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资源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资源利用

篇1

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有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才能使农业资源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的农业在生产时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了水源、土地资源等大量的浪费。比如现在比较关注的农作物焚烧问题,在农作物收割之后,农民在留足保证日常生活的劈材之后,对于多余的农作物秸秆就会采用就地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实农作用的秸秆有很多的作用,玉米秸秆可以加工成为饲料及有机肥料:稻草可以加工编制工艺品、培养蘑菇、和其他作物混合做成饲料等等。 

(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污染。现在的农村都会利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作用的产量,而这些物品的使用会渗透到土地和水源之中,对其造成污染。有数据表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只有20%左右会被农作物吸收,将近一半的量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自净功能缺失,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对人身体造成伤害,有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千万人死于水源污染。 

(三)影响生物多元化,生态平衡失调。随着人类发展,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土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大,而这些耕地面积都是毁林垦荒得来的。大量生态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很多原来在林中的动植物没有了栖息之地,当地的生物多样化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生态的平衡,打乱了生态系统的内部运作。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农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农业生产时存在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必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农业生产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规范。通过法律手段来达到让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模式的目标,让环境得到保护,资源持续发展。 

(二)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而法律手段只能减少农民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将经济、生态和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发展新型的农业模式,“有利可图”才能让农民更愿意使用这种生产模式,使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例如稻田养鱼模式,以辽宁试点调查为例,下面的数据能够立体的体现出稻田养鱼的经济优势: 

从表格我们就能看出水稻养鱼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优势,收入增加农民自然愿意选择这种形式。而且水稻养鱼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化。因为要养鱼,所以农田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渠,这样就增加了蓄水的能力,对防洪抗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而且鱼还会吃掉蚊子等虫子的幼虫和螺类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养鱼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相结合。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就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将农作物再利用、再循环,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现在农作物再加工的技术都很成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农作物深加工,比如将玉米压榨成油脂品,还可以将农业废物利用起来,比如稻草,稻草的用途很广,可以加工成工艺品,还可以制作成有机化肥使用到农田之中。农民不会再烧掉它们,这样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篇2

论文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建设;林业特色;人才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可追溯到最早的森林土壤学科,1990年以前属于一级学科“林学”下面的二级学科,1990改为土壤学,1997年由农学门类下的林学一级学科划归为同一门类的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2004年植物营养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土壤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林业院校的首个土壤学博士点,并同时被授予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硕士学位授予点。

经过50多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学术梯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形成了具有林业特色的优势学科。

一、学科梯队合理

在学科队伍上建设上,注重人才的引进,从美国、加拿大、挪威、日本等引进归国人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思想和氛围能在我们这里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研究方向齐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一支知识覆盖面广、学术气氛活跃、梯队合理、并具有广泛国内外联系的以中青年为学术骨干的学科队伍。

二、研究方向独具特色、优势明显

我校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下设两个二级学科: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行政上隶属于水保学院。依托过去水保学院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科研优势地位,紧紧围绕林业六大生态工程,土壤和植物营养两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土壤学科

土壤学主要有森林土壤、土壤侵蚀、土壤生态与植被恢复等研究方向。

1.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系统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研究森林土壤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揭示森林土壤的功能,解决林业生产以及不良立地条件森林植被恢复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森林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近年来我校土壤学科主要在森林土壤发生分类和森林土壤与环境等方面展开了一些研究。通过对华北山地土壤发生特性和诊断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以土壤系统分类为依据的土壤类型,通过对土壤粘化过程的研究,纠正了地带性土壤分布中棕壤与褐土的分布问题,为褐土、棕壤土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受到了老一辈土壤学家李连捷院士的好评。

森林土壤是重要的陆地碳库,并和大气进行着频繁的气体交换,特别是一些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研究这些气体在土壤中吸收或释放的机理,并监测其排放通量和影响因素,认清森林土壤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可以为采取科学的调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等项目,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研究成果被许多专著引用。

2.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当今的土壤物理学的中心内容。土壤水的保持和运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壤肥、气和热的状况。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蓄水、透水和抗蚀能力。研究土壤侵蚀规律对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整个生物圈和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在土壤流失分布特性研究方面,研究了长江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土壤侵蚀类型,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地面坡度、地面覆盖度等因素的关系。对三峡花岗岩地区坡面土壤流失规律和库区土壤中管流和优先流对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的论文有多篇被EI检索,并申请到瑞典国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森林植被保水保土作用研究方面,以不同地区林下地被物为研究对象,经长期试验得出:林下地被物具有较强的吸持降水、涵养地表径流、增加地表糙率、改良土壤特性等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固持土壤,对于防止土壤侵蚀具有较大作用。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篇论文被EI检索。

