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金融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金融总结

篇1

【关键词】金融机构;供电;网络;应急演练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对金融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资金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针对金融业务的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发展趋势,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金融信息安全工作越来越艰巨,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有网络通信中断、电力供应中断、网络攻击、网络犯罪等,这些风险的处置将涉及到公安部门、通信管理部门、电力监管部门等多个不同领域的机构。因此,金融行业主管部门适时组织金融机构与公安部门、通信管理部门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协同处置应急演练,对增强各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处置网络攻击事件的能力,建立各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演练目的

通过组织开展金融机构网络攻击事件协同处置应急演练,达到以下目的:

?增强金融机构和通信行业、公安部门等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处置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

?建立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

?掌握相关应急资源的实际操作数据,为今后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演练组织

应急演练可由金融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选择一家金融机构为应急演练主体单位,公安部门、通信管理局为演练协同处置单位,负责配合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应急处置;基础通信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等)负责配合上述机构开展网络攻击事件应急演练。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单位 职责分工

金融行业主管部门 组织、指挥、协调各参加单位开展应急演练,制定网络攻击事件协同处置应急演练方案。

公安部门 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演练。

通信管理局 1、对网络攻击事件进行监控和预警,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演练;

2、协调基础通信公司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演练;

金融机构 应急演练主体单位,制定供电故障和网络攻击应急演练方案,负责演练具体实施。

基础通信公司(电信公司、

联通公司等) 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开展网络攻击应急演练。

四、演练场景

网络攻击应急演练场景

金融机构网上银行系统受到syn flood网络恶意攻击,对网上银行服务造成影响,监控人员监测发现网络攻击情况(于此同时,通信管理局监控人员发现网络攻击情况)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向金融行业主管部门(电话报告和传真事件报告单),请求协调通信管理局技术人员帮助查找攻击源;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将情况告之通信管理局和公安部门,并派员赶赴事件现场协同处置网络攻击事件;通信管理局协调基础通信公司查找攻击源IP,定位攻击者物理位置;公安厅网警总队执法人员及时赶赴网络攻击现场,对网络攻击犯罪人员实施抓捕。

五、应急演练流程图(见图1)

六、演练风险评估及风险防范措施

为确保演练不影响业务系统的恢复运行,演练实施中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措施:

?将演练时间安排在非关键性日期和非业务时段进行,并预留足够时间防止演练失败时有进行生产系统恢复;

?演练期间,要求相关基础通信公司提供现场技术保障,确保演练期间线路的正常;

?详细记录演练操作步骤及操作指令,以便追溯;

?密切监控演练每一步骤的执行结果,若某一步骤失败则停止演练,恢复生产系统,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图1

七、总结

金融业信息安全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大局,责任重大,切实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是保障金融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所设计的应急演练方案为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期望能对金融机构应急演练工作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共同维护金融业信息安全。

作者简介:

邢诒俊(1983-),男,海南海口人,硕士研究生,主任科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科技处,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篇2

【关键词】网络金融环境 银行竞争力 策略

网络金融主要是指将网络技术和金融业务充分结合,从狭义范围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主要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通过因特网、通信网络等各传播媒介,内嵌金融数据与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主要是把用户终端当作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行模式。从广义角度理解,网络金融还包括和它本身运行方式相匹配的网络金融机构、相关的监管环境等,是一种新型金融服务形态。网络金融模式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中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规则,促使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一、网络金融的主要特征

(一)网络金融市场的信息虚拟化

网络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对原来的金融业务、服务以及金融运作模式的大胆创新。在金融市场中,信息化是其进行生产流通的重要内容,这可以反映在金融机构的资产价格信息、中介咨询服务以及货币信息等各个方面。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既实现了金融业的信息化,同时也提高了金融实务运作的虚拟化;同时它也是金融业务的处理方式更加高效,大大提高了金融业自动化进程,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的金融服务。

(二)有利于金融混业化发展

在金融业不断向网络化推进时,客户的资金管理、证券账户及保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加之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金融机构更加高效率地处理业务信息,进而不断淘汰落后的金融产品,开发出新的金融性产品。同时,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营成本。

二、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银行竞争力的策略

(一)改革管理模式,提高对网络金融的监管力度

互联网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开放性,在发展网络金融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定的违法行为,因此银行在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时,需要及时采用新技术改革管理模式,以全面提高竞争力。网络金融业务主要依赖于完善的网络设施以及大量数据库等,所以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客户资源与管理方式,建立以IT服务流程为目标的系统数据库进行管理。不断优化IT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由于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这就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尤其是新的信息技术带来了众多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为网络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必须提高对网络金融的监管力度,及时分析评估相关业务数据资料,选用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技术。

(二)革新网络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

进行技术革新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方法。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有效推动了网络银行的发展,同时也为银行处理纷繁复杂的业务提供了高效的处理手段。银行在利用信息技术时也要注意创新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范围。其次,银行在利用网络技术时,也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整体服务效率。比如:拓展网银业务类型、扩充银行服务网点的数量,细化网银支付市场等。加强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双方共有的网络资源建设高效率的支付平台,构建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最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网络金融信息更加集中,故银行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渠道,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总结分析,让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面转向经营、管理、决策层面,实现管理信息化。目前我国银行应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的协助功能,规避可能发生的商业金融风险,保证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改进营销方法,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信息科技时代,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上逐渐出现了新的营销方法,传统的营销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务的发展要求。所以网络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把传统的金融业务运用新出现的网络技术对金融客户进行详细的市场定位,进而采用新的营销方法、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其次,在新型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也要适时转变管理理念,侧重网络金融的营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不断拓展新的金融业务。银行应确立以客户需求为目标的经营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先进发展网络金融的最佳途径就是充分挖掘出网络客户的潜力。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营销的优点,创新营销策略,创新网络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最后,银行在进行网络金融营销时,必须注意塑造网络品牌形象、构建形象鲜明、风格独特的网络金融品牌。不断提高对银行网络域名的保护力度,保证其网络品牌的独一无二性,保证自身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以实现网络金融产品的品牌化,提高在客户心目中的品牌影响力。

(四)规避网络金融产品自身风险

首先,在金融产品定位方面,要准确把握收益、风险以及流动性等产品特点在客户认可的价值中所占的比例,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对于金融产品研发各个环节,建立产品设计子模块之间的共同管理模式,由各相关部门与子模块负责人员一起参与审核,保证并行工程的正常运转。其次,较复杂的金融产品,在创新时要进行多角度的风险识别、评估,分步骤审核,按照各个环节审核评价标准,明确产品创新各个环节中风险管理要求,分析财务成本效益,尽最大限度避免出现风险遗传。

总之,网络在银行开展业务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银行只有顺应时展潮流,不断利用网络优势,趋利避害,学习新技术、新型管理模式,才能提高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晓光,陆杨,王振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10,(10).

