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研专题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会召开
文/特约通讯员 赵启文
近日,山西省技工教育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会在山西交通技师学院隆重召开。山西省技能人才培训教育研究室薛睿心主任,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徐利民院长、卫申蔚副院长、教务系统中层干部以及来自全省11所技工院校的40余名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参加会议。
会上,徐利民首先介绍了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基本情况,并以技工院校如何突破招生困境、毕业生如何体面就业等为题阐述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希望全省技工院校抱团发展,以转变教师观念为先导,把目标盯在育人上、眼界放到市场上、心思用在教学上、功夫下在教改上、本领显在课堂上,认真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确保技工院校教育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
薛睿心主任在肯定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建设成绩的基础上,要求山西交通技师学院把“山西省技工教育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室”的牌子挂好,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专业品牌,要求全体参会人员认真学习、观摩一体化教学示范课,把好的建议留给学院,把好的做法带回学校,应用到课堂上。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山西省技工教育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室”揭牌仪式。
会议结束后,山西交通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卫云贵主任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学院汽车维修专业近年来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情况。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分为两组,分别在广汽本田实训中心和红岩重汽实训中心为与会人员展现了一堂富有特色的一体化教学示范课。
本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会的召开,拉开了山西省汽车维修专业省级教研活动的序幕。相信在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领导的坚强支持下,在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通力配合下,山西省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水平必定会有大的提升,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工作必定会跃上新的台阶。
国家中职示范校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暨
“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举行
文/本刊记者 敖 夏
订单的生产成本应该控制在多少,采购原材料需要多少资金,广告如何投放……走进位于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体育馆大厅的赛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人一组的参赛选手正在有条不紊地核算、制作着财务报表。
日前,2014年国家中职示范校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暨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职组)全国总决赛,在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举行,来自15个省(市)的59支代表队近200名参赛选手参与了此次比赛。
沙盘模拟经营是针对企业ERP沙盘模拟游戏而研发的一种企业培训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经营管理类实战演练课程。主要利用沙盘的各种应用工具,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练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来培养学员团队精神和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此次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学员分组成立若干“企业”,在模拟市场环境下进行模拟经营活动,在主导各自“企业”的系统经营管理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本届大赛采用新道新创业者电子沙盘与手工沙盘相结合作为竞赛平台,通过模拟企业管理信息化经营的形式,掌握企业生产运营业务和管理软件工具,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大赛期间,来自全国59所参赛院校的校长们参加了2014年国家中职示范校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共同围绕院校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校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金融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解决方案等主题展开讨论,并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享、实验教学经验分享和实验教学精品课程体验等活动。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基本问题辨析》的专题讲座,并与各与会校长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命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框架设想、人的可持续发展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
教研大组理事会议举行
文/本刊记者 吴家宏
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新时代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10月初,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会议在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召开。来自全省各市职教教研室建筑专业的教研员及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教研组长共46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介绍了全省建筑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及单考单招考试的改革情况,宣读了浙江省新一届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各理事学校名单。会议要求各校深化改革、细化课程,各理事学校要充分发挥职责,调动全省教师的智慧,推动全省建筑专业教学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从引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到遴选试点单位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从一体化课本教材开发,到全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单位学校铺开应用;从配套教学资源开发,到仿真3D软件的2.0升级……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已经在改变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道路上走过7个春秋,为缩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局限性,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开放性、可控性、延展性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而不断创新。
“现阶段建筑类专业的教学难点在于,一是配套教学数据库的开发,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串联与调用;二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当前采用的新教材还缺少匹配的联系手册、教学文案,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前置和课程的巩固;三是实训方式的调整与优化,尤其是实训模型的建造和数字化模拟软件如何与现实工程项目的结合。”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许宝良老师在会议上说,“教中学、做中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地,需要继续做实项目课程教学。这与临海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朱景川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学校正在进行探索,以技能要点为突破口,让传统的学科性课程设置向工程项目转变,同时借助虚拟仿真、数字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打造一种全新的项目教学模式。”
在现场的公开课上,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建筑专业的余阳斌老师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一堂比较有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上课前,学生们就已经通过学案完成“筏板基础施工理论知识”的自主预习。课上,学生们则主要在余阳斌老师的引导下,借助电脑情境,“漫游”施工场地,通过体验和游戏完成筏板基础施工。“角色带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大大提高课程效率。”余阳斌老师认为,建筑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技能教学不同,施工现场难以1:1还原到校内,依托新兴技术是把真实工程项目“嵌入”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的课程是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来对知识进行分模块的教学,而新的课改教材更多的是依据范例教学理论,课程需要执行的是项目式教学,教学实施中可以把原先的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个项目中,这样更贴近建筑行业的实践操作和规范。”作为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长学校――东阳市技术学校校长韦跃忠在课程观摩后的研讨会上大胆建议,“建筑专业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接下来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课堂的教学上。同时,为了匹配甚至领跑行业标准,必须提升现有教材的质量,融入更多的行业信息;必须着重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养,让教师走进行业,走到生产一线。这不仅是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深化改革的内在要义,也是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无缝接轨产业经济的重要抓手。