在土壤渗透特性及土壤水分运动机理研究方面,以达西定律、连续方程为理论基础,对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动进行定量研究,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峡库区为试验基点,经过长期观测,得出了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土壤渗透遵循霍顿方程,其土壤特性具有蓄满产流条件的结论。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土壤生态与植被恢复。土壤同成土因素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并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而独立存在。针对我国土壤生态的关键问题,我们首先进行了林地土壤干扰生态学研究。针对我国森林土壤的特点,我们主持了一些国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率先在东北天然林、华北人工林进行了土壤种子库、林地粗木质残体生态学、林地空隙对土壤质量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一项成果获北京市林业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土壤一植被一大气系统的水分转移规律的研究中,用能量的观点来定量研究和描述水分的运动。SPAC是水分循环的一个通道,我们在研究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时,都是以SPAC和“四水”转化为基础,利用国家“九五”和“十五”攻关课题,在河南黄泛区、内蒙和宁夏沙漠化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及北京等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部分成果通过国家鉴定。自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循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对北方主要森林土壤中的C、N、P、K、S等元素在以土壤为界面上的循环及伴随水文过程的循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和研究结果,丰富了森林土壤养分的循环理论。

困难立地条件下土壤退化机理及恢复生态学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通过对我国华北石质山区和黄土高原干旱侵蚀地区土壤质量的现状和演替规律的研究,分析土壤退化的原因,结合对主要造林树种耐旱性等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类似地区的造林技术,如径流林业技术、固体水技术。以上研究,为有效地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植物营养学科

植物营养主要侧重于树木营养与施肥、花卉及草坪营养与施肥,无土栽培和花木基质等方面。对树木营养和施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白杨和泡桐人工林上。在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生产建设中,系统研究了我国毛白杨在生长季节的营养规律,并进行了原位的林木正交施肥试验,其研究结果对指导毛白杨速生丰产林的生产有重要意义。运用矢量竞争理论(Vectorcompetitionanalysis),研究了油松、侧柏混交林种间的营养竞争或互惠关系,为混交林的营造以及人工纯林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我们也承担了首都古树复壮的工作。草坪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养分循环方面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可以无限自然循环,在其生产和修剪过程中或多或少有养分的损失。因此,肥料是提高草坪生产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为控制下的正确施肥,是维持草坪持久性、保持其良好景观,从而实现草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利用稳态营养理论,采取指数施肥的方法对草坪进行了出圃前施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际植物营养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三、人才培养成果

在学科建设上,注重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1984年开始招收土壤学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林院校的林学、资源与环境(原来的土壤农化)和生物学、地理学等专业,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9人,为首都和全国的林业、土肥、环保等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专业和管理人才。

篇3

关键词:节水农业;现状;必要性;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95-1

1 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1.1 农业用水短缺

我国现阶段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接近。

1.2 农业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

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6~9月。秦岭、淮河以北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人口为40%,耕地为51%,而水资源总量只占20%,这是造成农业灌溉用水匮乏的主要原因。

1.3 水污染十分严重

工业水污染和农业灌溉水污染对于中国的耕地产生了极大影响。全国90%的废水和污水未能达标排放,11%的河流水质低于农田灌溉标准,7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

1.4 农业用水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年均农业受旱面积近4亿亩,近几年农作物受旱面积更是达到6亿亩,干旱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1.5 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2 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第一,发展农业节水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大多数的城市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农业是用水的主力军,近几年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一些地区更是高达90%以上,而且农业用水使用效率低下,节水潜力非常巨大。

第二,农业节水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地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土资源短缺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的能力,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节水农业。

第三,发展农业节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对发展节水农业做出了战略决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的强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农业节水技术,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取得节水、节地、节能、节肥、减排、省工等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第四,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现代农业是科技先进、结构优化、设施完备、服务规范的农业。先进的节水技术,优化的用水结构,配套合理的灌溉设施,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 发展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牢固树立“节水增产、节水增效”的理念,从农业生产规模出发,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益为中心,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建立农业节水的水源配置体系为支撑,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融资机制为动力,以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管理制度、政策措施为保障,加快农业节水的发展步伐,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灌区生态环境,尽快形成适应水资源状况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2 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明确的水体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农业节水发展规划。制定和执行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规划水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的战略并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计划,科学制定农业节水综合发展规划;组织对全国水资源的调查和监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各级水利部门要强化水量与水质并重、资源与工程一体化的思想,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制定区域水资源保护计划,保护即将干涸的湖泊和风景游览区的涌泉以及防治水污染。

(2)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目的是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它是世界上所采取的最广泛、最有效的技术,包括地上灌溉工程技术和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地上灌溉工程技术主要是喷灌和滴灌,它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省水的灌溉技术,我国目前主要应用在经济作物上,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水资源日益紧缺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需求,喷灌已在大田作物灌溉上得到较大规模发展,滴灌也开始试验应用在大田粮食作物上。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地面灌溉等,我国目前灌溉面积的98%是地面灌溉。由于其投入低,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仍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工程形式。在我国北方已进入实用的有灌关键水的非充分灌溉技术,小麦优化灌溉技术;在南方地区已得到较大面积应用的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是成本低、易掌握、效果显著的节水高效灌溉方式,目前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篇4

关键词:农业资源利用;评价;对策;绥化市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针对绥化市农业资源状况,合理建立绥化市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以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等方面为农业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对绥化市农业资源进行定量分析,正确了解绥化市农行资源系统的状态,使绥化市农业资源可利用及可衡量性更高,为促进绥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供更可靠的实际意义。

