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会计工作沙及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经济与社会事业越发展,财会工作就越重要,作为“反映、监督与拉制”财务运行的主体—会计人员责任重大,因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还只是开始,实践不多,经验也有待积累。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说明,开展这项工作非常必要,是整领会计工作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不少财会人员在物质财富中失去了方向,贪污、滥用职权等行为大行其道,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治理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具体地说,是指会计职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行为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它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我国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主要内容。
2.1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表现之一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
2.2诚实守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讲信用,重信用;而且要求财会人员做到不为利益诱惑,保密守信;还要坚持做到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2.3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时要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2.4客观公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它首先要求会计人员的态度额观公正,其前提是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其次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核算,并做出额观的会计职业判断;再次,还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如会计人员在办理有关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业务时,应依法纳税,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少交税款。
2.5坚持准则。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只有坚持准则,才能以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6提高技能。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会计估计等。
2.7参与管理。简单地讲就是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熟悉服务对名胜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2.8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反之,就会影响会计职业的声誉,甚至直接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
3.1原则性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坚持原则能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作为会计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2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沽,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
3.3服务性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
3.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4.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而起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4.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
篇2
关键词:轨道交通 装备制造 技术创新体系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96-02
1 行业概况
随着我国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60余年的发展史当中,从一无所有到精通大部分铁路运输装备制造,已经有了丰富的铁路装备制造经验。从自主研发到整体设备的制造、运输,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对我国的轨道交通行业形成了极大的帮助,是该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轨道交通行业于2012年将本行业GDP总值提升到了全国当年GDP的3.9%,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助推器,并长期保持着每年20个百分点的增速,在我国整个国民生产工作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而随着我国铁路行业整体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010年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投入了高达10%的经费用于产品研发,拥有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轨道交通装备,对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 行业技术创新特点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特点分为设计技术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和产品技术创新三个部分。设计技术创新,就是构建基于多系统的三维设计平台、多学科的协同仿真平台等,形成专业、科学、先进的设计技术平台;制造技术创新,就是采用新的或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包括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及生产组织的创新,形成基于精益生产制造的技术平台。产品设计创新,就是生产更高速度的动车组,更大功率的电力机车或内燃机车,更大轴重和更大牵引质量的快速货车等车辆及其关键核心部件;使用新材料、引入新技术(如永磁技术)使机车车辆的牵引性能显著提高,形成领先、专业、完整的产品技术平台。
3 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典型模式及其适用条件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属于技术较密集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且该行业的产品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主要以政府和市场两者进行推动,通过不断引入国外的高新技术来丰富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来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最终打造属于我国自己的铁路交通装备制造行业。
4 行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建设
要想技术能够得到快速提升,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一定的组织结构的指导下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虽然能保证各项工作进行地井井有条,但是却难以让研发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行业技术创新的力度也很难得到保障。图一详细地展现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5 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足够的科技创新能力。尽管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专利数逐年上升,但相比国外同行业企业,专利数量不多且质量较差。据我国工信部的统计,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尤其是关键系统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基础薄弱。
第二,科技投入略有不足。要想准确地衡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大小。在当前的国际相关企业当中,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开展研究经费水平,一般来说5%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底线。那些处于世界前500位以内的企业,无非基本上都满足了每年的研究经费达到了10%。只有多投入研发资金,才能保证研发出来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是为企业提供长远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第三,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员工数量一般较多,在以往的激励手段当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就是提升工资待遇水平、发放物质奖励等形式。但是随着当前很多年轻人观念的不断进步,很多企业管理者发现,高额的奖金并不能成为留住创新性人才的砝码,因此一套全新的,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激励方案才是确保人才积极性的手段。除此之外,由于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创新资源支持体系,在出现了企业风险之后很难保证创新成果的安全,容易使创新型人才没有安全感,很难把企业当成自己真正的家。
第四,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识成果保护体系。很多人才创造出来的轨道交通创新性技术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保护,很多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地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第五,不懂得灵活使用外部技术。对于善于使用外部技术的公司来说,能够通过外部技术来显著提升技术信息的搜集速度,只需要一点点的投入就能换取丰硕的回报,这一点在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时候往往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6 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提升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强科研项目质量一些企业应当明白的是,企业本身在科研技术创新当中所担任的是主体地位,只有企业本身充分重视起了自主创新工作,才能确保长期处在良性循环中。建立起更加高效更加有质量的技术创新手段,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第二,提升对创新技术的保护力度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力度,能够给技术创新人才传达一种肯定的信息,让其安心做好技术创新工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从法律层面给创新型人才以更多的支持,由其应当做好产品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让人才能从自己的知识产权里充分受益。研发团队在开始实施研发工作之前,应当事先确定好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发状况,避免自己研究的项目出现产权纠纷。在研发过程中,只要出现了有可能与专利相关的项目,就应当刻意对专利进行保护,确保整个研发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的纠纷。
第三,完善对人才的激励制度,用丰厚的报酬吸引到最有竞争力的人才
提升对企业内部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来留住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企业应当在员工实际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员工贡献的积极程度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标准。对于那些给企业带来了特殊贡献的员工,应当给予正常工作奖励以外的奖励,用以调动创新型员工的工作热情,以便于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应当对员工的培训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来丰富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
第四,提升与外部技术组织的合作
除了数量众多的企业以外,还有很多企业外部的技术团体正在研发与轨道交通有关的创新性技术。企业可以加强与这些团体的合作,通过联盟的形式来提升相互之间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创造更大的企业竞争力与利润空间。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人才、研究设备、技术信息等优势,结合企业在市场信息、资金方面的优势,进行联合开发,构建产学研联盟,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静.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3):87-88.
