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规划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规划的含义

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 大学生 职业规划 现状 对策 分析

知识经济的理论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早期形成,新经济的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生产的要素,它可对投资的收益进行提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进行提高,可提升学生个人的竞争力、促进学校健康长期的发展、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而且可对社会的繁荣稳定进行维护。可是,由于我国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教育时间很短,大学生在对职业进行规划的时候,普遍存在规划意识很淡薄,对职业的目标很是模糊,对社会实践方向也是很不清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就业能力的相对提升。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含义

知识经济特点主要表现为可促进人和大自然协调、持续的进行发展,指导的思想就是高效、合理、综合及科学的对现有资源进行利用,并且去开发还没有利用的资源去取代已经快要消耗干净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为主的是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的也就是智力、知识等这些无形的资产投入。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条件下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增长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世界大市场。作为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知识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作用慢慢的在知识经济里增强。

职业规划即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人与组织进行结合,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主客观的条件予以测定、总结、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最佳职业的奋斗目标进行确定,并且为了对这一目标进行实现而做出的妥当安排。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环境因素和自我的评估,对职业生涯及职业理想预期进行结合,在学校的帮助下对大学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进行规划,对就业的竞争力及综合的素质进行提高,为以后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

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角度来说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不断迅猛的发展进程,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下,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需要知识结构非常合理的人才,还要求人才具有较高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大学生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对自己职业规划一定要做好并付诸实施。可是大学生在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的时候普遍存在下面几个问题:①职业规划的意识非常淡薄。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想要进入大型的公司,可是对这个公司的人际关系、企业文化、用人的制度及发展的前景并不是多了解,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未来自己第一份工作想要要干什么,在什么样的平台上起步,未来职业规划概念非常模糊,有时候根本就是没有目标;还有很多大学生认为,上学就是上学,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的事情,现在一切都是空谈也为时太早,他们往往忽略了现在的学习规划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密切相关联的,职业的规划可以对学习的规划进行指导,学生规划的成败将影响着职业的规划生涯。现在学生主体意识是很模糊的,缺乏主动性并且依赖性特别强,有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不切实际的规划,过于理想化及完美化,不能与现实相结合等,这些都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从学校的角度去看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这种教育模式起步是非常晚的,在象牙塔似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很难与社会相结合,与社会严重的脱节,教育的过程中,根本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及实践的经验,学生很被动的进入社会,迷茫而没有头绪,怎么就业也不知道,容易造成悲观和茫然心理。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个长期的过程,学校要高度的重视起来,学校有时虽设立相应的辅导机构,可是并不系统而且范围也是很窄,和社会联系不好,主要针对的也是快要毕业的学生,可以说是临阵磨枪,起不到实际的效果。而且高校对职业规划的课程也是很单一,内容也是非常简单,而且老师的专业水平也很低,欠缺专业及稳定性等,这些都造成学生职业规划的难度。

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对策进行分析

为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应该不断的对职业规划的教师队伍进行充实,对职业规划的辅导水平进行提升,学校要对学生职业规划的理念进行增强,对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行培养,对职业的咨询及测评工作进行强化,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增强,也要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会遇到的各种环境状况认知的能力。

结语

本文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职业规划的含义,指出了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且简单的指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能增强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学生也行动起来,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司单,王萍,钟黎等.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12).

[2]马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知识经济,2011,(5):85-86.

[3]潘萧羽.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其就业适应[J].知识经济,2012,(17):168-168.

篇2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能力培养

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和毕业初期,普遍存在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自我认识,没有明晰的职业理想及有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找不准自已的社会定位。因此,中等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身准确定位,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为未来成功就业和个人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个人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赋予确定的时间期限,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计划和行动方案,以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认识环境、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自我调整等能力。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

1.自我认知不清晰

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

2.缺乏职业认知

由于大多数中职生年纪较小,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对所学的专业和将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导致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较弱。

3.职业目标定位模糊

中职生缺乏相关职业知识,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地联系起来,无法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确定职业目标。

4.职业规划意识不强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即使有了确定的职业目标,也不能划分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阶段,制定具体发展措施,职业规划不切实际。

