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教条化、单一化、模式化、机械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体育教学环境下,所收获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尽如意。由于教学内容远离实际生活,学生对其缺乏兴趣,从而对体育课程“爱不起来”。为改变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改革教学内容,以充分发挥体育的娱乐、健身、保健等功能。
1.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内涵和作用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效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活动。但受体育竞技的影响,学校过分注重体育的竞技性,或过分强调利用体育活动锻炼人的各种精神,如吃苦精神、拼搏精神,而往往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致使体育课堂失去了该有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也因此对体育课“望而生畏”。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则是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置人性化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教师可适当增加体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不自觉地提起兴趣,并尝试进行活动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有助于增强体质。
2.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健康第一”的原则。这是体育活动的初衷,也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要求优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所选的内容应大众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②“目标指向性多”的原则。所选的体育内容应具有多种目标指向性,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达到要求。③“符合时展需求”的原则。所选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即紧跟时代脉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④“操作难度不大”的原则。结合学校提供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操作难度不大、能普遍使用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⑤“延续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延续性,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3.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结构
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主要以体育项目为主,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在这种内容结构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且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抑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娱乐、健身、保健以及竞技为主干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再将内容进行划分: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专项性内容。根据教材情况,又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教材内容、一般性教材内容两种。通过以上多元化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
4.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①应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并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②制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唯有将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的效果。
5.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在以往的体育内容教学中,过多强调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或直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难以形成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而模拟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更放松、更自然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扩展到日常生活,选择与之相近或相似的内容,但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前翻滚”项目时,教师可将学生的思绪拉倒动物园或马戏团的表演中,创设处于热闹的动物园或马戏团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动物的翻滚动作,如可爱的熊猫是如何翻滚的,棕熊又是如何进行翻滚表演的……让学生对翻滚这一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娱乐性与竞技性有效结合,吸引学生注意。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并非抛开体育教材内容,独自选取具有很强娱乐性或健身性的体育活动。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本认为“死板”“无趣”“消耗大”的体育项目,加入“娱乐性”的东西,或使体育内容“娱乐性”延伸。但若只注重娱乐性,则可能造成自由散漫的体育教学氛围,若将内容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完美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羽毛球”项目教学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最基本的羽毛球技巧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林丹与李宗伟的比赛视频,在热血沸腾的比赛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比赛,其他没有轮到上场的同学可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并为其加油助威。在这种模拟比赛现场的环境下,羽毛球的娱乐性及竞技性展现无遗。对于赢得比赛的选手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输的一方,可鼓励其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获得成功。
篇2
关键词:职校 兴趣 习惯 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04-01
外语是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如何搞好外语教学,是广大外语教师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但是职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状况让很多教师都头疼,有很多的职高学生比较厌烦课本词汇的学习,部分职高学生甚至还经常在课堂中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抵抗学习英语单词。要使学生真正热爱英语,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只有通过各种生动、形象、具体的示例,改善职高英语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以期培养具有创新人格、高尚情操、良好气质、竞争意识的新型职业高中学生。
由于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有以下几点重要区别。
(1)基础差。职业中学招收的学生一般低于普通中学200分左右,文化课成绩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差了一大截,尤其是外语这一学科,男同学基础普遍很差。这种差别,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
(2)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普高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硬态度自学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职业中学的学生因原来基础较差,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教什么就记什么。因此,在教学的最初阶段,不但要帮他们努力拣起前面丢掉的东西,另外,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3)虚荣心强。由于在初中学习阶段,职高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班级课堂活动中,往往不积极配合教师回答问题,因此,在职高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课堂容量和难度不宜过大,使同学们入校后,通过短时期学习和训练后,能明显感到自身听说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树立自信心、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个人表现欲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要依据本校所开专业及学生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对此,我的试验的一些方法如下。
1 实行分流、分班教学
即在入学之初按照学生的差别(主要是入学时英语成绩,也可以在入学时由学校进行摸底)分流、分班。然后按不同程度进行不同的教学,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进度快些、难度大些,较差的班级可以放慢速度、降低难度,最差的班级甚至可以上初中的课程。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感觉“我还行”、从而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 把英语课分为英语词汇教学课、综合英语课和实际训练课
