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低碳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建设的时期,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这一趋势将持续。与此同时、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高速发达的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城市的外延增长式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在此背景下,各国相继提出了低碳概念并进而提出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新概念,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气候组织先后确定上海和保定等若干城市为低碳城市试点。而本文就是研究低碳城市的发展,从而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贡献力量,因而如何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低碳城市,意义重大。
2.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2008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设立保定和上海为首批试点城市,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的行动计划,同年气候组织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通过该项目实施,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以来,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低碳发展的试点实践。
如保定市,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电力自动化、高效节能等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七大产业园区,目前“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而上海在其崇明岛,正着手打造一个碳中和区域即东滩生态城,在新城中,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垃圾、生物质能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直接获得;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
3.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影响因素
3.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农业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城市的资源状况决定其产业的发展,城市产业的不同则导致城市低碳发展的类型不同,进而影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同。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应更多地思考如何挖掘和发挥它的优势。如日照充足的城市应发展光伏发电为主的低碳产业,在风力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则应重点发展风电来减轻对煤炭、石油的使用。
3.2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水映了它的活跃程度,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来反映。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基本需求还没有满足,未来碳排放会与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加,所以建设低碳城市绝对不能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正确处理建设低碳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于处于不同国家的历史阶段不同,所以在我国在走向低碳社会时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相应的发展模式,政策措施也不相同。
3.3能源因素
当今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个严重问题。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是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变以煤炭为主向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变。二是提高能源效率,注重煤炭气化、煤气层的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开发。三是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能源使用的多样化,从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能促进能源使用的多样化,逐步降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使用比例,大力发展煤气化技术,减少能源使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3.4社会消费模式
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要体现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而一切能源消耗及其排放在根本上都是受到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研究发现,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
使得不同国家由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很大的差异,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除了受到
自然气候条件、人均收入水平、文化习俗、资源禀赋的影响之外,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对于排放的影响很大。
研究表明:CO2减排的高效方式包括了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基于此,居民要改变以往高消费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模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首先戒除奢侈型消费的不良嗜好。其次从衣食住用行做起,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3.5政策因素
政策环境是影响低碳城市模式选择的外部因素之一。政府在推动现代低碳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低碳城市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合理规划低碳产业布局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并通过政策实现宏观调控。同时,低碳城市的发展是涉及到经济、环境、政治等多个环节,需要各部门的协同支持。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是创造低碳城市良好的发展环境,低碳政策与措施贯彻和落实的有力保障。政府制定的低碳政策集中体现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硬件建设政策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低碳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低碳运作的整体硬件条件。主要包括:①鼓励投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现代低碳基础设施;②给予低碳产业的建设用地政策;③鼓励并推动企业低碳生产经营,加快低碳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等等。
低碳软件环境建设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低碳政策,为城市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有利于提高低碳效率的政策,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技术、投资等政策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等。主要有:①放宽低碳型企业市场准入条件;②调整低碳型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③吸引外资投资低碳领域;④鼓励传统企业向低碳企业发展,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⑤加强低碳人才培养,引进先进人才等等。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A].张坤民等主编.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41-62.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发展
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很快英国、美国、日本等东西方国家一致认可。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能源消费大,人均资源占比小,环境承载力差,中国采用低碳经济模式是选择必然。发展低碳经济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降低高耗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采用低耗、低污染代替能源。目前,不论是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非常关注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关系
目前,我国城市总数已经超过600个,城镇人口占40%左右,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会超过60%。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将会成为人们活动中心,城市环境优劣,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高低,关系多数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目前,从整体来看我国城市环境不容乐观,“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实现不到80%,二氧化硫排放、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不仅没减,反而有所增加,化学耗氧量减少量微乎其微,仅为2%,由此可见,我国环境问题急需解决,否则会严重影响到今后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环境。
