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9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全面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本文主要阐明审计师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审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主要体现但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不少有违职业道德的现象, CPA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诚信、独立、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执业行为。
二、案例回顾及分析:
中国证监会对绿大地事件展开行政调查,发现公司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期间,绿大地披露的业绩预告和快报曾五度反复,由之前的预增过亿,变更为最后的巨亏1.5亿元。该公司2010年3月的一季报,2010年4月28日预告基本每股收益0.27元,4月30日正式出台的一季报每股收益竟然只有0.1元。两天之差,营业总收入、净利润、每股收益“暴跌”。这一事件不仅抹黑了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CPA的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考。
1.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破坏:
会计造假是贯穿于绿大地这一事件中的主题,回顾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绿大地公司的上市审计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具体体现在:①虚增资产:上市过程中故意抬高地价,从20万一亩到100万一亩。②会计分录和报表的造假:伪造销售合同,私自刻章。现金流表篡改多达27处错误。③审计缺乏必要的谨慎性:绿大地的造假从上市之前就开始了,上市过程的审计的券商难辞其咎。在2008到2011年公司频繁地变更事务所:在这期间一共有4家会计师事务所,其中2008年中和正信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报告。2010年中准了无法表示意见。绿大地造假的时间长达 之久却没有被发现,这足以引人深思。
2.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材料的收集,笔者认为,“绿大地事件”产生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如下几个威胁:
①外部压力的威胁:在上市时候,绿大地公司向当地政府是省政府办公厅和金融办要求对审计其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一个稍微好看点的报告。面对政府机关的权威等外部的压力,CPA难以保证其执业的独立性。
②自身利益导致的威胁:自身利益包括有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众所周知,上市需要通过投行保荐人和财务审核等多个机构。在“绿大地上市”这一事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上市中介机构存在灰色产业链存在。这条假流水线是由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相勾结形成。
③自我评价和密切关系导致的威胁: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和被审单位的往来过于密切同时缺乏对以前审计的谨慎的判断。在造假案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保障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关键审查环节现场审计”一直被牢牢地掌控在造假军师”庞明星个人手中,使其得以利用各中介机构的失职与疏忽,从容包装一系列造假数据,并最终骗过了监管部门和市场投资者。
3.对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的具体应用及经验教训:
①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注册会计的规范,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流程:我国有关条例明确要求了事务所的领导层应强调鉴证业务项目组成员应当维护公众利益,制定有关政策和程序,实施项目质量控制,监督业务质量,但是案例中的事务所案件所涉及深圳鹏城和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在现场审计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②具体业务层面的防范:在接受对“绿大地” 进行上市审计时候业务委托的时候,事务所没有显示出其应当保持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谨慎性。
③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是客观公正的体现,更是职业道德的精髓。事务所与中介结构的利益关系复杂,导致事务所和有关项目负责人的独立性的缺少,是导致次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4.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缺陷:
之所以虚假上市的案例屡禁不止,和我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关。被审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这种微妙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审计的独立性丧失。
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与同一公司企业的保持长久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有碍于审计的执行。
三是收费不合理。被审企业一定程度上说了算,是的事务所面临外界的压力。
四鉴证与非鉴证业务的冲突,使得事务所有追求利润而忽视道德的动机。
三、政策建议:
从胜景山河到绿大地,从绿大地再到万福生科,最近几年,上市造假屡禁不止。上市审计最为IPO上市一环节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它们共同的特性在于一上市就表现为业绩的下滑。改革的推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篇2
〔论文摘要〕本文对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提出了六条管理策略:改革管理制度,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以制度“活力”化解教师压力;淡化“官”念,树立服务意识,以领导“威力”化解教师压力;尊重关心理解教师,满足教师情感的需要,缓解教师发展的压力;加强沟通与理解,减少校园人际内耗压力;善用激励力量,形成合理的压力氛围,变压力为动力;培训、教育、引导,增强教师抗压耐压承受能力。对组织部门实施教师的压力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压力;柔性管理;策略
所谓教师压力的柔性管理策略就是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应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教师压力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使教师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是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用柔性管理方法有效缓解教师压力的策略。
一、改革管理制度,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以制度“活力”化解教师压力
缓解教师压力首先要从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开始,力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自主、宽松的制度环境。
1.考勤制度松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改变坐班制度,凡没有课的教师,都可以在上午第二节课和下午第二节课到班。这样,教师就改变了过去“上班、坐班”的呆板机械的工作状态,消除了“怕罚款”的紧张心理。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
2.工作负担减一些。为了平衡超负荷工作教师的心理,学校要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调整,如调低教师的满负荷工作量,对超负荷的教师加大课时津贴补助;对学生的作业量、教师的课外辅导次数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对不同资历和水平的教师在备课、听课、作业等教学环节上,做出不同的要求。
3.评价机制活一些。由于多种原因,在现实的评价中多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最主要的依据,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业绩考评、评优、晋升、奖金直接挂钩,导致一些教师为了得到好的评价不惜牺牲学生和自己的心身健康。为此,教育系统应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回归,同时也将教师从考试压力中解放出来。
二、淡化“官”念,树立服务意识,以领导“威力”化解教师压力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认为,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是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管理者要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与之建立起一种平等、亲密、友善的关系。这就要求管理者平时要多关心被管理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洞悉他们的思想、感情,多体谅他们的困难和疾苦,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真诚。另外,管理者要特别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努力做到胸襟坦荡、言行一致、廉洁奉公、不计前嫌私怨、不抱成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校的管理应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学校管理者应淡化“官”念,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持之以恒地为教师服务,不以“言”威号召人,而应以德服人。作为校长,只有真正被教师信任、拥护,学校的发展前途才远大,教师才能正确面对压力,克服压力,化压力为动力。
三、尊重关心理解教师,满足教师情感的需要,缓解教师发展的压力
自我实现的人性观认为:效率的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内容和惟一目标,情感需要、发展需要才是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个人性化的管理者应着力创造一个适宜人性张扬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尊重教师的劳动、创造、需要,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要爱护、保护、关心教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当教师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教师被误解时,要敢于直言和大胆维护教师权益,严肃处理侵犯教师身心健康的现象。其次,要重视教师的公平需要,营造公平的环境,做到考核评价公平、物质分配公平、奖励惩罚公平、发展机会公平,以增强教师的满足感。再次,必须重视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管理不仅要做到“为了人、尊重人、理解人”,还要做到“依赖人、满足人、发展人”。工作上,依靠他们,充分授权,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挑大梁”,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展示个人的特长;学习上,支持他们,使他们获得再提高的机会。
