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师吃透课标,用活教材
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笔者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人的终身发展是最有用的,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何谓教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课本。在贯彻教学新理念的今天,这一概念显然已不适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已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相关图册、教学挂图以及各种各样的读本、视听教材均被列入教材的范畴,教材正在走向立体化、系列化。如何使用教材?现在教育界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认为应从“活用”教材这一点上去理解该观点,而非简单地抛弃教材,否则教和学都会失去抓手,产生更大的教学失误。因此,“活用”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关键。
二、切实以课堂为主阵地。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将自己的精神、理想、思想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化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师教学的智慧,这就要求从旧教材走过来的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1.增强教学导入的艺术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注重教学语言的意蕴
在课程改革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有意淡化讲授的倾向,突出地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中回避、低评讲授法的现象。不可否认,在现代教学中,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讲授法的局限性日渐显露,但这并不能否认讲授法自身的价值,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讲授法都将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之中。只要我们注重讲授语言的内蕴讲授方法的生动。必能充分发挥讲授法的魅力与作用。
3.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
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动手、动口:书写、朗读一些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感情、意义等。交流:讲故事,举办
4.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谈论。
在政治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5.搞好练习达到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目的。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斟酌用好板书。
篇2
摘要:现代社会关于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各个高职学校都很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对他们非常有好处,本文笔者从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出发,结合实际,对高职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职业道德 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238-01
职业道德,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时,关于职业道德规范和其它道德行为的总称。他与现在和谐社会所提倡的社会公共道德以及家庭伦理道德共同组建了现代社会道德体系。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以职前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良好的就业前职业道德教育对即将就业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的道德修养。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对各个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断提高无论从专业还是道德,所以,毕业生要想更好的生存,就必须在专业过硬的基础上,具备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与加强高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巩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优良教育成果。
一、现代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现在的职业道德意义十分广泛与深远,他对于社会各个阶层做的活动与职业有很多要求:热爱职业、忠于职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互相爱护、遵守各项纪律和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做到为人民服务,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本文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应坚持以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的教育模式,然后通过实践和实训来不断地完善和巩固教育成果,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开始为学生做好教育工作,赢在起跑线
开展入学前有关职业道德教育讲座和配套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让有名气的教育好手和教育领导亲自从围绕着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和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入手,向学生讲解本学院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前途、毕业学生成才的典范等方面内容,更新新生的道德思想,积极的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他们拥有成熟的、健康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将职业道德课作为选修或者公共课加到系统学习当中
2、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建设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核心的,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专业和思想道德两不误,逐渐形成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思维的职业道德水平。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求对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鼓励他们向着自己的路子前进,选择不同的就业模式和就业渠道,做一名专业实力突出,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新型社会需要的人才。
3、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
在学校的学习期间而言,对学生提高职业道德培养是最佳的时间。学院根据社会实践对人才的要求,加以自设特色建设,并与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的具体要求与具体的实施,让职业道德的理念深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不仅有外部的条件制约还受自生思想的调控。
4、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科相结合
对学生光讲职业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全部吃透,本文笔者认为,要让负责思想道德的教师分担教育任务,在每天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学习,增强教育的效果和成果。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与专业业务紧密必须联系在一起两者密不可分,无论学文学理,今后对这方面要求是高是低都应该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修养,把他们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去。因此,注重在各种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二、学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校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最主要的场所,但是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即将走向社会,走上岗位的大学生而言显然太肤浅。因此,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实践活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是通过社会的进步和改变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实践在其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校的教育环节上以不断的在实践中积极贯彻职业道德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发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思想道德素养段量程为指导实践的,指导学习的秘密武器和特色。学校在寒暑假和平时的学习中都使学生有足够的见习、实训、实习时间,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养成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宣扬职业道德教育
对敬业精神的培养对职业道德来说十分重要,而校园文化建设对敬业精神的培养十分与其独特的是具体性、丰富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举办一切有意义的讲座和知识问答实践活动时,而且还要大力倡导爱校勤学、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的社会主义情怀,增强其职业责任观念与社会主义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一批“有道德、有责任、有爱心”的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将来的就业竞争力。
3、树立学生学习榜样,明确奋斗方向
好的榜样可以给学生无形的动力。学校可以邀请往届优秀毕业为现在的学生开展专题就业知识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深刻体会,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以及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将在单位里如何工作的经验传授学生,使他们提前做足心理准备,在以后工作中少走弯路。
篇3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是作为新闻记者正确履行职责的必备素养。
一、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闻传媒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导致记者队伍中出现了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1.利益至上的现象。新闻记者在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和新闻文本的制作过程之中,掌握着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的“权利”,社会上有些人就盯上这种“权利”,素质不高的记者就此打起小算盘,他们在采访过程中,不是要求被采访方提供各种“方便”,就是赶场子拿“红包”,接受各种“土特产”等等。这种直接收取“好处”的后果,便是记者不再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导致了“钱指挥新闻”、“假新闻”现象的产生。2.工作态度不严谨的现象。一些记者为了应付交差,对任务草草了事,有的新闻记者为了赚取收视率对一些消息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就报道出来,甚至对一些基本事实进行渲染炒作,夸大事实,欺骗观众导致了新闻失真、失实。3.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少数记者为了抢到一些热点或者独家新闻,找到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自己在业界的知名度,会利用职务之便,不择手段,进行偷拍或者暗访,侵犯了公众的隐私权。4.部分编外记者行为失范的现象。新时期,新闻传媒机构改革为事业单位性质,在按企业方式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以自由文化人和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为主要群体的编外记者。据中国人力资源网的“2005年中国企业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向外招聘普通员工最多的是传媒行业,高达51%。这些编外记者往往要冲在最前线,但又和编制内记者同工不同酬,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带来了诸如拉生意、做掮客,从中谋取私利等问题的出现。
二、记者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造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由于新闻媒体快速发展,新闻队伍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薄弱和自律不严,媒体管理一时跟不上,法制也不够健全等缘故,致使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经济利益的驱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2.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忽略。部分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这无疑为违背记者职业道德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部分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不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三、强化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广的联系面、很大的影响力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严格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法律和纪律;在采访中坚持实事求是,无私公道,廉洁清正,以身作则,正确运用新闻工具,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提供正能量。
(一)建立健全新闻法律法规。在要求新闻工作者严格落实《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出台《新闻法》,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新闻真实性等内容条文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既要做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对违法行为追究责任,也要对新闻采访工作的正常进行、新闻工作者人身安全等内容依法施行保护。
(二)强化新闻记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修养工作,重塑记者良好形象,要努力做到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重视记者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记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人民的记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闻记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全心全意地为读者、听众或观众服务。选择新闻内容,坚持公正无私,不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坚持正义和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事实、说真话,以高度的新闻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追求真正的客观报道;坚持立业为公,真正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把记者的职权用到服务人民上来。
(三)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细致周密,确保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其次是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最后要完善激励机制。对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在新闻报道上做出显著成绩的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处分,个别严重者应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记者和新闻报道,推动新闻记者端正行业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其职业道德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新闻记者身份查验手段和举报投诉渠道,可一方面有效地打击假记者的诈骗活动,另一方面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查处。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以假新闻发报数量、造成社会影响等内容为评价标准,对媒介信用进行评级,对级别较低的媒体由相关部门挂牌督办整改,对造成恶劣影响的新闻记者直接开除新闻记者队伍,彻底清除记者乱报、瞒报、谎报新闻等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新闻记者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客观报道新闻事件,而不应该在新闻报道中掺杂个人的感彩,更不应该让其成为一种工具。
参考文献:
[1] 2005年中国企业招聘调查[J].中国人
力资源网, http://.cn/.
