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安全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述社会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相关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管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包括下列情形:
(一)开办论坛、博客、微博客、聊天室、通讯群组、公众账号、短视频、网络直播、信息分享、小程序等信息服务或者附设相应功能;
(二)开办提供公众舆论表达渠道或者具有发动社会公众从事特定活动能力的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第三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规定自行开展安全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一)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信息服务上线,或者信息服务增设相关功能的;
(二)使用新技术新应用,使信息服务的功能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基础资源配置等发生重大变更,导致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用户规模显著增加,导致信息服务的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发生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表明已有安全措施难以有效防控网络安全风险的;
(五)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书面通知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自行实施安全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实施。
第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安全评估,应当对信息服务和新技术新应用的合法性,落实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定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防控安全风险的有效性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重点评估下列内容:
(一)确定与所提供服务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负责人、信息审核人员或者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情况;
(二)用户真实身份核验以及注册信息留存措施;
(三)对用户的账号、操作时间、操作类型、网络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网络源端口、客户端硬件特征等日志信息,以及用户信息记录的留存措施;
(四)对用户账号和通讯群组名称、昵称、简介、备注、标识,信息、转发、评论和通讯群组等服务功能中违法有害信息的防范处置和有关记录保存措施;
(五)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防范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社会动员功能失控风险的技术措施;
(六)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投诉和举报的情况;
(七)建立为网信部门依法履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职责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八)建立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查处违法犯罪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第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安全评估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整改,直至消除相关安全隐患。
经过安全评估,符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的,应当形成安全评估报告。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功能、服务范围、软硬件设施、部署位置等基本情况和相关证照获取情况;
(二)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及风险防控效果;
(三)安全评估结论;
(四)其他应当说明的相关情况。
第七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将安全评估报告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提交所在地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
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上线或者功能增设前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三、四、五项情形的,应当自相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交安全评估报告。
第八条 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安全评估报告进行书面审查。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项目缺失,或者安全评估方法明显不当的,应当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限期重新评估。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不清的,可以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补充说明。
第九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根据对安全评估报告的书面审查情况,认为有必要的,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现场检查。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原则上应当联合实施,不得干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正常的业务活动。
第十条 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可以会同属地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检查。
第十一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进行。
第十二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依法履行网络安全义务。
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其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
第十三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拒不按照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应当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向公众提示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存在安全风险,并依照各自职责对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网信部门统筹协调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工作,公安机关的安全评估工作情况定期通报网信部门。
第十五条 网信部门、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篇2
[关键词] 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863(2013)04-0109-04
一、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分析
社会安全事件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个主要类型,一般是指在社会安全领域发生的,在客观上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对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与公共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并且会导致公众在心理上产生恐惧与不安全感的突发公共事件。但相较于其他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具有更为基础和核心的意义。社会安全是构成国家安全的一个原生要素和传统要素,也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安全稳定的主要标示。国外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研究可以溯及社会学中对“社会冲突”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从“应得权利”和“供给”失衡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冲突的产生。Steven Vago从社会因素角度提出了“家庭、人口、阶层、权力关系、教育、经济”五种社会冲突的领域[1],为学界研究社会安全事件的类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Roddy McKinnon提出社会安全具有“预防性”(Prevention)的特征,认为对社会安全的预防管理更能激发公民参与和社会活力。[2]由于社会安全领域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在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是社会领域发生的造成极其严重社会危害,并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重大突发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领域的重大突发事件也开始进入高发期。因此,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其核心是通过民主决策制定和选择有效的公共政策与应对方案,而要准确地掌握应对的效果则必须使用科学的绩效评估手段。
1.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是责任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由于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对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与公共利益产生了严重影响,因而政府在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方面应承担直接和主要的责任。可以说,我国建立官员问责制的直接动因就是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3]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发生领域的公共性和影响程度的严重性决定了政府应该积极有效地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另外,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水平和能力凸显了现代责任型政府的本质内涵。基于以责任制为依托的责任型政府,既要体现“作为规则的制度”,更要体现“作为信念的制度”。[4]责任型政府在狭义上对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不良后果作出约束性的制度规定,在广义上或深层次上则更强调政府应对的能力和绩效,从而体现公共服务价值和政府公信力。
2.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是绩效型政府建设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以结果导向、市场导向和公民参与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英美等国将绩效评估引入政府管理的创新更是为公共管理改革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突出地表现为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制度化及其技术支持系统的规范化。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工作,如能引入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技术,有利于评价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工作的效果,准确把握政府应对能力现状,从而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提供依据,进而完善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责任机制。虽然我国政府在应对一些重大社会安全事件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但目前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评估制度。因此,如何使用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对进一步提升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绩效和能力已提出了挑战和新要求。
3.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民主决策的要求。社会安全具有“公共性”,政府无疑是这种特殊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其核心是通过公共决策制定和选择相关的公共政策与治理方案来解除威胁、规避风险、应对常态或非常态危机,并寻求治理危机的最优路径。虽然政策路径的创立不能解决公共行政中固有的全部问题,但它也意味着可能“从政治科学的观点创建一种对公共部门进行分析的新标准范式”。[5]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研究应建构在公共政策理论基础之上,重视包括对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决策理性、决策标准、决策效能评估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这赋予了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广泛参与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决策和对政府绩效开展评估,这不仅能使得公众获得相关信息,而且也彰显了政府管理的民主价值,更赋予了其合法性意义。通过有效的公民参与绩效评估不仅能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构建政府与公众的合作关系,推动民主型政府建设。