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
国家人社部汤涛副部长来学院调研
文/通讯员 李毓红
10月30日上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等一行来到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就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调研,省、市有关领导,校班子成员陪同调研。
汤涛副部长一行走进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咸宁市公共实训基地,观摩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汤涛听取了市委书记任振鹤、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社工作、技能人才工作情况的汇报以及学院杨金焱院长对近两年学院发展情况的汇报。
汤涛副部长对咸宁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给予充分肯定。同时 他提出要进一步总结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强公共实训、技能人才培训、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市场主体。要整合要素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把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子勇夺东风日产TIIDA杯
房车大师挑战赛第九、第十回合冠军
文/特约通讯员 谢 劢
近日,2014东风日产TIIDA杯房车大师挑战赛年度第九回合、第十回合分别于广东国际赛车场落下帷幕。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沙太汽车工程系叶俊辉同学勇夺两个回合的冠军,并以77分的积分暂居年度车手第二名。
在赛事临近收官时,车手们斗智斗勇,合力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攻防大战。在第九回合中,7号叶俊辉同学率先冲线,稳扎稳打,一路领跑。第十回合中,他沉着冷静,以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经过16圈的激战过后,再一次收获冠军,其年度积分榜排位也上升到第二。
东风日产TIIDA杯房车大师挑战赛2014赛季赛程分为12个回合,其中第一、第二回合于4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国际赛车场开赛,每个赛场举办两个回合的比赛。然后依次在珠海国际赛车场、上海国际赛车场、台湾大鹏湾国际赛车场举行了六个回合的比赛,最后的收官大决赛将于10月25日至26日在江苏盐城举行。
第三届文化活动周暨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文/特约通讯员 石 丽
日前,阜康市职业中专、市高级技工学校隆重举行第三届文化活动周暨自治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本次文化活动周为期三天。自治区第五督导组组长、自治区科协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国梁,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毛力提・满苏尔,自治区第五督导组副组长、自治区人社厅副厅长艾尔肯江・牙生等各级领导及31家企业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本届文化活动周既是对学校实践性教学水平的一次展示,也是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检验,对于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推动全员技能大练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全校师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和综合素质的大展示。
湖北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拉开序幕
文/特约通讯员 邓志忠
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师资培训班日前在襄阳技师学院开班,拉开了湖北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的序幕。
篇2
摘要:针对一体化教学改革需求,本文从实际培养方式方法入手,对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尤其是从院校到院校类的一体化教师培养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师 教学工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越来越准确,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工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的同时,对职业技能及素养要求也更高。由此对应的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和理念已经呈现疲态,开始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必然,对应于一体化教学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便显得尤为突出,技工学校的教师从传统模式向一体化教师的转变就显得更加关键和紧迫。
一、一体化教学改革状况
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向,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各个院校都在一体化课改上形成高度一致的认同和重视,积极探寻新方法,实现现代技工教育方法的新突破。各个职业院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其中有些改革发起的较早的学校,已经形成规模,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一体化课改方案,并且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些院校还处于摸索、学习、逐步推进的改革阶段。笔者所在学院目前也在积极探寻和推进一体化课改,并在机械类专业全面推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和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需求
一体化教师的标准与要求:理想中的一体化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融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整合。同时根据一体化教师按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将一体化教师按照教学能力分为三级、二级、一级三个等级,标准依次递进,高级别能力要求涵盖低级别能力要求。
全国各大职业类院校都在积极推进一体化课改,尤其是学院机械专业有较好的基础,在实现典型工作任务提取的对象上更容易和真实地实现,以任务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更加容易实现,目前机械类课程多数都进行了一体化课改。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的单纯理论型或者单纯的实操型教师的需求量将慢慢缩减,对一体化教师的需求量快速增大,目前笔者学院机械类教师要求90%以上为一体化教师。
三、培养途径研究
院校在进行一体化课改的进程中,一个棘手的难点就是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问题。各个学校教师的来源有不同的途径,综合起来教师的引进大概有两个途径:从院校毕业后直接通过招聘等形式引进到学校的教师,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被引进到学校的教师。而对应的需要培训的层次又会因为在职在岗的不同分为大概三个类别:院校新引入到院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企业新引入到院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院校现有的在职教师的一体化教师培养。而在这三类中由于从院校新引入到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企业经历几近空白,培训的急迫程度最高,培养的难度最大,笔者着重对这类教师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
1.参与各类人社部、省、市级一体化培训班
人社部通过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认知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性高端培训,为快速培养出一批专业化、高素质、高技能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提供了前提保障。参与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教师培训和各类省市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可以面对面向视野开阔的专家学者学习,可以直接与个体差异较大的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如何更加完美地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把握课堂尺度;通过案例教学与专家的独特视角剖析,学习一体化教学的各个步骤如何在课堂中贯穿和发挥良好效果;最终通过培训使这些一体化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能够对一体化教学有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合理实施一体化教学环节,最终从专业教师向全面的一体化教师发展。
2.企业锻炼,跟岗学习
根据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对应技工院校专业教师必须熟知其所授专业知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同时要对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非常了解,因此进行企业实践活动是获取这方面信息的最好途径,在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也是补充、更新教师知识的有效途径。学院目前在教师培训中效果比较好的有两种:一是利用寒暑假时间教师进企业锻炼学习;二是引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注重校企合作中进行一体化教师培养。
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现场观摩、交流研讨、顶岗锻炼、专题学习等方式开展现代师徒制学习,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在企业这个前沿阵地现场学习、拓展视野、丰富专业知识。通过利用寒暑假的企业锻炼和学习,教师亲眼所见,亲身参与,能够快速了解和掌握企业当今的先进理念和工艺知识,更新自身知识。并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提取更多新鲜的素材,为典型工作任务积累更多更新鲜的载体。在此过程中,理论教学教师可以快速有效地增长实践经验,为进行一体化奠定基础。
