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3: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研究现状、评述
一、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整体研究方面。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系统的探讨了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近代的江西农业生产、近代江西农业科技发展、近代江西农业的赋税、近代江西农业发展的手工业、近代农村阶级关系的演变、近代农业的自然灾害、近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多个层次的问题。
2. 关于近代江西农、副产品贸易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学者有万振凡、胡水凤、吴赘、周海华等人。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对这一问题也有所涉及,探讨了农产品的贸易,对农产品的贸易量、商品率、农产品市场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商品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胡水凤对近代江西茶叶、夏布两种农产品进行了一个研究,探讨了江西种茶面积的变化、茶产量的增减、茶价格的变化及夏布的生产和销售等具体问题。关于江西茶业研究,比较重要的还有周付华的研究,他从中长时段出发对九江开埠后,九江茶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九江开埠后带来的九江茶市的发展与衰落。吴赘、周海华等对近代江西渔业进行了研究。吴赘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鄱阳湖湖区的渔业发展变迁以及鄱阳湖渔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周海华则主要对江西的渔业进行了简单的述论,包括主要渔场分类及其区域、捕鱼方法、鱼产量的加工与贸易。此外,许金华还对近代江西的木材的外销进行了初探,分析了江西木材的外销情况。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主要仍集中在茶叶、渔业的研究上。
3.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的研究。主要的代表性学者有谢庐明、孙桂珍、游海华、白沙、万振凡等。谢庐明研究的重点在赣南,对明清赣南地区农村墟市的兴起、发展、特点以及与地方社会经济变迁关系进行了研究,也探讨了清代时期赣南地区独特的庙会市场、客家文化影响下的赣南农村市场,对赣南庙会市场的地域分布以及客家文化中的庙会、习俗在赣南农村市场中起的整合作用进行了分析。孙桂芳通过对江西农村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西近代农村市场的嬗变过程、市场体系的特点,得出江西农村市场呈现出商品量及规模增大、市场网络日益形成并逐步完善、商品市场结构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土地市场形成、供求关系及竞争机制发育并其作用的一种复杂态势。游海华则主要研究了赣闽粤边区的市场及市场网络的传承与嬗变。白沙、万振凡分析了农村集市的发展,得出民国时期的农村集市设施普遍增加、规模扩大、周期变短、布局日益合理,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关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乡村建设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是近代江西农村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研究学者有温锐、魏本权、曾志文、吴小彬等。温锐分析了近代赣闽边区的传统乡村民间借债、时期沿海人口、企业的入迁等因素对这一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魏本权则分析了1931至1949年江西农村的合作运动,江西农村合作运动是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它担负着江西农村经济自治和社会自治的双重功能,是江西农村近代化的重要尝试和努力。经费的不足、理念的背离、环境的恶化制约了江西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曾志文、吴小彬的硕士论文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民国时期的江西农村建设上来,曾志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江西地方政府在危机预防、危机应急、危机的恢复等机制;吴小彬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出现的严重“三农问题”以及针对这一问题江西地方政府为此开展的农村合作运动、设立省农业院、建立农村实验区等一系列措施。曾、吴二者的研究具有许多相似性。
二、 评价与展望
通过上文对近代江西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的领域得到扩展。21世纪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还较低,主要的研究人物就是万振凡、胡水凤,主要研究成果为1998年出版的《近代江西经济研究》。进入21世纪后,游海华、谢庐明等一批学者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一批硕士研究生也以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相关问题作为研究论文选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队伍得到壮大。研究队伍的扩大,也必然产生成果的增多,领域的扩展。现如今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涉及金融、市场、实验区研究等各个方面;从从时段来看,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
虽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需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 研究的视角急需扩展。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史的视角进行分析,虽有谢庐明从客家文化视角出发对赣南农村市场的研究,但总体仍是研究视角不够全面,更缺少多视角、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学界关于这一问题还需引进经济史、政治史等其他的视角来扩展其研究。
2. 研究时段上忽略了晚清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学界一直将研究时段集中在民国,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时段的研究。晚清,受外来经济的冲击、商路的变化、清政府为近代化而实行的改革,其必然也对江西农村经济产生影响,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足。
3. 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研究成果多,但有影响力的成果少。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成果虽多但普遍缺乏分量,启发性小,在学界影响力小。对这一领域的学者仍需深入研究,提高成果的质量,出几篇有影响力、高水平、有启发性的学术论文,甚至产生几部相当有分量的大作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经济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论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2] 胡水凤:《近代江西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农业考古》,1998年底期;《近代江西的茶价》,《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略论近代江西r麻业》,《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近代江西夏布的产与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3] 周海华:《近代江西渔业述论》,《古今农业》,2002年第4期。
[4] 许金华:《近代江西木材外销的历史初探》,《农业考古》,2010年第1期。
[5] 孙桂芳:《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6] 白沙、万振凡:《民国江西农村集市的发展》,《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 万振凡、宋青红:《民国时期江西农村发展实验》,《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
[8] 刘白杨:《近代江西乡村实验运动中的人物群体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
[9] 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 吴燕等:《战争对近代江西传统农业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11] 魏本权:《近代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述论》,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篇2
1.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2.强化金融研究生金融计算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3.多维互动式:研究生金融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4.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6.校政企研联合培养金融硕士模式创新与策略研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
7.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
8.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9.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0.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11.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2.“分类协同型”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
14.金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探析——以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为例
1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录取1982年度硕士研究生
16.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
17.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证分析与引导机制构建
18.金融危机背景下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19.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创新能力——以金融学专业研究生为例
2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2.金融危机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3.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24.金融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25.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6.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27.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28.金融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
29.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生就业分析与探讨
30. 财经类研究生“三个自信”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为例
31.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探析
32.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基于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特点的分析
33.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4.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开设金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35.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6.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37.金融危机下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38.校企协同模式下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39.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40.西部地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41.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
42.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43.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通胀惯性特征及货币政策研究
44.对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45.金融学中大数据思维的应用研究
46.试论金融学研究中大数据思维的运用
47.金融危机条件下硕士生的择业心理与政策评价——基于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48.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4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50.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51.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52.金融危机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5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
54.金融危机下研究生创业的几点思考
55.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探析
56.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生就业机制探析
57.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8.对匈牙利银行改革的考察——刘鸿儒同志在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的报告(摘要)
59.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一九八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60.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择业状况调查分析——以上海市三所高校的调查为例
61.金融危机条件下硕士生的择业心理与政策评价——基于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62.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63.金融危机背景下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64.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证分析与引导机制构建
6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1983年招考研究生试题
66.金融危机笼罩下美国高校研究生资助的理念、策略与价值借鉴
67.金融全球化新时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思考
68.首届财经院校研究生经济理论讨论会(金融组)综述
69.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预测
70.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及供求状况研究
71.金融院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72.浅析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73.财经院校金融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4.金融危机下硕士毕业生求职状况调查