四、加强领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减少校园人际内耗压力
在学校中构建良好、畅通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思想统一、信息共享,减少心理隔阂、缩短人际距离。沟通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渠道。领导与教师加强沟通,有助于减轻其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减少对自我角色的不确定性。同事间的沟通可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猜疑,加深彼此间的感情。很多人际关系紧张往往是由于缺乏沟通与理解造成的。因此,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一点,即管理不善会成为压力生成的重要根源。如管理者设立不现实的目标让教师去完成,或者没有同教师进行充分交流,没有认真倾听教师的声音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压力。所以管理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加强人际沟通。竞争虽然不可避免,但要尽力维持教师间良性竞争的关系,避免恶性的不正当竞争。如开设教师论坛、举办教师联欢晚会,开放校园网站聊天室、博客、校长信箱,举行学校领导与教师代表恳谈会议等活动,使之成为学校领导与普通教师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能起到融洽校园人际关系,缓解工作压力的作用。 五、善用激励力量,形成合理的压力氛围,变压力为动力
学校领导要通过有效的压力管理,在学校中形成合理的压力氛围,促使教师保持高昂的士气、饱满的工作情绪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善于利用压力,激励教师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
1.目标激励,增强使命感。应给教师创设既远大又切实的奋斗目标:(1)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将青少年培养成合格加特长的人才;(2)把学校办成规范加特色的学校;(3)把自己造就成全能型、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并把以上几点有机结合起来,诱发教师的工作动机,激发其内心的积极因素。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激励的渐进性。可表述为“一年入门,三年懂行,五年成熟,七年显才能”。因为,教师的所有进步都是外在教育和内在进取两大互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应科学地为教师设计近期、中期、长期的奋斗目标,启动其从教的强烈内因,激励其发展成才。(2)目标激励的调适性。倘若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实现不了,会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期望值过低,缺乏信心,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所以,应及时帮助教师调整期望值,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2.荣誉激励,增强成就感。首先,应大力提倡集体荣誉感;其次,应充分肯定正当的个人荣誉感。在实施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帮助教师摆正成就与荣誉的辩证关系。应充分利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的成就心理,积极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2)充分运用知名度效应。即大力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在师生中形成明显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凝聚心理。(3)充分运用竞争激励机制,使其成就在竞争中产生,荣誉在竞争中获得。
3.物质激励,增强实惠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奉献”应多于“索取”,但也不能一味地只讲精神不谈物质。注重运用物质激励手段,增强实惠感,可缩小与其他行业物质待遇的差距,调整教师心理的不公正和不平衡感。但也应注意两点:(1)引导教师正确地对待物质待遇,不能“一切向钱看”,特别要注意防止工作责任和奖罚上的“一刀切”。(2)合理使用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
六、培训、教育、引导,增强教师抗压耐压能力
学校应组织一些培训和活动,如请一些专家给教师作有关心理调节和压力调控的讲座,利用学校工会的“教师之家”的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排解压力和增强抗压能力。
1.引导教师有效管理时间。引导教师关注一下自己的时间是如何应用的,了解自己需要改变的是什么,找出自己时间管理上的误区,并设法把它们从自己的习惯上排除。引导教师运用80/20定律,勇于舍弃不太重要的事情。许多人喜欢将任务集中于期限之前完成,结果常常把事情留到最后一刻去做,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压力感。
2.引导教师认识教育工作的价值和乐趣。教师的工作繁忙而琐碎,在同等压力下,有的教师感到单调、枯燥、疲惫,有的教师却感到充实、丰富、幸福。区别就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引导教师从工作中认识教育的价值和乐趣,与同事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篇3
【关键词】中职;护生;职业道德;调查
护理人员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影响和决定着护士对待护理工作和患者的根本态度,影响和制约着护理质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作用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职业道德作为护士素质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摆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中职护生的培养往往重技能轻素养,尤其是对护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视不足。为优化中职护生的培养模式,深化中职德育改革,提升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中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背景及基本方法
1.调查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学校的主体专业。随着当今社会快速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不加甄别的吸取已经严重影响其职业道德价值观,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现状的调研分析是基础。
2.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我校护理专业中12级女生90名,为已实习一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13级女生50名,为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14级女生90名,为入校学习一个学期的学生,共调查 230人,收回有效问卷 221份,有效应答率为 99%。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平均年龄17岁。
3.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参照国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经过预调查、反复讨论修改而成。调查问卷主要从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职业认同、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道德行为五个方面对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解,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表1.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选项
题目 较差 一般 较好 很好
您觉得当今社会道德现状 53(23.98%) 145(65.61%) 19(8.60%) 4(1.81%)
您觉得医护职业道德现状 25(11.31%) 136(61.54%) 53(23.98%) 7(3.17%)
您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客观评价 11(4.98%) 108(48.87%) 90(40.72%) 12(5.43%)
从表1可见,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的职业道德评价不高。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职业道德现状,一方面反映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职业道德具有更高水平的要求。说明加强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其主观及客观的必要性。
2.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度分析
表2. 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分析
选项
题目 强烈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强烈同意
我的职业是被人们所看重的 21(9.50%) 45(20.36%) 142(64.25%) 13(5.88%)
护理工作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9(4.07%) 44(19.91%) 144(65.16%) 24(10.86%)
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34(15.38%) 170(76.92%) 15(6.79%) 2(0.90%)
护生职业认同感就是护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积极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表2显示,有部分护生内心对护理工作极度不认同, 25%以上学生认为护理工作不能实现人生价值,7%以上学生认为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表3. 中职护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态度
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 救死扶伤,解除人们的疾苦 就业好,比较稳定 父母之命 自己随便决定
46(20.81%) 124 (56.11%) 38(17.19%) 13(5.88%)
您目前对学习护理专业的态度 非常喜欢并热衷于学习 提不起学习兴趣,强迫自己学习 讨厌护理专业,学习非常痛苦
95(42.99%) 118(53.39%) 8(3.62%)
表3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护理专业不是基于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而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或利于就业的角度。因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表4显示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后,对个人职业规划却越来越模糊,只有69.23%同学明确表示初次就业岗位为护理,仅有31.67%的学生明确护理工作作为终身职业。
表4. 中职护生对从事护理工作的态度
毕业后您会从事护理工作吗 是 否 不确定
153(69.23%) 12(5.43%) 56(25.34%)
如果条件允许,您会将护士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吗 会 没考虑过,先做再说 肯定不会,有机会跳槽或转行
70(31.67%) 121(54.75%) 30(13.57%)
3.中职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
