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

篇1

关键词:新媒体;视觉传达;推广

一、新媒体的概念

在当今的文化艺术界和传媒领域,专家们对新媒体这一新兴的技术定义不一,如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而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则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新媒体目前主要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虽然新媒体时至今日仍没有被清晰化、准确化的定义,但是我们在文化艺术界和传媒领域中里可以通俗的将它理解为:新媒体中的“新”字绝对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相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优势是更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形式可以通过网络、数字、移动、无线通信等技术取得,也可以是受众通过数字电视机或自媒体电脑、手机等终端来体验人与机器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视觉传达手段与表达方式。

二、新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正润物细无声般的对“视觉传术设计“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影响。最早的“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为平面的招贴宣传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大量的商业商品信息需要传播,使得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得到迅猛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带有相当强烈的传统的工艺美术的印迹,而且传播媒介也局限于产品包装、平面的招贴宣传画,并未真正走进和融入人民的生活之中,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互动。21世纪的到来,科技的进步使得新媒体化的“视觉传达设计”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受众真正的进行了沟通与互动。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正在利用网络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手机、计算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着各类信息以及娱乐服务等传播。新媒体影响并改变了“视觉传达设计”原有的单调的报刊、广播、宣传画等传统媒体传播形式,使“视觉传达设计”向科技化、数字化、便携化迅速迈进。从视觉传达属性和功能方面来看,新媒体的出现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的功能性被发挥到极致,并被赋予了更新的含义。从大众角度考虑,人体通过听觉或者触觉都会更加具有真实性的证实视觉所接收到的事物,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互动性乐趣。特别是在目前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我们视时间如珍宝的时代,我们会被动的接受大量的信息,但却没有大量的时间仔细的阅读与消化所接受的信息。所以声音和视频的结合,就更容易达到有效的传达信息的目的。声音和视频相结合的传输,也将会更有效的帮助人们去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识别与记忆,进而达到体验的目的。可以说,具有声音的画面和文字更具加生动与丰富,具有层次感。从设计方面来看,新媒体的出现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出现后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画面构图、视觉美感、版式和谐等问题的同时,更要关注视觉传播的互动性效果,它能否为受众所接受。在当今这个科技大爆发的时代,艺术设计已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应该与数字化科学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合理运用新兴的科学技术将信息准确、快速的传递给受众,并即时的接收到受众的反馈信息。只有如此,视觉传达设计才能得到更深、更远的发展。

三、新媒体发展下视觉传达设计对运动品牌的推广作用

篇2

海报是通过图片、文字、色彩等元素构建而成的艺术品,是大众信息的传媒方式和视觉传达表现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元素的搭配和变化,海报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和新的创意。在形式美法则指导下构思动态交互海报,并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之达到互动的目的。以此为基础,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强调了将美学、交互方式与人的视觉高度融合的“动态海报”新理念,进而预测了未来动态交互海报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动态交互海报设计;形式美法则;交互方式;视觉感

一、引言

近年来,“动态交互海报”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不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动态交互海报的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企业宣传、产品展示、公益广告都会与其关联。尤其是伴随着交互设计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会关注作品与大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体验感受,因而将设计创意重点投向了人的感受,其目的不仅仅要在视觉上吸引观众,更多的是要在触觉、嗅觉等感官及大脑的联想力方面左右观众。如此设计就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活力满满,就可以使作品具有更加强烈的震撼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约有85%来自眼睛、10%来自耳朵,余下的5%则来自其他的器官[1]。这就证明人的感官反应不再停留在视觉方面,而其他的感觉也起到了协助作用。毋庸置疑,具有交互性质的动态设计产品更能扩大观众的愉悦感及其审美能力。因此,这种以视觉形式美法则为基础并且加入了“动态交互性”元素的设计理念所形成的艺术品,就可以定义为“动态交互设计”。动态交互设计在艺术设计领域尤其是海报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基于此,本文拟从传统海报的定义及特点入手,扩展至动态交互海报的定义及特点,将两者对比,借以考察新的设计方法,进而以相关的动态交互海报作为案例,对其中关键性的设计思维进行分析与探讨,并预测动态交互海报的发展前景。

二、传统海报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中国的“海报”最早问世于上海。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至今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化的传播工具,具有向大众介绍某一物品、事件的属性;海报也是从视觉传达中派生出来的平面设计形式与信息交互传达相互结合的产物[2]。从严格意义上讲,海报是以形象化的语言和艺术美的形式传递信息并作用于大众的一种工具[3]11。

2.特点

(1)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是人情感的瞬间产物。海报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固有媒体制约下制造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在顷刻间就能够抓住人的视觉感受,并且让其迅速理解具体的内容。根据“视觉停留”理念,其含义为人的眼睛在观看某种物体时,停留时间的长短,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颜色都能够给人的大脑记忆系统留下深刻的印象[4]。因为现代社会的快速度和高频率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据研究,人的视觉接触物品的时间正在逐步缩短,而在海报上停留的时间也在成正比例的减少,因此海报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视觉上具有冲击力,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地吸引人的眼球,并尽可能地延长其停留的时间。

(2)制作手段的多样性。传统海报的制作是没有方法限制的,也没有大小、尺寸等的统一规定。也就是说海报可以让设计师随心所欲,既能设计巨幅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而且在制作手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丝网版画印刷、手绘形式、摄影形式或者借助计算机软件。海报的制作在空间上没有任何限制,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和途径以实施设计,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海报制作手法的多样性也证实了海报设计的包容性,即根据不同的手法与所使用的元素将视觉属性中的颜色、形状、位置等进行组合与设计,最终以图形或图案的形式阐述相关的内容。利用视觉暗示和启示的手法将信息传达给大众,使大众的心理行为与海报的视觉目的高度配合,这也是传统海报的特点之一。

三、动态交互海报的定义及特点

动态交互海报对观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展”中展示的“设计之变——动态交互海报”提升了整个展会的观赏价值,使会场充满了新媒体的艺术气息;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观者随时随地地体验着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之变”展览充分证明动态交互设计为人的视听生活带来的变化与创新。这种将图形、图案有机结合的设计,通过声音以及画面的不断变化,产生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故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动态交互海报已然成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达手段,它可以极大地增强人们对艺术和美学的理解与欣赏以及心理的需求,使动态交互设计拥有了最为广阔的前途。

1.定义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多媒体艺术的发展,海报的展现形式也从传统的二维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融入现代科技并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三维立体化形态[3]17。所谓的“动态交互海报”是借助强烈的动态和具有交互性能的画面而引发人的注意力的一种海报形式,其图形、图案和颜色通过“不断运动”所产生的变化而形成的新的画面,既能迅速吸引人的眼球,更能唤起观赏者的思考直至高度交互。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容易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并让其产生兴趣,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对动态交互海报认真研究就十分必要了。

2.特点

(1)设计元素的变化具有方向性。孙辛欣在《基于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动态交互设计研究》中指出,“方向运动指代的是物体从起始点到最终点的位置,其中位移的趋势称之为运动走向,其运动方向有着多样性,指示性和隐喻性。”[5]这一特性也适用于动态交互海报的设计。也就是说,在动态交互海报设计中,设计元素的动态变化控制着整个画面的节奏,设计元素在方向上的变化是信息传达必须依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向性是一个变量,所以在动态交互海报的设计中,针对图形形状,方向性变化就成了一种传达矢量的工具,因为它可以使设计作品更趋向于统一化、科技化,能与观者的心理活动紧密契合。

(2)图形变化的交互性。图形不仅仅在包装、广告等设计中有着特别的作用,在如今的新媒体设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图形在整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既包括格调、风格和品牌信息的传达,也能使图形所表达的信息更加清晰化和更具可读性。图形的变化是信息传达的一种方式,观者对图形或图案变化的理解经过大脑的加工,其所得到信息的这一过程称之为“图形变化的交互方式过程”。图形变化的交互性是动态交互海报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统一的向众多的观者传递动态的交互变化的表达形式而形成的设计理念是极具挑战力的。