75.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艰难探索
76.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77.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78.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79.关于金融学科界定的探讨
80.统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金融统计学》教材编写初探
81.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双师”制探索
82.金融学术硕士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比较探究
83.东南亚金融风波与港元联汇制
84.全球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85.战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86.浅谈应重视金融电教教材建设
87.加拿大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科技发展的新举措
88.衍生金融市场的正面经济效应
89.金融危机时医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探讨
90.黑龙江省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91.以科学发展观构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92.构建适应金融人才差异化需求的课程体系
93.转被动为主动——金融IT人才培养机制当与时俱进
94.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对接新兴服务业发展研究
95.新疆与全国金融学课程内容及体系差异分析
96.数理金融研究前沿与公司理财问题探讨
97.知难而上 创新突破 积极调整产业战略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98.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途径之浅见
99.吕家进——结合邮储实际积极做好农村金融创新
100.英语专业硕士金融翻译课程教法探索
101.全日制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制
102.一个执著金融梦想的人——记80级校友高飞
103.我亲历的中国金融教育历程
104.在国际金融的研究道路上
105.面试闯关终结金融职场“七年之痒”
106.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甘培根谈——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107.美经济学家认为控制资本并非防范金融危机的良方
108.基于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金融硕士教育研究
10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10.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111.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
112.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113.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已婚女研究生压力源探析
篇3
听听受访对象的故事吧。
李瑶说她其实挺幸运的,1999年本科毕业后,她进到地方一家国有银行工作,但不甘于平淡的生活,工作了2年后就考取了研究生重新开始校园生活。工作期间李瑶就已结婚,而等到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她与爱人来到北京,并购置了一套房产。“位置绝佳,在西单附近,但那套房子确实年头太久了,80年代建的。晚上都可以在楼道里拍恐怖片了”。李瑶开玩笑说。这套房子当时价格不到40万,首付的10多万大部分是借的。“现在这套房子应该能卖100万了吧,我把房子租出去了。每月3000多元租金,慢慢的就能收回购房成本了”。
现在李瑶住在位于东四环的一套2007年买的房子里,首付就付了40多万,总价在150万左右,压力还是挺大的。因为有了小孩,好在李瑶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其爱人从事的是金融工作,收入稳定、一个收入高。李瑶认为自己的幸运之处首先是曾在银行房贷部门工作过,对于理财有感觉,很早就懂得以房养房。另外结婚早,在读研究生期间就考虑毕业后的生活。李瑶的生活很节俭,她认为自己这一代人的家庭条件大多一般,这与有的80后女孩不太一样,她从小就习惯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几乎没去过酒吧,也很少买化妆品。
不过李瑶也承认现在的房价太贵了,别管你是什么硕士还是博士,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实现安居梦的。她有的同学后来又读了博士,毕业后根本买不起房。幸亏她当初“勇敢”了一点,现在手头有了两套房。李瑶还做股票和基金投资,但经历过2008年的暴跌后,现在仍套在手里。而她爱人在金融机构工作,学会计出身,却不投资股票。“可能是因为他总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总觉得价格太贵,反倒不敢做”,李瑶说。
章燕与李瑶相比就没那么幸运了,她2003年来北京,2005年考上研究生,2007年毕业。忽然发现工作比起刚来到北京闯的时候还难找,忍受了每月3000多元的薪水,找到一份工作,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房价在上方高悬。“早知会这样,当初还不如不考研究生”章燕说,“自己好在是个女孩,不像男生(她还是喜欢这种称呼)压力那么大。我有的男同学毕业后去近郊的学校当老师,都不敢找城里的女孩结婚”。
“我这个案例可能没有什么代表性吧”,章燕对记者说,“如果是顶尖大学的那些热门专业的硕士生,比如清华、北大的金融系、建筑系呀,应该比我们强很多。不过可能只是收入会高一个层次,房子一样买不起,已经错过好时候了。
当记者告诉章燕,有社会调查显示,硕士层级的人的收入和家庭财富在各学历人群中是最高的时,章燕并不觉得吃惊。因为这项统计面对的不是刚毕业的学生,而是工作多年的人。在几年前,硕士毕业很容易能在国有企业、好的外企找到工作,或者去当公务员,以前很多好职位只招硕士生,他们有更多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自然能很快的积累财富,较早的就购置房产。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中国消费金融调研报告(2009)》的结果显示,硕士学历人群具有三高的特征:
家庭收入高
注:从被访者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程度来看,除了博士这一层级外,无论是固定工资收入还是奖金和津贴、或者工作外劳务收入,均值和拥有率都呈直线上升态势,到硕士级别时达到最高。这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是直接正相关的。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程度为硕士的家庭其固定工资收人、奖金和津贴、工作外劳务收人均值分别为67.275元,29.413元,6.579元,在这三类收入中,其拥有率分别达到93.17%,87.68%,42.94%,远远高出所有家庭的均值。
保值商品、自有汽车、其他太件耐用品和自有房产的拥有率和净值高
保值商品、自有汽车、其他太件耐用品和自有房产的拥有率和净值高
从被访者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程度来看,除了博士层级外。教育程度的上升同样对应着较高的保值高品。自有汽车、其他大件耐用和自有房产的拥有率,而且其均值也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家庭成员拥有硕士学历的家庭其上述几类资产的均值分别为:28,034元,81,335元,39,124元,621,276元,参与率分别为:68.94%,42.17%,63.17%,87.66%,这实现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学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通过学历就业者能力的机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与度显示不同学历金融产品的了解度
从金融投资理财的参与率和资产均值来看,随着家庭成员中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除博士这一层级外,参与率和均值也呈直线上升态势,硕士这一层级在股票、基金、国债和保险产品上的参与率分别为:52.7%,34.9%,20.27%,56.56%,其均值分别为:40.391。21.320,12.651,22.003元,其价值加权家庭占比则远远超过其家庭户数占比,这表明,学历与金融资产投资之间有着强烈的相关性。 从调查结果和我们实际访谈中,还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仅反映知识与财富的关系,还体现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 经济资源集中度越来越高。 硕士层级之所以在收入和家庭财富上独占鳌头,与他们能取得进入国家机关、央企、国有银行等结构的入门证有很大关系。相比较而言,本科生、专科生缺乏这样的学历入门证而更多的在私企工作,在收入和福利上就相差一截。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政府、民间和外资的力量是很不均衡的,政府掌控的经济资源愈发庞大,这与西方国家以私企为主不同,也与前几年外资力量更富冲击力有很大差异。
近十年来财富分化的加剧。 从我们受访对象的陈述中,往往能听到“时运”二字。也就是说如果能早几年毕业,那就很可能较轻松的进入央企或当公务员,在对未来收入预期稳定的情况下,利用公积金、各种补贴等福利,较早的购置房产,让家庭财富上升到一个台阶。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时运”,也许先后只差五年,但由于进入经济资源集中的部门和购置房产的门槛提高,财富积累的速度上可能会相差二十年甚至更多。尽管有着相同的学历、专业和同质量的毕业论文。
社会精英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这体现在名校、好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到金融、房产、电信等热门领域的大型企业工作。硕士生本身就带有专业化的符号,这会相对于其他学历层级设立起专业壁垒,更易被喜欢高学历人才的经济资源集中部门所吸纳。这不同干过去三十年。不断有新的产业步入市场化,而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很多人跨专业就业也非常成功。名校、好专业、高学历学生就业的集中,也形成了社会精英化的趋势,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高层次的圈子。
篇4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内部审计进入风险导向阶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风险导向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实施作为研究重点,从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及目标,风险导向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入手,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施上的几点建议,以促进企业的更加有效地利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风险管理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改善,以达到防弊、兴利、增值的目的的一种审计理念[1]。它要求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识别和评估公司风险作为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目标,并把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3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
美国Treadway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在该稿中风险管理被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于整个企业。风险管理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3]。”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作为工作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经历了防弊、低层次兴利、高层次兴利的过程,发展到风险导向阶段,内部审计就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的直接联系,在企业创造价值目标的作用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由高层次兴利转向了增值。通过事先发掘问题,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效率的转变。
传统内部审计通常只局限于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是控制的充分性和遵循性,虽然有着防弊与兴利的审计目标,但是无法与企业目标关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则先确定企业目标,再对可能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风险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对风险的管理控制有效。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被管理人员、投资者、董事会广泛使用的概念,其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其核心是科学决策。在公司实现增值目标的过程中,在进行战略规划、经营计划等决策时,风险是不可回避的因素[4]。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最新动向,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
首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监督、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和各项控制;复核并证实信息是否可靠并且符合相关政策、程序和法律,协助管理者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执行管理机构提供风险防范以及治理的有效的保证。
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公司创造价值产生了促进作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对于公司风险的评估和改善,可以帮助公司预防和减少损失,同时可以使公司内部保持良好的审计环境,对于经理层、员工都起到威慑作用,努力改善经营绩效。
三、对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几点建议
下面笔者将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如何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客观性反映的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征,与评估、判断及决策的质量有关。企业应该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不参加任何可能损害或者假定会损害他们无偏评估的活动,不能接受任何可能损害职业判断的东西,应该披露所有的重要事实,不能歪曲事实。
2.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善公司的风险预警机制
公司的治理目标是在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愿景之后,争取增加企业的价值,保持股东权益长期的最大化。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在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企业风险的关键。
3.管理层应更新观念,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
管理层要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把风险导向审计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正确处理风险和效益的关系,把企业的长远利益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目前在企业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应该以风险为导向,从降低风险损失的角度帮助企业有效增值。在审计过程中,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关键流程,内部审计人员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经营风险。企业应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审计进行风险管理,为企业提高经济利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慧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问题.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第八卷第二期):71-74.