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是有机结合的。一方面通过采用低碳新技术,促使城市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能源消耗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少。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来规范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将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政策、法律中进行明文规定,若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达标,要求进行整改,若是整改不合格,进行取缔。低碳城市需要以低碳产业为主,低碳城市需要同时具备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特点,最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城市发展思路
我国低碳城市实现包括以下五个:(1)低碳建筑。例如使用低碳建材。建材选择采用竹子或塑木复合材料等节能环保可再生材料为主,对墙体、墙基、门窗楼梯间等进行节能设计,对这部分建筑的节能改造至关重要。改造的内容包括;(2)低碳交通。建设低碳交通网络,拓宽和改造道路,合理规划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人行道网络,做到公交线路和车次的合理安排,推广电力或混合交通工具的使用;(3)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4)低碳经济。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能、氢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积极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产业;(5)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识,低碳出行,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开展节能减排活动,这由以往有了很大转变,之前主要由社会组织倡导节能减排,现在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政府部门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需要扮演好城市低碳规划和设计角色,通过制定低碳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低碳经济贯穿执行。当地政府对低碳城市关注度提高,贯穿执行低碳经济时,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容易达到预期目标。目前,全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发展的愿景低碳工业园区,苏州在低碳经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苏州以经济开发区作为实验区的发展低碳经济,充分发挥合作的生态优势。
三、实现低碳经济促进城市发展举措
(一)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
在2007年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里面明确规定:加快推进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碳技术转让战略,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列中来,为世界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共同努力。我国可以以“巴厘岛路线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清洁发展机制”为契机,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成熟的低碳技术,结合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更好促进我低碳城市的建设,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破坏矛盾。
(二)加强环保交流与合作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义务。加强环保交流与合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政府参与环境保护力度,政府出台保护环境措施、法律法规等,对环境保护起到决定性作用;二是发挥非政府组织积极环保作用,他们已经为环境保护中一支生力军,他们组织很多环保活动,以引起社会大众对环境保护重视;三是积极宣传环保重要意义,加强公众的参与环保力度,公众对环境保护参与积极性及监督,会直接影响到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三)推广“区域限批”措施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首次采用进行“区域限批”政策,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一旦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出现影响社会很坏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该企业或者该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给予该企业或者地区一定时间进行整改,一直整改到达到要求为止。这种做法具有一定威慑力,容易对环境污染企业造成较大压力,迫使污染企业不得不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区域限批”政策小范围内实验,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可以将“区域限批”措施的使用范围扩大,在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暂停审批具有污染排放项目。
(四)碳捕捉与碳封存
当今,我国学者已经开展碳捕捉与碳封存技术(ccs)研究,并已经在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区进行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发一部分碳汇林,可以在以荒山或荒地作为试点对象,同时不能破坏该荒山或荒地的水土质及水分;二是做好城市绿化布局规划,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绿化好公园和绿地,做好公路沿线的绿化,同时社区及单位的绿化也要做到位;三是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对当地碳捕捉与碳封存技术(ccs)科研机构研究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支持他们尽快研制出碳封存技术的核心技术。
(五)宣传低碳经济模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社会大众对的环保重要性认识不足,应该大力的进行宣传,从而更好的强化其重视程度,具体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部门带头宣传低碳经济模式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当地社会大众关于低碳城市发展认识。在当前网络化时代可以要求,政府可以建立环境教育保护、低碳经济模式方面的网站,通过网站来扩大其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低碳经济模式的氛围中,意识到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树立政府良的社会形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学校的可以开始环境保护方面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关于更多保护环境措施,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来起到很好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乐融多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开田.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策略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3):15.
[2] 张为付.低碳经济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调整[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2):1-4.
篇3
【关键词】 发达国家; 低碳城市; 模式; 启示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建立在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城市及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为应对全球变暖危机,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德国弗莱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城市都是世界闻名的低碳城市。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过30多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GDP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茅,但广州的经济发展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为主,广州市的国土面积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7.8%,但碳的总排放量却差不多占了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半。在低碳经济时代,广州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广州建设低碳城市可借鉴的对策。
一、广州城市能耗简况
2010年,广州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 60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广州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加入“万亿GDP俱乐部”的内地城市。2010年广州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 270万人,广州全市机动车拥有量214.5万辆,其中汽车161万辆。2008年广州综合能源消费量达5 190多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2%。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有三大来源:火电(主要是煤电)排放、建筑排放、汽车尾气排放,这三大排放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1%、27%、25%(如图1所示),这三大排放源是广州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的经济总量增长迅猛,重化工业产能不断扩大,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长势头仍然迅猛。2002—2007年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比同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近2个百分点(见表1我国城市单位GDP能耗前20排名)。目前,全市人均能耗已达4.5吨标准煤,显著高于全国人均能耗2.38吨标准煤的水平。按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广州市政府明确的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到2020年,广州市能源需求为7 000—9 000万吨标准煤。广州市的化石能源几乎全部依赖省外调入和国外进口,能源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广州将面临巨大的能源挑战,由化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环境问题将日益严重。如果广州想要继续保持经济健康增长,就必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推动城市发展由传统发展向低碳发展转变。
