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的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33-01
1、引 言
在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倡导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开展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2、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3、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态保护战略;(2)生态基础设施;(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将自然融入城市。概括地说,生态城市规划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和人性化。同时,在规划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3.1 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
3.1.1 水资源利用
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水设备;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水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
3.1.2 资源开发与利用系统
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减少污染产生。实行低水平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与效用。
3.1.3 交通系统
发展清洁能源为燃料的绿色交通系统;车辆发出的噪声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减少车辆在市中心及居住区通过;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3.1.4 绿地系统
重点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3.2 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3.2.1 生态建筑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3.2.2 生态景观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3.3 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4、生态城市的建设
4.1 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推行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失衡战略,从而使城市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不得不承受由于片面追求发展所带来的代价,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生态问题大大削弱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甚至威胁到城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2 加快理论研究,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现在可持续发展到处都在讲。但是,如果没有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又如何知道决策和实践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呢?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
4.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4.4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 SWOT分析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49-02
一、研究背景
人类文明在进步的同时,也破坏着地球的生态环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危机,而这些危机又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用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城市环境,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六项定性评价标准,明确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就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具有系统性、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此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应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选取四川省内其他生态城市与雅安市进行比较,认真剖析雅安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雅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三、研究区域概况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还是国宝熊猫的故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79%,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质量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在国家二类以上。由于全年降水丰沛,素有“雨城”之称。
四、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战略管理理论。SWOT分析即对研究客体面临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的分析。其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组织、个人、产业或区域等研究对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作系统分析,了解研究对象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分析影响研究对象的外部机会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行动战略,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优势,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1}。
1.优势分析。(1)资源丰富。雅安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类型,主要河流大渡河、青衣江均属岷江水系,其大小支流近百条。雅安是国家水电基地,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占全省的10%,可建立世界罕见的阶梯式水力发电站群,2011年装机将达1000万千瓦。
雅安市以高山和中山地形为主,由于雨水丰沛,森林覆盖率63%(全省第一),植被覆盖率超过82%,拥有高山杜鹃灌木丛林,以冷杉、云杉、桦木等组成的高山针叶林,以铁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林下多箭竹。也有常绿阔叶林、落叶林、混交林、树种有石栎、楠木、榕树、桦树、青杠等。近年还发现有大片的国家珍稀树种“鸽子树”珙桐。林区内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苏门羚、獐等珍贵动物,还有大量的中药材,是全国最优生物气候指标地区之一,也是生态质量评价在全国最好的地区之一,具有“天府之肺”、“天然氧吧”、“生态天堂”的美誉。(2)交通方便。雅安市交通方便,有两条高速公路直通省会成都,车程只需1.5小时,另有国道318线、108线贯穿全境,雅乐高速即将通车。雅安与周边市州的交通十分便捷,市域内的道路状况良好。(3)景色秀美。雅安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处于香格里拉、攀西阳光、海螺沟冰川三大旅游精品景区连线和多条黄金旅游线路交叉重叠的节点上,是四川省旅游西环线上的大驿站。以雅安城区为中心,在半径15~30公里以内,蒙顶山、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周公山温泉、上里古镇等旅游景区环抱四周,城市和景区紧紧相连,互为依托。