引入“教学工厂”模式,在校内按照工厂真实场景模拟建设教学工厂,可以将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到工厂的氛围,以工厂的真实产品作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任务来制定学习任务和内容,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扮演一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通过接单、设计、生产、过程控制、检测、出货等环节设计教学,实施和组织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按照一个准职业人要求自己,现场参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锻炼和丰富实践经验和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对一体化教学开展和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个双重的促进。
3.参与各类教研教改
参与教研教改活动,教师间可以学习和交流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深化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培养教师教学能力,还能在交流中突破固有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视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4.技能竞赛大比武,重塑知识结构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加强知识与技术交流,学习同行先进技术和经验,展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推动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无论是世界技能大赛还是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都对团队和选手在理论知识、设计、加工、装配、工量具使用、检测等方面专业知识提出严格的要求,在集训过程中本身就是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理论、实操能力的再造。通过选拔学院教师和学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按照大赛的标准要求训练教师与学生选手,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做法,借鉴企业先进工艺,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指导,这对教师团队是一种回炉与历练。在学院师生选手每次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收获了教师团队的巨大进步,通过学习与培训培养出一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一体化教师团队,并通过这些教师的影响和辐射,带动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四、培养效果与结论
篇3
1.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具有客观性、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高职高专院校,要正视学科发展规律,深思熟虑,有条不紊的开展新专业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不能盲目求新求快,打乱学科布局和建设思路。
2.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概念,应该随着行业需求导向进行适应性变化,发展。普通全日制高校目前已有自己成熟的专业体系和评价机制。但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师资又不能与重点全日制高校相提并论,因此建立适应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专业体系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虽然电子、通信专业在绝大多数综合性高校或专业型高职院校都不陌生,但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探索验证的过程,才能保证专业体系的科学性,建立审慎有效的评价机制,意义正在于此。
二、专业互补性研究
1.电子通信专业课程互补性研究的意义。高校的各个专业既有相通,又有不同,人为设置专业壁垒不利于学科融合和学科发展。现代工业技术告诉我们,单一专业人才需求已经向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因此我们应该从全局和整体着眼,进行学科建设。
2.专业互补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不同的知识传统上,既有相互独立,又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即互补性。相互独立指知识体系具有不可互替性,相互补充作用,可以通过如下准则判断:①学习成本互补,即掌握一门知识对于降低掌握另一门知识的学习成本有显著作用。例如开设计算机程序课,有助于掌握后期的开发技术;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有助于理解通信系统的响应原理和编码技术。②知识继承性互补,即一门知识是另一门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一般可以采用倒推法进行课程设置的互补性研究,例如电子通信最终需要掌握通信产品软硬联调的开发技术,则需要学习FPGA、DSP、嵌入式、SOPC等专业课程,而为了掌握这些需要学习电路原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频电子、PLC、通信原理等前级课程,这些课程又要求需要数学、大学物理、程序类课程作为基础,依次类推可以得到课程体系的框架。
三、教学平台实践
1.硬件平台的建设。发挥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将专业学习与实践项目密切结合。对教师进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培训和提高,引入企业一线的技术和经验人才,不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举办相关讲座;有计划的送教师到一线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进行院校级学科调研,学习其他高校或培训单位的有效经验,吸收总结他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自身建设。
篇4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了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教学场地、教学评价等的一体化内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职业院校;教学模式
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从目前来看,国内研究一体化教学,普遍关注某门具体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对专业定位模糊和对新技术发展跟踪不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课程之间相互割裂,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严重削弱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效益。
1.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逐步形成了例如产教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教学模式。对一体化教学模式而言,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同时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环节的不一致。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知。这种方式打破了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功能,并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2.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在专业建设各环节中,教学实施过程承载着专业建设的思想与目标,最能体现人的能动性,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环节。为此,我课题组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内容。通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成熟的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2.1一体化课程体系(1)基本结构。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灵魂是科学地序化与整合。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优化整合,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专业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科学整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实施校企合作,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性,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必须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岗位工作调研、工作任务归纳等方面,必须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进行论证。
2.2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是教学三要素为一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即基于学生主动行动的“学”、教师支持和咨询意义的“教”、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设定的“学习情境”等。基本流程为:根据选定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将其分解为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学习情境;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任务,结合学生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采取分层次教学,在每个项目中分不同的阶段,逐段升级,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分层次考核。