5.自我调整能力弱

由于中职学生认知上的偏差,造成中职学生职业目标过高,当理想和现实严重脱节时,学生不能客观准确地分析现实环境,对职业缺乏合理定位。

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有自己的体系。学校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任务、心理成熟度和职业探索的内在规律,按照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使之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如下图所示。

第一、二学期:开展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着重进行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教育。通过入学教育和邀请相关企业的人员到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参观,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培养目标;了解行业现状、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以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了解个人优势和特点,对自己做客观评价,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职业目标能力和初步职业规划能力。

第三学期:安排学生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生产任务课程化,将企业文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对所选择的职业进行实际体验,获得基于工作实践的职业认知和经验积累,对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

第四、五学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并开展就业指导训练。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并能针对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调整奋斗目标及实施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确保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通过开展就业心理教育、职业礼仪教育和求职择业技巧训练,使学生掌握面试技巧,摆正就业的心态,增强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篇3

关键词:职业导向 有效学习 职业规划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写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新华社“规划纲要”列出图表1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用数据展现从09年及未来1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的发展趋势,对比数字看出,国家赋予了职业教育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

职业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出社会企业所需的人才,是否能培养出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提出了准确要求,因此,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的有效学习的探索和研究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导向与有效学习的关系

2.1职业与职业导向的含义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简单说就是工作。从学生层面分析,学生的职业取向,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工作的预期,所选择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学习的倾向。例如:相当广告设计师,职业取向是广告平面设计师工作所需职业技能。

2.2有效学习的目标

有效学习在百度中定义为由于经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发生的持久或相对持久的适应变化。简单说,熟练掌握了某种经验、操作技能,并且在工作中熟练运用。

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其目的是为花更少的时间,学到的更多、更牢、更好。中高职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如何在有限时间,把握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岗位、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学习符合其职业规划,实现自主学习,完成职业角色转变。这就是“规划纲要”对有效学习提出的目标。

因而,学生职业导向与学生有效学习是紧密相关的,好的职业导向可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反之,没有职业的导向或错误的职业导向会使学习盲目性,学生失去了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指南针。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有效的学习获得好的学习成果,反作用于职业规划的认识和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为导向,多层面构建有效学习。

3.1有效学习的原则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大脑积极地主动适应和建构的过程。人的学习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因此,学生要完成以职业为导向的有效学习,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统一。

3.2校、企、师、生多层面构建的模式

学习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实现符合职业需求的有效学习,并非某个人能完成,作为校方、企业、老师应意识到,在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和构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2.1.坚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职业培训与学校职业技能教育并举。

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做得比较多、比较好。重庆作为西部经济龙头的优势,吸引众多大中型企业入驻重庆,给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创造了良好天机,为学生认知职业岗位、岗位技能学习、职业选择都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

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入职业培训,研讨组办适合学生、社会在职人员、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的职业培训合作模式,吸纳更优的社会资源,加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意识,服务行业,服务社会。

3.2.2.利用好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宣传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应注重职业引导。邀请相关行业技术、管理人员,或者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等进行专题讲座。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工厂、实验室等,帮助学生在现实职业环境中学习认识工作,增强职业学习的现实意义。

组办职业技能学习相关的专题讲座、交流学习研讨会等。利用好第二课堂的宽广平台,充实学生课余生活,用校园文化感染学生,构建好的学习环境,对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养成至关重要。

3.2.3.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依托,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等活动。

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计划、组织并实施完成整个项目,通过结合专业、结合职业的项目实施,学生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构建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对于以后的有效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3.2.4.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通过开展公选课、公开课等形式。

学校开设了毕业前就业指导课,指导学生应聘求职技巧等,学校通常比就业率高低,但就业质量却很少考查跟踪。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5.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推行“双证书”制度应把握一定灵活性。例如,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学生必备证书“动画绘制员”中、高级,但有学生喜欢广告设计,希望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中应考虑增加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工种,使学生选择的职业面更宽。

3.2.6.按照职业技能学习特点,结合个体职业规划,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教育心理学中将操作技能的学习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教师在进行操作技能指导教学设计、实施时,应注意职业学习的特殊性,结合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来开展课程的指导。

4、结束语

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成为教育和劳动两个部门的共识,以此为导向,坚持不断实践与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基于职业导向的有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一项新使命和任务来做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做好终生职业规划,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学习型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2010.