(1)词汇教学。英语单词是英语语言的内容本质,由单词的组合然后成为表达思想的语句,因此说英语单词就是英语的基础。初学者刚开始学习英语,最先接触的不论是单词还是简单的语句,总是离不开单词的。职高学生要想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首先要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在课堂所学单词及课外涉及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单词中选择,让学生每天背10至15个单词(根据不同程度确定单词数),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有点生硬而机械,但就职高生的基础和学习自觉性来看,确实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综合英语课。根据采用的教材,在保证其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注重能力的提高,不完全按原教材讲解,根据所学课文要求学生改写课文,表演、复述课文,并对较好的作品加以表彰,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实际训练课。本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外交场合的应变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英语课的内容组织学生收看外贸和商务会谈、旅游点讲解等的各种录相。然后让学生准备各种场合的表演,由评比小组(评比小组可由教师组成,也可由学生组成)观看学生的表演,对内容、形式、姿态进行具体评价指导,指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使学生继续进行练习,并不断改进和提高。
本学期我词汇教学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实验,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其中一种方法效果尤其突出,下面重点介绍该方法的运用。其实这也并非什么首创的新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一些词汇进行扩展。例如可口可乐Coca-Cola,耐克Nike,史奴比Snoopy等词汇。我利用两节英语课的时间引导大家把生活中常见的英语品牌单词都罗列了出来,大家最终总结了八十个左右这样的单词。以下是一些同学总结出的品牌词汇。
雪碧(饮料)Sprite小妖精,调皮鬼。
乐百氏(饮料)Robust健壮的。
金利来(领带)Goldlion金狮子。
舒肤佳(香皂)Safeguard保护者。
纳爱斯(香皂)Nice美好的。
汰渍(洗衣粉)Tide潮流。
雷达(电蚊香)Raid袭击,搜捕。
飘柔(洗发水)Rejoice欣喜。
通过这个活动的词汇教学使职高学生头一次感觉到原来英语在生活中是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生活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1]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最终作用于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活之间必然具有某种关联。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学生是我国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面向生活、走向生活的改革趋势,是为有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实力提升的有力措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的生活化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高校习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等同于方针政策、观念理论的片面灌输与弘扬,教学过程成了思想的单向灌输过程,注重方向性而缺乏层次性与生动性,最终只能沦为枯燥的理论讲授。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想化的主要弊病就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质上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触动人之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之目标偏高所带来的问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切近生活、需要回归平凡的血肉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目的是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回归现实的生活、回归对人自身的服务上来,恰如有论者所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宗旨要围绕人及其生活而展开,要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与做人,并分享到做人的尊严与幸福。”[2]以生活化为导向,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应该立足生活,立足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理论指导,同时更应以问题为面向,让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定留在空中楼阁的东西。为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人、照顾到人性的现实,谨慎对待理想性过高、现实中人难以达到的教育目标,至少不应将之作为全社会都要达致的目标来处理;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制定的方针应以问题为导向,以现实问题为突破口,而对宏大理论体系应保持应当距离,至少不是兴趣的主要方向;三是还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局限有合理认知,谨防犯了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处应对现实低头或妥协,换句话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失去应然的向度,更不意味着其缺乏理想性的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生活化所着眼的只不过是防止目标设定的过度理想化而已。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是要以贴近生活为目的,为生活所服务而又不远离生活,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又更具生活色彩,能够为人付出一定的努力所达至,从而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纳与认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在课程安排上,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实际上都可看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托。问题是,在内容安排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因课程的多样性而取得喜人的成效,原因在于有的老师要么为了突出政治性原则,不顾社会现实,变相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授变成宣传教育工作,远离学生自身的真切感受;或者要么为了迎合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味批判社会、否定一切;[3]还有的为了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喜欢听讲等原因,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变成了单纯的表演课,嬉笑热闹之余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性教育内容。由此看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极大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就是远离生活,与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需要相分离。因此,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须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像现实生活靠近,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紧扣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来而又回到生活。为此,第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意蕴,教育内容要反应学生当前的心理与思想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真切愿望与利益诉求,将其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并注意教育内容的不断充实与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要以化解学生心理困惑、情感困惑、思想困惑为着眼点,拒绝远离学生切身实际的口号式教育。第二,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内容要反应时代的脉搏、时代的精神与时代的风貌,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时代的特征、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的风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要求,倡导时代需要的现代思想和观念,注意从时代变迁中提炼鲜活的教育资源”[2]。第三,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实践指向,摆脱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将培养一定的生活方式作为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与途径,既包括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也包括所采用的载体与艺术等。教育形式的生活化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所确立的目标与任务顺利完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形式上不仅显得简单僵化,而且也远远落后于时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匹敌其他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影响与作用,从而造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后果。