100%的调查对象认为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中职护生已认识到护理工作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评价较差,13.57%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接受过该类教育,6.57%的学生认为未接受过该类教育,表明学校的职业教育实效性较差,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漏洞。
4.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表5.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选项
题目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您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1.81%) 18(8.14%) 114(51.58%) 84(38.01%)
您能做到对病人热情并负责吗 5(2.26%) 20(9.05%) 78(35.29%) 118(53.39%)
您会为了提高经验而在病人身上做不必要的操作 174(78.73%) 28(12.67%) 10(4.52%) 9(4.07%)
当无人在场时,您能按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吗 21(9.50%) 20(9.05%) 70(31.67%) 110(49.77%)
当病人遇到困难时,您会主动提供帮助吗 12(5.43%) 23(10.41%) 83(37.56%) 103(46.61%)
您实习期间有迟到或早退过吗 50(56.18%) 39(43.82%) 0() 0()
由表5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护理职业道德的内涵,但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意愿却有明显差异。
5.中职护生道德行为
表6.中职护生道德行为及自我评价
选项
题目 经常/基本符合 偶尔/不清楚 没有/完全不符合
您在平时和同学交谈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吗 23(10.41%) 168(76.02%) 0(13.57%)
您平时进出教室或宿舍时能做到轻手轻脚关门吗 153(69.23%) 58(26.24%) 10(4.52%)
您认为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言行举止符合护士的职业要求吗 113(51.13%) 80(36.20%) 28(12.67%)
表6显示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与护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生经过专业教育对护士言谈举止的重要性有较高认识,但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又与护士的职业要求相差甚远,表现为道德知行上的不一致,但护生自身也能意识到这种差距和不一致。
三、结论及对策
以上调查显示中职护生整体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好,主动积极向上,但消极因素或不适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表现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分析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需求、心理状况、行为规范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改变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系统教育,经过内化,然后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最后形成职业习惯。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中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目前中职院校均开设德育课程,但缺少具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护理专业对职业道德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搭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如将卫生法律法规、护理伦理等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的内容,专业课教学是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合格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理想、职业要求等,为其将来走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景德育提高职业德育实效
说教式单项的德育灌输课,在传统教学中不失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好方法,但是单纯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情境德育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能够感动、感染和感化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品德情感在情境体验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和提升。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职业特点设计系统化的情景德育课程,让学生在情景中得以感悟和提升,将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开展具专业特色职业道德实践活动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校园活动,让护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陶冶职业道德、升华职业道德情感。如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讲述亲身经历,组织护生观看南丁格尔传记等录像,组织师生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举办 “5・12”国际护士节的各项活动以及授帽仪式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福利中心提供专业志愿服务,从而使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角色有深入理解,培养护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仁爱、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程舟群,冯小君,王丽. 高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认知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27-128
[2]李玲. 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 100-101
[3]王芳婷,廉军孝,张燕鸣,周璇,金瑞,王燕. 老年护理专业护生职业认同感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5):1688-1691
[4]王金国,王曼莉,赵要松,刘石磊. 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5):393-395
[5]马长永,郭照江,马晓.在读医学本科生职业道德思想养成状况调查和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85-88
[6]徐萍,罗金艳,项颖卿. 高职院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72-73
篇4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律从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在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各行各业都在遵循一定职业道德的约束,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法律职业者也当然要受到法律职业道德的约束。在法治建设的时代,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治”和“德治”的共同要求。法律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涉及国家法律的实施,为社会活动提供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保障,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和体现了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关涉到国家法律尊严的维护、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公正解决、社会正义的弘扬。正如孙晓楼先生所指出的:“法律伦理的重要,大概是人所共知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愈会危害社会。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法律职业道德规范体现在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范中,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样,“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法律职业者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所适用的道德要求当然也不同。如法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等,检察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律师有《律师法》《律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虽然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所有“法律人”必然需要遵守的一些最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是相同的,比如说公平、正义、忠诚、廉洁等是法律职业者需要遵守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现代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地位的忽视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法学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高校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一直没有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因为人们常常持怀疑论,认为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没有办法直接教,单纯在法学院校的学习经历和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课程无法对法科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发挥有效作用。而且持怀疑观点的人根据经验证据认为“,无论是第一学年的法律实践,还是一学期的、独立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都没有影响。”一方面法学教育不能缺少它,另一方面法学教育又没有恰当有效的途径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养。这就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教育中被淡化或流于形式,使其在法学教育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史、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资源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但这其中没有“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纵使它不能跻身于“核心课程”,作为一般课程来设置也有困难。因为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多所,但专门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却为数不多,如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些院校,但这与庞大的基数不相符合。