[2]宗淑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北京交通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篇5
关键字:B-S模型 Merton模型 环境责任保险
作者简介:游桂云(1971― ),女,汉族,中国海洋大学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
鞠铮 (1982.9― ),男,汉族,中国海洋大学劳动经济学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7CJGJ07)“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经营模式与经营技术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一、B-S模型介绍及其在保险中的应用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Fischer.Black与斯坦福教授Myron.Scholes在期权定价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们创立了B-S期权定价模型。这一模型在金融理论和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市场尤其是期权市场的发展;为类似于期权的衍生金融工具或含有期权特性的金融资产定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将B-S模型应用于保险还要归功于Merton,其创造性地将银行的存款保险看作是银行资产价值的一项看跌期权,从而可以利用B-S期权定价模型。Merton的研究增强了B-S模型的适用性,因此B-S模型又被称作B-S-M模型。这一模型在金融理论和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类似于期权的衍生金融工具或含有期权特性的金融资产,包括保险产品的定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应用B-S模型比较广泛和成熟的是银行存款保险。Merton指出,由于保险人担保了银行的债务,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保险人对银行资产出售了一份看跌期权。对于银行来说,加入存款保险制度就相当于持有一个看跌期权,该期权的潜含资产为银行的资产组合,执行价格为该银行的存款额。该期权价值的上升取决于下述因素:无风险的利率;金融机构承受风险的数量;价内期权的幅度即金融机构持有较少的资本;期权到期的时间。在到期日,如果银行资产V大于承诺支付的债券价值B,此时权益的价值就是V-B。然而,如果在到期日银行的资产价格小于承诺的支付,银行会对债券持有人违约,此时,负债的价值会是V,权益的价值会是O。因此在到期日,债券的价格是Min[V,B];权益的价值是Max[0,V-B]。如果考虑到保险的影响,对于债券持有人将不会有任何不确定性。实际上,保险机构确保了银行资产在到期日至少等于B。与其他保险一样,保险机构会对银行收取保险费。银行的资产不论是否参加了保险,价值都是Max[0,V-B];债权的价值始终是B;保险机构支付的金额是Max[0,B-V]。
Merton指出,由于保险人担保了银行的债务,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人对银行资产出售了一份看跌期权:承诺支付对应于执行价格,将公产的价值对应于股票的价格,则存款保险的定价公式为:
国外学者用此方法算出的美国银行保险费率在0.2%左右,同精算方法得出的费率相近,也符合实践需要。因此,将B-S期权用于保险费率计算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可行的。
二、数据处理与模型调整
1.数据来源与处理
与精算定价一样,在期权定价中,损失统计是基础性工作。选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假设在该行业推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为强制保险,即该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均作为投保人。根据《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为20715家。将承保金额设定为200万元,承保年限为1年。根据李生才、王亚军、黄平统计的2003-2007年的《安全与环境学报》,通过精算方法,得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每次事故预期损失额为77.95857664万,发生事故的概率为2.82694。
根据李生才、王亚军、黄平统计的2004-2007年的《安全与环境学报》,并结合原始事件相关报道,整理出2004-2007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的损失金额及次数。
将免赔额定为10万元,去掉10万元以下的事件;且由于200万为保险金额,将200万以上的损失金额视为200万元处理。因此,将数据整理排序得:
由于李生才、王亚军、黄平统计的2004-2007年的《安全与环境学报》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的次数偏少,每年统计的次数相当于同期《中国环境统计公报》统计数据的1/4。经考虑可能是信息不对称、统计标准不一等原因造成,因此我们将发生事故的次数调至2004-2007年的《国内环境事件数据》统计次数的4倍,即以《中国环境统计公报》统计数量为准。
由此,计算出2004-2007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的损失金额为别为7718.4、3946万元、4532万元、4073.6万元,并以此与《中国环境统计公报》中的数据作对比,发现基本吻合,符合实际情况。
2、模型调整
保险对应B-S模型类型的为欧式看跌期权,因此公式为:
N(d1),N(d2)分别是d1,d2的正态分布的函数值。p为保费,X为承保金额,r为年无风险利率,t为以年为单位的期权到期期限,S0为保单对应资产的当前价值,σ为保单对应资产年复利收益率的标准差。
由于本文目的在于求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环境责任保险费率,因此将(12.5)式两边同除以X,原式变为:
由(12.7)式可知,利用B-S期权定价模型推导出来的看跌期权定价公式来确定费率,其高低一般取决于以下五个因素:
(1)标的物的当前市场价格
对于看跌期权而言,市场价格上涨,期权价格下跌。通常可采用对标的物未来期望价值的折现来测算标的物的当前价格。由于环境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没有明确的标的物,因此当前市场价格可以等同为承保金额。
(2)承保金额
承保金额在期权合约中是固定不变的。对于看跌期权而言,赔偿金额越高,买方盈利的可能性越高,期权的价格也就越高。
(3)承保时间
据到期日的时间长短反映了期权合约的时间价值;一般而言,距到期日的时间越长,期权的时间价值越大。
(4)无风险利率
一般指国债的发行利率或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它是购买期权的机会成本。在看跌期权中,无风险利率越高,机会成本越小,要求期权的收益率也就越低,期权价格也相应减少。笔者认为采用银行的1年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来作为无风险利率,比较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市场条件,这也符合无风险最低回报的机会成本概念。而shibor代表了我国未来的无风险利率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采用这两种利率分别计算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环境责任保险的费率。
(5)保险标的物价格的波动率
投保标的物价格变动越大,期权买方获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对于卖方而言,卖方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对于买方固定金额的损失,卖方的损失更大。所以,在标的物价格预期变动程度很大时,相应的期权价格会很高。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一般用投保资产未来年复合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表示。
由期权定价模型可见, 其中核心变量为无风险利率和保险标的物价格的波动率,无风险利率的选择在第十一章已经做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那么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该如何确定呢?通常通过投保标的物历史价格的波动情况进行估算。基本计算方法为:先取该投保标的物过往按时间顺序排好的t+1个历史价格,价格之间的时间间隔应保持一致,如一天、一周、一月等;利用这一组数据计算i个连续复合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计算公式为:
μi为第i个时期的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P(St)为第t个时期标的物的历史价格。
上述公式表示对时间间隔内的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取自然对数,得到连续复合的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
在B-S公式的计算中,我们需要的是年收益波动率,因此,需要将上述波动率转化为年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转化的方法是:利用下述等式进行计算:
σy为年波动率,σx为某期限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的平方,n为1年中包含的期数。
三、以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为无风险利率确定环境责任保险费率
首先用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来进行计算。根据最新的1年期存款利率, r0=3.87%。无风险利率必须是连续复利形式。一个简单的或不连续的无风险利率(设为r0)一般是一年复利一次,而r要求利率连续复利。r0必
μi为第i个时期的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σ为保单对应资产年复合投保标的物价格波动率的标准差
四、以shibor为无风险利率确定环境责任保险费率
12.7实证结果分析
目前,保险费率的精算定价依旧是我国保险业定价的主流方法。当然,在国际上,对于精算定价的否定和质疑之声在近年来越来越高。
保险费率的期权定价方法将保险合同视作是一个欧式看跌期权,并用期权定价模型来计量保险费率。它考虑了传统计量方法中所忽略的价值,是传统费率厘定方法的一种延伸,但它在计算过程中需要预测保险标的资产的未来价值,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保险费率的期权定价方法并不是对传统费率厘定方法的否定,二者互为补充、对照。总而言之,保险费率的期权定价方法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保险费率的定价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
论文运用精算定价和期权定价两种方法定价结果比较接近,大约8‰费率与其它责任保险的费率相比较,属于合理范围。但考虑到原始数据的不足和不够精确,以及缺乏经验,所确定的费率水平仅供参考;相比较,论文对于分行业的环境责任保险费率的厘定思路和方法所进行的学术探讨,对于未来的环境责任保险费率更加准确的厘定,以及环境责任保险业务的全面开展,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斌.存款保险定价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2] August Ralston .Pollution Liability and Insurance:AnAppiication of Economic Theory.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3] Marcel Boyer,Jean-Jacques Laffont. Environmental Riske and Bank Liabilit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1(1997) 1427-1459
[4] Richard.S.J.Tol. Climate change and Insurance:A Critical Apprisal. Energy Policy,vol.26,NO3,PP252-262,1998
[5] Hung-Gay Fung,Gene C, Lai,Gary A, Patterson,Robert C, Witt 。Underwriting Cycles in Property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dustry and By-Line Data.The Joumai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98, Vol, 65, No, 4, 539-562,
[6] Michael G. Faure LL.M and David Grimeaud. Financial Assurance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Liability,2000(12)
[7] Trent R. Vaughn. Misapplications of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Models in Property/ Liability Insurance Ratemaking
[8] Steven Shavell. On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Geneva Paper on Risk and Insurance,vol.25 NO.2 (April 2000)
篇6
关键词:出版单位 单位融资 融资 问题
从理论和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看出,出版单位的融资问题是一个有待认识并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我国各出版单位都面临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出版单位的融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调控方式等密切相关。本文拟就我国出版单位融资问题作以下简单的探讨。
一、出版单位融资的必要性
筹集资金或融通资金简称为融资。规模化经营是出版单位从目前和长远的发展来看应该采取的经营方式,要想快速实现规模化经营,就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出版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资金及对内外的投资都可以通过融资得到妥善的解决,也可以促进出版单位资金结构的有效调整,从而优化自身资本构成。我国出版单位虽属于事业单位,但大多数都实行企业化管理,因此,出版单位自身的发展要求灵活运用融资手段。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信息化得到飞速发展,出版物市场也逐步放开,因此,我国出版单位要在这些背景下抓住机遇,提升自身的发展速度。出版单位要使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实现规模化经营,足够的资金是实现这些目标比不可少的条件。