二、主要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一)低碳交通
英国政府大力打造低碳交通,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在过去10年里,在英国境内对公交服务的使用增长了17%,政府对公交服务的投资增长了1倍,达到25亿英镑每年。为了改善铁路运输条件,鼓励大众采取铁路出行方式,英国政府对铁路发展的投资在2009年至2014年间将达到150亿英镑。同时,鉴于英国有60%的居民居住在离火车站大约15分钟车程的区间内,而这段路程通过自行车衔接是最为经济环保的,英国政府看到了这一市场,并且适时地提出了一项价值高达500万英镑的行动计划来改善全国大约10个主要铁路站的自行车存储条件。
丹麦政府也十分注重低碳交通的发展。在丹麦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车为首选,公共交通为次选,最后才是私家车。丹麦是自行车的王国,政府为这些自行车设置了专门的车道,在哥本哈根市内,所有交通灯变化的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哥本哈根希望在2025年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城市之后,自行车更加流行。哥本哈根政府为此设立了新目标:到2015年,使50%的哥本哈根人采用骑车方式上下班、到学校。哥本哈根准备继续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为自行车建造更多、更安全的专用道路以及停车场,而让汽车停车更困难、成本更高。
(二)低碳建筑
德国80%以上的建筑都拥有低碳概念,它们使用隔热的生态材料、冷热电的分布式能源,利用水热循环系统,无论是在民居还是政府部门,都倡导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009年开始,德国就禁止建造没有配备隔热设施或没有配备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建筑物。席立尔山的太阳能社区里,不仅实现了100%的污染零排放,太阳能屋顶和一个木屑发电站一年生产的可再生能量还超过了小区住户的需要,多余电量直接输入公共电网。
丹麦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在建筑节能上实施严格的标准。住户要求的措施有:开发商提供节能建筑标识,按照能耗高低将建筑分类分级管理,使用户根据需要选择;简化节能检测方法,重视和监管好门窗和墙壁的保温效能,使得开发商无法偷工减料,确保节能效果;为已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补助,如窗户改换、外墙保暖可以得到政府财政补贴。丹麦通过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对建筑设施能耗实行分类管理,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与1972年相比,丹麦的建筑供热面积增长了50%,而相应的能源消耗却减少了20%,相当于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降低了70%。
(三)低碳能源
丹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大力发展绿色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的政策目标下,丹麦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能源产业,常规支撑技术包括:清洁高效燃烧、热电联产、工业化沼气、风电和建筑节能等。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尚在开发和试验的新技术有:第二代生物乙醇、燃料电池、新型太阳能电池、海浪发电等。
1990—2007年,丹麦GDP增长了45%,但能源消耗仅增长了7%。二氧化碳排放削减了13%。丹麦的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按照丹麦能源署的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将达到36%,其中风力发电占大部分;到2030年能源结构中风能将占50%、太阳能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35%。丹麦计划在2050—207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零碳排放模式。
(四)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能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低碳概念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低碳生活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起来,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低碳理念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德国的低碳生活首先从垃圾分类开始。德国对垃圾的分类非常严格,仅居民生活垃圾就分:生物垃圾(如食物残渣)、塑料、纸张、坡璃器皿、废旧电池等7类,这些垃圾必须严格按类分装投递,清洁工人会在固定的时间上门收取,如果没有按规定分类,一经查实,将会受到严处。德国街头常见一排几个垃圾桶并排的场景,这些垃圾桶上分别标注着:玻璃、废纸、其他废物。或者分得更细:白色玻璃、黑色玻璃、其他色玻璃。在超市购物时,居民们已经习惯使用纸袋或环保布袋。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低碳生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电子钟更换成发条闹钟;使用传统牙刷代替电动牙刷;坚持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洗涤衣服让其自然晾干,少用洗衣机甩干;减少空调对室内温度的控制,冬天多穿衣服,夏天少穿西装,很多酒店所用的卫生纸用的是可再生纸。
三、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广州的启示
(一)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构筑低碳交通网络
汽车排放尾气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源,据统计数字表明,汽车汽油、柴油年消费约占广州汽油、柴油消费总量的一半,石油消费的1/3左右。广州市2010年汽车保有量已超过两百万辆,预计未来几年广州汽车使用量还将持续增大,车用石油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CO2排放已成为愈来愈严重的问题。为完成“十二五”规划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建设低碳城市,广州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构筑低碳交通网络。
首先,广州市政府应鼓励扶持汽车制造企业重点开发生产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替代燃料车等效率高、排放清洁的新能源车,大力倡导绿色交通,把发展新能源车作为广州市汽车产业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车主购买新能源汽车。其次,加大投入改善公共交通设施,将现有的公交车系统、BRT系统、地铁系统,打造成相互协调的低碳交通网络,鼓励市民出行少开汽车,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并可仿效英国在居民区和地铁站、公交车站附近建设自行车库,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提供自行车免费租用服务,进而引导市民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第三,打造广州市智能交通系统,以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为建设重点,为市民出行选择最低碳、最方便的出行方式、路径和换乘方案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并向交通指挥者提供更精确的日常交通运行状况和及时的交通调度决策,从而科学地调度交通运力,消减无效碳排放。
(二)加大力度促进低碳建筑产业的发展
建筑业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产业之一,为了在城市发展包括住宅建设中落实环境友好和低碳发展的战略理念,广州市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低碳建筑产业的发展,以“四节一环保”,即建筑的节能、节材、节地、节水以及室内环境保护为核心,重点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建立节能省地型生态建筑体系,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包括节能建筑材料、绿色节能照明技术等;鼓励和扶持在绿色建筑建设中采用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泵系统、照明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在新城区规划建设中,加强区域能源规划,鼓励采用先进的热、电、冷联产及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技术,充分应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措施,建设绿色城区。开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规范和标准、建筑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等的制定、推广工作。
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工程。以重点耗能建筑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积极推广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技术、地下(表)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分布式热冷三联供等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逐步提高热泵系统在城市热水中所占比例。
(三)大力推广低碳新能源
要实现由传统工业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转变,就必须要依靠新能源的发展,以新能源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实现工业、交通、建筑、生活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丹麦在这方面的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广州市政府应积极构建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应用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生物质能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设备、热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及太阳能功能材料、燃料电池、高能二次电池、储能技术;开展新能源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实现自主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质(垃圾)发电、沼气、污水、污泥、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垃圾综合利用和沼气发电在生活垃圾量集中的区域建设若干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垃圾填埋场建设沼气回收和发电装置。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和污泥资源优化利用系统。