2.3一体化师资队伍建立一支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高效实施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和融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了15人教学团队,具有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10人。专业理论课教师到实习教学队伍中去,课程教材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先后派4名骨干教师到企业锻炼,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需求协调发展,有利于“双师”素质的提升。
2.4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要有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与之相适应。按照一体化设计原则,必须融教室、车间、实训、鉴定于一体,将教学环境工厂化,使专业教室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技能鉴定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特色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根据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将实训基地内所有的实训室进行优化整合,成为机电工程基础实训中心、综合能力实训中心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心;引进企业生产设备以及车间布局,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在一体化教室中设置理论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小组工作讨论区、实验实训区等,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教室与企业现场合一。
2.5一体化教学评价为了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效果,我院机电教研室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评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将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检查、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实训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参加“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等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核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结语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充分发挥了专业一体化整体设计的优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增强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茹,张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04.
[2]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方式;会计专业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目前教学的实际状况
(一)教学手段单一,全盘灌输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在上财务相关的理论课程中都是通过多媒体制作的PPT来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迫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引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上课情绪较低,且较大程度上都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二)观念陈旧,抵触信息化教学手段
会计专业教师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始终认为不给学生讲清楚每笔分录怎么做学生就学不会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仍然坚持要学会会计知识就必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听众的理念,信息化手段不用也是可以让学生学懂学通的。同时由于学院的教学条件有限,信息化教学资源普及范围较小,仅仅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的教师们会对信息手段有所研究,大部分教师认为会计专业教学中研究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是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三)考核方式不全面,学生综合素质差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主要是来源于考勤,期末考试成绩主要来源于试卷考核。实操课程主要是以报告形式进行考核,或者是简单的机考,缺乏信息化的考核方式。最终成绩的评定都具有片面性,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往往成绩高的同学是书本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很可能较差。
二、提升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一)学院领导重视,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
提升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前提条件是学院领导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首先学院应购买最新的财务软件,跟上企业软件更新的步伐,让学生的实践水平更能满足现代企业财务部门人才的需求。其次,学院应购置或开发3D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能够模拟企业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接触到企业最原始的单据,增加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会计经验。最后,学院应购买或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汇总及收集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开发会计专业精品课程、微课等资源,从而实现会计专业课程的资源整合,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在线上线下进行教学辅导,学习时间自由,提供了与教师网络上交互学习的机会。
(二)积极参加培训,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
提升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关键因素还在教师本身,学院提供开展信息化教学条件,教师应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资质较深的老教师都应当把握机会参加每次院、省或国家组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引进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所有老师感受到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好处。特别强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追求,需要将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微课、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信息化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教师探索新模式,搭建信息化考核体系
会计专业教师应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和全新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对学生实施全面考核,以满足新时代对会计人才更高要求。在考核体系的设置过程中,首先,期末考核应采用无纸化模式。教师应学会使用制题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题植入到计算机系统中,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都使用机考模式进行。其次,对于平时成绩也不仅仅只包括考勤部分,应借助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实施全方位的考核。课前推送预习通知,并对所预习知识进行课前测试并做记录;课中组织小组讨论、主题词讨论等,讨论完成后各小组成员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多元化考核,经过多方位的考核以后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后完成拓展任务,上传平台做成绩分析及统计。最后,还可以使用网络聊天软件,与校企合作专家进行实时互动,让企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观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作出评价。
篇6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就业需要的会计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中职会计教学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要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如何在教学理念上突破传统“学科教育"思想,在教学结构上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界限,实行会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会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设计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施流程
增强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营造工作过程知识为载体的学习领域是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施流程的核心环节。职业教育设计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施流程时坚持由浅入深原则分三个教学模式进行:第一个教学模式是学习过程,其主要致力于手工、电子模拟实训;第二个教学模式是工学结合过程,其主要致力于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第三个教学模式是工作过程,其主要致力于会计事务所现场实训。
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组织和安排