篇4

目前而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理论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也已经被广泛运用。与此同时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正处于一个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国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层面和概念层面停留不前。现如今,与20世纪末期的“舶来品”式引进相比较而言国内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成果更加个性化和本土化,目前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的不断应用和推广,为评价和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提供了大量实证数据和案例支持,使职业生涯评价体系得到不断地完善。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规划是个人根据所处的现实环境来制定自己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实施未来职业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职业生涯规划是能够具体到现实行动中的计划方案,绝不是没有现实依据的幻想。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具体实施,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要有一定的弹性。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该随着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只有这样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实施下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变,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随之也带来了新的职业产生。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分析,在设计职业规划的时候。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的目光,要做到能够预测职业乃至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最重要的计划。因此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自己的职业活动安排,最终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2 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电力行业已经走过了职业规划试点阶段,正在进入一个职业规划全面提升,引领提升的新阶段。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优质服务、业绩优良的现代公司是电力行业的战略目标,以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主要战略途径,建立一个具有互动化、肖动化、信息化的坚强智能电网,来实现电网发展的方式转变。实现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就要通过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创建一流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发展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式。

只有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此战略目标,此体系也是电力行业打破垄性竞争市场、应对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的关键和基础。但是,在当前,电力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基础薄弱,与电力公司先进的电为理念、技术水平、硬件设施等都有很大的差距。重点开展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高素质经营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打造整体队伍已经刻不容缓。

3 职业规划的前景分析与推动方法

3.1 前景分析

青年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青年的价值观发展建设以及价值取向的变化直接会影响着青年的人生道路,生活行为,社会行为,个人品德,政治选择,道德评价,对青年的成长之路和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职业方向定位”是职业规划的首要环节,职业规划和方法论以及价值观是一样的,都是“形而上”的道,因此职业化注重方法论,是必须的前提,所以职业规划最终的体现必然是“职业决策”。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通往职业成功的过程中可能不止有一条道路,但是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确是只有一条,因此年轻人成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那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司在完成职业发展的职业发展通道机制的硬件构建的同时还要在软件层面对员工进行该机制宣传、辅助和引导,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员工实现自己自身职业规划地图的科学选择和绘制。

3.2 推动方法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由于电力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规划越来越重视,企业在制定简单的计划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机制和上升空间,利用自己的团组织为员工设立最明确、最合理的职业规划。考核机制要明确,员工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制度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是公司能够长远发展的基础。企业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企业员工的人员通道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和现实中实现员工的生养、进退、奖惩等各个环节的联系和沟通。

现在的企业,比得更多的是竞争力,归根结底,也就是关于人才的一场战争。年轻的人才关系到电力企业的未来,是不能缺少的后备军团,关于他们的培养,是关系到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经营壮大的。让年轻员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电力企业一起成长起来,让他们与公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供电企业的内部,展开青年人才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利于加强供电企业青年人才的队伍扩建,更好的解决电力企业缺少青年人才的当务之急,在电力企业面临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以及结构性缺员的特殊时期,缓解尴尬的局面。 对于青年员工们在电力企业中快速准确地定位,也有很大帮助。让他们快速的找到适合自身能力的,与专业相匹配的位置,也能够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知识技能,为电力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性循环,完美的实现人力资源科学优化的合理配置。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规划;素质培养

Abstract:Careerplanningisthefutureplanningwhichaimstohelpstudentschoosecareers,getpreparedforemployment,obtainajobandadapttooccupations.Therefore,career-planningeducationshouldbeginattheverybeginningofstudents’entryintotechnicalinstitutes,sothatitwillurgethemtoregularlystrengthentheir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accordingtocareerplanningandtofacilitatetheirjobhuntingaftergraduation.

