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管理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经济效益高。即以增加办公费用和办公人员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而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机读档案,不再是传统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这样不仅节省了占地面积,节省了保管费用。而且方便查阅,因此也避免了重复印刷而造成的纸张浪费和不必要的增加人员的费用。
(2)办公效率高。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使信息资料能快速归档,并尽快使用。以人事档案管理为例,由于管理对象的范围,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如工人进厂,退休,流动性等,要想准确了解统计这些情况,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必须“归档”后才能进行查询。数字文件通过网络计算机管理,能够准确地反映当前情况。数据查询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变得十分简单,可以真正做到让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数字文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边界文件,档案保管也形成了文件实体保管基地到信息控制中心的转变。
(3)档案利用率高。由于传统的档案大都以纸质为载体,通常保管在档案馆、档案室,给使用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查找档案更加方便快捷,使用者可以准确地查询到到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网络的实现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使用着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加便利快捷。
二、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建议
(1)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服务意识。单位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力颇高,所以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进一步落实加强。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强有力支持。同时还要在思想层次上支持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在网络信息社会条件下,档案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新形势,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加强档案管理的主动意识,提高自身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及服务意识。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数字化档案管理水平。单位档案管理者和部门应该提高职业技能,进一步加强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操作的技巧,应当鼓励档案管理者积极参加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技能学习和培训,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档案管理者还应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单位还要积极向社会各界引进网络信息数字技术精通的专业人才,并对在职员工定期培训,使之成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坚强后盾。基于此,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团队的网络信息技术现代化技能,而且为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篇2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各方面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高校招生人数增加,学籍档案数量也大幅增加,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加强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显得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就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及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
高校学籍档案是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及生活状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对学生以后就业和升学都是比较重要的证明,所以加强对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就很重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其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比较关键,从而提高学籍档案管理效率。
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重要性及主要特征
1.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重要性分析
对高校学籍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劳动的投入。由于高校学生学籍档案中存有学生比较丰富化的信息,加上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自然在学籍档案管理上带来很大麻烦,而数字化管理下能将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不仅如此,在数字化管理方式下对学生学籍档案在信息的完善性层面得到增强,数字化管理将不同学习信息内容进行集中呈现,让学生的档案信息更完整。另外,学生的学籍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实现对档案的科学化管理,让学生的学籍档案为学生和学校及社会服务。
1.2高校学籍档案主要特征分析
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有比较鲜明的特征体现,首先是在学生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较分散化,是从各项活动及教务处和学生处等层面进行收集的,材料的分散性在具体搜集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在人工劳动上的付出相对较多。再者就是学籍档案内容较广泛,从学生学籍档案的内容层面看,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奖惩情况等[2],而电子学籍信息则包含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所有基本信息内容。基于学籍档案的内容广泛性及材料搜集的困难性,使得档案形成在周期性问题上比较突出。
2.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2.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分析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我国高校学生的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籍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及通信网络的传输数据在速度上达不到标准要求,存在安全性问题,数字化程度还不是很充足,当前高校使用的数据库及网络技术和时代的发展步伐无法紧密结合。学校对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存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现象,这些方面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再者,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不强,在对学生的学籍档案收集整理过程中不积极,在信息上没有完善化,尤其在时间编排和材料分类层面较混乱,以及在组卷装订方面没有得到规范化。另外,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系统层面没有得到完善,以及在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对计算机操作的水平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因为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化,工作内容不容易量化,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管理队伍不稳定等[3]。除此之外,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保密性及安全性需得到加强。
2.2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针对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要从多方面考虑,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数字化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就是将协调统一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学籍和成绩管理是重点管理内容,在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与学校整体发展相结合,建立独立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学籍档案的科学收集及管理和共享[4]。另外,还要遵循学籍档案数字化的标准规范管理原则,确保数据格式及数据库建立的规范统一,在兼容扩展的原则层面得到显著体现。第二,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加强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着手,从具体措施实施来看要配置高容量及高服务器和刻录机、扫描仪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并要对学籍档案的资源网站等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行完善化。还要将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及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在相关制度建立上进行加强和完善,使电子文件的归档安全性得到保障。第三,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要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人员及学校学籍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结合实际开发出适合学校学籍档案管理的软件,这样才能真正将数字化效果良好呈现[5]。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高水平的学籍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层面要加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在专业化培训及考核层面严格按照要求,培养适合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人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目标实现。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策略实施,要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管理人员在这一领域的管理能力,学生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发展趋势,所以要充分重视。
作者:戴雷雷 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秦芳远,刘环琼.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法研究[J].兰台世界,2015(23).