综上,提升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绩效和能力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需要以责任型政府理论为基本依据、以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为方法工具、以民主决策理论为价值导向,重在探索建立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并将政府责任机制建设与政府绩效评估相结合,以绩效评估促进政府责任机制建设和政府应对能力提升,最终建立一套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制度框架。
二、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型设计
罗伯特·希斯将危机管理过程概括为“4R”模式,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4R模式不仅表明危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活动,同时也规定了如何应对危机及各阶段的管理职能定位。胡税根等根据公共危机本身的性质,将公共危机事件总体上划分为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并总结了危机分期的主要职能活动。[6]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经验,把突发事件应对的过程划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基于责任型政府和民主型政府的理论,按照政府绩效评估的原则和方法,我们重点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维度构建我国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的框架模型,进而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图1)。
1.关于多元化的评估主体结构。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结构已成为绩效评估中的基本理念,绩效管理的360度评估技术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构建提供了思路。由领导、专家、公民及专业评估单位等构成的多元评估主体为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提供了保证。需要指出的是,公民是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最主要的主体。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公共性、社会性及严重性,决定着公民参与绩效评估能更有效地保障应急管理的“回应性”。同时,还需考虑提升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程度。从公民中心的视角来看, “主导型参与”无疑是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最高形态或模式。[7]但应该看到,基于理念和技术等因素,我国现阶段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领域和范围仍然是有限的。所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要完善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和强化绩效问责,必须要重视扩大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2.关于绩效评估的方法。绩效评估方法主要是指绩效评估指标建构的方式和评估实施的技术。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指标设计是绩效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关系到绩效评估整体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指标体系建构的经验较少,定性指标的量化也较困难,评估数据收集也存在障碍。根据社会安全事件的性质及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规律和特点,并依据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在建构指标体系方面应考虑社会安全事件的生命周期和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过程,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维度设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遵循4E原则,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法、利用专家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所需要的指标。
3.关于绩效评估的内容。根据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特征和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按照可操作性原则,本文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及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维度思考绩效评估的具体内容。(1)预防与应急准备维度。该维度主要考察政府危机预防意识和应急准备工作的充足性。预防与应急准备是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预防工作,通过进行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消除隐患;二是准备工作,包括应急预案准备、组织机构、人员准备、物质、技术保障准备等。(2)监测与预警维度。该维度主要考察政府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能力以及有效信息的准确性。政府在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爆发前和即将爆发时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监测,主要通过对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来完成。普查就是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监控是对具有各类风险隐患地点或设施,实行长期监控和检查,及时排除风险隐患;二是预警,是指综合分析各类风险隐患信息,发现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并及时预警信息。(3)应急处置与救援维度。该维度主要考察政府在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反应速度和具体救援措施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应急处置,要求政府在最短时间内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作出反应,同时对周边危险源、危险场所等加以有效控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二是应急救援,即政府组织协调各救援机构和救援队伍,对伤亡人员或处于危险情境的人员进行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事后恢复与重建维度。该维度主要考察政府组织开展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及时性和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一是恢复,妥善解决处置重大社会安全事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并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二是调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制度和机制,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奖惩,通过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过程及结果的评估,据此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奖励或惩处。
4.关于评估结果的运用。绩效评估能够发现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和对评估结果的运用,进一步发挥优势,改进不足,克服短板,推动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工作的持续改进,建立并完善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因此,为了达到激励并且改善政府工作的目的,同时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危机管理的关注,就迫切需要探索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估结果运用机制。同时,还要建立评估信息的沟通网络,把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绩效评估的结果尽快反馈给相关公众,特别是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和大众媒体,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评估信息和政府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绩效,以便公众更好地进行监督。
三、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非典”危机后,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及其评估的研究开始成为我国学术界相关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评估的内容和绩效指标设计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但从现有的文献梳理看,目前我国学者建立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对于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绩效评估的研究还较为匮乏。由此看来,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绩效评估的系统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根据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特征和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本研究通过专家法初步构建了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事后恢复与重建4个维度,二级指标指向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基本目标,共计15个绩效指标(表1),三级指标涵盖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基本职责和工作任务,共计91个绩效指标。
2.评估指标的筛选
构建指标体系应遵循指标设计的概括性原则。要使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而概括地反映评估对象,必须对第一轮91个指标进行筛选,提炼关键指标。本研究对指标筛选采用的是隶属度分析方法,即向相关研究和实务操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要求从91个绩效指标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其具体步骤如下:(1)采用Likert 5级量表的标准形式,将指标体系设计成调查问卷;(2)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每一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评分;(3)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计算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并根据其平均分进行排序;(4)根据指标的重要性排序,筛选出最重要的指标。
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筛选要求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代表性,本项研究调查问卷发放对象涵盖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政府公务人员。这一范围内的调查对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突发事件应对和政府绩效评估也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次调查对浙江大学干部培训班、浙大MPA研究生班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调查方式,抽取6个班级,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90份,回收率为86.36%,有效问卷为181份,占回收问卷的95.26%。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采用Likert 5级量表设计,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认可的强度对各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打分。
3.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将各项绩效评估指标的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序,选取隶属度超过0.60前50个指标,剔除了诸如预案更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可能的社会安全风险的减轻、对社会安全风险区域的监督与管理、社会安全救援技术的开发与更新、社会安全风险区数据库的完善、社会安全应急预案执行程度、恢复重建的各地区支援、应急救援中的表现突出人员的奖励等41个分值较低的指标,最终建立起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本文通过针对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绩效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的设计,探讨了在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和功能发挥问题,目的是推动责任型政府和高效型政府建设,并综合考虑如何促进政府应对能力平衡发展的问题,试图建立以预防、绩效和责任为核心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当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要重视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促进社会力量的参与、将政府责任机制建设与政府绩效评估有效结合,从而推动应对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美]Steven Vago.社会变迁[M].王晓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9.