Keywords:highertechnicalinstitutes;careerplanning;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高等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有些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专题报告与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之一。但不少大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和具体操作缺乏全面了解与把握,导致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茫然无所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根据自己的兴致来进行规划,这些都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近两年来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素质普遍偏低,大学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现象,部分学生无心学习,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靠老师“强行”灌输,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因此,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就显得茫然无措。因此,在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使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处处充满着竞争。而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大学生不是首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而是在学校漫无目的混到毕业,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学识、业绩、仪表、关系、口才等条件起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和科学得多。此外,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明确奋斗的方向,提升大学生成功的机会。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1]。这个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征:

1.规划的自我定位性

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通过对自我素质与能力的分析与评估,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2.规划过程的动态变化性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就业观念也要相应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3.规划内容的特定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2]。在职业准备期内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具备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等,蓄势待发,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职业选择时期,不仅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可,职业选择才会成功;在职业适应期中,择业者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工作的局面。择业者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客观实际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三、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1.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大学生入学教育之中

在大学生入学之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掌握职业技能,明白学习是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具备职业技能,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的道理,进而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并自觉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教育。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教育,安排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促使大学生在了解有关职业、择业、创业、心理、社会等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堂内的各种教学活动,把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等的培养与训练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动;通过观看录像、座谈讨论、参观考察、模拟训练等活动,鼓励学生到现实中去接触劳动模范、企业家、岗位能手,与他们经常交流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与职业心理,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2.把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高等职业教育之中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高等职业学校只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开展职业规划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职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正确面对新问题、新环境,善于解决新问题,从容应对新变化,形成新思路、新对策;勇于投入创业实践,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艰苦创业;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把职业规划与指导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职业规划与指导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职业规划与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专业课的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上德育课时,我们要强调职业道德与就业的关系;上专业课时,又要强调学好专业课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上基础课时,讲清楚学不好基础课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而影响将来的就业的关系。此外,还要利用班会、黑板报或广播针对就业中的案例展开大讨论。

3.把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对择业者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只有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开设与社会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只有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积极拓展就业门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争取主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通过职业规划与指导,促使大学生在校学习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扬长避短,为合理选择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主择业,在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与指导

(1)介绍职业特点,增强对职业的了解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获取经常性收入为目的而从事连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专门业务。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也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一个职业的科技含量也会随之提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面临多次的职业变化,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2)了解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这些因素影响着职业的选择和发挥。因此,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结合现实情况,扬长避短,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3)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我国现正处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职业多变、人才竞争加剧是其特征之一,学校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大学生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顺利成才。同时要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及运作机制,明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树立竞争上岗观念,做好多次就业准备。

5.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机构建设

建立职能机构,配备专任教师,开设相关课程。为了提高就业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要建立相关的职能机构,配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同时安排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职业规划与指导的规范化。

总之,学校在强化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指导,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通过职业规划与指导,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职业、掌握择业技巧;认识自我、从容面对现实。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些现象不是说我们培养的人才出现过剩,而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就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讲,表现为不知道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更不知道哪些岗位职业适合自己,存在着择业盲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等问题,这给他们的择业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这些正是由于大学生对自己和环境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系统的规划所致。因此,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探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很有必要且很迫切的课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与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并乐于从业。实践证明,当人们把职业理想作为自己职业生活中具体奋斗的目标时,其具体选择职业的行为将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并产生激励作用。纷杂的社会职业中,不同的职业理想将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职业,一个合理而恰如其分的职业理想能以巨大的感召力指引人们正确进行职业选择,唤起人们从业的热情和勇气,在成就事业的征途上奋力拼搏。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在竞争中占领有利位置,就要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平台,尽可能地避免到处求职,频繁跳槽。这样不仅增长不了知识,反而耗费了青春,更有可能挫伤个人的积极性,消磨了对工作的热情和锐气。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未雨绸缪,帮助他们走出“象牙塔”后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人生资源的积累。一个人能否尽可能地占有、扩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资源,并将不同的人生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既是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又是个体必备的一种驾驭人生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充实自己,有目的地进行学习锻炼,增强自己对所选职业的工作胜任力。

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它们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