篇4
论文摘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之际,立足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激励的视角,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需要予以正确的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背后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应进行重新的审视,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理应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5日第2版公布了教育部新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并附发了征求意见表。在短短的六条规范中,“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等新颖表述赫然人目.昭示着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某种新变化该内容的加入不禁让我们会联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当时在坊间讨论得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
范美忠老师的个体行为一度引发如此高的社会反响,这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在一定程度上,也许非当事人本人是没有资格去对范老师的行为做出评判的(这也不是本文所要关注的)。生活在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中,我们很难体会到突如其然的灾难临头那刻一个正常人会做出的反应,除非亲身体验一次。但我们可以去反思,而这种反思的初衷却是以对自身的检视与提高为目的的。写下此文。无非是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一直在做自我的追问与体悟,从而也对自己施以鞭策。当然.若不是站在教师自我反思的立场去看.以下言论也许难免就有点大放阙词。抑或缺乏说服力。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内涵与特点
1.职业道德的内在规范性高扬职业主体的人性职业道德是从具体的职业规定性出发的内在性规范。职业道德是具体的.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挂在嘴边的口号。职业道德应该根据职业的特殊内涵来加以具体化。试想,如果军人临阵逃脱.医生在危机时刻丢下手术刀.行驶中的司机因个人的情绪而乱打方向盘……我们不难想象这个社会将会有多么的糟糕和可怕。实际上.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是以任何一个从业人员的个人从业利益、从业要求与社会利益、社会规范的内在一致性为基础的.体现了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工作岗位的社会重要性与相互性。因此,职业道德既是对每一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职业主体人性的呼唤与高扬。
2.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样的表现?教师职业道德有着丰富的内涵,诸如教师的道德操守、敬业爱岗、奉献精神、工作责任心、爱心等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此有基本的规定。本文也无需赘言。我们不妨来温习一下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名言警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也许圣贤的境界不是匹夫所能望其项背的.那我们还是从现实说说吧。现实中,教师的职责常以“教书育人”四个字来加以概括。“教书”听起来通俗易懂;“育人”似乎。也平白无误。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育人”不等于“教书”.也就是说.“育人”并不体现为教师的“先知”.而是“先觉”。“觉悟”对学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知识教学所能达到的,而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这一点.大教育家马卡连科的理解又是一针见血。他说:“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特殊职业道德也有其精辟的理解:“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与智慧中对“教书育人”的理解可谓早已淋漓尽致.堪称真知灼见。有如《礼记》上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我们还常说,教师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放在了首位。何谓道,何谓传道?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是为对“道”与“传道”的最好解释。至于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人师,身正为范”等类似的师范教育校训、精神就用不着去解读与重申了。一句话,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意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3.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育爱的核心是教师热爱学生首先.它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理解与道德责任认同的自然流露:是教师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而喷薄而出的人间大爱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正是“爱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爱也体现为一种能力,充满艺术性如何施爱、掌握爱的时机与分寸,又如何去培育爱、导出爱以及创造爱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能力.也须讲究艺术的当学生生命正遭遇危险时.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一下自己有爱学生的能力、勇气.而非拔腿就跑再次.爱。又不仅仅体现在能力和技巧上.师爱又是具体的,细微的.实在的,是学生透过教师的言行所能感受得到的真实它弥漫于每时每刻的教育活动、教育场景之中.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分分秒秒的真诚投入.是对学生时时处处的悉心关爱这样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断然批评范美忠在课堂上丢下学生死活不管而只顾自己逃跑的行为是不具有爱心、也是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刚教授认为:“对于‘范跑跑’.并不需要评价他作为个人的行为.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他显然忘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在规范中将教师的‘爱生’这一条细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背后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从“范跑跑事件”重温“教师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关系
如果说有关道德方面的批判是在表层和感性认识层面的话.那么“范跑跑事件”热议的背后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余地那就是道德背后的权利与义务的老生常谈问题。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个一般原理.为现代人权观念所公认.也是我们分析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原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将“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作为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实际上是明确了教师职业道德背后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范老师的言行以及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范老师行为的失范就在于他首先是从权利而非义务(责任)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决定自己的言行。过去把千万老师当成“春蚕”、“蜡烛”、“园丁”的隐喻.确实有过犹不及之嫌.因为它们基本上忽视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等。可是,在大力弘扬教师权利、张扬教师主体性的今天。也应该防患矫枉过正、走向只看权利不看义务的另一极。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使得二者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保持着内在的一体性从权利角度看.教师是从职业特点而不是自然人身份来行驶自己的权利.特别是当教师的行为发生在学校、发生在课堂时,这种权利是神圣的.不得受到随意干涉,不得被随意剥夺,受到法律的保护从义务角度看.教师的义务是教师职业所决定的职责和使命,教师也不得随意放弃履行.否则,不但可能会造成师德的陨落.也可能造成失职或。因此,范老师在放弃优先考虑学生权利的义务时.他无形中也就放弃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权利.至少是教师所肩负“育人”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的第四点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五点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此外,“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精神在《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多有体现重读这些条例.对照范老师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他并没有去履行《教师法》等所规定的义务责任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境界.北大哲学系教授王海明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地震的情况下救助学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是‘分外善行’。是分内的事情这种境界固然高尚,但它属于公正的范畴,属于履行责任的范畴逃跑这种行为本身.属于最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2.教师义务应成为一种职业的本能行为
