务,各村应在2013年秋播前全面落实水稻种植面积,合理安排种植茬口,并将水稻种植任务列入镇政府2014年对村的考核内容。
(二)以规划为引领,大力推进设施高效农业建设。
各村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符合全镇整体规划的要求,在合适的区域建设设施农业基地。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根据自愿、规范、合理的原则,加大土地流转步伐,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控制内塘、西瓜、芡实等影响地力、环境农产品的种养规模。禁止以任何形式的新增内塘水产养殖。在发包养殖面积时,合同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在同等条件,优先由本镇种养户承包经营,期满后能流转到村规模经营的,一律由村统一经营管理。各村要认真清理,不得再以村民小组为主体发包给种养户。
涉及以上各项中的重大事项须报镇党委,政府同意后才可实施。
各村应做好废弃土地的种植,禁止大面积抛荒;做好已征用土地的管理,禁止乱垦乱种,确保征用土地的正常使用。
(三)加大绿化造林和管护工作力度。镇农林中心绿化管理站要根据全镇开发建设步伐,做好镇区道路绿化,河道绿化管护工作,指导好各村的村庄绿化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扶持。做好环太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管理
【分类号】:TV523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把握好水利施工的特点及规律,把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建立建全统一的指挥系统,调动所有有利因素,把发人力,财力,物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高效,高质,低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一、水管部门的现状
1 .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历史管理体制一直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现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量能非常有限,过于依赖公司和企业各职能部门,一些项目管理人员虽然有着较强的技术素养,但是对成本、进度、质量及综合管理的能力比较弱,部分项目管理人员在管理上有一套,但没有较多的现场经验与技术,同时在财务管理方面也缺乏经验。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的好坏。
2 .技术落后,实践经验较少。一般的设计和监理工作大部分都是由上级业务部门来处理,基层的技术人员有依赖思想,会产生一定是惰性情绪,这使得施工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使得水利工程的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更谈不上工程建的艺术性。基层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事灌溉管理工作的,由于上传下达的事务多,没有足够时间学习进修,所以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又因为实践经验较少,所以承担不论技术性强的工作。
3 .企业制度不健全、机制落后。大型水利施工企业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技术人员也很齐全,施工装备优良,同时还有较多的有经验的员工,由于经营机制落后、缺少资金、管理费用过高、激励机制不健全,工程技术人员又缺乏创新精神,同时制度和机制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4 .安全管理方式简单、措施不力。现有的安全管理教育大多都停留在理论上,不能结合水利项目实际和从业人员专业特点来进行培训,形式陈旧,不分层次的进行培训,满足不了各种阶层管理者的教育需求,同时,也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责任队伍,安全措施不得力。
5 .监理市场不规范、工作不到位。一是监理人员数量有限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也时常出现,缺乏责任心;二是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单位存在“一条龙”、“同体监理”、“自行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三是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深度和广度都达不到标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二、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1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自动化、现代化技术是目前的先进技术,我们需要不断引进这方面的管理技术,加快工程管理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积极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水利,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新型管理人才,现有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培训,通过提高管理者素质和管理水平,达到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目的。
2 .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施工秩序。施工人员在工现场施工时,要学习有施工技术标准和有关规范,要把员工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提高他们的认识,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好人员的职责,权力,奖惩措施以及例会制度等等,制定好的制度要坚决执行,定期召开各种例会,让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各工段的施工情况,明确施工人员的职责和权力,规范施工秩序,经常组织施工人员轮流学习新方法,新工艺,形成程序化,规范化作业,为工程的顺利施工保驾护航。
3 .质量为本、安全第一。安全管理是头等大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的比例也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在各行各业中掀起了大搞安全生产的,当然,水利施工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要在抓好质量进度等方面的同时也要抓好安全生产。在具体施工管理中,抓好安全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监督人员要检查和督促施工人员背诵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且要按照制度操作。二是建立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的不当行为进行公布,制作专门的公布栏。对存在有违规及不当行为的人员予以适时公布,并给予一定的处罚,引起各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三是建立对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制度以及施工中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把第一关。通过上述措施的采取,避免工程施工中不安全问题的出现。
4 .加强监理人员管理。在项目工程还为开工时,监理单位就要把项目监理机构及其监理人员书面告知项目法人和被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全面履行监理合同约定的监理单位职责,开工、停工、返工、复工、质量缺陷处理等有关指令,签署监理文件,协调项目法人、施工、材料设备供应、质量检测等有关各方之间的关系。工程一旦开工,原则上是不允许更换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如果一定要换,也必须先征求该项目的法人代表和水务局同意后才可以更换项目总监理工程师。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过去衡量水利建设的成就往往是用在流域内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达到多少亩之类的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只是反映了一种绝对数量,它无法说明水利工程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度、是否能够保障流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相反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综合减灾、环境、生态、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建设,并引导流域内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四、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应当实现三个目标
1、提高流域的安全度。流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应当是治水的首要目标,但安全是相对的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过度的防洪安全建设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且对洪水的过度调蓄也可能造成流域内水循环的不利变化。从抗旱及除涝的角度来讲,应增加流域自身对雨洪的调蓄能力,而不是将雨洪全部汇入河道排出。
2、提高流域的舒适度。在流域内应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的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注意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流域的舒适度主要表现在生态指标及环境指标能达到适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活的基本标准而且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就生态质量而言,保持物种多样性、使流域内保持一定的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使各类生物与人类一样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濒危生物要有具体保护措施。
3、提高流域的富裕度。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因此保持流域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一项重要目标。一是如总人口超出流域的人口承载力则应首先作出人口计划;二是流域内经济发展往往对流域安全、环境、生态造成压力或破坏。因此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注意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