在给毕业生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笔者曾对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问题认知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9%的学生“了解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43.2%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39.5%的学生“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30%的学生“清楚自己毕业时将进行的职业选择”;34%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至五年的发展计划”;28.7%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有明确的认识”。要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趋于科学合理,首先要了解自己、看清环境。对自我环境的客观分析和评价是正确认知自身职业发展潜力,科学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选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策略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多因不能清晰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而造成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

(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在择业过程中普遍追求“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

(三)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职业目标,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有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但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四)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员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高考志愿的选择由家长做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历史原因。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历来有重理论、轻生产实践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每位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成为科学家、领导干部等。但是应该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发展,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很少关心这些问题,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读了十几年书后终于要面对职业选择时却常常手足无措,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逃避就业的情况,甚至有人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就业。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职业问题,才引起高校及大学生们的重视。

(二)高校重视不够的原因。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关注两个中心:教学和科研。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这导致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极少,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同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时,这才引起各高校的关注。但高校关注的是就业率,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以致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到职业世界的各种信息,等到就业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困惑。

四、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一)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彻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它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和对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引进职业测评体系,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

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量技术在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职业能力测试(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和职业人格测试(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职业心理测评可以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的性格、心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职业,以更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找准就业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尽快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专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世界不断变化的各种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需要。

总之,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把职业生涯规划贯彻到大学教育之中,帮助大学生在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积极提高素质的基础上,能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就业;就业管理;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校企合作

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中更有生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择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管理问题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当今辽西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形势和学生就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就辽西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为创建更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外部就业环境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树立全新的就业管理理念

1、加强招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是指一些社会上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各个学校运用职业分析、心里咨询、调查问卷等等方式方法,依据社会上的求职人员或者在校学生的自身条件、求职意愿以及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等,提供指导与咨询,帮助就业需求者了解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关于人事录用、劳动法规政策等,并对自己本身的职业能力倾向、心理特征与职业兴趣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与了解。

从招生工作切入,结合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职业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忙从,不走弯路,经过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最终获得职业的成功,并达到了科学的支配。

2、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

为保证就业管理教育长期、正常的开展,政府应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辅导教师和就业规划课程设置,并使之成为制度。为达成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融通,让学生对职业世界有个真实的了解,政府应采取经济或行政的手段,使企业积极接纳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使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来。最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指的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实现企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为了使公众能简洁方便的获取来自社会的各种资讯,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都应建立资源共享的、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了解职业教育,支持技能型人才就业生涯规划,社会相关部门应在声像媒体、网络、出版物等方面宣传介绍有关的种种理论和实践活动。借此多种媒介方式,让中职生们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相关的就业信息。有利于精确地把握和对择业做出慎重选择。只有科学的择业,才能合理的就业,从而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

二、建立专业化就业管理服务队伍

1、配齐、配强专职就业管理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

就业管理工作教师队伍具备的素质是就业管理工作开展好坏的关键。就业管理是一门集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心理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相互结合交融的综合性学科,就业管理人员没有广博的知识,应具有的素质是不行的。他们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团体的领导者”、“知识的传播者”、“家长的人”同时还是“职业工作介绍者”、“生涯设计指导者”、“劳动力市场信息者”、“心理辅导员”等等。面对他们所要完成的多重任务,教育部曾多次对各学校提出要求“尽快提高就业管理教师对伍的整体业务水平,把就业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高度,努力提高就业管理教师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2、积极吸引有关专家担任学校就业指导兼职教师

学校必须按照“专家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加强对就业管理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引进包括心理学(尤其倾向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开展教学。所有能就业指导人员都要有资格证书,并经过层层考核达标方能上岗。其中,就业指导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具有咨询学、辅导学、人力资源学、硕士学位或高等教育学士,其余的工作人员也需获得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学士学位。为推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家化和职业化进程,学校应积极吸纳校内外有关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就业指导兼职教师,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学、咨询和研究工作,并可对校内就业指导人员再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

三、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1、认识职业规划课程开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性要求。

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规划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性要求。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规划是借鉴海外的成功经验,提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完善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