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组织时应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基础之上,紧密结合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推进教、学、做三者有效融合,力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
(一)在实训室模拟实训
实训室模拟实训是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环节将以实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为例,对实训室模拟实训进行全面分析。实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划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期初建账、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期末清查和报表编制,并且设立相应的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
对于职业教育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训教学而言,其主要分为9个技能单元:存货核算、资金核算、出纳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金核算、职工薪酬核算、往来核算、销售核算以及总账报。每一个技能单元可视为一个教学项目,并将其交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实训过程中,需依据技能项目大小、技能项目难易程度给予学生设置完成时间,当遇到困难时,教师需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结合互联网搜寻更多的相关资料,以此,在研究中完成实训项目,此行为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实训项目研究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抗压能力大大提高。
(二)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
职业教育校园应为会计仿真实训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即加大软件、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构建校内实习、实训真实工作场景,从而,使学生在职业教育校园内顺利高效开展会计仿真实训。例如,基于学校超市是学生相对较熟悉且流动较大的场所,因此,可在职业教育校园内建立校园模拟超市,将其作为会计教学实训基地,号召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担任超市会计员、收银员、核算员等相关会计工作,并由会计专业教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工作状况做出评价和指导。以此,不仅能够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其职业素养,有助于会计专业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
(三)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
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需建立“学校+会计事务所”或“学校+企业”,由其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平台,同时,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稳定的校企关系,学校派遣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期间,自身便是企业的职工,必须承担工作职责,并且,还需要虚心向企业会计职工学习,接受其指导和教育。以此,不仅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岗位工作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其树立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安全文明生产意识。
三、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综合考核评价
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综合考核评价是会计专业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为推进职业教育会计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一体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七多、七结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七多”是指多考核评价内容、多考核评价方式、多考核评价方法、多考核评价标准、多考核评价目标、多考核评价时段以及多考核评价主体;“七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教师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其中,并为相关考核内容进行赋分:课堂出勤考核10分,自学笔记考核10分,平时大作业40分,课堂提问10分,期末技能考核30分。
(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评价主要特征
1.考评内容多元化,注重会计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下,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考核评价内容呈现多元化,即技能分、态度分、团队分等,教师往往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项目设计能力等方面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 机电一体化技术 教学 应用型科研 应变能力
[作者简介]王超(1976- ),男,四川南充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等教育。(四川 成都 6117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89-02
一、应用型科研对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
1.应用型科研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工科类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工科类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师进行科研能够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科研可以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对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前沿技术情况有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于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科研掌握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专业进行准确把握,指导学生学习最新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应用型科学研究有利于提升工科类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师的学术水平,它能使专业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全方位去思考和多角度展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进一步去探索如何培养具有专业前沿知识智力结构的人才;应用型科研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智力活动,通过应用型科研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培养教师求实创新、努力奋进的专业开拓精神,又可对其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起到专业培训作用。在教学方面,通过科研也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充实专业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目的。
2.应用型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独立的实践环节几个部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在教学中主要是根据教材,按教材章节进行知识的陈述,因此很多学生觉得课程枯燥,对上课毫无兴趣。再加上设置的实践教学大多数是按照实验说明书做,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发挥环节,故学生觉得无兴趣,实验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甚至不愿动手。教师进行科研后,可以把科研的全过程用PPT、视频介绍给学生,可以促进教师丰富其教学内容,使上课内容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教师上课不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按填鸭式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特别是教师进行科研的同时,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引导学生根据科研要求,一步一步地按计划积极主动地去解决科研中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管理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进一步提高。
3.科学研究融入教学可以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高专教学不单纯是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从事实际应用型项目的的工作,提高直接参与现代企业的生产等相关活动。提高其岗位竞争能力。学生参与科研可以学习科研中老师所具有的敬业、创新意识、独立探索的自觉性等精神,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在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中有众多的实验和实训单元,而这些实验和实训都是应用型科研的基础,只有把应用型科研与教学有效地结合,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对传统实验和实训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增强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知识拓展,达到开阔思维,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以应用型科研促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途径