四、动态交互海报与传统海报的差异性比对

通过对传统海报和动态交互海报定义和特点的探讨及分析,大致能够看出两者的差异。

1.真实变化成虚拟

传统海报是设计师依靠笔和纸进行设计然后通过排版等方式制作并印刷而成,动态交互海报则是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活动,是一种真实存在却不需要借助纸张进行的设计与制作,之后通过计算机或者电子屏幕给予展示与,即以网络和数字技术为手段将图形、文字等巨量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虚拟化、场景化是其最大的特点。

2.静态变化成动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海报的展示形态从静止的状态到动画的状态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动态交互海报则是通过二维或者三维的形式从各个角度以及细节反复设计,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亦即加入了连贯性的图像、声音等多元化的因素,从触觉、听觉和一些特殊的感官信息中,能使海报真实、生动并且富有运动感。以往那种固定的、静态的形式正在向动态感丰富、主体性明确、画面流动性特强的展示方式转化。

五、动态交互海报设计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延伸以及相关案例

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的观点,其大意是说创新要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并在相应理论支持下,经过创新思维与反复创作之后才能获得新的创造物或者新的产品。动态交互海报就是在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与提高,而所形成的新的交互方式与信息传达手段,不仅满足了人们在视觉上的美感需求,而且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形式美法则的构成原理作基础,对图形与动态效果不断变化,而形成的新的信息图像的一种交互方式。动态交互设计的含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用科技手段表达海报的内容以及人文情怀;第二,在对形式美法则认可与肯定的基础上再对设计理念与方法进行延伸,即运用交互理念实施重构和解析,进而派生出新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联想。因此在展现手法上还可以作如下的归纳。

1.对比与统一

在形式美法则指导下的对比与统一所表达的是根据基本的定型技巧,将不同的事物、形体、色彩等进行对比,即把两个明显对立的元素置放在同一空间之中,经过设计,使其既对立又和谐,既矛盾又统一,通过强烈反差获得鲜明对比,以求得互补和互助的效果[6]89-92。“上海”的字体设计直接使用了对比与统一的手段,即将蓝色斜条图案与黄色方形图案拼贴而成的中文文字进行了形状上的统一与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以此为基础再加入红色的英文字母,而变化的方向及过程则采用统一的自下而上的变换方式。在最终展现的形式上其设计元素仍然是统一的方块及斜条图案样式,但是其颜色和位置却具有了动态的交互变化。

2.分散与交融

形式美法则对“对称”问题是这样表述的: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6]92。在动态交互海报中,以蓝色点状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元素,通过分散和交融的方式实施变化。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将蓝色的点状汇集而形成了字母“h”。这就是典型的分散和交融手法的综合应用,其结果展示的是一种字体。分散的蓝色点状和字母h两种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图案,能够给观者的视觉造就运动感,于是也就创造了多种思维的可能。

3.拆解与重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美学的诉求与鉴赏能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动态交互海报对设计元素的加工、提炼以及处理,创作出新形象的艺术形式,能够增强海报的视觉冲击力,也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以及美学诉求。在形式美法则中强调节奏与韵律,不仅要求画面具有统一的节奏感还要求画面具有统一的韵律感,如此,就可以使整个画面在结构上具有故事性以及强烈的运动氛围。在图3的动态交互海报中,其设计元素都是人们习见的标点符号,在设计师的安排下,将同一画面中的标点符号实施方向和角度的变化甚至是拆分,即对顺序进行重构,而安排符号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向。在重构的最后阶段拼凑出新的图案。此种拆解与重构的设计手法也能体现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更能体现形式美法则。

4.夸张与变形

夸张与变形的基础都是针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的一种具有人类强烈情感因素的再次创作。将不同的设计元素重新组合,运用独特的交互方式推动运动和画面的不断变化,通过图形化设计将设计理念借助创新手段进行展示。如海报是要告诉人们电影“港囧”在18天后上映。在这个动态的交互电影海报中,运用日本浮世绘的艺术手段传达其视觉效果,将所要的18天之后电影上映的信息借助海报中的灯笼给予展现,下部的海浪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视觉上紧紧抓住观者的同时,也将重要的信息传递出去了。这个动态的电影海报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展示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又如瑞典的一家药店品牌Apotek海报也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内容展示得淋漓尽致的。这张海报安置在地铁站,其目的是要推广药店的护发素产品。在列车没有抵达车站时,海报中模特的发型是固定的;当列车即将驶入时,由于特定的感应装置激活了广告牌中的相关元素,动态交互开始,随之着重介绍产品的性能、特点和用法。在视觉和触觉上能够给观者提供一种错觉,以为海报真的可以随着列车的运行而不断运动和变化。

六、动态交互海报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动态海报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广告带来更多的商业利益[7]。动态海报能够借助多维的动感体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吸引人的注意力,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在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让人在动态交互海报中接受和寻找更多的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和“H5页面广告”打交道,这则根基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可以说H5页面开启了动态海报设计的历史。通过人机互动,海报与动态与交互有机结合,亦即通过交互方式的变化和用户的参与感觉,甚至可以让用户加入到动态海报的设计活动之中,形成全新的、个体意识强烈的创作效果。动态交互海报不仅推动了动态交互海报的设计,甚至加速了互联网设计的步伐。

七、语结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人们对视觉冲击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视觉美感和动态感以及参与感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因此设计师再也不能将动态和画面截然分成两个对立的部分,动态交互设计可以与任何设计实行视觉和触觉上的高度结合。如今,数字化设计是当今设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动态交互海报设计也是广告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王芷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注释

①图1来源:ShanghaiType动态字体秀.

②图2来源:ShanghaiType动态字体秀.

③图3来源:ShanghaiType动态字体秀

④图4来源:港囧电影宣传海报.

⑤图5来自:瑞典儿童癌症基金会.

参考文献

[1]周旭.谈视觉感知特征与包装设计表现[J].装饰,200(64):116-117.

[2]百度百科.海报的概念[EB/OL].(2013-03-31)[2016-01-20]

[3]孟娟.数字动态海报设计与展示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11.

[4]百度百科.视觉停留的概念[EB/OL].(2008-04-23)[2016-02-09]

[5]孙辛欣.基于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动态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201(432):35-36.

篇3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不同。通过“三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结合人文素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化以及产学研项目实践,达到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互动转化,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关键词 :三创 视觉传达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圈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 015) - 06- 0123 - 04

2012年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视觉传达设计从艺术设计专业中单列出来,作为独立专业进行招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了自己更为明确和直接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应重视学生创意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对视觉形态的审美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等,培养出市场能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着我们教育环节中的核心竞争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成败的关键,我们认为应用型院校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有其固有特色功能并与传统大学共同塑造国家可用人才,所以应用型设计教育的专业性加强其整合力度,重视人文艺术修养的训练,职业实践能力等培养,能够满足和适应国家社会发展、能够进行创业、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并在社会上有立身之地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2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人才的不足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也逐年上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扩招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变化还跟不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市场需求,学校注重根据教学大纲传授为主的知识能力框架,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根本无法完全应用于市场设计上,而企业市场需要能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将学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和市场之间无缝接轨,促进我们探索“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路径之一。