1 绥化市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

1.1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1.1 构建指标体系原则

构建指标体系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做到科学性与合理性、独立性与全面性、便利性与可得性、可比性和针对性、可行性和易操作性相结合,使指标的科学、合理、全面、简洁、易操作的特性得到充分体现。结合绥化市农业资源的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1.1.2 构建指标体系

依据绥化市农业资源的禀赋特征,结合绥化市农业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等因素,并参考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相关的多个指标体系,按照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步骤,合理构建绥化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绥化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功能层:社会要素;生态要素;经济要素。其中,各功能层的指标层可分为:

社会要素:社会资源:农业从业人员、农村用电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生态要素:

土地资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森林面积;

水资源:水资源总量、有效灌溉面积、地下水总量;

生物资源: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粮食总产量;

经济要素:经济资源: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药使用量

数据来源,由查阅绥化市统计年鉴可得知数据:

1.1.3 评价方法

1.1.3.3评价标准

1.1.4 评价结果分析

利用以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绥化市农业资源的相关资料进行运算,得出评价结果如表1。

根据评价标准可知,绥化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P在2007~2010年是可持续的。

2 绥化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1 耕地利用与保护相协调

目前,绥化市最重要的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久利益,不以牺牲耕地数量及质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正确协调好耕地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2.2 农业资源开发和保护并举

2.2.1要根据绥化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农业资源利用的总体战略思路,其中包括开发的重点、开发的原则与开发的模式;

2.2.2要将宣传力度加大,将公众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的理念逐步培养至深入人心。

2.3 加强发展生态农业力度

生态农业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要根据生态农业的生产要求,将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生产格局达到总量平衡并且拥有品种多样的农产品;要加快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工作,提高农业旱涝保收的能力和资源综合生产的能力;要将实现农业生态生产的相关技术积极推广。

2.4 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将支持建设基础性、公益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工作摆在首位,大力推进农业技术科技的现代化和高新化,通过人才团队的建设和学习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应用于普及。

2.5 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建立可持续利用农业生产体系

由低效高耗的粗放型方式转向高效低耗的集约型利用方式,以提高农业资源承载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极力拓宽农业资源利用的新领域为目的,建立一个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业生产体系。

2.6 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

农业资源利用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与农业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关系密切,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农业资源得以高效利用的动力,教育和培训室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

近年来,我县根据实际探索发展了一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现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要求,就我县如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类,即减量化模式、再利用模式、再资源化模式。

一、减量化模式

减量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物的绝对或相对减少,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煤、节粮等。它是通过提高外部投入的使用效率或质量,从而实现减量。减量化这一模式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我县集约利用耕地是通过多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加强标准农田的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搞好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的改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逐步建立土地档案,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二是通过种植制度的改造和创新来集约利用土地。通过改革和创新传统农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比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例如,稻―大棚蔬菜、西瓜―稻、西瓜―荞麦轮作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发展节水型农业

我县的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挤压农业灌溉用水十分明显。通过技术创新,改造外部投入物,发展节水型农业是我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需要,是解决城镇居民和农村生活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第一,通过实施大麦地镇“河口河”节水工程,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完善农田沟渠排灌系统,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已越来越紧张。同时,由于年久失修,我县渠系设施老化,“跑、冒、渗、漏”现象严重,水资源总体利用不高。我县主要是通过加强兴华水库节水灌溉工程和隶属梗水库节水灌溉工程等,配套改造灌区的渠系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里方村灌溉工程可使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4提高到0.65,灌溉保证率从75%提高到90%,灌溉面积由2.33万亩增至3.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3万亩,节约灌溉用水420万立方米。

第二,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加强喷灌和“微蓄微灌”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扩大喷灌、滴灌等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发挥节水、施肥、增效作用。例如,我县高山蔬菜“微蓄微灌”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在地势高处建造一定大小的蓄水池,将平时白白流失的山水和雨水蓄积起来,成为宝贵的可灌溉水资源,利用自然高差产生水压,安装微灌系统,形成自流灌溉,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从15%提高到45%)。同时由于是肥水同施,减少了养分流失,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目前在蔬菜种植上,我县已推广应用了800多亩,典型示范基地为大麦地镇普龙村和太和江村在省、州、县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500亩高效节水“微蓄微灌”示范基础,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另外,滴灌技术在葡萄、梨、桃形李等方面的应用也已达1000多亩。例如,大庄镇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滴灌工程的230亩示范基地,既提高了葡萄产业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达80%,同时提高了光温利用效率、减少了农药使用,提高了果实品质、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

(三)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农业投入品主要指肥料、农药、种子和农膜。我县在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的主要做法是:科学施肥,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使用良种,提高农用薄膜回收率。

第一,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开发利用优质有机肥,重点推广配方肥、专业肥,掺混肥等。2014年,全县共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25个,面积1.4万亩,推广应用面积13万亩,落实4个水稻测土配方示范方,通过“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环节的实施,化肥利用率可提高3~5个百分点。

第二,科学合理用药和提高农药利用率,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科学合理使用良种,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普及应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沼液浸种等加工处理技术,提高了种子质量和良种供应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对不降解农用薄膜回收重要性的认识,防止废膜大量残留土地,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努力提高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