[2]曲林英;如何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J].市场研究,2012,(10).

[3]曹永栋,陆跃祥.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对策设计[J].改革,2012,(01).

篇3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现状

一、引言

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堪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平台数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数量上切是创了历史新高。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与评估(2016~2017)》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的网络借贷平台数据为3585家,然后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1月网贷平台切多达达5879家。另一方面,监管方面,制度环境方面得到逐渐完善。10月起,国务院牵头“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出清高风险外溢性的企业,去年因配资问题的处罚决议得以落地。所以2016年又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合规”元年。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与评估(2016~2017)》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累计问题平台数量达1263家。截至2016年6月,累计问题平台达1778家,截至2016年11月累计问题平台2838家。我国互金行业负面消息是非不断,但是市场和行业发展仍然取得了可喜进步。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以互联网作为技术工具来开展资金融通、支付或者是与之相关的信息服务业务等的行为。广义上看来,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还包括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众筹等模式,这些模式是随着我国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产生的模式,到了目前这个时期,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先后经历多个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以及金融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越发关注,对其认识也更加深入,加上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其发展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和丰富,其发展的前景仍然很强劲,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探讨。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缺乏有效管理

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发形成发展起来的,在管理方面存在欠缺。发展的几年来,互联网金融经历网上银行到P2P网络借贷、大数据金融等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严重的管理问题。第一,在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的大数据金融,最开始由电商平台与商业银行合作,后来分立演化出电商大数据金融和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两种形式。但是因为商业银行对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模式不熟悉,发展前景十分艰难。第二,这些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理财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对我国传统银行存款业务和理财产品造成了冲击,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和金融体系稳定。第三,互联网上的P2P网络借贷发展门槛低,发展飞速,大量的倒闭现象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金融软系统为基础,并且结合了当前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逐步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二者关系密切。但是,尽管这几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取得硕果累累,依然存在诸如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等发展不够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另外,目前我国的网络通讯的开放性也使得其容易受到来自计算机病毒和电脑黑客的侵害。这一切都不得不承认,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技术风险。再加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大多来自国外,没有自主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相关系统,因而也就导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客户终端软件难以获得较好的兼容性,并且在未来时间内容易被技术淘汰,威胁我国金融体系安全,也就是说,我国互联网金融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然有很高的信用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备,导致了发展受到威胁。现阶段我国所采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大多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互联网金融发展沿袭传统形成的。大部分的内容是继承沿袭了传统金融机构监管,由传统金融机构来监管,那些监管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是主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具体管理办法或提示开展工作。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这一套体系基本上可以比较好的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但随着这几年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一监管体系也逐渐暴露出了不少的缺席。比如说,现阶段我国对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过多监管,但是却严重缺乏对非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的监管,随之就产生了商业银行贷款创新不足,非银行网络融资风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我国互联网金融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效率

就像前面所描述的,我国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因而导致对其的管理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失,这一现状正是反映出了我国在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管理的不规范不合理,难以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节奏。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例如,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和P2P网络借贷等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新型的金融发展模式,对于原本传统金融网络化模式的管理难以适用。因此,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设立专门开展管理工作的相关机构,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于传统的管理规则,至于对传统金融的管理,应该更加注重在如何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升优势,提高核心业务效率上。

(二)完善互联网技术和信用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

要保证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得以健康发展就务必把完善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信用体系作为是建设的基础。所以,完善互联网技术及信用体系,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第一,制定出较为完备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并且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要同国际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吻合,旨在提升我国互联网金融系统在全球范围的适应性和协调性。第二,整合当前资源,建立健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数据库。第三,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技术,从多方面来加强防火墙和数据加密等技术水平,切实地加强网络安全性。建设网络信用体系:首先,在互联网金融范围内普及网络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制度。其次,切实引入互联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注册登记管理,并且保证落实到位。最后,要在整个互联网金融内制定出互联网金融信用评价标准,用来确保企业互联网贷款信用额度得到认证,使得整个互联网金融征信资源得到共享和统一。

(三)整合、发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及其内容

第一,由于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等新型模式与传统网络化模式的矛盾问题,政府应该开展相关模式间的整合工作。例如,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及互联网理财等与商业银行的银联业务冲突的解决方案,推行利率市场化体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由于商业银行不熟悉电子商务运作流程,具有较大风险,采取限制发展或加强电子商务企业重组等进行化解。第二,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应该重视对商业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和开发,切实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创新。第三,由于目前我国的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内容不够完善,必须尽快建立完善保险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设,以期能够有效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四、总结

总之,要想推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防范制度体系,以及多方的协作配合,共同努力。我国需要做的是认清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界定,明确监督主体,消除隐患。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构建安全防范制度体系。建立自律性行业协会,同时要兼顾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和行业创新,防范风险,做到“适度无漏洞”。最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的协作监督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必将在今后的日子里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欣颀.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J].时代金融,2015(32):330-331.

[2]陈聪,王斌.浅析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中国外资,2014(2):46-46.

[3]卢孟秋,王歆.浅析互联网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业故事,2015(30).

[4]王舜.浅析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3):262-263.

[5]蔡诗尧.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及发展趋势[J].决策咨询,2016(2):12-14.

[6]张先成.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4(26):17-18.

[7]陈颖.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J].经济视角,2014(1):42-45.