篇3
【关键词】 数字化医院 概念 思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hospital sources,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hospital and digital hospital business information which is digitized construction made several ponders
【Key words】 digital hospital the concept ponder
21世纪,信息技术已深入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而医学科学也不例外,已被推向数字化的时代。特别在我国医改革中,把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政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所采取的两大举措之一。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全面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系统已是大势所趋。
一 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早在1990年,美国把全球的美军医院装备成数字化的时侯提出来的。到2004年,美国计划在10年内确保大多数美国人拥有共享的电子病历。2006年初,英国计划在未来的10年内为英格兰5000万人提供电子医疗记录;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探索工作,也提出在未来几年,我国将有70%-80%的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数字化医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因此就有了现在的“狭义的”和“广义的”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狭义的数字化医院,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语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即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影像和通信系统(PAC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即达到“三无”标准: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
广义的数字化医院,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应用计算机、通讯、多媒体、网络等其他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护理等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动化、数字化运作。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即联机业务处理系统(OLTP)、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联机分析处理系统(OLAP)互联网系统(Intranet/Internet)、远程医学系统(Tele medicine)、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其特征:全网络(多系统全面高性能网络化)、全方位(医教研诸方面)、全关联(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全面关联)。
数字化医院,简单讲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病人的诊疗信息、卫生经济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最有效的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并纳入整个社会医疗保障数据库,使医院的服务对象由“有病求医”的单个个人扩展到有医疗需求的整个社会群体。患者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只要通过网络接入,就可方便查询到个人健康信息档案,随时随地向在线医生进行健康咨询或医疗救助;及时在家中挂号或预约医生、医院。总之,数字化医院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建设数字化医院的目的
建设“以病人为中心、以业务人员为主体、全面提升决策、管理和诊疗水平”为目的的信息化医院。就是要提高为患者诊疗和服务的质量;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变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
三 数字化医院的基本特征
数字医院特点可概括为“三无”: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化;和“四化”:建筑智能化、医疗数字化、管理信息化、资源社会化。真正体现了社会化、全过程、可管理、有智能、无纸化、高效率、高安全性和高稳定性。
四 数字化医院的信息组成
篇4
【关键词】煤矿;我国;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关键技术;信息平台;分析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字化信息建设技术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且快速的渗入到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对于全球以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煤矿开采与生产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煤矿开采与生产环节自动化、集成化以及煤矿生产管理信息化等的逐步实现与发展,数字化矿山也逐渐的普及发展起来,尤其是数字化矿山中的井下高速网络技术与信息系统,它在我国煤矿中的快速发展推广与应用,对于我国煤矿发展中的数字化矿山发展方向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现状,在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研究领域,已经实现了从不同发展领域以及角度的分析研究实现,本文将主要结合数字化矿山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目标与现状问题,在基于3DGIS技术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设计建立基础上,通过对于该信息平台建立实现过程中的信息规范以及接口规范、设备智能化、高速通信传输网络、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等关键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论述,以实现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以及关键技术的分析与探讨。
1.数字化矿山的含义与发展现状概述
1.1 数字化矿山的含义概述
数字化矿山概念以及含义的发展出现,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已经在煤矿开采与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有数字化地球的概念含义引申出来的。数字化矿山主要是指在煤矿矿山范围之内通过使用三维坐标信息以及与三维坐标信息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组成的一个信息结构框架,并且该信息结构框架中对于所获得的煤矿信息总和进行嵌入实现,在矿山的开采生产中进行应用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煤矿开采生产应用中,数字化矿山信息结构框架系统进行获取的信息,主要有固有信息和动态信息两个信息层面。其中固有信息层面的信息主要包括煤矿矿井的地质以及测量、钻孔等原始数据信息,以及煤矿的煤层、围岩、井巷等地质体空间信息;而煤矿数字化矿山信息中的动态信息主要包括煤矿采掘以及通风、运输、供电、给排水等开采生产系统网络与相关装备信息等,此外还包括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中的设备状态、开采环境以及开采人员等生产信息,煤矿开采的专业分析辅助决策信息、开采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等。它们在煤矿开采生产的各个不同环节中产生,并且具有持续产生以及共享利用、多源异构的特点,在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2 数字化矿山的发展现状分析