Steven Vago. Social Change .Trans.by Wang XiaoLi.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p99.
[2]Roddy McKinnon.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in Social Security: Issu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10(19).
[3]张海波,童星.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J].政治学研究,2010(2).
Zhang Haibo,Tongxing. Public Crisis Governance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 Cass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0(2).
[4]王星,李放.制度中的历史——制度变迁再思[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
Wang Xing,Li Fang. History in Institution——Rethinking on Institutional Change .Comparison of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2011(2).
[5][英]简·埃里克·莱恩.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M].谭功荣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06.
Jane Eric Lane. The Public Sector Concepts, Models and Approaches. Trans.by Tan Gongrong et al.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4.p306.
[6]胡税根,余潇枫等.公共危机管理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6-17.
Hu Shuigen,Yu Xiaofeng et al.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9.pp16-17.
[7]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 我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 [J] .中国行政管理,2008(1).
篇3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检测技术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 ,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俭.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4,(04) .
篇4
【关键词】适用性;经济性;安全可靠性;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1、概述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配套建设日益健全,大大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在城市消防、通讯、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等设施日趋完善,在给市民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凸显了消防、给水、排水、燃气管网的地下敷设以及通信、电力线路入地敷设和地下铁路交通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地下空间的问题。为了有效缓解此矛盾,作为城市神经系统的燃气、消防、给排水、电力、热力、通讯等的配套设施建设都应该加以创新,以便更合理、更高效利用地下空间。单从天然气行业来讲由具有成熟技术的直埋阀门替代传统的阀门后将会省去大量地下空间,促使城市和谐、安全、快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使用直埋阀门的必要性
2.1直埋阀的适用性
直埋阀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城镇燃气管网,具有运营成本低、操作快捷、灵活、安全可靠、技术成熟的特点。直埋阀生产、制造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已广泛应用于天然气、热力、给水等管网中。
从直埋阀的结构特点来谈谈其在燃气管网上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以直埋闸板阀为例,阀门的闸板使用球墨铸铁板芯内外全部被硫化上NBR橡胶,无金属部分暴露在介质当中,采用优秀的橡胶硫化工艺能防止橡胶与金属间的裂缝腐蚀,同时避免操作过程中产生火花,同时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球墨铸铁具有非常低的变形量能保证最佳的密封性与耐久性,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三重独立的阀杆密封提供了三重安全保护,能够有效防止燃气泄漏。阀杆螺纹是冷辊压成型的,保证了不锈钢的组织结构不变,增加了阀杆的强度。阀杆在数控车床上由电脑控制的机器人一次定位加工成型,保证了阀杆密封配合的对中性,辊压的螺纹边缘光滑,有效减小了操作扭矩,大大增强了其操作的灵活性。另外,直埋阀采用全通径设计,也就是说直埋阀的内径与管道的内径相同,大大方便了燃气管网建成后的清管作业,能够保证清管器顺利通过。管网投产运行后也便于带压开孔作业,方便新用户的接入。由此看来,直埋阀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城镇燃气管网,为城镇燃气管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利保障。
2.2直埋阀的经济性
采用直埋阀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燃气运营商高度关注的指标之一。具体从采购环节、施工环节、运行管理环节来论述其良好的经济性。一是阀门的购买,直埋阀的直接采购成本略高于传统的同品质的阀门,经过市场调查发现直接购买成本高于传统阀门50%左右。二是施工环节,就安装而言成本相当,无异于其它阀门,而最大的区别是省去了阀门井的建设,一座城市的阀井数量很大,其经济效益可观。另外,其最大的亮点在于省去了很大空间,一方面为城市的整体规划创造了很大方便。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很大的协调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运行管理环节,阀体采用了绝缘防腐漆,具有良好的绝缘和防腐效果,有效避免了由于电化学腐蚀、生物腐蚀等对阀门带来的伤害。同时该阀门从结构设计、制作工艺、材料选型、密封设计及密封材料的选型等多方面实现了本质安全型,从而实现了日后的大量维护、保养工作。与传统阀门对比增加了人力成本,由于阀井的存在,产生了密闭空间,阀井内设备的维护保养需要至少两人才能完成,井上需要设置监护人,并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通讯装备、应急装备等。而直埋阀由于免维护且不要设置阀井则不涉及此问题,与传统阀门相比则大大提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投入和人力投入。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来看,直埋阀应用在城市燃气管网等系统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综合成本低于传统阀门,具有良好的会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
2.3直埋阀的安全可靠性
首先从结构设计上来讲实现了本质安全。球墨铸铁板芯内外全部被硫化上NBR橡胶,无金属部分暴露在介质当中,AVK最优秀的橡胶硫化工艺能防止橡胶与金属间的裂缝腐蚀。阀杆由不锈钢材质制造,具有最佳的延展性与抗拉伸性能。三重独立的阀杆密封提供三重安全保护,可靠的阀体与阀帽连接密封能保证阀门密封的耐久性,有效保证了燃气的泄漏。阀体外部采用了绝缘防腐漆,有效的避免了阀体因受到电化学腐蚀和生物腐蚀等导致阀体受损或燃气泄漏。其次是与传统的阀门对比,其安全可靠性更胜一筹。传统的阀门需要建设一座与之大小相适应的阀井,阀井大小应能满足至少两人以上人员的操作空间、维修保养空间,形成了可燃气体的密闭空间,同时埋下了事故隐患。
一旦燃气泄漏并在井内积聚,达到燃气的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常温常用下天然气的爆炸极限范围为5-15%)时遇到明火发生爆炸,威胁市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与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采用直埋阀的燃气企业的运行维护人员不用下井进行阀门的检查、维护、维修、操作,提高了员工作业环境的安全性。由于未设置阀井,而是采用沙土直埋的方式,无法形成密闭空间,燃气泄漏后不会产生爆炸空间,大大提高了城镇燃气管网运行的安全系、可靠性。如果采用阀井,在夏季井内湿度较大,不利于保护管道。汛期雨水容易进入进内,导致阀门和燃气管线被水浸泡导致腐蚀,缩短管线寿命;另外,如果附近的污水、给水管线泄露后也有可能导致渗入阀井内,威胁管线安全。适应了当代社会安全、快速和谐发展要求。