(四)加强环保教育,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城市除了要有先进技术作为支撑,还必须依靠全体城市公民低碳生活理念的提高,并在日常的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要求人们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低碳消费方式虽然抑制了部分高能耗产品的消费,但整体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低碳生活”,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要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一些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媒体教育平台,对消费者进行环保教育和低碳消费教育,提供最新的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培育全民低碳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自觉行为。比如政府应鼓励市民更多地采用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倡导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BRT、地铁,少开汽车;而且要加大投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为自行车建造更多、更安全、更便捷的专用道路以及停车场,并对汽车征收拥堵费、增加汽车停车费、车位费,从而提高汽车的使用成本,让更多的市民选择更为低碳节能的出行方式。
在全世界越来越关注人们生存环境改进的今天,低碳城市化是广州抓住科技进步、经济发展重大契机的重要机遇,是顺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广州的低碳城市化建设,需要全市人民,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上下打破传统观念,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在不断的改革、开拓、创新中前行。
【参考文献】
[1] 杨雪英.更加绿色的未来——英国低碳交通的发展思路[J].交通运输经济,2010(11).
[2] 董小君.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
篇4
关键词:低碳城市;必要性;需解决问题;规划探讨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绿色建筑、交通,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达到减低碳排放量同时保持经济增长。低碳城市强调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通过建筑设计、交通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推广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让人们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推进,对能源需求不断地加大,同时,我国的资源的基本情况是“富煤、少气、缺油”,因此,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再加上当前第二产业是我国的经济的主体,所以能源消费面向的部门主要是工业,可是由于我国落后的整体科技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的研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导致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逐渐加重。为此,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使得“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向和经济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引导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就是城市规划,所以,我们要以城市规划作为出发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为构建低碳城市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有其必要性,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3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3.2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与单项性相结合。所选指标既有反映综合情况的,又有反映单项情况的。所选指标尽量涵盖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所选指标既能反映总体情况,又能反映各分类、各单项情况。
(2)具体明确、相对独立。所选每个指标均反映一个侧面情况,指标之间尽量不重复交叉。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备可操作性。所选指标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
(4)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
(5)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
4降低低碳能源消耗的规划手段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实现低碳城市不应该是一种方法,而需要多种方法并行的。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4.1城市空间布局。
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
4.2产业规划
实现低碳目标要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入手,而太阳能因其适用的广泛性成为低碳城市清洁能源的首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4.3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4.4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
4.5建设园林城市
园林设计是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的良好前进。在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中,当以当前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当前土生土长的植物为最佳选择目标。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为辅,形成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将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结合,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当地个性和地方风貌的植物群落。从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成为地域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
5结语
构建低碳城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各行业部门的相互配合协作。建设低碳城市,人人有责,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认真践行低碳环保理念,作为城市的规划部门,要发挥其带头作用,将低碳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创造一个节能型的环保社会。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低碳 城市化 发展策略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在“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如何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和选择合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低碳与低碳城市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和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及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聚集形成城市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拉动内需,带动GDP 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高碳发展模式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践行低碳理念,选择恰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来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描述。付允、汪云林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倡导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鞍钢认为,低碳城市是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低碳城市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采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二、山西的低碳城市化
众所周知,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和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以山西省为例,探讨和研究低碳理念指导下城市化的发展策略将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意义。