结合数字化矿山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目标等情况,从我国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发展现状出发,目前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发展还处于发展构建的过程阶段,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矿山我国目前还没有建设成功,这主要与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本身的特征以及我国目前煤矿信息平台构建技术等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能够实现统一管理以及进行空间信息集成、实时动态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基础平台还能实现,这也是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数字化矿山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数字化矿山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于煤矿的矿山地质情况进行勘探,而且还需要进行煤矿规划设计以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环节的运行与管理实施,同时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由于各矿山工作环节的信息化方式和信息化水平不同,数据格式的兼容性比较差,因此,在煤矿矿山基础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一些信息数据不能重复进行利用,导致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平台中,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以及进步有很大的制约影响。再次,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平台设计构建过程中,在设计构建应用技术的选择上,多是使用3DGIS技术进行设计实现,但是3DGIS技术在进行煤矿数字化矿山设计实现与应用中,实际适用性与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客观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局限和制约。最后,煤矿本身比较复杂的环境以及开采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关联性广、开采生产工艺复杂、开采生产技术以及设备智能化水平比较低等,都是形成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的重要影响因素。
2.数字化矿山的设计构建框架
在煤矿开采生产与管理过程中,数字化矿山也就是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构建,通常是在一个网络环境条件下,通过对于煤矿矿井井田范围内的统一三维空间坐标信息的参考,实现对于矿山每一个特征点的固有信息以及动态的开采生产管理利用以及展示,通常情况下也就是指利用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对于矿山矿井的本身面目进行再现。根据上述对于数字化矿山功能作用的描述,在数字化矿山的系统系统结构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于矿山大量多维数据的采集、表现以及管理、处理实现。如图1所示,为煤矿数字化矿山的设计框架结构示意图。
3.数字化矿山关键技术的分析
根据上述数字化矿山建设结构框架情况,进行数字化矿山建设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字化矿山设备智能化技术、高速传输网络技术、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3DGIS平台建设技术以及基础数据专业化分析处理数据等。
3.1 数字化矿山设备智能化技术
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设备智能化主要是指设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完备的检测以及控制执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设备接口或者是端口,进行与第三方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在煤矿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矿井生产应用的主要设备在电控智能化的电液控制方面的突破发展比较明显,但是综采工作面的设备智能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对于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来讲,数字化矿山主要设备的智能化是整个数字化矿山智能化的基础,因此,设备智能化技术以及设备智能化的实现,在数字化矿山中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
3.2 数字化矿山高速传输网络技术
在煤矿矿井的开采生产作业中,主要包括煤矿矿井的采掘以及开采资源的运输、提升,开采生产应用设备的供电,矿井通风、排水等作业环节,这些开采生产工作环节的运行实现,都需要进行相关的监测控制,这也是煤矿矿井监测系统的多源异构特征,针对这些工作环节与系统特征,就需要应用高速传输网络,对于不同环节采集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与整合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对于煤矿矿井多源异构数据信息的集成与整合过程中,设计应用的高速传输网络需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3.3 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
在数字化矿山建设中,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将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中的多源异构信息数据进行融合、收集,统一存放在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基础信息平台中,以实现数字化矿山的运行应用。通常情况下,对于集成融合在煤矿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多源异构信息数据,主要是通过进行矿山基础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中的矿用对象管理中心,然后将数据信息以数据库存放的形式,进行实时共享实现,以帮助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以及管理实现。
此外,在煤矿矿山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到的关键技术还包括,数字化矿山的信息规范以及接口标准技术、进行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应用的3DGIS技术、三维建模计算方法以及基础信息数据的专业分析处理技术等,它们主要针对数字化矿山建设中的不同系统结构,为实现系统功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对于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影响和作用。
4.结束语
总之,由于受到我国煤矿矿井生产作业情况以及数字化矿山建设本身复杂性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煤矿数字化矿山仍然处于初期和数字化建设不完备的阶段,进行数字化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的分析,有利于提高数字化矿山建设水平,推进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鹏飞,郭军.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讨[J].工矿自动化,2009(9).
[2]王润生.遥感地质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J].国土资源遥感,2008(1).
[3]马万江.数字化矿图的现状及关键技术[J].当代矿工,2008,12.
[4]梁宵,袁艳斌,张帆,夏文钊.数字矿山应用及其现状研究[J].中国矿业,2010(9).
[5]马旭峰,宋任峰.鞍钢矿山采矿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金属矿山,2008(4).
[6]李白萍,赵安新,卢建军.数字化矿山体系结构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6).
[7]阮俊红.某镍矿数字化矿山建设及规划[J].铜业工程,2011(2).
篇5
【关键词】数字化监理模式;模式特征;系统创建;数字化监理模式效果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Supervision of inquiry
Zhao Feng
(Luohe Highway AdministrationLuoheHenan462000)
【Abstract】Through a number of high-grade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highway summary and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he current supervision system, proposed to build Digital Supervision and expounded Digital Supervi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upervision of the system to create, Digital Supervision feasibility and the resulting benefits.
【Key words】Digital Supervision;Mode feature;The system creates;Digital Supervision effect
1. 前言
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的时代正以空前快速的步伐走向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能被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1”和“0”代码进行管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时代又被称为数字化时代。而作为工程监理这个高智能、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对工程相关信息进行集成化管理,逐步构建数字化监理模式,提高监理工作的准确性及高效性,将是监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数字化监理模式及其特征