2.4直埋阀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直埋阀在城镇燃气管网中的应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日趋提高,城市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0%以上。城市的通讯电缆、光缆、热力管网、电力电缆、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这些基础设施的敷设、安装需要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国内大中城市为了安全、美观,要求电力电缆、通讯电缆入地敷设,更加剧了各种基础设施对地下空间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各种庞大的检查井遍布城市便道,使燃气管线与给排水、电力电缆等其它基础设施的安全间距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给居民的生活、城市安全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直埋阀门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大大缓解了城市基础设施敷设所需空间紧张的矛盾,为城市的安全、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直埋阀的广泛应用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3、结论
综上所述,直埋阀在安全、技术、经济、运行维护等方面都优于传统的阀门,给燃气管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安全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由此可见,直埋阀城市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应用势在必行,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基于风险社会与刑法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最为关键的联系纽带就是安全问题。在分析风险社会与刑法理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和明确风险社会的相关定义和问题。在当前的学术界中,风险社会仍是一种较为模糊和不明确的学术概念。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中,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以及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动荡问题。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由于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现代社会的社会风险就是工业文明对社会持续发展所造成阻碍和威胁。德国社会实践家贝克在《社会风险》一书中提出了“人为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概念,而这一概念就是形成风险社会的重要原因,但由于该本著作中过度论述了社会结构、婚姻关系、亲缘关系以及性别身份等问题,因而其理论的系统性受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从贝克所提出的系统性角度来看,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风险社会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因工业革命引发的一系列需应用政治手段加以解决的系统性和长期性问题[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风险也出现了全球性的发展态势,这是因为社会风险的产生原因就具有全球化特征。此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风险社会也会以暴力事件或食品安全问题等形式呈现。
二、基于风险社会与变动中的刑法理论
(一)刑法体系转变。根据风险的内涵可知,风险社会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产物,社会风险具有全面性以及多样化等特征,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而刑法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保证人们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风险社会的变动,刑法体系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此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地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和影响,而是趋向于如何有效解决各种社会安全问题,从而推动了刑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二)法益论流变。刑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对于保障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安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进行刑法问题的探究时,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就是刑法对于社会风险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对解决能力,而要想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我们就无法忽略法益论。从法学领域来说,法益指的就是某些受到法律维护的利益关系,其可被看做是法律意识的重要体现。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而刑法则是基于宪法相关法律思想而制定出的法律支流,因而宪法对于法益问题的规定,使得法益问题成了关系到刑法本质的一项关键因素。例如,美国刑法与我国刑法之间的差异,就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刑法之间的差异,而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因不同的法益规定影响而产生的。从当前我国法律问题的发展情况来看,法益概念逐渐出现了模糊化的发展态势,而这也成了我国法律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利益与相关概念之间出现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问题的出现。法益概念模糊化问题的出现,极大说明了刑法体系在社会风险环境中突破了原有的法益的物质化约束,这也是法益论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另外,法益概念也出现了扩张化特点,而这同样是法益论在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新特点。法益概念的模糊化,是其因自身涵义扩大而导致的结果,法益的物质化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概念的扩张趋势。随着风险社会的变动,子孙后代的权利问题也被纳入了法益领域之中,从该方面的影响来看,明确刑事案件的安全和责任已成为刑事侦破领域所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刑法的制定过程中,再认识宪法的基本权利以及完善刑法内部的保障体系,已成为推动我国法律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刑事结构变迁。基于风险社会的变动,为了有效保障社会稳定,刑法体系也做出了针对性地调整,进而导致了法益论的流变,从而造成了刑法系统之下的刑事责任基本模式的改变。由于形式责任结构与立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过分析立法理论的变化,可有效探究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性嬗变的变化态势。第一,因果责任转变为原因责任。因果责任虽然是刑事犯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其不能作为确定犯罪事实成立的必然条件,因而原因责任日渐成为探究的重点领域。在某些犯罪事件中,明确刑事责任不能单单考虑最后的结果,也应将事件的缘起因素考虑在内。与此同时,在一些犯罪行为之中,立法是位于侵害结果之上的重点内容,若能减少其中的关联性,那么就会大大增强其制约效果。以往的刑法理论是基于行为犯罪区分而产生的一种模式,现代的刑法理论正在逐渐摆脱这一理念的约束。对于侵害犯罪事件而言,除去直接导致的危害之外,还要通过各种条件来保证犯罪事实的确立。第二,解读关联现象。要想明确刑法理论中因果关系逐渐淡出的原因,就必须依据法益论的变动情况对新兴的发展动态进行考察,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了解和掌握因果关系淡出与侵害结果的缘由,明确其与刑事立法主体的转变之间的观念,其后探究超个人利益大幅增长的缘由,分析牵涉到个人法益的场合联系,最后,探索刑法保护法益的提前花因素,以此来明确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性的嬗变动向[2]。