1.3学生缺乏创造力与敏锐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创新的再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束缚。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思想上注重设计的创新,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过于懈怠,难以对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与观察,因而无法有效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创新最终沦为空想。另外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不善于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钻研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创造力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发现并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与独特的创造力,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造就了只会填写答案的学生,在标准答案下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急需改革的一环。因此,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以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2“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创”是“创意、创新、创业”的简称。创意:老师、学生具备创新的思想,进行教与学;创新:老师用创新实践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用创造性的实践行为自主学习;创业:老师教授学生以实际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与管理,培养具备设计制作、管理、创业的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众多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对创业定义的理解不一,提出的创业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创业,主要代表是哈佛大学斯蒂文森(Stevenson)的定义,强调对机会的追求;从广义上讲创业,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注重个人的能力。与此相对应,本专业将创业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侧重即培养学生的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创意、创新与创业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创业能力离不开创意创新能力,而创意创新能力又会体现在创业能力上。从创意过程中学习、好奇、灵敏。创意不会有一定的标准答案,从课堂视觉传达专业知识外学习创意的敏感度,培养对问题的探索,从已知的知识中,学习找到新观点。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互动过程中学习、热情、勇敢。从分组团队过程中,体验在团队创作过程中的投入指数,你是否能以兴奋的心情去接收任务,用乐观与热情的态度去感染他人。当困难来临时,会协助甚至鼓励他人,以积极与不服输的斗志,对未来与挑战永远兴致盎然。从实际项目过程中学习与合作。以期末大作业的创作过程为例,通过研讨交流和分工合作,增进学生们的观摩学习。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忠实于自己工作所代表的价值,懂得团队合作的价值;在推销自己理念时也善于倾听与学习;不但扮演好在团队的角色;同时全力照顾团队中其他的伙伴。本专业推进“三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视觉审美观和创造性潜力的发展。

3“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宁波大红鹰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扎实的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平面设计、新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与制作能力,能在广告装饰、文化传媒、网络等中小企业从事新媒体广告、平面设计、交互界面设计、展示设计、品牌策划与执行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就业目标的优势互补,重视学生的知识变成智慧的过程和方法,基本涵盖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尤其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拓展课,以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重视拓宽学科基础,突出“三创”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和项目训练,增加专业认知、实践实训、素质拓展等学分,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化培养空间。结合学生自身兴趣特长,选修专业拓展课程,强化专业目标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计划,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为保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创意、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及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课程体系和课程群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专业内在的综合性,又要考虑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2优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3.2.1人文素养课程的优化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发展史,而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目前,较多专业理论知识是引入西方国家的,国内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当下更多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将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片面,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社会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如何做到视觉传达设计人文素养课程设计的本土化。

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绘画等与视觉传达设计是紧密相连的,将其融入统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赋予视觉传达设计精神内涵,而并非是只懂设计技法的操作工匠。本专业在学科基础课程多采用翻转式和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创意、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开发与培养。在公共基础课和拓展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美学教育,开设专业史论必修课程等(见表一)。以史为鉴,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元素、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能够较好地进行本土化视觉传承,更系统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为专业设计课程的创意、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人文素养课程的融入与优化,被赋予了“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形态新的时代面貌。

3.2.2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化

专业课程构建了“人文素养+专业核心+实践项目”教学模块结构,来体现“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转化。核心应用型课程特色乃是培养专业一技之长,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为重要指标,这些课程强调视觉传达设计各种媒介应用与表现进行专门的教学实践,强调以品牌设计与开发、交互界面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围绕核心能力及岗位需求,进行整合和优化为交互界面课程群和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群(见表二),明确了核心能力在相关课程中的体现,结合实际案例与应用技术项目的连贯与延伸,对现有核心课程内容作进一步的调整与拓展,逐渐减少课程课内总学时,加大课外调查、学习、设计与制作辅导。除了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寻找校外实习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广泛吸收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经验,从新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对原有单一核心课程进行了优化,形成现在专业课程组之间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交叉、有机结合,开发大视觉核心应用型课程群。

3.2.3实践课程的优化

以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实习实训凸显“三创”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本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6.7%。其中课内实践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环节、集中实践课程实训、综台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课外第二课堂的实验室、工作室、产学研合作项目实践(见表三)。对学生完全开放实验室、工作室,学生课外自主实践项目操作;运行管理由本专业应用型教师主持负责,如手工创意实验室、交互界面实验室、印刷工艺实验室等;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选拔优秀学生,分层次、分时间段的进驻学习,在工作室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竟费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另外,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关社会服务项目,吸收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学生参与到项目实践中来,以社会服务为载体提高学生设计技能和水平;并且作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选择确保广告设计公司、品牌策划与营销公司、交互设计公司的平衡与相互补充,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大视觉设计范围实践与实习实训需求,培养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

根据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加强和优化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形成科研成果向教学活动积极渗透与转化的良性机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方面,不断推进国内国际间的校际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需要接触世界的设计前沿、设计潮流。鼓励和支持高年级学生参与国际专业竞赛项目、学分互认学习、教师互派访问学习以及学术论坛交流,并且尝试开展创业计划,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社会,了解市场,理解视觉传达内涵,培养具有国际前沿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4“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教学理念的推行,首先是优化教学师资团队。对现有团队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分析,通过柔性引进、外聘、企业兼职等方法进一步合理化师资队伍;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国内外培训、进修和业务交流活动;督导青年教师制定并实施教学和教学改革研究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其次,有序推进“三创”教学理念。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激励政策,组织团队成语高质量有序地完成教学改革任务,坚持高职称的教师为学主授课;积极聘请行业内的设计师兼课教授,并担任实训项目和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等。以逐步推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三创”应甩课程教学体系。最后,直甩型课程与直甩型教师团队建设。本专业开展以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为重要支撑作用的课程组,可以申报为应用型课程,结合应用型教师团队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主动性参与度高,突出创意创新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立完善、系统、科学的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等,同时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5结语

纵观以上全文,通过“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创意、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基础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三层次进阶培养,在不断深入探索和实施中,结合学校专业建设激励机制,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中反映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三创”人才模式对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强大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

1.2013年宁波大红鹰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一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编号:13jyzd07)

篇4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形式秩序

[中图分类号] J52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09)02-0051-03

英国著名艺术史和艺术心理学家E.H.贡布里希在其《秩序感》一书中,从视觉心理学、符号学的角度提出了秩序感理论。秩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规律性,是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有序性。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形式秩序是一种根本的秩序,人类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秩序的感知,探寻与消费者心理秩序同构的诉求点。作为视觉传达设计方式之一的包装装潢设计,其所运用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放射与回旋等艺术手法,都表现了一种形式上的秩序性。

一、视觉传达对形式秩序的感知

“有机体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发展了一种秩序感,这不仅因为它们的环境在总体上是有序的,而且因为知觉活动需要一个框架以作为从规则中划分偏差的参照。”[1]这里所说的秩序涵盖了自然秩序、生理秩序和心理秩序。视觉传达设计的各要素在形式上都具有秩序化的特点,它体现于视知觉在建构过程中对视觉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感知、选择和同构。视觉经验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知,通过生理秩序的感知和选择,达到心理秩序的同构。解读视觉传达设计的秩序感的过程正是我们感知和创造形式秩序的过程,也是视觉传达形式秩序与审美心理秩序同构的过程。

1、视觉传达对自然秩序的感知

从人的生物特性来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的视觉对自然秩序感知的根源,无论是人体的结构、形态还是运动的状态,均体现着秩序。心跳与呼吸的节奏、兴奋与休眠的交替都在有序地进行,“自然界中的树叶形态、花瓣形态等所具有的引人注目之处正是它的秩序”[2]。向日葵果盘中的种子、仙人掌的刺以及松果的外表面,都是按照螺旋样式生长的。人们逐渐发现自然形态中广泛存在着秩序构成和数理逻辑:花头上种子形成的旋转既有顺时针方向也有逆时针方向,顺时针旋转的数量和逆时针旋转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两组数被称为“植物的斜列线数”。这种对自然形态和结构秩序的感知,给设计师以许多的启示,被广泛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