篇4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在互联网时代下,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发展阶段中,“互联网+”是必然的产物,“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与市场、用户、产品、技术、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深度融合、重组和创新的过程。“互联网+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实现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下,本质是互联网,内容是金融服务,金融依托互联网发展,这也是当今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和金融两者进行的融合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金融服务以服务用户为导向,优化用户的金融服务体验,使得用户价值的提升,向用户随时随地提供贴身的金融服务,同时可以实现信息化、大数据化,从而可以深度挖掘和利用金融数据的价值。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

2005年以前银行的一部分金融业务已经逐渐依托互联网实现技术支持,但是这时还未形成互联网金融概念,其次是从2005至2012年期间,互联网借贷业务开始在互联网上萌芽,第三方支付开始逐渐兴起,这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初始阶段。这时的“互联网+金融”只是实现了一部分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金融业务并没有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资源的获取和整合。2012年之后,由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促进和金融和互联网和深度融合,不仅是部分银行金融业务实现互联网技术,还包括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金融业务也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融合,出现了很多创新点,如网络借贷、众筹平台、网络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机构迅猛崛起,包括2017年兴起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功能,实现了居民出门买菜不带一分钱的愿望,这标志着“互联网+会计”模式发展的成熟阶段。

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高校作为培育优秀金融人才的基地,必须紧跟“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步伐,引领金融教学改革的潮流,把握互联网时代的脉搏,下大功夫改革金融教学,这既是对未来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也是对未来互联网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金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教学注入新的内容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央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首次出现是以线上支付的形态,通过网购平台,买家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实现卖家与买家的线上交易。如今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不仅包含线上支付,而且涵盖线下支付,线下支付渠道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线下支付渠道的打通,实现了民众日常出门只带手机即可支付的愿望。支付宝支付推广的优惠活动,更加满足了用户体验,在第三方支付势头正热的今天,势必会影响高校的金融教学课堂,让高校学生了解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过程,了解其背后的体现金融知识,培养第三方支付方向的金融人才。

(二)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模式:P2P网络借贷、非P2P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

“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模式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三类融资模式:P2P网络借贷、非P2P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这都是金融课堂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属于重要教学内容。

首先介绍P2P网络借贷,字面意思解释为个人面对个人,即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借贷服务;其次是非P2P网络小额贷款,这种模式不属于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借贷,而是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借贷关系,主要是电商自建的贷款平台与个体或者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借贷关系;最后介绍的是众筹融资,顾名思义就是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面向大众的融资,该种融资方式一般适用于从事某项创业和活动的资金的筹集,不仅可以解决项目发起人的资金??题,而且也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应从实际出发,了解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针对具体需求进行金融教育改革。从当前学生和金融企业的需求来看,金融学教学内容应倾向于微观化、产品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将金融理论与具体的金融产品有机结合,实现金融教育的创新,以下是改革倾向的具体措施:

(一)更新教材内容,将互联网金融产品列入教学

目前的金融教材内容仅仅局限于宏观的金融理论,教材中对于当下金融产品的介绍少之又少,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内容,而应该创新教育内容进而教育形式,在课堂中加入对金融产品的介绍,同时鼓励同学们各自介绍了解的金融产品,在交流中提升对金融产品的了解。

(二)丰富案例教学库,以教师为主体

金融教育的改革要求丰富案例教学库,在对金融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应穿插案例教学,并且确保案例的真实性、时效性、典型性。需要教师在课下通过亲自参与金融实践,总结相关的金融案例;浏览每日金融市场信息,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政策动态、金融大事件等,建立金融市场信息库。

(三)运用金融APP,进行金融产品教学

互联网金融时代,催生了大量的金融APP,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给金融教育改革带来了便捷,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介绍相关金融APP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使用一部分较为常用的金融APP,通过这些APP的使用,使得学生可随时随地感受信息对于金融产品价格的影响,并且全面地了解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及其变化,掌握查询利率及其?化的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交易

金融教育的改革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在金融产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参与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交易,激发学生对金融专业的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针对学生在课下参与的金融产品交易活动中产生的心得体会,让其理解信用、利息等基本金融要素,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理解金融市场的功能,了解国家货币调控的机制与原理,了解金融的基本要素和货币宏观调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总结发言,达到对金融产品知识的互相交流和金融交易方法的学习效果。其中学生参与的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交易,我们推荐余额宝、众筹、证券投资基金,不推荐参与股票、P2P网络借贷交易活动,由于两者的投资风险大,大部分学生在对金融知识掌握不是很全面时,可能会产生较大投资损失,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有限可能较难承受,失利过后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金融的厌恶,丧失对金融的学习兴趣。

篇5

引言

2013年,可以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P2P、众筹、支付宝、余额宝等新兴支付、信贷模式纷纷兴起。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就已到达了蓬勃发展的阶段。美国是民用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我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金融种类都能在美国找到“模板”。从微观基本原理上来讲中美两国是相同的,但从宏观方面来说,中美两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不同,金融机构的健全程度以及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仍有很大差距。美国每次对待互联网金融所带来冲击的应对措施无疑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存在差距,我国仍需要进一步进行比对、探究与摸索,来防范风险并进行有效监管。本文将立足于此,对中美两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进行比较,找到差异,并给出我国今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看法。

一、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种类

互联网金融,我国金融当局的描述是: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支付、信息中介、资金融通。对此,业界对于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冲击,大致可分分为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互联网金融于不久的将来会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冲击。一是认为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辅助与补充,仅为渠道上的创新,而在本质上与传统业并无本质区别。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从模式上来说有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P2P与众筹、大数据金融和虚拟货币几种重要形式。下面就几种重要分类进行分析:

1.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

首先要提出的就是现有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与升级,较为典型的是网银升级与ATM升级。以及在货币基金方面的形式创新,如余额宝。除此之外,互联网还为传统金融业务提供了机构与平台,例如基金网。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传统业务的升级、重组与优化,使得现有业务更加便利、安全,并且更加高效的完善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基础业务与服务。

2.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体系,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创新。它主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使支付体系与互联网相融合,使支付趋于网络化。当然,移动支付体系形式繁多,但其核心原理是网关支付账户模式。它主要通过第三方来提供支付接口将客户与商户连接起来,运用第三方功能进行支付与担保。支付宝就是通过备付金账户来建立第三方支付体系。

3.互联网信用业务

互联网信用业务主要是进行网贷,如P2P(人人贷)和大数据金融来进行网络债券融资,众筹,进行网络股权融资。P2P是基于双方的信任机制来进行贷款交易;大数据金融则是直接利用数据介入市场将客户进行匹配。互联网信贷业务加速了金融脱媒、资金融通,跳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办理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带了冲击。

4.互联网虚拟货币

最典型的互联网虚拟货币是比特币。虚拟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货币发行,但由于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极为严格,几乎禁止流通使用,所以虚拟货币并未给我国的传统金融业务带来实质性影响。