[2] 陈明,葛继平.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与信息化[J].中国铁路,2010(9):63-65.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 职业道德 教育
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要使学生胜任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接受的第一个考验是如何“做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学生学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就业,已成为摆在我们职业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认识职业道德的意义,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意识,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才能做到敬业。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乐观,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增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等,就业问题严峻,要想找到满意的职业岗位不容易。只有具备了最起码的爱岗敬业精神,才能干一行,爱一行,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地。
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才能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修业之基、立足之本”。面对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诚信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它要求员工严守这条职业道德规范。所以无论我们从事任何工作,诚信是我们恪守的工作原则,做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从各方面完善自己的职业人格,才能更和谐地融入社会。
3.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才能公道。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与人打交道,都要处理各种关系,这就面对着“公理”,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赢得他人对你的信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
4.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才能服务。各行各业,各种职业及其岗位都是为满足一定社会需要而存在的,都有它的服务对象,本质上都是社会需要的一种反映。要求从业者出色地做好工作,自觉履行职责,让社会公众接受、满意。
5.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才能奉献。一个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无论什么岗位、什么行业,只有脚踏实地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二、拓宽教育渠道,夯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
1.要发挥德育课课堂教学主渠的作用,特别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学。认真备课,重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拓宽德育课的内容,不要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和观点的传授,要利用理论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开展对话式的教学、实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敢于正视现实问题,热心解答,正确引导,上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教育,理解职业道德的概念,领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明确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最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学生的成长与育人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校园环境。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要让学校的墙壁说话。”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1)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形象化教育。充分运用教室、宿舍的文化建设,校园电视、周末电影、校园广播、学生会刊物、墙报、板报、专题报告、演讲、网络多媒体、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
(2)坚持树立典型和严格管理相结合,一方面采取激励措施,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坚持开展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文明礼貌小标兵的评选活动。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制度,用成才的先进典型经验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对屡教不改、严重违纪的学生坚持从严、从重、从快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以正校风;利用好学生操行评定这杆秤,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给予实事求是地评价。开展好法制教育、公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行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3.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教育网络。影响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的教育,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1)全员育人,发挥共建作用。学校工作应该是一切都是为了教育学生,一切为了教好学生,全校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育人的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学校领导联系年段、处室干部联系班级、教职工联系学生宿舍的共建网络,实行分工负责。通过集会、座谈,开展各种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品质;充分利用好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的创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热爱宿舍,与人友好合作的职业道德品质。
(2)密切家校联系,形成职业道德要求上的共识。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离不开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职业道德的形成产生作用。为此学校要沟通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即通过书信、电话、学生操行评语、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有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家访,有必要时请家长到学校等形式,互馈学生情况,取得教育上的共识,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
(3)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减少社会消极影响。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锻炼促进职业道德行为的形成,但也不排除给学生带来职业道德形成的负面影响,应尽力减少副作用,争取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
4.加强社会实践,促进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关键是要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养成的,社会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大课堂。要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便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性,将外在的道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组织勤工俭学活动,增强学生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重视实习实训,拓宽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训管理,让学生从事一定的岗位工作,真实体验职业生活,感受职业环境,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寻访革命足迹,参观了解厂、矿、企业的改革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三、立足实际、因材施教。