包装装潢设计从形态、材质、文字、图形、色彩到空间的规律性,都从视觉上体现了对自然秩序的感知。陶器是一种原始的包装形式。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人们用天然赤铁矿颜料和锰化物颜料在陶器上绘制装饰纹样,烧制成精美的彩陶。彩陶的装饰纹样有植物、动物、山水等自然事物,还有人物以及抽象几何图形。如图1是对向日葵果盘的数列分析,以及这种秩序感在彩陶上的运用。彩陶图案的造型手法简洁概括,富于韵律感,流畅刚健,装饰性强,装饰图形本身也体现了强烈的秩序感,进而产生和谐的视觉效果。这是人们对自然秩序感知的有力表达,充分反映了古代人类对造型语言和形式秩序的追求与探索。现代包装装潢设计有的直接采用写实的摄影图形来体现产品,表达了秩序感的自然性;有的用抽象图形,表现为机械的规则化,有效地传达了商品形象。此外,文字、图形、色彩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了装潢设计的多种设计风格,表现为有规律的秩序感。

2、视觉传达对生理秩序的感知

视觉是人类的基本生理特征之一。《辞海》对视觉的定义为“感觉和辨别光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物体的影像刺激视网膜产生的感觉”。在中国,“视”和“看”的概念区分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在西方,表示“视觉”的单词vision出现在13世纪。阿恩海姆认为“每一次观看活动就是一次视觉判断”[3]。

人们对生理秩序感知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平衡感。我们的视觉审美经验表明了一个事实,即审美来自对介于极度规范化与动荡之间的视觉元素的欣赏。如单调的视觉传达作品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对比过于强烈的视觉传达作品则会使我们的视知觉负荷过重而停止对它的欣赏。从包装装潢设计的审美角度看,理性排列的平衡感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视觉舒适度,使得消费者能够很快获取产品信息。同时平衡感也体现在适度地颠覆视觉元素方面,在破坏规则的同时又建造新的规则,因而是运动中的平衡,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应。图2是陈幼坚先生设计的手提袋,运用了对比与调和手法,使作品给人以韵律感,构造了与视觉的生理秩序同构的秩序,既不失现代感,又营造出了中国传统的水墨意境。因此,包装装潢设计要善于运用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秩序法则,从而满足视觉生理上的平衡感。

3、视觉传达对心理秩序的感知

视觉不单是人类用来量度外界事物的工具,它比机械地睁开眼睛“看”有着更深刻的含义,也就是“看”的知觉。中国有句古语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人类生活在一个形态和色彩的环境之中,不断地经受刺激而唤起不同的情感。包装装潢设计正是通过设计的各要素及其形式秩序来达到产品与消费者心理秩序的同构,进而达到宣传和促销的目的。最易引起消费者心理秩序认同的设计元素是色彩,“色彩象征语义在它所属的文化体系中已成为一种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性制约或规则”[4]。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装潢设计构思时也要尽力发挥色彩情感的功能。

从色彩心理的审美角度分析,色彩在视觉上容易使产品形象的感染力增强,强有力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并起到帮助识别商品、增强记忆的作用,成为顾客再次选择某商品的重要依据。包装的色彩特征比形状设计更令人记忆深刻,因此,要突出商品的个性,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独特的包装色彩来强化形象冲击力。成功的包装设计能够很好地把握色彩等视觉对心理秩序的感知,传达产品理念,创造良好的商业价值。

陈幼坚先生曾在月饼盒的包装装潢设计中运用黑、红、黄来寻找与消费者的心理同构点(见图3)。人类受黑、红色影响久远。黑色使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中国古时称之为玄色、无色等,定为正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对红色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在传统节日、婚庆等重大活动中都偏爱红色;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为帝王所专用,是权力、财富、尊贵的象征。黑、红、黄所同构的正是中国人含蓄、浓重的思乡情,这例作品被认为是传达产品形象的成功例证。

二、视觉传达对形式秩序的表现形式

对于视觉秩序的感知、选择和表达恰当与否,是包装装潢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视觉传达设计形式秩序的表现在商品包装装潢设计与商品销售过程中发挥着双向作用。一方面,包装装潢设计者通过对秩序的感知和体验,自觉地把视觉传达的形式秩序运用于设计中,传达给消费者,达到宣传产品、劝说消费的目的;另一方面,受众通过对秩序的感知与自身经验来感悟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作为中间媒介的包装装潢设计作品则充当着设计者的思想感情符号。可见,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秩序须通过符号形式来表达。包装装潢设计使用艺术语言传递信息,通过形态、材质、图形、文字和色彩传达不同的意义与情趣。我们可以把包装装潢设计中涉及的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种类型。

图像符号(Icon):是通过虚拟对象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的。人们对图像符号可以直觉地感知,通过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认出来。如图4,这例食品包装用制作饼干的材料组合成笑脸状的饼干造型,生动地展现了饼干的特点,使包装的表达更具直观性,刺激人的食欲。

指示符号(Index):指符号与所涉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时空上的关联。如路标就是道路的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号。比如,食品包装上的箭头符号就具有指示性质,告诉消费者怎样打开包装袋。

象征符号(Symbol):“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5],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来自社会习俗。现代包装色彩正是利用色彩与产品的这种共通的特点,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表达产品特征。如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包装适用于药品包装,表示干净卫生;化妆品宜于用中间色(如米黄、乳白、粉红等)包装,表示高雅富丽;食品适于用红色、黄色或橙色包装,表示色香味美;酒类适于用浅色包装,表示香纯浓郁等。

三、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是沟通“人―产品―社会―自然―人”这一循环关系的中介。由视觉元素构成的符号系统,其本质是对自然秩序、生理秩序和心理秩序的感知、选择和应用。包装装潢的设计者,若能够成功地感知、选择、转换和创造形式上的秩序感,设计出能达成自身与消费者认知统一的作品,产品形象的视觉传达才算获得成功。

[参 考 文 献]

[1] [英]贡布里希E H .秩序感[M].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36.

[2] 韩巍.形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 张宪荣,张萱.设计色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82-01

从某种方面上说,视觉传达设计蕴含了人类视觉接收的所有事物,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且时刻在变化的现代设计学[1]。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传达理念,亦或是思维方式、设计理念,都逐渐产生了一种新型形态。综合性的视觉传达设计是其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数字时代的来临,注定将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使其产生全新的设计观念。

一、视觉传达设计人性化

(一)设计逐渐具有人情味。随着当下迅速发展的数字化,各类涉及的基本功能已经逐渐的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开始更加的注重人性化设计,在各类设计中都开始注入人情味的表达。视觉传达设计结合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基础上,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进行观察,所设计出来的作品会更加的具有人情味,从而也能对人们的心理需求做到有效满足。

(二)注重人文关怀。视觉传达这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就在于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我国传统的表现形式的特点却较为含蓄和内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化的到来,很多设计者开始尝试对传统观念进行改变,将一系列有关人文关怀的素材添加到了视觉传达中,从而让作品传达的内涵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例如:一个公益广告中,男孩妈妈给男孩的奶奶在洗脚,并说道:“妈,我给您洗脚。”这一幕被从房间跑出来的小男孩看见,于是小男孩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打来一大盆水,踉踉跄跄的跟妈妈说:“妈妈,洗脚。”这个广告一经播出,就感动了无数人,这则广告设计就是对人文关怀的完美体现,非常直观且形象的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在了人们眼前,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三)绿色设计将以人为本设计观念有效的展现出来。环境对于人们来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一种重要人性因素。随着不断增长的人口以及出现严重失衡的资源环境变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很多设计师的思维也都在不断改变,他们更加关怀起人类的生命,爱进行设计过程中,结合当下人们生活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将设计主旨定义为对环境保护和以人为本,这种绿色设计思维更加的展现了对人性化的关注[2]。例如:在一则保护鲸鱼的广告中,广告中一开始将鲸鱼可爱、憨厚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接着突然画面一转,到了饭桌上,看着鱼翅被端上饭桌,对比前后的画面,让人们对鲸鱼的疼惜之情逐渐被引发出来,结尾则出现广告与: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二、视觉传达的数字化