二、我国出版单位融资的现状
(一)我国出版单位主要融资手段简介
一些出版单位的领导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转变了传统观念,对融资手段进行大胆的应用,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和书店参股开办特约经销店;在对某些造价昂贵的珍品书或丛书等进行印制和出版时,采用融资的手段,引进行业外资金或采用预收款等;在出版社的经营中吸引外商以无形资产或知识产权作为股份参与;为解决短期的融资困难,建立股份制的分支机构,在实施一些重点选题项目过程中对行业外资金或职工股份进行充分的吸收利用等。现行政策是允许这些融资手段中的绝大部分的。现在出版单位最主要的融资手段是上市融资,已经诞生了好几个规模超百亿的出版集团。
(二)现阶段我国出版单位的内部融资
1、项目融资
当出版单位在出版一些具有较大的风险收益的图书或大型图书时,会向单位内部的经营者和职工融资。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一方面顺利出版了出版单位要出版的图书,另一方面出版图书产生的利润职工也可以分享,增加了职工的收入。
2、职工持股
一些出版单位将剥离出来的出版单位经营性资产用于集团公司的组建成立方面。这种方式紧密联系了出版单位的经营及和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从而使单位职工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从而更加积极主动递参与到单位的经营管理中来,为单位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经营者的各项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实施职工持股后,员工得到了单位的股权收益,工资和股权构成了员工收入的形式,这样做并没有增加单位在员工收入方面的开支,同时有激励了员工,从而实现了在经营管理中的双赢。
三、新时期出版单位融资的模式和手段
(一)上市融资
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我国的出版单位无法直接上市,但这并没有阻止出版单位上市融资的步伐,有些出版单位就是通过“参股”或“借壳”等手段达到这一目的的,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大恒科技上市时,大恒电子出版社随同其一起上市,从而得到了两千多万元的资金投入,加大促进了本单位的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出版界一支很强的力量等。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出版单位上市融资还属于个别现象,我国出版业大规模的资金运作还没有出现。
(二)项目融资
引进外资是项目融资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手段。这种方式的融资是指出版单位和外商在图书的零售业务中合资。比如,湖南出版社集团向一家香港公司融资,和其一起合作开设图书超市。同时,同外资进行合资在期刊出版单位也早有先例,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法国桦榭菲力柏企契约通过版权合作的方式合资出版了《世界时装之苑》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保护我们的民族出版业,使正确的出版导向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引进外资使外资参股时,要保证国有资本所占的股权不低于51%,从而使国有资本在原有出版单位占有绝对的控股权。
(三)所有者权益性资金融资
出版单位融资时一方面可以吸收国家、企业、个人投入的实物、现金、无形资产等直接投资,也可以让下属的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即使下属的股份公司向私募资金,如PE基金等,增发一定比例的企业股票,做大股本,增强实力,即便它暂时还不具备上市资格。通过这种方式,出版单位融资的灵活性就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四)负债性资金融资
出版单位最常用的办法是利用银行的长期或短期的贷款。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应付账款、预收货款、票据等商业信用融资,同时,也可以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融资等模式和手段。短期融资券又叫做商业本票,一般是种没有担保的期限仅为2个月到1年的短期期票,在现阶段的中国,其发行限额是100~3000万元之间。短期融资券的利息比定期存款的利息低,但所要求的信用额度比较高。
综上所述,各出版单位要想提高自身的资本运作能力,必须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有效的融资,促进规模经营步伐的不断加快,从而使自身参与国际出版竞争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为防范在单位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经营风险,单位应该合理利用融资手段,对资本结构进行科学有效的把握,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英.我国公益性新闻出版业财政性投融资动因与改造研究.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篇7
关键词:社团;发展;管理
当前,各高校的学生社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社团的种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但是,在社团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社团的资金、活动场地、活动层次、管理等一些列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当前高职院校社团管理与发展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3%。
一、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员吸纳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有82.6%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学生社团,其中,有16.5%的同学同时参加了两个及以上的社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的热度。但是进一步调查发现,有52.9%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在3次以下,只有9.8%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5次以上。究其原因:很多社团在吸收社员的时候,盲目的扩大、没有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特长等特性来招新,在搞活动的时候,完全的凭借领导成员的一腔热血,导致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热度、次数极具下降。
(二)社团的资金问题
当前,很多社团的资金筹措主要是有三大块组成,即团委划拨、企业赞助和会员会费,其中,团委划拨的经费非常的有限,因为一所高校的社团种类过于繁多,不可能每一个社团划拨很多的经费,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有“1+1”数学协会、财会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红绿灯话剧社、篮球协会、摄影协会等近40个协会,大部分还是通过会员的会费和企业的赞助来支柱,但是企业赞助也会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导致社团的管理发展受限。
(三)社团的指导问题
很多社团在开展活动的前期,缺乏一个整体规划及相应的指导,通过调查,仅有41.6%的社团有专门的教师参与指导,这其中,只有8.2%的教师为学校负责组织相关活动的部门委派指导,有42.6%都是外聘教师,与活动的内容并不密切的联系,所以对于指导上面疲于应付,导致社团的建设发展出现瓶颈。
(四)社团的管理问题
由于社团的内容的新老成员每年都会有变动,所以在管理上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新老成员的衔接问题,还有领导者的选举问题,社团的好坏离不开离不开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离不开核心成员的良好管理,往往交替中,核心成员的退出会导致整个社团陷入僵局。
二、社团的管理与发展对策
社团的管理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加强社团内部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力度。作为校方,应该建立健全一些社团管理制度,如规范社团的成立和注销、评奖评优的标准、财务监管等,会长的选举、任期等相关制度。从部分高校的实践经验上看,社团能良好壮大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
(一)不断完善内部运作机制
对于社团内部成员的发展、环境的优化上下大功夫,最大化的去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积极性,对社团内部管理、成员分布、成员关系进一步去研究,加强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形成一个适合本校、本团发展的模式。在评价机制上,主要是校方可以有效的发挥教育功能,可以通过学期或者学年考核的方式,去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和一个社团的发展状况。通过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定期的淘汰一批发展不好的社团,产生一批新型的优秀的社团。
(二)提高社团的培训指导力度
在活动开展之前,就应该加大对社团成员、社团领导的指导力度。社团骨干的能力好坏直接影响一个社团的发展。学校团委及相关的社团主管部门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发展这批骨干成员,适时的开展相应的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管理实践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帮助下,社团才会更好的走向良好健康发展之路,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个导向去指导学生:引导、管理、服务、教育。
(三)加强与社团之间、与外界之间联系
上述所说的社团经费问题紧张,可以加大社团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根据社团自身的特点,寻求一些长期固定商家的支持,比如大学生创业联合社,可以联系一部分发展比较好的自主创业的校友;动漫社可以为一些商家出一些动漫海报,书画协会可以请外校的书画协会共同组织参与相关的活动,加强了相关之间的联系,取长补短。
(四)强化社团的创新理念
社团是一种具有延续性的团体,很多社团领导在开展工作上,往往一味的根据前任的经验去做,这样对于一个社团来说,失去了一股创新的气息。社团里面必须拥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把校园文化进一步的融入进来。
三、总结
高校的社团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社团在管理方面、在开展活动方面还存在不尽人意的方面,为此,无论是学校管理者、教师、社团成员都应该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指导、发挥创新意识,促使社团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352.
[2]胡德岭.高校社团文化功用辨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7):127一12.
篇8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国家级
基金项目: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资金项目、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海南大学“211工程专项资金”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jg0110)、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08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8日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实施了“质量工程”,教育部于2008年有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是指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2008年9月28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如何建设好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研究。本文对海南大学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首先介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该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海南大学的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前身是1981年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湛江校区创办的“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干部专修科”专业。最初只是为热区国营农场培养管理干部而设的专业,在老一代教师的艰苦奋斗下,逐渐发展壮大。1990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2001年获批“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点,是海南省第一个经济管理类硕士点;2003年获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2007年由中央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200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海南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特色体现如下:
1、研究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占地约4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亿人,横跨华南9省(区)。热带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热带农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本学科点主要研究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热带渔业经济管理等内容,努力构建有热带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国内其他院校很少涉及的。
2、跟踪世界热带地区各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前沿研究动态。我校是唯一代表国家参与研究热带地区农业的高等院校。本学科点在热带大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方面紧跟世界研究动态,为中国热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在中国-东盟“10+1”模式下,本研究方向特别关注东南亚、南亚热带地区国家之间的农业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等专题研究。
3、完善与发展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学,基于热带作物生产与管理特色、农垦企业自身特点,开展相关研究。中国热区有各种类型的农业企业,主要是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农垦企业。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热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的主要专业。自198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培养原则,累计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与硕士毕业生,为华南热带农业经济,尤其是海南农垦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培养了大量领导干部,并输送了大量优势的专业人才。培养了海南省人大副主任王法仁、广东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等3,000多名专业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为海南、广东和云南三大农垦及海南农业厅系统培养了200多名中高层干部。并完成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参与政府与企业咨询200多次,学术报告和培训讲座听众年均3,000多人次。随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师队伍的不断提升,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热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为海南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1、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完善的同时,师资队伍得到壮大,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共有30人组成,基本情况如下:
职称结构: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2人,其中有硕士生导师24人,高级职称比例为90%以上。
学历结构:博士11人,硕士16人(其中7人为在读博士),学士3人,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
年龄结构:教学队伍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30岁以下的教师3人,占10%,30~40岁的教师15人,占50%,40岁以上12人,占40%。
其中,出国高级访问学者或具有海外学习背景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省优专家3人,省“515人才”第1层次专家2人;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次,获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次,获省级“优秀教师奖”1人次,获“海南青年五四奖章”2人次,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次。
2、实验设备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师生需要。在实验设施方面,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省部共建实验室,实验室的面积达到310m2,为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教学实验中心实行全面开放制度,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重点收藏农业经济、产业经济、世界经济、贸易经济、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等六类。期刊方面,院里近年来每年订阅的期刊平均有80余种,报刊及论文材料限馆内阅览及借出复印。馆里的计算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提供给读者使用,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以弥补纸质资源的不足,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需要。
3、具有良好的办学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有1个本科专业和1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农业推广和高校教师),2个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经济学、种质资源经济学);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重点课程。因此,该专业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学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4、积累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为学校和农垦及海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本知识,接受领导技能、经济社会调查、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从近几年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来看,基本上非农企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并无差别。但是相对于正规财经类专业科班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学校影响力,还是专业名称上和实际操作能力,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举步维艰,社会认可度逐步下降,导致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下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尽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改革,一些课程依然存在问题。首先,与全国其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并无差别,没有体现热带农业经济特色,同时也没有关注农业热点问题。例如,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农业发展等;其次,有些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例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农业生产函数和农业技术进步测算等内容与经济学中内容几乎相同。
(三)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实验或实习课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虽然有些课程也安排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不明确,实践教学考核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进行打分)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达到,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立足热区,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讲,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普遍性,但就各高校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即“热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热带地区经济发展,以华南地区农业经济、农垦企业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热带地区的“三农”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也应相应的做出调整,增加华南地区经济专题研究、现代农垦企业经营管理、海南农业政策研究等课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真正成为特色专业和社会认可专业。
(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公共课程教学、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一般来讲,必修课应占70%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但由于种种原因,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选修课较少,原本是选修课的课程却变成了必修的选修课,特别是专业特色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导致本是“特色”专业却没有开设“特色”课程。因此,首先,要真正加大选修课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等;其次,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如热区农业发展概括、农垦企业经营管理等;第三,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认真制定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并与理论教学形成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重视教师培养,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密切相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且可以提升科研实力,有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学历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但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仅为36.67%,可见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为了达到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组建教学团队,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风丽,刘俊浩,程钢,王生贵.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石河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9.
[2]颜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J].农业经济,2009.12.
[3]洪名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构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4]庄佩芬,刘伟平,王林萍.对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3.
[5]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8.
[6]季莉娅,史金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大众科技,2008.4.
[7]李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5.
[8]奚祥华,于新刚,曹奕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9]厉昌习,李国栋,薛兴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07.35.
[10]孙自保,李萍,龚红梅,彭岳林.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2006.11.
[11]于战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S1.
[12]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万志芳,王玉芳,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
[13]尚琳娜.浅议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24.