1.针对职业教育特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去向明确,面向市场,择优录用,即时上岗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必须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先导性。职校学生与同龄学生相比,他们较早地踏上社会,接触生活,但又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缺乏正确的评判能力,因而容易看到社会和企业的不足之处,容易产生对学校教育的逆反心理。因此,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教育内容的可信性,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学生思想认识的可接受性。即降低教育的理论要求,侧重于思想认识的提高,充分利用实例及个案,并通过训练和实践,把职业道德规范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其自觉的行为,并逐步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2.针对社会对中职教育认识不够,注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和职业学习观。通过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未来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我国职业人才的奇缺等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上的障碍,安心学习。坚持育人为本,把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关心照顾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成立有学生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倾听学生的呼声,深入学生的教室、宿舍、食堂,全面关心学生。
3.针对农村中职贫困生多的特点,建立帮扶结对机制。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观,从精神上,物资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尤其是对一些思想优秀,学习成绩好,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开展教师,党员、支部扶贫结对活动,从物资上、精神上给予关心、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体验到成功,从而加强自信、自强、自主的教育。
4.针对部分学生对未来前途,就业担忧焦急的心理特点,重视职业心理辅导。加强就业教育和职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性别和学生在职业打算设计,就业准备,求职择业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教育辅导。通过主题班团会,开展就业指导,模拟求职环境,做好就业前的应试准备。邀请用人单位领导,优秀校友作成才讲座,进行现身说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资源 德育课程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任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德育课程。为提高德育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现有的教材和教参外,还需开发其他的课程资源。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的内容
1.影视资源
影视课程资源具有内容的丰富性、鲜明的时代性、真实的情感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增强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和吸引力,因而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比如,在讲感受道德之美一课时,教材从道德的内涵、社会公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阐述道德之美。讲这部分内容时,空泛的说教会显得苍白,教师需要借助影视资源再现一个真实的道德情境,让课堂进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又如教学恪守职业道德时,可让学生观看“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通过“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篇章生动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德,让这一组组撼动人心的“英雄谱”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的心灵与之共鸣。再如,教学增添我们的魅力一课时,教师可选取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部分内容,该节目用各种形式来传播中国的礼仪文化,节目氛围轻松幽默,深受中职生的喜爱。也可以利用火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部分内容,这个节目中也含有丰富的礼仪内容。再如,在“法律”知识部分的教学中,好的影视资源有“今日说法”“法制在线”“3.15晚会”等。
2.传统道德文化
总理在讲话中曾谈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的延续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文明中蕴涵着丰富的优秀道德资源,其中很多思想、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可见,将传统道德文化引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有着其他课程资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讲塑造良好形象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走进《弟子规》,感受礼仪之美。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的仪容仪表礼仪;“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的仪态礼仪等等。在教学提升道德境界时,应引导学生去感受古人“正己”“自重”“慎独”“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修身养德的境界。
3.师生资源
教师和学生也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重要的课程资源。师生双方的生活环境、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思想碰撞等,都能成为新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职业的灵魂”相关内容时,教师固然可以举一些“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等知名人物恪守职业道德的典型事例,但如果我们能挖掘师生自身的道德资源,这种“现身说法”的影响力则显得更为直接和震撼。当笔者学校举行“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时,笔者就引导学生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去“点评”自己的老师,通过相互交流、相互熏陶,感同身受地领略职业道德之美。在教学依照程序维权时,笔者结合自己在当地一家知名的大型超市买到“假牛肉”的消费经历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维权的途径和具体操作步骤;教学杜绝不良行为时,不妨让学生谈谈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容易受到的各种诱惑、可能沾染的不良行为;在教学社会公德时,师生可以就“扶不扶”等一些社会热点现象交流各自的想法、观点和认识等。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生活性
构建生活化课堂是德育新课改的显著特点之一。《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三贴近”原则,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力求体现生活性。
2.典型性
案例教学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开发案例类课程资源时要体现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典型、真实。例如,“珍惜人身权利”的教学可从每年“省高院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中选取。
3.真实性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选材要让学生心有所动,而心有所动的前提是真实。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具有真实性,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情感,用“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出和谐的乐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德育;职业道德考核
会计专业德育教育是培养优秀会计人才,造就会计人内在品质和理想人格,使其自觉履行会计道德义务并调节会计行为以形成良好社会会计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会计人的专业道德品质多由后天形成,是在接受具体会计道德和社会总体道德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需要在会计专业学习期间渐进培养,也要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不断的通过自我领悟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和巩固。本文结合自己所任教的会计专业,谈谈如何进行中职会计专业德育教育,培养优秀会计专业人才。
一、会计德育教育的特征
会计德育教育环节多、涉及面广、内容和方法也相当丰富,它和其他社会教育相比有较为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作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存在会计德育教育过程的始终,特归结如下:
其一是从属性。由于会计德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从事会计职业工作人员的优良会计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一定要符合相关法律规范和会计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其二是交错性。在会计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知、意、信、情、习”五个环节并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互相交错、互相影响的。其三是渐进反复性。会计专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反复教育的渐进过程,是积跬步而致千里、汇千滴而成江河的由微见著才有的成果。其四是实践性。会计道德要求知行高度合一,效果在实践。现行会计德育教育大多以理论为准,流于形式。只有充分认清会计道德理论走向会计道德实践这一条道路上的特点,才能逐步实现会计德育教育系统实践化。
二、中职会计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实施对策
根据相关统计,会计人员的道德责任缺失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科学的道德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人员道德素养,也能促进会计人员对专业知识更深、更加系统的掌握。学校是会计专业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会计行业的诚信环境构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将会计德育教育渗透在理论知识传播中。教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 的职业人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同时,应具备会计人员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水平。入校专业介绍开始,就从学校文化、企业文化、行业规范以及会计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增强会计职业道德内在品质,使学生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观念,树立好会计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德育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会计德育案例,并运用情景教学展开讨论,让枯燥、抽象的会计德育变得活泼具体,帮助学生养成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同时,对专业成绩考评标准进行改革,将会计专业道德规范融入成绩评定标准中,进行专业德育评分。
其次,在会计实训教学中加强会计德育实践。实训课程不仅是会计技能提高的手段,也是会计综合理解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载体。将传统的纯作业式的实训课堂进行改革,教师通过岗位分工角色定位,建立企业运营仿真环境,将抽象的会计实务循环变得直观具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训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逐渐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接受会计理论和实训学习之后体会到会计职业道德的实质。制定实训材料规范和职业道德考核双标准,采用教师审计、小组互审和自我审计的方式进行最终成绩的评定。
第三,加强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会计德育教育的跟踪和后续培养。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大多采用2+1的模式,学生最后一年在工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专业技能和德育教育的实践检验环节,在校期间建立的德育素养很容易受到现实情况的冲击,德育的效果容易反弹。教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走访,对学生进行有利监督和再教育,强调工作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辨识能力,将被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良好的自我需求,落实到实践活动中。顶岗实习的考核以德为先、德技兼备为标准,将实习单位的简单评论改为会计职业道德考核的具体指标,采用实习单位评分、教师评分和学生自我评分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实习阶段评价的重要内容。实习环节中增加实习答辩,测试学生顶岗实习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情况,检验并纠正学生在实习过程产生的不良影响,巩固实习效果。
三、结语
中职会计专业德育教育不是一门空洞的课程,老师要加强理论、实训和实习三个环节中的专业德育教育和考核,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克服会计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性、交错性,促进德育的实践性。坚持德育和技能相结合,以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为宗旨,使专业德育和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相融合,在中职会计德育教育中不断探索,才能形成有特色的专业培养方式,为国家输送有知识更有道德的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仇莹,康蕾,郑铁.康斯坦茨讨论法对会计德育教育的启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3):79-82,87.
[2]于秀玲.浅谈德育教育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5(30):71-72.
篇6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随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确定,法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全国法院对法官职业道德建设都非常重视,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规定、条例、办法等,对法官的职务行为予以规范、制约和监督,以此培养和强化法官的职业道
德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拟就新时期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法官职业道德的意义及其构成
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司法公正与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基础,昭示了社会对于法官职业的合理期望。法官职业道德修养是法官在职业道德原则的指导下,自觉按照法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品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完善的过程,以及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所达到的道德情操和境界。笔者认为,法官的职业道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律信仰是基本的职业道德。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认知、理解、领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神圣体现,是对法的一种理性认同和全身心投入,是“理性化了的法的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的理性”。法律对于法官来说,不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为之献身的一种事业。如果没有法律信仰,法律就会成为僵死的教条和随意处置的物什。法律信仰是对法官的一种内心约束,促使法官把维护公平与正义作为一种信念,深深地植根于心灵,确立法官对法律不可动摇的忠诚。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各种诱惑,承受外界的一切干扰,保持司法的操守和独立性。法律信仰直接决定了法官的执法动机和价值目标。法官只有获得了法律信仰的精神支持,才能具有坚强的守法精神和勇敢的护法品格。对法律终极价值的追求,带动了内心严格的理性自律,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法官会孜孜不倦地从事这一职业,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获得职业崇高感和成就感。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应针对法官职业的特点,强调法律性,采取各种方式引导法官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时时刻刻都忠于法律,献身法律。