(一)与时俱进的数字化设计。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也逐渐的开始转化成数字化。在当今社会中,数字化设计已逐渐的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数字化运用,能够让视觉传达的艺术效果得到有效改变,让其设计理念得到创新,促使我国传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束缚得到有效解除,从而使视觉传达设计效率得到提升,将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妙的感官感受带给人们。

(二)视觉传达设计在未来的主流形式就是数字化设计。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数字化的发展,促使其逐渐的成为未来视觉传达设计中一种核心形式[3]。数字化的视觉传达设计完美结合了科技和艺术,将数字技术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不但能够让视觉传达设计技术的发展得到有效推动,使其设计形式得到丰富,更是让人们多元化生活的发展得到了有效推动,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三)数字化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创新。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而将数字化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通过新媒体和新工具,有效的结合其视觉、听觉以及语言等多种感官,进一步提升了视觉传达效果,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使其得到改革和创新。数字化设计有效的改变了传统设计观念,让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得到了重新组合,从而让视觉设计理念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和发展,我们要随着时代的脚步,对视觉传达设计形式进行不断完善,让视觉传达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让人们文化生活得到满足,使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邓新影.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视觉传达与受众情感痛点的耦合性[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5):149-150.

[2]张阳.跨界与融合――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考[J].设计,2015,(15):82-83.

[3]丁蕾.数字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创新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10):166-168.

篇6

关键词:互联网+;视觉传达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

前言

近年来,互联网+模式渐渐走进大学课堂,它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质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在互联网设备的辅助下完成教学活动,将这一模式运用于职业生涯课程规划对学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介绍如下。

一、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介绍

1.基本定义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个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的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此期间,个人需要对自身职业不断探索、不断适应及调整,并且还要对自我进行全面认知和了解,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职业规划目标,并为这一目标不断努力[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即对目前的学习方式有效安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合理构想,在此期间,需要做好六项准备工作,分别为题目设定、明确职业方向、测评自身条件、分析就业形势、筛选就业路线、规划和实施[2]。

2.意义分析

首先,有利于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全面认识自我,并且还会合理分配课余时间,这对学生三观形成、就业素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其次,有利于促进高校持续发展。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针对学生就业规划有效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而且还能扩大招生规模、树立良好形象,这对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我国互联网+课程教育现状

互联网+模式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课堂教学,它不仅能够实现丰富教学资源的储存,而且还能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多样性的教学课件,借助互联网优势实现在线答疑、在线互动,同时,还能对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平台化管理,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全面性、客观性评价。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互联网+模式下开阔设计思路、丰富设计作品形式、提高视觉设计创造性,此外,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能有效完成、高效课堂也会被及时打造,这对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优化具有积极作用[3]。从互联网+课程教育现状可知,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适用性,将该模式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模式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分析

1.构建云课程平台

基于互联网+模式,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云课程,聘请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视频教学,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这与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吻合,进而能够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视频资料主要包括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介绍、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安排、专业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认知、职业发展方向分析、社会就业岗位了解、职业规划书的完善等[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通过云平台学习视频资料,能够实现课程知识的及时消化。学生登录云平台学习视频资源后,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根据学生账号的登录频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与此同时,网络云平台还开展了职业测评问卷调查活动,即根据学生对问卷的回答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想法,进而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就业建议,设计专业学生在参考就业意见的基础上做足充分的就业准备、明确就业方向[5]。

2.加强课程时效性

要想提高视觉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有效性,就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此外,教师还应对本节知识点全面总结,针对所讲内容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并鼓励学生主动到板前陈述个人职业方向、全面展示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这不仅能够提升视觉设计专业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在观察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弥补自身作品的不足,并及时对职业规划做出调整,以此提高职业规划的匹配度[6]。

3.增设互动环节

设计专业学生在互联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能够借助云平台针对设计问题、设计方向、相关话题及时和教师在线交流,教师还能够通过邮件的方式布置作业、检查作业、批改作业,学生也能够对作业进行邮件上交。云平台聊天群的建立会再次扩大师生间的交流,师生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师生友谊,保障了云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7]。

4.优化课程考核评估标准

互联网+模式下的云平台创新了课程考核标准,主要针对视觉设计学生进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合理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在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避免出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不仅有利于视觉设计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还有利于学生为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努力,这对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生应用互联网+模式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不仅能够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职业生涯规划习惯。此外,互联网+模式还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率,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持续进步,提高专业学生的视觉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古奋飞.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动态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208-209.

[2]李青青.关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职业指导课程开展与实践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149-150.

[3]唐玮.中职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4]周宪,孙杨.视觉文化转向中的大学艺术通识课程改革——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访谈录[J].艺术百家,2016(5):135-137+142.

[5]陈鸣.基于项目预约制的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J].山东纺织经济,2012(12):107-108+114.

[6]向世前.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N].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5):35-37.

[7]刘红存,董伦红.可雇佣性开发视域下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N].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85-88.

篇7

关键词:知觉 意向 视觉媒体 视觉思维 设计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1C169)

1 知觉、意向、视觉思维

知觉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从生理上看,视、听、触、闻是人对自然界感知的主要器官。知觉是生理器官的“感知”加上心理的“认知”而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这也是人们认为知觉包含着人的思维活动的原因。“视知觉”、“听知觉”是人的最重要的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认识的主要通道。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继承和发展了韦特海默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从更高的角度探究了视知觉的理。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视觉思维》这本专著中,他不仅进一步阐述了视知觉的理问题,而且还阐明了“视觉意象”在一般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是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第一人。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一概念做出了独特的概括和界定。他指出,视觉思维借助3种视觉意象进行: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观看);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想象);三是我们的构绘,即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构绘)。虽然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视的前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但是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却能灵活地运用这3种意象。他们发现观看、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其表述为意象思维、直觉思维或审美直觉思维,也许会更为恰当。麦金关于视觉思维的定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富于操作性,可以看做是视觉思维概念的一种操作性定义。

结合普通心理学关于思维的定义,以及阿恩海姆和麦金关于视觉思维的解释,我们可以形成对视觉思维这种心理活动的基本认识。视觉思维就是指人类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对视觉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整理,以寻求含意、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自始至终借助意象,在观察、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和变化中进行创造性活动。

2 视觉媒体

视觉媒体是指通过图形、符号等视觉方式接受信息的媒体,如报纸、杂志、画册等。视觉媒体是人类最丰富的信息来源。凡是能为人类视觉系统所感知的物体的视觉形象统称为图像。事实上,文字、图形最终都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的,但是由于计算机表示、处理和显示图像的方法不同,我们一般将它们看作是不同的媒体。因此,视觉媒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 位图图像

位图图像是对视觉信号直接量化得到的一种视觉媒体。它将原始的视觉信号离散化为空间的点,称为像素。对像素的颜色、亮度(或灰度)加以数据描述,得到图像数据,将这些数据作为文件存储,即为图像文件。在显示时,像素与显示器的显示点一一对应,故称为位图影射图像,简称位图图像。

2.2 矢量图形

图形是对图像的一种抽象,它不直接描述图像的每一个点,而是依据某个标准对图像进行分析,抽取实体特征,形成产生图形的算法,并以一组指令的形式存储。显示时执行指令,即可产生屏幕图形。图形上的点的位置通常用矢量来描述,故称为矢量图形。由于存储的是绘图程序,所占用的存储空间比位图图像小得多,但是显示时要花费较多的计算时间。矢量图形描述物体的轮廓(大小和形状)比较容易,也可以表现曲面、光照、材质的效果,但是对于复杂的彩图,算法描述和计算的困难很大,效果不理想。

2.3 视频、动画

视频、动画是动态图像,是连续渐变的静态图像或图形序列,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运动视觉的一种视觉媒体。如果序列中的单帧图像是摄取实景得到的真实图像,则称其为影像视频,简称视频。如果序列中的单帧图像是人工或计算机产生的图像,则称其为动画。动态图像具有实时运动感和自然真实感。

2.4 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一种抽象的表示形式。符号可以表示数值,也可以表示语言、文字。特定的符号可以表示物体或事件。

2.5 体图

这是运用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将三维空间数据转换为可视图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视觉媒体技术与MCAI系统媒体。体绘制技术可以把三维空间样本直接转换为屏幕图像,准确重现原始的数据场。层析成像技术可以根据物体外部所获取的某种物理量的数据,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成像技术,重建物体特定层面上的二维图像,并在一系列二维图像的基础上构造出整体三维图像。医学上的CT、核磁共振仪、分子模型构造、流体力学计算等都得到了应用.