篇9
关键词: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综述
Abstract:The failure of main U.S. investment banks in 2008 turned the U.S. subprime crisis in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very quickly,which almost damaged all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financial systems and further caused global economic crisis. These series crises strongly demonstrate that timely and effective early warning of the failure of securities companies (investment banks)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reviews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about early warning of the failure of securities companies and provides a sound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important field.
Key Words:securities company,early warning of failure,research review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16-05
一、引言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投资银行业逐步陷入危机。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2009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而美国银行则宣布收购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2009年9月21日,美国第一和第二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美联储批准从投资银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基本崩溃,使得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传染遍及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危机。这一系列危机表明,及早有效地对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失败进行预警极为重要。
就我国而言,2001年到2005年,伴随着证券市场数年的低迷,证券公司长期累积的风险先后暴露,证券监管部门在短短几年间对近60家证券公司采取了风险处置措施,以妥善化解行业危机。这次全面行业危机的集中爆发,既反映出监管的不足,也恰恰说明亟需建立一种有效的金融风险早期预警系统,以防患于未然。
本文拟通过对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为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系统的建立完善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的研究很少,而且对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的研究基本上被视为一般公司(非金融类)失败预警研究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其研究方法也基本沿袭了一般公司失败预警研究。因此,本文在全面梳理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的研究现状时,必须涉及一般公司的失败预警研究现状,也须涉及金融类公司的失败预警研究现状。回顾一般公司和金融类公司的失败预警研究,既可以理清失败预警研究的发展启承脉络关系,又可以为证券公司的失败预警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二、一般公司(非金融类)失败预警研究回顾
(一)国外一般公司失败预警研究回顾
Beaver(1966)的文章开创了企业财务困境预测研究的先河,最早采用了单变量分析法进行企业财务失败预警研究。其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可以说国外企业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已经臻于成熟。
1. 多元统计方法。
(1)多元判别分析。判别分析用统计模型的语言描述为,设有 个总体,希望建立一个准则,对给定的任意一个样本 ,依据这个准则能判断它是来自哪个总体。
Altman(1968)首次采用多元判别分析对企业财务困境预测问题进行研究,选取了于1946―1965年间破产的3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行业、资产规模及报表年份进行配对选取了33家非破产企业,研究了涵盖流动性、盈利性、杠杆比率、清偿能力和经营活动5个方面的22个财务比率变量,最终建立了
(营运资本/总资产)、 (留存收益/总资产)、 (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权益/负债总额、 (销售收入/总资产)五变量的值模型:
采用样本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财务困境前一年该模型具有95%的预测能力,在财务困境前两年该模型具有72%的预测能力。这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后来,Altman,Haldeman 和Narayanan( 1977) 修正了模型,在原有 5 个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公司规模与盈余稳定性两个变量,建立了模型。Altman(1995)又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分别建立了针对非上市制造企业的 模型和针对非制造企业的模型。2000年再次对 模型进行了修正,去掉了带来行业影响因素的销售收入/总资产,得到了跨行业的 值模型:
由于多元判别分析方法不仅能够了解哪些财务比率最具有判别能力,而且同时考虑多项指标,因此对整体绩效衡量较单变量分析更为客观。在Altman(1968)之后,多元判别分析成为学术界研究财务困境预测问题的主流方法。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多元统计分析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的,包括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财务困境组与非财务困境组具有相等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发生财务困境的先验概率和误判成本均为已知等,而事实上,这些假设常常不成立。
(2)多元条件概率模型。学者们随后引入了假设相对宽松的多元条件概率模型Logit分析和Probit分析,克服了多元统计分析面临的统计假设问题。Logit模型的目标是提供可以归为某一类观察对象的条件概率。它建立在累计概率函数的基础上,不需要自变量满足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条件。
Ohlson(1980)将Logit分析方法应用到企业财务困境的研究中。Ohlson选择在1970―1976年间破产的105家公司(破产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至少三年)和2058家非破产公司组成的非配对样本,使用Logit回归方法,分析了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判别错误和分割点的关系。相比而言,运用Probit方法进行的研究较少,这主要是因为Probit方法计算较为复杂,且预测效果与Logit方法相差不大。Logit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对多重共线性、极值和数据缺失等问题极为敏感(Ooghe,2006),而且一些实证研究对MDA和Logit两种方法的预测效果进行了比较,并没有得出Logit方法明显优于MDA方法的结论。
2. 期权定价方法。1974年,默顿论述了有关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风险贷款和证券估价的思想。其后,许多学者尝试将期权定价理论应用于信用风险的度量领域,KMV模型正是这样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KMV模型是KMV公司开发的一种违约预测模型(信用监控模型,Credit Monitor Model),运用预期违约频率来衡量一年内借款者的违约概率。违约风险大小是用违约距离(Distance-to-Default)来衡量的。该值越大,说明公司到期能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该公司信用风险越小;反之,则公司信用风险越大。为计算违约距离,KMV模型采用Black―Scholes―Merton期权定价模型构建了资产市场价值和股权市值之间的关系。在计算得出公司违约距离后,将其与相应的违约距离数据库相对比,把相同违约距离公司中实际违约公司的百分比作为该公司的预期违约频率(EDF),从而对公司违约破产概率进行衡量。KMV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它是一个基于现代公司理财和期权理论的“结构性模型”,对外界条件的改变能很好地作出反应(EDF每季度更新一次),并且可以及时反映股票市场上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过,KMV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由于KMV模型主要依靠股票市场数据来预测违约率,股票的价格若受投机因素影响很难正确反映公司资产价值及其变化情况,模型的精确性将大打折扣;根据同样失败距离确定失败频率必须依赖于一个庞大的公司失败信息数据库。
3. 其他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综合智能等方法被应用到研究中,主要包括:递归分类算法(Recursive Partitioning Algorithm)、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等。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方法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多元判别分析和Logit分析(Ooghe,2004)。
(二)国内一般公司失败预警研究回顾
由于我国企业破产制度不完善,并且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国内对企业财务失败预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实践和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完善,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国外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国内的研究中,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主要的研究按照方法不同介绍如下。
1. 多元统计方法。陈静(1999)以1998 年27 家ST 公司和27 家非ST 公司为对象,进行了单变量和二类线性判别分析,总体正确率为92.6%,该研究是国内第一个以上市公司为样本判定企业财务困境的成果,虽然在方法选择、样本构造、判别标准等方面有待深入,但其意义却是重要的。
高培业、张道奎(2000)选取深圳市非上市企业作为样本,运用多元判别分析、Logit分析、Probit分析等多种方法建模,并借鉴Altman设定待定区间的做法,提高了模型的预测效率。吴世农、卢贤义(2001)则以140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了Fisher 判别、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Logit 回归分析的预测效果,发现多元Logit 回归模型的判定能力最好。
2. 期权定价方法。由于有关公司破产的历史统计数据严重缺乏,相应数据库还未建立,很难把违约距离转化成预期违约频率,KMV 模型的建模方式在我国应用尚有些困难。而由于宏观经济的差异,我国直接使用国外的数据库来建立映射关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3. 其它方法。刘洪、何光军(2004)在用传统的判别分析方法和Logit方法对公司经营失败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另外,有些学者将数据挖掘方法(吴俊杰,2006),生存分析中的COX模型(陆志明等,2007),学习矢量量化算法(王静等,2004)应用在我国公司财务失败预测模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结果。