目前,雅安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和2A级旅游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的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有“亚洲第一、世界罕见”的典型的喀斯特山地洞穴――芦山龙门溶洞等。雅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低碳先锋城市”、“中国生态气候城市”,在《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中雅安市被称为“绿色宝石”,2012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联合发文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4)人文底蕴。雅安市是全省唯一与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接壤的市,是民族自治地方通向内地的过渡地带,素有“川西咽喉”、“门户”、“民族走廊”之称,拥有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南路边茶制作工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雅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活动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有中国最大的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1869年,法国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市境内宝兴县邓池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并制成标本运往法国,成为巴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引起世界轰动。建国以来,雅安先后向国家提供大熊猫136只,其中18只作为国礼赠予美、英、日、德等国家和地区,目前是世界上大熊猫最多的地区,是名符其实的“熊猫首都”。雅安还是世界茶文化、茶栽培的发源地,是全球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蒙顶山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藏区,是历代中央政府与藏、羌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羌等各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汉文化”、“茶文化”、“熊猫文化”、“三雅(雅鱼、雅雨、雅女)文化”、“文化”等独具魅力,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5个。
2.劣势分析。(1)经济发展缓慢。从2005年以来,雅安市坚持发展“工业富民强市”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底子薄弱,尽管每年的经济数据都以两位数在向前发展,但在总量上始终处于全省倒数三四名的地位。2005年到2011年,雅安市的全市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中所占比例都超过50%以上,但这些指标在全省的排行却始终落在倒数几位,经济总体运行发展缓慢。(2)产业结构不合理。雅安市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和重工业建设不均衡,第三产业发展也很缓慢,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3.机遇分析。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交通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水利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这意味着西部大开发也是雅安市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大机会。
2012年4月28日雅西高速全线通车,整条高速公路线展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峦重叠,地势险峻,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平均海拔高程就将上升7.5米,被称作“天梯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雅西高速的开通,为雅安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了机遇。
目前国家正在建设雅安至乐山的高速公路,更加方便了雅安市与其他市级城市之间的联系。同时,雅安作为四川入藏的起点,正在修建中的川藏铁路,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4.威胁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建设的增加,以及水电站的不断修建,必然会对雅安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植被、水土、空气质量等,从而影响雅安市生态城市的建设。
雅安市打造“生态气候城市”的过程中,必将以生态旅游为其发展的优势产业,但环顾雅安市周围,东南方向有四大佛教圣地峨嵋山和著名的乐山大佛,北面有著名的九寨、黄龙旅游景区,西南方向有西昌的阳光之旅,这些市州都以各自的特色吸引着全国的游客,肯定会雅安市的生态旅游资源造成一定影响,从而使得雅安市的生态城市建设面临挑战。
通过运用SWOT分析,雅安市建设生态城市具有自身优势,但也面临着较大的机遇和威胁,应该在加强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对策研究
1.尽快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需要包括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状态、动态和实力等多个方面。目前雅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急需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到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
2.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数量上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树立生态发展的意识。要充分运用加入了环境和资源成本的“绿色GDP”理念到城市建设中,重视生态规划,引进外来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3.重视环境保护。大力引进和推广城市生活污水、城市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充分循环利用资源,形成新的产业链,既发展了经济,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加大退耕还林及城市绿化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好城市水系污染处理,科学管理水资源利用,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大力宣传建设生态城市。鼓励并号召市民积极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改变那些不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的旧习俗,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将生态城市的建设落实到每个人的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城市良好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生态城市作出努力。
注释:
{1}胡军,尹琪,朱坦.天津临港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J].产业观察,2010,(11):115
参考文献:
[1] 黄肇义,杨东寿.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1):59~66
[2] 鲍世行,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85~295
[3] 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269
[4] 钱易.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探索.建筑学报,1994(4):12~15.
[5]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6):17~20
[6]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28~31
[7] 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349~354
[8] 苏泽群,徐洪喜,曾正云等.建设生态城市走向生态文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27~29