二是自律自重,博学多才。法官一定要廉洁为官,公正为事。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处处“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现阶段,法官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不高,这与法官的付出很不适应,法官仅凭薪水不能过上一个体面人的生活,这就要求法官用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现实,体谅国家的难处,淡薄名利,不慕虚荣。但薪水再高亦有限度,而欲望永无止境,不加以节制地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只能跌入欲望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法官要做到不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牟私利,做到权力为公而使,职务为民而用,要做一个耐得住寂寞,应当远离尘嚣、摒弃流俗、漠视时尚的精神贵族。那些造势的“明星”法官,媚俗的“市民”法官,跟风的“气象”法官,不是应然的法官,因为他们总是不甘寂寞。孤独和寂寞是法官的基本职业素养。因为寂寞使人清醒,使人廉洁,使人庄重,使人权威,使人公正。在孤独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在寂寞中成就自己的事业。法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法律专业素养,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审判中,它要求法官恰如其分操作审判进程,时刻权衡法律价值之所在。学习是提高自己思想品德和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下决心排除各种干扰,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心不旁鹜,潜心静读,真正学学理论,研究研究法律,而不是装装样子,撑撑门面,拿张文凭。“学以立志”、“学以养德”。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操守,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积累,一种养成。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高尚的人格,是一个法官应具有的素质。如果鄙薄知识,不肯学习,就很难摆脱低级趣味,很难抵御各种诱惑。
三是具有职业意识。关于法官的职业意识含义,借用美国法官恩格尔的就职誓词可以受到启发:“我祈祷,当我的法官生涯结束时,无论是在明天早晨还是三十年以后,别人都会说我的工作是完美的,为人是诚实的,我为美国的司法体制增了光;我希望,对自己的法律知识永远不感到满足和懈怠;我希望能够有效、有序地主持法庭,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做出公正判决的法庭,同时也让所有出庭的人感到公正和客观;我将不在法庭上进行讽刺和挖苦,因为我知道法官的一言一行,无论对治愈创伤还是造成创伤都将有深远的影响;我希望最重要的案件就是现在正在审理的案件”。美国《司法行为准则》规定,无论作为个人还是集体存在的法官,均必须尊重和珍惜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赖。努力增进和保持公众对我们法律制度的信心。法官之所以威严,除了法律本身具有刚性外,还有法官其人的人格魅力。法官对人要有人文关怀,“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审判人”,在法官的心目中,“众生平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虚怀若谷,平等待人,这是法官的职业要求,也是做人的本分。对不同的案件,对地位、贫富、种族、年龄不同的各个当事人,仔细聆听他们的陈述,不仅要将案件裁判公正,而且在裁判过程中要显得公正。
四是谨言慎行,超越自我。法官职业的中立性,要求法官要有独立意识和缜密思维。在社会交往中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远离掌声和鲜花,否则他会被世俗和功利冲跨其理性的头脑。因此,法官为了保持公正的立场,不受来自外界的权力、舆论、亲情等的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喧闹的人群和灯红酒绿的生活,保持与世
俗社会甚至是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冷眼看世界”;同时,法官要有不同于常人的威严,在言行、举止等方面,应当谨小慎微。因为“一个谨慎的人未必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一个完全不谨慎的人将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人,从而不适于担任任何信赖的职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官不应该成为社会公众人物,但应当是社会知名人物。法官通过对案件的裁判和裁判文书的展示,使公众知道法官、认识法官、了解法官,从而闻达于社会。法官要净心、净身、净行。净心,就是指思想上应该经常清理那些不符合法官身份或者做人标准的私心私欲,要有高贵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净身,是一个修身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修养的过程,是使自己的言谈举止与法官这一崇高的职业相适应的过程;
净行,就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官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司法公正对法官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法院改革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来进行。因此,应把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当作是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符合司法公正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来,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由法官的职业使命决定的,而法官的职业使命,就是要全力维护司法公正。最高法院颁布的《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等六个方面,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构成了我国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准则》还对法官的职务和非职务言行、活动等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
一是在司法公正方面。法官在审判活动中,除应当遵守法官回避制度外,如果认为自己审理案件时可能引起公众对案件公正裁判产生合理怀疑的,应提出不宜审理这一案件的请求;在审判活动中不得私自会见一方当事人及其人;不得以其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任何歧视;应当避免主观偏见、滥用职权和忽视法律等情形的发生,以确保司法公正。此外,为确保审判独立,法官应当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独立行使,除非基于履行审判职责和通过适当程序,不得向上级人民法院就二审案件提出个人处理建议和意见;不得探询其他法官承办案件的审理情况和有关信息;避免受到舆论的不当影响。
二是在司法效率方面。法官应当全身心履行职责,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庭审和驾驭庭审,尽可能缩短诉讼周期。法官不得因个人事务、日程安排或者其他行为影响职责的正常履行;应注意节省当事人的时间。
三是在严格自律方面。要严格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自觉约束自己,法官对于不正当利益有抵制的义务和廉洁的态度,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职务和地位谋求任何不正当利益。包括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人、辩护人的款待、财物和其他利益,不得为了获得特殊照顾而有意披露法官身份,不得利用法官身份获取不当利益。此外,法官应如实申报财产,法官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水准,应当与他们的职位和收入相符。四是在对法官的司法职务以外的活动进行规范方面。法官应当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不得从事不适当的社会交往活动,不得披露或者使用其以法官身份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不得参与营利性社团组织;法官在退休后,应当继续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不当言行而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怀疑。以上规定,归结到一点,都是司法公正所要求的,也是党和人民、国家和社会对法官的期望和要求的体现。
三、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素质的法官队伍
法院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法官素质,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又是提高法官素质的有效手段。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人民法院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上,使每—位法官都清楚,必须遵守哪些行为操守,坚决防止和力戒哪些不道德的行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向法官传输社会主义的司法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为法官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因教成德”、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要通过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把法官对组织承担的职责转化为个人内心的信念,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能力。即使在法律、规章制度管理不了的地方,也能正确抉择自己的行为,做到“慎独”,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实行自我控制和监督。
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法官道德认识、确立法官道德信念、陶冶法官道德情感、锻炼法官道德意志、养成法官道德习惯五个方面。