当然.在社会急剧转型、道德有所失范的今天,从义务上而不是权利上、从道德上而不是法律上去要求我们的老师.实属难能可贵。正是如此.谭千秋、袁文婷、吴忠洪、瞿万容、严蓉、汤红、张来亚等一大批教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他们舍生取义的行为才会不断被世人讴歌、感动,铸成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些老师的行为是发自于对教师责任的理解、对自己工作使命的体悟而表现出的义无反顾的自觉行为如此.中国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加健康蓬勃。无独有偶.与此相关的另一件社会反响较大的事件也能说明上述理解方式的意义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教育局6月2日出台了一条新规定.即“高考期问若碰上余震,教师比学生先跑的将被处罚”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是.民众的争议却也道出了这一规定的别扭与笨拙,要害就在于用法规政策来调节甚至是挟制道德,强化责任。本该是分内的事情当成分外的事情来办.本是理所当然的自发自觉行为变成了“强人所难”之举.汉中市教委的规定成了“霸王条款”这一方面反应了相关管理部门的m晾弓之鸟”状.另一方面也是对莘莘教师能否履行职责、肩负责任的怀疑。实际上,在这种非典型性情况下,汉中市教委的行为并没有错。这一“正面”例子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自发性的职业道德责任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宝贵,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义务和责任应该成为一种本能。
三、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穿越时空的永恒主题
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不管有多少不顺与抱怨,不管有多少个人私利和思想主张,但我想,既然您已经获取了教师资格证(上岗证),既然您已经面对了学生,那么你的身份首先是一个有着特殊使命的职业人。我斗胆以为,范老师在网上的言行,可能首先是从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的角度去说的,而忽视了自己的职业人、道德人身份。一网民的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值得重温:“需要提醒范老师的是,你不要忘了,你除了是范美忠,你还是范老师,尤其是发生地震的时候,你是在上课。那么,你首先是范老师。作为范美忠,你可以不管你的母亲,这涉及到的只是做儿子的道德;但作为范老师,你不能不管你的学生,因为这涉及到的不仅是做人的道德,首先则是做老师的职责。
篇5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在追溯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可以看到统治者和政策的因素,更可以看到儒家思想自身的包容性、内化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其所涉及的关于职业道德的一些内容和要求,比如要求领导者要带头率先示范、刚正廉洁、诚实守信等,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推进现代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要求
客观地说,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道德在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内容仍然闪烁着现代光芒,尤其是关于职业道德相关要求。
(一)遵纪守法
儒家历来都强调统治者或管理者应当严格遵纪守法,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对此,孔子曾指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邓禹是汉武帝建立大汉王朝的重要功臣之一,后被封为高密侯,位高权重。尽管如此,他还是遵循儒家思想道德要求,强调子孙的法纪教育。 “教训子孙,皆遵法度,深戒窦氏,检敕宗族,阖门静居 。”\[2\]616历史对此评价是“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而其后代也严格遵守其教导,并延续了数代,结果造就了“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东京莫与为比。” \[2\]619
(二)廉洁刚正
东汉儒家代表人物杨震,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又博览群书,被誉为“关西孔子”,先后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官职。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守儒家道德规范,为官时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生活上艰苦朴素,出门从不坐轿子,坚持步行,子孙经常食野菜。他的子孙们深受这种廉洁刚正的作风的影响,都以他的作风为榜样,传习数代。他的很多做法在当时并未被理解,一些同僚曾劝他应该多为子孙购置产业,他却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619后来,虽然他因上疏批评中常侍樊丰等人,被诬陷罢官后自杀。但是,他廉洁刚正的作风给子孙们树立了榜样,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以身作则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汉代儒家十分强调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如陆贾就十分强调当权者要以身作则,他认为统治者在品德方面的一言一行,对老百姓的德行会产生上行下效、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指出:“夫王者之都,南面之君,百姓之所取法,故其举措动作,不可失法则也。昔者周襄王不能事母后,出居于郑,而下多叛其亲;秦始王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着,莫不仿之。” \[3\]陆贾认为,当权者坏的作为、不良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当权者应当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坚持为政以德,以促进社会风气的优化。纪武昌,喻长友: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对现代职业道德塑造的启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四)言行一致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说教层面上,要通过各种具体实践将其展现出来,用道德行为来检验教育的效果。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张“知行合一”,特别强调要躬行实践。他们认为躬行是内在道德品质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通过实践,最终达到“道术兼修、内圣外王”的境界。因此汉代儒家士人非常重视自我修身和自我道德实践,主张在道德实践方面展现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这些对我们如何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很有启发意义,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对诸多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我们在制定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的要求,因人而异,要使教育具有可行性,尽量避免那些抽象的假、大、空的内容。其次,还要采用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考察方式,不能单纯根据其言语或文字描述衡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德高低,而要将言行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二、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对现代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一文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爱岗和服务质量意识,养成既讲竞争进取、又讲团结合作的风气。” \[4\]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比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
(一)坚持依法治国,主动学法守法
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绝不允许有任何违法乱纪践踏民意的行为,一经发现必将严惩。当前有些人认为违法乱纪能够捞到好处,不惜铤而走险,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那些最终受到法律严惩的人,最初都毫无例外地怀有侥幸心理,总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惩处,甚至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正义的宣判来临之际,才开始悔恨、自责,但悔之晚矣,只能警示后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潮流涌进,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自身的学习,忘记了党的宗旨,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置之脑后。放任不良思想侵蚀自我,享乐主义、弄权思想尘嚣甚上。他们将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权力当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阿谀奉承,放弃原则,为所欲为,严重败坏党的形象,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当前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建构终生学习型社会,我们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知识,夯实自我本职工作所需的经济、法律等理论知识。尤其要结合纪律教育学习,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牢牢守住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讲操守、重品行,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东西不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不拿;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涉足,能够抵制各个方面的诱惑,真正做人民的公仆。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作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权力在服务人民、服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三)领导者率先垂范,清正廉明