(四)发展生产节能型农业

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发展生产节能型农业也成为我县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广应用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二是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三是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逐步淘汰一批耗能大、质量差的机械设备。

二、再利用模式

再利用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指农业生产中通过中间农业生产系统的内部改造,针对“中间过程”的高效循环运作提高农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单位产出所依赖的投入物的减少。

篇6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合理开发环境保护 统一管理 灌溉技术治污力度

农业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且必须具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利用的特点。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还困扰着农民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我国水资源富而不均,多而少用,用而不精,环境趋于恶化。.我国 淡水源量28000立方米,全球水源的6%,次於巴西、俄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美的五分之一,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人均水源最乏的家之一。到20世末,地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110。若扣除以利用的洪水流和散在偏地的地下水源,可利用的淡水源量更少。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现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我国日益污染的水质和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发展.

二 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现代环境下水资源赋存与演变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水资源供、用、耗、排关系日趋复杂。、农业水资源存在着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染和超采严重、地下水位和水质下降、农业用水效率低且浪费严重等问题。水资源总量缺乏且时空变化大。我国一些地区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一些重要河流、水库和湖泊的蓄水,水资源总量受降水影响显著,在丰水年水资源总量会增多,枯水年水资源总量偏少。

由于一些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极为不均,有明显的旱季和汛期之分,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5~9月份,旱季水资源严重缺乏,汛期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造成大量弃水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如北京市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为48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只有308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66万亩, 管道输水灌溉面积67万亩。辽宁省农业灌溉也比较粗放,用水的有效率仅为40%~60%。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和供需水矛盾加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未经过严格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 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和水质下降。一些地区地表水供水比重都超过50%,地表水资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河流径流,而河水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我国地表水灌区每公顷次灌水量1200-1500m3,最高达2258,地下水灌区达900-1050m3,高出适宜水量的1-2倍,西北地区每年灌水定额可达16537m3/hm2,是全国的1.4倍。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尽管农业水资源“农转非”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民的水权如何得到保证,节水农业投资如何合理分配等。节水农业现状的束缚,节水农业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用水利与农业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农业,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节水农业的核心是节水灌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节水农业发展存在有主要问题一是对节水农业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节水农业就是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技术是灌区的专利。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管理出现误区,体制落后。现行水管机构节水功能缺损,不适应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严重落后和脱节,而缺乏效率。

三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

提高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主要是从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这三方面着手。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发挥综合优势,以达到节水、高产、高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关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农民才会对发展农业和提高自身素质有积极投入,促使农业进一步繁荣和走向良性循环。合理的水价将使灌区的发展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灌溉模式会受到冲击,节水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将应运而生,井渠双灌高效灌溉方式可望得到积极推广,灌区的水量、水盐转换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趋于良性的循环状态。但在农业水价调整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用水户的承受能力,使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致由于水价的调整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

农业用水水价是农业节水和高效用水的经济杠杆,水价变化的影响包括三个主要方面:(1)对农业生产效益的影响;(2)对农民负担的影响;(3)对农业节水的促进作用。减少无效蒸发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对节水的主要贡献在于可减少联合运用区域内的无效蒸发量。灌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降水入渗补给、河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水库需水补给量、田间入修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等。对减少无效蒸发量起作用的是降水入渗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和田间入渗补给量。与单纯的地表水灌溉方式相比,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后,对减少水分无效蒸发量的主要贡献是减少了地下水的无效潜水蒸发量。

提高灌溉保证率,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行是根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利用含水层空间的调蓄能力进行的。河川流量动态变化大,而地下水径流量则较稳定,而且后者的流量高峰期要比前者滞后一段时间,这些特征就为二者的联合运用提供了条件。如果弃水量大,入渗补给条件好,加上含水层贮水空间足够大时,充分开发地下库容,可以起到水资源多年调节的作用。

四 农业水资源的防污

农业水污染主要来自3个方面:化肥、农药和牲畜粪便,其中化肥污染居首位。我国农田单位面积平均化肥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值的1倍,也大大超过国际组织为预防水污染确定的化肥使用上限指标。我国施入农田的化肥大约只有1/3被作物吸收利用,有1/3左右随水流失和挥发。我国约60%的河湖污染较严重,其中的氮、磷污染约50%来自农业面源污染。

要构建既能节水又能防污的新式农田水利系统,这种系统要有三道防线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其中的氮、磷污染。第一道防线是田间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由于渗漏与地表排出的水量减少,随水流出的污染物数量减少。可减少氮、磷约15%~25%。第二道防线是小型湿地。通过微生物的转化和生物吸收等作用,可降低氮、磷约40%~60%。第三道防线是生态沟,或称带状湿地。也可降低氮、磷约15%~25%。通过排污来节约水资源,从而提高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

参考文献

[1]彭新育,王力.农业水资源的空间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3):222-228.