2.1数字化监理是新生事物,时至今日还未见到关于数字化监理模式的权威定义。而目前所谓“数字化监理”,最浅显或最直观的一种就是通过设置在建筑施工现场较重要、关键点位上摄像探头,把现场施工情况传送到现场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用于监视工地的施工进度以及安全情况。但笔者认为考察监理是否是数字化监理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监理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监理模式与传统监理模式最大区别在于其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主,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种信息(如设计图纸、规范标准、监理中各种函件以及工程照片、音像等)均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既可以由单台计算机处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传递和处理。
(2)监理资源虚拟化。数字化监理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监理,其监理资源的共享是数字化监理模式的不二法则,各个监理公司在维持自身特有的一定量的实体资源的同时,还可通过网络互联,跨省市、跨单位的互借互阅来建立虚拟资源,将各自不同的资源作为监理网络的一个节点,最终实现资源无限扩大。
(3)监理档案无纸化。数字化监理模式在项目监理实施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档案均是能被计算机相关软件处理的文档文件或电子文件。而对于非监理产生的纸质载体的监理档案则用扫描仪等设备转化为电子档案,项目竣工后利用光盘刻录机刻录成光盘,便于永久保存或连接入网,实现远程访问。
(4)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化监理模式由于其形成的信息是数字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以进行同时多向传递,形成传递网络。而且通过因特网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远程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监理公司总部可以随时对承接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监理任务的监理部实现远程监控。还可以利用网络可视电话功能,实现远程会议来解决、处理问题。
(5)信息检索智能化。数字化监理模式在资料、档案的检索中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化检索,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若对以前的监理档案进行查阅,只需放入光盘,轻点鼠标就行。若需查阅资料,只需登录监理公司数据库或相关监理网站便可。
(6)用户使用方便化。监理单位内部用户(包括领导决策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及时调阅有关信息,当机立断完成各项决策。而外部用户则可以随时查阅监理单位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业概况、工程监理业绩、人员专业配备及获奖情况等),为合理、快捷地选择监理队伍提供参考信息。
2.2从上述特征可以得出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定义: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内容,以数字化设备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监理模式,最终形成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无时空限制的,超大规模的高智能、高技术含量的专家系统。
3. 数字化监理模式的系统创建
3.1如何建立高效、实用的数字化监理模式,并使之形成科学的专家系统是今后探索的重要问题。因为其建立既要考虑信息时代的要求,又要考虑充分利用现有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基础和物质基础。在没有现成的数字化监理模式经验环境下,在借鉴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初期建立途径可分四大模块。
3.2先以监理公司为节点。各监理公司根据各自项目规模、特点以及施工情况,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条件好的可配备数码摄像机)、数码录音笔等,利用上述设备,按照监理的“三控一管一协调”要求形成监理的管理信息,然后进行分类、筛选、存储。
(1)模块一:现场监理控制的远程监控。通过预先设置在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等关键点位上的摄像探头,把现场施工实况传送到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监理人员根据需要及时存储。若发现违规操作及时抓拍并粘贴于监理联系单、通知单上,发送给施工单位要求整改、纠正。特别是在工序或部位需要监理旁站时,可实现多工作面、多工序的监理同步旁站,监理只需一人查看计算机屏幕即可,省去较多地人力,且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监理人员在巡视、平行检查时可利用数码相机将重点部位、关键节点等施工情况拍照后接入计算机进行编码、配文字说明,形成档案资料与验收记录一并永久保存,在今后需要时可以一目了然,真实再现历史。另外,出现质量隐患时能做到用事实说话,有很强的说服力,当施工单位纠正完后再拍照留样,形成前后对比,处理问题闭合,突出监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当遇到重大问题时可将取得信息(如照片、录像、文件等)通过网络传递给公司,便于公司及时了解、掌握,果断处理。
(2)模块二:计算机处理文档,实现无纸化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最终是通过文字和图表来反映的,而文字、图表编印又是日常工作处理的主要内容,从监理工作开始的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会议纪要,到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以及监理记录、监理发出的各种函件、通知单等,都可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来处理。按照预先建立的各文档标准格式和内容,分类归放到相应的文件夹内,还可利用Windows能使用长文件名的特性,清楚明了地分类存放,便于管理和使用。而对于监理月报、汇报总结、演示演讲、专题纪要等所用到的提纲、图示图解可用PowerPoint来制作,与投影仪配合使用,形成图文并茂的监理档案。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传递来的纸质载体文件则及时用扫描仪录入到计算机内,形成电子监理档案,从而完成监理档案载体形式上质的飞跃,实现无纸化管理。
(3)模块三:计算机辅助管理。投资、质量和进度方面计算机辅助监控是监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效率、节省资金和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的捷径。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绘图和信息加工功能,能有效地进行辅助管理和监控,如编制工程预算和月度付款审核;排定和优化工程进度计划与投资计划,进行计划与实际对比监控;记录、跟踪质量监测信息,分析对照验收规范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质量监测知识库或专家系统辅助监理人员按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监理工作,甚至对工程项目的有关参数和特性利用AutoCAD或3DS来模拟实现。
(4)模块四: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监控。因为每个建设工程监理涉及的信息多,如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建设项目招投标、合同文件、施工索赔、工程投资与使用、质量测控验收、工程进度、监理资料、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的文件资料等,这些信息量大且十分重要。因此,必须由计算机来辅助管理,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对于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等信息作为共享资源,可自己开发建立,也可从第三方获得,如联入中国建设信息网。另外对于不同项目形成的监理档案可联入公司的主服务器,与公司内部其他项目联网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而且公司领导也可通过因特网、宽带数据网随时查阅公司所监理各工程的基本概况,在建工程各种数据、图片,各工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同时给予相关指示,而不受区域、时间的限制,即减少人员、简化手续,又大大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3那么,我国建设监理行业引进数字化监理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是可行的。一方面数字化网络技术在我国已臻成熟,建筑业引进这项技术几乎不存在难以解决的技术支撑;二方面运用高新技术进行行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各个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且业内有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三方面从经济角度可更为直接的看到,几年前还被不少人视为“奢侈”的数字化网络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关键产品如摄像探头、数码相机及数码录音笔的价格也均在千元以下。
4. 数字化监理模式的有益效果
建设监理推广数字化监理模式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有益效果:
(1)一是改变目前监理在工地的高负荷、高强度的“巡回式”管理模式,使得现场监理人员大部分精力不再用于现场巡视,而将多余的精力针对现场实际提前进行预控或对重要部位、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把关。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相应减少人员配备数量。
(2)二是提高监理的工作效率、精度和实时性。就传统的工程现场监理而言,效率不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不少的管理行为都是滞后的。以质量控制为例,一般都要等到错误或违规行为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甚至还需要延迟另一段必要的时间,才能有效纠正。而运用数字化监理模式,则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质量问题。
(3)三是有利于提高监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建筑工地运用数字化监理模式时,首先要求监理工作必须及时到位,所下发的函件必须符合规范、标准,且监理工作也必须在规定的程序下或标准下进行,因为记录的大量工程实体同步音像资料可随时再现工程历史情况,这必然要求质量、安全等问题必须按规范、标准去处理。另外,公司的远程监控对监理自身工作也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5. 结束语
虽然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实施还会有一些操作性的问题和具体实施中相关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更重要的或者说将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是我国建设监理要将观念更新换代。总之。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个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经济领域的先进技术――数字化技术,建设监理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拒绝。
参考文献
[1]JTG G10-2006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2]GB/T50319-2013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篇6
数字化世界的架构已经形成,这一关键的商业变革点,让CEO们面临着严峻的抉择:要么立即进行投资,提高企业的内外部数字技能,要么按兵不动,静观数字化的发展。我们的研究认为,有三大驱动力推动着企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
消费驱动。消费者――尤其是互联一代――已经完全适应了数字环境。他们希望通过各类设备随时上网浏览新闻、进行娱乐,通过Facebook及Twitter等社交媒体联系朋友,或在工作中融入娱乐活动。他们对联网的执著正在改变个人生活。
技术驱动。数字技术正在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设施分布于全球各个角落,与“人联网”(Internet of People)相应,各行业还采用了低成本的联网传感器及设备。云计算及其所需的海量信息处理器正在迅速发展。企业对实时分析仪的需求也随之上升,以此来收集、分析尚未处理过的信息,并用内存分析设备等新技术来满足客户需求。
经济效益。各行业的企业主管逐渐认识到数字化的经济效益是切实存在的。尽管要进行量化还为时尚早,但新兴的数字技术及使用这些技术的企业已经获得了投资。同时,经济周期和全球化暴露了尚未数字化的大型企业的弱点。随着全球竞争愈发激烈,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必须克服不断增加的成本压力,转变传统价值链,建立新的商业模式,突破行业界限,甚至创建全新的行业。为此,公司纷纷通过数字化来赢得竞争优势并实现增长。
事实上,数字化浪潮正在对各行各业产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大部分行业都将出现新的价值库。同时,由于行业内外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价值转移。我们预计:到2020年,各个行业的数字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规模将达到12万亿〜15万亿美元。
然而,企业的数字化成本并不低,遗留的规模越大,数字化流程就越具有颠覆性。另外,在大部分行业,即使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无法同时投资于数字化的各个领域。因此,CEO和管理团队必须对各关键能力进行慎重选择,这样才能把握未来的机遇。
按照我们的研究,影响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因素主要有四类:社会与文化、经济与风险、法律与监管以及技术。与此相对,所有的CEO及管理团队必须先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1.数字化将对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以及在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产生什么影响?2.如何寻找并利用行业内外的价值机遇?3.新进入者将如何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我们如何反击最有效?4.为取得行业领先地位,公司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这些问题将引导CEO和管理层评估多个备选方案,并从中选出数字化投资的最佳方式及领域。我们预计,数字化发展最快的行业具有以下特征:进入门槛较低;信息是主要的下游产品或关键成功要素;上游信息或资本密度高。这类行业蕴涵着巨大的数字化机遇,有望降低资本密度并提高资本回报率。基于这些特征,媒体和制造业或将成为率先受到数字化影响的行业。
篇7
关键词:海洋环境;数字化试验海区;水下环境测量系统
1 数字化试验海区建设内容
1.1 数字化试验海区的基本概念
所谓数字化试验海区,就是指信息化的试验海域,它包括了试验海区大部分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全过程,是依托各种测量设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与现代海洋技术相结合,把大量的、多分辨率的、动态的各类海洋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分析处理、利用和有效管理,组合形成一个大系统,快速、完整、便捷地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多层次的试验海区海洋环境信息,为试验的组织实施和结果评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2 数字化试验海区的建设内容
数字化试验海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部试验任务对海洋环境的需求考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数字化试验海域海洋环境信息基础平台、数字化试验海域原型系统两大部分。
1.2.1 海洋环境信息基础平台
1.2.1.1 数字化试验海域标准规范的确立
海洋空间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要把这些数据资料按统一的参考坐标系统、统一的结构组织到数据库中,应制定数据标准化处理、数据库建设、数据交换、产品制作等系列规程和规范,以确保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1.2.1.2 试验海区海洋环境信息的获取
实现数字化试验海域的基础和关键是数据。海洋数据反映了海洋基本特征和动态变化,是海洋自然特征的数字化表现形式。随着数据获取方法手段的更新,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大大提高,数据更新周期已由过去的按年、多年,逐步发展为按日、时,甚至按分钟计量。海洋数据的快速获取和更新,将使海洋观测数据形成海量积累,并逐步实现海洋的数字化,同时也为海洋的数字化表达及利用数字化和虚拟现实的手段还原海洋的真实情境创造了条件,这对靶场更客观地认识了解海洋现象,探究发现海洋规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2.1.3 海洋环境信息数据仓库的建设
数据仓库系统是数字化试验海域信息基础平台的核心,通过数据仓库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实现海洋环境数据的统一高效管理,把分散的、多源的、海量的、内容多样的、标准不一的各类海洋数据进行处理,为数字化试验海域原型系统提供多源、多尺度的数据支撑。
数据仓库由海洋水文、海底底质、海洋基础地理数据库等几大类数据。具备数据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数据抽取及更新等功能。
1.2.2 数字化试验海域原型系统
数字化试验海域原型系统是指在对大量海洋基础数据和产品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信息集成与可视化显示基础平台。它集成了海洋环境信息基础平台的各种数据和海洋计算模式,并基于三维球体模型,利用三维可视化、动态仿真等技术,对这些海洋环境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动态、直观的可视化表达,并可以实现多类信息的综合查询。根据我部试验任务的特点,此原型系统包括基础信息模块和海洋环境模块等三大模块。
1.2.2.1 基础信息模块
可以实现试验海域海底地形的三维可视化表达与定位查询。从不同角度对几大试验海区的海底地形地貌进行海洋基础信息的全方位展示。
1.2.2.2 海洋环境模块
利用统计、再分析、预报等多种类型数据,以单点查询、过程曲线、颜色梯度填充、三维虚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动态表达温度、盐度、密度、声速、流速流向、波浪等水文要素。
2 数字化试验海区建设方案
2.1 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