2012年3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向违纪违法、腐化堕落的深渊,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丧失了拒腐防变的能力。他强调,领导干部务必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 ①反观当前有些领导者对下属、对别人,严格要求,强调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制定出若干规章制度约束他人,要求他人严格遵守,而把自己游离于这些制度之外,有时甚至带头破坏相关管理制度。长此以往,各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领导者无威信,没有号召力,不良社会风气滋生,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领导或管理者在严格要求别人前,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只有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方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根据现实需要,进行现代化转换
现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与汉代儒家所提倡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本质不同。但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吸收的,我们应积极使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体现现代化和时代性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代化转换,使其与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良好的融合,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之路。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职业规范的要求,吸收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的关于职业道德要求的合理部分,比如关于刚正廉洁、淡泊名利等要求,将其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将其合理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丰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内容。而且,我们还可以有效借鉴汉代儒家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优化社会主义职业规范道德教育方法。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综合国力得以增强等,其优势是很明显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也有缺陷是难以克服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利益的驱使,导致市场主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诚信,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国家、集体的利益,诸如此类的弊端正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我国市场积极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也可以借鉴汉代儒家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积极促进良好社会职业道德的形成,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职业道德体系。
总之,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坚持用的观点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合理的、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吸收并加以转化,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用。对反映封建专制需求、糟粕的、与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我们要坚决的予以抵制,深入地批判。在批判中借鉴,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琉\[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07.
[2\] 范 晔.邓禹传附孙骘传\[M\]//范 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
篇6
关键词:会计;诚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失范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如下:(1)市场体系不健全;(2)信用制度不健全;(3)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4)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大,缺乏威慑力;(5)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力,信息交流和传播受阻,打消了失信者的后顾之忧;(6)政府管制过度和政府行为多变,客观上为会计失信提供了温床。
从以上原因分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环境,需要结合客观实际对重塑会计信用进行思考。本人结合工作实际,结合会计失信原因,谈谈如下思考:
一、净化社会环境,培养公民的信用意识,完善市场体系
信用危机已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泛滥,要解决会计失信问题,不能只教育会计从业者,而必须全面开展公民的信用意识教育,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体会到只有讲信用,才能获利,否则,就没有立足之地。这里,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训,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他们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当讲信用成为人们处世的资本和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及这个社会不能容忍任何失信行为时,失信者就没有生存空间了,会计失信问题也就会随之迎刃而解,会计从此不必再做“替罪羊”。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完善市场体系。
二、明晰产权,重建信任基石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因此,真实世界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就是行动者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行为结果。人如何行为,关键在于他所处的约束环境。产权就是一个让人说实话的约束条件,因为明晰的产权促使人们自觉追求长远利益,能保证说实话的收益不小于说假话的收益。这样一来,为了获得长期利益,社会行为人便会努力维护自己的声誉。因此,产权是信任的基础。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和道德规范就建立不起来,整个社会就会没有信任可言;而没有信任,就不可能创造长久的社会和经济繁荣。
三、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市场经济要求以诚信为宗旨构建职业道德秩序,使职业道德能为增进社会整体利益服务,能有利于理性、自律的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而不是简单地限制,更不是禁锢。因此,在我国当前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必须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重塑诚信理念和契约机制,建立保证企业良性运行的道德约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严格自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加强诚信观念的培育,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认识诚信和职业道德是生存与发展之本的观念,并使其转化为工作实践上的自觉行动。会计学会应该开展一些有利于培育会计行业诚信的活动,表彰先进分子,组织进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的考核检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评分,并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和年检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一个人人遵守职业道德的好风气,也才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四、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提高执法效率
法律和信任既有分工,又有互补性,法律可以促进信任的建立。有了明晰的产权,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一定守法守信,还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使不守法不守信的人付出更高代价,只要他一次不守信,就要让他再无翻本的机会。为此,我国要在完善法律体系方面下功夫。在会计方面,要协调好财政部与证监会的关系,以避免会计法规之间的漏洞和矛盾。其次,要改变过去罚则中的补偿性处罚规则,变为惩罚性处罚,惩罚力度要能事前遏制人们萌发不守信的动机。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系统,充分发挥新间媒体的监督职能