[2]薛志士,罗其友,等.节水农业宏观决策基础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创业教育资源开发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课题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活动。但时至今日,我国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依然举步维艰。原因是多方面的,创业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重要因素。

一、创业教育资源的涵义

现在人们对资源的内涵已不断拓宽,出现了诸如“人才资源”、“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教育资源”等术语。有学者认为“教育资源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类别”。据此,创业教育资源可看作是创业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总称。农村创业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由于其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教育过程难以把握,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只有合理地利用,才能变为有效或高效的教育资源。

二、创业教育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当前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日本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1989年“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各国要“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享有的同等地位”。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中小学进行创业教育也是势在必行。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创业教育资源是积极推进农村中学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有利于丰富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地方和学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预留了广大的空间。农村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不仅与现行的教育不矛盾,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和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创业教育的目标更注重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的课程更具有开放性,创业教育的实施更注重参与性。这与贯彻新课程的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将会有力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强调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但新课程实施近10年来,效果不彰,各个地区的教师使用的仍然是同样的教材、遵循同样的标准、实施同样的教学、接受同样的评价,为考试而教,教师的创造潜能并没有发挥出来。创业教育资源广泛存在于社会实践中,与生活相关、与生产相连,开发创业教育资源,离不开教师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因此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学生的能力问题十分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教育”,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视野的精神和能力。有学者认为“所谓创业教育是指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这些表述都强调了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或创业能力。农村学生不管能否升人大学学习迟早都会面临创业的选择,实施创业教育不仅为中学毕业自主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吸纳了大量的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创业角度来说,过去的农民工创业,多数是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致使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建设广大农村,需要大批创业型人才。积极推进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为农村输送大批创业后备人才,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农村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力、物力、财力是构成教育资源的最基本物质基础。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受到师资短缺、课程不明、物质不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开发教育资源应着力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过去培养教师从来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目标,教师不懂“创业”,不懂“创业教育”是很正常的事,可当“创业教育”成为人们必须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时,师资问题却是不能不解决的。

1,培养农村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这里的专业教师不是指“创业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而是指对“创业”、“创业教育”有比较系统、全面了解的教师。专业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全校的创业教育中起统帅作用,除了肩负学校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设计工作,还承担对学生的创业专业教学和指导工作。专业化的教师需要专业性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应承担专业教师的培养或培训任务,由各校选派有志向、有潜力的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使之能基本胜任创业教育规划设计、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课程资源开发、创业活动指导评价等工作。

2,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创业教育”不是“教创业”的教育,而是培养创业素质、激发创业潜能、为创业作准备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美国百森商学院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不仅要关注机会,还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讲求高度平衡技巧的领导艺术。这正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要让学科教师明白: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创业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采用渗透的方式,让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精神等创业品质在学生的心中潜滋暗长,应结合社会生活及生产的实际,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各门文化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创业教育。

3,聘请社会兼职教师。每个学校所在的区域都有创业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大多具备成功创业的优秀品质,聘请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谈创业的感想,更能收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选择或开发创业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储备创业的知识基础。如加拿大大西洋地区于1998年开发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幼儿园到3年级的《我们会做一切!通过创业学习》,4年级到6年级的《创业之路》,7年级到9年级的《联系:跨学科创业学习》,10年级到12年级的《文化产业中的创业教育》等,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各阶段的课程之中。农村中学创业课程的设置结

构上应考虑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德、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层次上应考虑创业基础教育,特色上应考虑各地农村的实际。课程实施可以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

2,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创业教育。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确立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第二,善于发掘学科课程中的创业元素,比如,结合数学教学的创业思维训练,结合语文教学的创业理想教育,结合政治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结合历史的创业史教育等;第三,变革教学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与创业意识,这正是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不可缺少的。

3,利用活动课程引导创业教育。活动课程的设置,打破了过去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由于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与创业教育可谓一拍即合。利用活动课程引导创业教育,首先应注意活动的选择与设计。活动应具有创业教育的价值,具有较多的问题储量,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与社会生活、生产相连,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活动课程的实施,应增强创业教育的有意性,突出创意,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编制地方课程,促进创业教育。农村丰富的创业资源及成功的创业案例,为地方创业教育课程的编制提供了素材。地方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风土人情”、“明星企业”、“成功人士”、“项目推荐”等具体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5,开发隐性课程,促进创业教育。进行创业教育,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的作用,也要有“隐性课程”的课程意识,如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还是寝室文化建设都要注意文化创新,让学生在所见、所思、所做中受到创业熏陶。又如农村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创业教育的学习资源,许多利用网络创业成功的案例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需要教学或工作场地,办公用品,教材资料,以及创业的启动资金。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本身就差,开发物质资源必须因地制宜。

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如教学场地、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

2,与社区结合、与当地企业结合、与家庭私营业主结合,建立适合学校、团体和个人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3,资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业教育需要资金支持,学校不能坐等,应主动出击,与当地政府、社区、企业、成功创业人员建立广泛联系,寻求支持。

4,制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制度,尽管不够系统、全面,但仍具有指导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对于规范创业教育行为,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999年,

《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教育部召开“创业教育工作试点座谈会”并在9所高校试行创业教育。此后,各级政府纷纷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创业及创业教育。2008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篇8

*口位于*县东部,东邻乐亭,共65个行政村,人口51986人,土地面积8737.27公顷,农业人口47995人,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属我县人多地少地区,是我县粮、棉、菜、果的主要产区之一。