二、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与思考总结

实质上,美国并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他们把这一模式成为“电子金融”。这一概念显然比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更加广阔。(以下均称为互联网金融)由于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较长,下文会从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分析美国的互联网金融:

1.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民用互联网开始技术发展

九十年代初期,万维网与网络浏览器接连开发,使互联网向金融业,商业领域扩散。1993年,通过网络经济学理论,互联网金融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金融的交易成本,并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之后的信息革命更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使得流动性大幅提高,衍生市场也开始蓬勃发展,规模经济的形成更加速了金融脱媒。

2.2000年以后:高科技产业泡沫破裂

2000年后,美国对于高科技的投资热度明显下降,投资者心态也逐渐由盲目乐观转为平和理性。由于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趋于信息化、网络化。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增加,使传统金融机构的结构和策略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美国市场面临着巨大监管挑战。美国此阶段的研究与应对策略无疑对中国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3.2008年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以来的发展

2007年, P2P面向客户发放贷款,成为有巨大潜力的网络融资平台;2009年,众筹――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兴起。它面向公众筹集小额资金,让有创造力的人获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货币市场受到严重的挤兑,收益也急剧下跌,互联网金融优势不再,跌入谷底。

4.美国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总结与思考

美国是互联网金融的先驱。在上世纪90年代就比较完善与成熟。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地理与距离的局限,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实现了银行的规模经济,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实现了衍生交易并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没有互联网金融,就没有90年代的银行并购潮,就没有次贷危机与金融危机的产生。

三、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差异

篇6

新业务带来网络新机会

今年的金融危机让全球众多的金融机构以及实体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那么它对IT产业来说意味着什么?相信很多人都很关注。就我个人的理解认为,对IT产业来说,金融危机意味着机会与挑战并存。

几周前,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众议院政府改革与监督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时表示,这次的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数据不充分。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在全球这么快速传播,是因为,全球网络目前已经高度发达。对IT产业来说,我们应该从中反省。

之所以说它是机会,是因为金融危机下,为了节省运营成本,企业可能会将更多的业务、甚至是战略级应用通过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搬到网络上。比如CRM,锐捷公司内部目前用的CRM系统采用的是Salesforce的SaaS软件作为服务产品,非常好用,全国各地的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填写数据,比较起以前的本地CRM,减少了专业维护人员,并且发生错误的概率大为减少,这就是战略级应用,是新技术新模式的力量,也是网络的力量。

另一个例子是,一本名为《运营商死地归来》的书,描述了2005年Skype出现时的电信运营商的恐慌,但到了2007年,全球电信业利润高达72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的680亿美元还高,这让运营商有一种死地归来的感觉,在这背后,是音频、视频、网络游戏等业务的快速发展给运营商带来的新利润。这一案例对目前网络产业而言,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网络中不断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需求,将让网络产业同样获得“死地归来”的结果。

技术发展迎接挑战

当前,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和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网络开始从单纯的数据交换,转向面对用户的业务支持与服务保障。因此,网络的基础架构也朝着标准化、智能化、易用性、多业务支持、统一融合的方向发展。总结下来,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方向:融合、智能和业务导向的管理模式。

所谓融合,不仅是网络技术的融合,还将进一步延伸到应用的融合和管理的融合,他们互相之间是完全不能分开的。比如,以前视频监控、语音、数据业务分别处于不同的网络中,但在未来,这三种业务必将融合在一个网络中,这就是业务的融合。业务融合必将带来管理的融合,要在业务出现问题时,准确判断是在网络的哪个层面出现了问题。以往用户只关注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管理,但未来,可能必须要关注服务层的管理。融合为网络设备和管理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移动金融

引言

互联网金融模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现如今存在三大问题,第一是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否产生了真正的本质上的改变,第二是互联网金融的用户安全问题,第三是互联网金融体系的监管问题,即涉及到互联网金融体系如何监管、何时监管的问题。

十几年来,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了支付、众筹、P2P等多种形式,目前也仍然呈现出一种快速发展的趋势,本文就将从互联网金融的这三个方面来对其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创新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支付方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使得金融用户可以“时时在线”,使得金融支付由一个传统的PC端变成了一个移动端,大大地简化了人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移动支付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进一步整合。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支付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不仅能支持小额支付,也能解决企业上的大额支付问题,完全替代现在的现金、支票等支付结算方式。这种支付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包括,用户需要在所在银行中开通网上支付功能,而且证券和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还可以直接通过移动互联网,不用实物货币进行交付,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传统商业银行和传统支付平台的地位和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信用业务运行机制

互联网信用业务包括众筹、网络贷款等新兴的信用业务方式,包括网络债权投资、网络股权投资。

网络债权投资包括P2P等方式,通过P2P网络贷款方式,使得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能够直接通过网上信贷平台进行信用交易。P2P的网络贷款方式较为典型的就是人人贷,即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贷款活动。借贷公司通过对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等级进行评级,从而提供不同的借款金额,同时收取不同的借款利率,信用等级越低,借款利率越高。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同时将自己的资金借给几百个不同的借款人,从而将不能收回的风险进行分散,这是传统的融资方式是不能做到的。这种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小型的贷款融资模式,可以在贷款前对贷款人或者贷款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也可以在贷款后,对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进行监督,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借款人的利益,降低了借款风险。

另一种网络债权投资方式就是在网络上进行众筹,即小型的公司在互联网平台或者社会性的网络服务平台上,通过合资资助,发售股份或者预售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有好的有创意的项目,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筹资,是一种与传统投资方式不同的股权投资方式。目前,这种筹资方式成为许多中小型的创新型项目的开发提供了资金援助,而大多数的投资回报是以项目为主。众筹所具有的方式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就是股权融资,投资者通过投资来获取新型项目的股份,从而获得收益。另一种则是通过预售的方式,小型企业通过在平台上预售自己的创新型产品或者在梦想平台上出售自己的创新性项目来获得投资。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

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处理,是它现如今与传统金融模式和商业银行融资的最大区别。首先,社交网络下的信息更加透明化,使得融资双方的信息获取更加对称,同时社交网络所生成和传播的信息,对于信息个人或者企业没有披露的义务。另外一方面,搜索引擎对于信息的排列、组合、检索更加的智能化,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将信息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分类,不仅缓解了信息的超载和爆发,而且能够使得信息更加满足他的需求。最后,云计算可以保证大量的信息能够被高速且正确的处理,综合起来说就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搜索引擎将信息精确分类,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传播,使得人们可以快速而且准确的获得自己想要掌握的信息,从而降低了融资的风险,减少了融资的成本。