有研究证明,人均传媒量和电话普及率与国民之间的信任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然,其前提是媒体传播的必须是真实的信息。否则,反而会助长人们说假话的风气。所以,信息在建立信任关系时有重大作用。利用IT技术和通讯业,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建立起一套快捷而有效的信息传输系统,将会使不守信者无处遁形。其中,新闻媒体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它属于委托人信息的第三来源。
六、明确政府角色,规范政府行为,让政府成为讲信用的表率
西方国家的失信者是由社会和市场自然淘汰的,而不是由政府打倒的所以,不能给政府过多的权力,要严格限制并明确界定政府的权力范围,比如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审批,清理政府部门几乎不受限制的制定利己不利人的法律和政策的权利,禁止政府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等等。只有政府率先守信了,政府的政策才能真正有效,管制才能恰到好处,产权才能得到保护,整个社会才会形成讲信用的风尚。政府规定的认证中介机构是依靠垄断寻租,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信用,官办行业协会也一样。因此,与会计密切相关的中国会计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行业协会才会真正关心信用问题。
总之,只有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完善诚信制度、规范市场行为、合理构建法律框架、利用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当大家都讲信用了,会计只会更加洁身自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
篇7
我们在〇六年的最后一天,欢聚一堂,非常荣幸。明天就是元旦,在此我预祝各位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今天我讲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师德,它的内涵有哪些,二是师德能为教师带来什么好处,三是怎样提高师德水平。
师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这一行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师德自古有之。如封建时代就讲究师道尊严。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师德要求,就现在来看,这些也还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师德也要与时俱进,新时代的师德可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其内涵。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要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育实践中。学高为师则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要精通业务、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缸水。每当我走上讲台,目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的道德良知就在提醒我:要上好这节课,要加强学习啊,可不能误人子弟啊。教师本身要以德为本,身正为范。作风要正派,办事要公正,为人要正义。在学生面前我时常感觉到我就是正义的化身。学校领导班子也应有浩然正气,“打铁还需自身硬”,管理者不能只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做好学生的榜样,没有教育管理者的率先垂范,那些空洞的道德说教,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
第二个问题,师德能为教师个人带来什么好处呢?从社会角度看,符合道德的行为令人愉快,对他人和社会是有用的,这就是道德的公益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利益与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富民强。如我们工资的逐年增长,就是在分享国家的发展成果,日子也就好过点。从个人角度看,一位教师有了师德,他必然会努力工作,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喜欢当官的,可以“教而优则仕”;乐于钻研、精通业务的,可以成为名师、教育专家。此外,有了崇高的师德,可以安身立命,可以抵御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就像我,在教育岗位上,风风雨雨十三年了,什么都没“混”上,可我还有点师德在支撑着,所以我依然对教育充满一腔热情。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培养良好的师德呢?良好的师德培养,可经过两个阶段,以达到两种境界,即职业阶段和事业阶段,达到相应的职业境界和事业境界。
职业阶段就是把教师职业看作谋生的手段。勿用置疑,教师在社会上承受了超过一般人的道德压力。教师是人,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人,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饭穿衣、养家糊口,希望工资高点,工作轻松点没错。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教师职业,如果干了,就要尽职尽责,廉洁从教。职业境界的师德是最低的师德要求,是教师必须遵守的师德底线。我就始终奉行,认真备课、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尊重学生的师德底线。
事业阶段,是每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在经历了教师职业阶段后,逐步将教师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并取得相应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成为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受到学校、学生、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的过程。事业境界的师德是以“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德内涵的。人活一生,总要做点事情,总要为社会创造点价值吧!
篇8
【关键词】 潘序伦; 会计; 诚信; 职业道德
被誉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最主要的贡献并不是他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而是他倡导和制定的作为医生这一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即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直到今天,医学院学生毕业时举行宣誓仪式的誓词大都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蓝本。“希波克拉底誓言”对于医生职业群体特别是对于那些新进入医生职业群体的年轻人来讲,知道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誉为我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先生的贡献也不仅在于他对现代会计在我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更主要的贡献是他倡导的以“立信”为标志的会计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他为立信会计学校的“24字”题词就是他的“立信”思想的高度概括,成为中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蓝本。
一、历史上最早的职业道德规范
关于道德规范,特别是在职业道德规范建设领域,人们不能不提到一位古希腊哲人――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以誓言的形式制定了医生这一职业群体从医的道德规范――希波克拉底誓言①。誓言是宣誓者思考和行动的价值观和事业价值信念的一种体现,能够对宣誓者的行为而产生影响,具有激励、鼓舞、自勉、制约、衡量宣誓者行为的作用。如果宣誓者意识到自己违反了誓言的话,往往会产生内疚感、羞耻感甚至是犯罪感。这种内疚、羞耻和犯罪的感觉甚至比任何外在的惩罚都更能使人痛苦。因此,誓言就赋予宣誓者以一种道义感或责任感,成为宣誓者认同的道德规范。如果宣誓者遵守了他宣誓的誓言,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心安理得和自尊自信,宣誓者所属团体的其他成员会对他表示赞许和褒奖。反之,如果宣誓者违反了他宣誓的誓言,他会因为自己违反誓言而感到内疚和羞耻,他所属团体或甚至整个社会的其他成员会对他表示谴责甚至处罚。
希波克拉底誓言最初是希波克拉底个人的行医道德标准,后来演变成为古希腊所有立志从医的年轻人成为医生时必须宣读的誓言,意指作为医生职业群体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伦理道德和行为要求。1948年世界医学会(WMA)在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基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宣言》作为国际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也是构成现代医学伦理的核心内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主要内容是:“我要遵守誓约,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尽管二千多年来关于希波克拉底誓言有过多个版本,但概括起来其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尊师重传承;二是为病人(或客户)谋利益;三是不利用医生职业做缺德的事;四是保守职(商)业秘密。希波克拉底誓言以誓言的形式完整地表现出关于医生职业群体最早的道德标准,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职业道德(ProfessionalEthics)。希波克拉底誓言传承了自希波克拉底以来至今2 400多年来医生这个职业群体最神圣的道德准则,也是西方职业伦理的最早文献。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其意义远远超出医学职业群体道德标准的界限,演变成为人类一切职业群体抑制人性之恶、褒扬人性之美的道德标准。
直到今天,医学院学生毕业时举行宣誓仪式的誓词大都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蓝本。希波克拉底誓言甚至成为所有职业群体职业道德和事业良知的代名词。希波克拉底誓言对于医生职业群体特别是对于那些新进入医生职业群体的年轻人来讲,知道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潘序伦先生的“立信”职业道德思想