(三)考核方式的教条化
目前,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院校,一般还是都采取传统的试卷考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大批的法科学生之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往往在于为了应付书面的考试,而机械性地识记一些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这有背开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初衷。始于2002年的国家司法考试现已成为法科学生走向法律职业的必备选拔渠道,在国家允许在校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后,大部分法科生在毕业前都加入了司法考试的大军。在司法考试四卷600分的考试中,除了16门法学专业课程外,还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统一的司法考试对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及选拔法律精英都确有重大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准入”法律职业的一道“门槛”,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在选拔法律职业人员方面更多的是关注选拔对象对于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理解应用的程度,却无从关注选拔对象的实际道德素养,因为仅仅通过几个选择题是无法真正考核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难道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选择试题都做对了,就是道德良好,都做错了就是道德不合格吗,显然这样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正如张文显教授所指出的:“司法考试再怎么考,只能考出知识和部分能力,但考不出人的信仰、人格、修养。”因此,法律职业道德素养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培养和考核出来。
三、现代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法律职业者的推进,那么法律职业者的道德素养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的进程。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系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的形成有助于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以培养“法律人”为使命的法学教育必须实行改革,才能寻求长远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智合格的法律职业者,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法治中国。
(一)更新法学教育关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
由于长期以来受“道德无法教”“教育无用”的观念影响,通常认为法律职业道德只是一系列的规范,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把这些规范的具体规定当作条文知识传授给法学专业学生,使法学专业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职业道德,记忆法律职业道德都包含哪些东西,便于应付国家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考核性试题。但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种法律职业信仰的培养,它所要求的远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对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态度、观念的培养。因此,在现代法学教育中必须抛弃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无用论的观点。
(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培养法律职业道德认知为前提
在法学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有一句名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只有通过对法律职业道德知识本身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认知更充分,才会对法律的正义、公正有更深的理解。人们常说:“知之深,则爱之切”,这句话很有道理。在心理学理论中,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切联系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了解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情感体验又随着认识的加强而增强。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了法律职业道德,才会对法律职业者维护公平和正义这一使命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增强法科学生对法律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能培养法科学生“用法律拯救人们于苦难的情怀”,法律职业道德信念也更容易在他们内心形成和产生认同感。
(三)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法律职业道德教学陷入了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之中,而忽视了对“法律人”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缺少了一些对法律职业道德的终极关怀,仅仅是局限于讲授法律职业的道德规范,还停留在教科书的“说教”层面。然而,作为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主要应当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感悟和相信所授内容,让他们形成情感体验。而不是教什么道德知识和学生学会什么道德知识的问题。所以,传统的讲授法对于阐释法律职业道德的原则、具体规则及要求可能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对于使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向法律职业人格的转换可能作用就不会很明显。“讲演式教学法除对一些有限的教学目标会起作用外,在课堂上的这种苦心规劝不是培养律师对个人行为负责的责任感的一种方式。这种单纯说教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职业道德涉及的是法律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法官、律师和当事人等不同角色的伦理关系。大量的职业道德规范需要法律职业人员通过亲身经历的关系才能形成。这就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寻求一种能够让学生体验角色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场所,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养成。体验式职业道德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例如,通过组织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观看案件审判、开展模拟审判、法律诊所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提炼职业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形成优良职业道德的结果。
(四)考核方式的转变
篇5
关键词:法律职业道德养成;法学教育;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D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54-02
我国古代荀子第一次将“道德”作为一个词语使用,在《劝学》中写道:“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其意思是要学到《礼经》才算毕业,才算达到了道德的顶峰。可见古人就已经将道德的重要性提到非常高的地位。道德是关乎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是人们行事的价值尺度,是诉诸人的良心才能发挥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内心认同的形成过程和外部行为体现的统一。而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在长期从事一项专门业务或特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法律职业道德则是法律从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体系,反映法律职业伦理关系,规制法律从业者,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就成了法律从业者的必备要素之一。我国著名的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明确指出: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才可以认识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社会的常识,才可以合于时宜地运用法律;一定要有法律的道德,才有资格来执行法律”[1]12-13。“只有了法律知识,断不能算作法律人才;一定要于法律学问之外,再备有高尚的法律道德。”[1]12-13“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愈会损害社会。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1]164由此可见,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从教育教学方法的角度对培养和加强法律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加强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的必然要求
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的前提和基础,法律职业是法学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脱离法律职业的引导,法学教育就会迷失方向。法学专业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人才主要环节更应当积极地适应国家法律职业建设的需要,调适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律职业者,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衔接。为此,在法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法学专业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二者不可偏废。以法官为例,早在2002年,最高法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法官职业化即法官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专门职业,并具备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由此可见,提高法律职业者的法律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二)从业者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是社会的需求