一要提高道德认识是法官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向法官系统传授、灌输国家要求的社会道德和法官道德观念,使其能够深刻认识和领会社会道德和法官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内容、意义,自觉规范职务言行。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先导。没有正确高尚的道德认识,就不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也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认识也就是道德意识,或者称道德感。作为法官,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其天职,但也要学会从道德、良心上去检点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道德感。这样,就能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品行操守。
二要陶冶法官的道德情感是法官道德教育的必要环节。所谓法官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法官道德观念,在处理法官道德关系、评价法官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的感情。法官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左右着人们对某种思想、观念、行为的接受与拒绝。陶冶法官道德情感就是把抽象的、外在的法官道德知识,变为个人内在的心理要求,这是树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品质的必要因素。
三要锻炼法官道德意志是法官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坚持道德原则、提高道德修养时,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和能力。在履行法官道德义务时,有时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干预,如舆论的非难、亲友的责备、当事人的纠缠、邪恶势力的阻挠、行政权力的压制等等,面对这种种情况,意志不坚定的人就会出现动摇、妥协、退让,放弃自己的职责;而意志坚强的人,则能够坚定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一个人的意志是否经得起考验,是其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要确立法官的道德信念是法官道德教育的核心。法官道德信念是指法官在审判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乐于履行、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道德认识上的明确性,道德义务履行的自觉性,道德理想追求的坚定性。法官道德信念是在一定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上,在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锻炼中,使已有的道德深化和升华,内化为个人内在的坚定不移的道德追求。
五要养成法官道德习惯是法官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道德习惯是一个人内在道德要求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是一
种从有意识的、经过意志努力和监督而养成的,直至进入“习惯成自然”和“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
篇7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完成的,青少年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可塑性很强,教师无论是道德上还是知识上对于青少年都具有启蒙作用。虽然人类终身都受教育,但不可否认,一个人青少年阶段受到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师德的启蒙意义,以高尚的品德给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
教师的道德具有示范作用。我们常讲“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要的道德影响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讲授道德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从而起到道德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活动,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因的作用,是教育取得成果的关键。师爱正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力。“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师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什么样性格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后果,学生的表现是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关于这方面,相信老师们都有切身的体会。,
篇8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节约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塑造学校形象的窗口,更是从物力支撑,财力保证,人力支持等方面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因此,一流的高校需要具备一支一流的后勤团队,而一流的后勤团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1]高校后勤部门是一个综合和管理部门,涉及到高校每一个师生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最终的核心工作目标还是为教学服务。目前高校后勤已在精简机构、深化改革、实行公正高效的管理等许多方面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现实,正确认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对当前存在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大胆地实践,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现谈谈笔者对本校后勤的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发展节约型高校后勤部门
1.发展节约型高校后勤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逐年扩招,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基础建设项目增多,设备仪器的更换,加大了学校资源供需压力,水、电、原材料等等相关能源消耗量随之大幅度增加,导致后勤支出部分占整个学校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高校通过发展节约型后勤部门,让后勤管理逐步走向社会化服务市场,同时加强节约,勤俭办学、杜绝浪费,这既能提高后勤效益,也为高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缓解校内各类资源的供求压力。
2.发展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措施
(1)宣传节约型后勤文化。高校后勤必须以学校为本,以后勤保障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资源活动。学生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应通过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和资源紧张的严峻形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发挥勤俭节约光荣传统,改正一些浪费能源的习惯,并结合自身在实际管理中的节约型作风,提出对后勤自身工作和全校教职工今后的要求,形成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后勤节约理念。
(2)注重生活细节。学生饮食属于较大浪费区,因此,无论是食堂管理人员还是食堂的临时工,都时时提醒学生要珍惜粮食,反对浪费,并让他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我校于2004年实行了饭后碗筷自觉回收的活动,要求每个用餐者将自己使用过的碗筷放到指定的位置,不仅节省了一定劳动力,同时也改变了过去桌面杂乱的现象,提高了饮食环境。同时还可以在食堂就餐的显眼处张贴有关节约的标语,并于每月更换一次新的标语,使节约意识深入学生心中。学生在就餐时抬眼就能看到“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等节约的标语,提醒学生克制浪费行为。
(3)实行定额包干。对各级学院单位实行“指标到户、计量收费、节约留用、超用收费”的管理办法,让顺手关电关水成为一种习惯。对于职工生活用水用电实行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制。学生宿舍用水用电实行限额配送、超用收费制度。通过制定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制定标准和奖罚制度,充分调动全校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管理意识和节约意识。
二、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职业道德
1.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后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性、规范性管理的重要体现。其中职业道德培养包括甘当配角的精神境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勤俭节约的思想作风、严明细致的管理方式、一视同仁的文明风貌等。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能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约束性,才利于后勤系统职工政治素质与职业信誉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2.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职业道德的措施