依据数字化试验海域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顶层设计,开展数字化试验海域标准的总体设计,确定标准化目标、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数字化试验海域标准化工作指南。分析现有与数字化试验海域相关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研究确定拟采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相关标准,指定基础性、关键性标准。
2.2 建立数字化试验海域海洋信息获取与更新体系
信息获取与更新体系是数字化试验海域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依托我部的水下环境测量系统(包括温盐深剖面仪、多普勒流速剖面仪、GPS罗经、侧扫声纳、单波束测深仪、风速风向仪、测波雷达等)已初步形成由海底到海面的海洋立体监测数据获取体系,形成了分布密度合理、监测要素齐全的数据采集体系,为实现海洋数据获取与更新的实时化、自动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事实上,海量的海洋信息是数字化试验海域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靶场已投入部分资金购置了水下环境测量系统这套海洋环境调查设备,并结合试验任务和锚训进行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对进行了观测。但这些有限的数据量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化试验海域建设低于海洋信息的大范围、高精度、时空连续的全面要求。后续应在全面收集、利用各类海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加大对海洋环境调查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我部的水下环境测量系统进行海洋环境调查,为建立海洋数据仓库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3 研究数字化试验海域建设的关键技术
2.3.1 海洋信息处理技术
由于海洋是流动的水体,并且边界模糊,导致获取的海洋数据的误差和用来描述海洋自然要素属性或海洋物理性质的数据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开展有关海洋数据的资料处理与质量控制技术、海洋特征的信息提取技术以及海洋重构与预测技术等。针对我部水下环境测量系统的设备组成,主要研究温盐深剖面仪、多普勒流速剖面仪、GPS罗经、侧扫声纳、单波束测深仪、风速风向仪、测波雷达的的信息处理技术。
2.3.2 海洋数据组织与管理技术
随着测量数据的爆炸性的增长和不断积累,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反而更不容易发现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为此,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海洋数据的组织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2.3.3 海洋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可视化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领域,是研究数据表示、数据处理、决策分析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技术。利用此项技术,可以使海洋自然属性与要素的表达更逼真,更有利于揭示隐藏在大量数据和信息背后的海洋现象和变化规律。
3 结束语
数字化试验海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系统工程,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靶场信息化领域的重要工作。在今后工作中,要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靶场试验任务实际,尽快建立数字化试验海域基础平台,建立健全海洋信息更新能力和机制保障,建立权威的海洋信息基础平台,搭建逼真的原型系统,探索符合靶场实际的海洋信息化建设模式,使之在为试验组织实施和结果评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Walk J D,杨景飞.海洋的作用于海洋科学面临的挑战[J].海洋信息,1996(5):32-34.
[2]李国庆,等.信息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础[J].中国海洋综合管理研究,1998.
[3]白福义,罗晓玲.浅谈数字海洋技术支撑体系[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8,3(1): 7-11.
篇8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思路分析
一、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的优点及影响因素
(一)优点
1.数字化档案信息代替原件提供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档案原件。人们查询档案主要获取其内容信息,数字化档案信息提供利用,使利用者看到的是档案原件的“电子版”,避免档案原件特别是纸质档案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损害,如撕坏、涂改、折损、复印高温和与空气接触造成的纸张老化、字迹褪变等等。
2.检索快、效率高。这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最主要的优点。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字化档案进行检索、浏览,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利用者大量的时间,也提高了档案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者查阅手工目录十分繁琐,有时好不容易检索到档案资料目录,档案工作人员辛苦地从库房调出来以后,利用者一看,还不是自己需要的内容,又不断地重复这一笨拙简单的过程。利用者从计算机上查阅档案目录再浏览全文信息,鼠标一点,浩瀚历史信息尽收眼底。将过去那种“利用者/档案”的服务模式变成了“利用者/计算机/档案”的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数字化档案信息网上远程服务利用,极大地方便利用者,也大大提高档案馆的服务范围。数字化档案信息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利用,冲出了档案馆的围墙,利用者在办公室或家中舒适地浏览着档案信息,免去路途奔波之苦,难怪有“无铺档案馆”之说。网络延伸到哪里,档案馆的服务范围就扩展到哪里,档案馆网站访问率的数字可以说明,档案馆的服务人次也大大增加,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4.扩展了档案功能。收藏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的是信息积累、信息记忆作用以及凭证作用,而以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为代表的数字档案馆,由于其远程快速查找利用,是“存取”型档案馆,即信息的存取服务,实现的是搜寻和利用馆藏资源来满足用户档案信息需求的作用。过去以保管为主,强调档案的收藏,现在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要让收藏的档案信息资源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重管轻用”到“管为用”,数字化档案利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二)影响因素
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效果如何,影响因素主要是:1.数据质量。即档案原件在数字化处理加工过程中,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内容是否完整、可靠,格式是否标准、规范,有无遗漏等等;2.数据库组织。数字化档案信息都是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组织的,数据库系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子数据库组成,也可以由一地或异地分布的多个数据库组成,计算机系统检索时,都是在数据库里搜索相关信息,数据库是否组织得合理,也影响其网上检索利用;3.搜索引擎功能。搜索引擎功能是否强大,直接影响检索结果,响应时间和查全率查准率;4.计算机系统配置。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配置、网络配置、服务器配置等直接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流程
根据“边建边用”的思想,当前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来馆查询,利用馆内局域网,以上网浏览全文代替提供原件;另一种是远程查询利用,这是理想的方式,是我们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终要实现的方式。下面分别说明这两种方式的工作流程供探讨。
第一种:馆内局域网利用。就是利用者来馆利用,先按传统方式验明有效证件后,在机读阅览室上网查询,以数字化档案代替提供原件。其工作流程是:提交有效证件;填写利用申请表。管理员引导上机。利用者填写检索条件;显示检索结果(文件级目录)、浏览全文、复制内容、申请下载历查询的内容;管理员下载;退出。
第二种;数字化档案信息远程利用。进入档案馆网站——点击“档案查询”——提交档案利用申请表,身份认证——授权口令——进入检索系统——填写检索条件——显示检索文件级目录结果——浏览全文——提交下载申请、退出。
三、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建议
(一)要重视对传统载体档案的鉴选