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设计流程,认真、切实地做好每个环节,主要步骤有:确立职业生涯志向、自发认知与定位、评估职业生涯机会、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确立职业生涯方案等。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中职生们正确的了解职业和认识社会,正确的看待自己,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面对心志尚未成熟的中职生而言更是益处多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将完善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作为就业管理体系建构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掌握学生职业心理

所谓职业心理,就是指人在对社会、职业和自发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待职业行为和职业的一种心理系统,对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有维持、决定和指导的作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以及全面掌握学生职业心理主要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倾向,再依据本人的需要做出最终的职业选择。在校的中职生正处于职业期望形成与正向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在进入学校之后,正是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通过掌握学生职业心理,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制定新的学习目标,获得新的学习动力,并使学生们不断地为实现自己的远大职业理想而不断努力。

四、开设就业指导类课程

1、系统化就业教育指导内容

学校应积极探索,并与企业合力开发科学的、系统的、实用化的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主要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密切协作与联系,让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进入企业进行调研,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走进学校执教,从而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条件来共同开发设计就业指导教材,制定就业指导课程,这样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双方的现有资源,使就业教育指导课程在实用性和科学性方面都得到了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也都能各取所需。

2、系统化就业教育指导具体方式

对于当今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年仅十六、七岁,对于“工作”这个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仅凭老师口头上的讲述,教条的陈诉课本上的知识,学生们很难真正的理解参与到具体工作是如何的情形,也很难体会到未来的职业将会给他们的整个生活带来如何巨大的影响。鉴于此,学校可以和企业一起联合起来,创造机会,系统化就业教育指导具体方式,让学生走进企业进行真正的实地参观。通过参观实践、借鉴、学习,学生能够亲自去聆听老职员们的亲身体会与经历,亲眼去观察某一份种类的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亲身去体验来自于工作场景中的感受,认识到想从事某份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与技术,进而才会对自身产生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与技术。这样一来,就业指导的效果要比老师在课堂上讲教十遍更为明显,学生也会感触颇多,并对每一次的就业指导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懵懂的职业生活也会形成具体的概念,甚至会明确今后的职业目标,从而改变原有的学习态度。

五、建立校企合作就业管理模式

1、大力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企业帮助学校大力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以工厂环境为主,在其间主要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而应掌握的相关技术应用。实习课程也要设置为必修课程,学生只有通过了在就业实习基地的训练与相对应的技术方面的考核之后,才能顺利的毕业,以及考虑能够留在企业转为正式录用人员。企业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给学校,学校再推荐对应专业的学生到岗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则可以被企业在其实习结束前优先留用。这样,学校不但解决了学生在毕业初期毫无工作经验的问题,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得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努力做好见习、实践工作

见习实践是帮助中等职业学生身份从学生转变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过度。通过安排见习实践,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学生提高对职业系统、环境方面的认知,了解宏观及微观的职业环境,从而可以自主定位,把社会需求与自我价值有机的结合。其次可以拓展学生就业技能。就业技能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一部分在学校环境下很难得以模拟示范,但通过见习实践,学生就能够就得以亲身体验;再次,以便于学生顺利度过职场转型期。通过真正的接触职场生活,学生会提高对职场的适应能力和认知程度,毕业之后直接进入职场也能迅速适应,并顺利完成自身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型。

3、全面创建就业外部条件

篇8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改进措施

目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度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棘手问题。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面前,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和关注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早已成为衡量高等院校各项指标中的重要一项。本文以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为着眼点,从加强就业指导、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指导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落实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指导员职责等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中心的队伍建设

高校就业服务中心具有重要地位,它存在于整个高校的教育过程,从学生刚刚入校开始直到走上工作岗位,高校各部门要与就业服务中心共同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优化就业服务中心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形成围绕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全院校各个代课导师、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者共同协作的高校就业服务指导队伍,并且得到毕业生的拥护与支持配合,齐心协力开展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等院校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是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就业服务中心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引导进入社会的实际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工作中占重要位置。高校就业服务中心要通过各种形式、方法和有效的措施,让毕业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位置,充分理解国家发展方针政策,让毕业生对自己有个较好的定位,努力搭建毕业生和社会市场的沟通桥梁,指导大学生了解掌握市场动态,为毕业生做好中介服务,立足于本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开展就业生双选会,为高校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和引导。