(四)刑法理论重构随着风险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刑法理论的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性嬗变重点已从以往的风险概念变动转变为安全问题的预防和解决,而该种转变除了导致法益论流变以及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性嬗变之外,也使得刑法教义体系出现了结构重组的发展趋势,即概念法学逐渐朝着利益法学的方向发生转变,而这也是刑事法出台后所带来的全新的发展动向,其标志着刑法教义体系的重大变革。而伴随着导向形式目的化趋势的出现,刑事法的重要意义也被日益突显,因而刑法理论实现了全面性地调整。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风险社会的出现,传统的刑法理论已难以满足当前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要求,即实际需求与刑法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理论效果。因此,基于风险社会与变动,对刑法理论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对保证社会稳定性和人们社会安全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然.认知、诠释与反思:环境犯罪语境下的正当防卫———兼谈风险社会中刑法理论的变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05:97-104+131.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生态问题开始日渐显露。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污染成了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了低碳经济发展下的主题。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追平世界经济,因此难免会在发展过程中忽略环境的污染。在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远高于世界水平,因此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将面临能源消耗不停增长、生态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的局面,为了对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过多的碳排放做出一定的约束,对于低碳视角下产品的评估成了当前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产品安全指标的构建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于产品的安全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全的基础之下,产业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之中能够抵御来自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外,在国家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中加入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都比较少,但是,面对我国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体系构建已经迫在眉睫。更进一步,低碳视角下产业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低碳建设与产品建设理论的完善,同时实现了低碳经济与产业经济的结合,这是产业从定性研究迈向定量研究的一大步,是低碳经济视角下评估产业安全的重要依据。以产品的安全内涵出发,依据产品安全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从产品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与生态安全三方面构成产品安全指标体系。
二、产品安全内涵
(一)产业安全研究评述
随着全球经济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产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而产业的进步离不开资源,不仅是社会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环境资源。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于产业安全的一些见解,同时提出了产业安全的衡量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其中有几个代表性的如下:何维达教授在其出版的书中很早就提出了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分为四个大类。首先就是国内外的发展环境,企业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环境。其次是产品的竞争力,如果产品没有丝毫竞争力,那么无法盈利的产品必然不会被企业所接受。在之后就是产业国际控制力以及产业依赖度。产业的国际控制力是指产业在国际上占有多大的比重,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产业不仅仅利用在国家,同时在世界上也会获得一定的地位,而产品的依赖度就是指这个产业对于外部条件的依赖,依赖度越小,那么在面对外部条件的改变时所受到的影响就会最小。依据这四大因素,产品安全被分成了安全、不安全、危险三大指标。徐芳以生态学的角度对我国产品安全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决定以自己的认知理解来建立产品安全评估体系,他认为产业会存在四个指标,这些指标描述了产品的整个过程,由此得来的指标将最具有权威性。这四个指标分别是产业的活力、结构、恢复力以及对整个产品汇总后的综合指标。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这四个指标涵盖了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产业的发展之路上总会存在低谷,产业是否能一直满足大众的需求并持续保持活力,这是产品是否有价值作为安全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产业结构指标从产业本身的结构来进行分析,判断产业结构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否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恢复力是指在产业经历过外部因素的影响之后能正常回归原来的轨迹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抗风险的能力的体现,最后是产品的综合指标,综合全部的信息给出的一个指标。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认为,从产品的控制力、竞争力、成长能力以及发展环境作为产品的评价体系更为合适。在其中,占用最大比重的是刚引入产品安全评估体系中的产业发展的能源环境及资源约束和产品生态环境。产业的前期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只有足够好的发展环境,产业才能在刚起步的时候得到良好的发展,在产业的之后发展中,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稀缺将会限制产业的发展,因此资源的约束是产品安全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低碳视角下产业安全的内涵
在产品安全研究论述之中我们知道我们在研究产业安全评估体系指标的建立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产业经济的安全性,同时产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的资源约束以及无限制的过量碳排放会对产业本身的发展造成影响。我们可以从低碳视角下来分析产业的内涵,那就是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被背景之下,本国的产业能够抵御来自外界的各种不利因素而保持发展,不会因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源的限制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过多的约束,能够长期使本国产业处于安全的状态,产业在外部要具有一定的控制力以及竞争力,在内部要有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产业安全评估体系的重构