孙晓楼曾经指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上的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4]170法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对未来“法律职业者”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教育,内容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包括职业道德的塑造部分,并且应当将职业道德的塑造作为法学教育的首要价值目标,这是大学的责任。因为未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是掌握着社会公平价值判断标准的群体,他们如果没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标准,则会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法学教育中应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三)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符合学生自身的要求
司法考试是法学专业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准入考试,即要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必须参加司法考试,司法考试中,除了十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针对考试要求,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就应当重视学生的需要,在抓好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注重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为其法律职业做好资格准备。
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法学专业培养方案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职业道德素质是构成法律职业者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法学专业培养方案缺少这方面的安排和设计。根据笔者的相关调研,目前各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集中在十六门专业核心课及其相关课程,大多数院校不开设法律职业道德、法律伦理等与法律职业道德相关的等课程,只有极少数院校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而在美国、英国等法治相对发达的国家,大多都开设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
(二)教学过程中对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视不够
传统的讲授法主要用于知识的教学,而在法律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教学中,它仅可以对道德知识的传授发挥作用,即“道德教化”。但法律人的品格不是简单的“你(们)应该如何或不得如何”的说教中习得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感知和体会进行心灵上的感化。因此,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在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而且在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中就显得很重要。目前,虽然部分院校开设了相关的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大都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实践环节,这样就缺失了将公平、正义、诚信、廉洁等职业道德内容具体化为法律活动的环节,学生也就无从体会和感知。这也就致使学生难以在实践中去接受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理论知识难以通过实践转化为品行,这也就影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缺乏对法律职业道德的考核
目前,虽然国家已将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纳入司法资格考试,但在各大学校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十六门专业核心课的掌握,国家英语四级的通过与否,很少有学校将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作为毕业的一个条件进行要求,其他专业课程也很少涉及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
三、加强和改进当前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缺失的措施
因此,法学专业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不够,要改变现状,必须转变思维方式,调整课程设置,转变教学方法,同时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毕业的一个考核条件。
(一)增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
针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在设置法学教育整体教学计划时,应当以法律职业技能掌握和法律职业道德塑造双重目的为指导;具体到课程设置上:一是应该增设一门法律职业道德或法律伦理课程,作为学生了解法律职业道德的知识、进行专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域外可借鉴的经验:美国绝大多数的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向学生传授律师职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规范与职业责任。二是开设必要的通识类选修课,如伦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课程。总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以学生全面接受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旨。
(二)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和情感体验环节
“道德本身所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对方的需要、愿望和观点是建立合乎道德的关系的根本,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每个个体才能产生合乎他人、社会观点、期待、利益的道德意识、判断和行为。”[2]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主要是告诉学生“应该如”,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归属于态度或情感教学之中,通过学习让学生不仅知道“应该如何或不得如何”,同时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应该如何或不得如何”的原因。学生在情感或态度上的认同感的形成需要诉诸学生在感知与应用中对于所学和所用的知识和技能价值进行亲身体验。为了增加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可以模仿英国采用导师指导制度,也可以参加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社会生活关系,找到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三)毕业考核中应将法律职业素养作为考核的内容
虽然国家已经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司法考试的一项内容,但我国目前的法学专业教育毕业资格取得里面,并没有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项内容纳入其中,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和学生的具体要求,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职业道德掌握的情况,应将法律职业道德内容作为毕业考核的一项内容予以增加。因此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在法律职业活动中应该建立良好的角色的伦理关系,即其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要求。
域外经验:英国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非常成熟且颇具特色,近代英国的法律教育采用了英国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即学徒与资深导师共同学习、生活,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在法律知识上收到老师的启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能从人格上得到不断完善。美国则主要以法学院教育与律师行会自律相结合,来实现对法律职业者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
法律职业素质的培养,除了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外,更主要的是人格的养成,未来教学中加强未来法律从业者的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和道德品格养成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将有利于法律职业群体素质的提高和法律公正、正义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电信企业 职业道德 教育建设
电信企业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是其文化和精神发展的首要内容,尤其是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服务行业,职业道德的加强是必须实施的,而且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服务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无形中促进职业道德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依据,所以职业道德的建设对电信企业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随着电信企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电信企业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其职业道德的建设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尤其是近几年的建设过程中,着实出现了制约性问题。
首先电信企业在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时,存在急于求成的态度,不注重细节的建设,例如电信企业中在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时,只是抽取空闲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没有运用到员工的实际工作中,造成实际与理论存在严重性的脱轨,而且对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知识的讲解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职业道德建设缺乏约束性的同时,导致理论知识体系的不连续性。
其次是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力度的欠缺,电信企业中的工作体系和类型是有差别的,部分员工服务于台前,还存在部分员工服务于幕后,但是无论工作性质如何,职业道德的建设是面向全体电信员工的,电信企业中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时,更偏重于台前服务人员,存在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偏差性理解,导致电信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参差不齐。