三、金融类公司失败预警研究回顾
由于金融类公司与非金融类一般公司在资本结构、经营方式、风险暴露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金融类公司失败的预警研究更要有针对性。金融类公司失败预警方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比如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评议委员会于1979年建立的CAMEL评级系统。二是借鉴非金融类公司的思路和方法对金融类公司失败预警进行研究(见表1)。对非证券、金融类公司的失败预警研究,国外文献比较少。
目前,国内对金融类公司失败预警研究比较少,例如在银行失败研究方面,多是对引发银行危机原因的分析及应对机制的设计,在主流学术刊物上基本没有定量研究的论文。我们在此不作叙述。
四、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回顾
相比其他金融类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具有自身行业的特殊性。目前对证券公司风险预警研究的文献不多。相对于国外证券业失败预警的研究而言,国内证券业失败预警的研究更显得滞后。
国外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的代表性研究是1976年Altman和Loris发表的论文。文章以1971-1973年美国SIPA条例下破产的40家证券经纪商作为研究样本,选择能够代表NASD市场上公司规模和寿命的125家公司作为健康公司样本。指标选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财务指标,如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杠杆类指标等。二是能够代表证券行业特征的指标,如次级债占股东权益的比率等。三是寿命、组织形式等非财务性指标。文章根据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并运用系统选择技术对变量的判别能力进行评估后,最终选择了6个指标:(1)反映盈利能力的净利润/总资产;(2)反映财务杠杆水平的(总负债+次级债)/权益,此处作者将来自于所有者和顾客的次级债看成是证券经纪商的负债而非权益;(3)反映公司总资产结构流动性的总资产/调整净资本,调整净资本被广义地定义为流动性强的资产与总负债之差;(4)(期末资本―资本附加)/期初资本,该比率体现了报告期资本的运转和支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反映了在没有新资本注入的情况下公司的信用情况;(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风险的加权寿命,与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经营经验相关,SIPC清算的经纪商中经营时间不长于5年的占了75%,反映出经验的缺乏是公司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6)涵盖10个元素的综合指标,这10个元素是在NASD工作人员对能预示失败指标判断的基础上选择的,包括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对资本短缺和破产较敏感的指标,反映寿命以及报告及时性的指标。作者通过检验得出了失败经纪商和非失败经纪商的组内协差阵不相等的结论,为选择二次判别函数形式(
)奠定了理论上的依据。文章设定临界值为-4.385,检验结果显示二次判别式前一年的正确判别率达到了90.1%,误判率仅为9.9%。由于使用初始样本检验使检验结果有被高估的偏差,作者通过回代检验和交叉检验来检验模型的可靠性。检验得出的结论为:判别模型用一年前数据对证券经纪商的失败正确判别率为86.2%,误判率为13.8%。作者又利用季度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由于季度数据的缺失,剔除了税后净收入/总资产和综合指标中的两个因素,最终选取了5个指标变量。剔除变量后,模型的误判率只是轻微提高,说明判别模型提前一年对证券经纪商的失败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国内最早的对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的研究,是合肥工业大学――国元证券课题组(2005)发表的《证券公司失败研究》。该课题组运用Logit 回归分析模型建立证券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系统,以2002年以来19家破产或被接管的证券公司为失败证券公司样本组A,以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正常经营的48家证券公司为正常证券公司样本组B(已剔除有经营不利的市场传闻的证券公司),A组部分证券公司和B组证券公司数据来源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公布的财务报告。模型依据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安全性评价提出的7个指标为基础,确定了净资产、利润总额、注册资本、营业收入(主要是发行收入、经纪收入、自营收入、委托理财收入)、扣除客户保证金后的负债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客户保证金、权益类证券总额、委托资产账户购入的权益类证券期末余额等10个研究变量,以失败概率P为预测变量,建立了Logit回归模型。由于选取的变量为资产负债表项目,而非财务指标,而且变量选取与设计并没有反映出证券公司业务与风险的特点。最终结果表明选取的变量对判定证券公司经营成败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未能建立证券公司失败的预警模型函数。
截至2006年10月,我国共有58家证券公司进入风险处置程序,这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数据资料。李涛(2008)将证券公司财务困境定义为证券公司破产或被监管机构采取风险处置措施。依据这一定义,作者得到了9家在2004―2006年间陷入财务困境的证券公司,同时,根据资产规模匹配原则,按1:1的比例选取了9家正常经营的证券公司,其中剔除了虽不符合上述财务困境的定义但是公布重组的证券公司。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财务困境前1年多元判别模型和Logit模型都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财务困境前2年,其综合误判率均较财务困境前1年有显著的上升,基本上不能有效地对证券公司财务困境进行预测。由于作者只选择了18家证券公司,样本数量偏小,代表性不高,实证结果缺乏大样本数据的支持和检验,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王晓燕(2009)也将证券公司进入风险处置程序界定为财务失败,按资产规模配对的原则,共选取了24家健康的证券公司作为配对样本。作者最初设计了36个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然后利用非参数检验、相关性检验、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变量进行了筛选,最终选择5个变量建立了线性判别模型、二次判别模型和Logit模型。回代检验和交叉检验的结果表明,由5个变量构成的线性判别模型判别效果最好,回代检验和交叉检验的正确率均在85%以上。二次判别模型和Logit模型的判别效果略有下降。该论文的方法和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五、结论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失败预警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模型和模型变量选择等方面基本沿袭了一般公司(非金融类)失败预警研究,或者借鉴了非证券、金融类公司的失败预警研究。主流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以实证为基础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中又以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和Logit回归分析方法运用较为普遍,该类方法多是根据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和其他公司特性指标来构造模型;其二是以KMV为代表,基于理论模型、并结合实证方法(即根据失败距离,借助实际数据库映射出失败频率)的期权定价方法。由于大量证券公司并不是公开上市公司,这使得在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中运用期权定价方法存在困难。
从应用有效性来看,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仍然任重道远,亟待出现突破性研究成果。2008年美国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诸家投资银行几乎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发生崩溃的。这为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为什么过去的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无法预警此次诸家投资银行的失败?这一系列危机确定无疑地表明,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极为重要;而过去的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一定存在某种局限性。
未来的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必须努力突破这种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应对现有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适合证券公司的失败预警模型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加入更多的外部因素(如宏观因素)作为区分失败与否的另一边界,在多维空间中设定多维的阈值进行判别分类。在变量的选取上,仍然需要根据证券公司行业特征和风险特点,因地制宜地设计相应的变量指标。鉴于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对证券市场的周期波动具有决定性影响,进而对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加入反映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变量可能显著提高预警模型的有效性;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过度运用金融创新工具在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更可能带来新的、未知的风险,所以未来的研究中也应考虑加入能够反映金融创新相关风险的变量。
参考文献:
[1]A. Aziz,D. C. Emanuel,G. H.Lawson,1988, “Bank-
ruptcy Prediction:An Investigation of Cash Flow Based Model”,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5,419-437.
[2]D. Martin,1977,“Early warning of bank failure:A logit regression approach”,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 249-276.
[3]Edward I. Altman,1968,“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23,589-609.
[4]Edward I. Altman,1976,“A Financial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Over-the-Counter Broker-Dealers”,Journal of Finance, 31,1201-1217.
[5]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
[6]合肥工业大学――国元证券课题组.证券公司失败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第十三期联合研究计划项目,2005.