1.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讲,由于专业的特点是机械和电气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又各有特点:机械和电气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的革新在不断更新知识,但是专业特点又要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按教材章节进行知识的陈述,填鸭式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在现代高职高专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把自己所从事的应用型科研及其科研成果融入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参与企业科研,促进教学。高职高专学校具备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技术知识,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应在注重教学的同时,组织建立科研团队,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师通过科研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应用型项目,为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获得经费支持。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训环节和毕业设计,同时老师和学生通过一同参与地方企业应用型科研提升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教学与实际生产的密切联系。参与企业的项目对高职高专的机电专业的同学来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与从事应用研究型校友的联系,不定期邀请其作报告。高职高专学校从事应用型的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校友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一大激励因素。通过广泛联系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校友,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进学校的学习开始一直到取得应用技术研究的成果,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与在校的同学进行沟通,可以切实激励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校友这个有力的资源可以促进应用型科研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特别是一些自己创业成功,现在又在从事一些专利产品研发的知名校友更是应用型科研开展的强大支持,也是在读学生所追求的一种目标,进而可以促进应用型科研的发展。
4.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激励机制。高职高专学校在制定学校科研规划和进行科研项目立项时,应把科研为教学服务明确作为科研的发展方向和目的,同时突出科研与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所从事的科研应能把相关专业的一、二、三年级的学生纳入,使各年级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中。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涉及机械、电气、自动控制、检测系统等,真正做到全员参加、全专业参加。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科研及其成果融入教学程度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效绩的重要内容。加大力度宣传那些在科研方面成果显著、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及其成果融入教学力度较大的教师,让他们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科研教学高素质团队,确保产学研能长效运行。为确保教学与科研能长效运行,科研成果能最大限度融入教学,笔者认为应开展科研团队建设。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应积极主持或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力求使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获取国家专利,积极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科研论文。此外,科研团队其他成员在生产应用方面找课题、下工夫,达到研究课题从生产中来,研究成果到生产中去的目标,把全专业、全年级的教学融入科研,积极将成果转入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科研真正服务于教学,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同时,团队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就能保证产学研长效运行,服务于教学。这样才能把科研长期高效融入教学,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实践证明,对于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这类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讲,要在教学中提高科研能力,在科研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只有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技校;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
技校电工专业的学习内容较多,且覆盖面较广,实践性较强。但当前的技校电工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应用不合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对于学生电工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电工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关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将其与电工专业教学相结合,是教学创新的表现。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针对技校电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手段与教学设备的一体化,也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一致化,都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在技校电工专业的教学中落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广大教师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计算机设备与网络条件、电路仿真技术等进行教学,推动电工专业教学的改革。
在技校电工专业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知识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电工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学习、研究、实践与生产联系在一起,会促进学生电工专业能力层次化的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同时开展,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
1.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首先,对电工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将那些较深或者较难的内容进行合理删除,从而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将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有用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让教学内容不仅兼顾基础,更具有实用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或者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课堂所呈现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比如,“非正弦交流电”这一内容,就可以在基础教学阶段删除,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其次,教师需要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一体化教学中,应当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论知识。在电路的安装内容以及声控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方法
加强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工专业中的应用,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一般来讲,电工专业主要分为综合素质、专业课程与基础文化课三个方面。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明确阶段教学内容,将基础知识讲解作为电工专业教学的主线,通过作业的布置扩展学生其他方法的能力。在进行电工专业的课程设置时,教师要从电工职业技能的要求出发,组织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之后参加国家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考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探究式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电工专业知识的发现者。
3.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条件
促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首先,技校要重视学校实践基础的打造,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像专业实验室与多媒体教室,都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的重点。其次,教师要掌握电路仿真技术的应用技能,学校要采购相关的软件,促进教师可以顺利开展一体化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电工专业,是技校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全面的电工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反复灵活地进行练习。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在技校电工专业学习中得到提高,教师需要认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有效应用,让电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蔡艳秋.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2).