最后是电信企业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考核与评价体系,电信企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中,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电信企业整体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利保证,但是现代电信企业中极其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方面没有约束感,促使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不明显。
二、电信企业中如何提高职业道德建设
电信企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不仅是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更是树立电信企业形象的体现,促进电信企业协调统一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基于电信企业中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的实际,提出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
(一)加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
伴随目前市场体制的变革和经济市场的发展,部分企业扭曲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所以加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联的规章制度,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促进电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发展职业道德与企业经济,例如电信企业实施的职业道德课程教育,即是加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最佳表现。
(二)综合性发展职业道德建设
电信企业中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提高员工素质和端正态度的思想建设,例如电信企业在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时,首先针对电信企业中资历比较深的管理层,发挥管理人员的示范作用,之后将职业道德思想建设实施到各个部门,同时以竞争的形式鼓励各个部门积极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电信企业中职业道德的环境氛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企业内集体氛围的形成促进企业职业道德的综合性建设与发展。
(三)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化
电信企业中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职业道德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同时提高电信企业的公司形象,例如电信企业中专门设立的“服务窗口”,以此作为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团队并作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标准,同时针对企业中职业道德非常优秀的部门给与实际性的奖励,以促进电信企业整体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和提升。
三、提高职业道德建设在电信企业中的意义
电信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在严格的职业道德管理下,促进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提升,所以积极地建设电信企业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保障电信企业在社会上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电信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结束语
目前电信企业处于行业转型的趋势下,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电信企业在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国际化方向的发展,同时提高电信企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范丽.关于电信企业营销模式及创新策略的初步探讨[J].科学之友,2010(16).
篇7
关键词:会计行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会计行业的需求在逐渐增长,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之中。而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核还是过于偏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考察,而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内容则涉及的比较少,这就直接导致了会计行业的贪污、造假等现象的出现。因此,就必须持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建设。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职业道德的一个分支,它是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特定的社会规范。同时,会计职业道德也是与相关政策法律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一种约束会计从业者职业行为的行为规范。会计工作是与资金、资产以及各种经济利益打交道的经济性技术活动。而由于现代经济业务的不稳定性和多种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导致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的核算、审查过程中,除了要严格遵循相关经济法规以及相关会计政策法规之外,还要做出相应的价值选择,也就是职业道德的价值选择。同时,会计人员在从事相关会计活动时,在相关财务会计结算、资金管理、会计信息审核等环节中都会面临到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的选择。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断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工作任务。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质的提升,其规范化的职业操作、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为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主体、组织结构、利益分配以及市场趋向等都有了一定的变化。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诱惑逐渐增多,给我国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此外,由于会计行业在自身的发展和扩张过程中的不规范性,造成部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各种会计舞弊行为纷纷被披露,造成人们对会计行业的普遍不信任。这种情绪如果一直延续下去,不仅会使我国会计行业的整体发展走偏,还有可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严重阻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原因分析
1.会计人员的从业环境的影响
会计工作是一项与社会各个行业都密切联系的工作,它往往从属于某一企业的运营发展,而会计人员通常都是企业的受雇人员,它需要依靠企业的发展来获取其物质回报和经济收益,可以说会计人员的利益的直接决定者就是企业的管理层。因此,当会计人员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会计业务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在选择遵循会计原则,坚守会计职业道德与听从上级命令的两难境地之中。
2.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偏低
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也是关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素质的会计人员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时,如果将个人利益凌驾在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上,会计人员就无法客观公正地从事相关的会计实务工作,就很有可能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产生职业道德危机。此外,目前我国较为薄弱的会计从业道德教育也是导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
3.会计行业的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不完善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也是一种社会秩序规范。而目前我国在会计实务方面的监督机制都还很不完善,会计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会计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会计结算、审计等监督标准也不统一,从会计行业自身的发展来看,还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学校教育是从源头上提升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最有效方式。学校要将会计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并且通过开展各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来强化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诚信观念。此外,对在职的会计从业者,还应该多开展定期的会计职业道德培训,还要进行职业道德的相关考核评估。
(二)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
政府行政部门要给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行政支持,充分发挥其行政职权,对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建设给予必要的行政支持,同时,还要对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实施实施必要的行政监管。把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监管与相关的职称评定、会计注册师的考核以及其职业道德表现结合起来,为我国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发展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实施环境。此外,还要加强会计行业内部对职业道德的监督,将会计职业道德失范苗头和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避免出现更大的会计失范行为,减小其不良影响。
(三)加强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完善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会计从业者除了要积极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外,还应该从自身去发现问题,不断地更新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还要加强自我反省,不断深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会计从业道德观念,并将这种正确的道德观念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毛去非.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4).