[9]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16~19
篇3
关键词:湿地;广州城市;生态效益
引 言
建设生态城市是目前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广州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也当仁不让,海珠湿地的建设就是广州市追求生态城市建设的最好证明。
1 海珠湿地建设概述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面积约13346亩,被称为广州的“南肺”,包括万亩果园、海珠湖及相关河涌39条。海珠湿地公园建设以“孕育、共生”的理念,保护原有的果林为基础,结合湿地植物、有岭南特色植物,恢复、活化湿地生态环境。海珠湿地给人们感受大自然的空间,但对广州城市发展、市民的生活有何有意义的影响,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
2 海珠湿地建设对广州城市的生态效益
2.1 使广州城市污水净化系统更加生态化
在海珠湿地建设之前,广州城市污水处理由城市污水排水系统和净化系统完成,大部分污水经过处理之后仍可投入到工业生产,但是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所含的重金属、氰化物、油类物质、氮、磷等,完全依靠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是实现不了的。海珠湿地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城市污水净化过程中的这一问题。海珠湖和相关的39条河涌能够大量接纳已经被基本净化过的城市污水,并通过湿地内各种基质、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污水达到真正的过滤、净化。例如美人蕉、再力花、风车草等抗性较强,生长过程中就能吸收的氮、磷量分别是136.99~356.16mg/m2・d和21.37~63.01mg/m2・d。
2.2 对广州市局部小气候条件起到调节作用
广州的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高温多雨台风多,干湿明显变化大。年均气温在18~24℃之间,长夏无冬。近年来,沉重的雾霾和夏季持续的高温更是让广州市民难以忍受。海珠湿地的建设使广州市拥有一个“绿色之肺”,通过其强大的固碳释氧能力来延缓升温的趋势,通过其吸烟制尘的能力减低雾霾的程度,通过其立体植物空间涵养丰富水源的能力保证空间湿度,通过其大量水分蒸发改善局部的自然水循环。城市中心气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将直接使广州市持续高温的状态得以缓解。
2.3 提高广州城市的灾害防控能力
广州近年来持续出现的强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暴雨洪涝、台风侵袭等灾害性天气不单给市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人身财产安全。城市由钢铁水泥建筑组成,硬铺面积过大,即便广州有优良的城市绿化,也难以迅速吸纳大量雨水。海珠湿地建设是广州城市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海珠湖作为“蓄水池”,与石榴岗河、西碌涌、杨湾涌、上冲涌、大塘涌、大围涌6条河涌构成了“一湖六脉”的天然水网络,这种格局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
2.4 维护广州市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海珠湿地对广州市环境最主要的生态效益,还在于其恢复、维护了广州市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开发之初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广州市动植物种类大大减少,其中鸟类的数量减少的最多。在海珠湿地示范区建成的一个半月内,我们已发现小白鹭、苍鹭、牛背鹭等鸟类5目19科32种,赤眼鳟、白条鱼、黄尾鲴等鱼类5目7科16属18种,这说明海珠湿地本身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生物多样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湿地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记录的鸟类已有131种,隶属于12目33科,包括近危鸟类螺纹鸭等,还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隼等。可见,海珠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广州市动物资源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由于动物资源的丰富,海珠湿地才可能引进各种其他植物资源,从而达到动物、植物资源多样化的互相促进,使整个生物群落更加稳定。实际上,海珠湿地的建设为本来物产丰富的广州找回了昔日的荣耀,展现了山水秀美的岭南风光。
2.5 促进广州市城市建设整体的生态化发展
生态化城市的一大特点就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建设是协同的,即,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以提供相应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又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生态城市要有与生态支持系统承载力相适应的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采用既有利于维持自然资源存量,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来建立城市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生态化。海珠湿地的建设恰恰促进了广州城市整体的生态化发展,不仅海珠湿地公园本身的经济价值证明了这一点,一切与湿地公园建设相关的其他产业如养殖业、花卉行业、园林建筑业等都从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中获利,这是城市整体生态化的体现。
3 继续建设海珠湿地应注意的问题
3.1 保持湿地建设的生态特点
海珠湿地建设为广州经济发展提供许多契机,甚至连酒店业、地产业和餐饮业都占据了大量的机会份额。然而,作为湿地的海珠公园决不能以“观光”为发展的主要目的,保持湿地的本来面目,维护湿地工作周边的环境,使湿地不至于沦为钢铁城市中的“绿洲”是继续建设海珠湿地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3.2 重视湿地功能的不断创新
海珠湿地的建设和发展所能提供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远不止上述几种,除了逐渐改变现有市民的价值观之外,海珠湿地还可以做为自然环境保护教育的基地,为当代、下一代甚至下几代广州市民提供自然保护教育空间。注意与学校联系,多方位主动进行湿地环保教,创新湿地建设的功能,这些都是海珠湿地在不断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4 结 语
综上所述,海珠湿地是目前广州市最大的湿地公园,海珠湿地的建设为广州市城市生态化改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关系到广州市的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还对城市集体价值观的改变产生作用,这也是湿地建设对城市的最明显的生态效益,相信海珠湿地的建设一定会使广州市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使广州成为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国际性大都市。
参考文献
[1]陈颖明,宋颜.浅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J].中国农业信息,2014(01):108~120.
[2]陈桂珠,王雪峰.珠海――澳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C].珠海――澳门生态城市建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12.
篇4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city garden city green space plan the important mea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issues directly affect the city appearance and environment. We consider people's health, life quality of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so that people more harmonious with nature, and nature closer to more people. And in the design of species diversity, to meet clean air, protect environment, adjust the aim.