(四)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移动金融

移动金融就是利用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来进行的金融业务,各大银行和第三方支付都开发了不少移动金融产品,但是主要还是以移动支付和手机银行为主,其中各大银行基本上都开发了手机银行业务,包括手机银行客户端,移动智能机办卡等等,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种支付方式地安全性也成为了一个极大地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转型的运用

(一)商业银行转型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现状

目前在中国的经济处于中速发展时期时,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存款的流失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以及新型的商业模式的出现的压力之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困难的局面,亟待转型。其中,对于这一严峻的课题,有一种说法是,商业银行的转型应该从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完善开始,从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善,由之前产品为中心的粗放式的服务模式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的集约化的金融模式。另一种说法是互联网金融会倒逼传统的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提高传统金融的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

1.互联网金融迫使商业银行面对金融加速脱媒的现象

这种金融加速脱媒的现象又叫做去中介化,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占用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资金,同时利用了大数据的快速信息处理系统,对多而复杂的信息进行准确而又快速的处理,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作用,消弱了商业银行作为主要支付渠道的模式,造成了渠道的脱媒。越来越多的交易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来实现,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渠道脱媒和资金脱媒,消弱了商业银行对于客户信息和数据的掌握,从而造成了信息脱媒。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许多客户直接经过第三方平台来进行金融业务,不直接与商业银行进行接触从而造成了客户关系的脱媒。

2.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金融的业务更加多样化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金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银行也开始逐渐涉猎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领域。许多第三方支付公司、电信运营商、电商公司也开始加入金融行业的竞争博弈中,而银行也开始通过与非银行机构合作,从而提供金融与非金融合作的服务和产品。线上与线下进行结合,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成为多种商业形态生态系统中,提供不仅限于金融的增值服务。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重塑商业银行互补竞争的格局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价值禀赋、竞争格局等都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银行间的同质化竞争转变为现在的差异化竞争,通过与其他非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从行业内的竞争转换成产业间的竞争,最后由竞争转向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中的运用

1.基于大数据时代了解消费者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在现如今的情况,国内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严重地同质化现象,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造成了客户的依存度不高,客流损失极为严重。在大数据的时代下,利用互联网金融灵活多变的优势,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解客户需求,将商业银行的决策点放在客户真正的需求和关注的热点之上。

另外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的平台,积极整合内外部的资源,绘制客户偏好曲线,开发客户需求相关业务。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等平台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进行宣传,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宣传方式更加有效,而且花费较少。与此同时,可以积极的开发社交网络平台对于客户信息的收集功能,例如,通过在微博上发起投票,来判断客户对于某一产品或者业务的满意程度,从而不断地对业务进行调整,使其更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商业银行真正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且通过大数据提高产品经营策略的持续优化能力,才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2.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小型企业应该转变其观念,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动向,将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银行的核心业务进行整合,处理好与现有的第三方机构的竞争关系,实现在移动金融、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等方面的技术上的突破,积极地开发和维护网络客户群体。另外一方面,要开发互联网技术和商业银行的用户数据、客户资源的积累,实现管理模式地智能化转型,并且持续的完善相关的配套设备,把商业银行发展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的商业银行。

3.以互联网金融思维完善风险管理,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小型企业的创新型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融资的平台,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较低的投资平台,这主要源于互联网金融可以对借款者或者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不同的信用等级利率水平也不同。通过借款前对于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评估和借款后对于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能够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4.积极开发互联网金融业务,实现支付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渠道创新

能够有效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来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的一大突破口。首先是支付方式的创新,由传统的线下支付转向线上和移动客户端的支付,使得支付更加的方便快捷,打造电子账单结算、跨行资金归集的第三方支付结算体系,同时规范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从而使得移动互联网金融更加有保障。

第二个方面就是服务功能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信贷产品、流程、机制创新,发展供应链融资、网商融资,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网络融资技术,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来销售理财产品,进一步扩大银行的业务覆盖率与服务模式。

服务渠道的创新体现在合理的把握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平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圈,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构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链,为客户提供完整的、随时随地可以掌控的移动金融模式。

5.建立智能型的网上银行

建立综合型的金融服务营销平台,大力发展移动支付和网上银行业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对于复杂信息快速而又准确的处理,增强移动终端对于其他业务的辅助作用,带动其他业务的发展,从而与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竞争。建立功能齐全、流程简单、易于操作的移动银行。

充分挖掘客户信息,对业务进行精准投放。建立智能化的客户信息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交互使用和共享,从而使得业务能够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和营销,与电子商务、移动客户端进行合作,为客户进行。

支持线上线下协同合作,整合商业银行线上、线下资源,线下为线上提供资金保障和服务提供,线上为线下提供技术支持和客户数据分析,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从而实现最终组织结构上的转变,使得商业银行的工作更加智能化。

篇8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态。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角度出发,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评价。基此认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和法律及声誉风险,并且各种风险之间具有相对明显的叠加性。其中,运营风险中的流动性风险、法律及声誉风险中的网络洗钱风险、操作风险中的支付方式创新风险和供应商操作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中的病毒感染风险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总体风险的关键驱动因素。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模糊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价;风险识别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正在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并逐步成为不能忽略的新型金融业态,其与传统金融相互竞争、渗透,推动着金融结构的变革,也促进普惠型金融的实现。我国是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年,我国大批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如阿里的余额宝、腾讯的基金战略、京东的供应链金融等。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积极采取行动,如建行的“善融商务”、工行的“大电商平台”、农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平安银行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招商银行的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服务等。但是,喜忧参半,由于运行平台和运行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更难把控,如网络技术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充分、相关监管力度不到位等,均成为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何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Klafft(2008)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及贷款人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匿名网络环境下的贷款经验不足等,致使互联网金融在资金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要比传统金融业高[1]。Lin(2009)将电子银行客户的感知利益和电子银行客户在执行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财务风险和安全/隐私风险五个方面的感知风险进行了整合,并利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和TPB模型构建了解释消费者使用电子银行目的和意愿的理论模型,认为电子银行客户感知到的安全/隐私风险和财务风险越高,他们使用电子银行办理业务的意愿就越薄弱;电子银行客户的感知利益越高,他们使用电子银行办理业务的意愿就越强烈[2]。朱凤萍(2010)从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对电子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电子银行须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技术防范措施,包括编写防病毒爆发代码、业务数据的备份存储等,同时还须在业务层面上不断梳理和监测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3]。杨彪等(2012)探索了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机理,提出将第三方支付纳入宏观监管体系[4]。彭传金(2012)指出P2P网络信贷存在非法集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法律风险[5]。王汉君(2013)探讨了由高技术性和高联动性带给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和传染风险,认为金融创新必须要与监管创新同步进行[6]。苗文龙(2015)认为互联网支付的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洗钱风险、金融风险等[7]。本文从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和法律及声誉风险5个方面出发,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优化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