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下大工夫,因为教育形式的成败关系到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究竟如何的问题,正所谓“方法得当,艺术高超,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方法不当,缺乏艺术性,就会事半功倍,难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4]。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我们必须在教育形式方面也要下大力气,其唯一出路就在于在教育形式上也要实现生活化的转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生活化,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方法是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方法承担着向对象传递内容的作用,它包括方式与技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是指教育不离开生活、与生活相交融,创新教育方式,要改变过往在教育方法上呆板、模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方式灵活多样,切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和感,而相应的内容自然也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得到他们的接纳与认可。其二,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离不开载体的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化,是指担任教育任务的各种载体与学生生活相贴近。比如,在载体选择上,尽量采用与大学生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现代载体,尽量采用多种载体形式而非单一的载体,以取得在学生中喜闻乐见的效果;又比如,要尽量采取实践参与性较强的载体,而少用或慎用理论性较强的载体,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总的来说,想要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进行以生活化为导向的改革,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的生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生活化,以切近生活、依靠生活与服务生活为改革方略,最后取得提高教育之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5).
[2]赵崇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3]何书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篇4
关键词:游戏;游戏精神;幼儿艺术教育;教育内容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1、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幼儿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①他们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②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内容。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笔者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本人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详见本作者论文《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发表在《科教文汇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众所周知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教育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培养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孔雀的生日》为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为庆祝孔雀的生日展开的,幼儿动手制作蛋糕、装饰孔雀漂亮的羽毛、给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围着孔雀翩翩起舞。就这样在幼儿熟知的活动情节中,展现他们许多平时隐藏着的艺术潜力,将幼儿学到的成果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因为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拥有学习艺术的信心,就这样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儿从中既学到了艺术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各艺术门类自由往来,自由创造,相互交融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定位于单科艺术知识的灌输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选择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好。其实“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声音、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各自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③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多种感官通道融合为一体,为幼儿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直接体验,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综合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艺术才能的表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音乐就是纯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单纯的动作练习,综合式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是“游戏精神”的充分彰现。
3、教育内容既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活动发展需要随机生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这样一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和创造性的。能够平等关注到不同幼儿需要,教育内容既可预设也可随机生成。但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只是等到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表演,毫无创造性可言。若教师根据本班本园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儿的艺术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师原本预设以唱歌、跳舞的内容方式为活动主题来庆祝“六一”,表达幼儿的快乐感情。大部分幼儿按照幼儿预设的内容载歌载舞的,煞是高兴,但是教师注意到少部分幼儿并不很积极主动的参与歌舞活动,一问为什么,幼儿说:“我喜欢画画,不想唱歌、跳舞。”这时教师就可以灵机一动随机要求幼儿以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样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生成教育内容也并不等于教师被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内容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内容永远抹杀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因势利导,不露声色地随时把幼儿拉回到“正轨”上来,从而使师生生成内容与教师预设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教师预设与随机生成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游戏精神”的高度体现
4、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游戏的生活,是一种富有“游戏精神”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处处存在着游戏,处处闪烁着“游戏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艺术活动,就是人类闲暇之余的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与艺术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早期幼儿来说,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游戏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比如一些民间游戏本身就是民间艺术,幼儿经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都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特别是一些歌舞类表演游戏,皮影戏等就更是纯粹的艺术了。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艺术的元素,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在这样一种张扬充分张扬着“游戏精神”的游戏与艺术糅合的过程中,幼儿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游戏本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纳入到里面来。
参考文献:
①乔卫平,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178
②拉塞克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1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第90页