二、立足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已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牵引着大众视线。大学生毕业就意味失业的情况,已经渐渐加剧。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是一个暂时的问题。高校毕业生要摆正心态,积极主动的去面对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摆正心态、提高自身素质。把自主创业和双向选择结合起来,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目前社会环境已经给予了大学生很宽松的就业渠道,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自主选择权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服务中心要引导毕业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摆正自己的就业观念,摆正自己就业心态,了解就业的意义与目的。明确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立足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树立不盲目攀比的心态。

三、帮助高校毕业生搞好职业规划和确立就业目标

高校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是很明确,是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一大问题。当今社会职业规划越来越重要,是事业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有很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意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他们无法正确的领悟到自己职业规划的真实含义与实际方向,以至于不能明确认识到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将有何打算与目标,盲目的去跟风考研、考公。并没有立足于自己本身,未立足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浪费了相当大一部分时间与精力,到最后还是无法真正就业。这些也是高校毕业生服务中心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没有很好的正确引导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与方向,导致大学毕业生盲目跟风。在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要针对不同的毕业生,做好不同的毕业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了解到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要指导帮助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专业特长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在面对经济社会瞬息万变的竞争潮流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该充分发掘毕业生的潜在能力,做好全面的就业辅导工作。让毕业生朝着自己的理想或梦想前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使命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完成自己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去面向职场、面向自己的理想。

四、提升高校就业服务中心辅导员素质

面对形势严峻的高校就业压力,各高校需要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肯钻研的就业服务中心指导员队伍。这样才能充分开展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高校应配备相应的职位及职务,设立单独的就业服务中心。从有就业指导经验、贴近学生的教师中抽选优秀人员组成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队伍。使就业服务中心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就业心态,清楚的了解到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麻烦,及时的给予学生解答或化解。有经验的教师有能力正确指导毕业生更好的选择就业岗位,进一步指导学生全面的了解社会。从而做到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问题的时候得到相应的引导和帮助,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正确的走上工作岗位。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从学生入校时抓起

高校毕业生从入校时就应该做好就业的准备,在校期间要适时参加校园和社会举办的各项活动,逐步的接触社会,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各种能力与不足。各教学老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除了课本知识以外的就业知识和做人道理,通过专业发展或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中,与许多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为推荐毕业生提供极大的方便。高校其他代课教师在相应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际实践中,注意渗透就业指导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更加注重学好专业如何就业的想法,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专业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最终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起立足专业而不断发展的就业理念。

总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并解决问题,促进经济、教育、社会的变革和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绪山,秦卫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冷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4).

[2] 汝亚峰.新时期下大学生就业应对策略分析.商业文化(下半月),2010(3).

[3] 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

[4] 邓琦.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毕业生就业思想工作.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5] 廖川,马.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5.

篇9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能性。在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越来越关注的热点。从高职学生自身成才方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还可以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激发他们不断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就业成功的机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综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教育,从学生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而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尚属新鲜事物。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正处于生涯探索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可以挖掘、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因此,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各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的就是对自我的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

(二)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实现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个人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有助于学生评估目前成绩。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规划是具体的,规划的实施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可以根据规划的进展情况评价目前取得的成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规划。

(四)有利于提升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注重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利于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自己以后选择适合的职业,使事业获得成功。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轻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实现准确定位;有利于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为择业提供理性支持,为学生终生职业发展明确方向。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没有很好的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资为零。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将来如何进一步晋升、发展没有规划的占62.2%,有规划的占32.8%。另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6%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目前,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我认知模糊。首先,不能系统地认知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其次,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这也是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职业脱离。调查中发现,在校生中有48%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喜欢职业的从业要求,79%以上的在校生没有经过职业能力测试。