互联网金融服务涉及主体包括金融服务供应商、消费者和商业银行等,各参与主体发展现状、业务流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都将会影响到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的结果。因此,在构建互联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应先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归纳出各项评价指标。本文根据互联网金融自身业务的特点,采用风险类别列举法对存在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总结,进而归纳出。

(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包括支付方式创新风险、消费者操作风险和供应商操作风险。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的操作流程,使得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所经营业务的操作流程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许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这将必然导致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均可能存在操作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在支付方式上不断创新,如以红外和蓝牙为代表的近场支付,以网银、电话银行和手机支付为代表的远程支付,无论是近场支付还是远程支付,均存在着技术和业务上的操作风险。

(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包括征信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信用信息滥用风险。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尚未建立公开的信息数据库,各互联网金融企业未实现与央行征信系统的对接,而且也没有第三方征信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其相关信息,征信风险不容小觑。加之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刚起步,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风险防控体系并不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并不健全,使得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相当突出,如来自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欺诈、外部市场的欺诈以及用户信用信息滥用等。

(三)运营风险运营风险,包括关联性风险、市场选择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是一种虚拟的金融服务,其所涉及的金融业务依赖于电子信息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与其经营业务相关的各个用户的各项信息具有非对称性,如合作机构或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易身份、资金去向、信用评级等,而这种信息非对称性将会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关联性风险和市场选择风险。另外,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保障金融行业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但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相应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等,缺乏对短期负债和资金预期外外流的有效应对对策,流动性风险极易形成。

(四)网络技术安全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包括技术泄密风险、病毒感染风险、系统中断风险和数据传输安全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网络是其运行的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技术安全风险与日俱增,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财产安全的重大威胁。网络及计算机自身缺陷或技术不成熟造成的停机、堵塞、出错及故障等以及通过病毒、黑客等人为破坏手段构成的网络软硬件瘫痪、信息被截获或篡改等都有可能导致用户的资金被盗,据《2015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和《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人均有8条个人隐私被盗,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的资金损失总额达805亿元。

(五)法律及声誉风险法律及声誉风险,包括法律法规缺位风险、监管缺位风险、主体资格风险、网络洗钱风险和声誉风险。当前,我国还未颁布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并不能有效适应这一新生金融业态的需求。尽管互联网金融运行平台已经对用户采取了实名认证的管理体系,但这并不能有效杜绝网络洗钱等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并未得到证监会的正式认同和批准,其经营主体资格在法律上是否合法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依赖于网络平台,一旦出现信用或技术等风险问题,将会通过网络迅速蔓延与传播开来,互联网会使声誉风险以更快、更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根本性的伤害乃至破产。

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网上银行;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前进,互联网金融事业不断与金融领域结合,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发展阶段,并且出现了各种形式多种规模.在当前这个时期,互联网金融代替了传统金融领域的旧形式,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筹集不同资金,支付的网络化等,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活动,并且进行一些相关项目,在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总结分析,就是我们在本文之中要进行探讨的主要内容.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1.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模式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关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形式,当前的社会肿么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现阶段互联网今日能够不断更新换代,到目前为止一共出现了各种各不相同的六种模式[1].1.1.1传统金融业务所谓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业就是指我国国内的很多银行机构,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各种不同模式的改编,开设网上银行系统,建立网上支付和交易平台,实行网上信贷业务,网上交易、保险业务以及一些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等都包括在内.1.1.2第三方支付模式通过第三方交易,我们能够很好的看到在我国的互联网领域内利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不同的支付,买家和卖家都有其基本的信息作为保障,由第三方提供支付平台[2].1.1.3大数据金融模式我们所说的大数据金融模式,就是在我们平常的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各种非数据化的准们画的整合和归纳,从而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交易模式.1.1.4P2P网络借贷模式p2p是我国当前的一种网络的借贷模式,就是能够使得我国的互联网交易平台能够比较直接的通过现代互联网这个途径进行合理合法的借贷.1.1.5众筹模式我们所说的众筹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资金.1.1.6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模式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能够为我国的金融领域的各种产品发展提供合理的模式.

1.2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

1.2.1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现状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面,他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模式和方面,最近几年,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活动,不进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一些事情,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啊降低我们的交易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发展[3].主要表现在一些几个方面:首先,在我国的银行服务领域,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方式越来越普遍,不进方便快捷,而且安全性也有一定的保障.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第三方支付,进行网上购物或者转账活动.还可以再这个方便的平台上进行银行的一些借贷业务,当面社会,互联网借贷项目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进行第三支付时有一定的保障,它不仅与一些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保障我们的财产安全,还能够保证我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通过这些工作,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性不断推陈出新,日益更新的互联网金融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线上和线下共同合作,保障安全,降低风险,提高效率.1.2.2交易规模快速发展壮大自从21世纪初的发展,我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交易规模和范围不断的扩大,我国的银行网上第三方交易、各种网络借贷活动和互联网金融交易形式的设计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是我国经济活动领域的重要力量.并且,我国的网上银行交易由2008年时的285.4万元迅速增长,在2014年时达到了1549万元的业绩,在这期间的发展中,我国的网上第三方交易活动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互联网的交易量迅速增长.网络信贷业务也不断发展,在前几年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有时竟然能够达到200%,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的手段不断得到发展,因此交易的规模不断发展[4].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管理问题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和弊端[5].在这些新兴的信息产业风起云涌的时候,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进行一定的约束,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因此我国当前的互联网进入产业的发展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因而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1)关于大数据金融的发展,他最先是由互联网的电子信息产业和银行共同合作而产生的主要的媒介,并且,我们的电子信息领域再后来又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化,建立了各种电子信息支付平台、各种形式的数据库资源等.(2)在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不断发展,在最近的几年里发展尤为迅速,因此,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和传统的商品形式受到了强烈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其他方面的发展.(3)最后,通过网络信贷业务的发展,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受到了影响,网络借贷的不断发展致使我国一些企业的经济发展不断受到冲击.