要求每个后勤人员努力做到“五个必须”:(1)必须正确认识职业道德是后勤工作的核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要热爱才能专心,这是搞好高校后勤工作的要求和动力。因此后勤职工不仅需要忠于职守、献身事业,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崇高职责和追求目标,要充分认识到为学生服务就是对青年学生的关怀。(2)团结合作,齐心协力。高校后勤服务广泛,内容多样,管理部门较多,服务对象也不同。在实际工作经常需要多方面联合行动,同时还需要得到广大职工的密切配合,因此要求后勤部门从优质服务这个根本目的出发,要全心全意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做好本职工作,主动经常与教职工、学生沟通交流信息,征求他们的意见,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赢得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各部门间还需互助互学,互敬互爱。(3)提高职业道德。要求后勤人员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高校学生在校三到四年里,几乎每天都与后勤人员打交道,后勤人员要用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去熏陶和感染周围的学生,因此在行为举止上,讲求文明礼貌,言词文雅;在仪表上,整洁大方,微笑服务。(4)勤俭节约是高校后勤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期要求。古人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应处处做到节约和节俭。因此,高校后勤人员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精打细算,修旧利废,开源节流,杜绝浪费。最大限度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财尽其力。(5)遵纪守法,恪守信誉,这是高校后勤职业必备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秉承和发扬,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法律加以保证;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经济联系也要靠信誉来维持,在工作中要言而有信,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守信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职工和学生们的支持和尊重,有效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自身素质。
三、建设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
1.建设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数字化,是指在学校后勤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内外的信息资源,从而提升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过程。
随着学校的发展,后勤在管理的范围和服务的质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原有的简单、粗放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已在改革中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但大量的资料信息来源和更新仍需改进。因此,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后勤服务实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提高内部运行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促进高校又快又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2.建设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1)建设新型数字的校园,实现“校园一卡通”。学校逐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后勤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依托,抓住机遇,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信息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及时了解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精细管理。配合学校“一卡通”建设工程,将校园内的所有消费并入“一卡通”系统,包括缴纳水电费,食堂餐饮,超市消费等。同时结合后勤服务范围,因地制宜新建教室使用查阅系统、学生公寓出入信息管理系统、餐饮物流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网上报修系统等服务平台。
(2)利用信息管理的系统,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后勤个部门单位和职工的人员信息、绩效考核、工作情况等管理。利用数据库管理建立职工的人员信息,包括每一名后勤员工的基本资料、工作种类和时间、考勤查询等。系统在岗位管理功能方面,涉及了岗位聘任程序和岗位管理模式,明确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为各部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提供了依据,并通过系统自动查询工作完成进度情况,例如教学楼的保洁工作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是否当天已完成等,节省汇报时间,自动化完成。
(3)建立“一站式客服”,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学校的物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职工住宅区、学生宿舍区和教学办公区,它直接关系到全校师生“住、教、学”的问题。建立“一站式客户服务”就是利用电话、校园网、学生公寓、教学办公楼等为终端平台,例如教学楼中的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后,能及时自动汇报到后勤维修部门,通知维修人员能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教学任务正常完成。全方位覆盖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位师生员工,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便捷的物业、饮食、维修等综合服务。
(4)物流及供应链电子化,科学控制成本。长期以来,学校后勤物资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远远没有达到自动化的要求,为供应满足学校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能有效控制后勤物流,合理安排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认真权衡成本和减少服务间的矛盾,全面实现成本控制并提升服务水平,以期达到多方满意的结果。
篇9
摘要:高职会计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核心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素养道德技能知识
核心职业素养是指完成职业活动以及谋求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高职会计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核心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从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会计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会计职业品德,包括敬业爱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②会计职业纪律,包括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等;③会计职业能力,包括搞好服务、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虽然很重要,并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是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及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具体方法包括:
1.1日常行为养成职业素养的形成有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日常行为养成依据这一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把行为养成训练分为三大部分—“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体验激绪,就是在行为养成中,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行为改变认知,其中认知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在训练项目设置上,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组织训练中,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在总结点评中,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形成习惯。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养。
按照这样的训练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即规范其日常行为,包括守时、物品摆放、整理、数字书写等日常行为习惯,这种训练意识和标准事先在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的所有人员中都达成共识,使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中。