Key words: Ecological Garden City; Green space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生态工程在园林中的体现就是生态园林,其特点是园林不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是更具有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在生态园林城市中,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构建的现状
回顾现代城市运动历程,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难以分离的矛盾体。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每一轮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城市扩张,都免不了要引发一场新的环境危机和保护运动。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的造园思想;理想城市的构想;规划思想和理论的萌芽;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绿地规划;生态规划思想的兴起。其中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构建是生态规划思想兴起的代表。不过我们通过对一些城市绿地利用状况及市民活动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1)城区内绿地尚不成系统。城市内的绿地多成孤立的斑块状布局,未形成网络系统。在生态功能上,由于新建的街头绿地面积小,且多以硬质景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不明显。(2)现有绿地功能不尽合理。城市绿地中缺少符合现代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健身和参与性的活动设施,无法满足居民游憩活动的需求,城市绿地设计水平有待提高。(3)不重视人文规划。当前绿地规划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比如在城市园林环境建设中,各类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较大,而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处于从属地位。
二、 加强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构建的措施
2.1 注重以人为本
当前城市的园林建设设计大多也是体现上层社会的需求,而普通人是城市的主人,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该得到关怀。绿地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注重“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绿地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绿地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还有一些直接靠近住宅小区的城市园林公共绿地,通常是结合居住建筑组群布置,服务对象是组团内居民,主要为老人和儿童就近活动和休息的场所。因此要绿地内要有足够的铺装地面,以方便居民休息活动,也有利于绿地的清洁卫生。同时在公共绿地干道上,建议选用体态雄伟、树冠宽阔的常绿乔木,如贝壳杉、马尾松、湿地松等,使干道绿树成荫。
2.2 合理布局绿地
布置城市园林绿地时,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主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可形成优美的景观。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应多造混交林,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
2.3 加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既可以作为一种屋顶温室,生产供市民需要的新鲜蔬菜,又可作为一种立体绿化的方式。第二,对于改造中的旧城区规划中一定要预留足量的绿化用地。第三,减少草坪面积,增加树木种植。应当指出,近年草坪热使城市出现大量草坪,其实,草坪根浅、怕晒,需水量大,还要施肥,易造成污染,维护费用高出树木几倍,而生态效果比树木小48倍,故城市绿化建设还是应以乡土性强的乔灌草结合,多种树,种大树,多种寿命长、树形好的阔叶树,适当发展草坪,合理种树面积应不少于绿化面积的70%。
2.4 建立绿地自然保护区
绿地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城市周边许多绿地遭到人为破坏,植被受损,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得不到及时保护和开发,已经形成的风景区规模偏小、标准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形成旅游目的地的贡献率不大。因此,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建立具有健康的、精神的、科学的、教育的、游憩的、环境保护的以及经济方面多各种价值的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然要求。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规模、性质、特点进行系统分类和统一规划,合理地划定保护范围,建立科学、标准的自然保护区,增强自然资源优势和影响辐射力。
2.5 大量使用乡土树种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而且,乡土物种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因此,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南方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也应以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树种为主,如贝壳杉、马尾松、湿地松、樟树、天竺桂、柠檬桉等,为了增加城市的绿化色彩,可适当增加黄栌、火炬树、鸡爪槭)等有色树种的数量。
三、结束语
总之,城市生态绿化,作为城市园林的一部分,为城市人群聚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只有园林设计师尊重生态学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不断进取,才能使居住区的绿化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虽然我国生态城市在创建人居环境具佳的目标尽管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其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绿地绿化规划科学完整合理,一定能保证创造出出既符合生态,又注重景观,同时体现对人的关怀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城市园林绿地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涂以全.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报开发与经济,2005(3):116-117.
[2]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40.
[3] 祁素萍,王兆骞,卢剑波.城市园林生态设计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5(2):41-42.
[4] 冀凤全,姚崇怀.生态园林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3 (10):2104-2105.