通过相关文献和相关数据的查阅发现,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省份,近些年城市化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带来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比较严峻,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中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困难重重,压力较大。经历了严格的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大胆尝试资源型城市综合改革,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第二,现阶段降低能耗与低碳指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加上转换成本较高,致使中小企业低碳技术改造和应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有财税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地方只有通过以高能耗为代价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来保证地方财政的稳定,财政的缺失无形中成为阻碍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其向生产力的转化更为薄弱。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因技术研发投入和风险较高,中小煤矿难以承受,致使研发的重任落在大型国企和政府科研单位的肩上,而这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和资金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
第三,居民整体的低碳意识相对较低,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较为落后。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与沿海城市相比,山西居民的低碳意识较差,根深蒂固的高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高投入和高排放的问题。
三、建议和对策
结合山西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低碳发展的障碍,以正确践行低碳理念为起点,参考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成功模式,为促进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如下: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结合山西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难发现山西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都较低。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把握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宝贵契机,注重文化生产力的挖掘,发展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外,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低碳项目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能有力的唤醒居民的低碳意识,同时对其它省份的低碳城市化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促进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研发,并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研发者的权益。另外,积极组织相关教科研及能源领域相关资源,建立实验室,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能源发展论坛,促进能源政策和信息的传播交流,通过研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缓解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局面,也是促进山西省实现低碳城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唤醒居民和企业树立低碳意识,引导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加大低碳相关概念的宣传与推广,唤醒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引导形成健康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这是山西低碳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0).
篇6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模式;景观生态学
1 引言
当代,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人类聚居必须走向生态自觉。生态价值取向已经成为人类住区发展的历史必然,单纯的自然环境生态取向已经逐渐发展为广义的生态观。
在生态结构这个大系统中,发达的经济水平始终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力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苛责一个国家、一个群体或个人的自我发展要求,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但是,单纯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惯性,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经济与文化是一个复合大系统的整体,必须平衡、协调发展。
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为了追求理想中的生态图景而使自己社会的生产水平后退,回到中古时代聚居的生态自发。“生态城市”的建设有赖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高度发展来有效支撑城市其他子系统的良性运转。但是目前,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缺乏成熟的实践和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持,城市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城市生态系统和全球生命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与耦合规律很难定量的去把握,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都含有一些实验与尝试的成分。
2 “低碳发展”与“低碳城市”
尽管面对各种问题与困难,建设能够配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尤其是面对化石资源即将枯竭、全球气候恶化、温室效应加剧、海平面迅速上升等严峻现实问题,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被高度关注。
“低碳发展”与“低碳城市”的目标策略旨在从整体系统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指在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较少,最大限度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则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本的城市[7]。可以说,相对于大量生态设计理论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低碳”设计作为实现生态城市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对环境的改善能起到直接的作用。因此,在当前“低碳”已成为建设生态城市体系的一个公认的阶段性目标,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
3 低碳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现在,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国际上各个国家承担环境改善责任的重要的衡量指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低碳”,发达国家要容易得多。虽然都要发展经济,两者的经济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发达国家把碳排放量高的加工业都放到了发展中国家,将碳排放量转嫁给别国,自己将那些高技术产品用于城市建设,用以平衡其自身追求高质量生活所需要的高能源消耗,而发展中国家需要以这些产业来拉动本国经济的增长。所以在现实条件下,出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对舒适生存条件的追求,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通过控制经济增长或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碳的排放。
既然碳的排放不能从生产生活的本身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使它减少、转化,以达成大气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利用自然条件的有利因素,将自然“生境”引入城市成为平衡人类活动碳排放量的主要手段。
日本规划师奥野翔提出了营造森林都市的城市空间模型单元,这种模式将绿地以森林的形式引入人类居住区的基本单元,进而以之为单位形成整个城市,从而把以城市为单位实现低能耗、低消耗化自律系统和作为自然生态系统象征的森林引入身边的生活环境。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中,森林是功能类型最多的生态支持子系统,它的多重功能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比起其他的绿地景观,森林发挥着尤其强大的作用。森林净化污染,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功能尤为明显。约五万平方米的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5-30吨。另外,森林可有效的调节气温,控制水土流失,并且是多物种复合的稳定生态系统。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城市中的主要景观空间要素由基质(主要指城市中的各类建成区,由街道和街区的不同建筑群体构成)、斑块(主要指城市中没被人为开发的自然景观或公园、绿地、小片林地等)和廊道(包括以交通干线为主的人工廊道和以河流植被为主的自然廊道)构成,这些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整个城市由相互联系的自然要素包围,以城市中的绿地、森林为主导,结合自西向东穿过城市的水系,将自然风向引入城市住区。从而使现代建筑环境与原始自然环境编织在一起,使古老的城市恢复生机。
同时在交通规划上,区内倡导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与步行交通,区外则通过缩短公共汽车的运行时间,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在功能空间的安排上,综合安排商业、办公、服务、学校等,使各功能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一定比例适度混合布置,以减轻交通压力,方便市民生活。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采用被动式手段合理利用气候因素,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以减少建筑能耗。在能源利用方面,倡导利用新能源,遵循3R原则,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但是在可再生的清洁资源利用与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应用当中,一定要从能量循环的整个过程去实现“低碳”的目标,高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但是如果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评定,与低技术和适宜技术手段相比,能耗并不一定降低,因此,对高技术的应用要慎重选择与取舍。