潘序伦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是发展我国会计事业和培养会计人才的先驱,享有“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称号,被誉为“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潘序伦先生从美国学成回国以后,就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会计事业和会计教育事业,对现代会计在我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认为潘序伦先生为我国会计事业和会计教育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他极力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会计职业群体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操守。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在我国会计职业群体中最早倡导以“立信”思想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当首推潘序伦先生。
会计职业群体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操守,是潘序伦先生毕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立信”是潘序伦先生会计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他所创办的立信会计事业的实践中。早年,潘序伦先生取孔子《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作为“立信”校名。后来,他在给立信会计学校的校训题词时,以“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24字”校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立信”思想,旗帜鲜明地标识出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
潘序伦先生认为,“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首先在立志、守身、处事、待人这些方面确立起信用来,坚定不移地守信重诺,严禁弄虚作假。”潘序伦先生深深懂得坚守“立信”对于会计职业群体的意义。潘序伦先生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这是他“立信”思想的深刻表达。对于“立信”的思想,潘序伦先生不仅经常对学生宣讲,在同事之间也互相提醒。他利用一切机会,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全校性的集会,不遗余力地弘扬“立信”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讲求诚信。他曾给立信学校毕业生的纪念册题词道:“若孔圣有言:去食去衣,无信不立,则因以立信为建国之首务矣。若退而言会计,则立信为尤要。信苟不立,虽良法美意,必基石稳固而后可以尽其功能;此虽常言,实为先圣之所昭示,昭并日月,愿与请同学拳拳服庸而信守也。”潘序伦先生倡导的“立信”首先是做人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会计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忠于会计事业务必“立信”。
潘序伦先生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会计师的信誉很要紧,可以说是会计师业务的生命力,所以我把我的事务所改名为‘立信’,就是要取得社会的信誉。”他进而提出:“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在立志、守身、处事、待人等方面建立信用,人无信不立,信是立身之本”。为此,潘序伦先生将会计师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归纳为六个字:公、信、廉、密、勤、敏。公,以“公”为第一义,大公无私,公正严明。信,以保持信誉,建立信用;廉,应操守严谨,廉洁自重;密,会计师对于查核账目事项,非经委托者之许可,不得宣布;勤,会计师办理案件,必须勤奋;敏,承办业务,必须按程序,限期完成。1933年潘先生为《立信会计季刊》撰写了《中国之会计师职业)一文专门论述了会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因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利诱威胁,无所不及。会计师苟无强固之道德观点,则在执行职务之际,在在可以代人舞弊,在在可以为己舞弊。然会计师之为职业,实为工商企业保障信用而设,苟有不道德行为,而自丧其信用,列此职业,即失其根本存在之理由,殊背国家期望之厚意,可不慎哉。”他还详细归纳出会计职业群体12条“消极方面之职业道德”,具体包括:(1)会计师于登录后,不得兼任他职,但临时名誉公职及学校讲师,不在此限。(2)不得兼营工商。(3)会计师时于本身或其亲属,有利害关系事件所应办之会计事项,不得以会计师名义,行使职务。(4)会计师担任清算人、破产管财人、遗嘱执行人及其他信托人等职务时,不得以会计师名义办理与其所任职务无关之会计事项。(5)会计师对于当事人之委托,公务机关之命令,办理事件时,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6)会计师不得与非会计师共同行使职务,或使非会计师用本人名义行使职务。(7)会计师不得受债权人专任之委托。(8)会计师不得为职务以外之保证人。(9)会计师不得于合法约定报酬及实际费用外为额外之需索取或与委托人订立成功报酬之契约。(10)会计师不得收买职务上所管理之动产或不动产。(11)会计师未得公务机关命令或委托人许可,不得宣布职务上所得之秘密。(12)会计师对于受命委托事件,不得有不正当行为,或违背废弛其职务上应尽之义务。同时,潘先生将会计职业群体会计“积极方面之职业道德”纳为四条:“一曰公正;二曰诚信;三曰廉洁;四曰勤奋。”他认为公正是会计师职业第一应具之美德,即具有不屈于任何诱惑或威胁之勇气,诚信是会计师职业成功失败之所系,廉洁是公正诚信之根本,勤奋则是会计师之美德。
直至晚年,潘序伦先生仍然没有停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而且见解更加深刻。1983年,在上海会计学会年会上,他指出: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职业道德。会计职业群体“品德、责任和业务技术”三个方面品德是第一重要的,会计人员应该做到:守纪守法,以身作则,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忠诚老实,毋忘立信。换而言之,诚信可以说是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首要原则。
显而易见,潘序伦先生以“立信”思想为核心的会计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正如魏文享所指出的那样,潘序伦先生所言的诚信,不仅仅指诚实守信,也包括了公正、廉洁等职业操守。③ “公正诚信为主,廉洁勤奋为归”是潘序伦先生一生践行和大力弘扬的会计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潘序伦先生的“立信”思想就是:做人是会计的道,做事是会计的路,遵道才能得路。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涉及的是会计的“路”,会计职业群体的职业道德涉及的是会计的“道”。“路”好比是枝节,“道”才是根本。
三、期盼中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任何一项经济制度,除了具有法律基础以外,还具有道德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基础比法律基础的影响和作用更重大、更广泛、更深远。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决策主体高度分散,人们在利己动机的驱使下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计职业群体也要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和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从自然人到法人的逐利动机,是构成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大家都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逐利,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肯定相互影响,互利行为与互损行为必然发生。当市场缺乏诚信,就会导致人们之间互损行为普遍、矛盾激化、关系紧张、市场失效,政府管制与垄断经营成为必然。当市场诚信机制形成,必然带来人们之间互利行为普遍、矛盾缓和、关系协调、市场高效,人们充分享受市场经济下分工与交换所带来的好处,社会经济获得健康发展。可见,以“立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互信,任何交易事项都不能进行。商品交易双方的利益都要通过相互提供对方所需的物品或服务或等价物才能得到实现。其物品或服务或等价物是否具有满足对方所需的价值或使用价值,是有待于交易双方在消费过程中加以检验的事情。这种消费性检验通常发生在交易之后。因此,构成双方交易成立的前提就是事前的彼此信任。“信”由“人”“言”二字组成。交易双方的互信是否成立,取决于双方对于交易的态度是否真诚、其语言表述是否属实。
会计作为人的行为或人的活动方式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的的,会计信息是商业语言。语言是否可信关系到会计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和律师、医生等职业一样,其职业行为涉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毫无疑问,会计职业群体的职业行为需要一种类似希波克拉底誓言能够体现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职业道德作为行为准则。会计之父Pacioli在500年前就曾经说过:“每年结账一次总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你与其他人合伙时尤其如此。会计长在,友谊长存”。④可见,会计的行为或会计活动之所以能够“长在”是以“友谊长存”这一价值取向为导向的,正是这种为人的价值取向引导着会计的发展和进步。今天,从希波克拉底、潘序伦先生等前人那里挖掘关于职业道德的精神财富,仍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希波克拉底誓言、潘序伦先生“立信”思想已经超出医生和会计职业群体的界限,成为人类普世价值的一部分。会计职业群体道德规范具有与以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等等为内容的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系相一致的特征。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具有激励、鼓舞、自勉、制约、衡量会计职业群体行为的作用,涉及到每个会计人员应当坚守的与人格有关的道德底线,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不惜代价必须要坚守的底线。