要充分考虑哪些传统载体档案需要数字化,确保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在数字化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档案数字化鉴选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应进行数字化转换,以便利用者能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充分发挥高价值档案的作用;对形成时间早、破损严重的档案应进行数字化转换,防止珍贵档案缺失;企业自身形成的档案应进行数字化转换,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翔实的数据资料。
(二)要重视对档案数字化的规划
档案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成本核算,考虑投入产出。企业要抽调档案、信息等部门的人员组成规划小组,研究制定档案数字化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规划中要明确哪些档案需要数字化以及哪些档案需要优先数字化。确定哪些档案需要优先数字化时,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与行业职能密切相关、经常查用的档案应优先数字化;在档案短期内不能实施数字化、不能提供全文检索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对目录进行数字化,建立目录数据库以满足检索、查询需求;对于有迫切利用需求的档案可打破原有的规划先行实施数字化;由于存放时间长、载体老化等原因已出现不同程度损坏,并且保存价值、利用率较高的档案应优先数字化。
(三)要尊重室藏传统载体档案的历史
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保持传统载体档案的外部特征,因为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要注意不能用现在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标准将企业各个历史阶段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抹杀档案的历史原貌,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载体档案分阶段数字化,保持数字化前后档案外貌特征的一致性。无论档案分类规定历经多少次修改,数字化后的档案都要体现室藏档案不同阶段档案分类状态的原貌。数字化后的档案不能抹杀了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四)要重视档案数字化的成本核算
目前,将室藏传统载体进行数字化的费用较高,并且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后必然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对大量的数字文件进行管理和维护。数字化后电子文件的保存需要进行持续管理,其中包括数据完整性的核对、载体老化的评估和数据的迁移等等。
总之,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大势所趋,开展库藏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的确有利于纸质档案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方便群众查档,紧紧围绕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进一步加大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力度,努力发挥档案凭证价值、资源价值和历史价值作用,力争使数字档案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璐颖,轲鑫.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安全保密控制[J].档案学研究,2011(4).
篇9
关键词:物联网 档案管理 档案数字化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1-0211-01
随着全球一体化,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技水平的进步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作为一种集合了计算机科学、无线通信技术、数字电路等多种学科知识的先进技术手段,已经从日常起居、办公、商业活动,到军事领域等多方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就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问题作以下探讨与分析。
1 物联网技术概念及主要特征分析
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对物联网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表述。但从该技术的应用特点来看,普遍认为:物联网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1]。在实践应用中物联网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首先,物联网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广泛性是指物联网无线自动联网技术的传感范围具有广泛性特点,同时也指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目前的档案管理、教育、医疗、交通等各领域都已不同程度应用物联网技术。而时效性是指在应用物联网技术时获得的传递速度的快捷和感知的时效性。
第二,物联网的智能性和自动性。智能化是指应用物联网时可以对物品进行智能识别传递和控制,从而实现了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自动性是从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比如实现无需人员操作,全天24小时运转。
第三,物联网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物联网技术系统所包含的关键技术节点很多,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等,在网络载体方面也是多种多样,因而物联网将多领域、多行业技术融合到一起,体现了物联网的包容性发展。同时,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并将继续引领信息时代的创新和变革的步伐。
2 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是当前被广泛采用的主流技术之一。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促使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2.1 物联网技术促使档数字化管理的一体化
这里提到的档案数字化管理一体化指包含了文档一体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构建两个方面。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领域能够为这两方面的工作创造更多的条件支持。
(1)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档案文档管理的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实现文件生命周期全程管理。同时,物联网能够有效促进档案室与档案馆的对接,实现档案的指向管理。通过物联网实现的档案指向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价值,从而促进了档案数字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化解了档案形成与移交等环节的矛盾。
(2)RFID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作用;电子标签信息容量大、使用寿命长,可重复使用,随着技术的完善与成熟,RFID标签将成为保存档案信息的优质载体。物联网系统自动采集的档案信息及人工录入的标引信息存贮于电子标签,并与电子文件系统相联系,便能够实现异构档案信息的整合。同时,电子标签标引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有利于避免数字化对档案实体造成的机械磨损和人为破坏。
2.2 物联网技术推动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智能化
物联网的智能化表现在物联网系统具有智能识别的功能,能够物联网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能够有效地对档案信息进行快速识别,其主要表现在档案检索与档案清点以及门禁系统等领域的应用。
(1)档案数字化管理中RFID技术的应用;在档案检索过程中,RFID设备可以通过阅读器同档案实体中的电子标签进行对话,快速批量读取档案标引信息,并通过档案检索系统实现主题检索。RFID阅读器可以通过与柜架中的电子标签进行对话,帮助利用者快速找到所需档案。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可应用于档案清点工作,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
(2)物联网系统的智能识别功能及自助服务的可能性;在档案利用中,物联网系统还能够通过对数据库中信息需求与档案标签中的利用信息进行匹配,智能识别可供利用档案,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其智能识别功能可以同检索系统中的专家系统相连接,门禁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智能分析出利用权限,进而在自助服务系统中为其提供相应权限的检索服务,使之实现自助档案利用。
2.3 物联网技术促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自动化
物联网技术应用带来的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自动化包括档案的自动形成和档案自动化管理两个方面。这种技术变革极大地解放了业务人员和档案工作人员,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带来了档案载体的变革。