篇5
关键词:现代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城市产业化的不断变形,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人们对舒适城市生活环境逐渐提高的要求,使得规划与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根据国内在这方面取得成效的例子来对现代生态宜居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问题进行探析。
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
宜居城市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腊人提出来的,对现代宜居城市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976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居住大会,人类居住的概念正式在大会上被提出,并且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到了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召开了第二届人类居住大会,城市应当是适宜人类居住的这个概念由此被提出,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共识,成为上世纪新的城市观。
国内对于宜居城市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国内最早提出人居环境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是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他在世界城市未来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注意回到基本的需求上来,也就是说要建设适宜居住的环境,同时各宜居城市研究小组也开展了对宜居城市的评价探索。
对现代宜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探讨
1.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城市凝聚了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其本身也是人类活动的场所。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问题随之出现,在创造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自身自然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明显。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充裕的今天,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自然资源的日益贫乏、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空气污染、生态系统的退化、水污染、垃圾过多以及大片的城市绿地被侵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加剧了我国对生态宜居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的需求。
生态宜居型城市建设的实例分析
宜居城市的评选标准是居住舒适、安全健康以及生活便利。2009年7月,英国杂志《经济学家》刊登了全球十大宜居城市的榜单,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加拿大首都温哥华,而我国的天津市是国内城市排名最靠前的,排在72位。
天津市之所以能成为国内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主要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通过实施重点地区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规划先行,规划起点高,前瞻性强,而且注重让市民参与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不但受到专业人士关注,也受到越来越多天津市民的瞩目。不仅如此,近几年来,天津市一直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道路,在节能减排、循环生产、减少工业废水、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世界瞩目。
天津市现代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对我国其他地区建设宜居城市的借鉴作用主要有:一方面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集中力量开展重点规划编制和完善提升。通过提升重点地区规划及交通、环境、住房等单项规划,瞄准先进城市标准,使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更加协调,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建设高标准施工高质量,注重细节建设,力求完美无瑕。每一座建筑物的特色、色调等都制定设计导则,根据导则严格施工。还有一方面是城市实现高效管理,公众通过共建、共管、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市容园林建设和城市管理。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的还有广州市,广州市是国内最早提出宜居城市理念的城市之一,2000年《广州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广州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长期目标的规划实施效果显著,空间结构得以优化,实现了从传统的“云山珠水”自然格局向具有“山、水、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环境品质得以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尽管如此,广州市距离最初设定的“宜居城市”目标尚存在一定距离。新的发展时机下,广州市仍积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来达到宜居城市的目标。
根据以上对国内两大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正在逐步走向合理化的轨道,但与国际化宜居城市相比无论在经济还是在生态环境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所以我们要选好目标、找对方向,争取达到全面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对规划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考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区域及城乡规划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体现在: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再到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始终需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
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与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并且要处理好城市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建立起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以及保持城市的独特形象,这个目标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1)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标准;(2)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实施严格的生态空间管理政策,邮箱利用资源,降低污染和浪费;(3)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生产性用地的效率,注重改善生活性用地的人居环境。调整工业工地的标准,包括设计指标,如人口密度,容积率设下限,全面提高单位用地面积的产出;(4)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交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5)提升城市绿化环境品质及城市空间品质,提高绿化指标标准。(6)建设配套完善、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新城(区、镇),建设健康的社会生态。
增强生态意识、规划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力度
公众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城市的发展建设与公众息息相关,城市规划离不开公众参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扩宽居民参与规划的广度,调动参与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规划宣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引导公众参与,逐步增强公众的参与愿望与意识。
营造人文环境
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充分展示城市建设的文化底蕴与文明风貌,凸显城市特色,深入挖掘城市的各种文化,并将其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用文化内涵来提升城市建设的水平。
结语:
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不同的城市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生态意识、社会意识以及规划意识的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逐渐探索到新的途径,会形成更加新颖的、形式更多变的城市发展模式,希望全国每个城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早日实现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陈静,尹卫红,张景秋.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2]孟兆祯.人与自然协调 科学与艺术交融——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12)
[3]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0(05)
[4]邢忠,陈诚.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9(01)
篇6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生态城市环境;发展与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XiaoDianOu to do a city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made considerable effect. This paper XiaoDianOu taiyuan city statu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rea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problems in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nd adopted in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XiaoDianOu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los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Ecological city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太原市小店区位于太原市南端,北至南内环街与迎泽区衔接,两临汾河与晋源区隔河相望,南靠清徐县,东与晋中市榆次区接壤。小店区现辖1镇、2乡、6个街道办事处、62个行政村、89个居民委员会,全区国土总面积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黄土丘陵区面积为39.0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为31.7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年底全区总人口为58.66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615万人,城镇人口45.5044万人。因此,小店区水土资源保持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这几十万人口的生计和国土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关系着能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一、城市水土资源流失的概念和特点
1、城市水土流失的概念
城市水土流失是指在城市某一区域内,因城市建设活动或自然原因造成土地表面或地下岩层松动,土层原始结构地面遭到破坏,最终致使水土资源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水土流失,阻碍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的现象。
2、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现如今太原市小店区城市建设速度惊人,城市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只注重城市化水平,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具有普遍性,再加上城市建设植被覆盖面积日益减少,城市暴雨时排水系统不畅,城市水土保持单一等因素,导致城市水土流失的特殊性,针对太原市小店区水土流失的这些特点,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根治这种现象。