(一)产业安全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与综合性原则在设计产业的安全指标评价体系时,应该覆盖面极为广泛,从全面反映资源、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不仅涉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层次,同时也关系到的人类的生存方面。因此,具有科学性与安全性是产业安全指标评估体系建立的第一原则。2.实用性与可测性首先指标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产业安全评测的需要,如果建立的评价指标没有实用性,那么建立的指标体系将毫无作用。指标的建立是为了反映产业安全的现状供管理层制定相应的政策,所以指标的建立应该具有易理解与易接受,满足实用性的特点,同时,指标都是可测的,每一个指标所对应的值应该是由对于目前的产业经济状况计算得出的,具有准确性。3.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产品安全评价体系应该尽可能的量化到每一个产业,因为这样的指标将会有非常高的准确性,但是总会存在产业无法量化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无法避免的使用定性指标。4.长短期产业安全相结合产业安全体系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短期,同时要关注产业自身的长期发展,短期产业安全重点在于产业环境的改变以及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长期产业安全则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产品安全都应该重视。
(二)产业安全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
1.产业社会安全性产业社会安全性是指一个产业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产业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及阻碍社会的进步,还会对社会的大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产业的生存离不开国家的扶持,而国家提供的就是社会发展环境,社会影响是自身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2.产业经济安全性产业经济安全性是指产业在依靠其他因素而存在的依存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也就是其竞争力,产业能否稳定发展下去的控制力,主要从外商投资依赖度、产业能源依赖度、产业集中度、产业国际竞争力、自主品牌等方面来反映。3.产业生态安全性产业生态安全性是从从产业发展开始的资源能否满足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否能做到最小、碳排放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反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就是能源约束力、生态环境约束力、碳排放量、环境污染率以及资源回收率等方面。4.产业安全的评估方法和模型产业安全指标处理方式是首先完成对需要获取指标的筛选,不满足要求或者不符合的指标不记录,对获取的指标进行分类,使用一些分析法;用于完成指标的预测以及自学功能,比较著名的就是回归法平均模型;最后就是指标综合以及权重分配,但是目前对于权重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样会对产业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影响。
篇7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申论的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1.卫生部2014年10月14日通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一个人不愿相信的数字出现其中:2014年上半年,我国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染者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16.7%,虽然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估计累计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近100万人。
据分析,目前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注射吸毒感染为主,占累计总数的68%,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9.7%。此外,经性接触感染人数占7.2%,血液和血制品感染占1.5%,母婴传播占0.2%,尚有13.4%传播途径不详。
据专家预测: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14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
2.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传播方式。在我国中部一些地区1995年前因不规范和非法采供血活动造成了艾滋病的传播。感染者多以村为单位呈高度聚集灶状分布,重点村庄供血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一般为10%至20%,最高达60%。由于感染的时间和地域比较集中,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规律,这些地区爱滋病集中的发病和死亡高峰正在出现,其中只要是青壮年人。
3.艾滋病在亚洲的肆虐已经有过可怕的先例。1990年,印度医生吉拉达预言,在世纪之交,印度有可能成为艾滋病的堡垒。当时,他的预言不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反而遭到普遍的嘲笑。令人遗憾的是,仅仅过去了五年的时间,艾滋病就开始以爆炸般的速度在印度蔓延,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蹿升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4.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有关爱艾滋病防治的新措施不断出台,由红十字在云南开展的爱滋病预防项目也已经取得很多的经验,然而,对于人口众多、济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来说,阻遏爱滋病的城墙仍然显得异常薄弱。这首先体现在对民众的教育远远不足以应付艾滋病传播的快速和隐蔽。公众对爱滋病的了解到底有多少?一个简单的例子恐怕就足以说明问题。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有艾滋病感染者,但迟至今年,中国才有了第一部艾滋病科教片。在不少农村地区,人们不是“谈艾色变”,就是普遍的“艾盲”,这种状况导致艾滋病首先选择农村地区作为“突破口”,造成了“高度聚集灶状分布”的现实。如果不加快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艾滋病就会成为游荡在无知人群中的瘟疫,而预防艾滋病也将无从谈起。此外,由于存在着观念分歧,一些部门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够重视,或者有意忽略。由于对性产业人群的监控、引导、教育不够有力,艾滋病已经开始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如果不能及时解放思想、突破屏障,就难以及时斩断艾滋病的性传播路径,更多心存侥幸的人将有可能被艾滋病所捕获。
5.经过中国政府的多年努力,进口艾滋病药物的价格近年来不断降低,但目前仍然维持在每人每年3万元左右,对众多患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病人是个难以承受的负担。根据卫生部的数据,中国目前有至少85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但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专家曹韵贞说,目前能接受“鸡尾酒疗法”的只有300人到500人。
6.上海迪赛诺制药公司2014年10月13日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该公司生产去羟肌苷和司他夫定两种抗艾滋病药物。另两种药物齐多夫定和奈韦拉平也在审批中。现在全球也开发出包括这四种药物在内的10多种抗艾滋病药物,用其中几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方案。这四种药物可组成两组“鸡尾酒疗法”的联合用药,价格约为每人每年3000元左右,是目前使用进口药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迪赛诺公司表示将于年内开始大规模的的药物生产,预计产量能满足50万患者的需要。
事实上,迪赛诺并非中国唯一开始仿制抗艾滋病药物的企业。国家药监局已批准东北制药总厂生产齐多夫定,而正在申请齐多夫定、司他夫定和奈韦拉平的企业已有10多家。
7.10月17日,四川省首起公共娱乐场所负责人艾滋病培训班开课。100多家省、市级公共娱乐场所的负责人成了首批学员。据了解,为期两天的培训,将对学员进行相关的艾滋病政策、基本知识、流行现状、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完后,省卫生防疫站还将制定《共同守则》,要求各企业遵照执行。娱乐场所负责人接受培训后,将其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以此让整个公共娱乐场所的阻击艾滋行动也能“星火燎原”。
8.9月,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宣布:要在中国的4个城市的娱乐场所进行100%地使用安全套的试点工作。
这种作法通行全世界,并在泰国、柬埔寨等高危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抑制效果。在上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澳大利亚大会)上,仅就在娱乐场所推广全部使用安全套的问题,柬埔寨代表就被邀请做了38场报告。