③转引自腾守览主编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178页。
④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早期教育[J]2002(3)
⑤[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
篇5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现状;措施
中国分类号:G611
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主要指教育方式和内容应该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相关,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出发,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受教育者熟悉的基本生活形式为主。德育教育的内容还应该与日常生活现象保持一致,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社会、校园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德育生活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将课堂主体还原给了学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益,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特点
(一)主体性
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的基本保障。德育生活化教育使理论性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情感意识成熟的关键时期,德育生活化教育改变了学生过去服从、适应的求学心理,德育生活化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将课堂主体还原给了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对道德的学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接受。
(二)开放性
德育生活化教育是校园、社会与家庭互动的学习过程,开放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从教学理念到目标、过程、内容再到教学评价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另外,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互动多变的课堂形式也是开放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个性化
初中生情感意识尚未成熟,德育生活化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德育生活化教育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是满足学生兴趣发展的必然保障。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学校教育与个人教育之间的关系,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现状
(一)初中德育教育脱离生活
近几年,教学领域不断改革更新,初中德育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初中德育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生活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忽视了生活环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面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提升。另外,很多教师单一地认为德育教育就是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教育,很少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需求,导致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差。
(二)初中德育教育形式单一
伴随着教学的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已经落后于最新的教学要求,师生互动教学受到更多人广泛的重视。依据我国德育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很多学校把德育教育作为义务教学课程,忽视了德育教育本身的意义。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以及价值观,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德育学习的要求。但是,很多学校由于认识落后,德育教育的模式仍然采用授课式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落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提升。
三、加强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措施
(一)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面对落后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很多初中生都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德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校领导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制定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将空洞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益。
(二)实现德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加强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课本是教学的依据而不是全部内容,在从事德育教学时,教师应该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初中德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多为空洞的课本理论,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通过课堂教学将生活内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保障课堂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
(三)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加强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德育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如果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德育课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课堂形式一定要灵活多变,教师可以利用演讲、辩论赛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还应该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课外互动强化德育生活化教育。
(四)结合家庭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紧密,强化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教师在从事德育教学时,应该将生活案例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尤其是家庭生活案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与家人相处、沟通的案例运用到课堂上,满足学生对“人际交往”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面对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案例,学习兴趣很容易得到提升,学习效果也会有明显的上升。
(五)建立科学、民主的德育评价机制
加强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建立科学、民主的德育评价机制,传统的德育评价机制以期末考试成绩和班主任学期末的评语共同组成,这种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并且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很难体现出来。强化德育生活化教学,教师应该将评价机制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知识能力与行为习惯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合理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榜样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师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应该树立学生榜样,保障德育生活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加强初中生德育生活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也是今后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教师在了解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前提下,还应该明确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幼儿园;三生教育;习惯培养
所谓“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全面落实“三生教育”策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正确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并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创生生活能力,符合幼儿成长规律。这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必由之路。
一、生命教育,培养幼儿道德习惯