不容否认,到目前为止就我国会计职业群体而言,会计的职业道德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包括会计职业群体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呼唤和期盼着中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因此,提炼、制定和推出中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既是我们会计理论工作者的学术义务,也是我们的道义责任。为此,笔者呼吁会计界应当重视并启动构建我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具体工作包括:
第一,会计职业道德是人类价值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会计人员用意志和品格熔铸而成的价值文明和信念世界。我们要继承希波克拉底、潘序伦先生等人关于职业道德的精神财富,作为提炼和制定我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理论基础。
第二,在我国会计职业群体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职业群体获得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产生对具有最高价值对象信服、景仰、向往和追求,并以之统领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会计职业群体自己精神寄托的支柱或精神家园。
第三,在会计专业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特别是高等会计教育中,开设会计伦理课程。通过会计伦理教育使会计职业群体受到伦理、信念及其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使会计人员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得到升华,进而使受教育者明确会计活动的目的性或价值性。
第四,建议设立会计伦理专门委员会⑤,在中国会计学会下开展会计伦理的学术研究,推动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提炼或制定,促使会计成为能够惠及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
必须承认,凭着单个人的智慧和理性恐怕不可能在短期内提炼或制定出能和希波克拉底誓言相媲美的我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我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诞生的期盼。不管事实上我们期盼的我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否能够提炼或制定出来,我们都应当从自己的视角对我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诞生作出自己的努力。毋庸置疑,当我们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和深切的期盼不断积累起来的时候,人们所期盼的我国会计职业群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诞生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潘序伦,著.潘序伦回忆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
[2] 金家富,主编.潘序伦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3] 马元驹,著.会计公正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马元驹,李存峰.论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价值取向的表征符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04).
[5] 周国平.立信:潘序伦教育思想与实践.民办教育研究,2007,(02).
[6] 金家富,罗银胜. 潘序伦教育思想的渊源探索.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3).
[7] 凌明德,曹嘉智. 潘序伦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8] 魏文享.近代职业会计师之诚信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
[9] 朱坚强.以“信”立校,以“信”育人.思想・理论・教育,2002,(04).
[10] 成圣树.民国时期上海会计师史话.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3).
[11] 杨世忠.诚信理财,塑造企业财务品牌.财务与会计,2004,(10).
注:
① 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约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在西方享有“医学之父”的尊称。
② 潘序伦先生(1893―1985)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致力于引进西方会计技术与理论、培养会计人才,先后创办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为我国的会计理论、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③ 魏文享:《近代职业会计师之诚信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篇9
所谓“饭店服务”是指饭店以各种饭店设备、设施等有形产品为基础或依托,通过饭店员工的劳动而形成的,使客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无形产品。可见,饭店服务首先指的是服务员为客人所做的工作,因此服务员的工作是饭店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服务就是服务员所做的接待服务、解答疑难、清洁卫生、美化环境等工作。但从实际上看,服务是服务员通过语言、动作、姿态、表情、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所体现出的对服务对象的欢迎、尊重、关注、友好和帮助,同时体现出服务员本身严格认真的服务精神、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丰富的服务知识、灵活的服务技巧、快捷的服务效率等内容,这些可以说是饭店服务产品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饭店行业服务礼仪规范》中,对饭店服务礼仪所下的定义是:饭店员工在岗服务全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仪表规范、仪态规范、见面常用礼仪规范、服务用语规范及不同岗位服务礼仪规范等。我们学习饭店服务礼仪的目的就是要将它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客人的满意度,为饭店赢得良好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可见,加强礼仪教育,对于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促进事业成功、美化服务过程、塑造企业形象以及构建社会文明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饭店服务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名服务人员修养程度的准绳。人们通过服务人员对礼仪运用的程度,考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并由此来判断饭店档次的高低。一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敬重的;一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是热爱的;一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时是勤奋的。饭店员工要摒弃那种服务工作“低人一等”的世俗偏见,把自己的荣辱与服务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竭尽全力学习礼仪、知晓礼仪、运用礼仪,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技巧和技术水平,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提高个人的文明礼仪修养程度。这无论对饭店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服务形象,美化服务过程
服务形象是服务人员仪容、仪表、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等的总和,而饭店服务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服务人员必须把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结合起来,通过完善服务形象来美化服务过程。当客人来到饭店时,看到每一位服务人员都彬彬有礼、操作规范,他所获得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这种礼仪的美化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三、改善宾客关系,塑造饭店形象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在服务中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服务人员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规范服务流程,更好地向服务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饭店形象。塑造良好的形象是任何饭店都刻意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礼仪作为基础。四、净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世界各国和各民族都十分重视礼貌礼节,把它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如古人所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将礼仪作为立国精神要素之本。反过来说,遵守礼仪、运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的空气,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品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和谐社会。饭店作为窗口行业,更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重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那么,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礼仪时应注意哪些方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要活学活用。礼仪的规范是具体的、严肃的,但决不是死板的、教条的。在学习时,既要掌握各种礼仪规定和礼仪细节,但也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服务对象灵活地运用礼仪知识。我们这里所说的“灵活”不仅仅表现为该不该运用“礼”,更表现为应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对于行为规范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约定俗成,决不能生搬硬套、毫无区别地运用“礼”。