1.2宣传教育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系统地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使其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认知标准,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手段除课堂、系报、校园广播、宣传画册,还可采用辩论赛、海报、会计用品展室、会计人物宣传等方式进行,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以理服人。
1.3环境育人即通过创造和利用校园物质、精神生活条件以及社会一切有利资源来推进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德治理念的形成与巩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校园环境,而致力于创造和利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内化。法制教育是让会计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会计人员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具体地说,会计人员应掌握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会计专业教育中将这些基本法律传输给学生,培养其法律意识。
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每名学生既是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会计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也可称为职业能力,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就会计职业而言,会计是一项具有极强专门技能的职业,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制证、签章、传递凭证、往来结算、记账、审核、结账、制表等胜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技能,这是传统会计专业教育容易忽视的地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2.1专业实习通常会计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几个环节,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由认知、熟悉、制作到掌握技巧的程度。
2.2会计技能训练课程会计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珠算、点钞、数字书写、小键盘输入、EXCLE数据处理等技能。
2.3技能比赛为配合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专业技能比赛,给学生营造一个勤练技能的良好校园环境。
3会计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必须对所从事行业的业务流程有所了解,能够对每一笔业务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能理解应用会计准则,并且在税务工商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知识。
篇10
【关键词】现代;妇幼保健院;护理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0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医疗保健认识的增加,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妇女、儿童是健康保健的重点人群,而妇幼保健院负担着妇女儿童的医疗、健康保健工作,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应该积极探索满足现代人群保健需求护理管理方法。笔者对本院妇幼保健护理管理的方法及经验进行了总结,现阐述如下:
1.妇幼保健院的发展现状
社区妇幼保健院负责妇女儿童相关疾病的防治、提高社区内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已达到提高整体人口素质水平的目的。在妇幼保健院的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做好妇女儿童的护理工作,并通过访问了解家庭成员的状况,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2]。由于现在医疗市场发展迅速,竞争相当激烈,各种专科医院及三甲医院占据着主导地位,妇幼保健院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人们对妇幼保健的重视,妇幼保健院的患者及具有保健需求的人群不断增加,就诊量激增,妇幼保健院护理人员工作量很大,数量不足,并且流动性较大,导致护理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不足;另外在职的护理人员中缺乏科学的培训机制,存在相当一大部分的低学历、低职称、低素质的护士,各种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患者或保健人群对健康的需求。
2.妇幼保健院的工作内容[3]
妇幼保健院的工作内容主要有:①做好优生、优育的宣传,负责婚前医学检查、围产保健及产前诊断;②做好遗传疾病及出生缺陷的预防、监测、患病率的调查等;③对接生新方法进行推广,采集孕产妇的信息并施行系统的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④对常见的妊娠并发症进行监测及控制,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⑤对妇女的常见疾病进行防治,分析发病原因,根据病因实施治疗,提高治愈率;⑥做好妇女经、孕、产、哺乳、更年期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宣传并提供咨询;⑦对婴幼儿的健康进行管理,对儿童常见疾病和多发病进行积极防治,宣传科学育儿及母乳喂养的好处,做好免疫接种以及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⑧推广计划生育节育措施,对育龄夫妇的安全节育措施进行有效指导,提高节育手术的普及率并提高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3.护理管理方法
3.1 加强护理人员仪表仪态的管理。妇幼保健院护理人员的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积极适应妇女、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在语言、行为、衣着等方面从患者需求出发,以使患者产生良好感觉,增加护理人员于患者的亲近感,减少恐惧陌生感[4],护士人员应穿着颜色温馨的护理制服,保持微笑,举止文雅大方,对患者做到亲人们的关怀与问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或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3.2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妇幼保健院的服务对象多数是妇女儿童,她们的心理素质较弱,具有易哭、易怒、怕痛、自制力差、无自理能力等特征[5]。因此,妇幼保健院的护理人员需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及精湛过硬的操作技术,应加强护士继续教育及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可通过组织专业技术操作比赛及理论考核等方式、安排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培训,对有学习动力及愿望的护士,合理安排排班,鼓励她们在业余时间参加函授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3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护士应对待病人如亲人,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护理管理要做到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广大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自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在科室内形成无私奉献、和谐向上的氛围。
3.4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护理人员工作记录卡,记录出勤的工作时数、工作量及质量,每月进行汇总评比,表现良好者给予适当鼓励;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差错及时进行报告,给予适当处罚;建立业务学习考核制度,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及“三基”训练,定期进行考核及检查;建立患者满意度问卷制度,对每一位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考核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4.小结
护士是医疗保健活动中与患者或服务对象接触最密切、对患者影响最大的因素[6],因此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妇幼保健院的服务质量及声誉。因此,应积极对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妇幼保健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崔纪芬.谈谈现代社区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0):197.
[2] 陆丽屏.浅谈新时期基层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23):62-63.
[3] 周玉蓉.现代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4):14-15.
[4] 刘素华,崔英.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特点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与健康,2001,17(8):131.
- 上一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