二、太原市小店区水土保持工作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导致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由于小店去城市化规模速度较快,大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沿途水流的冲蚀,严重破坏了地下水源构造和原始地貌,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是原有生态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由于小店区城市垃圾处理不当,生活垃圾、工业垃圾随意堆放,沿途河道污染严重等因素共同诱发当地水土流失,加剧小店区生态破坏。
2、政策法规不完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现在小店区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很多法律依据,但是也出现法律的交叉,也就是所谓法律很复杂,并不能很好的管理到位。出现很多的管理漏洞,导致了水土流失的现象,植物被大量的破坏,也因此很难的恢复,以此水土流失也就很难的治理。因为政府开辟的绿色招商引资的渠道,造成的植被的大量破坏和水土的流失。
3、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
在如今物质化社会中,小店区也过度重视城市经济建设,提高经济效益,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城市水体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及时意识到小店区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及其带来的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
4、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淡化了生态资源种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较少,从战略上忽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等。
三、太原市小店区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采取的重要措施
1、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
要做好小店区城市建设的水土保持工作,关键是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普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小店区公民的水土保持意识,使全体社会公民参与到小店区水土保持工作中去。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城市水土保持宣传活动,从不同深度和广度提高公民水土流失和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的忧患意识,强化公民保护家园和控制城市水土流失的责任感,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控制水体流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氛围,也为小店区水土保持政府部门监督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强化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
小店区城市水土保持法制工作应从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两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关键工作就是根据现有城市水土保持相关法规,结合小店区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配套法律文件和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增强相关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执法体系建设主要是指建立全面完整的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增强监督执法机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观念,加强执法观念培训教育工作,认真落实相关法律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水土保持相关法律的执法水平,监督执法机构应结合小店区水土流失的发展现状,认真调查研究小店区水体流失的主要原因,抓住主要矛盾,重点治理,全面推动小店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现象。
3、建立生态保护屏障,改善小店区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土壤和植物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当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就会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加大植被种植开始。近年来,小店区大力支持植被保护和修整工作,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活动中严格执行水土保持建设工作,加大城市绿化执法监督力度,城市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从点到线、再到面进行有序的绿化工程设计,遏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限制人为因素对城市植被的破坏,大力恢复自然绿地,经过几年的城市生态建设,小店区绿化面积成本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四、结束语:
目前,城市水土保持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因此小店区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结合该区实际情况,重视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相关法律体系和检测预报系统,制定了较为合理的好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增大城市环境容量,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速水土保持事业和生态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冬杰,杨培岭.水土保持在北京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水利,2005(6);
[2] 侯俊华.辽宁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17(1);
[3] 丛培军,王剑锋.重视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城市建设[J].水利论坛, 2009(3);
[4] 张璐,王秀茹.城市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4,ll(3).
[5] 周德章.优化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城市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 2010(35).
[6]刘凤仙,顾再柯,李维松,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8.
[7]张利娟,浅议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
篇7
关键词:生态、绿地、建设;
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生态绿化的建设要求。城市绿地作为调节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融入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防止城市污染,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整体论和系统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生态建设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群落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适应的生存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 “绿墙”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形态、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植物群落的形成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把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作为生态绿化的切入点,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内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当地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城市居民亲近绿地,使人和环境自然和谐,生生相系。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保障机制
1、生态文明、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规划
由于人类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逐渐深入人们的心中,这是人类对自己的反思,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文明并不是与经济发展相悖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为了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生态城市理论也就应运而生。所谓生态城市,即以人为核心,但达到的是社会、经济以及生态良好发展的人类生态系统,要进行生态城市建设,除了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外,也要重视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关系。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以及伦理观,提高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大力宣扬生态文明理念。
要想做好生态城市建设,首先要做的是生态城市规划,所谓生态城市规划,即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基础,全面规划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以及设施等,依据自然环境以及有关政策规定,通过生态、环境以及规划三个方面的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实现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的协调性发展。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之前,要制定合理明确的生态城市目标、发展的方向和布局以及需要重点发展的部分,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就要全面解决城市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区域化的规划,这就决定了在进行规划时,要全面考虑到各个方面,系统分析与解决各个要素及其联系,可以借助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统计并分析数据、建模,采取适当的生态工艺以及工程技术,实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规划时要全面思考分析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行动时脚踏实地,共同行动的同时,立足于地方行动。除此之外,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动态规划,有着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经验
2.1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许多城市已经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而且也进行了国际合作和交流,虽然生态城市规划有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够到位的地方。
1)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不够理解“生态城市”,致使规划过程和结果不够科学合理。由于不同地方的规划部门不同,建设和管理设计的部门也较多,如: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林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这样一来,就造成责任无法落实,生态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体系以及管理制度无法有效结合。