4 结语
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同,对当前而言,低碳只是作为实现这一远期目标的具体对策,低碳和能源与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低碳城市的设计与规划,更加侧重新能源的应用,3R原则的实现与环境的优化,尤其是城市中高质量的景观、多元立体的绿化和生态支持系统的完善,是实现低碳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城市要发展,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所占的空间是按一定比例分配的,因此绿化与森林的汇碳作用并不是无限的,要从城市经济循环的整个过程去实现控制碳排放量,高碳循环模式与低碳非循环模式都不可取,低碳与循环型发展模式必须在系统层面加以整合,通过相互制约与平衡找到发展的最合理途径。通过循环型低碳发展模式使城市由低碳城市(CO2减排20%-40%)向超低碳城市(CO2减排40%-70%)、微碳城市(CO2减排70%-90%)发展,最终实现零碳城市的目标。尽管目前这并不好实现,难以控制、量化,但毕竟是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
[2]苏伟忠,杨英宝.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一版.
篇7
关键词:低碳城市, 发展 ,规划
Abstract: to domestic low carbon cities theory research 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is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low carbon cities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many cities have put forward building domestic low carbon cities and some ideas to try, however development low carbon the city's high enthusiasm back, and there was some blindness and unsoundnes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city feature selection of suitable for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develop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气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无疑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作用日趋明显。然而, 城市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尤为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不仅可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还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 for Trade and Idustry,UK,2003)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 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 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国外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动法案。国内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已有保定、上海、贵阳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尽管如此,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的阶段, 过于零散, 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架, 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 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 争相打造低碳“名片”, 缺乏系统性的安排。然而, 低碳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而是需要通过低碳技术的创新, 经济结构的优化, 消费模式的转变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 城市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发展路径。因此, 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 总结提炼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发展模式, 将为我国城市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 为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一、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目前国内已经进行了很多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 多集中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以及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或示范项目的探讨。
2008 年1月, 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 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试点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在中国正式起步。气候组织于2008年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 通过实施该项目, 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方, 共同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
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低碳发展的试点实践。如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上海市东滩地区, 正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 该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在新城中, 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直接获得; 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 将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 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 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等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再如保定市, 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础, 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等七大产业园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
随着人们对低碳发展的认同, 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或示范区的理念, 开始依托自身的资源、产业特点探索适宜的发展方式。表1 列示了目前国内典型城市针对低碳城市建设提出的发展愿景和已经采取的行动措施或制定的规划。尽管众多的地区开始低碳发展的尝试, 而发展程度却参差不齐, 发展模式也各式不一, 大到国家级、省级的低碳示范区, 小到低碳乡村、低碳社区, 部分地区打造综合型的低碳规划, 部分地区则重点致力于新能源、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城市或地区的低碳发展经验及其推广价值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 但无论如何, 它们在低碳城市的探索中将为中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二、降低能源消耗的规划手段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2006年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的5.5%,但是能源消耗却占15%。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建筑业的高能耗贯穿于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及后期运行、拆除等各阶段。具体表现为:规划布局不合理,因基础调入的改扩建造成大量建筑非质量问题被拆除;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产生大量的能源浪费;当前绝大部分住宅建筑都以毛坯房形式交付,而后进行二次装修,这种类似小农经济的模式造成严重的能耗浪费,产生大量的装修垃圾;大部分建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优先控制成本,但很少顾及后期运行与维护成本;新能源、新材料利用率依然较低,大量使用取暖和制冷设备,消耗大量能源;建筑质量差,很多建筑寿命只有20多年,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与浪费。
因此,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篇8