3 视觉媒体设计与视觉思维

视觉图像可以准确地传达信息内容。从设计者角度来说,视觉图像有其他信息传递方式没有的天然优势。从受众角度来说,视觉心理左右受众对信息的关注程度,视觉媒体设计阶段则对视觉思维因素更加关注,因为这样的关注往往能够在设计的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 视觉媒体设计需要视觉思维经验

视觉不仅是一种直观的感受经验,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视觉媒体设计要依赖于视觉思维的能力与经验。当设计师针对某个特定的对象和题材进行设计前,脑海里会快速产生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的来自灵感,有的来自经验,但更多的是来自经验,特别是视觉思维经验。视觉思维经验有很多,其差异性很大,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例如,视觉思维中“层”的经验。视觉感受到的是画面,画面在思维中是分层的,画面内各种“层”都可以抽取成为设计元素,都能很直观地让人感受到画面的逻辑,直接获得视觉上的冲击。虽然画面元素众多,但如果我们能用“层”的概念去解构这些作品,便会另有一番滋味。其实,层的利用已经不只局限在平面的画面上,当今的3D电影也是视觉中“层”概念的另一个延伸。

在视觉思维中也有一些是个性的经验。例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经验。视觉思维面对的画面客观、真实、具体,反映着具有普遍现实意义和广泛联想的审美价值观。抽象思维往往建立在视觉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既理智又夸张,不受物象光、色变化的限制,把人的思维与反思维、和谐与非和谐应用到了极致,在视觉上产生刺激、振奋、联想之感。视觉媒体设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经验丰富与否,对设计的深度及展示的视觉媒体的内涵及水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又例如,视觉思维的审美经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在人的众多感觉中只须听觉、视觉就能审美。视觉媒体需要美,审美要有思维,同一对象对于不同的人,即不同的思维(视觉思维)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及审美观,然而基本的审美观具有较大的相同点。

人的思维是难于控制的,视觉往往是启发、诱导思维的因素,审美会随着视觉及视觉思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共性的视觉思维与个性的视觉思维存在于一切视觉思维之中,共性的视觉思维客观地反映事物的表象,个性的视觉思维能深刻的呈现设计者对视觉媒体的理解与展示。

3.2 视觉媒体设计需要良好的视觉思维

视觉媒体能够传达视觉形象,视觉形象能够在一定层面准确地传达信息内容,视觉媒体设计即上述符号、图像图形的设计。视觉媒体设计是近年來发展很快的一个设计、研究领域。视觉媒体设计独特的视觉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表现技术,把对过去的经验和体验提升到对虚拟的现实体验,其目的,就是由视觉形象准确地传达信息内容。

视觉媒体设计就是视觉思维后的创造,这种设计能力或者说创造能力除了自我约束、刻苦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之外,与视觉思维的经验,视觉思维的能力及个人的瞬间灵感有关,主要与视觉思维经验,视觉思维能力有关。当面对媒体设计对象时,意象思维、直觉思维或审美直觉思维使设计者对设计对象做出自身独特的理解、判断与概括,并在上述基础上进行设计与创造。

当设计教学用视觉媒体时,视觉引起的思维主要是媒体展示的内容是否与教学内容一致,是否能让学习者容易理解,是否能更有效教学,对视觉媒体设计上不会思考更多的图像,文字的色彩,变形等。然而,针对视觉广告、平面广告媒体这样的视觉画面设计的视觉思维就复杂得多,涉及色彩、线条、图案、文字等等对心理的感受及冲击,涉及个人喜好。或者说,视觉媒体的设计对对象的构建,更大程度地取决于设计者对对象多大程度成功地诠释,也就是从思维的经验介入到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和思维。这种新的认识和思维即是良好的视觉思维能力。

视觉媒体设计所需的良好视觉思维能力涉及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广博的知识面,能让思维在视觉所涉领域很好地理解视觉对象,良好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媒体设计时能使画面的意义和寓意有足够的深度并可引起更多想象与思维的空间。当然,广博的知识面与良好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地学习、实践和积累才能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傅世侠.关于视觉思维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3]华佳.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D].苏州大学,2004.

[4]梁玥亮.简论视觉思维[D].上海戏剧学院,2005.

篇8

[关键词]科学构建视觉传达美学观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90-02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作为信息传播重要手段之一的视觉传达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代中国,视觉传达作为一个新型且处于上升阶段的学科和行业,在自身发展表面繁荣的掩盖之下,其实呈现的是美学标准的混乱缺失和美学价值的良莠不齐。“内美”的缺失,必然制约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范围内的发展状态,最终影响其学科及行业的生命力甚至扼杀之。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不仅是视觉传达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中国当代视觉传达走向真正繁荣的当务之需。

一、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的意义

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有何意义,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的发展现状说起。

从广义的范围来说,视觉传达设计包括所有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设计,但从狭义范围来说,今天视觉传达学科的主要内容依然是“Graphic Design”,即大家通常认知的“平面设计”。从广义角度来说,因其所包含的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尚无准确的外延和确切的定义,故而我们对其现状的分析先从其较为严谨的狭义范围说起。从形态的角度看,视觉传达设计包括构造形态和应用形态两大部分。构造形态包括字体、标志、插图、设计影像、电脑图形、动态图像和设计编排;应用形态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企业形象一体化(cI)设计和多媒体传达设计等。这些形态之中,对我国社会生活环境中广大受众影响较大的当属熔铸构造形态于其内的应用形态中的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VI设计等。这些设计形态基于一定的信息传播目的,借助不同的传达形式,广泛而深刻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并对受众的身心状态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诱导作用。

综观以上各种形态的视觉传达作品,不难发现,虽其传达形式和内容不同,但总的风格类型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传统风格

因循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将中国元素注入各类现代设计之中,使之呈现一种本土气息的设计面貌。而此类风格的作品中,有些彰显了中国元素的独特魅力,成为此类风格中的上乘之作;而有的则沦为守旧之作,缺乏新意。

(二)外来风格

外来风格类的作品,吸收借鉴西方或日韩等国家的设计风格,体现出极强的现代个性。但这类作品中,亦有优质而凝聚着内在设计力度的佳作,和一些仅在画面充斥喧嚣着浮躁前卫的形式感的、不知所云的模仿之作。

(三)其他风格

其他一些风格的作品群中,其实是孕育新风格的蚌床,充满着探索和尝试的无限可能性。但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拔高,确立自我。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视觉传达学科在我国属于一个亦古老亦新兴的行业。如广告、包装等,在我国古代其实早已出现。如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个“酒旗”其实就是我国广告的初始形态。又如北宋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拓本,其实也即我国古代附带商业价值包装的早期形态。然而这些视觉传达的早期形式虽然存在于我国商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但其作为一门学科或行业体系的形成却是在西方社会,我国的视觉传达学科和行业体系是从西方社会移植而来的。