二、农业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该区地处滦河下游冲击扇中部平原,海拔10?15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壤结构良好,土质肥沃,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强,是我县的土壤肥沃地区,适合多种粮、油、果、菜等农作物生长。滦乐、滦柏灌渠、小青龙河贯穿其间,可利用地上水灌溉部分农田。地下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该区是我县经济强镇,以钢锹生产闻名全国,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较强的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为规模化粮食种植提供了条件。

三、示范区发展思路

1、确保粮食生产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示范推广规模化粮食种植。

2、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

3、推进规模养殖场建设,保持畜牧业健康发展。

4、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打造文明和谐农村。

四、具体保障措施

1、强化实施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增加农业发展后劲。今年共有实施农业项目4个,总投资980万元,包括土地整理项目、地下节水灌溉项目、农田水利综合建设项目及*市世行三期项目高效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区域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新栽培模式的推广。保证粮食生产的主导地位,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2、建设好果菜设施栽培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一是着力建设好任西、任东、东沙窝三个村为主的千亩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通过设施果菜高效栽培协会,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统一起来,在基地内推广诱虫黄板、膜下滴灌、南瓜籽嫁接等多项科学栽培管理技术,保证农户种植效益。二是引进新品种,在去年“甜玫瑰19”、“法兰地”、“以色列2号”等草莓新品种的基础上,今年,镇政府资助基地农户从河南洛阳购买2.5万株脱毒“克新一号”草莓,通过夏季繁育,今秋草莓品种可以得到改良,以提高今后草莓的经济效益。三是推广“土豆?玉米?大白菜”三种三收、“西瓜复种大白菜”、“甜椒套种玉米”、“豌豆玉米间作”等多种形式的粮菜间作复种模式,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在示范区内粮菜间作面积达到800公顷,预计比单一种植一茬粮食增加经济收入1000万元。

3、建设规范养殖场,提升示范区养殖水平。

示范区内现在奶牛6000头,根据县政府建设规范养殖场要求,示范区提出“整合现有资源,强化监督管理,快步推进实施”的工作思路,按照全县奶牛总体规划及示范区内区域性规划,今年准备改扩建原有养殖场3个,新建设养殖场8个,年底前散养奶牛全部进场,彻底改变散养状态下村户内脏乱差,提高管理和防疫水平。督导现有6家规模养殖场进行环境建设,加紧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动物健康证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实行规模管理,安全管理,确保鲜奶不再出现质量问题。新建养殖场抓紧项目督导,完善土地流转等各项手续,保证按时建成,从整体上提升奶牛养殖上档次,使奶牛养殖走出低谷,转入良性发展态势。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篇9

中国农民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71%,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民群体,但接受过中等程度教育的不足4%,大专以上程度的不足1%,与美国一半以上农场主是大学毕业生的现状差距很大。为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国家针对农民的实际情况,决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及较强的市场意识,懂管理、会经营、有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强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果。

一、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概述

(一)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1.何谓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远程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并行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它的特殊性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远程职业教育是依托于远程教育,落脚于职业教育的新型教育形态,其核心是职业教育,远程教育作为手段、方法、策略甚至战略应用于职业教育,目的是以先进的技术方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广义上来讲,教育资源应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三个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是指在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2.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

因教学形式不同,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也有差异,第一种是光盘教学形式,需要在播放光盘的教室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由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播放光盘内容进行教学;第二种是卫星信号教学形式,需要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电视机等设备,学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能够快速大量地接收优质教育资源;第三种是计算机教学形式,需要配置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播放设备、教学光盘等设备,学员可以学习信息技术,上网浏览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二)改善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由于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已遍布全国,成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利器,不仅可为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不足、工学矛盾和实践教学等问题提供帮助,而且对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现状及问题――以A镇为例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效益的发挥。笔者以A镇为例,开展了关于“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调查,旨在了解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

A镇区域辖14个社区、23个行政村,总人口7万,其中80%为农民。为建设“幸福A镇、活力A镇、宜居A镇”,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对A镇的调查显示,该镇已设置23个行政村教学点以及1个远程教学管理办公室,有26名管理人员(其中每个教学点1名,远程教学管理办公室3名),主要采取计算机教学形式。目前有农民学员125名、电脑设备135台、播放设备24套。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对象中,初中毕业的农民学员占40%,高中(中专)毕业的农民学员占10%,其余均为小学毕业,初步具备了实施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条件。对参加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125名农民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回收问卷120份,有效率为96%。

(一)现状与主要问题

1.物质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物质资源即教育系统所运用的各种器材、媒体、设备、工具等。所调查教学点的电脑配置及其教学情况能够反映物质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如图1所示。

对于“您对教学点电脑设备数量是否满意”的问题,仅有12.5%的农民学员选择“非常满意”,选择“满意”的农民学员占49.2%;对于“您对教学点电脑设备配置是否满意”的问题,没有农民学员选择“非常满意”,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农民学员高达55%;对于“您对教学点播放设备是否满意”的问题,选择“不满意”选项的占49.2%,接近全体学员的一半。