[2]李艳峰.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09(07).
篇8
【论文摘 要】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的实现,幸福感是人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共生于教育过程中,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在帮助教师追寻真正的人生目的、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须的创造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
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产生的精神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幸福。
职业道德是对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这些道德要求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教师幸福感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共生关系
许多哲学家都研究过道德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即恒久地实践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 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情感基础。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
1、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教育幸福是教师的执着追求,也是教师提升道德品性的动力。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和重要前提。因为,没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很难胜任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只有摆脱了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2、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职业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教育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感。
三、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幸福感提升的价值
柏拉图认为“公正的灵魂和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好,而不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坏……要承认生活得好的人拥有安宁和幸福,而生活得坏的人恰恰相反”,他由此得出了“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的结论,由此可见,道德对人自身的幸福影响深远。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必然也会拥有强烈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幸福体验。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1、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这是一个创造需要及其满足手段的无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培养道德智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使教师生理解工作生活的意义,积极思考关于幸福人生的本质。
2、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和习得,并影响着教育幸福的生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幸福是每个教师的理想追寻。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专业生活的必须时,才能产生教师的教育幸福。
总之,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个人应该加强作为个体道德的人格建设和提升,把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自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79-81
篇9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充分反映出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随着法律职业化的全面展开,以培养“法律职业人”为宗旨的法学教育在法治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凸显。法学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法律知识,更在于涵养职业道德精神,传承法律职业道德,解析正义成为法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使命。然而,综观我国法学教育现状,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法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法律职业道德的内涵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律从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在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各行各业都在遵循一定职业道德的约束,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法律职业者也当然要受到法律职业道德的约束。在法治建设的时代,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治”和“德治”的共同要求。法律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涉及国家法律的实施,为社会活动提供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保障,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和体现了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关涉到国家法律尊严的维护、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公正解决、社会正义的弘扬。正如孙晓楼先生所指出的:“法律伦理的重要,大概是人所共知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愈会危害社会。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2]
法律职业道德规范体现在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范中,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样,“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法律职业者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所适用的道德要求当然也不同。如法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等,检察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律师有《律师法》《律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虽然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所有“法律人”必然需要遵守的一些最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是相同的,比如说公平、正义、忠诚、廉洁等是法律职业者需要遵守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现代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地位的忽视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法学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高校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一直没有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因为人们常常持怀疑论,认为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没有办法直接教,单纯在法学院校的学习经历和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课程无法对法科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发挥有效作用。而且持怀疑观点的人根据经验证据认为,“无论是第一学年的法律实践,还是一学期的、独立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都没有影响。”[3]一方面法学教育不能缺少它,另一方面法学教育又没有恰当有效的途径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养。这就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教育中被淡化或流于形式,使其在法学教育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史、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资源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但这其中没有“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纵使它不能跻身于“核心课程”,作为一般课程来设置也有困难。因为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多所,但专门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却为数不多,如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些院校,但这与庞大的基数不相符合。
(三)考核方式的教条化
目前,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院校,一般还是都采取传统的试卷考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大批的法科学生之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往往在于为了应付书面的考试,而机械性地识记一些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这有背开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初衷。始于2002年的国家司法考试现已成为法科学生走向法律职业的必备选拔渠道,在国家允许在校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后,大部分法科生在毕业前都加入了司法考试的大军。在司法考试四卷600分的考试中,除了16门法学专业课程外,还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统一的司法考试对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及选拔法律精英都确有重大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准入”法律职业的一道“门槛”,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在选拔法律职业人员方面更多的是关注选拔对象对于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理解应用的程度,却无从关注选拔对象的实际道德素养,因为仅仅通过几个选择题是无法真正考核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难道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选择试题都做对了,就是道德良好,都做错了就是道德不合格吗,显然这样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正如张文显教授所指出的:“司法考试再怎么考,只能考出知识和部分能力,但考不出人的信仰、人格、修养。”[4]因此,法律职业道德素养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培养和考核出来。