2)生态城市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说来,在对生态城市进行规划时,其规划的对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或多个个体,而是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将生态系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首先能够想到的应是区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类别,然后,更细致来说应该还有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其中对生态城市进行规划时,必不可少的是编制和执行,编制是手段,执行是目的,但只有这两样还不够,必须还要具备统一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对最终的生态城市规划现状进行评价,从而汲取经验。但目前生态城市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3)生态城市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城市规划如果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许多事情往往会事与愿违。通常情况下,生态城市规划基本都是本着改善当地环境、给居民带来更好生活的目的,但由于公众参与匮乏,不仅相关部门在施工作业时困难重重,而且即使后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公众也不知道背后的艰辛,仍然会肆意破坏。导致公众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公众对生态规划概念理解不到位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缺少公众参与机制,因为公众参与机制代表的是公众参与的渠道,如果根本连参与的渠道都没有,那就更不用说公众参与了。
2.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
2.2.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科学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对人们的许多生产生活活动均具有指导作用,当然,生态城市规划也不例外,只有对其进行科学的编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态城市规划不仅是在为当代人谋福利,而且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就涉及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技术、行为等各方面问题。在规划时最浅显的目的应是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经济、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等等,这些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如果缺少科学的编制,不仅很难做到统筹兼备,而且会出现各类不必要的问题。因此,相关生态城市规划部门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科学的编制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2.2.2采用综合集成的分析方法。由于生态城市规划的目的较为复杂,因此一般的方法很难胜任,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很多生态城市的规划基本还是沿袭着传统城市的做法,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很对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换句话说,生态城市规划中,由于方法的限制,很多问题仍旧亟待解决,因此,目前生态城市规划的当务之急是总结研究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划方法,但是在这之前,生态城市规划中完全可以采取综合集成的分析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有部分不足,但也仍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2.3统筹兼顾,注重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虽然城市在发展中可以无限制的向周围扩展,但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城市均有一定的承载力,如果超过这一承载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必须要注重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要想做好这点,必须要对整个生态城市统筹兼顾,对城市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资源配置等进行宏观调控。另外,在做好这些的基础上,还应适当运用一些合理手段,如投入一些资金等保护并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王海滔.生态城市规划系统及实施路径探讨[J].智能城市,2016(08).
篇9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节能减排
1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今全球范围都存在着环境的治理问题,城市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堆积、森林被严重砍伐、沙尘雾霾四起等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略的环境难题,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善目前恶劣的环境。而构建生态城市将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突破点,生态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体系,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综合运用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协调和解决由于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调节能力,构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桥梁,充分保护仅存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是研究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主要体现在对固体废弃物、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气、噪声、光污染、电磁波、以及如废弃电池等具有放射性的物质的防治技术方面;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将环境工程的定义扩大到除研究污染防治技术方面问题之外,还应当包括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经济和环境监测技术。
3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张,城市化进程已经贯穿我国广阔的疆域,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展开,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被急速恶化,从前极少出现的雾霾状况、饮用水污情况、地下水枯竭等情况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人们的恐慌和焦虑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背后,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建立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众望所归。
3.1资源与环境的维护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聚集的人员越来越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资源的消耗往往呈现不可替代的关联性。而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的数量有限,一旦消耗用尽,人类就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伴随着城市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步伐,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即便是拨付高昂的治理费用却依旧收效甚微,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根本达不到根治环境污染的最终目的。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间断的资源消耗成为城市合理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2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问题已经是摆在全球人民面前的主要问题,人类在向资源索取物质,维持生活的同时,不应当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举措,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细致入微的分析可能存在的潜在资源和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从科技创新等高端科学技术领域实现资源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予以重视,为开创一条通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懈努力。
3.3城市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
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也随之加强,但是对于区域的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问题往往被设计人员所忽略,缺少区域性质的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生态环境的建设及其恢复方面也缺少相应的安排,最终在规划领域形成空白,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单一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城市形象和建筑功能上的节能设计模块,不仅不能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生态循环。环境的保护与城市文明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满足经济持续、环境优良、生态和谐等先决条件,才能建造一个具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城市。
4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充当着一项重要的应用环节,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为推崇的技术之一,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的指导,总结出机电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下几项措施。
4.1污水回收利用
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现象始终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难题,而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针对这一情况主要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两种形式相结合的处理模式,形成区域内的水循环利用,将城市污水的利用率进行有效提高,将污水进行分级别处理,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区别处理,既有针对性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又能够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对于污染不是很严重的污水,经过简单处理达到基本用水标准后,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的浇灌以及保洁卫生等环节,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扶持力度,要严格把关工业废水的处理步骤和合格标准,杜绝二次污染情况。
4.2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城镇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一项庞大的污染来源,针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主要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堆积现象应该建立垃圾处置系统,同时还需要政府和相应的主管部门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环保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推行垃圾分类收集,为后期的垃圾处理提供便利,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通过废物回收的方式,使一些有二次使用价值的固体垃圾经过处理后再次被人们所使用,以此来降低资源的浪费现象。
4.3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耗费程度是非常巨大的,在生态城市的构建中充当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企业的发展应当以节约低耗为前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柱,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不断优化企业结构,控制能源的消耗程度,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积极的推行能源的结构调整,运用高科技产品,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5结束语
环境工程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障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对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姜景阳 单位: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黄鑫宗,莫晓晴,胡源顺,等.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绿色科技,2012(07):185-186.