篇10
一、我国设立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创业投资,也称风险投资,是一种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投资主体所关注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类型;另一类是产业投资机构一直密切关注的传统产业投资,其投资对象是风险性小、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等投资。本文所关注的是后一类。下面就我国设立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加以分析。
(一)政策支持
《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人民币的私募股权投资已拉开帷幕,在政策上为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新《公司法》降低了公司注册门槛,注册资金可分批到位,放宽了原定公司对外投资额不超过资本金50%的规定,修改了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入股不超过20%的规定,为基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资金支持
1.银行资金相对过剩,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金融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主要表现为:1995年以后,银行存贷款关系从原先的贷差转向存差,存差数额从1995年的3000多亿元快速增加到2005年底的9万多亿元,并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6.01%。
2.保险公司资金充裕。从近3年的全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和保险公司总资产表可以看出,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增长率和保险公司总资产增长率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截止到2008年2月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了2.96万亿元。如此之大的巨额资金,按保险公司营业收入一定的百分比来对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必将能够推动公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
3.养老、社保基金。我国的养老基金主要包含3个部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000年,国家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范为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筹集的专项基金,是养老金中最重要的部分。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有近500亿元,再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有430亿元,企业年金的存量规模有近1000亿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到2010年会积累1万亿元的企业年金,到2030年可能有10万亿元,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增长势头最为迅猛的金融资产之一。如果再加上其他两个养老金品种,养老金的金融资产总量是十分可观的。这种日益增长的金融资产孕育着庞大而稳定的资金托管市场。可以说当前国内人民币市场资金充裕,不论是银行资金,还是社会居民储蓄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养老金,存量资金庞大,但均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资本的逐利性会使市场上庞大的资金存量时刻在找寻稳定的、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4.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政策性银行也是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筹资对象。在机构投资者当中,国家开发银行具有筹资能力强、贷款期限长、管理经验丰富等优势,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公路的支持,为公路建设和技术装备现代化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并在降低公路融资成本、加快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根据新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可以直接发起、设立、管理各种投资基金。设立和运作产业投资基金也是信托公司有别于银行、证券公司的专有权力及资金集聚与运作的依托。发挥信托投资公司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理想结合点的优势,信托公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在有效扩大公司管理资产的同时,使公司能获取稳定丰厚的收益。
(三)收益支持
收费公路主要是高等级公路,一般是高速公路和国道。高等级公路具有竞争上的垄断性、收益上的规模递增和稳定性等特点。竞争上的垄断性是指高等级公路技术指标高、配套设施多、服务功能齐全,投入建设资产巨大。因此,在同一交通通道内,一般很少有同类项目或一般公路项目与之竞争;高等级公路随着车道规模的增加,其通行能力加倍增加,这就意味着收取的车辆通行费也会成倍的增加;高等级公路的经济效益一般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量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因此,呈现出收益上的相对稳定性及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
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类:契约型、有限合伙型和公司型。这三类组织模式各具特点、各有利弊,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究竟选择哪一种组织模式,必须考虑两个因素:
(1)我国产业投资基金还处于试验阶段,只有个别试点。所选取的组织模式必须有利于尽快筹集到投资者的资本,至于降低运作成本和提高运作效率,应该在产业基金成立以后再不断完善。
(2)不论选取哪种组织模式,一方面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设立,但是决不能囿于这些制度框架之内,必须结合公路投融资的具体特点和政策环境进行必要的创新。为了尽快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筹到资金,公路产业投资基金应选择契约型的组织模式进行设立。
理由如下:
1.公路项目投资的规模很大,需要投资者具备较强的投资实力,保险公司、社保公司、政策性银行等参与投入。公路投资又具有投资期限长的特点,因此必须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因为只有对投资者利益做到切实保护,才能不断吸取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为公路稳定供应资本的作用。契约型投资基金是在严格遵循信托法理的基础上形成和运作的,而信托法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规定了信托财产的相对独立性,即独立于信托人及受托人本身所有的财产,与后者本身的债权债务没有关系。基金组织的信托人万一经营不善,因契约型的信托资产完全归受托人所有而使得受托人的债权人无权染指信托财产,也就使作为信托人的基金投资者利益能够切切实实得到法律保护。
2.契约型基金相对于公司型基金而言,设立、运作、退出都比较简单。公司型基金的设立必须严格依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程序比较复杂,募集资金、发售股权一般要委托承销商或经销商办理,投资者办理股票移交手续后才能成为公司的股东;公司型基金的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的股东,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并以股息的形式获取投资收益;契约型基金的投资者是信托契约中的委托人,通过购买受益凭证获取投资收益,原则上不参与基金运作过程中的决策问题。3.虽然采取契约型的组织制度,但是决不能囿于这种制度,必须进行创新,以克服契约型基金组织制度的弊端。基金的管理层面上,公路产业基金要引入公司型的模式,选择部分投资人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应该主动邀请投资人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充分保证他们的项目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样就降低了集基金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的基金管理人发生败德行为的概率。让他们拥有知情权,加强对基金管理人的约束,以期在做基金投资决策时能有一定的发言权,维护持有人利益。
三、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的交易方式产业投资基金按照交易方
式是否可赎回,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型基金是指基金资本总额及基金单位的发行份数在发行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在发行完毕后和规定的存续期内,基金的资本总额及发行份数都保持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而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的资本总额或基金单位的发行份数可以随时变动,既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发行新基金单位或赎回基金单位,是基金规模不固定的投资基金。基于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特征,结合公路产业的特点,本文认为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应实行封闭式基金方式。理由如下:
1.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尚处于初创阶段。在一国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中,封闭型基金出现往往早于开放型基金,这已为各国基金发展历史所证实。在投资基金初创阶段,人们总是希望基金运作更具稳定性,加上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封闭型基金容易被人接受。
2.采用封闭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保护公众投资者。由于产业投资基金是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因此要求投资者拥有长期投资理念和较强的风险鉴别、承受能力。因此,产业投资基金的资本来源主要是保险基金、社保基金、政策性银行、机构投资者等,而公众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3.公路项目投资规模巨大,而且投资周期比较长。封闭式投资基金更便于进行长期投资。开放型基金可以随时追加资本,这一方面可以带来规模效益,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和参与大额投资,提高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但另一方面由于开放型基金的管理公司必须承担赎回义务,因此需要保留相当比例的流动性资产和现金,以应付基金随时赎回。这样开放型基金的资本额不能100%的用于投资,特别是不能将其大部分资产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基金投资的长期绩效。封闭型基金相对来说在经营上比较稳定,其资产可全部用于投资,有利于取得长期投资回报。超级秘书网
四、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
在公路交通产业基金的退出方式上,可供参考的有4种:首次公开发行(也叫公开上市)、出售股权、回购和清算。这4种退出方式各有利弊,具体选择何种退出方式需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在进行投资前必须对项目的投资前景和经营周期进行分析,以便选择合理的投资退出方式,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1.在投资决策时尽可能选择有上市前景的项目和企业进行投资,并通过基金的专家管理,扶植和辅导所投资项目与企业尽快上市,以便基金能够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所持有的股份。2.积极培育战略投资者,以便基金能够将所投资项目与企业的股份转让给其他战略家持有。3.在投资前与所投资项目签订回购协议不失为一条较为现实的基金退出投资之路。考虑到公路项目目前主要是缺乏资本金,但一旦有了资本金,就能够从银行贷款,项目建设就有了资金保障,而且项目建成后通常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4.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投资退出。所谓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zation),是指基于已建成项目所可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以向机构或社会公众发行证券的方式募集资金;用所募集的资金购买已建成项目一定时期内的收益权的一种新型项目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符合公路网建设投资的自身特点。公路网建成后,由于具有消费的准公共物品性和经营上的自然垄断性等特点,保证了其经营期间现金收入流相对稳定。而ABS融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公路投融资领域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个要求。以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项目融资,通常并不涉及项目原始权益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而仅仅涉及收益权。
为了确保收益成为一个真实的交易,通常必须建立一个临时的特别目标媒体(SpecialPurposeVehicle)来进行实际运作。基金所投资项目一旦实行资产证券化,即可以获得与出售资产收益权相应的现金收入。尽管基金所投资项目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并未出让所有权,但基金作为所投资项目的原始收益人之一,此时正好可以通过向其他原始权益人出让所有权的方式,完全退出所投资项目。
参考文献:
[1]王松涛.对设立交通产业基金的思考[J].交通财会,2007,(4).
[2]刘喜波、陈建军.关于建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想[J].交通财会,2002,(7).
[3]陆凤莲、殷红.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分析[J].中国统计,2007,(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