三、现代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法律职业者的推进,那么法律职业者的道德素养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的进程。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系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的形成有助于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以培养“法律人”为使命的法学教育必须实行改革,才能寻求长远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智合格的法律职业者,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法治中国。
(一)更新法学教育关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
由于长期以来受“道德无法教” “教育无用”的观念影响,通常认为法律职业道德只是一系列的规范,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把这些规范的具体规定当作条文知识传授给法学专业学生,使法学专业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职业道德,记忆法律职业道德都包含哪些东西,便于应付国家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考核性试题。但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种法律职业信仰的培养,它所要求的远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对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态度、观念的培养。因此,在现代法学教育中必须抛弃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无用论的观点。
(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培养法律职业道德认知为前提
在法学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有一句名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只有通过对法律职业道德知识本身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认知更充分,才会对法律的正义、公正有更深的理解。人们常说:“知之深,则爱之切”,这句话很有道理。在心理学理论中,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切联系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了解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情感体验又随着认识的加强而增强。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了法律职业道德,才会对法律职业者维护公平和正义这一使命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增强法科学生对法律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能培养法科学生“用法律拯救人们于苦难的情怀”,法律职业道德信念也更容易在他们内心形成和产生认同感。
(三)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法律职业道德教学陷入了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之中,而忽视了对“法律人”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缺少了一些对法律职业道德的终极关怀,仅仅是局限于讲授法律职业的道德规范,还停留在教科书的“说教”层面。然而,作为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主要应当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感悟和相信所授内容,让他们形成情感体验。而不是教什么道德知识和学生学会什么道德知识的问题。所以,传统的讲授法对于阐释法律职业道德的原则、具体规则及要求可能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对于使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向法律职业人格的转换可能作用就不会很明显。“讲演式教学法除对一些有限的教学目标会起作用外,在课堂上的这种苦心规劝不是培养律师对个人行为负责的责任感的一种方式。这种单纯说教的作用是有限的”[5]。
法律职业道德涉及的是法律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法官、律师和当事人等不同角色的伦理关系。大量的职业道德规范需要法律职业人员通过亲身经历的关系才能形成。这就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寻求一种能够让学生体验角色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场所,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养成。体验式职业道德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例如,通过组织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观看案件审判、开展模拟审判、法律诊所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提炼职业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形成优良职业道德的结果。
篇10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职业道德
在我国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因此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起来。职业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在学生的今后就业方向上进行指导,还需要将职业学校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能力进行强化,更加需要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进行加强。高品质的护理职业道德能够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良好的关系建立起来,与学生的今后事业发展有紧密联系,因此加强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与意义
1.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尤其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发生一系列职业活动均与人们的职业特点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具体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以及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能够将其表现出来。
2.职业道德的意义
在社会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据了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包含了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还囊括了职业道德自身的特殊作用,职业道德的具体作用具有如下几种表现,在职业交往过程中,为内部从业人员与内部从业人员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将所从职业本行业的信誉水平大大提高;将所从职业的发展速度推进;能够大大提升全体社会的道德素质水平。
二、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现状
1.道德培养体系落后
许多中职学校的护理德育培养课程在二年级才开始开课,其具体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为学生讲解有关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相关理论知识。处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理论知识,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还没理解上去。德育培养教师的理论知识虽然十分丰富,但是对于护理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不全面,无法彻底的理解医药行业在德育方面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因此,德育素质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引发学生心中的共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热烈学习氛围带动起来。
2.职业道德培养深受社会环境影响
中职教育学校缺少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利益化过重的色彩影响中职德育培养的发展,院校因为能够满足护理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量,因此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尽早参加到工作岗位当中,栽培人才的过程当中,未对其德育素质水平进行侧重提高。如今社会普遍存在过于功利以及不科学的教育政策将会导致中职院校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被忽略。
三、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改进措施
1.在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在学生二年级时才会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院校可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渗透,为学生制定相关职业生涯计划,使学生能够在职带道德与理想方面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喜爱自己的职业。院校教师还应在学生潜能方面进行相关指导,为学生制定具有规划性以及目标性的发展方案,从将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还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题班会以及心理教育等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自身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其专业的重要性,还能够将学生的困难承受能力大大加强,为今后的从事工作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实践训练传授中职职业道德
在教学方法上,院校可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应用到教学方法中。将一些学生所需要的新教学方法如探讨热点问题、理论讲座、实践模拟训练、参观访问有关护理专业的地点,进行积极、大胆的采纳与实际利用,还要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此类方法充分的在学生课程中使用,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最终做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得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在今后岗位中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具有操作能力强的实践技术水平,更具有高品质的德育素质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能够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自主的将护理道德转化成自身优秀品质,其在医疗活动环节中具有举足若轻的地位,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没有特定的准则,不能够就按照一种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应根据学习习惯等制定适合自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法,对症下药,就具体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措施。如此,才能够真正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性能发挥到最大程度,为今后的医疗机构培养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万永成.中职护理专业护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2]姚娜.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02(10):77-7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