2.2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但是在互联网的信用发展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制度和体系保障,使得这些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业方面不断出现信用问题,一些网络协议的安全性比较差[6].网络本身就具有两面性,并且在网络中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网络通讯也具有很多的特点,比如便捷、高效等,但是其中网络通讯的全面对外开放性更加增大了网络通讯的风险,使病毒、黑客等有了更便捷的途径对其进行攻击,导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系统面临更大的发展危险.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研究也不成熟.所以我国的金融系统大多沿用外国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但是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我国并不能很好的利用国外的金融管理体系,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且还出现了外国的系统与我国客户的终端系统不兼容的情况,更加增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危险.

2.3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是借鉴了金融监管体系的各种特点以后,结合互联网金融自身的优势,慢慢发展形成的.这一体系的出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并对互联网金融体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传统的金融互联网机构的相关监管管理,并且在对市场中新出现的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促进作用.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体系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发展不完善,随着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也渐渐出现了一些漏洞[7].比如说我国的监管力度主要在银行为首的大多数的网络金融体系,而忽略了非银行主导的网络融资机构的监管,并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业的贷款系统得不到升级、非银行主导的网络融资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得到飞速的发展且风险也随之增加.上述出现的这些漏洞只是一部分,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发展.

3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管理,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效率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结合了金融体系的特点和互联网体系的优点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体系,但是由于出现的较晚,我国在进行监管方面缺乏专业的经验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比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更好.结合现阶段的网络金融模式可以得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向新型的模式转变,这一点也更一步地说明了我国的传统金融系统和网络金融体系的管理方法并不相同,对于传统的金融模式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设定专门部门进行监管,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体系也更应该结合网络的特点进行相关改进和预防.

3.2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和信用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

只有做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信用度的提高才能保证网络金融体系快速、稳定地发展,一方面我们应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相关改良措施,另一方面提高互联网金融体系本身的完整性.具体地实现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完善,第一点,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的顺利发展,应该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网络技术,形成一套专业的互联网技术适应技术;第二点,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等资源,完善我国的网络金融数据;第三点,鼓励对于网络金融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更进一步地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严密性.

3.3进一步整合、发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及其内容

3.3.1做好相关模式间的整合工作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中的交易状况与传统金融系统的交易不同,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在很多其他方面存在着不同,甚至相互冲突,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做好两种模式之间的相互促进工作[8].相关措施如下;(1)现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第三方支付对于我国传统金融中银行的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等业务的影响问题,我国金融行业应实行提高利率和加速利率市场化,以此来增强我国银行的业务能力以及经济推进.3.3.2加强商业银行征信系统建设和开放的力度为了我国的网络金融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与促进其长远健康的发展,传统金融系统应在增大商业银行系统的开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建设商业银行的证信系统.对于我国现存的网络金融体系中的漏洞问题,为了促进其在现存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应努力构建出完善的保险体系和强大的信用体系[9].

3.4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督和安全防范制度体系

健全的网络金融体系是网络金融系统长远发展的主要前提和保障.为了解决我国现存的网络金融体系的监管不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1)明确网络金融的明确定义,为了彻底清除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的隐患,应确定好对互联网进行监督的主要监管部门;(2)针对互联网金融系统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政府部门制定出规范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行为;(3)社会中自发地组织管理组织,对于现存的网络金融系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10];(4)尽力做到对于网络金融的完善,即完美的运行互联网金融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允许适当的错误存在,理性地看待“完美”问题[11];(5)不仅政府和社会方面要做出相应的努力,金融体系本身的一些参与成分如银行监管委员会等,也要制定出合理的措施,促进各银行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篇10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及其表现形态

互联网金融(ITFIN)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行业功能,依托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数据挖掘等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方式。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平台金融、普惠金融、信息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模式。

当前,互联网+金融格局,主要有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APP软件等。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动作的电商企业、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挖财类的手机理财APP(理财宝类),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种类

从互联网金融功能和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支付结算、网络融资、虚拟货币和信息化金融机构四大类。

(一)支付结算类

支付结算类属于独立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独立于银行和商户,作为中介为商户和消费者进行支付结算业务,借助计算机、平板、手机等PC设备,依托互联网在收付款人之间发起网络缴费、银行卡收单等资金划转业务,在金融交易过程中行使支付中介智能的金融模式。目前,其支付业务的应用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网上购物、缴费逐渐扩充到医疗、教育、旅游等诸多行业,其代表为支付宝和理财通。

(二)网络融资类

1.P2P网络小额借贷模式,即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网络借贷,又称点对点网络借贷,其主要形式是具备充足的资金且有理财想法的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牵线搭桥并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人。其代表主要有采利网、人人贷等。

2.众筹,其行业特点是通过搭建网络平台,由项目创意人创业项目和活动计划并提出资金要求,向广大的网友受众中的有兴趣者或者认可其项目的人募集所需资金,再将创意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收益返还给出资人。目前在我国影响力还不强,处于萌芽阶段,典型代表追梦网,点名时间。

(三)虚拟货币类

1.电子币,主要分为游戏币和专用币,典型代表为Q币。

2.电子货币,又称网络虚置货币,典型代表是比特币,最初主要用途在于互联网金融投资,限网络商户使用,后来慢慢线下商户接受甚至明确了与实体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最后成为新式货币直接用于生活中。

(四)信息化金融机构

1.网上银行,主要包括传统金融机构设立的网上银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业务服务,主要涉及存贷款、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其典型代表是中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等。

2.金融网销,主要是指基金、券商等金融或者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典型代表是平安保险、网上车险等。

三、互联网金融常见的犯罪类型

互联网金融犯罪是指行为人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实施的以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或避免损失为目的,侵犯不特定多数网民或投资者的财产和利益,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常见的犯罪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非法集资犯罪