城市是能耗与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城市生活的不同层面,如交通、住房、供电等均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息息相关。作为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消费了全球资源和能源的85%,占全球废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85%。我国有600多个城市,2万多个小城镇,对其中287个地级以上市进行统计,这些城市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55%,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总排放量的58%。近300个城市就占到能耗和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未来三十年内我国还将有大约5亿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水泥和钢铁只能在国内生产。因此,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经历一段刚性的高增长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是,中国必将经历城市化进程,这一进程具有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的特征;与发达国家不相同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全球化的挑战。在城镇化过程中节能减排控制的压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低碳城市发展的复杂性、系统性都是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中国不可能人为地减缓城市化进程,但是,可以把城市化进程作为低碳发展的机会,推动城市化进程向低碳、绿色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涉及到产业、建筑、交通等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支撑。无论是对于全球还是对于中国而言,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都是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低碳、绿色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科技―产业”统筹,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其次,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创立开放式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在政府引导和示范作用下,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建立多元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体系。第三,打造低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以绿色低碳技术评估机构、金融服务机构、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交易市场等创新服务。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打造绿色低碳现代服务业体系。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城市化进程绿色发展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从绿色产业角度来看,生态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通过统筹“科技―经济”发展和统筹“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构建结构科学、发展协调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传统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构建绿色低碳现代工业体系。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优先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环保服务和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建设绿色低碳现代服务业体系。
建立绿色建筑技术支撑体系
建筑能耗过高和建筑垃圾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建筑所需能耗已达到全部能耗的30~40%,建筑环境污染在整个环境污染中的比重也达到了38%。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则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可以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研发低碳建筑技术与产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建筑技术支撑体系,切实实现城市化低碳发展的目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低碳建筑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建筑体系的建立;建筑节能新型材料和固体废弃物再生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工程示范;低碳建筑物设计标准的制定;城镇建筑全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使用、运行、维护、拆除和重新利用全过程低碳控制优化等。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交通领域也是能源消耗大户,发达国家交通能耗已达29.5%。另外,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交通运输发展转型,对于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发展绿色交通,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我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加快发展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提高交通综合运输的效率。第二,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城市交通,加快推广清洁燃油、天然气混合型动力和纯电力公共汽车。第三,大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有效集成应用到交通运输行业的步伐。第四,发展交通运输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以低碳为主要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交通结构、建设方式、消费模式,促进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篇9
在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低碳发展没有统一路径可循,必须因地制宜,因“时”施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现阶段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层次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空间布局相对分散,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生产环节”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因此,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从源头上管控碳排放,成为镇江低碳发展的首要课题。
一、前瞻谋划,科学设计,以规划引领低碳发展的空间布局
遵循低碳发展理念,我们按照“经济布局更加集中,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开发秩序更加规范”的要求,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了《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划分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生态平衡四类区域。并提出到2020年,建设空间控制在28%以内、生态和农业空间70%以上,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低碳发展空间格局。为了把《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彻底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发展格局,我们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明确园区面积、明确四至边界、明确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明确发展目标、明确推进机制等“五个明确”的要求,强力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三集”发展。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等,打造形成了80个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3年以来,80个园区主要指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三类园区的产业集中度每年都分别提高2.5―3.0个百分点以上。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的过程中,实现了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
二、严格管控,差别扶持,以政策推动低碳发展的空间布局
为了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市政府出台实施了《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意见》,明确了产业准入、环境准入、规划引导、财政支持、土地管理、分类考核等6个配套政策,通过“严管+扶持”的方式,推动低碳发展空间布局落到实处。具体表现在“三严一补”:
“三严”――一是严规划管控。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上位规划地位,其他各类规划必须服从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共同遵循的战略思路与目标愿景,实施“多规合一”,形成主体功能区、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总体与专项、远期和近期规划组成的主次分明、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二是严产业准入。制定了四类区域产业准入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发展鼓励清单和负面清单。成立产业项目评估委员会(主要是产业政策、碳排放和节能量的评估),对重大项目逐一评审,对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国土资源部门不予供地,规划部门不予办理规划手续,金融机构不予提供金融支持。三是严土地开发。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控制在30%和15%以内,生态平衡区域严控各类土地开发。
“一补”――强化生态补偿。集中市级年新增财力的10%、辖市区年新增财力的5%,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专项补助资金,设立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池”。重点支持适度开发区域、生态平衡区域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建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三、健全体制,创新技术,以机制保障低碳发展的空间布局
强化组织保障。我们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月度督查、季度调度、年终考核等工作制度,层层传递压力、落实责任,确保低碳城市建设每月有进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强化技术保障。整合国土、环境、资源、产业、节能、减排、降碳等数据资源,在全国率先开发了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简称“低碳云”)和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与服务云平台(简称“生态云”),对重点碳排放行业和企业、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在线分析,实时掌握碳排放及能源使用状态,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碳实现可观、可感、可监测和可考核,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整合和分析有效调控政府作为、干预企业行为、引导群众生活,切实将低碳发展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篇10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问题