二是要理实结合。礼仪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学科,学习礼仪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必须长期实践,坚持“知”和“行”的统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礼仪知识,在礼仪知识基础上不停地进行实践,才能更好地完善自身礼仪修养。并且,学习礼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一些规范、要求,只有反复运用、重复体验、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掌握和领悟礼仪的内涵和要领。
篇10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由基于共同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特点而形成的具有诸多共同性的法律从业人员组成的。塑造具有共同价值观念、伦理观点、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关乎法治目标的实现。法律职业道德是内容丰富的行为规范和主流意识,它包括法律职业理想、法律职业荣誉、法律职业态度和法律职业纪律等因素。对于不同的法律职业者而言,由于职业的性质和具体内容不同,而形成他们对法律负责的原因不同、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同、从业的态度和方式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职业道德要求有所不同,但追求和实现正义是恒定不变的主题。“在中文里,正义即公正、公平、公道。”「’〕就我国现有关于法律职业人员的道德规范要求看,树立正义观并努力实现正义,是对法律职业者的基本要求。现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条规定:“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切实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通过自己在法庭内外的言行体现出公正,避免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将检察官职业道德概括为“忠诚、公正、清廉、严明”。其中关于公正的要求是“崇尚法治,客观求实,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二章第4条规定:“律师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维护国家法律与社会正义。”《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2条:“公证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J洛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受非客观事实和法律之外因素的影响。”正义观不仅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更广范围上的法律工作者所必具的价值观。大学是培养法律专门人才的摇篮,是法律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地。在大学法学教育中,重视和强化正义观的培养与塑造,对于提升法律职业者的总体价值观水平,具有决定意义。世界上法律制度和法学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普遍开设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并把学生学习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并通过相关考试,作为其具有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这是由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而法律职业人员无疑是公平与正义的守护者,法律的这一应然价值必然通过法律职业者的执业活动以实然的状态体现出来,法律的生命不仅取决于其制度自身的完善与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制、适用和宣示它的法律人的资质和素养。“法学教育更重要的是‘法德’教育,法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未来的法学家、法官、检察官、律师、立法专家,也应是为国家行法治、为人民争权利、为社会伸正义、为万世开太平的先行者。’,〔“〕正义的实现依赖法律职业者的执业活动,必须在以正义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下,通过法律的实践活动实现自然正义向现实正义的转化。
二、正义观的内涵与要求
什么是正义?正义观的具体内涵和范围包括哪些?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历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为此争论不休。正义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人们基于社会经济文化和观察视角的差异,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其中蕴涵的基本价值要素则具有共通性。法学家吴经熊先生曾指出,正义并不是单纯的元素,它的观念很复杂,含义也很丰富,含有“真”、“善”、“美”三种成分。“真”,强调对证据的收集和衡量,将事实弄清楚,它是正义的基础;“善”,注重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体现出自然法的思想,它是正义的目的,也是法理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与正义的关系最微妙;“美”,其实就是正义,它追求法律的适用要斟情酌理,恰到好处,达到平衡与和谐的状态,它是正义的本质,与正义的关系最密切。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真),道德的修养(善),以及欣赏美的品质(美),这样正义才可充分实现〔’]22一25。在这种正义观的指引下,法律职业道德中对实现法律正义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可归结为:真,须从科学意义上要求法律活动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事实,也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法律职业人员应当遵从的基本道德准则。随着现代法治的发展,对“真”的理解和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它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法律事实优于客观事实。案件事实是客观的,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它的认定是凭借事后的证据判断与运用,这种事实是按照法定程序发现的案件情况,是一种法律事实而非案件的客观真实。二是注重程序的价值功能。现代法治社会对于程序在构建法治秩序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已形成广泛共识。这主要是因为程序独具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在保证权力正确有效行使、抑制专横与悠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体现为可以在权力主体与公民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合作的新型法律关系。程序正义既吸纳了民主和人权价值,通过程序构建社会共识;又吸纳了权力制约和法治价值,通过程序促进稳定与连续,将权威奠基在合法性的基础之上。善,则是从道德伦理上要求法律的实际运作充分反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秩序等价值诉求。在法律职业者的执业活动中,不应只是简单被动地适用法律,而应当通过具体的法律运用,彰显正义的价值追求,否则,只能算是形式意义上的法治,还不是实行法治的充分条件。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4〕“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强调法律至上,是法律权威性的要求,具有形式特征。而“良好的法律”,则要求法律必须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善”法,“恶”法非法。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界定,体现了对实质法治的追求。随后,古罗马的西塞罗和近代的哈林顿、洛克、孟德斯坞、康德等,都继承了这一法治思想传统,认为只有符合正义的、自然法的或自由、平等原则的法律,才能导向法治。因此,法律职业活动不应满足于机械的形式法治,尤其当法律规范出现空缺时,更应通过造法、执法活动妥善地解决各种争端,实现和维护正义。美,主要是在美学及社会学意义上真与善实现了和谐统一后的状态。法治是当今人类所发现的解决社会纷争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最有效手段,是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基本保障。我们现处于一个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的社会发展阶段中,要想和谐稳定地进步,就必须注意到多元性差异的存在,尊重各自的价值与利益,最终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人民的权益得到确实尊重和保障”。在司法活动中,司法伦理道德建设必须注意各方利益的保障与协调,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依靠其所有的智慧和道德力量准确度量各个案之间的差异,并依据法律的精神和原则作出理性的适当的判决,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此外,美,还可包括法律职业者的礼仪形象之美。司法礼仪要求法律职业者的外表、行为、言语等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现一定的法律素养,反映一定的审美情趣,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良好形象。
- 上一篇:简述常见的网络营销方法
- 下一篇:教学科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