篇9
1.实践案例教学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
2.随堂模拟仿真操作
仿真操作常被运用在会计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这也是实践教学形式的一种。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接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采用仿真操作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涵式专项实践课程实验
内涵式课程实验是指将一门课程划。分成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进行讲授。具体来说,是将课程的总学时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学时,另一部分是实验学时。当然,在时间方面也可采取灵活性原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将内涵式课程实验安排在某章理论内容讲授完毕之时,也可安排在全部理论内容结束之后。
4.独立集中实践实验课程
我院会计学专业一般会开设《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等独立的实验课程,往往采取集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开设周数常达到3-4周之久。这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一方面学生有了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和平台,使感性认识达到相对的高峰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模拟实验时可以与同学相互合作,一起学习、交流、切磋和进步。
5.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
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作为直接实践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大都会有安排,一般来说假期实践形式尚不具备在内容上结合较深会计专业程度的条件,而毕业实习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习,也是毕业上岗之前的必要训练和经历。
二、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践课程的设置缺乏体系
从目前我院开设的实践计划看,主要注重的是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缺乏体系化建设的思想,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缺乏系统化,导致各门实验课程的内容缺乏良好的衔接,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也无法得以较好的体现,进而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实践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比例体现出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教师的授课内容方面存在着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倾向。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从师资情况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实务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教师的教学任务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像内涵式课程实验、案例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一般教师都可以胜任,但是专业综合性实验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现行实务操作非常熟悉。
4.忽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总结与交流
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年年都在进行,可是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成果的及时总结和广泛交流。实践教学的成果是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智慧结晶,应当得以妥善保存和充分交流。而教学成果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总结和运用往往会影响日后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5.实践教学的渠道尚待拓宽
由于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渠道涉及面较窄,导致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在不同行业开展会计实践训练的平台。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来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
三、优化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1.重视实践课程的优化设置
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可以将课程实践教学划分为专业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课程。第二,实践课程内容要充实,衔接要合理。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容应紧密围绕相应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实验内容充实且紧凑。集中实践课程一般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比较复杂,可以参考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企业的实务,将成本核算、合并报表、财务与管理分析等较复杂的实务内容纳入到综合模拟实验中去。
2.重视实践教学
鉴于实践教学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第一院领导和从事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应重新审视、考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第二要增加对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须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第三设计和运行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考核标准与机制,促进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3.重视实践师资建设
加强会计学实践教学需要充分重视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否则实践教学的开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和师资数量:第一,聘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CPA)的人员担任兼职实践教学的教师。第二,邀请上述专业人员对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作相应的指导或进行定期培训。第三,安排实践授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到外校取经,参加进修培训。
4.重视校内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考虑分别建设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信息化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仅仅安置好一两间教室、添置一些桌椅及其他基本设施就算得以建成了,而是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从软件、硬件上加强建设,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使用现代化的设施获得专业化的训练,以便将来更好地步入工作岗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5.重视校外会计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篇10
【关键词】科技价值;产学研合作;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协同利用各自拥有的资源(资本、人力、技术),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由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产学研合作利益共同体是指产学研各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对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使其整体利益超过部分利益之和的共同体,其构成主要有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1]。产学研合作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在成员企业间作出共同安排使加盟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使科技潜在价值得以实现。即正在生成的价值通过产学研活动模式可以使技术价值“内在化”从而保证技术价值转化的实现[2]。
一、科技价值的形成
科技价值是科技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其来源是人类世代积累的科学技术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人类提供—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科学技术价值库。
科技价值从转化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2)成长阶段;(3)扩张阶段。这四个阶段科技成果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了价值生成的不同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的科技创新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是将这种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能够运用到生产中去的成果,实现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从转化到形成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产学研合作方式与之相配合。[3]