关于低碳理念,目前仍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低碳理念,就是人们对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看法、态度和构想。即低碳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降低碳排放的看法和态度,二是对如何降低碳排放的构想。目前低碳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但对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仍认识不足。作为城市设计主体,应充分认识到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低碳城市的设计不能脱离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应结合城市自身资源优势,理性选择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产业,形成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只有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充分认识“减碳”的重要性,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城市设计路径,才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对低碳城市也没有确切的定义、界定方法和相关的标准,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市民生活等各方面。其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艺等各个方面。低碳城市建设不可能依靠一两个项目或几个新能源产业就可实现,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一己之力,而应是城市全方位的低碳化过程,贯穿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各方面。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故低碳城市应定义为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通过低碳城市规划、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改变现有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基于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城市设计思路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设计规划是低碳城市设计的前提
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据77%。二氧化碳排放中,主要在四大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交通、建筑、工业及森林减少,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其中交通占17.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工业占44.5%。因此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应把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建筑、交通、工业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能真正实现有效减碳的目标。而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包括“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仍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这直接导致我国低碳城市盲目建设。
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与低碳理念存在错位。低碳城市最终体现为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及物质生产循环化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局。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热衷于新城区建设,且新区规划宽敞、豪华,与城市空间紧凑化、城市生产低碳化相矛盾。低碳城市设计应规划先行,根据原有城市特点、资源特色,依托老城区,保持城市原貌的同时,科学规划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完善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工业生产规划与布局,建筑设计科学合理,低碳节能,不仅能减少无谓能源消耗,还能避免城市趋同化现象。
2 推行“碳税”和碳交易制度,使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
碳排放属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使外部性内在化。一方面如征收碳税,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碳排放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即碳排放许可权交易。碳税制度应首先在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推行,但征收碳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政府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碳排放企业或个人征收碳税,从而给予低碳排放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补贴,增外环保投入从而使外部性内在化,还可利用碳税收入增加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即碳税征收的用途应是奖励低碳行为和低碳研发,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抑制企业碳排放量,鼓励企业积极减碳。通过征收碳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大单位和个人的碳排放的成本;实行碳补偿、碳交易制度,激励有效的减碳行为,约束高碳行为,鼓励低碳行为,奖罚结合,通过合理的碳排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实现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问题。
3 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低碳理念的推行和低碳城市建设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温总理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减排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已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但目前国内低碳城市的碳排放量化目标并不明确。低碳城市构建亟待一个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否则“这样大规模,没有目标的“低碳城市”口号,更像是一场“低碳秀”。
量化碳排放目标只是方向,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和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才是具体的减碳手段。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推进建筑节能,在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统计核算信息阳光计划等。定期、公开公布城市碳足迹数据,有利于对低碳城市减碳行为的监测。碳足迹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即个人或单位的碳耗用量。碳足迹信息公开制以公布政府部门、高能耗企事业单位及“明星”个人等主要对象的碳足迹排放数据,通过城市决策者的示范效应推行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风气,能有效地改善高消费倾向意识较浓的城市消费趋于理性,减少对高排量、高级消费品等的需求,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最终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4 完善低碳城市设计理论和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处于战略层面,其理论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如何具体的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对建立低碳城市的研究阶段,属于理想的指导阶段。如何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结合和协调,如何协调各个城市要素的利益关系还需进一步详细研究讨论。
5加强低碳城市的管理实施机制
低碳城市需要加强建设实施、运营以及后续维护等方面的力度。协调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低碳城市建设在一个有序的、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6重视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
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三、结语
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给人居环境带来严峻考验的宏观背景下,在降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压力下,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向气候应变思路转换的发展趋势下,对城市设计的有关方法理论进行创新的需求愈加紧迫而重要,因此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在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管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和如何落实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对于我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低碳城市,进行建筑区域能源规划,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体系构建》[J].低碳生态城市研究,2010(5)
- 上一篇:流体力学的总结
- 下一篇:简述常见的网络营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