移植而来的学科生命体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一些混乱的反应,这表现在,一方面,原有的内在美学标准部分丧失;另一方面,本土化的美学标准尚未确立。基于此,是中外混杂之下的美学标准的混乱。视觉传达设计归根结底是一种艺术门类,其内在美学体系的混乱,必然就造成了其外在形式的混乱发展,这是事物发展必然的内在规律。而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契机,加剧了其混乱发展,也为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的形成准备了一个充分的酝酿期。

二、如何构建科学的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

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我们首先需要对视觉传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深刻而清楚的透视,之后,再根据其实际特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修正各种混杂的观念并使其形成体系。

视觉传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如前所述,处于一个假性繁荣的阶段。其“繁荣”是・由于当代社会的商业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是商业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所谓“假性繁荣”则指它是在一种中外设计观念混杂、设计风格混乱、美学内涵半缺失的状态下取得自身的自发发展的,缺乏科学美学观的指导。特别是商业视觉传达方面,其商业味道渐浓,形式感越来越强,内在的文化艺术性则日渐缺失,艺术形式沦为商业目的的载体。而这些,都是美学观缺失或沙化的直接反映和后果。在认识到并承认这个现实之后,我们需要直面这个事实,既不要抱怨,也不要沮丧,而是要以端正的心态接受这个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同时还要以科学的头脑、正确的态度去理清现状,纠正其不良倾向,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美学观。

由前面可知,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界多种风格并存,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也有外来风格的,还有其他自发形成带有一定模糊性的尚未定性的风格。多种风格并存向来也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格局,我们不可能抹杀其中任何一部分而搞成整齐划一的模式,故而就需要在“多元共生”的基础上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在各个风格类型内部促进其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不要过多地去扼杀新的尝试和追求,设计界同绘画界一样,历来就是在各种风格的激荡交替中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的。但并不是说要受众纵容和忍让一些一而再、再而三的无谓无益的尝试,而是在坚守视觉传达的文化艺术性的根基上,仍然坚持真善美的原则,简化和美化视觉传达的语言和外在表现形式。在传播各种社会、商业信息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艺术载体,使人们更乐意、更健康地接受其携带的内在的各种价值观,而不仅仅是鸦片性质的消费观的传播。

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使其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良性诱导,以其内在的优秀文化和精神清华,来协助创建科学和谐、秩序盎然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环境。

三、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之前景

构建科学的美学观,首先有助于中国当代视觉传达成为有根基、有内在生命力的学科体系和行业体系,走向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视觉传达设计最终要在当代中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获得本土生命力,和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相结合,与世界设计相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体和风格特点,并在世界设计领域确立一枝独秀的地位。

其次,构建科学的美学观,有助于中国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环境范围建立起科学的、优秀的视觉秩序,消除视觉污染,美化视觉环境。在科学的美学观的正确引导之下,中国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必将成为一种优秀的设计门类和行业,在社会范围内起到优秀的文化艺术诱导作用,在美化社会环境的同时,对视觉环境和精神氛围起到优化建设作用。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使中国视觉传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代中国取得一个优化、长足的发展,走进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代中国真正繁荣的生命阶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平面设计 模糊性 悟 不完全符号

一、古代及现代对“模糊性”的定义和表现

关于模糊性,我国古代早有关于其的论述。中国的哲学体系无处不体现着这种模糊、似与不似的思辨。孔子的中庸思想,老庄思想中关于“道”、“天人合一”、“有”与“无”、“虚”与“实”等模糊性概念,在人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为人处事等方面四处弥漫着。中国模糊思维讲究“悟”,推崇直觉。不以追求事物精准边界为目的,多注重联系和变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此亦彼,虚实相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现代定义模糊性意思是:由于事物类属划分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例如,现代网络搜寻,在搜索栏中输入想要搜寻的,出现的就是“模糊性搜索结果”,可能没有确定的答案,这就是模糊性的一种表现。当一个概念不能用一个分明的集合来表达其外延的时候,便有某些对象在概念的正反两面之间处于亦此亦彼的形态,它们的类属划分便不分明了,呈现出模糊性,所以模糊性也就是概念外延的不分明性、事物对概念归属的亦此亦彼性,似与不似之间,视界融合,并非指混乱或者不存在。

我认为,其实模糊的含义非常广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既是一个运动过程,是一个存在状态,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事物间的关系。从存在的状态来说,它是不确定的,与精确相对;从思维方式来说,它是整体性的,互渗的,与片面的、孤立的相对;从事物的关系来说,它是整体的,与局部相对。

二、不完全符号——“模糊性”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来源于一个思想的形成后,把表达的情感和关于生活的所见用物象呈现出来。视觉思维活动的一系列过程,都是借助“意象”来进行的。平面设计活动中,意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能促进设计作品创作的顺利展开。这种意象并不是实物、具象的简单复制、叠加、拼贴等, 而是设计思维对其认识对象的性质和关系进行积极主动地把握,进行总结分析继而再现生成的。“不完全符号”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视觉设计作品思维者对待此事物注重的是其最关键最内在的理解和表达。它不是简单等同于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而是心灵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解释。也许不是一个完整形象的产生,视觉形象的本身,蕴涵着潜在的图形刺激,当我们以特殊形式观看自然物象时,便会产生新颖的视觉意象。图片的互相重叠、混杂、边界模糊虚化产生朦胧梦幻效果绝不是清晰的表现手法所能达到的。所以,模糊设计元素,这种“不完全符号”显而易见很重要。

设计语言之一:混沌性模糊美

佐藤晃一的作品,画面模糊空灵,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均匀过渡,模模糊糊依稀有具体形象的出现。靠一种“悟”,才能看到似乎有不同颜色的蓝和黄色,打破了混沌不清的黑色,显现出大形。宛如黑暗中的一道光,仿佛有无穷的寓意。没有具体形体,只有两种单纯的色彩。却给人空灵虚无、梦与现实分不开的感觉。色彩、明暗、形体,自然和谐、混为一体,相互融合。这便是模糊美的一种展现,一种层次的广告设计境界。这种“不完全符号”的应用使人们的想象无限扩大。

设计语言之二:多向性模糊美

这个多值性,我个人理解为:同一个事物可以按不同属性和分类依据,归纳到不同的类别中,并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共存。而联系到设计中的多值性,很多鲜明的例子,都是我们常见的经典图形和海报。如:福田繁雄的很多作品。利用同构、正负形、图与底的转换等,造成的视觉错觉,加以视觉完形理论的融入。图形丰富有趣,富有想象力,趣味无穷。这些图片里的有些边或者面是公用的,区分到哪个里面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似是这个图形中的,又似另外图形中的,这种“不完全符号”的应用使视觉空间得到扩展。

设计语言之三:整体性模糊美

模糊中的整体性就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由无数个局部组成,局部与局部的相加,并不是单单两个局部的意义,它会超越这个点,赋予更多的意义。海报设计中利用视觉规律或者完型理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利用简单的元素,制造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有些海报设计并没有具体图形的出现,只是虚虚实实,灰黑白相结合,这些灰黑白点组合就不再单单是个点,而是重新成了一个新的具象的实体图形。利用点,利用简单的灰黑白颜色,制造更为强大的视觉效果。给人想象的空间,趣味性比较强。这种由视觉拓展到思维,正是整体性模糊思维的精彩之处。这种“不完全符号”的应用使视觉的整体性无形之中渐成。