在科技成果形成阶段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所谓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所有为增进已有的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并增进其运用,以便发明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它又分为三类,即基础研究(BR)、应用研究(AR)和试验发展(D)。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活动是指将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和应用而进行系统性的技术性活动,即将研究与发展活动产生的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新系统进行旨在适应于生产和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工程性活动。
在科技成果扩展阶段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是指在高新技术领域内,在高新技术产品工业化定型生产以后,为了扩大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占领和扩大国内外市场而进行的活动,即产业化活动。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合作目标及其标准的不同,导致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同。本文根基产学研合作内成员联系的密切程度,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分为以下四类[4]。
1.技术转让型联盟
技术转让型联盟称为购买型联盟,合作双方的合作方式是一方从另一方购得技术,如专利许可、技术设备,作为自身技术实力的补充。或以为另一方提供各类咨询服务、销售服务为途径,在技术服务中接触新技术、新产品。在技术转让联盟模式下,供应方还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如派专家培训或允许购买方技术人员前往供应方考察学习等,购买方在新技术的应用与接受培训外过程中,逐步掌握该项技术,合作内容由技术成果的流通领域进入物质生产领域,合作过程有一个试生产的过程。企业需支付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技术转让费和服务费。
2.合作开发型联盟
最常见的产学研合作是合作开发型联盟,它指合作双方围绕特定开发项目,为了节约研究开发成本,减低开发风险而相互合作。合作开发型联盟成员间无论是管理控制、职能执行,还是资源依附,都构成交叉性合作关系,各成员在这个网状结构中以各自不同特征与能力,形成大小不同的结点,联盟是所有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共建实体型联盟
共建实体型联盟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所各方基于长远发展目的,针对较为复杂的技术(如新材料等)进行长期开发工作,联合组建开发机构、研究开发中心、中试基地或叫研究所,其目标是使企业在技术上保证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开发出换代产品的合作形式。[5]
4.一体化型联盟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科日益高度分化,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任意领域处于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许多技术项目需要合作各方依靠契约和经济利益的纽带联系起来,合作内容从技术、生产方面扩大到资金、设备、人才、管理、销售等多个方面;合作过程由技术协作、技术生产协作延伸到技术—生产—经济合作的全过程;合作功能表现为“科研、设计、中间试验、生产、销售一体化”。这就是一体化模式。一体化型联盟有两个含义:一是改变原单位的体制性质和隶属关系,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整合为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一体化组织;二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开发成功某项技术后,通过直接面向企业技术服务,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型经济实体或科研先导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这几种模式,各具不同的功能,适于不同的目标、合作对象,都是比较有效的应予肯定的组织形式,四者之间往往具有一种相互转换的关系。
三、科技价值的获得条件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
1. 价值形成阶段合作开发模式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科日益高度分化,同时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也日益专业化,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一切领域处于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因此,在科技成果形成阶段许多技术项目需要集中利用双方(或多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条件,取长补短,协同作战,即采取合作开发模式。
2.价值成长阶段共建实体及一体化模式选择
在科技价值成长阶段,为了获得科技价值W3,需要采用共建实体型联盟,即各方共同投资建立一个新法人企业,该企业独立于各联盟成员之间进行技术活动。在合作过程中,深入了解新产品的工作原理、新技术的创新原理及创新特色,并与自身特色相结合,实现新技术的本土化。或需要选择一体化型联盟,合作内容从技术、生产方面扩大到资金、设备、人才、管理、销售等多个方面;合作过程由技术协作、技术生产协作延伸到技术—生产—经济合作的全过程;合作功能表现为“科研、设计、中间试验、生产、销售一体化”。
3.价值扩散阶段技术转让型联盟模式选择
在价值扩散阶段。由于进行物质性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或经济价值,因此其产品价值构成中都应该在产品该品的价格中得到体现。由于技术转让型联盟是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企业由技术的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的协作,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把科技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后,还帮助企业使技术投入生产,形成生产能力,直接生产出产品,需要选择技术转让型联盟,
四、建构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价值转化的政策支持
产学研合作模式多样化,有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同时必须加大对建构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价值转化的政策支持。
1.建构产学研合作联盟
在企业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对于产业化、工程化程度高产学研合作的项目,一定要由企业牵头,推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主要力量。同时,对申请获得国家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经费匹配,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要把产学研产业化项目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同时急需企业增加技术对有效需求。
在研究机构方面首先要增加科研机构对技术有效供给。由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很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不具有市场领先性,或不具备工业化生产可行性,或作为技术商品缺少必要的服务支持等。市场价值的缺失造成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科研的低水平重复,出现“滞销”现象,因此必须增加我市科研机构对技术有效供给。
在高校里建立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参与该委员会的成员企业有机会利用大学或科研院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如知识、技术、成果与信息资源,以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高素质的本科生、研究生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合作委员会通过加强与社会特别是企业界的联系,获取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信息,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7]。
2.促进价值转化的政策支持
首先,要使市场机制成为驱动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力量。对于那些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创新后难于进行转移的技术,由政府进行收购,然后面向社会,选用适宜的机制进行转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速培育各类技术交易市场,并使市场运行法制化、规范化。要建立行业性技术市场,以便于组织定向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大规模的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技术市场可以参照发达国家市场制度合理引导定价,技术市场的中介费应从事前收费改为事后收费。[6]
其次,鼓励研究机构引入“技术路线图”,以此加强自主创新,对产业进行升级取得显著成效。首先要通过召开技术招标会、项目交易会等吸引研究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此外,公开拍卖会、座谈会、高峰会 论坛、年会等形式集合产学研的各方特别是研究机构集合在一起,为产学研各方提供一个加强相互理解与交流的机会,达成合作。
最后,鼓励高校建立校企共同的合作教学计划。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来分配利益,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较好的一种利益分配方式,符合我国国情,这种方法应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 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科技日报, 2011-2-25.
[2] 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 江苏高教,2011-6.
[3] 郑文范.科技价值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2005 .
[4] 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等著.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 程海.技术联盟的模式与机制探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