篇10
关键词:低碳,碳排放,生态城市,可再生能源
1.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提出
城市作为一个人工改造的生活环境其与纯自然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政治、经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生命有机体”。在近代社会数百年经济高速发展中,人们几乎完全漠视了环境。当我们的物质财富积累到相当的程度,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然千疮百孔。于是,生态城市被提上议事日程;环保、绿色、低碳成为各个国家、各座城市竞相追逐的桂冠。特别是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不欢而散,《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的今天,对低碳城市、零碳城市的呼声可谓甚嚣尘上。应当说,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走到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十字路口的必然选择,而低碳是生态城市的应有之义。
2.中国城市生态水平、碳排放现状分析
继《欧洲绿色城市指数》《拉丁美洲绿色城市指数》之后,今年2月《亚洲绿色城市指数》。从一系列比较数据我们看出,中国城市的碳排放情况与发达地区的城市不同。在欧洲和北美,约一半的能源用于建筑物的供暖、通风、空调和楼宇照明,另一半的能源用于交通和工业;因此,减少碳排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减少能源需求和改变消费模式。在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能源用于工业生产,不到三分之一的能源用于建筑和交通;因此,减少碳排放的工作重点是减少工业生产中的能耗强度,但同时又要接受家庭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的事实。
最近几年,中国一直都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原因在于中国能源过渡依赖煤炭。1990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而低碳能源核电的比重则2000年以来才有所增加,可再生能源水电的比重也不太高。因此,中国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以发电为例,中国平均燃煤发电量的比例为80%。而法国的核电占到全国电力结构的三分之二以上,还销售到其他国家;北欧电力结构则以水电为主,占七成以上。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中国目前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不可能将工业这一支柱缩减。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更不可能忽视生活条件的改善。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
3.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出路
目前,碳减排主要有3种技术选择:一是化石能源替代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二是提高能效,减少能耗,实现减排放;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汇技术。
从资源上看,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气贫的国家。2007年底煤炭探明储量1145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3.5%,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3%和1.1%。由于煤炭储量相对丰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廉,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从能效上看,技术因素对降低碳排放的具有积极的重要影响。以钢材生产为例,中国在生产技术水平低的时候,生产一吨钢材需要1.3~1.4吨标煤,技术进步后需要不到0.7吨标煤。在发电技术方面,以前,发一度电需要煤400克以上;现在运用新技术后的水平只需要300克多一些,而最先进的超临界发电机组更是只要290克。但是,我们看到这种正面效应是有限的。
从碳汇上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目前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为潜在贮量的44.3%,土壤的现有碳贮量为潜在贮量的90%,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贮存具有一定潜力。中国森林覆盖率低,生物量相对较低,全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较小,可能仅有美国的1/2到1/5。而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用于造林的土地有限,以人工造林增加碳吸收,成本高,效益低,不具优势。
因此,中国的出路只有逐步脱离煤炭依赖型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的建设,提倡绿色出行、绿色照明。这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另一方面需要经济支持。2007年《可再生能用中长期》规划出台,提出到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为10%,2020年到15%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才刚刚起步,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任重而道远。
4.总结
生态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并非朝夕之间即可一蹴而就。推进生态城市建设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才能有利于其正常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施。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于软件支持。以往的很多东西都不能与生态城市这一体系相配合,相适应,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力,阻碍其建设;比如监管制度、服务理念等多方面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与生态城市建设相匹配的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对发展方式和生活中相关的各方面都要进行必要的改变,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历史和社会进步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