设计语言之四:交叉性模糊美

这种交叉是可以融合的情况下进行的,虚实结合和转换。但边缘又都不全部清晰交代。它们又相互融合,设计有趣。多种“不完全符号”,合在一起都是多重意义,观念和形式,感觉和表现交叉交融。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达到宣传的目的。交叉性的元素,相互融合,形成整体。完形心理学指出,知觉具有整体性,事物的整体性可以直接被直觉到。

三、关于“模糊性”审美体验的探索

上面讲的其实也就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意图表现和情感表达。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呢?这种设计语言能达到什么效果?平面设计运用这种模糊性设计语言,不仅可以传达设计师的意图,还可以起到欲露还藏,朦胧效果,创造想象空间,引人深思,从图形中享受图像的美及图形隐藏的意义。因为这种“不完全符号”的模糊性才能留下暗示余地与可供想象的空间,才能激发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进行探索:信息的解码、再创造,深入探究,由困惑到释然,达到自己“悟”出的目的和效果,真正领会其中的寓意,使受众感受到一种更高层次、更为丰富的审美愉悦。

四、关于“模糊性”设计在尺度上的把握

在形式上、颜色上、含义上、线条上、空间上、语境上……无处不渗透着这些神秘、朦胧的模糊性概念,这只是设计中模糊性设计语言的几种,还应有其它未涉及的方面。同时里面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对意向的追求,导致模糊性得不到重视而被忽略;更多关于模糊性的东西在平面设计中都被归纳到浅显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上,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价值和内在涵义的传达和延伸上;还有一个是具体关系到设计适度上,某些过于夸大模糊性的传达作用,应用不恰当,造成设计师在作品中传达意向趋势上不明确,造成理解困难,受众理解起来也很费力,没有引导可以带领受众利用这种模糊和朦胧深入进去的元素和入口。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追求的也是一种适度原则上的概念,如果这个度上把握的不恰当。则这个模糊性设计语言的使用是失败的。正确对待设计中的模糊美,既是一种科学的设计态度,也是设计科学化和完善化的需要。

篇10

1.包装设计中对民间艺术的运用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构成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自然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其形成了不同个体文化传统、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形式等,而民族风格就是世界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独特性,被刻上了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烙印。传统的文学或艺术构思擅长象征和寓意的表现手法,用有形的物像表达一种无形的感情、愿望或意志,比如花好月圆、龙凤呈祥、锦绣前程、福禄寿等,这些物体表现的意象都表明了劳动人民对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若将这种民间艺术注入其中,势必会有较高的审美意识,达到较好的市场反应,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同。所以,现在一些包装设计师在产品外观设计上独具慧眼,善于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其中,使作品典雅而又美观大方。又如,书籍装帧也用到了民间艺术。书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一种文化产品,在装帧中既要体现出它的文化传播属性,又要突出它的商品性。因为,一方面,没有文化的叠加,就会导致书籍失去自身知识性的形象,只有好的封面,没有内容,只会是形式大于内容;另一方面,优秀的文化也需要有吸引力的传播方式。两者是一个共存体,即功能性和商业性的和谐统一。但没有传统的功能性作为基础,现代装帧中的商业性又何以体现?

2.平面艺术设计中对民间艺术的运用

平面设计既然是设计的一种形式,那就离不开创新。一方面,创新不仅是对现代生活和意识的创造性反映,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从情操上得到洗礼;另一方面,要想有所创新,使平面设计中展现出的平面创意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就需要平衡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也正是平面设计的精髓所在。民间艺术运用于平面艺术设计的案例很多,从材质上看,有陶瓷、布艺、木头、泥塑、吊饰等;从工艺上看,有漆器工艺、大理石工艺、竹编工艺、玉器工艺等;从外在表现上看,有绘画、编画、年画、风筝、剪纸、鱼皮衣、脸谱、唐卡、瓷器等;从内容上看,多以吉祥如意、长命百岁、儿孙满堂等美好愿望代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此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间艺术元素还包括民间民俗,如“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民间艺术元素还包括建筑元素、服饰元素、舞蹈元素等。

二、包装与平面艺术的差异分析

1.从定义上和功能上看

(1)包装

1983年,我国首次在“国家包装通用术语”中对包装下了定义,包装是指按一定的技术方法和产品特性要求,采用特定的材料、容器或辅助物,起到保护产品在流通中的完整性、为运输提供便利、促进产品销售的作用。包装也指采用材料、容器等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操作活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包装”一词的定义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事物名词的总称,如食品塑料包装、快速消费品玻璃包装、文具品铁质包装、香烟锡纸包装、电器泡沫包装等;另一方面,它是指称包装外表操作活动的一个动词。比如,包装工在包装车间对洗发水进行的灌注进瓶、装袋、封口、装箱等一系列操作活动都被称为包装。现代包装设计是指为了达到储存产品,保护产品在运输中的安全和便利,方便消费者使用,促进销售等目的,根据产品特性、性质和流通意图,通过策划设计,确定产品消费者定位,以艺术和技术手段相结合,采用适当的材质,运用外在包装、结构造型、视觉信息传达产品信息防护技术等综合处理创新型包装实体的活动过程。

(2)平面艺术设计

平面艺术设计是沟通形式的一种,在可视化文化交流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它是运用一系列方法和一切可用于平面设计的材料,通过设计制作和艺术加工传递某种信息的过程。平面设计的主要用途是方便可视化文化交流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然而,不是所有的平面设计都是用外在形式表示的,不仅仅是用某种材料附加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平面艺术设计还包括非交流性产品的生产,如毛巾、餐巾纸等。

2.从性质上看

(1)包装设计离不开其商品属性

包装是产品的第一推销员,因此包装必须给消费者造成第一视觉上的冲击,使商品能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包装设计也是一种个性明显的身份识别图形,不断重复和强化产品信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因此,包装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不同历史时期,包装的功能不尽相同。但包装永远离不开其外在的材料和容器,以及它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从包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包装设计不仅起到保护商品或储存商品的作用,包装实质上也是一种附加在产品上的具有商品属性的商品,因此,促进商品的销售也是包装的目的所在。包装设计为了达到促进销售这一目的,考虑最多的往往不是包装的艺术性或审美性,而是促销性。现代审美观念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现代社会观也影响着包装设计。比如,后现代主义社会审美观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社会特征,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信息的膨胀、泛滥化,高科技力量的信息化、复制的人为因素压倒自然因素。第二,知识特征,表现为知识表示数字化、符号化、商品化。第三,心态、思维模式特征,表现为不确定性强、模糊、偶然的思想状态和精神品位。第四,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游戏化的生活方式,背离传统的道德规定和社会塑造,喜欢以反传统的生活态度尝试新鲜的生活方式。第五,文化特征,表现为颠倒传统文化的特有定义,背弃传统文化标志,表现出边缘化、小众化、平面化、零散化特征,喜炫目的色彩、符号组合。因此,在产品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要考虑到这部分消费者的喜好设计产品包装。又如,传统社会审美观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随处可见,中华民族被认为是龙的传人,龙纹象征着一种威武和华丽的气势,体现尊贵、吉祥的含义。将传统元素加入包装设计,体现了中国浓郁的人情味,这类有美好意味的元素多用于传统商品包装,如糕点、茶叶、粽子等商品包装,月饼包装中就常用月亮这一意象。

(2)平面艺术设计

平面设计艺术只是将特定的信息内容,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以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在同一平面的设计。因此,平面设计研究的对象无论转换到什么场景,都万变不离其宗,以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为本。一方面,平面艺术设计是一种纯艺术性质的设计过程,设计者不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到设计意图,只需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艺术手段和加工,表达某种概念或思想。另一方面,有些平面设计,尤其是广告性质的平面设计也需要考虑到设计意图。比如,公益性质或个人喜好的平面设计只需按设计者想法安排图案、文字等信息符号,而广告性质平面设计则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欣赏习惯、消费者爱好等众多因素。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