(1)物联网与档案形成的自动化;通过物联网的传感器终端,可以直接生成档案,而电子标签,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档案载体记录与存储档案信息,并具有即时性与动态性的特点。物联网技术通过电子标签生成的档案对存贮环境要求极低,因此,电子标签作为一种优良的档案载体将在档案工作,尤其是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工作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提高档案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2)物联网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物联网感知层在档案管理中实时收集与反馈信息,与应用层系的交互,自动传递系统指令并处理信息[2]。其传感器节点可自动获取档案库房信息,并通过网络层与信息处理系统对话,如监测温湿度信息,通过信息的采集和反馈,再由系统向空调等温湿度调节设备发出指令,调控温湿度,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有物联网自动运行完成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将对档案数字化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物联网技术必将促使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一、图书馆数字化概述
21世纪作为一个以计算机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是其主要特征。数字图书馆依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网络蓬勃发展。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概念,以存储、传播和提供利用信息知识不变为宗旨,向着信息资源数字、信息传递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向高速发展,这也使得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产生质的飞跃。
(一)图书馆数字化的概念。美国数字图书馆对图书馆数字化的定义是“图书馆数字化是挑选、构造和提供存储数字化作品集合的智能化入口,同时对这些数字化作品集合进行加工、有序化重组,保证其完整性和永存性,从而使得这些数字化作品集合能够随时、经济地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利用”。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化的数字资源,网络信息服务的主动机制,各图书馆间的合作关系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的人才团队。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特点。图书馆数字化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通信等为基础,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 计算机化的管理。图书馆数字化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因此使用计算机手段管理数字信息化资源,并对各业务工作实行计算机式的管理。
2. 数字化的信息存储。图书馆数字化以电子格式的形式存储海量数据,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处理技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提供访问接口和信息保护等有效操作。
3.便捷的查询手段。数字化图书馆依靠网络连接,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各种电子通信手段,连接图书馆信息和网络信息中心,提供各种查询服务。为信息检索提供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用户不必再担心地理位置和信息的物理位置。
4.自主化的服务模式。图书馆数字化提供的服务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读者可以摆脱时空限制,查询、预约图书,浏览信息;也可以实现与专家网络探讨交流。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情况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仍有很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予以纠正,那么对于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一)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化资源匮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较多建设计算机系统的图书馆因为缺乏维护系统的资金,难以增加投入建设,造成设备老旧,网络传输速度较慢。同时,图书馆藏书数据库建设和购置缺少预算,数字化资源严重不足。
(二)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首先是图书馆读者由于阅读习惯和经济原因,更倾向于阅读和查询纸质版文献,很少使用电子阅读或者从网上查询图书信息,这反映出用户数字信息化意识普及率不高,数字化图书馆推广不到位。其次是图书馆服务人员的数字化服务意识不到位,缺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服务的观念。
(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规划滞后。国内图书馆都在积极筹备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但是各图书馆之间的建设大不相同。缺乏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全局性的统一策划,多数数字图书馆建设处于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导致图书馆的建设水平低下,资源重复浪费。
(四)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图书馆数字化依附高速运作的网络环境,分布式存取资源,逐步改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存储流通加工利用方式。图书馆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信息服务本身的内容和运行模式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发生了较大改变,使得原本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机构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很难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化调整资源配置和运行构架,与用户的沟通互动在管理运行机制上比较滞后,影响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数字化图书馆人才的整体素质。人才团队的使用是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需求点,合理的构成和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人才和技术上的保障。加强人才思维转变和教育,健全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以促进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转变图书馆运作思想,增加资金与信息等方面的投入。适量的资金投入是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并保障其顺利启动和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资金的节约。其次加强多地区图书馆和科技公司的合作,吸取优秀数字化图书馆的宝贵经验,引进先进的科技公司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与教育科研院校达成合作关系。广泛吸收资金和技术支持,为读者提供高技术含量的附加信息服务。
(三)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体系,使得数字信息资源多样化,增加其规模和容量。统一索引标准,建设针对不同的分类方法制作统一的搜索工具,减少人力、财力以及资源的浪费。
四、总结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84页)的快速进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打开新的数字信息时代大门的钥匙。图书馆数字化是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任玉欣.浅谈网络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2]周钢贤.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2010.
[3]周军.评估背景下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J].情报探索,2010.
[4]林兰.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0.
[5]全桥. 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困惑与对策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6]林秋娉.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7]肖倩. 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 [J]. 科技信息,2009.
[8]欧阳瑛.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问题探析[J].高校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