幼儿园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需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我国幼儿园使用教材为上海少儿出版社的“幼儿园活动课程”。大班主题为“了不起的我”,这些教材的很多内容都与“三生教育”相吻合,“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内容,与幼儿生命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生命教育信息材料,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更丰富教育资源。教师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也是重要教法选择。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1.交通安全教育。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随便横穿马路,不闯红灯;出行要有家长陪伴。
2.家居安全教育。不随便玩刀具,不接触电、煤气、药等物品。
3.其他生命安全教育。不和陌生人接触,不接受陌生人食品,不听信陌生人;不去危险地方玩耍,不随便下水洗澡,不在工地逗留;不自己点放烟花爆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案例,让幼儿获得更为直观认知,提升幼儿生命观。文明道德教育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实际需求,也是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基本素质。幼儿阶段进行道德教育,促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这对规范幼儿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一定社会规范要求,对道德品质有一定理性认知,教师要从细节方面进行强化,从行为习惯角度展开教育,这样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创造条件。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包含内容众多,教师要帮助幼儿厘清相关内容: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主动问候长辈;爱惜东西,注意勤俭节约;学会换位思考,讲团结顾大局;能够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吃、穿、用、玩等方面不攀比;不向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不无理取闹;不和其他小朋友打闹,不说谎话。
二、生存教育,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幼儿大多娇生惯养,其生存适应能力普遍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设计教学策略,提升生存教育的针对性。幼儿生存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正视其差异,并根据不同群体幼儿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有差别;幼儿身体基础不尽相同,心理素质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要深入到幼儿之中,对每一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摸排,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如,在大班开展“找朋友”活动,让幼儿在固定时间内找到更多的朋友,这对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孩子来说,将是严峻挑战。教师要给这样的孩子以特别关注,并适时给以引导和帮助,教会幼儿如何行动,找到更多朋友。这个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其实是生存教育的具体体现,让幼儿找到更多朋友,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对提升幼儿生存指数有重要帮助。幼儿学习无时不在,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幼儿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这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幼儿学习成绩并不是幼儿智力水映,但一定是幼儿学习习惯的真实写照。凡是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幼儿,其学习表现就非常突出。因此,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课程。现代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幼儿智力普遍提升,真正脑子笨的幼儿已不多见。其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自然成为重要教育突破点。幼儿学习习惯包括:不沉迷电游、动画片;能够进行广泛阅读,不需要家长陪伴、督促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遇到学习困难能够独立解决;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学习时不贪玩、不做小动作;学习时能珍惜时间,有较强时间观念等。教师要从点滴抓起,通过鼓励、点评、提醒等手段,帮助幼儿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或者是组织开展多种实际操作活动,逐渐培养幼儿自觉的学习习惯,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和榜样,这样可以激活幼儿主动性,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三、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篇7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是社会大世界的缩影,幼儿生活在其中,必然??受到老师及同伴的制约。他们生活在幼儿园里,需要学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被允许的,如何生活自理以及与人相处。幼儿从入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常规教育,小到洗手、吃饭,大到游戏、学习,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使幼儿保持愉悦的心情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全面和谐的教育。
一、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认识
常规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说,持之以恒的常规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幼儿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掌握;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等。常规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重要的核心内容。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主动性较弱
幼儿园常规教育尽管保证了儿童生活的有序,但却是以牺牲儿童的主动性为代价的。福禄倍尔将其所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时,就已经暗含着这样一种意义: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是主动的、自由的,生活常规的设置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出的科学常规以帮助儿童生长,促进其自由发展。但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常规教育,已经“不是根据小孩的主动性行为,而是由于外面的加压而屈从的”[3],教师从“帮助者”一跃跳到“主导者”。例如:不少教师会要求幼儿吃饭、吃点心时动作要快且不能说话这条规则,仅仅是为了方便对幼儿的管理,是为了营造安静而且有序的秩序。教师为了方便自己组织教学活动,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却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忽视了幼儿内心的体验以及主动性。
2.常规教育内容要求过细,过于繁琐
幼儿园教师列出的常规教育内容,经常存在规则过多,要求过细,过于繁琐的问题,这会阻碍幼儿的发展。其中生活常规的内容详细到从入园、吃点心、午餐、午睡、洗手、离园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教师规定的常规,幼儿要按照教师的规定遵守,这将会对幼儿自主性及创造性产生负面影响。
3.常规内容主要由教师确定,忽视家长参与
常规教育的内容制定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来制定常规,幼儿园也会参与小班常规教育内容的制定,但幼儿园只是制定大体方向,具体内容还是由班级教师制定。有的教师意识到常规制定应有幼儿的参与,但是觉得小班幼儿还太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所以有意识,但是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在小班幼儿常规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忽视了家长的参与,常规教育与家庭相脱节。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对策
1.增强教师对常规教育目的的认识,使幼儿最终能达到自律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之前,应先弄清楚常规教育真正的目的。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而不是以管好孩子、不让孩子调皮为目的。应该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在集体生活中获得快乐为目的,且最终由他律变为自律。在常规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对幼儿常规意识的培养,常规意识一旦养成了,常规教育就会更加顺利,同时对幼儿的一生发展也是受益匪浅。
2.鼓励幼儿、家长共同参与常规内容制定,要求避免过细
虽然教师是常规教育内容制定的主体,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制定相关常规内容,但是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地确定常规内容,这会抑制幼儿与家长的积极性。常规内容的制定有幼儿和家长的参与,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与家庭常规教育接轨。教师可以吸收一些家长好的方式,更有利于家园合作,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幼儿常规养成
篇8
一、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1.生活为社会教育提供土壤