对于“每周您在教学点使用电脑的时间为多少”的问题,57%的农民学员选择“不足5小时”,选择“5~10小时”的农民学员占37%;对于“每周您在教学点观看视频的时间为多少”的问题,选择“不足5小时”和“5~10小时”的农民学员占大多数,比例高达92%;对于“每周您参加教学点组织集中学习时间为多少”的问题,选择“5~10小时”选项的占52%,超过全体学员的一半。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调查了解到,电脑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电脑配置较差,影响学员接受远程职业教育。农民学员认为教学点的电脑配置影响教学内容的接收与播放,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播放设施效果也不理想,声音较差,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

人力资源即教育系统中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其他服务人员。教学点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如图3所示。

对于“教学点管理人员远教基本操作是否熟练”的问题,有57.9%的农民学员选择了“一般”,有26.3%的农民学员选择了“不好”和“非常不好”;当被问及“教学点管理人员对教学设备维护情况”时,选择“非常好”和“好”的农民学员仅占13.7%,也就是说,86.3%的农民学员对教学点的教学设备维护不满意;对于“教学点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的问题,选择“好”的农民学员人数最多,达到49.5%。在调研中发现,管理人员维护不及时导致电脑问题较多甚至无法使用,同时管理人员对远教设备的操作熟练度不够,设备无故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3.信息资源配置与利用

信息资源是指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及伴随教学内容产生的其他信息。

如图4所示,对于“您认为教学内容能否满足您的学习需求”的问题,有10%的农民学员选择“能满足”,高达52%的农民学员认为教学内容不能满足自身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的更新情况也不容乐观,只有4%的农民学员认为教学内容更新及时,67%的农民学员认为更新不够及时。由于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脱离农村生产和经营实际以及生活实际,不能满足当今农民学员对生产与经营等方面的需求,学非所用的现象很多。

(二)影响因素

1.对农村远程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当前,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之所以会出现诸多问题,是因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对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发展的战略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进而导致管理不善、宣传力度不够,又缺乏典型示范引领。在这种情况下,对部分农民而言,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还是新兴事物,对于什么是远程职业教育、远程职业教育有什么作用、怎样利用远程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等问题缺乏深入理解,即使对教学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也会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

2.远程职业教育师资、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师资是关键。当前,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远程职业教育管理中。同时,国家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师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特别是缺乏质量保障制度,直接影响了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此外,资金投入也不充足,制约着远程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在2003年实施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工程”项目,在试点示范项目的20个省、市、区中,中央政府先后投入专项资金总计13.64亿元。但由于我国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辐射面大,运用专项基金配置合理的教学资源仍有难度。

3.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力发展远程职业教育,需要规范远程职业教育管理。目前,国家在2010年《纲要》和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文件中,都提及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但涉及远程职业教育的管理制度却很少,影响了远程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效能的发挥,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优化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策略

当前,我国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需要理性借鉴他国远程职业教育经验,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提高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农村远程职业教育长远发展

健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即在农民学员之间举办技能大赛等竞赛,形成竞争氛围,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约束机制,针对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约束其完成教学管理任务,针对农民学员学习情况制定考核管理办法,督促其按时学习并保证学习质量;激励机制,在制定好教学管理的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的基础上,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措施,激励管理员和农民学员认真工作和学习;监督反馈机制,为保证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依靠经常性的检查、调查,反馈各教学点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情况,狠抓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对农民学员的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做出公正的评价,对学习期满成绩优异的农民学员颁发“职业农民”证书等。依靠健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保障农村远程职业教育长远发展。

(二)优化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增强教学资源的利用效果

要长远发展远程职业教育,提升远程教育的资源配置是重点。要想使教学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状态,就要改变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不能一味地等、靠、要。教育部等九部门在2011年颁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依托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的师资和远程教育设施以及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要通过与农村职业院校、其他区域的农村远程教育教学点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共享教学资源的方式,增强物质资源的利用效果;要综合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监督管理员的工作过程,增强人力资源的利用效果;要秉承服务现代农业的思想,以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和新型农民为主要目的,围绕当地实际情况,编撰适用于本地区的教学内容并及时更新,增强信息资源的利用效果;要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通过创收方式获得经营利润,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资源配置水平,增强教学资源的利用效果。

(三)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提高农民学员使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篇10

 

前言:农业服务作为公共服务行业之一,其发展和进步程度,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对我国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农业局受经济的制约越来越大,造成了发展缓慢、改革不彻底、管理不到位等诸多的问题,使得农业局的职能难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我国农业局更是受新的经济模式推行的影响,经济发展滞后,难以跟上改革的步伐,使得经济问题更为严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我国的农业局做过大量的考察,并总结了国外先进的农业局改革经验,从内部出发,研究出一些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保证人力资源合理应用,保障农业局经济发展的方案,在此提出,希望能够引起各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不断完善这一研究,为农业局人才管理的加强、为农业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进步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一、发挥人才在部门中的作用

 

财务部门作为主管经济的部门,对农业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影响重大,后勤部门作为农业局资源的购置和分配部门,影响着农业局资源的消耗,对农业局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针对与农业局经济息息相关的这两个部门,笔者对我国的农业局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其部门的建立较为完整,职能的完成也比较可靠,但是其都是由农业局管理阶层统一管理,所有的问题处理都要向上级汇报,行动一般也需要上级的批准,在灵活性和效率上存在一定问题。农业局经济改革推行以后,这些部门的反应则显得更为缓慢,事务更为繁琐,使得农业局的经济滞后,因此,要推动农业局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局人力资源经济的发展,就要先从控制农业局的这两个主要经济部门入手,对于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解放经济人才