9.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哈尔滨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行动规划(2014-2014年)》日前出台.临床用血要全部由合法的采供血机构提供,单采血浆占机采原料血浆率要达到100%,完全阻断艾滋病病毒经血液、血制品等传播。
黑龙江省在全国属艾滋病低感染区,但近年来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明显增多。哈尔滨市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全省最多,且有死亡病历发生。近年来,哈尔滨市性病报告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
《规划》要求,到2014年,哈尔滨市70%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要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护理、咨询和预防保健服务,85%以上的县级医疗机构能够为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护理、咨询和预防保健服务;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为艾滋病病毒提供医疗和社会救助措施等。
10.我国首都普及艾滋病知识的科教电影〈预防艾滋病10月12日正式在京上映。该片内容丰富,不但用三维动画方式演示艾滋病发病机理,讲解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一些艾滋病患者也勇敢地站到镜头前,向广大公众诉说艾滋病的危害。著名演员、卫生部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晰为该片义务出镜并担当了配音员。影片顾问、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曹韵贞教授表示,到2014年底,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经超过65万人。我国已经进入艾滋病流行的快速增长阶段,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将对我国社会安全、济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预防艾滋病〉一片由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与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完成。据悉,电影集团随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此片。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篇8
[关键词]毒麻药品 使用 管理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136-01
根据《医院毒、麻、精神类药品使用管理规定》,医疗用毒性药品(以下简称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而品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的依赖性后成瘾的药品。这些药品在医疗上作用显著,用量使用得当,可以治病救人,反之就会带来严重的公共问题。
各种毒麻药品的流失、滥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令人嘱目的医学与社会问题,毒麻药品成瘾在许多国家的人群中流行成灾,极大地危及人类健康,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定,家庭的和谐。。毒麻药品用量时间过长,剂量过多,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如引起哮喘,心源性肺水肿,周身感染,内分泌失调,肌肉关节疼痛,下降以及不孕症等。如果是育龄妇女滥用药品,不仅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地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发育和成长。一旦药物的耐受性形成,部分患者便成为医源性成瘾者,更加促进了依赖行为的定型化,此时,若减少或中断了滥用,便会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为多汗,流鼻涕,淌眼泪,恶心呕吐,瞳孔散大,毛发竖起,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增高,双手微颤等,并伴有焦虑,恐惧,抑郁,激惹,攻击行为,成瘾者难以入睡或容易惊醒,男性易出现自发性泄精,女性出现性兴奋。如此恶性循环,会进一步加剧成瘾者的觅药行动。
医护人员是临床工作的第一线,既是病区药品保管者、药品治疗的执行者,又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新形势下药品更新换代和药名更新速度快,必须掌握有关的毒麻药知识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做好三查七对及用药监护,以确保用药的有效和安全,为患者用药把好最后一道关。在临床使用毒麻药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掌握药物名称、主要作用、用量、用法,不能随意增减,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任何情况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医务人员应将药物健康教育信息有效传达给患者,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同时应适时规范的特殊用药强势标志。实施规范的特殊用药警示标志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增强了医务人员用药的风险意识,同时也预防了因人员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既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也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保证了医患双方安全。
医务人员为确保毒麻药品的安全使用,所有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核医生的麻醉处方权,按规定控制用量。毒麻药品的取用流程,从医师开出医嘱、处方,护士执行,到空安瓿回收,逐一核对登记,药物调换并取回病区要及时上锁。这一系列的流程均缺一不可,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若毒麻药物过期,要定期销毁过期的毒麻药品,销毁时必须有单位领导及三人以上医务工作者证明的情况下进行销毁并签字,要做到日清日结,帐物相符。
为保证毒麻药品的安全使用、安全管理,卫生队对毒、麻仓库安装铁门、铁皮柜、报警器和多媒体电视监控系统,提高对重点目标和部位的技术防范能力。卫生队始终把《毒麻管理》抓紧不放,加大对《毒麻》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学习和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完善具体措施,使五专管理落到实处,严格实施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用帐册、专册登记“五专”管理,同时禁止非法使用、储存、转让或借用品,对违反规定、滥用品者,药房管理人员有权拒绝发药,并及时向卫生队领导报告。各班交接班时帐物相符,用后凭处方、安瓿和登记本向药房领取,剩余药液须经两人查看弃去,共同签名。对过期失效药品实行划区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了交接、检查登记制度等,防止了毒、麻的流失,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践证明,有效的管理并使用好毒麻药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而且要有全新的观念,锲而不舍地精神来做好此项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大队官兵的身心健康作保障,作好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白领阶层虽然与职业、教育、收入、消费水平紧密相关,但我们往往忽视他们的社会功能,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有巨大的作用,是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德国学者西美尔认为,一个以中间等级占多数或优势的社会是“可持续”稳定的社会。在该类社会中,中间等级起到缓冲地带或者防震垫的作用,缓冲地带和防震垫不知不觉地接受、缓和、分散在事态迅速发展时不可避免地引起对整体结构的种种震荡。但是这一论述的前提是中间阶层在稳定的状态之下,如果中间阶层具有过度的泛化性焦虑,他们感到强烈的被剥夺感,每天为跌入下一个阶层忧心忡忡,就会使得他们失去原有的“稳定器”功能。这种情况如同斯巴达克之剑,总是具有两面性的。
白领群体是社会的安全阀