幼儿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接受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幼儿的生活中展开,生活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幼儿社会教育的背景。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的生活中,主要与家长、教师、同伴交往,逐渐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不断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积累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经验,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实现情感交流,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爱、自由、平等、和谐、希望;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社会的认识,理解、掌握、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规则习得文化特征,实现儿童社会性发展。
2.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在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处于萌芽阶段,这就要求幼儿的社会学习不是以系统、抽象的社会知识为主,不是让幼儿正襟危坐和闭门读书了解社会知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杜威强调,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是收到圆满教育了。在他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2] 如果选择与幼儿生活距离越近的内容,从幼儿现实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就会让幼儿感觉到社会学习的兴趣和需求,幼儿在参与、探索、交往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学习;由于幼儿的探索、自主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在生活进行的社会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
3.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是国家关于幼儿教育指导政策精神的体现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 》)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 指南 》)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3] 可见,《 纲要 》《 指南 》都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即幼儿的学习主要不是在成人主宰的课堂里进行,而是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展开。[4] 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学习与《 纲要 》《 指南 》的基本精神相吻合。
4.社会教育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统一于生活过程之中,正如杜威所倡导“教育即生活”,教育以生活为起点,也以生活为归宿,教育过程内含于生活的过程之中,教育是生活的“特殊过程”。“生活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教育作为促进人成长、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脱离生活,就只能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的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低能儿。”社会教育通过促进儿童社会化,使人掌握生活的规则,提高人的交往能力,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中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成熟人。
二、教师如何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
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就是社会教育要与生活尤其是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以及实施等方面都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把幼儿生活中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事件纳入到教育中来。
1.关注幼儿当下生活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儿童无法理解抽象的过去或将来,教育应该关注幼儿正在亲历的生活即当下的生活。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反对斯宾塞的“生活准备说”,认为生活准备说有种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将来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幼儿无法理解和把握。杜威强调一个人在一阶段的生活和另一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每一个阶段的生活都是有其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无论是幼儿阶段的生活还是成人阶段的生活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换言之,当下生活和将来生活同等重要。社会教育应该关注幼儿当下的生活,幼儿园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幼儿而言是能感受、能体验、能经历的真实而又精彩纷呈的生活。关注幼儿当下的生活,就必然需要关注幼儿当下的经验。幼儿能获得的经验应该是他亲历的,而这种经验不是来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不是来源于教师、家长的告知,而是产生于幼儿自身解决生活中所碰到问题的行动和过程中。
2.对幼儿的生活内容进行筛选
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但并非所有的生活内容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能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在利用生活对幼儿开展社会教育时,必须对生活内容进行筛选。在筛选过程中,教师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生活中有值得开展社会教育的内容吗?这就需要教师关注生活,分析生活中所蕴含的社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把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纳入社会教育中,使幼儿园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二是要考虑生活中的这个内容是否适合幼儿?适合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这就需要教师分析生活中社会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并结合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思考。三是要考虑生活中的内容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的学习方式多样,可以通过听、看、探索、参与、游戏、操作等方式学习。一般而言,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内容更能吸引幼儿。因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生活内容不是通过语言告知的,而应该是能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体验的内容。例如国旗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师如果选择“了解国旗的意义”这一内容,幼儿只能端坐静听,很难调动幼儿的兴趣;但是教师若是让幼儿学习“升国旗时我们该怎么做”,则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
篇9
老年人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活的资源。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背景之下,老年大学将活到老学到老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团体性的学习组织[1]。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老年大学积极推动艺术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将老年大学的艺术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休闲、锻炼的场所,潜移默化地对老年人进行艺术教育,使老年人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佳人选,积极推动我国的文化发展。首先,老年大学的艺术教育能陶冶老年人的情操,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艺术教育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紧张情绪,对其障碍性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其次,能帮助老年人紧跟潮流,与时代同行,成为新文化诞生的有效力量。老年大学是各种艺术的传播地,在有限的环境中进行无限的艺术教育,使老年人成为新文化诞生的有效力量,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最后,能推动老年大学的教育改革。老年大学自身的特点制约了其发展。在老年大学中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在不同的课堂中,将艺术教育渗透其中,积极促进老年大学的教育改革。
2现阶段我国老年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老年大学积极引进艺术教育的背景之下,我国老年大学的教育改革也在悄然进行。具有较高价值追求的老年人,始终遵守“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但在具体的老年大学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缺乏对艺术教育的认识,理论大于实践