 

受农业局管理部门的制约,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只能发挥效率缓慢,人力资源的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改革难以进行,因此要促进其职能的发挥,必须要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消除管理部门对财务和后勤部门的制约性,使其在效率上得到一个质的飞跃。通过对国外先进农业局管理模式的考察,结合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应当推动农业局经济部门的独立,使经济部门的人力资源得到解放和发展。首先,在管理权上,应当给予其人才的自主权,对于一定额度的经济问题,可以免除上报。其次,在当前的农业局改革中,要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经济与技术的改革不同,其改革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就是要在这种改革的关键时期,让经济部门的改革能够在引导下灵活运行。

 

(二)发挥人才作用

 

笔者在对农业局经济部门,尤其是农业局财务和后勤部门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农业局的经济部门财务结算、财务统计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局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在农业局改革越来越快的今天,农业局经济部门的职能明显偏少,经济类人才难以为农业局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造成不小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必须要借鉴国外先进农业局,或者一些先进企业在经济部门改革上的经验,增加其职能,保证人才资源效益的提高,促进其部门职能的完善。首先是经济分析职能,我国农业局的经济部门主要由会计等经济人才组成,因此在经济统计的同时,完全可以承担经济分析的职能,分析经济的运行态势,不断调整经济部门的发展方向。其次是经济对比职能,在经济统计的同时,经济部门可以让经济类对每个细节上的经济营利或者消耗进行对比,总结出更好的发展方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经济分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决策辅助职能,农业局是一个农业服务机构,因而经济部门的地位一般较低,经济人才难以参与农业局决策,但是市场经济下,尤其是经济改革的影响,使得经济的作用逐步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经济部门的地位,重视经济的作用,重视经济类人才资源的作用,使经济部门能参与到决策当中,根据其经济经验,为农业局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人才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保障和发展,是本文的主要立足点,而内部控制,是主要方式。内部控制是通过农业局内部的管理和调整,来帮助农业局经济稳步发展的,但是无论是管理还是改革,都需要人才来完成,尤其是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人才世纪,人才成为了最主要的竞争力之一,因此,要加强农业局的内部控制,就必须发展人才战略,发挥人才的作用。据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农业局当前受人才的制约较大,人才的短缺和配比不平衡成为了人才战略实施的最主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分析了一些人才策略,其中适合我国农业局试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才聘用环节

 

随着我国医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水平的发展,我国对农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农业局也正在招聘大量的农业人才,为农业科研的发展和进步助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农业局经济运行还算稳定,但是难以得到发展。这与农业局招收人才的方式有关。首先,农业局人才的聘用制度尚不严谨,考核不严格,因此我们要严格人才考核制度,招收真正有水平的人才。其次,农业局的人才招聘缺乏针对性,造成人员冗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针对于此,我们在招聘人才之前,应当对内部进行详细的分析,招收自身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最后,农业局当前招收的人才大都是农业方面的,包括经济部门内的人才,也有不少是农业人才,不懂经济知识,难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人才选用时,要注意招收一些经济类人才,用经济方面的人才帮助农业局经济的发展。

 

(二)人才培训环节

 

我国当前的科技、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一情况下,我国农业局的改革速度也不断提升,本就受人才影响的农业局,在这种形势下受人才的制约就越来越大,人才难以跟上农业局发展速度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要着眼于内部人才的培训,通过这种内部控制手段,保障农业局的发展,稳定农业局的经济。首先,要在农业局内部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让内部人员在工作同时,可以得到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的发展。其次,要定期派遣人员到先进农业局进行学习和培训,不断汲取营养,更好的为农业局发展做贡献。最后,要加强经济人员的农业培训,开展农业人员的经济培训,使得人才在工作中能够全方面考虑,为农业局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人力资源的监督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农业局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利益至上的问题,使得部分人员为金钱不惜铤而走险,小金库、中饱私囊、假公济私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也是我国农业局经济发展的一颗毒瘤,需要认真处理,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从监督入手,加强监督,以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为农业局经济的健康发展助力。对于农业局的经济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一)经济流转的定期核对

 

经济资金的核对是确定是否有资金漏洞的主要方式,但是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农业局的经济统计,一般是由财政部门完成,这方便了财务部门的小动作,难以核实和监督,因此,我们要防范这一问题,就要使各部门都要对自己手下的经济流转做好统计,以便经济流转的核查。

 

(二)多方位监督

 

笔者在对农业局的监督系统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当前我国农业局的监督手段较为单一,主要由监督部门进行,这就使得监督力度下降。因此,农业局需要发展多方位监督。首先,要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其次,要鼓励部门之间、人员监督之间的监督,并定期对人员进行考察,提拔优秀人才,罢免有问题的人员等。

 

结语:农业局是我国主要的公共服务部门之一,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笔者就针对农业局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问题做了探讨,希望能促进我国农业局的发展,带动我国农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