非法集资,是指行为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违反法律、法,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机制未经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也指虽经批准但已被撤销,仍然继续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主要集中在表现为通过网上制作网站宣传、散布谣言和网下发放传单、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宣扬数倍于银行利息的高息来骗取民众投资,且在前期多会兑现利息,待吸引更多人投资后选择“断网跑路”。典型案例为“昆明泛亚有色公司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案”和。阜阳泛亚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是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授权机构,向投资人销售“日金宝”理财产品(其实是一种以有色金属为抵押物的债权,向交易所提供资金,获取债权及利息回报),阜阳公司赚取服务费。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在未经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控制资金池,指使关联公司自买自卖,制造有色金属交易火爆的假象,向社会不特定人群吸收资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此种犯罪在P2P网贷领域中极为常见,极易产生庞氏骗局,即个别P2P网贷平台经营者,虚假的高利贷借款标募集资金,并采用在前期借新贷还旧贷的形式,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用于自己生产经营,一旦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募集的资金根本无法归还本金和利息,更有的经营者甚至卷款潜逃。

(三)网络洗钱犯罪

网络金融平台具有重资金轻用途、资金来源审查不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众筹等模式存在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为不法分子注册成立空壳公司进行洗钱和转移赃款提供了便利,他们将赃款转换成虚拟货币,通过专业网站换回实际货币,达到洗钱的目的。

(四)网络传销犯罪

不法分子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络理财”等种种包装来掩饰其传销目的,吸引网民注册成会员,通过收取会员“入门费”、“回报基金”等费用,以购买网站产品或者虚拟物品数量的多少作为将参与人员分级的标准,在加入会员中形成上下级的金字塔结构,对会员投资和收益实施网络化的管理,上线通过发展下线抽取提成和固定分红。属于“交会费-拉下线-收提成”的模式。

四、互联网金融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犯罪主体的呈专业化和技术化。从我市侦破的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来看,从事该项领域的人需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金融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宣传公关能力等,从“E租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来看,相关业务员从事宣传公关业务多年,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话语的煽动性和诱惑性较强;公司内部有专门负责金融服务的“操盘手”,负责专业技术领域内的工作;具备网络技术的人员负责网站创立。

(二)互联网金融犯罪涉及区域广、涉及人员众多。互联网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到涉及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进行交流、进行交易,互联网创造了一个瞬间联通世界的神话。同样互联网金融犯罪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通过互联网看到同一个信息,而这个信息如果是虚假诈骗的,而受骗者也就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一旦发案涉及人员众多。

(三)互联网金融犯罪更加隐秘,手段的多样化。从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手法看,犯罪嫌疑人往往是通过互联网信息,利用QQ、微信等方式联系,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进行资金的转移,避开与被害人的直接接触,真伪上根本无法辨别,对外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

(四)互联网经济犯罪案件立案后难以取证侦破。由于互联网经济犯罪突破了传统的地域时间限制,网络的无界性,互联网金融犯罪手段隐蔽、专业性强,加之电子证据难固定,人员身份取证困难等诸多难点,使得许多互联网经济犯罪分子有恃无恐,给预防和取证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网络犯罪取证难、侦破成本高已经成为公安机关破案的瓶颈。

五、互联网金融犯罪多发的原因

(一)操作便捷,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在网络进行前期准备时,只需要花几百元购买一套程序,然后再注册一个域名,在境外租用一台服务器,就可以上线开张了,所有收入均被犯罪份子装入自己腰包,一旦被调查,立刻关掉服务器,清除所有的数据,换个身份又重新再来。

(二)网络覆盖广,受众群体基数大。据官方统计,中国网民达到6.88亿,手机网民规模6.20亿,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犯罪份子只需要在网络一条简单的信息或群发诈骗短信,即可“守株待兔”。去年5月份,公安机关在暨南大学模拟伪基站技术向周围人群群发了内容为“同学你好!经随机抽取号码,你的手机中奖了!赶紧戳下面的链接,凭兑换码到建阳篮球场摊位领取神秘大奖”的“中奖”短信,并附上短信链接。不到两分钟,就有人受骗,短短一个多小时,已经有五六十名同学拿着“兑奖短信”前来咨询,而有半数同学已经点开了短信链接。

(三)易钻法律空子,逃避法律制裁。“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立法永远滞后于社会现实的事实,导致许多网络犯罪行为通过立法上的空白最终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再次作案,并将犯罪手段变形升级。

六、互联网金融犯罪打防对策及建议

由于互联网金融犯罪具有高科技性、高智能性等特点,所以对互网络金融犯罪侦查观念较传统侦查观念应有所转变,必须适应时代新形势,以科技、智能等手段作为支撑点,全力打击预防此类犯罪,净化互联网络空间。

(一)情报导侦,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精确研判能力。围绕互联网金融犯罪发展的新动向,从公开和秘密两个信息层面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着力揭示犯罪的特点、手法、规律和趋势,掌握应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精确研判的主动权。

(二)集成作战,增强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精确打击能力。当前,网安、刑侦、经侦、情报、国保等要以研判会商为核心,以集成作战为手段,以精确打击为目标,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联席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等多种形式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多警种、多部门联合参战的集成作战打击平台,无论是立案协查、调查取证,还是协助执行,形成整体打击、整w作战的新型模式。

(三)强化宣传,提升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群防群治意识。采取传统手段与现代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盘活公众传媒资源,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途径加强金融法律政策的宣传,普及国家储蓄、信贷以及信用卡保存、使用等常识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鉴别能力;告诫民众慎重对待高息借贷,规范借贷手续,不要盲目跟风;大力宣传非法集资犯罪、传销等作案手法和社会危害,通报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四)加大监管,健全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监管体系。银监部门要切实担当起监管金融事业的公正“法官”,独立自主地行使权利,用足用好调控、经济以及法律手段,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彻底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人民银行、工商等相关金融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对金融机构设置、金融业务开展的监管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堵塞内部作案漏洞,禁止金融机构账外经营,铲除金融机构内部作案的“温床”。

(五)提高素质,为打击网络金融犯罪提供人才保障。各级经侦部门要注意总结办案经验,提炼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整理为教育素材,例如情报导侦案例、技战法等为经侦民警讲授,可以采取电视电话会议、办理培训班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利用拍摄微电影、举办有奖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丰富手段,重在提高民警的参与积极性和教育内容的吸收性。重点解决技术水平与实际业务脱节的问题,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坤;高春兴;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特点与侦防对策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09-20

[2]徐迎阳; 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2014-02-25

[3]王行健;浅析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金融经济》- 2014-03-25

[4]赵青; 互联网金融特性及对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影响 《当代经济》- 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