在老年大学中,艺术教育始终是一门课程,需要更多的要素去完成,包括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合理的实践安排等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年大学中受教育者的年龄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缺乏对艺术教育的足够认识,很容易将艺术教育简单理解为表演各种各样各样的节目[2]。另外,一些大学中对艺术教育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合理,没有将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
2.2学校的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
由于老年大学具体的学生构成,使得人们经常会忽略其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导致学校对艺术教育机构的建设投入较少,部分基本的教育机构不能筹建起来,比如,舞蹈室、录音棚等。另外,艺术教育的制度保障也是其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具体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制度的制约,艺术教育的开展没有实质性的保障。
2.3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出现鹤立鸡群的现象
老年大学的艺术教育应该是服务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的,帮助他们在具体的艺术教育课堂上回忆过往的生活经验,将有效的艺术形式纳入实际生活中去,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使其与具体的生活相融合,在生活中发展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意义[3]。然而现实中的艺术教育却出现与实际生活完全脱离的现象。
3老年大学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在具体的老年大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现阶段我国老年大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艺术教育的特点及要求,探索老年大学艺术教育的新模式,希望能为未来的艺术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3.1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在老年大学中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老年人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告诉他们艺术教育对实际生活的帮助。除此之外,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
3.2建立相关的艺术教育机构,制定合理的教育制度
艺术教育需要相应的教育机构来协助老年大学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例如学校可以筹建音乐教室,建立专门的表演团队,或者建立艺术交流中心等,来配合其艺术教育[4]。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育制度和调节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其能够稳定发展。
3.3将艺术教育与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老年大学的艺术教育针对的是老年人,因此,其教学内容始终要与其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使艺术教育的每一个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有所体现,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4结语
篇10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要性;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是初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且思想政治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事实上,教育皆来自于生活实际且高于生活,也终将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回归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生活的感悟与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借助生活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新课标中曾明确提出:教育应回归生活。而在传统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教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不高。对此,在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善于借助生活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事实上,生活才是最好的教材。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借助生活素材补充教育内容,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关注经济发展》中“学会合理消费”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为学生创生生活化教学情境,如:“中秋时节,为吸引消费者,各地商家各种打折、促销活动接踵而来。‘满100送100’、‘买二送一’等活动层出不穷,为了占到这样的‘便宜’很多顾客在商场疯狂购物,但回家看到账单后会立刻后悔了。因为所买很多打折物品都是家里暂时不需要的。针对这一现象,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经历?你怎样看待这种消费行为呢?”通过这种生活中常见场景的创设,引发学生快速融入“理性消费”这一话题的讨论中,通过以上探究性的话题让学生意识到相关的消费知识,提升对“理性消费”的重视。同时,通过这样生活知识的融入有助于丰富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挖掘教材资源,深化生活教育
翻开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大部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却没有意识到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通常以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对此,在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善于对教材的挖掘与利用,然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开生活化教学,以此深化生活教育。
教材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之前应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生活因素。然后,教师应借助网络下载相关资料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做出相关教学设计。如:教师在讲到“抵制不良诱惑”这一教学内容时,课前,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第一:“你认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比较能经受住不良诱惑的吸引?”第二:“你认为人们可以用什么样方法在抵制诱惑?”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知识的了解情况。然后教师可以引出:“不良诱惑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让我们难以分辨真伪;而且青少年社会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另外青少年有极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自己未知的世界特别好奇,且自我控制能力很弱。所以不良诱惑当然就更容易吸引青少年。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一些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来武装自己。”然后为学生引出生活常见案例,为学生渗透讲解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深化教育内容,以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
三、开展生活实践,增强生活体验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为遵循教育终将服务于生活的原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场景。从教材课程主题出发,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展开教学,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场景。通过实际的演练,引导学生将教学知识应用在生活实际中,以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让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注入式”教育模式,强调学生感受学习。使学生将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与体验,领悟到一些知识与道理。例如:教师在讲到“礼貌显魅力”这一教学内容时,课前教师可以以“‘中华礼仪之邦’中的‘礼’表现在哪儿?”为探究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找出生活中常见的“礼”。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微笑的魅力”、“谢谢的魅力”等话题,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创编相关的小品并将其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礼貌”与“不礼貌”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礼貌显魅力”的理解。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而生活化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型且高效的教育形式,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重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内容,以促进学生良好人格与思想品德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路永兴.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108