(二)职业目标不明确。大部分高职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很好的考虑专业,根本不知道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作规划。三年大学生活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也没有获得专业技能。到了快毕业时还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没有职业目标。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抓不到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在校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网易问卷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目前,江苏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有就业指导课,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设计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系统,可以测评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应该说经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后,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有很好的规划,使自己提前熟悉职场和职业,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位能力,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学的时候信心百倍,作业完成后就把它丢在脑后了,无心去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走过场而已。

三、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明确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并付诸于有效地实施。一般来说,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一年级为适应探索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认知,初步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拟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相应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很好的完成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过度。除了完成每学期必修课外,还要有目的地选修与就业相关的或其他专业的课程充实自己,争取尽早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大二年级为提高拼搏阶段:主要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以拓展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重心。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兼职工作和假期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参加就业专题讲座,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应聘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搜集求职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大三年级为总结冲刺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首先,对大学前两年进行评估总结,检验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正确,行动方向是否有偏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重点开始求职准备,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和同学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创业大赛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去求职。

四、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有了规划不一定能实现,高职生要通过努力学习储备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理论知识,培养适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成功的实施与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自我。参加专场报告会和咨询会,通过“比较法”、“他评法”、“自评法”、“心理测验法”等方法发现真实的自我,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确立可行的职业目标。积极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使自己树立职业理想。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在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的现身说法中激励自己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挖掘自身潜在的内驱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二)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1、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设计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简洁、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导向性;各项计划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专业学习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三)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环境

1、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综合能力。高职生在校内应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以及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创业大赛等来培养自身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

2、通过毕业实习体验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系统学习与训练后,三年级下半学期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在上半学期就会提前上岗。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企业实习为高职生提高能力、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陶青松,邵伟.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22-01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之一,其成长、成才、择业、就业受到政府与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招生人数已占高校招生人数的40%以上。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立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工作,保证高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作为大专层次,所开设专业的岗位群大都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学生的构成也与本科院校有较大的差异,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不能适应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要求。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提供的服务等,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办学层次,各方面工作都在探索过程中,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样如此。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与毕业生的层次、所学专业、国家相关政策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择业环境不同,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对的择业环境与本科生有着较大的区别,应根据对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了解、就业心理的分析形成一个较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体系。

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的研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对的择业环境与本科生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组织、工艺实施、各类管理及具有较高技能的操作人员,用人单位提供的也大多为“高级蓝领”或“蓝领”岗位。

2、高职院校具有较显著的行业特征,本行业的经济效益现状与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3、由于高校扩招,学生大幅增加,高职院校数量的快速膨胀,提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相对大幅减少,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研究受高考分数的限制,许多考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填报高职院校,在专业的选择上更是茫然不知所措,填报的专业既谈不上理想,也不符合兴趣与爱好,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对职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学习目的性不强,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全面、规范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准确定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状态与能力的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现状不太理想,除以上原因外,其就业心理状态与能力上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期望过高,定位不准;(2)观念陈旧,依赖性强;(3)信息不畅,能力不足;(4)犹豫观望,举棋不定;(5)过于自信,盲目从众;(6)遭遇挫折,怨天尤人。

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应贯穿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开始的,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应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新生入学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年级完成)一年级应着重职业生涯认知、规划与职业定向指导,内容包括:(1)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重要性;(2)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与形态;(3)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4)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步骤与方法;(5)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途径;(6)运用相关技术进行职业性向测评;(7)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编制;(8)了解企业文化结构与职业角色要求。

从专业了解到职业角色转换、动手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二年级完成)二年级应着重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内容包括:(1)职业能力培养。通过专业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通过专业实训培养基本操作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培养所需要的动手能力。(2)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与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准备;培养就业竞争力。

就业的准备阶段(三年级完成)三年级应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内容包括:(1)就业与择业指导。职业道德与择业观教育;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提供参军、三支一扶、继续深造方面的咨询;就业心理的准备;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就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就业材料的准备;应聘技巧的准备;面试、谈判、签约要领;发展与提高。(2)就业服务。就业推荐表的填写;就业协议书的签定;劳动合同的使用;违约与改派;就业程序与方案;《就业报到证》及用途;毕业生档案。

参考文献:

[1] 柳 斌.创新教育全书(下册)[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2] 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