一方面,白领阶层是中产阶级的重要一支,他们是社会中较优秀人才的储备库和供应商,他们大多有独立的人力资源,依靠学习科学知识获得职业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具有社会责任和公民权意识,以及强烈的政治民主诉求,他们对不公正待遇和利益相对受损有强烈的抗议行为,他们有利益表达诉求和权益维护的愿望。他们一般采取比较理性的方式,通过合法手段和制度化的渠道维护自身权益。这种理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部分群体成为社会安全阀。但是如果白领阶层得不到关注,他们的负面情绪就会呈现几何倍次酝酿,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95年巴林银行交易员尼克·里森因越权投资损失14亿美元,导致有200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破产,这位著名的“魔鬼白领交易员”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白领犯罪者大多拥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他们通常利用职务进行犯罪,比如买空卖空、假报资产负债表、操纵股票市场、贪污、诈骗、诈取、受贿、偷漏个人所得税、出卖经济情报等。这种白领犯罪的现象在全世界都非常严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蓝领犯罪中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宏微观培育心智成熟的白领群体
另一方面,当前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剧的社会变迁中白领的泛化性焦虑只是小小的一个折射。这种过快的发展速度、精英阶层的财富迅速积累,以及社会变迁的加剧都与人们心理适应性尚未调整相互作用,因而白领们会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中感到社会竞争加剧所带来的压力感、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紧张感、分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发的失衡感,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冲突造成的困惑感和人际交往与社会支持下降所形成的低归属感。这就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去积极培育心智成熟的白领阶层,使其具有稳定的幸福感。从微观视角看,在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白领们应积极补充知识能量、心理能量和精神能量,以健康的心理应对外在风险,承担社会责任。从社会层面看,全社会也要积极关注白领阶层的社会情绪和心理健康。在西方社会,白领阶层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政府把培育壮大这一阶层作为主要目标,实施一些有利于这一阶层发展的政策,这提示我们也要积极关注这一群体的价值定向,充分发挥白领阶层的功能和作用,使其充分担当政治上稳定者、经济上消费和内需的拉动者、积极文化的承载者的重要角色。
篇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组成,并且这些组成部分具有由政府强制实施、覆盖广泛、保障基本生活等特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当然应以此为基础。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都可以捐助,商业保险通过投保人的自愿投保满足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两者对社会保障都是有益的补充。在这样一个既有基础部分又有补充部分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为什么又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呢?这是在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按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一,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在保障对象的覆盖范围上具有全民性。社会保障是一个多层次体系,它首先可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部分,进一步细分,社会保险又分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个险种,社会救助可分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住房救助等,社会福利可分为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孤残儿童福利等。在这样众多的项目中,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是每一个城乡居民都需要的,其他项目,不论是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还是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或是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等专项福利,保障对象都是特定的人群,覆盖范围上没有像这三项制度如此广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政府财政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制约,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要将社会保障覆盖到城乡居民,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必须以这三项制度为重点。
第二,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在保障内容上具有不可或缺性。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没有养老金、患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失去生活来源后没有糊口的经济收入,将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对任何一位社会成员来说,不管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不管今天收入有多高,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了这三项制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市场竞争或遇到社会生活风险出现收入来源中断时有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就可以基本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为社会成员提供起码的生活保障,就可以鼓励人们放心大胆地去创造财富,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完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直接拉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但是,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仍然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其中固然有节俭持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也有人们担心社会风险的因素。很多人省吃俭用、积极储蓄,就是为了防老、防病,怕失去收入来源后基本生活没保障。把这三项制度建立起来,就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安全感,起到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建立这三项制度作了系统论述。一是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实际上已经勾勒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年底,我国享有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1800多万人,占当年城乡就业人员76400万的28%,说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还相当窄,要大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覆盖面。二是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我国从1998年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年开始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这三项制度建设,在2010年之前就可以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三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目前,我国城镇普遍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于*年上半年初步建立。但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各方面还不完善,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论述行为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